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2024-07-08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精选7篇)

古体诗的韵 篇1

古体诗既可以押平声韵,又可以押仄声韵。在仄声韵当中,还要区别上声韵、去声韵、入声韵;一般地说,不同声调是不可以押韵的。现在把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开列在下面:

上声29韵:

一董、二肿、三讲、四纸、五尾、六语、七麌、八荠、九蟹、十贿、十一轸、十二吻、十三阮、十四旱、十五潸、十六铣、十七筱、十八巧、十九皓、二十哿、二十一马、二十二养、二十三梗、二十四迥、二十五有、二十六寝、二十七感、二十八俭、二十九豏

去声30韵:

一送、二宋、三绛、四寘、五未、六御、七遇、八霁、九泰、十卦、十一队、十二震、十三问、十四愿、十五翰、十六谏、十七霰、十八啸、十九效、二十号、二十一个、二十二禡、二十三漾、二十四敬、二十五径、二十六宥、二十七沁、二十八勘、二十九艳、三十陷

入声17韵:

一屋、二沃、三觉、四质、五物、六月、七曷、八黠、九屑、十药、十一陌、十二锡、十三职、十四缉、十五合、十六叶、十七洽

古体诗用韵,比律诗稍宽;一韵独用固然可以,两个以上的韵通用也行。但是,所谓通用也不是随便乱来的;必须是邻韵才能通用。依一般情况看来,平上去三声各可分为十五类,如下表:

第一类:平声东冬;上声董肿;去声送宋。

第二类:平声江阳;上声讲养;去声绛漾。

第三类:平声支微齐,上声纸尾荠,去声寘未霁。

第四类:平声鱼虞,上声语麌;去声御遇。

第五类:平声佳灰,上声蟹贿,去声泰卦队。

第六类:平声真文及元半,上声轸吻及阮半,去声震问及愿半]。

第七类:平声寒删先及元半,上声旱潸铣及阮半,去声翰谏霰及愿半。

第八类:平声萧肴豪,上声筱巧皓,去声啸效号。

第九类:平声歌,上声哿,去声个。

第十类:平声麻,上声马,去声禡。

第十一类:平声庚青,上声梗迥,去声敬径。

第十二类:平声蒸。

第十三类:平声尤,上声有,去声宥。

第十四类:平声侵,上声寝,去声沁。

第十五类:平声覃盐咸,上声咸俭豏,去声勘艳陷。

入声可分为八类:

第一类:屋沃。

第二类:觉药。

第三类:质物及月半。

第四类:曷黠屑及月半。

第五类:陌锡。

第六类:职。

第七类:缉。

第八类:合叶洽。

注意:在归并为若干大类以后,仍旧有七个韵是独用的。这七个韵是:

歌 麻蒸 尤 侵 职 缉

例如:

伤宅 白居易

谁家起甲第,朱门大道边?丰屋中栉比,高墙外回环。累累六七堂,栋宇相连延。一堂费百万,郁郁起青烟。洞房温且清,寒暑不能干。高堂虚且迥,坐卧见南山。绕廊紫藤架,夹砌红药栏。攀枝摘樱桃,带花移牡丹。主人此中坐,十载为大官。厨有腐败肉,库有朽贯钱。谁能将我语,问尔骨肉间:岂无穷贱者?忍不救饥寒?如何奉一身,直欲保千年?不见马家宅,今作奉诚园?

(“边”、“延”、“烟”、“钱”、“年”,先韵;“园”元韵;“干”、“栏”、“丹”、“官”、“寒”,寒韵;“环”、“山”、“间”,删韵。)

醉歌 陆游

读书三万卷,仕宦皆束阁;学剑四十年,虏血未染锷。不得为长虹,万丈扫寥廓;又不为疾风,六月送飞雹。战马死槽枥,公卿守和约。穷边指淮淝,异域视京雒。于乎此何心?有酒吾忍酌?平生为衣食,敛版靴两脚。心虽瞭是非,口不给唯诺。如今老且病,鬓秃牙齿落。仰天少吐气,饿死实差乐!壮心埋不朽,千载犹可作!

(“雹”,觉韵;其余的韵脚都是药韵。)

赞美杏花的古体诗:杏 篇2

枯糟若石杏树干,嶙峋纵横若陋山。

琼白若雪洁如云,素雅端庄在深闺。

漫天白璧随风舞,偶堕凡间无烟土。

轻拈入手犹含霜,最爱杏花清气高。

瓣落纯真蒂红妖,实则嫣红羞甚娇。

九天神女下凡间?深闺娟秀犹天仙。

蜂蝶穿行黄雀鸣,与之相比笛浊清。

淡雅清弦犹无味,悠悠萧瑟泣无泪。

甜美恬静自无芳,粉玉雕琢雅不妖。

枯干白瑾两相对,纵览百花无相配。

形态白娇如若桃,惜哉芳气毁清高。

高洁傲世可比莲,但哀不染目无亲。

竖眼苍生可同竹,唯缺落花翩翩舞。

看遍天地览俗家,至高至性数杏花。

俗子嗅芬便无芳,世人恋艳独不媚。

我以我心傲天地,我以我志仗神州。

细嗅清风沐落玉,举世皆忿亦无惧。

古体诗 篇3

篇一: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见《唐诗三百首.》封二总结

关于古体诗的概念,在《近体诗的格律》一文开篇已经提到。在此再作简要说明。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近体诗两大类。古体诗又称古风,近体诗又称格律诗。这种分类方法是随着格律诗的问世,发端于南北朝的齐梁时期,盛行于唐代,一直沿用至今。故唐代以前不合近体格律的诗,均被称为古体诗;唐代以后仿古而作的不合近体格律的诗,也被称为古体诗或“古风体”。

由于古体诗不讲究格律,因此有些同志误认为古体诗好学、好写,其实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近代知名文人王国维说:“散文易学而难工,韵文难学而易工;近体诗易学而难工,古体诗难学而易工;小令易学而难工,长调难学而易工。” 所以,我们对于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应该有所了解。

古体诗的种类颇多,有五言古诗(简称“五古”)、七言古诗(简称“七古”)、杂言诗(通常归入七古)、古绝、乐府诗、柏梁体、歌行体、入律古风等。下面分类举例说明。

1、五古

五言古诗,每句五字,句数不等,平仄不拘,押仄声韵、平声韵均可,不讲究对仗。后来人写五古,为区别于格律诗,有意避开四句、八句,有意用仄声韵和拗句的较为多见。五言古诗在章法结构上十分注重“起承转合”,尤其是“起”;在表现手法上习惯通过对景致与人物表情地描写以抒情。《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五言古诗,或兴起,或比起,或赋起。须要寓意深远,托词温厚,反复优游,雍容不迫。或感古怀今,或怀人伤己,或潇洒闲适。写景要雅淡,推人心之至情,写感慨之微意,悲欢含蓄而不伤,美刺婉曲而不露,要有《三百篇》之遗意方是。”

例如:〔唐〕杜甫《羌村三首》(其一)

峥嵘赤云西,日脚下平地。

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

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

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歔欷。

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

2、七古

七古,除了都是七字句外,在写作技巧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历代诗话词话》中说:“七言古诗,要铺叙,要有开合,有风度,要迢递险怪,雄俊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

例如:〔宋〕苏轼《百步洪》(二首其一)

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

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

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

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

四山眩转风掠耳,但见流沫生千涡。

舠中得乐虽一快,何异水泊夸秋河。

我生乘化日夜逝,坐觉一念逾新罗。

纷纷争夺醉梦里,岂信荆棘埋铜驼。

觉来俯仰失千劫,回视此水殊委蛇。

君看岸边苍石上,古来篙眼如蜂窝,但应此心无所住,造物虽驶如吾何!

回船上马各归去,多言舝舝师所呵。

3、杂言诗

杂言诗是将长短句掺杂在一起,诗句字数少者仅一字,长者达九、十字以上,但三、四、五、七字相间者较为多见。不过篇中多数句子还是七言,所以通常将杂言诗归入七古。杂言诗由于句子的长短不受拘束,首先就给人一种奔放排奡的感觉。古代最擅长杂言诗的诗人是李白,他在诗中兼用散文的语法,更加令人感到这是与一般五七言古诗完全不同的一种诗体。

例如:〔唐〕李白《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雕朱颜。连峯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相喧豗,砅崖转石万壑雷。其崄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绝句有古绝、律绝之分。古绝即不入律的绝句。不讲平仄,不粘不对,平仄韵均可用。《诗词格律》(王力编著)中说:“凡合于下面的两种情况之一的,应该认为是古绝:(1)用仄韵;(2)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情况都具备的。” 古绝也有五言、七言两种,但五言古绝比较常见,七言古绝比较少见。《历代诗话词话》中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宫商自谐。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

例1:〔唐〕李白《床前明月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疑是”句用“平仄仄仄平”,不合律句。“举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粘,“低头”句之平仄与上句不对,所以是古绝。

例2:〔唐〕李绅《悯农(二首)》

(一)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籽。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注:“春种”句一连用了三个仄声,“谁知”句一连用了五个平声。

例3:〔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里!

注:此诗用了四个律句,但是首联两句平仄不对仗,尾联出句与上联尾句平仄不粘,所以不合律绝规则。

例4:七言古绝〔唐〕杜甫《三绝句》(现选二首)

(一)二十一家同入蜀,惟残一人出骆谷。

自说二女啮臂时,回头却向秦云哭。

(二)殿前兵马虽骁雄,纵暴略与羌浑同。

闻道杀人汉水上,妇女多在官军中。

注:第一首“惟残”句用“平平仄平仄仄仄”,“自说”句用“仄仄仄仄仄仄平”,均不合律句;尾联上句与首联下句平仄不粘,而且尾句用了仄声韵。第二首“纵暴”句用“仄仄仄仄平平平”,“妇女”句用“仄仄平仄平平平”,都不合律句;“殿前”句也不尽合。

5、乐府诗

“乐府”一词始于西汉,汉惠帝始设“乐府令”(掌管音乐的官名),汉武帝时设乐府(管理音乐的官署),具体掌管朝会宴飨、道路游行时所用的音乐,兼采民间诗歌和乐曲。随之,人们渐把乐府官署所采集、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后来乐府成为一种诗体,称“乐府诗”,用指魏晋至唐代可以入乐的诗歌和后人仿效乐府古题的作品。唐代以后文人摹拟乐府体写成的古体诗虽也叫乐府,但已不再配乐。由于隋唐时代逐渐形成了新音乐,后来又产生了配新音乐的歌词,叫做“词”。在乐府衰微之后,词产生之前的一个过渡时期,配新乐曲的歌辞即采用近体诗。像王维的《渭城曲》、李白的《清平调》,都是近体诗的形式。乐府诗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歌唱,多“感于哀乐,缘事而作”。

例1:〔魏〕曹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曹操的诗今存20多首,全是乐府诗。

例2:〔唐〕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邱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将进酒》,又名《惜樽空》、《惜空樽酒》,系汉乐府《鼓吹饶歌》旧曲。李白此作是利用旧题。柏梁体为七言诗,句句用韵,一韵到底。据说汉武帝建柏梁台,与羣臣联句赋诗,句句用韵,因此而得名。

例1:〔魏〕曹丕《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摇踵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例2:〔唐〕杜甫《饮中八仙歌》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麯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 篇二: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第十讲 古体诗与格律诗的区别

一、什么是古体诗

古体诗是与“近体”(格律诗)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但绝不是古风,真正的古风只有“歌”、“行”、“吟”三种载体)。

(但要注意,古体诗和古诗的概念不全相同,古诗是指古代的诗,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一种诗体,后代人按照这种诗体写的诗,也称为古体诗。)

古体诗形式比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缚。不拘对仗、平仄。

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

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古体诗主要分为8种:

1、五古;

2、七古;

3、杂言.包括三.四.六言等;

4、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

5、入律古风,多七言、可换韵。

6、乐府诗,南北朝民歌形式。

7、歌行体,多七言、可歌唱。

8、古绝,不粘不对。

在唐人看来,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庚信,都算是古,因此,古体诗又被称为古诗,所谓仿照古代的诗体,也就没有一定的标准。但是,诗人们所写的古体诗,有一点是一致的,那就是不受近体诗的格律的束缚。我们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依照古代的诗体来写的,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不包括现代自由诗)

近体诗以律诗为代表。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由于格律很严,所以称为律诗。

二、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粗略的说,即近体诗是讲究格律的,特别是讲究平仄和对仗;古体诗是不大讲究格律的,它不要求平仄和对仗。

其区别主要在于:

(一)句法上

1、近体诗:

字数、句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古体诗:

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雷隐隐感妾心。倾耳清听非车音。” 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例如:

李白《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何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大家看,这首古体诗以七言为主,间杂有三言、五言、十言等。共二十八句

(二)用韵上:

1、近体诗:

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唯独首句押韵时可以借用邻韵(因为首句本来可押可不押)。一般只用平声韵。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并且句尾都是仄声。

2、古体诗:

用韵不严格。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比如一东和二冬、四支和五微,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例如: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九屑)胡天八月即飞雪。(九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十灰)干树万树梨花开。(十灰)

散入珠帘湿罗幕,(十药)

狐裘不暖锦衾薄。(十药)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十药)

瀚海阑干百丈冰,(十蒸)

愁云惨淡万里凝。(十蒸)

中军置酒饮归客,(十一陌)胡琴琵琶与羌笛。(十二锡)

纷纷暮雪下辕门,(十三元)风掣红旗冻不翻。(十三元)

轮台东门送君去,(六御)去时雪满天山路。(七遇)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六御)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体诗,几乎句句押韵,中间多次换韵。

(三)平仄上

1、近体诗:严格讲究句内平仄相间交错,联内相对,联间相粘的平仄粘对规则。

2、古体诗:

不讲平仄粘对规则。可以用三平调、三仄尾;也可用拗句。这是古体诗与近体诗的最大区别。例如:

《古体中秋赏月有感》

阴晴圆缺本自然,聚散离合亦难免。

目送嫦娥西飘去,旦日朝霞映满天。大家可以看看这首诗的平仄,几乎无规律可循。

(四)对仗上:

1、近体诗:

讲究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一般要求颔联颈联要对仗,且对仗有很多讲究。

2、古体诗:

一般不讲究对仗;如果有些地方用了对仗,也只是修辞上的需要,而不是格律上的要求。对仗是极端自由的,追求随意而古拙。

例如:

杜甫《石壕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大家看,这首古体诗的对仗就很不工整,而是非常的古朴随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句中出现很多相同的词语。

三、律绝和古绝的区别

绝句比律诗的字数少一半。五言绝句只有二十字,七言绝句只有二十八字。

绝句实际上可以分为古绝、律绝两类。

古绝可以用仄韵。即使是押平韵的,也不受近体诗平仄规则的束缚。这可以归入古体诗一类。律绝不但押平声韵,而且依照近体诗的平仄规则。在形式上它们就等于半首律诗。这可以归入近体诗。

(一)律绝和古绝的共同之处:

1、都是字数固定,五言四句二十个字,或者七言四句二十八个字。

2、都是第二、第四句押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二)律绝和古绝的主要区别

1、“古绝”可以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古绝的第二句和第四句的尾字,必须押韵。如押平声韵,则第三句的尾字应为仄声;如押仄声韵,则第三句的尾字应为平声。第一句尾字可平可仄,第一句的尾字的平仄如果和韵的平仄相同,多入韵。

例如:

孟浩然《春晓》

春眠不觉晓,平平仄仄仄* 处处闻啼鸟。仄仄平平仄* 夜来风雨声,仄平平仄平

花落知多少? 平仄平平仄*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绝”的押韵,一、二、四句押仄声韵,第三句是平声。

“律绝”一般押平声韵,仄韵非常罕见,“仄韵律绝”往往也可以认为是入律的古风。“律绝”第二第四句押韵,第一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第三句的尾字必须是仄声。

例如:

李端《听筝》

鸣筝金粟桂,平平平仄仄

素手玉房前。仄仄仄平平* 欲得周郎顾,仄仄平平仄

时时误拂弦。平平仄仄平* 这首“律绝”的第二、四句押平声韵,第三句是仄声。

2、“古绝”除每句末一字外,句内是不讲究平仄粘对的;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平平平仄平

疑是地上霜。平仄仄仄平

举头望明月,仄平仄平仄

低头思故乡。平平平仄平

大家可以看看这首古绝的平仄。其句子的平仄是不符合律句的要求的。

“律绝”对于平仄粘对有严格的要求。

例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仄仄平平仄

黄河入海流。平平仄仄平

欲穷千里目,仄平平仄仄

更上一层楼。仄仄仄平平

大家看看这首“律绝”的平仄,是完全符合格律诗的平仄粘对规则的。

总之,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因此我们在习作古体诗的时候,可以不考虑平仄对仗,但还是要尽量注意字数、句数和押韵,以追求一种整齐和谐之美。篇三:古体诗与近体诗的区别

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1、区别:

近体诗就是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还有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那么古体诗与近体诗有什么区别呢?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二个或二个以上的韵,也就是说可以在一首中换韵。而近体诗每首只可以用一个韵,再长的排律也不可以换韵。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二副绝好的对联。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名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

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2、联系:

古体诗在发展过程中与近体诗有交互关系。

南北朝后期有一部分诗作开始讲求声律、对偶,但尚未形成完整的格律,是古体到近体间的过渡形式,或称“新体诗”。唐代一部分古诗有律化倾向,如王勃《滕王阁》为古体诗,但它平仄合律,全篇八句,在声律上近似分押仄、平两韵的两首七言绝句。唐代律诗格律定型之后,诗人们的古体作品中更常溶入近体句式。如王维、李颀、王昌龄、孟浩然等人的五古中颇有律句、律联。歌行体如白居易《长恨歌》、《琵琶行》等名篇中,也有不少句子是入律的。而有的诗作者则有意识与近体相区别,多用拗句,间或散文化,李白、杜甫、韩愈等均有所创造。后来明、清学者自觉注意到古诗溶入律句和用拗句避律的现象。清代王士□更认为古诗有平仄,于是赵执信、翁方纲等人专门研究古诗声调。他们的研究,对于诗歌创作时自觉区别古体、近体声律不无贡献,但由于忽视古诗实以自然音节为主,因此颇有牵强,以至被讥为“不见以为秘诀,见之则无用”(崔旭《念堂诗话》)

“互见法”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开创的一种写作方法。即是将一个人的事迹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其本传为主;或将同一件事分散在不同的地方,而以一个地方的叙述为主。互见法分为人物互见法和事件互见法两种。《史记》特别注意人物形象和事件的统一性,为了既不伤害这种统一性,又能忠于史实,常常把一些不宜在本传写的材料安排到别的篇章中。通过人物和事件的互见法,司马迁使《史记》既有了史学的可信性,又有了文学的可读性。

《近体诗六首》教案 篇4

理解并背诵这些诗歌。

《山居秋螟》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一。教学过程

一、介绍近体诗的常识近体诗(也叫“今体诗”、“律诗”)是唐代产生的一种新的诗歌样式,它跟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也就是说,唐代以前的诗歌都是古体诗,唐代以后才有格律诗。

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绝句共有四句话,分两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绝”“七绝”。

二、四句要求押韵,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律诗共有八句话,分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句话有五字或七字,称为“五律”和“七律”。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无论律诗还是绝句,都非常讲究平仄。(对联也有这个特征。)

高考曾在这一方面出过题,有的是选词填空题,有的是排序题(打乱句序要求重新排序),完成这些题都必须充分掌握律诗的特点。

二、学习《山居秋暝》

1、欣赏图画,导入新课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山居秋螟》图及朗诵录音,营造欣赏氛围。

2、品读诗画美

教师范读,学生齐声朗诵。想象、描述“诗中画”--请同学们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竹渲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句展开联想与想象,说一段描述性的话。(参考:(1)天色已螟,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有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2)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感悟“画中诗”--让学习讨论诗的前三联画图中所蕴含的诗意。

(首联以“空山新雨”构图,使人顿生“空明”之感;颔联以“明月、清泉”写意,物蓄谋而明志洁;颈联描绘“浣女喧竹、渔舟莲动”的活动之景,表达对政通人和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思考: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的含义?

(这一句,可谓诗人情不自禁的流露,“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因而,归隐的愿望便油然而生。)品味艺术美

以自然美来表现人格美和社会美,寄慨言志,含蕴隽永。随意写景,生动自然。

教师再次放录音,师生齐背全诗。

3、译诗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在一场新雨之后,晚来更觉天气是凉秋。明月在松林中映照,清泉在石涧上畅流。

竹林喧响,是浣衣女叽叽喳喳地归来,蓬叶摇动,是穿莲而过的渔舟。任随那春色已经逝去,我在这山中自可逗留。

4、王维

王维(699-759),字摩诘(为人好佛),太原人。生卒年尚有701至761之说。

早熟,与其小一岁的弟弟缙幼年均聪明过人。十五岁时去京城应试,由于他能写一手好诗,工于书画,而且还有音乐天才,所以少年王维一至京城便立即成为京城王公贵族的宠儿。有关他在音乐上的天赋,曾有这样一段故事:一次,一个人弄到一幅奏乐图,但不知为何题名。王维见后回答说:“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叠第一拍。”请来乐师演奏,果然分毫不差。在诗歌方面,有他十五十七十八岁时写成的有文字记载的资料。可见,他在十几岁时已经是位有名的诗人了。这在诗人中是罕见的。当时,在那贵族世袭的社会中,象王维这样多才多艺的资质,自然会深受赞赏。因此,二十一岁时就考中了进士。出仕后,王维利用官僚生活的空余时间,在京城的南蓝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别墅,以修养身心。该别墅原为初唐诗人宋之问所有,那是一座很宽阔的去处,有山有湖,有林子也有溪谷,其间散布着若干馆舍。王维在这时和他的知心好友度着悠闲自在的生活。这就是他的半官半隐的生活情况。

一直过着舒服的生活的王维,到了晚年却被卷入意外的波澜当中。玄宗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在战乱中他被贼军捕获,被迫当了伪官。而这在战乱平息后却成了严重问题,他因此被交付有司审讯。幸在乱中他曾写过思慕天子的诗,加上当时任刑部侍郎的弟弟的求情,才得免于难,仅受贬官处分。其后,又升至尚书右丞之职。王维早年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业,后值政局变化无常而逐渐消沉下来,吃斋念佛。四十多岁的时候,他特地在长安东南的蓝田县辋川营造了别墅,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这首诗是他隐居生活中的一个篇章,主要内容是“言志”,写诗人远离尘俗,继续隐居的愿望。诗中写景并不刻意铺陈,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来,而淡远之境自见,大有渊明遗风。

5、讲析

王维的山水诗有个很突出的特点用热闹的字面不是写出热闹的境界,而是写出幽静的境界。我说它是“寓静于动”或“动中显静”。同样是水飞、云起、鸟啼、花发,在别的诗人笔下胆热闹的铺排,而在王维的笔下却恰好就是幽静的意趣。这首《山居秋暝》,通过对于秋色的描写,说明山中仍然是一片美玉和平的恬静,从而作出人们可以继续在山中隐居的结论。开头两句,容易明白,不用多说。这里要着重谈谈的是中间的那四句。

中间的四句,作者全力描写秋天的晚景,亦即题中点出的“秋暝”。写秋,前人很容易起得一片衰颓萧杀:

“庭风吹故叶;阶露净寒莎。”(雍陶)“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僧无可)“花酣莲报谢;叶在柳呈疏。”(司空曙)都不免罩上一层黯淡的色彩。比较豁达的是: “大署去酷吏;清风来故人。” “微雨池塘见,好风襟袖知。”(杜牧)

可是王维在这里却把“空山”的秋暝写得如此热闹;“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上一句是所见,下一句是所闻。“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上一句是所闻,下一句是所见。错落地把当时的景色人物勾画得如此幽美,又如此绚丽。看起来,这里一片热闹;可是,这些明月、清泉、浣女、渔舟的热闹,和作者所要表现的幽静基调并不抵触,相反相成的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这两句脍炙人口的诗句,写出事物的动态不是为了破坏这个幽静的境界,而是为了烘托它。人 们从这些看来是喧闹的景物中,很自然地体味出一种和平恬静,体味出恬静中的一片活泼生机,因而它给人的感觉,就不是枯寂阴森,荒凉可怕。它和那些写幽静就必然是寂寞的寒瘦诗人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被称为“四灵”之一的南宋诗人翁卷游雁荡山时,曾写了他的观感: 背日山梅瘦,随潮海鸭寒。平途迷望阔,峻岭疾行难。岚蒸空寺坏,雪压小庵清。果落群猴拾,林昏独虎行。

我不知道作者当时的心情如何,也许他认为这样才算是“真实”地写出雁荡山的景象。然而,他未免把幽静看得过分死板了,以为只有使用瘦、寒、迷、难、空、昏、坏、独等类字样,才显出幽静,因而他不能不堕入了枯寂的一途。许多山水诗人也打不破这个圈子,把幽静通向冰冷,甚至通向死寂。有些人则惊异于王给的成就,以为他运用了什么“禅理”的法宝,是学佛有得之故,只好望洋兴叹。只有知道幽静并不等于枯寂冰冷(假如不是故意描写枯寂冰冷的话),知道幽静与热闹之间既对立而统一,相反而又相成的道理,才不难理解王给的比较好的山水诗何以与众不同,也就不会对它作出种种唯心主义解释。(如明人胡应麟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却入惮宗”。清人沈德潜说他“不用惮语,时得禅宗”、“不用禅语,时得禅理”。此外类似的解释还不少。)

在诗的结尾里,诗人用“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来点出自己愿意留在山中意思。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说,春夏两季的花花草草,如今都已经谢了,由它去吧(所谓随意)!山中的隐士(所谓“王孙”是泛指,但也包括作者在内)完全能够欣赏这些迷人的秋景,用不着出山去的。收束了上文,并点出作诗的用意。

6、鉴赏要点 动静结合

这首诗就是一幅极动人的山水画。笔下意向明月皎洁,泉水清澈。竹林喧闹,莲叶摇动,渔舟穿梭。......竹喧、泉流、莲动是动态美,衬月静、山幽,动静结合。意境优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与“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一类的小诗,画面上充满了动态,有些还是十分热闹的,然而境界却又是异常幽静的。这些在纸上看来又吵又闹的家伙,完全没有破坏作者所企图创造的意境,构成这种意境的主力。这难道不是一种意境的优美吗?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氵邑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2)《登高》教案

1、题解

杜甫诗以律诗见长,《登高》便成了杜甫的一篇最有名的七言律诗。此诗是作者在代宗大历二年(767)九月重阳节登高时所作。当时杜甫身居夔州,已经五十六岁,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郁忧愤,致使诗人身患重病。重阳登高无心游赏,触景伤怀,抒发了自己的内心的感慨。

2、学生自读感悟 自读全诗

根据注脚,解读诗歌的内容与结构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重在写景,以天、风、沙、渚、猿啸、鸟飞、落木、江水构图;后四句依景抒情,写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忧国伤时的感情。)思考情景间的联系

感悟沉郁顿挫的美学风格。

--师生讨论: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师生讨论:后四句的所思所感,是如何内化为整个民族的苦难与艰辛的?

(第三联从时空着笔。由异乡飘泊到鑫病残生,“万里、百年”呼应上联的“无边、不尽”,使悲秋具体而沉痛。第四联从白发日多写到护病断饮,使人联想到潦倒不堪的根源是时世的艰难。这样,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鉴赏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请同学以诗中的某一联为例,研讨对仗工整的形式美。

(例句: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对,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对仗极其工整。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全诗八句皆对,显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比较阅读感悟

--与王维的《山居秋暝》比较,感悟两位诗人不同的风格特征。

(两诗均以“秋景”为描写对象,但景物特点、绘景方式、抒情方式等有较大差异。)

3、译诗

风猛天高猿叫声悲哀,岛清沙白鸟飞翔徘徊。无边的秋叶刷刷落下,没头的长江滚滚奔来。万里漂泊悲伤居他乡,年老多病一人登高台。国衰国破可恨白发增。穷困潦倒浊酒也停买。

3、分析

《登高》一诗情景交融,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表现了作者大气盘旋,悲凉沉郁之感。全诗语言精炼,词约义丰。萧瑟的秋天,诗人的笔下写得有声有色。首联落笔阔大,在猎猎的秋风中,诗人登上高处,随风传入耳畔的是长啸的猿声,日中所见的是清水白沙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这两句包容了六种物象--风、天、猿、渚、沙、鸟。猿鸟哀鸣,飞鸟徘徊,描绘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此联中“风急”二字绝妙精炼,猿哀、鸟鸣及下联的落木萧萧,长江滚滚都是由此产生。颔联诗人具体描写秋景,“落木萧萧”“长江滚滚”,状景逼真,意境雄浑绵邈。此联已成煤后人传诵的名言侍句。以上四句写景,为下文悲秋抒情作了铺垫,实际上作者已经融情入景,景中已自有情。在写景的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感慨更是动人心弦,这不仅由于写了自然的萧瑟凄凉的秋,更由于诗人对人生之秋的描绘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含了多层含义,详述了人生凄苦的境况,“悲秋”二字,使人深感凄怆之情。“常作客”则表明作者飘泊沦徙的生活。“丰年”指暮年,面对苍凉寥廓的秋景,诗人想到自己客居他乡、老迈多病的处境,悲凉之情顿生。“独登台”将凄清的景物和悲凉的心情结合起来,令人顿生同情。尾联含义深刻,概括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现实,发现了诗人的衰叹。“艰难苦恨”导致了诗人“多病”和“繁霜鬓”的境遇。特别是因多病而断酒,诗人的悲情更难以排遣,这些都道出对时世“艰难”的不满,对自己人生之秋的悲叹。

律诗一般都是中间两联对仗,而且对得自然妥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胡应麟《诗薮》内篇五卷中赞誉它“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还称它是唐人七律中,甚至是古今七律中第好诗。

此诗虽是一首悲歌,但它给予我们的感受不是悲凉和消沉,诗人雄俊奔放的笔势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悲壮豪迈、心胸阔大的感觉。诗的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前两联的写景并后两联的抒情张本,写秋景,物象含蓄,极富特征,特别是在颈联才点出“秋”字,表明诗人构思用字的精妙。后两联的抒情将国家的现实和诗人遭遇联系起来,感情表露得深沉、旷远,表现了杜甫高超的艺术功力。(3)《蜀相》教案

1、以诗题导入新课

四川原是古代蜀国的地方,公元二二一年刘备即帝位,史称蜀汉,而诸葛亮是蜀国的丞相,所以人们称他为蜀相。

生当安史之乱的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热情,因此对“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十分推崇。这首七律诗大约是在上元元年(760)的春天,诗人初谒诸葛亮祠时写的。律诗形成于唐朝,分国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在格律上比古体诗严格许多。

首先,从音韵的方面看:律诗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偶句(二、四、六、八句)都押韵。其次,从对仗方面看:首联、尾联可能不以对仗,颔联、颈联必须对仗。

2、师生齐诵全诗

3、学生自读,明确诗的内容

前四句写蜀相祠堂的位置及周围的景色;后四句写诸葛亮的才能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史实,歌颂其丰功伟绩。

--讨论: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了一半的笔墨写祠堂及其周围的景色? 首联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展现了在成都城外的一片葱郁翠柏中的武侯祠。颔联写巍峨殿宇、凛凛塑像来寄情为好,而诗人却转向写“映阶碧草、隔叶黄鹂”,似为闲笔,可传神的“自、空”二字,使其境界全出,碧草自萋萋,人所罕至;黄鹂好呖呖,无人赏听,荒凉之情无限,寂寞之心难言,可见,写景实为伤情,为下文写心志作铺垫。

--有人说:该诗是一首怀古之作,借古人事表达诗人的理想,你看如何?

关于末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所指何人?历来说法纷纭。诗人一生许身社稷,志在匡国,当为“英雄”,可又绝不仅此,诗人心念武侯,高山仰止,也正是寄希望于当世良材。可见,借古人寄情较显。

4、译诗

诸葛丞相的祠堂到什么地去找寻?听说锦官城外有一处古柏茂茂森森。碧草映照石阶自成一派春色,密叶深处莺空自婉转娇音。三顾茅屡次询问济世大计,创蜀国辅后主一片耿耿忠心。出兵伐魏没有取胜身先忘故,长让英雄豪杰热泪满襟。

5、鉴赏

杜甫写过多首怀念诸葛亮的诗篇,充分表达了他对历史上这位杰出政治家的景仰之情。这首吊古七律是千百年来颂扬诸葛亮的最为脍炙人口的诗篇之一。这首诗怀古喻今,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强烈怀念,对其尽忠报国的歌颂和功业未成的惋惜心脏身后寂寞的慨叹,表现了诗人爱国忧民的精神。

诗的联自问自答,指出祠堂所在地。细细体味,诗人之“寻”决非寻常“游玩找寻”之意,而是寓凝重之情于提笔之中,为后文抒情打下伏笔。颔联描写神祠内景物,目的是即景抒情:因为自己景仰的人已不得见,碧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诗人无心赏玩;叶中黄莺也不过是“空”作娇音,诗人无心倾听。此联环境描写精致,有声有色,追怀先哲的代伤感之情寄寓寂寞之景中。颈联言简意赅,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把诸葛亮一生的遭遇、抱负、功业凝练为精辟之句。而景仰之情的后面清晰可见杜甫的身影;诗人以历了玄宗、肃宗两朝,但功名未就,空有报国之志,却不得 施展。因此,这一联是寓忧国忧民之精神于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诗人渴盼能有像诸葛亮这样的忠臣挺身救国,为天下计。尾联是凭吊之语。泪满襟的英雄,即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杜甫自己。“长使”二字,读来极富感染力。此联惋惜、慨叹之情抒发的挚诚而淋漓,成为后人引用的名句。

统观全诗,凝重之情,景仰之情,惋惜慨叹之怀情,层层推进,全诗以厚重之笔墨传递出诗人忧国忧民的饱满情怀,也流露出诗人怀才不遇的内心感触。(4)《石头城》教案

1、题解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人。《石头城》是刘禹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选自《唐诗别裁》,是组诗《金陵五题》的第一首。写此诗时,唐帝国已日趋衰败,进行内宦官专权,地方上藩镇割据势力有所抬头。作者用此诗讽喻现实,抒情国远衰微的感叹。诗中所写的石头城,即南京。原是战国朝代梦国建的金陵城,三国时代吴国孙权重建,定为国都,改名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故址在今南京市清凉山一带。经六代豪奢,至唐朝初废弃,二百年来成为一座空城。

2、齐诵全诗。

指名回答:全诗都写了哪些“境”?(1)山围故国(2)潮打空城(3)月达女墙

3、分组讨论:“境”所含的“意”是什么?

境1所示:群山依然围着石头城,可旧日的繁华已空无所有,有苍茫悲凉之感。

境2所示:潮水依旧,城却不再,一“空”字足见其凄凉;因而,潮水碰到冰冷的石壁,只会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潮水如此,人何以堪? 境3所示:旧时的明月,仍旧钨地从城垛后面升起,“还过”一词,意味深长,说明月是见证,虽然还来,然而许多东西已不复返。这三境,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的衰落不着一字,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中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可见其寄意的深远。

4、比较阅读:这首诗与李白的《越中览古》均为怀古之作,但在表现主旨的方式上有何不同。两首诗均借景抒情,但刘诗并无“只今惟有”现实之景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寄情的内容通篇都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诗境更浑厚深远。

5、译诗

群山依旧围绕在故都周围,江湖拍打城根后寂寞退回。淮水东边那旧时的月亮,夜深时仍然还照过女墙来。

6、鉴赏

这首席诗通篇都是写景,句句都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表达了作者希望当时统治者应以前车之覆为鉴的愿望。

第一句写空城四周被山峦围绕着,它虎踞龙盘的姿态并未改变;第二句写北面的江湖拍打着空城的城根,而后带寂寞之情又默默地退回。这两句是写山川依旧,可故都已荒废。第三句写淮水的东边升起的明月悬在空中,照着今日,也曾照过昔日,是见证;经四句写今夜的月亮又逐渐移到这边来,可这里已是空城一座。这后两句与月照空城,更见“寂寞”。全诗寓情于景,感慨城墙仍在,江潮和明月不变,但石头这座古城却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感慨唐王朝也已由盛变衰,期望着唐代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全诗的语言含蓄,意象具体,笔触凄凉,意境深远。(5)《锦瑟》教案

1、题解

“锦瑟”或名无题,题目“锦瑟”是取句着两字。是一首广为传诵的有人认为是缠绵悱恻的爱情诗,或有人认为可能别有寄托或悼念亡妻之外,大抵是表现封建士大夫隐秘难言的爱情生活。

2、译诗

这锦瑟毫无来由,具备了五十根丝弦,每根弦,每根弦,都使我想起逝去的华年。地庄周在清晨的梦中,变成蹁跹的蝴蝶,是望帝将伤春的心事,寄托给哀鸣的杜鹃。明月临大海,闪烁着晶莹的珠泪,蓝田的日光和暖,升腾起美玉的轻烟。往日的那些情事,又何必今天追忆!就是在那时候,我也已经不胜惘然。

3、品典

品典一:庄生晓梦迷蝴蝶

用了《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后来梦醒,庄周仍在,不知蝴蝶何往。诗人借此典的虚缈的梦境隐喻年轻时沉迷的美好的情境。品典二:望帝春心托杜鹃

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杜宇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杜鹃,啼声哀怨凄悲,动人心腑。诗人借此以冤禽托写恨怀,亦表达殷切的思念。品典三:沧海月明珠有泪

传说珠生于蚌,蚌生于海,每当月明宵静,蚌则向月张开,以养其珠海,珠得月华,始极光莹;又有南海鲛有泣泪,颗颗成珠的故事。计人借此把月珠泪合而为一,构成了一个朦胧的妙境,表达一种复杂的怅惘情怀,既有对其高旷浩净的爱赏,又有于其凄寒孤寂的感伤。品典四:蓝田晶暖玉生烟

蓝田的玉山为日光煦照,蕴藏其中的美玉的精气冉冉上腾,远察如发,近观却元。诗人借此具有极高美学意味的理想景色,抒发一种对于高洁情感无法亲近的怅恨。与典三所涵一致。

4、结构与主题

1-2句:由听瑟弦诉说思念往昔。

3-4句:由庄周化蝶,望帝托鹃思念亲人。

5-6句:由美人眼泪化珍珠,蓝田美玉化轻烟进一步眷恋。7-8句:追忆悲欢离合仍是一片茫然。

这首诗的主旨隐藏得很深,我认为是作者追忆心中思念的亲人。众说纷坛,莫衷一是,可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妨自己品味。

5、鉴赏要点 构思新奇

开头写锦瑟诉说“一弦一柱思华年”思之殷切,思之缠绵。声声诉述思念之切。结尾句“当时惘然”“追忆此情”,使悲欢离合之情更令人断肠。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朦胧美

诗人用“庄生”梦中的浪漫神奇想象,把人人带入美好的梦幻景象,令人神往;又用“望帝”把心托给“杜鹃”仿佛置身于“杜鹃啼血”的氛围中,更感受到离别后的思念这深。梦中的朦胧美如一幅画,雾也朦胧,水也朦胧,美人鱼落泪,蓝田美玉在阳光下闪光,仿佛燃烧出缕缕轻烟,冉冉飘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乐游园》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6)《书愤》教案

1、介绍作者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他生活在金兵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却偏安江南,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扫胡尘”“靖国难”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虚度年华的满腔激愤。

2、讲析

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府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

首联慨叹国事艰难,追述年轻时收复失地的豪情壮志。上句“那知”一词写出了诗人年轻时血气方刚、天

真纯真。“艰”字有艰难的意思,直接道出诗经历的辛酸与坎坷,浓缩了因主战而受的种种刁难、排挤和迫害。这两个词语暗含着对投降派迫害忠臣、阻挠北伐卑劣行径的斥责。它是诗人“愤”的根源。下句一个“气如山”表达出诗人当年的豪情壮志,让我们看到一个意气风发、以身许国 的爱国青年形象。

颔联集中描写宋军在镇江、南郑两地英雄抗金的战斗情景。“楼船”“铁马”形象地概括了水陆两路大军进攻敌人的壮丽场面。这两句是历史的真实记录,也是诗人壮年时期点头生活的回顾。形象地表明了作者的理想,他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着火热的战斗生活。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前半部分。回顾往事,抒写渴望北伐的英雄气概。

颈联抒情悲愤,感叹生平抱负未得施展,却早生华发。句中的“空自许”和“已先斑”形成鲜明对比。一个“空”字形象地写出因宏伟志向无法实现而主生的那种沉重的失落感。一个“已”字生动刻画出诗人功业未就,人已才老的悲愤之情。两个副词吐露出诗人一腔忠义无处寄托,华鬓点点,壮志落空的愤慨之情。在现实的强烈对比之中,包含着对投降派罪恶行径的愤怒指责。

尾联包含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并以此自勉,“千载谁堪伯仲间”,一个反问句即抒发了因奸臣当道,壮士他国无门而主生的难言的悲哀,又可以从中看出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体现了诗人虽屡遭挫折,但意志并未消沉。

以上两联是诗歌的后半部分。回到现实,抒发报国无门的愤慨。

这首诗虚实相生,变化多姿。首联上句写实,回忆年轻时的天真单纯;下句以实写虚,“北望中原气如山”,用有形的“山”来形容无形的“气”,突出“气”的坚毅、豪迈、轩昂;颈联上句“塞上长城”写理想,气势雄伟,意境高远,从大远处落笔,是虚写;下句“镜中衰鬓”写现实,感情沉郁,格调凝重,从细处近处用墨,是实写。在虚实的映衬中,加重了诗歌雄壮悲愤的基调。

诗歌还通过场面写人,通过场面写情。例如,颔联对仗工整,描画白雪皑皑,秋风萧萧,万马奔腾战船横空的征战场面,从而赞美当年气吞残虏,挥戈卫边的爱国将士,是对“气如山”这种豪情具体形象的说明,从中可以看到作者战斗的热情。此联表面写宏大的场面,实际歌颂英勇的战士,表面写战争,实际抒发感情。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篇5

杂体诗 谢临川灵运游山

作者:江淹朝代:南北 江海经回。

山峤备盈缺。

灵境信淹留。

赏心非徒设。

平明登云峰。

杳与庐霍绝。

碧障长周流。

金潭恒澄彻。

洞林带晨霞。

石壁映初晰。

乳窦既滴沥。

丹井复寥深。

{山/@}转奇秀。

岑还相蔽。

赤玉隐瑶溪。

云锦被沙I。

夜闻猩猩啼。

朝见鼯鼯鼠逝。

南中气候暖。

朱华凌白雪。

幸游建德乡观奇经禹穴。

身名竟谁辨。

国史终磨灭。

且泛桂水潮。

映月游海獭

摄生贵处顺。

高二语文近体诗六首教案 篇6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导语设计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三百》、《离骚》、汉魏乐府、南北朝民歌,我国诗歌发展到唐代可以说是一个顶峰,出现了李白、杜甫、王维等一批大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方法两河并流。我国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

二、研习课文

1、理清文意,整体把握

①学生朗读课文,结合文下注解与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②背诵全诗,理清文意,整体感知。

2、具体研习

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C、王维诗中有画,试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为例,说说他画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这两句写得很有技巧,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②学习《登高》

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颔联写远望所见。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下句写老病孤愁。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

B、重点讨论情景交融的特点。(略)

三、作业: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总第30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一、自读导言

1、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

2、品味诗歌意境,从而领会诗歌美质。

3、学习各诗不同的艺术表现手法,了解诗人的不同艺术风格。

二、自读点拨

1、背景说明

《蜀相》大约写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是杜甫在成都游武侯祠之后写的。

《石头城》写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由和州刺史罢归洛阳,路过金陵,漫游这六朝旧都,目睹金陵残破,联想到敬宗沉溺于声色游乐,写了《金陵五题》,此为第一首。

《书愤》为陆游在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所写,此时他已是61岁的老人。从淳熙七年起,他罢官在家乡山阴(今浙江绍兴)赋闲了5年,直到这一年春天,又被起用,任命为朝奉大夫、权知严州军州事,这首七律即写于此时。

2、总体内容把握

《蜀相》——以问引起,先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他一边走,一边问路,终于看到了一片苍松翠柏,有人告诉他武侯祠就在那里,这自然使他感到欣慰。接着颔联写入祠后所见,包含着诗人的感叹,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时间已过去了500年,像诸葛亮那样的人再也没有出现过,由此自然转到诸葛亮的才智功业上。颈联上句看起来是说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下句则是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然而诸葛亮并没有完成他的事业,这就不能不使人为他慨叹了。至此,诗人水到渠成地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为千古名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石头城》——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愤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看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川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都城。

三、作业

诵读

《近体诗六首》课时计划 第2课时(总第31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近体诗的有关知识。

2、体会诗歌意蕴的特点、精妙的构思和独特风格。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人创作的独特风格。培养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质疑—答难—领悟。

课时安排:3课时

一、自读点拨

1、《锦瑟》——锦瑟本来就有那么多弦,这并无“不是”或“过错”,诗人却开始硬来埋怨它:锦瑟呀,你干什么要有这么多弦?聆锦瑟之繁弦,思年华之往事;音繁而绪乱,怅惘以难言。佳人锦瑟,一工繁弦,惊醒了诗人的梦境,不复成寐,无限悲感,难言冤愤,如闻杜鹃之凄音,送春归去。此时,皎月落于沧海之间,明珠浴于泪波之界。月、珠、泪在诗人笔下,已然形成一个难以分辨的妙境。蓝田山日光煦照,山中玉气冉冉升腾。如此情怀,岂待今朝回忆始感无穷怅恨,即在当时早已是令人不胜惘然。

2、《书愤》——前四句是回顾往事,首联塑造了诗人早年的自我形象。那时他有满腔的爱国热忱,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遥望着北方被金人占领的中原地带,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接着将恢复之志具体化,瓜洲渡江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但“塞上长城”只能是空自期许,壮志未酬,鬓发先斑。《出师表》名传于世,千百年来又有谁能与诸葛亮相比!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自己也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报国之志至死不移。

3、重、难点分析

《蜀相》一诗题作《蜀相》而不说“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但诗又分明自祠写起,前四句写武侯祠,为什么呢?这正是难点所在。这是因为诗人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而颂诸葛亮,又是由写武侯祠引入的。

《锦瑟》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它以首句前二字为题,看似咏物,实乃一篇借锦瑟以隐题的咏怀之作。

二、自读思考

1、写景总会渗入作者的主观感受,试分析《蜀相》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一联,并说出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

2、分析《锦瑟》第二联所用典故。

参考答案:1、这一联是写入祠后所见,意思是: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它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动听,可有谁听呢?从“自”“空”二字可以看出祠中的凄凉、冷落气氛,含有感伤的意味。跟意境关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字是“自”“空”。

2、上句用《庄子》的一则寓言典故,说的是庄周梦见自己身化为蝶,栩栩然而飞,觉得自己真是蝴蝶了;不久梦醒,又觉得自己还是庄周。这里以庄周梦蝶的典故表现人生的迷惘和社会的虚幻。下句用了“望帝啼鹃”的典故,传说周朝末年蜀地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让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这句化用典故,表明作者的伤时之感、身世之痛,都只有通过哀思缠绵的诗歌抒写出来。

近体诗和古体诗的主要区别 篇7

唐琳

摘要:在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认为:宫体诗“实在是尽其放荡、淫靡、堕落的能事”;游国恩《中国文学史》亦视其为“淫声媚态”之作,这些评价已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作为南朝艳歌,宫体诗何以在宋、齐、梁、陈四朝的文坛上姹紫嫣红,并且余波延及初唐及晚唐五代,作为古代诗歌的一种品类,无论从内容还是从形式都得到那么多作者和读者的认同,自然有其存在的历史必然性。闻一多在《宫体诗的自赎》中阐明了他自己对宫体诗的看法,我们应该从其中汲取一些观点辩证地来看待宫体诗,其虽浮靡轻艳,淫秽放荡,但其思想开化,敢于蔑视封建礼法,突破儒家思想,善于去追求和欣赏女性的美,反映了人性的本能,对女性美的描绘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取向,宫体诗在格律、声韵方面也有重大发展。

关键词:宫体诗女性美声律对偶 宫体诗产生于六朝梁代大通年间,其名起于简文帝萧纲:“(简文帝)弘纳文学之士,赏接无倦„雅 好赋诗,其自序云七岁有诗癖,长而不倦,然帝文伤于轻靡,时号‘宫体’”。但是宫体诗的形成并不是从萧纲才开始,刘师培在《中国中古文学史》中

指出,“宫体之名,虽始于梁,然侧艳之词,起源自晋,晋宋乐府,如《桃叶歌》、《碧玉歌》、均以淫艳哀音被于江左,迄于萧齐,流风益盛,其以此体施于五言诗者,亦始晋、宋之间,后有鲍照,前有惠休,特至于梁代,其体尤昌。”

宫体诗总的是指以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为太子时的东宫,以及陈后主、隋炀帝、唐太宗等几个宫廷为中心的诗歌,是一种有特定内容和风格的宫廷文学。萧纲为太子时,常与文人墨客在东宫相互唱和。其内容多是宫廷生活及男女私情,形式上则追求词藻靡丽,时称“宫体”。后来因称艳情诗为宫体诗。这类诗歌的共同艺术特点是:注重词藻、对偶、声律。

在早期的研究中,宫体诗被研究者们不遗余力地抨击。如闻一多先生就斥责道:那种“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在一种伪装下的无耻中求满足”的宫廷艳情诗,实际上“可算是一种文字裸裎狂”。刘大杰先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提出:宫体诗“实在是尽其放荡、淫靡、堕落的能事”,发展到陈代时“轻浮到了极点,真是亡国之音”的看法。而今,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对宫体诗的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重新评价宫体诗。石观海《论宫体诗派的艺术贡献》中就客观地评价了宫体诗,认为“从“宫体诗”的形成过程与创作实绩观之,它也正如山水诗、田园诗或边塞诗一样,是古代诗歌中的一个品类,是古典诗苑中争奇斗艳的百花之一。”① “宫体诗摆脱了儒家传统观念的束缚,创作了大量有离

经叛道意味的以女性为表现对象的诗,而且诗歌艺术上追求华美,格律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在格律、声韵方面确实向前跨了一大步,语言风格等都有其新变积极的一面,有其特定的文学艺术价值。” ②“如果把宫体诗派置于中国古典诗歌发展衍变的历史长河中,给以历时性的扫描、意象建构的剖析和审美价值的审视,就会发现:南朝宫体诗派作家以其丰富的作品为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吟咏情性”,传承了诗歌的永恒主题;变革求新,推进了古诗的律化进程;体物寓情,拓宽了诗歌表现的意象领域;同时,浸透着他们独特审美情趣的宫体诗作又为后人展示了特定历史阶段的女性美,构造了诗歌结构上的形式美,强化了诗歌诉诸听觉的音乐美和诉诸视觉的色彩美。”③ 宫体诗独特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予以肯定。

一、女性美

宫体诗善于刻画女性的雕饰及轻盈柔美的身姿体态,用细致的笔墨勾勒出一个个娇羞媚态,万种风情的南朝美女。“鲜肤胜粉白,慢脸若桃红。”(刘遵《繁华应令》),这句诗描绘了女子姣好的容貌,肌肤洁白仿若粉饰一般,粉红的脸蛋透露出点点娇羞。“懒眼时含笑,玉手乍攀花。”(梁文帝《娈童》)“轻花鬓边堕,微汗粉中光。”(梁文帝 《晚景出行》。)“腕动苕华玉,袖随如意风。”《咏舞》。宫体诗通过服饰描写,衬托人体美,通过舞姿描写人体美,通过对人体的描写,直接展示人体美,这极大地拓展了审美对象领域;二是宫体诗表现审美意识的丰富和深化,实现宫体诗人实践其唯美追求的重要载

体。同时宫体诗也存在美学价值的局限即宫体诗的作者无法洞悉描写对象深邃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李文《论宫体诗的新变》提到:宫体诗中出现的对女性人体的描写,已经不再是那种刻板地对精神、道德美的追求,而是一种对感官美的追求,表现了一种对女性超功利的审美,宫体诗偏重写女性之容,超越了中国正统诗教对于文学道德教化的功利要求,表现了一种自觉的审美追求。宫体诗所咏的女性,跨越了各个阶层,身份悬殊,有舞女、歌伎、倡女、妃嫔、宫女、贵族妇女、织妇、捣衣女、采桑人、采莲女,古代历史上的女性陈皇后、卓文君、王昭君、班婕妤,还有神话传说中的弄玉、织女、高唐神女、东邻之子、罗敷、秋胡妻、宓妃等等,对不同阶层女性美的渲染,突出女性的各种美。

二、对诗歌形式美的追求

在继承和发扬汉代以来五言诗和七言诗的整齐对称时,宫体诗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其内部形式,借鉴元嘉诗人的对偶,构造了诗歌结构上对称、参差、小巧的形式美。除此之外,宫体诗以五言句型、七言句型交错使用为主、三言句穿插使用为辅,奠定了杂言诗的基本框架,并且借用这种诗型充分展现了诗歌的参差美。

(一)、讲究对偶

宫体诗中对偶句颇多,对偶诗歌占宫体诗的70%。如:

“双眉偏照日,独蕊好迎风”(王筠《游望二首》之二),“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萧绎《采莲曲》),“尘镜朝朝掩,寒衾夜夜空。”(萧绎《闺怨》)。有的作品通篇都是对偶句,如:炎光销玉殿,凉

风吹凤楼。青辂侏平隰,朱擢泊安流。金华妆翠羽,鹚首画龙舟。荆姬采菱曲,越女江南讴。腾声翻叶静,发响谷云浮。良时时一遇,佳人难再求。(王融《采菱曲》)。偶对的种类繁多,有“花鸟对”、“地名对”、“人名对”、“色彩对”、“服饰对”、“数目对”、“方位对”、“天文对”、“时令对”、“重叠对”、“副词对”、“联绵对”等。

(二)讲究声律

宫体诗吸收了永明体诗歌的“四声”“八病”,很多诗歌都合乎韵律,如:“夜密飞鸟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于兹怀九逝,自此敛双蛾。”(沈约《昭君辞》)“不怨飞蓬苦,徒伤蕙草残。”(柳恽《捣衣》)“ 曲池浮采采,斜岸列依依。”(江洪《咏蔷薇》)“因风时暂举,想象见芳姿。”(范靖妇《戏萧娘》)。相比于忽略平仄的古体诗,宫体诗的用律使得诗歌即使是不配以音乐咏唱,也能产生一种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形成我们诗歌艺术的独特美感。

(三)、参差、小巧

宫体诗有其参差美,主要体现在杂言诗的句法上。诗人作诗相间自己的感觉走,不受传统诗歌体式的束缚,所作诗歌长短句相间,参差不齐。在萧梁时期,人们还尝试着有序的参差,如:沈约的《江南弄》“四曲”和萧衍的《江南弄》“七曲”运用的是七言和三言交错变换的形式,即“七七七三三三三”的格式,“游戏五湖采莲归,发花田叶芳袭衣,为君艳歌世所希。世所希,有如玉,江南

弄,采莲曲。”(萧衍《采莲曲》)前三句为七言,后四句为三言,全诗即以这种比较固定的参差格式构建了南朝的“长短句”。梁张率写《长相思》则别出心裁地创造了“三三七三三五五五五”式:长相思,久离别,美人之远如雨绝。独延伫,心中结。望云云去远,望鸟鸟飞灭。空望终若 斯,珠泪不能雪。和“三三七七五五五五”式: 长相思,久别离,所思何在若天垂。郁陶相望不得知。玉阶月夕映,罗帷风夜吹。长思不能寝,坐望天河移。其后,张率还创造了“三三三三七五五五五 ”式:长相思,怨成悲。蝶萦草,树连丝。庭花飘散飞入帷。帷中看只影,对镜敛双眉。两见同见月,两别共春时。诗歌参差的有序与无序,使得诗歌的篇幅长段自由,伸缩、疏密得当,错落有致,构成了结构上的突破传统结构的建筑美感,也启发了后世文学的创作和发展。

三、色彩美

宫体诗所用色彩繁多,多以明艳为主,贴合当时人们的奢华靡丽的生活,有各种色彩描绘出一个美丽多彩的画面,给人们带来一种视觉上的色彩冲击。如:“绛树摇风软,黄鸟弄声急。”(《长门怨》)白云随障色,苍山答鼓声。(《从军行》)青牛丹毂七香车,可怜今夜宿倡家。(《乌栖曲》)

四、用典

宫体诗中用典只风盛行,有浅典、熟典和生典。“参同赵飞燕,借问李延平。逶迤梁家髻,冉弱楚宫腰。”(萧子显《日出东南隅行》);“空怀之死誓,远劳同穴诗。”(萧衍《代苏属国妇》)“传山犹可逐,乌白难望期。萧纲《妄薄命十韵》

我认为宫体诗的成就足以弥补其不足的地方,但是也不能只看其成就而忽略其不足只处,要辩证地看待宫体诗的得与失,批判继承,并透过诗歌去了解那个时代的人文特色。

参考文献:

①石观海《论宫体诗派的艺术贡献》(《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②江秀玲在《宫体诗新论》(《河北学刊》1999 年第2 期)③石观海《论宫体诗派的艺术贡献》(《武汉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

④李文《论宫体诗的新变》(《中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2期)⑤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⑥陈晓云《 宫体诗研究综述》(毕节广播电视大学贵州毕节 551700)

上一篇:2021教师团员评价个人总结下一篇:太原市社会保障卡综合服务窗口业务流程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