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通用2篇)
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篇1
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二节 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初步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和主要用途。2.了解明矾净水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观察、分析和推理等思维能力;培养探索问题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教学重点、难点】 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教学策略和手段】
实验探究法、问题启示法和讨论法 【课前准备】
1.实验药品:1mol/L AlCl3溶液、3mol/L氨水、3mol/L NaOH溶液、稀盐酸n 2.实验仪器:试管、胶头滴管。【教学过程】
[引入]先给大家看几张图片,这几张图片展示的是红、蓝宝石;这个是冶炼铝的铝土矿;一个价值连城,一个是普通的石头,你们知道它们有什么联系?首先告诉大家这两个它们的主要成分都是氧化铝!但是由于结构不同,呈现出来的性质截然不同,价格也就截然不同。这也就是化学的奥妙所在。
[教师]同学们通过完成学案,还知道氧化铝还有什么样的用途呢?这是利用了氧化铝的什么性质呢?
[学生讨论并作答]
1、制造耐火材料,利用了它的熔点高。
2、用作机械轴承或钟表中的配件,这些配件呈现出良好的耐磨性,利用了它硬度大。[教师]现在,我们对氧化铝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它是一种熔点极高(2050℃),硬度极大的固体的白色的固体。
作为一种金属氧化物,它可能与哪些类型的物质起反应?联系以往我们学过的金属氧化物Na2O、CaO预测一下。[学生]水、酸
[教师]我们的氧化铝不能够与水反应,要不然不可能存在有自然界中。但是它可以和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学生]书写展示Al2O3分别与酸和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l2O3+6H+ ====2 Al3++3H2O
(1)Al2O3+2OH-====2AlO2-+ H2O
(2)[教师]我们先看下我们学案上的问题2,然后再回来仔细观察同学们写下的这两个方程式,并且结合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性质分析一下氧化铝。
[学生]第一式中,氧化铝体现了碱性氧化物的性质,而在第二式中又体现了酸性氧化物的性质 [教师]很对,我们因此把这样的可以跟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就叫做两性氧化物。
[过渡连接] 胃痛、胃酸、胃胀,就用斯达舒,这广告词已经家喻户晓。斯达舒的主要成分是什么呢?老师留意了一下它的说明书,它主要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铝是胃酸中和剂,能缓解因胃酸过多而出现的胃痛?那么我们在实验室用什么方法来制备氢氧化铝呢?请同学们讨论并展示问题3,给出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
[学生讨论并作答]
1、水和氧化铝反应
2、碱和铝盐反应。[教师]给予评价。
[教师]由于我们实验室没有氢氧化铝,我们现场来制备一些。老师这里准备了AlCl3溶液、3mol/L氨水、3mol/L NaOH溶液,我们请两位同学来给大家演示下这个实验。[学生]A同学用氨水制备,B同学用氢氧化钠制备。注意观察实验的现象。
[学生]滴加氢氧化钠的先产生了沉淀,沉淀溶解了,而氨水的产生沉淀,一直滴加却未被溶解
[教师]大家这里看到的白色胶状物质是什么?很容易得出,就是氢氧化铝。为什么A同学最终没有得到氢氧化铝?氢氧化铝是不是也具有两性?那我们就先来解决后面这个问题。[学生演示]请C、D两位同学来演示,氢氧化铝分别和盐酸、氢氧化钠的反应。观察现象,2者都被溶解了。
[教师]小结:氢氧化铝溶于强酸盐酸、强碱氢氧化钠反应,我们一起来写意下它们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 Al(OH)3+3HCl=AlCl3+3H2O(氢氧化铝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体现了它的碱性)Al(OH)3+ NaOH =NaAlO2+ 2H2O(氢氧化铝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体现了它的酸性)[教师]那请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
[学生]能与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氢氧化物叫做两性氢氧化物
[教师]我们回头再看下氢氧化铝的制备,我们应该选择什么方法来制备氢氧化铝? [学生]氨水与氯化铝 AlCl3 + 3NH3·H2O = Al(OH)3 ↓ + 3NH4Cl [教师]同学们再来展示一下学案问题5。
[学生]由于氢氧化铝是胶状沉淀,能够起到净水作用,在净水的时候,我们投入水中的并不氢氧化铝,而是明矾。明矾的化学式为KAl(SO4)2·12H2O,在水中可以生成氢氧化铝,对杂质进行吸附。
[教师]利用氢氧化铝在加热时可以分解生成氧化铝和水,对氧化铝进行提纯。[教师]本节课重点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板书设计】
一、氧化铝
1)物理性质:白色、不溶于水的固体,熔点很高。(红宝石、蓝宝石的主要成分)2)化学性质:是典型的两性氧化物 3)主要用途:
二、氢氧化铝 Al(OH)3(1)物理性质:
氢氧化铝是白色胶状物质,不溶于水.(2)化学性质:是典型的两性氢氧化物(3)Al(OH)3的制备
【习题跟踪】
1、下列关于Al(OH)3的性质的叙述错误的是 A、Al(OH)3 是难溶于水的白色沉淀 B、Al(OH)3 能吸附水中的悬浮物 C、Al(OH)3 能溶于氨水
D、Al(OH)3属于两性氢氧化物
2、既能与NaOH溶液反应,又能与H2SO4溶液反应的物质是: A.NaHCO3
B.Al(OH)3
C.Na2SO4
D.Na2CO3
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 篇2
本节是全章教材的重点之一。氯不仅是卤素中最有代表性的元素, 也是最典型的非金属元素, 是进一步学习元素周期律的基础。
教材对氯气的性质、氯及其化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检验等介绍较为全面。这对学生掌握正确学习方法, 巩固学生的实验技能,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大有裨益。同时, 也培养了学生全面认识物质、辩证认识物质的能力。
教材设计了“思考与交流”“实验”“学与问”等栏目, 充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能力、观察能力、实验探究能力、创新能力等。同时还设计了“科学史话”“资料卡片”“科学视野”等栏目, 让学生了解一些常识、化学史, 体会科学研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对非金属元素的性质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 已经学习了氧元素、氢元素以及碳元素的性质, 而在必修一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中系统地学习了金属的相关性质, 在必修一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第一节《无机非金属材料的主角———硅》中已经对非金属的学习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基本可以运用原子结构的基本理论分析元素的性质。学生应该可以依据氯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得知氯元素最外层有7个电子, 可以推测出氯元素是一种活泼的非金属元素。在教学中, 可以通过学生对实验的观察、动手实验、科学探究等来提高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氯气的物理性质;
(2) 掌握氯气的化学性质;
(3) 了解氯离子的检验和氯气的用途。
2. 过程与方法
(1) 通过对《氯气的发现和确认》的学习, 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精神;
(2) 通过氯气与水、碱反应的探究, 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步骤, 提高科学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通过阅读、图片展示和介绍, 让学生了解氯元素与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让他们能关注生活, 关注生活中的化学;
(2) 通过氯气泄漏事件及其处理, 树立学生辩证地认识化学物质, 克服学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
四、教学重、难点
1. 重点:氯气的化学性质和氯离子的检验。
2. 难点:探究氯气与水和碱的反应。
五、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法、情景创设法、讲授法、归纳总结法、训练法。
学习方法:探究实验法、自学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训练法。
六、课时安排
本节主要分析第二课时的知识, 采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氯气与水、碱的反应和归纳氯离子的检验方法, 再通过视频展示氯气在战争、泄漏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教会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来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克服学生对化学的恐惧心理和辩证看待化学物质的态度。本课时在实验室进行教学。
七、教学流程
播放广告片:30秒。
展示:1分钟。
教师展示84消毒液等物品, 让学生也展示自己带来的含氯的物品。
学生讨论:3分钟。
上节课布置的作业:氯水是氯气溶于水还是氯气与水反应了?请设计实验证明。
学生相互交换意见, 根据每组实验台上的药品和仪器, 每个小组整合出一个实验方案, 组长列出需要的实验药品和实验步骤。教师巡视, 并对各组的实验方案进行指导。
学生实验:2分钟。
每个组按照本组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记录好实验现象, 并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做好汇报的准备。
讲解分析:10分钟。
教师利用某一组的方案, 与学生一道分析讨论, 做实验, 归纳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
呈现问题:氯气与水是否发生反应?
(2) 有白色沉淀生成。
设计实验: (1) 证明H+:加蓝色石蕊试液;
(2) 证明Cl-:滴加AgNO3, 再加稀HNO3。
实验验证: (1) 溶液先变红, 再褪色。
分析结论: (1) 有H+, 说明发生了反应, 也否定了我们的假设。 (2) 小褪色, 说明有物质使有色物质褪色。
(2) 有白色沉淀, 证明有Cl-, 进一步证明发生了反应。
呈现问题:是什么物质使有色物质褪色?
猜想假设:上述 (1) (3) 反应中, HCl、O2是不能使有色物质褪色的, 猜想可能是Cl2或者是HClO使有色物质褪色。
设计实验: (1) 在干燥的Cl2中加干燥的红色布条或鲜花;
(2) 在干燥的Cl2中加湿润的红色布条或鲜花。
实验验证: (1) 红色布条或鲜花没有褪色。
(2) 红色布条或鲜花褪色。
分析结论:说明氯气与水发生了反应, 使有色物质褪色的是HClO。
总结归纳:2分钟
次氯酸有强氧化性, 能消毒、漂白。
科学探究的步骤:呈现问题→猜想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分析结论。
展示总结:2分钟
展示上节课的氯水, 观察一天以后, 烧瓶上方是否有气泡, 并总结次氯酸的不稳定性。
实验引入:1分钟
教师演示实验:在NaOH溶液中滴加酚酞, 再加氯水。学生记录实验现象:先变红, 红色褪去。
讨论实验:4分钟
分析红色褪去的原因, 并用实验进行证明。巩固科学探究的步骤。
学生会有两种观点: (1) NaOH与氯水中的酸反应, 溶液为酸性, 红色消失。 (2) 氯水中的次氯酸漂白了红色。
演示并讲解实验:再向上述溶液中加NaOH, 如果溶液变红, 则证明是观点 (1) ;如果没有变红, 则证明是观点 (2) 。
再次总结科学探究的步骤。
学生练习:2分钟
书写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书写氯气与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教师巡视、辅导、纠正。
自主学习:2分钟
学生自主学习84~85页, 思考下列问题:
1. 为什么不用氯气直接消毒和漂白, 而要选用漂白液、漂白粉或漂白精?
2. 用上述物质消毒、漂白, 有没有坏处?
3. 氯气的用途。教师总结:1分钟
因为氯气能有一些有机物反应而得到一些有毒物质, 而对人的健康有危害。
让学生正确认识物质的两面性, 辩证地看待化学物质。
展示:2分钟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军第一次将氯气用于战争。出示《禁止化学武器公约》。
播放视频《镇雄氯气泄漏》。
学生讨论:2分钟
某地发生氯气泄漏, 如果你是居民, 如何逃生?如果你是消防队员, 你会采取哪些措施抢险?
教师总结:2分钟
展示逃生图片, 并讲解一些逃生的注意事项和知识。
展示救援图片, 并运用氯气与水、碱反应的知识解释救援措施。
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并教会学生辩证地看待化学物质, 克服学生的恐惧心理。
分组实验:2分钟
让学生检测自来水中是否存在氯元素。
总结:氯离子的检验:先加少量稀硝酸, 没有现象, 再加硝酸银和稀硝酸, 有白色沉淀, 证明有氯离子。
小结
八、板书设计 (略)
九、教学评价
本节教学采用了以《每天都要接触到的朋友———氯》为主线, 让学生体会到氯元素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通过氯原子结构分析来推测物质的性质, 同时对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进行巩固和复习。通过氯气是否与水反应进行科学的探究, 总结归纳出科学探究的步骤, 通过氯气与碱反应, 让学生实践科学探究的步骤。通过氯气的泄露、在战争中的使用等对人类的危害, 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化学物质的观点和运用化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克服学生对化学物质和化学实验的恐惧心理。从具体的实施来看, 教学效果很好。
【必修I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教案】推荐阅读: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教案06-21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教案06-29
必修三第三单元教案12-24
【地理】湘教版必修2 第三章 第一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教案)07-05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08-20
高中地理 第三章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案4 新人教版必修08-20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第三课时教学设计(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2-11
高一文科生物必修一第三章 细胞的基本结构06-11
高一物理必修1第三章教学计划摩擦力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