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扬兵的散文(共3篇)
深山扬兵的散文 篇1
深山扬兵的散文
紧急抢险
9月13日凌晨2点钟,雷鸣电闪,暴雨倾盆,层峦叠嶂的伏牛山深处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秋扒乡雁坎村龙王店组,村民崔文举、王让两家,此刻,两个大男人站在各自家中的房门前,望着滚滚进院的水流,再看看满院堆放的刚刚收回的玉米、红薯等秋粮食和室内家具,泪水不由地滚落脸庞,长叹一声:“唉,这是老天要毁我家园呀!”
就在这无可奈何的紧要时刻,在他们房后的公路上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脚步声。转眼间,他们看见头戴红五星大盖帽身披雨衣的秋扒乡武装部部长常红伟,气喘吁吁地带着六十多名身穿迷彩服的应急民兵队伍,奔跑着来到了他们家的大门前。
“老崔、老王,不要急,不要慌,有我们呢!”常部长一边与两个早已经乱了方寸的大男人打招呼,一边把民兵分成三组,一组迅速搬运崔文举和王让家的东西,一组迅速在河岸边堆砌沙袋、打木桩,一组搬运沙袋、木桩、石块。一小时四十分钟后,两家的粮食、家具等全部搬运到了安全的地方,河岸边也筑起了一道坚固的河堤。他们刚要喘息一下,洪水就像猛兽一样扑了过来,但由于有了一道坚固的河堤,两家的房子全部保了下来。
崔文举和王让看着早已经疲惫不堪成了泥人的常部长,不由地热泪两行,跪在常部长面前说:“要不是您和这些民兵,俺们的家算是全完了,您真是俺们的大恩人呀!”
砺志扬兵
常红伟部长,现年43岁,本科文化,中共党员。1983年10月,他怀着对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无比崇敬,到河北省保定市某炮兵部队服兵役。在部队上他刻苦训炼勤奋学习各种军事技能,很快成了部队上的标兵,多次受到团、营、连的嘉奖和表彰,并被提升为最年轻的班长,这使他更加努力地带领士兵进行各种军事技能训炼,很快把他所在的班带成了团、营、连的标兵班。
然而,三年的服兵役期转眼就到了,加上遇到大裁兵,他不得不遗憾地离开了他热爱的部队,返回到本县被安排到了秋扒乡政府工作。由于他的工作成绩突出,4月,经县武装部和组织部门考核,被任命为秋扒乡人民武装部部长,再次链接上了他喜爱的兵缘。
他深知,在新的历史时期新的形势下,要想把一个区域的地方民兵武装组织建设好带领好,真正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好务,提高自身素质、强化民兵组织训炼是第一要务。因此他不断加强自身学习,学习《兵役法》,学习《国防法》,学习《武装工作手册》,学习有关武装工作的现行政策和法律,学习有关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现行政策和法律。看看他的厚厚的有关剪报册,看看他的厚厚的有关学习笔记,看看他的厚厚的有关学习心得,就不难知道,他为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等所下的功夫有多大。
提高自身素质,是为了更好的带好一支队伍。常部长在抓好自身学习的同时,很抓民兵政治教育和国防教育,并围绕民兵队伍建设制定了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规章制度,严格履行,从不懈怠。205月份,秋扒乡的烟叶生产时间紧任务重,每天常部长和乡机关干部职工一样,早上七点钟吃饭,七点半钟入村做群众工作,晚上天黑了才能回到乡政府,一连四个星期不休息不回家。四个星期的连续作战,烟叶生产任务高质量按时完成,机关同志放假三天回家休息。常部长放弃了休息时间,及时组织乡民兵干部集中学习,然后巡回各村督查各村组织民兵学习情况,使这项规定在制度上的学习计划不落空。
正因为加强了民兵的`各项学习,使秋扒乡的民兵组织很快成长为一支政治思想过硬的坚强的队伍,成了一支关键时刻拉得出、用得上、能奏效的民兵组织。无论是在抢险救灾的第一线,还是在护林防火的大山中;无论是在新农村建设的前沿阵地,还是在维护一方平安的巡罗线上,都有他们的勃勃英姿在显神威。在他任秋扒乡武装部部长的四年中,组织民兵抗洪抢险8次,扑灭森林火灾11次,参加新农村建设26次,协助公安搞好夜间巡逻960余次,抓获犯罪嫌疑人19人,有力地维护了一方和谐平安,被当地老百姓亲切地称为“山地保护神”。
强我国防
常红伟部长与秋扒乡武装部里的同志认真抓好一年中的民兵组织整顿、民兵政治教育、兵役登记、征兵等项工作的同时,巧借“五一”、“五四”、“六一”、“七一”、“八一”、“十一”、“元旦”和“国防教育日”等时机,广泛向群众宣传《兵役法》、《国防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是秋扒乡全体干部群众都能普遍受到国防教育,不断增强国防观念,树立国防意识。
在日常工作中,单就的冬季征兵工作,他巧借征兵工作,一是利用标语版报进行宣传。二是制作电视专题,要主抓武装工作的副书记,在秋扒电视节目中,向群众和广大适龄青年宣传。同时,在具体工作中,严把应征青年的政审关、文化关、身体关、年龄关,是20入伍的每一个青年都是真正优秀的青年。也正是平时国防教育宣传工作到位,秋扒乡9个行政村的11160余口村民,上自七十岁的老翁,下至八九岁的顽童,都能说上几句关于国防建设的话。也正是因为如此,年秋扒乡报名应征的青年达38人,与四年前相比整整多出了三分之一的应征青年,在往年秋扒乡每年只能送走两三个兵的情况下,2010年一下子送走了7名优秀新兵,受到县武装部的充分肯定和表彰,被洛阳市委市政府授予“优秀专务干部”。
借力强武
秋扒乡是栾川县城北部边陲,全县14个乡镇中最贫困最偏僻的小乡,全乡9个行政村,83个村民组,2928户,11160人。四年前,乡财政财力连续多年,在300万元以下挣扎。常红伟部长为了把他热爱的武装工作干好,为了把秋扒乡的民兵队伍真正锤炼成一支在和平年代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拉得出、用得上、能奏效的民兵组织,他结合新形势下,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和教训,配合乡党委政府大胆工作,创新性开展工作,是秋扒乡的民兵队伍,不断在实战中得到锻炼,不断在实战中得到加强,同时也为一方经济发展和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
年,秋扒乡党委政府为了把烟叶生产,这项富群众富财政的农业产业化支柱经济办好办实,把烟叶种植规模扩大上去,秋扒乡党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但由于群众思想跟不上,想不开,在烟叶生产种植过程中,工作推进举步维艰。要他们参加培训不参加培训,要他们定地块种植不定地块种植。在这种情况下,常部长及时组织民兵干部会议,逐村召开民兵动员会,充分发挥民兵先锋带头作用,带头参加烟叶种植技术培训,带头选定地块种植烟叶,各村的群众一见民兵们都种植了,也都迅速行动起来,在有限的种植时令中,很快是全乡3000亩烟叶种植任务落到了实处,为依靠烟叶生产这个主要产业富群众富财政,开创了良好的局面,从而有力地培植税源,使乡财政税收2008年增长到550万元,增长到680万元,2010年增长到897万元,20增长到1010万元,突破千万元大关,甩掉十多年百万元穷乡帽子。
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三农”政策中的又一重要决策,搞好“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道路硬化工作,是改善农村群众出行难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农村群众生活条件的具体体现。但是,秋扒乡地处偏远,经济贫困,乡、村、组集体经济和群众经济都十分拮据。在乡党委政府依靠县委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帮助支持的情况下,动员群众,发挥各自的力量,为家乡建设做贡献。无奈,受各种政策的局限和市场经济的制约,每年的各村道路硬化工作,向前推进起来非常艰难。关键时刻,秋扒乡的民兵突击队,在常红伟部长的带领下,及时出现在各个村的道路硬化工地上,不讲价钱,任劳任怨,顽强奋战,直到彻底完成任务。乡、村、组的干部们,望着他们汗流浃背的身影,由衷地称赞道:“还是咱们的铁军能打硬仗!”
安全保障
2010年7月24日,这是个噩梦般的日子,栾川县遭遇到了百年不遇的暴雨洪涝灾害。全县受灾213个村,1953个村(居)民组,受灾3.8万户15.7万人。因灾倒塌房屋5240间,形成危房约19917间;农作物受灾50586亩,成灾27834亩,绝收17987亩,减收粮食12588吨。灾毁耕地756.14公顷,其中基本农田718.33公顷。仅秋扒乡就灾毁耕地11.00公顷,其中基本农田10.45公顷。粮食安全受到了严重威胁。
在这紧要关头,秋扒民兵组织在秋扒乡武装部的积极组织下,挺身而出,抗洪抢险,生产自救,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带领秋扒群众搞好生产自救重建家园工作。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秋扒乡政府机关民兵突击队队长、国土资源所所长李学恩,雁坎村民兵排长、村支部副书记陆文献,小河村民兵排长、村支部书记张红波,在武装部长常红伟的统一指挥下,一方面搞生产自救重建家园,一方面与县武装部、财政局、国土资源局等相关单位联系取得项目和资金支持,组织110多名民兵,沿秋扒境内小河两岸筑河堤、造良田,经过将近两年的苦苦奋斗,雁坎村构筑河堤600余米,新造耕地350余亩;小河村构筑河堤310余米,新造耕地180余亩。
在这山峦起伏的红叶烂漫的季节,省市验收组给予了充分的造地工作肯定。小河村一位七十多岁的脸上布满沧桑皱纹的老汉儿,望着长长的河堤,望着平展展的新造地,捋着花白的胡子,感慨地说:“唉——,还是咱秋扒的民兵有能耐,咱们秋扒的粮食安全终于又有保障了!”
正是因为常部长干工作的热劲儿、狠劲儿、耐劲儿,赢得了秋扒乡党委政府、村组干部群众一致好评,常常称赞他们是“先锋军”、“铁军”、“安全卫士”。不仅民兵组织在各种实战中得到了锻炼,民兵建设也得到了秋扒乡党委政府、村组干部群众全力支持。四年中,乡党委书记连续被县武装部评为“党管武装好书记”,秋扒乡武装部连续被评为“先进武装部”和“民兵政治教育先进集体”,常部长自己2008、连续两年被洛阳市军分区评为“优秀专武干部”,2010年被洛阳市委市政府评为“优秀专武干部”。
常红伟部长一心想着武装工作,全身心干着武装工作,不断加强民兵队伍建设,是秋扒乡的各项武装工作在县武装部的正确领导下和秋扒乡党委政府的全力支持下,在大山深处走出了一支强悍的武装队伍,在秋扒乡干部群众中扬了我地方武装的兵威!
深山古寺散文 篇2
朔风,枯草,荒滩,乱石。
深冬的河西走廊本来就是一片萧瑟,而东大山的萧瑟更让人心慌,那溢满眼目的灰黄,如穿越了时光的隧道,步入了一个洪荒古地。
冬日的太阳静静地照着,刺骨的寒风呼呼地吹着。
荒滩空旷,乱石硌脚,光秃秃的山峦仿佛刚刚经受了烈日的炙烤,一片焦灼。渐渐接近山峰,冷风拂面,寂静得听不到一丝声音。我四下张望,努力寻找着,哪怕是一只雀儿的鸣啼,也会给我些许的惊喜。
峭立的石崖矗立在蓝天下,仿佛站立的人形,荒山寂静,峭壁孤悬。在清冷的阳光下凝目远眺着,山峰离我越来越近了,步入只能容一人通行的羊肠小道,给我一种酷寒森冷的感觉。仰望两边的石崖峭壁,犹如端坐的耄耋老人,用洞察世事的慧眼,注视着我,我的脑海中立刻闪现出了一个身影——郭荷。
史书记载郭荷的文字很少,“明究典籍,特善史书,不应州郡之命。张祚徵为博士祭酒,追而致之,荷乞还。祚遗以安车蒲轮,送还张掖东山。谥曰玄德先生。”寥寥的几句,算是对他一生的总结。
东晋时代,战乱的频繁,社会的动荡,政权的不断交替,对官办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无论中央官学还是地方郡国学校,都处于兴废无常的不稳定状态。然而,读书毕竟是那些出身贫寒的下层知识分子跻身仕途的重要途径,所谓“族姓不足道,先祖不足称,然而显闻四方,流声后胤者,其惟学乎!”很明确地告诫人们,名族大姓、祖先父辈的地位功业都不值得炫耀,能够让人名扬天下留传后世的,只有学问了。虽然世事动荡不安,但民间知识分子立身扬名、守学传业,推动着私学教育走向了活跃与兴盛。郭荷就是在这样的时期走进了张掖,隐居合黎山,开设学馆,授道解惑。
郭荷给我的只是一个模糊的身影,他仿佛与我没有任何关连,然而当脚步迈向东大山,在峡谷中穿行时,心中不免就想起了郭荷,想起了他在这片土地上做出的贡献,以及他留下的思想、精神。虽然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很久很久了,但他的思想乃至灵魂仿佛已融化在石壁、草丛、溪流中。他与大山相依,与风雪同行,天当被,地做床,在柴草、石块、泥巴筑就的小屋内,传道受教解惑,对当时张掖的教育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留给世人的是永远的怀念和追思。
寂静的山谷,静的只能听到我沓沓的脚步声。脚下是横七八竖大大小小的石头,我停在一块平坦光滑的石头边,想歇息一下,但石崖寒凉透心,我将手掌贴在石块上,想触摸寻找古人留下的气息和灵魂,但冰凉的石块上只有横竖的纹理和落定的尘埃,也许古人的.气息已融化渗透进山石的骨髓里,成为了永恒。
穿过峡谷,天地豁然开朗,虽时值冬日,但松柏依然显现着它的苍翠和刚毅,缓缓的溪流像一面镜子,映衬着天空的一片瓦蓝,有种误入世外桃源的感觉。
矗立的寺院醒目巍峨。寺院大门敞开,院落寂静整洁,殿堂肃穆庄严,然而,却不见一个僧人。据说全靠香客和游山玩景者维护殿堂的安全,真可谓:寺院无僧风扫地,殿内无灯月照明。仰望主峰的大小寺庙,萦绕的香烟,丝丝缕缕,恬静淡然,似乎都在回忆那穿行在此的熟悉身影,聆听曾经郎朗的书声。
佛门清净,深山清幽,身心的疲惫、烦恼和繁华的闹市,被留在了山外。环视四周,山崖、石壁静默无声,仿佛这是我一个人的世界。山把一切生命的记忆拉长,有关郭荷的传说,一直储藏在我的心底。脚踩碎石,慢慢前行,恍然间我好像跟着郭荷在行走。碎石上的脚印,岩壁上的图画,茅草屋的炊烟,溪流中的影子……裹在布衣长衫里的一位朴实而又平凡的身影,渐渐浓缩成了远处山崖上一个坚定的人物形象。
曾经的时光里,郭荷从甘肃秦安一路走来,在河西走廊放慢了脚步,选择了在空旷寂静的深山落脚,连呼吸都变得舒畅轻柔了。他依石崖而栖,以明月为灯,听溪流弹弦,与星辰做伴,同兽鸟毗邻,过着清贫艰辛的日子,在这块土地上撒播知识的种子。斗转星移,岁月更替,后人只要到合黎山敬香拜佛,就会想起郭荷,想起他对知识的崇尚,以及他远离世俗平凡而又执着的精神,心里顿时暖意融融,崇敬之情无以言表。
攀上山梁后,看到有一户人家。早就听说有一对夫妻,守护山林十多年了。敞开的院落没有围墙和庄门,泥巴筑起的土屋低矮,狭小,屋顶盖着桦柴茅草,门前用水泥铺的平台,从墙上穿出的烟筒,冒着浓浓的烟雾,我突然就想起了早些年在老家生火过冬的情景。这好像就是储存在我记忆中老家的小屋。趴在房拐角处的狗,懒洋洋地起身“汪汪汪”叫了两声,看我停下脚步,它立刻安静了。屋里的主人没有出现,也许是紧闭的房门阻隔了声音,也许是他有自己要忙的事情,无暇顾及门外的我。正当我转身离开时,门开了,一位男子高声招呼:“来家里坐吧!”我摆摆手说:“不了,下次吧。”他再次挽留,“天怪冷的,热火热火了再走吧。”我微笑着致谢“下次吧……”
再次回望小屋,它好像目送我的离去,有种期待,也有不舍。我想,郭荷去了,他的灵魂永存,精神犹在。护林人来了,炊烟升腾,沉睡的荒坡被铁锨翻土的声音惊醒,一棵棵苗木插进了它的怀抱,仿佛给它注入了一滴强心剂,让它枯竭的心灵有了活力。我的眼前是一片树林,那干枯的树枝上吊着红红的枣子,山楂像铃铛似的在风中摇晃着。我忘掉了寒冷,脱下手套,伸手想摘,但又怕不小心弄疼了它,我想品尝,但又不忍心将它吞咽。这些受日月星辰孕育呵护成熟的果实,宛如生命坚强不屈的影子。
当年,郭荷在深山为弟子传教授道解惑,后来有郭瑀继承,在教育史上留下了不朽的传说。而今,小屋的主人在清冷寂寞中坚守林地,在寒冷中坚守时光,他留给我的是精神,是敬佩,还有感动。
深山野寺惊魂未定散文 篇3
那还是去年在甘肃天水的时候,公司组织去牡丹基地游览。
在回程途中,我们这一车人不想随着众人去大水库划船,于是老司机跟我们推荐了一座寺庙,说风景特别好,很适合放松放松在办公室呆久了的麻木心情和模糊的眼睛。
于是我们就朝着老司机说的方向前进了。这是一条去山上的路,人烟稀少,信号微弱,岔路又很多,导致我们几次走错路,想找到一个人问路都很困难,只得倒车再重新选一条路走。
但是就算是在这种情况下也丝毫没有影响我们的心情。
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黄沙满天飞的甘肃天水看到这么干净的地方。
山青水绿,空气清新,当山风吹过,很是宜人。我们一路上走走停停,走到完全没有人烟的时候我们看见了隐藏在树林中的古建筑。
大家都很兴奋,深山藏古寺,果然看起来很有意境,于是我赶紧拍下来,只是用手机拍的照片看起来感觉还是差了一点,大家就将着看一下吧。
我们迫不及待的沿着泥巴小路朝着寺庙的方向走去。
山门很破败,我没有拍照片,因为觉得很不美气,不值得一拍。
而且门还是锁着的,说起来是山门,但是一点儿门的作用也没有,因为这座偌大的寺庙除了门进不去,其他地方都能进去。
你说说这道门究竟是干什么用的呢?于是我们绕过门从旁边小道上走了进去,进去后没有多远就是一个走廊,两旁的石狮子看起来凶神恶煞,摸起来还有点刮手,感觉很新的样子。
走着走着我突然想起来,我还没有看见这座寺庙的名字,老司机师傅有跟我介绍过,听起来是很容易记住的一个名字,但是现在看着照片却死活想不起来了。这座寺庙里面所有殿堂的门都是锁着的,连一座被供奉的神像都没有看见,我们只能根据这殿堂的名字来判断这是座道观。
有人说分辨起来很简单呀,有和尚就是佛堂,有道士就是道观,你说的没有错,可问题是这座寺庙一个人影都没有。
你看那墙面上斑驳的样子,仔细走近看,才能发现上面记录的全是当地的人们捐款的功德,密密麻麻,严严实实的遮住了墙面原来的样子,只留下一个殿堂的名字了。
我们继续往上走,最高处有玉皇殿,看起来也是异常萧条。我好奇的爬上玉皇顶,上面彩色的旗子挂我一身灰,同伴都在下面没有上来,我还在拍照片,突然听不见他们说话的声音了,于是我赶紧下楼去,也不见他们的人影,这时乌鸦很应景“哇哇”的叫了两声,我心里顿时开始冒冷汗,赶紧周围似乎有无数密密麻麻的不明物体在向我靠近,我赶紧撒腿就朝着通道跑去,希望能快点找到同伴。
然而当我走出通道,就看见一个很大的场子,上面盖着简单的棚子,四周有墙但是又没有封闭,看起来像古代时候的马棚,很简陋。
我定睛一看,场子里面横七竖八倒着各种各样的神仙雕像,还有不知名的神兽雕像,全部是破败不堪,不知道这些雕塑是压根未完成还是被人为的破坏了,看起来真是惊悚。
我也不明白在这样一个貌似充满信仰的地方为什么我会如此恐惧。
我发现旁边还有保卫室,空酒瓶子扔的满地都是,零食口袋也到处飞,脏乱不堪。
正在四处打量,这时候同伴从墙角拐出来,看见我,便问道:“我们都在楼下等你了,怎么没看见你下来?”
我朝玉皇殿一看,发现有两侧都有通道楼梯,原来我是从另一边下来了。
我惊魂未定的说:“这地方真是瘆的慌,感觉不是很舒服!”
大家相视一笑,相约往出走。
急急忙忙之中,我竟然一张照片都没有再拍。从这里出来,心里的压抑也随着慢慢远离这座寺庙而慢慢消失,也是那个时候我才发现其实我这个人挺胆小的,以前总是很向往那些说走就走、那些爱探险的旅行家们,觉得他们是一股自由的风,想吹到哪儿就吹去哪儿,无所畏惧。
现在想想也不是每个人都适合的,梁静茹也给不了我勇气。
都说年龄一大就开始认怂,果然如此!
相机的最后几张照片,竟然是开的最盛的木本绣球花。白的没有一点杂质。
这应该也是在天水的时候拍的,但是具体在哪里拍的,百度了一下我的大脑,发现该系统又瘫痪了。绣球花是我最喜欢的花之一,对比这些照片,我还是更喜欢张良庙博物馆北花园中的绣球花,草本的、木本的,白色的、蓝色的、紫色的……
她们能惊艳整整一个春天一个夏天!
突然开始想念那些花儿。
不知道此时她们都开了没有?
希望你们向你们的花语一样带给人们希望和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