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水河镇简介

2024-09-27

红水河镇简介(共11篇)

红水河镇简介 篇1

抗旱救灾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的情况

汇报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州、县委相关文件和会议要求,进一步抓好我镇抗旱救灾和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任务的落实,确保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的各项目目标任务,全镇干部群众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科学规划、统一认识,团结协作、狠抓落实,在抗旱救灾和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现将我镇情况汇报如下:

一、抗旱救灾工作

(一)设置组织机构,明确责任。

一是成立抗旱救灾镇、村、组三级工作机构体系,将抗旱救灾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二是狠抓抗旱救灾工作方案和措施的制定,各镇直部门,村两委按照方案加强落实,效果明显。

(二)部门协调配合,共同推进抗旱救灾工作

一是全镇广大党员干部充分利用“四帮四促”活动契机,走村组、进农户、上田埂、窜地头,深入抗旱救灾第一线,深入调研、认真统计、科学分析,为抗旱救灾工作提供第一手资料。

二是建立健全信息报送制度,明确组、村、镇三级信息报送员,确保信息及时、客观、准确,随时掌握工作动态。

三是强化宣传与培训。通过印发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标语等 方式,广泛开展节约用水宣传。充分利用各村远程教育站点,做好节水农业技术培训,发动群众开展“增收补欠”活动,做好秋种工作,确保减产不减收,最大限度减轻旱灾造成的损失。

四是协调筹措抗旱资金与物资。协调筹措抗旱物资和资金共计3.5万元,帮助群众购买饮水用胶管,购水泥维修水池,出动抗旱救灾车30台次,优先解决群众饮水问题,确保不出现断水问题。

五是加快寻找新水源点,人畜饮水工程建设步伐。组建组、村、镇三级联动抗旱小分队,寻找新水源点,新建人畜饮水工程,就地,临地解决村民用水难问题。六是切实加强对水源,水质监测力度。实行主要领导包片督查,镇卫生院干部具体查,定期对水源,水质进行监测,确保人畜饮水安全。

二、森林防火,森林保护工作强力推进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做到家喻户晓、老幼皆知;二是明确责任,层层签订禁火责任书;三是严格执行全年禁火令;四是加大巡山守护力度,坚决杜绝野外一切用火的发生;五是加大森林火灾案件的查处力度,严惩野外纵火者,发现一起严厉打击惩治一起,决不手软,确保我镇全年无森林火灾的发生。抓好乱砍乱伐工作,严厉打击一切毁林开荒和乱砍树木的行为,发现一起严惩一起。

三、全镇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

(一)经济发展各项指标 前三季度以来,我们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强化农业基础地位,认真落实种粮补贴、“两免一补”等各项惠民政策,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收入快速增长。2011年前三季度,实现工农业总产值 万元,同比增长 %;粮食总产量 吨,同比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 元,同比增长 %。

(二)农业产业化平稳推进

我镇依托气候、土地等资源优势,以“185”工程和“3211”工程为抓手,加大投入力度,强化技术培训,大力发展蔬菜、油桐、脐橙、板栗、火龙果、艾纳香、网箱养鱼、畜牧业等优势产业。完成蔬菜种植 亩,油桐 亩,艾纳香 亩,火龙果 亩,网箱养鱼 口,黑山羊 只等。

(三)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1、交通建设方面。修建镇政府至关故村通村公路,云里村文打至罗祥村的通组公路。

2、水利工程方面。修建云里村高来人畜饮水工程。

3、村庄整治方面。完成下宜村上宜组、交打组、罗祥村小寨串户路硬化工程;做好各村寨环境卫生和云里村高来旅游村寨整治工作,改变“脏、乱、差”现象,搞好人居环境。

4、文体事业方面。启用镇文化服务中心,抓好文化素质培训;建成镇篮球场,丰富集镇文体生活;建成云里村村级卫生室。

(五)社会事业工作有序推进

1、教育事业方面。巩固“两基”和“普实”成果,进一步 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抓好校园周边安全整治,加大“控辍保学”力度,确保学生入学率达到指标内、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2、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以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为目的,创新工作方法,深入开展创优工作。严格控制计划外出生,严厉打击早婚、早育和超生现象,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狠抓“两术”工作,加大社抚费的征收力度,使计生考核各项指标控制在范围内。

3、民生工作方面。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低保工作,实行低保对象动态管理,杜绝低保养懒汉行为的发生;二是做好各种救济(灾)粮款(物)的发放工作,切实解决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困难;三是做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确保群众住有所居。

4、安全生产工作。一是做好水陆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宣传;二是强化责任,签订水陆交通安全责任书;三是做好水陆交通安全的巡查和检查工作力度,把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四是加大对非法开采矿山的查处力度。

5、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方面。加大政策、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严厉打击“两抢一盗”和各种违法犯罪行为,努力降低发案率,增强群众、外来投资者和游客的安全感,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红水河镇简介 篇2

桥底镇位于泾阳县中部偏西。东接中张镇, 南临泾河, 西连王桥镇, 北靠兴隆镇、云阳镇.总面积44.5平方公里, 辖13个村委会、56个自然村、111个组、人口3.3万余人, 耕地面积总4.15万亩。

2012年, 桥底镇按照“项目带动强基础, 解放思想调结构, 加快发展促民生, 联系群众转作风”的发展思路, 强化产业支撑、实施基础突破、改善城乡环境、促进社会和谐, 镇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新的提升。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 奶畜发展突出抓好扩栏增量工作, 今年全镇新增奶牛500余头;果业发展以泾河杂果带、北部塬区杂果带为重点, 新栽泾河甜柿270亩, 油桃300余亩, 杂果面积突破8000亩;设施蔬菜发展以绿盈盈现代农业产业园为依托, 积极引进西安宝仁置业公司在官苗村发展大拱棚蔬菜种植300亩, 目前已搭建190亩。同时在阴郭村和团庄村新发展清水莲菜360亩, 总面积达到710亩。积极整合项目资源, 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与镇区发展、移民搬迁、绿色家园、社区建设相结合, 新建成党员活动室1座, 五保户集中供养中心1座, 实施移民搬迁35户。大力实施农村改厕和有线电视入户工程, 积极实施“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农村垃圾集中处理模式。扎实推进平安创建, 及时处理和化解各类矛盾纠纷, 维护了全镇大局稳定。

临江市四道沟镇四道沟村简介 篇3

四道沟村具有明显的寒温带气候特点,村内水资源比较丰富,水量充足富,水质好。全村森林覆盖率达90%。鸭绿江流经本村10公里,属鸭绿江中游,水质清洁,江内有鳌花鱼、重唇鱼、鲤鱼等十几种鱼类,十分适合垂钓露营。鸭绿江水流湍急,落差较大,是中朝两国的界河,是漂流的理想去处,可尽享“一江绿水,两岸风光”。

四道沟村的主入口设置在西面和南面,入村300米东侧为文化广场。设有健身器材。村庄内道路全部实现水泥路硬化,道路取向基本以原道路主线为主,部分以方便自然形成而有所改变。村庄现已实现自来水、有线电视、网络入户,电网改造已完成,垃圾清理以集中地点存放,定期运走的方式处理,排水以自然排水为主,路灯、基础绿化等基础设施都已配置完全。

四道沟村近几年通过农村产业化调整大力发展有机蔬菜种植棚膜经济及旅游产业,2012年~2015年共修建日光温室32栋,塑料大棚18栋,90亩。2016年新建日光温室40栋,种植品种有黄瓜、西红柿、香菇、平菇、榆黄蘑、刺嫩芽、葡萄、香瓜、西瓜等十几种。四道沟村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昼夜温差较大,有利于糖分的积累,由于因为气候和土壤的关系,这里的甜瓜、西瓜皮薄肉厚,养分比其他地方的多。已经远销到长白、白山、长春,是远近闻名的瓜果之乡。

四道沟村域内有荷花湾、鸭绿江漂流、宝岛山庄、敬佛亭等景区。村辖区位于花山林场内,有赤柏松(红豆杉)等珍稀树种。自然繁殖着狍子、雉鸡等国家级珍稀保护动物。

长川新村:现新村全部入住,100栋200户民房井然有序,清晨淡淡的薄雾笼罩着村庄,傍晚徐徐升起浓浓的炊烟环绕在家家屋顶,村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焦虑与紧张,享受着安静祥和的乡村生活。

荷花湾:位于临江市四道沟村长川社,距临江市16公里。荷花塘面积2万平方米,每年7~8月荷花盛开,湾边长满了树木,与远处的青山连在一起,为荷花湾平添了几分色彩。

鸭绿江漂流:从四道沟长川古渡开始,沿江而下,经由六哨九道湾,两岸山、石、林、峰、洞,千姿百态,交相辉映,使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乘坐竹伐时而越上浪峰,时而跌入波谷,痴迷神往,充分领略大自然的浪漫神奇。在排筏上可以近距离观赏到朝鲜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

鸭绿江木排:据说鸭绿江木排是亚洲唯一的木排景观了。在上个世纪90年代前,我国也在鸭绿江放木排,后来为了保护林业资源可持续发展,采伐数量减少,道路运输能力提高,已不在江中放木排了,现在的木排都是朝鲜的。

长川宝岛山庄:长川宝岛山庄距临江市区17公里,位于临江——十五道沟望天鹅景区——长白山南坡旅游枢纽线上。岛的南半部自然生长着杨树、柳树、刺槐等树木,植被茂盛;北半部植物比较稀疏,现定位为趣味游憩型旅游度假乐园进行整体开发。已建成了通江桥、观光路路基、防洪坝、农家饭庄、农家休息小院、餐厅等基础设施,并与省内多家旅行社建立了合作关系。

敬佛亭:站在敬佛亭前远眺朝鲜山脉,可见两尊“仰天佛像”惟妙惟肖,眼睛和鼻子甚至嘴唇都形象逼真,去往十五道沟望天鹅景区、长白山南坡旅游的游客都会在敬佛亭停一停,远眺“佛像”,游客可以在不同角度看到几尊“仰面佛像”。

乡村公园:2015年,在靠省道303线空地处新建了一个占地4000平方米的乡村公园。现在,村民业余时间可以到公园内打球、健身、锻炼,丰富了村民的业余生活。

良好的环境,源于有效的整治:四道沟村委会非常重视环境整治,常年安排两辆汽车,4名工人进行垃圾清运,每年还在春秋两季进行大规模的环境整治。2015年春,四道沟村出动汽车两辆,人工70人次,对辖区内进行环境整治,共清运垃圾20立方米,植树500余棵,种植草坪3000平方米。2015年秋,把四道沟村内的3公里道路两侧路边土进行培护。今冬积雪较大,村委会以下雪为令,雪后就安排铲车清雪,方便了村民的出行。

红水河镇简介 篇4

组考察幸福工程项目暨捐赠仪式

2011年8月16日,红水镇迎来了中央国家机关人口和计划生育第五协调组和省、市计生协来我镇考察幸福工程项目并开展爱心捐助活动,出席捐赠仪式的有国务院港澳办处长邢燕、国务院侨办处长杨春霞、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处长张晓丽、国家环境保护部副处长李雅君、国家计生协项目部部长贾宏、中国人民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管张红专、省人口委党组成员、省计生协专职副会长何坚明、省计生协项目管理处副处长陈沛林、省计生协项目管理处副主任科员杨梅霞、市人口委党组成员、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高启宝、市计划生育协会秘书长闫培荣、市人口委宣教科副科长张志刚、县计生协部分领导。

活动期间,考察组首先听取了红水镇党委书记卢临军对幸福工程项目运作的报告,省计生协专职副会长何坚明、市计生协会专职副会长高启宝分别作了重要讲话,对红水镇幸福工程取得的成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良好的祝愿。与会期间,协查组为红水镇捐赠了医疗器械一台,为部分计划生育贫困家庭学生捐赠了学习用品、为红水镇二女节育户困难家庭发放了农户科学储粮仓。本次活动得到了国家及省、市、县各界领导的高度评价,取得了预期的效果。为幸福工程在我镇的发展扩大了效应,为贫困母亲的生活带来了希望、带来了福音。

镇综治工作简介 篇5

***镇综治维稳工作简介

***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人,全镇辖**个行政村。全镇现有企业***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家,实现产值**亿元,利税**亿元。镇党委、政府把经济建设和社会稳定放在同等位置,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稳定,加强综治维稳中心建设,有力推动了全镇平安建设的深入开展。镇党委政府投资近**万元建起了高标准的综治维稳工作中心,配备了微机、电话、空调、LED显示屏、档案橱、办公桌椅等设备,并将工作制度、工作流程上墙。综治维稳工作中心协调各部门力量,明确职责任务,制定各类应急预案,健全矛盾纠纷调处网络,努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上访重点人群的稳控化解工作,今年,全镇未出现新的上访重点人员。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三支队伍”建设,加强治安防范工作督导,并积极开展专项严打整治活动,有效打击了违法犯罪,保障了人民群众安居乐业。深入开展“五五普法”宣传教育﹑法律知识“六进”活动,我镇发放法制宣传材料***余份,上法制课**余次,出动宣传车**余次,受教育的群众达**余人,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治安氛围。

镇烤烟生产情况简介 篇6

找文章到更多原创-(http:///)

__镇位于马龙西南部,与嵩明、寻甸两县相连,昆曲高速公路、昆沾铁路、宜马公路横穿全境,集镇离省城昆

明93公里、市府曲靖42公里、县城马龙24公里,具有便利的交通、显著的区位优势,是昆明进入曲靖的第一镇。全镇总面积266.419平方公里,辖9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76个自然村,100个村民小组,有耕地面积61557.4亩,2005年底全镇有7281户30076人。

近年来,__镇把烤烟作为群众增收的主要产业来抓,紧紧围绕“强质量、增效益、出品牌”的目标要求,以质量为核心,以标准化栽培为基础,以QTP模式为手段,使烤烟生产步入了生产区域化、技术标准化、管理系统化、人才专业化、运作规范化的产业化之路,烤烟产业成为引领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2005年规模化种植烤烟19000亩,实现产值3300万元,农民人均占有1250元,2006年全镇种植烤烟21147亩,计划收购287.61万公斤,预计实现产值3500余万元。工作中我们重点突出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政策扶持。严格执行国家烤烟生产“双控”政策,稳定面积、稳定规模,根据烟叶市场走势及烤烟生产面临的实际情况,千方百计调动农民的种烟积极性,实行苗、肥、膜、药补贴及烤房的新改建补贴,推行烤烟生产风险调节金制度,努力调动各级干部群众抓烟的积极性。并采取责任分摊、比例分成的办法,进行“一体化”管理,实行乡村两级烤烟生产目标管理严格工效、绩效考核。二是抓技术质量。坚持“科技兴烟”战略,进一步强化育苗技术措施,广泛开展个性化指导与零距离服务活动,因户、因地制宜进行技术培训与指导,缩小烟农的生产水平差距,促进平衡发展。努力创办各级各类示范样板,突出抓好漂浮育苗、小苗假植、平衡施肥、适期移栽、合理密植、病虫防治、成熟采摘等关键环节与技术措施,改善了烟叶质量,提升了亩均产量与效益。三是抓管理。按照系统、规范、创新、可行的原则,切实加强烤烟生产管理,做到“三个强化”,即:强化合同管理,将生产计划向适宜烟产区倾斜;强化队伍管理,把乡镇、村和烟草系统干部统一纳入“一体化”管理,把工作评优奖励严格与生产过程和收购结果挂钩考核,从而增强了领导干部的责任心与紧迫感;强化收购管理,建立和完善各项收购管理制度,全面推行了“预检预约”,每年临时聘请了100名入户预检人员,保证了“入户预检、初分等级、预约收购、批量交售”落实到位。坚持封闭式电脑密码收购,扩大烟农知情权,前置见面环节,杜绝了争级要价、占秤霸秤和烟叶外流的现象。在纯度方面,从小把纯度抓起,延伸到小捆纯度与成件调拨纯度,农户分级扎把纯度由预检人员把关,预检人员的预检合格率由分级员监控,分级员的分级质量由定级员考核,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同时,推迟收购开秤时间,提高单日单秤收购量,缩短收购天数。全镇9个收购点,9条收购线收购期25天,当日当秤收购量突破了18000公斤。四是抓基础。全面启动基本烟田规划建设与保护工作,规划了6万亩基本烟田,加强了烟水、烟路配套工程建设,自2005年以来,共投入资金1300万元,完成了15000余亩基本烟(农)田建设。加大烤房容量配套力度。全镇新建烤房768栋,基本满足了新扩面积的烤房容量需求。同时,加强了标准化站点建设,为全镇烤烟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目前,__镇烤烟生产正由烤烟大镇向强镇、专业镇转变。

红水河镇简介 篇7

一、有利于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是可以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红水河流域的少数民族大多地处山区, 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资源开发成本较高, 想要从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会相对困难。如果紧靠开发自然资源是难以实现小康社会, 同时也是对自然的破坏。所以我们在认识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同时, 更要提升保护该文化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 并把这种意识付诸于行动中。

1994年在开罗召开的联合国国际人口与发展会议通过的《行动纲领》指出:“可持续发展问题的中心是人”, 如今社会, 全球面临生态危机, 人类又要生存与发展, 这就要求人类一方面既不能凭借手中的技术和力量去损耗资源, 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另一方面, 又必须要深入挖掘利用自身智慧, 力求开拓新的资源。而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资源十分丰富, 这里的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歌, 构成了独具魅力的人文风景。其本身也具有巨大的价值, 不仅能够给人们提供精神食粮, 充分开发其优势, 适当开发利用还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而其经济效益又可服务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 更加促进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形成了良性循环的态势,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教育传承是该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的因素。各民族的民歌文化都具有了解该民族历史、教育后人、凝聚力量、陶冶情操等作用。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对于完善和弘扬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要作用。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集文化优势与地域优势于一身, 重视该文化的保护与发掘, 对于发展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弘扬该地地方优秀的民族文化都是至关重要的。各个民族, 都是由各种不同类型, 不同存在形态的文化相互关联而成。其中民歌就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正是因为文化使得任何一个民族都表现为一个整体, 所以一个民族的文化, 就成为该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标志。对于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 我们应当取其精华, 结合时代精神加以传承及发展, 使其服务于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有利于提高少数民族的文化素质

传承和发展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 可以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群众从中获得知识和力量, 从而使其素质得到提高。当今社会是一个快速进入高科技和信息化的社会, 与经济发展的国际化相适应, 各民族的文化素质和精神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如果说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为了提高人类在社会上的生存质量, 那么文化的传承和创造则是为了人类未来更好的发展, 使人类在满足衣食住行的物资需要以外, 有更高级的精神享受与追求。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属于优秀的民族文化, 它是红水河流域各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吸收、相互融洽的结果。它的精华经过时代的洗礼而保存下来。如果没有这种民歌文化的宽容, 就很难形成该地区各民族的兴盛。只有对文化的宽容、传承和发展,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才能对提高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群众素质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承这些文化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例如:生活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 他们的民歌中的“劝世歌”以教导世人尊老爱幼、遵纪守法等这些为人处世的道德行为为主要内容, 强调社会公道与精神文明。在当今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条件下, 人与人之间的和谐问题越来越突出。而这一类民歌都是教给人们在道德伦理等方面的道理, 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 使人们更好地认清生活中的是是非非, 从而可以正确地面对社会和人生, 成为一个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再如:生活在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每年举行的三月三歌会以及蚂拐节歌会等这些民族民间节日民歌文化活动, 在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中起到了崇尚道德、弘扬正气、凝聚民心的作用, 从而促进了红水河流域各族人民的团结与和谐。红水河流域的壮族人民的赞美歌和其他少数民族的颂歌, 有很多是以赞美山水, 赞美大自然为内容的。那里的少数民族人民把自然视为人类的好伙伴, 从而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较好地做到了生态平衡,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从而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五、有利于增进少数民族的民族情感

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是许多关于本民族的传说、故事、神话、日常生产活动等内容的, 既丰富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促进了其他民族对该少数民族的了解, 在民歌的互相传唱活动中促进了民族交流和民族融合, 许多共性的民族价值观得到了体现和升华。少数民族通过举办歌圩、歌会等活动方式使民族的民歌不再局限于本民族内部的传播, 并在更大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传播有着深远的意义。通过这些方式, 各少数民族更加了解对方的风俗习惯、风土人情, 为互相沟通、互相了解、互相交流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例如, 红水河流域壮族民间规模盛大的传统节日蚂拐节中的蚂拐歌会, 实际上是一次民族的聚会。它使周围几十里的各兄弟民族有机会欢聚一堂, 沟通感情, 交流信息, 增进相互间的了解, 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 各个民族的风俗也许不同但是歌曲是相通的, 它传递友情, 交流感情, 增进民族情感, 很好地促进了民族团结。

六、有利于获得更多的生活生产知识

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的民歌大多以实用为目的, 他们向来有以歌代言的传统。如壮族民间的农事歌谣就代替了语言形式来向壮族胞民传授知识, 告知生产经验, 歌手就发挥了农业科技员的作用。这类歌有十二月歌、二十四节气歌、四季歌等节令歌, 高度概括了一年四季里需要安排的农业生产事项。有一首《壮族季节鸟歌》, 以候鸟为起兴, 将一年四季的节气变化与农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起来, 编成歌谣, 真实地反映当时农业生产劳动的蓬勃生机, 我们可以从中看到壮族农民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忙碌情景。这首歌谣不仅有着浓郁的壮乡风味和泥土气息, 而且把劳动人民一年四季十二个月农事活动都写出来了。像这首歌谣类型的节令歌是早期最普遍传授农业生产经验的歌谣。正是凭借这些好学易记、通俗易懂的歌谣, 让那些没有受过学校正规教育, 缺乏现代农业科技文化的农民们按部就班地进行一年四季的农事生产劳动, 从田地里获取自己生存的粮食。在过去缺乏农业科学技术教育岁月里, 这些歌谣就像亲切生动的课本, 让辛苦劳作的人们在学唱传唱中获得了许许多多的生产生活知识, 在传授农业技术和农业生产时间的安排上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

灿烂宝贵的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经过了漫长历史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 它是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劳动人民在生产劳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艺术珍品, 而它同时也反过来在各个方面教育改造着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劳动人民。有效地了解和传承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民歌文化, 可以更好地保护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 从而促进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蔚.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M].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04.154-163.

[2]李肇隆.瑶族民俗风情[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1, 10.47-49.

[3]过竹.苗族民俗风情[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1, 10.143.

[4]黄伟晶, 黄桂秋.壮族民俗风情[M].广西民族出版社, 2011, 10.111-129.

[5]卢欣, 张梦婕.民歌入门与鉴赏[M].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2009, 0622-30.

[6]高小康.客家山歌当代传播与影响[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06.80-87.

[7]普丽春.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M].民族出版社, 2010, 0963-70

[8]韦建明, 黄革.壮族季节鸟歌[J].民间文学1982. (12)

红水河镇简介 篇8

【关键词】红水河 乡土资源 语文教学 开发利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4B-0060-02

自新课改展开伊始,就对以教材为唯一课程资源的传统语文课程体系提出了挑战。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课程资源的支持,时代的发展要求我们要从课堂走向生活。在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各地区都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语文教师要高度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创造性的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用生活来教语文,特别是开发和利用本地特有的乡土资源来为语文教学服务是新一轮语文课程改革的需要。为此,本文以流经广西天峨县的红水河为主要研究对象,拟对语文教学中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红水河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的意义

笔者的家乡天峨县位于桂西北,近年来政治、经济有了较大发展,但是由于地理和历史诸多原因,教育上仍然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这里教育理论的先行与教育实践的滞后形成了鲜明的矛盾。经过实地调查和亲身实践后发现,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仍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大量有价值的乡土资源被闲置甚至可以说是被浪费。世人皆知,凡有文明诞生之处,必有大江大河流过。红水河作为珠江水系干流西江的上游,自云南发源,经过天峨县折而向南进入广西,因水色红褐而得名,不仅水能资源丰富,且沿岸风光旖旎。神奇的红水河在天峨县境内孕育了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蓝衣壮,他们世代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繁衍,创造了自己的文化传统,有着独特的图腾(蚂拐)崇拜,也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革命遗迹和历史轶事。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条件,都是在语文教学中值得开发和利用的一方沃野。

优良的乡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浸润在充满风土人情的语文课堂中,更能激发他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另外,在对乡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学生能够主动体验和探索,还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丰富的乡土资源进行教学,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教化作用,真正实现他们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有效的对这些得天独厚的乡土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让学生将生活体验与语文学习结合起来,更全面的了解家乡,增强对本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通过发扬地方优良文化传统,同样也是尊重文化的多元性。这样的语文课堂,不仅是教学效果的增强,而且是情感的汇聚,生命的交流。

二、加强红水河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资源包括了当地的自然地理、历史沿革、风俗文化等多方面的内容,与语文课堂有着多角度的交融,在语文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乡土资源具有现实意义。大河奔涌,八面来风,仅就流经天峨县的红水河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发和利用。

(一)地域山川水文:红水河自然生态风光——广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素材

从红水河自然生态风光来说,丰富的地域山川水文资源可作为广阔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素材。龙滩大峡谷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红水河蜿蜒至此,河水清澈如镜,两岸重峦叠嶂,形成长达十余公里的山水画廊。每当夕阳西下,如洒金描银,又如巨龙静卧,被誉为“中国最壮美的河谷”。公园内还有古树参天,森林覆盖率高达96%,生长着大量珍稀濒危植物,且含有大量负氧离子,栖息着三十多种珍稀保护动物,是我国不可多得的动植物科普基地。这些都是其他地方不可比拟的自然条件,有针对性的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通过亲身体验,各花入各眼,不仅能够帮助积累语文素材,而且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认识到家乡山河的壮美,情感得到陶冶,情思变得生动,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可顺势展开口头作文的训练。另外,距离天峨县城15公里的龙滩水电站,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标志性工程、我国仅次于三峡的第二大水电站,拥有三项世界之最(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最高的升船机、最大的地下厂房),还是中国红色旅游基地。在语文教材中不乏以三峡风光为主题的文章,如果只凭借文字描述加以想象学生是不容易体会的。这时教师可选择参观法进行教学,大坝开闸放水时,天湖之水从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大坝倾泻而下,烟波浩淼,形成世界上最为震撼的人工瀑布,所谓“飞流三千尺”、“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也不过如此了。学生通过把课文中的描绘和自己的实地感受相结合,就能更好地领会课文内容以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家乡的自然风光是随时随地与学生亲密接触的,把本地地理及旅游资源充分利用到语文教学中,找到学习与生活的切入点,无疑就能激活语文教学,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二)地区民俗文化:红水河蚂拐崇拜文化——极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

从红水河蚂拐崇拜文化上,这是特有的地区民俗文化资源,可开展有特色的校本课程研究。壮族是天峨县的土著居民,在这片土地上的壮族文化似乎如同红水河那般渊远流长,蓝衣壮作为壮族的一个支系,其语言、服饰、民风都具有不可重复性。蓝衣壮的蚂拐崇拜文化源于原始社会的农业生产,在民间流传的《壮族图腾祭祀歌》中唱到“自从蚂拐下凡尘,春夏秋冬四季分”、“它是社稷的真主,驱除灾害灭邪瘟”。天峨县纳洞村村民自发举办的蚂拐民俗文化节每年都引来广大媒体和各地专家的关注,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节日盛会中充斥着别致的蚂拐图腾、精美的壮族纹饰、热情的山歌表演等。这些都是值得开掘的语文乡土资源,壮族的语言歌谣中蕴含了丰富的审美和情感,例如赋比兴的使用、巧妙的对话、质朴的风格都对语文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可以打造突出学校特点的“特色课程”、“乡土教材”。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壮族先民乃是古代岭南的百越人,可从语言、地名、生活习俗等得到佐证。例如,汉代刘向《说苑》所载之古越人民歌和袁康《越绝书》所记的古越语,其语法结构、基本词汇同现今壮语基本上是一致的;在地名方面,天峨县壮族至今仍在沿用的地名多是古越语遗留下来的;古代越人崇尚铜鼓,至今天峨县内壮族地区仍然保存着大量的铜鼓,纳洞村每年定期举行的蚂拐歌会都少不了铜鼓助兴。这样的历史传统无疑是教育学生热爱自己民族的最好素材,极大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在面对强势的文化入侵的时候,能够坚定的守护自己的根基。随着多元文化和全球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丰富的地域民族文化正日益面临着急剧的变迁和转型甚至是流失和破坏。将图腾、舞蹈、山歌、铜鼓这些极具特色的元素编入校本课程中,不仅是对语文乡土课程资源的保护,且弥补了现有课程体系、教学活动中地域文化的不足,利用本地优秀的民俗文化教育学生更容易被认同和接纳。

(三)地方民间文学:红水河文学作家作品——富有价值的研究性学习主题

另外,像红水河文学作家作品这样的地方民间文学资源,是富有价值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主题。以天峨籍作家东西为代表的“桂西北作家群”饮誉全国文坛,他的中篇小说《没有语言的生活》曾获首届鲁迅文学中篇小说奖,据此改编的电影《天上的恋人》曾获15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艺术贡献奖”。清光绪年间的才女李世妍自幼苦读、聪颖过人、诗才横溢,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当时许多少年公子纷纷慕名向她求婚,都被她用精彩的律诗所拒,渴望求得知音相守的她曾发出征婚联“雨箭虹弓天射地”,当世无解。虽然作家东西、才女李世妍生活的时代不同,但是他们都是在这方水土的养育下成长的,其文学创作之路,文学创作风格、文学创作内容与形式,甚至是性格特征与思维习惯等都与地方民俗民风、民族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将诸如此类的地方民间文学乡土资源纳入研究性学习的范畴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展开此类内容的研究势必极大的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固定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亲身研究和探索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收到一举多得的良好效果。

除了上述几类资源外,红水河革命历史资源也是值得开发的,天峨人民有着不畏强暴的精神,土地革命时期受到韦拔群领导的东兰农民革命的影响,岜暮、巴更地区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苏维埃政权,与国民党反动派、地主恶霸进行前赴后继的斗争,成为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材中涉及到革命年代主体的课文时,教师可注意让学生收集这类历史故事,使学生认识自己家乡也是英雄辈出,对革命前辈英勇无畏的精神肃然起敬,在继承革命传统的同时,也引起了语文学习兴趣,有助于写作素材的积累和在阅读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好的解读文章。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化遗产等都是值得语文教学所充分开掘的东西。乡土资源在语文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离不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以上是笔者对红水河乡土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一些大胆思考。在实际的开发与利用中还要因校制宜,结合生活现实,进行精心整合,才能真正使乡土资源走进语文课堂,培养出国家民族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天峨县志编纂委员会.天峨县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4

[2]陈旭远.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韦星梦(1992— ),女,壮族,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镇**村基本情况简介 篇9

(2020.3)

**村位于**镇北部,距离县城40公里,幅员面积10.7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072亩,林地面积12009亩,森林覆盖率达到85%,辖2个居民组,总户数117户,居民301人,常住人口228人,荣获通化县新农村建设标兵村称号。

一、基本情况

**村整体建设规划布局合理,村民住宅全部为砖瓦住房。村内道路总长度5.075公里,主路和巷路已全部硬化。安全饮用水达到了107户,占总户数的99%。光纤入户达到30%以上。供电率达到100%。村内河流水质和土壤土质均达标,工业、农业无污染,生活垃圾、污水都做到了妥善处理,设有堆肥场1座,垃圾分类间1个,垃圾箱12个,湿地1处,垃圾清运车2辆,保洁员1人,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100%。

二、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村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60万元,新修建水泥路2500延长米;投资128万元,新建浆砌石800延长米;投资50万元,新建围墙640延长米;投资40万元,新建柏油路430延长米;投资7万元,修建边沟140延长米;投资52万元,打造景点1个;投资4万元,新建桥梁1座;

投资40万元进行村部维修;投资12万元对村部前1800平方米空地进行了硬化和绿化,栽植白桦树、曲柳树、五角枫树、海棠树等200余棵、绿篱2400棵。

三、产业发展

1.项目概况

**村拥有优良的水源、肥厚的土质具备中草药种植的资源优势、地理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优势。

2018年村集体自筹50万元,种植龙胆草(50亩)、威灵仙(15亩)、苍术(3亩)和白鲜皮(2亩)共70亩。2019年**村新成立通化县助民中药材有限公司,增加投资80万元(扶贫资金10万元,村集体自筹70万元),在原有基础上扩大规模,中药材种植项目运营周期为三年,前两年投入资金,第三年方可产生效益。2019年发展龙胆草50亩、苍术5亩、桑黄大棚6个。2020年龙胆草见效50亩,预计收益70万元,净收入15万元。2021年中药材种植项目村集体预计获利80万元,净收入20万元。

该项目采取中药材种植、粗加工、销售的经营管理模式,由村集体统一管理,以“雇工+分红”模式,为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增加贫困户收入。目前该项目药材长势良好,前景较好。

2.收入情况

中药材种植项目运营周期为三年,前两年投入资金,第三年方可产生效益。以目前的市场行情来计算,龙胆草为70元/公斤,亩产干货300公斤,利润为2.1万元/亩,扣除成本1万元/亩,纯利润1.1万元/亩;苍术为100元/公斤,亩产干货600公斤,利润为6万元/亩,扣除成本1.5万元/亩,纯利润4.5万元/亩;威灵仙为30元/公斤,亩产干货600公斤,利润为1.8万元/亩,扣除成本0.8万元/亩,纯利润1万元/亩。

中药材项目三年产生效益,村集体预计年均获利45万余元,累计获利135万元。该项目收益的30%将用于贫困户和边缘户分红,带动**村1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该项目收益的40%用于发展扩大规模;收益的30%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和改善村基础设施建设。

3.发展前景

2021年中药材种植项目村集体预计获利93.5万元,年均获利31.17万元。为规避中药材种植市场及资金风险,我村通过实地调研,借鉴东宝药农的中药材种植成功经验,因地制宜选择高效益药材,关注市场信息,注重循序渐进,采取先少量引种,成功后逐渐扩大规模的方式,稳定销售渠道,提高市场风险预判能力。

四、招商引资

2018年,**村通过招商引资,积极争取通化百禾汇食品有限公司项目。该项目总投资

700万元,占地面积2726平方米,建筑面积1690平方米,预计年产值可达400万元。

该项目以食品深加工、精加工为主,如泡菜、罐头、蔬菜泥、果泥、婴幼儿辅食等。公司与农户签订合作协议,统一验收、回购,预计收购1000亩五谷杂粮和蔬菜;收购年出栏散养土鸡1000只,年出栏有机猪100头。

中埠镇卫生院简介 篇10

作者:来源:发布于:2011-2-28 16:50:02

中埠镇卫生院为区属集体所有制一级甲等医院,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现有职工31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12人,具备大专及中专以上学历者31人,编制床位25张。负责着中埠镇辖区1.3万余农民群众的医疗、预防、保健、公共卫生等服务。

卫生院按照“按劳所得,多劳多得,效益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实行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工资分配制度。医院科室设置齐全,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中医科、口腔科、防保站、药剂科、护理科等十余个科室;配备有X光机、B超机、生化分析仪、血细胞计数仪、血流变检测仪、尿液分析仪、凝血四项等检测检验设备。

卫生院下设杨辛、孟家、大王、铁冶、中埠、于家、黄金、边辛、张家、郭家、大寨11处村卫生室,实行以“三制四统一”为主要内容的镇村卫生组织一体化管理。

卫生院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中内科在治疗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肺心病、肿瘤等疾病方面;妇产科在平产(难产)接生、剖宫产、子宫肌瘤挖除、子宫(次)全切、宫外孕手术、卵巢肿瘤切除等方面;外科在手术治疗甲状腺瘤、乳腺肿瘤、肠梗阻、腹部疝、阑尾切除、下肢静脉曲张、前列腺增生、扁桃体肿大、过敏性鼻炎、四肢骨折、取钢板钢钉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快发展并形成了地域性优势和特点,住院病人400余人次,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逐年提高,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先后获得“卫生部爱婴医院”、“全省优质服务百家医院”、“市定点接生单位”、“市妇幼工作先进集体”、“区卫生系统模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另外,张店区人民医院作为我院的卫生强基帮扶医院,通过派驻专家到我院坐诊、带教培训等方式,促进了我院及村卫生室整体医疗水平的提高,2009年我院业务总收入达到386.57万元,同期增长23.32%;截止2009年,拥有固定资产325.2万元,净资产299.38,负债率为37.2%。

从2004年起,张店区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我镇领导高度重视这一惠民政策,通过强化各项措施,广泛发动群众,我镇的参合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作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一级定点医疗机构,为农民提供门诊和住院的及时报销。从2010年3月15日起,按照上级部署和要求,我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即卫生院全部配备和使用国家和省规定的523种基本药物,并且一律实行零差价销售。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大大减少了患者的就医费用,从而极大缓解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从2009年起,卫生院根据上级部署,开始落实国家及省市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项目,例如农村育龄期妇女补服叶酸、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儿童乙肝疫苗免费接种及建立居民健康档案等等工作,均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

水河老寨:不知有汉 篇11

“为什么缓慢的乐趣消失了呢?以前那些闲逛的人们到那里去了?那些民谣小曲中所歌咏的漂泊的英雄,那些游荡于磨坊、风车之间,酣睡在星座之下的流浪者,他们到那里去了?他们随着乡间小路、随着草原和林中隙地、随着大自然消失了吗?”

——米兰·昆德拉《慢》

云南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格朗和乡的水河老寨,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居所都是两层木楼,每个木楼顶角都有一个牛角形木质装饰,威严挺拔。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是方圆百里最老的爱尼村寨之一,60多户人家。

人们清晨相约出工,上山采茶或放牛,带一包米饭中午就在田边生火烤热吃。傍晚时分,鸡栖于埘,牛羊下来,人们背回新鲜茶叶生火炒茶,室内街上清香漫溢。离乡上的集市也更近,更多人把当天采回的鲜叶直接卖给附近的茶厂。小伙子晚上骑摩托串寨子,喝酒唱歌搓麻,醉了会想起离去的女友;大部分人家有电视,晚上家人烤着塘火围在一起看,老人们听不懂汉语,慢慢瞌睡,沉入浮生旧梦。

没有公元的老寨

1000多年来,爱尼人的祖先从青藏高原出发沿怒江、金沙江、澜沧江一路迁徙南下。除了躲避战乱,爱尼人还渴望寻求温暖和梦想中的家园。

老寨到底有多少年了,这里岁数最大的老人也不记得。只记得人多了就要分出一些去另外立寨子,最晚分出的水河新寨都分出去60多年了,附近的鱼塘寨、水河小寨都是更早分出去的。这样估算起来,老寨约摸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爱尼人没有公元纪年的概念。他们用的是“放牛归来以后”这种事件计时办法,大的历史时间也仅以自己的生命周期来记。77岁的加药爷爷说:“十几岁的时候有汉族来,国民党。有枪,飞机飞,他们没吃得给吃,有猪杀猪,有鸡杀鸡,得给送,天天送都送不赢。后来就跑,他们来了跑,不来了回来。背很多东西到处跑,都背不赢啊!帕沙中寨的房子烧完掉了,景洪、勐海、大勐龙都有人死有人伤,这里没有伤。后来共产党来打跑了。有5个年头。”加药爷爷说那是这里第一次有汉族来。

解放后,这里许多的爱尼村寨都住过工作队和知青。一些年纪大的老人回忆起当年要背毛主席语录的事时依然苦不堪言。爱尼人在收工的路上被人拦住,必须背语录。吃饭前也要背,“背不下来不能吃饭。”那时,没有几个爱尼人会说汉语,让他们背诵语录,其难度不啻于让没有学过英语的人背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后来,爱尼人实在背不下来,就改成唱歌。直到现在逢年过节寨子的大喇叭里放的还是《边区太阳红又红》、《北京的金山上》、《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些老歌。

水河老寨虽然没有住过工作队和知青,没有人被强迫背语录,但还是斗了地主。水河老寨的头人标干被划成地主,一家人受不了揪斗逃去缅甸,一去就将近20年。“寨子没有头人不好啊,后来我们寨子派出人去把头人接回来的。” 爱尼头人世袭,此时的头人干蒙是老头人的儿子。2003年举寨搬迁的时候,干蒙一家和另外几户没有搬下来。听说是干蒙不想再做头人了所以没搬,老头人去世时告诫儿子以后不要再做头人。我去过山上干蒙家,他们住着茅草披挂的木楼,用竹筒引山泉水喝,在山上自己开荒种田。他在阳台上晒茶,看见我来,转身回屋倒了一杯茶无声给我,生冷辟透,始终没说一句话。一个守拙园田的末世头人,只想看着荒草年复一年地重生,直到把附近拆迁后留下的杂物全部淹没,就像从不曾有一个村庄在这里存在过,家园何处?这没搬的三五户,就像爱尼大神不小心遗落在大山深处星星点点的幻梦,连他自己都快要遗忘了。

消逝的歌谣和仪式

75岁的谢娉奶奶年轻时代是伴着夜歌度过的。从前每个寨子边上都有一片平整的空地,夜晚生起篝火年轻人聚在一起唱歌跳舞,散开时和意中人相携而去。小伙子找姑娘约会,夜晚跑到姑娘家楼下用细竹棍透过地缝捅姑娘躺着的地方,会心的姑娘就会悄悄跑出去,父母不会过问。情投意合的人会互相交换手镯、绣花包,感情笃定,小伙子再请家人去姑娘家提亲。“那时很害羞,恋爱不给别人知道,两个人白天见到都躲开呢,更不会去家里。提亲时父母才知道。”

打歌场就是很多人一生情爱的发源地。尽管饥饿、疾病、战争、天灾,这些挥之不去的梦魇像一匹骨骼嶙峋的瘦马一路伴随着爱尼人,但生命本身盛大的欢乐和延续的欲望让这个民族生生不息。

“后来有了小学,打歌场就没有了。”1950年代之后的孩子们学说汉语、写汉字,歌谣中所唱的爱尼古话却听不懂了。如今谢娉奶奶的牙齿已快要掉光了,她说:“不能唱歌啦”。爱尼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那些歌谣是口口相传、代代欢唱流传下来的。打歌场消失之后,歌谣也在慢慢地淡出爱尼人的生活。

同样慢慢消逝的还有爱尼人的仪式。爱尼人有自己的巫师,也是世袭。人们相信巫师是能通神的。他们给人看病,出现在婚娶丧葬等各种仪式上。然而,现在老寨的人们已经不去请巫师了。因为现在的巫师,唱不来那些古老的词,虽然还有着“巫师”的称谓,却已泯然于众人矣。

水河老寨会唱词只有两位老人,加药爷爷和门香爷爷。加药爷爷今年去世之后,门香爷爷就是唯一会唱词的人。门香爷爷也有70多岁了,他身体单薄,面容木然苦涩,高高的颧骨衬着深陷的眼窝,眼神总是带着点儿歉意。他虽然会念词,不过牙齿掉光,说话含混不清,做礼时很少有人请他念了。寨子里的人说,门香爷爷家的神龛动得太多了,不好。门香爷爷有4个儿子,陆续成家后彼此不和,多有纠纷。爷爷在几家都住过,带着神龛随自己走。

爱尼人没有庙宇之类的专门祭祀场所,而是在每户女人住的一边放置神龛。神龛是用黑布包常年装着的一把小刀和竹篾编成的一尺见方的盒子,里边放着每年秋收的新麦,每到节祭日都向神龛的方向贡献祭品。这神龛一家一个,儿子结婚分家后要重新给他编一个,最后守家的儿子当家了就用着父母留下的神龛。这神龛越老越好,最好少搬动。格朗和其他地区,文革时党员带头毁掉了寨门神龛,到现在都没有恢复,很多仪式随之消亡。只有水河老寨的没有毁。

爱尼有敬老的习俗,老人年纪大了孩子要把亲戚都请来,杀猪给老人拴线祝福。传统社会里,年龄往往代表着经验和权威,在飞速的变化中老人们的经验大半失去了效用,会念的唱词也不如从前重要。现在有些子女对失去劳动能力的老人不够好,那些没有孩子的老人在独自生活,遇到困难只能靠亲戚关照。

神明和生死

有一天,谢娉奶奶表情神秘地问我:“毛主席死了?”我说是。“邓小平死了?”我说是。奶奶闭上眼睛说:“我也会死。我死了,我儿子在;儿子死了,孙子在。”寨里的老人没有看过外面的世界,他们已无法想象未来是什么样子。然而无论如何生命都会延续。在这个寨子里至今仍然在自己家里接生,老人去世儿孙亲手清洗、砍棺、埋葬,长辈看着孩子出生,小辈送老人走最后一程,名是父子连名,生命的链条就这么环环相扣,不太神秘,也没有太多恐惧。

加药爷爷去世的时候,老人们说是“我们的神召唤加药爷爷去了” 。加药汉语傣语都会说,各种仪式上的唱词都会念,懂草药,给人看病不计报酬。寨子里的人喜欢这个爷爷,很多人为他送葬。

爱尼人敬自然神,自然死亡的人得到尊重。对于异死的,爱尼人不会在家里停尸,当天就上山砍树做棺下葬。年轻人的葬礼都由老人来办,同龄人不得参加,怕给鬼魂拐带走。

今年老寨里有一个20多岁的小伙子喝农药自杀了。对于早逝的生命,父母难过,别人似乎都不会有太过长久的关切,不会去问怎么了。过一段时间,寨子里的人似乎不太愿意提起他。谁也弄不清楚他为什么要自杀。“怎个知道?他觉得活着不好,我们这里不好,不想活了!”据说山上也有一个年轻的姑娘自杀了。在此之前,老人说寨子里从来没有人自杀过。这是个生死达观又看重此生的民族,对于生大逆不道的背叛,人们也用淡漠相待。

爱尼人相信生命是大神赐予的。60岁的别针伯伯说:“神的脚边有条大河,他把小孩的种子放到河里顺水漂下,两个人运气不好,小孩的种子就没有得到”。哈尼话里没有孩子的人叫“凶别”,就像汉语里的“绝户”。

爱尼人觉得一次生一个孩子才是正常的,生了双胞胎就是灾祸。寨子里岁数最大的只波婆婆说,以前寨子里有家生了双胞胎,按爱尼习俗,把双胞胎摔死,这家的房子家具都烧了,夫妻两个人的衣服也烧了,把他们光着身子赶出寨门。后来请巫师念词作法才让他们重回寨子,不过以后寨里任何宗教仪式他们都不得参加,作为人鬼分界线的寨门也要拆除重新立。

为什么生双胞胎不好呢?只波婆婆说:“别人都生一个,跟别人不一样。人生两个不好,猪生一个不好。”以前,“双胞胎”这几个字是不能说的,那是大祸患。一个寨子里出了这样的事,别个寨子的人都不敢跟他们寨子的人说话。解放后政府对此进行了干预。苏湖那边有一对双胞胎已经40多岁了,政府格外关照。帕真新寨也有一对17岁的双胞胎。

如今很少有巫师会在双胞胎仪式上念词作法。帕沙老寨有一个会念的爷爷,他说在家里不能讲这些。多年以前有一个日本人类学家来到这里,走到荒郊野外,爷爷才念给他听。怎样才能使生过双胞胎的人得到净化,经过隔离之后重新加入世俗生活?爱尼人的念词必然包含着爱尼人的天人观念,这是构成爱尼传统观念体系中很重要的一环,可惜我们已经无法得知了。

现代化冲击下的老寨

2003年国家启动扶贫搬迁项目,在三山环绕的平坝推出一片地基,把水河老寨从大山深处搬了下来。在山上时爱尼人依山建房,父母住大房子,周围环绕数间供儿子恋爱婚娶用的小房子,儿子分家后仍不搬离,在相对独立的地域内一个家族聚落成群。扶贫搬迁时统一规划地基,每户由抽签决定房屋位置,寨子里地域和家族相聚合的村落形态已经不复存在。

几年前,这里的农民主要靠种传统水稻维生,用脚碓磨出红色大米蒸吃,很香,不过产量很低,一些家庭还吃不饱饭。现在改种杂交水稻后,温饱问题得到了解决。近几年普洱名重,茶价看涨,又取消了农业税,水河老寨的物质条件好转了。到去年茶叶开始涨价前,240多人的村寨还只有两辆摩托车,到现在大多数家里都有了一到两辆摩托车。附近还新出现了两三个卡拉OK厅,有时也有一些外来的陌生女子坐在门口。

本地的姑娘们外出打工,很多都远嫁他乡。小伙子叹息说现在的姑娘爱钱,很多都嫁给内地人了,他们有钱。其实也有伦理观转型造成的冲突,以往爱尼伙子“钓姑娘”总会找很多,现在的姑娘如果知道自己的男友还和别人交往,就会伤心气恼之下外出打工了。水河老寨伙子有40多个,姑娘只有6个,附近寨子几乎都是这样的比例。这已成为格朗和乡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这个沉默在大山深处与世无争的寨子从前只知有傣不知有汉,不知童年时身边有一个巨大帝国轰然倾殁,不知一伙汉族打跑另一伙汉族到底要干什么,不知护佑寨子的寨门和让生命安居的神祷为什么被称作“迷信”被废掉,不理解如今茶叶怎么就一天一个价涨得像神话了,不知远嫁他乡的姑娘在远方过着什么样的日子,只是在每一个有月亮的夜晚记起大山深处的青青麦田、篝火花香,在每一个日出的清晨,迎接集市上吹来的风,熙熙攘攘,地久天长。

上一篇:35员工迟到早退制度下一篇:医生个人新年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