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大督查文件

2024-11-05

国务院大督查文件(共7篇)

国务院大督查文件 篇1

国务院关于开展

2018年国务院大督查的通知 国发明电〔2018〕3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今年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各地区、各部门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推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但少数地方和部门转变政府职能不到位,制定配套政策不及时、不衔接、不协调,少数干部不作为、不善为、乱作为,影响了决策部署落地生效。为进一步推动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和政策措施贯彻落实,按照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第一次廉政工作会议和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上关于继续开展国务院大督查、坚持奖惩并举的重要讲话精神,国务院决定对各地区、各部门工作开展一次大督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紧紧围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任务,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存在的突出问题,围绕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和转变政府职能,围绕人民群众和市场主体反映强烈的堵点、梗阻和瓶颈问题,切实发挥督查“利器”作用,推动各项政策落实和措施见效,确保党中央、国务院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确保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

二、督查重点

在全面督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目标任务的基础上,重点督查六个方面工作。

(一)打好三大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严厉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情况。强化金融监管统筹协调,健全对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金融控股公司等监管情况。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情况。落实2018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易地扶贫搬迁280万人建设任务情况。加大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力度,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和绩效管理情况。大力推进散煤治理和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开展柴油货车、船舶超标排放专项治理等情况。实施重点流域和海域综合治理,全面整治城市黑臭水体情况。强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加快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强化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情况。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消化粮食库存,改善农村供水、供电、信息等基础设施,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等情况。

(二)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做大做强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情况。实施重大短板装备专项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平台情况。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落实情况。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情况。清理废止有悖于激励创新的陈规旧章、有碍于释放创新活力的繁文缛节情况。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情况。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施包容审慎监管情况。扩大创业投资、天使投资税收优惠政策试点范围情况。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培养,加大高技能人才激励,鼓励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新创业,拓宽外国人才来华绿色通道等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情况。各地推进双创的经验做法和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探索。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国深化“放管服”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电视电话会议部署的贯彻落实情况。落实“五个为”和“六个一”要求(即为促进就业创业降门槛,为各类市场主体减负担,为激发有效投资拓空间,为公平营商创条件,为群众办事生活增便利;企业开办时间再减一半,项目审批时间再砍一半,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企业和群众办事力争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凡是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证明一律取消)情况。五年来国务院取消、下放或调整的简政放权事项落实情况。全面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情况。加快政府信息系统互联互通,打通信息孤岛情况。全面推进政务公开情况。全面推开“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情况。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整合各类市场监管平台情况。大幅压减工业生产许可证情况。强化政府部门诚信建设、依法依规处理“新官不理旧账”问题情况。十省百家办事大厅暗访督查发现典型问题整改情况。国务院部署的2018年再减税8000多亿元、为市场主体减轻非税负担3000多亿元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情况。清理整顿中介服务收费情况。降低电网环节收费和输配电价格,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低10%情况。推进网络提速降费,明显降低家庭宽带、企业宽带和专线使用费情况。降低港口、高速公路、天然气输配等收费,推进货车年审、年检和尾气排放检验“三检合一”等降低物流成本情况。完善银行普惠金融服务保障体系,实现小微企业融资成本有较明显降低情况。

(四)持续扩大内需。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情况。支持社会力量增加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服务供给情况。推动网购、快递健康发展情况。“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实施情况。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开工建设、资金使用情况。中央专项转移支付安排的保障房建设项目、车辆购置税收入安排的公路建设项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等的开工建设、资金使用、固定资产形成情况。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情况。鼓励民间投资、放宽市场准入、破除各种隐性壁垒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尤其是在铁路、民航、油气、电信等领域推出对民间资本有吸引力项目情况。

(五)推进高水平开放。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深化沿线大通关合作情况。扩大国际产能合作,带动中国制造和中国服务走出去情况。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情况。全面放开一般制造业,扩大电信、医疗、教育、养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开放情况。有序开放银行卡清算等市场,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限制,放宽或取消银行、证券、基金管理、期货、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外资股比限制,统一中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情况。简化外资企业设立程序,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一口办理”情况。全面深化自贸试验区改革,全面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经验情况。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整体通关时间再压缩三分之一情况。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六)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扎实做好退役军人安置工作、扩大农民工就业等情况。去产能企业职工安置情况。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情况。抓紧消除城镇“大班额”,解决中小学生课外负担重问题等情况。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情况。提高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保障水平,扩大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范围,推进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情况。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筹办工作情况。启动新的三年棚改攻坚计划,落实2018年开工580万套任务情况。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情况。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强化民生兜底保障情况。

此外,对2017年国务院大督查发现问题整改情况,以及整治“四风”,特别是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情况进行督查。

三、督查安排

(一)全面自查。各地区、各部门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任务要求,对照六个方面督查重点,从接到本通知之日起开展全面自查,梳理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查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不足和突出问题,有针对性提出整改措施以及完善政策措施的工作建议。各部门于2018年7月31日前、各地区于8月5日前将自查情况报告报国务院。自查情况报告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反映问题、提出整改措施及相关建议的篇幅应达到报告总篇幅的60%以上。

(二)实地督查。在各地区、各部门开展全面自查的基础上,国务院派出督查组从2018年8月下旬起,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开展实地督查;从9月中旬起,对国务院有关部门及单位开展实地督查。

1.按照“1+5+地方特色+营商环境调查”的设计对地方进行实地督查。“1”是“综合督查”,主要督查党中央、国务院重要文件贯彻落实情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部署以及涉及地方量化指标任务落实情况,打好三大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部署和推动落实情况,2017年国务院大督查发现问题、专项督查和日常督查转办问题整改情况,对人民群众、企业或有关方面反映的重要问题线索进行核查。“5”是“专题督查”,主要聚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扩大内需、推进高水平开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五个方面,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按照迭代式督查原则,进一步督深督透。“地方特色”,主要按照“一省一策”原则,督查了解各地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区域、地方发展重要部署情况。“营商环境调查”,在2017年国务院大督查对1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企业开办”、“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不动产交易登记”3项指标进行调查取得经验基础上,今年继续选取与企业和群众关系密切,可量化、可比较的“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房产交易登记”、“用电报装”、“用水报装”、“用气报装”、“获得信贷”7项指标对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营商环境进行调查评价。

2.在对地方开展实地督查的基础上对国务院部门或单位进行实地督查。主要督查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重要批示指示办理情况;《政府工作报告》重点任务完成情况;国务院常务会议、重要专题会议议定事项落实情况;2017年国务院大督查地方反映意见建议办理情况;反馈并督办此次大督查实地督查中发现和地方政府反映的涉及部门的问题。

四、督查问责和督查激励

(一)督查问责。对督查中发现的典型问题或群众反映的典型问题线索经查证属实的,国务院督查组可直接约谈负有领导责任、监管责任的负责同志,并做好记录。督查结束后,根据督查结果,对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不力、重大政策落实不到位、重大工程项目严重滞后、推进“放管服”改革不作为乱作为、督查发现问题整改流于形式的问题,依法依规予以严肃问责。

(二)督查激励。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加大激励支持力度的通知》(国办发〔2016〕82号),国务院督查组实地督查了解地方贯彻落实有关政策措施的经验做法,发现先进典型,作为有关方面研究提出2018年督查激励名单的重要参考。

五、督查纪律

国务院大督查各项工作要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实施细则精神、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及有关廉政要求。在实地督查中,国务院督查组成员要严格遵守“十不准”督查纪律要求,确保督查工作严肃、认真、廉洁。实地督查期间,国务院办公厅督查室设立值班电话,接受各地区、各部门对督查组及其成员在廉洁、纪律、作风等方面的举报投诉并进行核查,对核查属实的将严肃处理。国务院

2018年7月5日

国务院大督查文件 篇2

2 0 1 0年是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决战之年。为了督促各地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8月2 6日国务院组成6个督查组对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山东、河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青海、新疆等1 8个重点地区进行节能减排专项督查。督促检查各地贯彻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实现“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的通知》 (国发[2 0 1 0]1 2号) 文件精神情况;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地区, 督促其实施预警调控。

督查组由国家发展改革委、环保部等1 3个部门组成, 检查重点是:各地制订和实施节能减排工作方案情况;淘汰落后产能进展情况;严控新上“两高”项目情况;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情况;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管理情况;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工作情况;制订和实施节能减排预警调控方案情况等七个方面内容。

国务院大督查文件 篇3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执行副会长高小平研究员表示,国务院全面做出清理较长一段时间的文件,废止和修改一批文件的决定,这是一项居于高端的管理“点位”的重大决策,一般来说,比较少运用此类行政管理方式,我国只有在改革开放初期使用过。这次国务院做出这个决定,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全面深化改革的坚強决心和铁一般的手腕。

耗时5年,清理出489件失效文件

《决定》指出,经过前一阶段的清理,国务院决定,对与现行法律法规不一致、已被新规定涵盖或替代、调整对象已消失、工作任务已完成或者适用期已过的489件国务院文件宣布失效。

这489件文件从何而来?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这489件失效文件是从2001年至2013年3月期间的1518件国发、国办发文件中清理出的宣布失效的文件,时间跨越了12年零3个月,文件的失效率约为32%。

据了解,489件失效的国务院文件,主要涉及企业发展环境、“三农”、教育、医疗卫生、食品安全、社会保障、劳动就业、环境保护等方面,涉及政策都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失效原因大多是出台时间较早,内容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有明显的不适应。

高小平告诉记者,凡是宣布废止或失效的文件,都已经有了相关的更加切合实际需要的政策规定,确保不出现行政管理的“真空”,防止因政策改变造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而清理这489件文件,历时5年之久。2010年4月29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做好规章清理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拉开了清理文件工作的序幕。据悉,该通知主要针对中央国家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制定的本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而国务院印发的《决定》,正式部署了对以国务院和国务院办公厅名义印发的文件进行清理的工作。

据了解,为加强对文件清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国务院专门成立了国务院文件清理工作领导小组。日常工作由国务院办公厅牵头来做,并邀请相关部门、专家学者、媒体和网民共同参加。领导小组办公室对搜集到的包括网友在内的各方面意见进行汇总梳理、吸纳集中,研究提出意见和建议,经领导小组审议后,报国务院领导同志,提交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

清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务院发出的3万件文件,采用“分期分批”方式

《决定》指出,国务院从2015年起用3年时间,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务院文件进行全面清理,目的在于进一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维护国务院文件的权威性、严肃性。清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国务院文件,涉及的文件数量无疑相当庞大。

记者间接从国务院办公厅了解到,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发文件约8800件,国办发文件约4700件,总数约1.35万件。其中,1978年~2013年3月,国发文件3391件,国办发文件2892件。1949年~2013年,包括国发、国办发文种在内的16种文种,国务院发文总计约3万件。

由于涉及文件数量巨大,清理程序复杂程度与工作难度可想而知。“清理的时间范围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文件,分几个历史阶段进行全面清理,清理出来一批就立即公布废止一批,所需要的时间计划为3年。因为清理起来有一点难度,所以实行分期分批、成熟一批发布一批的方式积极稳妥地推进这项工作。”高小平说。

高小平表示,此次文件清理,是使国务院政策法规更好地适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充分释放政策红利,更好地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企业发展清障搭台,更好地促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红头文件”要“与时俱进”,需对违法“红头文件”问责

在民间,政府文件被俗称为“红头文件”,指的是政府依法制定的有普遍约束力和行政管理效力的政策性规定。在法律效力上,“红头文件”虽然不如法律法规,但往往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而在现实中,人们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黑头(法律)不如红头(文件)、红头不如白头(领导批条)、白头不如口头(领导指示)。“这就是官本位盛行,长官意志高于法律、文件的现实缩影。”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研究部主任胡仙芝研究员一针见血地指出。

新中国成立以来,各级政府部门为了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制定出台了大量的“红头文件”,这些“红头文件”在某一特定的时期,针对某一具体问题做出相关规定,能够适应当时的历史环境,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有不少文件也会存在一些“不合时宜”的情况。

此外,由于有一段时间“红头文件”制定缺乏法制性审查,某些“红头文件”制定者缺少法律知识,且缺乏统一的程序规范,使得一些领导为了政绩与小集团利益,利用大权在握的强势地位,违法设置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收费等内容,试图通过“红头文件”给违法行政穿上“合法外衣”,导致“红头文件”违法的现象屡屡出现。

胡仙芝表示:“由于‘红头文件’的决策者、制定者掌握着公权力,不少基层部门、群众为了保全自己的饭碗和利益,敢怒不敢言,只能违心地执行违法的‘红头文件’。违法‘红头文件’实际上已经损害了法律的尊严和公众的合法权益,造成政府公信力贬值。”

从媒体披露的情况来看,一些地方和部门违法滥发“红头文件”,或者对失效文件长期不清理,导致文件彼此矛盾,甚至与法律法规“打架”,不仅损害了行政管理对象的合法权益,也与依法行政背道而驰。显然,“红头文件”也应做到“与时俱进”。

如何才能“与时俱进”?胡仙芝提出了4点建议:

首先,把法律终结和文件清理工作常态化、制度化。确保不合时宜的、失去合理性的法律法规及时失效,确保国家治理的自我更新和健康免疫能力。其次,尽量减少“红头文件”的数量,提高立法的质量,加快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再次,规划“红头文件”的管理规范,具体而言,就是强化制定程序,建立相应的“红头文件”出台程序,加大规范文件备案审查。做到有件必备,有备必审,有错必纠。最后,要加强对违法“红头文件”的问责,切实维护法律法规的规范性、严肃性和权威性。

有损群众利益最多的“红头文件”来自地方政府

国务院领导全国行政机关,要实现清理“过时”文件的目标,不能只是国务院单方面废止旧文件,各级政府以及该级政府所属的各部门也要进行文件的清理工作。

为此,《决定》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文件清理工作的重要意义,对本地区本部门印发的文件抓紧进行全面清理,把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推向纵深,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创业创新营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地方制定的文件一般分为三类:一是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方针政策,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的落实性文件;二是根据國务院有关部门的要求,结合本地区的部门意见,制定的本级政府文件或部门操作性文件;三是回应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民众诉求,在不违反中央和上级政府基本精神的前提下,制定的具有一定特殊性规范作用的个性化文件。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于法无据、有损群众利益最多的“红头文件”不是中央出台的,而是地方政府出台的,即便是国务院已经废止的文件,也不等于地方政府会随之跟进废止配套的旧文件。

日前有媒体报道,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要求县机关单位缴纳“绿化费”,而该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在2013年已被财政部和发改委叫停。

“绿化费”源于1982年2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2013年,财政部和发改委发出通知,决定自当年8月1日起,取消和免征的33项行政事业性收费中,“绿化费”是其中之一。

但时至今日,民和县仍以“红头文件”的形式,要求该县各行政、事业单位每人每年征收“绿化费”即元,各企业单位每人每年30元。这种以“红头文件”下发的行政命令,是当地政府部门不知情,还是故意为之?

国务院大督查文件 篇4

重点任务的自查报告

根据《海西州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全面开展自查迎接第五次国务院大督查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现将我局承担重点工作自查如下:

一、对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的科研人员,采取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措施情况

(一)出台激励政策措施,激发科研人员活力

出台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海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海西州推进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更好的激发了科研人员的活力。

一是对州内从事自然或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上一年度以第一作者身份州内机构名称在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或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发表过专业技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一次性给予基本科研业务费,用于其自主选题开展研究、聘请研发人员等科研活动,其中正高级职称 10 万元,副高级职称 5 万元,中级职称 3万元。

二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认定并在我州较好转化的省级科技成果技术,州财政通过年度科技拨款一次性补贴100万元,并给予研发团队奖励20万元;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认定并在我州较好转化的国家级科技成果技术,一次性补贴200万元,并给予研发团队奖励50万元。

三是设立海西州科技创新奖奖励资金,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成果的组织与单位予以奖励。

四是对培养或从州外引进高层次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给予特殊经费支持,并给予科技项目资助。除中央、省财政给予引进人才相关补助外,对财政供养单位,州财政按省财政补助标准的50%对相关团队人员进行科研经费补助;对非财政供养单位,州财政按相关团队成员年薪的30%-60%进行资助,最高资助60万元。对培养或从州外引进的其他人才享受特殊支持政策。

五是为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对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免征所得税、增值税。一个纳税年度内,居民、企业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 500 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 500 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居民企业转让 5 年(含)以上非独占许可使用权取得的技术转让所得,纳入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技术转让所得范围。

六是改进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下放科研项目预算调剂权、简化项目任务书和预算书,落实单位和科研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取消绩效支出比例限制。尊重科研人员智力价值,加大对科研人员的激励力度,取消绩效支出占间接费用比例限制,切实增强科研人员的获得感。项目承担单位可以在核定的间接费用比例范围内,统筹安排绩效支出,并与科研人员在项目工作中的实际贡献挂钩。

七是支持和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离岗创业期间,继续发给基本工资和冬季取暖费用,其他福利待遇单位和离岗人员协商确定。

(二)深化改革,强化科技工作者服务工作

一是加强了组织机构建设,出台了《海西州科协改革实施方案》,建立健全市、县科协组织建设,并配备领导职数和专职工作人员,确保县以上科协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发挥好科技工作者之家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联系科技工作者长效机制。

二是改进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方式方法,建立“三畅型”科技人才联系服务方式。多渠道、多方式搭建顺畅、通畅、舒畅的联系服务平台,鼓励举办行业性新技术、新成果展示展览活动,促进行业科技成果信息汇聚交流,搭建科技信息服务、企业创新服务、科技洽谈和交易平台。

二、推进双创示范基地建设,发展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情况。推进双创的经验做法和打造双创升级版的探索。

(一)创新创业孵化体系不断完善。营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为主线,有效集成创业服务资源,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有机结合的创新创业孵化体系。

(二)重点服务平台项目加快建设。重点推进众创空间和创客平台建设,德令哈工业园综合产业区创业基地、海西创业服务大厦、柴达木绿色产业园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及产业孵化园、格尔木工业园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云之上青年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三)深入开展“双创”活动。打造德令哈市“青年创业街”,格尔木市创业孵化基地和格尔木市创业园分别获得“青海省级创业孵化基地”和“青海省优秀创业孵化基地”称号,出版发行《海西中小企业期刊》,中小企业海西网正常运营,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在中小企业服务方面的积极作用,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认真落实软件信息、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科技服务、健康养老等现代服务业相关的政策措施,积极与省级相关部门沟通衔接,海西创业孵化基地和海西州公共职业技能实训基地落实中央预算内投资3600万元,为进一步加快我州“双创”工作,提供了有利的产业政策环境。2017年,落实省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5079.6万元,海西州特色农产品检测检疫中心、熔盐传蓄热研发中心、盐湖机电计量检测研发服务平台等7个检验检测、研发设计项目得到重点支持。

三、实施新一轮重大技术改造升级工程

两年来,全州累计实施科技计划项目89项,资助资金1.27亿元。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3项,资助资金345万元;省级科技计划项目39项,资助资金9857万元;州级科技计划项目47项,资助资金1000万元。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9项,州级科技进步奖26项。取得省级科技成果58项,州级科技成果25项,授权专利319项。

(一)制订出台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

制订印发了《海西州人民政府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管委会支持格尔木、德令哈工业园(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政策措施》,《海西州推进青海省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海西州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关于印发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十二条措施的通知》、《海西州十三五期间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实施方案》、《海西州柔性引才引智实施办法》等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为科技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二)着力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截止目前,我州已建立了12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其中:创新型产业集群试点、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创业基地、星创天地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各1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家,创新型企业3家。省级科技创新平台65个,其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家、重点实验室4家、企业孵化器 2 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个、农业园区4个、高新技术企业12家、科技型企业22家,院士工作站6家,格尔木工业园科技孵化器1家,柴达木青年创业孵化基地、格尔木市昆仑梦工厂众创空间2家,这些机构在企业科技研究、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着积极作用。

(三)深入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继续聚集国内外科研院所、大学、企业、用户、设计等科技资源,实施国家、青海省以及海西州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攻克高镁锂比盐湖卤水吸附法、萃取法、膜法等多条提锂工艺、水氯镁石制金属镁、水氯镁石氨法制备氢氧化镁、镁水泥制品等资源开发关键技术,形成了以镁、锂产业链为代表的盐湖化工特色循环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加大低品位难开发固体钾盐浸泡式溶解转化技术、深层卤水钾盐开发等钾盐高效利用技术的开发,支撑国家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和盐湖创新型产业集群持续发展。

(四)发挥高端人才引领作用

截至2017年底,依托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引进人才7名;通过实施海西州“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引进各类人才76名,引进团队6个。通过实施省“千人计划”和州“百人计划”等人才工程,共有5名海西高端人才入选青海省“千人计划”培养人才;有51名本地人才和2个团队被确定为海西州“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培养人选(团队)。这些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为集群产业发展注入了生机与活力。

(五)积极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 围绕本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依托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院士工作站,实施了一批生态保护重点领域科技项目,在木里煤田江仓矿区通过渣山坡体稳定和高寒矿区植被恢复的土壤基质处理、草种筛选、栽培技术、混播筛选、喷播技术、推广示范等方面集成试验示范研究,共完成6个试验区1公顷和1个试验推广区2公顷,完成示范推广面积130.7公顷,植被恢复区盖度平均达到70%以上。通过柴达木盆地盐湖区盐生植物改良土地盐渍化机理研究,确定柴达木盆地盐湖区及其周边地区内盐渍土类型,评价出盐生植物的降盐能力和幅度平均值,以及盐生植物降盐能力由大至小的变化序列等,为进一步开展采用盐生植物有效防治盐湖区域内土地盐渍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实施“柴达木盆地主要生态系统生态耗水规律研究”该项目通过综合运用站点观测、小区监测、遥感监测、数学建模等多种手段解析了柴达木地区(流域)的水文-生态耦合效应,开展了柴达木地区不同植被类型耗水规律的综合研究,测算了柴达木盆地的生态耗水量,定量揭示了柴达木地区“降水→地表水→土壤水→植物需水”的转化关系,构建了区域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为柴达木盆地生态环境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

四、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情况

(一)实施激励政策措施,激发自主知识产权创造热情

一是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认定并在我州较好转化的省级科技成果技术,按照州委、州政府制定并出台的《海西州推进青海省贯彻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实施方案的若干措施》,州财政通过年度科技拨款一次性补贴100万元,并给予研发团队奖励20万元;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新认定并在我州较好转化的国家级科技成果技术,一次性补贴200万元,并给予研发团队奖励50万元。

二是设立海西州科技创新奖奖励资金,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产业,盐湖化工、煤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等领域突破核心技术成果的组织与单位予以奖励。

三是实施小微企业“小升高”助推计划。在省财政奖励基础上,对首次通过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认定的小微企业,州财政给予一次性补贴10万元。对企业首次发明专利给予申请费、代理费全额补贴。

四是对建设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工程中心、科技孵化器、产品检测中心、大宗产品交易中心等,州财政通过年度科技拨款一次性补助不低于100万元;对新认定省级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品检测中心等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平台项目,州财政一次性补助500万元;对新晋升为国家级技术研发中心、实验室、科技孵化器、产品检测中心等技术研发、产品检测平台项目,州财政一次性补助1000万元。

五是对培养或从州外引进高层次杰出人才、领军人才和拔尖人才,给予特殊经费支持,并给予科技项目资助。除中央、省财政给予引进人才相关补助外,对财政供养单位,州财政按省财政补助标准的50%对相关团队人员进行科研经费补助;对非财政供养单位,州财政按相关团队成员年薪的30%-60%进行资助,最高资助60万元。对培养或从州外引进的其他人才享受特殊支持政策。

六是为鼓励科技成果转化,对纳税人提供技术转让、技术开发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收入免征所得税、增值税。通过这些政策与措施的激励,提高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扶持和壮大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和科技型企业。

(二)开展知识产权宣传培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2018年以来,海西州把知识产权宣传当作提高民众认知知识产权的重要举措,深入企业、学校、乡镇、社区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

一是通过组织开展“4.26知识产权日”知识产权宣传周、全国科技活动周、全国科普日、科普之冬等宣传活动,开展知识产权宣传活动。

二是组织协调省知识产权局、省科技厅成果管理办公室等相关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在我州开展专题讲座,建立知识产权局专家和企业的联系,帮助企业开发、转化和申请专利,培养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截至目前,分别在德令哈、浙江宁波举办国家创新工程师认证、专利挖掘与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与专利转化运用专题培训班三期,为相关单位与企业培训人员170余人。

三是利用我局门户网站,设立成果与专利专栏,宣传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发布专利政策和信息。

五、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激励方面:

一是政策宣传尚显不足。虽然出台了一系列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的政策,但是在政策的宣传工作上力度不够,导致广大科技工作者没有真正了解掌握相关政策。近年来,政府部门出台实施许多人才新政,提出人才工作、生活条件、科研经费、住房等方面优惠政策,激发了企业人才创新工作积极性,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二是高层次科技人才紧缺。海西特殊的地域自然环境,导致企业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不够,尤其是中小企业缺乏正确的人才观,对人才的培养、选拔、使用等方面研究不够成熟,很难吸引、留住科技创新人才,这已成为我州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因素,限制和影响了企业科技创新的发展。对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够充分,尚未形成浓厚的社会气氛,在具体政策的落实上还不够到位。

(二)双创方面:

一是创新创业意识不足,创新社会氛围不浓。对“双创”重要意义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战略思维和长远考虑,引导创业主体进行创新的力度还不够大。创新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引领、鼓励创新的举措不多,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扶持力度还不够,缺乏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是财政投入不足,引导作用发挥不够。创新投入不足,尤其在具有开拓性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方面,没有发挥出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撬动作用。

三是创新动力不强,创新能力存在差异。近几年企业的科技研发能力与市场竞争力虽然逐步增强,但其自身用于科研的投入仍显不足。企业对科技创新的投资回报率预期不高,简单扩能多,开展综合利用研究和新产品开发的科技创新动力不强。以盐湖深度开发、特色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为代表的新兴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较活跃,与其他领域的科技创新差距逐步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人员和研发平台等科技资源,相对集中于大型企业,与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差距加大。

四是创新创业人才不足,领军人才紧缺。我州创新创业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低,企业中存在高素质创新人员少,且大多走向政府、企业领导岗位或外流;中层生产管理和技术人员以维持生产为主,生产一线员工,大多缺乏技术职业培训,文化教育程度较低。尤其是各行业高层次领军型科技人才缺乏,导致创新不能持续、系统推进,产业发展技术难题无法得到解决。

五是创新创业平台不足,未能充分发挥作用。海西虽然建设了一些“双创”平台,但其总量不足,领域不广,创新不够活跃,创新创业的管理机制还不完善。诸多平台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三)重大技术改造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偏重、偏粗、偏短”。基于柴达木盆地的资源优势,以盐湖化工、石油化工、金属冶金等传统支柱产业优势逐步弱化,产业结构偏重状况突出,多为原材料加工型,抗风险能力不足,产业价值链低端,科技含量较低,致使经济效益难以提升。

二是产业集群实力不强。部分产业的集聚态势基本形成,但产业集群水平不强。企业间的产业关联、配套企业建设和服务型企业建设都有很大提升空间。由于配套企业实力不足,并在生产周期上表现出一定的不稳定性,企业偏向于在内部延长产业链、构建循环经济系统。由于专业物流、咨询、会展、法律等配套企业数量较少,多数大型企业被迫建立较为完整的配套服务系统,加重了企业的经济负担,降低了资金使用效率,同时缺乏专业性。

(四)知识产权保护方面:

一是科技局作为成果与专利的知识产权的管理部门没有专门机构和人员,成果与专利工作一直以来都是由其他业务科室进行代管,致使知识产权工作协调和管理机制不完善,各项管理工作不到位。

二是各级领导对知识产权在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够,公众的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三是在产业培植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知识产权目标导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管理、保护的意识淡薄。四是企业和事业单位掌握与运用知识产权制度的能力较弱,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专业人才。五是全州缺乏专利代理和服务中介与第三方机构,无法为相关单位与企业提供专利代理与申请服务,没有专利代理人及专业服务团队。

六、对策建议

(一)立足实际,发挥好人才作用

一是结合我州各领域企业普遍存在高端人才严重缺乏,人才流失的现象,向企业宣传我州科技创新政策、人才新政,鼓励企业利用好政策,立足自身实际,在政府政策大环境下,引导企业建立健全人才激励机制,积极推荐申报《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海西州高端创新人才百人计划》《青海学者》等人才引进培养项目,一定程度上解决企业人才方面的问题。

二是加强与省科协的联系,继续做好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工作。协调相关职能部门发挥好牵线搭桥作用,加强院士工作站之间的联系,鼓励有需求、具备条件的企事业单位积极申报建站,争取数量、质量上统筹推进,发挥真正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积极配合州人才管理部门落实好对院士工作站相关支持政策,加强院士工作站的建设力度。

(二)增强创业活力,拓展众创空间

一是落实政策,营造环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省、州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决策部署,以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服务实体经济转型升级为目标,围绕我州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平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促进人才、技术、资本等各类创新要素高效配置和有效集成,不断提升科技服务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聚焦重点领域, 优化空间布局。紧紧围绕我州四大传统产业与五大新兴产业,结合产业分布、发展特点及实际需求,合理布局建设“双创”平台。格尔木市、德令哈市、西部三行委重点依托循环经济实验区和工业园区,建设盐湖化工、新能源、特色生物等优势产业的创客空间、创新创业中心和 “双创”示范基地,充分释放产业技术需求,有效对接上下游产业链条。乌兰县、都兰县重点依托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特派员服务站、特色旅游等载体,在农村建设星创空间,将众创空间引向农业农村。天峻县重点依托生态环境保护、智慧生态畜牧业、特色文化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双创”平台。

三是发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一区四园”集聚效应,结合自身实际与特点,突出差异化、特色化、个性化,在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创业园、创业街、创业社区、创客空间等多种形式创业创新载体,积极引导企业内部众创,推动各类创业孵化载体与创业服务机构开展合作,发挥互补优势,打造创业者交流平台,推进创业者联盟、创业沙龙等创业者组织建设,加强创业者之间的合作交流、资源共享。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创新创业团队并为内部员工提供资金、技术和平台,培育内部创客文化,开发创新产品,提升市场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深化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是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级推进供给侧结构向改革政策措施,加快培育新经济增长点,扎实做好盐湖提锂、金属镁一体化重大产业项目,力促一批新项目投运达产;深入开展调研分析,加大运行监测调度力度,把主要精力、骨干力量向企业发展倾斜,切实为规模企业搞好协调服务;进一步强化对接工作,确保省内、州内上下游企业、产品和原料之间的无缝对接。全面推动百项创新攻坚和百项改造提升工程年度投资任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是进一步强化工业园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格尔木工业园工业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工程、柴达木绿色产业园创业基地、格尔木工业园科创中心、乌兰特色生物产业园标准化厂房等基础设施项目,完善工业园“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化基地”孵化模式的配套服务能力。重点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和品牌创建,大力培育和发展配套试验区主导产业发展的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主导产业延伸加工和配套生产性服务体系发育,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良好氛围和环境,充分释放稳增长潜力。

三是以拓展延伸产业链为目标,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强强联合、兼并重组,促进产业集聚和资源整合,培育发展一批骨干企业,在七大产业领域形成若干个产业链完善、配套齐全、竞争力强的特色产业集聚区。积极争取国家、省、州重点节能低碳专项资金、省级服务业引导资金、技术改造专项中央预算内投资、资源综合利用工程项目专项资金等各级各类专项补助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建立灵活、规范的企业制度和决策机制,采取政企合作、国有资金参股等多种方式,重点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市场化引进和应用,形成一批专优特新的中小企业,实现“由专至精、由精至强”,壮大产业基础。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氛围

一是建立健全我州知识产权管理机构,配备人员,落实工作经费。

国务院大督查文件 篇5

2014年四川政法干警申论热点:国务院督查纪实

“问题出在哪?”“政策落实的阻碍是什么?”“有什么意见建议?”„„每到一处,国务院督查组的督查人员都要提出类似问题,追问到底。

国务院出台的政策措施在落实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是检验政府职能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是全社会的关注所在。

6月25日至7月5日,新华社记者跟随国务院八路督查组分赴各地各部门,“无缝隙”参与到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督查中。

行政审批“没撒手” 履职能力待完善

在住建部行政审批集中受理办公室,广州汉德建筑设计事务所的工作人员谢维维正在换领新的甲级设计资质证书。谢维维告诉记者,去年10月,这一资质延续审批事项已经下放到省里,但审批时间并没有压缩,前后仍然花了近3个月的时间。

取消了,得管得住;下放了,要接得稳。这是检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当前各部门推进简政放权、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力度较大,短时间内下放了大量行政审批事项,但有些地方的制度建设和履职能力还跟不上。

对此,有部门已经注意到这一问题,正在加强对承接下放审批权限地方政府的培训工作。

“简政放权,主要是减少行政干预,要把权放给市场,而现在不少地方审批权仅仅是从上一级政府下放到下一级政府,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说,有些项目名义上取消了,但把审批改为前置性备案,不完成备案就不能做,还是变相审批。不少企业反映这是“明放暗不放,放小不放大”,政府“没撒手”。

督查组发现,在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国家对行业自律组织承接资质资格认定工作缺乏统一指导,行业自律组织有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四川中公教育

序承接资质资格认定工作尚不规范。再如,取消审批事项的事中事后监管机制尚需完善,中央和地方的监管事权还需进一步明确。

此外,在此次督查中,有的督查组还专门设立“约谈”环节,与行政审批权限下放改革力度不够的部门负责人一对一沟通,这将进一步倒逼部门加大下放力度,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政策落实缺抓手 配套措施要跟进

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发出的《关于促进进出口稳增长、调结构若干意见》提出,要赋予符合条件的原油加工企业原油进口及使用资质,扩大原油进口渠道。

然而,督查组在山东省淄博市了解到,目前淄博市的地方原油加工企业具备国Ⅳ乃至国Ⅴ标准汽油、柴油生产条件,承接了中石油、中石化一定数量的委托加工,但这些企业均未获得原油进口指标及使用资质。

“这一情况导致地方炼油企业因原料不足而造成部分产能闲置。建议将地方炼油企业的产能纳入国家综合生产调配范围,实现国家和地方炼化资源的有效利用。”山东汇丰石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学专说。

为什么这项政策在地方遭遇“水土不服”?发改委社会发展司副巡视员郝福庆说,目前出台的有些政策制定周期短、涉及领域较新,在实施推进过程中,通过地方反馈和实地调查,会发现一些新的政策着力点和改革空间,这就需要政策及时“跟进补位”。

督查中,有行业协会和企业反映,扶持企业政策落实存在“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有些政策“看上去很美”,但很难落实到企业身上。

江苏西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桂华说,从目前看,各类奖励资金申报审批需要经过各层各级部门的批准与发放,有时从项目批文到资金到账要达1年之久。

“对企业的优惠政策如税费减免、资金补助等在兑现时宜采取‘轻申报、重监管’的做法。”浙江欧拉姆阀门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金志远说,只要企业符合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四川中公教育

政策要求,政府即以最便捷的方式予以兑付,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加强监管上,一旦发现企业骗取优惠政策,则一查到底并将其列入黑名单。

督查组还从各地了解到,一些政策顶层设计有了,指导性意见有了,但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不够,造成不接地气、衔接不畅;还有一些政策出台后往往在部门或地方政府门户网站“一挂了之”,缺乏对政策的详细解释说明,公众不了解,政策效果自然“打折扣”。

对此,一些部门建议,要进一步认真梳理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情况和实施效果,列出需要细化、实化的政策清单,抓紧研究制定专项措施,切实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

信息不畅效率低 沟通协作是关键

今年5月2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加快推进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作出总体部署,要求在今明两年和“十三五”期间分步建设纳入规划的172项重大水利工程。

这是一项既有利于稳增长、又有助于惠民生的措施。但督查组在水利部督查期间了解到,在加快推进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前期协调工作难度较大。

“审 批立项程序复杂、周期长,影响工程及时开工建设。既要协调上下游、左右岸的地方不同利益相关者,又要协调相关部门,最快也要两三年,慢的四五年,有的更 长。”水利部总规划师周学文建议,应借鉴铁路建设模式,建立重大水利工程建设的部际联席会议机制,以利协调各方推进建设。

国务院的政策部署推进顺利与否,部门间协作是第一步,也是关键一步。然而,各个督查组在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发现,各部门之间职能交叉、条块分割、多头管理,导致效率低下和重复浪费等问题滋生,直接影响政策“落地”。

与此相对照,在创建电子示范城市过程中,国家发改委发起成立八部门协调机制,目前运转顺利、效果初显。

2014年四川政法干警笔试备考指导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四川中公教育

一些部门的负责同志表示,当前,正处于深化改革的重要时期,必须用改革创新的精神,加强部门间的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建立定期通报机制,形成政策合力,确保攻坚克难。

国务院督查鞭策地方改革提速 地方政府改革工作正在提速。

在迄今为止的半个月内,共有18个省(区、市)政府先后召开经济形势座谈会或者常务会议,其中13个省份会议涉及对下阶段改革工作的部署。

6月25日至7月5日,国务院派出8个督查组分赴中央27个部门单位和16个省(区、市),对政府工作报告部署的2014年重点工作和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务院出台的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督查,以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这是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对所作决策部署和出台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开展的第一次全面督查。按照时间表,6月25日前,各地区各部门开展自查并向国务院上报自查报告。7月10日前,各督查组要将督查报告上报国务院。

在督查活动带动下,各地改革工作明显提速,抓落实,抓重点任务,以改革促增长成为下阶段主要着力点。6月24日,河北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听取关于对部分设区市落实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督查情况的汇报,对下一步抓落实工作进行部署。7月1日,江西省政府常务会议要求,各级政府和部门要高度重视督查中发现的问题,坚持敢于担当,有所作为,采取针对性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进一步简政放权、加速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在各地会议中被反复强调。6月23日,陕西省常务会议决定再取消下放一批行政审批事项。据悉,去年以来,经过三轮取消下放,陕西省行政审批项目已经从此前的1056项减少到834项。再经陕西省法制办逐项进行合法性审查并继续清理后,减少到目前的721 项,精简比例达31.72%。

近期,陕西省政府门户网站和省编办网站还将开辟“陕西省行政审批事项汇总”专栏,公开这721项审批清单。在广泛征集公众意见后,最终确定《省级部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四川中公教育

门行政审批事项汇总目录(2014年版)》,凡是未列入目录的事项,一律不得实施审批,违规审批的要追究责任。此外,陕西省还将逐项制定审批流程图并向社会公开,流程图将明确每一个审批事项的办理时限、收费依据及标准、监督电话等。

6月27日,山东省政府常务会议研究了深化省属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等工作。随后在7月4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又召开了全省民营经济工作会议。有学者指出,山东经济总量、活力之所以小于广东、江苏,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民间金融产业的薄弱,致使民营企业实力弱小。这也使得山东与广东、江苏相比呈现出大企业多、国有企业多的“群象经济”生态。

山东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袁红英表示,深化改革是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加快经济转型的根本出路。当前要紧密结合山东实际,抓好中央重大改革措施的细化和落实,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全面深化、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进一步释放改革红利,为打造升级版山东经济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原则,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使政府的经济职能转向提供良好的基本公共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上来。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支持和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

稳增长向改革要动力则是本届政府的一贯思路。6月30日,四川省政府审议通过《关于进一步做好稳定和扩大投资工作的意见》,明确将从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强重点项目重点区域投资、多渠道解决项目投资融资问题等方面着力,扩大有效合理投资,确保实现全年投资预期目标。7月3日,辽宁省政府常务会议强调,在积极促进稳增长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当前与长远结合起来,把调整结构与转变方式结合起来,把质量与效益结合起来。各级政府要进一步转变作风,树立信心,咬定目标不放松,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努力完成预期目标,保持经济社会平稳持续发展。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四川中公地址:成都市武侯区锦绣路1号保利中心东区1栋12楼(美领馆旁)

四川中公教育

秉承十八届三中全会及去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三项主要政策取向。第一,向深化改革要动力。第二,保持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第三,着力提质增效升级、持续改善民生。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7月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湖南主持召开部分省份和企业座谈会。李克强说,稳增长与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相辅相成。要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在经济发展中不断改善民生。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下半年,各级政府应该“把注意力从短期的稳增长中转向改革的动力问题,从而保证中国经济能够较快地恢复增长的活力。”他对记者说,稳增长政策只能在短期发挥效应,当前中国经济存在问题多是深层次的,那就是一系列唤起了社会民众和投资者极大热情的改革方略尚未落实,许多各级政府官员应该主动去创新试验的许多改革项目并没有推行。李稻葵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区正常的经济决策搁置停顿,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这种全面懈怠观望的不作为局面对整个经济的发展是极其有害的。因此,当务之急是如何在整顿整个官员队伍、清理****的同时能够调动一系列政府机构改革创新、简政放权,形成各级政府敢于担当、锐意进取的新局面。这是中国经济在明年、后年以及未来若干年能否焕发活力的关键。

四川中公教育:http://sc.offcn.com

国务院大督查文件 篇6

安委办明电〔2011〕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委员会,国务院安委会各成员单位,有关中央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近期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精神,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着力推动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攻坚战深入开展,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决定10月上中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安全生产督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督查方式

此次督查定于10月上中旬,由地方各级安委会组织,督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高危行业(领域)的企业开展隐患大排查和安全生产责任落实等情况,重点抽查煤矿、非煤矿山、道路交通、建筑施工、烟花爆竹、危险化学品、民爆物品及消防等行业(领域)。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督查工作方案,坚持政府督查与企业自查相结合,对安全生产工作进行全面督查。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将对全国部分重点省份安全生产工作开展督查(各督查组具体时间另行通知)。

二、督查内容

1.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近期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国务院常务会议、国务院安委会全体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各项工作情况;针对四季度安全生产工作特点,部署和落实事故防范措施情况。

2.深入开展重点行业(领域)安全隐患排查治理情况;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违法生产经营建设行为情况;部署推进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情况。

3.落实重大事故查处挂牌督办和非法违法较大事故、瞒报谎报事故跟踪督办制度各项要求,认真进行事故查处,严格事故责任追究,以及吸取事故教训,举一反三,落实整改防范措施情况。

三、有关要求

大督查:钢铁去产能告急 篇7

9月初,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十部委组成的钢铁去产能督查组已基本完成任务收队。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此次十路督查大军重点督查的内容包括去产能有关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任务分解和进度落实情况、产能实际退出情况、奖补资金筹措使用情况、职工安置情况等八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中央供给侧改革总体思路,化解过剩产能是2016年和“十三五”期间重要工作。年初,国务院印发《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下称“6号文”),明确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5年时间再压减粗钢产能1亿-1.5亿吨。

8月4日,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下称“部际联席会议”)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国家发改委主任、部际联席会召集人徐绍史表示,总体看,去产能存在地区之间进展不平衡。

违法违规、落后产能要坚决退出,这是去产能工作体现全市场公平的前提之一。

徐绍史总结了三个“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少数地区对去产能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担心去产能会影响经济发展;面对工作中的困难和挑战,信心不足,办法不多,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地区和企业看到钢铁煤炭价格回升,去产能的决心出现了动摇。

督查组相关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本次督查行动不仅要查进度,还要厘清当前去产能相关工作到底存在哪些问题以及搞清楚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等等。这有助于2016年年内去产能工作实施,也为“十三五”期间实现去产能工作目标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下基础。

有钢铁行业资深人士表示,国内钢铁总供给过剩的格局短期不会有根本改变,钢铁行业亟待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进而完成转型升级。总结此前化解过剩产能的经验,认清问题所在,排除执行误区,规划长远发展,已是当务之急。

大督查

去产能工作部署以来,地方有关部门负责人经常接到当地民营企业老板的“求助”电话。这类企业产能多在100万-300万吨之间,原始资金投入多在50亿元—100亿元之间,且大都由民间自筹,赶上市场低迷时期,公司通过亏损生产“活了下来”。而对近期不断加码的去产能压力,这些在环保执行方面有问题的企业首先进入了地方自查的视线。

摆在这类企业面前的是两条路:一是关停,前期投资付诸流水,未来还要面临此前投资人的债务追讨;二是加大环保投入,这意味着刚在上半年复产过程中尝到的甜头需回吐,导致利润降低甚至亏损。

这是自5月中旬部际联席会议部署打响去产能攻坚战以来,督查组看到的山东、河北以及西部地区大量钢铁企业的缩影。

不仅如此,《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还从督查组了解到,目前参与去产能责任划分的国企同样面临两难局面。

以河钢集团旗下宣化钢铁(下称“宣钢”)为例。公开信息显示,按照河钢此前提出的规划,先期建设沿海1000万吨级精品钢铁基地,在具体进程上要确保在沿海新厂具备投产条件后,张家口宣化区老厂再停产拆除。在此基础上,再适时兼并重组省内特别是唐山地区其他钢铁企业产能,规划建设1000万吨级精品钢生产能力,最终形成2000万吨沿海精品钢铁基地。

而有钢铁业内人士算了这么一笔账:一个1000万吨产能的钢厂,建设资金如果没有500亿-600亿元不可能建起来。按照先新建再拆除的步骤,现有设备的改造是否还要继续?如果现有设备改造后明后年实行搬迁,是否意味着此前的投入等于浪费?这其中的风险不小,但如果按兵不动,凭借企业现有的生产能力,特别是鉴于上半年钢材市场利润可观,利益近在眼前。

不但是企业,地方政府也遇到了难题。钢厂多与地方经济发展紧密相连。以河北省宣化市为例,宣钢现有800万吨生产能力,一旦搬迁,宣化市未来的经济发展同样需要提前规划。

再如江苏省,作为以民营钢企为主的第二大钢铁省,民资投入让这一地区的企业竞争力领先全国,从更长远看,且从整个长三角区域经济考虑,未来结合安徽、湖北、湖南等地的钢铁产能,是否还有区域性优化空间?如何借助去产能契机搞好区域经济结构调整?

挤水分

更具体来看,去产能工作千头万绪,比如:哪些企业需要去产能?哪些监管指标切实有效?去产能的责任主体都包括谁?相关配套政策是否覆盖问题点?去产能过程中激励机制如何发挥作用?这些是不少企业当下非常关心的问题。

这些问题理顺之前,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效果并不“理想”。根据8月4日部际联席会议通报显示,2016年上半年,钢铁去产能达到1300多万吨,是今年目标任务(4500万吨)的30%左右。

“现在去产能是高压态势,各地方分配指标,强力推行。而去产能工作要达到预期效果,还是要各方取得共识与理解。”有地方钢铁行业协会人士对记者表示。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全国粗钢产量3.99亿吨,同比下降1.1%。但今年6月,国内粗钢产量达6947万吨,折合日均产量231.5万吨,超过4月份231.4万吨的历史峰值。上半年钢企普遍通过复产获得了收益,即使遇到下半年市场过热后的冷静期,抱着“扛着”、“吃老本”想法的企业不是个别。

“愿意挺,是因为之前赚了钱,有老底可消化,但两三年后产能过剩问题没有缓解,过剩市场还是会将企业利润消耗殆尽。”有行业人士对此表示担忧。

“上半年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进展整体感觉不如煤炭行业。”有国有钢铁企业负责人说,钢铁行业整体存在等等看的思想,一些企业在生存和经营现实面前存有不想去、不能去、不敢去的畏难情绪。

特别是今年二季度以来,由于销售市场价格回暖,建材市场(以线材、螺纹钢为代表的产品)价格随之复苏。但对此类技术门槛不高的品种而言,拼价格在所难免。为了迅速抢占市场、增加利润,产品的生产质量甚至出现一定程度下滑。

另一个极端的现象是,去产能工作推进过程中也造成了部分区域产品结构失衡。

以宁夏某合金产品为例,因拉闸限电等具体措施,该产品的产量大幅下降,但需求却因此表现旺盛,以致相关产品价格从每吨约4000元飙至每吨约7000元。

有参与“十二五”去产能相关工作的人士说:“‘十二五期间,全国淘汰了落后钢铁产能9000多万吨,但产能过剩问题依然严重。”

结合以往的去产能工作,该人士提出,上述9000万吨产能退出,业内并不“解渴”。主要原因是彼时去产能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企业大都从对地区影响不大的产能入手。

“最令人担心和业内最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是,尽管钱花了、1亿吨产能目标完成了,但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依然严重,行业境况仍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前述人士说。

总结相关经验,本轮去产能要推进落后产能、不合格产能和过剩产能早日退出市场,进而实现全行业的脱困发展和转型升级。

针对有关产业搬迁和转移的工作,有工信部相关人士说,针对个别地区仍然存在有新增项目或新增项目手续不规范的情况,如果不抓典型、不处理,扩展到全国,相关规范文件的执行力度也会大打折扣。

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向《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真正需要转移的应该是行业的先进技术、先进装备。而所谓的减量置换或等量置换,有关部门一定要搞好执行和监督,严防借改造之名增加新产能。

地条钢

目前被纳入去产能范围的企业包括:违法违规的钢企,即环保、能耗、生产等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僵尸企业,即生产经营困难、难以挽救或救助后市场竞争力依然很弱;未来发展受限的企业,即不符合国家或地区政策导向。

对于这些企业,要真正要让化解过剩产能产生效果,需要公平的市场体系和竞争环境,否则难免事倍功半。

上半年,钢材市场回暖,各地地条钢生产作坊的生产速度堪比正规钢厂。这让本就处在去产能观望期的钢铁企业再度摇摆。“市场一好,大量非钢铁主流工艺的炼铁炼钢设施都开动了,利用废钢、中频炉来炼钢即是其中一种反映。虽然国家统计部门对此并无明确数据,但这类企业产量不容小覤。”有南方钢厂销售部门负责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这类被称作“地条钢企业”的厂家有共同特点:普遍没有安装环保设施,达不到安全生产的要求,也没有质量控制设施:买废钢不开发票,卖钢材也不开发票。其主要销售的是螺纹钢为主的建筑用材,虽有国家强制性标准,但这些不合规的产品还是流入了市场,缺少严格质检,很难有安全保证,更容易引起建筑安全事故。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相关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地条钢企业一直游离在钢铁行业边缘,屡禁不止。相关监管涉及工商、质检、环保等部门。

“对违法违规企业的清退和处置情况,将极大地影响化解产能工作的质量。试想,如果违规企业不能早日退出市场,一些合规经营的过剩产能企业也不会甘心退出。”中钢协相关人士说。

违法违规、落后产能要坚决退出,这是去产能工作体现全市场公平的前提之一。有长期跟踪钢铁行业的人士认为,只有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才能为后续深入去产能工作打下基础、为行业企业提升竞争力、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创造条件。

在同样的质量下,成本是钢企竞争的一道分水岭。这中间除了运营机制效率的比拼外,还有环保这一硬指标。

“我们现在生产一吨钢的环保成本大概在150-200元之间。而环保执行较差的企业,成本在每吨40-50元,甚至没有成本。生产钢铁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污水和扬尘,如果环保这一环节有疏漏,公平性、环境保护都无从谈起。”河北一国有钢厂人士介绍说。

“国家下大力气化解产能过剩的目的是要行业好起来。但一旦相关检查、标准执行有所疏漏,对于合规钢厂不公平。”上述人士表示。

“过程很纠结。过剩的大环境下,加大环保投入无疑给未来经营增加了一定的不确定性。”有地方民营钢厂的负责人表示,对目前的去产能工作持观望态度,即一方面配合有关部门检查,另一方面权衡企业加大环保投入的可行性。

政府部门是态度坚决的。9月12日,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明传电报形式印发《通报》指出,下一步,按照6号文要求,积极推进去产能各项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严厉打击制售“地条钢”等违法行为,对“地条钢”产能和落后产能要立即拆除,不得“淘而不汰”,防止“地条钢”和落后产能“死灰复燃”。

全局观

面对国家层面去产能的决心,一些地方政府出于自身经济发展和稳定的考虑,也会左右为难。这也是当下个别地区僵尸企业存在的直接原因。

有地方向部际联席会议提出,化解过剩产能困难大、问题多,还没有在政策上形成聚合效应等。与此同时,为了报任务,一些早已停产的项目成为地方“充数”上报任务的首选。

“各地方政府在化解过剩产能问题上需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不能光看表面,纠结于眼前的矛盾和利益所在。各有关部门也不应推诿,积极执行化解过剩产能的有关办法并不断完善。”督查组相关人士表示。

“地方政府普遍希望把化解产能过剩和企业发展、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结合到一起。”上述人士说。

而新问题也由此产生。一些地方企业的态度是,在没想好企业未来发展明确方向之前,先按兵不动,等待政策,对去产能并不太积极。

以一家年产能500万-600万吨的钢厂为例,其拥有的8座高炉因2015年效益不佳已有3座处在停产检修阶段。结合地方去产能任务分配,要求该厂关停一座即符合本轮去产能任务。此时,企业会选择先上报一座看看情况,另两座视市场价格情况再择期复产。

“从全市场讲,如果大家都不去产能,最终行业都没好日子过,集体沉船或者要经历日本等国家漫长的去产能调整期。”中钢协相关人士认为,国内钢铁业经营分散,且生产水平不高。95%以上的企业都不具备新日铁和浦项的生产经营水平,很多产品是大路货,靠市场价差赚钱,这种情况下,改革势在必行。

参与本次去产能督查工作的人士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检查中发现,有地方政府称其所在省内不缺钢铁或钢铁不过剩。实际上无论一个省、一个市都只是区域市场,是全国市场的一部分,前者不能代替后者。前者的利益也不能代表全国利益。地方政府要有全局观,共同推进全国化解过剩产能的目标。反之,在一些先进产能聚集的省份,如果只是一刀切(用数字量化去产能)的做法也同样需要商榷。

该人士建议,目前各区域市场应根据此前上报的责任状公开各自去产能进度,并引入第三方独立机构和平台的监督。

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院长李新创认为,去产能不能简单化。要依法依规,有力有度有效。当务之急是让不合规、扰乱市场发展环境的落后、违规企业先行退出。

化“观望”为主动

7月26日,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杭州市召开。该会议由部际联席会议组织召集。会议指出,地方和中央企业实施方案已报国务院备案,有关方面也签订了责任书,配套政策措施已经出台,2016年工业企业结构调整专项奖补资金拨付到位,淘汰落后产能、违法违规建设项目清理和联合执法三个专项行动正在实施。

按照上述相关任务部署,化解过剩产能过程中,还需要解决三方面问题。具体包括:化解过剩产能过程本身涉及的社会稳定和人员安置问题;化解过程中所涉及核心资产处置问题,包括债权债务处置等;化解后的转型、结构调整、升级。

作为化解过剩产能工作中的样本,杭钢集团集团公司在会议上介绍了具体工作中的操作经验。地处经济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杭钢的去产能工作有着其它省份钢厂所不具备的“特殊性”。但一些参会的行业人士表示,如果国内钢厂都学习杭钢转型求变的思维,早做打算,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行业和企业的问题,那么国内钢铁行业的去产能工作或许还会顺畅许多。

“产能是企业的核心资产,企业顾虑是现实的。但我们需要借化解过剩产能这一部署,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结构调整,把被动去产能变为主动化解过剩产能。”有接近部际联席会议的人士说,化解过剩产能本身目标是具体的,要达到预期效果,涉及的问题多,解决难度大。但如果不解决,不往前推进,未来化解的效果难以理想。

“今年上半年,在部际联席会议的统筹推动下,去产能工作虽然取得了不错的开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目前各方对于去产能工作的态度整体上比较急躁。”有长期关注钢铁行业去产能工作的人士对记者表示。

中债资信评估有限公司钢铁行业团队认为,钢铁行业作为国家供给侧改革的重要着力点,未来伴随着过剩产能的去化,行业将逐步走向出清,供需格局将逐渐改善。但也需注意到,供给侧改革是结构性调整,改革后钢铁行业内企业的分化将继续加大。

上述人士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去产能调结构,既不能搞计划经济,也不能无限盲目发展。各方面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做调整,所以严格意义上说,阶段性见到成效,不是调结构的最终目的,只是过程和手段。比照国际经验,化解过剩产能往往是在相关工作进展5年乃至更长一点的时间,才逐渐显现效果。

他还举例说,以中国目前广泛采用的连续铸铁技术为例。从1990年代中国钢铁行业开始大规模去“模铸”搞“连铸”。直至2005年后,中国钢铁行业才主要以连铸技术为主。2000年时,中国采用连铸手段占比70%,2005年以后达到95%以上。仅这一技术进步,行业用了20多年的时间。

而今天的化解过剩产能工作,显然有更复杂的一面。

双向调整

“上半年钢铁行业完成了 30%的去产能任务,这个任务完成量可能是有水分的。”华南地区某大型钢厂生产部门负责人认为,上半年部分产能已经是僵尸产能了,下半年仍有3200吨的任务较严峻,再去产能是要实打实“伤筋动骨”。

的确,非落后过剩产能需要分步、有序地去除、转型、升级。这是本次化解过剩产能工作的重要战场,但对地方政府又或企业而言绝非易事。

“结合下半年钢铁行业去产能的攻坚任务,各地去产能任务,是硬生生去掉产能,还是战略重组;是低效率继续维持生产的,还是一定要把他们从企业挤出来,哪种方式更有利于行业和企业转型发展,在途径和支持政策上也有许多可以深入讨论的地方。”上述人士表示。

近期国际市场上的一些案例有借鉴意义。在全球钢铁产能过剩的今天,如何应对危机与挑战,成了摆在钢铁企业面前最为实际的一项课题。

以韩国东国制钢公司近一年的产业调整布局为例,作为韩国第三大钢企,东国制钢近年来的业绩管乏善可陈。由于韩国市场规模有限,加之中国钢材的冲击,造船、建设等下游产业需求持续低迷。

近一年来,东国制钢通过经营策略调整,通过机构体系重组,出售非核心资产,发展主打业务等方向实施,提升了市场占有率,扭亏为盈。措施是产品差异化发展,量身定制,提升市场掌控力,提高企业收益。

由此借鉴,武钢集团研究院信息研究所工程师罗晔认为,中小钢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求生存尤为艰难,企业只有敢于打破陈旧的框架,才能最终实现长足发展。

罗晔表示,国内中小型钢企也应该大胆实施机构体系调整,精简产能规模,全力发展主业,出售亏损资产,减轻债务负担,同时根据客户多元化需求,切实打造优势产品,抢占市场先机,提高市场份额。此外,企业在外部应不断加强与一流企业的战略合作,对标挖潜,改革创新,锐意进取。

中崇集团董事长仇瑜峰提出,结合国家供给侧改革的大方向,从企业角度可以从三方面着手增加有效供给为企业发展助力。一是对接终端,以销定产,去除无效产能,提高有效供给。二是调整供给结构,降低生产成本和供应成本,增加中高端有效供给。三是信息化升级,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的手段,帮助企业生产、销售、物流网络化,从销售入手,倒逼传统企业结构转型。

当下进行的宝钢、武钢两家大型央企的合并,则是国家向市场各方显示了对于钢铁行业通过兼并重组形式化解过剩产能的方向和决心。这一重要尝试将有助于整个钢铁行业的产业重组。

有长期关注钢铁产业的人士表示,试想一下,未来如果把国内约600家钢铁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形成10个钢铁集团,那么中国的钢铁强国愿景可期。

仇瑜峰认为,无论是2005年国内自上而下的钢铁行业发展政策调整,还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倒逼国内钢铁行业进行市场化结构调整,都因为当时相关配套政策和执行遇到问题而未能坚持走下去。本次供给侧改革下的去产能工作,“正是市场倒逼与政策推动相结合下的双向调整。”

上一篇:消防设备维修申请下一篇:张黎明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