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2024-07-16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共7篇)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1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二〇一四年六月

想到要看《陆犯焉识》这本书,源自于张艺谋5月16日公映的电影《归来》,当时一部国产文艺片票房却不输同档期的进口大片,在惊讶的同时也随老谋子的粉丝们在万达影城围观了一次,剧情唏嘘感叹、心酸催泪。在得知影片由于审查等原因对原著删减较多,接近于再创作时,让人忍不住立即去拜读严歌苓的原著《陆犯焉识》。

百度了一下作者严歌苓,她生于上海,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华人作家,是华人作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作品以中、英双语创作小说,常被翻译成多国文字,是少数多产、高质、涉猎度广泛的作家。其作品无论是对于东、西方文化魅力的独特阐释,还是对社会底层人物、边缘人物的关怀以及对历史的重新评价,都折射出复杂的人性,哲思和批判意识。其代表作《金陵十三钗》、《陆犯焉识》分别于2011年和2014年被张艺谋拍成电影,此外还有多部作品被拍成电视剧。

《陆犯焉识》以作者爷爷的故事为原型,进行了艺术创作,书名就是主角名,不禁让人浮想…“陆犯,焉识?”是不是在说,这个犯人老陆,你能识得几分呢?而陆焉识这个名字,是否可理解为“路,焉识?”是作者想表达叙事主人公归路难寻的悲凉吗?阅读这本书再一次让我领略了这位悲情英雄的一生,脑海里挥之不去那个逐渐不再高大但足够伟大的悲壮形象。

《陆犯焉识》封底有一句“本书以深远的济世情怀,将知识分子陆焉识的命运铺展在政治这块庞大而坚硬的底布上,检视了残酷岁月里生命可能达到的高度。”我很是喜欢。这部长篇小说从1921年(陆焉识父亲去世留下恩娘)到1990年(年已九旬的陆焉识离家出走),横跨大半个世纪的琐碎人情、世事变迁,正因为投放在中国20世纪几番历史性巨变的大底布上,方才具备深远的意境和厚重的质感。

除主人公陆焉识之外,小说中其他人物皆未能逃离这段残酷历史的迫害。战后,恩娘在陆家房产濒临没收的时刻凄惨离世;冯婉喻失贞;冯子烨在“陆犯儿子”的名头下活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1954年抓陆焉识入狱的伪连长,和陆焉识一样做了囚犯进了大荒草漠;为陆焉识量刑的公安局长江帆因涉嫌军统被抓;拉陆焉识下水的“资产阶级代表”凌博士、诬陷陆焉识反革命的“无产阶级代表”大卫也先后死于文革劳改之中。作者本意就是要展现这一段起伏动荡的大历史给我们看,只是巧妙地将它隐于屏后,而将陆焉识连同他生命中一系列人际关系,浮华的、温情的、残酷的,统统推至我们眼前,看他们如同蝼蚁一样忙碌挣扎在无论如何也翻覆不了的政治土壤上。

时代真是个可怕的名词,一不小心就会翻江倒海,天翻地覆,于是乎你看见时代换了一茬又一茬,白的成了红的,红的成了黑的,把英雄扔进这漩涡中,当小丑一样耍,甚至当牲口一样活,任你无出去抱怨申冤,棱角被磨平,小心翼翼的伪装自己,苟且偷生,死乞白赖的活着。审视陆焉识的一生,我能想像的就是这么消极,但这消极里透着悲壮,悲壮里又透出一股力量,不由让人心生感慨。罗曼罗兰曾说过: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之后依旧热爱生活。

冯婉喻和陆焉识的爱情是小说的主线,陆焉识花了一辈子,非得倾国倾城,非得淌进政治浩劫,非得流放荒草大漠经历残酷的优胜劣汰,才迸发出此生真爱的火焰。我想陆焉识觉悟的那一刻内心独白一定很适合一句电影台词,“曾经有一份真挚的爱情摆在我的面前,可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的时候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如此”然而陆焉识没有失去,也从未失去一个傻女子对他遥遥无期的等待。曾经误以为的不自由在此刻成了支撑一个囚犯活下去的唯一动力,逃跑、自首、离婚,目睹了政治浩劫下世间亲情的荒诞与荒谬,更目睹了一个老浪子为爱悔改的自尊与怜惜。

故事伤感的结局昭示了陆焉识虽躲过一场场曲直是非后风尘仆仆的活者回来,却面对了一个罹患“阿尔茨海默症”的老妪时的造化弄人,爱情终其一生,就是给自己心爱的女人留下留下一个伤心的背影,任其独自等待。浪子回头金不换,却发现那个被他亏欠了一辈子的人根本不需要他一丝一毫的忏悔。如果结局换成陆焉识一直陪在冯婉喻身边,一遍遍的回忆和寻找回忆,最终换回她短短几分钟的记忆,最终一同幸福的终老,这该是多么美满。可结局偏偏是冯婉喻在弥留之际只记得自己在等一个人,却忘了这个人是谁,更忘了这个人就在他身边。

也就是这个冯婉喻,成了我读后最大的感慨。她是最幸运的人,无论陆焉识是否爱他,她的一生都是平顺的,平安的。这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她与生俱来的那种平静,静的让人佩服。她又是我所喜欢的上海女人,委婉雅致却不失力量。陆焉识由死刑变成无期,是她毅然出卖了自己换回来的结果。当然,这也成为陆焉识一辈子都不知道的现实。

作者让我们我们目睹了那个农场的黑暗和不堪,却又让我们在最后邓指的三儿子放弃外面的世界回到农场时,恍然。在那个时代的农场之外的世界,是否有更多的不堪入目,有更多的蛇龙混杂,有更多的无法面对?陆犯焉识也回去了,带着婉喻的骨灰。

也许,对于那个时代的人们,那二十年的囚徒生涯也算是一种幸运。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2

写作缘起:对家族史和自我的探寻和剖析

《陆犯焉识》的创作来源于作者祖父严恩春和另外一位劳改过的老者两个人的故事。根据严歌苓的自述, 我们得知她的祖父严恩春16岁大学毕业, 20岁出国留学, 25岁获得博士学位, 40岁因对现实失望而自杀。严歌苓未曾与祖父谋面, 却又因亲戚言谈的描述, 和他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严歌苓的姑姑说她的悟性高, 读书用功, 敏感、孤高, 这些都像极了祖父。祖父英俊的老照片, 留下的书、瓷器、玉器等物件, 让他在歌苓心中变成了一个神秘的符号。后来, 她又结识了一个在青海劳改了几十年的长辈, 也是知识分子, 解放前曾任一所著名中学的校长, 他请她读他写了多年的笔记, 这里记录了他几十年的人生遭际和精神追求。严歌苓发现这位长辈与自己的祖父在很多方面是很相似的, 如果祖父活着, 后来可能就会成为这位长辈的样子。对家族史的探寻和剖析, 也是对自我的探寻和剖析, 严歌苓逐渐有了想以祖父为原型, 书写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命运的念头。

严歌苓为此书的写作进行了10多年的准备, 多次往返美国、上海、青海。严歌苓在美国寻访了祖父曾经就读的学校, 她认认真真地拜读了祖父的博士、硕士论文, 知道他当时是那样忧国忧民, 那样认真地在为国家画一幅蓝图。她去青海看那里的植物和动物如何在大荒草漠上繁衍生息, 看它们在那种没有伪装的大自然下的优胜劣汰等等。在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后, 她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作品。

关于本书书名的确定, 曾根据主人公的特性叫“浪子”, 后又改叫“无期”等等, 最后决定在主人公的名字“陆焉识”下功夫, “陆焉识”这三个字可以使读者感觉出主人公的身份, 可以引起对其性格和家族背景的想象, 最后定为《陆犯焉识》是因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到七八十年代, 在称呼犯人时常在他的姓和名字之间加一个“犯”字, 叫做“×犯××”, 这种特殊用法, 带上了那个特殊历史语境的烙印, 为小说平添了几分历史的沧桑感和神秘感。

求索自由:爱与恨在历史长流中辗转反侧

此书的主人公陆焉识本是上海大户人家才子加公子型的少爷, 聪慧而倜傥, 会多国语言, 也会讨女人喜欢。父亲去世后, 年轻无嗣的继母冯仪芳为了巩固其在家族中的地位, 软硬兼施地使他娶了自己的娘家侄女冯婉喻。没有爱情的陆焉识很快出国留学, 在美国华盛顿毫无愧意地过了几年花花公子的自由生活。毕业回国后的陆焉识博士开始了风流得意的大学教授生活, 也开始了在风情而精明的继母和温婉而坚韧的妻子夹缝间尴尬的家庭生活。

五十年代, 陆焉识因其出身、更因其不谙世事的张扬激越而成为“反革命”, 在历次运动中, 其迂腐可笑的书生气使他的刑期一次次延长, 直至被判为无期。这位智商超群的留美博士由此揣着极高的学识在西北大荒草漠上改造了二十年。精神的匮乏、政治的严苛、犯人间的相互围猎与倾轧, 终使他身上满布的旧时代文人华贵的自尊凋谢成一地碎片。枯寂中对繁华半生的反刍, 使他确认了内心对婉喻的深爱。婉喻曾是他寡味的开端, 却在回忆里成为他完美的归宿。

“文革”“结束后, 饱经思念的陆焉识和冯婉喻终于可以团聚, 然而回到上海家中的陆焉识却发现岁月和政治彻底改变了他的生活, 他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位置:一生沉沦、终成俗庸小市民的儿子一直排斥和利用他, 才貌俱佳、终成大龄剩女的小女儿对他爱怨纠结, 态度几经转变, 唯一苦苦等待他归来的婉喻却在他到家前突然失忆。于是陆焉识就这么陪着她, 像个亲切的老朋友那样, 把前半辈子从来没给过她的耐心和等待攒够了一样都给了她。即使她看上去再也记不起他是谁, 他也没有显出半点急躁来。

然而, 很意外的, 这个一直让人觉得苦涩心酸唏嘘感慨的爱情进行到这一步, 竟因为婉喻的失忆, 陆焉识对失忆的婉喻的重新追求和陪伴, 带来了一丝丝的甜蜜, 美好的一如初见, 淡淡的, 带着最初的爱慕和温馨。“他一步步颠覆自己对自由概念的诠释, 但是一辈子他在渴望自由。所以这个作品可以诠释为主人公对自由意义的领悟, 用一生领会自由的意义。” (严歌苓) 在严歌苓看来, “自由”是陆焉识那一辈知识分子的终极追求, 关于爱情、关于婚姻、关于人生, 都最终指向“自由”这一终极意义。在主人公经历了所有他认为的不自由之后, 他才意识到, 自由和不自由是相对的、辩证的。因为心灵的自由没有人可以夺走, 也没有人可以给予。在陆焉识身上, 严歌苓巧妙地寄寓了对从未谋面的祖父兼翻译家严恩春那一代知识分子精神境遇的探寻与怀旧, 也间接表达了对知识分子身上的坚韧与理想的仰望。

传奇性:严歌苓的看家本领

严歌苓喜欢用一种传奇的写法, 整个小说人与历史相互纠缠, 爱与恨在历史长流中辗转反侧, 在她很多小说的创作一直有“千帆过境, 原来你就在这儿”的桥段。比如《一个女人的史诗》, 又比如这本《陆犯焉识》。都是两个人被迫捆绑在一起, 先是男人怎么都不爱自己的妻子, 而妻子又是把自己的丈夫当偶像一样崇拜着高不可攀地爱着。两个人都经历了那种丈夫被时局扔至命运最低点, 而妻子则一下变身生活的顶梁柱支撑起了这个家。于是在男人经历了命运的煎熬之后, 终于意识到自己最不可分离的便是那个自己嫌弃过的妻子。

而严歌苓最喜欢写的女性角色是那些天性中有一种“大地之母”的元气、爱得不得要领、活得泼辣伶俐的人物。冯婉喻是, 恩娘是, 念痕是, 田苏菲是, 朱小环是, 她书里边边角角的女人都是这样, 在女人的多面性上, 严歌苓写得非常透彻。女人的愚蠢与聪慧, 狡黠与天真, 世故与幼稚, 在她的笔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她的视角是力图站在一个第三者的角度上, 以一种公平不加以评判的角度上来刻画人物, 展开故事。而眼睛的高度就决定了这本书的高度, 如果作者高度不够, 就局限了这本书。好的讲故事的人有两种, 一种是原原本本清清楚楚不加自身感情地告诉你一个好故事;另一种则是舌灿莲花把一个不太好玩的故事用自己的添油加醋把它讲得很好听。严歌苓的视角其实并非那样不掺杂感情, 她自己已经把她书里的人物盖棺定论了。谁是浪子, 谁是痴情。因为她已经想好了, 所以她写得更好, 更细致, 更精彩。但同时因为人物是定型化的, 缺乏一种往前发展的动力, 阅读的快感虽然有了, 但是乐趣不再。

可以说严歌苓的小说或她在小说中的思维, 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性格决定论”或“个性决定论”。王安忆乍看起来也是这样, 但其实她的人物性格背后有着针法绵密甚至到烦琐了的心理描写。这便使得她的人物不单单被一个“个性”、“性格”所决定、所推动、所解释。严在这方面更象是个匠人, 故事千变万化, 但是性格是决定的发展主线。

严歌苓笔下的人物, 白蛇、王葡萄, 再如此篇小说的男女主人公, 从一开始读我们便觉得似曾相识, 她们都很有传奇性, 不管是成是败, 都是“话本”中的人物, 是女人里的“尤物”, 是仿佛本来就存在于我们脑中某个地方的人物———当她们刚刚被叙述出一个棱角来的时候, 我们便能顺藤摸瓜地, 在我们脑中拎出来那个活脱脱的身段, 而且, 这身段几乎就与严接下来的描写不差一厘。从这一点上说, 严是很会“借力”的:这样的人物, 原本就存在于我们思维的资料库中, 尽管她们都富有个性、与众不同, 但实际上她们又都是被定型的。严文字上轻松、风流的风格也使得她与这样的人物相得益彰。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3

关键词:严歌苓  《陆犯焉识》  失忆

记忆是人类存在的基础,没有记忆人类和动物是没有区别的。同时,记忆也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基础,失去记忆意味着失去某些情感,人是无法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更加不可能有社交活动。在一般人看来,失忆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人应该抵抗失忆。然而对于一个生活在剧痛之中的人,失忆无疑是最佳的解脱之道。在小说《陆犯焉识》中,“失忆”是具有积极作用的。“失忆”不仅是情节转折的关键,也是人物情感思想转变的关键。对于理解这部作品而言,“失忆”是一把关键的钥匙。

一  冯婉喻的失忆

严歌苓曾在访谈中这样说:女人是最有写头的。因此读严歌苓的小说不能不读她笔下的女人,读《陆犯焉识》不能不先读冯婉喻。虽然小说是以陆焉识为主的,但是冯婉喻却是比陆焉识更加有看头的一个人物。作为一个政治犯,陆焉识的生活可以说是异常单调的,除掉那些为生存而进行的挣扎,剩下的只有孤寂和无聊。冯婉喻,这个生活在监狱之外的人,除了生存之外,她所要面对的远远超过陆焉识,她所承受的痛苦也远远超过陆焉识。按照小说中的话来说,作为一个无期犯的老婆,“连从良的妓女都不如”。对于一个曾经的大家闺秀来说,这种屈辱或许是比死更加痛苦的。但是她不能死,她深知自己是陆焉识唯一的依靠。于是,她只能过着生不如死的生活,直到丈夫活着回来。

得知陆焉识释放归来的消息,冯婉喻一定是万分欣喜的,同时也是万分恐惧的。虽然自年轻的时候起,她与陆焉识的夫妻生活并不和谐,陆焉识将她视为一个枷锁而不是一个妻子,总是若即若离,甚至出过轨。但是她将他视为唯一的爱人,她将自己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这个男人。为了保住这个男人的生命,她甚至出卖了自己的肉体和尊严。对于这个男人她没有一丝一毫的亏欠,她完全可以给他两巴掌,以泄心头只恨。如果是这样的话,冯婉喻或许不会失忆。冯婉喻的失忆,与其说是病理性的,不如说是心理性的。她的失忆很突然,是在见到陆焉识那一刻时她才开始失忆的。是因为不敢面对他吗?显然不是。恰恰是怕陆焉识不敢面对。在她的记忆中,陆焉识是一个心高气傲的人,从来不愿亏欠别人,更何况是一个包办婚姻的妻子。如果陆焉识得知自己的命是用老婆的清白换来的,他会怎样呢?冯婉喻不想让陆焉识痛苦,而唯一回避他的方式只有失忆,一种近乎于疯癫的失忆。

回顾冯婉喻的一生,真是非常不幸的。年轻的时候她被姑母当做是巩固家庭权力的工具嫁入陆家。新婚不久,陆焉识远渡重洋,开始长达了五年的留学生活。在此期间,陆焉识与异国女子卿卿我我,缠绵悱恻,丝毫没有顾念到家中的结发之妻。回国后的陆焉识,心中所挂念的只有自由,为了自由他真是不顾一切。他的不妥协,让家庭陷入动荡,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如果不是冯婉喻忍辱负重,陆家早就不复存在。陆焉识锒铛入狱后,冯婉喻仍旧不离不弃。如果她选择放手,她的后半生或许不会过得这样辛苦。可是她不能,因为她爱得太深了。不能因为冯婉喻和陆焉识的婚姻是包办婚姻,就认定冯婉喻对于陆焉识的感情只是从一而终的表现。对于陆焉识,她是有真爱的。如果不是这样,她也不会选择用失忆来面对他。

此外,从小说的描述来看,年轻时的冯婉喻是一个大美人,如果不是陆焉识鬼迷心窍,他们完全可以过上神仙眷侣一般的生活。然而岁月的折磨让冯婉喻彻底失去一个女人的光彩,可以想见当她得知陆焉识即将回来时,她一定反反复复地照过镜子,她想要以最好的样子去面对他,可以她突然发现她做不到了,她再也不是当年那个美丽的女子了。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曾说过:纪念是为了忘却。对于冯婉喻来说忘却是为了纪念,失忆后的冯婉喻如同变成了另一个人,一个由于长期压抑而形成的本我被释放出来了。那个本我中保留着青年时期所遗留下来的美好记忆,对于她来说这是她最大的慰藉了。

二  陆焉识的抵抗失忆

看完冯婉喻,再来看一下陆焉识。法国思想家卢梭曾经说过: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陆焉识的理想是追求自由,可得到的却是三十年的牢狱之灾。三十年的牢狱,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是灾难性的。在小说的开头,我们并不知道陆焉识是谁,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老犯人,他是口吃的,身体很憔悴,很难将他与一个30年代风流倜傥的富家公子和精通四国语言的大学教授联系在一起。现实的残酷就在这里,这个被称为“老几”的老犯正是小说的男主人公陆焉识。

陆焉识,真是不幸。他的不幸一半归结于政治动荡,另一半要归结于他的性格。对于一个富家少爷来说,不需要为了生计而去做一些蝇营狗苟的事情,因而也不知道何謂人情世故。当面对无端的攻击时,他没有化解之道,更加没有招架之力。像他这样的人,其实更加适合与世无争,与世隔绝。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在他的坚持中有太多年轻气盛,爱出风头。如果能够早一些看头世事,必不会沦落凄凉到后来的地步。

或许真有“天妒英才”,陆焉识虽然没有英年早逝,却可谓生不如死。牢狱是一个非人的世界,囚犯都是非人的。三十年的非人生活,让陆焉识面目全非,即便冯婉喻没有失忆,或许都不敢相信眼前的这个人是当年的陆焉识。或许真正需要失忆的是陆焉识而不是冯婉喻,但陆焉识绝不会失忆,也绝不能失忆。三十年的点点滴滴,他都用盲写的方式记录了下来。他相信,历史一定会还他一个公道。虽然他顽强地抵抗着失忆,但他还是“失忆”。与世隔绝的生活,让他失去了妻子的记忆,子女的记忆,及社会的记忆。出狱后,他面对妻子的失忆,子女的冷漠,邻居的鄙夷,想必是万分苦闷的。尽管在冯婉喻看来自己的失忆对于陆焉识是一种保护,可是这让陆焉识失去了弥补记忆的机会。陆焉识永远不可能知道在没有他的三十年里冯婉喻到底经历了什么,他的子女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个社会到底经历了什么。不过,冯婉喻的失忆,给了陆焉识巨大的启示,让他重新思考了自由的内含。当代法国思想家福柯曾经说过:知识是一种权力,一种规训权力。在很长一段时期内,陆焉识对于自由的认识是一种知识上的认识,是一种规训。他像堂吉诃德那样追求自由,最后遍体鳞伤。他纯真地思考着自由,充满英雄主义的气概。冯婉喻的失忆让他意识到曾经的一切是多么虚妄,自由其实就是一种失忆,忘掉所有的知识,忘掉所有的规训。正是由于领悟到这一点,最终他选择回到那个囚禁他一生的地方,当他回到那里时,他感悟到自由在每一寸的草地上。

或许有人会觉得陆焉识的结局很凄凉,一个人孤零零地回到伤心地。然而在陆焉识的心里一定有着某种形式的狂喜,在那一刻他已经可以不再关心自己存在的光明与黯淡了,不会让自己耗损于成功与失败了,他只会关注自己内心的戏剧,一出关于自由的戏剧。他将在世界中体验孤独,将体验世界的孤独。或许在出狱的一刻,他感慨过命运的不公,庆幸自己活着出狱,将自己视为一个胜利者。然而当他重新回到这里的一刻,曾经的那些想法都烟消云散了。宽恕也是一种失忆,他宽恕了一切,忘掉了一切。

三  失忆的哲学

小说是时间的艺术。时间线越是单调,小说越是单调。相反,小说则越是精彩。打破时间线并不是随随便便的事情,如果不合理,必然会给人一种错乱的感觉。时间和记忆有着直接的联系,时间产生记忆。在某种程度上而言,时间就是记忆。因此,失忆无异于失去时间,将正常的时间线彻底打乱。在诸多悬疑类小说中,失去记忆的主人公被神秘组织追杀,每一次记忆片段的闪现都是小说情节最为重要的转折点。尽管这样的设计屡见不鲜,每每读来仍旧有一种趣味十足的感觉。归根结底是由于失忆具有某种神奇的作用,它让每一个人都有机会重新经历一次人生。当然,一般的悬疑类小说不会有如此深刻的哲学探讨,失忆只是一个道具,为情节服务的道具。而在《陆犯焉识》中“失忆”被提升到了一个哲学的层次上,既是叙事哲学,也是伦理哲学。关于“失忆”之伦理哲学方面已经在上述中详细地论述过了,以下将探讨一下它作为叙事哲学方面的意义。

《陸犯焉识》的叙事主体不是陆焉识,也不是冯婉喻,而是他们的孙女冯雪峰。如何让这个叙事主体具有合理性是严歌苓首先要思考的问题。“失忆”无疑是最合理的。陆焉识坐牢三十年,显然他不适合成为叙事主体,同时由他来叙事显然会有损客观性,冯婉喻失忆且完全不了解陆焉识的过去,因此她也不适合作为叙事主体。陆焉识与冯婉喻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内是几乎没有交集的,因此他们没有共同的记忆,不可能用一个统一的方式来叙述。冯婉喻的“失忆”让她三十年的生活成为了一个空白,这个空白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即便孙女冯雪峰从父母那里获知一些关于祖母的信息,也只是零零碎碎的。此外,冯婉喻的“失忆”是她维护自己尊严的一种方式,她的过去是不能被完全言说的。“失忆”让冯雪峰合理地成为了叙事主体,由此深刻地改变了叙事结构。在这部作品中最常见的是在一段描述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视角。例如陆焉识越狱一段,虽然是由冯雪峰转述的,但是其中包含着陆焉识的视角和冯婉喻的视角。这种叙事结构需要非常高超的叙事技巧否则会显得十分错乱。由此可见,“失忆”已经不单单是冯婉喻的病理,而是作品叙事不可或缺的组成。在叙事手法上,“失忆”也起到了特殊作用。由于“失忆”陆焉识和冯婉喻顺理成章地成为了两条时间线,由于他们之间没有交集,因而让第三方叙事主体合理地不断地打断正常的时间线,用插叙的手法来叙事。当然,插叙并不是无限制的,随意的。采用这种手法,对于作者叙事技巧的要求是很高的。“失忆”让叙事线索的分割具有合理性。一部四十万字的小说,如果没有合理的分割,必然会给人一种冗长之感。头重脚轻,或是头轻脚重都是小说的大忌。如何合理分配笔墨,对于任何一个作家来说都是头等大事。分割同样是需要具有合理性的。小说时间跨度很长,如何分割是一个难题。作为一个资深的电影编剧,严歌苓显然在创作之处便已经想好了“失忆”的妙用,因而她有条不紊地分割着,分割出一条近似黄金比例的时间线。在这条金色的时间线的穿行下,整部作品凝聚了一股史诗气息,读来令人感到荡气回肠。

综上所述,“失忆”在《陆犯焉识》中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失忆”是人从痛苦中解脱的关键,是人捍卫自己尊严的手段,是人获得自由的方式。同时,“失忆”让叙事主体,叙事结构、叙事线索的分割等都具有了合理性,从而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因此必须高度重视这部小说中的“失忆”,从而深入理解这部作品。

参考文献:

[1] 龚自强:《与大叙事共溶的小叙事——看向〈陆犯焉识〉内部》,《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2期。

[2] 侯玲宽:《〈陆犯焉识〉:不容忽视的混乱》,《中国图书评论》,2013年第12期。

[3] 高红梅:《自由的追寻——〈陆犯焉识〉的自由乌托邦与边缘写作》,《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

[4] 房利芳:《重力挤压下的人生悲歌——评严歌苓的〈陆犯焉识〉》,《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第8期。

[5] 王蕾:《管窥〈陆犯焉识〉中的“逃”》,《才智》,2013年第23期。

《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4

外界环境的异变能为人带来多大的影响?人在环境中为求生存又能做出多大的改变?

首先是身份的改变。战乱中时局动荡,焉识归国前的陆家已经逐步显现出没落的迹象。报纸上也附和着水深火热、暗流涌动,讽刺、批判、回击、斗争……焉识不理这些,继续他学术的探讨,时而自以为高明的暗嘲终究是被好事之人拿来断章取义,招来了麻烦。陆家不保,焉识不再是少爷,与凌博士的误会也辩不清。最终被带走的时候,甚至连罪名都不是那么确切。百无一用是书生,恩娘口中“最没用场的人”,确是此时的焉识无误了。

其次是焉识性情的改变。西北服刑期间,是陆焉识转变最大的时候,为了生存下来,为了能再见到婉喻,他丢弃了清高,放下了尊严,以前最不屑的伪装狡猾正是他此刻的嘴脸。多年严酷的打磨,在他身上留下了肌肉记忆,到被释放回家后,还会偶然的唯唯怯怯,胆战心惊。

陆焉识转变最大的一点要数对冯婉喻的感情变化了。这是他所有思想转变的根源,是他有在严苛条件下求生存意识的根本原因。从抗拒到理解再到深刻的思恋,当他以“无期犯”的身份感悟到这些的时候,似乎一切都来不及了,但又暗暗地为这一切赋予了它的可能性。

望达是陆焉识连名字都不曾提起的“初恋”,是他挣脱恩娘和婉喻的束缚,不远万里追求自由解放、抛下作为儿子丈夫的所有职责后,第一段偶然邂逅。但他无论再怎样逃避冯婉喻,也始终不会与望达结婚,更没有在一开始就告诉望达,他有妇之夫的身份。望达在与离开间或,陆焉识的“红粉后备役”从来没有停止过动作。或许在陆焉识看来,这一年的恋爱时光但是是弥补自己被包办婚姻而缺失的生活经历,或是一场没有任何职责人的游戏。

相比望达,韩念痕是在战乱中与陆焉识共同经营过两年生活的人。这个重庆女子虽没有高贵的出身,她的聪慧、美艳足以使他着魔。念痕是很爱陆焉识的,那些试探的谎言但是是她自卑的武器。焉识不承认她的孩子的时候,她也无任何辩解,任他把她看作不忠的女人,默默忍痛把孩子打掉。可她还是那么爱他。不顾外界的闲言碎语,搬去照顾焉识起居,做了名分上的“外室”,与他共同生活,对一个柔弱的女子来说,做这样的决定需要付出多大的决心。焉识入狱,她为焉识寄了两年的家书,最后在这过程之中死心放下,她明白了无论外界变成什么样貌,他对家庭的职责永远不会改变,他是无法与家人分开的。焉识出狱后,念痕潇洒地离开,留给焉识的是她最完美的年华与他共同生活的回忆。陆焉识是否爱这个女子呢?我想他是爱的,只是怕承认,借口他爱的是自由而不是念痕,怕真离不开她。男人的爱不像女人,能够这么轻描淡写、不着痕迹。可焉识本质还是个有职责感的人,他的职责只属于他的家庭,属于他名正言顺的妻子,虽然他还不是那么喜欢他。

冯婉喻则是一个很典型的传统中国女子形象,一向为爱默默坚守着她作为妻子、儿媳、母亲的职责,替她丈夫承受着整个家庭的重担,对焉识言听计从,甚至为他牺牲自身清白,从无半分怨言。同样一件事在她与焉识眼中有着天差地别的境况,焉识那些过分的尊重、敷衍、甚至厌恶与嫌弃,在婉喻心中竟成了沉默无声的爱。婉喻是可怜的,在她清醒的那些年岁里,并没有得到多少来自焉识的爱,这对一个以情感作为精神支撑而竭全力守护家庭的人来说有多么可悲。同时,婉喻又是幸运的,一次要了无数人性命的长囚,最后使得焉识迷途知返,浪子回头,念起婉喻的好,仿若天下女子都不如婉喻,她成了他此后半生的唯一念想。婉喻失忆后,焉识衷情陪伴,虽然她再未忆起他是谁。陆焉识与冯婉喻就像千百年来的夫妻相处模式,经历沧海桑田之后,感情转变成亲情而永恒,每个人都为他的身份主角而坚守着自己的职责,陆焉识虽是洋派留学生,却也未能免俗。他抵抗过,逃避过这桩非自主选取婚姻,可能是恩娘的为难让他可怜婉喻,可能是婉喻的始终如一让他内心涌起一丝被掩盖的感动,也可能是二十年的流放囚徒生涯让他后悔当初为何身在福中不知福。不论是怎样,他还是爱她的,不然一个人怎样可能成为另一个人生存下去的信念?

人已归,心何安

书中描述了两处陆焉识被带走后回到上海。第一次是他周详计划后冒着生病危险进行逃亡,看到婉喻祖孙三人宁静的生活后不忍连累他们而回去自首。逃亡这个举动已经为她们带来了不小的麻烦,儿女对焉识的怨怼又一次加深。他们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表现实则反映出惶恐不安、十分畏惧的心理状态,既可怜又可悲。与父亲“划清界线”似乎是他们为了寻求自保而建立起的最后一道防线。我们没有生长在那样一个年代,所以很难体会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陆焉识服刑期间,他的家人们是“敌属”,他在坐“有形的牢”与世隔绝,他们却在坐“无形的监”,时时被人盯在眼里,不可有丝毫行差踏错。常年经受着这样的压抑苟延残喘,日子不是那么好过的。焉识归来,婉喻已不认得他,他与儿女之间也有隔阂,婉喻离开后,此处再无他容身之地,他也毫无留恋,终随心而行,寻找许他容身的一片广陌。

很早就听说过作家严歌苓,之前一向没有读过她的书,这次是前一段时间看了张艺谋的《归来》,一时好奇心起,看看《陆犯焉识》。看完之后最直观的感受是惊奇,与其说她是个厉害的作家,更不如说她是个实力超群的编剧。整本书看不到任何空虚的浮饰,语言从头到尾朴实平易、生活化,即使如此也不会给人枯燥及疲倦感。每句话都衔接紧密,画面感十足,看的时候能脑补出许多具体的场面,而非虚幻的联想,真实与细节是她功力深厚的一个体现。还有一点是当代许多自称作家的人(青年尤甚)很难企及的,她的作品时间与空间的推移是同步的,很多人容易忽略其中一个而过分强调一些看似重要,实则可有可无的细节,往往使故事的连续性减弱,出现停滞。另外,她对整个故事的总体把握、布局及深度的安排都拿捏得很准确,是个有实力的剧作家,值得学习的地方挺多的。

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5

以我读过的一些来看,严歌苓笔下的女性都是极弱者,委身于男性之下无论如何都保持着菩萨的心肠,像多鹤,一个日本女人,一个中国家庭的生育工具,却用一生去爱着这个家庭的男人,以至于这个家庭的一切,一辈子的追求仅仅是为这个家庭付出自己的一切;又如《一个女人的史诗》田苏菲(小菲)热火一团的爱着丈夫欧阳萸,即使他一点也不爱她,讨女人欢心、不断出轨,小菲依旧飞蛾扑火一样爱着她,爱到让自己的儿女都脸红。后来看严歌苓的《波西米亚楼》才知道这些的原因,小菲的形象就是严的母亲,严歌苓提到父亲文化革命坐牢时,母亲深夜在厨房炸小鱼,被儿女发现后尴尬地说父亲需要营养,死活没有给儿女吃一口——这一段在她的几部小说中多有提到,包括《陆犯焉识》里冯婉喻在厨房剥蟹黄,都是化自严歌苓母亲的“小鱼”;所以这也不难发现,严歌苓的小说里深深渗透着家庭,因为母亲对父亲热烈、持久一生的爱而父亲回报的冷漠、出轨,让严歌苓的小说久久不能脱离这种“女人殊死奉献爱,而男人置之不理”,然而小说的最后男人一般都会醒悟自己爱了一生的正是这个为自己付出了全部的女人;我又想到严歌苓的父亲在他新家庭醉酒后,喊出了一个名字,在场无人知晓,那是严歌苓的母亲。而严歌苓如此安排小说,还希望给自己的卑微又伟大的母亲一个美好的结局——一个不懂男人精神世界只会付出全部爱的女人,最后得到了男人的爱,男人醒悟这个女人从来都是最懂自己的。

《陆犯焉识》基于这种严氏的经典爱情套路,写的荡气回肠,却不仅仅是爱情,期间对于人性的看透,抽丝剥茧,灵犀会晤,读来连连惊叹!到底是怎样一位作者,又到底是怎样一个人的一生,成了这样一本读来不断震撼的书啊!翻开这本书才读了几行字,就已经被作者套入了这个故事,一连几天都捧着这本书读的欲罢不能。严歌苓高超的写作手法,在这本书中达到了顶峰,对人性心理的分析,让我不断感叹,且又瞧这犀利的文笔,综合了张爱玲、王安忆,却并未有张爱玲的幽怨,严歌苓整本书都透出一种深深的悲悯包容。又有人说《陆犯焉识》综合了《围城》、《红玫瑰与白玫瑰》,的确是有些类似的,但是仅仅是爱情部分,从一个人起伏跌宕、大起大落的一生来看,它的格局无疑是更大一些的。我读着《陆犯焉识》,心都是揪着的,这一出令人落泪的悲剧啊,让人怎么不心生同情,联想到人的这一凄苦的人生,多少人在非阳光灿烂下过着龉龌的生活!这个时代已然没有了文化革命,但是那样的人生怎会没有呢!陆教授是这样一个“没用场”的人,除了读书一无是处,书里描述这种人就是因为一身的本事从来学不会妥协,以为世人压榨了自身的才华便会饶过他们保持自己的清高,可事实上这些一身才华、清高的人又是在暗地里不自知的参与了多少的苟且!总是这样的身不由己……这就是一个可悲的理想主义最为悲剧的一生。而最令我痛心的是曾经学富五车、春风得意的漂亮男人陆教授到了那泯灭人性的监狱里成为了一个极其卑微的罪犯,为了生存一双写文章、小拇指拿来挑蛤蜊的手去扣大粪、刨垃圾桶,能说四国语言流利的舌头装了二十多年的结巴,为了活命屈尊就地从高傲跌倒一丝一毫都见人脸色行事随时见风使舵转变话锋,何其悲哉!这人性呐,怎么读读的完呢!见这陆犯焉识,读的我一双眼睛时而蒙上一层泪水,深深叹息!

再说《陆犯焉识》的爱情。焉识在狱中二十多年突然醒悟了自己的一生所爱就是妻子冯婉喻,年轻时曾因为这包办婚姻而从未对妻子有过一丝地爱,甚至拿着继母的由头把这种冷漠发挥到极致,而妻子冯婉喻一开始就爱上了陆焉识,爱上这个才华闪烁的漂亮男人,柔情似水,含情脉脉地看着他,时而爆发出爱到极致的眼光——狱中的陆焉识反复从记忆里抖出妻子那眼神,竟是那样的艳光四射……对妻子的爱、思想到了日日夜夜不能成眠的地步,在脑中盲写给妻子的几十万文字,都在诉说那种爱意。然而这种爱终究还是蹉跎了,到底是有命这一说的,冯婉喻爱了他一辈子他知道的,然而冯婉喻却不知道他最终醒悟了那种爱归来寻她,又或许她是知道他一直都是爱她的……读到文章尾声的某些细枝末节,竟又再次掉了泪,这种爱情本身在现实是难以见到的,或许我们见到却不知道,这种爱情在积了几十年后轰然爆发,强烈到不仅仅是爱情亲情的融合,更是一种人性的醒悟,一种对于人生最高级的醒悟。如今的爱情小说,大多说的是焉识的前两种爱情,风华正茂时,两个漂亮人儿在一起演绎风花雪月里的你侬我侬,即使错过也是那般美丽动人,年轻人也多是爱看这种文字的,谁叫他们年轻呢?而这种爱情吧,到了最后陆焉识多丑啊,又丑又卑微,一度失去了自己做人的尊严,回到了妻子的身旁,两个人默然相对,隔着几十年的光阴,妻子还不认识他,无论如何都不那么好看,还令人感到残忍,这爱情哪里有值得可看的呢?才子佳人早就被时代无情吃掉了,剩下两个生活本身里剥落而出的真实的人,谁要看?可就是那样的荡气回肠,催人泪下。突然醒悟了一些对于爱情的认知,心下又一阵揪心的痛。

《陆犯焉识》算是近期触动较大的小说了,此前也一边读着些不温不火的文章,都没有这一记来得深刻,深夜读完,感慨良多,无从安稳,遂作此感言,表达内心的强烈震撼

读《陆犯焉识》有感 篇6

---读《陆犯焉识》有感

前天好友推荐了严歌苓的小说《陆犯焉识》,推荐理由是她今年看过的众多小说中形象最为深刻的两部之一,读完之后感觉很心酸,为人性和人的命运唏嘘不已。

我已经很久不能静下心来读一本书了,对于自己的”堕落”我毫无办法,只能放任自流不去触碰到内心的烦躁,不强迫自己看书。这一次我仍然心情忐忑,怕自己不能安静的读完,怕辜负好友的一番心意。

网上看了才知道这部小说是最近很火的张艺谋的大片《归来》的原著。前一段偶然看见电视里一段宣传片,是《归来》中男主人公和女主人公在车站隔着人群分别的情景。自己不追星,不追片,但陈道明和巩俐是我喜欢的两位大师,他们精湛的演技让那副画面直透我心底,触动心里某一个柔软的角落,久久不能忘怀。

当天早早的吃完晚饭,洗了澡,一个人关上卧室的门静静的捧着手机看起来。

开篇嗅到的是张爱玲式的旧上海气息,因为喜欢张爱玲的文字那样的充满苍老感的繁华对自己十分有吸引力。于是一开始自己就被陆焉识、恩娘、冯婉喻给吸引住了。

夜以继日,终于花了一天两夜的时间几乎是一口气把小说看完了。这就是自己曾经的看书风格,碰到一本对自己口味的书不眠不休也要把它看完,否则犹如百爪挠心样难受。当然这样的过度消耗,让自己像中毒一样深陷小说中。甚至短暂的睡眠中还做了于小说相关的梦,梦到了冯婉喻安静的眼神和笑容。

很奇怪,触动我最深的除了西北荒漠劳改犯的饥饿描写外,不是陆焉识突然醒悟的爱和归来之后默默的陪伴,而是两位女性角色恩娘和冯婉喻的命运。

恩娘无疑是封建家长的代表,为了巩固在陆家的地位把自己的侄女冯婉喻硬塞给陆焉识为妻。她也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结婚八个月就丧夫,差点被送回娘家,凭借“超凡的哭功”感动陆家未来的当家人留了下来。二十四岁就开始的寡居生活扭曲了她的性格,事事都与自己的侄女、儿媳争风头,甚至还争继子的宠爱。在这里我们似乎看到了张爱玲《金锁记》中曹七巧的影子,尖酸刻薄看不得儿子儿媳恩爱。她的人格遭到了扭曲,也让人心生厌恶。然而她对人对世事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她说陆焉识是“没有用场的人”“老早呢,觉得你没用场好,心底里不龌龊,人做得清爽。太有用场的人都是有点下作的。现在看看,没用场就是没用场。中国是个啥地方?做学问做三分,做人做七分。外国的人要紧的是发明这种机器发明那种机器,中国人呢,要紧的就是你跟我搞,我跟你斗。你不懂这个学问,你在中国就是个没用场的人。”一个女人把人和世事看得这么透彻,是无奈的叹息。同时,她也是一个会精打细算,有超凡持家本事的女人。她凭借这个本事在陆焉识去重庆的战乱日子让一家五口人都平安生存了下来。在陆焉识从重庆回到上海为了找到工作不得不想法宴请凌博士的时候,靠着在黑市上挨冻多日的置换凑齐了四冷六热的一桌拿的出手的家宴。而在凌博士没有赴约之后,她又用那一桌经过加工的菜宴请了接收日产的大员,并且拿房子抵押换来金条贿赂他们,保全了陆家的房产。可是这样的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在那样的社会注定是得不到幸福的,她的结局就是在陆家房产无法保全的时候因为想不开突发“心脏病和其他一切不清不楚的大小毛病”离开人世。

刚出场的冯婉喻被称为年轻版的恩娘。她在姑姑的安排下第一次见到陆焉识,听说他十六岁就读完高中,十八岁只用了两年时间就读完了大学“脑子就是一部印刷机器,读进去就给他印下来了”的时候就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因而一见钟情。由此猜测她对于恩娘的安排一定是满心欢喜的,虽然被她视作神的丈夫因为她是被硬塞给他的对她十分冷淡甚至抗拒。让她洞房花烛夜独守空帐,新婚五天即出国留学,在美国与除了与望达相恋之外还有一个红粉预备队,在重庆与韩念痕同居。所有的种种不公和背叛冯婉喻不可能完全没有察觉,可是她心甘情愿的把自己圈在爱的牢笼里,并没有感觉到对她的不公,也没有因为不公而心怀怨恨,变成一个怨妇。这样的结果除了她对陆焉识深入骨髓般的爱,大概要感谢她的安静、隐忍和韧性。这些特质大多是中国传统女性的共同特征,不同的是冯婉喻多了一份安静。正因为这份安静让她获得了比其他同时代中国女性更纯粹的幸福。她用一生去爱着那个人,不管他对她做过什么,不管他是否履行了一个丈夫一个父亲的责任,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她没有成为依附的藤,也没有被困难击倒,靠自食其力将三个孩子抚养长大。更可贵的是,自始至终她都心怀有爱。一个女人能够一生都相信爱情,都爱着一个人,那是多么幸福的事情。

在中国一个女人要想获得婚姻的幸福,隐忍、韧性恐怕是必不可少的。男女平等喊了若干年,可是从来没有真正的平等过。当婚姻出现问题,女人由于心软,不想伤害到孩子,以及来自社会的种种无形的压力,往往选择的是打碎牙往肚里咽,以此来获得中国式的婚姻幸福。

而冯婉喻的幸福其实来自她内心的安静,爱一个人从来都是自己的事情与别人无关。不管是曾经陆焉识的“微笑着在场”,还是后来幡然醒悟的爱,她只活在自己爱的世界里,一个人苦,一个人累,一个人寂静的幸福。

严歌苓作品《陆犯焉识》读后感 篇7

--读《陆犯焉识》有感

原创: 瑞媛

《陆犯焉识》是本让人不眠不休一睹为快的书。之前看过由它改编的电影《归来》,觉得很深刻、很感动。于是特意找来书读,待读完书后才觉得,《归来》的滋味不及原著《陆犯焉识》的十分之一。

电影由于篇幅问题,把主人公陆焉识前三分之二的人生都删减了,使得原著对人物性格及命运的刻画几乎为零,于是就变成了一部仅仅只表现相融以沫的中年夫妻在特定时代的感情的戏,实在是让人遗憾。电影相对于原著来说真的只是冰山一角,但让人不得不承认的是,即便如此也已让人感动不已,原著的魅力由此可见一斑。

一、主人公陆焉识,倜傥的留美博士,通晓六国语言,天生聪慧、博览群书且有担当。幼时放学回家,家人不在,便在家门口看书背下半本字典;留学时看过马术比赛的书,就能在关键时刻挑出最好的那匹马带着自己逃命;读过修钟表的书,就能修理欧米茄;在劳改中随时搞发明,甚至逃亡路上他也能发现含有淀粉的草,从而报告政府救助饥民。

他不像出国镀金的普通富家子,他的论文多达十几篇;他的课堂生动有趣,总是爆满。战乱丢失了教材,他却可以照常上课,因为教材都在他的脑子里。

他最独特的能力是可以把在脑子里写就的东西,随时随地一篇篇调出来修改润色,然后再次一篇篇按顺序储存进去。他的大脑宛如一台有着超大储存空间的电脑,他的方法可能比现今流行的思维导图还高超……他就是这样一个有着非凡才能的高级知识份子。

二、然而,无论你有着怎样的才能,无论你有着怎样的生存能力,在时代的浪潮面前,你都如蝼蚁般渺小。

日寇来犯之初,舆论分为两派:一派主和。他们认为侵略战争是放火,被侵略一方应该救火,而不应该用抵抗战争去火上浇油,他们充当着在国、共,学生、政府,中、日之间拉架的角色。另一派主战。把他们打回去。

陆焉识主张的救火方式是放火,他从那边烧过来,你主动从这边烧过去,火挡火,倒可能烧出一片安全区域。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那两派常常互掐,陆焉识的立场就是其他两派争取的对象,不是被这派高调的内定为自己人,就是被那派亲如手足的兄弟当枪使,从而奠定了他悲剧的一生。

三、陆焉识=路焉识?我们又如何识路呢?我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看到有朋友写的书评,他认为陆焉识的悲剧人生是管不住自己的笔和嘴,不懂入世哲学导致的。

与友争辨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我居然不由自主的流下泪来。不知是为友人不该有的超然,还是为陆焉识们所受的苦而不值。

陆焉识们该如何洁身自好呢?绝大多数的学者都是迂腐而不谙世事的,还有他那出生,在五六十年代如何自保?

身处动荡社会中,作为当时不多的高知人士,陆焉识们不发声、不在媒体上振聋发聩,就可以保全自己的小家安稳吗?当所有的人都保持沉默,“洁身自好”的过自己的安稳小日子时,谁来讨伐恶?谁来维护家?

仔细读读我们不难发现,即便他不发声,他们也连唯一的财产——房子都保不下来;我们还发现流氓强盗好对付,社会浪潮却无法躲避。当然因祸得福的事天天都在发生,如果不失去房子,还会给他家庭带来其他灾难。

我们姑且不考虑陆焉识们的自由、中立、学术之路是否能在炮火连天和革命浪潮中走通,单是在那个在风雨动荡的时代,又有谁不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呢?

走错路就要付出一生的代价吗?更何况他没有走错路,他只是以学者的眼光怀疑一切。“一切都可以怀疑,除了怀疑本身”,这应该是一个有独立思考和完整人格的人所应该具备的起码的能力。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怀疑就是背叛!怀疑就是敌人!于是国民党的牢他坐了,之后新社会的牢他居然也坐了20多年。

社会是一把刻刀,将他所有的棱角割掉,失去了轩昂气宇的他,心中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爱的渴望却一点没变,这正是让人感动的部分啊!

真理总是越辨越明的,没有千千万万个陆焉识们,真理又从何辨析?社会又如何进步?如果严歌苓写这本书的意义仅仅教人识时务者为俊杰,那我真是要为严歌苓悲哀了。

这本书以极大的篇幅描写了文革前后的社会景象,很多内容是我所无法想象的,几乎超越了我的承受。

但是从老人们口中所知的又仿佛能印证一二。那时仿佛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了一般,人世间的所有邪恶、痛苦都被传染,人性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在饥饿和寒冷的压迫下,将一切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

有人可以吃下烤得香喷喷的,从鼠洞进人腹,再从医疗垃圾中捡回的青稞;也有人可以吃已死去了几个月的人的口粮;那么吃人肉的事也就在所难免了。只是严歌苓的文笔不会让你觉得那么恶心,觉得一切都是水到渠成而已。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部分,可是读着读着我仿佛感到在时间轴上凸出了那么一块,因为这部分是如此的虚幻、荒诞、如此的不堪,如果可以割去这一段该多好啊!

了解了恶才能辩识恶,才能珍惜善,才能在未来的路上远离恶、走的正。期待有一天《陆犯焉识》能不做删减的以影视剧的方式呈现在人们面前,那一定是正视和自信的结果。

当然,爱情这个人类永恒的主题在书中也是不可少的。陆焉识对自己的妻子从无感到视为珍宝,期间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从对感情的不成熟到成熟过程的剖析。

对他妻子来说,她爱的是这个男人的精神,爱的是他的优秀,爱的是他的才华而绝不仅仅是他的英俊。所以,即便他已被命运折磨的面目全非,在她的眼里也仍然是卓尔不群!

这是所有女人的爱情模板,爱一个男人,首先需要敬佩他,没有敬佩成分的女人的爱情绝不会持久。

作者并没有把陆焉识描画成一个圣人,他在重庆的外室又可以说是所有男人们理想情人的模板。

那是一个完美的情人,她爱的时候全情投入,无所顾忌。

她先于他撤退,给他一个不欠她情分的、自我欺骗的、不会良心受到谴责的理由,成全他好男人的声名和家庭。

最最让男人们开心的是这个女人经济独立,对男人一无所求,甚至比男人的经济实力更强大!

她就是来爱的、来奉献的,这样男人才会觉得自己的出轨崇高,因为这个女人只是为爱我而来的!

这个女人珊然而来,又悄然而去。

不是男人的错,事情的发生不是男人要有意出轨;

不是男人的错,结束也不是男人要刻意抛弃;

是她来了就来,她走了就走的。

所以,男人们,如果你遇不到这样的女人还是不要冒险出轨;女人们,如果你们没有这个经济能力和洒脱劲,还是不要当小三了吧!男人心中的理想小三是韩念痕这般模样!

在伦理和人性方面,书中也给了我们答案,即便是父子或者夫妻又能怎么?

在特定的时刻,人的本性都是保存自我的,有谁会心疼你顾念你?每个人活的都不易,为了活下去,可以父母都舍弃,谁都没错,是艰难的活着本身把人打回了原形。

也许,除了父母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顾念你,即便是子女。

那么人在无边的黑暗里,在看不见一丁点希望曙光的黑暗里,是什么给了他顽强的生命力?

上一篇:馆驿镇2009年上半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汇报下一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孙权劝学_语文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