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光分配网络

2024-09-21

智能光分配网络(精选4篇)

智能光分配网络 篇1

智能光分配网络电子标签的实现方案多种多样, 还需要捆绑同一厂商的智能化ODN设施, 未形成产业化, 这给运行维护带来一定难度, 因此, 需要尽快将电子标签标准化, 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 促进产业链发展。

随着“宽带中国”战略的大力实施, 光纤到户规模建设, 基于铜缆的宽带技术已经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光分配网络变得越来越庞大, 越来越复杂。

接入网光纤纸质标签管理问题众多

光分配网络具有无源的特性, 相对于铜缆技术, 故障大幅度降低, 但是管理上存在很多困难, 尤其是仍通过纸质标签管理, 存在问题众多。

无源设施管理难:无源设施无法进行远程管理, 比如光纤的端口连接状态、设施端口的状态、设施的状态等均无法读取和管理。

业务开通校验无:施工人员在业务开通过程中, 光纤端口的查找、光纤端口的连接、纸质标签的制作和标记、资源的录入等工作均无校验过程, 很难保证准确性, 返工率高, 同时很可能导致资源数据的错误, 事后也很难排查。

业务开通时间长:资源数据的不准确导致业务开放平台很难进行自动路由计算, 通常需要先排查资源情况, 然后再分配光纤路由, 或者派单无法执行时退单, 导致二次上门, 使业务开通时间无法保证, 人工成本提高。

光纤资源浪费多:资源数据的不准确导致大量端口无法开通业务, 只能闲置, 光纤资源无法有效利用。

人工管理成本高:在光纤资源的录入、管理、维护等阶段, 需要大量的人工操作, 例如资源的录入、线路的巡检等, 工作量大、效率低, 且容易出错。

因此, 需要构建一个新的接入网光纤管理体系, 满足大规模光网建设后面临的光纤管理需求, 实现无源设施的可管理、快速业务开通且自动校验、光纤资源的自动录入和管理、充分利用光纤资源等。

采用电子标签实现智能光纤管理

智能ODN解决方案采用电子标签可以实现自动采集与同步光纤连接的资源数据, 精确管理和控制光纤连接, 支持自动调度和快速提供服务。智能ODN还可以提供光纤网络端到端的视图, 从而支持远程自动化监测、检测和定位故障等。

智能ODN系统包括下面几个模块。

电子标签:可以采用接触式ID标签或非接触式ID标签 (如RFID) , 这些标签是用来识别和连接光纤。电子标签提供了惟一的标识信息, 包括惟一的序列号、厂商、在光分路器或者是光缆中的位置等。电子标签把ODN基础设施如ODF、OCC等转化为智能设施, 可以远程控制和监视。

智能化ODN设施:在传统ODN设施的基础上, 增加主控和端口的监控能力, 实现标签信息采集、端口状态监控以及端口定位指引等功能。智能化ODN设施是有源的, 在机房环境中可长时供电状态, 在室外环境或者供电不便的场景可由智能便携工具在施工时向其短时供电。

智能管理终端及北向接口:在施工中, 智能管理终端可以辅助安装和维护, 减少纸质工单的使用, 减少人工错误, 并提高工作效率、减少施工时间, 同时施工人员也可以通过智能管理终端获得每个光纤端口和连接的详细信息、路由和维护历史等, 辅助施工。智能管理终端的北向接口与OSS系统对接, 包括资源管理系统和装维调度系统等。

智能便携工具:智能化的ODN设施无需实时供电, 在施工中, 通过智能便携工具为智能化的ODN设施提供电源, 并支持智能化ODN设施和智能管理终端之间通信转发功能。

智能ODN网管及北向接口:智能ODN网管对智能ODN设施进行管理, 并实现配置管理、故障管理、安全管理、拓扑管理、系统管理等功能。智能ODN网管的北向接口和OSS系统对接, 包括资源管理系统、装维调度系统、集中告警系统以及在线预处理系统等。

本文重点研究电子标签技术。

电子标签形态多种多样

电子标签技术是智能ODN的核心技术, 目前实现的技术和产品形态多种多样。在实现技术中有接触式:一线寄存器、I2C, 还有非接触式:IEC1569313.56M (采用TI、飞利浦、Broadcom的芯片等) 。

产品形态有框套式、光缆式、内嵌式等几种。

框套式:2引脚金手指方式、4引脚金手指方式、2引脚弹簧片方式、4引脚弹簧片方式、耳机插孔式等。

光缆式:2引脚金手指方式、2引脚弹簧片方式、TF卡方式、micro USB方式、mini USB方式、插针方式等。

内嵌式:由于光纤连接器可用寿命至少是25年, 而电子标签无法保证, 如采用内嵌式, 将来可能需要中断业务更换, 因此内嵌式不适合在智能ODN系统中使用。

电子标签的不规范和多样化导致成本一直无法降低, 并带来运营商施工和运营不便, 运营成本也居高不下, 因此亟需规范电子标签。电子标签的标准化包括功能和性能的规范化、编码的统一、实现技术和结构尺寸的标准化。

电子标签的基本要求

电子标签通过结构固定件固定在光纤活动连接器的插头上, 固定方式有两种, 分别是固定在连接器的框套上和光缆上, 称为框套式和光缆式, 示意图如图1所示。

电子标签技术辅助实现光纤的智能管理, ODN的核心功能还是光纤的连接, 因此在光纤/光缆/光分路器等电子标签载体上增加电子标签后不能影响载体本身的光学性能、可靠性等。另外, 电子标签智能功能和性能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智能功能:存储编码信息、标签读写等。

智能性能:电子标签读取性能, 包括读取速度、成功率、正确率、读取次数、写入次数等;电子标准电子元件的可靠性, 包括接触式盐雾性能、非接触式增加电磁干扰性能、电磁兼容性等;智能连接器整体的机械性能, 包括结构固定件保持力、结构固定件重复开启次数等。

电子标签主要有两种实现技术

按照电子标签的读取方式分类, 电子标签的实现技术可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电子标签。

接触式电子标签

接触式电子标签也称为e ID, 是通过引脚的接触实现标签信息的读写, 常见的接触式电子标签产品有:USB-Key、SIM卡、电话IC卡、银行IC卡等。

在智能ODN中, 由于电子标签的体积较小, 因此通常采用2个或者4个引脚的方式, 推荐采用基于一线寄存器的2引脚电子标签, 这种标签具有如下优点。

可靠性高:只要2个触点接触即可, 可能出错的点比较少, 可靠性大幅提高。

兼容性强:体积小使得2脚芯片即可用于SC、FC等普通密度连接器上又可用于LC、MU等高密连接器上。

外围结构简单:触点少而带来外围结构的大幅简化, 减小整体体积的同时进一步提高了可靠性。

基于一线寄存器的2个引脚的接触式电子标签读写互通简单, 可采用如图2所示的引脚顺序, 参数满足如下要求:引脚定义上, 应引脚1接地, 引脚2数据;电压方面, 要求在2.8~5.25V;读取速率上, 满足最高125kbit/s, 协议要求须为一线寄存器 (1-wire) ;工作温度应在-40摄氏度~85摄氏度。

非接触式电子标签

非接触式电子标签可通过无线电讯号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信息, 不需要机械或光学接触, 主要由存储集成电路芯片和收发天线构成。常见的非接触式电子标签产品有:身份证、火车票、工卡等, 相关标准有ISO/IEC 14443A/B、IEC15693等。

非接触式电子标签通常采用遵循国际标准的芯片, 产业化较好, 读写互操作容易实现, 参数满足如下要求:支持标准上, 应符合ISO/IEC 15693标准;载波频率在13.56MHz±7 k Hz;最大工作距离不小于5毫米;功率>40m W;工作温度在-40摄氏度~85摄氏度。

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电子标签的比较分析

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电子标签的比较分析如表1所示。

接触式和非接触式电子标签各有优缺点, 都能满足智能ODN的需求, 但对于需要便携工具供电的智能ODN而言, 由于RFID的功耗是e ID的几倍, 因此, 主要选择接触式电子标签。

电子标签的编码信息十分关键

电子标签的编码作为每个光纤连接器或者光缆的惟一标识, 存储在电子标签中, 为保证互通和部署, 应采用统一的格式, 并且同时兼容不同方式, 包括接触式和非接触式。

同时考虑到电子标签的存储空间以及读写时间, 标签编码定义的最大总长度为1024比特, 而对于非接触式电子标签, 读取的长度越大端口功耗越大, 因此, 可以仅读取前256比特的信息。

电子标签的编码信息中包含的信息主要有以下几种。

产品类型:标识电子标签载体的类型, 包括双端标签跳纤、单端标签跳纤、跳缆、光分路器等。

输入/输出字段:标识电子标签载体的输入端或输出端。

编号:标号包含两个部分, 即厂商标识和序列号, 电子标签配对时两个部分都要相同。厂商标识采用SNMP协议中规定的OID, 即企业代码, 是由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IANA) 组织统一管理, 序列号由厂商生成并保证其惟一性。

端口序号:对于多端口的电子标签载体, 标识光纤在载体中所对应的端口号, 是从1开始编号。

输入端口数:对于多输入端口的电子标签载体, 标识输入端口数量, 而单端口电子标签载体输入端口数量为1。

输出端口数:对于多输出端口的电子标签载体, 标识输出端口数量, 而单端口电子标签载体输出端口数量为1。

小结

总体而言, 面对接入网成海量态势发展的光纤, 采用电子标签的智能ODN可以实现以下好处:简单、高效、准确地管理资源;准确、快速地提供服务;不中断业务地快速定位和修复故障;保证光纤网络稳定、可靠。

核心的电子标签技术已逐渐成熟, 但是, 由于电子标签的实现方案多种多样, 目前还需要捆绑同一厂商的智能化ODN设施使用, 未形成产业化, 给运行维护带来一定的难度, 因此, 还需要尽快进行标准化, 促进产业链发展, 降低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

刍议智能光交换网络的发展 篇2

关键词:智能光交换,弹性分组环,MPLS over WDM

1 网络技术发展的背景

从光传输技术的发展进程来看,在短短的10年中,光传输技术发展迅速:由早期的SDH→DWDM。近年来,中国IT业也全速追赶世界发展的潮流,大约每2年的时间传输速率提高3倍,光纤总长度已达100万公里,同时IP业务的迅速发展使骨干网的宽带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各地的电信与广电运营商也积极推进网络的光纤化进程。

在这些新型可重构的光网络节点设备的控制通路中,使用了现有的数据网络控制协议(如MPLS、OSPF等)来决定路由。另外,由于在IP路由器、ATM交换机等设备中强化了流量工程和基于约束的路由技术,从而允许这些设备动态决定带宽。这两种技术的使用,为传统的光网络引入了智能控制和管理信令,从而使得光网络具备了智能化的特点。并且实时的智能光网络能够有效地连接光网络资源和数据业务,提供高性价比的传送网,而且为发展新型宽带网络业务铺平了道路。

现代社会对网络带宽的巨大增长促使各种组织致力于传统IP网络协议的修改,使之能够支持QoS,特别是语音和实时图像传输对QoS的迫切要求。在提供QoS保证和优化组网模式的可用技术方案方面,MPLS (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是一种被广泛接纳的技术,它使无连接的IP协议具有了面向连接的特性。高密度波分复用传输设备的波长数飞速增长以及OXC的实用化,使得第三层的交换或MPLS直接运行在波长级别上成为可能,因此,基于MPLS控制平台的IP光网络技术近来发展十分迅速。

对于通信等网络运营商所要建设的光传输网络,首先要考虑建设一个经济高效的网络架构平台,即充分利用光层的技术,提高系统的容量,降低系统的成本;其次提供多业务的广泛的接入平台,扩展用户范围;然后发展智能光传输网络,增强网络的适应能力,提供全新的网络业务,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智能城域光网络随着城域网业务和应用的不断发展,其接口呈多样性,流量具有随机性,这都要求网络具有智能化,能实时分配资源,自动建立连接。自动交换光网络(ASON/ASTN)是智能光网发展的主流方向,目前国际电信联盟等国际性标准化组织都在研究智能光网技术,并提出了一些相关的建议或草案。ASON网络结构最核心的特点就是支持电子交换设备动态向光网络申请带宽资源,可以根据网络中业务特性动态变化的需求,通过信令系统或者管理平面自动建立或者拆除光通道,不需要人工干预。

2 主要实现技术

采用MPLS over WDM技术为光层引入了控制信令,从而形成了智能光网络技术。它利用传统的IP选路协议来发现路由,并对现有的BGP、IGP、OSPF、IS-IS等路由协议进行扩展来传递计算标签交换通道(LSP)时所需要的链路状态拓扑、资源可用信息和策略信息,同时利用LDP、RSVP,为LSP通过网络预留资源或规定相应的显式通道。为了将MPLS选路协议和信令协议与光交换机相适配,构造智能型波长路由器/光交换机,就必须对传统MPLS协议作相应的扩展和修改:建立新的链路管理协议(LMP),以处理光网络的链路管理;扩展适配的OSPF/IS-IS协议,以便公告可用的光网络资源;通过扩展适配的RSVP来提供光网络所必须的流量工程能力,使得LSP可以在整个光核心网络上实现明显标记。

使用MPLS的主要优点就是它可提供可变长度的标签栈功能,从而使得MPLS具有多级LSP体制。向光网络进行扩展的MPLS与传统的MPLS有所不同,它支持多种类型的交换粒度,如时分复用(TDM)、波长和光纤交换等。这种可支持多种类型交换的光网络信令允许大量的LSP在交汇点进行汇集,从而透明地穿过更高一级的LSP隧道,然后再在远端节点进行分离。这种操作模式非常有用,它可以将骨干网络中部分第二层的大型业务隧道加以汇聚,或者将它们归并和疏导到更高一级的LSP中,以更大的粒度穿过骨干光网络。通过MPLS控制平面可以动态地要求传送层提供所需带宽、配置波长等网络资源,并通过保护恢复技术提供更强的网络生存能力,从而使光网络能够像面向连接的电路交换一样实现面向连接的光路交换。

MPLS技术的出现,使得我们能够通过基于分组,信元的网络实现动态互连和流量工程并在光纤层实现动态连接。这些技术的出现为网络向更加简化和更加智能化的方向迈进创造了条件。因此,目前许多国际标准化组织和行业论坛已经开始开展有关智能光网络的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其目标是拿出一个开放式的通用光网络模型和相关标准接口。基于ASON的智能光网络可以实现光通路的永久性连接(PC)、软永久性连接(SPC)和交换型连接(SC),从而实现对光链路的快速、灵活配置,以满足流量工程和服务质量的要求。

3 对不同业务的技术支持

在传输网中采用新一代的传输设备,除了要解决原有的话音业务以外,还需要考虑对数据业务的支持,针对数据业务的特点,发展适应数据业务发展需要的宽带传输技术对于ATM而言,主要是VP-RING技术,即通过在传输网络上逐点汇聚实现带宽的共享,通过相关的协议实现环网的保护。对于IP业务,可以采用内嵌RPR(弹性分组环)技术,该技术通过相关的协议,实现环网的动态共享和保护。

4 下一代的光网络发展策略

下一代光网络将使用交换技术提供动态的端到端连接,创建一种智能光网络(ION)。ION能快速地配置和恢复端到端连接。一个连接所占的带宽可从一个STM-1一直扩大到整个波长的容量。这种能力对于改变通信业务的现状意义深远,它促进了带宽使用的更快增长。

4.1 从电信号到光信号

光联网是实现ION的关键,它能为业务层提供可扩展性、可靠性和最低的成本开销。光层由多个集成的模块构成,这些模块与网络智能相结合,将能支持光层的动态配置。这些模块包括大容量线路系统、光交换平台和可调设备。大容量线路系统能达到每秒太比特级的传输速率,并能支持相距数千公里的两个城市之间的全光连接。这些系统只有极少量的光电转换器,因此,它相对于传统的较短距离的线路系统在运营成本和业务速度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优势。光层中的光交换平台将从不透明交换过渡到全光交换,到那时,它不仅能够交换单条光通路、成束的光通路,甚至整个线路系统的光纤,故其扩展能力是空前的。可调光源、过滤器和接收机将能提供灵活的选择性和降低运营成本。这些边缘设备能支持高效的波长分配,降低波长阻塞,并通过固有的再生能力消除了距离上的限制。

4.2 从不透明交换到全光交换

从业务运营商的角度来说,全光交换机(PXC:Photonic switch)的主要优点在于它具有可扩展性,能降低成本,并能提高业务速度。PXC能够在一个端口上透明地交换一个任意速率和协议的波长,或一束波长,甚至是包括所有波长的整根光纤。从技术观点来看,快速的技术进步正在促进光交换和全光网络技术的实现。传输距离可达3000公里以上的长距离光系统即将投入商用。

总之,构建光互联网络所需的基本功能部件已经具备,下一步就是要考虑如何增加智能,以解决所有网元设备之间的互连互通问题。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需求的不断出现,基于光网络的智能化技术也会不断发展,并将引发光网络技术的一次新的革命。

参考文献

智能光分配网络 篇3

智能变电站数据通信业务主要包括电网数据采集、电网实时控制 (包括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化) 、设备运行状态在线监测、变电站环境监测等。依据IEC 61850标准《第5部分:功能通信要求和装置模型》以及各类通信报文的不同功能和对传输时延的不同要求, 将数据通信负载分为以下四类。 (1) 快速报文。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中最重要的快速报文是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 (GOOSE) , 事件信息包括跳闸、合闸、闭锁、解锁等。 (2) 中速报文。该类报文对传输时间的要求比快速报文略低, 典型的中速报文是采样值 (SV) 报文, 一般由过程层的合并单元 (MU) 产生。 (3) 低速文件报文。该类报文以制造消息规范报文 (MMS) 为代表, 是在TCP-IP协议基础上开发的报文。 (4) 时间同步报文。用于实现自动化系统IED内部时钟的同步。智能变电站四种主要业务在实时性、可靠性、安全性以及数据流量等方面的性能要求详见表1。

2 常规网络通信能力分析

智能变电站采用“三层两网”设计, 通过数据业务分析可以看到, 在过程层与间隔层之间存在持续、大流量原始数据, 以及突发、实时的控制命令报文, 这些数据以间隔为单位、多种类型的数据通信业务在间隔之间以及间隔层与站控层之间传递, 大量的采集数据需要在间隔层装置中预处理;间隔层以上的持续数据、大流量数据比例减少, 数据通信业务类型增加。

智能变电站现有的网络采用面向对象的以太网技术构建, 跨间隔、跨层级的大流量数据通信能力不足。受间隔层设备隔离和过程层网络覆盖范围有限因素的制约, 数据在间隔之间以及过程层直达站控层的传递不够灵活, 需要间隔层装置转发, 这种限制对跨间隔的保护、测控系统 (如母差、备自投等) 十分不利。随着智能变电站发展, 跨间隔的系统越来越多, 需要构建一个更加灵活、限制更少的通信网络。

3 网络设计原则

变电站网络设计涉及多种因素, 其主要原则包括:

3.1 数据业务分类

变电站中各种数据业务通信要求不同, 利用变电站数据业务分类的特性, 组建不同特点的通信网络, 在多种信息混合的情况下保证实时信息传递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是网络设计的基础。信息多样化和传递实时性是通信系统中的一对矛盾体, 解决这个矛盾是选择网络通信方案的基本原则。

3.2 网络互通和隔离

通信网络应提供IED互联的便利性、灵活性, 为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发展预留空间;同时网络应满足各个系统间隔离的要求, 以保证各个专业系统 (保护、自动化) 互不影响。互通和隔离是一对矛盾, 构建变电站通信网络应该妥善解决这个矛盾。

3.3 通信系统的建设成本

变电站通信系统的性能与成本是网络设计中的另一对矛盾, 较高的性能要求, 往往导致较高的建设成本。降低成本的途径一是采用合理的网络结构设计, 避免复杂的网络结构, 减少通信设备数量;二是采用标准、成熟、流行的技术;三是合理配置网络资源, 裕度考虑合理。

4 智能变电站无源光网络设计

4.1“两层一网”整体构架

根据网络设计原则, 综合考虑智能变电站网络性能要求和建设成本, 利用数据通信业务分类的特性, 组建“两层一网”通信网络。“两层一网”中两层指站控层、设备层 (过程层、间隔层合一) , “一网”指全站MMSGOOSESV合一网络。

在“两层一网”两层网络方案中, 采用无源光网络技术, 组建统一通信网络 (详见图1所示) , 采用面向连接、接近电路交换特点的交换技术 (MPLS-TP) 替代以太网技术, 构建逻辑网络, 将过程层、间隔层合一。通过网络互连使得变电站成为一个整体, 变电站中任何意两个IED设备通过统一网络可以直接实现通信, 通过网络互连使得变电站成为一个整体, 便于发挥各种自动化保护、测控系统的整体效益;同时, 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广播、组播技术实现保护、测控数据的一对多的跨间隔传递, 大幅度提高通信的效率。

4.2 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变电站通信网络设计采用“两层一网”结构, 通过引入无源光网络技术PON, 将整个通信资源划分为许多小时间片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其关键技术主要包括无源光网络技术、分组交换技术、并行网络技术、逻辑子网技术等。

4.2.1 无源光网络技术

智能变电站网络引入了无源光网络技术PON, PON技术将整个通信资源划分为许多小时间片实现数据的传输和交换, 多倍地增加通信资源数量;每一路数据占有一个专属自己的时间片, 各路数据之间不产生资源竞争。通过无源光网络的应用提高设备集成度和网络覆盖能力, 引入高精度时间同步技术提供具有亚微秒精度的同步控制环境;采用多重路径快速保护机制, 提高数据传递可靠性, 增强网络的鲁棒性和生存能力;采用专用业务网络技术, 提供传递高速同步控制为基本业务兼容信息网、多媒体数据业务的综合通信平台。

4.2.2 分组交换技术

为克服以太网交换技术的不足, “两层一网”网络设计中采用面向连接、接近电路交换特点的分组交换技术 (MPLS-TP) 替代以太网技术作为实时交换机的基本技术体制。分组交换技术采用固定的分组连接, 每一个连接固定分配一定的资源, 基本保证连接的资源不受干扰;通信网络可以为每两个IED设备之间提供固定的连接和固定的带宽。这种技术在数据传递前通过带宽资源分配机制确定资源, 在数据传递过程中固定不变, 强调面向连接、严格控制、资源独占和通信保障, 因此该技术可以保证通信的可靠性, 提供固定的通信时延。

4.2.3 并行网络技术

在统一物理网络的基础上, 采用并行网络技术, 实现IED设备由单点接入到双网络接入的转变, 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详见图2。具体组网中, 主备两台完全相同的交换机和接入网络组成并行网络, IED设备配置P模块接口, 采用标准的PRP方式 (即双路并发、主动放弃方式, IEC62439) , 实现主备网络无缝、无损的保护切换。全站设备以并行网络保护方式接入, 实现覆盖全系统的N-1保护和全路径端到端的1+1保护。

4.2.4 逻辑子网技术

根据数据业务类型对通信网络资源进行实质性划分, 依据高级、紧急、快速业务资源专用, 低级、慢速业务资源复用, 各类业务之间资源占用互不影响的原则, 利用可预配置时分复用交换技术, 将一个物理网络划分成若干独立的逻辑子网分别传递不同类型的业务, 具体见图3。通过资源划分, 将智能变电站典型业务分成GOOSE逻辑子网、SV逻辑子网、MMS逻辑子网三个逻辑平面, 各业务之间逻辑隔离, 互不影响, 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

5 结语

通过将智能变电站网络创新设计为“两层一网”架构, 组建全站统一的无源光网络, 采用面向连接的分组交换技术, 变电站中任意两个IED设备都可以直接实现通信, 提高网络性能;简化变电站网络结构、变电站交换机数量大幅减少, 网络设备投资减少60%以上, 效益显著。

摘要:本文在智能变电站数据业务分析的基础上, 通过EPON组建全站无源光网络, 简化变电站网络结构为“两层一网”, 提升网络的综合业务接入与处理能力, 降低网络建设成本。

智能光分配网络 篇4

传输网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的展开, 都可以围绕四个考量来进行即安全性、可控性、高效性、扩展性。传输网的优化内容包括根据考量指标针对其组成的三要素:网络结构、传输设备、光缆线路所进行的优化。

一、网络结构的优化

网络结构的优化包括结构拓朴的优化、通路组织的优化、同步方案的优化等。

1. 结构拓扑的优化:

根据我国网络结构体系总体的思路, 传输网结构总体是采分层、分区、分割的概念进行规划, 就是说从垂直方向分成很多独立的传输层网络。例如本地传输网可分成核心层、汇聚层、接入层例如:汇聚层节点的选择一般要考虑机房条件好、业务发展潜力大、可辐射其他节点等因素, 另外更重要的是节点出入局的光缆要有不同路由;汇聚环上节点数量的调整, 节点数不宜太多, 以2.5G速率环而言, 一般为4~6个比较合适;汇聚层可以采用2纤或4纤的复用段保护环或通道保护环。对于平均分配的业务, 考虑资源利用率建议采用复用段保护环。

2. 通路组织的优化:

通路组织优化应在充分分析现网上通路组织情况及新增电路需求的基础上, 对本区内业务电路的流量、流向进行归纳, 做出通道安排的远期规划, 而后按规划通路调整通路组织和运营电路。其原则需注意以下几点;

(1) 高阶通道可根据业务的类别进行通道分配, 也可以根据业务的流向或局向 (即电路的落地点) 归类进行通道分配; (2) 对高阶通道的占用尽量按短路由规划、并考虑通道利用的均衡, 减小通道分配负荷的不平衡度; (3) 通路优化的同时应对落地支路安排、DDF的成端安排进行优化。尽量使通路规划统一, 传输通道整齐有序, 减少由于规划凌乱造成的没必要的低阶交叉资源浪费;

3. 同步方案的优化:

主要指根据同步时钟的传送要求, 对网络主、备用同步链路时钟信号的传送、倒换等进行优化, 设定SSM字节, 避免出现同步环路。另外应减小同步链路长度尤其是主用情况下的链路长度, 保证同步定时传送的可靠、精准。同步链路节点应控制在20个以内, 尽量不超过16个。

二、传输设备的优化

1、设备的选择:

多厂家设备的应用环境通常有两种配置情况:一个是横向划分, 即分区域应用多厂家设备;另一个是纵向划分, 即分层面应用多厂家设备。根据目前传输设备的特点, 多层面网络中不同层面上的设备尽量统一才能实现一个完整的网络功能, 因此按横向划分应用不同厂家设备是比较好的。

2、核心点落地的方式:

一般核心节点传输设备有大量的电路需要落地, 目前多数厂家已经可以提供对支路板件的1:N保护, 但从负荷、风险分担的角度讲, 在核心节点的传输设备一般采用光、电分离的方式配置。

3、MSTP功能的引入:

SDH设备进行的是固定的电路分配, 无法进行带宽的灵活分配;只能提供单一的业务接口, 无法承载新兴业务, 对日益增加的数据业务无法提供很好的支持。而MSTP是基于SDH平台同时实现TDM、ATM、以太网等业务的接入、处理和传送, 提供统一网管的多业务节点。解决了SDH技术对于数据业务承载效率不高的问题。

从安全运行角度来讲, 设备本身的1+1、1:n保护已经比较完善, 对设备的优化, 主要是考虑网络可控性和资源利用率。

三、光缆线路的优化

光缆线路是光传输网络的最基础的传输媒质, 为传输系统提供物理上的光通路。所以光缆线路优化要求根据网络组织的优化, 以通路规划的思路, 以业务为导向, 考虑经济、工程实施性等因素, 进行光纤线路的优化。对不合理的纤芯配置进行调整, 以提高光纤的利用率。

四、结束语

传输网优化应以分析业务电路的需求为切入点, 针对传输网络的四个考量, 对现网指标进行评估。然后根据现网存在问题和业务需求确定网络优化目标, 根据目标针对传输网的组成三要素分别进行优化, 使传输网络更加安全稳定, 使资源潜力得到充分发挥。本文限于篇幅和个人水平仅就本地传输网优化的一些思路作以探讨, 其中的个别细节指标、技术方法等仍需作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蓝宇冰.论SDH的基本原理及传输网设计[J].广东科技.2008年13期

[2]王文凯.新一代SDH产品应具有的特点[J].现代通信.2000年4期

上一篇:金融支持下的文化创意下一篇:后浇带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