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及其现代价值

2024-05-12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及其现代价值(精选2篇)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及其现代价值 篇1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及其现代价值

亚里士多德对“中道”问题作出了相当细致的哲学上的理性阐述,对情感感受和行为的“恰好”或“合宜”进行了有理论层次的分析,特别把道德上的“ 中”与技术行为方面的“中”作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比较说明,从而彰显了“中道”的特点.他特别强调理性在道德中的.主宰地位,却又十分清晰地说明了道德理性的情理互渗的特点,从而有着相当深刻的现代价值.

作 者:詹世友 孙美莲 詹才荣  作者单位:詹世友(南昌大学,江西,南昌,330000)

孙美莲(南昌气象学校,江西,南,昌,330000)

詹才荣(江西公安高等专科学校,江西,南昌,330000)

刊 名:株洲工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年,卷(期): 16(2) 分类号:B502.233 关键词:中道   选择   伦理德性   恰好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及其现代价值 篇2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善

一、幸福观的内涵

“在幸福是什么问题上, 有的说法源远流长, 主张者众多, 有的虽出自少数人, 但他们是杰出的, 不过没有一种是完全没有理由的”。亚里士多德 (以下简称“亚氏”) 在批判性的继承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与柏拉图的“善理念”基础上, 用中道的实践原则来构建自身独特的幸福观, 并强调公共幸福高于个人幸福, 将古希腊德性主义思想推向了高峰, 为之后各派不同人物的幸福观提供了素材。在亚氏看来, 人的本性即为心灵遵循理性原理的主动行为。人类的至善应该是心灵合乎德性的活动, 而作为至善的幸福就是人的心灵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

1、幸福是至善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以及一切实践和抉择, 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善具有现实多样性, 而“至善”作为最高的、最后的善, 是其他目的的目的。倘若仅只有一种东西是最后的, 那么它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善。倘若有多个最后目的, 那么其中最后的就是我们所寻求的善。看起来, 只有幸福才能称作绝对最后的, 我们永远只是为了它本身而选取它, 而绝不是因为其他别的什么。因此, 幸福是合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如若德性有多种, 则须合乎那最美好、最完满的德性才有资格称之为幸福。

2、幸福不等于快乐

幸福绝不在简单的娱乐消遣中, 而在合乎德性的活动中。一个人越是高尚, 其活动就越严肃、越优良, 自然越幸福。幸福的生活包含着严肃艰辛的行动, 而非包含娱乐之中, 也就是快乐不是幸福, 因为幸福是至善, 是以理性为统帅的, 而快乐不是善, 它是人的生理器官的一种感性需求, 有高尚与鄙下之分。尽管幸福不等于快乐, 但幸福也并不排斥快乐, 快乐是幸福的应有之义, 是幸福的构成要素。

3、德性即幸福

德性是人在实现他特有的活动上所表现的优点, 而幸福的生活必须合于德性。人的功能就是都是一种理性的现实活动, 而每个人的功能只有在他固有的德性的指导下才能发挥最好。为发挥德性的力量而达到幸福, 关键在于社会实践。一旦人脱离了社会, 就无法实现其善行, 节制、勇敢、正义等诸善德, 更不必言幸福。

4、思辨是人最高的幸福

思辨是理智对知识的运用活动, 是合乎最高理性活动, 是人们特有的功能。思辨具有连续性、自足性, 最能给人带来快乐, 使生活完美化。亚氏认为理智的思辨活动是本己的东西。凡是思维所及之处, 哪些人的思辨能力越强, 哪些人所享有的幸福也就越大。这不是出于偶然而是思辨的特性, 因为思辨本身就是一份荣耀, 一种幸福。

二、幸福的实现途径

1、力求做到中道

中道是亚氏伦理思想的核心。过度和不及都是错误, 而中间则会获得荣誉并受称赞。“德性”就是中庸, 就是对中间的命中, 是在应该的时间、地点, 应该的人以应该的目的行为。追求幸福, 可以更好地运用中道的理性来培养善德, 而适宜于大多数人的最好的生活方式就应为中庸, 合于中道德性的现实活动就是幸福。

2、培养人的德性

倘若一个人不具备德性, 即使物质再充裕亦不会有真正的幸福。德性和实践智慧是幸福的主宰, 每一个人所得的幸福正好与他具备的德性与实践智慧以及依次行事的能力相等。而德性使人具有获取生活中幸福的能力, 美好的生活无外乎德性的实践。

3、外在善的辅助

幸福也要以外在的善为补充, 好比赤手空拳不能成事。惟有客观条件得到充分的满足, 主体才会获得一种真实的幸福。否则, 主体要么得不到幸福, 要么得到的也只是一种虚幻的幸福。亚氏认为, 友爱是最大的外在善, 友谊永久维持, 方能使德性恒常如一。

三、幸福观的当代价值

1、财富不等于幸福

财富只是人们实现幸福的辅助手段, 拥有财富不等于享有幸福。立足现实, 也就是经济的发展与幸福感的增加并非是一种正相关的关系, 物质财富的膨胀仅仅是获取幸福前提而已。财富增加只是幸福的一部分, 而非全部, 只能引起幸福的浅层感受, 而不是深层幸福之所在。因此, 衡量社会和谐与否, GDP指标还远远不够, 应将“幸福感”纳入和谐社会总体指标评价体系。

2、幸福是努力奋斗的结果

幸福不是“上天”恩赐的, 不是“上帝”赐予的, 其意义在于追求, 在于不断的努力奋斗。通过机遇获得幸福是被坚决否定的, 惟有学习所分享的幸福虽非神之馈赠, 却是最神圣的。可见, 幸福需人的聪明才智与积极进取, 需人的宽广胸怀与诚实公正处世态度, 仅仅修养了德行而不努力奋斗同样不能实现幸福。

3、个人幸福融于社会之中

个人德性的培养与社会制度的建构是统一的。个人幸福的实践离不开社会条件, 也需外界善的辅助。因为没有外在条件便不可能或难于作出高尚的事。幸福是一种人生圆满的状态, 个人幸福有赖于公正的社会境遇。可见, 正确的幸福观不仅在于个人高尚的修养, 而且亟待正义的社会制度。在现阶段, 我们应努力实现社会各个群体在利益获取上机会平等, 促进市场的公平竞争, 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此正是亚氏幸福观关于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体系间关系的体现。

参考文献

【论亚里士多德的中道原理及其现代价值】推荐阅读:

亚里士多德幸福论05-16

读亚里士多德有感07-01

西方文论论文亚里士多德悲剧观05-22

上一篇:教师防溺水安全工作的责任书下一篇:对植物检疫工作的思考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