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网络存储(共11篇)
智能网络存储 篇1
摘要:网络存储为我们解决了数据存储与共享的问题,它在结构上清晰、简洁,可扩展性强,不仅提高了带宽,又增加了安全保障。
它可广泛应用于大规模视频处理、INTERNET信息发布、数字资料库等海量数据存储领域。
关键词:网络存储 SAN MAS NAS服务器
计算机网络无疑是当今世界最为激动人心的高新技术之一。
它的出现和快速的发展,尤其是Intenet(国际互联网,简称因特网)的日益推进和迅猛发展,为全人类建构起一个快捷、便利的虚拟世界。
一、概述
目前,数字视音频网络的数据网络的大量应用成为电视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就要求提供更大、更快、更有力的网络数据存储和共享途径。
网络存储技术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选择。
二、网络存储技术的分类
目前的网络存储技术大致分为三类:1.直接依附存储系统(Di-reect Attached Storage)DAS)DAS又称为以服务器为中心的存储体系,如图一所示,其特征为存储设备为通用服务器的一部分,该服务器同时提供应用程序的运行,即数据访问操作系统、文件系统和服务有程序紧密相关。
当用户数据增加或服务器正在提供服务时,其响应速度会变慢。
在网络带宽足够的情况下,服务器本身成数据输入输出的瓶颈。
现在已渐渐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不再为大家所采用。
2网络依附存储系统(Network Attached Storage,NAS)NAS的结构是以网络为中心,面向文件服务的。
在这种存储系统中,应用和数据存储部分不在同一服务器上,即有专用的应用服务器和专用的数据服务器。
其中专用数据服务器不再承担应用服务,称之为“瘦服务器”(Thin Server)。
数据服务器通过局域网的接口与应用服务器连接,应用服务器将数据服务器视做网络文件系统,通过标准LAN进行访问。
由于采用局域网上通用数据传输协议,如NFS、C1FS等,所以NAS能够在异构的服务器之间共享数据,如Win-dows NT和UNIX混合系统。
NAS系统的关键是文件服务器,一个经过优化的专用文件服务和存储服务的服务器是文件系统所在地和NAS设备的控制中心,该服务器一般可以支持多个I/O节点和网络接口,每个I/O节点都有自己的存储设备。
3存储区域网络(storage Area Network,SAN)SAN是一种以光纤通道(Fiber Channel,FC)实现服务器和存储设备之间通讯网络结构,如图三所示。
SAN的核心是FC,其中的服务器的存储系统各自独立,地位平等,通过高带宽(传输速率为800Mb/S,全双工时可达1.6Gb/S)FC集线器或FC交换机相连,可避免大流量数据传输时发生阻塞和冲突。
各应用工作站通过局域网访问服务器,在各存储设备之间交换数据时可以不通过服务器,这样就大大减轻了服务承受的压力。
三、NAS和SAN的比较
NAS、SAN与传统网络存储技术相比而言,无论是从网络传输带宽、数据共享性还是从存储容量的可扩充性、数据的一体化和安全性等各方面来说,其优越性是不言而喻的。
所以,现在众多的用户在对其存储方案进行选择时,实际上也就成为对NAS和SAN的选择了。
NAS和SAN有许多共同的特点。
它们都提供集中化的数据存储和整合优化,都能有效的存取文件,都允许在众多的主机间共享并支持多种操作系统,都允许从应用服务器上分离存储。
而且。
它们都提供数据的高可用性,都能通过冗余部件和RAID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NAS和SAN也有着一些不同点。
首先,实施和维护的难易程度不同。
上面曾提到,NAS的存储设备与众多访问客户的连接是通过标准的LAN进行的,也就是说,直接将NAS存储设备接入LAN中就可以使用了,管理者所要做的只是来定义网络寸取权限或为每个用户定义磁盘限额。
而且由于NAS采用了热插拔和即插即用技术,所以在新设备接入时无需关闭数据服务器或进行重新配置,新增的存储空间可以立即为众多的应用服务和客户机所共享。
而SAN的存储设备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是通过专用FC集线器和交换机来进行的,如果客户端增加,就要对交换机进行级连,这就大大增大了安装与设备难度。
其次,二者的设备管理难易程序不同。
由于NAS中每一个I/O节点都有自己的存储设备,而这些设备又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的界面,所以管理人员就必须逐一管理每个NAS设备,从使管理成本随网络上的NAS设备的增多而线性增加。
而SAN对整个网络中的存储设备的管理。
是采用SAN专用管理软件来进行集中式管理的,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图形界面来管理不同平台和介质上的数据,也就是说,在SAN中,其整个存储网络成为一个集中化的存储池,这样,管理人员管理起来也就非常简单了。
再者,NAS和SAN的管理对象也不相同。
SAN管理的是磁盘空间,而NAS管理的是文件,也就是说,SAN是个磁盘工厂,而NAS只是一个文件服务器。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二者在性能上有所不同。
NAS是基于传统以太网络的存取设备。
虽然减轻了服务器所承担的压力,但势必严重增加网络的负荷。
而且无论存储磁盘的速度有多快,存储速度只可能与网络带宽所允许的速度一样快。
即NAS达到高性能的前提条件是网络带宽足够。
否则其性能将急剧下降。
而如果为了解决带宽问题而增设宽带网段,就势必丧失NAS价格较低、安装设备容易的优势。
与NAS不同,SAN构建于基于光纤的专用数据网络,可以提供极高的带宽(新的FC标准可使带宽达到4GB),不必担心由于带宽不足而引起的性能下降。
可以说,NAS和SAN各有其长短之处,在实际应用中也各有不同之处。
对于经济实力不足,有传统以太网络,且急需扩充存储空间的用户,NAS无疑是一种便宜、快速的方案。
而对于拥有强大经济后盾,对网络性能要求较高及未来发展势头强劲的用户,则应该选择sAN。
四、SAN的现状和发展
1 现状
由于自身所具有的高速、集中化存储管理及几近无限的扩充能力这些特点,特别适合对海量数据的视音频数据进行存储、传输和实时处理,所以采用FC技术的SAN目前在很多电视台得到了推广,甚至已成为电视台运做的核心。
在视频处理领域里,SAN就像数字视频网络中的大本营,不但承担着视频数据的存贮、迁移、交换、共享,而且掌管着网络设备的登记、删除、查询、维护。
可以这么理解,SAN是电视台视频网络的主干,在SAN网上可以挂接诸如新闻生产系统、非线性编辑系统、广告非线性插播系统、数字化节目库系统等。
SAN在日益广泛的应用中也暴露了一些缺点和不足。
SAN网络仍然采用传统网络结构进行存储操作,网络结构主要由交换机与集线器构成。
将这些传统规范的硬件应用于新的存储结构中,并应用传统的网络管理技术进行存储管理。
最终导致了系统的匹配问题。
SAN系统出现之初,的确为我们解决了企业数据存储与共享的问题。
智能网络存储 篇2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的、自动化的数据采集、存储技术,已经成为许多人研究的对象,智能网络安全可靠的运行,需要动态采集数据信息,实时地针对智能网络运行数据进行查询和监控,实现高效数据传输和共享。但是,智能网络数量众多,分布范围广泛,面对海量的、动态的、分布式的多源异构网络数据, 传统存储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实时性可靠性的需求。因此,寻求一种适合现代海量网络数据存储的模型,已经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热点。海量数据存储系统中,许多数据长期不用,部分数据高频次使用比如最新采集的数据在一段时间内会被经常性地访问随着时间的推移, 该部分数据访问频率将会大大地下降。因此,针对海量数据采用智能分级存储系统,可以有效地缩短数据访问和传输时延, 提高数据的查询准确度,保证网络数据存储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确保网络数据能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服务。
2 智能分级存储系统
海量网络数据智能分级存储系统可以采用直连式存储DAS或网络连接存储NAS构建分级存储。DAS存储设备可以使用光缆直连网络数据服务器,用户的读写请求可以直接发送到相关的网络存储设备上,能够有效支撑多存储设备的操作系统均可以采取DAS进行智能分级存储。NAS通常应用于数据共享过程中,能够基于网络实现文件级锁定,为智能分级存储系统提供高级的并发访问保护功能,实现异构环境共享数据文件。
海量网络数据智能分级存储系统的各个存储硬件设备使用NAS或DAS方式连接在一起,存储网络可以将用户的读写请求发送给关联的存储设备,存储设备完成数据操作,并且将结果反馈给请求程序。另外,智能分级存储系统根据文件的活跃程度,可以实现不同级别的数据在各个存储设备之间的自动化迁移。
3 智能分级存储关键技术
智能分级存储系统可以实现海量网络数据的自动化、分层化管理,实现数据的高效访问和存取,提高存储系统的资源利用率。智能分级存储系统的关键技术包括数据分类、数据放置和数据迁移等,这些技术可以有效地保证智能分级存储系统的访问有效性、存储可靠性和数据的准确性。
3.1 数据分类技术
数据分类可以定义海量网络数据的访问属性,根据不同的用户逻辑业务主题,参考数据的重要程度,对海量数据进行分类,实现智能分级存储,其是数据迁移的基础。
目前,网络数据分类没有统一的标准,可以根据网络数据的实际应用环境和用途,将数据分为硬件系统运行数据、软件系统运营数据等;可以根据数据自身的原始类型,将其分为非结构化、半结构化、结构化数据;根据数据的访问读写频次,将数据分为热点数据和非热点数据;根据数据的访问顺序,将数据分为周期性访问、顺序访问和只读数据。随着数据分类方法的研究,为了提高数据分类的精准程度和有效性,目前数据分类常用的策略包括基于知识、基于专家系统、基于案例等,数据分类实现方法可以包括静态分类、人工经验分类、动态分类等。基于人工经验分类方法需要数据操作人员熟练掌握网络运营数据内容,需要长时间积累数据管理和分类经验,因而一定程度上无法准确把握数据分类的合理性和准确性;静态分类是指存储系统构建完成后,预先设置数据分类主题和规则,设置完成后无法再改变,不能适应现代电力运营数据的多样化需求,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动态分类可以有效满足数据分类的各种需求,不断地适应业务需求的变化, 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并且不需要人工干预,使用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统计方法和自动控制理论等智能化数据分类,降低数据管理的复杂度。
3.2 数据放置技术
海量网络数据智能分级存储系统中,网络数据放置可以采取相关的原则,将存储系统中新添加的数据或是被迁移的数据存储在某一个特定的位置上。网络数据放置采用方法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智能分级存储系统的访问速度,制约网络数据的实时性,形成网络数据访问瓶颈等。在智能分级存储系统研究过程中,网络数据放置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问题,已经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常见的数据放置技术包括RAID、Stripe等。
由于海量网络数据智能分级存储系统具有多种存储介质,并且网络数据具有实时性、多元性特点,智能分级存储出现了许多新的需求, 放置问题变得更加复杂化,比如数据放置的位置存在多种选择,每一种选择方案都对智能分级存储系统产生复杂的影响。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数据放置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数据放置在什么类型的存储介质上;二是数据采用放置形式,比如随机放置、文件分割放置、顺序放置等。目前,海量网络数据智能分级存储系统中数据放置的力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文从块级别进行考虑,使用元数据属性,从文件块大小考虑放置策略, 既改善了系统访问的效率也降低了系统的硬件成本。
3.3 数据迁移技术
在海量网络数据智能分级存储系统中,网络数据的访问频次、服务质量等需求是动态变化的,需要使网络数据和存储设备实现动态匹配,相同级别或者不同级别之间的网络数据需要进行迁移,因此网络数据迁移是智能分级存储系统的核心技术之一。传统网络数据迁移是指根据软硬件环境升级的需要,将网络数据迁移到新的环境。在智能分级存储系统中,网络数据迁移通常包括同级迁移和异级迁移两种模式。同级迁移模式通常出现在存储系统硬件配置发生变化过程中,其主要目的是均衡各个存储设备的负载;异级迁移模式是智能分级存储系统经常发生的事件, 其可以更好地优化存储系统,迁移过程中是自动化的,异级迁移过程可以是高性能存储设备向低性能存储设备迁移,也可以相反迁移。
网络数据迁移方法包括离线迁移和在线迁移,离线迁移实现简单,效率较低;在线迁移实现复杂,但是其适用于复杂业务处理,因此本文智能存储系统采用在线迁移,合理制定数据迁移计划和实施流程,降低数据迁移对带宽、CPU等资源占用率, 并且有效提高数据访问综合性能。
4 结束语
智能网络存储 篇3
近日,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HGST正式发布了6款新产品,包括服务器端集群与卷管理软件HGST Virident Space、兼容NVMe标准的PCIe 固态硬盘、8TB第二代氦气密封式硬盘、面向云计算和冷存储应用的数据中心级10TB氦气硬盘、面向主流企业的第七代6TB空气硬盘以及瞄准新兴蓝海存储市场的动态归档产品。
据介绍,HGST Virident Space最多能够聚合128台服务器和16个PCIe存储设备,总可用存储容量最高超过38TB。此次发布的HGST Ultrastar SN100 NVMe PCIe SSD采用标准半高半长插卡尺寸,以及标准的2.5英寸驱动器规格,并拥有3.2TB的容量。8TB 第二代氦气硬盘容量了增加33%,能耗却降低23%。10TB氦气硬盘通过氦气密封技术和叠瓦式磁录技术的应用,进一步降低了每TB容量的存储成本和能耗。第七代6TB空气硬盘采用五碟片设计,使单碟片容量达到了1.2TB。
网络存储仍不安全 篇4
许多具有中等规模网络的公司也可使用网络附加式存储(NAS)或利用存储空间网络(SAN)构建智能网络文件系统。它的安全性比集中存储要差很多,但存储器经销商并不一定就改进它们的安全特性,这是个大问题。
SAN/NAS的安全前景还不太明确。现在,已经出台了一份由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发布的约定标准以及一些相关产品,它们还在继续改进。这给IT经理制作存储器预算带来了麻烦。如果不能完整详细的说明安全问题,那么相应成本开支也同样会产生疑问。加大投入,并认为技术成熟的时候消费者就会接受它,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幸运的是,情况还没有失控。一方面,人们可以从Decru和Neoscale这样的公司购买到应用型的SAN安全产品,它们的存储体系具有分层线速(wire-speed)加密功能。另一方面,人们还可以从IronMountain这类管理电子和纸张文档安全的公司得到服务。最后,工业标准实体如IETF的国际互联网工程指导委员会(IESG)也致力于这方面的工作。
去年秋天IESG发布公告,要求未来的的IP存储器和相关网络部件都要支持IPSec鉴定和加密以符合标准,
基本上任何存储产品,控制器,主机总线适配器,以及相关软件都需要实现IPSec安全标准。
听起来这么做好像很安全。但如果我们使用Cisco的NAS设备,Decru的安全设备,从Compaq或HP那购买相关的网卡和主机总线适配器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可以匹配加密同一品牌基于同样标准认证的产品,但如果我们使用多个品牌呢?这种情况下它们如何协调工作?我可以想象得出这对于存储管理员来说是多么可怕的混乱状况,希望这种事情永远都不要发生在数据存储中心这类关键环节中。
自然,混乱状况会影响性能。“线速安全”听起来不错,但实现起来却需要大笔资金。如果在用户负荷稳定的条件下进行网络资源分层加密,就需要频繁监控和管理资源以维持服务质量水平。
带宽问题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另一个问题是管理密钥在SAN主机设备和不断改变的用户环境中的转换问题。还有,如何度量iSCSI和InfiniBand这类硬件提供的安全水平呢?最后,IPSec验证、访问控制和相关日志记录检查都需要综合到现有基于域或基于目录的验证体系下。但不管使用什么目录/操作系统,要实现这些都十分困难。
智能网络存储 篇5
如果你经常访问某个服务器的共享文件夹,每次都需要你输入访问服务器的账号和密码,
您可以将访问该服务器的凭据保存起来,下面是访问文件服务器10.7.1.4上的共享文件夹,
时需要输入该文件服务器上的账号和密码。
下面的操作会保存访问该服务器的网络凭据。
1.点击“开始”à“控制面板”,如果是传统的“开始菜单”,点击“开始”à“设置”à“控制面板”,点击左面的“经典视图”,点击“用户帐户”,
2.在出现的“存储的用户和密码”对话框,点击“添加”,输入服务器的地址、访问该服务器用到的用户名和密码,点击“确定”。
3.再次访问该服务发现不再需要输入账号和密码。
如果您想用计算机名访问10.7.1.4上的共享资源,你需要再添加一个登陆到服务器名的一个网络凭据。
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发展展望论文 篇6
1 概述
自从网络概念问世以来, 从局域网到广域网, 网络规模不断扩张, 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二十一世纪以来,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 使得互联网的接入方式更加便捷。随着互联网规模的不断增长, 网络信息量十分巨大, 特别是随着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化, 网络信息量仍将进一步增长, 网络的信息容量已经成为制约互联网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网络数据的存储开始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互联网信息容量大, 数据交互速率高, 这就要求网络中的数据存储既要满足较大容量的存储需求, 又要满足高效快速的读取、存储速率, 这就给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提出了新的较高要求。本文主要针对计算机网络存储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 并对下一步新型存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一种NFC智能存储设备 篇7
本项目得到了深圳市生物、互联网、新能源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 (深发改[2011]1673号) 的资助。
本项目提出了一种将智能卡模块整合进入传统存储设备中 (如SD卡、Micro SD卡等) 的设计方案。
本项目通过将智能卡模块、NFC天线整合进到传统存储产品中, 赋予其智能卡的功能。
本项目设计出的产品, 可直接用于现有支持外部存储器的设备中 (特别是智能手机) , 用户不需配合专用的设备或对现有设备进行改造, 即可直接使用多界面智能存储卡的非接触式应用功能 (如移动支付) , 方便了用户, 降低了设备改造成本, 有益于移动支付功能的普及。
同时该产品的推出, 为传统存储设备行业提供了一套新的发展道路, 为行业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2技术背景
随着世界经济与信息技术的发展, 电子商务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 2011年第二季度, 全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已达1.6万亿元, 环比增长9.3%, 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重要的一环。于此同时, 智能手机普及速度在不断加快, 根据易观智库的最新数据, 全国智能手机在2010年销售量已超6000万台。在这两大行业的发展下, 为了给消费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消费方法, 市场催生出了移动支付的概念。
移动支付, 也称为手机支付, 是允许用户使用其移动终端 (通常是智能手机) 对所消费的商品或服务进行账务支付的一种服务方式。如何方便、快捷、安全的进行支付, 则成为该技术关键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
现有的移动支付功能实现方案主要有:
2.1 NFC
NFC方案主要是指在拥有NFC功能的手机上, 通过各类应用软件来配合实现支付功能。其代表为Google公司的Google Wallet。由于NFC是一种国际通用标准, 并且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已经有了多年的应用, 整体成熟度高。但这个方案必须需要手机自带NFC功能才可能实现, 而现有市场上仅有极少数高端手机配置了NFC功能, 应用面比较狭小。
2.2 RFID-SIM
RFID-SIM方案指在原有的SIM卡外端增加一个非接触式芯片 (NFC或其他) , 使手机具备移动支付功能。该方案在国内主要由中国移动等移动运营商推动, 并制定了自己的技术标准, 由于这一块国内业务刚刚启动, 现在还处于一个中等规模的试应用阶段, 其方案的稳定性、可靠性还有待验证。另外, 该方案也存在一定的缺点, 由于SIM卡技术所限, 存储的空间较小, 这样就导致了卡片内部添加新的应用不是很方便, 卡片不支持第三方开发的应用加载, 芯片COS接口不公开等。
2.3智能存储卡
智能存储卡方案指在常用的外部存储设备 (通常是SD卡或Micro SD卡) 中整合进NFC通讯模块, 使搭载了该存储产品的设备获得NFC功能, 从而无需对设备做任何改动工作。此方案在特别适用于现在的主流智能手机。由于基于专业存储设备的设计, 厂商可以利用已经成熟了的开发平台赋予该设备更多功能 (比如更快捷、友好的界面, 特殊的加密模块等) , 用户也可以按需求升级产品, 以获得更多的功能以及提升安全性, 具有优秀的可扩展性。但该方案对产品集成度要求高, 特别是在Micro SD大小的存储器上, 由于空间小, 整合难度大。
2.4非设备类支付
这类支付方案有移动早期推出的短信支付, 以及阿里巴巴近期推出的条码支付等, 其特点是无需对设备进行任何改造和更换, 通过短信平台, 或网络平台即可完成支付动作。但由于缺少物理级的加密功能, 该功能在安全性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并且该方案需要用户手动进行多次互动才能完成, 使用较为不便。另外, 由于技术为服务商自有技术, 使用面一般仅限于在其自身服务平台上, 没有通用性。
3技术选择
我与课题组实施项目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智能存储卡。
我们认为该方案具有高度的可扩展性与通用性, 完全能够满足移动支付过程中对性能和安全性方面的各类要求。
我们选择了Mirco SD卡作为设计主体, 因为根据行业调查数据, Mirco SD卡是短期内智能手机外部存储器的首选方案, 具有较大的用户基础。并且基于SD卡的智能存储卡在之前已经有企业完成了研发, 已经树立有专利门槛。
根据上述的设计思路, 根据用户的不同使用环境, 我们设计出了两套设计方案, 如图1、图2所示。
其中设计方案1主要应用为一些全金属外壳的手机, 这类手机由于外壳对电磁信号的屏蔽, 无法正常完成感应。需通过取出存储卡, 并将其放置于特殊的读卡器中以实现NFC功能。本方案也可独立于手机系统使用。 (本设计方案成品如图3所示) 。
设计方案2将射频天线整体植入到了存储卡内, 产品整体集成度较高。
4实施方案
4.1功能设计
下面, 我以最具代表性的设计方案2为例, 对项目设计做一个详细的描述。设计方案示意图如图5所示, 产品主要分为存储模块、智能卡模块、射频天线 (立体天线) 模块构成。
项目设计产品遵循IS014443标准, 产品可支持市面上普通的13.56Mhz POS机, 不需要对原有POS做相应的改造。设计产品现已经过了EAL的安全认证。智能卡里运行的软件为人民银行的电子现金支付软件规范 (也可根据需求设置更换为不同运营商的规范软件) , 并在7月通过了银行卡检测中心的认证。由此可见, NFC Micro SD具有IC卡所有的优点和安全性, 甚至比目前在使用的磁卡 (银行卡) 要更安全, 可靠。
在产品功能方面, 我与课题组设计出了“远程交易”与“近距交易”两大功能。
所谓“近距交易”, 是指利用NFC通讯进行的交易活动, 这种交易模式下, 用户账户设置在智能卡芯片中。
此功能的实现过程为:
所谓“远程交易”, 是指利用网络进行的交易活动, 这种交易模式下, 用户账户设置在运营商处。
此功能的实现过程为:
4.2通过接口文件实现智能卡操作的方法
在“远程交易”功能的设计过程中, 课题组开发出了一种基于地址映射技术, 通过读写为智能卡特殊设计的“接口文件”来实现对智能卡进行控制的方法。在不影响产品一般存储功能的情况下, 实现智能卡功能。免去了为不同设备编写不同驱动的工作, 使该产品的能够直接在所有支持存储卡的设备上实现智能卡应用。
普通的存储卡为各种设备提供存储功能时的接口是文件系统, 该接口是一种通用接口, 因此能够实现免驱动访问, 课题组开发出的技术即是利用存储卡的接口文件实现对存储卡内的智能卡的访问操作, 从而实现智能存储卡的免驱动访问方式。
本项目设计出的产品, 如图6所示, 包括存储器接口、存储器控制器、存储器、智能卡四部分。存储器提供给各种外部设备的接口是一个文件系统, 外部设备对文件的操作被视为是对存储器的操作。利用所述原理, 智能存储器的接口同样提供一个文件系统, 但在该文件系统中设置一个智能卡接口文件, 控制器将对该文件的读写都间接映射到智能卡上, 最终实现对智能卡的操作, 从而实现了免驱动的智能存储卡访问方式, 任何支持访问SD卡的外部设备通过接口都可以方便的访问到存储器内嵌的智能卡模块。
这里提到的智能卡接口文件具有以下的属性和特点:
(1) 如图6所示, 智能卡接口文件设置在文件系统的根目录下, 与“我的音乐”、“游戏”、“春游照片”、“文件1”、“文件2”等文件或文件夹位于同一目录, 便于集中管理。
(2) 智能卡接口文件是一个虚拟文件, 而普通文件如“文件1”等在存储器中有真实的物理位置。智能卡接口文件是通过控制器虚拟的文件, 当外部设备读写该文件时, 控制器并不会将读写的内容写到存储器里, 而是解释成对智能卡的操作指令。
(3) 智能卡接口文件不占用存储器的存储空间, 并且文件属性为隐藏。
对于智能卡, 外部设备首先向其发送命令, 智能卡才会响应数据, 对应到所述智能卡接口文件, 需要现对该文件写操作, 然后才能读操作以获取数据。相应的, 控制器将外部设备对智能卡接口文件的写操作解析为发送命令到智能卡, 将对该文件的读操作解析为接受命令的相应数据。如果是对根目录下其他文件的读写操作, 控制器将解析为对存储器的操作命令, 从而实现了区分不同指令的目的。
以上内容介绍了一种智能存储卡的通用接口, 各种类型的外部设备通过该接口即可访问存储卡内嵌的智能卡。访问智能存储卡的步骤为图7所示。
4.3立体天线设计
在项目设计方案中, 由于产品集成度要求, 需要将天线内置到存储卡中, 但在这么小的空间内, 天线性能必然受到影响, 在实现非接触式应用时信号比较微弱且容易受干扰。为解决这个问题, 我和课题组使用了一种“立体天线”, 并制作成月牙形状, 最终放置到卡体月牙形区域中, 这样就最大化利用了Micro SD的物理空间。
这样设计还有一个好处, 当这种智能存储卡插入具有Micro SD卡插槽的主机时 (如手机) , 该卡体的月牙形区域将暴露在手机卡插槽外部, 这样同时也使RF天线暴露在了卡槽外, 这样RF天线就可以不被手机的卡插槽的金属外壳所遮挡, 大大提升了RF天线的信号质量。该部分设计图见图8。
5技术综述
本项目设计出的整合智能卡模块的存储设备, 是为存储设备的一种全新的应用模式。充分利用存储设备的通用性和普及度的优势, 整合了本处于两个不同领域的技术, 为NFC的普及和现有智能手机的技术改造提供了一套新的解决方案, 也为传统存储卡行业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应用产品, 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本项目产品现阶段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特别是在全金属外壳手机以及存储卡槽被电池完全覆盖的手机产品上, 还是存在信号不良的情况。我们计划从提高天线功率以及天线灵敏度角度对产品做进一步改进。
网络存储 性能不俗 篇8
希捷GoFlex Home是单槽位单网口的入门级网络存储产品,不过其设计倒是与寻常NAS不同。GoFlex Home采用了立式设计,由GoFlex移动硬盘和底座两个部分组成,底座前方是一绿一白两个指示灯,背部则是电源按键、千兆网络端口和一个USB 2.0接口。GoFlex Home采用外接电源适配器设计,电源插头是可更换的模块化设计,不过原配提供的选择不多。至于GoFlex Home的硬盘部分就是一个标准的3.5英寸 GoFlex移动硬盘,虽然无法继续拆解,不过用户可以整体更换,因为接口是标准的SATA,因此用户使用其他的硬盘也是可能的。
GoFlex Home的安装使用比较简单。装配好硬件并开机之后,通过配套光盘的Seagate Dashboard软件可以检测、识别GoFlex Home设备,并可以直接进行备份等一些列操作。有趣的是,Seagate Dashboard也支持GoFlex等移动硬盘。在安装完GoFlex Home之后,系统会自动生成三个网络映射盘,分别对应GoFlex Home的Public、Backup、Personal共享文件夹,平时可以像本地硬盘一样通过资源管理器进行直接访问。
智能网络存储 篇9
[数据库文件]
现在让我们讨论一下数据库文件。
[数据库文件]
数据库文件:我们有.EDB文件,我们将在稍后的演示中研究它。它是MAPI数据库。.STM文件是流式或Inte.net数据库。数据库按照类型存放,如果该数据是MAPI数据,它就存入.EDB文件中,如果是Internet或流式数据,它就存入.STM文件。
流式文件存储速度较快。它们可以存储原始数据,没有二进制树开销。平面数据可以非常快速而高效地传输。
每个.STM文件和.EDB文件是与某数据库相关联的单元。每个数据库分别有一个.STM和.EDB文件。空间使用信息校验和存放于一个MAPI文件( .EDB文件)中,记录引用.STM文件中的页表。
这里也会出现随播内容转换,假设有一个MAPI文件,你想要获取存放于.STM文件中的数据,当你请求该数据时就会出现随播内容转换,该数据将被转换为MAPI格式,然后你就可以浏览该数据。这样做的优点在于,如果你要请求本地格式的数据,此时将没有任何内容转换,于是速度就快多了。 [本地内容和延迟转换]
让我们研究一下本地和延迟内容转换。当我们研究存储时,我们会遇到存储的进程和公共或专用数据库,具体是什么类型是无关紧要的。在蓝色.EDB属性存储和流式.STM存储的中央有两个文件。我们有MAPI客户端和POP客户端。让我们看一看这里的第一个提交。如果某MAPI客户端提交某些数据,该数据将存放于.EDB文件中。数据就位于该位置。MAPI客户端试图检索该数据,它从EDB存储中直接检索数据,无需内容转换。如果某POP、IMAP或NTP客户端想要检索该数据,它可以找到该数据,然后按照请求进行内容转换,然后客户端就可以以本地格式查看该数据。 如果数据来自于SATP或其他Internet数据,该数据将被存放于流式媒体文件中,并且以本地格式存放。属性被填充到.EDB文件中,数据则被填充到.STM文件中。
如果某MAPI客户端查找该数据,或者搜索该数据,它可以通过MAPI数据库(即.EDB文件)中的引用找到该数据。它可以找到数据,随播内容转换确保客户端可以查看数据的内容。
[演示1:创建存储组和多数据库,显示数据库文件]
现在让我们切换到演示机器上。我们将创建一些存储组,以说明多数据库和数据库文件。
这里安装了Exchange 2000。我将调用Exchange System Manager(系统管理器)。这里是Exchange组织:Streetmarket。我将简单地研究Streetmarket的属性,启动路由组和管理组,我们将在现在和稍后的演示中复习这些概念。系统通知我需要重新启动控制台。事实上并不需要重新启动。这样就行了。目前发布的仍然是测试版代码。这是我们的第一个管理组,这是我们的服务器:ARMASC2和ARMASC3。这是我所在的机器:ARMASC2。如果我展开ARMASC2,我将看到ARMASC2上的第一个存储组。这是默认的存储组。在名为“第一个存储组”的单存储组下有一个邮箱存储和一个公共文件夹存储。它紧密地映像了Exchange 5.5。我们有一个PRIV和一个PUB--尽管我们通常称之为邮箱存储--这里的单存储组都有一个单存储事务法则。
我们可以深入研究该部分内容,我们看到了非常类似于Exchange 5.5的一些内容;我们看到了登录用户,也就是当前登录的用户。我们看到了系统上存在的邮箱。消息数等特性非常类似于Exchange 5.5。我们将在稍后讨论全文索引。
这里是公共文件夹抽屉。登录特性类似于Exchange 5.5。这里是公共文件夹实例,我们可以确定哪个公共文件夹位于服务器上,也可以按照需要得到它们的某些属性。我们可以通过它检查复制状态,我们也可以使用稍后将讨论的全文索引。
下面研究一下存储组。记住,存储组控制事务日志。事务日志与存储组相关联,而不是与数据库关联。如果我们研究存储组的属性,我可以看到事务日志的位置,我可以看到存放事务日志的系统文件。你可以看到日志前缀。它的名字不是.EDB日志,而是E00日志;这就是日志前缀。下一个存储组将是E01,它的存储位置可以不同。现在你看到的是第一个存储组,它的位置与Exchange 5.5的位置完全相同,也就是位于Exchange Server目录下的 MDB数据,
我们可以选择启用或禁用循环日志。
最小化该窗口并启动Explorer。我们将讨论系统中的实际文件。我们将研究Exchange Server文件夹。这里有MDB数据,你可以在这里看到第一个事务日志E00,记住它就是日志前缀。这里有以前的日志,我们的检查点文件。这里有我们的数据库文件:PRIV1和PUB1。请注意,PRIV有两个文件:MAPI .EDB文件和流式媒体.STM文件。这里是我们的PUB MAPI文件和流式文件。这里还有我们的资源日志。你将看到创建的每个数据库都有两个文件。
启动Outlook。我已经在ARMASC2上的第一个邮箱存储上创建了一些邮箱。我将以管理员身份登录。当然,我可以非常方便地向我自己或该服务器的其他收件人发送消息,或向管理员用户或测试用户发送消息。现在编写一个相当简单的消息,我会给我自己发送一个副本。发出该消息,在该消息被选择并传递后,该消息将很快到达我的邮箱。这就是该消息。我们将要清空Outlook。对你而言,知道此时我将保持Outlook的清空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我将最大化Exchange系统管理器,创建另一个邮箱存储。如果想要创建新邮箱存储,只需鼠标右击想要使用的存储组。然后选择创建一个新邮箱存储。
现在,知道我刚才只是最小化了Outlook是很重要的。我没有关闭Outlook,它仍然处于开启状态。我仍然是登录到该系统上的一个用户。现在我将回到Exchange系统管理器,我们将创建另一个邮箱存储。要这样做,我将选择我打算使用的存储组,在本例中就是第一个存储组。我将选择“新?quot;,然后选择”邮箱存储“,以创建新的邮箱存储。它首先需要你输入名称。我将称之为”第二个邮箱存储“。我们可以看到,系统已经选择将它命名为数据库文件的名称。我将继续下去,选择我输入的名称,并使用该?莆??菘馕募????/p>
在我们实际开始研究这些文件并完成该进程时,先让我说明”限制“选项卡上的一些有用的选项。对于Exchange 5.5而言,你仍然会得到相同的问题警告:”禁止发件人接收“。你可以设置该警告的限制。此外,还有类似于已删除项目保留特性的已删除邮箱保留特性,该特性是非常有用的。因此,你可以将已删除邮箱保留一定时间,并且可以非常方便地恢复这些邮箱,而无需重建服务器并恢复数据。如果你或其他人删除了某邮箱,你实际上可以保留并恢复该邮箱,这将可以节省大量的工作。这是非常非常有用的一个特性。
回到手边的任务,我们为第二个邮箱存储起了特定的名称,让我们继续创建该邮箱,只需点击”OK“即可。系统将会问我现在是否想要装配该存储,我选择是,以激活该存储。装配存储可以允许用户访问该存储。卸下某存储将使用户不能访问该存储。注意,我们可以卸下某邮箱,同时让其他邮箱仍处于运行状态。在我们讨论所有这些内容时,我仍然是一个Outlook用户,我仍然可以发送和接收邮件,读取邮箱等。我或者任何其他用户都可以登录到服务器上,使用相同的操作创建存储。你可以看到,我刚才让消息进入我的邮箱,因为它装配了该存储。这是增加Exchange 2000功能的一个途径。你无需关闭服务器即可完成该操作,因此不会影响到该服务器上的所有用户。它仍然装配了该存储。该操作需要花费一或两个小时。当然,当你卸下某活动存储并进行维护工作时,装配该存储可以花费一定时间,具体取决于需要初始化的恢复步骤。我们刚刚创建了一个新存储。该存储已被成功地装配,我们可以在第一个存储组下的列表中看到第一个邮箱存储,该存储始终都是存在的。这里还有公共图片存储,现在又有了第二个邮箱存储。这是另一个数据库。
现在最小化系统管理器,让我们再来看看文件系统。如果观察同一个.NDB数据目录,我们可以看到,这里有一个新数据库:第二个邮箱存储的.NDB和.STM文件。我们将使用与原先事务日志相同的事务日志。现在又有了一个附加数据库。当然,我们可以添加用户。在添加用户时,我们可以按照我的需要将该用户与该数据库关联。下面继续讨论活动目录用户和计算机,以让你对该进程有一些了解。你将通过活动目录用户和计算机完成全部Exchange收件人管理工作,而不是通过Exchange系统管理器界面。你将操纵某个Windows2000帐户的属性。如果想要添加一个新用户,我将进入我的用户包容器。一般而言,添加一个Exchange邮箱成为此时的一个选择,将其命名为”Joe User“。当然我可以按照需要为它分配一个密码。这里我们可以选择创建一个Exchange邮箱。我可以选择服务器,如果存在多个存储,我还可以选择将使用的存储和服务器。我将把该用户放在第二个邮箱存储上。操作很简单。我创建了一个用户并把他放到其他数据库中。
下一个步骤就是,再次启动Exchange系统管理器。我将继续创建另一个存储组。这是我的第一个存储组。里面有两个邮箱存储和一个公共文件夹存储。折叠该存储组。鼠标右击该服务器,我可以从这里创建一个新存储组。右击服务器名允许我创建一个新存储组。Exchange中的右击功能是非常有用的,你难道不这样认为么?此外,这里还有一个非常普通的对话框,里面有名称、事务日志位置和系统路径。注意,现在它们都是空的。它们还没有被填入内容。在我输入名称时,请注意事务日志位置对话框和系统路径对话框。名称将是”第二个存储组“。注意,它自动填充了内容。你可以看到,它将在你所熟悉的Exchange Server文件夹下添加另一个文件夹。选择”OK“并创建该存储组。我们将看到第二个存储组。我们看到它下面没有任何内容,没有数据库。查看一下Exchange Server下的文件系统,按下F5键更新它,我们看到已创建的文件夹,它是空的。没有其他存储组。那么我提到的事务日志在哪里呢?好的,我们还没有创建一个数据库,因而我们还不需要事务日志。如果我想
智能网络存储 篇10
对于现代化的公司来说,网络运行最为宝贵的是数据。存储是网络的核心,数据是网络的灵魂。所有过程的数据交割均由其计算中心的核心系统
所提供,任何人为的错误,硬盘的损毁、电脑病毒、自然灾难等等造成的数据丢失,都将会造成无可估量的损失。
系统数据丢失不仅会导致系统文件、交易资料、客户资料、技术文件、财务帐目的丢失,使工作紊乱,严重的会使业务瘫痪,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如何有效的保护现有数据,使得业务稳定运行则显得尤为重要。当人为因素(如:误操作)、硬件故障及其它不可预见因素造成数据丢失、系统瘫痪时;或者是不可抗力的灾难(如火灾、水灾)发生时,如何保证及时有效的恢复系统和数据,使业务得以正常运转,将损失减小到最低,则是用户最为关心的问题。
那么要解决上述问题最为根本的的办法就是数据的集中管理和数据备份。数据集中管理是通过双机热备份系统,将所有站点的数据直接从中央存储设备读取和存储,并由专业人员进行管理,极大地保护了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同时,减少了各站点的工作量和简化了工作流程,最大限度的保护了现有设备。在发达国家,几乎每一个网络都会配置专用的外部存储设备,而这些设备也确实在不少灾难性的数据丢失事故中发挥了扭转乾坤的作用。计算机界往往会用服务器和数据备份设备(如磁带机、磁带库、磁盘阵列)的连接率,即一百台服务器中有多少置了数据备份设备,来作为评价备份普及程度和对网络数据安全程度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经过对计算中心系统软、硬件环境的了解和分析,结合现有资源并充分考虑系统将来的升级,航天联志公司提供了一整套完备、智能化、易管理的数据备份方案,简洁、可靠的灾难恢复机制,并可平滑的扩展升级,为企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方案概述
本方案针对实际业务、文档数据存储体系进行了一套完整的规划和设计。整个方案主要以安全性、高性能、高扩展性三方面为基础,凭借航天联志公司多年来在存储(Storage)领域运作经验所总结的系统设计思想和方法论为核心,并依据此原则分析的业务数据流程和组织管理,设计技术方案,指导方案实施和后继支持。方案旨在建立起一套科学高效的数据存储、应用和管理系统,提高运营效率,确保服务质量,并以此为出发点,帮助客户实现最终拥有新一代的现代化高科技运行体系。
需求分析
1、重要数据存在的隐患
数据丢失的原因
自然灾害: 地震、火灾、雷电、洪水、飓风;
犯罪: 盗窃、故意破坏、病毒;
软硬件故障: 如硬盘划伤;
人为因素: 误操作、误删除。
硬件故障、软件错误
人的误操作是数据丢失的最主要原因。50%以上的数据丢失是由于硬件故障或软件错误造成的,30%以上的数据丢失是由人的错误操作造成的,病毒和自然灾害造成的数据丢失不到15%。
调查结果显示,具备计算机网络的公司有2/3遭遇过数据丢失的情况。
因此,得出八个必须重视数据管理的理由:
硬盘驱动器毁坏。由于一个系统或电器的物理损坏使你的文件丢失。
人为错误。你偶然地删除一个文件或重新格式化一个磁盘。
。有人在你的计算机上远程侵入并损害信息。
病毒。你的硬盘驱动器或磁盘被感染。
盗窃。有人从你的计算机上复制或删除信息或侵占整个单元系统。
自然灾害。火灾或洪水破坏你的计算机和硬盘驱动器。
电源浪涌。一个瞬间过载电功率损害在你的硬盘驱动器上的文件。
磁干扰。你的软盘接触到有磁性的物质,比如有人用曲别针盒,使文件被清除。
2、需求归纳:
建立多机高可用系统,在某主机或应用故障的情况下,高可用手段应能迅速向另一主机切换,以保证系统24小时不间断运转。
(1) 在线数据存入高性能的磁盘阵列。
(2) 存储设备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以解决数据量的激增带来的棘手问题,
(3) 系统结构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能,以便于系统升级时可做到原有投资保护。
(4) 存储管理系统具有可扩充的体系结构,支持分级存储管理
方案设计原则:
在系统设计中我们遵循以下原则:
系统设计的前瞻性:充分考虑未来3年的业务发展的需要。
系统设计的先进性:在经费和技术许可的范围内,引进、吸收和应用先进技术。在数据存储管理系统软件设计和存储网络设计以及存储设备选择上采用目前国际先进方案,在建立先进的存储结构的同时,获得较好的数据系统运行效率。
开放性原则:系统采用的各种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均遵循国际标准或工业标准及国际流行标准,符合开放性设计原则,使其具备优良的可扩展性、可升级性和灵活性。
安全性原则:数据备份系统构成应用系统的保障子系统 。数据备份系统的最终目的是确保应用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故障恢复机制,系统设计的首要目标是建立这一系统安全体系。
稳定性原则:我们在采用国际先进的存储技术的同时,着重考虑了系统的稳定性和可行性,使系统的运营风险降低到最小。这样,系统能够充分享受先进的存储技术带来的巨大收益。
系统设计的完整性:本系统的各项设计应从整体考虑,各子系统应构成完整的数据系统。一个完整的数据系统应包括: 1) 多机热备份系统 2) 虚拟磁盘管理和高效文件系统 3) 大容量高速磁盘阵列子系统
系统设计的经济性:在满足所有需求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数据管理软件,存储网络设备和相关存储设备,使系统具有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可管理性与数据系统高效率原则:电子商务和关键应用要求数据系统具有高速的访问能力和可持续访问的能力,因此数据系统的设计首先要建立一套高效的存储系统机制,包括采用先进的存储技术,采用先进的存储系统软件,同时要提供强有力的数据系统管理能力。
可扩展性原则:
1)硬件的选择上,配备稳定性高、易扩充的磁盘阵列,适应平滑升级,保护现有投资。
2)在存储软件的选择上,可扩展性原则也至关重要。实际上只有系统软硬件均符合技术发展潮流,采用相关的先进技术,在功能上相辅相成,整个系统的平滑升级才能成为可能。
系统总体设计结构图:
解决方案” width=“446” height=“239” />
系统的总体结构说明:
数据集中存储设备为当前业界领先的磁盘阵列产品。
所有服务器上均配置ROSE HA作为双机热备份软件,一旦任何系统应用出现故障,该应用系统会迅速切换到其他服务器上运行。
二台服务器上均配置为WinNT/2000。作为高性能系统的基本工具,是任何一个高性能系统必不可少的
系统技术特点:
1) 100%数据高可用保证
该方案采用的磁盘机拥有完全的冗余和容错能力,提供100%数据可用性保证的存储系统。如果在使用中,任一路径出现故障,仍有连路保持可用。不会造成服务中断,因为在路径故障发生的过程中不会出现瓶颈。
在磁盘阵列上执行所有的维护工作,而不需中断用户的日常操作,更换冗余硬件(包括硬盘),增加功能、扩充系统容量、升级微码等等,所有这些操作都不需要关闭系统或牺牲关键应用的性能。
非易失性高速缓存,在任何时间内,对所有磁盘阵列都是可存取的。在高速缓存内自动维护着两份拷贝,以保护用户的重要数据,对于每一份拷贝,由独立的电源和备用电池提供保护。事实上,电池也是冗余的,因此数据可保留在高速缓存中,直至电源恢复正常。该磁盘阵列系统总是持续地向磁盘传送数据,不像其他一些系统,只在高速缓存写满了以后或断电情况发生时,才向磁盘传送数据。
该磁盘阵列采用的是是世界上最可靠的磁盘。其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长。而且其拥有的全局动态备盘功能,允许替换整个系统中的任何盘包,节省了用户的时间和金钱。没有其它企业级的存储系统可提供如此高级别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不停机的卷复制
3) 采用双机热备份技术消除故障
Aisino服务器提供了对数据持续存取的附加支持。支持ROSE HA等几个业界领先的开放系统主机故障切换软件解决方案。主机故障切换允许一台备用主机在生产主机出现故障时,接管其上的存储和网络控制权,并重新启动运行在上面的应用服务。
在主机和磁盘阵列间的路径是一个潜在的单点故障,它可能会导致数据存取的完全丢失。其备用路径(Alternative Path)支持经由两条分立的路径存取同一个逻辑单元。若主路径出现故障,则通过备用路径重新启动I/O。使用路径切换软件,可使主机迅速地从接口故障中恢复过来,保证数据的可持续存取。
网络存储空间就要这样玩 篇11
网盘整合
利用网盘,我们可以很方便地和朋友分享优秀资源或备份文件。但每次都要打开浏览器才能将文件传到网盘中,的确有些麻烦,特别是拥有多个网盘的用户在管理不同网盘时会更加的烦琐,好在笔者在名为AsLocal的第三方应用的帮助下,将网盘接口直接添加至“我的电脑”中,就像管理本地硬盘、U盘文件一样,轻松地通过复制粘贴删除就能直接操作网盘上的文件。
AsLocal唯一功能就是在“我的电脑”中为网盘增加一个“驱动器”,像管理本地文件一样管理网盘内容。AsLocal的体积很小,支持主流的 Windows 7与XP操作系统。它的安装过程很简单,第一次安装的时候由于系统需要,会自动关闭Windows资源管理器,安装完成后就会在“我的电脑”中多出了一个“我的网盘”盘符。双击图标“我的网盘”之后,右击鼠标,在右键菜单中选择“新建网盘”就可在众多网盘中找到你所拥有的网盘,按照提示输入账户和密码将其添加至管理列表中(如图1)。当你需要上传与下载文件时,直接选择复制粘贴(Ctrl+C/V)或是通过鼠标拖拽。操作与U盘、本地硬盘、移动硬盘完全一致,比起打开浏览器登录后再上传下载要方便许多(如图2)。
AsLocal的最新版本已支持百度、盛大、 网易网盘、腾讯中转站、115网盘、Skydrive、华为网盘、金山快盘,新浪微盘等网盘,对于经常使用网盘的朋友来说,将它们集成在“我的电脑”集中管理肯定会方便不少。
网盘之间的数据转存
相信大家都喜欢将网络上分享的资料存储在一个常驻的网盘中,比如笔者就喜欢将各式各样的资料、电影存储在百度云中。一旦遇到别人分享除百度云以外的网盘数据,且笔者又想将其放置进百度云中进行统一管理收藏时,这让笔者花了大量的工夫来实现这一目的,其中包括将其下载至本地后再上传至百度云空间。网盘间的直接转存功能在现阶段是不会存在的,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后,发现网盘的离线下载功能在数据转存时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本文以360网盘转存至百度云为例进行讲解。
首先打开已存储资料的360网盘,选中需要转存的文件点击下载,这时云盘弹出的下载选项界面中会将文件的URL路径提供给我们,如果点击下载后系统直接跳至迅雷进行下载时,我们可以右键点击下载项在菜单中选取“复制下载链接”(如图3),选中此路径将其复制至剪切板中。这时我们再进入百度云,点击主界面中的“离线下载”,将复制的路径粘贴至下载文件链接(如图4),再选择文件路径后,点击开始下载即可。
Tips
不同的网盘在转存数据时的操作大都相同,华为网盘、115网盘均可使用这样的下载方式(如图5)。百度浏览器、搜狗或是QQ浏览器在点击下载后会自动弹出下载选项页面,如果是使用的FireFox或是Chrome浏览器下载时,是自动将文件进行下载,这时我们就需要为浏览器添加迅雷下载插件,这样就能调用迅雷下载器,以便我们获得文件的URL地址。
网盘资源快速获取
网络硬盘的出现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无论是文件资料的分享还是个人存储都十分便利。笔者在百度云空间内存储了海量的电影,为了将其利用起来,笔者决定在网络播放器中直接播放存储在云盘中的高清电影,由于播放盒子中没有百度云的数据接口(由于播放器的不同,盒子中的网盘数据接口便有所不同),因此笔者找来了第三方应用,来实现百度云与播放盒子的互联。
“电视猫”是笔者最终选用的视频播放App,它对百度云的数据支持要优于VST全聚合,并且操作界面要比百度云客户端简单不少。运行电视猫后,选中主界面中的“设置”选项,在下级菜单中选择“绑定百度云”(如图6),这时我们打开手机端安装的百度云并扫描屏幕中的二维码即可实现绑定(如图7)。完成后,先别慌选择百度云选项,我们还需要在手机或是PC端登录百度云,将存储在其中的视频放置在“我的应用数据/moretv”文件夹类(如图8),这时我们再通过电视猫进入百度云,即可在视频选项中看到存储的视频文件了,选中即可调用盒子内置播放器进行播放。
Tips
由百度云分享的电影资源有限,为了丰富我们的影片库,我们可以通过百度云的离线下载功能,将BT种子添加至百度云中进行转存,一部1080p电影转存只需要1秒钟就能完成(如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