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示阅读题目及答案

2025-02-10|版权声明|我要投稿

启示阅读题目及答案(共14篇)

启示阅读题目及答案 篇1

这是发生在童年的一件小事。我的爸爸或许已经把它忘了,然而,这件事,却对我的一生有着莫大的 [ ]。

那年我九岁。一日,我坐在靠门边的桌前写大字。门铃响了,爸爸开门,是邻居。两人就站在大门外交谈。

那天风很猛,把我的大楷本子吹得“啪啪”作响,我拿着墨汁淋漓的笔去关门,猛地把门一推,然而,大门由于碰到障碍物反弹回来;与此同时,我听到父亲尽力压抑而仍然压不下去的喊叫声。

门外的父亲,眉眼鼻唇,全都痛得扭成一团,好像连头发也痛得一根一根地站了起来,而他的十根手指呢?怪异地缠来扭去。一看到我伸出门外一探究竟的脸,父亲即刻[ ]地扬起了手,想刮我的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的脸上来,便颓(tuí)然放下,我的脸颊,仅仅感受到一阵风而已。

邻居以[ ] 的口气对我说道:“你太不小心了,你父亲的手刚才扶在门框上,你看也不看,就把门用力关上……”啊!原来我几乎把爸爸的手指夹断!

我偷眼瞅父亲,他铁青着脸搓着手指,没有看我。

十指连心,父亲此刻[ ]的痛楚,我当然知道,但是,当时的我,毕竟只是一个九岁的儿童,我所关心的,所害怕的是父亲到底会不会再扬手打我。

当天晚上,父亲五根手指浮浮地肿得很大,母亲在厨房里为他涂抹药油。我无意中听到父亲对母亲说道:“我实在痛得极惨,原想狠很打他一个耳光,但是,转念一想我是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我,凭什么打他!”

父亲的几句话,给了我毕生受用的无穷的启示。谢谢您,爸爸!

1.文中[ ] 处依次应填的词语是()。

A.影响 暴怒 责怪 热烈

B.印象 暴虐 责备 猛烈

C.影响 暴怒 责怪 剧烈

正确答案:C

2.文中划线的句子,让你体会到什么?

答:

启示阅读答案解析由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爸爸的手指此刻非常疼痛。

3.“我”偷眼瞅父亲的原因是什么?当时,我心里想到的是什么?

答:

答案解析:

我在偷看父亲会不会狠狠地责罚我。

4.“父亲即刻[ ]地扬起了手,想刮我的耳光,但是,不知怎的,手掌还没有盖到我的脸上来,便颓然放下……”父亲想打我,但最终没打我,他是怎么想的呢?

答:

答案解析:

是他自己把手放在夹缝处的,错误在他,凭什么打孩子!

5.题目“启示”的含义是()。

A.做父母的不要随便打自己的孩子。

B.做事要细心,粗心是要惹祸的。

C.自己犯了错,要敢于承认。不可迁怒他人,推卸责任。

正确答案:A

启示阅读题目及答案 篇2

1. 英语阅读理解的设置初衷

首先, 高中生不同于初中学生, 应当能从一般英语文章当中获取主要信息, 来加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水平。其次, 学生应该通过高中对英语阅读的积累, 达到一定词汇量, 能够在老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文文学作品,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考历来顺应时代发展, 希望考生能达到相关要求。阅读理解题目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理解, 随着时代的进步, 对速度的要求也日渐提高, 但理解仍占主要地位, 速度只是辅助。速度一定要服从于理解, 而且是在理解的基础上逐渐提高。通过在高考当中设置这些题目, 使学生在高中英语学习的过程中, 具备一定的应用能力。

2. 英语阅读理解在高考中的发展简要分析

仔细查阅了从1999 年到现在, 广西历年来的高考卷。对英语阅读能力的要求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 要求学生能读英语文章。这一阶段约从1999 年至2003 年,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只是要求学生能读懂简单的文章, 没有设置太多的生词, 基本都为课本当中出现过的词, 句子理解难度不大, 简单句较多且没有难以分辨的地名、人名。总而言之, 其想要考查的就是学生对课本单词、语法的熟悉度。

第二个阶段, 要求能读懂英文文章。这一阶段约从2003 年至2008 年, 其对学生能力要求也明显提高了。要求学生不仅能会读, 更要求学生能理解。题材也是有应用文、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等多样选择, 更考查学生对英文文章的理解, 也出现了较为复杂的句式结构, 有生词出现, 希望学生能在平时学习中, 注意积累课外知识。

第三个阶段, 要求能够快速理解英语文章。此阶段的特点就是变化快, 篇幅明显增长, 生词渐多。选材涉及包括日常生活、人物、社会、文化、史地、科技、政治和经济等。题材的内容现代气息浓, 话题覆盖面广, 应用味道十足。学生若是完全按照课本, 已经明显跟不上改革的脚步。尤其是2012 年高一的学生, 全面使用新课标教材, 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 既要求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又要求阅读速度快, 且还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的内容推测生词的词义。这种阅读测试方式有利于改变传统的、以语法和词汇为重心的教学模式, 要求学生平时要多阅读不同题材和体裁的英文文章, 特别注意根据所读内容, 思考个体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 从不同角度理解人类经验。

3. 阅读理解在高考中的发展对英语教学迫切要求

前两个阶段, 基本以课本为主, 不需要太多的课外拓展, 对当今的教学借鉴意义不大。故主要从第三阶段来分析。这一阶段高考阅读理解对学生的要求发生了重大改变。这对英语教学最重要的启示就是:老师要打破以往照本宣科的教学模式, 必须开拓学生眼界, 按照新的要求, 对学生能力进行培养。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更重要的是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技能和技巧, 让学生自己学会学习。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无论是提高阅读速度还是提高理解程度, 除了教给学生基本阅读方法以外, 还需要传授一些阅读理解的解题技巧。

现在的高考阅读理解题目已经不会从对单词的认知度来设题, 其问题设置更侧重对整篇文章上下文的理解衔接。因而利用几个单词, 连成一条条词组, 固定词组的含义不会太多, 更容易学生理解记忆, 再通过重点的句式, 让每个句子都能通顺有趣, 再加上对生活中情景的模拟, 让这些情景 (篇章) 、句子、词组、单词都不会孤立存在, 组成了一种整体的直观呈现。

这样教学的话, 课堂会由传统枯燥乏味的单词记忆考察, 变成对生活当中情景的重复再现。不仅仅能叫学生熟悉语法结构, 理解句式要求, 理解段落, 更能帮助学生记忆词组, 从而巧妙地拓宽了学生的词汇积累量, 避免了单词重复记忆容易遗忘的弊端。无论从高考卷面要求, 还是学生实践应用来看, 这种立体的教学模式, 将会是英语教学的发展新方向。

参考文献

[1]廖平胜.考试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语文阅读教学探索的途径及启示 篇3

一、语文阅读教学路径

(一)完善教学思想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经常会对阅读教学进行评论教学,就是教师要求学生阅读文章,在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对文章进行评论与解析,学生听从教师的讲解,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也是按部就班,这类问题的出现,对学生阅读素质的发展造成较为不利的影响。所以,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就是完善教学思想,教师在讲解文章的过程中,应该对文章的内涵进行讲解,例如:教师在讲解《静夜思》一课之前,应该将文章的内涵向学生讲解,文章中的思乡、苦愁的情感等,教师应该将其完全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对文章更好的理解,保证学生在阅读之后,可以掌握文章的中心思想。同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探讨,相互讲述自己的家乡、自己对家乡的情感等,这样,不仅会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文章的中心情感,还可促使学生互相合作、沟通、交流等,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二)展现学生主体地位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较为重要的,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阅读知识点的灌输,学生背诵、硬式记忆语文阅读知识,导致学生不能更好的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对学生阅读素质的提升造成不利影响。所以,展现学生主体地位是阅读教学的发展方向。例如:教师在讲解《乌鸦喝水》一课时,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自主讨论,根据文章内容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学生可以根据探讨对文章进行理解,在探讨之后,教师要求学生主动发言,将自己对文章的见解向同学们讲述出来,在此情况下,教师不仅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够有效展现学生主体地位,使其对阅读学习感兴趣,更好地学习知识。

二、阅读教学启示

(一)创新教学方法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教学方法的创新,主要是因为学生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对阅读理解还没有良好的认知,教师应该创新自身的教学方法,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可以更好地参与到阅读课堂过程中。例如:教师在讲解《司马光》一课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游戏学习,安排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各个角色,然后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进行表演,在学生表演过程中,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还可以使学生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

(二)应用多媒体教学设备

随着国家科技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教育事业也是一样的,所以,教师应该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教师的教学效率,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例如:教师在讲解《小蝌蚪找妈妈》一课之前,准备教学课件,在教学课件中,设置小蝌蚪的图片或视频,在播放教学课件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对其进行教育,学生在观看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中,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情感与中心思想,教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在视频中加入配音与字幕,使学生有效观看相关视频,为其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教师应该根据学生性别、年龄、学习等差异对其进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观察,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其语文素质的发展努力。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对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分析,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教学效率。应用多媒体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等,在创新教学方式的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差异对其进行教学,学生的阅读效率决定其理解能力的养成,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阅读效率,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使其可以更好地将阅读理解能力应用在高年级学习中。

《闻泉》阅读题目及参考答案 篇4

闻泉

李咸用

浙浙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响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第一句点题,写诗人初闻泉声的状态,其中“梦初惊”写泉声将睡梦中的诗人惊醒后引起的心理反应,该句对其刻画的惟妙惟肖。

B.诗歌第二句用“窗”的“幽”和“枕簟”的“清”描写居室的幽深安谧以及诗人卧具的洁净,以此营造出一种清幽、恬静的`意境。

C.诗歌颔联用“无人”和“只有”对比,“无人”写没有人与诗人一起欣赏美景,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只有”表现出山间景色的美好。

D.尾联画龙点睛,诗人不愿意用琴声来比喻听到的泉水声,害怕这样会失去泉声的意味,表现了诗人崇尚自然的思想。

C 表现出诗人的孤独 表述错误,“无人”应是夜深人静的状态

15.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超人的阅读题目及答案 篇5

(2)①交待了主人公孤独冷漠的性格;②与下文主人公出现巨大的心理变化作铺垫,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加小说的表现力;③暗示五四运动低潮期后令人压抑的沉重的社会现实。

(6分。每点2分。从人物性格,这种性格发生的变化-----情节以及为什么要产生这样孤独性格的人主题角度思考即可)

(3)①小说叙述国主人公何彬从冷漠孤傲,内心痛苦到忏悔感动的转变过程,而改变仓皇是一个纯真的孩童禄儿,这一情节设置体现了作家对纯真童心的歌颂。② 主人公外冷内热,虽然现实让他冷漠孤独、悲观痛苦,但其内心毕竟还有母爱的温暖,时常想起母亲,母爱是他帮助禄儿的内在动力,这也体现了人心中爱的根源。 禄儿的感谢情意真意切,从母爱的角度说服了主人公接受他的礼物,充分体现了孩子的纯真,也感化了主人公。小说从人物形象刻画的角度也体现了作家对母爱的歌 颂。③主人公何彬住的房间毫无生气,一棵花草也没有,后来禄儿送来一篮鲜花,这成了改变他的一个转折点,阳光一样灿烂的花朵让何彬内心充满了爱的温暖。小 说在环境描写和前后呼应之中,体现了作家对自然的歌颂。

(6分。可以从“情节设置”、“人物刻画”和“环境描写”三要素的来分析,也可以从“童心”“母爱”“自然”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大意对即可。答出其中一点得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6分。)

答案不唯一的题目 篇6

题目甲、乙两车从相距1000千米的A、B两地同时开出,在同一条国道上行驶。甲车每小时行60千米,乙车每小时行40千米。经过多少小时两车相距200千米?

分析与解初看题目,可能绝大部分同学都会把题意理解成两车相向而行,这样解答:在相遇之前两车相距200千米,列式为:(1000-200)÷(60+40)=8(时)。

仔细审题后就会发现,题目中没有说明两车是在相遇之前相距200千米还是相遇后相距200千米。如果是相遇后两车相距200千米,那么这道题应该还有另一种解法,列式为:(1000+200)÷(60+40)=12(时)。

这道题还有没有别的解法呢?再仔细分析,如果两车不是相向而行,而是同向而行,根据题意只能乙车在前甲车在后,这时又有两种情况:一是在甲车追上乙车之前,两车相距200千米,列式为:(1000-200)÷(60-40)=40(时);二是甲车追上乙车后,超过乙车200千米,列式为:(1000+200)÷(60-40)=60(时)。

现在得出了四种不同的答案,谁对谁错呢?因为这是一道开放应用题,所以应该说四个答案都对。同学们,你们还有新的答案吗?

现代文阅读《扇子》题目及答案 篇7

(江西)现代文阅读扇子

黎戈

《东周列国志》里,看到过这样的插图:两个梳双髻的宫女,手执长柄大扇,立在对坐畅谈国

事的公侯身后,这样的扇子多半是由奴仆执掌,象征性大于使用目的,它是表白强权的道具。准确地说,它是礼仪扇。

汉代的扇子,则是用竹篾编成,其形制类似于现在的大号菜刀,扇柄附于一侧而不是居中,且开始落入寻常百姓家。在古画中,常见一奴仆蹲踞扇火,大力使着一把扇子,扇子地位大跌。汉末有一些原理简单的机械扇,诸葛亮同学发明过诸葛扇,悬挂屋内,手拉使之转动生风。穿过千年时光隧道,在关于老上海的电影里,仍然可以看见理发店里有这种手拉的风扇。【A】小伙计拉着一根绳,扇子左右缓移,时间也被拉长了,太太小姐们一边做头发:一边瘸一搭没一搭地扛呱家常。春日迟迟,欲睡昏昏。反正闲妇们有的是时间要打发,降那一.最点心火,微风徐来的排扇也够了。

魏晋南北朝的扇子是羽扇,不用说是仿生原理的朴素运用,羽扇有十羽和八羽之分,后来进化成比翼扇,即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只在末端象征性地饰以羽毛。羽扇是男人的物什,恪显名士做派的道具,羽扇名人有“羽扇纶巾”的公瑾侯及其政敌诸葛先生。真不能想象,诸葛先生要是丢了他的三件套—一羽扇、纶巾、四轮车,会不会风采全无呢?

隋唐时流行纨扇,又称团扇,早唐时盛行腰圆纨扇,中晚唐为满月式样,纨扇近于现代的绢扇,以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它的使用者转向深闺。“轻罗小扇扑流萤”,隋唐女子都是腴美人,如果是骨重身宽的羽扇,用来扑蝶扑流萤,动作的幅度太大,就失了娇羞劲儿。

宋元后期开始使用的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袖藏即可。市民图耐用,多用油纸扇,文艺青年大多使用素纸扇,图它可以挥毫泼翰,题诗作画。

扇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

言情小说中,扇子可煽情,比如李香君血溅桃花扇;可定情,比如西施赠扇给范蠡;可抒情,<桃花扇》就是靠一把扇子来抒情,并且贯穿情节起落的;可绝情,《珍珠令》里,女主角赠男主角折扇一把,即可以示绝交,扇同“散”,和伞一样,是很不祥的赠物。

武侠小说里,儒化的博雅侠客,手持一把小扇,以显其书生性情。江南七怪里那个执扇的妙手书生,还在扇子里面藏暗器、毒针什么的。有的扇子本身就是兵器,比如玉扇真人那把。

西方艺术作品里也常看见扇子的身影。【B】电影里的名媛贵妇手捏一把小折扇,一手牵裙角,莲步轻移,旖旎而行。歌剧中的.淑女用一种很有趣的面具扇,上面开了两只眼睛一样的小洞,把自己的面孔藏起来,以示畏怯。

选自《私语书》,有删改)

a

19.这篇文章从扇子的发展史和____两个方面介绍了扇子。(2分)

20.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表格。(4分)

朝代 扇子的特点和功用

东周

汉代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后期

折扇轻便,价廉,易携带,耐用,可题诗作画。

21.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介绍扇子,有什么作用?请从文章最后四个自然段中举一例 分析。(3分)

22.这篇文章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任选文中一处画线句作具体分析。(4分)

二)(13分)

19.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答到“房子还是艺术作品中高频出现的道具”也可)(2分)[17教育网]

20.(1)长柄大扇,由奴仆执掌,表白强权,是礼仪扇。(1分)(2)用竹篾编成,扇柄附于一侧,落入寻常百姓家;机械扇,手拉使之转动生风。(1分)(3)羽扇(比翼扇)只用羽毛或以竹木为骨架上糊以绢绸饰以羽毛,属显名士做派。(1分)(4)团扇呈圆形,竹木为骨,承风面大,手感轻盈,使用者转向深闺,展现女子的娇养美丽。(1分)

21.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将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介绍得全面且层次分明,让读者一目了然。(1分)

示例1:文章从言情小说、武侠小说、西方艺术作品三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艺术作品中的功用。

示例2:文章从可煽情、可定情、可抒情、可绝情四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言情小说中的功用。

示例3:文章从电影和歌剧两个方面介绍了扇子在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功用。

(该题举例部分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22.这篇文章言辞优美、生动形象、诙谐幽默,富有生活气息。(2分)

(分析示例)(2分)

A处画线句:“春日迟迟”、“欲睡昏昏”等语句富有诗意,文化气息浓郁。“闲妇们”、“太太小姐们”等风趣幽默,生活气息浓厚。“有一搭没一搭”、“拉呱”“打发”等词传神地写出了太太小姐们的悠闲生活。

托福阅读推断题题目及答案 篇8

Which of the following can be inferred from paragraph 3 about the solid gypsum layer?

It did not contain any marine fossil.

It had formed in open-ocean conditions.

It had once been soft, deep-sea mud.

It contained sediment from nearby deserts.

启示阅读题目及答案 篇9

“合作策略阅读法” (Collaborative Strategic Reading)是由美国学者Klingner和Vaughnm提出来的,是一种用来提高中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能的课堂教学方法。一些国外的文献提到过这种教学方法,但在国内关于小组合作与阅读教学的文献中并没有看到使用“合作策略阅读法”的实验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实验探讨“合作策略阅读法”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成绩及对阅读教学的启示。

二、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

以下,我们将从四种策略各个小题的得分情况,两个班学生在具体策略的使用下的差异,进一步分析调查表中反映的情况。

两班阅读策略各小题得分情况的比较

上表对两个班学生阅读策略调查表中的16个问题的得分作了具体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到16个问题中有11个问题两个班的平均得分都超过了3分,说明大多数学生经过训练后都能使用教师所教授的大部分阅读策略,“合作阅读策略法”在培养学生使用策略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预测策略:前三个问题两个班的平均得分都比较高,都超过了3分,有的还接近4分(如题1)。然而,题15两个班的打分都低于3分。这可能是因为题15(我能根据文章结构来预测文章的内容)这种利用文章结构来预测文章内容的阅读策略是相对来说比较难的较高要求的策略,因此能掌握和懂得使用的学生不多,所以得分就相对比较低。

2.词汇策略:两个班的打分都比较接近,题3(我通常能根据构词法猜测词义)、题6(我能跳过生词继续阅读)和题12(我能根据上下文猜测词义)的得分都在3分以上,而题9(我会在阅读后查生词)的得分在3分以下。前三题中提到的词汇技巧在课堂上都有训练,所以学生比较习惯使用。而阅读后查生词虽然教学中有提示和强调,但是没有进行专门的训练和课后的检查,因此那些学习主动性不强的学生就比较少坚持实施了。

3.归纳策略:学生自选分组班的学生对于题2(我通常会归纳文章的大意)的打分明显低于同种策略的另外三个问题(题8、题11和题14)。笔者分析:也许在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做到把文章当成一个整体来看(题8),能够忽略不相关的细节来总结文章大意(题11),也能够发现段落的中心句(题14),但是如果不被要求,他们并不习惯阅读完一篇文章就主动地总结文章的大意。在这个问题上,教师分组班的得分就比较一致,并没有出现这种前后不相符的现象。

4.总结策略:两个班的总结策略的平均打分都比较低,只有题4(我会根据文章的内容推断未述的结论)的得分超过3分,其他三个题目题10(学习完一篇文章,我通常能总结所学的内容),题13(我通常能理解作者的弦外之音)和题16(我通常会总结有效的阅读方法)都低于3分。主要原因是,根据文章内容推断未述的结论往往在学生阅读考试中会出现的考题,因此学生对于这种方法还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也能较好地使用这种策略。但是,学完文章后,总结所学的内容和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实验过程也有训练,但有时因为时间关系对于最后一种策略训练得相对较少。

此外,在课堂实验中授课教师还观察到以下的现象:(1)在阅读前预览的过程中,学生习惯于被动地从老师那里获得“正确”的知识,他们不习惯自由地、主动地思考关于主题的问题。因此,有的学生会坐着等老师给出“正确”的答案,或者等着从文章中学到“正确”的知识,而不愿意开动脑筋思考自己希望学习到什么东西,自己可能从文章中学到什么。(2)当学生在归纳文章大意或段落大意的时候,他们不能很好地分辨出大意和细节或具体的例子的区别。有的学生则是等同组其他成绩好的同学告诉他们答案。这种现象在两个班都有出現。(3)两个班的学生都较常使用“词汇策略”,因为他们的词汇量都相对比较小,在阅读中他们经常遇到自己不懂的生词需要其他同学的帮助。因此,他们花在讨论词义的时间比其他部分更多。从跟他们的交谈中发现,他们中尤其是后进生认为小组合作的方式对他们的帮助比较大,他们对阅读比以前更有兴趣和信心了。(4)两个班的学生都比较少使用“总结策略”。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学生在过去的学习中并不习惯每学习完一篇文章就总结自己学到了什么学习方法或阅读技巧;二是教师在这个策略的训练上花的时间也不够多。由于学生在前面几个部分花的时间比较多,尤其是词汇方面占用了课堂大部分时间,而教师又必须在一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有的时候这一部分不能完全在课堂完成,使得学生在这方面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不能较好地掌握这种策略。

三、结论及对教学的启示

以上的数据及分析表明,阅读策略的学习与阅读理解成绩的提高有一定的相关性。对于以后的英语阅读教学,我们提出以下的建议。

1.在开始实施“合作策略阅读法”前,授课教师应接受系统的训练,应学习与阅读教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此种阅读教学法的操作方法,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

2.“合作策略阅读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技巧,但不应该用它取代其他教学方法,因此,教师可以尝试一周两到三个课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郝晓静.互补式阅读——英语教学的新途径[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5).

[2] 李朝晖.有效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D].2003.

[3] 梁玮.合作学习在护理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4.

[4] 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2(6).

[5] 王坦.合作教学的基本类型与理念析要[J].山东教育科研,1999(12).

家乡的小河阅读题目及答案 篇10

我就像岸边的小树一样,伴随着小河流水慢慢地成长。

春天到了,我看到河边的冰雪融化了,河边垂柳的枝条上吐出了嫩芽,慢慢的,那粉红色的桃花也绽开在枝头。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在湛蓝的天空中自由飞翔。放了学,我们就来参加这百花争艳的盛(chéng shèng)会,在铺满新绿的.河滩上跳舞唱歌。

夏天到了,两岸的景色更美了。河堤上绿树成阴,河堤旁瓜果满园,放了学,我们常到小河里游泳。游累了,就跑到瓜地里吃瓜,白皮的脆瓜,花皮的甜瓜,可好吃了。有时我们就在岸边的树阴下帮妈妈洗衣服,直到黄昏送走一天的酷热。

秋天到了,河里的鱼虾肥了,岸边的苹果熟了。假日里,我总爱和爷爷去看(kānkàn)果园。高兴了,又跑到河里捉鱼摸虾。河水映着笑脸,秋风伴着丰收的音乐(yuè lè)。

冬天的小河也不寂寞。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我们又结伴到河上滑冰,可热闹了。

我爱家乡的小河,一年四季都爱它。我爱源源不断的流水,我爱两岸美丽的景色,更爱它用涓涓细流滋润(rùn rèn)了两岸的田地,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欢乐。

1.用“\”划去文中加粗字错误的音节。

2.朗读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时,应该读得( )

A.慢些,读出亲切、赞美的感情

B.快些,读出慷慨激昂的感情

3.画“____”的句子的意思是( )

A.冬天的小河也不结冰,仍然流淌。

B.冬天的小河也不孤单、冷清,很热闹。

4.短文是按____顺序来写的。

5.短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之情。

参考答案:

1.划去:chéngkàn lè rèn

2.A

3.B

4.时间

5.对家乡的热爱

★ 家乡的小河日记

★ 家乡的泥土阅读答案

★ 家乡的竹林的阅读答案

★ 《家乡的小溪》阅读答案

★ 《家乡的红枣》阅读练习及答案

★ 我爱我的家乡阅读答案

★ 家乡的小河高中作文

★ 家乡小河的写景作文

★ 家乡的小河小学作文

文言文比较阅读题目及答案 篇11

比较阅读【甲】【乙】两个文段,完成5-8题。(16分)

【甲】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鵷鵮,子知之乎?夫鵷鵮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鵷鵮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乙】平原君欲封鲁仲连,鲁仲连辞让再三,终不肯受。平原君乃置酒。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鲁连笑曰:所贵于天下之士者,为人排患、释难、解纷乱而无所取也。即有所取者,是商贾之人也,仲连不忍为也。遂辞平原君而去,终身不复见。

(选自《史记》)

【注释】封:封赏。②贵:认为 可贵。即:如果。

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4分)

(1)或谓惠子曰( ) (2)非梧桐不止( )

(3)是商贾之人也( ) (4)递辞平原君而去( )

6.下面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非练实不食 食之不能尽其材

B.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去国怀乡

C.为人排患 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D.仰而视之曰 解纷乱而无所取也

7.翻译下面句子。(4分)

(1)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

译文:

(2)酒酣,起前,以千金为鲁仲连寿。

译文:

8.回答下面问题。(5分)

(1)【甲】文庄子和【乙】文鲁仲连有什么相同的`志趣?(2分)

答:

(2)庄子和鲁仲连各用什么方法表明自己的意趣?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回答。(3分)

答:

二、(16分)

5.(1)有人 (2) 栖息(3)这(4)离开

6. B(3分)

7.(1)惠民子在魏国(染国)当宰相,庄子去看望他。(2分)

(2)酒喝得很畅快(的时候)(平原君)起身上前,用千金给鲁仲连祝寿(祝福) (2分)

8.(1)两人都无意于功名利禄(淡泊名利)。(2分)

阅读类题目的解题技巧 篇12

[猜测词意题的关键点]

1. 借助信号词

(1)利用转折关系猜词。

在包含but,however,yet,otherwise,though,on the contrary这些表示转折意义的连词或短语的句子中,其前后的词有明显转折关系,根据已知的内容,结合这种对比关系,就很容易猜出生词的词义了。如:

She is usually prompt for all her class, but today she arrived in the middle of her first class.

我们可能不知道prompt的意思,但我们知道but表示转折,因此but前后的意思正相反。后半句的意思是她今天“第一节上了一半才来”,因此反向推理,可得出她一向“准时”的结论。

(2)利用因果关系猜词。

常用关联词(如because,as,since,for,so,thus,as a result,so, so ... that,such ... that therefore等)表示前因后果。在这些连词出现的有生词的句子中,通过因果关系,依据已知部分就能猜出生词的词义。如:

The lack of movement caused the muscles to weaken. Sometimes the weakness was permanent. So the player could never play the sport again.

从后面的结果——“永远不能再运动”中,可以推测前句中permanent的意思是“永远的,永久的”。

(3)利用并列与递进关系猜词。

这种情形下and,or,neither ... nor ...,equally,in the same way,that is to say,as well as等连词较为常用。如:

At forty-two he was in his prime and always full of energy.

从“年龄42岁”以及与prime具有同等关系的full of energy可以猜出prime的意思是“盛年时期”。

2. 借助上下文

(1)借助定义或举例。

定义关系常由定语从句或is, be called,be known as, be defined as等词汇或破折号来表示;或由that is (to say), in other words,to put it another way利用定义解释猜词。如:

Wrestling is the game which is played by two strong people; one player tries to get the other down on the floor.

根据定语从句的解释不难推测出wrestling是“摔跤”的意思。

It will be very hard but also very brittle ...that is, it will break easily.

从后面的解释中我们可以了解到brittle是“脆”的意思。

I’ve found Lucy is quite generous, for example, whenever she meets a beggar, she gives some coins to him.

由举的例子可知,generous意为“慷慨”。

(2)借助前后解释。

要认真研读其前或其后的解释说明,以体会出该词语的意思。

例1 (2015新课标Ⅰ卷) The fine selection of the major works was done in close collaboration (合作) with the Museo Nacional Reina Sofia in Madrid, Spain, and with contributions from other institutions like the Salvador Dali Museum in St. Petersburg.

What does the word “contributions” in the last paragraph refer to?

A. Artworks B. Projects

C. Donations D. Documents

解析 A。节选内容来自一篇介绍蓬皮杜艺术中心举办的萨尔瓦多·达利艺术作品展的说明文。根据前半句提到的“主要的上好藏品”可知,contributions与the fine selection of the major works是一类事物。

例2 (2015青岛高三模拟) This year, a very sweet old lady that I cared for, Alice, had gone through a difficult time. She got dementia and so she had been in the hospital twice. In November I was finally able to get her back to her “home”.

The underlined word “dementia” in Paragraph 2 probably is .

A. a house B. a letter

C. an illness D. a plan

解析 根据she had been in the hospital twice可推断,此处表示老人生病了,住了两次院,故选C项。另外,句中的and so也表明got dementia和住院之间存在明确的因果关系,所以可以反向推断dementia意为“生病”。

[指代关系题]

指示代词往往出现在意思难以准确理解的语境中。要弄清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对象,必须读懂相关句子的具体细节,再结合选项比对。

例3 (2016湖北三校联考) Why do we go wrong about our friends—or our enemies? Sometimes what people say hides their real meaning. And if we don’t really listen, we miss the feeling behind the words. Suppose someone tells you, “You are a lucky dog.” That’s being friendly. But lucky dog? There’s a bit of envy in those words. Maybe he doesn’t see it himself. But bringing the dog bit puts you down a little. What he may be saying is that he doesn’t think you deserve your luck.

The underlined word “it” in the second paragraph refers to .

A. being friendly B. a bit of envy

C. lucky dog D. your luck

解析 B。本句上文说“假设某人跟你说你很幸运,那是友好的表现”,接下来有一个反问:“真的是这样吗?这句话里有些嫉妒的成分。也许他自己都没有发现。”到这里,我们可以推断it指的是a bit of envy。接着通过“但带了个‘狗’字让你有一点点失落。他的意思也许是他并不认为你配得上你的好运气。”就更可以确定说话人含有妒意了。

[七选五阅读]

除了可以借鉴猜词题、指代题的语境分析方法外,同学们要尤其注意辨别篇章的语境线索,如指称、逻辑、词语重现、连接等等。

例4 (2015新课标Ⅰ卷)

Building Trust in a Relationship Again

Trust is a learned behavior that we gain from past experiences. 36 That is a risk. But you can’t be successful when there’s a lack of trust in a relationship that results from an action where the wrongdoer takes no responsibility to fix the mistake.

Unfortunately, we’ve all been victims of betrayal. Whether we’ve been stolen from, lied to, misled, or cheated on, there are different levels of losing trust. Sometimes people simply can’t trust anymore. 37 It’s understandable, but if you’re willing to build trust in a relationship again, we have some steps you can take to get you there.

38 Having confidence in yourself will help you make better choices because you can see what the best outcome would be for your well-being.

39 If you’ve been betrayed, you are the victim of your circumstance. But there’s a difference between being a victim and living with a “victim mentality”. At some point in all of our lives, we’ll have our trust tested or violated.

You didn’t lose “everything”. Once trust is lost, what is left? Instead of looking at the situation from this hopeless angle, look at everything you still have and be thankful for all of the good in your life. 40 Instead, it’s a healthy way to work through the experience to allow room for positive growth and forgiveness.

A. Learn to really trust yourself.

B. It is putting confidence in someone.

C. Stop regarding yourself as the victim.

D. Remember that you can expect the best in return.

E. They’ve been too badly hurt and they can’t bear to let it happen again.

F. This knowledge carries over in their attitude toward their future relationships.

G. Seeing the positive side of things doesn’t mean you’re ignoring what happened.

解析 BEACG。这是一篇介绍人际关系中如何重新建立信任的文章。

第1句介绍信任的概念,“信任是一种从过去经验中习得的行为”,接下来就是第36空。第36空后介绍“那是一种冒险”,可知36空应为进一步解释信任的内涵,即It is putting confidence in someone, 选B(it 指代trust)。

第2段用unfortunately话锋一转,开始介绍了背叛的形式以及人们不再敢于相信别人。第37空后又表示it is understandable(可以理解),所这里填的就应该是不相信人的理由。E选项(They’ve been too badly hurt and they can’t bear to let it happen again.)符合题意。它与上一句构成顺承关系,又是下一句的原因。

根据第2段最后一句we have some steps you can take to get you there可知,第38、39空都应填建立信任的步骤。答题务必弄懂每段所讲的意思。第38空所在这段讲自信的好处,所以分标题应为“要自信”,答案A符合。第39空所在的这段讲对待背叛的态度,解释中多次出现victim这个关键词,不难推测出C答案。

涉及分标题的题目就相对简单多了,这两题都可根据词语重现辅助判断。广义上讲,词语重现不仅是词汇的简单重复,还可能是词汇以不同词类、词性、数、格、时态、语态等形式出现,要注意识别。

最后一段讲人应该正确看待背叛。第40空前讲要学会感激生活中好的一面,空后有instead, 表示这反而是一种健康的方式,能让你克服这种经历(被背叛),为正面的成长和宽恕创造空间。所以第40空应该填含否定意义的内容,即讲“这不是什么”,和“这反而是什么”构成一个完整的意思表达。G(看到积极的一面并不意味着你是在无视已经发生的事)符合。instead是转折关系信号词。

启示阅读题目及答案 篇13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 (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小题1:下面这段文字在文中组恰当的位置是( )(3分)

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毛泽东主席便为我们树立了榜样。

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辞源》伴随毛主席转战南北。毛主席深夜写作时,常常会在握笔疾书的间隙,停下来翻翻《辞源》。这是多么耐人寻味的历史细节。

A.②③之间B.③④之间C.④⑤之间D.⑤⑥之间

小题2:结合全文,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1)作者举巴金的例子,其目的是什么? (3分)

(2)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向字典鞠躬”的理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1)举了巴金正确运用字典的事例,论证了字典对人们学习及工作的帮助(1分)和人们对字典应持有认真的态度(1分),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1分)。

(2)向字典鞠躬,字典对人们的学习及工作有很大的帮助(1分),我们应该向字典保持一种谦卑、敬重的态度(2分),这体现的是一个人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1分)。(共4分。)

小题1:试题分析:第3段讲的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第4段讲的是巴金老人,“艺术家如此,文学家如此,政治家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句话起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所以,应该放在④⑤之间。

今天最好现代文阅读题目及答案 篇14

①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期盼,即明媚有趣的生活只存在于未来。所以,我们不惜以抛弃今天为代价,去盼望那一天的到来。存在于未来的美好的一天是什么呢?我们不知道。那是一份没有数额的存折,是一个没有日期的承诺,然而人们还是满怀信心地盼着。

②在生命哲学中,期盼明天和怀念旧日是一块金币的两个面。它们是一回事,只是图案不同。也许青年人更期盼明日,老年人更怀念昨天。

③人就是这么有意思,他拿着时间这块金币,却不知翻转过来,把两面的图案都看一看。从去年开始,股票给国人以深刻的警世。这种刺激在于,今天你买了某种股票,价值×元,过了几年之后,×元变成了××元,财富升值。这个金融界的现象给人的启示成为一个命题:

④当年买这种股票重要,还是它现在的升值更重要?

⑤简明的在于:当年不买这种股票,就不会有今天的增值。买了股票,不一定都会在今天升值。但是不买那种股票,肯定永远不会升值。

⑥透过这个例子,我想说的话在于,今天最重要,今天就是原始股。

⑦今天是你搬来的一块砖,虽然朴素不足道,却垫起了你明天的一段高度。

⑧今天是一件披在身上的棉被,虽然不够阔气,却能挡住寒气,使你明天不会感冒。

⑨⑩今天是拧开水龙头流出的清水,可以濯足,可以洗衣,可以变为香茶一杯。

⑨我现在后悔了,为许许多多的“今天”后悔。在灰暗的日子中,灰暗的是人,而不是日子。在那些日子中,曾有过别人的辉煌。我曾拥有时间,却不怎样支配时间。今天,我很想粗读一遍《明史》,我想了解一些植物学的知识,我想把古今⑩皇帝与朝代的年表背下来,但我没有时间。我深悔过去没在某个“今天”中完成这件事。

然而我又悟出,生活的内容,既不能寄托于未来,也不可埋怨于旧日。我们所有的生活,只发生于“今天”。

因而,今天永远是最美好的一天,也是惟一可以信赖的.一天。如果没有今天,我们什么都没有了。

今天即使是一个沮丧的日子,阴雨连绵,诸事不顺,也是可庆幸的一天,因为这是你的“今天”。

如果今天是好日子,更可加倍爱惜。原因在于它由过去的无数“今天”积累而来。

今天划下了你生命的一道刻痕,所以最好。

1.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答:今天最好

2、第④⑤⑥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比喻论证,论述了把握今天是明智的投资。从而证明观点今天最重要。

3、请结合全文,说说第一段划线句子的含义。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河南“空心村”调查报告下一篇:二上数学第七单元教案

付费复制
期刊天下网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8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