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有机化合物教案

2025-01-22|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必修2有机化合物教案(共6篇)

必修2有机化合物教案 篇1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有机物高分子的合成

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1.简单介绍常见的几种合成材料中的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聚合反应,让学生了解单体、链节、聚合度、加聚反应、缩聚反应,学会判断跟有机高分子化合物有关的“结构单元”“链节”“聚合度”“单体”等方法。

2.了解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和基本性质,辨别烃、烃的衍生物等有机化合物跟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主要差别。

3.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活等领域中的应用。增强学生对化学为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作出重大贡献的认识,提高化学学习的兴趣。

4.通过简单实例了解简单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讨论在化工生产中遵循“绿色化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加聚反应

三、设计思路

通过简单实例了解常见高分子材料的合成反应,能举例说明高分子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科技等领域的应用及发展。教学中重视联系实际,从身边的学习用品、生活用品说起,让学生体会到高分子材料虽然时刻存在于我们身边,但被认识的甚少。以加聚反应为例了解高聚物的合成方法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中重视引导学生采用类比等方法学习新知识。

四、教学过程

[问题情境] 1.什么叫高分子化合物和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你认识哪些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

2.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用品中哪些是由有机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请列举你所知道的应用于日常生活和高科技领域的有机合成材料。

盐山中学

李龙中

***

3.我国航天员穿的航天服使用了高强度、高韧性的尼龙。你还知道哪些尼龙制品? [学生活动] 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并进行交流讨论。[问题情境] 有机高分子是小分子化合物通过聚合反应制得的,聚合反应是什么样的反应?小分子是怎样结合成高分子的? [学生活动]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82页的『观察与思考』,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交流讨论,认识生活中一些常见的聚乙烯、聚苯乙烯制品,初识聚乙烯、聚苯乙烯的合成反应。[问题情境] 在聚乙烯、聚苯乙烯的合成反应中,小分子乙烯、苯乙烯是怎样转化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两种反应有什么共同之处? [多媒体辅助] 教师电脑投影乙烯聚合成聚乙烯的Flash动画,让学生在脑子里形成聚合反应的感官认识。[分析讲述] 含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的相对分子质量小的化合物分子在一定条件下,互相结合成相对分子质量大的高分子,这样的反应叫做加成聚合反应,简称加聚反应。加聚反应是合成高分子的一类重要反应。

在适当的温度、压强和催化剂条件下,乙烯分子碳碳双键里的一个键会断裂,分子里的碳原子能互相结合成为很长的链:

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CH2-„

→-CH2-CH2-CH2-CH2-CH2-CH2-„

盐山中学

李龙中

***

[课堂巩固] 用于制造塑料薄膜、人造革、塑料管材和板材的聚氯乙烯(CH2=CHCl)通过加聚反应得到的。请写出氯乙烯发生加聚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拓展视野] 在聚合反应中,我们通常将有以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小分子物质称为单体,将高分子化合物中不断重复的基本结构单元称为链节,链节的数目称为聚合度。

工业生产中单体通过聚合反应生成的高分子化合物都是链节数目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的各种高分子的混合物。在不同条件下从同一种单体获得的高聚物的平均聚合度也不同。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聚氯乙烯(PVC)、腈纶、有机玻璃、合成橡胶都是通过加聚反应得到的。[多媒体辅助] PowerPoint展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聚氯乙烯(PVC)、腈纶、有机玻璃、合成橡胶等制品。

[拓展视野] 学生自主学习,阅读教材《苏教版·化学2》第84页的『拓展视野』“酚醛树脂的合成”。【课时作业】

1.书面作业:教材第85页“练习与实践”: 第1.2.3.4题 2.课外调查:

①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高分子化合物有哪些?

②举出在日常生活中你所遇到的高分子材料所表现出来的优良性能和缺点(如轻便、防水、易燃等等)

③教材第85页“练习与实践”第5题。

盐山中学

李龙中

***

必修2有机化合物教案 篇2

第1课主要从宏观角度概括,时间跨度几千年,因此学生必须具有宏观概括能力。同时应该加强微观能力的培养,介绍每个朝代农业发展的情况,可以结合历史地图册,分为原始社会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唐代、宋代、明代。原始社会时期,通过重要考古遗址,如黄河半坡遗址、河姆渡遗址等,证明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粟的国家。这些遗址都在大河流域,体现出大河文明的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使用,以及“废井田、开阡陌”这种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建立,再加上水利工程都江堰、郑国渠的兴建,这些都促进农业的进步。

两汉时期,有二牛一人耕作方式、代田法,这些都促进了农业的进步。两汉时期农业主要分布在山东、山西(山为崤山)、巴蜀地区,北方还有许多地区是畜牧区或者半农半畜区,整体上农业发展极不平衡。

在东汉末年,由于战乱和饥荒,人口大量南迁,江淮地区和益州地区成为南迁的主要地区。南迁带来新的劳动力和先进技术经验,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人口迁移对农业的影响是一个重要的专题。之后三国两晋的南迁、唐末南迁都促进江南进一步的开发,也改变了中国经济的结构。到了宋朝,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

唐朝农业比以前发展更快,长江流域和黄河下游(河北)发展很快,桑、茶广泛种植,成为主要的经济作物。

宋代在农作物方面主要增加了棉花,插秧图说明统治者对农业生产依旧重视。

明代,农作物品种有所增加,除了传统的桑、茶、棉花外,还增加了玉米、甘薯、花生、烟草等,为什么这些作物大量地从东南亚传入呢?这与当时新航路的开辟有关。

第2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主要从宏观角度来概括,从官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三类分别来讲述,最后总结手工业的特征,其中包括最后三段的手工业享誉世界。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古代占据主导地位,官营手工业部门有冶炼业、制瓷业、丝织业等;家庭手工业简单地讲述,之后讲述民营手工业过程,其中重点是资本主义萌芽。

第2课也需要从微观方面来讲述,从各个时期来讲:

原始社会就有了陶器,如仰韶文化的彩陶,到了商周最重要的为青铜业,有司母戊鼎——至今最大的青铜器。

春秋战国时期主要的手工业为冶炼业、制盐业、丝织业,其中冶铁中心主要为各国的都城,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楚国的宛等。

汉代的手工业部门分布从北方扩展到江南一带,如益州,手工业部门也增多了,包括制铜业、器具业等。东汉杜诗水排(水力鼓风冶铁的工具),《后汉书》中记载:杜诗任南阳太守,造福一方百姓,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唐代手工业发达,丝织业遍及全国,丝织业产品十分精美,陶瓷业中的精品是唐三彩,以造型生动逼真、色泽艳丽和富有生活气息而著称。同样采矿业、冶金业、金银制造业等发展很快。制瓷业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局面。

宋代制瓷业(五大名窑、八大窑系)、采煤业(太原)、造船业、印刷业、丝织业十分发达。宋代瓷器在当时具有世界影响。英语的china意思是瓷器,其发音是由“昌南”而来。昌南即今天的景德镇,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因其盛产瓷器,以皇帝的年号将昌南更名为景德镇。唐代,江西省昌南镇出产一种青白色瓷器,这种瓷器巧夺天工,享誉海内外,很受欧洲人欢迎。从此,欧洲人就以china来代称昌南和它的瓷器。逐渐China就成了“中国”的英文。

明朝的青花瓷、清朝的彩瓷,在当时大放异彩,如明代宣德年间的青花海水白龙纹扁瓶,简洁高雅,清代道光时期彩瓷百鹿尊,画面中群鹿活现,树枝枝干苍劲,笔绘十分生动、犀利、细腻。

必修2有机化合物教案 篇3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语言科学化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时要求,高一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中的内容,没有完全考虑有机化学本身的内在逻辑体系,主要是选取典型代表物,介绍其基本的结构、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较少涉及有机物的概念和它们的性质。而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建立在化学必修2中“重要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上,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比较系统、深入地学习有机化学基础知识。所以我们必须理清两者的关系,调整与整合授课内容。

一、用官能团作为桥梁,用典型有机物作载体整合课本内容教学

1.烃的性质

我们还是先学习最熟悉的甲烷,从甲烷的性质入手,过渡到烷烃的性质,烷烃的命名,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再从乙烯开始,到乙炔,归纳出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再过渡到苯的性质,苯的同系物命名,芳香烃的性质。因为苯的性质比较特殊,它的化学键是介于单键与双键之间的一种独特的键。所以它既有饱和烃的性质也有不饱和烃的性质。学生学完了烷烃与烯烃后再学苯的性质就相对容易掌握。

2.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

醇、酚、醛、羧酸、酯、卤代烃的性质主要是官能团的性质,也可以说是烃的一些衍生物的性质,学生刚学完烃的性质,现在再接着学习这些烃的衍生物,从结构上不会太陌生,教学内容上起到一个很好的过渡作用,学生自然就比较容易理解与掌握。

醇的性质以学生熟识的典型的乙醇(酒)入手,从乙醇的7个特殊性质引申到醇的同系物的性质也就是羟基链在链烃基上的性质,自然就过渡到羟基链在苯环上酚的性质。

按照醇的氧化得到醛,醛的氧化得到酸,酸与醇的反应得到酯,这一线索就把醇、酚、醛、羧酸、酯的知识连成了一条线。但要注意的是学到这里时,不要把油脂一并学习,让它放到选修5的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时与糖类,蛋白质三个一同学习,这样既能分散难点,又能让知识更有系统性。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也提出为什么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呢?烃与卤代烃不是很自然过渡吗?课本选修5第二章的标题也是烃和卤代烃,它们两者都是放在一起学习的。后来我们在科组活动上也提出了这个问题,最后大家还是认为不把卤代烃放在烃的性质后面马上学习的好。卤代烃的性质最重要的是取代反应(水解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取代反应在氢氧化钠的水溶液条件下得到了醇,消去反应在氢氧化钠醇溶液条件下得到烯烃,这些反应的条件很容易让学生混淆,如果接着下来又学习醇、酚、醛、羧酸、酯的话,让学生感觉到有机化学太难,无规律,不容易掌握,从而降低了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卤代烃取代反应得到醇,消去反应得到烯烃,这与前面学习的醇、烯烃起到一个首尾呼应的作用,我们在构建知识网络时就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一张网。在以后的实践中也证实了我们这样对教材的处理是恰当的。

二、添砖加瓦,查漏补缺,使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更完善

学完烃的性质与烃的衍生物的性质后,官能团的“功能”模块知识就基本学完了,我们还必须把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有机化学与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一些枝节与遗漏的内容整合完毕。

1.命中的营养物质

化学必修2第三章的第四节基本营养物质与选修5第四章生命中的基础有机化学物质,整合在一起学习,因为它们主要是生命中的营养物质:油脂、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等的知识,与前面学习的酯与羧酸有一定的联系。

2.机物的结构特点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认识有机化合物的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第二节有机物的结构特点,我们就当成是前面学习的一个归纳与总结,不当做是一个新的内容来授课。

3.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

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一章第四节的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和方法,主要是介绍有机物的一般研究步骤和方法,内容繁多,涉及的其他知识较广、较新,学生比较难掌握,但在高考中的出现率不高,不宜拓展加深。

4.有机合成

我们把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第三章第四节有机合成与选修5第五章进入合成有机高分子化合物的时代整合学习,这两个部分分别对简单的有机物合成和复杂的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方法作了详细的介绍。这两个部分其实是对有机化合物各种性质的综合运用,也是对学生熟悉各种官能团性质程度的大检阅。它能对全部所学的有机化学知识进行考查,所以高考中有机合成被放在化学科目的大题第一题,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必修模块是选修模块的基础,选修模块是在必修模块基础上的拓展与深化。我们选择灵活机动的授课方式,大胆尝试,大胆实践,尽一切可能让学生学得流畅、明白,最大限度地使两部分的有机化学整合得更加完整、统一、严谨。同时,我们也会不断地学习、思考与总结,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素质和业务水平,使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目标和要求落到实处;深刻领会化学课程改革的意图,确保高中有机化学教学的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朱建宝,王祖浩.高中课程标准选修模块《有机化学基础》教材内容建构.化学教学,2005(Z2).

必修2有机化合物教案 篇4

第一节最简单的有机化合物—甲烷

甲烷

1.甲烷的结构:甲烷(CH4)的分子具有正四面体结构。用CH2Cl2 只有一种结构可以证明。(球棍模型,比例模型)

2.物理性质:甲烷是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 3.来源:是天然气、沼气、石油气和煤矿坑道气主要成分。

4.主要化学性质:⑴氧化反应 :CH4+2O2点燃

CO2+2H2O(生成物的检验)⑵取代反应CH4+Cl2光照CH3Cl+HCl(颜色逐变浅壁现油状液滴少量白雾液面上升);CH3Cl气体 CH2Cl2液体 CHCl3(氯仿)CCl4

⑶稳定性:不能与酸性高锰酸钾等强氧化剂反应 ⑷甲烷受热分解:CH4→ C + 2H2↑

5.烷烃 CnH2n+2 饱和链烃:只有碳碳单键和碳氢键的链烃,是最简单的一类有机化合物 ①物理性质(熔沸点递变性)

(室温)1~4个C的为气体;5~16个C的烷烃为液体;17个C以上的正烷烃为固体。低沸点-的烷烃为无色液体,有特殊气味;髙沸点烷烃为黏稠油状液体,无味。②烷烃的化学性质(相似性)6.烃的熔沸点比较:

(1)有机物一般为分子晶体,组成与结构相似的物质(即同系物),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2)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的物质(如同分异构体),支链越多,其熔、沸点越低。(3)组成与结构不相似的物质,当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或相近时,分子的极性越大,其熔、沸点越高。

(4)同分异构体的芳香烃及其衍生物的熔沸点,一般为邻位﹥间位﹥对位 7.同系物、同分异构现象和同分异构体

历史必修2教案 篇5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考点解读】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知识梳理】

一、农业的起源

(1)原始农业:由采集经济向 经济发展。

(2)地域差别:北方以 生产为主,南方以 生产为代表。(3)产业结构:以 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生产工具的革新

三、水利设施的完善

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修,治理黄河以及地方特色的水利工程如。

四、生产方式(1)千耦其耘

①原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

②特点:多采用大规模 的方式生产。(2)个体农耕 ①出现:春秋时期。

②原因:生产工具和 的进步以及 的出现。

③特点:以家庭为单位;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自给自足。④地位:自耕农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近代以后,小农经济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之一。【典例探究】

1.(2012高考文综广东A卷12)有学者认为早在商代就可能出现了牛耕,对他最有利的证据是 A.商代遗址中出土了牛骨 B.《诗经》里有农耕生活的描写

C.孔子学生冉耕字伯牛,名字有耕、牛二字 D.古文字学家发现甲骨文中有字呈牛牵引犁头启土状

2.(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1)《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嫔妃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 格奉行 B.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3.(2011年山东省文综10)图4描绘了汉代农民使用四齿钉耙耕作的场景。它反映出当时

A.开始使用铁器 B.注重精耕细作 C.尚未推广牛耕 D.雇佣关系盛行 二.非选择题

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代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三 白居易诗《朱陈村》描写了唐代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1)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农业发达的原因。

(2)据材料二、三,概括自然经济的特征。

(3)据材料二指出自然经济对中国古代王朝统治起到的作用。

第2课

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考点解读】

考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课标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知识梳理】

一、土地所有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实行土地。

2.商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即。

(1)特点:名义上为国家公有,“公田”为贵族占有,“ ”是劳动者的份田。(2)瓦解: 时期,各诸侯国进行税制改革,加速其瓦解。3.封建社会:实行土地私有制。

(1)确立:战国时期,从法律上正式确立土地私有制。(2)形式:君主私有土地、私有土地和自耕农私有土地。(3)发展

①宋初:“ ”、“不抑兼并”,使两极分化更加激烈。

②明清时期:随着 经济繁荣,通过 广占田土的现象日益普遍,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

(4)后果:土地兼并影响国家赋税收入,社会动荡,统治者采取“ ”、“限田”的措施,保护自耕农经济。

二、经营方式—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概念:地主把土地出租给别人耕种,收取地租作为收益,称为租佃土地经营方式。地主与佃农之间形成 关系。2.发展

(1)时期已经产生。

(2)宋代日益普遍化,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3)明清时期租佃关系进一步发展。3.影响

(1)佃农对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2)佃农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有利于农业的稳步发展。【巩固练习】

1.据《左传》记载:“晋郤(xi,姓)至与周争鄇(晋之温地)田。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材料中历史现象所反映的实质是

A. 贵族之间的争权夺利 B.土地私有化趋势明显

C. 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趋于严重 D. 周天子对土地拥有最高所有权

2.中国古代农业社会中的农民分为自耕农和佃农。下列对此表述正确的是:①自耕农承担田租、兵役、徭役等负担 ②佃农向地主交纳地租等负担 ③自耕农拥有自己的土地,佃农没有自己的土地 ④都有小生产者意识,都是落后阶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4)汉武帝设置十三州刺史以监察地方,并将豪强大族“田宅逾制”作为重要的监察内容,各地财产达300万钱的豪族被迁到长安附近集中居住。这表明

A.政权的政治与经济支柱是豪强大族 B.政治权力与经济势力出现严重分离 C.抑制豪强是缓解土地兼并的重要措施 D.经济手段是巩固专制集权的主要方式

意义。二.非选择题

4.土地制度是农耕社会最主要的生产关系,对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西汉]晃错《-------西汉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二 北宋苏洵说:“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己得其半,耕者得其半。”到了明清时期,都实行定额地租,佃农所交地租,多的占到收获物和80%。请回答:

(1)材料一、二分别体现了什么形式的土地制度?根据材料一的指出劳动者“卖田宅、鬻子孙”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土地经营方式?明清时期,这种经营方式大规模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嘉靖八年,霍韫奉命修会典,言:“自洪武迄弘治百四十年,天下额(份)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王府,则欺隐于猾民。广东无藩府,非欺隐即委于寇贼矣。司国计者,可不究心?” ——《明史·食货一》

材料二 凡官地,例禁与民交易。然旗人不习耕种,生齿日繁,不免私有质鬻。……自和珅管大农,奏改前章,于是旗人及府庄头率多撤地别佃,贫民始多失业。

——赵尔巽《清史稿·食货一》

材料三

俗有田底、田面之称,田面者佃农之所有,田主只有田底而已。盖以佃农各有其半,故田主虽易而佃农不易,佃农或易而田主亦不易。

——《周庄镇志》卷四,风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面对材料一中出现的严重的社会问题,封建政府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

(2)材料二、三反映出农村怎样的经营方式?“田底”和“田面”的实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和问题(2)中的信息,简要分析明清这种经营方式和土地生产关系如何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4)有学者认为,中国政府具有没收和再分配土地以及向庄田征税的特权,但它没有阻碍土地的随时买卖和继承。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这一观点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第4课

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考点解读】

考点:手工业的发展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解读: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史实有:冶金术的进步主要包括青铜技艺、冶铁技术、炼钢技术,突出青铜文明辉煌灿烂和冶铁技术成就对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丝织业、棉纺织业技艺的发展与成就;陶瓷技艺,制瓷业的成就以及古代中国陶瓷对世界文明的贡献;掌握官营手工业发展的特征和官营手工业的衰败与私营工业发展的辩证关系;理解资本主义萌芽的相关知识。

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基本特征有:第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第二,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第三,官营手工业规模庞大、分工细致、组织严密、管理完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第四,“男耕女织”的个体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形式趋向典型化,成为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基础,它是古代中国经济的根本特征。

【知识梳理】 一、三大手工业的发展 1.冶金业

(1)冶铜业:青铜时代是指从二里头文化时期到春秋末期,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2)冶铁业

①产生:春秋时期人们发明了冶炼 和钢的技术。

②燃料:汉代开始用 作燃料冶炼。北宋时,用煤冶铁已相当普遍,南宋末年,我国开始用 冶铁,明朝流行开来。2.纺织业(1)丝织业

①上古时代:人们就已经学会养蚕缫丝了。②西周后:丝织工艺有突飞猛进的发展。③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得“ ”称号。④唐代:出现 技艺。(2)棉纺织业

① 以来,边疆地区种植的棉花迅速向内地传播。

②元代 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使 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③到 后期,棉布成为广大民众的主要衣料。3.陶瓷业

(1)制陶业:陶器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2)制瓷业

①东汉晚期:烧出了成熟的。

②南北朝时期:烧制出,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③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制瓷业成为 的生产部门。④宋代: 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⑤元代:开始进入 生产时期。

⑥明清时期:创造出更丰富多彩的制瓷工艺,瓷器与 一起成为对外出口的大宗商品。

二、经营形态的变迁 1.家庭手工业

(1)特点:与农业相结合,其产品多供自己消费和,很少进入市场。(2)影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 起了一定作用,但妨碍了市场发育。2.官营手工业

(1)概况:西周时期,手工业由官府统一管理,直到明代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 地位。

(2)特点:资金雄厚,规模经营,分工细密,从征役制到。3.私营手工业

(1)产生: 时期,私营工商业蓬勃兴起,工、商与士、农并称为“ ”。(2)发展过程: 中叶以后,私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经营方式变化: 以来,私营手工业的商品大量进入市场;明朝中后期出现 关系。【要点突破】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点

突破提示: 史实归纳分析法

突破归纳:

1. 2. 3. 4. 5. 6. 7.【典例探究】

1.(2012高考历史江苏卷2)《周礼•考工记》载:“攻木之工七,攻金之工六,攻皮之工五,设色之工五,刮摩之工五,抟埴之工二。”材料所反映的当时官营手工业生产的显著特点是

A.技术先进,生产标准化 B.产品丰富,生产多样化 C.分工细致,生产专业化 D.产量庞大,生产规模化

2.中唐诗人元稹《织女词》:“东家头白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对诗中所述社会现象理解准确的是

A.官方保护手工业技术的沿袭 B.政府禁止男方到女方家落户 C.手工技术传男不传女陋习的形成 D.唐朝由盛转衰 3.(2012高考文综山东卷11)《登州府志》记载,“纺织花布,以自衣被。穷乡山陬(zōu,山脚),无问男妇为之,其织作须织工。勤有余布,亦兼鬻(yù,卖)于乡市,复有布贾贩之城市”。这反映出当时登州:①自然经济解体 ②家庭手工业发展 ③商品经济发展 ④出现经济区域分工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景德镇的制瓷业有悠久的历史,有我国“瓷都”之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景德镇原名昌南镇,在江西饶州浮梁县,位于昌江东南,处在昌江及其支流的汇合处,四面环山。景德镇附近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瓷土资源。浮梁县境内及附近地区,横卧着怀玉山脉。盛产松柴,是很好的燃料。昌江及其支流,便于运送物资,河水又可用于淘洗瓷士,并安装水碓用于粉碎瓷土。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于南朝,至五代时已经远近闻名。北宋景德年间,朝廷派官员烧制瓷器充作贡品,遂改地名为景德镇。入明以后,一些传统瓷窑日趋衰落,大批拥有特殊技能的制瓷工匠纷纷向景德镇集中,这里的制瓷业发展更加迅速。

材料二 明初,瓷都景德镇有官窑58座,资金充足,设备先进,民窑不过20座。但官府管理腐败、成本高昂,很快衰落下去。为完成上贡任务,只好改行“官搭民烧”,由民窑烧造。从事商品生产的民窑迅速崛起,明末达到二三百座„„。清代御窑仅6座。

材料三 据史书记载,江西景德镇制瓷业分工极细,“共计一坯工力,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万历年间“镇上佣工,皆聚四方无籍游徒,每日不下数万人”长年受雇者按年或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给工价。

——以上材料均出自各版本的高中历史必修二教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代景德制瓷迅速发展有哪几方面的有利条件?(8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官窑”“民窑”之间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末景德镇“民窑”崛起的原因。(6分)

(3)材料三反映景德镇的制瓷业出现了什么根本性变化?(3分)请说明你得出这一结论的理由。(2分)

第5课

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考点解读】

考点:商业的发展;“重农抑商”政策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了解“重农抑商”政策及其影响。

【知识梳理】

一、农耕时代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 的交换行为,产生了原始商业。2.商朝:出现职业 和货币。

3.周朝:实行“ ”政策,对商业进行集中统一管理。

4.春秋战国: 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随着商业的繁荣,形成了许多著名都会。5.隋唐:陆上和海上 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6.宋元:出现世界上最早的,集镇、夜市兴盛;

元朝出现新高峰,广泛流通纸币。

7.明清时期:商业市镇兴起,经济占据主要地位;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经济作物广泛种植; 在流通中广泛使用; 商人群体形成。

二、农耕时代城市的繁荣 1.城市功能与格局的变化

(1)自周秦迄唐代:城市的主要职能是、军事重镇;县城以下一般禁止设市,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唐朝长安城实行整齐划一的 制。

(2)宋代以后:城市的 增强;允许县城以下的城郭和乡村设市贸易,还出现了 市、晓市和草市等,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监控; 界限也不复存在。2.港口贸易城市的繁荣:唐宋时期(1)原因:海上贸易的兴盛。

(2)表现: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今蓬莱)等港口城市的兴盛。3.工商业市镇出现: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尤以 地区为盛。

三、“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 等特点,与战国时期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取向发生矛盾。2.表现

(1)战国:重农抑商思想崛起,以 变法为代表。(2)西汉:汉高祖强化重农抑商,压制私人商业。

(3)中唐及宋元:政策有松动,鼓励海外贸易,实行 政策,商人地位提高。(4)明清:压制商业发展,对商人进行盘剥。

3.影响:阻碍 因素的成长,导致中国落后于世界 潮流。【典例探究】

1.(2012高考文综安徽卷14)北宋东京(今开封)“通宵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2.(2012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3.(2012高考文综全国大纲卷15)清帝雍正朱批谕旨说:“山右(今山西)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联所悉知,习俗殊可笑。”这反映出当地

A.商人的政治地位已经跃居首位

C.重农抑商政策并没有得到实施

B.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已被抛弃 D.传统观念因追求财富而改变

4.(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北宋开国前后,四川通行的是铁钱。铁钱体重值小,买卖交易用钱量大。大铁钱每千枚重二十五斤,小铁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买一匹绢,需用二万个小铁钱,重量共达一百三十斤,得用车载驴驮,极为不便。于是在淳化,至道年间出现了交子。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二 宋代的 “市”“自大街至诸小巷。大小铺席连门俱是,即无空虚之屋,每日凌 晨,两街巷门上行百市。买卖热闹。”“都城之夜市,酒楼极繁华处也人物嘈杂,灯火照天,每至四鼓罢„„” ——吴自牧《梦梁录》 材料三 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中国首次出现了主要以商业,而不是以行下和为中心的大城市。„„中国人首次大规模从事对外贸易,不再 主要依靠外国中间商。„„此外,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北宋出现交子的原因。(4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商业革命”的表现及产生的根源。(7分)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西方商业革命对西方社会产生爆炸性影响的最主要表现,并分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丝毫未对后来的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5分)

第6课

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考点解读】

考点:资本主义萌芽 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课标要求: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知识梳理】

一、农耕经济高度发展

1.农业:当时的 水平明显提高。2.手工业:明中叶以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工场、作坊,占据主导地位。3.商业:明中叶以来,商品流通扩大,加上广泛使用白银,异常活跃。4.城市:工商业市镇兴起。

5.明清国力强盛,突出表现为耕地面积的扩大和 的增长。6.明清盛世的综合国力较历代王朝明显提高,在世界范围仍大体保持领先地位。

二、资本主义萌芽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概况:明中叶以后,苏州的 中最先出现,江西景德镇的制瓷业中也随后出现,另外采矿等部门也有出现。3.特征

(1)为购买劳动力增殖利润而进行的商品生产和以 为经营特点。(2)大量雇工集中分工协作,程度和劳动效率极高。

4.地位:发展缓慢,只是在局部发达地区的一些生产部门中 出现,其力量远不足以分解封建生产方式,在全国范围内,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仍占 地位。

三、近代前夜发展的迟滞 1.原因

(1)经济结构:耕织结合、的经济结构在全国仍占据主导地位。(2)封建剥削:官府的沉重剥削,导致农民极端贫困,购买力低下。

(3)专制统治:明清帝国的 也成为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阻碍。(4)不利政策:明清两朝实行的“ ”政策、闭关锁国,使中国脱离世界发展大势。2.危机

(1)中西国力兴衰的易位便已大体定局。

(2)西方主要国家相继完成向近代工业国家的转变,对外积极殖民扩张。

(3)中国对外紧闭国门,对内压制打击工商业,厉行文化专制,严重摧残近代化因素萌芽。【典例探究】

1.清政府曾经规定:“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过则有罚。”反映的实质是()A.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规模 D.封建专制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2.有一族谱记载:明清时期外出经商者日众,不少人依旧“壮则服贾,老则归田”。这说明

A.社会风气日益恶化 B.经世致用思想受重视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D.重本抑末观念占主导

3. “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并不是单独出现的,而是与朝贡贸易一起出台的,并构成了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基本内容。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与发展很大程度上是消极的抗倭。”这表明,明朝“海禁”政策的出台()A.是明代朝贡贸易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是明代天朝礼治天下的要求 C.受国际和国内形势发展的影响 D.是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结果 4.(2012高考历史海南卷26)(12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

材料二 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有识之士认 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学者 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4分)

必修2 第二单元教案 篇6

第二单元 复习提纲(教案)

涉及的篇目: 《氓》《采薇》《离骚》《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

【复习目标】

1、积累字音字形(识记)

2、掌握诗中重点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识记)

3、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了解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及《诗经》的表现手法。

4、了解屈原和“楚辞”

5、了解“汉乐府”的有关知识,了解曹操和陶渊明

6、体会诗歌中的艺术形象

7、背诵并默写

【复习内容及步骤】

1、积累字音字形

氓(mãng)之蚩(chī)蚩

将(qiāng)子无怒

涟(lián)

犹可说(tuō)也

淇水汤汤(shāng)

徂(cù)靡(mǐ)室劳矣 渐(jīān)车帷(wãi)裳(cháng)于(xū)嗟(jiē)桑葚(shân)罔(wǎng)极 隰(xí)

泮(pàn)

遑(huáng)

愆(qiān)期

筮(shì)

陨(yǔn)

靡(mí)费

望风披靡(mǐ)怨声载(zài)道

一年半载(zǎi)

扶将(jiāng)将(jiàng)领

将(qiāng)进酒

占卜(bǔ)萝卜(bo)米汤(tāng)

流水汤汤(shāng)

羁縻(mí)肉糜(mí)斑鸠(jiū)饮鸩(zhân)止渴

善哉(zāi)栽(zāi)树

满载(zài)而归

剪裁(cái)睽睽(kúi)暌(kúi)离 聘请(pìn)驰骋(chěng)虎视眈眈(dān)

耽(dān)搁

台隍(huáng)

彷徨(huáng)謇(jiǎn)谇(suì)蕙(huì)傺(chì)

溘(kâ)鸷(zhì)圜(yuán)

朕(zhân)椒(jiāo)

岌岌(jí)谣诼(zhuï)攘(rǎng)诟(gîu)

芰(jì)荷

兰皋(gāo)置之度(dù)外

测度(dúo)是非曲(qū)直

曲(qǔ)调

冠礼(guàn)衣冠(gūān)好(hǎo)事多磨

好(hào)客

扰攘(rǎng)

土壤(rǎng)

穰(ráng)年

谣诼(zhuï)啄(zhuï)木鸟

琢(zhuï)磨

宅(zhái)院

叱咤(zhà)溘(kâ)然

唠嗑(kē)

瞌(kē)睡

诟(gîu)骂

污垢(gîu)

邂逅(hîu)悔(huǐ)恨 教诲(huì)阴晦(huì)侮(wǔ)蔑

驰(chí)名

驾驶(shǐ)

一张一弛(chí)

謇(jiǎn)谇(suì)蕙(huì)傺(chì)

溘(kâ)

鸷(zhì)圜(yuán)朕(zhân)椒(jiāo)岌岌(jí)攘(rǎng)诟(gîu)

芰(jì)荷

兰皋(gāo)箜(kōng)篌(hïu)

玳(dài)瑁(mào)

自缢(yì)鹄(hú)舫(fǎng)

葳(wēi)蕤(ruí)

否(pǐ)泰

伶俜(pīng)

戌(xū)时

拊(fǔ)掌

络绎(yì)

踯(zhí)躅(zhú)

窈(yǎo)窕(tiǎo)

赍(jī)钱

公姥(mǔ)姥姥(lǎo)

诺诺(nuî)磐(pán)石

镂(lîu)

襦(rú)幡(fān)

纨(wán)冥(míng)遗(yí)留

遗(wâi)施

甸(tián)甸

甸(diàn)子

便(biàn)言

便(pián)宜

剥削(xuē)

削(xiāo)果皮

赏赉(lài)躯(qū)干

驱(qū)赶

欧(ōu)美

怄(îu)气

呕心沥血

(ǒu)

斗殴(ōu)自缢(yì)洋溢(yì)谥(shì)号

薄(bï)情

帐簿(bù)

搏(bï)斗

博(bï)取 遗:遗(yí)漏

遗(wâi)之千金

巷:深巷(xiàng)巷(hàng)道间:房间(jiān)

间(jiàn)谍

难(nán)关

难(nàn)民

解(jiě)决

押解(jiâ)浑身解(xiâ)数

漫(màn)长

快慢(màn)

谩(màn)骂

布幔(màn)

青青子衿(jīn)

不矜(jīn)不伐

妗(jìn)母

何时可掇(duō)连缀(zhuì)

啜(chuî)泣 辍(chuî)学

补裰(duō)

吐哺(bǔ 晡(bū)时

果脯(fǔ)

呦呦(yōu)鸣鹿

弄巧成拙(zhuō)

相形见绌(chù)

基础(chǔ)绕树三匝(zā)

还(huán)顾望旧乡

越陌(mî)度阡

羁(jī)鸟恋旧林

暧暧(ài)远人村

鼓瑟(sâ)吹笙(shēng)

2、了解文学常识(1)关于《诗经》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原称“诗”或“诗三百”,汉代儒生始称《诗经》。现存的《诗经》是汉朝毛亨所传下来的,所以又叫“毛诗”。据说《诗经》中的诗,当时都是能演唱的歌词。按所配乐曲的性质,可分成风、雅、颂三类。

“风”包括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15国风,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歌,小部分是贵族加工的作品,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雅”基本上是贵族的作品,只有小雅的一部分来自民间。“颂”包括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颂是宫廷用于祭祀的歌词。一般来说,来自民间的歌谣,生动活泼,而宫廷贵族的诗作,相形见绌,诗味不多。

《诗经》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赋、比、兴的手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朱熹)。在语言上,《诗经》以四言为主,多隔行押韵,但不拘泥。许多诗篇章节反复,多用叠字,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2)关于屈原和“楚辞”

屈原,战国时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著名的爱国诗人。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出身贵族,很有才能,“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早年深受楚怀王重用,当过左徒、三闾大夫。他政治上主张变法图强,外交上主张联齐抗秦,但由于上官人夫等人的嫉妒陷害而遭楚怀王疏远。后又遭楚襄王流放。最后自沉汨罗江。传说五月端午节就是纪念屈原的。可见他对后世的巨大影响。

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

“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楚辞”的名称,最早见于西汉前期。汉代有时简称它为“辞”,或连称为“辞赋”。楚辞的主要作者是屈原,此外还有宋玉、唐勒、景差等人。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和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楚辞的特征”,宋代黄伯思在《校定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除此而外,《楚辞》中屈、宋作品所涉及的历史传说、神话故事、风俗习尚以及所使用的艺术手段、浓郁的抒情风格,无不带有鲜明的楚文化色彩。这是楚辞的基本特征,它们是与中原文化交相辉映的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楚辞》是以屈原及宋玉的作品为主体的诗歌总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因此后人又把“楚辞”的体裁称为“骚体”。(3)关于徐陵和乐府诗

徐陵(507—583),字孝穆。今山东郯城人。南朝陈文学家。与庾信同为宫体诗代表作家,时人称为“徐庾体”。曾编选《玉台新咏》十卷。《玉台新咏》,书成于梁代,是《诗经》《楚辞》之后的一部古诗总集。《孔雀东南飞》最先见于此书。《孔雀东南飞》原名《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它与北朝的《木兰诗》,并称“乐府双壁”。

两汉魏晋南北朝是我国古代诗歌发展的重要阶段。汉乐府民歌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

乐府诗是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这些俗乐和歌词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时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 2 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乐府。(4)关于曹操和陶渊明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罗贯中《三国演义》将其刻画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京剧脸谱也将曹操勾成白脸,这与历史的真实面目颇有出入。实际上,曹操雄才大略,“外定武功,内兴文学”,对历史的发展有不可泯灭的功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3、通假字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匪通非,不是)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通吁,叹)士之耽兮,犹可说也(说通脱,解脱)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泮通畔,岸边)曰归曰归,岁亦莫止(莫通暮,晚;末)

彼尔维何?维常之(尔通,花盛开的样子)岂不日戒?玁狁孔棘(棘通急,紧急)

偭规矩而改错

(错通措,措施)

何方圜之能周兮

(圜通圆,圆形)

忳郁邑余侘傺兮

(郁邑通郁悒,忧愁苦闷)进不入以离尤兮

(离通罹,遭受)

芳菲菲其弥章

(章通彰,明显)

终老不复取

(取通娶,娶妻)

箱帘六七十(帘通奁,女子梳妆时用的镜匣)蒲苇紉如丝

(紉通韧,柔韧牢固)合葬华山傍(傍通旁,旁边)契阔谈讌

(讌通宴,饮酒)

4、掌握下列文言词语的用法(1)一词多义

贸: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动词,交换财物。b古今一揆,先后不贸。动词,变,改变。谋:a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动词,商量。

b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名词,计谋,计策。贿:a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名词,财物。

b厚贿之。动词,赠送财物。

c弊政之大,莫若贿赂行而征赋乱。动词:用财物收买。

陨: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动词,枯萎,衰败。

b陨身灭国。动词,灭亡。

罔: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动词,没有。

b罔疏则兽失。名词,渔猎用的网。靡:a靡有朝矣。动词,没有。

b望其旗靡。动词,倒下。

c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众。动词,浪费。

宴:a总角之宴。形容词,快乐。

b添酒回灯重开宴。名词,用酒饭招待客人。载:a忧心烈烈,载饥载渴。连词,又。

b载以牛车。动词,装载。

c怨声载道。动词,充满。

岁:a岁赋其二。名词,年。

b岁月如流。名词,泛指时间,光阴。

c成有子九岁。名词,年龄。

d王无罪岁。名词,年成。弭:a象弭鱼服。名词,弓。

b内难未弭。动词,消除。

c治国家而弭人民。动词,安抚,安定。

弥:a芳菲菲其弥章。

副词,更加上。

b太傅之计,旷日弥久。

形容词,长久。犹:a唯昭质其犹未亏。副词,还是。

b民之归也,犹水之就下。

动词,如同,好象。其:a苟余其情信芳。

副词,确实。

b其若是,孰能御之。

连词,如果。

c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语气词,难道。d北风其凉,雨雪其霏。

副词,不译。之:a哀民生之多艰。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长余佩之陆离。

助词,用于中心语与修饰语之间,突出修饰语。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的标志。

d君将哀而生之乎?

代词

我。e曾子之妻之市。

前面“之”为助词,的。后面“之”为动词,到„„去。f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代词,它(赵国)

以:a竞周容以为度。与“为”连用,把„当作„b以三保勇而多艺,推为长。连词,因为。

c余独好修以为常。与“为”连用,动词,认为。

d惟庚寅吾以降。

连词,连接状语与中心语。

d肇锡余以嘉名。

介词,把。

故:a大人故嫌迟。

副词,总是,老是。

b知是故人来。

形容词,旧。

c故作不良计。

副词,故意,有意。

d君何以与项伯有故。

名词,老交情。适:a始适还家门。

动词,古代指女子出嫁。b处分适兄意。

动词,适合,按照。

c适得府军君书。

副词,刚才。

d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到,往。令:a莫令事不举。

动词,让,使。

b县令遣媒来。

名词,古代官名。

c便言多令才。

形容词,美好。

遣:a寻遣丞请还。

动词,派遣。b遣去慎莫留。

动词,送。

谢:a谢家来贵门。

动词,辞别。

b阿母谢媒人。

动词,推辞,谢绝。

c多谢后世人。

动词,劝告,劝诫。d旦日不可不蚤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请罪。e哙拜谢。

动词,感谢。

举:a举身赴清池。

动词,抬起。

b举动自专由。

名词,举动,行动。

c莫令事不举。

形容词,成。

b举家庆贺。

形容词,全。

幸:a幸复得此妇。

副词,侥幸,幸亏。

b幸可广问讯。

表示敬意的副词,希望。

c始皇帝幸梁山宫。

意:a何意致不厚。

动词,意想,想到。

b吾意久怀忿。

名词,内心,心中。见:a渐见愁煎迫。

介词,被。

b昨夜见军帖。

动词,看见。

c君既若见录。

助词,起指代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的作用,可译为“我”。d项伯即入见沛公。

动词,拜见,会见。

会:a于今无会因。

名词,机会。

b会天大雨。

副词,恰巧,正碰上。

c会不相从许。

副词,一定,应当。

顾:a还顾望旧乡。

动词,回头。

b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动词,探望,拜望。

c顾念慈母。

动词,关心,照顾。

d卿非刺客,顾说客耳。

副词,而,不过。厌:a山不厌高。

动词,满足。

b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

动词,饱。

c东厌诸侯之权。

动词,读“yā”,压制,压抑。d适有卧厌不悟者。

动词,做恶梦。去:a一去三十年。

动词,离开。

b卿可去成婚。

动词,前往。

c替汉家除残去秽。

动词,除掉,去掉。d去门十里以为界。

动词,距离。适:a少无适俗运。

动词,迎合。

b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动词,到„„去

c始适还家门。

动词,出嫁。

d处分适兄意。

动词,顺从。e先主斜趋汉津,适与羽船相会。副词,恰好。

(2)古今异义

a氓:氓mãng之蚩蚩

古义:民众,百姓,诗中指“那个人”。今义:流氓máng。b涕:涕泣连涟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c贰:世贰其行

古义:不专心。

今义:作数词,“二”的大写。如:贰佰。d君子: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古义:指将帅。

今义:指人格高尚的人。

e小人: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古义:称兵士或地位低的人。今义:指人格卑鄙的人。f民生:哀民生之多艰

古义:百姓的生活。

今义:人民的生计。

g浩荡:怨灵修之浩荡兮

古义:荒唐,没有准则。今义:水势大,泛指广阔或壮大。h蛾眉:众女嫉余之蛾眉兮

古义:喻指高尚德行。

今义:美人的眉毛细长而弯,指美人,形容女子美貌。

i流亡:宁溘死以流亡兮

古义:随流水而消逝。今义:因灾害或政治原因而被迫离开家乡或祖国。

j工巧:固时俗之工巧兮

古义:善于取巧。

今义:细致、精巧。k共事:共事二三年

古义:一起生活。

今义:一块儿工作。

l床:槌床便大怒

古义:坐具,小的只能坐一人。今义:指睡觉的睡具。

m教训:本自无教训

古义:教养。

今义:从错误中得到认识或训斥。n大家:汝是大家子

古义:大户人家。

今义:我们。

o交通:叶叶相交通

古义:互相穿插重叠。

今义:运输邮电事业的总称。

p处分:处分适兄意 古义:处理。今义:对犯罪或犯错误的人按情节轻重做出处罚决定。q逢迎:蹑履相逢迎

古义:迎向前去。

今义:说话或做事故意迎合别人的心意。

(3)词类活用

a謇朝谇而夕替。

朝、夕: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b宁溘死以流亡兮。

流:名词用作动词,随流水。

c何方圜之能周兮?

方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方枘、圆凿。d及行迷之未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走远。

e步余马于兰皋兮。

步: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步行,使„„慢慢地走。f孔雀东南飞。东南: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南。g手巾掩口啼。手巾:名词作状语,用手巾。

h卿当日胜贵。日:名词作状语,一天天。

i黄泉共为友。黄泉:名词作状语,在黄泉下。j足以荣汝身。荣: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首荣华,荣耀。k逆以煎我怀。煎: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像受到煎熬一样。l自名秦罗敷。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取名,名叫。m千万不复全。全:形容词用作动词,保全。

n便利此月内。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最为吉利。o仕宦于台阁。仕宦:名词用作动词,任官职。p又非君所详。详: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详知。q屈心而抑志兮。

屈:使动用法,使„„委屈。r伏清白以死直兮。

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s固前圣之所厚兮。

厚:形容词活用为动词,看重。t高余冠之岌岌兮。

高: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加高。

u对酒当歌。

歌,名词活用为动词,唱歌。v鼓瑟吹笙。

鼓,名词活用为动词,弹奏。w乌鹊南飞。

南,名词作状语。向南。

5、表现手法的使用与作用(1)《氓》中哪些诗句是比兴句?好处是什么?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吁嗟鸠兮!无食桑葚”及“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是比兴句。

这两处使用比兴手法的好处有:

结构上:①在叙事中插入比兴句,使叙事暂时中断,这样就避免了叙事的平铺直叙,一览无余;②所插入的比兴句在内容上又起了暗示作用,读者能从中意识到女子的婚后生活并 5 不美满,因此,叙事的线索似断实连;③诗的前半部分写婚前,后半部分写婚后,中间的比兴起过渡作用。

内容上:①比兴句唤起人丰富的联想。“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和“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一般认为它们分别比拟女子容颜的润泽和衰老,并相应地推测女子年长色衰是“氓”变心的重要原因。不过,也不妨理解得宽泛些,比如,“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如同女主人公和“氓”之间情意浓密时;“桑之落矣,其黄而陨”的景象,则如同两人感情枯竭时。②用女子很熟悉的桑树作比,与女主人公劳动女性的身份非常切合(从“抱布贸丝”一句来看,她养蚕做丝),富于生活气息,同时还暗示了她的勤劳。(2)体会《氓》在对比中刻画人物的方法。

通篇在回忆中运用对比。首先是女主人公自身婚前婚后形成对比。婚前,“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渴望、纯真与热情。婚后,“夙兴夜寐,靡有朝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写出了女主人公婚后生活的辛苦和遭受的耻辱。其次是氓婚前婚后的对比。婚前求婚,“氓之蚩蚩”;婚后生活,“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言既遂矣,至于暴矣”,氓婚前婚后的变化也太惊人了。第三是氓与诗中的“我”的对比。“我”的勤劳、善良、贤惠反衬了氓的负心、粗暴,反过来,氓的开始热情求婚、最后负心粗暴反衬了“我”的始终如一,勤劳善良。

6、《孔雀东南飞》为我们塑造了什么样的艺术形象? 《孔雀东南飞》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为我们塑造了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①刘兰芝是一个勤劳善良、倔强果断的劳动妇女。她出生在一个家教极其严格的家庭,自幼接受文化教育和妇道培养,聪明能干,知书达礼,多才多艺。与焦仲卿结婚后,“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虽然如此,还是遭到焦母的无情驱遣。当她明白是婆婆有意驱遣她时,她一不做二不休,主动要求“遣归”。回娘家前对仲卿、焦母和小姑说的一番话,表现了她的言行果断有礼和不卑不亢。回娘家后面对众多追求者,她不为荣华所动,牢记与仲卿分别时的誓言,忠于爱情。后来在阿兄的逼迫之下,她不得不同意改嫁,但是内心的倔强使得她无法接受改嫁的事实,在婚礼结束之后“举身赴清池”,以死表明心迹。刘兰芝是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人物。②焦仲卿是一个忠于爱情,具有叛逆精神的人物。但他与刘兰芝不同,性格上内刚外柔。他深爱刘兰芝,认为“女行无偏斜”,并且敢于在母亲面说“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这样的话,但是他的行为仅限于此。当他母亲坚持要遣回刘兰芝时,他也只能顺从母亲意图,采取假离婚的方式委曲求全。他表面软弱,内心刚强,最终选择了以身殉情。③焦母是一个蛮横不讲理的婆婆,在她身上体现着顽固的封建家长权威。她独断专行,对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美好爱情,没有丝毫的认识和同情。她棒打鸳鸯,没有任何客观道理,完全是为了维护她的封建家长权威。“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是她棒打鸳鸯的理由,“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许!”是她对仲卿求情的绝情态度。焦母一手制造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悲剧。④刘兄性行暴戾,趋炎附势,是一个典型的市侩形象。他贪慕富贵,刻薄冷酷,完全不念兄妹情义,当兰芝遭遣回到家后,面对媒人的求婚,他的语言和行为表现出十足的市侩嘴脸!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做早操》托班礼仪教案下一篇:大学生自我批评范文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