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600字

2025-01-0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600字(共10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600字 篇1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汇编15篇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李白坐在黄鹤楼里,望着对面的孟浩然,皱着眉头对他说:“浩然兄,没想到这三月刚来,鲜花开得正艳时你就要走了,我真伤心。”

孟浩然也注视着李白,对他说:“是啊,我本也想跟你多玩数日,等三月过后再回去的。可是,这次当真是有急事,对不起了,老朋友。”

李白拿出一盆花草,送到孟浩然手中:“这是我给你的礼物,浩然兄,你就收下吧。”

孟浩然收下了礼物,轻轻地对李白说道:“朋友,我就要上船了,你送我走吧。”李白爽快地答应了。

李白站在长江边,目送着老友上了船。临走前孟浩然还对李白说:“我会回来看你的,你一定要等我。”孟浩然说完这句话就走了。

李白望着离得越来越远的小船,心中充满了伤感。

小船更小了,直到不见,李白还站在原地。江面上什么都没有了,只有一片江水在流动。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2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灿烂的阳光洒满了整个武汉,兰花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了丝丝的香气,空气格外清新。

太阳露出了半个红脸,街道上寂静极了,西边偏僻的小路,弯弯曲曲,路上鸦雀无声,隐隐约约可以看见两个人,他们手牵手,默默无闻的走着,那就是大诗人李白和孟浩然。

慢慢地,两人走到江边突然停了下来。李白满怀深情地说:“贤弟,今日本是兄弟游山玩水之日,可你我却要在此离别。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因愚兄有要事在身,不能与你一同赶往扬州,等我办完了事,我一定到扬州找你,到时候我们再饮酒赋诗,来个一醉方休。”孟浩然欣然一笑:“仁兄,不知我们这一离别何时才能相见。不过,要记得,我们之间的友情就是万水千山也隔不断,我心有你,你心有我!”李白随手拿出纸笔:“贤弟,你的突然离开,我也没有什么准备,让我再为你作画一幅,你看见这幅画,便如同看见我一般。”于是,李白挥手大作,一幅美丽的画呈现在眼前。孟浩然把珍藏多年的一块玉佩送给李白,上面刻着五个大字:友情无尽头。

孟浩然登上了一叶小舟,缓缓地驶向远方。李白按捺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大声喊到:“贤弟,一路顺风!”“我在扬州等你!”孟浩然回应道。想起和孟浩然春天赏花吟诗、夏天饮酒赋诗、秋天观叶赏诗,冬天看雪作诗的情景,李白的眼睛湿润了。看着友人的小舟渐渐的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江水浩浩荡荡地在天边奔流。李白俯身疾写道: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3

三月,拖着舞裙,带着画笔,点缀出了柳如烟,花似锦的春天。

黄鹤楼上,李白与孟浩然举起酒杯,一饮而下。李白再次酌酒,与孟浩然碰杯:“浩然兄,今日便是你我离别之时,咱们一醉方休,后会有期!”“好,本想邀太白兄一同去广陵的,怎奈太白兄事务繁忙,不能陪同,那就后会有期了!”孟浩然说完,一杯下肚。“哈哈,以后我去扬州,浩然兄可别嫌弃啊!”李白说完,随手折下一枝杨柳,赠给了孟浩然。孟浩然收下后,也摘下一枝垂柳,送给李白,哈哈一笑:“怎么会呢?只怕太白兄不肯赏脸,不愿去扬州呢!我们就此一别吧!”“浩然兄,‘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把柳枝收入胸前,对着下楼的孟浩然挥挥手。

一阵微风袭来,婀娜多姿的垂柳在风中摇曳,柳条拂动着水面,水波纹荡漾着,随着孟浩然的船一同划向远方……

友人离别,李白依依不舍,始终望着江面友人在的船上,想起了曾经的种种,即使帆变成了一个小黑点,渐渐消失,李白仍伫立在黄鹤楼上,想着以前与孟浩然昔日的种种,他提笔疾书: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河南 许昌 鄢陵县六年级:张思雨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4

在一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我与老朋友孟浩然来到武汉长江边的黄鹤楼上。

我们站在高高的黄鹤楼上向下望去,下面一幅繁华的景象。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五颜六色的花儿竞相开放,柳树也长出了嫩绿的叶子。我们闻着阵阵花香,听着声声鸟叫,看着眼前的长江水向东滚滚流去……让我不由得想起了祖国河山的壮美。此时此刻,我却无心欣赏这些美丽的景色,因为我的老朋友孟浩然即将要离我而去,从这儿出发,前去江苏省的扬州市一带游历。

我送他登上了去往扬州的小船,我站在岸边看着他乘坐的小船,向东驶去。江上的船很多,但是在我的眼中,似乎整条江中,只有载着孟浩然的那一条船在长江中行驶。随着小船慢慢驶远,我的心情也感到越来越难受。滔滔的江水啊!你一定要把我的老朋友平安的送到目的地啊!老朋友孟浩然呀!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再次相聚呀?希望你一路上多多保重自己,在游完了祖国壮丽美好的河山后,快点回来与我相聚,到那时咱们再痛饮几杯。我目送着载着他的那条船越驶越远,越变越小,最后消失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我踮起脚尖向远处遥望,只看见那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望着望着,我不由得诗兴大发:“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我期待着与他再次相聚。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5

阳春三月,鲜花盛开,莺歌燕舞,一片生机盎然。

黄鹤楼上,李白和孟浩然并肩坐着,一想到之后将有许久不得再见,两人神情都有些黯淡。

“孟兄,你这一去广陵,不知何时归来,你可要常常给我写信啊!”李白首先打破了沉寂。孟浩然听了李白的话,有些神伤,但随即回答道:“贤弟,放心吧,我一定会给你写信的。倒是你,要注意一下身体,酒这种东西,得适可而止啊!”李白笑着应允,举起装满酒的酒杯,“但是今天可是特殊日子啊,来,让我们痛饮一番!”孟浩然笑笑,也举起了酒杯。

半晌,酒壶已空。孟浩然直起身子,抬头看了看天色,说道:“天色不早了,我也应该启程了!”“是吗?……我送送你吧!”李白紧跟在孟浩然身后,一起走下楼梯。

船只已经备好,船夫在船上招呼孟浩然快点登船。孟浩然看了看船,又看了看李白,想说些什么,却又欲言而止,只是拍了拍李白的肩膀,走上了早已备好的船只。

船,开动了,越行越远。

李白像是想到了什么,忽然走上前,对着船只大喊:“孟兄,记得给我写信啊!”“放心,一定!”远远地,传来了孟浩然的声音,但随即,又被嘈杂的人声和江水的.波涛声淹没。

李白站在江边,望着长江之水奔腾着向天边流去。他的目光,一直随着那只小船漂向那遥远的水天相接之处……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6

阳春三月,到处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各色的小蝴蝶翩翩起舞,把大地点缀得更加美丽。在这个柳如烟、花似锦的三月里,老朋友—孟浩然却要离开,到花团锦簇、热闹繁华的名都—扬州去了。

孟浩然的船起航了,李白站在黄鹤楼上依依不舍地向老朋友招手。他看着那孤舟扬帆,把老朋友越带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这时,只有汹涌的波浪,奔向碧空尽头,仿佛是去追赶老朋友似的。李白站在那里依依不舍地眺望着远方,但是李白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怎么也流不完。这一切在李白脑海里萦绕,于是他就提起笔来写下了《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7

春满人间,绿草赏心,红花悦目,幽静的树林里,鸟语声声。微微湿润的空气中,散发出百花的芳香。轻风阵阵,炊烟袅袅。

在通向黄鹤楼的小路上,缓缓地走着两个人。他们手拉着手,默默而行。

这两个人就是李白和孟浩然。今天,孟浩然就要辞别这难分难舍的老朋友,辞别这风景秀丽的黄鹤楼,到远方的扬州去了。

登上黄鹤楼,看到滔滔长江水滚滚东流,他们想起了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春天,一起赏花,一起吟诗;夏天,一边饮茶,一边论诗;中秋月下,互相勉励;冬季对酒,谈古论今……

李白轻轻地唤了一声书童,书童应声而上,手里捧着一盆小草。

“仁兄啊,这盆小草是我多年随身之物,它虽然朴实无华,却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它能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怎样做人。现在赠与你,让我们互相勉励吧!”

孟浩然激动地接下了那盆小草,转身也从行李中取出一幅古画:“贤弟啊,这也是我珍藏多年的《苍松图》,它有着挺拔的雄姿,有着傲霜斗雪的性格。现在赠与你,愿我们的友谊千年不老,万古长青!”

李白斟满一杯酒,递给孟浩然:“这一别,也不知何日重相会,请饮了这一杯,祝你一路顺风!”

孟浩然接杯一饮而尽,感激地说:“今日暂别,后会有期。贤弟,你要多保重身体啊!……”离情别语,怎能一下子说完呢?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在船家的催促下,登上了小船。春风阵阵,杨柳依依,波浪起伏,无情地拍打着江岸,发出阵阵的轰鸣。

李白挥手:“一路顺风!”“后会有期!”孟浩然也挥挥手。“前途多保重——”“多保重——”……

汹涌的长江水,渐渐淹没了他们的声音,孤零零的帆影,越去越远,渐渐消失在晴朗的蓝天里。李白却仍久久地站在江边……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8

三月的一个早上,两个人相聚于黄鹤楼之下,原来是李白与孟浩然要在此分别了。

因为孟浩然被官府调于扬州当官,而且还是在三月这个繁花似锦的月份中。他们俩本来还准备到院中饮酒作乐,共同作诗呢。可一早却收到了官府的信。

一番告别后,虽然不舍好友,但孟浩然终究是要上船的。长长的大江上有许许多多的流船,而在李白眼中只看得见孟浩然的小艇,慢慢地向远方行驶。李白走回家,一步三回头,直至小艇越行越远,李白便继续往回走,再次回头却只能看见长江的边际与天际交融在一起。

李白回到了自己的家中百感交集,思虑万千,即兴便作下诗寄给孟浩然。没过几天,孟浩然在扬州收到了信,也是十分感动,期待与李白再次相见。

哎,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真是让人羡慕呀!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9

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将要远行去扬州了,我很舍不得孟浩然,便在黄鹤楼摆下酒席,和孟兄喝上几杯。

酒菜都已经准备好了,还不见孟兄到来,我心想:是不是孟兄不肯来和我道别,已经上船去扬州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的心都要碎了。正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孟兄来了。我控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上前和孟兄拥抱了一下。“我还以为你不来了呢!”我说。“怎么会呢,我的好朋友邀请我来喝酒,我当然会奉陪了。”孟兄说。我说:'听说你要去扬州了,我们不知何时才能见面,你还会回来吗?'孟兄回答:“到时候看情况吧!”说完,我们便开始享用着丰盛的佳肴了。

反猴年,孟兄要走了,我陪他来到了江边,那船早已等候多时了,孟兄说:“再见了,我一定还会来看你的。”我说:“但愿你还能够来看我》”说罢,孟兄上了船。我站在江边,目送孟兄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我在心里默默祈祷:祝你一路平安,安全到达扬州。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0

在这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我的好朋友——孟浩然即将远行去扬州。我不舍地请朋友到黄鹤楼去喝茶。在那里,我们一边饮茶,一边谈着心事,但我心中的那块悬着的石头总是久久地掉不下来。“朋友,”我终于开口了,“请再喝一杯醇香的茶吧,等你去了扬州后,我们可能永远见不到面了!”“朋友,来,再尽一杯,等我去了扬州,希望有朝一日我们还能再见面!”孟浩然眼眶里含着泪水说。就这样,我与孟浩然一同来到江边。孟浩然上了小船,与我告别,我也挥泪而下,与孟浩然告别。

看着朋友的船愈行愈远,我心更慌了,虽然背后有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在追逐,用它那婉转的歌声唱着一首动听的乐曲,好象在为我们的离别送行,但我根本没心思去欣赏这美景。当小船已经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我依旧伫立在江边,望着远方......“可惜啊,可恨啊!可恨这朋友的离去,可恨这眼前那水天相接之处遮住了朋友。如果能多看一眼朋友,那该多好啊!”我仰天长叹道。我看着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朋友的影子渐渐消失,就这样依依不舍地走了。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1

在这万物复苏,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春雨绵绵的三月里,有两个好朋友即将分别了。

通向黄鹤楼的石板小路上,有两个人正缓缓地走着。一人就是名扬四海的“诗仙”——李白。另一人,就是李白非常好的朋友——孟浩然。

他们登上了黄鹤楼。放眼望去,波涛滚滚,汹涌澎湃的长江横卧在眼前。看着这一望无尽的长江,不禁勾起了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美好回忆。李白说:“浩然兄啊吗,如今你要去广陵做官了,我还真有点舍不得啊!”说完,李白从衣服里拿出一支毛笔和一条柳枝来:“请你留下这支笔吧!我们还不知什么时候能再见面啊!”孟浩然忙端出一坛酒,对李白说:“请你收下我这坛珍藏十五年的美酒吧!”两人畅饮。

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客官,该上船了!”船夫喊道。

孟浩然凝视着李白,对他说:“李白,再见了,我就要走了,希望我们能再次见面!”说完,孟浩然起身告辞,依依不舍地走了。

李白站在黄鹤楼上,一边向孟浩然挥手,一边目送着孟浩然远去……

回到家,李白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两位诗人的友谊和他们的作品一样,永远流传到了今天……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2

晚上,李白正在呼呼大睡,突然电话铃声响了。李白朦朦胧胧地接过电话,嘀咕道:“这么晚了,是谁呀还没睡?”他揉揉眼睛接着说:“原来,是孟老兄啊!这么晚了你有什么事吗?”“我要走了,明天早晨就走,明天一早我们在黄鹤楼见最后一面吧!”

第二天,星星都还没有回家,李白就走在去黄鹤楼的路上。一路上,他看到树上开满了粉红如霞的桃花,美丽极了!翠绿的枝条倒映在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形成了一幅美丽的对称画。可惜啊,他没有时间和心情再去观赏这美丽的景色,因为孟浩然要走了,他正着急去见他最后一面。

李白好不容易来到黄鹤楼与孟浩然相见,他三步并两步飞快的跑到孟浩然面前。对孟浩然不舍地说:“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见?”孟浩然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很快就会再相见的。”李白连忙问:“你去广陵干嘛?”孟浩然回答:“我当然是去广陵发大财呀!”李白高兴地说:“等你发了大财,一定要给老兄几张人民币。”孟浩然摸摸他的小胡须,肯定地说:“一定给你几张,一起过过财瘾。那我们就此别过吧!”说完,孟浩然上了船。

孟浩然的小船渐渐地消失在了湖面上。李白爬上黄鹤楼,看着远去的孟浩然,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3

如诗如画的江南三月,好酒的诗人老李本来和老孟约好,在千年胜地的黄鹤楼欢聚一堂,饮酒作诗,弹琴作兴,谈古论今。但今天,一张调令,让老友就要离李白而去。要对这样的离别,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往往是终身相离,永不想见呀!

站在黄鹤楼上,李白目送着孟浩然走到江边,登上小船;目送着这艘载着老友的帆船缓缓离岸,渐渐远去,慢慢的已看不见朋友的身影;接着老友的小船也消失了,只见一片儿白帆;渐渐的连最后那点儿白色的帆影也不见了。此时,李白还久久地站着不愿离去,仍注视着帆影消失的地方。他的目光,他的心还紧紧与朋友相随,他的心绪就像那天边滚滚流去的长江水,奋笔疾书地写下了一首深情豪迈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4

阳春三月,繁花盛开,万紫千红,这样一个美丽动人的黄鹤楼里坐着两位正在对酒畅饮,促促而谈诗人,坐在东面的是诗人孟浩然,他虽然仕途不得意,但早已诗名满天下了,坐在孟浩然对面的是诗人李白,李白比孟浩然小十几岁,他刚离开四川不久,还未进入仕途,潇潇洒洒,自由自在。李白久闻孟浩然的大名,此次在湖北得以相

见,特别高兴。而孟浩然见到,诗才入仙,谈吐非凡的李白,也是相见恨晚,几天来二人游遍了湖北的名胜。谈诗情,谈人生,十分投机,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孟浩然就要离开此地沿长江东下去扬州了,李白特意在这依山傍水的黄鹤楼为他仰慕的孟夫子践行。

船就要起航了,两人恋恋不舍,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了船,船终于扬帆而去,李白还站在江边,痴痴目送那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那孤独的白帆,这时一首极为精彩的杰作在李白的脑海里诞生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5

谁都知道,我李白喜欢喝酒吟诗,广结天下文人诗友,其中孟浩然是我亲爱的老朋友,我们经常在一起观赏风景,饮酒做诗,下棋作乐。

烟花三月的一天,孟兄突然向我辞别,要东去广陵。老朋友要离开,我的心中觉得很难过。

我准备了丰盛的佳肴和美酒,与孟兄骑马来到我们常去的黄鹤楼,为孟兄饯行。

我们拾级而上,登上黄鹤楼。在温暖的春风中,在明媚的阳光下,我们眺望着远处春意盎然的景色,江面上波光粼粼,绿油油的草地上夹杂星星点点的野花,路边的树木正抽出嫩绿的新芽,一群鸟儿婉转地歌唱,高兴地飞翔,好像也在为孟兄送行。

在这如画的美景中,我们喝着美酒,吃着佳肴,诗兴大发,作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好诗。我们倾谈心事,高谈理想和抱负,高兴之下时间一晃而过。不知不觉中,离别的时间拉近了,离别的哀愁又袭上心头。我举起酒杯,感慨地说:“老朋友,今日一别,不知何日再相逢,来,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一饮而尽。孟兄也千愁万绪:“老朋友,我们感情深厚,但愿友谊万岁!”

江边的帆船早已靠岸,我紧紧地拉住孟兄的手说:“此去路程遥远,你要多保重!”孟兄站在船头向我作揖告别:“再见,李兄!希望你常来信,把好诗写给我看看。后会有期!”

船渐渐地走远了,帆影已慢慢模糊,消失在水天帆相接的地方。江面波光闪动,江水溅起层层波浪,滚滚向前。

我鼻子酸酸的,依依不舍地站在江边,久久不肯离去。我触景生情,大声地吟唱: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600字 篇2

一条长河,历经蜿蜒曲折,以无比宽阔的形态展现在我的眼前。它的尽头正如它的源头一样无法窥尽。天空笼罩着一层似有非有的薄雾,如同是在清晨的浅蓝色幕布上随意涂抹的白色。稍后,一轮红日跳出了地平线,此时的江水成为了一条金黄的绸缎,滚滚的江水犹如复活了一般,发出了滚滚之声……

化零为整悟教法

课堂上,我正对着四年级(4)班的孩子们上课。一双双清澈求知的眼睛正望着我。这是我在前两天修改完教案之后进行的又一次教学活动。坐在教室后面的,是这次负责我校参加区级赛课活动的老师们。从接到参赛任务之后,老师们为了更好地帮助我进行准备,都付出了艰辛。有的老师带病坚持来听我的课,有的老师专门调课找时间来指导我,有的老师陪伴我从第一稿修改到第四稿,还有的老师甚至在为我准备参赛的服装、课件和道具。对于这么多老师的辛勤付出,我怎么能不感激,怎么能不把感激化作课堂上的激情呢?

师:诗中的第一句已经交代了离别发生的时间、地点。同学们,看看这一句诗中的“故人”指的是谁?

生:孟浩然。

师:“黄鹤楼”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地点。

师:那“烟花三月”是这场送别发生的———

生:时间。

师:“烟花”的意思到底是什么呢?

生:繁花似锦。

师:那就让咱们再读一遍古诗,将古诗中的时间和地点有节奏地读出来吧!

当孩子们在齐读古诗的时候,我仔细听着,孩子们读得不错,我所强调的部分都用重音来突出了。但当我把目光投向教导主任李老师的时候,却发现了她不太满意的眼神。作为这次参赛的主要指导者,她的目光是我最为关注的。“莫非有问题?”一丝不安掠过我的心头。

下课后,就在教学楼的走廊里,老师们针对这堂课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其中,李主任讲道:“你要注意,你现在教授的是一首古诗。古诗的意蕴需要整体去感知,让学生们去体验,而不是把它当成枯燥的反复问答。不要刻意地将几个问题接连提出,这样会造成提问的琐碎化,挫伤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你有没有注意到你提的问题太细太碎,部分学生觉得无聊都开始打起哈欠来了?”李主任的话让我无地自容,曾以为自己设计的这几个提问是难度适宜、切中要害的,却没想到已经背离了“古诗”这一文体形式的特征,因而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可谓是弄巧成拙。李主任接着说:“任何教学环节的设计都要围绕学生,都是为了学生有真的收获而非为了教师教学技巧的炫耀。要想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诗这一文体的美,就一定要从‘整体入手’,切忌‘零碎化’。从这一点来说,你的这几个问题都可以糅合成一个总的问题拿给学生,让他们组成学习小组自己寻找答案,这样既避免枯燥,又能让学生有真收获。”

李主任的一番话使我茅塞顿开,原来如此。从那天开始,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凡是有不明白之处就尽可能地多问、多学,向有经验的老师询问自己的不足,向教学优秀的老师学习教古诗的方法。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对于古诗教学来说,“整体感悟”是关键。

咀词细读入真境

还是那一条江水,它变得比以前更加宽阔了。在滚滚波涛之中,我看到了一叶扁舟。的确是一叶扁舟,在滚滚东去的波涛中它显得那么渺小,似乎只要一眨眼就再也找寻不到它的踪迹似的。扁舟之上依稀站立着一个单薄的人影,那个人影默默地向着扁舟离开的方向望去。在他对面的岸边,有一座高大宏伟的木楼,楼前的河岸上同样站立着一个孤单的白衣身影……整个画面寂然无声,而我却从这无声之中听出了一个“孤”字……

从梦中醒来时,我发现自己口中仍念着这个“孤”字。突然之间,灵感的喷泉冲破了缠绕我许久的迷思。“为何不将这个‘孤’字作为解读这首古诗的一个切入点呢?”带着兴奋,我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合作小组的老师们。老师们充分地肯定了我的想法,并且告诉我,古诗的学习本来就需要从重点的词句入手进行反复品味,这样才能走入诗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诗境。原来是这样啊!我一边嘲笑自己因为缺少古诗教学经验而自以为的“重大发现”,一边又开始反复品味起这个“孤”字来。

渐渐地,我有了一丝异样的感受,似乎这个“孤”字并没有那么简单。带着疑惑,我询问了学校的几位老教师,大家在反复思索后证实了我的想法:“孤”这个字在诗句中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的“孤单(单独)的一条小船”,也是在指故人西辞东去之后“独在异乡”的孤独,更是指作者李白眼中注意的“这一条小船”,因为“故人”远去之后,李白的内心也是“孤独”的。而当“孤帆”和“碧空”这两个词放在一起,也就是将极小和极大的这两个事物“摆放”在一起时,视觉上就产生了强烈的反差,这种视觉上的反差最终就会造成情感上的巨大张力,而这种张力就是本诗能够吸引读者、千古流传的关键因素之一!

通过这一次的探索,我又有了新的体会:对于古诗的教学来说,教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对古诗的解读。而做好解读的关键就是要“细致地读文本”,尤其是对于关键的字词一定要多思索、多查询为好,因为古诗这种文体的意境,往往就隐藏在一两个关键的字词当中。

语用训练得真金

比赛的日子越来越近,而我的准备也进行到了关键时期。今天是第四次磨课后的教学,面对着四年级(3)班的孩子们,我尽量提起精神,扫去连日的疲惫。课堂上,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每一个问题都回答得很准确。我在给予孩子们表扬的同时,也不断地望向教室后面———经过了如此漫长的磨课,每个老师的脸上都挂满了疲倦的神情。每天在紧张的日常教学之余,大家还要和我思索教案,放学之后雷打不动地留下来共同研讨。就在这样的坚持中,我的目标越来越清晰了。当然,不仅是我,相信对每一位老师来说都是一次磨砺和洗礼。

课也越上越顺利了。但是,下课后,老师们对我提出了一个新要求———寻找“语用”训练点。“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李主任说,“课文是一个例子,这个例子是可以让学生从中学习到运用语言文字的方式,然后加以练习的。所以,我们要从这个例子里寻找到学生练习运用语言文字的‘点’来。”李主任的话让我茅塞顿开:原来我们教授古诗的目的并不只是让学生们背记一首经典的文学作品,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并且学习运用经典古诗中精彩文字的表达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就本首诗而言,我发现诗人在“孤帆远影碧空尽”一句中对于“孤帆”这一意象有意地夸张了。江面上明明船来船往,作者却夸张地说成只看到“孤帆”,这一写法就突出了作者内心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发现了这一点之后,我在随后的教学中就设计了专门的练习环节“设想你的好友身系红色围巾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让孩子们试着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抓住“红围巾”来表达自己的不舍之情。在后来的磨课中我发现,这种训练是有成效的,大多数学生都能学习运用这种方式增强表达效果。

辛勤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在比赛场上,我和学生们配合默契,在字里行间探寻作者的情感,在诵读之中品味文字的优美,在“语用”的训练中感受语文的魅力。最后,在孩子们的意犹未尽里,在老师们的热烈掌声中,我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了一节成功的语文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600字 篇3

我们以为,诗歌中的“广陵”即当时的“扬州”,之“广陵”与下“扬州”是指去同一个地方。我们知道古地名所指是非常复杂的,不仅每个朝代行政区划多不一致,而且同一朝代不同时期就多更改。不过,我们还是能够通过工具书与文献材料探求某一具体时代具体地域的。就此诗而论,《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载,西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置广陵郡,治所广陵县(今扬州市西北)。徐廉芳《扬州风土记略》又谓:唐“广陵郡被扬州之名,肇于隋文帝开皇九年。”按:此事当在开皇九年由吴州改扬州后。隋文帝开皇九年即公元589年。《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扬州”条则指出:“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复改为扬州,仍治江都县(今扬州市),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为广陵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为扬州。”“扬州”与“广陵”地名改称的情况已然明了。一般认为,李白此诗创作于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因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办事,便约孟浩然在江夏(治今武汉市武昌)蛇山黄鹤楼相会(时两人同在江夏)。相聚之后,便留下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歌。当时地名已早由广陵改为“扬州”。可知“广陵”当为过去之称呼,“扬州”即为当时之称谓。

从唐代其他诗歌中亦可得知“广陵”即当时的“扬州”。为便于说明,我们举例仅举同一首诗歌或同一题目中“广陵”即“扬州”同时出现的例子。先看同一首诗歌“广陵”即“扬州”同时出现的例子。如唐代诗人韦应物《酬柳郎中春日归扬州南郭见别之作》中有“广陵三月花正开,花里逢君醉一回。”李洞《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中有“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又,章孝标《及第后寄广陵故人》中有“马头渐入扬州郭,为报时人洗眼看。”刘商《送薛六暂游扬州》中有“广陵行路风尘合,城郭新秋砧杵多。”姚合《扬州春词三首》中有“广陵寒食天,无雾复无烟。”再看诗歌题目中同时出现“扬州”和“广陵”的例子。如唐朝诗人宋之问《伤王七秘书监寄呈扬州陆长史通简府僚广陵以广好事》。这些例子,同一首诗甚至同一题目中就对同一地名采取不同的称呼,比比皆是,并不奇怪。

这里还需要指出的是:虽然“广陵”即当时的“扬州”,但其辖区范围与今天“扬州”地域大有差异(只是能够确定的是李白此诗“之广陵”与“下扬州”是指去同一个地域方向),故而不能将唐代“广陵”视为今日“扬州”。

那么,既然“广陵”就是当时的“扬州”,为何题目用“广陵”,而诗歌之中却要用“扬州”呢?难道真如《金陵日报》所载文章说的:“如果诗题中的‘广陵’,和诗句中的‘扬州’是同一地点,那无论从逻辑思维角度,还是从修辞学角度考虑,都显得很不和谐,这种同一首诗对同一地名采取不同称呼的做法实在令人费解”那样吗?答案显然不是。

我们以为作者对同一地名在题目与诗歌中采取不同的称呼,主要就是考虑了修辞的原因。我们知道,古人作诗写文,是非常重视避免重复的,在遇到同一地名或人名时往往变换着花样使用。诸如对文、对举均是避免使用同一词语的表现。试想:要是把题目换成扬州,成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扬州》的话,就与诗中“烟花三月下扬州”之“扬州”重复了。若是如此,这首诗影响力就要大打折扣。另外,古人都是尚古的,在题目中运用过去的名字,不仅表现自己学识渊博,而且也反映自身情趣。例如,唐代的《及第后寄广陵故人》《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等诗歌,题目中均是用“广陵”,而诗歌中则均用“扬州”。又如,四川达州以前属达县地区,后改为达州市。改名已经多年,但多数人今天仍称达州市为达县。这些例子反映出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有着崇古的倾向。故笔者以为此诗在逻辑思维与修辞学方面,都是很和谐的。至于同一首诗对同一地名采取不同称呼的做法,更是没有令人费解之处。上面所举的同一诗歌中运用不同称呼的例子不就是最好的证明吗?

此外,诗歌中用“扬州”而不用“广陵”的原因还有对韵脚字的考虑。古人作诗选韵是很有规律的。王力先生指出,开口较大的韵适宜表示宏大的气势,开口较小的韵适宜表示离别柔情之意。而此诗押ou韵,属于开口值较小的韵,适合表示对友人之留恋的绵绵情意。从用韵角度看,诗歌中用“扬州”而不用“广陵”也应该是合情合理的。

综上,我们以为诗中的“广陵”即当时的“扬州”,题目中用“广陵”而诗歌中用“扬州”主要就是出于避免重复与押韵字等修辞方面的考虑。

作者单位 文华珍:四川省达县大树中心小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 篇4

正在喝水的李白吓了一跳,水从嘴里喷了出来。“你再说一遍”,李白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我要去广陵做生意了,明早的船票,我们……”李白打断了孟浩然,“你等着,明天一早我去送你,你千万要等着我。”这一晚,李白彻夜未眠。

第二天,李白早早的起了床,拿了几瓶酒,走在去码头的路上。天边的日出格外壮观,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从东边一点一点跳出来,周围绕着许多红丝带。湖边的柳树抽出了点点枝芽,小花、小草上的露珠在阳光照耀下像无数颗小钻石。这么美的景色本该令人心情愉快,可李白根本高兴不起来。

远远地,李白就看见了孟浩然,他向孟浩然跑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孟兄,这是我给你带的酒,你喝着它就会想起我,还有,你去到那里要多爱惜自己的身体,多吃些有营养的东西,像鱼类、蛋类、豆类、奶类……”“行了,你把我说得像小孩子一样,我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孟浩然嘴上不说,心里却很难过,李白终于忍不住流下了几滴眼泪,“孟兄,你能不走吗?”不行啊,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这时,船要启动了,离别时刻还是到了。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600字 篇5

李白与孟浩然都端坐在黄鹤楼前,李白对孟浩然说:“孟兄啊,此去扬州不知要何晚才复能欢聚一场,我们要好好珍惜如今当下的友谊,我特从镇上买来了一支狼毫的毛笔,以此相赠,做为信物,望兄长不要忘了我这个小弟呀!”说着李白早已热泪盈眶,从长袖中掏出了一只做工精致的毛笔,递给了他的老朋友——孟浩然。

孟浩然的两行热泪也在眼眶里打转。摸着李白的手,答道:“我怎会忘记你这位交情深厚的小弟呢!扬州是个繁华的城市,我遇见不了多大困难,请贤弟放心,望贤弟也要多多保重。我买来了珍贵的宣纸,望弟收下。”说着便作了个揖,将宣纸递上。

两人正依依惜别,耳畔响起了船夫粗犷的催喊声。李白说:“兄长,为时不早了,赶紧上船,莫要耽误了行程。”孟浩然上了船,船愈开愈远,最后消失在了水天一线的天边。

李白与孟浩然的心里早已翻江倒海,牵肠挂肚彼此,李白望着那滔滔江水和一望无际的蓝天,想:我与孟兄的友谊必定要像江水般天长地久!说着便写出了: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吟诵着,心中充满了离别的痛楚与依依不舍。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600字 篇6

在通向黄鹤楼的小路上,缓缓地走着两个人。他们手拉着手,默默而行。

这两个人就是李白和孟浩然。今天,孟浩然就要辞别这难分难舍的老朋友,辞别这风景秀丽的黄鹤楼,到远方的扬州去了。

登上黄鹤楼,看到滔滔长江水滚滚东流,他们想起了在一起的那些日子:春天,一起赏花,一起吟诗;夏天,一边饮茶,一边论诗;中秋月下,互相勉励;冬季对酒,谈古论今……

李白轻轻地唤了一声书童,书童应声而上,手里捧着一盆小草。

“仁兄啊,这盆小草是我多年随身之物,它虽然朴实无华,却有顽强不屈的精神,它能时时刻刻提醒我们怎样做人。现在赠与你,让我们互相勉励吧!”

孟浩然激动地接下了那盆小草,转身也从行李中取出一幅古画:“贤弟啊,这也是我珍藏多年的《苍松图》,它有着挺拔的雄姿,有着傲霜斗雪的性格。现在赠与你,愿我们的友谊千年不老,万古长青!”

李白斟满一杯酒,递给孟浩然:“这一别,也不知何日重相会,请饮了这一杯,祝你一路顺风!”

孟浩然接杯一饮而尽,感激地说:“今日暂别,后会有期。贤弟,你要多保重身体啊!……”离情别语,怎能一下子说完呢?送君千里,终有一别。孟浩然在船家的催促下,登上了小船。春风阵阵,杨柳依依,波浪起伏,无情地拍打着江岸,发出阵阵的轰鸣。

李白挥手:“一路顺风!”“后会有期!”孟浩然也挥挥手。“前途多保重——”“多保重——”……

汹涌的长江水,渐渐淹没了他们的声音,孤零零的帆影,越去越远,渐渐消失在晴朗的蓝天里。李白却仍久久地站在江边……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

★ 《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作文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翻译以及赏析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翻译和赏析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原文注释和翻译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释及名家评论

★ 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意

★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600字 篇7

有一次,李白听说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游玩,马上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见。几天后,他们果然在黄鹤楼重逢了。两个人一会儿互相吟诗,一会儿又交流经验,他们谈笑风生,过得非常愉快。可是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很快就到分手的时间了。分手的那天早上,李白送孟浩然来到黄鹤楼附近长江边的码头,他们两个人紧紧地握住对方的双手,李白对孟浩然说:“仁兄,我们这一别不知道何时才能相见啊!”“贤弟,你也要保重身体啊!”孟浩然说着,眼睛湿润了。说完,孟浩然望着李白,不停地朝手,李白也依依不舍地向孟浩然挥手道别。孟浩然就在这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春天去了扬州。李白远远地望着孟浩然乘坐的船,只见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

看着孟浩然远去的背影,李白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一首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篇8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自主、探究、合作

【教学资源】多媒体课件、相关文字材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欣赏送别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送别诗,或联系实际,说说自己与亲友分别时的感受。

2、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同时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后来我们把这种题材的诗被称为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李白的送别诗吗?(齐背《赠汪伦》。)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3、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

4、齐读课题,感知题意。(理解“之”,“广陵”)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读诗句,质疑梳疑

1、指导朗读,初识全诗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并把诗句念通顺。⑵、指名读诗,纠正生字词。⑶、指导朗读的节奏,集体读诗。

⑷、课件播放课文范读,要求学生体会诗中的感情。

2、自读自悟,感知诗意

⑴、围绕 “送”字提问。(谁送谁?为什么送?在哪送?送到哪?何时送?怎样送?)

⑵、小组讨论读诗,找出答案。读的时候可以看插图,看看注释,查查字典,也可以和同学讨论交流,看谁先读明白。

三、再读诗句,体味诗意。

1、学前两句,理清思路。

指导学生根据书上的注释和手中的工具书,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理解“故人”、“西辞”、“烟花三月”、“下” ⑴、故人:老朋友;

⑵、西辞: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孟浩然是从西面的黄鹤楼顺流而下出发到东面的扬州去。(课件展示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

⑶、烟花三月:诗中的三月按我们现在的公历来说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这个“烟”字实际上是个比喻,是指繁花似锦的景象,这时的江南,柳絮柳絮随风飘散,远远望去,就像笼罩在烟雾里一样。因此称“烟花三月”,是浩如烟海的美景。

⑷、下:顺流而下(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这里的“下”字读的更轻快一些。

⑸、听老师读“烟花三月下扬”,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指名答,看书上配图。

2、学后两句,品读古诗。

⑴自由读诗,读完之后让学生用一个词概括这两句。(依依惜别、难舍难分、依依不舍……)面对离别,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

⑵师生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课件出示)

⑶如今又将面临分别,这时候的李白,面对孟浩然这位朋友,兄长,老师,会说什么?相见时难别亦难,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还是坐着小船走了,李白这时候在干什么?他看到了什么?(他没有走,站在江边,目送孟浩然离去。)

⑷齐读最后两句。让学生试着理解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尽:穷尽,消失;

“天际:天边。

⑸、小组讨论:长江之上,过境千帆,为什么李白却说是孤帆呢?为什么又唯见呢?指名回答问题,教师点拨。

(虽然是过境千帆,可是李白的心中只有孟浩然,唯见孟浩然。“过境千帆皆不见,心中只有孟浩然”。)

⑹、回顾全诗,归纳小结。

四、情境朗读,感知诗情

船渐行渐远,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水,李白思潮涌动,多么希望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带给老朋友啊!这江水不正是李白对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吗?自己试试读一读。如果你还感觉不到,请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会找到感觉的。

⑴、播放录象,再创情境,体会作者的感情。⑵、有效朗读(加《送别》的音乐)

①、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女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柔情地相送。

②、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男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是豪壮地送别。

③、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全体同学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⑶、指导背诵

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眷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咱们齐读这首诗,再来感受一下当时送别的情景。老师从大家的朗读中感受到了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难舍难分,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齐背)

五、拓展延伸

知己离别是惆怅的、是忧伤的,但不忍别、终要别。所以后来李白又为这次送别写了一首五言诗。(打出《江下行》。)(放《烟花三月》的歌,指读大家仔细听,然后说说你感受到什么了?)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六、总结全课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在本课即将结束之际,老师整理了一些离别诗送给同学们,让我们从诗中感受古人纯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意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山中送别》《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山中相送罢,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日暮掩柴扉。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春草年年绿,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孙归不归?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下(去)

(西)黄鹤楼—————— 扬州(东)(湖北省)

目光送,心相随

李白 —————— 孟浩然情深意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过程】

一、缓解学生紧张气氛 烘托课堂氛围

同学们,与往常相比,我们的教师里发生了什么变化?班长闫兴回答说:“今天我们这节课来了几位听课老师,那作为班长,我们以何种方式来欢迎听课老师呢?班长闫兴带领大家鼓起掌来。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刚上完体育课和做了课间操,同学们累吗?今天啊,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曲《送别》(师唱)有的同学随同老师一起唱,唱完之后,同学交流感受,有的同学说出与亲人分别时伤心、难受„„进而导入新课,今天老师与大家来共同学习一首送别诗,并板书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三、解诗题、说诗人

1、解诗题:

通过思考,能说出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广陵去。

2、说诗人:

生预习,知道本诗的作者是李白,学生介绍诗人李白:唐代诗人,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早发白帝城》、《赠汪伦》。老师补充:黄鹤楼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汉市,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传说中仙人乘鹤升天之处。

四、品读诗句,走入诗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点名学生读,让学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诗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学生回答:黄鹤楼和扬州。教师板画黄鹤楼、长江水、扬州。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学生能够说出“西辞”的含义:诗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分别了,由黄鹤楼向东乘着小船经过长江到扬州去。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现象:

老师让同学们说出“烟花三月的扬州”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学生说出:繁花似锦,草木茂盛、漂亮、美丽„„教师借机向导,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里,李白有心情去欣赏这美丽的景色吗?学生回答:没有。教师:那我们带着何种心情、用什么语调来读这两句诗呢?

⑷ 学生试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教师:接下来我们看看三四句诗,点名读,让学生找出用得较好的词语。

学生:孤帆、远影、唯见、长江、天际流

⑵ 孤帆、尽:

① 品“孤帆:

教师:在那浩瀚的长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个小船吗?

学生:不是。

教师:那为什么李白这样说呢?

学生1:因为只有一只小船载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学生2:因为只能看见一只小船。

教师:在烟花三月的日子里,李白没有心情观看其它风景,他伫立江边,只能看见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说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舍不得离开孟浩然。

② 思“尽”:

教师:那第三句中的“尽”指的尽什么,我认为它有一个没有“尽”,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学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师:能具体的说一下吗?

学生:是孟浩然载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见了。

教师:那什么没有“尽”呢?

学生:是李白与孟号然的情感。

教师板书:

情永在

⑶ 欣赏第四句诗:

教师:这个时候,诗人李白还能看见什么呢?

学生:一江春水。

教师:那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学生:里面还有与好友依依不舍的感情。

⑷ 换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师:假如你现在是李白,说一说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1:难受。

学生2:舍不得离开。

⑸ 学生有感情的朗读。

⑹ 对全诗划分节奏,进行朗读。

五、精确概括李白与孟浩然的友谊

学生:重视友情,朋友的友谊不能忘„„

教师板书:

珍惜友情

六、教师总结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 篇10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六组课文的主题是“人间真情” ,精读课文《古诗两首》安排了两首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其中的一首。

本诗是李白出蜀壮游期间的作品。开元盛世,阳春三月,文人知己,江南名楼,繁华都会——这样的创作背景使盛唐诗人笔下的这次离别在感伤之外,更充满了少年人青春昂扬的气息,充满蓬勃的生命活力,色彩明丽,体现了盛唐独有的精神风貌。因此,在“送别诗”中独放异彩,是历来传颂的名篇。

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对象是农村四年级学生,借班上课,平时与学生没有接触。

四年级是中年级向高年级过渡的桥梁,已经初步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方法,有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积累,初步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阅读习惯。从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四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渡阶段。

孩子能收集相关语文学习材料,但面不广,收集材料较散。平时能积极发言,但公开课上表达欲望和自信心不稳定。知识面和语言表达能力相对城镇孩子较弱,在语言感悟方面深度不够,语感一般。平时缺少不断总结学法,培养自学能力的意识。

设计思路:

1、根据学情,放弃原先上组诗的想法。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之中选学色彩明丽、语浅意深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引导学生诵读是经典诗词教学之根本,诵读是不可替代的融通语言和精神的言语感知活动,“读”是主线,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读准、读通、读出节奏、读出诗韵、读出诗情,层层递进,显象得意。随着对古诗语言逐步深入的品味,随着放飞想象产生的多彩体验,学生的古诗诵读能力渐渐趋于个性化,成熟化。

3、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读懂诗题、读通诗句、理解诗意、体验诗情”四个步骤做成卡片,每个步骤结束时及时总结并贴在黑板上,成为板书的一部分。

4、注重氛围的创设,注重引导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主动积累诗歌的习惯。

4、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 移情换景,想象画面,体验情感。

2、 读中悟情,读中生情,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

2热身活动:分两队,小队长领着赛背李白的诗。

(启用哪种背景音乐,确定什么课前活动内容,是经过了考虑和挑选的。高山流水遇知音,李白诗篇万古传。——“未成曲调先有情”,课前的一切准备都只为了让学生进入和谐的感性氛围。)

一、谈话激趣:

1、歌星、演员、运动员,你喜欢哪些人?诗人、作家、科学家,你对谁的印象最深刻?

2、你们想知道老师崇拜的名人是谁吗?他是——

(课件李白图出现)

(值得一提的是本人课件的设计:窗外一轮皎洁的明月——把酒问青天的狂放身影——镜头推进后李白半身头像写真,四幅颇具概括性的图片缓慢推出,意在不知不觉中把学生带进李白的`诗歌世界。)

3、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诗仙李白、酒仙李白,侠客李白,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么李白就是星星中最亮的那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李白的一首诗。(课件出示课题)

(课件呈现的除课题,底色是古香古色的明黄,背景是一唱一和的两个吟诗人。看似无意,实则有心。)

二、循序渐进,读懂诗题。

1、读准题目

① 题目中有生字(出示卡片“广陵”),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陵”的后鼻音读法)

大家一起读。

② (出示卡片“孟浩然”)谁来读一读?( 教师注意倾听并评价“孟”的后鼻音读法)全班一起来.

孟的第一笔是什么(横撇)。我们一起写写这个字(板演)

(读懂题目第一层要求:读准音。)

(先个体后整体,四年级的语基训练既不放松也不刻意。不放松是因为对方言区的孩子来讲,正音要成为一种自觉的习惯;不刻意是因为不能因技能训练而影响了情感熏陶。)

2、个性读题

① 题目共有十个字,读的时候不要平均用力,你觉得哪个字眼重要就着重读那个词,试着读一读吧,同学们。

生自由练读后师指名读,相机点拨:

☆ 听出来了,你想强调“黄鹤楼”,黄鹤楼是送别的地点。想看看黄鹤楼吗?(课件)

☆他强调的是“送”,为什么呢? 对,是一首送别诗。

☆同学们听出来了吗?他强调的是“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要送的人,也是李白的好朋友。

☆ 强调“广陵”,广陵是要去的目的地。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城市。

☆ “之”是什么意思?

② 不同的感受,不同的读法,你想怎么读题目呢?同学们自已再读一遍题目吧!

(鼓励学生,只要是自己的思考,就大胆地说出来,大声地读出来。不怕重复,也不怕与别人不同。)

③ 同学们,你读懂了题目了吗?题目的意思是什么?

(读懂题目第二层要求:带着自己的感受读,理解诗题字面上的意思。)

3、感性读题

古代交通不方便,离别之后就很难再相见。于是,写诗送别成了一种习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代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的这一送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千古一别,或三名一别。名是著名的名。(手指课题)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 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小十二岁,然而年龄差距不是问题,一样的酷爱自由,一样的潇洒飘逸,使他们互相仰慕,情投意合;一样的才华横溢,一样的诗才出众,使他们相间恨晚,无话不谈,不再寂寞。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听了老师的介绍,你想再读一遍题目吗?

对,我们这才算真正“读懂诗题”。

(贴卡片“读懂诗题”)

(读懂题目第三层要求:体会诗人的感受,读出诗题背后的故事。有必要时,老师范读。)

总结学古诗的步骤:读懂诗题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

(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归纳、积累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今后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

(读准题目——个性读题——感性读题,三个小环节层层递进,感情不断升华。知人论诗,整体观照,了解了特定的社会背景和创作背景,有了充分的个体思考与体验,才称得上真正“读懂诗题”。 题目为文眼, “读题目”的环节是要舍得花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读懂诗题”,才能自如走进诗境。)

三、自主学习,读通诗句。

(出示卡片)“读通诗句”。

1、自由读

读通诗句的要求是“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同学们能做到吗?

带着要求,读一读诗句。

2、指名读

(强调“倾听”,教师也要专心与学生一起倾听,一起评价 。良好的学习习惯要随时随地培养。)

3、读出诗的节奏感

古人读诗讲究节奏感:“故人/西辞/黄鹤楼”—这是二二三节奏。谁能接着往下读?

“故人西辞”四个字连起来读,变成四三节奏(范读),想读的接着读吧!

(初读诗歌的目标十分明确,一是面向全体,提出“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基本要求。二是读出诗的节奏,初步感受诗韵律美。两个目标简单易行,增加读诗学诗的兴味。)

四、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1、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书上的注释。借助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出示卡片:“理解诗意”。)

同学们,先自己学一学,再把你读懂的句子说给同桌听,等一下老师可要考考你们呀!

2、抽查对重点词的理解,借助重点词说说诗句大意。

(强调“借助注释读懂古诗” 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的能力。本环节目的在于方法指导,切忌吹毛求疵,要求过严。学生能说出大意就行,学习时间不宜长,应有重感悟,轻理解的诗歌学习意识。 学习方式是生生合作交流后指名发言,这样能充分兼顾到每一个个体。)

五、展开想象,体验诗情

1、进入诗境。

① (师边板画边解说:)滚滚长江水由西向东流,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边的黄鹤楼(板◎),要到东边去(板◎),这就叫“ ”。

(拿出黄鹤楼图片和扬州图片)哪位同学帮老师找出它们的位置?

(黄鹤楼简笔画)

(扬州简笔画)

(板画板演的直观性让学生真实体会“西辞”的方位,而不是停留于对词语字面上的解释。)

② 三月的扬州是什么样的?诗人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烟花三月)

想不想跟着孟浩然到扬州去游玩?(课件:扬州春景,古筝乐曲)

啊,能到扬州去玩,多么令人 !(师范读前两句诗)

大家一起读。(齐读)

指名读。

(教师要用心倾听,注意通过评语挖掘学生内心感受,引导读出祝福,读出欣羡,读出不舍,读出诗情,读出诗韵。此时,悠扬的音乐,醉人的画面,倾心的想象,动情的朗诵,拉近了孩子与诗人的距离。)

③ 目送友人远去,李白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看呀,望呀,他究竟看到了什么?

(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长江,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只有孤零零的一只帆船?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我的心里只有你—孟浩然。 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师范读后两句)真是帆尽,“情未尽”(板书)。

2、多元感悟。

多么真挚的情意,多么感人的画面!李白有多少心里话想对孟浩然说呀!你就是李白,你想说什么?

(语近情遥,含吐不露。这两句诗中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却表达了何其深挚的友情。不合常理的“孤”与“唯”,充满主观感觉的“流”——依依惜别的深情巧妙地寄托在对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值得回味,值得再三品读!)

3、感情升华。

(欣赏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范读,生接):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唯见长江天际流。

(音乐“高山流水”)

女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男同学,我们站起来送送孟浩然。

全班同学,我们一起送送孟浩然。(音乐停)

4、融会贯通。

我们一起再读一遍题目。

(插上想象的翅膀,穿越时空来到黄鹤楼上,文字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在琅琅读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诗人的心灵直接交流。生命如流水,别情如流水,无限关注依恋的眼光追随着消失在视野之外的孤帆远影,就化作水天与共,千古长存的长江巨流了。)

六、小结

(音乐:《送别》)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我们今天学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下节课要学的《送元二使安西》,表达的是不同的离别情。四十分钟很快过去了,陈老师也要和大家说声再见了。离别之际,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同学们读一读,比一比,感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板书设计:

作者简介:

陈小静,女,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历,小学高级教师,市级语文骨干教师,县语文学科指导组成员,东山实小教导。语文素养高,能思考,会生成。心中装着学生,追求课堂文化底蕴。曾获首届“智慧.互动.成长”全国青年教师教学设计大赛一等奖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课教学在20获漳州市青年教师课堂风采大赛语文学科一等奖。在漳州市“百校千师送教下乡”活动中得到高度评价。

简评:

古诗是我国文学体裁中最美的,古诗的课堂教学也应该是语文教学中最美的课堂。如何把这种美落实是现在的语文教师在一直探索的问题。

上一篇:尔雅通识课成绩怎么算下一篇:班组建设推进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