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案

2024-06-09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案(精选4篇)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1

宜秀区杨桥镇中心学校 江小琴

设计理念:

1、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与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情绪和意象,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滋养。

3、通过两首古诗的对比参读,欣赏不同形态的雨,激发学生对祖国诗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二、揭题,读题

三、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这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注释,试着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同桌可以互相交流)

2、指名说说读古诗有什么要求。自由练读。

3、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字正腔圆。

4、默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相同的地方:都是写雨的。不同的地方:①作者、朝代不同(简要介绍作者) ②字数、句数不一样(简要介绍五言律诗、七言绝句) ③下雨的时间不同(白天、黑夜) ④雨不同。

四、走进《春夜喜雨》,体会杜甫的“喜”雨

1、诗人杜甫为什么喜欢这场春雨?从哪里可以看出他的喜欢?

2、自由读,结合注释思考,讨论。

3、交流讨论:围绕以下几点

①知时节:说明雨下得及时。简介诗人当时情况。(指导读出欣喜之情)

②“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a.出示朱自清《春》的片断,教师配乐读,体会“润”字。

b.同样是表现春雨的轻轻,悄悄,杜甫只用了几个字?(10个)如果让你圈出两个字,你圈哪两个字?(潜、润)(指导用换字的方法体会“潜”的精妙)

③、花重锦官城

找出描写花的句子。这句里哪个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重、湿、红等)你仿佛看到了……(出示图片)体会“湿”和“重”。

4、整合读《春夜喜雨》。

五、走进《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体会苏轼的“醉雨”

1、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大雨、急雨)从哪儿体会到的?

2、交流讨论:

①“白雨跳珠乱入船”

a.斟酌“跳珠” b.斟酌“乱”

②“黑云翻墨未遮山”

(1)你仿佛看到了--

(2)(出示黑云翻滚的图片)吟诵

(3)师生对读,体会雨的大、急。

③“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雨来得匆匆,去呢?谁来读?

(2)你能想象得出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吗?(生说,读)

(3)出示图片引导读,想象,再读。

3、此时此刻,诗人仅仅是因酒而醉吗?(雨、景)回读全诗。

4、简介诗人此时处境。历史上无数诗人在失意或悲伤的时候,总会借酒消愁,吟诗抒怀。(出示其他不同情怀的雨的诗句)指导读。

5、经历了如此大的挫折,而诗中却不见愁情,这是怎样的陶醉啊!齐读全诗。

六、整体回读,背诵两首古诗

七、作业布置

“比”出美丽 “读”出味道

-评江小琴老师执教的《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

安徽安庆 王亚敏

尊敬的何主任、老师们:

大家好!

空灵的雨带给两位老师教学灵感,也给我们带来思考。

上午两节课我们徜徉在古诗文里,沉醉在“雨”中。如果说方卫斌老师的课如一汪沐浴灵府的深潭,那么江小琴老师的课则如一条明亮欢快的小溪。深自有深的“精”,浅自有浅的“妙”。

两位老师都聚焦“雨”,方老师视野开阔,以“一样的雨,不同的情”为主线,精选三种不同情怀的“雨”来读,读出了古诗的韵味、情味、意味;江老师紧抓“雨”意象,选择两种不同形态的“雨”、两种不同的情怀“雨”对比参读,读出了古诗的画面、情感、趣味。

江老师的课,我们可以借鉴的是:

一、对比参读,比较异同,“比”出美丽

(1)同一意象的两首古诗的对比。(主要意象)教师深谙《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的异同,初读环节,安排默读,整体感知。学生在静心默读中思考、发现。尽管学生说得不够全,教师可以话锋一转:“等我们学完这首诗后,我们一定会发现更多。”这样,教学就进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结课时教师再次将两首的主要意象--“雨”作比较。

(2)古诗与现代文的对比。如在品读“润”字时,巧妙地引入朱自清《春》中描写春雨片段,意义有三:其一,丰富了学生对春雨的细、密、润物无声的感知;其二,感受古诗文语言的凝炼。其三,现代与古典的完美结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二、抓住诗眼,重构意象,“品”出滋味

现实教学中学生读的量很多,但他们始终进不了诗境,诗情出不来。原因在于教师缺乏“品”古诗的策略。

江教师教学时,抓住了“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如《春》中的“喜”,《望湖楼醉书》中的“醉”,分别以“因什么而‘喜’?”“因什么而‘醉’?”这样的主问题,引领学生细品慢赏,不仅品出了诗歌的画面、情感,还品出古诗语言的精妙。

策略有:

(1)“虚心涵泳”。“涵泳”就是让学生视古诗如水,视心如鱼,沉浸其间,游弋其间。比如:教学起始阶段的默读,以及后来入情入境的诵读。

(2)“替换、比较”。就是将古诗词中某些词语替换成和它意思相近的词语,并加以比较,从而领悟原诗用词的精当与巧妙。如“跳珠”换成“珍珠”,此外可将“潜”字可替换成“落”。

(3)“联想触发”。就是把平面的文字“还原”成生动可感的画面,从古诗中“读出画面”,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阅读积累相连结,从古诗中读出所熟悉的生活或情感体验,读出触动自己心灵的生活情节或人物形象。如:“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上水如天”的想象品读:教师范读,学生闭眼想象。水如天,是怎样的画面呀?你的眼前除了水如天,还看到了什么?此外,教师在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教学如果再前走一步:绵绵春雨滋润着万物,听着这雨声,杜甫可能会想到:种子--小麦--小花、小草--……是呀,一想到这些,他怎能不喜上眉梢呢?

三、注重诵读,读有策略,“读”出味道

古诗教学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诵读。如何诵读?江老师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策略有:

(1)读出对仗 教师关注了古诗的特点,对仗整齐。教学《望湖楼醉书》时,和学生对对子,在此过程中教师有意安排由两个字对,到四字对,再到一句对,速度越来越快,在对对子中学生不仅感受到古诗的韵律美,而且感受到“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来势汹汹。可谓读中见情趣,读中见意象。

(2)读出画面、情感 教师在教学时,结合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让他们品诗,并将“品悟”和“诵读”有机地融合,难得可贵。如:“春雨是怎样来的,读出轻轻、悄悄。”“把你看到的画面读出来。”等这样点拨指导,润物无声。

(3)读出意境 如:结课时男女生对读,女生读《春夜喜雨》,读出了春雨阴柔之美,男生读《望湖楼醉书》,读出了“夏雨”阳刚之美。

(4)创境引读 如:教学“黑云翻墨未遮山”时,教师创设语言情境:云就像墨水瓶打翻了--漫漫墨云,就像一支浩浩荡荡的军队来了--

(5)读出“回环” 比如:教师在教《望湖楼醉书》时将“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引入,与《望湖楼醉书》对比读、一叹三唱地读,既有撼人心魄的力量,又有回环复沓之美。

四、拓展延伸,适时有度,“拓”出新天地

(1)知人论世。将诗歌创作背景、作者作适时、简洁、高效地介绍,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又点燃了他们去了解其人其诗的热情。

(2)多姿多彩的“雨”。将含有“雨”的古诗句引入,不仅让学生感受诗人笔下“雨”多姿多彩、有声有色、有情有趣,而且会激发他们对古诗中“雨”的向往与探索。

(3)意味深长的“诗句”。如:“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的引入与《望湖楼醉书》,对比强烈。故地重游,不见当年的“跳珠”,诗语,乃心语。物是人非之感油然而生。

(4)优美的现代文。《春》片段的引入,为经典注入新的活力。

值得商榷:1、《春夜喜雨》扣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喜”, 如果紧抓“盼雨喜--听雨喜--看雨喜--想雨喜”这条线来教学则更清晰、明快。2、教学可以采取先“扶”后“放”的原则;3、把握教学的节奏。课因“时”而“变”,课因“境”而“变”,这也是一位拥有智慧的教师所具备的良好素养。

幼小的心灵纯净空廓,由经典奠基可以激发起学生一生的文化向往。再次感谢活动的发起人--敬爱的何主任,感谢做课的教师!

即兴作诗一首:

宜城朝雨浥轻尘,

高琦腾腾诗意浓。

劝君都来读经典,

腹有诗书自从容。

-

-与大家共勉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学设计]

《春夜喜雨》和《望湖楼醉书》教案 篇2

设计理念:

文以载道,就是要求我们学习文本而超越文本。换句话说,阅读教学,首先要教学生读懂文章的内容,其次要教学生弄清作者写作的意图,并能被作品所感染,从而追求与文本一致的思想境界。当然阅读文章的方式是多样的,教学一篇文章的方法也是多样的。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教学也是教学智慧的体现。《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描绘望湖楼美丽雨景古诗。诗人善于捕捉自己的灵感,本诗的灵感突现于一个“醉”字上。“醉”的理解教学是一架桥梁,首先通过“醉”贯通文章内容,其次“醉”升华文章主题,醉于酒,更醉于山水之美啊!另外,作为诸多描写西湖的诗中的一首,在理解的时候不应仅限于文本,可以借西湖文化这样的大平台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诗的大致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掌握“翻墨”与“跳珠”这两个词里的比喻修辞及其在语境中的作用。

3.通过文本细读,准确地还原诗歌画面,并在此基础上感受诗人的豁达胸臆,并尝试将体悟到的.画意及诗人之心在朗读上体现出来。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并揭题

1、西湖是镶嵌在西湖边的一颗明珠,也是开在文学世界里的一颗奇葩。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2、简介作者

3、齐读课题

4、你从课题中读到了什么?

(明确:课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一个“醉”字透露作者可能喝酒了,是似醉非醉的状态下创作的。)

二、通过朗诵,整体感知

1、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听录音朗读,让学生再次体会文章中表达的感情。

三、初步探究,研读文本

1、提问:作者这首诗重点写的什么?(雨)哪里的雨?(西湖的雨)

2、出示《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中西湖的雨有什么特点?(明确:奇、变化速度快、美)

3、同样的作者,同样的地点,同样的雨是否具有相同的特点呢?

4、文章是怎样描写这样的奇雨形成的过程?(明确:下雨前、下雨中、下雨后)

5、学习第一句

(1)下雨前是怎样的一幅画面?翻墨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未遮山是什么意思?

(2)你能用一个字形容这样的乌云吗?(快、奇、来势凶猛)你能用学过的四字词语形容一下这样的乌云吗?(乌云翻滚、风起云涌、乌云密布、乌云滚滚……)

(3)你还在哪些诗中见过这样的云?(黑云压城城欲摧……)

(4)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句话。

6、学习第二句

(1)云的来势凶猛,雨也绝不温柔,你从哪些词语中看出来了?

(2)跳珠是什么意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乱入船是什么意思?

(3)指导看图,用一个字概括一下这样的雨?(大、猛、调皮……)用自己的语言介绍见过的最大的或最有特色的雨?

(4)这样的雨一直留在苏轼的脑海里,后当苏轼故地重游时依然在怀念这样的雨。(出示: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

(5)让我们记住这样的雨,齐读第二句。

7、结合插图,用同样的方法自学三、四两句

(1)学生自学

(2)提问考察

当我们沉浸在白雨跳珠的美景中时,这调皮的雨却似乎有意躲着人们,转眼间就不见了。哪个字写出了这样变化的快?(忽)此时此刻呈现给游人的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两句表达的内容?这样的景色可以用题目中的哪一个字概括?

四、古诗积累,形成共鸣

1、齐读《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四日望湖楼醉书》,同样的西湖,同样的雨,同样的苏轼写出不同的诗,其实苏轼六月二十四日在西湖一口气写下来五首诗,本文只是其中的一首。(出示另外四首)

其二

放生鱼鳖逐人来, 无主荷花到处开。

水枕能令山俯仰, 风船解与月徘徊。

其三

乌菱白芡不论钱,乱系青菰裹绿盘。

忽忆尝新会灵观,滞留江海得加餐。

其四

献花游女木兰桡,细雨斜风湿翠翘。

无限芳洲生杜若,吴儿不识楚辞招。

其五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

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昨夜风月清,梦到西湖上(《杭州故人信至齐安》)

夜泛西湖

湖光非鬼亦非仙,风恬浪静光满川。

须臾两两入寺去,就视不见空茫然。

2、作者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西湖想要告诉我们什么?这样的景色吸引了你吗?此时你认为题目中的“醉”可以怎么理解呢?(陶醉、沉醉)

3、学生交流,指名回答

4、在这些诗里你读出了怎样的一个诗人?(豁达、豪放)

5、齐背《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小结

一切景语皆情语,阅读文章我们既要了解文章写的内容,还要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阅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在不断的求索中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提高自己的境界。

五、作业

1、搜集描写西湖的诗

2、走近苏轼,阅读背诵他更多的诗词散文。

教学反思:

《春夜喜雨》教案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教学准备:

教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

学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

一、导入课题,品诗人

1.生背诵课前一首诗《泊船瓜洲》(1)讨论本诗中用得好的一个字——“绿”。(2)生谈自己的感受。

过渡语:是啊,中华民族是一个诗的民族,诗人通过反复推敲,斟词酌句,表达更深远的情意,今天我们来品读杜甫的名篇——《春夜喜雨》。(板书课题)2.读诗题,解诗人

(1)学生根据自己所搜集的资料,介绍杜甫。

(2)师介绍:杜甫“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严谨创作态度的真实写照。在我国文学史上有“诗圣”之称。他的诗留存至今的有一千四百余首,有《杜少陵集》。

(3)老师讲解“语不惊人死不休”,并用爽快流畅的行书进行板书。引导:杜甫是否真的是这样的呢?我们来一起品读这首诗。

二、读古诗,品诗意

(一)感受律诗韵律美

1.生自由朗读古诗,要求读通顺,读准字音。

2.点名读诗,教师进行点拨,读准诗的节奏,相机进行指导。请学生再读,检 1 验指导的效果。3.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指导学生写出每一句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学生自由读古诗,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

4.古时候,诗歌都是可以配乐吟唱,今天老师就带着同学们和着韵律来吟唱这首诗。

老师打拍子,指导学生进行吟唱。通过这样的多角度的诵读,感受古诗带来的韵律和节奏美。

(二)抓题眼,品诗意 1.读诗题,品题眼

(1)生读诗题,抓题眼“喜”,为什么用“喜”呢?(2)讲解“喜”字的字源,用喜字说成语。

(3)出示大红双喜字,你看到这个“喜”字会想到什么成语呢?(喜结良缘)。(4)了解喜在中国文化中的运用和重要意义。(渗透中华汉字文化)

(引导:诗人杜甫“喜”的是什么呢?为什么“喜”呢?)

(5)了解杜甫撰写《春夜喜雨》的背景资料,明白这场春雨滋润世间万物,特别是农作物,必将带来丰收的希望。初步感受杜甫的“忧民”之情。2.自读古诗,解题眼

(1)杜甫说:“语不惊人死不休”,我们就应该在他的诗中去品味,看你能够从这首诗中的那些地方品出诗人的“喜”来。

(2)学生自由的默读古诗,把自己的感受写在书上或笔记本上。

(3)师巡视指导,适当的肯定学生自己的看法,并从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字来进行品读。培养学生品词品句的能力。3.论诗句,品诗情。讨论一:

(1)学生充分的表达自己的见解,老师在其间做出适当的引导。

预设:“好”—— 为什么是“好雨”?因为在春季农作物非常需要雨水的滋润。农谚云:“春雨贵如油”。正反映了春雨的宝贵。

“知”—— 赋予春雨以人的生命和情感,在作者看来,春雨体贴人意,知 晓时节,在人们急需的时候飘然而至,催发生机。多好的春雨!

“当”——正是时候,又是干旱,又是春天。

“潜”和“细”——

讨论为什么是用“潜”,你还能换成别的词的吗?引入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的部分,老师诵读,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来解读“潜”的妙处。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2)尊重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感悟。

预设:“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学写“潜”字,注意右边的第一个“夫”捺画变成点,这是避让。

生练习书写。讨论二:

学生较难理解“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引导学生思考:这和润物有关系吗?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解读:雨这样好,当然希望它能下透彻,倘若只下一小会,那“润物”也很不彻底,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写下了第三联,只有十个字,便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春江夜雨图。只不过换了一个写雨的角度罢了,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是从视觉来表现雨意浓厚,本句运用了常用的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野径、云、水、渔船相辉映的春夜图,并点题。讨论三:

“重”——“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句是诗人的想象,雨水下的细小,密密的,轻轻的,所以并向大雨一样,叶子上、花上都沾上了雨水,所以显得沉 重,诗人只是写了花朵,大家想一想,还会有哪些人和物会欣喜开心呢?(1)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个人见解。

(2)通过大家的反复品读、探究,我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杜甫诗句真的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4.感受了春雨的可喜,品味到了杜甫的“忧民”之情。

(1)背诵《春晓》,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与《春夜喜雨》中的“润物细无声”相比,哪一种雨更喜人呢?谈谈你的看法!

(2)预设师讲解:轻轻悄悄的来,滋润着世间万物,特别是农民的农作物,又是一个好收成年。字里行间真情的流露出杜甫对人民群众的关心。不禁让我又想起了郑板桥的《潍县署中画竹呈年伯包大中丞括》中的诗句,(3)出示全诗: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大家不妨也来品一品,诗人对人民大众的关怀之情。5.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春夜喜雨》。6.背诵并默写古诗。

三、拓展诵读,品诗人情怀

1.出示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感受诗人的“忧国”情怀。

(1)读一读,说一说,这首诗用一个什么样的带喜字的成语来形容杜甫的心情呢?(欣喜若狂)他又为什么而喜呢?(收复失地)

(2)通过这两首诗的诵读,我们能够初略的了解了杜甫那份浓郁的忧国忧民之情,希望大家在课外多诵读杜甫的诗,更加立体的感受杜甫。

2.课外诵读有关春雨的诗词,进行积累。说一说诗人对春雨的不同感受。

四、小结,由此诗品人生。

杜甫那忧国忧民的情感时刻都在感染着我们,我们在品读完杜甫的《春夜喜雨》以后,你又有怎样的话说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不妨让大家提起笔来尽情的表达!

五、板书设计

春夜喜雨(杜甫)

知时节、当春、潜入

春夜喜雨教案一 篇4

王轶

【教学目标】

1、有节奏的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品读杜甫,感受杜甫忧国忧民之情。【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人遣词造句的妙处,领略诗歌意境。【教学策略】

抓住关键字词揣摩诗歌意境和诗人情感。【教学准备】

师:解读教材;阅读相关的文献资料;准备课件。生:搜集有关杜甫的资料,背诵杜甫的诗句。【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回忆学过的写雨的诗句。

同学们,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诗歌是我国文化艺术的瑰宝。小学阶段,我们已学过不少诗歌,下面我要考考大家,有信心吗?【出示关于雨的诗句填空】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

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水光潋艳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一首关于“雨”的诗,它就是杜甫的——《春夜喜雨》。请大家轻声读读这首诗,谁能说说这首诗在结构上与我们以前学过的诗有什么不同?

二、明确体裁

1.每句五个字,共有八句。我们叫作“五言律诗”。【出示定义】五言律诗,简称五律,是中国近体诗(格律诗)中的一种样式。其格式是全诗共8句,每句5个字,有仄起、平起二格。

2.简单与“五言绝句”做比较。

三、初步朗读,读出韵律

1、指导朗读全诗,纠正错误读音。

潜 径 润 重 2.感受律诗的韵律美。

写出每一行诗最后一个字的拼音(生sheng、声sheng、明ming、城cheng预习布置),了解律诗的押韵方法,注意韵脚的诵读,注意抓住节奏,读出韵律美。【出示划好节奏的诗歌】 3.全班朗读

四、研读诗句

(一)解诗题

1.请同学们先看题目,这四个字中哪一个字写出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喜”字,)那作者因何而喜呢?(因雨而喜。)

2.作者为什么因雨而喜呢?我们一起来看看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出示】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的春天,杜甫这时已经在成都草堂居住了两年。从去年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

久旱逢甘雨,看到春雨的来临,杜甫怎能不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诗的语言来表达他的喜。

(二)学习一二两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1.【出示一二句】并朗读

2.诗中哪个字是诗人对眼前这场春雨的总的评价?(好)【板书:好】好在何处?能用诗中的语句告诉我们吗?(知时节)

师:是呀,这场春雨来得真及时呀!就好像春雨知道播种的时节,懂得人们的心思一样,作者把春雨当成了什么来写?(人)雨本无知,作者却用“知”这个字,是什么修辞?(拟人)把无知变有知,这个“知”字用得多么传神啊!【板书:拟人】 3.这春雨还好在什么地方?(当春乃发生。)

“当春乃发生”是什么意思?(到了春天,雨就催发植物的生长。)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师:俗话说:“春雨贵如油。”春天正是万物生长的时节,人们多么盼望雨水从天而降啊。而雨好像知道人们的心思一样,不早不晚,就在这个时节飘飘洒洒地下起来了。同学们,这是不是好雨?雨知道人们的心情,这怎能不令人欣喜呢? 4.请大家流利地朗读,有感情地朗读,读出喜。

(三)学习三四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1.我们接着往下学习,【出示三四句】这雨还“好”在哪里?这场及时雨是怎样来到我们身边的呢?齐读,谁来说? 2.你从哪个字体会到的?(“潜”)

这个“潜”字形象地写出春雨的什么特点?(静悄悄,不为人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3.它来有什么好处呢?(可以润物)它是如何润物的?(细无声)引入【朱自清的《春》片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4.这就是潜入夜里,细无声的春雨。那么这雨如果这么有灵气,它什么不选择在早上来呢,为什么偏偏在夜里消消地润物呢?

是呀,春雨就是这样默默无闻的滋润万物,作了好事,又不留名。你喜欢这样的雨吗?5.指导读此句。

6.小结:这里的一个“潜”字和一个“细”字,历来受到诗评家的高度赞誉,可以看得出来,这两个字是经过精心锤炼的不仅写出了春雨的特点,也写出了它的美好品格。7.这两句是从什么角度来写的呢?(无声,从听觉的角度写春雨的可喜。)【板书:听觉】

(四)学习五六句“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1.这样善解人意、解万物之渴的好雨,作者多么希望它酣畅淋漓地下个够啊。【出示五六句】于是诗人按捺不住,决定起身去门外看一看。2.请男同学齐读五、六两句。

3.这两句写了诗人看到了什么情景?

(这一联写的是雨夜的环境。这时原野、小径、云都是是一片漆黑,惟有江上的船只仍然灯火通明。)这说明什么?(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始终不散,看起来,准会下到天亮。那万物多高兴呀!

4.诗人望着这样的雨夜心中依然充满着——喜悦呀!有感情地朗读。

5.本来是夜晚,云黑怎能看得见,当然是船火的照耀下才看见的,所以,作者用“俱黑”对“独明”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一片漆黑之中,只有那一星火光是明亮的,此外就什么都看不清了,诗人既是以火见云黑,更是以火反衬云的黑。【板书:反衬】 6.除此之外,诗人还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仗)【板书:对仗】

7.上联是从听觉来写雨的润物功能,而本联则从什么角度来写?(从视角的角度写春雨中 的夜色)【板书:视觉】

(五)学习最后两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看着雨意正浓的情景,诗人兴奋的猜测等到天亮时肯定是:【出示七、八两句】全班齐读

2.“晓”是什么意思,就是早晨,到早晨了吗?还没有,那么这两句就只能是诗人的想象了。【板书:想象】

3.诗人想象第二天早晨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这真是一幅美丽的春景图【出示花海图】

4.这一联不写雨了,写花的美丽了,还和喜雨主题有关系吗?

(这一联表面上写花,这个“红”也指的是花,但实际上还是写雨过天晴的好,由于雨的滋润,花才这样美丽;而写花也并不局限于花,只是用花来代表被雨滋润着的万物。)5.你觉得这两句还有哪些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上句用了一个“湿”字,表现花朵带雨的姿态,下句再用一个“重”字,刻画了水珠沾在花瓣上颤动欲滴的情景。(2)比较一下,《春晓》中的“花落知多少”,哪种雨更让你喜欢?(3)这个“重”与第四句中的哪个字相对?(细)

是啊,若不是细雨的滋润,哪有这般美丽的景象?这万紫千红的花还带着雨滴呢。这“花重锦官城”的瑰丽景观,都是知时节、润万物的“好”雨的恩泽啊!

6.这样的万紫千红,这样的娇艳欲滴,这样的花团锦簇,难道诗人仅仅想到了城里的这些美景吗?他还会想到什么?(秋天,丰收)

7.于是诗人对这场好雨由衷的赞美,诗人心中则更是喜不胜喜。让我们带着无比喜悦的心情,齐读这两句诗吧。

8.整个锦官城都是花的海洋一般,展开联想吧,田地里的禾苗呢?山上的树木呢?所有的大自然的一切都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仿佛看见了什么?【图片欣赏】 9.再感情朗读这两句。

五、升华主题

1.春天的美丽,秋天的丰收都将由这一场雨带来,你喜欢这场春雨吗?让我们一起来合作朗读这首诗:

大地干旱,人们生活贫困,他们盼望——(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雨悄悄地来了,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看到下雨时——(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想到——(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3.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杜甫同情人民,他创作的诗歌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的主线,他的诗以最普通的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强烈的时代色彩,真实地反映了一段历史。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更好理解,为什么一场春雨会让杜甫如此地欣喜若狂,因为这场春雨带给诗人的是无限的希望啊,希望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民而喜,大家说对吗?

4.这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主要表达诗人喜悦的感情。全篇句句是“雨”,处处是“喜”,可“喜”字却一字不露。让我们满怀喜悦,一起赞美这及时的好雨吧。全班齐读全诗。

六、布置积累

1.【出示杜甫另一首五言律诗】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上一篇:这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初一叙事作文下一篇:双卫网考试项目及答案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