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原则(精选6篇)
近体原则 篇1
部分思想品德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距较远,学生缺乏亲身体验,因而与教材之间不可避免地形成了现实或心理上的距离,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运用“近体原则”实施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以学生生活实例或可能有的生活体验为切入点,从时间、空间、心理等层面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品德认知,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时间近体,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亲切感
时间近体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不断吸收时代和社会发展信息,及时了解社会热点,将教材内容导出课堂,将生活实践导入课堂,灵活运用教材知识分析和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了解社会,进而亲近社会、服务社会和奉献社会。要做到时间近体的准确运用,我们就要将教材知识和时政热点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通过时事热点加深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归纳与分析;另一方面,运用教材知识对时政热点进行有效分析与思考,尝试解析出时政热点背后的思想品德要素。这样运用时间近体的思想品德课堂,能有效激发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和热情,引导学生将思想品德学习从单一的教材理论转化为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同时增强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心理亲近感。如我们在教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这部分内容时,教材没有将具体挑战的内容罗列出来,这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结构化理解。如果我们能将新闻热点中的朝鲜核问题、叙利亚问题、我国南海问题等重要时政用简洁的语言或图片呈现出来,利用时间近体原则有效拉近学生与时代发展的距离,学生就能很好地理解霸权主义、恐怖主义等影响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加深对应对挑战措施的理解。
二、利用空间近体,拉近学生对思想品德知识的距离感
空间近体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尽可能选择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引入话题,拉近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空间距离,运用直观、感性、形象的方法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笔者所使用的苏人版思想品德教材,由于出版年代比较早,更新周期比较长,其中的部分实例与学生生活特别是农村学生生活实际具有较远的空间距离,使学生学习思维很难与思想品德学科融合。这时我们就需要对教材进行有效的再加工,按照学生学习和生活实际,运用空间近体原则选择学生可能会熟悉的典型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有效拉近学生与思想品德学科的空间距离。如果确实因为学生生活环境造成与学习内容的脱节,不便于选择直接案例进行思维渗透,我们可以通过小品表演、视频播放等形式进行情境再现。如我们在教学“自我保护”这部分内容时,我们可将网络中常见的未成年人因为结交不良网友导致伤害的案件用小品形式呈现出来,有效拉近现实与空间的距离,学生自我保护意识一定会在感知教材文图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可见,空间近体原则的应用比对教材既定案例的分析更能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想品德认知。
三、利用活动近体,提高学生对思想品德学习的参与度
活动近体原则是指教师通过一定的话题设计将现实生活中的相关情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演示,让学生在自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思想品德常识。在思想品德教材中一些理论知识比较多的地方,如果仅靠教师的口授,学生一定会感到枯燥无味。如果我们能运用活动近体原则将思想品德教材中理论知识的学习置于具体的生动活泼的活动中来进行,通过符合学生思维实际的近体活动,让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思想品德知识,学生学习状态会很快地由被动变成主动。如我们在教学《相逢在花季》这部分内容时,可根据学生青春期心理特点,运用活动近体原则设计“花季成长沙龙”,请不同的学生扮演男生、女生、家长或老师,就男女生交往这个话题开展坦诚的面对面的讨论,其他学生可以根据讨论场景自由提问。通过这种符合学生心理实际的活动近体,一方面培养了学生敢想、敢于表达自身观点的勇气,另一方面学生在表达中提出各种又尖锐又实际的问题,让教师直接感知青春期学生的内心困惑与思考,无形中生成相当丰富的教学资源。
总之,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运用时间近体、空间近体、活动近体等原则,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心智特点出发,充分开发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并当作鲜活的教学资源引进课堂,有效地缩短了学生学习时的时空距离,很好地体现了生本教学思想。
摘要:我们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灵活运用时间、空间、活动等近体原则,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心智特点切入,充分开发学生身边的典型事例并当作鲜活的教学资源引进课堂,变抽象知识为形象知识,使学生改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很好地体现了生本教学思想。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学生,主体,近体
近体原则 篇2
.教案示例
教学重难点:1.理解并把握本诗所寄托的高洁情操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2.学习并鉴赏本诗诗中有画,画中含情,诗情画意浑然一体的艺术美。
教学方法:诵读法、鉴赏品味法
媒体设计:录音机、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王维,唐代大诗人,大画家,仕途较为顺利,官居高位,却选择了亦官亦隐的生活方式。他的诗风直接继承了陶渊明,“似浅实深,似淡实腴”。苏轼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能体现其诗风的`五言律诗《山居秋暝》。
二、 鉴赏品味
1.听录音:要求边听边体会诗中情感,想象诗中意境。
2.学生诵读:
(1)采取多种诵读方式,体会律诗的音韵美。
(2)结合本诗谈谈律诗的特点。
提示:学生自读课前知识段落,掌握理解律诗相关知识,然后与本诗比照,谈谈本诗有几联,如何押韵,哪里对仗等等。
3. 鉴赏诗歌的意境美
(1)找出最喜欢(你认为最美)的一联,给大家描述一番。
提示:注意画面的布局、色彩的搭配等等。
举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是一幅动静结合、色调清淡的很美的画。皎洁的月亮把清晖洒向松林,在地上投射出斑驳的影;清澈的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流淌,发出极轻微的声音,仿佛它也不忍心破坏这诗一般宁静和谐……
(2) 如何理解本诗主旨?
明确:尾联已表明心迹―即使芳草衰败了,这里依然有美好的景色,是王孙隐居的理想境地。另外,我们从前三联诗人对空山秋景的美好描绘中也能品味出诗人心志。
三、延伸阅读
提示:显示王维其他诗作进行比较鉴赏。
四、布置作业
1. 诵记本诗。
2. 课外阅读王维作品,有兴趣的同学可写写读后感,比如谈谈王维“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五、板书设计
山 居 秋 暝
雨后空山→王孙可留
景 情
(清淡宁静)(淡泊出世)
.教案点评:
1.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律诗的音韵美;
2.通过联想和想象,把诗句化为画面,鉴赏品味“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
3.鉴赏王维同主题及特色的诗歌,了解其诗歌风格。
平生深爱近体诗 篇3
1968年8月,我和许多同学一样,惜别母校,“面向农村”。17岁的我。当“红卫兵”胡闹了两年后。开始醒悟,我意识到眼前這场摧残文化的“大革命”是很不正常的,科学文化知识在将来一定会受到社会的重视。于是,我决定一边种田,一边坚持文化学习。我学什么呢?在那个文化遭劫的年代,书店里很难买到适合自学的书。我便从亲戚家找来3本旧书,其中有一本《千家诗》。这本书使我爱不释手。
那时“农业学大寨”,社员天天要出工,我只能在晚上点煤油灯看书。寒风凛冽的冬夜,我经常看到深夜仍无睡意。那本《千家诗》是竖排的,每句旁边都用符号标示字的平仄,每首诗后面都附有文言体的小字评注。我津津有味地揣摩诗句的意义,孜孜不倦地探求平仄的规律。
经过一番研读,我发现近体诗是一种很能体现汉语特色的文体:字分平仄。句能对偶;简短易记,通俗易懂;可感时怀旧,可咏物言志;在艺术中体现规则,在规则中表现艺术。我特别崇尚李白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如描写难行的蜀道,他只用“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一句,就将蜀道陡和高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却不直用“陡”“高”二字,真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渐渐地,我试着学写近体诗。有一年清明节,我作了一首近体诗,其中一句是:“晨牵日出莺追燕,夜赶牛回暗逐阴”,用以表达“无花无酒过清明”的情感。1977年拨乱反正后,国家开始重视文化教育,生产队长推荐我去公社参加民办教师招考,我做语文题得心应手,做完还有一点时间,我又在试卷的空处写了一首《考场抒怀》:
流年一瞬九春秋,世事沧桑愿未如。
愧望大潮波浩瀚,空怀小抱意惭羞。
登山却遇弥天雾,渡水偏逢弃岸舟。
若有鸿恩施寸草,春晖不报岂能休。
当上民办教师后,我发现自己肚子里
的“墨水”太少,于是在工作之余,参加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教自学考试,间或写些近体诗。后来我赴深圳当聘用教师,漂泊异乡,格外思亲。一日晚上看完家书,我便拟了一首《看信》,以表达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
喜阅家人信,音容在面前。
近时空度日,远后枉传笺。
四载分难舍,三更睡未眠。
朦胧窗外月,遥望在天边。
我去年退休时,学校领导和语文组的老师盛情送别,与我聚餐。席间,一位老师提议由我作一首即兴诗,草草构思了几夯钟,我抛出了“一块砖”,题为《宴中吟》:
同仁欢聚宴,共话我归休。
桃李栽深赣。教学度夏秋。
离职生眷恋,别校不愁忧。
伏枥仍存志,还思奔路途。
因临场即兴。此诗有点粗糙,却真实地抒发了自己当时的情感。确实,到了晚年,我对近体诗更加喜爱了,今年,我又写了好几首,留存在一个笔记本里。
我深知,近体诗如今显得有点“老态”了,我的后辈已经不及当年的我那么热衷近体诗了。我曾经不无遗憾地说:“近体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炎黄子孙应该将这颗明珠继承下来。流传下去。”
巧用“近体原则”激活思想品德课 篇4
新课标对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与教育学理论中的“近体原则”的要求是不谋而合的。“近体原则”是指教师在充分了解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 认真分析教材, 并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缩小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差距以及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果。“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
笔者尝试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讨论问题的设置、学生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等教学环节巧用“近体原则”, 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思想品德课堂充满了活力,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巧用“近体原则”, 紧贴学生现实生活, 引起学生共鸣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有些观点、理论较为抽象, 远离学生生活实际, 学生缺乏感性认识, 感到高不可攀。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生活实际, 选用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例, 把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课堂, 缩短教材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距离, 变抽象思维为感性认识,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 运用时间近体原则, 让教材内容与时俱进, 增强感染力
课本的例子一般都滞后于现实, 因此教师要关注当今社会发生的各种新闻, 要在讲授新课时补充新的事例, 把新的事例与课本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思想品德课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2. 运用空间近体原则, 让学生自己亲身经历去感悟
如在讲“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这一内容时, 我采用了让学生“现身说法”的形式。课前先让学生调查其祖辈、父辈的生活经历, 请他们谈谈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 学生把自己感受最深的事情记录下来。
3. 运用心理近体原则, 让学生体验自己身边事例
在日常的教学中, 我们经常会为找不到好的教学资源而苦恼, 却往往忽视了怎样有效地开发近在眼前的学生这一教学资源。如在讲授《隐私和隐私权》这一课时, 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 还有哪些属于侵犯公民隐私权的行为”, 学生列举了许多在社会上、家庭中、校园里发生的侵犯公民隐私权的例子。
二、讨论问题的设置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 选取适合学生讨论又能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作为讨论主题
要有效开展课堂讨论, 论题必须切合学生的思想心理等实际情况, 小组讨论, 要选择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 并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才能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
1. 选取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作为讨论主题
如在讲到“拒绝不良诱惑”知识点时, 我在让学生列举了各种不良诱惑的基础上, 选择了一个典型的问题, 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抵制网吧诱惑。选择抵制网吧诱惑为论题, 既符合教学主题, 又切合学生的实际,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2. 选取大多数学生都能耳闻目睹的现象作为讨论主题
在讲“面对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这一课前, 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 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 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 等等。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 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
3. 挖掘学生身边的素材, 让学生说, 让学生评, 让学生想
在讲《诚信做人到永远》一课时, 我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两个实例“说与不说”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引发思考讨论;让学生在诚信、友谊、责任的权衡中认识到诚信的复杂性;让学生在对“是否违背诚信道德的标准”问题的思考中辨识了诚信与隐私、诚信与“善意的谎言”的关系。
三、创新活动形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 亲身体验, 使政治理论生活化
活动课教学依托教材又超越于教材, 立足于课堂教学又延伸课堂之外, 组织学生开展活动的方式有许多种,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 结合中学生的特点及生活经验, 创新活动形式, 使活动课真的“活”起来。
1. 突破教学常规, 让案例中的人物走进课堂, 与学生“亲密接触”, 面对面探讨问题
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关于承担责任的内容是一个教学难点, 内容较为抽象, 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我打破教学常规, 直接将我市新城中学的因为在课堂上一边输液一边给学生上课的照片被传到网上而被网友誉为“最敬业的教师”的冯老师请进课堂, 让学生面对面对他进行采访;由于冯老师的事迹影响很大, 他的到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纷纷向他提出问题, 冯老师给予真诚的解答。
2. 让学生走出课堂, 与大自然、社会亲密接触, 在亲密接触中去感悟
教学《珍爱生命》第一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时, 为帮助学生认识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 要悦纳自己的生命, 尊重其他生命, 进而珍惜所共同生存的环境, 我将上课时间调整到当天最后一节课与课外活动时间连在一起, 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到我市农业示范园田野上、树林里、小河边去感悟“世界因生命而精彩”。
近体原则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篇5
一、时间近体原则
英语教材的编写具有全面性和适应性,这就会导致课本中一些话题与学生,特别是农村高中的学生产生时间上的距离,很多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上就会有难度,如果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多考虑一些学生比较关心的话题,一些时效性较强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的积极性就会比较高,课堂效率就会有明显提高。如在学习牛津高中英语M2U3《Amazing people》第一部分Welcome to the unit时,教材给出了四副图画:第一幅是关于Mother Teresa,第二幅是关于Bill Gates,第三幅是关于Beethoven,第四幅是关于Zheng He。
课文列举的这四位amazing people确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学生了解他们也是通过阅读材料得知,导致交流无法深入开展,所以在授课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下面的导入:
①Do you know the medicine scientist Tu Youyou?
②What did she make achivements ?Do you think she is hero?
引用发生在他们身边的热门话题让学生有话可说,在时间上缩短了学生与话题之间的距离。像这样类似的话题还很多,比如在讲解地震时,我们可以从离他们发生时间最近的汶川地震作为切入点层层深入。
二、空间近体原则
教材在选材时考虑到科学性和思想性,这样会让学生对教材产生一种不接地气的感觉,所以在授课的时候可以用最直观、最感性的材料或典型的事例拉近他们也教材之间的距离,从而更容易达到教学目标。
比如在学习M1U1《School life》时课文讲的是英国的学校,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学校的体育馆、图书馆、食堂、作息时间、学习科目等,紧接着问Do you want to know the school life in other countries? 这样会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为话题的开展做好铺垫。
三、心理近体原则
课堂教学设计首先要关注的是学生,特别是关注到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参与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中来,这样才能实现最佳的课堂效果。如在讲授牛津高中英语M1Unit2《Growing pains》时,可以让学生先用汉语说出他们成长的烦恼,包括身体的、心理的、家庭的和社会的。
①Are you happy?
②Can you say sth about the growing pains in Chinese.
③Can you translate it into English by discussing with your partners? And report it to the whole class?
在课堂上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讨论,让他们从心理上感觉离课堂很近,让英语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交流课。
四、活动近体原则
在英语课堂上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使用英语、提高英语,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进而成为课堂的主人。牛津高中英语的project部分都是针对单元内容让学生展开的活动,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individual work, pair work, team work,和class work这些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让他们学习了社会角色的规范。如在学习M8Unit1《The universal language-opera》时,组织学生进行一次话剧表演,可以先播放经典的话剧如《The wind and The sun》、《Snow White and the Seven Dwarfs》,让小组讨论,选定喜欢的戏剧,然后分配好角色,进行充分的准备,最后在全班展示。这类活动无疑会拓宽学生的思维,激发他们的参与热情,增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
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不容动摇的,也是未来教育的根本方向。学生参与度的高低也是课堂效率高低的关键因素,英语教师在设计课堂话题,围绕话题设计问题时都必须密切关注学生,可以大胆尝试运用近体原则,拉近教材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让课堂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学生,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真正提高高中英语课堂的效率。
摘要: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的一些话题设计让学生产生一些距离感,或者不能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无法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导致他们的课堂参与度较低,课堂效率低下。近体原则的运用力求改善和提高高中英语课堂教学效率,促进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近体原则,高中英语,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刘倩.对我国英语教学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山东外语教学,2007(4):59-60.
[2]吕亚红.“近体原则”在话题教学中的运用[J].甘肃教育,2009(9):26.
论近体原则在导课环节中的应用 篇6
“近体原则” (close-set principle) , 指在教学过程中 , 教师根据所教学生的心理状况、年龄层次和知识水平, 对教材进行创造性的处理, 拉近学生与教学内容间的时间和空间距离, 以缩小他们心理和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近体原则”可分为“时间近体原则”、“空间近体原则”、“心理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 现结合教学案例阐述如下。
1.时间近体原则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 师生要保持对国内外时事的敏感度, 及时了解重大事件发生的背景。教师可将时事引入课堂, 巧妙整合教学内容。以“Back to the Past” (Module 3 Unit 3) 中“project”一课的 “Ancient Greek Statue Found in Xinjiang”为例 , 本文从亚历山大大帝的雕像在新疆出土讲起, 由此引出其影响力之深远, 突出文本的“historic”一词。故事背景与事件距今较远, 所以在设计导入问题上, 我借由英国政坛“铁娘子”撒切尔夫人因中风不幸去世这则新闻导入, 并呈现图片。
师 : “Class, the news today is about Mrs.Thatcher, who diedfrom the stroke yesterday.”
师 :“Before that, she had come down with strokes.And whado you know about her? ”
生 :“Politician, the Iron Lady”。水平高 些的同学 会想到“Prime Minister”等。
师:“What did she do for the UK? ”
学生对问题本身有所了解, 但用英语表达存在一定困难, 所以回答中涉及“contributions”, “economy”或“political reform”均可。
师:“Even if she passed away, she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greatest historic figures because of what she has done.”至此 , 提前呈现新词“come down with”, 并引出本课关键词“historic”。随后引入亚历山大大帝的图片并过渡。
师:“Like Mrs.Thatcher, Alexander the Great is also seen as ahistoric figure for his greatness.Now, we have a chance today to geto know him.”
通过建立热点事件和历史事件的联系, 教师带领学生由现代英国“穿越”到遥远的古希腊, 共同领略这位传奇大帝的风采。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该“project”的原始输出任务为制作历史人物海报, 鉴于课文内容为人物生平, 时间线索清晰, 所以我将任务改为简介撒切尔夫人生平。这样, 教学便以“撒切尔夫人”为线索, 贯穿始终, 不纯粹为了导课而引入, 体现教学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2.空 间近体原则
受全局性和典型性的局限, 教材在选材时不可能每篇都选用发生在学生所在地区的事例。由于空间距离远、直观性差、感受性弱, 学生的兴奋点不易被激发。因此, 教师应以课文内容为依据, 尽量结合身边典型事例, 通过感性认识入手, 缩短教与学的“空间距离”, 此为空间近体原则。以“HelpingPeople around the World (Module 6 Unit 4) ”为例 , 我主要介绍了联合国成立的背景、目的、职能、成员国及发展目标, 从内容上看是个“一言难尽”的“高大上”话题。对学生而言, 联合国是个遥不可及的国际机构, 大部分同学对其历史及现状知之甚少。对于这个看似“不接地气”的篇章, 在导入新课时, 如何能迅速拉近“联合国”与学生的“空间距离”, 是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笔者结合曾在联合国驻日内瓦办事处实习的经历, 在教学中运用“空间近体原则”, 设计导课内容如下。
师 :“Today, we’ll talk about a big topic, the United NationsWhat do you know about the UN, like its history or functions? ”
生:“Established after the Word World II”, “An internationaorganization...”对这一年龄段的学生而言 , 联合国只存在于课本或电视中, 于是教师继续提问:
师:“As such an organization, do you think the UN is relatedto the ordinary people? ”
生:“No! ”在预先营造出带有“距离感”的氛围后, 笔者展示了自己在日内瓦著名建筑“Palace of Nations (万国宫) ”前的照片, 并一语双关道:
师:“You see the UN is actually not that far.The Palace of Nations is the UN’s office based in Geneva.”学生看到联合国和老师“零距离”时感到很吃惊, 此时教师趁热打铁, 继续展示另外一张身处会议室的照片, 并配图说明此处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开会之处, 并介绍“permanent state members”, “thesecurity council”等拓展词汇。
师:“It’s related to every aspect of the world affairs, right? ”学生在学习新知的同时, 逐渐了解到联合国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 它是一个为国际社会服务的机构, 每个人都身处“global village ( 地球村 ) ”, 这与课文 中“The UN touches the lives opeople everywhere”相呼应。另外 , 教师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
3.心理近体原则
心理近体原则即教师从实际出发, 了解某一年龄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通过创造性的设计, 引出学生最关注和最感兴趣的话题, 激发渴求与探索的心理, 优化课堂教学。简单说来, 就是心理上贴近受众, 情感上引起共鸣。若教师能够将自身经历作为素材导入, 可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以“Understanding Each Other (Module 6 Unit 3) ”为例 , “reading”部分旨在介绍 不同国家 间的文化 差异 , 但学生对 “文化差异 ”缺乏感性认识, 话题难以引起共鸣, 我以自身作为切入点导入新课。
师 : “We have known each other for a time.You know I amfrom...? ”故作停顿 , 学生几乎同时回答 :“From the Northeast.”
师:“Exactly! You can definitely feel the difference betweenus, right? Like...? ”用手势示意身高。
生:“You are much taller than us! ”
师:“What else? ”学生陆续给出诸如“气候”、“饮食”、“方言”和“性格”等回答。同时, 课件呈现南北菜系、方言及文化代表人物的图片配合回答。
师:“The cultures out there are visibly different.That is calledthe‘cultural difference’.Even regions within one country differlot, not alone different countries.Now we will have a taste of thcultural differences among Asian countries.”这样便将话题自然过渡到国家间的文化差异上。在日常教学中, 教师不妨试将自身经历作为素材或就地取材, 此法能使学生产生共鸣, 进而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氛围。
4.活动近体原则
活动近体原则是指教师适时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寻求发展, 进行体验和回味, 真正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此处仍以“Helping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Module 6 Unit 4) ”为例, 我在另外一班级教学时 , 采用了“活动近体原则”:组织小组活动并引入评比机制。鉴于班里有两位同学是学校模拟联合国社团的成员, 对联合国的运作机制有一定了解, 由他们担任竞赛活动的host。其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预习课文, 并通过竞赛方式抢答host的提问。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会“合作 (cooperation) 与竞争 (competition) ”。把课堂还给学生更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体验学习的乐趣。同时, 要引导学生不能片面追求正确率, 把活动过度娱乐化, 而要通过比赛了解题目背后的知识。例如拓展题:“Howmany official languages used in the United Nations? ”很多同学并未答对, 由host公布正确答案 (English, Arabic, French, Spanish, Chinese and Russian共六种) , 并介绍语言确立的背景。这时, 再由我进一步阐述这些语言在联大会议中如何经由“口译员 (interpreter) ”进行“接力翻译 (relay interpretation) ”, 为来自各个国家的代表提供语言服务, 至此预热词汇:interpret。上述课例实际上融合了“空间近体原则”和“活动近体原则”两种教学方法。也就是说, 教师可机动灵活地组合多种导课方法, 即便教同一节课也并非简单重复, 而要根据学情微调和再创造, 不妨尝试导课的“同课异构”。
参考文献
[1]第斯多惠.德国教师指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 1998.
[3]葛文山.中小学外语教学[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02.
[4]教育部.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1.
[5]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0.
[6]肖礼全.英语教学方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6.
【近体原则】推荐阅读:
PPT内容设计原则-二形象生动原则10-25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10-25
教学原则08-29
分级原则07-14
八大原则07-15
心理原则07-16
事由原则07-17
自动原则07-18
人本原则07-19
保障原则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