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的诗歌集

2024-09-17

郭沫若的诗歌集(精选8篇)

郭沫若的诗歌集 篇1

郭沫若的诗歌集

郭沫若:天狗郭沫若:白鹭郭沫若:炉中煤郭沫若:晨 安郭沫若:太阳礼赞郭沫若:霁月郭沫若:天上的街市郭沫若:地球,我的母亲!郭沫若:心灯郭沫若:日出郭沫若:光海郭沫若:黄海中的哀歌郭沫若:洪水时代郭沫若:朋友们怆聚在囚牢里郭沫若: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郭沫若:述怀郭沫若:我想起了陈涉吴广郭沫若:巫峡的回忆郭沫若:峨嵋山上的白雪郭沫若:天上的市街郭沫若:夜夜步十里松原郭沫若:春之胎动郭沫若:血肉的长城郭沫若:水牛赞郭沫若:周南卷耳郭沫若:唐风扬之水郭沫若:唐风绸缪郭沫若:唐风葛生沫若的诗郭沫若的诗集郭沫若的诗歌郭沫若诗集郭沫若女神读后感白鹭郭沫若读后感女神郭沫若读后感郭沫若诗集读后感郭沫若作品_郭沫若散文集

郭沫若的诗歌集 篇2

1、《天狗》中的大破大立

《女神》是郭沫若早期最出名的代表作, 被诗界称为“新诗革命先行和纪念碑式作品”。《女神》运用神话题材、诗剧体裁、象征手法、反映现实。其中表达了对旧社会的痛恶和要重塑一个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其激情如闪电惊雷, 火山喷发;柔情如清风明月, 涓涓流泉。

《女神》中的代表诗篇《天狗》其艺术风格当属前者。这首诗写于郭沫若新诗创作的爆发期, 正是青年郭沫若情感最炽烈的时刻。这首诗的风格是强悍、狂暴、紧张的。

如“我把月来吞了, 我把日来吞了, 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 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这种吞没宇宙的磅礴气势便是要毁灭旧的一切, “我是月底光, 我是日底光, 我是一切星球底光, 我是X光线底光, 我是全宇宙底Energy底总量!”这种成就自我的创造精神便是大破之后的大立。

诗人早期的社会理想是模糊的, 他曾说过:“在初自然是不分质的, 只是朦胧地反对旧社会, 想建立一个新社会。那新社会是怎样的, 该怎样来建立, 都很朦胧。”因此, 女神要去创造新鲜的太阳, 但仍是一个渺茫的创造, 只是理想的憧憬, 光明的追求。

2、《凤凰涅槃》的毁旧立新

《凤凰涅槃》也是《女神》中的代表作。“涅槃”一词源于佛语, 是梵语的音译。意为熄灭生死轮回后的境界。《凤凰涅槃》就是通过凤凰的浴火重生的毁灭, 然后来创造一个全新的超越生死轮回的自我, 这种毁旧立新的精神就是这首诗歌的主旨。

“火光熊熊了。香气蓬蓬了。时期已到了。死期已到了。身外的一切, 身内的一切!一切的一切!请了!请了!”事实上这是一种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思想。作品采用神话故事, 借凤凰“集香木自焚, 复从死灰更生”的故事, 象征着中国的再生。通过凤凰的浴火重生来彰显破旧立新的革命气魄和乐观主义精神。

凤凰的破旧立新的宏伟气魄, 显示出勇于自我牺牲、自我革命的精神, 充满了对未来的必胜信念, 又使诗篇闪耀着乐观主义精神。这同当时的时代精神是合拍的。可以说, 《凤凰涅槃》是民族觉醒的诗的宣言。

3、《太阳礼赞》中对光明和新事物的热情歌颂

“太阳哟!我眼光背开了你时, 四面都是黑暗!

太阳哟!你请把我全部的生命照成道鲜红的血流!

……

太阳哟!你请永远倾听着, 倾听着, 我心海中的怒涛!”

“太阳东升”经过诗人的艺术创造, 自然形象与诗人主体血肉交融, 成了有生命有感情的活的存在。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 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 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力去追求光明, 从而表现出一种乐观的进取精神, 唱出了一曲激情洋溢的颂歌。

二、郭沫若诗歌中具有强烈毁灭与创造意识的原因

1、社会大背景的影响

(1) 动荡的社会环境

郭沫若前期诗歌创作的时代集中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 尤其是二十年代, 其《女神》创作于五四时期, 《星空》创作于1921—1922年之间, 《恢复》、《前茅》创作于1928年。

这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国家四分五裂, 各军阀之间相互征战讨伐, 百姓生活民不聊生, 苦不堪言。对于从日本留学回来的大才子郭沫若来说, 当他目睹国内的惨状, 理想随之破灭, 对军阀的愤慨和仇恨, 对社会的失望和无奈, 不得不促使他发出最强有力的呐喊, 要吞没宇宙, 毁灭一切旧的丑恶的事物, 以此来创造一个全新的社会, 让光明和美丽充斥人间。因此, 这种激情的迸发便从其诗歌中体现出来, 表现为一种强烈的毁灭与创造意识。

(2) 狂飙突击的“五四”大风潮

由于郭沫若诗歌中的强烈的毁灭与创造意识主要体现在《凤凰涅槃》、《天狗》、《太阳礼赞》、《地球, 我的母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等篇章中, 而这些篇章大多集中于其第一部诗集《女神》中, 所以我们不得不特别关注《女神》创作的社会大背景。

《女神》创作于1919年下半年到1920年上半年, 这是正是五四风潮风起云涌的时候。在这种狂潮激荡下, 作为一个有强烈爱国情结的年轻诗人, 郭沫若不肯能不受其影响, 于是便要极力的诅咒与毁灭, 纵情的歌颂与创造。事实上五四爆发时他还在日本留学, 但是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 他在日本福冈发起组织救国团体夏社, 投身于新文化运动, 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 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摆脱了中国传统诗歌的束缚, 反映了“五四”时代精神, 在中国文学史上开拓了新一代诗风。

2、个人原因

(1) 受西方诗人的影响

郭沫若在日留学的时候大量阅读了泰戈尔、歌德、惠特曼等人的作品, 广泛接受了海涅、雪莱、惠特曼、波特莱尔、维尔伦等外国诗人的影响, 特别是惠特曼豪放的诗风对其影响极大, 通过创造借鉴, 他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诗风。豪放大气的破旧立新就受到了西方诗人的影响, 这种风格使得其明显不同于徐志摩、闻一多等同时期诗人的诗歌风格。

(2) 年龄影响

郭沫若于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 1978年逝世与北京。当他于五四时期创作时才不过二十六七岁, 这正是一个人最激情似火的年代, 所以年轻气盛的郭沫若第一部诗集《女神》便以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真正现代自由体新诗时代的到来。

(3) 个人经历影响

郭沫若与1913年东渡日本留学, 在国外生活多年, 逐渐熟悉日本的生活环境, 此时正是日本明治维新如火如荼开展之际, 看到日本日新月异的变化与发展, 在1923年回国看到自己祖国母亲深重的苦难, 郭沫若又怎能不去要求毁灭一切, 虽然他未曾在诗歌中发出像闻一多“这不是我的祖国”一样的感慨, 但同为海归学子, 他们的情感是一样的。

三、毁灭与创造意识对郭沫若后期创作的影响

谈论毁灭与创造意识对郭沫若诗歌创造的影响, 实质就是在谈论《女神》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 1921年8月, 郭沫若的《女神》作为“创造社丛书”之一, 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它以磅礴的气势、狂热的激情、全新的形式、独特的风格、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思想、激进的态度, 震撼了文坛, 充分体现了“五四”的时代精神, 其思想意义和艺术水平都超过了胡适的《尝试集》。

《女神》的形式多样, 有自由体、半格律体、诗剧体等, 自由体格式不拘, 诗节不限, 字数不定, 音节自然, 一切服从感情的倾泄, 它的出版, 标志着中国现代诗歌发展的第一个时期“初期白话诗”时期的结束。

关于郭沫若诗歌的风格, 一般认为主要有两种, 一是“暴躁凌厉”, 一是“优美别致”, 也有人称之为“豪放”与“优美”, 而且公认前者是其主导风格。这都不是问题, 总是在于以前人们倾向于以《凤凰涅槃》、《天狗》为其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暴躁凌厉”的豪放诗风使得其后的各类创作也包括了这种豪放大气之态。

由于郭沫若建国后深受政治的影响, 后期诗歌风格大为转变。虽然他的诗中还充满革命的时代气息与对无产阶级诗歌的尝试, 但让诗歌充当政治的“留声机”已从根本上失去了自己的艺术个性, 因此毁灭与创造意识的尝试与探究只存在于其前期诗歌中。

摘要:郭沫若早期的诗歌带有浓厚的文学革命后白话文的特色, 由于年轻气盛, 其诗歌中充满了激情, 这种激情很直接的体现就是诗歌中带有强烈的毁灭与创造意识, 这种意识在其多个名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 本文就其具体体现、产生的原因与对郭沫若诗歌创作的影响三方面展开研究。

关键词:毁灭与创造,具体体现,产生的原因,对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朱栋霖, 朱晓进, 龙泉明.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00上)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秦亢宗.郭沫若代表作赏析[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1981.

郭沫若与闻一多诗歌的情感归宿 篇3

郭沫若的爱国诗其实是为青春热情寻找诗的语言和形式,他的《天狗》和《凤凰涅槃》贯注的便是一个热情、未历人生沧桑、尚处于理想主义阶段的青年的精神,它直露但不空洞,大胆但非胡诌,毫无遮拦的热情恰恰只有在郭沫若的诗的形式中才能体现出来,因为他有建功立业,自大于世界的野心。闻一多的爱国诗不在渲泄似乎也是为了蓄积,他将情绪以诗的形式聚积并储积起来,只给有限的渲泄,但这渲泄全似乎也是为了储积。所以他的诗歌读了令人感到含蓄有味。

郭沫若与闻一多的思想感情和诗的个性都是中华民族的那个特定时代所铸造的。正是在中华民族失去了固有的天朝大国的地位之后,正是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受到了西方文化的严峻挑战的时候,正是在中华民族必须振拔而尚无振拔的社会文化机制的时候,才产生了他们的诗歌,产生了他们诗歌的独特意象群体和独特语言形式。郭沫若的诗歌表达的是人类的某些普遍愿望和感情情绪,是以这种愿望和感情情绪的本应有的语言和语言形式直接表现的;而闻一多则是以人类的普遍感情、情绪开始着发生形态的变化,一切都在特定民族的特定时代与现实社会的阻抑中发生着向对立面转化的趋势:爱转化为恨,泪变为笑,温情因压抑而有了力度,美好而朴素的愿望开始露出狰狞严酷的面庞。

郭沫若和闻一多成了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第一个十年的代表人物。正如“闻一多与郭沫若一样,有着无羁的自由精神与想象力(这里同时有西方浪漫主义与庄骚传统的影响),他们共同使新诗真正冲出早期白话诗平实、冲淡的狭窄境界,飞腾起的想象的翅膀,获得浓烈、繁富的诗的形象;而闻一多又以更大的艺术力量将解放了的新诗神收回到诗的规范之中”。而他们对于时代的切入、对于新诗的变革、对封建意识的反叛以及对人的肯定、对生活的探索、对美的追求、对自由的歌颂、对爱情的向往等等,构成了这个时期中国新诗的完整风貌。但由于审美风格,划出了新诗发展的两个不同阶段。他们这种独特的历史地位,往往会使我们联想到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李白与杜甫。如果说,郭沫若如同李白“是对旧的社会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任何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闻一多则好像杜甫“恰恰是对新的艺术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的建立,其特征是讲求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借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闻一多是在中国新诗踏入“迷途”,诗坛最为混乱的关键时刻,站出来给予有力的澄清与求证,引导新诗入正当轨道的杰作诗人。虽然二人诗歌创作方法不同,而爱国是他们表现的基本主题和情感归宿,他们在诗歌史上都具有至高的历史地位。

郭沫若诗歌_心灯 篇4

吹灭了空中的太阳,吹熄了胸中的灯亮。

炭坑中的炭块呀,凄凉!

空中的太阳,胸中的灯亮,同是一座公司底电灯一样:

太阳万烛光,我是五烛光,烛光虽有多少,亮时同时亮。

放学回来我睡在这海岸边的草场上,海碧天青,浮云灿烂,衰草金黄。

是潮里的声音?是草里的声音?

一声声道:快向光明处伸长!

有几个小巧的纸鸢正在空中飞放,纸鸢们也好象欢喜太阳:

一个个恐后争先,争先恐后,不断地努力、飞扬、向上。

更有只雄壮的飞鹰在我头上飞航,他在闪闪翅儿,又在停停桨,他从光明中飞来,又向光明中飞往,我想到我心地里翱翔着的凤凰。

1920年2月初作

郭沫若爱情现代诗歌 篇5

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诗歌吧,诗歌饱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还在苦苦寻找优秀经典的诗歌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郭沫若爱情现代诗歌,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郭沫若爱情现代诗歌1

无限的大自然,成了一个光海了。

到处都是生命的光波,到处都是新鲜的情调,到处都是诗,到处都是笑:

海也在笑,山也在笑,太阳也在笑,地球也在笑;

我同阿和,我的嫩苗,同在笑中笑。

翡翠一样的青松,笑着在把我们手招。

银箔一样的沙原,笑着待把我们拥抱。

我们来了。

你快拥抱!

我们要在你怀儿的当中,洗个光之澡!

一群小学的儿童,正在沙中跳跃:

你撒一把沙,我还一声笑;

你又把我*,我反把你揎倒。

我回到十五年前的旧我了。

十五年前的旧我呀,也还是这么年少。

我住在青衣江上的嘉州,我住在至乐山下的高小。

至乐山下的母校呀,你怀儿中的沙场,我的摇篮,可还是这么光耀?

唉!我有个心爱的同窗,听说今年死了!

我契己的心友呀!

你蒲柳一样的风姿,还在我眼底留连;

你解放了的灵魂,可也在我身旁欢笑?

你灵肉解体的时分,念到你海外的知交,你流了眼泪多少?……

哦,那个玲珑的石造的灯台,正在海上光照,阿和要我登,我们登上了。

哦,山在那儿燃烧,银在波中舞蹈,一只只的帆船,好象是在镜中跑,哦,白云也在镜中跑,这不是个呀,生命底写照!

阿和,哪儿是青天?

他指着头上的苍昊。

阿和,哪儿是大地?

他指青海中的洲岛。

阿和,哪儿是爹爹?

他指着空中的一只飞鸟。

哦哈,我便是那只飞鸟!

我便是那只飞鸟!

我要同白云比飞,我要同明帆赛跑。

你看我们哪个飞得高?

你看我们哪个跑得好?

郭沫若爱情现代诗歌2

连日不住的狂风,──

吹灭了空中的太阳,吹熄了胸中的`灯亮。

炭坑中的炭块呀,凄凉!

空中的太阳,胸中的灯亮,同是一座公司底电灯一样:

太阳万烛光,我是五烛光,烛光虽有多少,亮时同时亮。

放学回来我睡在这海岸边的草场上,海碧天青,浮云灿烂,衰草金黄。

是潮里的声音?是草里的声音?

一声声道:快向光明处伸长!

有几个小巧的纸鸢正在空中飞放,纸鸢们也好象欢喜太阳:

一个个恐后争先,争先恐后,不断地努力、飞扬、向上。

更有只雄壮的飞鹰在我头上飞航,他在闪闪翅儿,又在停停桨,他从光明中飞来,又向光明中飞往,我想到我心地里翱翔着的凤凰。

郭沫若爱情现代诗歌3

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我想那缥渺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

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

我想那隔河的牛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

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那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郭沫若爱情现代诗歌4

淡淡地,幽光

浸洗着海上的森林。

森林中寥寂深深,还滴着黄昏时分的新雨。

云母面就了般的白杨行道

坦坦地在我面前导引,引我向沉默的海边徐行。

一阵阵的暗香和我亲吻。

我身上觉着轻寒,你偏那样地云衣重裹,你团鸾无缺的明月哟,请借件缟素的衣裳给我。

我眼中莫有睡眠,你偏那样地雾帷深锁。

郭沫若的诗歌集 篇6

关键词:诗品,河岳英灵集,审美理论

一、皆重五言诗体

《诗品》论诗在诗体方面范围明确, 即之论五言诗, 只选五言诗作者。《诗品·序》说:“夫四言文约意广, 取效风骚, 便可多得。每苦文繁而意少, 故世罕习焉。五言居文辞之要, 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合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 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焉邪!”钟嵘认为今人多写五言而少写四言, 是因为五言在写景状物、表情达意上比四言有优越性。东汉以后, 五言流行, 人们很少再写四言, 但因为诗歌的源头之一《诗经》主要是四言诗, 所以不少文论家仍以四言为正宗, 轻视五言, 如挚虞《文章流别论》说“ (五言) 于俳谐倡乐多用之……然则雅音之韵, 四言为正;其余虽备曲折之体, 而非音之正也。”与钟嵘同时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若夫四言正体, 则雅润为本;五言流调, 则清丽居宗。”钟嵘敢于明指四言诗体的不足, 而肯定五言诗“居文辞之要”, 除了他以独到的眼光看清了诗歌随时代的发展外, 更是从诗歌抒情的本质出发的。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没有明确谈论诗体, 但是从选诗数量来看, 二百三十四首诗有一百七十首是五言诗, 比例近四分之三。二十四位诗人中有九人全部选五言诗, 王昌龄以“七绝圣手”之名冠全唐, 《河岳英灵集》录其诗十六首, 有十三首是五言, 七言仅三首。足可见殷璠是以五言为正体的。盛唐之时, 五、七言诗都已发展成熟。殷璠除以五言为宗, 除溯源于前代外, 跟当时的科举考试以五言诗为体不无关系。《诗品》与《河岳英灵集》既然都以五言为主, 则两者之间的诗歌审美观点的比较就有了共同的基础。

二、“气”“物感”“吟咏性情”与“神来”“气来”“情来”

在诗歌的发生及表现方面, 钟嵘非常看重“情”的作用, 《诗品·序》说:“气之动物, 物之感人, 故摇荡性情, 形诸舞咏。”诗歌的发生是经过了气——物——情——咏四个阶段, 其中“气”是发端, 也是核心。这里的“气”与曹丕《典论·论文》的“文以气为主”的“气”不同, 指的是天地之元气, 自然之节气。“物感”之说, 来自《礼记·乐记》里的“感于物而动”, 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也都注意到诗歌的发生来自自然的变化, 四季的更替。至于情感的作用, 从《尚书·尧典》“诗言志”起, 历代皆有论说。《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钟嵘在诗歌发生上重视“摇荡性情”, 而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也是“吟咏性情”, “凡斯种种, 感荡心灵, 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钟嵘只论“情”而不谈“志”, 正是将诗歌从政治教化和道德伦理的束缚中摆脱出来, 获得本质的独立自由。

殷璠在《河岳英灵集》中, 标举“神来、气来、情来”, 既可以归于创作感发的范畴, 也可以归于美学表达原则的范畴。从前者来讲, 钟嵘是“气——物——情”一脉相承, 殷璠是“神、气、情”三者并举, 三者既可以独立来看, 也可合一而论。独立来说, “神”偏重于妙会感知;“气”既包括钟嵘所说的含义, 又可以指作者的才性气质;“情”便是情感的触发, “神”“气”“情”的其中一者未必不包含其它两者的内涵, 但由于偏重不同, 于是表达效果也迥异, 在审美表达上, “神”为自然飘逸, “气”为慷慨激昂, “情”为含蓄蕴藉, 而真正的佳作, 是三者并举的, 可见, 殷璠相对于钟嵘, 侧重于诗歌发生于创作的多元视角。

三、“滋味”与“兴象”

钟嵘说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 但是这种滋味究竟是是什么, 钟嵘没有明说。纵观《诗品》的诗歌理论体系, “滋味”既体现了“吟咏性情”的特点, 也考验作者对词采的运用, 字句的安排, 如刘勰所说:“吟咏滋味, 流于字句”, 从而达到“使人味之, 亹亹不倦”的审美感受。

《河岳英灵集》中提出的“兴象”, 是殷璠的一个重要选录标准和艺术观点。评孟浩然诗“众山遥对酒, 孤屿共题诗”是“无论兴象, 兼复故实”, 总结起来, 兴象是一种诗人将自我的审美体验、情思同自热景物融合, 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其形象是空灵而涵咏不尽的, 情景互因, 形成一种氛围, 难以言传。钟嵘的“滋味”, 是对诗歌审美体验的初步论说, 而殷璠标举“兴象”, 便树立起一个完整的审美艺术标准, 并对后世的“韵味”“妙悟”“神韵”“境界”诸说有直接影响。

四、“风力”与“风骨”

钟嵘对诗歌的“风力”颇为推崇。除盛赞代表“风力”的建安时代外, 亦多以风力用于诗人的评价, 如评曹植“骨气奇高”, 刘桢“真骨凌霜, 高风跨俗”。骨气、风力、风骨实为同义, 都是指诗歌由形式、词采、情感等形成的内在张力, 以及这种张力对读者的巨大感染和激发作用, 这与钟嵘所标举的“感荡心灵”“吟咏性情”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钟嵘认为“诗之至”, 是“宏斯三义, 酌而用之, 干之以风力, 润之以丹彩, 使味之者无极, 闻之者动心”。

建安时代, 现实的动机和人世的离乱使得诗人们普遍具有一种悲凉之情, 所以发“愀怆之词”, 诗中包含着以悲凉为基调的深沉厚重的感情。齐梁时代的钟嵘提倡风骨, 是不满当时的文坛创作现状, “庸音杂体, 人格为客”, 以及薄古厚今“笑曹刘为古拙, 为鲍照羲皇上人, 谢朓今古独步”的错误思想。“风骨”在唐初有陈子昂倡导, 到盛唐时期已然成为诗人们自觉遵守的创作规范, 殷璠也不例外, 在选诗和诗歌理论的阐述上, 都明确标举“风骨”的旨趣。《河岳英灵集·序》曰:“开元十五年后, 声律风骨始备矣。”《集论》“言气骨则建安为传”, 评高适:“多胸臆语, 兼有气骨”, 评陶翰“既多兴象, 复备风骨”, 但殷璠所尚“风骨”的内涵又与前代不同, 盛唐时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有名的繁荣昌盛的大统一时代, 时代的成功带给诗人们的是开阔的精神、远大的理想和昂扬的情感, 反映到创作中, 使诗歌具有高原的格调和磅礴的气势, 即便是反映离别、战争、壮志难酬等沉重的话题, 也大多以宽广的胸怀, 在感慨中迸发理想的激情。这便是殷璠所称道的“气骨”, 特别是集中选录的边塞诗歌《营州歌》《少年行》等, 将这种风格表现得尤为充分。

五、悲剧美倾向

钟嵘是一个具有明显悲剧美倾向的理论家, 他注意到作家的悲剧人生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比如《诗品》上品中的李陵, 李陵的身世是“生命不谐, 声颓身丧”, 其诗“文多凄怆, 怨者之流”, 钟嵘由是发出感叹:“使陵不遭幸苦, 其文亦何能至此!”至于曹植“情兼雅怨”, 王粲“发愀怆之词”, 左思“文典以怨”, 无不是将人生的不幸灌注笔力而渗透到诗歌的字里行间。悲剧情感的巨大感染力是对“吟咏性情”和“风骨”的深入凝练, 以曹植为典型的“情兼雅怨”的艺术风格代表了钟嵘以悲为美诗歌的最高艺术水平。

殷璠所以选的作家中, 也不乏身世不幸者, 如殷璠评论常建常建“刘桢死于文学, 左思终于记室, 鲍照卒于参军, 今常建亦沦于一尉, 悲夫!”评王季友“然而白首短褐, 良可悲乎!”评李颀“惜其伟才, 只到黄绶。”评孟浩然“才名日高, 天下籍壹, 竟沦落明代, 终于布衣, 悲夫!”殷璠所感叹的是诗人的身世不幸与诗歌创作相联系, 大概盛唐之时, 总以开朗昂扬的格调为主流, 反映悲剧的诗不够深刻。殷璠“删略群才, 赞圣朝之美”, 自然也不好将诗人的不幸归于时代原因, 何况这种不幸比之乱世的遭逢离乱、命运无常的痛苦悲凉来, 不免渺小了。因此在“悲剧美”的讨论上, 殷璠虽然也注意到了作家的身世与作品悲剧情感的共通性, 但总是不及钟嵘深刻的。

六、文与质

最能体现钟嵘诗歌美学理想的诗人是曹植, 钟嵘评价为“骨气奇高, 词采华茂, 情兼雅怨, 体被文质”。与曹植同时代且并列上品的刘桢是“气过其文”, 王粲则是“文秀而质羸”。可见, 钟嵘认为一首好诗是文与质并举且调和的。自从孔子提出“文质彬彬”以来, 文与质便成为历代论诗的重要标准。殷璠在《集论》中说:“既闲新声, 复晓古体, 文质半取, 风骚两挟”, 显然也是提倡文质并举一说。钟嵘所在的时代, 四声八病方兴, 钟嵘尚自然而反声律。殷璠在格律成熟的盛唐时代, 能够摆脱格律的束缚, 提出“但令词与调合, 首末相称, 中间不败, 便是知音。”而并不将会格律视为“能文”的绝对标准, 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这既是他个人的正确眼光, 也体现了盛唐时代的包容性。

七、总结

《诗品》的诗歌审美理论对《河岳英灵集》的文艺观点有重要的影响, 后世对前者有继承, 也有新的发展变化, 两者所处时代不同, 故此提出的美学观点的内涵也不尽相同。但是, “吟咏性情”“风骨”“文质”等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从《诗品》到《河岳英灵集》, 体现出诗歌审美批评理论随着时代和文学自身的发展所产生的沿革变化, 也反映出诗歌本身某些特质所具有的普遍而永恒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南朝梁]钟嵘.诗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

[2]王可让.河岳英灵集注[M].成都:巴蜀书社, 2006.

[3]吕玉华.神来、气来、情来的兴象——河岳英灵集之范畴论[J].重庆:重庆工商大学学报, 2003 (1) .

[4]周振甫.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89.

[5]李天道.“吟咏性情”与“请来”说——《诗品》《河岳英灵集》沿革比较之一[J].固原师专学报, 1992 (4) .

[6]王利器.文心雕龙校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

历史镜像中的《皇华集》诗歌 篇7

关键词:《皇华集》;《李朝实录》;文史互证

中国明朝与朝鲜李朝建立宗藩关系后,双方有频繁的使节往来。从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开始,出使朝鲜的明代文臣到达朝鲜后,常与朝鲜文臣赓酬唱和,双方在诗酒雅会之间写下许多诗文。朝鲜政府将明使留下的诗文与朝鲜文臣的诗文合并辑录后刊印出版,命名为《皇华集》。这部诗文总集的规模之大、涉及人员之广、时间跨度之长,使其成为古代中国与朝鲜文学交流史上的典范。《皇华集》是在宗藩关系背景下产生的,各辑作者——明朝人与朝鲜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国家官员,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利益,各自的外交使命,这使《皇华集》深深地打上了那个时代的政治烙印。《皇华集》中渗透的这段历史,在《李朝实录》这部李氏朝鲜历代国王的汉文编年大事记中,被给予了比较详细的记载。由此,作为史书的《李朝实录》在一定程度上恰可与《皇华集》中的诗文相印证。本文即借助《皇华集》与《李朝实录》的“互文性”,在文学性书写与史实性记载的比较中,揭示明使与朝鲜文臣以及明朝与朝鲜李朝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系,从而使《皇华集》这一文本所具有的政治外交、历史文化意义在它产生的特殊历史背景的烛照下更加明朗。

《皇华集》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细节,即明使常常通过朝鲜君臣的盛大的躬迎诏敕场面,及其恪尽职守、勤慎接遇王人的态度,赞颂朝鲜君臣的“事大至诚”。对明使而言,此乃皇朝怀柔远人、抚绥藩邦的表现;对朝鲜文臣而言,则是藩国奉正朔、勤职贡的政治表达。如倪谦《平壤府》(《庚午皇华集》):

平壤汉玄菟,包山建城郭。居民夹城住,星散皆村落。奉诏抵近郭,出迎动鼓乐。龙亭覆黄繖,仪仗高擎握。沿道陈百戏,颠倒互觝角。彩舆向前导,摇曳争欢跃。……但令海东涯,常戴皇恩渥。[1](P68-69)

诗作以铺排开张的声势描述了朝鲜迎接明使的欢腾场面,朝鲜君民的“事大至诚”之心流淌在字里行间。倪谦出使的背景乃正统十四年(1449)“土木堡之变”,明英宗被俘,明景帝即位,颁诏各国。作为具有宗藩关系的两个国家,明朝“字小以仁”,朝鲜“事大以诚”,宗主国明朝在朝鲜心目中是无比强大的。而如今皇帝被俘,给朝鲜带来的震撼可想而知。在此关头,明朝向朝鲜征马,有些朝鲜大臣认为可少量供给以应付差事,而朝鲜世宗则主张依先朝“事大”以礼。《世宗实录》云:

今中国之变,出于不意,观其疲弊,未有甚于此时者也。今若不遵敕旨进马,未充其数,则必以为我国见中国之弱、胡虏之盛,将有二心也。自古朝鲜号称礼义之邦,至诚事大,如宋南迁,中国尽为胡有,犹不失礼,越海以朝。玄宗避乱幸蜀,新罗亦溯江以朝。[2](卷126,P701)

也正是因为朝鲜的“事大至诚”,在1592年朝鲜遭受日本丰臣秀吉入侵之时,明神宗应朝鲜之请求,调兵遣将前往朝鲜作战支援。明朝在这次战争中丧兵三万余,糜饷数百万,使得国库空虚,国力大为损耗。王梦尹《平壤感平倭遗事》(《丙寅皇华集》)记载了这段历史。诗作以纵横捭阖之势渲染神宗派兵遣将入朝、将士奋勇杀敌的紧张场面,歌颂明朝的援朝之役,也提醒朝鲜君臣应记住明朝的洪恩。朝鲜远接使金瑬以《次韵》回应,诗中有云:

使华新词动哀玉,读之爽然醒六凿。浿水悲风生夕澜,凭阑拔剑天为寒。忆昨岛夷肆猖獗,射天不得仇东韩。山河带羞鬼神怒,百年礼乐陷豺虎。帝命桓桓李将军,王师十万闐金鼓。皇威直欲溟渤吞,势成破竹鲸鲵奔。三京旧物次第收,疆域静扫腥尘昏。平沙万幕悬汉月,阵前森索妖星没。藩邦再造蒙帝力,臣民稽颡拱北阙。况今辽塞戎马惊,诸将扼腕思荡平。我王敌忾图报效,天日定照丹衷明。[1](P3740-3741)

诗作以悲愤沉痛的心情回忆壬辰之祸,以铿锵之势盛赞王师出征势如破竹、静扫腥尘的神速,对明朝感恩戴德,歌曰“藩邦再造蒙帝力,臣民稽颡拱北阙”。而此时明朝的东北边境,后金入塞,朝鲜亦是“我王敌忾图报效”、“诸将扼腕思荡平”,意在回报危难之际明朝提供援助的恩德。

朝鲜文臣诗作中对明朝的感激并不是曲意逢迎,而是由衷之辞。李朝《宣祖实录》载壬辰乱后朝鲜回复日本欲以修好的答书中曾言:

惟我东国,即殷太师箕子受封之旧也。礼义之美见称中华,凡历几代矣。逮我皇明混一区宇,威德远被,薄海内外,悉主悉臣,无敢拒违。贵国亦尝纳贡而达于京师,况弊邦世守藩封,执壤是恭,侯度罔愆。故中朝之待我也,亦视同内服,赴告必先,患难相救,有若家人父子之亲者,此贵国之所尝闻,亦天下之所共知也。夫党者,偏陂反侧之谓,人臣有党者,天必殛之,况舍君父而党邻国乎?……今固不以私交之厚而易天赋之性也,岂不皎然矣乎?[2](卷198,P576)

此段文字并非呈给明朝的公文,而是与别国的书信往来,但却纯然以明朝为父母之邦,可谓义正词严,披肝沥胆,诉说朝鲜对明朝的“事大至诚”之心。

明亡之后,朝鲜肃宗王三十年(清康熙四十三年)建立用以祭祀明朝皇帝的秘密祭坛,即大报坛,逐步将神宗、毅宗、太祖三位明朝皇帝列为祭祀对象,更见出两国关系并非仅流于表面的酬应。据《奎章阁图书韩国本综合目录》,朝鲜英祖四十九年(清乾隆三十八年)曾下令编《皇华集》五十卷,附拾遗,合二十五册,内容为世宗三十二年至仁祖十一年之《皇华集》,其序文为英祖自己所作,后缀以“崇祯纪元后三癸巳夏六月庚子日洒涕以题”。[3]在乾隆三十八年之时并未使用清朝年号而仍以崇祯纪元,可见明朝在英祖心目中的地位。

正因为这种特殊的宗藩关系,朝鲜文臣眼中的明使形象常常是温雅脱俗、清廉秉正的。《李朝实录》中有不少对明使的称颂,适可与《皇华集》中朝鲜文臣称颂明使相映衬。以姜曰广、王梦尹出使为例。《仁祖实录》载金瑬启曰:“今番诏使清俭,近古罕闻。两西人心皆欲立碑以颂清德。”[2](卷12,P297)又载迎接都监启曰:“两使清约律下,实是近年所未睹。”[2](卷13,P301)又载明使返程之际,“都民遮道称颂诏使清德,其数几至一万五六千,父老五十余人叩头谢曰:‘近古以来,不曾见如此之行,老爷恩德无以为谢’云。则两使皆下轿举手称谢,良久乃去。”[2](卷13,P306)这种对明使清廉之节的赞颂,也反映在《丙寅皇华集》李朝文臣的诗作中。金瑬《次韵》云:

文章矫矫观龙变,符彩翩翩睹凤仪。越橐萧然无一物,清名应共日星垂。[1](P3763)

李廷龟《次韵》云:

仙驭飘然信宿归,眼中幢旆尽依依。伤离不独樽前老,看取倾都咏衮衣。[1](P3821-3822)

其下注:“是日,都中父老二万余人攀□赞颂于道左,故示。”李昭汉《奉别正使大人》亦云:

虹流新庆万方同,帝遣词臣下海东。暂向箕封颁大诰,却催星驾返层穹。神明共护张槎稳,行李争看越橐空。多少都民遮道处,百年瞻仰岘碑丰。[1](P3864-3865)

言明使空橐而归,朝鲜百姓遮道送迎,立碑歌其清名。凡此种种,已非泛泛的酬应之作,而是对《仁祖实录》记载的一种诗性表达,其中蕴涵着朝鲜文臣对明朝清廉之使的敬慕和颂扬,不乏真情实感。

《皇华集》的一个突出特征,乃是集中的唱和之作并非普通文人之间日常的诗酒会友,它是在明使与朝鲜文臣之间进行的,而明朝与朝鲜李朝的宗藩关系,使他们都有着很强的政治意识、国家意识。这复杂的背景和身份,使双方都力图用文笔尽可能表现出和谐的一面。因此,《皇华集》中彰显的两国或文臣之间的和谐,可能如上节所述那样真实存在,也可能是出于外交需要而不得已为之的虚假饰词。《皇华集》诗文只是展现了政治外交中温和友好的一面,而《李朝实录》则往往以相对冷静的隐秘的方式记载了事实真相。所以阅读《皇华集》,必须参证《李朝实录》,撩开历史的面纱,方能显现它真实的面容。

在中朝宗藩关系的礼法体制下,其价值理念为“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4](P2348)在这样的国家关系模式中,“礼”、“仁”是各自遵循的准则,小国并不因“事大”而丧失自己的独立主权,大国也不因“字小”而干涉小国的内政外交。由此,双方在“天朝礼治体系”下常常能和谐相处。但彼此作为独立的实体,因为各自利益的关系,如明朝因朝鲜李朝招抚女真、杀死浪孛儿罕等事而连发诏敕警告朝鲜,两国之间的关系在和谐之中势必会出现一些龃龉。而这种不愉快在双方进行诗歌唱酬的过程中,常常被掩盖起来。只有透过史家的笔端,它才会显现出来。

如天顺三年(1459),因朝鲜招抚女真建州三卫一事,明廷派陈嘉猷出使,警告朝鲜勿与女真交通;天顺四年,张宁、武忠出使朝鲜质问朝鲜仇杀浪孛儿罕一事,调解朝鲜与毛怜卫女真的矛盾。而在《己卯皇华集》和《庚辰皇华集》中,无论明使还是朝鲜大臣的诗作,仍极力渲染朝鲜以“事大至诚”迎接使臣的场面。《己卯皇华集》陈嘉猷诗云:

碧蹄停车值新霁,晓入王京多喜气。藩王百拜展龙章,天语谆谆勉忠义。诵余稽颡情忻忻,君恩尤比沧海深。明当书奏陈丹悃,万岁千秋持此心。[1](P278-279)

这几句铺写朝鲜君臣“稽颡情忻忻”的迎诏场景,亦表明自己要向皇上禀奏朝鲜千秋万岁“事大”、“感皇恩”的赤诚丹心。而事实上,朝鲜君臣自有一套理论:“野人、倭人俱为我藩篱,俱为我臣民。王者等视无异,或用为力,或用为声,不可以小弊拒却来附之心。予即位以后,南蛮北狄来附者甚众,皆愿为我子,此天所诱也,非予智力。”[5](P500)以为“大抵野人一以仰中朝,一以仰我国,故夏月来叩,彼既不废事大之礼,我当抚以字小之义。”[5](P503)朝鲜欲对女真等族“字小以仁”,这何尝不是要建立“小天朝”?

《庚辰皇华集》申叔舟次韵张宁诗亦云:

千载逢熙运,恩荣绝古今。我王诚事大,使节远来临。化日明尧殿,薰风入舜琴。东渐文教洽,四海尽怀音。[1](P316-317)

张宁出使的目的本为斥责朝鲜杀死了受过明廷册封的二品大官浪孛儿罕,是要兴师问罪。申叔舟仍言“我王诚事大,使节远来临”,这就使得朝鲜“事大至诚”之表白不无反讽意味。李朝《世祖实录》记载了朝鲜对这一事体的辩解:“彼人如有扰边犯顺之事,自祖宗以来随时应变,明有前例;且相机处置,曾有圣旨。”[2](卷19,P328)即认为自己有权处置浪孛儿罕等人。同时世祖暗地里告知杨汀等人要借尼麻车、兀良哈自相攻击之际,以非舍八里等人的力量将兀良哈消灭,此即朝鲜世祖周密安排的所谓“以蛮夷攻蛮夷”[2](卷19,P325)之策,其最终目的无非仍是招抚女真,扩大自己的领土。并且,朝鲜世子已经接受册封,却不出迎诏敕,引得张宁大怒,朝鲜周旋应对,拒不出迎,张宁只能作出妥协。由此,朝鲜“事大至诚”背后的一些龃龉也因此而显现。

虽然朝鲜文臣一直在歌颂:“四海一家无内外,圣朝蕃锡在康侯。”[1](P3084)“东藩再造纡皇眷,从此春台乐皞熙。”[1](P3397)但朝鲜赴京者常常私下贸易,以至“近见中朝策题:‘朝鲜假托礼义谋黩货利,绝之可乎?许之可乎?’”[2](《中宗实录》卷89,P90)令朝鲜甚觉受辱:“我国至诚事大,故中国厚待至开门禁,然厚待而已,未闻以礼也。”[2](同上)熊化出使之时,朝鲜正在国丧之中,双方就素服还是吉服行酒一事发生争执,虽然朝鲜最终不得已服吉服,但其以为“至于行酒时用白衣一节,我国素秉礼义,三年之制由来旧矣。而皇威所压,不得不变。故凡于迎诏诰行礼之时并用吉服,实出于咫尺天威,不敢不敬之意也。”[2](《光海君日记》卷15,P164)可见其不得已而从之的无奈。朝鲜地小贫弱,明使之来,朝鲜穷一国之力接待,加上有些诏使横取豪夺,如刘鸿训、杨道寅“贪墨无比,折价银参,名色极多。至于发给私银,要贸人参累千斤,捧参之后,旋推本银两。西松都辇下商贾号泣彻天,大都收银七八万两,东土物力尽矣”,[2](《光海君日记》卷165,P700)导致朝鲜因“诏使之行,民穷财竭,公私赤立”。[2](《光海君日记》卷18,P184-185)这些问题都给明朝与朝鲜李朝的和谐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诗歌以抒情言志为旨归,但《皇华集》诗歌因为负载了太多的政治蕴涵,往往成为樽俎间虚文缛礼的一部分,充斥着浮泛的谀辞。在皇权绝对集中的礼法制度中,“人臣无外交”是使者的最高行为准则。有些明使性情淳厚,与朝鲜文臣缔结了深厚的友谊;有些明使轻狂、贪鄙,令朝鲜文臣颇为不满。使臣的个人行为代表着国家形象,而其行为的善恶,在《皇华集》诗歌中是隐而不彰的。其微言大义,也只有打开尘封的历史记载,才能浮出水面。

如嘉靖十五年(1536)龚用卿、吴希孟出使朝鲜。龚用卿《庆会楼之宴盛会也备览宫阙之胜以尽宾主之欢情亦至矣聊成小歌以申谢意》诗云:

名苑花开三月天,贤藩敬客张高筵。巍峨勤政之殿前,右华小阁通西偏。琼楼百尺凌苍烟,朱栏碧瓦高腾骞。……新荷出水大如钱,菱叶池藻绿相牵。葡萄满架水晶悬,万山灯火蠙珠连。……经丘寻壑采芳荃,百步九折仍回旋。陈茵小坐金杯传,挥毫凝秀题新篇。弼云拱极耸后先,对此不觉坐屡迁。霞光皎皎月正圆,春宵苦短不知眠。多情能有主人贤,狂歌一曲留朝鲜。此景此乐名山川。[1](P1592-1594)

诗作以跃动的文笔泼染出一幅腾挪有致、色彩明丽、万物呈鲜的华亭水榭图。如此佳景,怎能不“对此不觉坐屡迁”,“春宵苦短不知眠”?由此而赞颂朝鲜君臣的款接,倾诉彼此相洽的欢情。与之相呼应,郑士龙《次韵》亦云:

郊迓虎拜垂簪钿,两仙和气挹蔼然。秩筵仪享穷欢妍,天威曾不违颜颠。倾盖况复情相怜,因人地胜信当年。……缁衣安得留周旋,诗清笔妙两无传。思轶象外行诸篇,一欢那复问后先。春序忽忽坐变迁,他年交梦亦难圆。[1](P1595-1596)

诗作亦在铺排亭台水阁、天光云影、鸟鸣荷香中将明使与朝鲜君臣的欢情娓娓道出,写出了明使在一片繁华满眼中忘却身份之别,开怀畅游之乐情。吴希孟《宴庆会楼》等诗后亦注云:“庆会之游,国王以近山并楼之前后左右索名,云冈学士(龚用卿)乃名凝秀、拱极、环碧、长虹。若弼云、双洲、玉液,则予名之。”[1](P1601-1602)

但反观《李朝实录》之记载,在明使忘情、诸臣陪游、国王索名的背后则是另一番隐情。

《中宗实录》载:“两使于一路见亭榭山川辄改其名,书大字请刻板而挂之也,要以流名故。上知其意而请之。”[2](卷84,P569)盖国王提请改名,亦是为迎合明使,并非出于本心。而散步后苑之时,“正使犹为耽玩,或张或敛,载挥载玩,未免童心。”[2](同上)且以所折之花把玩之后赠与国王。龚用卿的所言所行盖本无他意,只是盛宴醉酒忘情的一种癫狂。但在朝鲜诸臣看来,无疑有抬高自己、贬抑朝鲜国王之嫌。龚用卿也因此招致诸臣的愤恨:“我殿下事大至诚,故款待诏使无所不用其极,而岂期招诏使之轻率无礼,以燕居之服当异国之礼享引。一国之主周步园中,衮龙礼服,乘曳草露,崎岖陵谷,玉步倾侧,而终始敬谨,小无倦色。此虽发于圣上事大之至诚,而诏使之不检,一至于此。侍臣及将士,下至卒隶,莫不愤惋。”[2](同上)相比国王的事大敬谨、勉力相陪,明使以便服出游,确乎有些失当。但因为有求于人,意欲请明使为朝鲜国王宗系一事在明朝皇帝面前美言,所以国王虽然感到委屈,对待明使仍是曲尽款接,尽力满足明使的各种要求,使其欣悦而还。观乎此,则作为形式上颂扬明朝、明使的《皇华集》,自然也是取悦明使的一种方式,只能是充满了对明使的颂扬和敬慕。

又如万历二十九年(1601)顾天埈、崔廷健出使朝鲜。当时朝鲜刚刚经历倭乱,千疮百孔,但两位明使却甚为贪婪,对朝鲜大肆“求索”。《宣祖实录》曰:“正使(顾天埈)求请之物,极为浩大。”[2](卷147,P24)“诏使带下人童忠常言:‘太监诏使或有如此,以内翰词臣所行如此,不可使闻外国。出来时言翰林院清凉,须得物资活可矣。因言征责边将之计,而边将多不在镇,所望之物专责于贵国。’”[2](卷147,P25)朝鲜君臣对天使的掠夺甚为忧闷:“天使曾在西路据执两西驿马各二匹以为己物,可骇之甚。入京之日,又执郊外例送仗马无意出送。副使亦效之。除回礼所送,两天使各一匹。及开城府,上使生日马一匹外,国马之无端被失者至于六匹之多,若此不已,则回还时,西路驿马必再被抢夺。”[2](卷148,P33)既然不能阻止,亦无法阻止,君臣只能随其所取,惟有喟叹:“自义州至京城几千里,而天埈狼贪壑欲,纵意劫掠参银宝贝,不遗锱铢,朝鲜一域若经兵火。此必天生污吏,重困民生,国运之不幸,可忍言哉?”[2](同上)“顾、崔之行,西方民力尽矣。而邦本撅矣。”[2] (卷149,P43)这一条条的记录,无一不是对明使贪婪的怨愤和控诉。顾天埈家丁董忠之诗:“来如猎狗去如风,收拾朝鲜一磬空。惟有青山移不动,将来描入画图中。”[2] (卷148,P33)《光海君日记》亦云:“太监征索自古而然,银子之弊,顾天埈作俑矣。”[2] (卷17,P177)将学士天使与世人所不齿的阉宦并论,将顾氏等人的贪鄙描绘得可谓淋漓尽致。

据此,《壬寅皇华集》中一些诗作的潜在内涵则不言自明。如李德馨赠明使诗云:

山拥围平楚,沙明绕曲湾。晴烟汀树嫩,返照野花斑。故国深春后,严程远眺间。莫嫌归橐冷,风月满怀还。[1] (P3215)

这首诗先以明丽的笔调勾勒出朝鲜的山、水、花、树之迷人景致,其意重在引出末二句,“莫嫌”二字尤为其深意所在:如此烟岚丽景,已可饱餐秀色而回,为何还要遗憾归装不够丰盛呢?更何况归装哪里是空空如也?!诗作以委婉的方式将对明使的讥评诉诸微言,含而不露,却也婉而有力。由此,集中的其他一些诗作,尤其是对顾、崔二人的盛赞之作,如李安讷诗:

汀烟漠漠柳丝丝,此地逢迎此别离。风采朝中多士服,姓名天下小儿知。使生异代犹欣慕,得接清尘岂素期?一上瑶京云路隔,梦魂千里倘相随。[1] (P3241-3242)

诗作对使臣极尽夸赞,称其乃是士人服膺,天下共闻,甚至连异代之人都欣慕,但“清尘”岂易相接?是真诚的仰慕,还是出于应酬的无奈,盖已毋庸赘言。

《皇华集》是在明朝与朝鲜李朝的宗藩背景下由朝鲜政府刻印的,有着强烈的政治外交意义。集中有诸多歌颂明朝太平盛世、皇帝洪恩、声教远播的颂赞之音,以及明使文臣与朝鲜文臣之间的赞美之辞。情之真假,言之虚实,皆难辨别。作为唱和诗文集,《皇华集》的文学价值往往不被肯定,正因其多为馆阁唱酬之音,似乏真情实感。但参照《李朝实录》中的历史记载,在特定的政治背景中加以观照,《皇华集》诗歌亦别有意趣。其中大部分都是次韵之作,它体现了明朝与朝鲜李朝在宗藩关系下进行诗赋外交的一种策略。诗歌中不便表达的东西,在《李朝实录》中获得了自由书写的空间。这样,阅读历史镜像中的《皇华集》诗歌,便有了在字里行间猜谜的魅力。

参考文献:

[1] 倪谦等.皇华集[M],台北:珪庭出版社,1978.

[2] (日)末松保和.李朝实录[M],东京:学习院东洋文化研究所,1957-1966.

[3] 汉城大学图书馆.奎章阁图书韩国本综合目录[M],汉城:保景文化社,1994.

[4] 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M],十三经注疏本,北京:中华书局,1980.

[5] 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M],北京:中华书局,1980.

The Poems in Huanghuaji by the View of History

The Intertexuality Reading between Huanghuaji and Veritable Records of Korean Yi Dynasty

Du Huiyue

(Department of Literature and Media,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 Henan, 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suzerain-vassal relation was established between Ming Dynasty and Korean Yi Dynasty, the civil officials of Ming Dynasty who were sent on a diplomatic mission to Korea often responsoried with the Korean civil officials from 1449. They wrote many poems in the literary communication. The government of Korean Yi Dynasty printed out these poems named Huanghuaji. As a large size poems responsory general collection, the strong political diplomatic property made the true meanings of Huanghuaji was presented only by the veritable records of Korean Yi Dynasty. This thesis will disclose the political diplomatic and historical cultural meaning of Huanghuaji as a literal text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background by means of mutual verific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Keywords: Huanghuaji, the Veritable Records of Korean Yi Dynasty, mutual verification between literature and history

作者简介:

杜慧月,女,1979年生,河南登封人,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系讲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通讯地址:河南焦作高新区世纪大道2001号河南理工大学文学与传媒系 ?杜慧月

邮编:454000?

手机:13782827915

歌颂党的诗歌(诗歌集) 篇8

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7月成立以后,由于斗争的残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没有条件组织统一的活动来纪念党的生日。把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同志于1938年5月提出来的。当时,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一文中提出:“今年七月一日,是中国共产党建立十七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央领导同志第一次明确提出“七一”是党的诞生纪念日。虽然党的诞生纪念日并不是党的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但是,“七一”这个光辉的节日已经深深地铭刻在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心中。它成为人们每年进行纪念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成为中国节日文化的一个部分

庆七一诗歌

(一)诞生于南湖游船,犹如天际升起的朝阳。

历经沧桑的祖国,如同沉睡的雄狮,在您耀眼的光芒下,猛然睁开了双眼。

(二)秋收暴动的长缨,八一起义的枪声,井岗山头的号角,万里长征的战歌,党啊我亲爱的母亲,您高擎镰刀斧头的旗帜,率领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三)遵义会议的曙光,抗击日寇的胜利,西安事变的调和„„

党啊,我的母亲,您用超常的智慧,挽狂澜,拯万民,定国运„„

(四)国共的几度合作,统一战线的形成,工农红军的改编„„

党啊,我的母亲,处处显示您:

博大坦荡的胸襟,酷爱和平的真诚。

(五)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谁也无法阻挡,党啊,我的母亲,您以非凡的魄力,率领百万雄师,过大江,追穷寇,缚苍龙,把五星红旗升起在祖国的上空。

(六)党啊,我的母亲,您生命旅途的每分每秒,都凝聚着蓬勃生机。

您沾满尘土的汗水,浸透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

您披荆斩棘,从希望走向新的希望。

(七)建三峡,抗洪魔,收港澳,党啊,我亲爱的母亲,您用慈母般的情怀,温暖着普天中华儿女的心田。

党啊,我亲爱的母亲,您用坚强的臂膀,维护了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尊严。

(八)而今,您依然精力充沛,雄风犹在,率领着亿万中国人民,演奏着改革开放的交响曲。

(九)从东海到西藏,从南沙到北疆。

党啊,我的母亲,在您英明正确的指引下,我们正唱着春天的故事,昂首跨越新的世纪。

(十)党啊,我的母亲,今天是你的生日。

作为您的儿女,我们向您表示——

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

无论何时何地,您永远是儿女心中——

最慈祥,最伟大,最圣洁的母亲。

党啊,我的母亲,您永远在我们心中。

沁园春•歌颂党

一个幽灵,共产主义,世纪宣言。

忆徘徊欧陆,巴黎公社,俄国革命,“

五、四”评刊。

两战硝烟,社会主义,四海翻腾红半边。

五洲震,看亚非拉美,地覆天翻。

东西风卷盘旋。

西风烈,东风激浪掀。

听弹飞呼啸,和平演变,吵吵嚷嚷,解体苏联。

曲曲折折,长江东去,浪海飞龙勇向前。

真理耀,奔大同人类,美好明天。

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红日东升照四方,伟大的人民顶天立地,伟大的军队握紧枪,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我们向前,大海不能拦,高山不能挡,高山不能挡!

伟大的国家伟大的党,革命的旗帜高高飘扬,伟大的人民不怕风浪,伟大的军队步伐坚强,伟大的领袖毛泽东,领导我们向前,祖国要富强,人类要解放,人类要解放!

风云八十载

八十年,风风雨雨,母亲风采依旧;

上世纪的史册里,不能没有母亲的记忆;

历史的长卷中,不能没有母亲的足迹。

母亲,在风雨里走过,今天是您的生日,襁褓中的儿女在向您致敬!

是否还记得。

上海滩的故事 ? 井冈山的故居 ? 两万五千里的征程?

延安的窑洞 ? 日寇的肆虐 ?

蒋家王朝的覆灭 ? 新中国的成立 ?

今天是您的生日,全国人民在给您祝寿。

嘉兴的游轮,依然留着您的呼唤。

正是这呼唤,唤起了国人的觉醒;

正是这呼唤,唤起了中华民族的希望!井冈山的扁担,担起了全国解放的重任。

走过了长征两万五,走过了风雨多少载。

金沙江在为您歌唱;大渡河在为您呐喊;

大雪山在为您献花;

茫茫大草地也为您铺上了绿色的地毯!延安窑洞里的灯光,依旧散发光芒,闪闪的红星,照亮了中国的未来。天安门城楼的宣言,宣布了旧中国的灭亡,新中国的诞生;

朝鲜的风云,展现了母亲的慷慨,国人的英勇,更赢得了世界的尊敬。

“ 红旗 ” 的飞驰,跑出了中国人的风采;

两弹的爆炸,炸出了中国人的自尊。

历史的困难,母亲带着我们,披荆斩棘走过来了,度过了漫漫长夜,我们迎来了黎明;

熬过了严冬,我们迎来了春天,春天的故事依旧在畅响,在社会主义的大道上,我们迈步向前。

港澳回家了,我们团圆了,我们手拉着手,走进了新时代!

今天是您的生日,我们在为您欢呼 :“ 母亲,您好!” 风风雨雨中,八十年过去了,如今,让儿女们向您道一声 :

“ 母亲,您辛苦了!”

七一诗歌-有一首歌

有一首歌,在大地上传播,在阳光里穿梭;

有一首歌,在脉管里流淌,在心里头铭刻;

这首歌的名字叫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这首歌,歌词铿锵有力,旋律气势磅礴;

这首歌,是照亮心灵的灯,是点燃信念的火;

这首歌,是吹沸热血的风,是酿造蜜汁的果;

这首歌,曾被大风搓揉,曾被暴雨打磨;

这首歌,愈搓愈加光亮;

愈磨愈是闪烁; 这首歌,唱了半个世纪,愈唱愈加鲜活;

这首歌,植根几代人的心灵,在代代人心上蓬勃„„

这首歌

在我们心上活着;

它融入我们的生命,融入我们的血液;

有了它,生活就会充满色彩;

有了它,生命就会充满蓬勃„„

这首歌,内涵极其丰富;

值得一生咀嚼;

这首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就没有我们的一切;

是党,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才尝到翻身的喜悦,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富裕才走进百姓生活;

是党,倡导西部开发,戈壁才崛起新城座座;

唱着这支歌,我们又听到祖国的吩咐;

唱着这支歌,耳畔又响起党的嘱托;

我们会接过革命的红旗,我们会挑起父辈的大业;

我们会让未来的世界,充满鸟语花香;

我们会把一个个日子,烹制成香甜可口的音乐„„

有一首歌,照亮我们的岁月; 芬芳我们的生活;

有一首歌,鼓起理想的风帆;

填平征途的沟壑;

有一首歌,越唱眼睛越亮;

越唱心胸越阔;

它是前进时的火炬

它是焦渴时的清波;

它是沉闷时的惊雷,它是迷路时的星座;

它是心上的一轮明月,它是生命之树的一片绿叶;

这首歌的名字叫做——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八十三年历尽沧桑,八十三年叱咤风云;

八十三年辉煌行程,八十三年名扬;

为了民族之独立,为了人民之解放;

您历尽曲折与坎坷,您饱尝磨难与艰辛。

您以博大的胸怀和钢铁般的意志,创立了千秋伟业;

您以甘甜的乳汁和大海般的深情,哺育了中华儿女;

忆往昔:

我们唱着“义勇军进行曲”,伴着国际歌的旋律,砸烂了日本法西斯,推翻了蒋家王朝。

看今朝:

我们唱着“东方红”,豪情满怀走进新时代,自力更生,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啊!

您是中华民族的希望,您是中国人民的救星,中国人民在您鲜红的旗帜下,昂首阔步,勇往直前;

华夏儿女在您驾驭的航船上,披波斩浪,扬帆远航。

今天是您的生日

你短短的一天,却拥有长长的回忆。

一九二一年,画舫上的会议还在继续。

路漫漫其修远,你唤起多少上下求索的仁人志士。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你使“八•一”成为军队的节日。

“为了新中国冲啊!”

英雄的呐喊在耳畔回响,烈士用赤诚和热血浸染旗帜!

为了搬掉“三座大山”,多少好儿女前仆后继!

三十八年“弹指一挥间”,包含了多少风雨中的苦甘、向往和寻觅!

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十•一”成为新中国的生日。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两弹一星”惊天动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大江南北,紫荆花、荷花斗艳争奇!

综合国力日新月异,民族自尊空前凝聚!

《义勇军进行曲》无数次在奥运场上奏响,圣火一次次映照五星红旗!

“七•一”党的生日,你不仅仅是一种纪念和象征,你更是一种重要性的宣示!

你是播种太阳的日子,你用镰刀收获民以为天的粮食,你用锤头打造祖国统一、民族腾飞的契机!

你是人类文明的大使,你是地球村和平希望的鸽子!

与其他节日不同,你是6451万先锋队员最盛大的节日,这些特殊材料制成的忠诚战士,将使我们的党与日月同辉永葆青春活力!

锤头和镰刀第一次碰撞

就给这片土地带来了希望

曾几何时

醉里挑灯看剑

英雄泪水和热血

锈蚀了一个美好的愿望

这是一片死寂的土地

矿井下那深深的巷道里

可有期盼的目光在喘息

那干瘪了一代又一代的种子

稚嫩的手可曾叩响明日的太阳

啊,希望啊,希望

锤头和镰刀的撞击

燃烧了那个很长很长的梦

那是一个怎样的夜晚呀

升旗的绳索

紧紧勒进双手的肉里

远天的鸽子衔走最后一丝黑夜

太阳把我们与旗帜一起染红

啊,希望啊,希望

窑洞里那架老纺车

还在吱吱呀呀的转

村口那座石碾

不停地重复着昨天的脚印

一位伟大的智者

破解了充满问号的那个圆

我们把走成化石的那双靴子

留给了类人猿的那片密林

我们走了

我们快活得走出一片旋风

呼啦啦的旗帜让整个世界惊愕

啊,希望啊,希望

阿芙罗尔号巡洋舰的圣火熄灭了

萨拉热窝街头烧焦了

山的那一边

种子生出了跳蚤

希望化作祈祷的香火

缭绕飞去

锤头和镰刀紧紧拥抱着我们的土地

我们收获太阳和朝霞

编织着自己的旗帜

我们曾经走过的路

飘着麦香

深深的 远远的弯弯的 香歌满满的我们一直走着

啊,希望啊,希望

七月的天空

如果

不是那一面高举的红旗

怎会有今天

壮丽锦绣的山河

如果

不是那一点燎原的星火 怎会有今天

幸福安康的生活

如果

不是那一种坚韧的信仰

怎会有今天

光辉灿烂的中国

红色的七月

我们用如潮的红旗

盛装

天地间一片神奇的土地

红色的七月

我们用如火的激情

高唱

世纪里一首不朽的赞歌

红色的七月

我们用深情的笔墨

书写

八十年一段艰辛的历程

岁月的风尘

掩盖不住你永远青春的容貌

历史的长河

沉淀不去你奋斗过的业绩

开拓者与后来人

都抱着一个光辉的信仰

——中国共产党

艰难岁月里

你是一团不灭的火

把希望播撒在心灵

和平年代中

你是一盏长明的灯

引导前行的步伐

于是

这一首赞歌

为你唱了八十年

都没唱够

于是

被你点亮的心灯

要用燃烧的生命 照亮

上一篇:肝胆外科考题下一篇:游天津作文400字作文范文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