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安全知识

2024-10-01

森林安全知识(共8篇)

森林安全知识 篇1

森林扑火安全知识

森林火灾造成人员伤亡事故主要由烧死烧伤、窒息伤亡、摔死摔伤、石木砸死砸伤、扑火工具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在森林火灾的扑救过程中务必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人员伤亡事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一)扑火安全守则

1、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

2、扑火队员必须接受扑火安全培训。

3、遵守火场纪律,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严禁单独行动。

4、时刻保持畅通的通讯联系。

5、扑火队员需配备必要的装备,如头盔、防火服、防火手套、防火靴和扑火机具。

6.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天气变化,尤其要注意午后扑救森林火灾伤亡事故高发生时段的天气情况。

7.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可燃物种类及易燃程度,避免进入易燃区。8.注意火场地形条件。扑火队员不可进入三面环山、鞍状山谷、狭窄草塘沟、窄谷、向阳山坡等地段直接扑打火头。

9.扑救林火时应事先选择好避火安全区和撤退路线,以防不测。一旦陷入危险环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设法进行自救。扑救地下火时,一定要摸清火场范围,并进行标注,以免误入火区。

10.扑火队员体力消耗极大,要适时休整,保持旺盛的体力。

(二)扑火指挥员安全职责 1.及时掌握火场天气情况。

2.对林火行为的发展做出正确预测和判断。3.对火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充分的应急准备。4.事先安排好撤离火场的路线。5.密切注意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段。6.时刻保持全方位的通讯联络畅通。7.及时掌握扑火队伍的行动和扑火进展情况。

作为一名扑火指挥员,在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扑火队员:第一、一定要建立避火安全区;第二、只有在可能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直接扑火方法;第三、不打火头;第四、在任何情况下,扑火队员决不可以存有侥幸心理。

(三)危险的林火环境

恶劣的天气条件、不利的地形和易燃的可燃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极其危险的林火环境。

1、恶劣的天气条件

一是干旱天气,地被物含水量下降,湿度低,可燃物极其干燥易燃,一旦点燃难以控制而出现大面积的火灾,火的强度大,人容易被火烧伤。二是大风天,一旦发生火灾,火助风力,风助火威,火蔓延迅速,使扑火人员难以靠近,在火的前方扑火容易发生伤害事故。三是高温低湿天气,10:00——16:00时段,尤其是午后,气温和湿度达到一天中的极限,这时,风大物燥,火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风向易变,火场烟尘大,能见度低,是扑救森林火灾极其不利的时段和天气条件。此时,受高温和人体生物钟的影响,扑火人员战斗力下降,容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在防火期内,大风是最危险的天气条件。风是影响林火行为最主要的因子之一。

2、不利的地形

(1)陡坡会自然地改变林火行为,尤其是林火的蔓延速度。随着坡度的增加,火焰由垂直发展状态而转变成为水平发展状态,大大提高了辐射热能的传播。火焰上空形成对流柱,产生高温使林冠层和空中可燃物预热。浓烟为受热气体上升到林冠层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越过山顶直接扑救林火或沿山坡向上逃避林火都是极其危险的。

(2)窄山脊线(拱脊)是很危险的地方。在那里往往产生热辐射和热传导,温度极高,人无法忍受。若山脊线附近着火,其林火行为瞬息万变,难以预测,是此类地形典型特征。这是因为林火使空气升温沿坡上升到山顶,与背风坡吹来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飘忽不定的阵风和空气乱流运动。

(3)窄谷、岩石裂缝会改变林火行为。窄谷和闭塞的山谷河道会增加热空气的传导速率,容易产生新火点。

当窄谷通风状况不良,火势发展缓慢时,将产生大量烟雾并在谷内内转沉积,有大量一氧化碳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火对两侧陡坡上的植被进行预热,可燃物燃点降低,热量在逐步的积累,预示着爆发火和火爆即将发生。一旦风势发生变化,烟雾内转消失,火势突变而形成爆发火和火爆。若扑火队员处于其中,极难生还。

此外,应引起高度注意的是,许多窄谷只有一个进出口,俗称葫芦峡,即三面环山。他的作用如同排烟管道,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提供了通道,又为空气的补充创造了条件。

(4)破碎特征的地形(一般指凸起的山岩),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条件,往往产生强烈的空气涡流。林火在涡流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许多分散的、方向飘忽不定的火头。

(5)鞍状山谷是指两个高点之间的低洼区域,那里经常是温度极高和浓烟滚滚的险地。

白天,山谷受热,产生上山火,逐步形成谷风;夜间,产生下山风,逐步形成山风。山坡中段,因受这种不定的谷风、山风循环变化的影响,风向不定,是林火行为不稳定而又十分活跃的地段。若主风方向与鞍状山谷平行,必将产生强度高、蔓延速度快的林火。是林火快速发展,而又没有阻力影响的十分危险地段。

岩石裂缝、鞍状山谷和具有破碎特征的地形是林火蔓延阻力最小的通道,若三种地形条件和陡坡结合在一起,会使垂直方向的火焰向水平方向发展,导致热空气的传播速率大大增加,林火行为突变,易发生伤亡事故。

3、易燃的可燃物

火场周围可燃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影响着林火行为的变化。尤其是阳性杂草和易燃灌木地段,会突然增加林火蔓延速度,改变林火燃烧方向,产生高强度的林火。针叶幼林或可燃物垂直分布明显地段,地表火和树冠火同时发生,形成立体燃烧。

(四)火场自救

扑火队员一旦被林火围困或袭击,要果断决策,迅速选择突围和避火路线,采取正确的避火方法,避免发生伤亡事故。

1、点火解围

在较开阔的平坦地,可以以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使用点火器点迎面火,使新火头向大火头方向逆风蔓延,阻挡火锋解围。请注意在控制线另侧一定要有巡护人员,以防飞火产生新火点。

在无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点火器点顺风火,扑火队员跟火进入火烧迹地避火,并用手扒出地下湿土,紧贴湿土呼吸或用湿手巾捂住口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2、强行顶风冲越火线

当点火或其他条件不具备时,切忌顺风跑,要选择已经过火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越火线,进入火烧迹地即可安全脱险。

3、卧倒避烟(火)

在点火解围来不及,就近有河流(河沟)、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迎风平坦地段时,用水浸湿衣服蒙住头部,两手放在胸部,卧倒避烟(火)。卧倒避烟(火)时,为防止烟雾呛昏窒息,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扒个土坑,紧贴湿土呼吸,可避免烟害。

4、快速转移

扑火组在扑火时,要观察火场变化,万一发现大火袭来或出现飞火和气旋,人力无法控制时,只要时间允许,迅速组织扑火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如进入火烧迹地、植被少、火焰低的地区,避免发生伤亡。

(五)发生伤亡事故原因 1.对林火行为的变化判断失误。2.顺风逃生。3.直接扑打火头。4.在草甸、杂灌中避火。

5.对地形条件认识不清,没有建立避火安全区。

6.浓烟熏呛和高温烤灼。一氧化碳是浓烟中对人危害最严重的气体。当森林可燃物燃烧不完全时产生一氧化碳。产生不完全燃烧的情况:

A.清晨发生的草甸火。

B.发生在陡峭、闭塞谷地中的林火。C.发生在防火期前后的林火。

D.通过粗大死地被物或腐烂物时的林火。

E.在南方常绿植物类型中发生的林火。许多可燃物能产生高达200℃以上的地面温度,并能轻而易举地形成1000℃以上的空气温度,而人体在高于120℃的环境中就会丧失功能。

7.扑火队员过度疲劳。

8.对小火掉以轻心。小火给人以错觉,扑火安全意识淡化,也不建立避火安全区,往往因掉以轻心而发生意外伤亡事故。

9.对林火的极度恐惧,惊惶失措。没有接受扑火训练的扑火人员,因受到林火产生的轰鸣声和浓烟、高温的危害而引起极度恐惧,惊惶失措、失去统一指挥,乱跑乱串而发生伤亡事故。

10.火烧木、乱石砸伤。

(六)扑火中常见的几种人身伤害事故

1、火直接烧伤烧死。主要发生在扑火人员身处险地,来不及撤离。从实验数据来看,火的温度达到800-1000ºC,人只能生存7.5秒-18秒。

2、窒息伤亡。一是因一氧化碳中毒昏迷或死亡,当空气中的一氧化碳含量达到1%以上,身体较弱者1分钟即可死亡,身体较强者2分钟即会死亡。二是在火的前方,吸入高温气流后,咽喉产生水肿堵死气管死亡。

3、摔伤摔死。主要是因在扑火中,因断木、滚石砸伤,或因落崖摔伤摔死。

4、因违反操作规程伤亡。在扑火中,使用铁锹、耙子等工具时,没有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产生相互碰撞,或使用灭火弹不当发生人身伤害事故。

(七)扑火时应如何强化安全措施

1、指派有扑火经验的同志担任前线指挥员。

2、临时组织的扑火人员,必须指定区段和小组负责人。

3、明确扑火纪律和安全事项。

4、检查扑火用品是否符合要求,扑火服应宽松,阻燃。

5、加强火情侦察,组织好火场通信、救护和后勤保障。

6、选定进退路线和安全区。

7、从火尾入场扑火,沿着火的俩翼火线扑打。

8、不要直接迎风打火头,不要打上山火头,不要在悬崖、陡坡和破碎地形处打火,不要在大风天气下、烈火条件下直接扑火,不要在可燃物稠密处扑火。

9、正确使用扑火机具

森林安全知识 篇2

奉节县地处长江三峡第一峡瞿塘峡入口上游, 位于重庆市东端, 幅员总面积4098.37平方公里, 总人口102万人。全县现有林业用地465.18万亩, 占幅员面积的75.67%, 其中森林面积205.99万亩, 活立木总蓄积量736万m3, 森林覆盖率35.1%, 是重庆市七个森林资源大县之一。

奉节地处三峡库区腹心, 是国务院确定的三峡库区生态建设示范区, 生态位置十分重要。而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 是库区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 抓好森林防火工作, 保护好森林资源安全, 意义重大。

为保护三峡库区生态屏障, 确保三峡水库的安全运营, 当前应着力建立健全森林防火“十大”体系建设, 积极探索科学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的新措施、新途径, 在解决森林防火工作中科技含量低、技术手段少、防火扑火效率低等方面有所突破, 逐步实现由传统防火向现代科学防火的转变。

二、建立宣传教育网络体系

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应做到多层次、多形式, 网络健全。一是要充分利用电视、电台、广播、报刊杂志等新闻媒体的喉舌作用, 对森林防火进行定期和重点时段突击宣传教育;二是要通过县乡村召开各级会议以及农村院坝会、乡规民约等形式, 用政府引导这条主线进行宣传教育;三是要将森林防火宣传教育延伸到全县各中小学, 固定开设防火课, 发挥“小手拉大手”的带动作用;四是要利用互联网、手机短信等信息流进行防火宣传;五是要开展好常规的宣传教育活动, 在重点林区建固定的宣传塔、宣传碑、宣传门、宣传牌, 书写固定的防火宣传标语, 重点时段用宣传车进行流动宣传。

三、建立专职管护、防火巡查、护林员“三位一体”的火源管理体系

进一步强化森林公安派出所、国有林场、乡镇林业站建设, 充分发挥其资源管护和火源管理的职能;建立森林防火检查站、巡查队, 检查站在防火警戒期要对进入林区的车辆、行人进行检查, 巡查队要在防火期对重要地段进行巡查, 及时纠正违规用火行为;管理好天保护林员队伍, 利用他们人员多、情况熟的优势, 积极开展好巡山护林工作, 发挥其在资源管护、火源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

四、建立监测预警体系

坚持火情监测报告制度, 及时传递火情信息, 在重点地段要建立森林防火了望台、了望嘹, 安装高倍望远镜, 配备了望观测预报人员;争取上级投入, 早日建设森林防火远程视频监控系统———森林防火365联网智能监控系统, 强化“智能监控”和“远程集中控制”, 加强对烟火及信息流的管理, 做到对异常事件处理过程的实时查看, 提高处理林火等森林异常事件的效率;力争能实现航空护林和监测, 从而达到火情监测覆盖率100%。

五、建立交通通讯体系

要及时快速的处置森林火灾, 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 交通通讯是基础保障。要加大投入, 配齐配足交通通讯设施, 县级要配备有指挥车、消防车、运兵车、防火通道工程车、卫星电话、电台、对讲机等, 国有林场、乡镇要配备有指挥车、消防车、卫星电话、对讲机等, 护林员要配备防火巡查摩托车, 从而达到快速反应、上下联动、及时处置。

六、建立防火阻隔体系

在利用河流、道路等自然隔离带的基础上, 积极稳妥地进行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按照《奉节县森林防火阻隔带工程建设总体规划》, 力争在2015年前, 全县完成森林防火阻隔带建设2700公里, 面积4850公顷, 可以防护森林26.7万公顷;同时在新造林营林时, 要规划建设防火阻隔带, 做到统一布局, 科学规划, 同步实施。通过防火阻隔带体系建设, 不断增强森林防火综合能力, 达到森林防火与多种效益的高度统一。

七、建立封闭管理体系

继续实施封山育林工程, 把重点林区确定为封育区, 严格执行“七落实八不准”, 设置封育标志, 悬挂森林防火警戒旗, 落实专人看护, 实行封闭式管理。

八、建立快捷高效的防火指挥体系

县级要强化森林防火指挥部职能, 乡镇和国有林场要充实完善森林防火指挥所, 整合综治办、安全办等职能部门的力量, 同时要严格执行森林防火值班制度, 实行领导带班制。为使森林防火指挥工作实现决策现代化、反应迅速化、数据科学化, 县上要建立森林防火指挥中心, 配备计算机、打印机及视频终端, 把辖区的地形地势、林相植被、乡村场站全部输入计算机。利用数码摄像机、照相机、笔记本电脑, 通过电话电台, 将火场的实况图像传回森林防火指挥部, 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 以便科学决策扑救火灾的方案。

九、建立专业和半专业森林消防扑救体系

按照专群结合, 以专为主的思路, 县级要组建专业扑火队, 队员要达到50人以上, 平时主要开展训练、演练, 遇有火灾, 立即投入战斗;乡镇要以职工为主建立义务消防队和半专业扑火队, 队员要求在100人以上, 做到随时待命;村社要以护林员、民兵为骨干建立群众性的扑火队, 保证小火能在第一时间扑灭;争取上级在库区建立森林武警消防支队。对各级扑火队, 要加强扑火技能和专业知识的培训学习, 不断提高扑救森林火灾的技战术和快速反应能力。

十、建立森林火灾扑救后勤供应保障体系

县级要建立森林防火物资储备库, 必须储备有足够的风力灭火机、油锯、灭火弹、消防水泵、二号扑火工具等常用扑火物资, 保障扑救工作的需要;乡镇也要储备有一定的扑火物资;一旦发生较大森林火灾, 交通运输、物资供应、医疗救护、灾民安置等后勤保障工作要按照森林火灾扑救预案具体到部门, 责任落实到人。

十一、结束语

森林是人类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护工作的重点。作为一名森林工作者, 需要不断加强学习, 提高工作能力, 以适应当前新形势下火灾的突发情况。防范为主, 减少火灾发生, 保障国家、集体森林资源不遭受损失。

参考文献

确保生态安全必须提高森林质量 篇3

森林是一种生态系统,显示为覆盖着或密或疏的广袤连绵的林木,一般由不同特性的林分组成,如树种、结构、龄级及其搭配组合等,同时还包括森林中的野生动物、林下植物、土壤微生物及湿地。正是对森林认识的深化,导致林业工作的转变。

何谓森林的质量?其评价标准又是什么?遗憾的是,迄今尚未引起我国学术界和政府行政部门足够的重视;对于林业人而言,更是一头雾水。质量是人们对事物内在品质、性能优劣的界定,它随着人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根据现代人对森林的多样需求,森林质量也就体现在多方面,它是一个综合的指标体系,我认为主要是:

生态服务功能。系指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否健全;森林生态防护效益是否最大化;森林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状况是否良好。

经济服务供给功能。包括森林的土壤肥力及生物生产力;森林蓄积量及年平均蓄积增长量;森林中除国家重点保护的濒危、珍贵物种之外,可适度利用的经济植物、经济动物及微生物(即林副产品)的品种与数量。

社会及精神文化服务功能。涵盖森林景观的多样性。除包括不同类型的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群落,也包括林中和林区的河流、瀑布、湖泊、沼泽、草地、苔原、裸岩、冰川、山峰与峡谷等地质地貌及其在科学研究、教育、旅游、疗养和艺术创作中的价值与作用。

森林本身的指标或内在价值。在人类对森林服务功能的需求所要求森林达到的质量标准之外,森林还有独立于人类关注的问题之外的内在质量。这种质量是由森林构成状态、森林生产力和森林生物多样性等森林本身的各项指标决定的。

四五千年前,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估计为60%以上,全部为原始林,算起来有600万平方千米。经过历朝历代斧砍火烧的消耗,时至今日,98%的原始林均已消逝。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全球森林地图,目前中国未受侵扰的原始森林仅有约5.5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藏东南、滇西北、川西以及内蒙古的大兴安岭与新疆阿尔泰山的最北端,多为自然保护区或人力未及的深山区,并呈破碎化、孤岛状,处于萎缩之中。

我国天然次生林总面积约9 300万公顷,其中70%以上为中幼龄林。当原始林被几千年的文明史所消耗之后,天然次生林成为我国面积最大的一类森林生态系统,在木材生产、燃料供应和维持当地居民生计方面均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并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直到1998年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我国的天然次生林才开始获得保护和恢复。但几乎与此同时,在由政府部门推动的拍卖荒山、林纸一体化和林权改革的工作中,出现了“砍树种树”、“毁林造林”的风潮。南方集体林区不少天然次生林被置换成人工速生丰产林或经济林。这是当前林业部门急待解决的严重问题。

我国营造人工林的历史悠久。在陕西省黄陵县桥的黄帝庙中至今犹存的一株侧柏,相传是五千年前的黄帝手植。此后历朝历代虽然也种植了一些人工林主要是经济林、防护林、薪炭林和城市园林绿化美化树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规模都不大,保存下来的也少。直到建国后的半个世纪以来,随着天然林的急速消耗,我国加快了造林绿化的步伐,人工林营林事业取得空前的发展。几年前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使造林面积从每年六七千万亩猛升超过1亿亩。今我国人工林保存面积已达53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

我国是世界上三大生物多样性大国之一,而今濒危的高等植物有四五千种。在濒危动物中,有兽类94种,爬行类17种,两栖类7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所列的全世界640个濒危物种中,我国就占了约1/4。今日我国有15%至20%的动植物物种受到生存的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的平均水平。造成这种现状除生境退化、栖息地破碎化和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因素之外,森林的人工化,也不失为一个重要原因。事实上,人工纯林的面积及其在森林中的比例不断提升,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十分不利的,甚至起着负面的作用。

林业有害生物危害严重。近年来,我国林业有害生物年均发生面积1.3亿亩,每年因病虫鼠害致死树木4亿多株,林木年均减少170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近880亿元。这种“无烟的森林火灾”所带来的破坏更甚于冒烟的森林火灾。随着我国人工林的与日俱增,森林病虫害发生的面积也大幅度扩大。20世纪50年代年均1286万亩,70年代年均5478万亩,到2004年发生面积1.419亿亩上下。短短半个世纪,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猛增了11倍。

营造转基因林的生态风险。人工林还有一种尚未引起充分警惕的转基因树种污染问题。使用转基因技术可使树木生长迅速,在短期内获得更多也更廉价的木材产品,经济效益显著而深受开发商的青睐。然而,树的花粉可以传播到千里之外,而基因工程树的这种“遗传漂移”不可避免地将污染非基因工程树种,甚至可能导致森林生态系统的紊乱与瓦解。我国在对转基因树种的危险尚缺乏研究的情况之下,已经至少在七个省区种植了100多万株转基因杨树。环境污染可以通过治理而获得改善和清除;然而,一旦人造基因混入了自然基因,造成基因污染,则是无法消除的,其后果不堪设想。对此我们决不可掉以轻心!

不少人认为,只有森林覆盖率达到20%,中国生态状况才能明显改善;达到30%,才能进入生态状况的良性循环。在这种森林覆盖率决定论的思想指导下,人们一直热衷于森林的量的扩张,因此大量营造人工纯林就成为最便捷的选择。

作为陆地生态系统主体的森林,具有不可替代的生态、经济、社会等多重效益和多种服务功能,这本是毋庸置疑的。现有森林系统之所以未能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和服务功能,正是因为质量最高的原始林被大量采伐并转化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而天然次生林又屡遭破坏,大面积人工化和单一化,加之森林总体数量不足,分布不均,因此无法有效遏制住全国生态环境持续恶化、自然灾害越演越烈的势头。

当代,在从传统的单效益林业向现代多效益林业转轨的过程中,世界各国都在林业政策的改革方面作出了各种探索与尝试。虽然不乏成功的经验,但从总体上来看,却并不理想,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缺少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框架,世界林业退化的趋势仍在延续。因此,学习与借鉴林业发达国家提高森林质量,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先进理论和成功实践,有助于我们更新观念,澄清模糊认识,调整发展战略,纠正工作中的误区,少走弯路,明确前进的方向。

怎样提高森林的质量?需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森林和人们经营森林的不同目标采取不同措施。依笔者所见,提高森林质量的举措要在充分尊重与遵循森林生态规律的基础上,坚决保护原生的森林生态系统,大力恢复退化的森林生态系统,积极建设近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

坚决保护原始林。据世界资源研究所统计的数据,我国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以来,已经丧失了98%的原始森林,剩下的也多呈破碎化和岛屿状。

大力恢复天然次生林。以自然力恢复并不排斥人为促进因素。人为适当的干扰可促进次生林生长和演替,加快恢复速度并利用一部分林中资源,如补植一些乡土的珍贵树种和林下药用、食用植物,可增加经济效益。

最近,我国林业专家提出了一个“生态采伐”的新概念。生态采伐的原则是使木材生产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最小化,尽可能不造成森林结构和功能的损伤。在采伐设计中优先考虑维持天然林的生物多样性以及树种结构、森林功能与景观的完整性。在景观水平上,要求采伐过程模拟原始林景观状态、保留一定的枯立木、倒木和粗木质残体,以满足各种森林生物及森林天然更新的需要。此外,还要模仿自然的风干扰和火干扰对森林系统的积极影响。事实上,天然林自身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与自我更新的能力。天然林的各种环境因子往往就是维持健康森林系统的建设力。如历史上大兴安岭天然林依赖于火干扰更新,而长白山天然林依赖于风干扰更新。而今,林业人却将风力和火力一律视之为森林的破坏力,而不加以利用,岂不是因噎废食?

积极建设近自然的人工林。我国已有近8亿亩人工林,在今后不到10年还要再造10亿亩。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如果我们今天不在造林规划、造林实践和造林管护的全过程中,身体力行,努力遵循生态学原理与原则,采取有力措施科学经营森林生态系统,那么,十年之后,全国森林势必将进一步单一化和非自然化。

应该说,在我国林业建设的早期阶段,面临着全国森林覆盖率低,资源总量不足,资金投入有限的具体条件,林业部门顾及不到更高的造林质量,先“绿”起来再说,是一种无奈的选择,也是一条难以绕行的发展阶段。

究竟是什么反映造林质量的高低?

森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的提高,是量的增长,森林生态功能和效益的最大化,才是质的提高。“当年成活率”、“三年保存率”之类的着眼于具体种植技术的要求只是从局部的浅层次的角度来抓质量,而只有从森林生态服务功能最大化角度提出要求和进行衡量,才能抓住质量问题的根本和要害。要将“造林绿化”的着眼点放在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链上。简单地一味种树,最终不仅将保不住“造林绿化”的现有成果,而且将造成新的生态失衡。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生态工程的质量评估标准和评估体系,注重营造林的林种、树种的配置是否科学合理,乔灌草相结合的立体结构是否完整,生物多样性水平是否恢复,森林景观是否赏心悦目,森林生物生产力是否提高,减少多少土壤侵蚀和雨季径流量,增加多少旱季水流量和植被生物量,以及森林火灾与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有否降低等等。

实现森林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森林的可持续经营。现代林业的可持续经营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它要求理念的更新,道德的升华和工作模式的转变。能否将人工林(主要是生态林)的近自然改造,从理论研究和学术讨论层面尽快地向实践层面推进,是当代林业人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极大的挑战!

森林防火常识和扑火安全知识 篇4

1、什么是森林火灾?

答:凡是失去人为控制,在林地内自由蔓延和扩展,对森林、森林生态系统和人类带来一定危害和损失的,超过一定面积的林火,就称为森林火灾。

2、森林火灾有哪几种?

答:森林火灾分为地表火、树干火、树冠火和地下火。

地表火就是在地表面燃烧的火,主要烧毁枯枝落叶和杂草,能直接把矮小的幼树、灌木和大树露出地面的根烧死。

树干火就是树干燃烧的火,通常由地表火和雷击火引起。树冠火就是在大树树冠上燃烧蔓延的火,它是密林内的地表火遇到强风燃烧到树冠上引起的。这种火一旦形成以后,能把树叶、树枝和树干全部烧毁,着火的树枝掉下来又可把幼树烧死,破坏性很大,扑救困难,常造成毁灭性的灾害。

地下火就是由森林地表下的腐殖质层或泥炭燃烧形成的,往往看不到火苗,只能看见浓烟,这种火会烧坏树根而毁坏森林。

3、森林火灾分为哪几级? 答:《森林防火条例》规定,按照受害森林面积和伤亡人数,森林火灾分为一般森林火灾、较大森林火灾、重大森林火灾和特别重大森林火灾:

一般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下或者其他林地起火的,或者死亡1人以上3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人以上10人以下的;

较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公顷以上1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3人以上1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10人以上50人以下的;

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公顷以上1000公顷以下的,或者死亡10人以上30人以下的,或者重伤50人以上100人以下的;

特别重大森林火灾:受害森林面积在1000公顷以上的,或者死亡30人以上的,或者重伤100人以上的。

“以上”包括本数;“以下”不包括本数。

4、森林火灾有什么特点?

答:森林火灾发生一般都特别突然,来的时候也很凶猛。人类扑救森林火灾的时候,困难很大,还要花费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严重的时候还会造成人员伤亡,甚至烧毁城镇和村庄。所以说,森林火灾破坏性很大。

5、森林火灾对森林资源有什么危害? 答:人们常说:“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一棵幼苗长成大树常常需要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需要花费人们大量的心血和汗水,而一场森林火灾在几天或者几小时内就能把大片的森林毁灭,生活在森林内的珍贵野生动植物瞬间就消失了,有的甚至灭绝„„损失之大是无法计算的。

6、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有那些?

答:概括地说,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有两种:一种是天然火源,一种是人为火源。

天然原因主要是指人类无法控制的原因:如雷击火、火山爆发、陨石坠落和泥炭自燃等,天然原因引发的森林火灾相对较少。

人为原因主要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原因:如在山上烧荒、烧田埂、采石放炮、烧炭、烧石灰、烧砖瓦以及机车甩瓦、汽车喷火和高压线脱落及在山上扔烟头、烧火做饭、取暖、照明、上坟烧纸、放鞭炮、小孩玩火、坏人放火等等。

7、扑救森林火灾的科学方法?

答:扑救森林火灾一般采取以下两种基本方法: 直接灭火:就是使用扑火工具,直接扑打林火,或者铲土覆盖、洒水、化学灭火剂喷洒磷火,这种方法多用于火灾的初期,特别是地表火。

间接灭火:指当火势较大、人不能接近大火时,特别是树冠火,用开设防火沟或较宽的隔离带、清楚一切可燃物的方法,使着火的可燃物与未着火的可燃物彻底分离,防止林火继续蔓延,最终使火熄灭。

8、扑救森林火灾分为哪几个阶段?

答:根据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和扑火特点,扑救森林火灾必须遵循“先控制,后消灭,再巩固”的程序,分阶段地进行。

(一)控制火势阶段。控制火势阶段是初期灭火阶段,其任务主要是封锁火头,控制火势,把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燃烧,也是扑火地最紧迫阶段。

(二)稳定火势阶段。在封锁火头,控制火势后,必须采取更有效地措施扑打火翼(火地两侧部),防止火向两侧扩展蔓延,是扑火地最关键阶段。

(三)清理余火阶段。火被扑灭后,必须在火少迹地上进行巡逻,发现余火要立即熄灭。

(四)看守火场阶段。主要任务是留守人员看守火场。一般荒山和幼林地起火监守12个小时,中龄林、成龄林地起火监守24个小时以上,方可考虑撤离,目的是防止余火复燃。

9、如何自救?

答:在扑火时,可能会发生被火围住的情况,必须想尽办法尽快脱离火海。扑火队员一旦被林火围困或袭击,要果断决策,迅速选择突围和避火路线,采取正确的避火方法,避免发生伤亡事故。

退入安全区:扑火队(组)在扑火时,要观察火场变化,万一出现飞火和气旋时,要组织扑火人员进入火烧迹地和植被少、火焰低的地区。

按规范点火自救:要统一指挥,选择在比较平坦的地方,一边点顺风火,一边打两侧的火,以便跟着火头方向前进,进入到点火自救产生的火烧迹地内避火。

按规范俯卧避险:发生危险时,应就近选择植被少的地方卧倒,脚朝火冲来的方向,扒开浮土直到见着湿土,把脸放进挖出的小坑里面,用衣服包住头,双手放在身体正面。

按规范迎风突围:当风向突变,火掉头时,指挥员要果断下达突围命令,队员要当机立断,选择草较小、较少的地方,用衣服包住头,憋住气,迎火猛冲突围。人在7.5秒内应当可以突围。千万不能与火赛跑,只能选择火势较弱处对着火冲。

10、扑救森林火灾应该注意哪些安全规则?

答:扑救森林火灾中,保证人员安全十分重要,必须遵守10条安全规则:①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孕妇和未成年人以及其他不适宜参加森林火灾扑救的人员。②扑火队员必须接受扑火安全培训。③遵守火场纪律,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严禁单独行动。④时刻保持通畅的通讯联系。⑤扑火队员需配备必要的装备,如头盔、防火服、防火手套、防火靴和扑火机具。⑥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天气变化,尤其要注意午后扑救森林火灾伤亡事故高发时段的天气情况。⑦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可燃物种类及易燃程度,避免进入易燃区。⑧注意火场地形条件。扑火队员不可进入三面环山、鞍状山谷、狭窄草塘沟、窄谷、向阳山坡等地段直接扑打火头。⑨扑

救林火时应事先选择好避火安全区和撤退路线,以防不测。一旦陷入凶险环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设法进行自救。扑救地下火时,一定要摸清火场范围,并进行标注,以免误入火区。⑩扑火队员体力消耗极大,要适时休整,保持旺盛的体力。

11、森林防火戒严期?

全省的森林防火戒严期是每年1月1日至5月31日。我县森林防火戒严期,为每年的1月1日至10月10日。3月1日-5月31日为我县的森林防火高火险期。森林防火戒严期内,严禁携带一切火种进入林区,严禁在林区内及林地边缘300米范围内烧荒、烧草、烧秸杆、上坟烧纸、放鞭炮、野炊等野外用火行为。

12、十不准,六不烧

十不准:一是不准将火源及易燃易爆物品带入林区、山林;二是不准在林区边缘田边地块烧草;三是不准在林区点火把照明行路;四是不准在林区内吸烟丢烟蒂火种;五是不准在林区内烧炭、烧火粪;六是不准在林区上坟烧香纸、燃放鞭炮;七是不准在林区生火煮饭、生火取暖;八是不准进入林地或林地内玩火;九是不准在林区毁林烧荒开垦;十是不准在林区使用土制火枪狩猎和烧火驱兽。

六不烧:一是未经县级人民政府授权的单位批准不烧;二是未开设足够(50米宽度以上)的防火线不烧;三是未组织足够人力看守和未准备好工具不烧;四是没有用火负责人和安全监督员在场不烧;五是刮风、高温、干旱天气不烧;六是没有通知毗邻单位不烧。

13、森林防火工作要注意三个重点:注意重要时段、重点林区、重点人群的森林防火。小孩及痴、呆、傻、精神病人野外玩火造成森林火灾,监护人承担相应的责任。

13、四川省森林防火条例:共六章四十八条 分为总则、森林火灾的预防、森林火灾的扑救、灾后处置、法律责任、附则。

森林安全知识 篇5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相关知识(2)1.什么是“关注森林活动”?

“关注森林活动”主要是围绕林业生态建设问题,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的活动,特别是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和组织开展“国家森林城市”创建活动。2.“关注森林活动”是由哪些部门发起的?

“关注森林活动”是由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中国绿化基金会等6个部门于1999年发起。3.“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由何部门主办?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由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中国绿化基金会、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组织工作由国家林业局负责。4.“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分为哪两个论坛?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是我国城市森林建设与研究方面最高级别的政府论坛,分为市长论坛和专家论坛。

5.哪些城市可以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中国城市森林论坛”每年举办一次。各大中城市(包括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地级城市)都可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城市必须符合国家林业局颁发的“国家森林城市”标准。6.“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由何部门向申办城市授予?

在举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同时,由全国绿化委员会、国家林业局向承办本届论坛的城市授予“国家森林城市”称号。7.“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申办程序有哪些?

(1)由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或国家林业局每年发出征集承办城市通知。

(2)申请承办城市向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提出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向国家林业局行文申办。

(3)由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对所有申办城市进行审查,并派工作人员全面了解申办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经济实力、社会影响等举办条件,根据“符合标准、合理布局、广泛代表”的原则确定2-3个候选城市。

(4)国家林业局根据关注森林活动组织委员会确定的候选城市,组织专家考察组,对申办城市进行实地考察,并向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提交考察报告。

(5)关注森林活动组委会综合专家考察意见和各方面情况批准承办城市。8.申办“中国城市森林论坛”的城市应提交哪些报告?

(1)党委、政府对城市森林建设的认识、措施和建设成果;

(2)城市自然状况、经济实力、社会背景、城市定位;

(3)城市森林资源现状(必须提供1:10万森林资源分布电子扫描图),地域范围上应包括其全部下辖区县;

(4)城区绿化现状;

(5)分别提供城区与郊区的相关数据:森林覆盖率、蓄积量、林业用地面积、森林布局、人均绿地面积、人均乔木占有量、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乡土植物种类比例、森林旅游人数及年收入、古树名木数量;

(6)相关图片及长度不超过20分钟的录像资料。

9.截止2013年,全国有多少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

截止2013年,全国有58个城市被授予国家森林城市。10.截至2013年,我国共举办几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截至2013年,我国共举办十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座谈会)。11.第一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4年11月在贵阳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生态”,论坛上授予贵阳“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12.第二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5年8月在沈阳举行,论坛主题是“加快城市森林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论坛上授予沈阳“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3.第三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6年10月在长沙举行,论坛主题是“绿色,城市,文化”,论坛上授予长沙“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14.第四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7年5月在成都举行,论坛主题是“科学发展,和谐城乡”,论坛上授予成都、包头、许昌、临安共4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5.第五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8年11月在广州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生态文明”,论坛上授予广州、新乡和阿克苏共3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6.第六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09年5月在杭州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品质生活”,论坛上授予杭州、威海、宝鸡、无锡共4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7.第七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10年4月在武汉市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低碳城市,两型社会”,论坛上授予武汉、呼和浩特、本溪、宁波、漯河、新余、西昌、遵义共8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8.第八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11年6月在大连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绿色经济,幸福家园”,论坛上授予大连、珲春、扬州、龙泉、洛阳、梧州、泸州、石河子共8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19.第九届中国城市森林论坛

2012年7月在呼伦贝尔举行,论坛主题是“城市森林,绿色增长,美丽发展”,论坛上授予呼伦贝尔、鞍山、徐州、丽水、三门峡、衢州、宜昌、益阳、柳州、永川共10个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称号。

20.第十届中国城市森林建设座谈会

森林防火知识1 篇6

一、相关职责

1.地方森林消防队的职责

地方森林消防队的主要职责是按照地方人民政府和上级森林防火指挥部的部署,执行防灭火任务以及抢险救灾和本地急难险重的任务。

2.扑火指挥员安全职责 1.及时掌握火场天气情况。

2.对林火行为的发展做出正确预测和判断。3.对火场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有充分的应急准备。4.事先安排好撤离火场的路线。5.密切注意可能发生危险的地段。

6.时刻保持全方位的通讯联络畅通。

7.及时掌握扑火队伍的行动和扑火进展情况。

做为一名扑火指挥员,在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必须时刻提醒扑火队员: 第一、一定要建立避火安全区;

第二、只有在可能的情况下才可以采用直接扑火方法; 第三、不打火头;

第四、在任何情况下,扑火队员决不可以存有侥幸心理。

3.扑火安全守则

1.扑救森林火灾不得动员残疾人员、孕妇和儿童。

2.扑火队员必须接受扑火安全培训。

3.遵守火场纪律,服从统一指挥和调度,严禁单独行动。4.时刻保持畅通的通讯联系。

5.扑火队员需配备必要的装备,如头盔、防火服、防火手套、防火靴和扑火机具。

6.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天气变化,尤其要注意午后扑救森林火灾伤亡事故高发生时段的天气情况。7.密切注意观察火场可燃物种类及易燃程度,避免进入易燃区。

8.注意火场地形条件。扑火队员不可进入三面环山、鞍状山谷、狭窄草塘沟、窄谷、向阳山坡等地段直接扑打火头。

9.扑救林火时应事先选择好避火安全区和撤退路线,以防不测。一旦陷入危险环境,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积极设法进行自救。

扑救地下火时,一定要摸清火场范围,并进行标注,以免误入火区。

10.扑火队员体力消耗极大,要适时休整,保持旺盛的体力。

二、森林火灾的预防

1.森林火灾为什么可以进行预防

发生森林火灾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可燃物(包括树木、草灌等植物)是发生森林火灾的物资基础;火险天气是发生火灾的重要条件;火源是发生森林火灾的主导因素,三者缺一不可。大量的事实说明森林火灾是可以预防的。可燃物和火源可以进行人为控制,而火险天气也可进行预测预报进行防范。

2.怎样控制生产性火源

生产性火源包括烧荒、烧垦、放炮采石等用火。控制这些火源,主要是严格执行野外生产性用火审批制定。森林防火重点期严格控制生产性用火,凡因生产需用火的单位或个人,必须按规定权限经过当地政府或森林防火办事机构的批准,严格遵守“六不烧”规定,即领导不在场不烧;久旱无雨不烧;三级以上风不烧;没开好防火线不烧;没组织好扑火人员不烧;没准备好扑火工具不烧。

三、森林火灾的扑救

1.扑救森林火灾主要分哪几个阶段

根据森林火灾发生规律和扑火特点,扑救森林火灾必须遵循“先控制,后消灭,再巩固”的程序,分阶段地进行。

(一)控制火势阶段。控制火势阶段是初期灭火阶段,其任务主要是封锁火头,控制火势,把火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燃烧,也是扑火的最紧迫阶段。

(二)稳定火势阶段。在封锁火头,控制火势后,必须采取更有效地措施扑打火翼(火地两侧部),防止火向两侧扩展蔓延,是扑火地最关键阶段。

(三)清理余火阶段。火被扑灭后,必须在火少迹地上进行巡逻,发现余火要立即熄灭。

(四)看守火场阶段。主要任务是留守人员看守火场。一般荒山和幼林地起火监守12个小时,中龄林、成龄林地起火监守24个小时以上,方可考虑撤离,目的是防止余火复燃。

2.什么情况下适用风力灭火机扑火

风力灭火机适用扑打幼林或次生林火灾,草原火灾,荒山草坡火灾。适用风力灭火机,单机扑火作用不大,双机或三机配合可取得较好的效果。

以下情况不宜使用风力灭火机;

(1)火焰高度超过2.5米的火;

(2)灌丛高度在1.5米以上,草科植物高度超过1米地区的火。这是因为草灌高超过1米时,由于视线不清,一旦着火,极其易燃,蔓延迅速,扑火人员撤离不及,容易发生人员伤害事故。

(3)火焰高度超过1.5米以上的迎面火;(4)林中有大量的倒木、杂乱物;

(5)风力灭火机只能灭明火,不能灭暗火。

风力灭火机使用的燃油为机油和汽油混合而成的混合油,严禁使用纯汽油,禁止在火烧迹地加油。加油时,必须离火场10米以上。10米以内,火的辐射作用较大,容易被火的高温引燃着火。

3.扑火的有利时机

扑火的有利时机就是容易将火消灭的时机。错过有利于时机,不易将火扑灭,就可能酿成大火。扑火专业有以下几个有利时机:

(一)初发火。初发火火势弱,面积小,只有扑火队伍及时赶到扑救,火较易一举歼灭。

(二)下山火。下山火蔓延速度慢,火势弱,容易扑打。尽可能将下山火消灭在下山阶段。

(三)夜间。夜间特别是凌晨温度低,相对湿度大,风小,火势弱,蔓延速度慢,低凹处的火会自灭;上山火也缓慢爬坡,有时不打自灭。整个火场的火线容易出现断条,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指挥得力,很快就可将火扑灭。但扑打夜间火,一要注意天黑山陡,防止摔伤扑火人员等,二要认真清理,以免第二天气气温上升,风力加大出现复燃火。

有利的灭火天气。林区的小气候常多变,在扑火过程中,有时会出现阴、雨、雪天气,应集中兵力,奋起灭火,以防天气转晴,难以扑救。

4.常用的扑火战术有哪些

(一)“单点突破,长线对进突击”战术。扑火队从某一个地点突入火线,兵分两路,进行一点两面作战,最后合围。这种战术选择突破点是关键,一般是选择接近主要火头的侧翼突入,火势较强的一侧重大配置兵力,火势较弱的一侧少量布兵力。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点少,只有一个扑火队连续扑打的火险和火势突变可能性小的情况下采用,但由于扑火队能力有限,大面积火场不宜采用。

(二)多点突破,分击合围战术。这是一种快速分割灭火的实用战术。实施时,若干个扑火小队(组),选择两个以上的突破口,然后分别进行“一点两面”作战,各突破口之间相互形成分击合围态势,使整个火场分割成若干个地段,将火迅速扑灭。这种战术的特点是:突破口多,使用兵力多,全线展开,每个扑火队(组)间的战线短,扑火效率高,是扑火队常用战术。

(三)四面包围,全线突击战术。这种战术是以足够的兵力扑打初发火、小面积火时的实用战术。主要时采用全线用兵,四面围歼的办法扑火,既扑打火头、又兼顾全局,一鼓作气扑灭火灾。蔓延强烈的一侧兵力多于较弱的一侧,顺风火的兵力多于逆风火和侧风火,上山火的兵力多于下山火。

(四)一次冲击,全线控制战术。这种将全部兵力部署火线的一侧或两侧,采用一个扑火层次,全力扑打明火,暂不清理余火,也不留后续部队和清理火场队伍,力求在短暂时间内消灭明火,以控制火场局势,然后再组织消灭残余火。“一次冲击”的距离一般荒坡400-500米,危险地段150-200米,有林地500米左右。这种战术多半用在火危及到居民区、重要设施时,会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巨大威胁时使用。

5.怎样扑打初发阶段的森林火灾?

要集中兵力,四面包围,全线用兵,围歼作战,将火一举扑灭,争取时间,就是胜利。6.直接打火法怎么打?

这是通常最常用的灭火方法,采用二号工具、风力灭火机、水枪、灭火弹等灭火机具直接扑火,从山下往山上,沿着火场边缘递进扑打,直到火焰扑灭为止。灭火人员每组由三人组成,相继扑打。

7.冲火怎么打?

答:沿火头前进方向的两侧,分两路扑打,循序前进,直到扣头,绝不可迎面堵截、直接扑打火头,危险性大,容易发生事故。

8.下山火怎么打?

答:下山火的火速慢,危险性小,容易打灭,必须抢时间迅速扑打,下山火要先攻火头,从火头的两侧夹打,如果是封山育林好的地方,可燃物较多,必须从侧面一步一步扑打前进,万万不可居高临下扑打,危险性大,容易滑倒,造成人身伤亡。

9.火线烧成一直线时,怎样打?

答:火线烧成一直线时战线长,为了抢时间及时扑灭,必须把人力分成几组,把火线截成两段或几段,分段进行,由各段两头夹打。

10.火线烧成弧形状或其它形状时,怎么打?

答:用“蚕食法”扑救。打一步前进一步,多点突破,分段进行,由各段的两头夹打,构成钳形,制止其蔓延扩大,逐渐缩短火线至火消灭,此法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11.火势大的山火,扑火人员不能接近火线怎么办?

答:树冠火或火势大的山头,直接扑打很困难,也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事故,应采用拦火的办法。就是在火头燃烧的方向,并在短时间内烧不到的地方,迅速开辟10米以上的拦火路,如果是树冠火,其拦火路的宽度要视树高而定,约30-50米宽,人工伐倒的树木,要倒向火场一边,最好利用山脊或溪谷两旁的有利条件,效果大、省工又安全。地被物腐殖质厚的山场,往往有地上看不见火焰的地下燃烧火,在拦火路上要挖出宽、深足以隔火的防火沟,当火头接近拦火路时,在路的另一侧要配备一定人力,以便及时扑灭随风飘来的燃烧物,确保安全。但要注意的是,上山火的拦火路不要开设在坡度上、密度高的针叶树林中,否则达不到隔火作用。

12.打火人员不能接近火线,又来不及加宽拦火路,怎么办?

答:采用以火攻火的办法解决。当急进地表火的火势凶猛,拦火路起不到有效隔离作用时,在火头的前方,利用原有隔离带,拦火路、河沟等障碍物作为依托条件,在靠近火场的一侧点燃,使点燃的火向火头方向推进,遇到火头自行熄灭。同时必须布置一部分扑火人员严密监视可能发生的跑火,并抓紧时间在火场两侧扑打,以控制火势侧向发展,此法应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方可采用,加强领导,以免失误。

13.一场火灾扑灭以后,还有那些事要做?

答:一场火灾扑灭以后,火场上常有余火,特别是树根、枯立木、病腐木、倒木上的余火一时不易熄灭,同时,还有看不见的地下火,一遇大风,就会复燃。因此,必须全面检查,扑灭余火,清除暗火;把冒烟的树头砍除打灭;特别要注意空心树干内冒烟的树身火要熄灭。

14.危险环境

恶劣的天气条件、不利的地形和易燃的可燃物,三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极其危险的林火环境。A恶劣的天气条件

10:00——16:00时段,尤其是午后,风大物燥,火场气温高,相对湿度小,风向易变,火场烟尘大,能见度低,是扑救森林火灾极其不利的时段和天气条件。在防火期内,大风是最危险的天气条件。风是影响林火行为最主要的因子之一。B不利的地形

陡坡会自然地改变林火行为,尤其是林火的蔓延速度。随着坡度的增加,火焰由垂直发展状态而转变成为水平发展状态,大大提高了辐射热能的传播。火焰上空形成对流柱,产生高温使林冠层和空中可燃物预热。浓烟为受热气体上升到冠层提供了良好的通道。越过山顶直接扑救林火或沿山坡向上逃避林火都是极其危险的。

窄山脊线(拱脊)是很危险的地方。在那里往往产生热辐射和热传导,温度极高,人无法忍受。若山脊线附近着火,其林火行为瞬息万变,难以预测,是此类地形典型特征。这是因为林火使空气升温沿坡上升到山顶,与背风坡吹来的冷空气相遇,而形成飘忽不定的阵风和空气乱流运动。

窄谷(或狭窄草塘沟)、岩石裂缝会改变林火行为。窄谷(或窄谷草塘沟)和闭塞的山谷河道会增加热空气的传导速率,容易产生新火点。

当窄谷通风状况不良,火势发展缓慢时,将产生大量烟雾并在谷内内转沉积,有大量一氧化碳形成。随着时间的推移,林火对两侧陡坡上的植被进行预热,可燃物燃点降低,热量在逐步的积累,预示着爆发火和火爆即将发生。一旦风势发生变化,烟雾内转消失,火势突变而形成爆发火和火爆。若扑火队员处于其中,极难生还。

此外,应引起高度注意的是,许多窄谷只有一个进出口,俗称葫芦峡,即三面环山。他的作用如同排烟管道,为强烈的上升气流提供了通道,又为空气的补充创造了条件。

破碎特征的地形(一般指凸起的山岩),由于其独特的地形条件,往往产生强烈的空气涡流。林火在涡流的作用下,容易产生许多分散的、方向飘忽不定的火头。

鞍状山谷是指两个高点之间的低洼区域,那里经常是温度极高和浓烟滚滚的险地。

白天,山谷受热,产生上山火,逐步形成谷风;夜间,产生下山风,逐步形成山风。山坡中段,因受这种不定的谷风、山风循环变化的影响,风向不定,是林火行为不稳定而又十分活跃的地段。若主风 方向与鞍状山谷平行,必将产生强度高、蔓延速度快的林火。是林火快速发展,而又没有阻力影响的十分危险地段。

岩石裂缝、鞍状山谷和具有破碎特征的地形是林火蔓延阻力最小的通道,若三种地形条件和陡坡结合在一起,会使垂直方向的火焰向水平方向发展,导致热空气的传播速率大大增加,林火行为突变,易发生伤亡事故。C易燃的可燃物

火场周围可燃物水平和垂直分布状况影响着林火行为的变化。尤其是阳性杂草和易燃灌木地段,会突然增加林火蔓延速度,改变林火燃烧方向,产生高强度的林火。针叶幼林或可燃物垂直分布明显地段,地表火和树冠火同时发生,形成立体燃烧。

四、灭火机具的使用

1.风力灭火机使用的基本技术是什么?

答:⑴单机灭火基本要领: 风力灭火机是直接扑火的重要工具,在可燃物分布较均匀地段,打灭火焰高度50厘米以下较稳定火线时,可使用单个风力灭火机灭火,基本要领是:①持机手携机位于火线外侧距火焰1米左右,灭火机出风口与火线走向成15度左右角度,并与火焰底地面构成40-45度角;②灭火机左右摆动机体(摆动幅度在 1米-1.5米之间)。先从上部摆动,用强风压低火势,并使可燃物质向迹地内部飞散,再回摆用强风切割火焰底部,达到灭火目的。如火焰微弱时,可直接切割火焰底部灭火。

⑵风力灭火机使用基本技术:风力灭火机还可以多机组合灭火,其基本技术可归纳为“割、压、顶、挑、扫”五个字,具体技术要求是:①割:用强风切割火焰底部,使燃烧物质与火焰断绝,并使部分明火熄灭,同时将未燃尽的小体积燃烧物吹进火烧迹地内熄灭;②压:在火焰高度超过1米而采用双机或多机配合灭火时,用其中1台灭火机在前压迫火焰上部,使其降低并使火烽倒向火烧迹地内侧,为切割底线的灭火机营造条件,相互配合灭火;③顶:火焰高度超过1.5米需要多机配合灭火时,除用1台灭火机压迫火焰上部外,加用1台灭火机顶吹火焰中部,共同将火线压低,并使火烽倒向火烧迹地内侧,其中第2台灭火机即使用“顶”吹技术灭火;④挑:在枯落物丰厚地段灭火,由助手用长钩或带叉长棍挑动枯落物,风力灭火机手则将风力灭火机由后至前呈下弧形推动,用强风将火焰和小体积的燃烧物吹进火烧迹地内侧,达到最佳灭火效果;⑤扫:用风力灭火机清理火场时,可用强风如扫埽一样将未燃尽物质斜向吹进火烧迹地内部,防止复燃。

2.怎样用2号工具扑救火灾?

答:用2号工具扑救火灾时,两脚站在边缘外,斜向火烧迹地向里扫打,成40-60度的斜角。扫打时,要一打一拖,切不要直上直下扑打,以免溅起火星扩大燃烧面,并要做到重打轻抬,边打边进。

火势弱时,可用单人单独扑打一点;火势强时,扑打小组几人同时扑打一点,同时起落,打灭后一起前进。

要沿火线逐段扑打,不可脱离火线去打内线火,不要跑到火峰前方进行阻拦扑打,尤其是扑打草塘火和顶风火时,更应注意人身安全。

五、火场自救方法

1.迷山自救?

答:⑴停止前进,冷静判定方位,如无法到达指定地点时,应按原路返回原地;⑵无法到达预定地

点和返回原地时,应就地报警,如无通讯设备时,可以在火烧迹地内点火报警,给寻找者指示信号,但要注意安全,防止跑火;⑶如在密林深处,要走出密林,选择开阔地带休息,当头脑清醒后细心观察,判定方位,判清方向时返回;⑷沿火烧迹地边缘方向前进,也会找到扑火队伍;⑸当无其它方法摆脱迷途时,可沿河流方向向下游行走,最终可以找到村镇。

2.火场自救

扑火队员一旦被林火围困或袭击,要果断决策,迅速选择突围和避火路线,采取正确的避火方法,避免发生伤亡事故。

在较开阔的平坦地,可以以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使用点火器点迎面火,使新火头向大火头方向逆风蔓延,阻挡火锋解围。请注意在控制线另侧一定要有巡护人员,以防飞火产生新火点。A

点火解围

在无河流、小溪、道路为依托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点火器点顺风火,扑火队员跟火进入火烧迹地避火,并用手扒出地下湿土,紧贴湿土呼吸或用湿手巾捂住口鼻防止一氧化碳中毒。

B 强行顶风冲越火线

当点火或其他条件不具备时,切忌顺风跑,要选择已经过火或杂草稀疏、地势平坦的地段,用衣服蒙住头部,快速逆风冲越火线,进入火烧迹地即可安全脱险。

C 卧倒避烟(火)

在点火解围来不及,就近有河流(河沟)、无植被或植被稀少的迎风平坦地段时,用水浸湿衣服蒙住头部,两手放在胸部,卧倒避烟(火)。卧倒避烟(火)时,为防止烟雾呛昏窒息,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扒个土坑,紧贴湿土呼吸,可避免烟害。

D快速转移

发现大火袭来,人力无法控制时,只要时间允许,迅速转移到安全地带,避免发生伤亡。

六、防火训练及安全知识

1.扑火队伍训练应包括哪些内容?

答:地方森林消防专业队、半专业队和基层应急扑火队、群众义务扑火队都应根据需要,选择下列内容进行培训:

⑴防火业务知识训练:①森林防火的基础知识;②地形学知识,主要掌握识图用图知识和现地判定方位知识;③气象学知识,主要掌握气象因子对火灾影响方面有关知识;④扑火区域内火灾发生和

发展的规律;⑤林情、社情,森林中活动知识;⑥各种扑火机具、通信设备灭火弹的使用和管理一般常识。

⑵扑火技术训练:①单人扑救火灾基本动作;②小组配合扑打火线动作和队形;③二号工具、风力灭火机及其它灭火工具的使用技术;④火场清理技术;⑤火攻技术;⑥开设临时防火隔离带技术。

⑶扑火战术训练:①扑火战术理论;②掌握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几种扑救战法;③火场观察和判断能力训练。

⑷火场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训练:①体能训练,提高扑火队员的体质和耐力;②野外生存能力训练,通过野营训练提高扑火队伍的野外生存能力,以适应火场环境;③火场受大火袭击时的避险、脱险和互救训练,以避免扑火伤亡发生;④)迷山自救和互救能力训练。

2..扑灭火灾应注意那些事项?

答:要注意的事项有五条:⑴扑火人员到达火场后,打火队长首先要点清人数,进行分组指定负责人,并交待打火方法和安全措施。火灾扑灭后,撤离时应清点人数,检查有无人身伤亡。夜间打火,要带手电筒,供照明之用;⑵扑火人员一定要服从命令听从指挥,不要掉队,要互相照顾安全,万一发生危险时,应互相帮助脱险,始终保持一个战斗集体;⑶山上、山下、林内、林外等立地条件相同,往往风向也不一样。在扑火中,要特别注意风向的变化,以免由于风向变化造成事故;⑷打火时要根据风势,地形等不同情况,随机应变、灵活掌握,当进则进,当退则退。打火要做到五个不要:不要在风头上打火,以免风卷火焰伤害人;不要挤在一堆打火,以免互相碰伤;不要迎面对着火头打,以免被火烧伤或烧死;不要单独一个人乱冲乱打,以免被烟气冲昏倒地无人发觉被烧死;不要穿化纤衣服上山打火;⑸下山火比上山火容易打灭;夜间、早晚、阴天比白天、晴天容易打灭;平地比陡坡好打;风小比风大好打;火势弱比火势猛好打。所以要抓住有利时机,灵活运用扑火方法,尽快扑灭山火。

3.扑救山火对扑火队员的安全有哪些基本要求?

答:注意观察火场的天气变化,尤其是要注意午后伤亡多发期时段的天气情况、时刻注意地形的变化,特别注意坡向、坡度、坡位的变化,遵守火场纪律服从命令,不擅自行动。

扑火阶段安全:⑴接近火场时,随时注意地形变化,避开狭窄山谷、陡坡及鞍部地带、避开草高且宽大的草塘;⑵随时注意风向、风速变化;⑶在急进地表火和树冠火前方开设隔离带时,必须设立安全避险区;⑷扑救地下火时,禁止在火烧迹地内行走;⑸扑打火头时,应从火头两翼接近火线。扑火严禁正面迎火头扑火;⑹扑打火线时,应迅速进入火烧迹地;⑺宿营时禁止在下列环境选择营地:三面环山、山脊鞍部、狭窄草塘沟、无植被沙土疏松或岩石裸露的陡坡山脚、低洼干涸的河床、孤立的大树下。

4.扑火队赴火场行进中应注意哪些安全事项?

森林公园游客安全管理探析 篇7

目前,大量以森林资源为依托的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等旅游场所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涌现,为森林旅游事业的大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契机。随着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摆上了设程。本文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整理出对游客安全最为重要的一系列评价指标,并以此为基础尝试构建出森林公园安全管理评价模型,以期为森林公园及类似的山地型景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参考。

1.1 森林公园发展简述

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立于1872年3月1日。黄石公园的建立是人类对森林风景及旅游资源进行科学利用的重要里程碑。继黄石公园建立后的百余年时间之中,国家公园的理念在全美以致全球得到了广泛推广。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是我国第一家国家森林公园,其建成于1982年9月25日。我国目前共有已建成的各类森林公园1700余处,总占地面积约14.6万km2。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仅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人数就达到了3590.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08.71亿元。

随着我国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森林公园的管理者们已经意识到,如何对游客进行有效的管理,特别是游客安全方面的管理是维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

1.2 国内外研究近况

近年来,许纯玲、吴必虎、郑向敏、禾珍等国内学者,以及国外的Demos、Somez、Michael Barker、Neil Carr等人,在游客安全意识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而张西林、戴斌、侯国林、李巧玲等国内学者,以及国外的Mieczkowski、Adam Blake、Richard George、Bentley等人,则把研究的重心集中在游客安全事故成因方面;此外,赵波、李文中、邹统钎以及S.J.Page、Mawby、George、Sue Peattie等专家则在游客安全的保障机制方面开展了调查研究;另外,在游客安全评估及其它的一些方面,也有许多专家和学者开展过研究工作。

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具体的案例上,往往是以某景区、某旅游项目或某具体的游客类型作为研究点,缺乏全面的分析与总结,特别是游客安全管理模型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国内关于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往往偏于概念化,缺乏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对景区游客安全保障工作水平的提高缺乏现实意义。

2 案例的收集与分析

2.1 案例的收集

文章选取了发生在2010~2014年这5年时间内的森林公园旅游安全事件作为研究案例。案例通过“森林公园旅游安全事故(件)”、“森林公园游客安全事故(件)”、“森林公园管理安全事故(件)”、“森林公园安全事故(件)”等12个关键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www.stats.gov.cn)、凤凰网(www.ifeng.com)、新浪(www.sina.com)、网易(www.163.com)等统计网站及门户网站上进行检索归纳收集。其中,去掉重复的、不完整的报道,共得到有效案例23个,如表1所示。

森林旅游安全事件多为突发性事件,总的来说可以归纳为自然灾害、安全事故、人生意外伤害事件及社会治安事件四个类别,如表2所示。自然灾害主要表现为雷雨天气带来的山洪、雷暴等;安全事故则主要是公共设施设备运作不善或管理疏忽而造成的交通事故、拥挤踩踏等事件;人身意外事件主要体现在迷失、摔倒、冲撞等意外事件;社会治安事件则多为景区的不法分子及不良商贩实施的抢劫、讹诈等暴力事件。

2.2 案例分析

(1)旅游者自身原因与景区管理缺失原因导致安全事件发生的比例最高。通过表2能够看到,在所有的安全事件中,由于游客自身原因及景区管理疏漏而造成的安全事件多达16起,占到了全部案例的69.6%。迷路、失足摔倒及被野兽袭击等安全事件的发生,往往是由于游客自身安全意识淡薄而造成的。景区管理的问题多表现为设备设施的缺失或管理人员的疏漏失职,往往导致游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受到较大的安全威胁。

(2)安全事故影响面广。从样本案例中可以看出,由于公共设施、交通等方面发生的安全事件也较为频繁,共7件,占样全部案例的30.4%。这类事件多是由于管理不善或从业人员疏忽造成的。此类事件影响面广,极易造成大量游客的伤亡,特别是会造成较为恶劣的社会影响,应受到高度重视,尽量避免事故的发生。

(3)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大。自然灾害引发的游客安全事件占案例总数的21.6%,但是事件中游客的死亡人数却占到了所有案例死亡人数的67.9%。森林公园旅游安全事件中自然灾害的类型多为山洪暴发、山体滑坡及雷击等,其中山洪是导致游客死亡人数最多的自然灾害类型。

3 森林公园游客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游客安全意识淡薄

通过案例分析可以看出,很大一部分的安全事件是由于游客自身的安全意识淡薄造成的。如:为了贪图便利而忽视了一些安全提醒;由于疏忽没有照顾好老人及小孩;擅自逗弄具有攻击性的野生动物等。

3.2 基础设施设备缺失

我国大部分的森林公园都分布在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域,一年之中的夏秋两季为旅游旺季。许多景区的基础设施设备也只在这两季进行日常的检修和维护,而在旅游淡季则对基础设施设备的维护力度明显不足。

3.3 从业者专业技能欠佳

许多旅游安全事件的发生都是由于从业人员的操作不当或技能不熟练造成。因此,景区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娴熟与否,是能否杜绝安全事故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

3.4 景区管理不完善

通过案例中的安全事件中可以看出,许多事件都与景区的管理工作不到位相关,可见旅游景区的管理工作对游客安全事件的杜绝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景区管理不完善多体现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岗位人员不齐、安全宣教工作不到位以及应急预案缺失等方面。

4 森林公园游客安全管理改善的建议

4.1 利用先进设备,做好安全预警监测

目前,大部分森林公园对安防监控及环境预警方面的投入都明显不足。一方面,需加大投入力度引入先进的监控设备,对景区的治安及环境卫生状况进行实时的监控;另一方面也要针对游客的人身状态给予及时的安全警示。此外,也要进一步完善与外界救援部门的沟通渠道,实现信息快速准确无误的传达。

4.2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执行力度

随着数十年来森林旅游业的蓬勃发展,目前大多数森林公园的各项规章制度内容都已日趋健全,但仍有进一步完善的空间。要本着与时俱进的态度及以游客为中心的宗旨,对现有的规章制度重新进行人性化审视,使其更加的明确合理。同时,也要加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和从业人员的管理考核力度,每一个环节都要明确责任人,提高安全意识及服务水平,通过定期演练加强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

4.3 增加安全投入,保障设施设备安全

通过对一些森林公园的实地调查发现,景区内的部分基础设施设备比较陈旧落后。这不仅需要景区对安全保障基础设施设备加大资金、人力等方面的投入,还需要景区管理层制定合理的检修运维方案,以提高维保的效率。

5 研究展望

森林公园游客安全管理的研究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不论是从理论和实践层面都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后续的研究应该侧重于以下两个方面。

(1)在案例分析及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建立森林公园游客安全管理评价模型,并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评价模型在多种类型景区游客安全管理模式下的适应性研究;

(2)森林公园游客的安全管理是涉及到林业、交通、气象、公安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管理问题。要做到切实有效的管理,就必须能全面、准确的收集到景区及游客的各方面信息。因此,森林公园景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未来加强游客安全管理的重要途径。

摘要:以近年来发生的森林公园旅游安全事件实际案例为基础,结合目前森林公园旅游管理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游客安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预警监测、规章制度、安全投入等方面给出了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森林公园,森林旅游,游客安全管理,安全管理评价

参考文献

[1]韩玉灵,翟向坤,王业娜.国内旅游安全问题的前沿研究评述[J].华侨大学学报,2011(1):39~46.

[2]祝喜,王静,吴郭泉.旅游安全预警指标构建及应用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3):133~136.

[3]Bentley T A,Stephen J P,Keith A M.Adventure tourism and adventure sports injury:The New Zealand experience[J].Applied Ergonomics,2007,38(6):791~796.

[4]张雨晴,杨嘉琳.定制旅游景区安全服务管理模式的探索[J].中国商贸,2011:146~147.

《建筑安全基础知识》(一) 篇8

参考答案:(1)现场环境设施和道路的安全要求(2)材料堆放和仓贮的安全要求(3)施工现场用电及其相关安全要求(4)施工机械使用安全要求(5)施工现场防火安全要求(6)深基础施工的安全要求(7)高层建筑施工的安全要求(8)季节施工的安全要求

2.爬架拆除时,应设置警告后,有专人监护,统一指挥,请分别叙述单片式爬架、整体式爬架拆除的方法。

参考答案:(1)单片式爬架:有条件可用现场起重设备(如塔机)进行拆除,也可依靠动葫芦自身下降、不能到地面的,需搭设拆除平台,降至拆除平面后,将承重桁架固定在平面上,由上至下分别拆除横杆、脚手板、所有安全网,横杆拆除后,在建筑物的预留孔处用手拉葫芦或其他方法,将承重桁架拆卸至地面。拆除后立即堆放入库,并进行维修保养。

(2)整体式爬架:一般是将架体导回到原搭设位置上再进行拆除,操作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搭设拆除平面,使爬架与拆除平面、建筑物进行可靠联接,由上而下拆除立杆、横杆、剪刀撑、再拆除脚手板,拆到第三步,开始拆电动葫芦,拆到第二步横杆前,可拆除拉杆与墙体的联结,再拆横杆、斜杆、剪刀撑等,拆立杆时要注意防止倾斜,最后拆卸承力架上拉杆、吊杆、承力架、全部拆除后才能拆除拆卸平面。

3.脚手架搭设作业,应按哪些要求做好自我保护和保护好作业现场人员的安全?

参考答案:(1)在架上作业人员应穿防滑鞋和佩挂好安全带;

(2)架上作业人员应做好分工和配合,传递杆件应掌握好重心、平稳传递;

(3)作业人员应佩戴工具袋,工具用后装于袋中,不要放在架子上,以免掉落伤人;

(4)架设材料要随上随用,以免放置不当时掉落;

(5)每次收工以前,所有上架材料应全部搭设好,不要存留在架子,而且一定要形成稳定的构架,不能形成稳定构架的部分应采取临时撑拉措施予以加固;

(6)在搭设作业时行中,地面上的配合人员应避开可能落物的区域。

4.横板拆除时应注意什么?

参考答案:(1)应严格遵守各类模板拆除作业的安全要求;

(2)拆横板,应经施工技术人员按试块强度检查,确认混凝土已达到拆模强度时,经负责人批准,方可拆除;

(3)高处、复杂结构横板的拆除,应有专人指挥和切实可靠的安全措施,并在下面标出作业区,严禁非操人选人员进入作业区。操作人员应佩挂好安全带,禁上站在横板的横拉杆下操作,拆下的横板应集中吊运,并多点捆牢,不准向下乱扔;

(4)工作前,应检查所使用的工具是否牢固,板手等工具必须用绳链系挂在身上,工作时思想要集中,防止钉子扎脚和从空中滑落;

(5)拆除横板一般采用长撬扛,严禁操作人员站在正拆除的横板下;

(6)拆横板间歇时,应将已活动的横板,控杆、支撑等因定牢固,严防突然掉倒塌伤人;

(7)已拆除的横板,拉杆、支撑等应及时运走或妥善堆放,严防操作人员因扶空、踏空坠落;

(8)在混凝土墙体、平板上有预留洞时,应在横板拆除后,随即在墙洞上做好安全护栏,或将板的洞盖严。

5.《建筑法》确立了哪些制度来规范建筑施工安全生产管理?

参考答案:《建筑法》对建筑工程安全生产管理必须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和群防群治制度,作了总的规定,主要确立了以下制度予以体现:

承包方资质管理制度;建筑工程施工许可制度;招标投标制度;禁止肢解发包和转包工程制度;建筑工程监理制度;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建筑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竣工验收制度和保修制度;建筑工程质量制度。

6.我国目前实行“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请论述企业对安全生产负责的关键是什么?

上一篇:团委办公室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多渠道收集信息  坚持不懈跟踪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