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共8篇)
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篇1
文章标题: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回首2005年,制衣一厂在公司正确领导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超额完成了公司下达的任务指标,产量、收入、利润更是创历史新高。
瞻望2006年,过去的辉煌已成为历史,制衣一厂只有立足现在、理清思路、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制定措施,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2006年的工作千
头万绪,制衣一厂着重从下面几个方面展开:
一、巩固质量管理工作,提高生产效率[-http:///]
质量管理仍然是2006年工作的重中之重,但绝对不能忽视效率。效率是企业的血液,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有人说,质量和效率是对立的;要质量,没效率;要效率,没质量。其实不然,质量和效率是统一的,效率是在保证质量下的效率。
质量管理方面,06年一厂重新制定了《成衣质量控制程序》,调整质量人员配置,完善质量管理框架。构成了从辅料、主料到成品的全方位检验,做到有专人、有记录,减少出现质量问题几率。
效率方面,制衣一厂要从基层员工着手,除了为员工提供舒适宽松的工作环境之外,还要加强员工的入司培训工作。
二、加强工艺审核及计划管理,减少失误,提高用料准确率,减少大货剩余物资,使资金占用最小化,利润最大化。公司为了提高用料准确率,2005年10月份引进了格柏服装CAD打版系统,我们要充分发挥这项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使人尽其才,物尽所用。另外,我们还制定了成衣核价用料、工艺用料、实际用料对比表,从源头对成衣用料进行监督、控制,这样做既能提高工艺员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加强车间的成本控制管理。
三、健全和完善生产管理框架,做到可预防,可调控。
2005年日常内部管理规章制度执行时不能持之以恒,监督工作未形成制度化,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盲点,针对此种现象,制衣一厂从细微之处着手,抓好细节工作,制定《生产流程管理规定》,设计合理表格,对从主辅料的到厂时间到印、绣花的确认等及各工序生产状况进行详实、到位的跟踪、监控,理顺生产过程,使整个生产过程能有序进行,保证交货期,创造良好信誉,从而做到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化,有记录、有存档,同时为提高产品质量打下良好基础。
四、加强员工管理、稳定员工队伍
继续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有人说: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累死人,文化管人管住魂。2006年,制衣一厂将严格执行公司下达的文件,进一步控制工作时间,争取每周休息两个晚上,晚上下班时间控制在八点半左右。有加班加点情况及时向公司申请汇报,将给予加班员工额外的补贴。争取严格管理,有情操作,讲原则,也要讲感情,关心、体贴员工,重视抓住员工的培养、训练工作,做好帮、带工作。创造一个环境良好,合理、公平、和谐、有序的良好工作氛围,提高部门凝聚力,向心力,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尽量使员工形成一个良好心态。
回首辉煌的2005年,瞻望即将到来的2006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制衣一厂的明天更辉煌!
《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来源于,欢迎阅读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篇2
1 对象与方法
1.1 监测对象
2006—2010年梧州市(含3县1市)从事放射诊疗,厂矿企业等接触射线的放射工作人员124人。
1.2 仪器与方法
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依据相关规范和标准进行检验。
2 结果
2006—2010年梧州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总共516人,其中连续5年均监测的有124人,连续5年的监测率为24.03%,5年总集体剂量396.193人·mSv;不同级别放射工作单位工作人员及不同工种放射工作人员的外照射个人剂量水平监测情况见表1、表2。
3 讨论
放射工作人员在工作过程中所受的所有照射,通过制定限值,对工作场所和个人进行监测,可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照射不超过限值[3],从表1、2可知,梧州市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连续5年内的平均有效剂量未超过国家标准连续5年平均有效剂量限值(20 mSv/a)的规定。
从表1可知,放射工作人员2006—201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市级医院高于平均水平,且明显高于县级、乡镇,主要原因有:一是目前市级放射工作单位人力及物力资源比县级、乡镇的要充足,技术更为先进,就诊的患者也就比较多,因此市级的放射单位的放射工作人员工作量加大,进而受照射的概率增加以及受照射时间也较长;二是部分放射工作人员思想上的意识也不足,没有重视个人防护的工作。
从表2可知,2006—2010年人均年有效剂量介入放射高出平均水平约3倍,明显高出其他工种的6~8倍,主要原因有:一是目前介入放射还没有有效的防护措施,长时间近距离的照射造成该工种的放射工作人员的连续5年人均年有效剂量检测值相当高;二是由于剂量计佩戴的时间比较长,均为1~3个月,在此过程中不受监测组织人员的控制,就不排除有些放射工作人员故意将剂量计曝光在射线装置下, 以达到某些
私人目的;三是介入室内放射防护水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放射工作人员的直接照射问题,可见介入放射工种的防护应引起重视。
从连续5年个人剂量监测率来看,放射工作单位领导未重视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并没有意识个人剂量监测的重要性。为了放射工作人员健康,放射工作单位领导应该组织放射工作人员进行定期培训及健康检查,加强有辐照装置的室内放射防护,以保证放射工作人员的健康。放射工作人员应重视自己的个人防护,尤其是介入放射的放射工作人员更应重视自己的个人防护;积极地配合好个人剂量监测的工作,这样个人剂量水平才能将自己所受到照射的剂量如实反映出来。同时有关卫生监督部门应加强这方面的监督检查工作。
关键词: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
参考文献
[1]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2]唐晶磊,倪淑梅,顾玉江.莱芜市2009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检测结果[J].职业与健康,2010,26(24):2920-2921.
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篇3
羚羊车
东北亚青年环境网络
第二届会议的参会人员名单已经确认并公布了。目前,各个参会人员正在着手准备发言的材料。同时,会议方为了增强参会人员的积极参与,也给几乎所有的青年代表布置了小任务。希望关心我们工作的朋友们继续关注,我们会及时与大家分享我们的好消息。
与西城金融街少工委合作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羚羊车与西城金融街少工委合作,先后为他们辖区内的孩子们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环境教育活动。特别要提到的是,这些活动的开展都离不开我们的老朋友“北京麋鹿苑”的热心支持。自从北京麋鹿苑变更为免费公园后,更多的朋友体验到了那里新颖独特的环境活动呢!
绿色希望行动
志愿者交流会
8月19~20日,绿色希望行动组织了志愿者交流会。交流会不仅为新老志愿者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志愿者们通过交流与分享,深入地了解了项目的宗旨和志愿者的使命,也为下半年绿色希望小组的出行奠定了基础。项目组招募了13位优秀的志愿者,将在9月分别前往四川、辽宁的希望小学开展环境教育活动。
美境行动
美境行动教师清凉沙龙
7月初,“美境行动”项目的部分辅导教师在北京老舍茶馆举行了“教师清凉沙龙”,会上新老朋友交流了参与“美境行动”的感受和期望、建议等。我们还会在年底再举行一次,请各位老师及时和项目组保持联系沟通。
美境夏令营
7月28日,“美境行动”在自然生态秀丽的天津蓟县别山镇翠屏山庄组织了“2006年津京两地美境行动夏令营”,此次夏令营是自然之友和天津绿色之友共同合办的。通过玩环保游戏、表演环保小品、绘制节能绘画作品、进行节能环保演讲等多种形式、内容,更充分的增强了“美境行动”团队的凝聚力和行动能力。
《美境行动实施指导手册》新鲜出炉
9月初,经过我们的努力和精心设计,终于完成了《美境行动实施指导手册》。希望此指导手册能够给更多的老师和同学提供实用性强、操作性强的行动指导和帮助。因为印刷数量有限,请来电预定所需数量。
骑行北京
7月9日 项目负责人胡卉哲接受BBC RADIO 4记者采访。
8月18日 参加民促会和美国环境协会联合举办的“绿色出行”项目NGO推荐会。
绿 地 图
7月 台湾荒野保护协会伙伴汪仁佩和张菁来办公室进行绿地图交流。
8月 北京展览路一小的卫春老师组织学生们进行暑期绿地图活动。
8月初 制作并调试什刹海地图的电子版。
8月9日 会员魏海和鲁宁组织学前孩子体验绿地图活动,并绘制出了大幅中国儿童中心的绿地图。
8月26日 志愿者到什刹海周边地区分发绿地图。
8月底 完成什刹海绿地图印刷,并计划随今年第5期《自然之友通讯》发送给北京地区会员。
感谢来自台湾的朋友伴汪仁佩、张菁 ,给我们带来精彩的培训和丰富的讯息。
感谢积极参与交流活动的各位志愿者、老师、合作组织的朋友们,尤其是康大虎、杨炎、魏海、鲁宁几位伙伴的热心参与和付出的时间与精力。
感谢《学与玩》杂志社的房露老师和同事们,一直积极为绿地图活动提供报道的版面和宣传。
感谢中国儿童中心的黄域主任,为绿地图活动提供各种方便和支持。还有张薇、李海滨等几位参与设计和完稿的志愿者,什刹海绿地图的呈现完全依赖于他们精彩的创作。同时也对参与发放绿地图的志愿者修菁、阴燕、杨维东、陆曼春、汪颉珉、朱继凡、北师大PRED的同学们表示感谢!
绿色选择
8月 筹划9月22日无车日自行车图片展览。本活动获得德国波尔基金会,中国自行车协会的支持。
保护草原联合项目
6月27~30日保护草原联合项目负责人陈继群与公共合作总监李君晖赴韩国拜访环境运动联合,商定了2006年度两家组织合作开展草原保护项目的方案。
7月5日保护草原联合项目与法制出版社达成协议,出版4000册蒙文普法读物。
7月7日保护草原联合项目与内蒙古农业大学达成协议,开展盐碱化湖盆治理试验。
7月21~28日保护草原项目本年度第2次考察内蒙项目点,了解盐碱化湖盆治理项目进展情况,对东乌旗湿地鸟类进行观察记录。
8月21日中韩荒漠化研讨会2006年度会议筹备会在自然之友办公室召开。
二、 会员活动
登山组
7月15日~30日登山组一行徒步穿越额尔古纳,行程中与额市教育局合作,开展与当地教师的交流活动,并捐助当地穷困学生。
8月10日登山组额尔古纳义行部分志愿者来到自然之友办公室,与工作人员分享穿越额市体会感受。
8月19~20日登山组西灵山活动。
8月底 完成额尔古纳贫困学生资助的第一批,共计23人被资助,还有14人等待大家的资助。
观鸟组
7月7日 召开观鸟组核心成员会议,总结上半年观鸟组工作,并讨论《自然之友主题小组户外须知》。
8月22日 召开观鸟组核心成员会议,讨论观鸟组成立十周年纪念活动计划。
植物组
8月5~6日 植物组组织到锡林郭勒盟进行植物考察活动。
杭州小组
8月 杭州会员小组工作委员会委员郭艳婷、姚策暂时离开杭州,因此退出杭州会员小组工作委员会。经杭州会员自荐,工作委员会委员投票,现推举朱勇、朱有明增补进入杭州会员小组工作委员会。会员部截止至9月30日,征集杭州会员意见。
绿色文化讲座
7月7日 美国内华达州大学环境与文学系教授Scott Slovic坐客“绿色文化讲座”,Scott Slovic教授分享了如何将人类对环境的情感,通过环境文学的方式在大众中传播,并且表达在社会、法律、商业、政治等不同话语层面中。
8月26日 “绿色文化讲座”邀请到台湾作家胡因梦演讲“外在环保与心灵环保”,共有一百多名朋友参加了这次活动。
义卖
“自然之友”友人义卖店开始试营。店家将陆续推出绿色消费产品和环保书籍。详细内容请浏览以下网址:
http://www.fon.org.cn/channal.php?cid=76
其他工作
7月5日登山组、植物组部分核心成员与自然之友会员部召开会议,讨论《自然之友主题小组户外须知》。
8月初《自然之友会员名录》发行。
8月23日 《自然之友主题小组户外须知》正试颁布试行。
感谢给额尔古纳学生捐赠文体用品的捐赠者;
感谢捐助额尔古纳贫困学生的捐赠者;
感谢之巅咖啡吧、中国文献情报中心提供“绿色文化讲座”场地;
感谢刁娜在自然之友志愿者管理方面的专业支持。
三、 各部门事务
行政财务部
6月底自然之友全面财务审计工作顺利结束,事务所对2004年7月~2006年6月这两年来的财务管理总体评价较好,个别地方还需要提高。
环境教育部
机构间的合作
今年的7月,我们被邀请参与富平学校环境与发展研究所在上海组织的首届全国可再生能源科技夏令营。在活动中,来自不同团体和地区的老师和同学们愉快合作,分享了各自优秀的教育成果,同时也给同学们营造了一段充实的暑期生活。我们真心的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再次与各兄弟组织走在一起!
不断挖掘新的学习机会
在7月,我们有幸结识了美国的一家民间团体——“世界森林中心”。他们在每年的暑季都会组织世界上一些地区的优秀教师和学者(环境与森林方面),组成一个学习团在美国西北地区学习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及教育活动。参与的代表都觉得收益匪浅,而且往往在活动结束之后会形成一个互动的交流网络。这家机构还有一个支持森林管理与保护方面研究的项目,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多多了解! www.worldforestry.org
参加亚洲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一届国际会议
参加由“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日本委员会”( ESD-J)举办的亚洲可持续发展教育优秀实践案例项目(AGEPP)第一届国际会议,旨在通过寻找和分享位于亚洲的优秀的基于社区的ESD实践案例,从而进一步推进ESD的发展。AGEPP项目组选定在中国、韩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和菲律宾6个国家进行,自然之友成为位于中国的项目合作团体之一。
公共合作部
7月1~2日自然之友工作人员李健赴石家庄,与当地会员在西铁城光动能手表的两场公益拍卖活动中开展环境保护宣传。
7月6日自然之友代表参加中华环保基金会NGO交流会。
7月13日自然之友代表参加北京大学公民社会中心组织的NGO座谈会,策划今年秋季将举行的研修班。
7月28日合作伙伴韩国环境运动联合五位代表访问自然之友办公室,常务理事胡勘平代表自然之友接待。
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篇4
今年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民政厅的具体指导下,我们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巩固、提高、创新、发展”的工作思路,强化服务意识,突出工作重点,开拓创新,狠抓落实,各项民政工作稳步推进,均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sO100
一、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建设长足发展,有效保障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工作,通过深入调研、多方协调,以市政府文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从根本上解决了困难群众最需要、最关心的问题,从明年开始,全市将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以财政供养为主的新型农村五保供养机制,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将也由现在的156元提高到180元,救助水平逐步提高。今年1—10月份,共保障城市困难居民7.4万人次,发放保障金453万元;救助特困群众5500人次,发放救助金90多万元,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开展了“慈心一日捐”活动,加大了劝募力度,共接受各类捐款269.1万元。成立了莱芜市慈善总会,对100名特困高考新生每人发放1500元助学金,通过北美华侨联合会对20名一年级特困学生,每人每年资助1200元助学金,较好地保障了贫困学生受的权利。
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扎实推进,有力推动了全市“三个文明”建设。一是第八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扎实有效。全市1022个村已全部完成换届选举,书记主任“一人兼”和“两委”成员交叉任职率达到91%和83%,分别高出省委、省政府的要求10个百分点以上,换届后减少村干部816名,减轻农民负担250多万元。二是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进一步深化。指导基层修订完善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建立健全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等制度,在全市基本建立起运作程序规范、工作协调有序的村民自治新机制,进一步提升了村级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水平,全市村务公开率达到100%,落实比较好的村达到90%以上。三是城市社区建设稳步发展。进一步理清了推进“城中村”开发改造、建设新型社区的思路;在社区组织建设上对社区物业管理和社区组织一体化进行了试点探索,依法选举社区委员会,理顺社区内各种关系;加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好干部工资和办公服务用房,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完善功能、扩大服务上,不断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筹措资金,援建了38个社区图书室,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
三、双拥优抚安置工作不断深化,大力维护了军民团结的大好局面。以贯彻全国双拥工作会议精神为新起点,全面落实《莱芜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三年规划》,充分依托莱芜战役纪念馆、陈毅指挥所等阵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增强了全民的国防观念和双拥意识;积极开展军地“社区共建”活动,在全市区、街、委三个层次,工农商学四条路线形成了牢固的拥军体系,推动了群众性双拥工作想纵深发展;注重为部队建设排忧解难,市委、市政府“和平使命—2006”中俄联合军事演习慰问团,积极走访慰问参演官兵,增进了军民的鱼水感情,协调有关部门为部分驻莱部队解决了通水、通电、通路及相关问题,促进了部队的现代化建设。认真落实优抚政策,制定出台了《关于提高部分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的通知》,及时足额兑现提高后及补发的抚恤补助金发放到优抚对象手中,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共为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资金1500万元。并结合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为在乡“三老”优抚对象建立起医疗补助、医疗减免、住院费按比例报销、大病救助“四位一体”的优抚医疗保障制度,有效缓解了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的问题。实行“安置政策、安置计划、考试考核成绩、安置结果”四公开,大大增强了工作透明度,充分体现了安置工作的公开、公正、公平,保障了退伍军人的合法权益,今年全市共接收安置城镇退役士兵394人,按考试考核成绩,公开自选工作岗位,其中196人选择了工作岗位,198人选择了自谋职业,自谋职业率达到50%以上。
四、农村经济协会发展步伐加快,充分发挥了协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大力培育发展农村经济协会,发挥协会的龙头带头作用,把千家万户的农民组织起来,齐头并进闯市场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内容。今年以来,我们采取优先发展优势行业、降低准入门槛、主动上门服务等多种措施,积极探索推行“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和“支部+协会”模式,较好的促进了农村经济协会的发展,截止目前全市发展农村经济协会163个,在收“四统一”,争取三年内全实“城中村”社区办公服务用房;对其他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采取新建、购买、租赁等形式,逐步进行解决。认真落实社区干部工资,充分调动社区干部工作的积极性。按照居民自治和费随事转的原则,不断改革完善社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落实居民户口、计划生育、城市低保和劳动保障等各项社区事务的属地化管理;坚持“政府主导、社区主办、民间力量参与”的方针,制定加快社区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进一步健全社区服务网络,拓展社区服务领域,逐步实现社区服务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
三、推进四项工作,即大力推进双拥优抚安置、农村经济协会、社会福利社会化、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一是大力推进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制度化。以争创新一届“全盛全国双拥模范城”为目标,全力抓好《莱芜市拥军优属拥政爱民工作三年规划》的落实,围绕“致力全新双拥、共建绿色钢城”这一主题,广泛开展国防教育和双拥宣传,不断强化军民双拥意识,营造双拥工作良好的社会环境;积极开展社区拥军和企业拥军活动,提高双拥工作的社会化程度;加大为部队办实事解难题力度,重点解决军地双方共同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落实《军人抚恤优待条例》,制定完善优抚工作配套政策,确保优抚对象抚恤定补金及时足额发放,指导各区做到重点优抚对象“四位一体”医疗保障制度的常态运行,切实解决重点优抚对象医疗难问题;做好城镇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继续实行全面考试考核、公开自主择岗的安置办法,加强安置工作政务公开,不断提高安置工作透明度,使城镇退役士兵得到妥善安置。认真落实我市《关于扶持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优惠政策的意见》,及时足额发放一次性经济补助金,全市城镇退役士兵自谋职业率保持50%以上。二是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协会特色化。坚持以区级协会为龙头,以乡镇级协会为重点,以村级协会为基础,重点在三辣、畜禽、林果等优势产业,积极推行“协会+公司+基地+农户”和“支部+协会”的模式,帮助已经成立的农村经济协会建立健全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以协会章程为中心的规章制度,加强对农村经济协会负责人的培训力度,促进农村经济协会管理的规范化,为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更大作用。三是大力推进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社会化。认真抓好“明天计划”项目的实施,积极探索推动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开展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活动,妥善搞好孤残儿童安置;加强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增量”、盘活“存量”,力争使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福利服务机构床位数达到1800张。四是大力推进社会行政事务管理法制化。社会行政事务管理工作要在依法行政上抓规范。立足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强化区划地名工作,争取出台《莱芜市地名管理办法》,促进地名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积极推进乡镇驻地标志设置工作,完成市级城市地名规划;认真开展边界线自查和联检,切实维护边界地区稳定;实行“两图一责”的管理模式和“三位一体”信息管理,逐步建立界线管理的长效机制。加大婴弃收养登记工作力度,认真落实《弃婴管理办法》,维护弃婴合法权益,加快社会福利院建设,力争上半年投入使用。继续深化殡葬改革,加大对乱立墓碑、乱建坟头、大操大办等陈规陋习的查处力度,净化社会环境。加强福利企业管理,认真搞好福利企业年检,对不符合福利企业条件的坚决予以撤消,全面维护残疾职工的合法权益。
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篇5
江津市四面山管理委员会2006年工作总结暨2007年工作思路
2006年,是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四面山观念大更新、体制大创新、旅游大发展、经济大提升、局面大开创、和谐大构建的一年。四面山管理委员会在江津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开展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以打造“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为目标,模范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抓住重庆新华集团入驻四面山景区和四面山管委会成立的新机遇,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创新工作,大力发展旅游、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强化农村基层组织、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三项建设,全面构建和谐景区、在把四面山打造成为“蜚声中外的旅游胜地”的征程中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一、2006年工作成绩突出
(一)财政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景区经济发展大提速。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05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接待游客20.24万人次,同比增长13.33%,旅游综合收入8498万元,同比增长15.2%。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694元,人均净增长280元。
二是财政工作开创新局面。全年共完成财政收入 万元,占年计划 万元的 %;加强财务管理,认真清理村社财务,严格支出,与去年相比,各种经费支出下降11%。偿还债务近300万元。(从2007年1月到2006年10月,四面山管理委员会偿还债务近600多万元。2007年的招待费与2006年相比,下降了52.6%,2006年在2007年的基础上又保持了良好的下降趋势。)
(二)农业农村工作成绩喜人。
一是农业产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坚持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贯穿农村工作始终,积极引导农民根据市场需求和地方特色,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订单农业、加工农业,使之成为景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完成了10000亩优质农产品基地规划,发展反季节蔬菜500亩,发展了黄连100亩、天麻100亩、兰草20亩的中药材种植基地,林海村草食动物养殖基地新发展黄牛100头、羊500头,燕子村新种植糯玉米300亩,直接为农民增加收入15万元。同时,发展50亩岩蛙养殖场,引进业主兴办3个企业,新建1个小水电站,发展法人单位20个、私人企业22户,改建山坪塘5口,容量5000平方米,新建羊舍800平方米,养羊150只;猪链球菌和禽流感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9055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加强财务管理,认真清理村社财务,严格支出,与去年相比,各种经费支出下降11%。偿还债务近3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2694元,人均净增长280元,实现了景区人民“粮增收钱增长”的目标。
二是林业工作再上新台阶。重点抓好森林防火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做到方案、队伍、技术三落实。确保了30年无一例火灾险情。从“真实、准确、负责”六字上下功夫。抓好退耕还林督促检查工作,确保直补资金及时发放到农民手中,并通过了国家和重庆市的检查。认真做好10余万亩天然林的保护和管理;搞好2007年退耕还林的规划和设计;全面开展禁种铲毒工作,严格检查,建立专门举报奖励制度,多方位进行监控和预防,永远保持“零目标”。
三是农村建设、市政管理、国土环保、地灾防治得到进一步夯实。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认真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用地计划。完成了四面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四面山旅游发展规划已相继出台;进一步规范农村房屋新建、改建行为,严格按照土地使用审批和房屋构建审批程序办理,从严控制景区建设;改造了场镇供水系统,绿化人行道1200米,完成了集镇龙潭路800米的街道硬化。新建山门1座、停车场2个。改建望海景区公路5.3公里,安装安全护栏。改造景区景点3处。装修了长廊B栋四星新华宾馆1幢、五星级特色宾馆望乡台别墅1幢。修建“洛维四面山水”产权式休闲度假村,扩大并完成规划区建筑面积16000多平方米。建设垃圾集中堆放站2个。配套完成城镇公用绿地面积3000平米,完成了主要街道两岸的灯饰工程;清还工程欠款189.76万元,无拖欠民工工资现象;对地质灾害进行专人监测,对危险防治地带进行专项治理,滑坡治理进展顺利。对15户实施了地质灾害易地扶贫;
四是重点工程进展顺利。红石镇工程已于9月份顺利启动,天然气安装工程正在进行当中。
(三)旅游工作创新发展。
四面山共有宾(旅)馆、农家乐50家,床位3500个,四面山的调查思考》在全市领导干部文集上刊发,《注重成果转化 建立长效机制——四面山管委会在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做到“五抓”》收入了《中国当代领导干部优秀文选》一文中,并在全国公开出版发行。
二是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加强。采取以会代训形式,充分利用各种会议、党课等努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的工作能力和致富本领。把一批年轻力强、文化水平高、开拓精神强、致富本领高的优秀人才选进了村支部或村委会领导班子。把文化高、年纪轻、能力强的年轻人纳入农村后备干部库。新吸收5名中共正式党员,新批准吸收6名中共预备党员。依托“三级联创”,加强党员教育,使党员干部成为致富能手和小康建设的领路人。建立健全了村级党组织的各项工作制度和工作机制。
三是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可圈可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警示教育。抓好党员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实行党政一把手负总责,各分管领导分工包项负责。研究制定《四面山党风廉政和反腐败工作责任制》,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教育、强化预防,抓住一个“早”字;健全组织、完善制度,坚持一个“严”字;措施到位、责任到人,强调一个“抓”字;监督检查,综合整治,注重一个“实”字;廉洁自律、身先士卒,做到一个“带”字;狠抓结合、促进发展,突出一个“新”字。
四是宣传、统战、政协、武装工作闪现新亮点。四面山简报、各新闻媒体对四面山的正面宣传报道近100篇(期);组织了多次清除非法庙宇的整治活动,做到发现一个拆除一个,有效地遏制了封建迷信和非法庙宇乱建现象的蔓延;圆满完成了上级下达的征兵任务。
(七)先进性教育活动创造性开展。
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对象单位有1个党委、1个总支、7个支部共9个基层党组织,106名党员(其中23名外出流动党员)。活动从2006年7月初正式启动,于11月结束,党员覆盖面达100%。努力实现 “目标具体化,突出针对性;实现全覆盖,注重特殊性;创造新载体,突显灵活性;展示新形象,体现实效性”。在活动中“抓导向、抓载体、抓根本、抓深化、抓延伸”,各参学对象思想认识有了新提高、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组织得到新加强、群众满意度有了新提高。得到了重庆市、江津市的高度评价。
二、2006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改革开放气魄不大、创造性开展各项工作不够;二是景区经济社会发展步子不大。与发展好的景区相比差距在拉大;三是产业支撑和龙头带动乏力。农民增收难,贫富差距在拉大;四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景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对旅游经济的增长没有形成有力支撑;五是债务沉重,安全稳定工作任务十分艰巨;六是旅游市场秩序需进一步加强;七是机关干部作风有待于进一步转变。
三、2007年的工作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增强“大开发、大发展、大区域、大环境、大旅游、新形象”的意识,以“发展大旅游、开拓大市场、形成大产业”为要求,按照“交通围绕旅游先行,农业围绕旅游调整,商业围绕旅游搞活,景区围绕旅游建设,管理围绕旅游服务”这“六个围绕”的战略,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群众观,认真落实“五个统筹、五个坚持”,以全面建设小康景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做到“六个结合”:把发展旅游与解决就业结合起来,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与旅游资源保护结合起来,与扩大开放结合起来,与促进区域旅游的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与和谐景区的构建结合起来。加快实施渝川黔金三角发展战略,加快四面山作为重庆市十大旅游精品的开发力度,进一步规范和创新旅游管理体制,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路子,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到“六新”:“发展有新思路,改革有新突破,工作有新举措,旅游有新格局、形象有新提高”,不断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旅游产品开发、不断优化旅游经济发展、不断提升旅游文化档次,不断推进旅游业提质增效,推进四面山旅游经济高速发展。
(二)工作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旅游接待人次增长22%,旅游综合收入增长20%,景区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200元以上,财政税收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以内。
(三)工作重点。
一是旅游工作要有“新突破”。开创旅游发展新局面,要切实做到 “七个进一步突破”。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步伐,进一步在改善旅游发展条件上实现新突破。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抢抓机遇,加大投入,使交通、通讯、配套设施等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突出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在精品建设和多层次产品开发上实现新突破。发展旅游要在特色上下功夫。对旅游者最
富有吸引力的是特色,真正有竞争力的也是特色,只有突出特色,旅游业才有长盛不衰的生命力,才能获得最大发展。尽快建设东部景区民族新村――-红石镇,尽快打造西部景区绝品,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看点和亮点;坚持不懈地抓旅游环境建设,进一步在推进依法治旅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不懈地抓旅游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大旅游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广大游客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整体提升四面山旅游服务质量和对外形象;进一步理顺体制、加快机制创新,进一步在培育旅游市场主体上实现新突破。要进一步完善旅游行业管理体制,创新旅游开发经营机制,成立旅游行业协会,不断为四面山旅游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进一步为重庆新华集团搞好服务;聚精会神开发旅游商品,一心一意优化旅游经济结构,进一步在提升旅游经济效益上实现新突破。充分利用四面山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资源,面对市场需求,突出地方特色,开发拳头产品,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在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加工、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加强旅游区域合作,实现区域大整合,进一步在旅游对内对外开放上实现新突破。旅游区域合作是旅游产品的特性所决定的,要加快“渝川黔旅游金三角”的启动工作;实实在在地处理好景区旅游利益主体的关系,找准衔接点,创造性地弹奏出“天籁之音”,在构建和谐景区上取得新突破。既要为新华集团服好务,为业主的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又要加强对业主的监管,避免业主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寻求短期效益而有“出轨”行为。四面山的旅游开发必须要尊重当地群众的利益,维护当地群众的利益。对景区的农民实行“亲民、为民、富民”政策,通过发展旅游业来破除“三农”“瓶劲”,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是谁都不能有“伤农、损农、坑农”的举动。如果把发展旅游与当地群众的利益脱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不顾损害群众利益,最终也会影响旅游经济的发展,成为构建和谐景区、发展和谐旅游的隐患。
二是农民增收要有“新路子”。扎扎实实抓好农民增收,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不断改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是发展环境要有“新改善”。树立开放兴旅意识,努力扩大对外开放大力度,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构建景区引进来、走出去的绿色通道,做好招商引资项目的包装、策划、宣传。积极探索招商引资的工作新思路和新措施,以资源招商、政策引商、服务亲商、环境安商,感情留商,营造全社会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全力构建和谐景区,着力打造景区新农村。
四是社会事业要有“新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景区群众文化活动,提高景区人民群众的文明素质;营造良好的人口与计生环境,扎扎实实抓好计划生育工作,高度重视扶贫救灾救济工作;加大教育投入和学校管理,构建现代化教育平台;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运作,强化初保工作;抓好村社财务工作。
五是安全稳定工作要有“新格局”。森林防火工作全面落实责任制,“严”字当头,铁面无私,警钟长鸣,常抓不懈,坚持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发生;认真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重点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信访工作;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安全生产的工作格局。
六是税收征管要要上“新台阶”。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下够决心,领导带头,做好增收节支工作,管委会上下要带头过苦日子。
七是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要有“新经验”。切实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党员干部要投入党的先进性教育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扎扎实实为群众服务,要加强对二级班子,村(居)干部的培训引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搞好双培双促,建立完善对干部培训和后备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教育制度,坚持从基层夯实四面山振兴的基础。
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篇6
2006各项工作完成情况
一、建章立制,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
根据市委、局党委统一部署和安排,我处参加了全市第一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经过学习培训、民主评议和整改提高等阶段的工作,基本完成了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各项任务,取得了预期效果。为保证活动有序进行,我们抓了五个到位。一是全面动员到位,二是工作方案到位,三是责任到位,四是工作到位,五是宣传舆论到位,真正实现教育活动和单位工作“两促进、双丰收”。处党总支除严格完成规定动作和要求之外,着眼于提高党员政治思想素质,重点抓了“五学”:一是班子带头学;二是典型引导学;三是专门辅导学; 四是组织集中学,五是联系实践学。学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注重实效。弘扬了正气,增强了队伍的凝聚力。全处党员在处总支的组织指导下,正确处理工学矛盾,充分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每位党员的学习笔记都达15000多字以上,认真撰写了党性分析材料及整改措施,针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进行整改。处总支在各个阶段都进行了转段动员,制定《实施方案》及《计划安排》,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开展了“三为三争”主题实践活动和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大讨论活动,制定了运管处党员先进性具体要求,认真分析了运管处工作存在的不足和需整改提高的突出问题,制定了《整改方案》和《长效机制》,并于6月17日进行了群众满意度测评。经测评,我处的先进性教育活动群众满意率达100%。全处23名党员(含1名退休党员)都积极参加了这次先进性教育活动,保持保量完成了各阶段、各环节的工作,参学率达100%。
通过先进性教育活动,全处党员职工的素质得到了加强,服务质量得到了进一步提高,牢固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部门行风、工作作风进一步转变;对工作的激情、对群众的热情进一步提高。
二、精心组织,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
(一)全力以赴做好春运工作。新年伊始,我处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二00五年公路春运工作的通知》,成立春运工作领导组,加强对工作春运的领导,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协调解决春运工作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督促、反馈举报投诉的查处,顺利完成了2006公路春节旅客运输工作。整个春运期间全市日均投入营运客车1278台(不含出租车),完成客运量222.85万人次。春运期间安全形势平稳,专业运输企业仅发生2起交通事故,轻重伤43人。
(二)狠抓“三把关一监督”工作的落实。按照“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进一步强化各项基础工作,落实岗位责任制。一是督促客运企业加大对包车客运、超长班线客运的安全监督管理,严格按客运企业的相应资质核发线路标志牌,同时督促企业建立健全包车运营管理制度和安全行车日志制度;二是严格客运班线管理,对途经三级以下山区公路达不到夜间安全通行条件路段的夜间客运班线坚决不予许可,并监督客运企业务必严格落实客运班线夜间运行的有关规定,确保夜班车的安全运行;三是建立事故紧急汇报制度,对重、特大交通事故,要求运输企业在第一时间向市运管处汇报,由我处向市局和省局相关部门进行上报;四是经常深入道路运输企业和汽车客运站调查了解安全生产情况,采取听查看等方式,及时发现事故隐患,及时予以解决,同时帮助企业健全和完善各项基础性工作,使安全管理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三、依法行政,行业管理进一步规范
(一)加强货物运输管理。一是组织货运人员进行培训,对部颁《汽车货物运输规则》等法规知识进行广泛宣贯,共组织培训学习班14期,参加学习的从业人员120余人;二是重点加大对危货运输市场的管理力度,分别对全市经批准的8家危险货物运输企业进行了检查,督促企业建立健全事故应急预案,督促企业从业人员参加由省汽运技校组织的从业资格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统一换发《危险品运输操作证》;三是对“大吨小标”的运输车辆,按公安部门重新核定的标定吨位,重新对《营运证》核定吨位进行更正。
(二)加强客运市场管理。一是开展了2006年客运班线复核工作,严格按规定的程序完成了2006我市省际、区际及市内跨县客运线路的复核工作,换发了2006式省际和区际客运线路审批附卡545张,打印审批附卡200余张,经审核不予复核的线路4条,暂缓复核线路12条,结合线路复核工作,对不符合条件或长期不经营的客运线路予以取缔。二是严格执行省局《关于客运班线停班复班及车辆更新的有关规定》和《关于加强客运班线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文件,对我市从事班线运输客车的更新、更型和调整从严把关,对出租汽车客运继续实行报废一台,更新一台,更新车辆档次高于原报废车辆档次的原则,确保了客运市场稳定、健康地发展。三是进一步规范道路客运班线许可程序,对我市参与招投标客运企业的相关指标进行认真审核,确保了省局2006招投标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加强驾培市场管理。一是严把驾校准入关,按部颁标准审批驾校。对今年新建的4所驾校,我们提前把部颁标准发到筹建者手中,筹建完毕对照部标逐项验收,运管处检查后再请省局专家组验收,直至完全符合要求,才准予许可。二是实行营运驾驶员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投入十余万元,购置了一套微机考试设备及软件,从7月1日起正式开始了从业资格无纸化考试,杜绝了作弊现象和人为评分的不公正性。三是实行教练车IC卡计时计程,保证培训学时到位。从8月20日起,我市驾校所有教练车全部安装使用了IC卡计时计程器,既提高了科学化管理水平,又规范了驾培市场秩序。四是开展教练员学习、练兵活动,参加全省教练员培训班学习。对培训考试不合格、未取得准教证的教练员,不予上岗。五是开展了驾校信誉考核与教练员考核工作。
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篇7
尽管口译活动在我国存在已久, 但与口译相关的研究于20世纪80年代才起步。自从21世纪以来, 随着中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活动日益频繁, 口译作为一种有效的跨语言、跨文化交流手段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五年来, 许多高校都开设了口译相关课程, 并已成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高校之外, 社会上涌现出大量专业口译培训机构, 吸引了许多对口译感兴趣的社会人士。与此同时, 一大批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口译员加入口译队伍, 大大地提高了口译队伍的整体素质, 口译市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为了满足口译市场需要, 一些综合性高校研究生院开设了MTI (翻译口笔译硕士) 课程, 不久后第一代口笔译博士也即将产生。
总体上, 我国口译事业在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学者和教师开始关注并从事相关研究。大量的口译相关专著、教材应运而生, 各类学术期刊杂志上也纷纷刊登了大量的论文, 总结口译技巧、分享口译实战经验、促进口译教学培训。然而这些论文虽数量可观, 质量上却良莠不齐。
因此, 为了总结口译研究成果, 更重要的是发现现有研究的问题和不足, 并找出相应解决方法, 有必要将口译研究论文进行搜集和整理。本文以“口译”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进行检索, 2006年至2011共有1366篇相关论文, , 经过精确检索, 其中有136篇口译研究论文刊登于核心期刊上。本文将这136篇论文进行了整理, 并作为语料来源进行分析。
如表1所示, 口译研究相关论文发表数量从2006年到2011年呈逐年上升趋势, 大部分论文发表于2009年至2011年。
为了使读者对研究结果有更直观和清晰的了解, 本文将136篇论文分为两大类: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宏观研究指的是着手于口译质量客观评价及其理论相关研究的论文, 而微观研究主要包括与口译技巧、口译教学法及口译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相关的论文。
2 宏观角度口译研究论文
近年来, 口译作为一种炙手可热的职业, 不仅带动了大专院校口译专业的设立, 还使口译更趋于专业化、市场化。在此情况下, 口译质量由用户 (译员和雇佣者) 及其他多种因素决定。关于口译质量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然而口译领域国际性专业组织国际会议口译员协会AIIC、欧盟口译司SCIC以及联合国所制定的口译质量评估标准核心皆为:译语听众接收的译文应与源语一致。中国翻译协会TAC认为口译员应使用清晰自然的目的语正确、完整地表达源语信息。由表二可见, 宏观研究的论文有40篇, 其中研究口译质量的论文有19篇。探讨口译评价及标准的论文有7篇, 大部分论文集中于影响口译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借助口译技巧掌控、提高口译质量。大部分论文指出译员作为口译活动的主体部分, 其性格、心理、状态和知识背景对口译活动影响显著。同时, 论文总结出句法优先、结构分析及简化法等技巧用于提高口译质量。由此可见, 着眼于口译质量研究的论文整逐渐由总体研究向细化研究过渡。
宏观口译研究的另一方面, 口译理论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适应口译学科日益独立、建立口译学科理论的需要。在近六年的138篇口译研究论文仅中有21篇口译理论研究论文, 在10篇关于释意派口译理论的论文中, 国内学者对著名口译理论家塞莱斯科维奇提出的释意派口译理论并未采取全盘接受的态度, 而是以批判的眼光从各个方面阐释其利弊, 这是我国口译研究方面的一种进步。其余11篇阐释了其他各类口译理论——图式理论、推理理论, 特别是跨学科口译理论。国内口译界开始把相关理论应用于指导口译实践, 这对口译学科的建立及口译理论的成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但口译及其他学科间的研究并未实现良性的结合, 且大部分研究集中于西方口译理论, 未能在实践基础上提出适应本族语言的口译理论。
3 微观角度口译研究论文
相较宏观角度的研究, 更多学者对口译技巧、口译教学法及口译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研究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在近六年的口译论文中, 71%的论文从事的研究属于微观角度研究, 其中与口译技巧相关的论文有25篇, 占整个微观角度口译研究的26%。在众多口译技巧中, 笔记法作为减轻译者记忆负担、更好理解源语及增加输入信息的重要口译技巧得到了更多的关注。以口译笔记法为研究对象的论文主要论述了其重要性、特点、技巧及训练方式, 更重要的是如何将笔记法应用于口译实践中。此外, 因数字口译信息负载量大、与信息主体关联性差及对译员心理负担重等特点成为论文的另外一个研究焦点。论文主要分析了数字口译困境的成因并积极探索了有效的技巧以减少其对译员产生的压力。除了口译过程中常见的问题, 一些论文还针对口译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方法。
与口译技巧相比, 口译教学法显然更受关注。为以提高口译教学法, 在98篇微观角度研究论文中有35篇论文从各个方面阐述了理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及应用方式、口译学习动机研究、口译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少数民族院校口译教材改进及国外引进教学策略和互动模式。自2007年起, 关于翻译硕士MTI研究论文数量逐渐增多。用关键词“MTI”在知网上进行检索, 可以找到46篇相关论文。这些论文多关注MTI专业的设立、课程设置、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及解决方式。
尽管这些论文反映出口译教学法受到了普遍的关注, 但在如何培养出合格的口译人才方面并未提出具体可行的方法。
目前, 口译研究已不再局限于口译学科本身, 而是向其他学科拓展。口译是一项语言转换活动, 因此有学者从神经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着手试验性地提出了“进程模型”process model用于增强译员记忆、加快信息处理;口译过程中译员的心理因素对口译质量影响巨大, 因此有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口译过程中影响译员的心理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消除或缓解这些因素造成影响的相应方法;口译是一项跨文化活动, 因此有学者联系历史文化相关学科总结出合格译员所必备的历史文化知识及其培养方式;口译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社交活动, 因此有学者从演讲中借鉴了语言技能、逻辑、心理素质及文化素养的培养方式。
4 目前口译研究中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综上所述, 尽管近六年来口译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但目前还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口译理论研究并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理论体系, 而且一些现有的口译理论研究未能与口译实践相结合, 甚至落后于口译实践的发展需要;其次, 虽然口译研究主体趋于细化, 但研究本身并未触及问题根源、或对问题展开不够。研究结论并非基于实证研究, 因此无法让人信服;第三, 大部分论文仍采用推理法, 而未应用具体数据, 所以研究结论不够科学可信;现代先进技术手段在口译研究方面应用不够广泛。第四, 大部分论文写作者为高校口译教师, 缺少具有口译实战经验人士的加入口译研究的队伍。
为解决以上问题, 口译研究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 应通过跨学科研究, 兼收并蓄地学习其他学科先进经验, 摆脱西方口译理论的垄断地位, 在口译实践基础上创新性地提出适合指导实践的口译理论;第二, 更多借助详实的数据、采用实证性研究方式深入彻底地调查研究, 总结出科学的、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第三, 鼓励更多参与口译实践的口译员加入到口译研究队伍中来, 分享口译经验、提高口译培训实力。
近六年来, 136篇论文逐年递增的趋势说明了口译研究无论在宏观上还是在微观上都取得了飞跃性的进步。尽管目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但随着口译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未来将会实现从宏观向微观、微观服务宏观、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生理论的方向发展, 最终建立起我国完善的口译理论体系。
摘要:近年来, 随着口译学科的迅速发展及MTI专业在各地高校的大量设立, 发表于各类期刊的口译文章数量猛增, 在研究领域上也逐渐呈现多样化。本文旨在通过对近六年来与口译相关的论文的搜集和整理, 从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两方面, 以数据和图表的形式归纳总结出近年来口译研究的侧重点, 研究中取得的成果和进步, 同时发现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并展望未来口译研究的方向和趋势。
关键词:口译论文,宏观,微观,研究趋势
参考文献
[1]鲍刚.口译理论概述[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翻译公司.2005.
[2]胡庚申.盛茜.中国口译研究又十年[J].中国科技翻译, 2000 (2) :39-43.
[3]刘绍龙.王柳琪.对中国近十年口译研究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 2007 (1) :37-40.
[4]梅德明.高级口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6.
[5]王晓燕.口译特点与口译教材[J].中国翻译, 2003 (6) :51-53.
[6]詹成.中国口译教学三十年:发展及现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报, 2010 (6) :21.
制衣厂2006年工作计划 篇8
一、2006年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一)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指导
按照中央提出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搞好总体规划的要求,2006年,各省(区、市)都下发了贯彻落实中发〔2006〕1号文件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意见,陆续编制完成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相关规划,并调整充实了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机构,各地结合工作实际,开展了新农村建设的试点工作,全国上下形成了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一些地方还对农村干部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宣讲中央文件精神,引导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有关部门也结合自身职能,出台了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工作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在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性意见,重点从抓好规划工作、加强分类指导、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投资整合力度、创新体制机制、做好试点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意见,对地方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大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
按照中央提出的全年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的要求,2006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预算支出达到3397亿元,比上年增加422亿元。国家发展改革委积极调整投资结构,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2006年全年用于农村建设的中央投资超过600亿元,所占比重较上年继续提高,其中用于粮食生产、农村饮水安全、农村公路、农村沼气、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直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投资比上年大幅度增加。地方各级政府也普遍增加了对“三农”的资金投入,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国约有2/3的省份省级财政预算安排用于“三农”的资金比上年增长20%以上,个别省份增幅超过了40%。
(三)着力解决农民最急需的生活设施
紧紧围绕广大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生活设施,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抓好“水、路、气、电”四件事。为确保“十一五”期间解决农村1.6亿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国家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2006年用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中央投资比上年增长2倍,当年可解决近29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安排农村沼气工程中央投资比上年增加15亿元,新增农村沼气用户约260万户;加大农村公路建设投入,支持西部地区县通乡油路改造和东中部地区乡通村油路改造。国家还安排专项资金,支持无电地区电力设施建设,完善中西部地区农村电网。
(四)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继续大力支持粮食生产。2006年以来,继续加强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启动了西部退耕还林地区基本口粮田建设,加快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对中部的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大型排涝泵站进行更新改造。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和植保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进展,全年粮食总产量预计达到4.9亿吨以上,在前两年累计增产粮食5000万吨的基础上继续稳定增产。
(五)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增加,明确提出要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3年内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截至2006年上半年,全国已有3.96亿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分别由10元提高到20元,西部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4880万学生全部享受免学杂费政策。农村社会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有关部门积极探索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认真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有条件的地方正在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六)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
各地、各部门继续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2006年,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继续扩大。中央财政还安排125亿元资金,对种粮农民生产资料增支部分实行综合直补,补贴范围扩大到全国31个省区市。继续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入预期。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农资生产和市场,继续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调控,深入开展化肥等农资市场检查,稳定农资价格。为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对保障农民工各项合法权益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务工收入继续提高。预计全年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量有可能接近200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有望比上年增加300元以上,实际增幅超过6%,是继2004年和2005年之后,连续第3个农民收入增幅超过6%的年份。
(七)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村税费改革进入综合改革的新阶段。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会议,对下一阶段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做出具体部署。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国务院对进一步完善改革政策措施,健全体制机制,确保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推进提出了具体意见。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深入,农业保险试点稳步推进。国有林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取得明显进展。国家对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做出重大调整。积极推进支农投资整合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了推进县级政府支农投资整合的指导性意见,明确了“规划先行、加强衔接、统筹安排、各负其责,形成合力、务求实效,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整合思路,并在全国确定了50个整合支农投资试点县(市),支持和鼓励试点县(市)不断总结成功经验,创新体制机制,目前各试点县(市)工作进展顺利。积极探索在新农村建设领域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途径,加大体制机制创新,加强建后管护,落实管护责任,努力改变重建轻管现象。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新农村建设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干部对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性和完整性、长期性和艰巨性认识不足,将新农村建设等同于新村庄建设,注重形象工程,没有抓住发展农村生产力这个根本;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提出了要在3—5年内建成新农村等不切实际的口号;一些地方不注重发挥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广大农民的参与度不够、热情不高,个别地方还借新农村建设之名,随意调整农民土地,动用农民宅基地,侵犯农民合法权益。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引导和克服。
二、2007年新农村建设工作重点
2006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了2007年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任务。2007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为着力点,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提出了一系列更有针对性的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对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向前推进,意义十分重大。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的部署,始终把“三农”工作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对“三农”的资金投入,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新的更大的进展。
第一,继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我国农业基础薄弱、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状况还没有改变,城乡发展差距扩大的势头仍没有根本扭转,新农村建设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为此,要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的机制。各级政府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切实把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2007年,财政支农投入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要继续高于上年。努力引导金融机构增加对“三农”的信贷投放,积极发展农业保险,引导农民和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要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方式,继续加大支农投资整合力度,抓紧建立支农投资规划、计划衔接和部门信息沟通工作机制,努力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实行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加大良种补贴力度,扩大农机具购置补贴规模和范围,加大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提高补贴效率。
第二,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阶段我国农业发展的区域化布局、优质化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水平大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科技水平不断得到增强,但我国人多地少,农户经营规模小而分散,农业总体上仍然没有摆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投入来实现增产的外延型、粗放型的增长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只有48%,大大低于发达国家平均70—80%的水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30%多一点,比发达国家大约低了50个百分点。综合机械化水平也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07年,要继续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幅度增加农业科研投入,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提高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继续建设国家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优化粮食种植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支持大型灌区节水改造及中部排涝泵站建设,加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力度。继续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植保工程、沃土工程以及旱作农业节水示范工程。继续实施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加强对农民建设现代农业的引导和示范。在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同时,发展健康养殖业,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推进生物质产业发展。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启动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工程。
第三,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步伐。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滞后,是城乡发展不协调的突出表现之一,也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要坚持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入手,明确农民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优先序,因地制宜地加大支持力度,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2007年,要继续抓好水、气、路、电建设。加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力度,优先解决人口较少民族、水库移民、血吸虫病区和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确保“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任务如期实现。继续加大农村沼气投入,积极发展适合各地特点的农村清洁能源。支持县乡公路改造和通村道路建设,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抓好中西部农村电网改造和无电地区电力建设,落实城乡同网同价政策。同时,加强生态建设,加大村容村貌治理,建设整洁、舒适、文明的农村人居新环境。
第四,继续抓紧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加快扭转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的局面。2007年在全国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提高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家庭寄宿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加快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加强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继续做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加快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07年要扩大到全国80%以上的县(市、区)。积极探索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全国范围内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强农民培训和权益保护,继续实施农村劳动力阳光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强化新农村建设的人才支撑。全面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各项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第五,不断创新农村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必须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这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扎实推进的内在动力和根本保证。2007年,要继续按照中央关于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的要求和部署,逐步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加快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和政府保障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探索确保农民现实利益和长期稳定收益的有效办法,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支持国有林场改革和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推进农垦体制改革。大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充分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继续加快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