南涧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精选6篇)
南涧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1
南涧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
我县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和上级卫生主管部门的领导下,根据省卫生厅《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南涧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意见》,进一步规范了村卫生室的建设,提高了村卫生室的医疗质量,落实了乡(镇)、村防疫保健工作及其人员,促进了农村卫生工作的发展,巩固了农村卫生三级预防保健网的网底建设。近年来,我县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开展在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的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现将工作中的主要做法、工作进展情况和成效、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组织领导。
县卫生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副局长为副组长,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于县卫生局基妇股,具体负责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技术指导、督导检查、考核验收等工作。并按地域划分,建立了局机关领导班子及相关人员联系乡镇,县级医疗单位挂钩联系乡镇卫生院,乡镇卫生院包片联村的一体化管理格局,定期分别对所联系的乡镇、村进行工作督导,形成上下联动,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良好工作氛围,极大的调动了基层卫生系统的工作积极性。
(二)明确目标,稳步推进。我们将此项工作的工作内容进行认真学习研究,细化分解后分三个阶段逐步全面推开。第一阶段是宣传动员及资料准备阶段,卫生局召开了卫生院院长会议,卫生院也及时召开了乡村医生例会,明确了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工作任务、工作目标以及在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开展等方面带来的好处。卫生局和乡镇卫生院按照工作要求制定各自的工作职责、相关制度、资料统一模版及要求,做到县、乡、村统一管理。
第二阶段为实施阶段,各乡镇卫生院组织本单位及辖区内所有卫生室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 五统一”和“两独立”的管理,具体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对各种资料整理归档、上墙,做到工作扎实、资料整齐,统一有序。并要求在工作中紧密结合乡镇卫生院及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的硬件设施建设及软件建设,真正做到乡村卫生服务的整体性,从而来体现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意义。
第三阶段为评审验收和整改阶段,县卫生局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办公室组织相关人员对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考评验收,对未完成的单位要求限期整改,按期完成,并按照所签订的责任书予以责任追究,将所有验收及检查结果在全县通报。
二、工作开展情况及成效
(一)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情况
全县各村卫生室实行了村卫生室的规范化建设,新建的各村卫生室均设立三室,并相对独立,布局基本合理。治疗室内的急救药品配备齐全,消毒设施具备齐全。要求各村卫 生室要各项制度上墙,严格执行村卫生室的各项规章制度,积极为村民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
(二)统一行政管理和统一制度建设情况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本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方案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各乡镇与村卫生室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书;对村卫生室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药品及材料集中采购供应、统一考核;要求各乡镇卫生院每年度安排对各村卫生室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实行目标管理,统一公共卫生服务、医疗业务技术操作规程和工作任务。实行每月一次乡村医生例会制度,实行统一的监督管理,统一门诊登记、医疗文书,做到“八有一上墙”即:①看病有登记;②用药有处方;③收费有凭据;④收支有账证;⑤工作有制度;⑥岗位有职责;⑦疫情有报告;⑧业务有考核;⑨主要工作制度、岗位职责、防保数据、图表、服务、药品价格公示等上墙。
(三)统一财务管理情况
各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账务原则上要求统一会计科目、统一账号,设立总账与分账,村卫生室同时设立账簿。村卫生室的收费严格执行国家物价政策,实行相对统一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诊疗收入必须统一使用云南省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收费专用票据。乡镇卫生院对各个村卫生室的财产、物资要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固定资产、药品调拨、业务收支账册。各村卫生室实行独立核算,所有财务收支必须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
(四)统一药品采供情况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药品,统一使用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由乡镇卫生院统一配送到各村卫生室,实行村级医疗机构药品按统一价格销售。卫生院根据各村卫生室用药计划负责药品的调拨,做好药品的进出库管理,保证医疗用药需要。对于不认真执行规定药品销售私自加价的,一经发现,进行处罚;乡村医生不得私自进购药品,一经发现,将给予严肃处理,并报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按相关法规严肃查处,同时取消其乡村医生聘用资格。
(五)建立目标管理工作考核制度情况
县卫生局依照《南涧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考核标准》认真进行考核,主要内容包括:1.公共卫生服务指标的完成情况;2.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质量;3.村卫生室的内部管理;4.执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规定的情况;5.药品零差价实施情况等;考核评分结果作为公共卫生服务费用兑现的标准。
(六)对乡村医生业务适用技术指导培训情况 县卫生局、乡镇卫生院不断加强对村卫生技术人员的培训、指导,结合各自实际开展相应的适宜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业务水平,更好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七)监督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经常性的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督管理,发现村卫生室有违法违纪行为,就立即报告县卫生局及时处理。村卫生室违反规定及制度要求,县卫生局根据情节轻重,将予以处理。卫生行政执法人员应秉公执法,对村卫生室的执业资格予以取缔。
三、存在的问题及下步打算
(一)存在的问题
多数乡镇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中未给村卫生室建立规范的台账,也没有及时按要求提取村卫生室事业发展基金,未能指导村卫生室建立收支明细账。部分卫生院没有积极主动开展一体化管理工作,对一体化管理仅仅停留在应付卫生局工作的层面,没有适时开展对村卫生室一体化运行和规范化管理的检查和指导,对于村卫生室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没有及时监督整改。村卫生室消毒管理工作仍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一次性医疗废物不能按规定无害化处理,紫外线消毒、器械浸泡消毒灭菌、消毒液的配置和更换不规范,治疗室有菌区和无菌区不能相对独立。传染病管理、转诊等各种登记不健全。
(二)下步工作打算 1.提高认识,强化管理。
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是贯彻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具体措施之一。规范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既能净化乡村医药市场,又能提高乡村医疗服务水平,更能有利于进一步落实预防为主的工作方针,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要提高对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的认识,强化各项管理,促进我县农村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2.加强学习,规范行为。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在我县才刚刚起步,所要求的内容多,是一个新鲜的课题,参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各类人员,尤其是县卫生局负责此项工作的具体 人员、乡镇卫生院院长和村卫生室负责人要加强学习,了解乡村一体化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规范各种行为。
3.强化督导,积极整改。
各乡镇卫生院要以县卫生局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督查为契机,落实好各项工作措施,切实开展好辖区内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督导,对照标准,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各乡镇卫生院院长是该乡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各村卫生室负责人是该村卫生室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明确职责,强化职能,积极主动的开展好一体化管理工作。特别要全面落实“人员统一管理、财务统一管理、药品统一管理、业务统一管理”的有关要求,全面建立村财分管账目,按月提取事业发展基金,切实做到药品统一配送,实行“同乡同价、合理低价”。要合理调整人员,落实“近亲属回避”制度。县卫生监督所要加强对村卫生室的监管,对不按规范运行的村卫生室要进一步落实监管措施。对于问题突出,影响全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进程的乡镇或村卫生室,我局将实行责任追究。
二○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南涧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2
关键词:乡村一体化,模式
20世纪80年代初以来,一些地方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以保障人民健康为根本宗旨,大胆改革、勇于创新,协调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利益关系,积极探索以乡镇卫生院为中心的乡村两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农村卫生管理新体制[1],从此,“乡村一体化”迅速在全国的广大农村地区扩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在历经三十年的形成与发展[2~4],在又逢“新医改”的大形势下,迫切需要开展乡村一体化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的理论和实证研究,评价不同模式的实施效果,找出各种模式的共同要素和支持条件,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供政策依据。
1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主要模式
全国各地陆续出台了一些乡村一体化的方案,通过现场典型调查、资料采集与梳理,总结为“松散式”、“紧密型”和“合约式”三种模式。
1.1“松散式”的乡村一体化模式
“松散式”的乡村一体化模式仅从规划布局和业务统一等方面进行了一体化的“三制”、“四有”、“五统一”管理。“三制”:资格准入制、人员聘用制、岗位综合目标责任制。“四有”:看病有登记、取药有处方、转诊有记录、操作有制度。“五统一”:机构、药品、行政管理、收费标准、财务的形式统一。
1.2“紧密型”的乡村一体化模式
“紧密型”的乡村一体化模式对村卫生室进行标准化建设,为每个村卫生室配备电脑,进行信息化管理;统一诊疗规范;乡村医生基本享受乡镇卫生院临时职工待遇,在全乡范围内统一调配,同时为村医统一缴纳医疗、养老和医疗责任险;药品实行统一采购和配送;村卫生室收入全部上交,乡镇卫生院按月为村医发放工资,村卫生室成为乡镇卫生院的派出机构,法人是乡镇卫生院院长。
如重庆市九龙坡区实施的镇村一体化管理改革,对标准化村卫生室实施“三制四化五统一”的管理方式,并以团队服务模式,通过单元服务实施“六位一体”的服务职能。
“三制”:人员聘用制、工资制、养老保险制。对所有乡村医生实行聘用制,签订聘用合同,聘期3年,为乡村医生建立工资档案,参照医院正式职工,从学历、职称、工龄等方面为村医核定工资标准,对所有应聘乡村医生实行工资全额浮动制度。统一为乡村医生办理养老保险,养老保险金额由乡卫生院支付(费用主要从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列支)。
“四化”:建设规范化、设施标准化、操作程序化、管理科学化。为达到建设规范化、设施标准化,由区卫生局统一制定村卫生室的建设装修标准和设计方案,分阶段完成所有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或规范化改造。同时,制定服务流程、各项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制定村卫生室考核标准,要求每位乡村医生必须按规范操作。
“五统一”:业务、财务、药品、机构设置、行政管理的统一。村卫生室法人均为乡镇卫生院院长,由乡镇卫生院对卫生室人、财、物和业务进行统一管理:(1)业务统一:建立健全医院和村卫生室的规章制度和业务技术流程,严格规范诊疗行为,确保医疗安全。包村服务团队和村卫生室按照要求,为农村居民提供规范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协助专业机构落实重大公共卫生项目。(2)药械统一:实施所有药品零差率销售,村卫生室的药品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并由中标企业统一配送。同时卫生院包村服务团队加强对村卫生室人员合理用药的教育、培训和日常监督管理,切实维护群众用药安全。村卫生室医疗器械的购置、使用和管理均有医院统一安排和配备。(3)财务统一:由乡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财务收入进行统一管理,做到收费有单据、账目有记录、支出有凭证,并公开医疗服务和药品收费项目及价格。并在有条件的村卫生室开展了合作医疗刷卡报销的试点。
团队服务:分片管理、捆绑考核。镇卫生院成立由临床各科抽调责任心强、技术力量高的医生、护士组成农村卫生服务团队,每个团队配备医生、护士、乡村医生和公共卫生管理等人员。实行组长负责制,主要履行三大职能(指导、管理村卫生室和参与农村卫生服务),参与五大服务工作(疾病预防控制、社区慢病管理、入户随访、妇幼保健、健康教育),逐步达到以卫生健康文化引导群众的健康意识和健康行为的目的。
1.3“合约式”的乡村一体化模式
“合约式”的乡村一体化模式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职责、成本、考核进行清晰划分,县卫生局与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以合约方式确定提供与支付关系。
如河南武陟县开展的“依托一个质量基础购买两个基本服务”的综合创新活动,其主要内容可概括为:“政府购买”、“合同管理”、“乡村联动”以及“绩效支付”。
政府购买:县卫生局制定了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方案和操作指南,购买机制中确定了购买对象的准入与竞争方式;确定了购买服务的内容与质量标准;确定了购买的支付条件、支付方式和奖惩办法。
合同管理:各项被购买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行乡镇为中心的总负责制,县与乡、乡与村签订执行协议。县项目办与试点乡镇卫生院签订执行协议,明确双方职责与权利、服务内容、质量标准和绩效考核标准。乡镇卫生院也与村卫生所签订执行协议。每一项公共卫生服务包的实施,县项目办或试点乡镇均要组织相应的技术和管理培训,并对广大居民进行宣传。服务提供方按照协议要求,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乡村联动:县卫生局依照卫生部、财政部和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关于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的意见》,分别制定了各项公共卫生服务的实施文件,根据各项目不同特点和该县实际,认真组织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实施,根据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其责任分工,加强机构间协作,切实落实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县卫生局根据乡、村两级卫生机构承担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数量确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在乡、村两级的分配比例。充分发挥村级卫生机构网底的作用,落实补助经费,全面做好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组建由公卫医师、临床医师等组成的服务团队,包村包户,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通过宣传教育,增强乡、村两级卫生机构和人员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总的来讲,明确了以乡为中心的总负责制、以乡为中心的绩效评价和以乡为中心的支付制度;清晰了乡村两级在各项服务中所承担的服务内容、质量标准、工作记录及考核指标。
绩效支付:绩效评价每季度进行一次,评价结果以通报形式印发。根据合同约定,购买服务包的费用支付采取“先行预付、根据绩效评价结果按期继付”的方式进行。
2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主要模式的优势分析
2.1“松散式”模式的优势
(1)通过采用“三制、四有、五统一”的一体化管理方式,乡村医生的职业行为可以相对规范,保证了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的落实。
(2)通过公共卫生补贴、村卫生室工作考核标准等措施促进了农村公共卫生工作的落实,能一定程度上促进乡村医生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提供,改变乡村医生“重医轻防”现象。
2.2“紧密型”模式的优势
(1)通过标准化建设,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得到完善、执业环境明显改善。
(2)实施一体化管理后,各项管理制度明确,内部运行机制更加科学,村卫生室职能进一步明确,乡村医生职责得到进一步加强和规范。
(3)清晰地分配“公共卫生补偿费”,使公共卫生服务更加到位。无论是公共卫生服务还是药品零差率,乡村一体化使农村居民获得更多实惠。
(4)团队服务模式规范了诊疗操作技术,使乡村医生无菌技术观念、抗菌素使用、急诊急救知识有了较大的提高;同时,采取“师徒”的结对模式,为乡村医生指定1至多名老师,提高了乡村医生的技术水平。
(5)通过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聘用工资制度和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既调动了乡村医生工作的积极性,又解决了后顾之忧,将乡村医生的工资报酬与其实际贡献相结合,克服了平均主义,进一步稳定了乡村医生待遇。
有条件的地区还将乡村医生纳入乡镇卫生院事业单位编制;未纳入者,采用人事代理制度,为村医建立工资档案,测算工龄等,增强了农村卫生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乡村医生的归属感,使乡村医生与卫生院的职工真正成为。
2.3“合约式”模式的优势
(1)明确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服务成本和考核支付标准。
(2)转变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理念,变被动提供为主动参与。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后,乡镇卫生院改变了过去被动接受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态度,积极参与采购邀请,主动要求承担更多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实施以来,试点乡镇卫生院门诊量和住院人数明显增加,增强了卫生院信心,调动了卫生院主动做好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
(3)激活了乡村医生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积极性,为解决村医待遇提供了思路。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后,试点地区的乡村医生对参与提供服务表现出了极大热情,积极主动要求参与公共卫生服务工作。通过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获得了相应报酬,为解决村医补助和在村级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供了思路。
(4)促进了卫生资源分配和流动,农村三级预防保健服务网的功能与联系更加巩固。服务包的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职能划分,理顺了关系,由竞争转为合作,由被动管理转为主动参与,由各自为战转为统一管理。
(5)提高了群众健康保健意识,变被动医疗为主动保健。健康宣传与健康促进活动贯彻始终,有效提高了农民健康意识。
3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主要模式的问题与挑战
3.1“松散式”模式的问题
(1)人员、财务和药品等一体化管理均流于形式,公益性弱。乡村医生仅为一纸聘任,村卫生室仍大多为父子或夫妻共同经营,村卫生室的财务收入未纳入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范畴,村卫生室的药品、器械和卫生材料只是由卫生局确定供货商后自选采购,并未集中招标采购和统一配送,同时相关人员对村卫生室开展的合理用药教育、培训和日常监督管理还不够,用药规范化管理欠缺。
(2)实行“药品零差率”后,更多的患者被吸引到乡镇卫生院就诊,乡村医生靠药品利润维持村卫生室的模式发生改变,经济收入有所下降,而相关文件中并没有建立有效的药品补偿机制,不利于一体化管理的推进。
(3)推行乡村一体化管理后,乡村医生的身份没有改变,引入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后,由单位缴纳的部分仍需由村医个人承担,这不仅加重了村医的负担,村医往往因为待遇不佳而改行从事其他行业,影响了村医队伍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4)实行一体化后,村卫生室的法人代表是乡镇卫生院院长,其中涉及的医疗风险分担问题没有解决。而乡村医生与卫生院签订的劳动合同也由于目标责任不明确,容易引发劳动纠纷,这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的分配上尤为明显,大部分的村医对自身所承担服务量没有清晰的概念,重医轻防现象仍然存在。
(5)严格的资格准入制与农村卫生服务人员现实情况相冲突,有个别乡村医生因年龄问题未取得从业资格,但在当地却享有盛名;而新招聘大学生进入村卫生室工作不久,也未取得执业资格。
3.2“紧密型”模式面临的挑战
(1)质量评价和绩效考核缺乏标准。推行团队服务模式,履行“三大职能、五大服务”工作,作为服务于农村基础卫生工作、促进乡村一体化管理的人员组成部分,所领取的卫生工作费将发放给整个团队,由团队内部协商分配,但是,为了避免“平均主义”、“大锅饭”对团队持续发展带来的不利,如何对团队内各个成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工作质量评价和绩效考核就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2)卫生服务人员构成不合理。乡镇卫生院预防保健的力量比较薄弱,专业预防保健人员匮乏,再加上政府对预防保健投入不足,致使预防保健人员的频繁轮换。村医队伍出现了老龄化与断层现象:年纪大的村医往往因经验丰富而更为村民所认可,延长自身的从业时间;年轻的人才因为待遇低又很难吸引进来。
(3)人员编制政策的长期性存在问题。乡村一体化后,对所有村医实行聘用制,并因当地政策允许纳入乡镇卫生院编制,村医因其身份与乡镇卫生院人员一样,对其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促进的作用,但是,此人员编制政策是由区级政府制定并执行,它存在作用范围小、效力有限、持续性差等问题。
3.3“合约式”模式的劣势
(1)基层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与农民健康需求仍有较大差距,需进一步强化培训。
(2)通过考核和评估,发现一些质量评价指标偏高,部分监测指标不易掌握,需进一步调整完善。
(3)项目管理人员欠缺有关知识,比如在成本测算上遇到了一定的困惑,需不断加强项目管理知识和能力培训。
(4)随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缺乏计算机软件信息系统,不仅工作量大、管理难度大,而且也会增加运行和管理成本。
4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的修正与完善
综观我国各地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改革或试点,发现许多的乡村一体化管理由紧密型沦落到松散管理型,宣告改革的失败。总结失败的教训,我们认为问题的主要症结在于以下四点:一是管理主体不明确、管理权限不权威;二是乡村医生的待遇没有稳定的机制或法律、法规的保障;三是乡村两级的职责划分不清晰、难监测;四是乡村两级的卫生服务成本测算及分配制度具有利益偏向。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中应注意把握了以下几点。
4.1 明确乡镇卫生院的性质和行政管理权限
2003年前后,各地受国有企业改制成功的影响,都在探索乡镇卫生院的改制问题,然而,“非典”事件使我们认识到乡镇卫生院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为了体现乡镇卫生院公益性质及对下属机构行使的管理权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运行机制改革中,对乡镇卫生院的性质应该做到“四个不变”:乡镇卫生院资产的国有性质不变;乡镇卫生院院长和班子成员的任免权不变,把卫生院管理的命脉牢牢掌握在政府手中;乡镇卫生院职工的事业身份不变;卫生院的公共卫生职能不变。
运用行政文件或地方法律法规的形式进行授权,明确赋予乡镇卫生院对所辖区域内村卫生室的行政管理职能,履行统一的行政管理。卫生院可设立一体化管理办公室,负责日常管理工作。
4.2 以合同形式确定乡村医生的工资与
福利待遇
依据区域卫生规划、乡村两级卫生工作任务和乡村医生人力资源情况,对符合条件的乡村医生实行聘任,签订聘用合同。
对于被聘任的乡村医生努力争取编制,将乡村医生纳入事业单位编制;不能纳入,也可采用人事代理制度,为村医建立工资档案,测算工龄等,增强农村卫生队伍的稳定性以及乡村医生的归属感,使乡村医生真正成为卫生院的职工。
对于被聘任的乡村医生实行聘任工资制,工资来源是政府财政补助的公共卫生经费和村卫生室的业务收入。
乡镇卫生院为受聘于村卫生室的乡村医生统一办理养老保险,保险金或由乡镇卫生院和乡村医生,或由村集体和乡村医生按比例共同支付。
4.3 厘清乡村两级的卫生服务职责划分
由“第三方”组织制定乡村两级卫生服务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指南,避免成本测算及分配制度具有利益偏向。乡村两级卫生服务的实施方案和操作指南应细化卫生服务的内容、衔接流程与质量标准;确定绩效考核标准及与收入之间的关系,明确服务工作的奖惩及争议处置办法。
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定期组织对乡镇卫生院的业务技术和医德医风等进行考核,考核结果记入个人业务档案。乡镇卫生院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组织下,做好对村卫生室的考核工作。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考核结果作为经费的发放依据。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1998年第二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年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R]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4.3.
[3]苗双虎.乡村卫生一体化中的利益博弈.[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1,8:607-609.
[4]藏礼忠,刘宝.关于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下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若干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10,13(4):190-192.
南涧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3
工作总结
根据《赤壁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和市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做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要求,结合我院实际实施以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总结如下。
一、进一步推行了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实践证明,我镇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促进全镇农村卫生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规范和加强农村医疗市场的管理,有利于农村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工作的开展,有利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普及。今年我镇羊楼司村、雷家桥村、蓼坪村、柳林村、百花岭村实行一体化管理,一体化管理率达到90%以上。柳林村、廖坪村、百花岭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其他行政村卫生室达到合格标准,到2011年底全辖区内所有村卫生室全部达到标准化建设要求。
二、严格标准,科学规划,规范卫生室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湖北省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及有关文件规定,落实好“八统一”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即统一机构设置、统一建设标准、统一人员准入、统一药械购进、统一收费标准、统一业务管理、统一制度建设、统一规范档案,财务独立核算、责任独立承担。本着方便群众、便于管理的原则,规范卫生室建设面积65平方米,至少设有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药房、观察室、资料室(健康教育室)、值班室,六室分开,相对独立,分区布局合理。标准化卫生室全部配备5000元的基本医疗设备,全都设有独立的消毒室、紫外线灯、消毒液、治疗方盘,抢救药品要配备齐全。
三、履行职责,认真服务
村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网底,在卫生院的指导下,认真负责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登记、报告;负责孕产妇保健系统管理,协助做好儿童保健系统管理;开展健康教育,向村民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参与农民健康档案的建立与更新,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非传染病的随访;协助做好儿童免疫规划疫防接种,老年人保健,结核病、艾滋病等传染病防治,村级爱国卫生运动实施;积极宣传新农合政策,协助做好农民医药费用报销补偿情况的定期公示工作;使用适宜技术和国家基本药物,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一般诊治、急重病人的初级救护、及时转诊和家庭康复指导;基本上完成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院布置的防控工作。
三、规范执业行为,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
村卫生室规范了执业行为,切实加强了重点部位、重点环节管理,确保医疗安全。做到看病有登记(门诊日记)、用药有处方、输液有标签、收费有标准并上墙、公共卫生服务有台账、进药有凭证、转诊有记录、管理有系统。每月能及时向卫生院报送一个月财务报表和药品统一配送采购计划表。
四、强化卫生院的管理,加强督促检查
卫生院作为一体化管理的管理单位,建立了一体化管理工作制度制度和台账,每月认真召开一次乡村医生例会,每月对卫生室督查不少于1次,11月28—29日我院对一体化卫生室的乡村医生进行考核,并将村卫生室工作职责落实情况作为兑现公共卫生协管员补助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核证换证的重要依据。
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为促进我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单位的健康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必将为农民的预防保健、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提供价廉、便捷的卫生服务。
赵李桥镇卫生院
南涧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4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完善我乡农村卫生服务的网络建设进一步深化农村卫生改革,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更好地为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经济、有效、连续的基层医疗服务,确保“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目标,根据卫生厅、省药检局《河南省农村牧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办法》的精神要求,并听从会议安排,下面,我结合我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开展的实际情况作以下简要汇报:
一、现阶段工作具体做法
1、成立组织、制定方案、加强领导
为了推进我乡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我院成立了以院长为组长,防保等相关科室人员为成员的“一体化领导小组”,设置了管理办公室,确定了组长、副组长的职责及日常管理工作,并制定了具体的一体化实施方案。
2、认真组织,广泛宣传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涉及到广大群众医疗卫生的民生工程和乡村医生的切身利益。一部分乡村医生思想上有情绪,我们通过多次召开乡村医生会议,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村医谅解政策,并出资组织村医外出参观学习,使他们认识到乡村一体化的好处,一体化才是村医长久生存的出路;认识到卫生室实行所长聘任制的意义,并引导乡村医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工作的目的、意义。要求他们端正态度,增强对广大群众卫生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积极投身村卫生室的组建工作中,为我乡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铺平了道路。
3、合理选择,并转资本,整合资源。
按照“实际需要、方便病人”的原则,选择条件好的卫生室作为一体化管理对象,本着“成熟一个,发展一个”的原则,经整合资源,优化人员,全乡13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全部建立了标准化卫生室,向一体化目标积极迈进。除对在村卫生室行医的乡村医生进行统一调配管理外,乡卫生院还对原村卫生室的药品、器械等进行处理。对乡村医生的药品和器械及其它物品盘点清理作价、登记造册、转归集体所有,由医院统一进行管理、分配。
4、规范设置,实行“九统一”管理
1)、机构统一设置:即实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按照规范化卫生室设置标准建设,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100平米,“四室”独立设置,房屋外观整洁、室内布局合理,摆设规范。
2)、人员统一选配:乡镇卫生院对村医实行全员聘用,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对业务工作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实行村医每周到卫生院工作一天和卫生院工作人员每月到村卫生室工作一周的制度,形成双向联动,强化了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的管理、指导和监督。
3)、药品统一采购。乡村两级医疗机构药品使用严格按照“统一报批,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结算”的五统一原则进行,不允许村医私自采购药品。
4)、财务统一建账:对个村卫生室实行 “以收支预算管理、规范财务行为、提高运行质量为核心”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村卫生室所有权归卫生院,业务收支实行日登记、周缴费、月报账管理。村医补助由卫生院按绩效考核结果发放。
5)、业务统一管理:建立公共卫生服务团队责任制、包片医生责任制等,卫生院对村卫生室业务工作统一安排、统一实施、统一考核,各项业务有规范统一的登记表册,卫生服务质量实行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严格执行处方书写、合理用药、传染病报告、一次性医疗用品销毁、药品管理等业务制度。
二、存在问题
1、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后,乡村医生虽然得到了乡镇卫生院的聘用,但其收入水平、养老保险、职称晋升仍然得不到保障,再加上不能适应乡镇卫生院规章制度的约束,造成了思想不稳定,工作不安心。
2、村卫生室人员整合难度较大,由于乡医之间利益分配存在着诸多矛盾,经常发生纠纷,亲情组合的卫生室,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大工作量。
3、多数乡村医生个人文化水平及素质较低。对财务报账及数据统计不明白,在统计时经常出现差错,给核算及报账工作带来很大难
度。
4、村卫生室人员缺乏、年龄老化,遇到矛盾或确因工作需要使人员调配起来很困难。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加强领导。卫生院班子成员要高度重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要将其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此项工作的组织、协调和领导。并对村卫生室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政策支持。
二是加大投入。要强化农村医疗卫生项目建设的管理,严格按照规定标准和规模建设,确保建设质量,在保证落实村卫生室建设配套资金,使村卫生室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根本改善。
三是健全制度。卫生院要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与村卫生室应签订责任书,对医疗、预防保健、财务管理、医德医风等实行量化管理,严格考评,并与个人经济效益挂钩,从而达到规范化管理;要探索建立村卫生室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补偿机制,充分调动乡村医生参与医改的积极性。
四是加强卫生院能力建设,提高管理水平。作为院长,我应对自己的管理水平提出更高的要求,努力使乡村一体化管理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按照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卫生医疗服务网络,认真落实市、县对乡镇卫生院人员培训、医疗设备购置等所需资金。
五是加强对村卫生室人员培训和帮扶。大力实施和落实对村卫生室医务人员的培训工作;选派村卫生室医务人员到县、乡级医院免费进修学习;鼓励乡卫生院医生到村卫生室志愿服务,与村卫生室结成帮扶对子,促进基层卫生人员技术水平的提高。
虽然我乡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进行了有益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但这与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和群众服务需求还有很大差距。我们将以这次现场会为契机,学习借鉴各兄弟乡镇好的经验做法,继续巩固乡村一体化服务的成果,同时加强村医的医疗技术及账目的培训,狠抓整合力度,不断延伸和深化“九统一”服务,与居民建立稳定的服务关系,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程度,确保9月底完成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争取为居民提供主动、连续、综合、个性化的服务,促进分级诊疗、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南涧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5
理实施方案
各科室、各村委会卫生室:
为巩固和发展农村三级医疗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规范和加强乡村卫生组织管理,确保全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开展。根据卫生部《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武定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武定县卫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的通知》及《武定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办法(2012年)》等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政府组织,科学规划,分布实施,完善管理”的要求,加强村卫生所标准化建设,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提升农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价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
二、工作目标
按照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总体部署,积极推进乡村一体化管理。通过实行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合理规划和配置乡村卫生资源,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能力,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逐步提高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服务水平,推动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健康持续发展,满足广大农村居民的医疗卫生需求。
三、主要内容
(一)加强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
1、科学制订设置规划。根据《武定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精神,根据辖区内医疗机构、卫生资源、人口分布、服务要求、地理环境等情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论证,科学制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规划。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在坚持政府或集体举办,镇卫生院统一业务管理的前提下,每个村委会设置一所村卫生室(高桥村委会不设置卫生室),每个卫生室配备2名乡村医生,其中一名女乡村医生。
2、严格业务用房建设标准。坚持集体举办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村卫生室业务用房独立设置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药房、观察室,有条件的可设置公共卫生服务办公室、值班室。
3、服务环境规范化建设。按照“标牌标识统一、院内环境整洁优美、服务设施规范温馨”的要求对镇村两级医疗机构服务环境进行美化、亮化,改变服务环境脏、乱、差现象,巩固和提高服务环境规范化建设成果。
(二)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1、健全管理组织。镇卫生院设立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领导组织,由卫生院院长任组长,分管公共卫生服务的副院长任副组长,医院各科室负责人及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负责人为成员。办公室设在公共卫生科,由张喜梅任办公室主任。建立健全工作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做好日常监督管理、考核工作。
2、理顺管理体制。村卫生室实行镇卫生院院长领导下的卫生室主要负责人负责制,法定代表人为卫生院院长,主要负责人为卫生室具体负责人员。
3、完善管理内容。村卫生室实行以“五制”、“七统一”、“两独立”为核心内容的一体化管理体制。“五制”:即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乡村医生实行聘任制、积分制、工资制、黄牌制、养老保险及医疗责任保险制。“七统一”,即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政务、业务、财务、药品、人员调配、待遇、绩效考核实行统一管理。“两独立”即法律责任独立和财务核算独立。
4、实行绩效考核制度。坚持卫生院、卫生室、乡村医生三方利益兼顾,注重保护乡村医生利益的原则,实行乡村医生绩效考核制度。乡村医生绩效工资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本医疗服务的服务质量挂钩。
5、强化综合目标管理。完善村卫生室综合目标管理方案,制订各项业务工作标准,组织开展日常监督和定期考核,不断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卫生院加强对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业务指导、业务培训和日常监督管理,切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政策的落实。
四、方法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6日)
1、积极开展提高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动员工作,争取各方理解、支持。
2、调整充实镇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组织和办公室人员,负责本辖区内的日常工作管理。
3、完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办法,制定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
4、开展业务培训。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相关业务进行培训。
5、进行清产核资。对村卫生室固定资产、药品、器材进行盘点。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7月7日—2012年7月15日)
1、按照标准要求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巩固提高服务环境规范化建设成果。
2、补充乡村医生编制。
3、制定完善村卫生室行政、业务、药品、财务管理办法。
(三)自检自查阶段(2012年7月16—30日)
1、按照高桥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办法、高桥镇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考核办法进行自检自查,对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
2、按照本方案和有关标准,卫生院将组织相关人员对此项工作进行交叉检查、评估、验收。验收不合格的责令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四)初审、考核阶段(2012年7月30日—8月2日)
1、卫生院组织考核验收。
2、收集整理资料,做好迎接县卫生局考核验收的准备工作。(五)迎接县卫生局考核验收(2012年8月3—10日)
五、落实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责任包保方案。成立由院务班子成员为督办领导,所分管科室主任为具体责任人,分片包保各村卫生室。
第一组: 督办领导:乔海珍
具体负责科室主任:郭毅、杨成香
包保村卫生室:花桥村委会卫生室、海子村委会卫生室、马鞍村委会卫生室、勒外村委会卫生室。
第二组: 督办领导:杨永祥
具体负责科室主任:张喜梅、闫晓梅、王光义
包保村卫生室:高桥村委会卫生室、大村村委会卫生室、唐家村委会卫生室、老滔村委会卫生室、石腊它村委会。
第三组: 督办领导:张桂琼
具体负责科室主任:杞茂清、杨会珍、李燕
包保村卫生室:小河村委会卫生室、己梯村委会卫生室、树沟村委会卫生室、庄良村委会卫生室。
第四组: 督办领导:潘新良
具体负责科室主任:杨明荣、虎洁、李卫
包保村卫生室:弯腰树村委会卫生室、尼嘎古村委会卫生室、高姑拉村委会卫生室、西菊拉村委会卫生室。
六、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提高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事关农村卫生事业长远发展,各科室及医务人员要站在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民谋利益、全面落实新医改政策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和村卫生室服务能力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把这项工作当作重点民生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坚定不移地抓紧抓实抓好。为加强对该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桥中心卫生院成立了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实施和监督考核。
(二)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高桥中心卫生院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具体实施。各科室及各村委会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积极参与,全面配合,做好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及标准化建设管理。卫生院公共卫生科负责一体化管理及卫生室标准化建设的技术指导、监督、管理和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上报。通过上下联动,密切配合,形成良好的工作机制和环境,确保工作任务圆满完成。
(三)经费保障。由于时间紧、任务重,为了按质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及工作质量,卫生院专门拨出专项经费用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建设及服务环境规范化建设。按每个卫生室1000元的标准作为工作经费,由责任区督导领导领取和管理。
南涧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总结 篇6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经济学奠基理论之一,是1954年由刘易斯提出,也称之为刘易斯模式[1]。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二元经济结构和二元社会结构的发展结果,就是城乡发展极不平衡,城乡差距越来越大。
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政策促使我国苏南地区乡镇企业迅速发展,经济的发展产生了实行城乡一体化的客观需要。城乡一体化理论经过30多年的发展,是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在我国的发展,是中国式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1]。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提出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中产生的本土化的城乡一体化理论,推动了卫生领域中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发展。其实践经验有利于优化各地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形成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城市医院合理分工的诊疗模式,有利于为群众提供连续协调、方便可及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缓解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
2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相关文献研究成果
杨百团等提出山东省海阳市实行“行政、业务、财务和药品四个统一”的管理模式[2]。于文艺等提出黑龙江省林甸县实行“村卫生室房屋公有化、推进人事制度化、管理信息化、财务管理统一化、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和收入分配绩效化”等6项管理措施[3]。朱兆芳等认为,乡村一体化主要包括对村卫生室进行“统一规划布局、统一业务内容、人员统一管理、药品统一管理和财务统一管理”等5个方面内容,按照各地开展一体化的不同程度,可以分为“高度一体化、中度一体化和低度一体化”3个层次[4]。王晓敏等认为江西省九江市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在实践中可以分为“松散型、紧密型和完全型”三种类型[5]。李彬等归纳总结了湖北省罗田县有“松散式”、“紧密型”和“合约式”三种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6]。
作者认为,上述文献资料中,对乡村卫生一体化内容、分类的研究基本上属于“行政管理一体化”的范畴,几乎没有涉及到“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内容。正如《健康报》的文章指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指对由政府举办的村卫生室,其人、财、物等由乡镇卫生院统一管理的体制[7]。
3关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概念的诠释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是一个通俗易懂的说法,应对其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深入的研究。2002年10月19日,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中发[2002]13号),决定中提出“进一步完善乡村卫生服务管理一体化”。这是中共中央文件中最早提出的概念。
2010年3月31日,国家卫生部下发《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意见》(卫办农卫发[2010]48号),对“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概念的内涵做了全面、完整的界定,文件中的定义提出“乡村一体化管理是指在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下,以乡镇为范围,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行政、业务、药械、财务和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规范的管理体制。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乡镇卫生院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委托,负责履行本辖区内卫生管理职责,在向农民提供公共卫生服务和常见病、多发病诊疗等综合服务的同时,承担对村卫生室的管理和指导职能;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初级诊治等工作”。
国家卫生部在明确上述概念内涵中,是从行政管理和卫生服务两个方面提出的定义,因此,作者认为可将乡村一体化管理概念的外延划分为“行政管理一体化”和“卫生服务一体化”两个类型,才能全面、深刻地明确“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
在深入研究上述定义内容和分类关系后,可以引伸出以下6方面的理解:
3.1行政管理一体化
是一个以行政权为纽带的行政管理体系,在县域行政区划内依靠行政力量,形成完整独立的自上而下的行政一体化管理系统,解决了在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准入、新农合基金管理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相互兼容问题,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行政管理一体化”运行模式。
3.2县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统一规划和组织实施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是区域内卫生行政管理的主导者和制定卫生政策实施细则的顶层设计者。因此,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质,在行政管理上是广义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在卫生服务上,由于在新农合支付制度规范下形成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也是广义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
3.3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与乡镇卫生院之间在事权和财权的界定和划分,决定了一体化在行政管理上是采取直接管理模式,还是间接管理模式
人、财、物等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乡镇卫生院分级统管,是“行政管理一体化”的核心内容。事权和财权以县级卫生行政部门为主的直接管理,可称为行政管理上的县、乡、村三级一体化管理,如机构设置、人员准入、新农合管理和信息管理等4项管理。事权和财权以乡镇卫生院为主的直接管理,对于县级卫生行政部门管理村卫生所(室)来说则是间接管理,可称为行政管理上的乡、村二级一体化管理,如行政管理、业务管理、药械管理、财务管理和绩效考核等5项管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狭义的“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
3.4“行政管理一体化”的实质是卫生政策一体化
即人们常说的“七统一”、“八统一”或“九统一”等规范化管理体系,是一体化发展阶段的基础性成果,各县经过努力均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达到县、乡和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中级阶段。卫生一体化只能从“行政管理一体化”起步,并向“卫生服务一体化”方向发展,如果脱离“行政管理一体化”的行政监管手段和利益保障机制,“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也无法建设和发展。
3.5“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实质是经济一体化或完全型一体化
是一体化发展的高级阶段,其发展趋势是要进一步实现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一体化;人员管理一体化是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中的核心内容和决定因素,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成功发展的决定性成果。现阶段主要是在县域内实行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等2个方面的管理机制,用试点的方式逐步规范管理体系建设。
3.6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龙头,在“卫生服务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具有核心作用
县级公立医院的硬件建设标准和医务人员的服务能力是最终衡量“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水平的标志,具有决定性作用。在“行政管理一体化”的体系建设中,县级公立医院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之间,在行政上并没有形成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但在服务上具有业务指导与被指导的工作关系。黑龙江省4个项目县(市)第一医院2013年住院患者中,新农合患者所占比例分别是甘南县为77.00%、林甸县为71.52%、富锦市为41.98%和林口县为68.70%,数据表明,如果没有县级公立医院的参与,“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无法成功建设,也建不成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
4关于“行政管理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卫Ⅺ项目”)实施5年中,黑龙江省4个项目县(市)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上取得了较大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现将其基本经验总结如下:
4.1黑龙江省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已经十分明确,能否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决于各县(市)级人民政府的认识水平和必要的财政支持
从国家和黑龙江省的政策规定层面看,在黑龙江省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标、任务和方法已经十分明确;从贯彻落实层面看,全省能否全面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取决于各县(市)级人民政府的认识水平和必要的财政支持。
4.2体系逐步完善,素质逐步提高,公卫服务保障逐步加强
在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过程中,各项目县(市)的县、乡和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正在逐步完善,乡村两级医生队伍业务素质正在逐步提高,广大农村居民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公平性、可及性的制度保障正在加强,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目的已基本实现。
4.3乡、村信息一体化管理是硬件建设的重点,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
在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中,村卫生所(室)房屋、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乡、村信息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硬件建设的重点,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
在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中,村卫生所(室)房屋、必要的医疗设备和乡村信息一体化管理体系是硬件建设的重点,需要地方政府的积极支持。这3项建设的成效,对促进各项目县开展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工作将产生积极影响。
4.4合理解决村医的养老保险,是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性建设
村卫生所(室)的机构性质决定了村医的农民身份,现阶段仍然没有完全突破城乡社保政策界限,其养老保险(包括医疗保险)享受的是新农保(新农合)待遇标准。合理解决村医的养老保险,是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基础建设,但解决村卫生所(室)机构性质和村医身份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4.5建立稳定的村医补偿机制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运行基础和决定因素
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也是一种运行机制,在努力实现这一机制的过程中,建立稳定的村医补偿机制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运行基础,是一体化可持续发展的决定因素。
4.6新农合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资金来源
在乡村两级卫生机构中全面实施新农合制度、公共卫生服务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和资金来源,标志着一体化管理的运行质量。
4.7绩效考核和信息管理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绩效考核和信息管理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这两方面既是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运行质量的最终判断标准,又是促进一体化管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内容。
4.8村卫生所(室)建设水平和村医业务素质是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环节
村卫生所(室)建设水平和村医业务素质是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重要环节,具有“网底”作用;只有乡村二级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和医务人员编制岗位待遇实现一体化以后,才能最终实现“完全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的目标。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质量在实现“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国发2012(11号)]目标中,具有“最终决定”作用。
4.9信息资源已成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要素
信息资源已成为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管理要素,信息化建设水平成为衡量一体化管理能力的重要标志,也可以说,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一体化。
黑龙江省各项目县(市)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没有实现《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3]14号)2个文件的规范要求。各地在软件建设标准上不统一、数量上不规范和经费来源上多种多样,以省为单位建设信息化统一技术规范和标准的目标无法完成。各地自主建设的软件信息系统,如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信息共享机制时,仍有相当大的技术障碍;如继续投资解决这些技术障碍,势必使各地基本上放弃原有的软件系统,造成各地较大的经济损失。
5关于“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建设
由于我国城乡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实行“城乡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目前,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格局中,村医执业身份、村医基本医疗保险、村医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农合实施的基本药物制度等4个方面均呈现出双轨制运行机制,将严重阻碍完全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的全面建设。在全国的城镇化建设大格局中,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快速破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员、服务等管理要素在一体化内部成员之间的自由流动问题,完全型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制建设才能最终实现。
在建设“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体系过程中,虽然目前还不能从体制上解决问题,但仍然可以从政策上寻找到突破口,通过试点方式推进。主要是在县域内实行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等两方面管理机制,将试点做法上升为经验后再逐步推开。
5.1在县域内实行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
在“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首先要在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实施规范化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机制。一是依靠县级卫生行政机构的行政力量,制定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分级诊疗标准,在试点单位用行政手段监管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规范执行。二是依靠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资源配置机制,通过新农合支付制度的改革,调整和界定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关系,用经济手段规范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行为。
5.1.1新农合支付制度与分级诊疗机制。实行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制度的目的是要使患者建立合理的医疗消费观念,通过新农合支付制度的规范,逐步建立起“小病不出村,多发病、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疑难杂症到县外”的分级诊疗服务模式。
黑龙江省各项目县(市)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的分级诊疗效果和门诊患者、住院患者费用补偿关系,是在新农合支付制度规范约束下形成的。(1)新农合支付制度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分级诊疗关系。各项目县(市)2013年村卫生所(室)新农合门诊统筹补偿人次所占比例,甘南县为94.00%,林甸县为85.40%,富锦市为44.84%,林口县为84.66%。各项目县(市)2013年新农合住院患者在县域内医院就医补偿人次所占比例,甘南县为91.00%,林甸县为5.70%,富锦市为87.74%,林口县为1.31%。(2)新农合支付制度与门诊患者、住院患者费用补偿关系。各项目县013年新农合门诊患者费用补偿额占筹资总额的百分比,甘南县为18.74%,林甸县为7.08%,富锦市为8.06%,林口县为8.50%。各项目县2013年县域内医院新农合住院患者费用补偿额占总住院费用补偿额的百分比,甘南县为8.38%,林甸县为46.44%,富锦市为0.81%,林口县为64.18%。
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是形成分级诊疗合理机制的突破口,其主要任务是通过实施提高县外定点医疗机构起付线标准、降低报销比例等费用机制办法,充分发挥县级公立医院在县外医院转诊疾病审批中的把关作用,逐步提高在县、乡两级医疗机构中住院患者补偿人次的比重,逐步降低在县外医院住院患者补偿人次的比重;逐步提高新农合县域内医院住院患者费用补偿额所占比重,逐步降低在县外医院住院患者费用补偿比重;逐步提高新农合门诊量占的比重和门诊患者费用补偿占的比重;最终在全县范围内实现“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0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的服务目标。
5.1.2试点开展县、乡和村医疗机构分级诊疗工作。实现县、乡、村医疗机构分级诊疗体系建设目标,最根本的措施是调动县级公立医院的积极性,打破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纵向行政隶属关系,通过县、乡、村医疗机构开展纵向技术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推进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进程。
试点目的是规范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的分级诊疗行为,从而使“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试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5.1.2.1疾病分级诊疗,患者支付同一次治疗费用,收入在县、乡医疗机构之间合理分配。试点可选择下腹部手术(如急性单纯性阑尾炎、疝气)等少数病种,患者一次性住院,在县医院完成术前和手术治疗、在乡镇卫生院完成术后治疗,县、乡医疗机构之间实施规范化的诊疗分工,通过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用经济手段调整县、乡医疗机构在病人分级诊疗过程中的收入分配格局,使一体化成员之间具有利益驱动关系。
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制度设计,目前,在现实中由于突破不了新农合结算政策界限而很难实现。主要是因为新农合支付制度不允许同一次治疗费用在两个不同的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分配,解决不了收入在县、乡医疗机构之间进行合理划分的问题。待新农合支付制度改革突破这个规定限制后,方可进行有关工作的试点
试点的条件是:县级医院补偿机制完善;县、乡医疗机构之间经济利益清晰,收费障碍消除,分配机制完善;县级医院内部激励机制有利于实施医生绩效与收入直接挂钩,面对外部环境对医院和医生形成的诱惑具有一定的对抗能力;乡镇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能够承担分级诊疗分工任务。
5.1.2.2疾病分级诊疗,患者支付不同次治疗费用,收入由县、乡、村医疗机构分别收取。试点可选择常见慢性病(如原发性高血压、1型糖尿病、急性心肌梗塞、脑出血、脑血栓和原发性癌症)等少数病种,患者在县级医院完成住院治疗,在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室)完成康复治疗及出院后门诊药物治疗,县、乡、村医疗机构之间实施规范化的诊疗分工。
这种制度设计在现实中通过试点方式可以实现。首先是利用新农合支付制度(费用机制)引导患者自主建立合理的医疗消费观念,让小病、常见病和慢性病患者自愿回归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室),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和资源利用率,有利于逐步建立分级诊疗服务模式,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量。其次是有利于控制试点县(市)常见慢性病病情,扎实推进乡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把健康档案建设、随访次数和病情控制程度等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促进分级诊疗服务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衔接。通过不断提高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服务能力的方式,推动“卫生服务一体化”向深层次发展。
试点选择的条件:县级公立医院可选择县(市)医院或县(市)中医院;乡镇卫生院可选择1~2所条件较好的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要有服务能力强的执业(助理)医师;选择的慢性疾病要具有疗效稳定的基本药物;试点县(市)农合办要有“重大疾病补偿基金,主要用于重大疾病和个人支付医疗费用过高的参合患者,以及特殊性慢性疾病门诊补偿”等支付制度规定;信息管理上新农合门诊和住院患者要使用“一卡通”进行费用结算,并与健康档案、公共卫生和医院管理等信息系统进行整合与衔接。
5.1.3实施分级诊疗试点中的主要困难。
5.1.3.1政府补偿明显不到位,以药补医机制仍然存在。2013年黑龙江省各项目县财政为4所县(市)第一医院拨付的经费占总收入比例,甘南县为7.50%,林甸县为14.38%,富锦市为13.00%,林口县为12.85%,不足部分完全依靠自身的经营性收入维持生存和发展,其公益性很弱。另外,各项目县(市)第一医院医院药品收入占总收入比例,甘南县为61.50%,林甸县为54.37%,富锦市为50.00%,林口县为48.15%,国家规定“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3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的工作目标没有实现。
在实施分级诊疗过程中,由于县(市)医院处在自身生存十分困难的情况下难以自动放弃创收机制,很容易与乡镇卫生院之间产生争夺患者就诊的竞争关系,难以舍弃治疗中的患者将其进行向下转诊治疗,也难以自愿实施在分级诊疗中的利益分配机制,分级诊疗机制难以规范。
5.1.3.2基本药物数量明显缺少,降低了乡、村两级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各项目县在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过程中,县、乡和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的进程不同步,县级医院基本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则全面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再加上基本药物招标采购品种不全、配送不及时等诸多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的健康发展,严重制约了本县域内患者分级诊疗、向下转诊机制的实施。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中西药有317种、中成药有203种,《黑龙江省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0年版)[8]中西药有1308个、中成药有1 097个,2个目录的两种药物在数量上比较分别相差4.13倍和5.40倍。
如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农村居民中最常见的慢性病,但在治疗药物数量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中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1类13个、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1类6个;黑龙江省《药品目录》中治疗高血压的药物有6类83个、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有1类24个,两者之间对比分别相差6.38倍和4倍。
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2]11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12]33号)2个文件中,虽然要求县级公立医院优先使用基本药物、提高基本药物使用比例,却没有规定使用基本药物的具体比例指标。
由于各项目县县级公立医院基本不实行基本药物制度,使用基本药物的比例仍然非常低。这使得新农合住院患者在县级公立医院就诊时,难以降低药品支出成本,对规范分级诊疗将产生很大影响;另外,县级公立医院医生为向下转诊患者开据治疗药物处方时,常以自己单位经常使用的非基本药物为主,很少考虑患者回到乡(镇)卫生院或村卫生所(室)后只能使用基本药物治疗的实际情况,这也是造成向下转诊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5.1.3.3完善双向转诊机制的重点是要解决好从上向下的转诊问题。目前,从上向下转诊出现单方面弱化,成为制约“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发展的瓶颈。(1)从下向上转诊。从项目县督导中了解到,从下向上的转诊机制基本是在新农合支付制度约束下形成的一种农民自主的就医行为,实施中的效果也显著,农村居民愿意接受。(2)从上向下转诊。从项目县督导中了解到,由于乡村医疗机构条件差、乡镇卫生院普遍缺少理疗及康复设备、乡村医生服务能力低以及基本药物数量明显缺乏等诸多原因,从上向下转诊时遇到的很多问题难以解决,难以满足患者返回乡、村两级医疗机构后的所有医疗需求,农村居民意见很大。
5.2在县域内实行医务人员双向流动机制
人员、服务等管理要素在一体化管理体系内完全自由流动,是实现“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决定性因素和最高标准。推进医务人员双向流动,主要是依靠试点工作实现。
县、乡、村三级卫生机构中人员的身份不同和服务能力差异,无法真正达到县、乡、村三级行政管理一体化和县、乡、村三级卫生服务一体化的整体效能。双向流动因涉及到医务人员单位的人事编制、工资待遇等问题,且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之间相差悬殊,在我国城乡二元社会长期存在的历史时期无法从体制上得到解决。所以,医务人员双向流动的试点难度最大,但通过试点工作仍然可以产生阶段性成果。
5.2.1试点主要有6种形式。
5.2.1.1试点实施“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的运行新机制,是解决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务人员岗位双向流动困难的重要举措。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机构运行新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办发[2013]58号)提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坚持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建立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竞争性用人机制,实行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变固定用人为合同用人,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人事制度改革的目的是要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务人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过渡、由档案管理向绩效管理过渡的新机制。
可选择1~2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人事制度改革试点,通过制度规范,全面推行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
5.2.1.2试点建立全科医生双向流动机制。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建立全科医生制度实施方案的通知(黑政发[2012]43号)文件规定,“取得执业资格的全科医生一般注册1个执业地点,也可以根据需要多点注册执业,但每名全科医生执业注册点最多不能超过3个。全科医生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医院)全职或兼职工作,也可组建由全科医生和护士、公共卫生医生或乡村医生等人员组成的全科医生团队,划片为居民提供全方位服务”。
通过改革全科医生执业方式,为全科医生提供服务平台。通过组建全科医生团队,积极做好乡村医生队伍建设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的衔接工作。
要选择服务能力强的乡镇卫生院作为全科医生多点注册执业试点单位;试点组建的全科医生团队,其团队中选择的乡村医生应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应建立医疗责任保险制度,为试点医院和多点执业全科医生解除后顾之忧,也使患者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5.2.1.3试点实施稳定和优化的乡村医生队伍机制。(黑政办发[2013]58号)文件中提出,“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质的乡村医生可以参加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统一招录”。要积极组织、开通优秀乡村医生进入乡镇卫生院的渠道,通过政策机制引导乡村医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如果乡村医生被乡镇卫生院正式录用,转变为事业单位身份,可以实现同工同酬;如果乡村医生被乡镇卫生院正式聘用,虽然身份没有转变,在收入上实行同工不同酬,但其待遇可以被纳入财政预算中得到保障。要积极实施优化乡村医生队伍机制,可为下一步实现乡、村二级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一体化”奠定基础。
5.2.1.4试点建立县级公立医院向乡镇卫生院轮换派驻院长和骨干医师制度。(黑政办发[2013]58号)文件中提出,“深化对口协作,加强上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人才合作交流,建立定期巡诊和轮训机制。”通过开展纵向技术合作、人才流动和管理支持等多种形式,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整体效率,形成优质医疗资源流动的长效机制。
5.2.1.5试点建立乡镇卫生院向管理能力薄弱的村卫生所(室)轮换派驻所长制度。对村卫生所(室)执业村医日常执业活动进行管理,加强村卫生所(室)服务行为和操作规范管理,严格规范村医的诊疗行为。
5.2.1.6试点开展县级公立医院对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室)卫生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专项培训和定期培训工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黑卫农发[2011]289号)规定,“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应当定期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学习,积极参加岗位培训,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县级公立医院要充分发挥县域医疗中心和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作用。
试点主要是通过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和骨干医师对口驻点支援等多种方式实现,加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帮扶指导和人员培训。
5.2.2实施医务人员双向流动试点中的主要困难。黑龙江省各项目县(市)乡(镇)卫生院中全科医生数量较少和村卫生所(室)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村医较少,已经成为实施医务人员双向流动试点中的较大障碍。
5.2.2.1各项目县全科医生数量占乡镇卫生院人员的比例较低,其中甘南县占3.91%,林甸县占3.66%,富锦市占7.04%,林口县占9.16%,难以在全县区域内承担全部“首诊服务”责任。所以,各项目县的全科医生契约服务工作只能在局部开展试点。
5.2.2.2各项目县村卫生所(室)人员中具有执业(助理)医师资格的村医所占比例较低,其中甘南县占16.98%,林甸县占10.92%,富锦市占9.02%,林口县占24.50%,乡村医生总体水平参差不齐,在契约服务工作试点中承担签约责任的乡村医生本人应该具有执业(助理)医师的执业资格,使其提供的服务基本能让签约居民满意,逐渐接近全科医生的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李冰.二元经济结构理论与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3:1-5.
[2]杨百团,尹爱田,韩东,等.构建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长效机制:以山东省海阳市主例[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1):13-16.
[3]于文艺,丛颜宝,王守玉,等.林句县实施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3,27(7):42-44.
[4]朱兆芳,姜巍,王禄生.乡村卫生机构一体化管理的内容及可行策略[J].中国卫生经济,2009,28(12):45-47.
[5]王晓敏,李葆华.乡村卫生一体化与乡村医生生存环境的变迁[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l,22(5):400-402.
[6]李彬,赵黎明,向璨,等.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模式比较与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29(10):768-770
[7]浙江加快推进紧密型乡村一体化管理[N].健康报,2011-04-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