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强开讲啦演讲稿

2024-09-16

郑强开讲啦演讲稿(共6篇)

郑强开讲啦演讲稿 篇1

郑强的观点:

1.一个人为什么读大学,简单来讲,就是在学的过程当中去体会你现在正在学的东西!甚至对专业的热爱也是如此,凡是付出的东西都会爱的,凡是得到得太容易的东西,爱都不能持久。是因为我爱,所以付出。但是更重要的是,恰恰是由于爱我已经付出了,所以我必须更爱。———因为爱,所以付出:因为付出,所以更爱!

2.大学是青春的历练。

3.回望大学,青春是一本仓促的书!

4.大学学习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厚积簿发!

5.怀揣理想,便会感知大学的幸福!

6.大学学习不求面面俱到,但求厚积簿发!

6.有思考,所以有声音!——读大学得有自己的思想,经过考虑过的独立思想

7.大学的真正竞争力是文化的力量!

8.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就是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9.只有触动心灵的教育,才能让人刻骨铭心!

10.找工作不难,找享受的工作难!

11.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就是学校与社会的距离!

12.我为什么这么年轻呢,就是艺术和体育,为了健康快乐的学习,你们应到球场上去。多听听优美的音乐,多看看激情洋溢的赛场,青春的活力就会迸发

13.大部分班里的混毕业证,家里有钱去国企,考公务员,为的不就是铁饭碗么,活不累。就像郑强教授说的:不是工作不好找,而是享受的工作不好找,如果都享受了,国家就吃苦了。也许有的学生吃不了苦,但是很多人都希望能养家糊口,能有一技之长,很多人总是一句到了社会你就知道了

14.很多人说大学没用 说到里面只是吃喝玩乐其实想一想,如果真的没用谁去办这个大学

进到大学给了你学习的机会,你用来玩游戏,享受,然后毕业了说我什么也没学到,你说赖谁??是万恶的大学还是你自己,反思

一下

你心中的大学是什么样子的?在场每个嘉宾的答案

王悦;我希望大学食堂的饭,可以更好吃一些

陈潇扬:我希望大学是一个家,能让老师,同学和校长成为真正的一家人

李少博:我希望的大学内拥有最朴质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肖妍琳:我希望的大学是可以让我们重视尝试,放慢脚步,不错过幸福

陈磊: 我希望大学能提供更多的机会,让我们去犯错,这样到社会之后就会少犯错

李一冰 我希望大学所有的学生都能真心的去爱自己的老师,爱自己的同学

主持人撒贝宁:我希望大学是幸福读四年,老师像莫言,校园如家园,鸡腿不要钱

我读大学的意义,我不断的寻求答案,现在有了头绪,我只是为了燃烧青春和梦想。怀揣着幸福,单纯的为了读书而读书!

浙江大学郑强教授经典语录

1.日本人宁愿喜欢黑人,也不喜欢我们,因为现在的中国人没有了精神。

2.大家都在嘲笑俄罗斯,但我知道俄罗斯将来一定会发达,因为那里的人2天没吃饭了饿着肚子还排队,而我们有2个人也要挤的不可开交。

3.日本人侵犯我们,因为我们出了很多汉奸。将来日本人侵犯我们,还会不会有汉奸?谁将是未来中国的汉奸?在座的诸位很大一部分都将是。因为你们嘲笑爱国者,崇拜权势和金钱,鄙夷理想和志气。

4.谁现在就是汉奸?北大清华的学生,因为用他们学习的知识帮外国人开拓市场,打败我们中国的企业

5.我们漠视历史的价值,总以为楼宇越新越好,但你到法国市中心看看,几乎没有什么新建筑,他们以历史积淀为自豪,而我们以不断地拆楼建楼来折腾自己。

6.教育的本职不是谋生,而是唤起兴趣,鼓舞精神。靠教育来谋生和发达也是可以的,却被我们过度重视了。

7.将来中国即使发达了,但你看看那些开着豪华车的富翁们从车窗外向外吐痰、扔垃圾。你就知道,如果没有教育,中国再富裕也不会强大。

8.读书是为了承担责任。但现在的教育让女人承担了太多责任,让男人逃避了太多责任。

9.人类历史,实际就是一连串冲动。所以大家不要鄙视冲动,因为冲动都是可爱地。

10.中国的篮球不缺乏技术,不缺乏金钱,但他们缺乏责任感,哪怕是对消费者的责任感。

11.会唱歌的人用气息发音,所以不累。当我看到你们说话时喉头是动的,我就知道你唱歌肯定不好。

12.未来20年,中国人崇拜的将是知识而不是官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习,这个民族对知识的尊重,无以复加。但现在在中国

有点钱的人,有点小权的人--哪怕是个科长,也可以照样把大学教授弄得没有尊严。这种貌似聪明的聪明,洋洋自得的市侩,是多

么肤浅啊。

13.一个男人,只可以给自己的父母和妻子下跪,只可以对自己的老师鞠躬,绝对不应当对权贵与金钱低头。但如今,大多数人正好反了。

14.日本人为什么不道歉,日本总统为什么不谢罪?因为他们知道,日本人的尊严和历史最重要,相反其它亚洲的不满太没有分量,所以他们可以置之不理。

15.教育应该让中国懂得自尊。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外国人就低头,女生看到外国垃圾一般的男人都想讨好。同志们,在外国人面前我们多么地没有尊严。在留学的日本东京大学的人当中,我是唯一回来的,但日本人反而敬重我,因为我活得有灵魂,活得有骨气。

郑强开讲啦演讲稿 篇2

关键词:TV2.0,演讲类节目,创新方向,《开讲啦》

在当前娱乐节目泛滥的时代, 煽情性、同质化的娱乐节目大行其道, 电视演讲这类节目长期处于疲软状态, 在当前新媒介环境下中央电视台与唯众传媒联合打造的《开讲啦》在2012年8月开创了演讲类电视节目的创新之风, 将其定位为“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 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 向电视受众分享他们对于生活与生命的感悟。以其内在的人文价值关怀使观众看到了节目的诚意, 实现了演讲类节目的成功“逆袭”。

一、TV2.0视阀下《开讲啦》创新之道

TV2.0的概念在中国是由著名媒体人杨晖率先明确化并加以践行, 其核心价值诉求为“观众参与、观众互动、观众决定舞台, 让电视最大程度为观众创造独特的个人体验。”《开讲啦》是TV2.0电视概念的试验田, 节目的受众定位、内容、表达方式, 再到营销, 自始至终都贯穿了互联网互动精神。

(一) TV2.0下的理念创新

(1) 平等理念:有态度的对话。《开讲啦》对于演讲类电视节目的一大创新就在于节目中始终贯穿了平等对话的理念。以往的讲坛类节目往往都是以嘉宾单一输出话语为主要的表现形式, 对话交流至多作为辅助节目效果所用。而《开讲啦》则逆行其道, 45分钟的节目中近30分钟都用于嘉宾与青年代表的对话交锋, 以青年观众为主导, 彰显受众个性, 体现平等对话的诉求, 正是TV2.0电视理念的应用。不单单满足于参与式传播, 而是利用传播平台来彰显自我个性, 名人接受草根青年的质询和挑战, 平等理念营造了一种反权威的语境。

(2) 分享理念:有温度的演讲。《开讲啦》原制片人吴晓斌强调:“演讲只是我们寻找共鸣的一种方式, 这个节目强调‘分享’, 分享自己的经历。”[1]以往的演讲节目诸如《百家讲坛》是精英学者话语体系的强势传输, 在讲历史、讲过去、讲别人, 实际上是一种态度有余温度欠缺的演讲;而《开讲啦》则是一种分享式的交流, 嘉宾分享自己的人生经历, 在讲现在、讲自己、讲人生, 和青年代表深入讨论, 在讨论中形成共识。这也是TV2.0注重以人文为本、创造用户体验的核心理念的践行。

(二) TV2.0下的生产战略创新

(1) 节目生产“深层互联网化”。《开讲啦》的节目制作带有鲜明的互联网特征, 从前期嘉宾、青年代表到主持人的选择, 全方位体现了“TV2.0”的互动精神。为了真正满足观众的个性化需求, 在选择嘉宾上, 节目组在网上和高校同时展开演讲嘉宾的征集活动, 打出“你想听谁讲, 我们就请谁来”的口号;在青年代表甄选上, 利用半年的时间在各大高校进行了“青年代表校园行”的宣传活动, 通过网络和线下调查的方式来遴选参与节目的青年代表;在演讲主题上, 改变了以往由编导拟定策划的方式, 选择进入高校展开问卷调查, 听取学生的意见与呼声, 将这些想法作为节目策划的核心来源。节目由谁来讲, 讲什么主题, 代表怎么产生都由观众来参与决定, 这是对以往演讲节目生产模式的创新。

(2) 民营机构与央视“制播联合化”。《开讲啦》还实现了民营传媒结构和中央电视台的联合互动, 有效发挥民间创意力量。此节目是由央视一套和唯众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制作, 利用官方和民间两个平台制播的联合化实现了创意传播管理。民营传媒机构在中国的发展, 其实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内容创意产业, 创新能力有余, 但平台资源一直是发展的壁垒。而对于央视, 它在全国电视市场中的独特地位决定了可以第一时间获取最优资源, 优质的“媒介接近权”恰能为民营传媒的创意可以提供广阔的平台, 二者之间联动合作可以实现一种资源利用最优化。

(三) TV2.0下的节目创新

(1) 叙事形式。《开讲啦》的节目形态相对固定, 节目叙事者主要由演讲者、主持人、青年代表构成, 从不同的叙事者身份切入看此节目的叙事方式, 处处体现TV2.0节目的“即兴创新”精神。首先, 《开讲啦》的演讲者实现了“即兴”演讲, 这和以往演讲类节目有显著差异。演讲者独立一人位于舞台中央, 没有演讲台、演讲稿和提示器, 前方和左右都被400位青年观众包围, 在这样极具“压迫力”的场域内完成15分钟的即兴演说。其次, 《开讲啦》主持人展现了“即兴”总结的平等对话态度。撒贝宁放下主持人的身段和矜持, 在节目中时而和演讲者、青年代表调侃制造笑料, 时而敏捷机智地对嘉宾的回答也做出回应。他以平等的姿态和嘉宾、青年观众交流, 实现TV2.0话语权的相对平等。最后, 青年代表践行了“即兴”提问的互动精神。8位草根青年代表改变了以往演讲节目只是演讲者唱独角戏的节目编排, 以问答的形式营造了具有张力的戏剧冲突, 使得节目变得鲜活生动。

(2) 叙事内容。在节目叙事内容上, 《开讲啦》另辟蹊径直通观众心灵深处, 把看似简单的题材做出了别出心裁之感。巧妙地对精英文化进行了大众化解读。节目所邀请的演讲嘉宾代表的是精英文化、名人标签, 但在语境上采用了大众化的解读方式, 使观众在心理上更愿意接受这种文化价值的传输。将人文性和娱乐性结合起来, 对名人进行通俗化解读的过程中, 潜移默化地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和猎奇心理。偶尔穿插在《开讲啦》清新严肃的节目风格中, 倒也别具一格。

二、演讲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发展方向

(一) 节目定位:相信真诚力量, 坚持人文情怀

《开讲啦》在节目制作之初就明确表示“其和一般的明星访谈节目最大的不同就在它没有娱乐八卦内容, 也没有煽情故事”, 更多的是励志和分享话题。这对于演讲类电视节目未来的发展不无启示:首先, 在节目定位上, 始终要做到真诚, 根据TV2.0的电视理念, 把受众的体验放在首位。因此, 要适时根据受众心理变化来调整嘉宾的阵容, 以传递“正能量”为主要诉求。其次, 演讲节目需要做到将人文励志和大众娱乐熔为一炉, 在保证节目真诚本质的同时满足受众娱乐心理, 但要注意节目以人文为核心传播的定位, 做到不管是明星还是学者, 都能真诚、真实分享出自己的人生感悟, 让受众有所收获。

(二) 节目制作:深化互动生产, 拓展制播联合

据央视综合频道主任许文广介绍, 《开讲啦》“是央视综合频道第一个完全实现了社会化合作的节目, 央视和唯众传媒共同创意和把关, 但具体的实施由唯众传媒进行。”[2]这种社会化合作恰恰是一种制播联动, 在生产方式上深化了民间传媒机构和中央级媒体的合作, 是对直播联合生产方式的一种拓展。一方面一些比较发达的民营传媒机构恰能为节目提供优良的创意资源和样片;另一方面中央级媒体能为节目提供专业品质的视觉资源, 这种生产方式上的互动为创造精品化的电视节目提供路径。

(三) 节目营销:实现融媒体的整合营销

实现融媒体的整合营销, 是传统电视节目抵抗新媒介冲击的必经之路。融媒体整合营销是指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载体, 把具有互补性的广播、电视、网络等不同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等方面进行全面整合。[3]TV2.0不仅要求在节目理念上体现互联网的互动精神, 还要大大借力于新媒体, 完成融媒体的整合营销。《开讲啦》开通新浪官方微博至今已为时近三年, 但微博影响力还亟待加强。微信营销上《开讲啦》虽然也开设公众账号, 但是在节目信息上未实现每天推送, 传播效果也不明显。所以《开讲啦》的新媒体营销力度还不够。应加大借力于新媒体营销的力度, 整合营销中的价值链, 发挥融媒体平台的集聚效应, 使得节目品牌的传播效益最大化。例如, 可在微博运营方面可以加强和观众的互动, 通过开展“微访谈”这类的线上互动活动来进行微营销等等。

《开讲啦》被舆论盛赞为“中国思想好声音”, 以安静的力量给浮躁的电视环境带来了“清新之风”, 用一种不讨好娱乐化的姿态成功打开了电视市场, 赢得观众认可。当前的中国电视市场也恰恰需要这样召唤受众本心的品质节目。在TV2.0电视理念的指导下, 坚持在节目定位上的真诚人文理念、制作上的创新联合生产、营销上的整合传播, “安静”的节目照样可以发出“不平凡”的声音。

参考文献

[1]中国央视网“中国网络电视台综艺台”.2012年度人文节目《开讲啦》[DB/OL].http://ent.cntv.cn/2013/03/28/ARTI1364454501263802.shtml.2013-3-29.

[2]梅花网“今日资讯”.央视开讲啦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DB/OL].http://www.meihua.info/today/post/post_e74b46ba-8964-41f7-a090-728b76fb60f2.aspx.2013-2-1.

[3]王虎.媒介融合背景下传统电视与新媒体的整合营销策略[J].视听界, 2009 (1) :48.

[4]陆地.从吸引眼球到召唤心灵[J].传媒, 2009 (11) .

[5]杨晖, 唐剑聪.中国电视人文价值的构建——以央视综合频道《开讲啦》节目为例[J].电视研究, 2013 (4) .

开讲啦演讲稿 篇3

首先抛出的是我的儿子。我儿子今年18岁,在他8岁的那一年,有一天他跟我说:“爸爸我想学骑自行车”,我说你才8岁太早了,我没同意。但是他妈妈悄悄地违抗了我的意思,等我知道的时候他已经学会了。第一次看到儿子在这个操场上骑车,我还是很激动的,但转眼之间这种激动变成了紧张。为什么呢?因为我发现我儿子骑车骑得飞快,可能有每小时10公里的速度。这个速度对自行车来讲其实不快,但在我心里我觉得这个速度已经超过了每小时100公里。我非常着急,我怕他摔倒,我怕他出事。所以我一边追一边在喊:“儿子骑慢一点,骑慢一点。”但儿子还是骑得飞快,自行车飞快地从我们面前穿过来穿过去,怎么样都慢不下来,当它慢下来的时候就摔倒了。每次都这样。这个好像是很难理解,但事实上就是这样的,很多事情慢比快更需要技术,更需要花功夫,更考验一个人整体的能力。

接着,我要抛出的还是我的“儿子”,但这个儿子是加了引号的,它是我的一部作品叫《解密》。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当初写《解密》的情景。那是1991年7月,当时我正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读书。即将毕业前的一天晚上,我的同学们都已经开始准备离开学校,可我就是在这个时候突然发神经一样地坐下来,决定要写一个大东西。这种不合时宜的鲁莽举动,是否暗示了我将为《解密》付出成倍的时间和心力?但是我怎么也想不到,最后居然要用十余年来计算,准确的说,也就是我花了11年才写完这本书,真是受尽了折磨。我经常跟他开玩笑——《解密》是一个“作女”,我跟“作女”谈了一场恋爱,让我尝到了痛不欲身的感觉。

这部作品其实发表的时候总共也就是20万字,但我删掉的字数至少有4个20万,我在不停地修改、推倒重来。因为受尽折磨,我真是多次决定要跟它“分手”,但是每一次“分手”最后都是以更加紧密地“牵手”而告终。我无法和它“分手”,它已经和我的生命、血肉交融在一起。我要抛弃它,可能就要抛弃自己。在这十多年时间里,我不停地在心里臭骂自己,我说你怎么会那么愚蠢、那么没用、那么可怜,以至你自己全部的青春都可能要为它报废。但是当有一天,我终于把这个作品写完的时候,说实在的,我深深地拥抱了我自己,我流泪了。它是我的全部青春,半部人生。当这个作品写完的时候,我觉得我的人生已经经历了无数次逆袭、无数次的攀登、无数次的照亮。因为写作《解密》,我觉得我变成了另外的一个人,我已经非常充分地认识了自己,认识了自己的优点也认识到了自己的缺点;也认识到了我身处这个时代的优点、缺点。通过这一次写作被我无尽地放大了,也是被我非常清晰地看到了。由此我也就发现了自己,我认定了自己在这个社会当中应该完成的一个角色,就是写作。

那时候我常常告诫自己,当世界天天新、日日变的时候,我要继续做一个不变的人,慢的人,旧的人;当时代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候,我要敢于做一个气定神闲的人;当大家都在一路狂奔,往前追逐利益和名利的时候,我要敢于独自后退,安于一个孤独的角落寂寞地写作。

这个时代崇尚速度和更快的速度。每个人的愿望就像春天的花朵一样,争分夺秒、争先恐后地绽放。我用11年时间来写一部作品,就像坐船去伦敦一样,让人觉得有点傻。这就是一个追求速度和欲望的时代魅力。

开讲啦励志演讲稿 篇4

上一次下面的同学刚刚大学毕业,所以我讲的题目是“读书永无毕业”。你其它可以毕业,读书不能够毕业,要一直读下去。那么今天讲什么呢,我想讲讲我这几年,我自己读书的一点体会,包括读纸质的书,读电子书,读这个社会的书,过程中的一些思考。我就想谈谈,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一些看法。

我把“传”跟“承”分为两个概念,“传”我认为就是使它保存、流传;“承”,那就是要使它延续、继承,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给我们提出了不同的任务,我们也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对于“传”,我认为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我们要尽我们的可能把前人留下来的精神的、物质的文化,这些遗产都要在我们这一代,尽可能把它完整地保存下来。如果我们再不自觉地保存的话,它们很可能就在我们这一代人里面,它就绝了。不要去区分它到底是有用还是无用,先进还是落后,没有必要,有的时候你争论它该不该保存的过程中间,可能这个老建筑就倒塌了;这个文化的人,可能就已经去世了,或者已经丧失了再传的能力了。不争论,保存下来。

那么有的人担心,你保存了糟粕怎么办呢?没有关系,糟粕也好,显示人类的丑也好,它都是我们历史的一部分。你看法西斯当年的奥斯维辛集中营,现在被联合国教科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它遗产什么?这也是一种遗产,否则后人的话,可能很难想象出当年法西斯的残酷。在中国从宋朝到清朝,妇女都是缠脚的,变成三寸金莲小脚,当然这是一种陋习。但是如果你有关缠小脚的历史资料,有关具体的,比如说当时他们欣赏的三寸金莲这些小脚的鞋,你把这些都通通毁了,我们的后人包括在座的各位,你们就怎么理解曾经中国历史上有过这么一个阶段?

还有一些可能是古代人他们一种生存智慧,我们可能一时不理解的,你真把它毁灭了,或者任由它自生自灭,那么等你意识到的时候,也许已经没有办法再深入了解研究,更谈不上能够继承弘扬了。比如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就宣布废除原来的农历,完全实行公历。但是我们慢慢发现中国的农历并不是当时反对它的人说的是阴历,它是一种阴阳合历。特别是其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它是非常好地使中国那么多的农民能够把握住生产跟生存的节奏,这是一种古人生存的智慧。中国以这么小的比例的耕地养活这么多人口,那么其实很大程度上,在两千多年前形成的这二十四节气,这样的一种生存智慧是有关的。所以大家知道,最近这已经列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很多我们可能今天还认为是一种迷信,一种不好的习俗,也许它包含了当时的人,他们在特殊的条件下这样一种生存的智慧,那我们不妨把它留下来以后慢慢地研究。

所以总而言之,我觉得讲“传”的话,那是无条件的。但是“承”呢,那就不同了,我们要继承的,不可能是它的百分之百。首先要理解这种文化,其中哪些部分我们可以照原样继承下来,这样的它是不多的。但是哪些部分,可以经过我们现代的、科学的转换,散发出它的精神实质,它的精华,用新的形式,成为我们今天的生活,今天文化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为未来做出贡献。当然完全不适合的,这些糟粕的,我们要剔除。但是长期以来,我总觉得我们对这些看法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没有做出实际的事情来。所以我自己在考虑,我们到底古代文化里面,哪些是值得我们今天“承”的?“孝”,我们传统文化里讲忠孝节义,现在没有人说孝不好吧,没有人觉得不好吧?那么请问大家,这些我们放在今天,我们怎么来学,怎么来做呢?从孔子、孟子一直下来,为什么这个孝道,这么长时间的流行呢?

那么这几年,又需要重新讲“孝”了。我看有的农村里面,把二十四孝图都重新放上去了。那这个“孝”里面,有些就是今天看来很可笑的。老人生了病,自己割块肉给他煮了吃了,就算你的心完全是好的,那么今天现在我们也明白人的肉不能治病的。那个冰里面,冬天,老人要吃鱼了,他躺在冰上说让冰融化然后鱼就出来,这也是,你浇点开水也可以嘛!对吧!你说这个人,这宣扬什么呢?宣扬这个,这叫“孝”?这些二十四孝里面的糟粕部分,模仿也没用的。还有的今天讲孝,叫小孩子穿一个汉服啊,跪着磕头啊,但是起什么作用呢?所以我这几年,特别我接触研究中国人口史,我慢慢体会到了,“孝”的本质不是那些表面文章,“孝”的实质就是要一代一代的人,为家族、民族、社会的繁衍、延续,做出贡献。为什么中华民族,特别它的主体民族——汉族,今天在世界上还是人口最多的民族呢?“孝”的观念,起的作用是不容否认的。所以你看从春秋战国时候,很多流传下来的故事,包括《赵氏孤儿》,那保存一个家族的后代,这是很神圣的事情,它对我们中华民族的绵延的确是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到了今天,“孝”的本质变了没有呢?我觉得没有变。

我们看看,以前我们年轻的时候,只是知道发达国家他们开始晚婚了,不结婚了,不愿生孩子了。现在呢,连亚洲这些原来的传统国家现在也面临这个任务了,日本已经严重到人口下降,有人说将来到哪一天,如果现在这个人口下降不改变,日本人都要消失了。我们知道日本的内阁,专门有一个部叫少子化的对策部,对付什么?孩子生得少要想办法,但对付这么多年,好像没有改变这个事实。最近一次日本高考,已经很多学校招不到学生了。这是个世界性的难题。那么中国呢,我们也碰到这个难题了,最典型的是上海,上海的户籍人口,不包括现在外面新来的,户籍人口是连续出现负增长。也就是上海的户籍人口,每年生的少、死的多,老龄化问题也非常严重。那么到现在政府放开两胎,大得人心,但是结果怎么样呢?并没有出现有些人想象放开以后的所谓的井喷,什么原因呢?大家都在计算生孩子的代价。所以我就想到我们这个孝道,今天有没有作用?我认为是有的,保证这个民族,这个国家人口繁衍。如果我们真的这样做了,我想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它就可以解决当代世界上,面临的这个难题。

那我这样讲这个孝道是不是就没有糟粕,没有需要扬弃的呢?也有的,比如说古代讲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后”是不包括女孩子的,男尊女卑,这个就是糟粕。这个部分,我们今天讲的,那应该是男女平等的,我们讲的“后”包括女性,所以我想,我这是举的“孝”这个例子,其它我们今天,我们讲,如果说继承传统文化,我想都应该把它具体化,而不是停留在口头上面,停留在盲目地颂扬。如果我们把传统文化,放在古代一个真实的社会场景下面来认识它的本质,它真正起的作用,这样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做到“承”,在我们这代人里面有选择性地,进行合情合理地创新、转换,那么这样的传统文化,就能成为我们今天文化的一部分,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并且通过我们传给子孙后代,使它在中国、在世界永远地发挥它的积极的作用。谢谢各位,谢谢大家。

开讲啦韩永进励志演讲稿:我们为什么要读书?

我还没有以这种方式来读过书,读书是希望环境很安静、人很少,然后心静下来,再慢慢读书。今天站在舞台上,和这么多朋友交流读书的体会,这还是第一次。但我感觉这更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读书和交流的方式,我特别想把我的感慨与在座的各位分享。

大家所提出的问题,也是我在工作中常被问及:“为什么要读书啊?读书有什么用啊?”本来我以为是这种问题还用问,后来我一想,我年轻时候也这样。二十多岁时,我曾经到一位功成名就的老先生家去,当时他已经八十多岁了,我看他还在看本书,然后我就把这疑问问出来了,我没好意思说您这么大岁数还看书有什么用,没想到他倒反问了我一句:“看书难道还要有用吗?”就像谁会问吃饭有什么用吗?这就回答了,读书本身是很有用的。

现在,我也经常碰到一些年轻朋友问我,读书能有什么用?能帮我涨工资吗?看一本书,今天挣一百,明天挣二百?看完找工作的攻略,然后马上就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看完爱情鸡汤以后,能够找到白马王子和女神?虽然这些是功利主义,但是读书也确实有这方面的作用。

其实读书的最高境界,是把读书作为一种追求,作为一种人生的态度,作为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人们饿了,就需要吃饭;当人们精神饥渴的时候,就需要读书、学习。

1977年中国高考制度改革,当时我正在农村上山下乡。我作为一个农民,天天在地里干活,干活一天挺累的,再去抽时间读书也的确实是个很苦的事。但是还是要一点促使自己想要读书,是什么?就是心灵的苦恼、心灵的沙漠,想读书。特别是当时正处于涨知识的时期,对人生、社会都有很多想去了解。所以即便生活条件苦一点、差一点,但是能读到一些书,还是能让自己得到心灵上的满足。文革后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就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大学生。

这是我个人的例子,是读书改变了我的命运。后来我仔细一想,如果要是没有高考制度的改革呢?中国没有改革开放呢?那我读再多的书,能改变个人的命运吗?我忽然悟到我个人的读书学习,是和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读书学习是离不开的。

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这样的一个根本的路线。“实事求是”哪儿来的?最早见于《汉书·河间献王传》里的一句话:“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书中确实有我们思想的闪电,有我们历史的智慧,有我们文学的滋养。

当今世界出现了这么多问题,战争、疾病等等,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有一位诺贝尔得主就提出,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回到2520xx年前去,向孔子寻找智慧。

耳熟能详的《法国人权宣言》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现在已经被誉为世界的黄金定律,这也是汲取了我们古人的智慧。

再过三年,也就是20xx年,我们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小康社会哪儿来的?两千年前《诗经》里面的,最早提出来的“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啊”,两千年前的古人对未来的社会就提出了历史的期盼,社会安定,人民富裕。所有的这些历史的智慧,都在至今仍然影响着我们。

屠呦呦女士,获得了诺贝尔奖,她就讲到中国传统的中医药典籍给她以巨大的启示。为什么要读书,读书的意义是,只要读进去一定会大有收获的。

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经历了那么多次民族、国家的磨难,文明却不间断的根本的原因,就是我们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脉络。几千年绵延不断的精神特质、精神追求,是通过历史的典籍传承下来的,典籍是用文字书写下来的。国家图书馆的藏书,将几千年的历史的记忆、几千年的知识、几千年的智慧,存藏在里边了。

我们要使中华文明传承下去,要使中华文明能在当今发扬光大,我们就只有一条路,就是读书。了解我们古人的记忆、古人的思想、古人的智慧,我们才能很好地把这样的文化传承下去。

人们常会问我,你怎么看待现在的阅读现象。比如地铁里,现在大家都是在那儿低头看手机,而发达国家(包括日本),看到大家都是拿一本纸质书在看,你对这些现象怎么看?而现在我们中国人现在没有这种阅读习惯啊,到底赖谁呀?我说只要了解一下中国近代历史,就一定会有正确的答案。

1840年以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变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军阀混战,天下大乱,民不聊生。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当时有一个最有名的口号叫“偌大的北平,已经放下不了一张平静的书桌了!”当我们的民族像《黄河大合唱》所唱的,像猪羊一样地宰割的时候,当大敌当前时,还有心情读书吗?还能够读书吗?能有阅读习惯吗?

在1949年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四十年来,我们经济上这样强大起来了,那么我们古人说得好啊:“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富了口袋以后,我们更希望富脑袋,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所以读书学习成为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倡导的,“全民阅读,书香社会”,这些都为我们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条件。

现在中国确实还有很多这样的读书人。大年三十、大年初一,我们中国国家图书馆每天都有几千人在书香中过大年。刚刚视频里拍到的一个镜头,是我们一位大年初一的第一位读者,他是什么时候来到图书馆的呢?是大年三十的晚上的十点,一直等到大年初一。为什么?因为大年初一第一个进馆的读者,我们奖励一套文津奖的图书。我作为一个馆长,我在放假值班的时候,看到这些读者在馆里,我都非常地感动。中国国家图书馆现在平均每天到馆的读者,一万多人。还有,我们网站的点击量14亿次,国外人一听都很惊讶,天文数字!

我说我们中国人爱读书的人也很多。记得当年鲁迅说,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这些人是中国人的脊梁。随着我们社会发展下去,我相信爱读书又善读书的人会越来越多。我们赶上了一个读书学习的最好的时代。

《四库全书》是中国国家图书馆的镇馆之宝,多少字?7.8亿字。《二十四史》多少字?四千万字。在这个浩如烟海的书海中,我们怎么读书?必须要是读经典。所谓经典就是思想精深、文化厚重,审美意识非常强,特别是经过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欢迎的。

我特别想给大家推荐一本书,《老子绎读》。这部书首先是老子的《道德经》,是关于人生、关于社会的根本的一些问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都在这五千六百字里。除此之外,这本书是我们的任继愈老馆长第四次修改的,九十岁的高龄解释了老子这本《道德经》。

什么是经典?这就是经典!经典要反复读,一字一句地读。我特别欣赏张载的“横渠四句”,作为一个图书馆人,作为我们这一个当代的读书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开讲啦张双南励志演讲稿:我们为什么缺少科学精神

我今天想给大家分享的主题就是科学,因为科学的知识大部分是从书本上来的。一本和科学有关的书,对我来讲具有特别意义的这一本书,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史蒂文·温伯格所写的《最初三分钟》。这本书其实是他拿诺贝尔奖之前三年写的,所以写科普书一个好处,就是很可能三年之后,你就获得诺贝尔奖了。我是在八十年代末那个时期读到这本书的,那时候我已经做研究生了,那本书给我一个非常大的震撼,是什么呢?仰望星空,看到有非常非常多的星星,那么这些物质是哪里来的?宇宙是怎么起源的?这也是哲学家们问了两千多年的问题。在这本书里面,他讲到物理学家、科学家现在有一个理论叫大爆炸理论,得到了实验和观测的验证,这个理论说,在宇宙大爆炸之后,仅仅三分钟的时间里面,就形成了后来形成恒星的这些物质。所以哲学家们问了两千多年,但是没有答案的一个问题,宇宙的起源是什么,物理学家和科学家就这么简单地回答了。这对我来讲是个巨大地震撼,科学的威力就这么大,它可以解决我们哲学家们,我们人类一直想找到的问题的答案。

所以1984年从清华大学毕业,我觉得我书读得显然不够多,那么怎么办?在科学院读了两年的研究生,我觉得我书读得还是不够多,知道的东西还是很少,我出国留学,到英国去读书,我到英国才发现,我书读得真的是不够多。为什么呢?在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起讨论我们的研究的时候,他们经常问一个问题,他说:“What’s the science of it(这里面有什么科学原理)?”就说你做的这个研究,或者我们讨论的问题,里面的科学是什么,问这个问题。每次听到这个问题,我都一脸茫然,我知道什么是天文,我知道什么是物理,我也知道什么是化学,生物,我都知道,我就是不知道科学是什么。这让我想起来,我读了这么多年的书,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然后一直到英国留学,竟然从来没有人,从来没有老师,教过我什么是科学,我学的都是科学知识,我学了很多,从来没有人告诉过我,科学精神是什么,科学方法是什么,一直都不知道。

我给大家讲两个故事,一个是跟孔子有关的,叫作两小儿辩日。这两个小孩儿在那吵架,孔子发现了,孔子好奇心很强嘛,看看这俩小孩儿在干啥,发现一个小孩儿说,孔先生您是个圣人,您什么事情都知道,我们两个现在吵架,吵不出结果来,您给判一判。一个小孩儿说,肯定是早晨的时候太阳离我们近啊,为什么呢,早晨太阳看起来很大,那大嘛表明是离我们近;另外一个小孩儿说,胡扯八道,早晨的时候特别地凉,中午的时候很热,那热显然是离我们近嘛,但是看起来小一些。孔子一想这玩意儿麻烦了呀,早晨时候,那个又大又凉,这个又热又小,到底什么时候近。所以孔子说,我不知道这个答案是什么。所以这个故事到这儿,是怎么结束的呢?两个小孩儿就嘲笑孔子说,哈哈哈,原来你并不比我们知道得多。但事实上,到底是太阳早晨离我们近,还是中午离我们近,必定只有一个答案。当然我们今天知道一样近,对不对。为什么早晨凉,但看起来大呢?为什么中午看起来小,但是很热呢?这里面有大气科学问题,有测量学的问题,有传热学的问题,各种各样一系列的问题。但是两千多年来,我们没有去刨根问底,追问背后的道理,到底是什么。这是典型的,以诡辩代替刨根问底,以赢得辩论代替追求真理。

第二个故事其实更加脍炙人口,就是杞人忧天。杞国有一个人,他整天担心,这个气为什么不塌下来把他给砸死,天上的星星啊、太阳啊、月亮啊,为什么不掉下来把他给砸死,脚下的这个地,是不是不结实,会不会把他给掉下去了,那不就活不成了嘛,天天担心这些问题,所以寝食不安。他有一个朋友开导他,他说,你这个人真是没事找事,你看这个气就是气嘛,你天天在里面呼吸,在里面行走很自如,呼吸自如,行走自如,它显然不会塌下来,所以它不会塌下来。那行吧,气不塌下来,那天上的星星为啥不掉下来呢?然后他这位朋友又开导他,应对如流说,这个星星啊,这些东西就是光,光怎么会掉下来呢?就是光掉下来,砸着你也没事啊,对不对,说了没事了。他又说,那地要是万一陷下去怎么办?他说你看,你跺一跺脚,这个地就是一大块东西,结实得不得了,你不可能掉下去。所以结论就是说,因为天不塌,所以天不塌,因为地不陷,所以地不陷,不要担心。

这位朋友一听,哈哈,没事了。所以咱们这个故事到此就结束了。但事实上为什么气不塌下来?为什么星星在天上跑而不掉下来?西方人追问这个问题,产生出来了牛顿力学对不对,我们不追问这个问题,我们认为这个问题是无稽之谈。这些问题都是严肃的天文学问题、力学问题、大气科学问题、地球科学问题,一系列的科学问题。两千多年来一直到今天,我们都还用杞人忧天这个成语来嘲笑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的人。所以这个故事又告诉了我们什么?以自圆其说代替刨根问底,因为不塌所以不塌,因为不陷所以不陷,以实用主义代替追求真理,既然没塌下去,为什么担心塌下去呢。大家想一想,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不是经常有这样的事情?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这和一个科学史上非常有名的问题是有关系的,这个问题叫作李约瑟难题。李约瑟是英国的一个学者,历史学家,他研究中国的科技史得到了一个结论,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技术都比西方要先进,而且先进得很多,但是科学不是在中国产生的,他问为什么?

我们经常讲,我们中国古代有辉煌的科技成就,例子,古代的四大科技发明,这四件中国古代的辉煌的成就全部都是技术,没有任何科学。我们没有刨根问底,追问这些技术背后的道理是什么。你如果要追问的话,指南针背后的科学,背后的道理是什么?电磁学呀;造纸术背后的道理是什么?化学呀;活字印刷术背后的道理是什么?自动化科学呀;火药是什么?化学呀。如果我们追问这背后的道理,把它搞清楚,我们中国的科学早就领先了,落后的技术给我们中国带来的是什么,我想我们大家都是知道的。这也是我们对科学和技术不能够区分的一个例子,我们认为好的东西,就是科学的东西,但我们并没有真的知道,科学到底是什么。

几年前,当普京还是俄罗斯总理的时候,俄罗斯跟德国在合作研制一个天文卫星,这个项目它的科学的目标就是想理解暗能量是什么。普京听了这个汇报之后说,讲得非常地好,这个项目看来挺有意义的,但是我有两个问题,我想请教各位科学家,第一,暗能量有没有用?第二,暗能量是不是危险?他想知道这两个问题,因为花很多钱嘛。俄罗斯科学家一脸蒙,不知道怎么回答,德国科学家说,这个问题好回答,他说总理先生,如果一百年前我们问爱因斯坦相对论有没有用,相对论危险不危险,爱因斯坦的回答,就像上次王所长在这个地方对所有问题的回答一样,三个字——不知道!为什么回答不知道呢?回答不知道的原因是这样,科学研究我们关注的是科学规律,爱因斯坦也不知道,但是一百年之后,我们看看相对论有没有用,危险不危险。核电站所基于的原理,相对论,我们都要到医院里面,经常啊,希望大家不要去,但是大家还是有机会去的,X射线的检查,还有CT的检查等等,我们经常都要用的加速器,加速器基于的原理,狭义相对论。所以我们在这个地方看到,相对论很有用,危险不危险,危险得一塌糊涂,原子弹、氢弹的原理,就是相对论。暗能量,我们今天绝对不知道它有没有用,危险不危险,一百年之后是怎么样,也没有人知道,也可能很有用,但是用在哪,不可能知道,也可能很危险,怎么危险可能也不知道,这就是科学。科学所关注的是研究科学规律,发现科学规律。

到底什么是科学?科学简单地来讲,就是刨根问底四个字。科学本身还有三个性质,我把它叫作科学的三个要素,记笔记的赶紧记下来,一会儿说不定要考你们啊。第一个要素,科学的目的,发现规律。可以是自然界的规律,也可以是人的行为的规律,可以是社会活动的规律,可以是经济学的规律,都可以,只要是发现规律为目的的,这就可能是科学,但不一定就要是科学。科学的第二个要素是科学的精神。

科学的精神有三条:质疑、独立、唯一。质疑指的是什么事情?有地心说,大家一再质疑,你到底对不对啊,和观测结果能不能对得上啊,有了日心说,开普勒还在质疑,你这个圆轨道对不对呀,你到底和天文观测能不能结合上啊,有了开普勒定律,牛顿还不满足,为什么有开普勒定律呀,不断地质疑。科学精神的第二个是独立。独立的意思是说,不管谁做这个科学研究,美国人做,英国人做,中国人做,只要做对了,结果都是一样的。唯一是说,最后你追求的科学规律是唯一的,即使牛顿不发现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如果我们等的时间足够长,也可能小撒会发现,叫作小撒万有引力定律,但是是一样的,无非是早晚而已,不同人发现的,所以这个都是一样的,这是它的唯一性。那么科学还有方法:逻辑化、定量化和实证化。逻辑化就是你可以根据一些公理假设,按照你的逻辑往下走,就叫逻辑化。定量化就是你要能够做计算,这个使用的是数学工具。第三条是实证化,你需要做观测、做实验才可以发展科学。所以科学有三个要素,有科学的目的,科学的精神,科学的方法。

林丹开讲啦演讲稿 篇5

林丹开讲啦演讲稿

没有人想永远输给你

演讲时间:-11-16

“超级丹”林丹在在《开讲啦》第122期的励志演讲稿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到目前为止林丹拿了18个世界冠军,很多人会为我的18个世界冠军感到骄傲。同时也会觉得特别了不起,但是其实我自己最看重的一个冠军是我的第一个世界冠军也就是汤姆斯杯,在印尼的雅加达,当时的成员里面有我、鲍春来,还有蔡、付海峰、郑波、桑洋都是我们这一批。1983年年龄段的一批年轻运动员,去承担的一次夺回汤姆斯杯的一个非常骄傲的里程。所以当时我是非常非常地激动,也非常地骄傲,这会让我觉得,至少从我五岁开始练羽毛球没有白练。因为之前父母送我去选择羽毛球,可能会有些犹豫。从那以后,我开始觉得压力会越来越大也会越来越被动,因为有很多人对我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

20的雅典奥运会,我相信大家都知道我很遗憾的第一轮就出局了。在雅典的21天里面,我觉得这是我人生当中最痛苦的21天,因为第一天比赛结束还要拿着摄像机去给我的队友摄像,还要给很多还有比赛的中国运动员、我的队友们去加油。其实对于我这样性格的运动员来讲,我非常地难受,很难去面对自己结束了这一次重要的比赛。其实当时我很想回国,很想回到自己的国家和我的家人在一起,我也提出了这样的要求。但是队伍不同意,因为我代表的是一个队伍、一个国家。在输球的第一天晚上我印象非常深,我几乎是回了一个晚上的短信告诉所有的朋友“你们放心我会很好很好 ”,其实我心里面非常地难受。因为我相信没有人愿意在这么重要的一个奥运会,四年一次的奥运会,第一场就结束。让我最难受的是我不知道要怎么面对所有关心我的人,甚至我的父母。

当飞机回到国内的时候我又特别害怕,我很希望自己能够在一瞬间就突然回到自己的房间关起来,能够让所有人都不看到我。那个时候开始,我把目标放到20的奥运会了,当时对于我来讲并没有更多的一些把握在年北京奥运会的赛场上,自己能够拿下北京奥运会的冠军。所以在-2008年的上半年,我觉得自己好像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很难去听进别人给我的意见。因为自己在当时又要保证足够的自信,不想太多人说你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同时呢,又害怕,在2008年那一刻来临的时候你完成不了很多人对你的期望。

所以我印象最深在、2008年的那段时间,每一天的训练当中我摔断了无数的球拍,正因为自己觉得压力非常的大。而且有点控制不住,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去释放。只能希望自己在最短的时间里变得更强、再强或者再强一点。因为只有更强才能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赛场上,夺冠的几率才能大一点点,所以到2008年即将来临的时候我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过的那种紧张,就是睡觉也会睡不好,吃饭的时候也会一直想着我的球或者我的对手等等。

从进奥运村开始我就有点封闭自己,不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可能在当时很多人眼里会觉得林丹是一个非常非常难搞定的人,而且非常非常地有脾气,非常非常有个性。我只能找到这样一个方法尽量地保护自己,能够让自己更好地专心去比赛。我觉得2008年的奥运会冠军,其实真的是改变了我的一生。让更多的人认识了林丹,甚至认可了林丹。但是我觉得会让我有一点点感觉到伤心的地方。伤感的地方是因为所有人都把所有的目光放在了决赛赛场上我跟李宗伟的比赛。会说林丹那场球打得多么多么的好,我觉得可能很多人并不在意我的准备,我的第一场球,我的第二场球,我的第三场球。所有人都只看到了我最后一个扣杀,李宗伟接不起来,我振臂欢呼拿了冠军。所有人都觉得“好棒,非常非常好,太棒了,很喜欢他”。但没有人会知道,在过去的半年、一年的时间里面我摔坏了多少球拍,发了多少的火。甚至跟教练吵架,有一些意见的不合,都是为了在2008年赛场上的最后那一个球。

其实当进入到20伦敦奥运会备战的时候,我会拿我2008年的一些感觉去对比。2008年我总是会觉得输了我会怎么办,我不能输,我很怕输,我只能赢。所以我的心态是没有底气的,非常非常的虚、很害怕失败。而我经过了这样的一个磨炼以后,拿到冠军以后。到了年,我反而会觉得我允许自己失败,但是有一点,上场前我只对自己有一点要求今天你李宗伟想拿走这枚金牌没有这么容易。蝉联奥运会冠军以后我休息了大半年,我不再是世界排名第一,也不再是世界排名第二,我是世界排名一百多。很多人其实在当时已经开始质疑林丹已经不是最好的,最好的男子单打的运动员或者他的辉煌已经过去了。因为我记得很清楚,在广州世锦赛的时候有一个马来西亚的媒体记者问我:“现在所有人都觉得你不是最好的了,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其实我当时听到这个话的时候,会有一些难受或者甚至是会有一些愤怒。但是我只想跟他讲每个人都有可能会被击败,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被超越。即便我离开了赛场六个多月我依然有能力回到这个熟悉的赛场,去给任何的对手制造很大的麻烦。其实很少人会知道我在离开国家队的六个多月里面我每天都有训练,几乎每一天包括礼拜天。无论是参加活动、拍广告甚至去度假,我都带着我自己的体能教练去。

其实讲到这里,我觉得我也很愿意和大家分享在结婚以后我们一家人到海边去度假。当时其实家里面是不太希望我带体能教练去,因为这是一个比较私人的放松度假的时间,我和家里面人也商量了很久。我说一天24小时里面我只希望你能给我两个小时让我去尽可能地保证自己的竞技状态,我不知道这样的一个努力到什么时候能够把它表现出来。因为我还没有宣布什么时候回到国家队、回到赛场。但我总希望当我决定要回来的时候,自己是和六个月以前没有太大差别的。

从六月份进入国家队成为中国羽毛球队的一员到现在,我的职业生涯已经了,经历了三届的奥运会、四届的亚运会等等无数的大大小小的比赛。我很感谢这样的一个职业生涯的状态,因为它教会了我很多很多。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其实已经不是那么的直接的重要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你对于你的目标的一种态度。有的时候你们可以除了看到我以外,也可以看到我的对手李宗伟,我不觉得他是失败的。因为他会让更多人认识他,他通过他的努力让很多人也认可他,我觉得这就足够了。金牌只是一种标准,不能够代表所有的,金牌就一定是最好的。因为有的时候我也会向李宗伟学习,我会去想他输给了我这么多次重要比赛,他为什么还有这样的目标希望可以继续拿冠军。他能够放下所有一切继续跟我再拼一次重要的比赛,我为什么不能做到,难道我一定要背着所有的金牌跟他比赛吗,我觉得绝对不是这样子的。

在结束之前,我有一个前面就想问的一个问题,不敢问。因为今天来到这个场地我看到了很多我的比赛的一些照片,都是运动服的。我其实是想问一下,你们更喜欢我穿运动服还是更喜欢穿西装的我。(观众:都喜欢)都喜欢,谢谢你们,谢谢。今天我的开讲到此结束,也希望所有的球迷能够很开心和我一起继续加油下去,也希望能够像所有球迷讲的一样一直帅帅地下去,谢谢大家!

1.赵小兰开讲啦演讲稿

2.科比开讲啦演讲稿

3.李彦宏演讲稿大全

4.演讲稿之有没有一首歌会让你想起自己?

5.科比开讲啦英语演讲稿

6.512国际护士节演讲稿

郑强开讲啦演讲稿 篇6

目前, 虽然全国广电行业尚未形成清晰、明确的价值观, 但是很多广电单位已经行动起来。央视一套继2012年推出了《开讲啦》这一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 便在青年中间掀起了思想翻腾的巨浪, 正能量瞬间席卷, 也引发了笔者对于“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思考。1929年陈寅恪先生提出了“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的理念, 一直被中国知识分子当作价值取向而追求并坚持。今日看来, 它似乎已经演变成全体中国人的人生理想, 它的光芒正照耀着一代年轻人一路向前。

一、独立之精神

《开讲啦》作为一档青年电视公开课, 这一定位就决定了其必然会在方方面面都以拉近和青年人的距离为宗旨。该节目正是秉承这样的原则选取了备受青年人喜欢的撒贝宁担任主持人。从北大才子到《今日说法》, 从公益节目到春晚, 这个精干灵透的主持人已经完全具备了驾驭节目的强大功力。在他身上看不出半点矫揉造作, 他本身就是一个独立体, 传递出一种青春、坚定、明朗的意志气息。他对嘉宾的判断, 对受众的引导无不体现出他思维的光彩。相较于在场的年轻人, 这个充满智慧的主持人是一个独立于众人之上的一个“点化者”形象, 运筹帷幄地将节目操控到让人最舒适的程度。在不知不觉间, 他也像一位《开讲啦》舞台上的长期驻扎嘉宾, 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看嘉宾, 看青年, 看社会, 并传达着自己独具立场的见解, 在谈笑间带给青年人瞬间的思维光亮。

就是在这样出彩的主持下, 嘉宾们的演讲和与众人的互动照亮了整个舞台。《开讲啦》从网络上征集大众推举出的嘉宾和话题进行展现, 邀请“中国青年心中的榜样”作为演讲嘉宾, 分享他们的人生感悟, 引发中国青年对现实的讨论, 给予他们心灵的滋养。借嘉宾之口, 将他们一生的思想精华传递给青年一代, 启迪他们独立成长、独立面对人生、社会和国家。无论是作为独立的个体, 还是群体中的一员, 独立的精神都是当今时代所必不可少的。独立叫人学会担当, 懂得责任。到场的嘉宾们都是经过了千锤百炼才取得成功的典范, 他们有对奋斗、磨难、青春、未来的独特见解, 这些见解不同程度地感染到场的观众。例如, 周国平说“对己随性, 对人随缘, 对天随命”, 教会青年人更坦然的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利与弊;邓亚萍说“在拼搏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困难, 我们要有忍耐力!你的忍耐力有多强, 你的成就就有多高。”教会青年人忍耐是一种品格, 是对自我的历练和考验;廖智说“失比得更重要”教会青年人从失去中挖掘价值;俞敏洪说“改变人生和命运要靠奋斗”教会青年人唯有奋斗才是通向成功的捷径……种种思想, 余音绕梁, 启迪心智。

除了嘉宾的独自演讲, 在和青年代表的互动中, 也有对个体困惑的解答, 有对现实话题的争论, 有对生活梦想的抒发, 其中不乏深刻的探讨。正是在这持续的语言交锋中, 多元化的价值观借用思想产生碰撞, 交融, 直至契合。青年人的价值观被一遍遍地正位、提升。他们学着更加独立地思考、消化前辈们传递过来的思想, 最重要的是他们在将这些精华化为己用。正是这个节目的存在, 给青年一代打开了一个窗口, 拂去这个娱乐泛化时代所带给他们的浮躁和迷茫, 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去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独立的个体团结起来必然会成就一个强大的群体, 而这也是当今中国发展的最大需求。

二、自由之思想

说起自由, 仍不得不提及撒贝宁的作用, 在《开讲啦》的舞台上, 撒式自由和智慧被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说这个舞台是个自由的舞台, 那么嘉宾们尚且要抵御住众多代表和观众的提问, 而最自由的人就非撒贝宁莫属。从个体来说, 他就像是嘉宾和受众之间的润滑剂, 嘉宾、受众, 男女老少, 即便是自己, 他都可以随意调侃, 丝毫看不出架子, 这让整个节目严肃又不失活泼, 深刻又不失明快。此外, 嘉宾和观众之间的沟通更是少不了他的“帮衬”, 这不仅在于撒贝宁的自由身, 也得益于他超人一步的智慧, 他思想的流动性、顺畅性、应急性都叫人拍手称快。例如, 姚明一期中有位代表希望姚明现场念一首唱儿歌, 小撒看出了姚明的尴尬, 巧妙的向姚明提问现代孩子的儿歌和他们小时儿歌的区别便扭转了局面, 又利用一个问题“作为一个父亲, 你更希望从你这传授给她的是什么?”将问题引入深刻。此时全体受众注意力都被转移, 既没有让姚明感到为难, 也化解了代表的尴尬, 而受众仿佛也自然的忘记了这件事。也更因为小撒的“捣乱”, 很多观众可以借他之口问出了自己想问却没有考虑到的问题, 进一步激发了嘉宾和观众之间沟通和交流的欲望。

再次将目光转移到嘉宾这里, 舞台上的嘉宾即便不是身价过硬, 也不得不说是在生活中取得了卓越成就的, 他们用多年的努力和奋斗为自己赢得了更多的自由。这自由不仅有躯体上的释放, 凭借物质上的充盈摆脱了生活上的窘迫, 不再受制于金钱和权力, 更多的则是心灵上的自由。他们无需考虑生活的压力, 完全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思考、回顾自己的人生, 从中总结出滋养自己未来生活的养分, 并且能够将这些养分用最朴实、最直接的方式传达给需要的人们。他们教会青年人不要人云亦云, 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 只要“梦想不凋零”, 就一定会“活得精彩”。同时, 它也在考验青年一代在这个浮华时代对价值观的追求和坚守。这追求要自由, 却又不张扬, 不做作, 安静却持久, 青年们那不可安歇的灵魂就在于他们对未来和梦想的执着。

公益广告曾说, 心有多大, 舞台就有多大。美国独立时代的英雄帕特立克·亨利也曾说“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每个人都有对自由的渴望, 所谓“身未动, 心已远”。思想的自由是最难以控制的, “心中那自由的世界, 如此的清澈高远, 盛开着, 永不凋零的, 蓝莲花”。不管世界如何, 思想的奔腾永远难以限制。节目要告诉年轻人的是, 自由是要求他们自由地思考, 自由地生存, 然而自由并非放纵, 它是一种态度, 更多的是一种克制。它是在制度里的自由, 而青年们就要利用这已有的自由去做更多的事情, 完成更多的成就, 让这个世界的不可能更多地变成可能。成龙、黄怒波、刘德华都在用切身经历去教给青年人苦难不会泯灭一个人的内心, 反而是心灵成长的更加强大的养分。只要这颗心永远向善、向上, 就具有所向披靡的力量。他们都有一颗心, 名字叫勇气。《开讲啦》将嘉宾们的点滴话语汇聚成奔腾的大河, 冲击着青年人们的思想彼岸, 让他们在思想之水的浸润下细细体悟, 学会勇敢地审视自我、坚守自我, 以更完美的姿态去承担国家的梦想。

三、知行合一

《开讲啦》作为一档灵魂丰盈, 价值丰沛的节目, 本身就是一个主流价值观表达上的革新。这不仅在于它在全国最权威的电视平台播出, 还出于它对主流价值的尊重, 在于这个幕后团队的社会责任感和对青年一代的渴望和期待。要问《开讲啦》中为什么众多青年人会对这些嘉宾产生亲近感, 甚至狂热的爱他们?原因在于, 首先是形式上的拉近。它不同于以往的演讲形式, 嘉宾站在完全开放的舞台上, 没有提示器或演讲稿的提醒, 也没有强硬的限制, 完全的给语言和肢体自由发挥的空间。青年学生环状围坐, 将嘉宾包围在中间, 此时此刻, 虚假无处遁形, 富含技巧的表达力也靠不住, 唯有真诚才能赋予嘉宾勇气和自信, 也唯有真诚才最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能够让嘉宾在这样的环境下舒适地发挥。其次也是因为这环境催发出的真诚的态度和语言拉近了嘉宾和青年人二者的距离。他们没有无病呻吟, 也没有花哨的演讲词, 就是用最朴实、最简单的话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收获, 用有温度的心去温暖受众。正是这种共鸣或者思想的传导让青年对他们产生了一种精神亲情。在这种精神亲情地推动下, 青年们才会更好地审视自我, 完善自我。

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档节目就是要帮助青年们修身。修身最重要的就是要启迪人们思想的觉醒。从“五四”我们就倡导青年们的觉醒, 在今天这个时代, 媒体更有启迪心智不可推脱的责任。“青年是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 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独立之精神, 自由之思想不在一朝一夕, 《开讲啦》先人一步, 犹如一阵春风, 用思想温暖青年一代的心灵, 利用现代条件给他们提供了最快的修身途径, 寓教于乐, 将社会意义寄托于娱乐的形式, 引发青年的喜爱和拥护。同时凝聚起青年一代的精气神, 汇聚成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形成独具中华意义的文化自信。用思想启迪思想, 树立信念, 重拾梦想, 扎实奋斗, 创造更加有意义的人生。当然, 思想的渲染虽然必不可少, 但是更重要的在于青年一代的践行。

所谓知行合一, 知和行缺一不可。价值观是知, 行就要求青年们脚踏实地塑造自我, 从前辈那里汲取强大的前进动力。通过《开讲啦》这一节目, 青年们应当领悟了克己明德, 勤奋坚持、明辨是非的真正内涵。德高者方能望重, 唯有以德为先、品自高远、崇德修德的人才明白克己、宽人, 才懂得谦让、感恩, 才能有海纳百川的胸怀, 才能有指点江山的气魄, 才能有担当大任的能力。才高者方能尽力, 唯有从最良好的环境里汲取最多的知识, 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于乱象间抓住本质, 清澈于心, 将在校所学内化于心, 外化于行, 扎根于实际, 坚忍不拔, 踏实肯干, 关心自己和他人, 关心国家和民族, 才能在社会中尽其才能, 既抒写自己的青春, 又能挑起国之大任。

上一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下一篇:愤怒作文600字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