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八单元(共12篇)
六年级语文八单元 篇1
文秘助手()之六年级语文八单元作文
范文
我的绘画之路
从小,我就对绘画有着特殊的情感。记得在我读幼儿园的时候,妈妈问我想学点什么,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想学画画。”于是,我与绘画结下了不解之缘。
绘画不仅给我带来了乐趣,也给我带来了好朋友似的安慰。在我开心的时候,用彩笔画下自己的喜悦;在我不开心的时候,用颜料画下自己的烦恼。绘画成了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绘画有着别具一格的魅力。无论是漫画、水粉画都是我非常喜欢的。尤其是漫画人物,是我一直以来酷爱的。虽然没有老师的指导,但我一直自己在努力,自己在尝试怎样把漫画人物画得更好。从开始画漫画到现在,我已经用掉了不知多少本素描本,现在翻出来看,别有一番风味,尽管以前画的不是很好,但每一副画都凝聚了我对绘画的热爱。大家都知道,日本的漫画水平是非常棒的,虽然我恨日本人,但他们的漫画水平,确实让我佩服。在家里有了电脑之后,我便在网上找一些日本的漫画,然后自己临摹下来,久而久之,自己的水平也提高了不少。不光是漫画,其他的我也非常喜欢。在小学的时候,我一直利用双休日的时间参加绘画班,还参加过好几次等级考试,一本本证书我一直珍藏着。
我的一个姐姐也十分喜欢绘画。在她房间里的白墙上,可以看到她的画——那是她在10多岁的时候,不顾她妈妈的反对,执意要在自己的墙上,画上最美的东西,她大胆、粗矿的线条深深让我体会到她对绘画的热爱,于是,我跟她有了共同话题。此外,服装设计和家居装潢我也很喜欢。它们都给我以美的享受。我有一本素描本特别是设计服装的,有时候画了几副,就拿去给我姐姐看,让她给我提点意见。
我觉得,绘画是一样很高雅的艺术,它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它现在会伴随着我走下去,我相信,以后也会,绘画会伴随着我的一生。因为,我对它有独特的感情。以前,我学过电子琴、古筝、书法等等,但都没有坚持下来,惟独绘画,我坚持了将近有10年了,这份感情,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很开心,无论在什么时候,绘画都能陪伴我。无论怎么样,我都不会放弃绘画。
六年级语文八单元 篇2
其实, 文章中激起作家心灵之声的“寻常之物”并不寻常。在作家眼中, 它们充满灵气, 充满活力。因此, 作家们着力塑造它们, 使他们成了自己情感与理想的载体, 并借助它们展示自己内心情感的变化及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如鲁迅在《雪》中塑造的“朔方的雪”, 它“在纷飞之后, 却永远如粉、如沙, 它们绝不粘连, 洒在屋上, 地上, 枯草上, 就是这样。”“在无边的旷野上, 在凛冽的天宇下, 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那是孤独的雪, 是死掉的雨, 是雨的精魂。”
这里的朔雪独立不羁, 昂扬向上, 充满斗志, 具有横扫千军、锐不可当的气势。我们知道鲁迅是“一个社会感与历史感都极强的思想斗士”, 他对“自然美自恨并无敏感, 所以即使是良辰美景, 也不甚感动”, 却念念不忘记载这人间奋斗历史的“遗迹”。也就是说, 离开了社会人生的自然及自然美, 对于他是没有意义的。他赞赏自然和自然美, 完全着眼于从中发现社会和发现自己。因此, 鲁迅先生对朔雪的描写, 不只是对它质地、形态的摹写, 同时还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惨淡人生”, 毅然决然地砍断了与社会现实极不协调的思想情绪。而对飞腾的朔雪磅礴气势、浩大声威之酣畅淋漓的抒写, 正是作者不屈不挠的战斗的人生观的形象的写照。而朔雪的孤独, 也映出了此期作者“荷戟独彷徨”的身影。而这“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雨的精魂”, 也是鲁迅先生自己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精魂!
再如《浪之歌》, 作者在文中极力塑造“浪”这个形象:“我和海岸是一对情人, 爱情使我们相亲相近……”“清晨, 我在情人的身边发出海誓山盟, 于是他把我紧紧搂抱在怀中;傍晚, 我把爱恋的祷词歌吟, 于是他将我亲吻。”“潮水涨来时, 我拥抱着他, 潮水退去时, 我扑倒在他脚下。”诗中的浪的形象是感人的, 他对情侣海岸一往情深, 爱得热烈, 爱得深沉。透过浪的形象, 我们不禁想起了诗人自己, 想起他对祖国炽热而苦苦的恋情。熟悉诗人纪伯伦的人都知道, 他的祖国———处于封建主义、殖民主义统治下的黎巴嫩———给予他的并不是很多。远在少年时代, 为了生存, 他同家人不得不背井离乡, 不远万里来到美国求生。后来, 立志报国的诗人, 又被“莫须有”的罪名放逐。在自己的国土上, 连立足之地都没有, 不得不旅居异国, 身老他乡。然而, 这种因贫困和统治阶级的罪恶而造成的与故土的离别, 不仅没有淡化他对祖国的思恋, 冷却他炽热的赤子深情, 相反, 他爱之更深, 思之更切。他除将海外流离的阿拉伯作家组织起来, 共同为祖国独立和自由民主而抗争呼号, 还常常在自己的诗作里, 对祖国寄予深厚的恋情, 《浪之歌》便是这类诗歌的代表作。他借助海浪对海岸的热恋, 曲折地表达了他对祖国忠贞不渝的情感和火热的衷肠。
同样, 巴金先生的《日》、《月》中的飞蛾、夸父、姮娥等形象, 也都寄托了作者追求光明温暖的人生理想。那么, 作家们是如何借助这些形象, 寄托自己人生理想, 展示自己心灵风光的呢?
一、运用象征手法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表现手法, 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 借助某一具体的事物形象 (象征体) , 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 (本体) 。象征能够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 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 而且化“抽象”为“具体”, 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在《雷电颂》中, 郭沫若就赋予了“风、雷、电”“土偶木梗的群像”及“洞庭湖、东海、长江”等形象以象征意义, 使它们分别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人民群众”, 并且通过对“风、雷、电”的歌颂和对“土偶木梗”的抨击, 含蓄、深沉地表达了诗人痛恨黑暗、向往光明、忠于祖国、热爱人民的高尚情操和崇高理想。
而《海燕》中, 高尔基给自己笔下的形象赋予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海燕”象征着英勇善战、大智大勇的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形象;“风云雷电”这一组意象象征了反革命势力;“大海”象征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 而“暴风雨”则象征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一触即发的革命形势———一场酝酿中的推翻沙皇独裁统治的无产阶级革命。因此, “大海与风雨雷电的殊死搏斗”反映的就是1905年革命前夕革命与反革命斗争的日益激化。“大海最终战胜乌云闪电”, 象征了无产阶级革命必胜的前途。总之, 在文章中, 作者使用象征手法, 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
二、紧紧抓住“寻常之物”的特点, 赋予它们人的灵性
换句话说, 作者在塑造这些形象时, 都抓住“物”自身的特点, 使用了拟人手法, 因此, 本单元文章中的这些形象, 除了具有人的特点外, 还有物本身的特点。如《浪之歌》中的“海浪”这一形象, 她的“任性”、“总不能平静的心胸”、晨昏的情感变化、潮水涨落时不一样的举动等, 除有“海岸情人”的特点外, 都符合海浪的特性。《雪》中的“朔方的雪”的“如粉、如沙、绝不粘连”, 既是对朔雪质地形态的描写, 又映现此期作者的“荷戟独彷徨”的孤独。《雷电颂》中“土偶木梗”“端坐在神位上, 装腔作势, 没有德能”, 实际上是指世间昏君的昏庸腐朽、无德无能、欺民惑众。因此, 作者运用拟人手法, 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 展示了自己的心灵。
三、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
第一人称的使用, 使“物”“我”融为一体, 物即我、我即物, 物之声乃我之声, 物之情乃我之情。这点在纪伯伦的《浪之歌》与《雨之歌》中尤为突出。“浪”“雨”即是诗人, “浪”对海岸的恋情、“雨”对大地的奉献精神, 也就是诗人愿为祖国献出一切的心声。
总之, 本单元散文诗中, 作家运用各种手法塑造的这些形象, 都承载着作家的理想与追求, 其间跳动着作者的情感律动, 我们品读这些形象, 就能领略到每个作家的心灵风光。
摘要: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散文诗, 其内容都是由寻常之物激起的作家的心灵之声。品读这些形象, 可以捕捉到作家的情感律动, 感受到作家的心灵风光。那作家们又是如何借助这些形象展示自己的心灵风光的呢?1.用运象征手法;2.抓住寻常之物自身的特点, 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三.采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这样, 作家笔下的这些形象便充满了灵气, 物我合一, 物之声即我之声, 物之情即我之情, 作家的心灵风光便借助这些形象展现无余。
关键词:作品形象,作家心灵,象征,拟人,第一人称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 第二版.
六年级语文八单元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对文言文学习的具体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单元解读
本单元为古诗文单元,所选课文除《诗五首》外,均为古代游记或名胜记。浏览山水名胜并记录所见所感,是古代文人追求的风雅韵事。
本单元的山水游记均系历来传诵的名家名篇。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把自己的身世遭遇、思想感情融入对小石潭自然风景的描绘中,借被遗弃于荒远僻地的美好风物寄喻自己的不幸遭遇,倾注怨愤抑郁的心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超越单纯写山水楼阁的狭小境界,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从而将全文重心放到纵议政治理想上,提升了文章的境界。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则坦言“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在乎以宽和仁爱之心“乐民之乐”。而在《满井游记》中,作者袁宏道纵情山水,陶醉于郊野春朝的美景,既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又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倦。
单元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和古诗文名句;理解、把握这个单元古诗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在反复诵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的语言和意境。
2.方法与过程
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能根据要求查找一般的资料,初步懂得利用资料帮助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进一步掌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培养关注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操;体会作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感悟和深入思考;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单元导读示例
一、课前欣赏:
○韩 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译文】
蒙蒙的细雨飘洒在静静的长安大街上。这轻柔细润、酥油一般的小雨悄悄地滋润着大地。不经意间,你放眼远眺,山坡上,原野间,到处是一抹抹新绿。当你兴冲冲地赶到近前,想好好观赏一番,那绿色却反而消失了,不见了——草儿虽然开始返青,但毕竟还太小、太嫩。是的,早春是春天的开始,大地转绿,生机勃勃,哪个时节能唤起这么多的希望呢?早春是一年中最美好的时节,是一年里春光最好的时节,远远胜过那烟柳满城的晚春!
【赏析】
这首小诗是韩愈写给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朗朗上口,表达新巧,感情纯真,充满对春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四句诗中,绝妙佳句便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了。我们可以想一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没见。不着急,一番小雨滋润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田间山野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的颜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燃起了希望。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却是稀疏的极为纤细的芽,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墨的妙笔,隐隐泛出的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是一抹新绿,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一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课文导读:
柳宗元在游记《小石潭记》中,寄情于山水之间,将自己政治上的失意融入寻访山水胜景的闲情雅趣之中,使情与景水乳交融,别具一格。因而,作者的游山玩水实则是烦闷的内心精神世界的表现,是借游山玩水来排遣内心的抑郁苦闷。“似与游者相乐”等句子,看似写潭中游鱼的自由、欢快,实际也折射出作者的孤寂与忧伤。
学习古诗词和文言文,最好的方式就是放声朗读,当然首先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课文大意。在诵读时,不妨放声朗读或是摇头晃脑唱读,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一)文题理解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柳宗元曾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结合自己的经历和遭遇,写下了有连续性的、精美的山水游记多篇,合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是其中最著名的一篇。《永州八记》为:《始得西山宴游记》《钴钅母潭记》《钴钅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是河东人,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著有《柳河东集》。
(三)字词积累
1.生字字音
卷石(quán)参差(cēncī)寂寥(liáo)摇缀(zhuì)
悄怆(chuàng)俶尔(chù)佁然(yǐ) 嵁(kān)
翕忽(xī) 幽邃(suì)坻(chí)
2.文言词语积累
(1)古今异义:
去:(古)离开;(今)前往,到某处。
佁然:(古)静止不动的样子;(今)痴呆或深思的样子。
小生:(古)年轻人;(今)戏曲艺术中的一种角色。
(2)一词多义:
以:①全石以为底。(介词,用)
②卷石底以出。(表示承接,不译)
③以其境过清。(介词,表原因)
为:①全石以为底。(动词,当“作为”讲)
②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动词,“成为”)
清:①下见小潭,水尤清洌。(形容词,清澈)
②以其境过清。(形容词,冷清)
可:①潭中鱼可百许头。(副词,大约)
②不可知其源。(助动词,能够)
差:①参差披拂。(形容词,长短不一)
②其岸势犬牙差互。(动词,交错)
(四)谋篇立意与结构内容
1.谋篇立意:
《小石潭记》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脍炙人口的山水游记。作者描绘小石潭的石、水、游鱼、树木,着意渲染了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抒发自己在寂寞处境中悲凉凄怆的心绪。
2.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第1段):交代小石潭的位置,描写其特点和潭边景色。
第二部分(第2~4段):从三个方面写小石潭。①写潭中游鱼;②写潭水的来源;③写潭水四周景色给人的感觉。
第三部分(第5段):交代同游者的姓名。
(五)《小石潭记》写作特色
《小石潭记》是一篇篇幅短小、文质精美、情景交融的山水游记。文章采用多种手法,有声、有形、有色地刻画了小石潭的动态美,写出了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幽美和宁静。
1.内容驳杂,题旨鲜明。文章以游踪为序,依次组织材料。写小石潭,先写“声”(如鸣佩环),后写“形”;写潭中景物又先写近观(水,清;石,怪;树,美;鱼,乐),后写远望(岸势,犬牙差互;水源,不可知);最后写潭境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从而抒发凄苦孤寂的心境。纵观全文,作者不是因景而写景,而是借景来抒情,主旨鲜明,可谓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2.手法灵活,结构井然。文章采用先声夺人、动静结合等手法,把景写得玲珑剔透、精美绝伦。无论写潭的出现,还是写游鱼、竹树、岩石、溪水都惟妙惟肖,形神毕现,富有诗情画意。写小潭出现时,先写隔竹林听到流水声,未见其形,先闻其声,有“犹抱琵琶半遮面”之妙。第二段用特写的方法,直接把镜头对准潭中的鱼,描写其动静状态,间接突出潭水的清澈透明,着重表现一种游赏的乐趣。此段以实写虚,以动写静,其中以写鱼为实,以写潭水和天气为虚;以写鱼在水中游为动,以写日光照映下的鱼影投在水底石上,历历在目,清晰可辨为静。鱼儿往来翕忽之动,名为写动,实则衬出潭之静。作者用一“乐”字,真实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欢乐。
全篇从发现小潭到概括石潭全貌,从写潭水到写气氛感受,由远到近,由总到分,由景到人,结构井然有序。
3.摹形言事,造语典雅。文章运用修辞手法,精巧传神。开篇形容水声清脆悦耳用“如鸣佩环”;第三段作者把镜头推向远方,描摹溪岸的曲折,用“斗折”为喻;描摹溪流的蜿蜒用“蛇行”为喻;用“犬牙差互”为喻来写小溪两岸高高低低,凹凸不平。用“亻台然”“俶尔”“翕忽”把鱼的情态描绘得惟妙惟肖;用“蒙络摇缀”四个字写出了潭边的景物。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根据自己的具体感受取喻,使得文章语言精当贴切,生动传神。
4.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本文虽把小石潭的景物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实际上渗透着作者惨遭不幸的感受和无比失落的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环抱,清静幽美,却不被世人所闻,这正是柳宗元怀才不遇的内心写照。作者来到这过于清冷的环境,触景伤情,激起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自然而然地“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不可久居”便真实地流露出作者无法摆脱现实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他对现实的不满。
(六)问题探究
1.第二段对潭中游鱼的描写动静结合,惟妙惟肖,这里除了对鱼的刻画外,还有怎样的作用?
这一段正面描写游鱼,侧面表现水清。仅“皆若空游无所依”一句,便将水之至清若无的境界表达了出来,另外从“日光下彻,影布石上”等五句描写来看,或静或动尽显游鱼形态,也可见水之清。另外,“似与游者相乐”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面看来是写鱼之乐,实际上是写人之乐,是作者观鱼时心情快乐的外化。
2.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表现了小石潭周围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第四段表现了小石潭周围幽深冷寂的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实际上透露出作者贬居期间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的身世遭遇的反映,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封建社会中不得志文人的痛苦心情。
3.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短暂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情感又会流露出来。
4.品味作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情感渗透在景物描写中,就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作者在描绘景物时,把自己的不幸遭遇融入观景的感受中: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被竹树环抱,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触景伤情,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境。然而,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反衬出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三、阅读精品屋
(一)阅读郑板桥的《靳秋田索画》,然后答题。
三间茅屋,十里春风,窗里幽兰,窗外修竹。此是何等雅趣,而安享之人不知也。懵懵懂懂,没没墨墨,绝不知乐在何处。惟劳苦贫病之人,忽得十日五日之暇,闭柴扉,扫竹径,对芳兰,啜苦茗,时有微风细雨,润泽于疏篱仄径之间,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窗外修竹②良朋辄至
③绝不知乐在何处④用以慰天下之劳人
2.文章描写的主要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俗客不来,良朋辄至,亦适适然自惊为此日之难得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这篇文章,我们分明可以感觉到郑板桥与陶渊明在思想品格上是一类人,请你说说他们有哪些相同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这段文章中你可以看出郑板桥擅长画______,其依据是 _______。
(二)阅读《小石城山记》,然后答题。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木丽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倘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选自《柳河东集》)
6.这篇文章的作者是__________,他和韩愈倡导了__________,因而同被列入____________ 。
7.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往北 )
B. 其旁,出堡坞(从……出来)
C. 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巧,这里指奇景)
D. 神者倘不宜如是(这样)
8.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句是()。
A. 土断而川分B.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
C.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D. 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9.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益奇而坚②是二者③良久乃已 ④余未信之
10.翻译下列句子。
①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此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仔细阅读全文,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小石城山上的石头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有山一定有水,水在什么地方?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小石城山也有树,树长在什么地方?有何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在文章中,作者怀疑什么?责怪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在结尾作者说“余未信之”,他不相信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长 ;②就;③断然,绝对(根本);④宽慰。
2.描述作者清贫的生活,并表明作画是为给辛苦劳作的人欣赏的。
3.①没有那些俗气的客人,只有几位知己好友到访,于是内心无比欢喜,不禁惊叹这样的日子真是难得啊。 ②不是用来供那些贪图享受的人享用的。
4.都具有安贫乐道的高尚品质。居所简陋,一个是“环堵萧然,不蔽风日”,一个是“三间茅屋”,但他们一个“晏如也”,一个“绝不知乐在何处”。 在文中,他们都表达了归隐生活的欣喜之情,说明了他们都具有远离官场污浊,甘于退守清贫的超凡脱俗的思想品格。
5.兰、竹、石;画兰画竹画石。
6.柳宗元;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
7.B8.C9.①更; ②这; ③很; ④我。
10.①这个地方的灵秀之气,不创造伟大人物,而只创造这些景物,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少而石头多。②来慰藉那些被贬在这个地方的贤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 篇4
那是一张惨不忍睹的试卷,那是一个漆黑的夜晚。看不见皎洁的星光,也感受不到盛夏里凉爽的威风。我把这张试卷藏了起来,我无法面对这张试卷,更无法面对自己。我选择了逃避。
一阵敲门声,你怒气冲冲的来到我的面前,“怎么搞的,考这么差”我越来越讨厌你了,你凭什么管我。“试卷呢”我依然沉默,你似乎知道了什么,你更愤怒了,像一头暴怒的狮子。“你在做什么,你这个懦夫,你逃避有什么用,你就这么不肯面对失败,你太让我失望了”“你不要总是在我伤疤上撒盐,你给我走。你以为我就想失败,你以为我就想逃避,你知不知道,我很讨厌你,你跟我不同,你是天之骄子,上帝的宠儿。我只是一个渺小如蚂蚁的人,你凭什么让我和你一样,你根本体验不到一次次失败带来的绝望。你,有什么资格对我失望。”
你定定的站着,眼神空洞,注视着我,漠然表情中带着一丝痛苦,似乎被我的话伤到了。你走了出去。我也如揪心般疼。
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啊……”尽情的发泄着。
我早就知道,你对我很重要。你让我哭,你让我笑,你让我学会了坚强,你让我学会了我不要放弃。
我知道,你已经踏上了列车。不要看了,我躲在后面,对不起,我没有勇气对你说,对不起,我没用勇气面对你。谢谢你,一直伴随着我的成长。你给我的那首诗,《放下》我还珍藏着。
六年级语文八单元 篇5
一、单元教学目的和要求:
1、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理解文章大意。
2、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
3、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
二、单元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文的优美意境和深邃哲理
2、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对文言文的语言感受能力,积累文言语汇。
三、单元教学知识结构:
《小石潭记》记叙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特别是对小石潭记秀丽景色的描写,细腻而生动。
《岳阳楼记》范仲淹应老友滕子京之情,为新翻修的岳阳楼写的记文。准确描述洞庭湖的大观盛况,在记山记水的背后,遇害着作者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
《醉翁亭记》作者因政治改革失败被贬,但表现出乐观豁达的情怀。他寄情山水,以自己的行动实践着仁爱的社会理想,把对山水对民众的爱倾注到这篇酒后的记游文字中,如诗如画。
《满井游记》记游小品。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写出了北国之春,其比拟之生动,描写之形象,感受之细腻,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
《诗词曲五首》陶渊明在《饮酒》中坦言不做官的惬意,李白在《行路难》抒发出仕无路的感慨,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吟出心系“寒士”的忧国忧民,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唱出边塞送行的豪迈,龚自珍的《己亥杂诗》道出了解佩出朝、去国怀乡的复杂感情。
四、单元课时划分:
《小石潭记》1课时
《岳阳楼记》2课时
《醉翁亭记》2课时
《满井游记》1课时
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 篇6
我从很小的时候就迷恋上了画画,但主修的是儿童画和卡通素描画,对于其他绘画,可怎是名副其实的一问三不知了。这不,妈妈为了让我对学习一些艺术,在征得我的同意后,让我报了素描班。马上就要接近素描班开课的日子了,我的心情十分激动。
开课了。专心致志的听完素描老师的讲解后,我拿起笔,按照老师的提示,先画了一个苹果的轮廓。可我总是画不好,不是这块凸一些,就是那块凹一点,要不就是一半儿太大,一半儿又太小,总是令我不满意。满头大汗的花了十多分钟,终于画出了一个令我较为满意的轮廓。
开始上色了,你可不要认为这里的上色指的是用彩笔涂上颜色。如果不是这样那个,那又是哪个上色呢?你们可能会这样问。其实素描画里,所有的色彩都是用铅笔来完成,线条由深到浅,一层层,十分有规律。线条多了,自然颜色也就显了出来。
但我却没有过多的耐心,去画那么多线条,大多都是敷衍了事。有时密密麻麻,黑压压的一片;有时稀稀散散,烂糟糟的一团;有时横横竖竖,让人眼花缭乱······
几乎用了整整一小时的时间才画完了这张苹果素描画,可再看看,线条乱七八糟,线条这出一头,那出一块,好好的一个苹果画,竟被我画成了一个四不像!
虽然我的素描画的水平确实令人咋舌,但我一定会继续努力,争取让我的素描水平增长!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600字:身边的艺术
在这金秋之季,沙雕文化艺术节马上就要开幕了,沙雕作品那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就在为这次的沙雕比赛做着准备呢!
你可不要已为沙雕就是玩沙子,堆沙子,还很好玩呢!其实啊!沙雕这门艺术,可难着呢!要在松软的沙子上雕出立体的图形、花纹,不让它塌下来,那可是需要一番工夫的。要把沙子堆结实,很小心地雕,一定要雕出立体感。为了能雕好,我们每天早出晚归,每天弄得一身沙子。我们可没抱怨,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我们付出了,才会有收获。
当我们看到沙雕老师拿着工具熟练地把一堆沙子雕成了一个栩栩如生的龙王时,我们都惊呆了。沙子在老师的手里真听话啊!可在我们的手里,沙子就是那么调皮、捣蛋,好像存心跟我们作对。这也让我们知道了,自己跟老师的水平相差多少。看着老师焦黄、粗糙、还长着茧的双手,我明白了,老师熟练的背后是多少艰辛……还有一个星期就要比赛了,我们都在抓紧时间训练,改正着自己的不足,要雕地更熟练、更完美。而我做为组长,更要努力。老师为我们做的,我们要双倍还上。我们一定会像上次一样,得个一等奖的!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600字:身边的艺术
因为我从小就喜欢的就是那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小泥人。所以我就萌发了想要学捏泥人的念头。
我家不远处有一条街,街上有许多的夜摊,夜摊买什么的都有,我最喜欢的就是那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小泥人。几乎每次放假回家,我都会买一个小泥人,可是光买也不是办法,后来家长不买了,我只好央求捏泥人的师傅,教我捏泥人,一开始是一百个不愿意,但是,后来经过我长期的请求,最终,捏泥人的师傅终于肯教我了。师傅首先教我和泥。师傅说:“一定要找比较硬的泥土,但是要没有杂草。拿个碗,接上半碗水,把土块弄得碎一些,在水里泡个两到三分钟。”师傅边说,边给我做动作,又说“泡好后,用手捏一捏,软了,就把剩水水倒掉,用手使劲捏着泥,捏一段时间后,泥就和好了。”边说着,师傅这里也结束了。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600字:身边的艺术
由于受妈妈妈的影响,爸爸非常喜欢工艺品,妈妈的橱柜里摆满了工艺品:有慈祥的圣诞老人,大腹便便的弥勒佛,世间少有的大熊猫,玲珑剔透的十二生肖。
妈妈有那么多艺术品,爸爸当然也不甘示弱。这不,你看,他马上买了一样艺术品放在家里,你猜是什么呢?实话告诉你吧,那个艺术品是一只超级可爱的瓷猴,你肯定会问,什么不买,偏偏就买只猴子,奇不奇怪啊?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因为,我爸爸是属猴的呀!
那只小瓷猴只有两寸高,半做半蹲,两只小耳朵机灵的竖起来;眼窝深凹,圆圆的眼睛瞪得大大的,仿佛在凝视着你。翘起的小鼻子下高突的上嘴唇,仿佛是鼓足气的半个皮球,占了大半个脸部。阔阔的大嘴微微张开,垂涎欲滴,完完全全的一副馋相。
瞧,它的左肢将一只大大的蟠桃紧紧的搂在胸前,那只大蟠桃比他的头还要大,亮闪闪的表面像裹满了蜜一般的汁水,它怎么会不馋呢?桃子是偷来的吗?不会,我想,一定是有人与它戏耍时抛给它吃的,要不,它的右肢怎么会高高的举起来,按在额头?肯定是它在向人敬礼,向他们表示谢意。
这只懂礼貌的小馋猴,你说可不可爱? 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作文600字:身边的艺术 “艺术”这个词汇,似乎与我们互不相关。
印象中感觉这只是属于那些大艺术家们的,是高雅的职业或一种生活方式,跟普通的老百姓关系也不甚密切。但是其实只要你善于观察,你就会发现身边的艺术无处不在。
如果你是一个注重细节的人,那么你就会给你的手机套上手机套,挂上那可爱的挂坠。为了家里的都会亲自跑一趟去看看哪些灯是具有艺术性的。刚买的电脑,会给它戴上一个防止变脏的小熊套,或者一个小猫套。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去咖啡厅喝咖啡的人,那么,那个咖啡店任何一个你觉得是艺术片的东西会常常吸引你来这里,久而久之,你就会觉得一首美的曲子和一幅别致的丹青都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果你是一个爱美的人,那么,你出门时就会画那些你认为好的妆,因为,这是你认为好的。你还会穿好的衣服,当然了,你也会选自己认为好看的衣服来搭配服装,并不像买衣服时,卖衣服的卖给一套衣服,而不是单卖,你一定就死搬硬套地穿那些所谓一套的衣服,可以创造自己的小衣服。
八(下)第五、六单元知识梳理 篇7
贻误渊薮情愫驾驭侥幸硕果咀嚼惆怅憬悟叱咄皲裂媵人
绮绣烨然谒见屹立矢志磅礴悼念钦佩真挚抑郁妥协谦恭
强悍醒豁堕落厌腻包袱重荷寥寥同僚衷心授予精辟睿智
热忱精湛晦涩景慕胡髭反诘舐干
洗耳恭听炉火纯青离经叛道卷帙浩繁趁热打铁
二、理解下列成语的意思
1.炉火纯青:比喻学问、技术或办法达到纯熟、完美的地步。
2.离经叛道:原指不遵循经书所说的道理, 背离儒家的道统。课文中比喻背离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或传统。
3.卷帙浩繁:形容书籍多。
4.失之交臂:形容错过当面的机会。
5.力挽狂澜:比喻尽力挽回危险的局势, 扭转乾坤, 反败为胜。
6.水波粼粼:形容水面明净。粼粼, 水十分明净。
7.负箧曳屣:背着书箱, 拖着鞋子。
三、识记下列文学常识
刘心武: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红学研究家, 笔名刘浏、赵壮汉等。其作品以关注现实为特征。以《班主任》闻名文坛, 长篇小说《钟鼓楼》获得茅盾文学奖。
莫怀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著有小说集《诗礼人家》《大律师现实录》等。
宋濂:字景濂, 号潜溪, 浦江 (今浙江金华) 人。作品有《宋学士全集》。他的散文成就尤高, 立意精深, 语言生动畅达。宋濂和刘基、高启被并称为明初诗文三大家。
臧克家:中国当代杰出的诗人、著名作家, 被誉为“农民诗人”。他创作的《难民》《老马》等诗篇, 以凝练的语言描写了旧中国农民忍辱负重的悲苦生活;长诗《罪恶的黑手》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恶和伪善的面目。这些诗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已成为我国现代诗史上的经典之作。
左拉:19世纪后半期法国重要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自然主义文学理论的主要倡导者。一生创作数十部长篇小说, 代表作为《萌芽》。
莫泊桑:法国作家, 有“世界短篇小说巨匠”之称, 代表作有《羊脂球》《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
福楼拜:法国著名小说家, 莫泊桑的老师, 代表作《包法利夫人》。
六年级语文八单元 篇8
三、请按要求完成词语练习。(14分)
1.用“充”组词并填空。(3分)
(1)( )的阳光和雨水,使植物生长得更快。
(2)服装颜色鲜亮耀眼,( )体现了非洲人民对色彩的喜好。
(3)生活虽然忙碌,但我们过得很( )。
2.按要求写词语。(7分)
(1)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4分)
语重心( ) ( )步如飞 ( )不可言 手( )眼快
敛( )屏( ) 精神抖( ) 放( )无礼 手( )脚( )
(2)根据提示写词语。(3分)
形容人物外貌的四字词语: 、 。
形容人物神态表情的四字词语: 、 。
十全十美(含有数字的四字词语): 、 。
3.用“√”标出每组中不是同一类的词语。(4分)
(1)欧洲 亚洲 湖州 北美洲 非洲
(2)雄狮 大象 梅花鹿 丹顶鹤 斑马
(3)果断 武断 斩钉截铁 当机立断
(4)粮食 水果 蔬菜 小麦 服装
四、请按要求写句子。(8分)
1.这一种境界耐人寻味。(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2.读了《金钱的魔力》这篇课文,使我受到很大的教育。
修改为:
3.读句子,用加点的词写一句话。
无论是乡村、市郊还是城里,到处都开放着五颜六色的花。
4.只见大象面对着他,行了一个屈膝礼,好像是在道歉。(照样子,写拟人句)
五、请写出下面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填写序号)(4分)
①动作描写 ②肖像描写 ③语言描写 ④心理描写
1.一语未了,只听后院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 )
2.胖墩儿趁势往旁侧里一推,咕咚一声,小嘎子摔了个仰面朝天。( )
3.一双丹凤三角眼,两弯柳叶吊梢眉。 ( )
4.完了,师傅露馅儿了,他不是神仙,往日传说中那如山般的形象轰然倒去。 ( )
六、请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1分)
1.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 、 。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 ,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 。(选自《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半夜,戏院散场了, ,走上了各自 。 的小艇一会儿就散开了,消失在 ,传来一片 。(选自《威尼斯的小艇》)
3.《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小说《 》;《“凤辣子”初见林黛玉》选自小说《 》。
七、阅读短文,认真答题。(21分)
(一)威尼斯的小艇(节选)(7分)
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行船的速度极快,来往船只很多,他操纵自如,毫不手忙脚乱。不管怎么拥挤,他总能左拐右拐地挤过去。遇到极窄的地方,他总能平稳地穿过,而且速度非常快,还能作急转弯。两边的建筑飞一般地往后倒退,我们的眼睛忙极了,不知看哪一处好。
1.找出这一段的中心句,用横线画出。(1分)
2.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体现在哪些方面?(2分)
3.画横线的句子,可以用“ ”一词概括。(1分)
4.联系全文,补充威尼斯的景色或人物的活动。(3分)
我的眼睛忙极了,我看到 ;看到 ;还看到 ……
(二)真理需要坚持(14分)
一天, 在课堂上,哲学家苏格拉底拿出一个苹果,站在讲台前说:“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
一位学生举手回答:“我闻到了,是苹果的香味!”苏格拉底走下讲台,举着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面前走过,并(吩咐 叮嘱)道:“大家再仔细闻一闻,空气中有没有苹果的香味?”
这时已有半数的学生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回到讲台上,又重复了刚才的问题。这一次,除了一名学生没有举手外,其他人全都举起了手。苏格拉底走到这位学生面前,问:“难道你真的什么气味也没闻到吗?”这名学生肯定地说:“我真的什么也没闻到!”这时,苏格拉底对大家(发布 宣布):“他是对的,因为这是一只假苹果。”这个学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哲学家柏拉图。
许多时候,我们已经接近了真理,但因为缺少自信,而离开了真理。柏拉图坚持真理的勇气就源于对事实的(艰 坚)定信念。通往真理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要想不被假象所迷惑,关(健 键)就看我们是否对真理坚持到底。
1.联系上下文,理解“一帆风顺”的意思,并用这个词语写一句话。(2分)
一帆风顺: 。
2.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正确的字、词。(2分)
3.哲学家苏格拉底请大家闻闻空气中的味道,为什么拿出一个苹果呢?(3分)
4.读完短文,你觉得坚持真理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为什么有些人会与真理擦肩而过呢?(3分)
5.读完这篇短文,你的感想是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下来。(4分)
八、语言实践。(5分)
我们也是国家的小主人,关心国家大事理所当然。我近来搜集了两条新闻,我为你们简要介绍一下。
①
②
九、习作天地。(25分)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试卷反思 篇9
为什么把主动权放给学生了,学生也讲的颇有道理了,看似也很到位了,为何却出现了这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局面呢?静下心来细细分析,原因应该在以下几方面。
一、过犹不及。
现在进行课改,小组合作学习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放手给学生,让学生展示,甚至让学生代替老师来讲解,诚然,这样以来学生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表现力也得到了提升,老师甚至为了与课改合拍,而“大胆”放手,自己成了看客,可是我们在放手的同时忘却了“教学相长”,忘却了教学不是单方面的活动,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反对满堂灌的同时,却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把老师置身于课堂之外!在学生没经过系统的训练的时候,在这种养成习惯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在学生还没有真正有这种能力的时候,就贸然的把教师置身事外是否太过武断?“术业有专攻”方可为师也,任何的矫枉过正,都是拔苗助长,过犹不及啊!大跃进的亏我们还要再吃一次?
二、指导不到位。
六年级语文八单元 篇10
一、单元总提示
本单元的课文或借物抒情,或运用象征的手法,以清新的笔调完成对“雨”的刻画。学习时要在把握文章基本思想情感的基础上,分析、借鉴、积累一些优美的写景的词句。
二、课文分讲
《下雨天,真好》以“雨”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将作者年少时的片段回忆串联起来,感情在雨中忽隐忽现,形成文章的另一条暗线,其中包裹了浓浓的亲情、友情以及作者对年少生活的留恋之情。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和“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情趣之外,增加了浪漫的气息和隽永的意味。
阅读《雷雨前》这篇作品,可注意逼真的象征手法的运用。文中不着一字,甚至连暗示性的词句也没有,一切都以自然界的事物的本来面目为基础,抓住其特征,用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作形象概括,以其独特的创作与审美观点把现实生活提供的素材精心提炼,把我们带到他们精心构造的艺术境界,给人以思想熏陶,给人以美的享受。
《夜雨诗意》从小处起笔,低处起笔,结合作者广阔的联想思维,往大处走,往深处挖,以学者的眼光解读了“夜雨诗意”的文化构建,搭建起一座由古到今的人生历史桥梁,典型地体现了余秋雨“文化苦旅”般的写作风格。
《听听那冷雨》纵横驰骋的联想方式,极富诗意和哲理的语言,雨中望家的矛盾心情,都是本文写作上极大的特色。作者在中间各段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文理错综,以此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而该文特殊之处其实在于以敲打乐的形式,依靠句子的长短组合变化,达成绝对的音乐感。大量运用长短句,造成结构上的美感,又用同音异义的字造成错综变化。一气呵成,不能中断,尤其在最后一句忽然收短,与之前的长句一同形成强烈的节奏感,以及无限的感叹。
《雨夜奇袭》记叙了红军的一次雨夜渡江战役。“雨夜”既是事件展开的时间,也是渡江所面临的困难之一。文章通过叙事和对恶劣环境的渲染,高度赞扬了红军排除万难,力克顽敌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夜雨寄北》在广阔的空间意境中来回转换,往复对照,跌宕曲折中尽显羁旅之愁。艺术构思新颖别致,有意打破近体诗用字用词不能重复的常规,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是一篇出色的写景诗,写杭州西湖夏天所遇到的暴雨,在一刹那之间,乌云密布,骤雨直降,但又一刹那风起云散,望湖楼外,水天一色。诗人对暴风雨前后的景色变化写的十分生动,富有特色。
《如梦令》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所作,抒写其孤苦无依的生活境况和极度的精神痛苦。在写作手法上,开篇连用七个叠字,在感情上层层递进,有统摄全篇之效,且毫无斧凿堆砌之感。全词情景相生,巧用险韵,工妙自然,笔力矫健,以暮秋景色为衬托,通过一些生活细节来表现孤独痛苦的心境,如泣如诉,非常感人。
《浪淘沙·北戴河》这首词一开始就给人们展现出雄浑壮阔的自然景观。上片随着视角的变化,空间画面渐次推移,极富层次感。精炼的设问句式,将较小的意象置于广阔巨大的空间之中,化实为虚,以简驭繁,进一步烘托渲染“白浪滔天”的威猛旷悍。下片抒情,情中有景,化用典故,展示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前无古人的雄伟气魄和汪洋浩瀚的博大胸怀。
三、阅读提示
关于拓展式阅读
为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扩展自己的思维能力,可根据所学文章进行拓展式阅读,力求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运用从课堂精读方面获得的知识和经验去独立阅读,由课内带动课外,达到丰富语文知识,提高阅读能力的目的。每学完一篇文章,要尽量找来与其相类似的文章,提出问题,分析阅读,摘引优美语句,写出读后感;或是学到某一个作家的文章,尽可能收集他的代表性作品,细心阅读。阅读之后,谈感受,写体会,以此拓宽自己的知识视野。
六年级语文八单元 篇11
ji? y? g b n sh? sh? ku? w?
( ) ( ) ( ) ( )
y? s? l g
( ) 式 严( ) 忧( ) ( )舍
j鵱:( )俏 ( )工
二、选择正确的音或字,打上“√”。(4分)
瞥见(pi pi ) 瘦削(xu xi o) 魁梧(w w∏闾╭ ng q n)
(报 抱)歉 羞(愧 槐) 一如(既 即)往 刻骨(铭 明)心
三、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4分)
张:A.陈设、铺排;B.商店开业;C.姓;D.量词。
1.桑娜在火炉旁补一张破帆。 ( )
2.我家附近的马家板鸭店开张了。 ( )
3.过年了,家家张灯结彩。 ( )
4.我们讲故事时不要张冠李戴。 ( )
四、用“静”字组词填空,请不要重复使用。(4分)
1.黄昏的森林里一片昏暗,( )极了。
2.小外孙吵闹了一个下午,吃晚饭时终于( )下来。
3.遇事要沉着( ),不要慌张。
4.夕阳西下,余晖映照在( )的湖面上,美不胜收。
五、把下面的词语补充完整,再从中选择一个词语写一句话。(6分)
兴高( )烈 怒目圆( ) 十指( )心 泰然( )之
流连( )返 ( )之大吉 心( )肉( ) 自( )自( )
六、按要求写句子。(9分)
1.把下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不精不诚, 。
,天之道也;诚之者, 。
有所期诺, ;有所期约, 。
2.用关联词语把两句话合并为一句话。
小红学习努力。小红体育锻炼也很积极。
3.她是音乐学院最有声望的音乐教授。
换一种说法,不改变句意:
4.这篇文章的词汇和句子都很通顺。(修改病句)
5.我为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
缩句:
七、根据所学课文内容填空。(12分)
1.《穷人》一课的作者是 国著名作家 。文中表现了桑娜和渔夫 、 、 的品质。
2.林子里 。 ,听起来像 。(选自《唯一的听众》)
3.屋外 , 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 。(选自《穷人》)
4.读了《用心灵去倾听》一文,你的感受是 。
八、阅读短文,完成练习。(23分)
(一)唯一的听众(节选)(8分)
很快我就发觉自己变了。我又开始在家里练琴了。从我紧闭门窗的房间里,常常传出基本练习曲的乐声。我站得很直,两臂累得又酸又痛,汗水湿透了衬衣。以前我是坐在木椅上练琴的。同时,每天清晨,我要面对一位耳聋的老人尽心尽力地演奏;而我唯一的听众总是早早地坐在木椅上等我。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也常常忘记她是聋子,只看见老人微笑着靠在木椅上,手指悄悄打着节奏。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1.用横线画出“我”刻苦练琴的句子。(1分)
2.“有一次,她说我的琴声能给她带来快乐和幸福”一句既说明了 ,又说明 。(2分)
3.文中多次写到老人“平静地望着我”,她为什么平静地望着“我”?(2分)
4.生活中有许多善意的谎言,带给了人们莫大的鼓舞和信心,请列举一例。(3分)
(二)捐 诚(15分)
我在加拿大学习期间遇到过两次募捐,那情景至今使我难以忘怀。
一天,我在渥太华的街上被两个男孩子拦住去路。他们十来岁,穿得整整齐齐,每人头上戴着一个做工精巧、色彩鲜艳的纸帽,上面写着:“为帮助患小儿麻痹症的伙伴募捐。”其中的一个,b? y髐 f n shu ( )就坐在小凳上给我擦起鞋来,另一个则彬彬有礼地发问:“姐姐,您是哪国人?喜欢渥太华吗?在你们国家有没有小孩患小儿麻痹?……”一连串的问题把我这个头一次在众目睽睽之下让别人擦鞋的异乡人,从近乎狼狈的窘态中摆脱出来。擦完鞋,我问该付多少钱,他们说:“给多少都行。”当我把5加元放到布袋里时,他俩用稚嫩优美的童音微笑着大声说:“非常感谢您!”我觉得他们的笑容融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
几个月之后,也是在街上,一个路口坐着几位老人。他们满头银发,身穿老式军装,上面挂满了大大小小的勋章、奖章。每人手捧一大束鲜花。匆匆过往的行人纷纷止步,把钱投进这些老人身旁的白色木箱内,然后向他们深深鞠躬,并从他们手中接过一朵花。那些老军人们毫不在意人们捐多少钱,一直不停地向人们低声道谢。同行的朋友告诉我,这是为纪念二战中参战的勇士募捐,救济残疾军人和烈士遗孀,每年一次。募捐的人相当踊跃,而且zh? x? j ng r醤( ),气氛庄严。
有人说: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会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可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时,心里却只是想对他们说声“谢谢”。
1.根据拼音在文中括号里写词语。(1分)
2.根据解释,在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2分)
①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
②在众人目光的注视下。 ( )
3.文中写了两件事:一是 ;二是 。(2分)
4. 文章最后一句“我两次把那微不足道的一点钱捧给他们时,只想对他们说声‘谢谢”中的“捧”字换成“递”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2分)
5. “我觉得他们的笑容融进了路旁盛开的鲜花中,他们的声音好像来自天堂”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4分)
6.读了这篇短文,你有何感受?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写。(4分)
九、习作园地。(30分)
六年级语文八单元 篇12
继2014年教育部提出要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之后, 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成为基础教育学段热议的话题。重新审视教科书的地位, 提升教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的认识, 这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一、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
教科书作为教材狭义层面的范畴, 其价值取决于它包含的课程内容。首先, 优质的教科书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并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具体的学习活动。教师与学生需要一个媒介来融合, 教科书就是连接二者的桥梁。教科书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重要因素, 如果没有教科书, 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就很难系统地为学生讲述知识概念。其次, 教科书不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媒介, 而且是承载一定课程内容的载体, 而课程内容是教科书能被使用的前提。最后, 教科书在这个教学活动中担负着将课程内容从教师那里转换到学生那里的责任, 能够将无形的知识化作有形的书本。因此, 教科书是一种教学用具, 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文本资源, 是日常教学中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的第一手材料, 具有连贯性和统一性的特点。
二、教科书的整合
如何进行教科书的有效整合已不可避免地成为教师所关注的话题。教师要在理解《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的基础上, 通读教科书的编排体例, 把握整个学段的教学内容, 理清教科书编排内在的逻辑关系, 分析并绘制可以进行内容整合的思维导图。
教科书的内容可谓是以“海、陆、空”三维度、立体式姿态呈现出来的, 教师应在正确理解、阐释教科书内容的基础上, 通过多样化的途径对教科书进行整合, 同时, 要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 对教科书的设计进行反思, 辩证地看待教科书的不足之处。教师应该意识到对教科书的整合过程是一个具有启发性、渐进性、创新性和生成性的过程, 需要在使用教科书的过程中打破固有思维模式的束缚, 发挥教研共同体的作用,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根本, 进而达成教科书整合的最终目的。
三、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困惑与分析
笔者在前文主要针对教科书的地位、作用以及整合进行了论述, 接下来围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设计过程中所遇到的困惑进行归纳与阐释。
(一) 教科书单元整合存在的困惑
通过实地调研, 笔者发现所研究区域 (吉林省) 的一线初中英语教师对于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科书单元整体设计的困惑主要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
1.如何划分整个单元课时?
2.如何处理单元中所出现的大量生词?
3.如何处理2d的对话?
4.如何处理Grammar Focus部分?
5.如何处理阅读课?
6.如何处理写作部分?
7.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8.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夯实基础知识?
(二) 教科书单元整合所遇困惑分析
新一轮课程改革依旧对教师参与教学资源整合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教师应该从教科书能否满足学生的实际水平及情感需求出发, 结合教学实际对教科书进行整合。对于教科书的使用者———教师来讲, 如何有效地整合教科书以适应学生、教师的需求, 是在使用教科书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的挑战。其实, 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反映出教师在教材观及专业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1.教师的教材观
教师的教材观是指教师对教材本质及其功能的基本认识, 它反映了教师看待教材的视角、方式、思维与态度。教材观不仅涉及教师教给学生什么知识, 而且涉及教师如何教授这部分知识。因此, 它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教师的讲授方式。
“如何划分整个单元课时?”“如何处理阅读课?”“如何处理写作部分?”等困惑与教师在规定时间段内完成授课任务, 以便更好地为中考复习做准备密不可分;“如何处理单元中所出现的大量生词?”“如何在有限时间内夯实基础知识?”等困惑是基于学生的实际水平来考虑的;“如何处理Grammar Focus部分?”“如何处理2d的对话?”等困惑折射出教师自身的教育理念;“如何在课堂上提升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的困惑从另一个层面反映出英语课堂教学与学校实际状况的关联。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教师在“教什么”“如何教”“如何整合教科书”等方面还有待提升。
2.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能力是指教师以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基础,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直接影响教育教学活动成效和质量, 决定教育教学活动实施与完成所必须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周晨2015) 。教师的专业能力呈现出经验性、情境性、发展性、价值性 (周晨2015) 等四个方面的特征。
上述8个方面的困惑不仅反映出教师对使用教科书的反思, 而且反映出教师对教师角色、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方面的反思。与以往版本的设计面相比,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科书的设计面更广, 这必然会冲击英语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 对教师的组织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挑战。这意味着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等也要随之提高。
四、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原则
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 凝炼出具有一定时效性的教科书单元整合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一) 整体性
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从语言学习的角度整体把握初中英语教学内容, 以《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为出发点和归宿, 关注学生三年的学习内容, 而不是局限在某一堂课。根据人教版《新目标英语》教材的编写特点, 许多知识会多次出现, 每次出现都会更深入、更丰富, 这就要求教师的教学也要循序渐进。
(二) 关联性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难发现单元与单元之间, 课时与课时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语言学习是一个逐步积累、反复运用的过程, 任何内容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课堂教学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知识与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之间的关联。
(三) 完整性
无论是一个单元还是一堂课, 都有它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这个目标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 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以促使目标达成。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 整个单元的教学应该是一个完整的习得过程。
(四) 连贯性
在单个课时的教学设计中, 教师要关注教学活动的梯度, 即内容从易到难, 形式从控制型到开放型。单元教学也是如此, 每堂课都要有效地承接上一课时, 并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操练, 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五、教科书单元整合实施举例
针对教师对教科书单元整合出现的困惑, 笔者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进行阐述。
(一) 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指出, 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 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促进心智发展, 提高综合人文素养。在初中毕业需要达到的五级目标中明确指出, 学生能听懂有关熟悉话题的陈述并参与讨论;能就日常生活的相关话题与他人交换信息并陈述自己的意见;能读懂相应水平的读物和报纸、杂志, 克服生词障碍, 理解大意;能根据提示独立起草和修改小作文 (教育部2012) 。
从《新目标英语》教材整体编写顺序来看, 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生已经进行了一年的语言学习, 掌握了3种时态以及1300个词汇和一些简单句式, 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能力, 能够针对自己的喜好和活动内容进行简单交流。目前, 学生能够谈论本单元的语言目标———过去发生的事。教学内容以假期活动为主题, 贴近学生生活, 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需要使用过去进行时态, 利用相关词汇、短语以及表达感受的形容词描述活动。学生在七年级下册最后两个单元已经学习了过去进行时态以及很多描述活动的词汇和短语, 根据关联性原则, 这一内容不需要详细讲解, 只需要进一步操练, 达到熟练使用即可。在实际语言运用过程中, 学生还要使用复合不定代词以及where, who引导的特殊疑问句和一般疑问句, 这一内容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教学难点在于帮助学生整体理解Section B的阅读部分 (训练阅读技巧) 和提升写作技能。同时, 教科书提供了丰富的听、说、读、写训练资源, 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所教学生的水平进行整合并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 帮助学生提升语言能力。
(二) 学期课时分配及设置
一般来讲, 初中阶段每个学期为18周, 如果除去假期和考试占用时间, 教师实际授课时间为17周。鉴于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共有10个单元, 每个单元可以用8个课时来完成。以第一单元为例, 可将课时设置如下:
The first period:1a-2c, 3a (skill:listening)
The second period:2d, 3a, 3b (skills:speaking and writing)
The third period:Self Check 1, Exercise A
The fourth period:P8-4, 1a-1e, 3a-3b (skills:listening and writing)
The fifth period:2a-2e (skill:reading)
The sixth period:3c (skill:writing)
The seventh period:Self Check 2, Exercise B
The eighth period:Review
虽然听、说、读、写训练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很重要, 但要在一堂课的时间内完成并达到所有技能训练的预期标准是非常有难度的。教师可以在每堂课确定一个重点突破的语言技能, 并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教学活动进行补充, 既能做到重点突出, 又可以节省时间。教师在设计具体课时时不能孤立地看待单个语言技能, 应该根据单元设计的完整性和连贯性原则, 在每个课时结束时为下一个课时做好铺垫, 使单元教学形成一个完整的语言学习过程。
(三) 本单元内容设计
本单元共计8个课时, 笔者将每个课时的内容设计如下:
1.The first period:1a-2c, 3a (skill:listening)
语言知识内容: (1)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2) Did you do...? (3) 不定代词的用法。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听的描述, 本堂课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Free Talk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What did you do?
Step 2:Listening (New Lesson)
(1) 将活动与图片匹配;
(2) 通过听将人物与活动图片匹配。
这两个部分都是输入环节, 在接下来的输出环节中, 不能简单地检查答案, 笔者使用问答的形式, 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文本内容:
T:Where did Tom go on vacation?
S:He went to summer camp.
T:Did he go with anyone?
(引出不定代词, 让学生体会用法, 笔者进行讲解)
S:His friends.
T:Do you think he did something interesting?
Step 3:Practice
将Grammar Focus中3a安排到这一环节, 练习不定代词。
Step 4:Listening
(1) 2a Listen Where did the people go on vacation?Complete the chart.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听接近自然语速、熟悉话题的简单语段, 识别主题, 获取特定信息。
(2) 2b Listen again.Check (√) Yes, I did or No, I didn’t for each question.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听简单对话, 理解文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Step 5:Practice
2c Role-play conversations between Grace, Kevin and Julie.
本环节是一个控制性对话训练, 学生在使用听力中出现的信息进行对话操练的同时, 检查上一个环节的答案, 逐步从听到说, 循序渐进。
Step 6:Homework
Collect some information about your own vacation.You need to tell us:
(1) Where did you go?
(2) What are the interesting things during your vacation?
作业是对本堂课内容的复习和巩固, 也为下堂课“简单谈论自己的假期生活, 根据自己的信息写邮件”埋下伏笔。
本堂课设计了6个环节, 重点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到稍微有难度的长对话, 中间环节联系紧密, 同时兼顾了笔头训练。例如:在1c到2a之间, 通过填空题练习不定代词, 给下面的长对话搭了一个“脚手架”,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话语意思;最后的作业也给学生提供了笔头练习的机会。
2.The second period:2d, 3a, 3b (skills:speaking and writing)
本堂课要在第一节听的基础上进行说的训练, 最后将听到的内容改写成电子邮件。从使用目标语言谈论自己和别人的假期生活的“说的输出”提升到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写短小的段落的“写的输出”。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说的描述, 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Free Talk
Share the interesting experience of the students in public.
(教师要在适当的时候给予评价)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在教师的帮助下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经历。
Step 2:Role-play the conversation.
(1) 教师出示课文中的图片 (见图1) , 让学生进行推测。
T:Helen also has a great time on vacation.There is a photo that she took.Do you know what it is?
然后, 笔者给出生词waterfall。
(2) 引导学生听一段关于Helen的假期生活对话。
T:Can you guess where Helen go on vacation?Liste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ere did Helen go on vacation?/What’s the name of the waterfall?/How many photos did Helen take?/Did Rick go somewhere interesting?/What did Rick do?
同时, 笔者引出生词和短语, 并结合对话, 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3) Read the conversation in pairs and role-play it.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角色表演活动。
Step 3:Practice
对于不能见面的朋友, 可以通过写电子邮件的方法告诉他自己的假期生活。
(1) 引入Grammar Focus 3b, 自然地从说过渡到简单的写。
(2) 进一步练习, 将Helen的信息改写成电子邮件。
Dear Mary,
Long time no see.How was your vacation?Did you go____________?Did you do____________?I went to Guizhou with____________.Do you know I saw the Huangguoshu Waterfall.It was______________.I____________there.I really want to go there again.Bye for now!
Helen
在上面的两个环节中, 教师要教会学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假期生活, 从简单的一问一答式的对话过渡到简单的段落写作, 有梯度地延续上一课时的听, 再从说到写的过程。整个课程以第一人称为主, 偏重控制性的活动, 然后进行第三人称的训练, 活动设置要更加开放, 着重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
Step 4:Make a survey
3c:Ask your group question about their last vacation.Then tell the class your results.
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活动, 教师可以在教材提供的素材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和改变。例如, 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也可以询问自己想问的问题。在汇报的过程中, 笔者要向学生明确规则:
(1) 每人汇报1~2名同学的假期生活即可。
(2) 要试着更具体地描述同学的活动, 不要一句带过;引导学生丰富自己的语言, 教师可以提供一个简单的、半开放的范例, 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组织语言。
Report
In our group, everyone ate something at a restaurant.Mary visited her cousin in Beijing.They went to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and took quite a few photos.They are so great.Tom...
这一环节重点训练内容: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或根据图片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人的经历。
Step 5:Homework
(1) 写一篇短文, 描述你的好朋友的假期生活 (第三人称) 。
(2) 练习卷一张, 包括以下内容: (1) 根据句子意思填写适当的单词; (2) 用所给词的适当形式填空; (3) 选择填空。
设计这一部分练习题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A部分的语法知识, 促使学生通过笔头练习进一步夯实基础。习题设置不在多而在精, 命制习题要有针对性, 既要有助于检验, 又要有助于讲解时的知识延伸。
本堂课的设计是一个从说到写的过程。仿写是一个很有效的教学方法, 适合各个层次的学生。因为这是本单元第一次段落写作活动, 写的内容不宜过难。在作业设置上, 教师要对Section A部分的语言知识进行检验, 及时解决问题, 不要遗留到最后。针对Section B部分的语言知识处理, 教师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
3.The third period:Self Check 1, Exercise A
本堂课设置为习题讲评课:
Step 1:完成Self Check 1, 巩固不定代词的用法。
Step 2:基础知识练习反馈 (作业) 。
Step 3:针对作业中第一题 (写一篇短文, 描述你的好朋友的假期生活) 进行小组交流和点评, 每组选出一篇文章进行班级交流。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对写的描述为“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或以小组讨论的方式起草和修改作文” (教育部2012) 。
本堂课是练习课, 重点解决学生在Section A中的语言知识问题,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学生在作文修改环节分享习作, 有助于自身写作技巧的提高。
4.The fourth period:P8-4, 1a-1e, 3a-3b (skills:listening and writing)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有两项:
(1) 引导学生复习并使用适当的形容词描述假期生活中遇到的人和物。
(2) 从听的技能过渡到写的技能训练 (比A部分涉及的报告、电子邮件篇幅更长, 内容更丰富) 。
Step 1:Brain storm———复习学过的形容词
本环节是一个激发学生思维的输入型任务, 是基于单元设计的关联性原则设计的, 有助于学生回忆已有知识, 为接下来的输出做铺垫。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提供的思路, 将1a进行修改, 对词汇进行分类归纳。
Step 2:Practice
P8-4:Imagine you are all foreigners on vacation in China.You meet each other at the airport on your way home.Talk about what you did on your vacation.Don’t forget to use these descriptive words:wonderful, exciting, friendly, terrible, delicious and so on.
遵循单元设计的连贯性原则, 通过对话练习迅速将词汇运用于实践, 从词汇到对话, 学以致用, 为听力做好铺垫。
Step 3:Listening
1c&1d两部分讲述了Lisa的假期生活, 教材中采用问题的形式, 而不是简单地填表格, 与A部分的听力相比, 增加了难度。同时, 提示学生可以从多方面谈论假期生活, 体现了语言学习的循序渐进性。
Step 4:Writing
在这一环节中, 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将Lisa的假期经历写成日记, 学生可能会无从下手。教师可以让学生先完成3a, 同时讲解日记的格式和写法;然后, 引导学生找到Lisa的假期活动信息, 完成改写。
Step 5:Homework
模仿3b&3c两部分内容, 根据自己的假期旅行经历回答3b的问题, 并写一篇日记, 描述自己的一次旅行。
教师在批改这篇日记的过程中应主要关注学生对前面所学语言知识的运用情况, 因为这篇日记涉及的句式简单, 所以能集中反映出学生对基本句型的掌握情况。
本堂课虽然以听力训练为切入点, 但笔者在听后继续引导学生进行了写作训练。无论是他人的旅行还是自己的旅行, 写作过程关注的基本问题是一样的。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 从他人到自己, 从第二课时中简单的电子邮件过渡到日记这种文体;同时, 关注不同的应用文体的格式。
5.The fifth period:2a-2e (skill:reading)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阅读两篇关于旅行的日记, 重点理解文章内容、事情发展的顺序和人物的情绪变化。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读的描述, 本堂课针对这四个方面的要求, 对略读、寻读、猜测词义三项阅读技能进行训练。另外, 阅读中的大量生词是学生理解的巨大障碍, 教师需要对生词进行分解处理。一部分生词可以通过课前的自由讨论引出并进行讲解, 另一部分生词可以放到课文中学习, 用来训练学生的猜词技巧。
Step 1:Before-reading
Discuss three questions:
(1) What do you usually do on vacation?
(2) Where do you like to go?
(3) What activities do you find enjoyable?
学习以下生词:activity, enjoyable, hill, top, below, bicycle, try, paragliding, feel like, bird
Step 2:While-reading
第一遍阅读文章, 回答问题:Did Jane have a good time on Monday?/What about on Tuesday?
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训练学生的略读能力, 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两篇文章, 了解文章的主旨。
第二遍阅读文章, 填写2c的表格:这是一个寻读的过程, 学生要学会找到重要信息。
第三遍阅读文章, 回答教师设置的问题:Where did she go?/How’s the weather?/Where did she go in the morning?/Where did she do?/What did she eat for lunch?/What did she do in the afternoon?/How did she feel about the trip?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应关注文章细节, 训练猜词能力, 了解文章脉络, 完整复述文章。
Step 3:After-reading
完成2d&2e, 发挥想象力, 再次深入发掘文章的内容。
Step 4:Homework
认真阅读文章, 并能独立复述全文。
本堂课是一堂专门的阅读课, 重点训练学生的语篇整体阅读能力和阅读技巧。尤其在处理文章中大量生词时, 笔者将它们进行了分解处理,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根据单元设计的整体性原则, 对于一些比较难的语言知识, 学生理解即可。经过多次阅读, 大多数学生能复述文章大意, 达到了语言输入的目的。
6.The sixth period:3c (skill:writing)
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版) 中关于4级说的描述, 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环节:带领学生再读2b的两篇日记, 从结构和语言的角度分析两篇文章。另外, 修改第4课时的作业———自己的一次旅行。
本堂课的教学流程安排如下:
Step 1:分析两篇文章的结构
第一篇日记写了Jane一天的经历, 分别描述了Jane上午、中午和下午做了什么以及感受如何。在描述下午活动时, 作者写得比较详细, 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日记虽短但要详略得当”。
第二篇日记集中描写了Jane登山的过程, 虽然只讲述了一件事, 但作者设置了合理的故事情节, 逻辑链清晰, 表达完整。在实际教学中, 这样的写作对学生来说难度更大。
Step 2:关注文章的语言, 再读两篇日记的开头
(1) I arrived in Penang in Malaysia this morning with my family.
(2) What a difference a day makes!
还可以用什么样的句子开头?
(3) As an ancient Chinese saying, “Guilin scenery is the best under heaven.”Last summer, my family and I went to Guilin for a holiday.
(4) Travel is a good means of relaxing ourselves, so I went to Hainan with my sister by plane yesterday.
(5) Tour is not only a personal interest but also a kind of knowledge.I visited many places of interest in Beijing last week and knew a lot about Chinese history.
(6) Last May Day, my friends and I did something special on our holiday.We went to Disneyland in Hong Kong.
Step 3:关注文章中的逻辑性, 合理使用连词
Step 4:修改作文
Step 5:Homework
(1) 修改并誊写自己的作文。
(2) 基础知识练习, 命题方式与A部分一致。
这是一堂写作课, 笔者对课文进行了深度挖掘, 利用教材提供的文本进行写作指导。学生通过学习对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的使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并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7.The seventh period:Self Check 2, Exercise B
本堂课设置为讲评课:
Step 1:基础知识练习反馈。
Step 2:完成Self Check 2, 这是一段关于旅行的小短文。
Step 3:针对作业中的作文修改, 进行小组交流和点评, 每组选出一篇文章, 进行班级交流。
Step 4:Unit One综合练习题
8.The eighth period:Review
Unit One综合练习题讲评:
综合练习题是一套完整的考试卷, 包括听力、基础知识、交际、阅读和写作, 能测试学生对整个单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掌握程度, 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并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是一种诊断性测试。
总体来说, 在8个课时中, 第1、2、4、5、6课时是对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 每堂课的最终指向都是写作, 但写作的内容和难度是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第3、7、8课时是对基础知识的夯实和学生应试技巧的训练, 是笔头训练。这8堂课的设计不仅关注了教学内容的连贯性, 而且设置了有梯度的教学活动, 对语言学习者来说是一个系统的语言习得过程。
结束语
笔者从实然状态出发, 结合具体实例对教师如何进行教科书单元整合与实施进行了诠释。随着传播媒介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 以教科书为载体的文本日益受到冲击与挑战。如何有效结合校情、班情、学情进行教科书的单元整合, 加强初中英语课程与教学建设,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必然会成为广大初中英语教师关注的研究点。
摘要:从教科书的地位与作用出发, 分析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困惑, 提出教科书单元整合的意义和重要性, 凝炼出教科书单元整合的原则——整体性、关联性、完整性、连贯性。以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为例, 从教科书单元内容分析、学期课时分配及设置、单元内容设计三个方面出发, 结合具体的教学实例, 探讨如何实施教科书单元整合。
关键词:教科书,单元整合,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8-11, 16.
【六年级语文八单元】推荐阅读: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12-26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07-28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八单元作文400字07-29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第六单元测试卷12-06
小学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复习教案07-31
北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八单元08-26
八年级语文上册二单元作文10-23
二年级语文八单元试卷分析07-01
八年级语文上册各个单元小结08-08
二年级语文六单元复习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