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

2024-09-27

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精选10篇)

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 篇1

《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

【诗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出处】唐·杜甫《春夜喜雨》。

【意思】好雨知道节令,一到春天 便开始滴落; 雨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 降下,纷纷绵绵,不声不响,滋润着万 物,给它们带来生机。

【赏析】好雨真是 能懂得节气时令。一到春天,它就主动降临。随着春风悄悄潜入夜间, 纷纷绵绵,滋润着万物,杳然无声。诗人用柔美细腻的笔触,拟人化的 手法,赞叹春雨是一场及时雨。诗人对春雨的一股由衷的喜悦之情,充 溢于字里行间。“潜入夜”,写春雨悄然而来,令人格外惊喜。“细无 声”状濛濛春雨的特色,它不同于夏时瓢泼大雨,亦暗寓诗人赞美春雨 造福于人民但却谦逊无求的美德。

【应用】好雨 仿佛知道节令,一到春天万物生 长需要雨水滋润时就开始降落; 伴随着和风悄然进入夜境,无声 无息地细细滋润着万物。语出唐· 杜甫《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 细无声。”形容借某种契机出现了 大好形势。◇ “好雨知时节,当春 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 声。”在这科学的春天里,潇潇春 雨也滋润了千万群众的心田。(王 声《一个外科医生的春夏秋冬》, 《芳草》 1982年第11期) ○也作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文 学艺术的新阶段已经到来。(阎纲 《文坛徜徉录》)

【全诗】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赏析】

上元二年(761)春作于草堂,是咏春雨之作。

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雨最可贵,故俗谚有“春雨贵如油”之说。全诗以“好”字领起,是喜之也。春雨好在何处,好就好在需要它、它就来,该来的时候才来,如善解人意然。这就赋春雨一种性格。

次联为流水对,进一步展开描绘春雨的性格。春雨和夏雨不同,就在于它不作声势,偏在无人知道的夜里随风悄然而来,滋润着万物,却不表功,那怕一点声音都听不到。这是拟人,也可用来喻人。表现了诗人所崇尚的一种为人的准则。所以耐人含咏。

三联转而写春夜雨景。平常在夜间,由于路面有微弱反光,故小路比较田野容易分辨。但雨夜的天空布满乌云,野外一片漆黑,伸手不见五指,所以连小路也看不见了;于是江船上的一点火光就显得特别打眼,——那是雨中的火光,朦朦胧胧地带着光晕,既神秘又好看。“俱黑”与“独明”形成对比,写景入神。

末联写清晨雨霁,是雨夜的尾声,然而是何等鲜明的一个尾声:经过一夜春雨,江上的花都开放了,带着晶莹的水珠,红艳艳的、沉甸甸的,古老的锦宫城的景色也为之焕然一新了。“重”字妙,“红湿”字尤妙,完全是写一个印象,红是一种感觉、湿也是一种感觉,表现出一种印象派绘画的美。

诗中并无一个“喜”字,“喜意都从罅缝里迸出”(浦起龙)。

【鉴赏】

诗贵兴寄,但不是什么样的诗都能讲出高尚情操、深刻内涵的,如果 首首诗都非要去挖掘附会诗外之旨,还会有诗意诗味吗?

有人说,这是一首赞美春雨无私奉献的.诗,还拈出“潜”字,“润”字,说 是赞美春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又因为诗中有一个“好”字, 又联想到好人好事。有这样解诗的吗?

这就是一首因春夜小雨而引起喜悦之情的小诗。

春天,万物萌生,需要水的滋润。春雨果然下起来了,就像知道时节一 样,所以杜甫称之为“好雨”(及时雨)。

成都多夜雨,一到天亮,雨就停了。杜甫在草堂所写的《水槛遣心》中 就写道:“蜀天常夜雨,江槛已朝晴。”春天的雨不大,细细密密,悄然无声。 但是,你能感觉到它来了,感觉到它在静悄悄地滋润着含苞的花、茸茸的 草,滋润着池边吐绿的柳丝,滋润着田间青青的麦苗。

推开窗户,四周一片漆黑,蜿蜒的小径,也隐没在浓浓的夜色之中,只 有浣花溪上的小船,还亮着一星两星渔火。这是一个多么美的雨夜啊!

望着潇潇春雨,诗人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明天早上,雨停了,朝阳升起 的时候,满城的鲜花,带着雨露,一定会更加娇艳,一定会更加美丽。诗人 在这里用了一个“重”字,非常形象,与李白的“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雨浓”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有异曲同工之妙。

杜甫写雨的诗很多,大多与农事有关,宝应元年(762)在成都,他还写 过一首《大雨》,虽然是另一番景象,但是可以和此诗参看: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

执热乃沸鼎,纤稀成组袍。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

流恶邑里清,矧兹远江皋。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

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毛。

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四邻耒耜出,何必吾家操。

久旱不雨,春耕春种都没有办法进行,“春农尚嗷嗷”,最忧心的是农 人。所以当大雨倾盆而下的时候,诗人高兴地写道:“敢辞茅苇漏,已喜黍 豆高。”看到“四邻耒耜出”,庄稼有救了,自己的茅屋虽然又漏雨了,那又 有什么关系呢?诗中也提到雨的“润物功”,比之“春夜喜雨”的时候,诗人 要兴奋很多。

《春夜喜雨》赏析及评解 篇2

《春夜喜雨》不仅是写一场“知时节”的好雨,更具有深刻的寓意,象征一种温和细致、默默无闻的高尚品格。不仅仅是切着夜来写,切着春来写,而且写出了春雨的典型特点,“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句,把雨默默奉献、不求回报的特点体现得淋一漓尽致。写这雨,也就是写人,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就应该是像这样的好雨一样,来“知时节”,来“润物细无声”。诗人盼望这样的好雨,喜爱这样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那个“喜”字,在诗里虽然没有露面,但是全篇诗,都表现了一种喜悦的心情,诗人正在盼望春雨润物的时候,雨下起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的叫“好”、“好雨”。

春夜喜雨古诗 篇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是唐诗中的名篇之一,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创作于公元761年。该诗体现出作者的喜悦之情,赞美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其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绘声绘形,是一首入化传神,别具风韵的咏雨诗,为千古传诵的佳作。

全文翻译

好雨似乎领会人意知道季节变化,正当春天万物生长时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悄悄地在夜里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田野的小路和空中的云彩都是那样漆黑,只有江船上灯火独独明亮。等到明天拂晓看看被淋湿的花朵,整个成都都显得沉甸甸的,那红花一定更加迷人。

文学赏析

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颔联写雨的“发生”,进一步表现雨的“好”,其中“潜”、“润”、“细”等字生动地写出了雨“好”的特点。雨之所以“好”,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雨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伴随着冷风,受到冷空气影响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时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

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伴随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然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希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云散天晴,那“润物”就不很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颈联。在不太阴沉的夜间,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放眼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像云一样黑。看起来这雨准会下到天亮。这两句写出了夜雨的美丽景象,“黑”与“明”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云厚雨足,而且给人以强烈的美感。

尾联是想象中的情景,紧扣题中的“喜”字写想象中的雨后之晨锦官城的.迷人景象。如此“好雨”下上一夜,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起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诗人说:等到明天清早去看看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红湿”“花重”等字词的运用,充分说明诗人体物细腻。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高尚品格,表现了诗人的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古诗《春夜喜雨》诗意鉴赏 篇4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1、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2、乃:就。

3、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4、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6、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7、俱:全,都。

8、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9、独:独自,只有。

10、晓:清晨。

11、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12、花重(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13、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

【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

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

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

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

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

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

要是早晨起来看看,

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看看带有雨水的红花之地,就会看到在锦官城里的花因沾上雨水而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写作背景】

春夜喜雨古诗教学设计 篇5

一、阅读平台

1、导入。

汉字是中华文明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不但承载了我们几千年的历史,而且也是从古到今人们进行沟通的重要手段。由汉字衍生出来的书法艺术,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但是,汉字,是怎么造出来的? 请同学们看一段视频。

2、播放《仓颉造字》录像。

3、介绍仓颉。

仓颉,姓侯刚,号史皇氏,黄帝时史官,汉字创始人,被尊为“造字圣人”。今南乐县城西北35华里吴村有仓颉陵、仓颉庙和造书台,史学家认为仓颉生于斯,葬于斯。

4、阅读《仓颉造字》

(1)文章是怎么写仓颉造字的?自由朗读课文,然后交流。

(仓颉爱动脑筋想问题;在绳子上打结或用贝壳记事;发现龟背上的花纹;观察自然现象,造出不同的符号。)

(2)读了短文,你有哪些感想?

(3)默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说仓颉造字是一件惊天地、泣鬼神的大事?

提示:

人类杜会之初,因生产力极低,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采用原始简陋的生产工具,同大自然斗争。为了交流思想、传递信息,语言应运而生。

语言一瞬即逝,即不能保存,也无法传递到较远的地方,而且,单靠人的大脑记忆是不行的。于是,产生了原始的记事方法"结绳记事″和"契刻记事″。

汉字源于图画,由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图画文字经过了三千多年的逐渐演变,由象形文字→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到楷书,以至现在的电脑字体。图画文字已成为笔划省简、具规模的汉字了。

汉字是又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汉字在世界文字体系中有着独特而又崇高的地位。

汉字却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用一种独创的方法把音行义结合起来,成为一种丰富多采的文字体系。

5、阅读拓展。

告别「结绳记事」的年代 中国古书上有「结绳记事」、「契木为文」等记载,这是早期记事常用的方法,可惜这些物质无法长久保存下来,所以当时的记事情况已无法知晓了。但安阳小屯发现了十五万片甲骨卜辞,在龟甲与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当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总字数达到3500个上下。从甲骨文字结构来说,除了象形以外,形声、会意、假借等比较进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应用。可见在三千余年前的商代文字已达到了相当完备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个更长的发展过程。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龟甲上刻划符号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发现了在陶器上刻划的符号有数十种之多,其中有些与甲骨上所见的字类似,因而有人认为它们就是早期文字。至于在龙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发现的朱书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国的汉字至少已有四千余年的历史。文字的出现既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不断积累、不断总结的结果,所以仓颉很可能是总结整理文字,为汉字的形成作出了贡献的一个代表人物。

二、极少成多

1、让学生背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2、引出《春夜喜雨》,板书文题。

3、自由朗读诗句。

4、指名朗读,读出诗句的节奏美。

5、让学生说说诗句中都写了哪些景色。

6、提出读不懂的词语,大家互相解决。

7、说说诗句表达的情感。

8、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春夜喜雨古诗原文及赏析 篇6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xiǎo kàn hóng shī chù , huā zhòng jǐn guān chéng 。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古诗的意思诗意

译文

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

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

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

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注释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就。发生:萌发生长。

发生:萌发生长。

潜(qián):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晓:天刚亮的时候。红湿处:雨水湿润的花丛。

红湿处:指有带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花沾上雨水而变得沉重。

重:读作zhòng(重在这里的意思是:沉重。所以读作第四声。)

春夜 / 夜直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7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庆历二年)进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变法万言书,未被采纳。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宁元年),神宗准备实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进京面对。经过二十六年的漫长岁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变法主张未能实现。此时形势突变,遇到了赏识他主张的锐意变法的新帝,正是龙虎风云、君臣际遇的良机,大展鸿图,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时候,面对良宵春色,剪剪轻风,金炉香烬,月移花影,一派风光,激起了思想上难以自制的`波澜,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拨得不能成眠。

首句“金炉香烬漏声残”诗人因国事而一夜未眠,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所以既看香炉里的“烬”又听漏声之残。次句“翦翦轻风阵阵寒”此句写诗人由室内来到户外的感受,“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微的寒意,恰好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三句中的“春色恼人”更是把作者亢奋不已的心情表现俱足,收束句“月移花影上栏杆”,更是借景抒情,“以景语结情语”,将作者的愉悦的心境表现的含蓄而又兴味长。

“春色恼人眠不得”写作者在户外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春色”既是实指美妙的景色,更是指历史上难得的君臣际遇,确实是难得的“春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由于时值新春,再加上恰逢神宗即位他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故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这首诗的内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却是春夜清幽美景,创作手法高明。诗中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着余而不尽之意。

诗人所描写的皇宫春晓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贾至“禁城春色晓苍苍”,岑参“莺啭皇州春色阑”的用意是一样的,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势。如果没有“月傍九霄多”,就不会有“花影上栏干”,由此可见,王安石是参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动笔的。所以说,这一首政治抒情诗。王安石是借用爱情诗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春风得意之情。

《春夜/夜直》简析

(一)整体评说。

这是春夜怀人之作。诗人没有正面写对人的怀念,而是通过香尽漏残、月移风寒,写出时光的推移,从而表明诗人徘徊之久和怀想之深。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感情表达得含蓄、曲折而深沉。

这首诗的好处是处处紧扣着深夜,却又没有一句直接说到夜已如何,而只写夜深时的种种景象。

其实不看作者的写诗背景,单独看诗,是看不出这是怀念亲人的。但从诗词中可以感觉出,作者因为心里惦念着某事或某人,显得睡卧不安。

(二)写作手法。

这首诗主要特点是委婉含蓄。作者写夜,通篇是利用了各种物景的变化来替代的,没有直言,这体现了中国诗词一贯含蓄的作风。作者写心情,用的是“托词”,口里说是恼春色,实际是另有所想,都是委婉含蓄的表达方式。此诗还使用了借代等手法。

(三)解说诗句。

第一句“金炉香尽漏声残”,单看这句,是看不出在写春夜的,夏夜,秋夜,冬夜都可以用。诗句比较普通。“金炉香尽”和“漏声残”都是形容夜已很深。古人用漏壶测算时间,一个漏壶的水快滴尽了,表示时间已经过去很多了。苏轼《卜算子》用过“漏断人初静”,也是用“漏”写夜,基本上诗词里写“漏壶”都是在写夜。

第二句“翦翦轻风阵阵寒”,“翦”,原意是指整齐的羽毛,这里是用来形容寒风料峭。这句描写风的“轻”“寒”。从这句才可以看出作者是在写“春”。因为夏风凉习,秋风萧杀,冬风凛冽,只有春风才“轻”且“寒”。诗的前两句合起来,是先“夜”再“春”,不是先“春”再“夜”,显得比较庸俗和普通。

第三句“春色恼人眠不得”。这句非常不错,可以说是比较出彩的。因为诗词里写春色,一般是两种态度为主流。一是赞赏喜爱和眷恋的,一是哀叹惋惜和感慨的,其实也是爱春色,但就是提前担心它流走。王安石在这里别出心裁,表示“春色恼人”。为什么恼人呢,背后肯定有玄机。至于什么玄机,作者在诗里未点明。读者可以根据这句来推断,肯定是有样东西,让作者觉得比欣赏大好春色更值得用心思记挂的。那就是——亲人。

第四句“月移花影上栏干”。虽说“月移花影”属于“俗词俗句”,但写景不错,有月有花,影动花凝。这句诗间接表明,作者是一直没睡,看着花影从庭院移到栏杆。夜更深沉,人却始终难眠。究其原因,是思念太深的缘故。

春夜喜雨读后感及拓展知识 篇8

在学校第三届读书节期间,我诵读了很多唐诗,李白、杜甫、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一位位伟大诗人的名字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间,田园诗、边塞诗……我用心诵读、品读一首首朗朗上口的诗歌。其中我最喜欢大诗人杜甫,我读他的诗,读他的故事。最感动我的是他写的《春夜喜雨》。

在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我们已经学过这首诗。那时我就知道,由于当时天气干旱,所以这场雨让大诗人非常兴奋,忍不住发出“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感叹,再加上春雨在夜里悄悄来临,没有一点声音,像天使降落人间,不惊扰人们的好梦,滋润着万物。这样的一场雨,真是好雨啊!

语文课本里的这首诗只有前四个分句,今年读书节期间,我终于读到了完整的《春夜喜雨》,后四句写道:“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是说诗人在看雨。“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是在说诗人在想雨: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将变成繁花盛开的世界,整首诗充满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是啊,这场春雨给逃难的杜甫带来了难得的好心情,然而为什么这样赞美春雨,为什么不去责怪它迟迟不来呢?这场雨真的只是久旱逢雨,表达喜悦的心情吗?我心中产生了疑问,继续深入阅读,查找资料。让我们回到唐朝,下这场春雨的那一年。这一年在诗人的人生中显得那么重要。安史之乱的马蹄声渐渐地远了,雄浑的号角声也不见了,狼狈逃难的日子结束了,杜甫成都的草堂在朋友的帮助下建成了,此时的杜甫却再也不是“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也不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杜甫,在任左拾遗官的一年多时间里,杜甫清醒地认识到在当时黑暗腐朽的官场,自己的理想没有一个可以实现,同时也说明诗人根本不适合做官。那么诗人意志消沉了吗?一蹶不振了吗?还是整天借酒浇愁愁更愁?没有,一代伟大诗人的心灵因为这场雨变得更加丰满。那天夜里,细小的雨淅淅沥沥,从天空飘然而至,风将这飘忽的雨吹进诗人点灯夜读的书桌前,“哦,下雨了!”他一阵欣喜,忍不住放下书本,侧耳倾听。多美的雨声啊,仿佛人间最美妙动听的音乐。杜甫禁不住想:多好的雨啊,该来的时候就来了。老子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雨不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最贴切的写照吗?你瞧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雨的无私深深地打动了杜甫,他情不自禁地要去看看这雨的大德。四周漆黑一片,田野里的小路已经看不清了,只有江上小船里的渔火,在斜风细雨中忽闪忽闪着。可是那些久旱的万物正在咕咕地,欢畅地吮吸着这甘霖呢?杜甫忽然领悟到做人不也应该如此吗?他越想越激动,不禁写下了“春夜喜雨”四个大字……从此,杜甫像变了一个人,另一个杜甫出现了,几个月后,他的另一首传世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诞生了。啊,难忘的雨,无私的、默默奉献的雨打动了大诗人杜甫,也打动了我。我要诵读更多的唐诗、宋词,诗经、楚辞……让博大精深的中华经典也像这春雨滋润我的心灵,陶冶我的.情操,我甘愿做春雨滋润下的一棵小草,在春天里茁壮成长。

拓展知识:

春夜喜雨的意思:好雨似乎会挑选时辰,降临在万物萌生之春。伴随和风,悄悄进入夜幕。细细密密,滋润大地万物。浓浓乌云,笼罩田野小路;点点灯火,闪烁江上渔船。明早再看带露的鲜花,成都满城必将繁花盛开。

春夜喜雨的诗意:《春夜喜雨》是唐诗名篇之一,是杜甫上元二年(761年)在成都草堂居住时所作。此诗运用拟人手法,以极大的喜悦之情细致地描绘了春雨的特点和成都夜雨的景象,热情地讴歌了来得及时、滋润万物的春雨。诗中对春雨的描写,体物精微,细腻生动,绘声绘形。全诗意境淡雅,意蕴清幽,诗境与画境浑然一体,是一首传神入化、别具风韵的咏雨诗。

春夜喜雨赏析:这是描绘春夜雨景,表现喜悦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赞美那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其中“知”字用得传神,简直把雨给写活了。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它的确很“好”。

王维《送别》古诗原文及赏析 篇9

【诗句】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出处】唐·王维《送别》。

【翻译】你尽管放心地走吧!我也不必再向你详细追问究竟要到那里去?你只要知道那要去的地方,正有绵延不尽的白云,在天空中飘荡就可以了;另外一种说法是隐喻送别友人的交情,正如天上白云永无穷尽。

这是描写离别时落寞情怀的诗句。相传这首诗是为送别孟浩然归襄阳而作,最后劝慰友人归隐山林,悠然自适。

清沈德潜 《唐诗别裁集》 卷一: “白云无尽,足以自乐,勿言不得意也。” 高步瀛 《唐宋诗举要》卷一评这两句为 “妙远”。

【全诗】

《送别》

[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赏析】

这首诗,以浅白的语言,抒写送别的深情。

前两句,写置酒话别,殷殷相问,字里行间融进一片真情。中间两句由问而答,转写归隐。友人“不得意”的.感喟看似寻常,实际表达了十分复杂的情绪。他有心用世,但失意不满; 心怀激愤,又无能为力。正是这种极度的痛苦,这种难以排遣的愁绪,迫使他徜徉山水,隐逸终南,不得已而为之。这两句,既点出别离的原因,也深化了诗的主题。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这是诗人得知友人“不得意”的心情后,发自内心的劝慰。诗人的意思是说,只管去吧,朋友,何必为“不得意”伤怀生愁,功名利禄终有尽,只有隐逸的情趣如悠悠白云,无尽无休,足供你排遣享受。这番话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作为朋友,他对友人的处境十分同情,友人的感慨也道出了他的难言之隐。可在这临别的时刻,又说什么好呢?只好托出白云来宽解。但愿那空明澄澈的云天,带来安宁闲适的慰藉; 那白云飘忽的景象,送去前路珍重的祝福。全诗以这动人的写景结句,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耐人寻味。

古诗词原文翻译及赏析 篇10

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

章华歌舞终萧瑟,云梦风烟旧莽苍。

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

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

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

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

赏析:

第一首从回顾楚国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着笔,与其衰落败亡的结局以及今日遗址荒芜的景象,作强烈的对比。“远接商周祚最长,北盟齐晋势争强。”是说楚国远承商周二代的王业,国统由来久长,在发展鼎盛时期,曾和齐晋结盟,对抗强秦。楚原是商的属国,后至周,又被周成王正式封为诸侯国。因此可以说“是远接商周祚最长”了。“祚”,指王统。

第二联顺接上联意,写楚国最终由盛而衰,以至为秦所灭。“章华歌舞终萧瑟”,写的便是这种历史的结局。“章华”,即章华台,楚国离宫,旧址有几处,此当指沙市之豫章台。当年章华台上的歌舞,早已萧索寂寥了,但是,“云梦风烟旧莽苍”:楚地著名的云梦泽,气象依旧,风烟迷蒙,阔大苍茫。这里,诗人以章华歌舞之短暂映照云梦风烟之永恒,产生强烈对比,抒发物是人非之感叹,揭示出历史发展之无情。

第三联由历史的回顾转为对眼前景象的描写:“草合故宫惟雁起,盗穿荒冢有狐藏。”当年郢都宫殿旧址,如今已野草滋蔓,唯见雁群时时飞起;早已被盗掘的荒坟野冢,如今成了狐兔藏身之所。这景象是多么凄凉败落,它既是诗人眼前所见之景,又是当年楚国衰亡的象征。而导致楚国衰亡的原因,正是屈原在《离骚》中所尖锐指出的,贵族蒙蔽君王,嫉贤还能,朋比为奸惑乱国政。这一历史的教训,使得千秋仁人志士莫不感到感慨万分,热泪沾裳。末联“离骚未尽灵均恨,志士千秋泪满裳。”是诗人对楚之衰亡所作的结论,也是全诗主旨之所在。“灵均”是屈原的字,“灵均恨”,既是屈原在《离骚》中所无法尽情宣泄的家国无穷之恨,也是陆游在这首诗中所要表达的与屈原共命之叹。

第一首以议论起笔,以抒情落笔,中间两联写景,情寓于景。第二首则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第一联:“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荆州”,即指郢都;“徂岁”,犹言过去的岁月;“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这里用以形容流光迅速。此联是说荆州十月便是早梅初开的小阳春气候了,时光的流逝的感慨,这是一个胸怀大志、迫切要求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是在对自然界客观规律的认识中包含着对人事代谢现象的探寻。第二联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壮志难酬的愤慨,这是伤古,又是悼今。“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自古著羁臣。”写得极为沉重。是啊,天行有常,何曾有导致壮士途穷困厄之心;自古以来,皆因人事之非,以致多少像屈原这样的贞臣节士去国离乡,放逐江湖。这一切怎不令人顿生怨愤,非淋漓痛饮焉能排遣,非慷慨悲歌何以发泄。诗的第三联“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正是表达这样一种感情。但是,诗人心中那报国无门的怨愤和苦闷是无法解脱的,所以“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更显孤独;“慷慨悲歌”于白发初生之际,自增惆怅。这种心情只有泽畔行吟的屈原可以与之相通,美人迟暮悲今古,一瓣心香吊屈平。但眼前却是“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末联勾画出的这种荆榛满地、霜露侵入的惨淡景象,深深地印在诗人的心上,也引起读者的沉思。

上一篇: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论文下一篇:秋天的枫叶初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