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防火知识讲义

2024-06-29

森林防火知识讲义(共6篇)

森林防火知识讲义 篇1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1、国内林业有害生物发生状况。

森林病虫害是我国森林的主要灾害之一。不仅具有水灾、火灾那样严重的危害性和毁灭性,还具有生物灾害的特殊性和治理上的长期性、艰巨性。森林病虫害防治是国家减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林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力开展森林病虫害防治,对巩固造林绿化成果,保护森林资源,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一)发生现状

我国现有林业有害生物8000余种,其中可造成危害的200余种,造成严重灾害的有20余种,近年来年发生面积均在1亿亩以上,每年造成的损失超过880亿元。特别是近5年来发生面积由2001年的12462万亩上升到2004年14186万亩,发生面积逐年递增,总体呈上升趋势,形势十分严峻。

(二)发生特点

1、常发性食叶害虫发生总体下降,突发性食叶害虫种类和频次增多,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松毛虫、蜀柏毒蛾等历史性常发食叶害虫发生面积总体稳中有降,但天幕毛虫、稠李巢蛾、焦艺夜蛾等食叶害虫在局部地区突发成灾;春尺蠖、松小卷蛾、杨树舟蛾等次要害虫在一些地区连年成灾,已上升为主要害虫。

2、钻蛀类害虫危害日趋严重。光肩星天牛、青杨脊虎天牛等杨树天牛在 “三北”地区危害猖獗;萧氏松茎象已扩散到南方6个省(区),发生面积超过376万亩;落叶松八齿小蠹、松纵坑切梢小蠹、云南木蠹象等蛀干害虫危害趋于严重。

3、外来有害生物入侵严重。1990年以来,已有红脂大小蠹、椰心叶甲、红火蚁、刺桐姬小蜂等多种林业外来有害生物入侵,加之松材线虫、美国白蛾、松突圆蚧、湿地松粉蚧等原有外来有害生物,入侵我国并造成危害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种类已达20多种,年均发生面积达2000万亩,已对我国国土生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4、森林鼠(兔)在中西部地区危害呈加重趋势。近年来,鼠(兔)危害日趋严重,对中幼林和未成林造林地的林木构成严重威胁。“十五”期间,鼠(兔)害年均发生1200万亩,占全国林业生物灾害发生总面积的10%。其中2004年突破了1900万亩。

5、有害植物扩散蔓延迅速。紫茎泽兰、薇甘菊、飞机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等外来有害植物在西南、华南、华东、华中地区发生大面积危害,严重影响林木生长、更新,破坏森林的生物多样性。

6、天然次生林、灌木林和荒漠植被有害生物危害日显突出。目前,春尺蠖、栗山天牛等对天然次生林,沙棘木蠹蛾、梭梭尺蠖等对灌木林,沙漠鼠害对荒漠植被的危害日益突出,并在局部地区暴发成灾。

7、经济林有害生物发生面积加大,危害种类增多。板栗、梨、苹果、枣、竹类等经济林的有害生物种类逐年增多,在局部地区正由次要有害生物逐步转为主要有害生物。随着我国经济林的快速发展,发生面积将进一步增大。

(三)面临的新挑战

当前,我国林业有害生物仍处于持续高发阶段,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主要影响因素是:

1、气候异常,灾害性天气频发,有害生物发生危害的诱因增多。据统计,近二十年来,全球气温平均增高了0.6摄氏度。据专家预测,在本世纪内,全球气温可能会增高1.4-5.8摄氏度。暖冬、高温等异常气候和干旱、洪涝等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导致森林健康水平下降,有利于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近年来,随着全球气温升高,生态、环境的恶化,暖冬、高温等异常气候和干旱、洪涝等灾害在我国频繁发生,导致森林健康水平下降,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偏重。

2、森林资源和新造林面积增加,有害生物危害区域扩大。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显示,我国森林面积达26.25亿亩,与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相比,森林面积增加23952.45万亩,增长了9.13%,特别是“十五”以来,六大林业工程的实施,造林速度迅猛加快,仅2002-2004年全国营造林面积连续3年超亿亩。随着我国林业的快速发展,森林面积的增加和造林速度的加快,有害生物的寄主数量和范围相应扩大,其危害的区域也将随之扩大。

3、林分结构不尽合理,森林健康状况欠佳,抵御病虫害能力较差。受自然灾害、人类活动的影响,我国森林健康状况欠佳。虽经多年的恢复和改造,但林分自身结构、森林健康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目前,全国人工林面积达79885.95万亩,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31.51%,其中,幼龄林和中龄林占77.40%,杉木、马尾松、杨树3个优势树种面积占59.41%;林分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的面积比为47:50:3,混交林面积仅占3%。部分森林的生长势较差,大部分人工林已进入病虫害高发期。新造林地大部分自然条件恶劣,生物多样性低下,抵御有害生物侵害的能力差;在新造林中,人工林特别是纯林较多、面积大、树种单一,且大部分已经进入中幼龄时期,极有利于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

4、国内外经济和贸易活动日趋频繁,物流剧增,检验检疫工作难度加大,有害生物入侵、传播和扩散的风险增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发生的最危险有害生物,有50%以上是外来有害生物,我国公布的20种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中,就有椰心叶甲、美国白蛾、松突圆蚧、蔗扁蛾、红棕象甲、刺桐姬小蜂、猕猴桃细菌性溃疡病菌7种是在经贸活动中无意引入的。在口岸,国家检验检疫部门2002年截获各类有害生物1310种22448批次,2003年截获有害生物1900多种48139批,且在逐年增加;在国内,松材线虫病跳跃式扩散的直接原因就是带疫木材及其制品的调运所致,杨树天牛的扩散同样是木材和苗木的调运所致。我国大量进口木材、引进有经济价值和环境绿化种苗的状况将会持续,危险性有害生物从境外传入的几率增大。国内地区和区域间的木材以及制品和种苗的调运将会使有害生物区域之间传播扩散的风险加大。

5、林业所有制形式多元化,非公有林面积增大,组织防治的难度增加。我国森林面积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占42.16%、集体占37.52%、个体占20.32%,在现有未成林造林地中个体比例达41.14%。随着国有林区改革的深入、集体林区产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还有相当一部分国有林、集体林将转为非公有林。由于非公有林比例增多,防治主体也增多,防治的组织和指导工作任务加重,集中统一防治和联防联治的难度增加,防治成效难以保证。当前,防治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健全,一些非公有林地一旦发生突发性病虫害,防治无设备、无技术、无门路、无资金等问题十分突出,极易错过防治最佳时机,造成危害加重或疫情扩散蔓延。

6、依法防治意识不强,执法难度加大。公众对林业有害生物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参与防治的意识不强,群防群治的社会化防治格局还未形成。林农和林木经营者自觉防治和依法防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一些人为追求短期利益和既得利益,逃避检疫的现象时有发生,自觉检疫、主动检疫的意识薄弱,严格检疫执法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有些经营者为逃避检疫,“大路不走走小路,明路不走走暗道”,增加了检疫执法的难度。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

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思想或防治工作思路,与人类对有害生物防治方法、技术研究的程度是相关的,与人类对自然环境的认识与重视密不可分。

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思路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第一阶段:预防为主 积极消灭。20世纪70年代以前,在化学防治占主导地位的背景下,提出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主张“治早、治小、治了”。在这阶段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化学防治,人们大量使用“六六六”、“敌敌涕”等高毒农药,虽然消灭害虫见效快,但对环境影响很大。

第二阶段:预防为主,综合防治。1975年后,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思路,但这一思想没有得到充分落实,“预防为主”在实际工作中并未为“主”,“综合防治”也只是几种防治方法的简单叠加,在思想意识上,依然是“种群消灭”占主导地位。

第三阶段:预防为主,综合治理(IPM)。1967年,美国专家Smith and Vanden Bosch提出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念。1997年,美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联盟(IPM联盟)对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做了新的定义。随着综合治理理论在全球广泛的推广和应用,我国也对此进行了认真研究,吸收引进了这一先进理念,于1989年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中明确提出“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这一方针的提出,使我国防治指导思想和防治措施产生历史性变化,这一变化突出表现在过去大面积使用化学防治的极端做法有所改变。综合治理应用了容忍哲学理论的思想,不是把病虫害彻底消灭,而是控制在经济水平允许的范围内。但其仅是针对某一有害生物而采取措施,尚未形成系统的防治策略。

第四阶段:“可持续控灾”。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全球形成共识,在其理论和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逐步形成,有害生物持续治理的概念相继提出。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形成了我国森林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理论,提出了“可持续控灾”的防治策略,积极倡导推行营林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进行持续控灾。这一策略比“综合治理”在指导思想和具体防治措施上又前进了一步,但其关注的重点仍然是有害生物本身。

第五阶段:积极推行森林健康理念,形成新的防治方针。森林健康也称森林生态系统健康,就是要保持森林健康,恢复森林健康,建立健康的森林。“一个理想的健康森林应该是其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如病虫害、空气污染、营林措施、木材采伐等)对森林的影响不会威胁到现在或将来森林资源经营的目标”。森林健康的实质就是要使森林具有较好的自我调节并保持其系统稳定性的能力,从而使其最大、最充分地持续发挥其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作用。2001年以来,我国开始从美国学习和引进了这一理念,在防治生产实践中积极倡导推进森林健康理念的应用和实践。将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森林生态系统理论、近自然林理论和森林健康理论一并作为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的指导性理论,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于二○○四年提出了“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方针,从而使我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进入了一个在先进理论和科学方针指导下的持续、快速、健康、稳步发展的新阶段。

3、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是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的基础,是开展防治工作的重要依据。这是因为,尽管森林病虫害的种类很多,发生时间和危害程度也不尽相同,但每一种病虫害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且与周围环境条件的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规律性的变化可以通过长期的调查,逐渐被人们所掌握,并据此对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加以预测。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目的,是通过对测报对象长期的系统观察,结合当时森林的生长发育状况和气候条件等因素加以综合分析,掌握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正确地推测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可能性和未来发展的趋势,并作出及时的预报。通过发布预报,指导当地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使防治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之上,以减少防治工作的盲目性,对未来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心中有数,及时做好防治准备,合理地组织人力、物力,准确、及时地控制或消灭病虫害。实践证明,只有搞好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才能更好地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使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能够做到防在关键上,治在要害处,及时有效地控制森林病虫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要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必须首先搞好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工作。3.1预测预报工作的主要内容。

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的主要内容是森林病虫害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

发生期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的各个危害阶段的始、盛、末期进行预测,以确定防治的最适时期。

发生量预报是对森林虫害的虫口密度、虫株率或森林病害的感病指数、感病株率等进行预测,以确定是否会造成危害,是否需要防治。

发生范围预报是对森林病虫害发生地点和发生面积进行预测以便确定防治范围。

危害程度预测是对森林病虫害可能造成的株木的枝梢、树干、树叶、根茎、果实的损失程度进行预测,以便根据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定有无防治的必要。3.2发布预报的常用形式与内容。

发布预报的常用形式有定期预报、警报和通报。

定期预报是根据森林病虫发生或流行的规律,定期发布的森林病虫害预报。

定期预报因对森林病虫害预测时段的长短,分为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和长期预报3种。

短期预报是指预报1个世代或半年以内的发生情况。中期预报是指预报相隔1个世代或半年以上的发生情况。长期预报是指预报相隔2个世代或1年以上的发生情况。警报是指近期将暴发面积在100hm2以上的严重病虫害时,必须由县级测报机构迅速发布的预警报告。

通报是指根据有关的调查数据,全面报道本地区森林病虫害发生发展及防治动态的森林病是情况报告。3.3各级测报机构的职责。

(1)国家林业局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中心的主要职责

①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国的测报业务工作。②整理和综合分析各地上报的测报资料,定期发布全国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趋势。

③进行测报技术和防治指标的调查研究,拟定测报办法。④总结交流测报经验,组织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⑤收集测报资料,建立全国主要森林病虫害档案和数据库。(2)省级测报机构的主要职责

①建立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测报网点,指导测报业务工作,考核、审批专职测报人员。

②确定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测报对象,进行测报技术和防治指标的调查研究,拟定测报办法和各项规章制度,总结交流经验,组织技术培训。

③掌握主要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动态,定期发布预报。④积累测报资料,建立森林病虫害档案。(3)地、县级测报机构的主要职责

①调查本行政区域病虫害的发生情况,准确、及时地发布预报或警报,提出防治意见。

②管理基层测报人员,确定其工作责任区和调查观察点。核查各地上报的测报材料,保证调查和预报的准确性。

③总结交流测报经验,组织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④整理测报资料,建立病虫测报档案。3.4监测调查方法。

常用的监测调查方法有固定样地调查、随机样地调查(临时样地调查)、线路调查。调查时间与不同的调查对象生物学特性有关,通常在越冬期开展调查。3.4.1昆虫信息素的应用。

昆虫性信息素广泛地应用于森林害虫的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防治效果的检查、检疫性害虫的监测以及森林害虫种类的鉴别等方面。

(1)发生期的测报 它是根据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测森林害虫成虫出现的高峰期,加上生长发育历期的期距,来预测未来某一虫态出现的高峰期。

(2)发生量的测报 通常情况下,性信息素诱捕器诱捕虫数的多少和林间害虫数量多少成正相关。因此,可以利用性信息素诱测结果进行发生量预报。根据性信息素诱捕器获雄成虫数量,通过换算来预测未来种群数量。

(3)发生范围的测报 在大面积林区内,均匀地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根据诱捕器有无捕获到害虫,以及害虫的数量,可以确定害虫的分布地域和蔓延扩散的范围。

(4)防治效果的监测 在对害虫采取防治措施后,为了调查防治效果,可以在已经采取防治措施的林地内设置一定数量的诱捕器进行监测,如果仍然诱到相当数量的成虫时,说明防治效果不佳,否则,说明防治效果好。

(5)检疫性害虫的监测 因外界传入的检疫性害虫往往数量较少,用一般方法不易监测。对于具有性信息素特性的检疫性害虫,可在港口、机场、公路、林区等检疫地点设置性信息素诱捕器进行监测。

(6)森林害虫种类的鉴别 因为不同的昆虫,其性信息素是不同,因此,可以用来鉴定、区别害虫的种类。

实际工作中,通常采用在诱捕器中放入活的未交尾的雌虫、雌虫性腺提取物、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或与性引诱剂在结构上比较相似而在林间具有很高的引诱作用的化学剂等,当雄虫感受到雌性气息而飞来时,就被粘在诱铺器的黏胶上。定时检查捉到的害虫数量,就可以掌握害虫的发生情况。同时,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对预报因子进行统计分析,并建立预测预报数字模型,就可对该种害虫进行预测预报。3.4.2黑光灯的应用。

应用黑光灯对具有趋光性的森林害虫进行测报,是目前最有效、最实用的调查方法之一。它广泛应用于森林害虫种类调查、分布区和发生范围的调查、发生世代数的调查、发生期的调查、发生量的调查、种群消长规律的调查、防治效果的调查和检疫性害虫的疫情监测等方面。

在应用黑光灯进行诱测工作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应用黑光灯进行有趋光性森林害虫测报时,要求测报工作人员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娴熟的业务技术。要做到认真观察、详细记载、及时分析和准确测报。

(2)力求黑光灯设备(如黑光灯瓦数等),安装地点、高度,1年中开灯天数,1夜中开启、闭灯时间等,在每年中应保持一致,达到标准统一,便于比较分析。(3)作为测报用的黑光灯,应使用放有毒剂的集虫箱,以便迅速毒杀灯诱成虫,保持体躯完整,有助于害虫的种类鉴定和数量统计。

(4)黑光灯应尽量安装在林间位置较高的空地上,以使光源不受遮挡,安装高度随测报的森林害虫的种类特点而定。

(5)用于监测的黑光灯在1年中从森林害虫早春出蛰活动晚秋越冬休眼前都应开灯。如有目的诱测某种森林害虫,可在成虫始见期前半个月开灯,成虫终止后半个月关灯。

(6)在测报期间,原则上应该整夜开灯,即天黑开灯,天亮关灯。

(7)增加光源种类有利于提高诱虫效果,在黑光灯旁并联一支日光灯或白炽灯,诱虫效果可增加数倍,同时,如果在黑光灯的四周,安装4块相互交叉的透明玻璃做成的挡虫板,也能使诱虫量增加1倍以上。

(8)开灯次晨交诱获的森林害虫分类整理统计后,应分别把原始数据填入黑光灯诱测森林害虫的调查表中。

(9)要加强对黑光灯的管理和维护,防止电路失修、灯管损坏、集虫箱毒剂漏散等情况的发生,以免人畜触电、中毒。同时,还要注意因灯诱引的害虫集中产卵而造成的灯诱地点的害虫种群数量的剧增,对此,要及时予以消灭。

4、林业有害生物检疫。

《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规定,各级人民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应当有计划地组织建立无检疫对象的林木种苗基地。各级森林病虫害防治机构应当依法对林木种苗和木材、竹材进行产地和调运检疫;发现新传入的危险性病虫害,应当及时采取严密封锁、扑灭措施,不得将危险性病虫害传出。可见,森林植物检疫对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很重要。4.1植物检疫概念

植物检疫是以法规为依据,通过法律、行政和技术手段,对生产和流通中的某些感染特定病虫害的植物和植物产,品采取禁止和限制措施,以防止这些病虫杂草和其它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保障国家农、林业生产安全的各种措施的总称。

植物检疫是植物保护体系的一部分,其目的是防止危险性病、虫的传播与危害,保护农、林业生产的安全。与一般植物保护相比,又有其自己的特点。表现为:一是实施手段的法制性。植物检疫是依据植物检疫法规开展工作的,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二是涉及范围的社会性。植物检疫工作涉及外贸、邮、运输、旅游、商业、海关、司法、教学、科研等有关部门,社会各界的支持和配合是搞好植物检疫工作的重要保障。三是机构职能的行政性。《植物检疫条例》赋予植物检疫部门代表国家开展植物检疫工作的权力,具有行政执法的职责。四是所起作用的防御性和技术要求的特殊性。植物检疫是预防和除治并重,即防止国外、外省的危险性病虫的传入,又要防止局部发生的危险性病、虫的传出,并对其采取封锁、扑灭的措施,以保护农、林业生产的安全。4.2检疫的主要任务。

防止外来危险性病虫侵害,防止本国危险性病虫外传,防止国内植物检疫对象扩散,保障植物性商品正常流通。

4.3检疫机构与职责。

全国的植物检疫工作由国务院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主管部门、林业主管部门负责本地区的植物检疫工作。

全国森林植物检疫工作由加家林业局负责,归口造成经营司具体管理。

县级以上地方林业主管部门所属的森林植物检商机构负责执行本行政区的森林植物检疫任务。

经省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确认的国有林业局所属的森检机构负责执行本单位的森检任务。

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森林病虫害防治,是指对森林、林木、林木种苗及木材、竹材的病害和虫害的预防和除治。5.1防治方针。

新的防治方针由“预防为主,综合治理”调整为“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

预防为主,就是要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把有害生物防治工作贯穿到林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加强和重视预防,实现由重除治向重预防的战略性转移;

科学防控,就是要准确把握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和有效防控的规律,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实践。将防治改为防控,就是遵循自然灾害所固有的本质特征、生物多样性和容忍理论,实行生态控制;

依法治理,就是要突出防治工作的法制性,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依靠法律手段,遏制林业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蔓延;

促进健康,就是要树立森林健康理念,采取综合措施,实现森林健康目标。5.2防治措施。

常用的防治措施有人工与物理技术措施、生物防治技术措施、营林技术措施、化学防治技术措施。

森林防火知识讲义 篇2

所谓“讲义费风波”, 指的是1922年10月由部分北京大学学生拒绝缴纳讲义费所引发的风波。此时, 距离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已过去了三年多的时间。这场风波可以说是不大不小, 不过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 影响甚大。

胡适日记中收录了与此次风潮相关的不少文献资料。根据胡适日记中的记录以及蔡元培向教育部所提出的辞呈中的描述, 大致可以厘清当时所发生的事情。1922年10月17日下午, 几十名学生到会计室请愿, 要求取消讲义费, 结果造成骚动。第二天上午, 又有几十名学生拥到校长室, 要求立即废止讲义费。[1]10月19日, 蔡元培向教育部提出辞呈;随后, 北大总务长蒋梦麟、庶务部主任沈士远、图书馆主任李大钊、出版部主任李辛白、数学系主任及教授冯祖荀等, 均于当日刊登启事, 宣布“随同蔡校长辞职, 即日离校”;北大全体职员发布《暂时停止职务宣言》。[1]蔡元培的断然辞职令学生大为震惊, 他们也立即召开全体大会, 并在《晨报》上公开发表宣言:“我们大多数固然赞成废止讲义费, 然而激烈行为却绝对不能承认……为保存最高学府计, 一致决议挽留我们平日所信仰的蔡校长。”[1]时任北大教务长的胡适与诸多教授在北大评议会与学生干事会之间积极斡旋, 终于达成决议:开除冯省三;要求本校全体学生各以书面向各系主任声明曾否与闻暴动;暂行继续授课。在学生方面接受评议会决议的前提下, 蔡元培答应收回辞呈, 回到北大。至于讲义费, 后来自是不了了之。

至于被开除的学生冯省三, 时为预科法文班山东籍学生。有关冯省三在这次风潮中的表现, 史学界仍然存在争议。胡适在日记中记载, 冯省三自认当日确曾说“大家到会计课去把讲义券烧了”!又曾说“我们打进校长室去, 把他们围起来, 把这事解决了”![1]但也有不少人认为冯省三只是被无辜牺牲的“替罪羊”, 参与其中的人都心照不宣而已。例如钱玄同就曾经说:“真正的主谋者早已经销声匿迹了, 省三是临时去看热闹的人 (自然他也不免夹七夹八地说了几句话) , 大家快要散完了, 他还不走, 于是他就得了开除的处分!”[5]鲁迅更是为他写了一篇深刻的题为《即小见大》的文章。

这是一次似乎并不怎么值得注意的风波。然而, 被牵涉到这个小插曲中的三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蔡元培、胡适、鲁迅, 他们对这次风潮的看法以及反应, 他们的不同的关注点, 可堪玩味。

二、一石激起千层浪

1.“学生暴动”——蔡元培

“‘你们这班懦夫!’他很气愤地喊道, 袖子高高地卷到肘子以上, 两只拳头不断在空中摇晃。‘有胆的就请站出来与我决斗。如果你们哪一个敢碰一碰教员, 我就揍他!’”[6]这是蒋梦麟先生在《西潮·新潮》里面记录的蔡元培先生的反应。一贯以温文尔雅、谦和君子形象示人的蔡先生这个时候显示出了他的另一面, “另外一个蔡元培”的风貌。看来, 这次风波显然触及到了蔡元培先生认为是“底线”的一些东西。

1922年10月19日, 蔡元培向教育部提出辞呈, 指出“废置讲义费之事甚小, 而破坏学校纪律之事实大, 涓涓之水, 将成江河, 风气所至, 将使全国学校共受其祸。言念及此, 实为痛心”[7]。经过几方斡旋之后, 蔡元培同意回校复职。10月25日下午4时, 北京大学召开全体师生会议, 蔡元培发表演说:“我这一回的辞职, 有多数的人都说我‘小题大做’。但是我对于十八日的暴举, 实在看得很重大。”[7]蔡元培指出, 这是一种“蔑视他人人格, 也是放弃自己人格的举动”, 希望学生和校方能够保持一种良好的感情, 以使学校不至于在精神上被破坏。他对学生对“现在政治上的失望与改革的热诚, 激动人的神经”表示理解, 但是, “把学校当成试验革命思想的地方, 把对于政府的观念移用到学校里”是不可不改正的。

蔡先生如何会对这样一件事情大动干戈, 对冯省三如此地“不宽容”, 一方面, 可能真如川岛所回忆, 有激于冯省三挡在校办门口与之汹汹而言而对其印象太深[9], 校长的权威受到挑战;另一方面, 或者还有如胡适所言的“疑心生暗鬼”[1]的成分。然而更重要的是, 分析上文所引用的蔡元培先生的两段话, 我们不难发现蔡先生对学生运动的微妙看法。

蒋梦麟写道, 关于“五四运动”, 蔡先生无意鼓励学生闹学潮, 但是学生们示威游行, 反对接受《凡尔赛和约》有关山东问题的条款, 那是出乎爱国热情, 实在无可厚非。至于北京大学, 他认为今后将不容易维持纪律, 因为学生们很可能为胜利而陶醉。他们既然尝到权力的滋味, 以后他们的欲望恐怕难以满足。[6]这虽是一家之言, 却也有值得玩味之处。蔡先生主张教育独立, 思想自由, 学术自由, 但这并不等于没有规范;而且学生们在尝到政治斗争的甜头之后, 如果无限膨胀, 那将演变为大多数人的暴力, 进而威胁大学的发展。

2.“异端”与“过激”——胡适

胡适在日记中详细地记录了此次风潮的经过以及自己的看法。他在日记中表明自己很是反对评议会所做出的“要求本校全体学生各以书面向各系主任声明曾否与闻暴动”的决议, 认为这一条含有“用全体辞职为执行纪律的武器”的意思, 是极无道理的。[1]在他的日记中, 还记录了来自学生一方的反对意见, 说是在10月19日的学生会上, 就有学生批评蔡元培“不应立即恝置不理, 任职员宣告停公, 而置吾辈学业于不顾”[1]。同时胡适又致力于向学生解释:“大学的危机, 悬于一发;此一条若不能执行, 则大学必致破坏不可收拾。大学只有此一条生路, 而这一条生路全在你们的身上。”[1]他积极奔走, 在学生与学校中间寻求解决方案。

饱受美国民主议事程序熏陶的胡适在心目中对学生自治另有一套看法。10月23日, 胡适在与蔡元培和随其辞职的教授聊天时, 主张学生应组织自治会, 以各班代表为众议院;以每系1人 (13系, 甲乙部预科, 共15人) 及每年级1人 (6年) , 共21人组织参议院。[1]这一提议遭到蒋梦麟的反对, 怕学生被人利用, 又怕学生捣乱。胡适表示无法理解反对者的心理。10月25日, 胡适又继蔡元培复职演说后发表演说, 认为清末的学潮比现在光荣得多, 因为那时的学潮“不徒破坏, 而能建设”, 希望北大的学生“能从学校建设的方面着想, 慎勿因细小事故不便于自己便尔骚动”[1], 以求稳固学校的基础。可见, 胡适可以容忍学生们有“异端”的思想, 而且可以通过民主的议事程序表达出来, 但并不赞成学生们“过激”的行为, 根本之计仍在“建设”。

3.“谁为牺牲者祈祷?”——鲁迅

“北京大学的反对讲义收费的风潮, 芒硝火焰似的起来, 又芒硝火焰似的消灭了。其间就是开除了一个学生冯省三。这事很其奇特, 一回风潮的起灭, 竟只关于一个人。……凡有牺牲在祭坛前沥血之后, 所留给大家的, 实在只有‘散胙’这一件事了。”这是鲁迅发表于1922年11月18日《晨报副刊》的名为《即小见大》的文章。这个时候, 轰动一时的讲义费风波已经平息下来, 冯省三被开除, 蔡元培先生复职, 一切似乎都已经风平浪静。但是鲁迅的心中却无法平静下来。

鲁迅知道冯省三是世界语的拥护者和宣传者、向上有为的北大青年。“讲义费风波”之后, 周氏兄弟都对冯省三进行了多方关照。1923年5月10日, 在鲁迅的日记中还有“省三将出京, 以五元赠行”的记载。

翻阅《两地书》, 我们可以看到, 1925年5月18日, 被卷入女师大风潮的鲁迅重提“讲义费风波”:“提起牺牲, 就使我记起前两三年被北大开除的冯省三……牺牲为群众祈福, 祀了神道之后, 群众就分了他的肉, 散胙。”[17]孤独的个人为群众献祭, 这种“散胙”的悲哀在鲁迅心中萦绕不去, 鲁迅看到了独异个人在社会群体中的遭遇, 感到一种彻骨的寒冷。鲁迅习惯于在事情发生一段时间后, 事态慢慢平息下来之后再穿过表象, 思索其中的深意。他曾经说过, “我的习性不大好, 每不肯相信表面上的事情”, 这是鲁迅的深刻处, 也是他的刻毒处。鲁迅由已经平息下来的“讲义费风潮”思索到国民性的问题, 发现大多数民众仍然处于愚昧和麻木之中, 不仅经常“遗忘”为民众做出牺牲的“先行者”的功绩, 甚至还在有意无意之中参与了对“先行者”的迫害。而这些问题, 在鲁迅留学日本的7年里, 已经不时地跃动在鲁迅心头了。

三、忽回首, 念往昔

1. 留学德国——“教育独立”与“学术兴国”

1907年5月, 已近不惑之年的蔡元培在驻德公使孙宝琦的帮助下前往德国柏林, 习德语、编书。1908年, 蔡元培入莱比锡大学听讲, 在3年内共修了约40门课, 平均每学期6门, 课程主要涉及哲学、哲学史、心理学、德国文化史、文学、艺术等。[18]1910年12月, 由蔡元培翻译的包尔生的《德意志大学之特色》刊登在《教育杂志》上。[19]由此, 蔡元培开始对德国的大学进行了系统的关注与研究。游学德国, 对蔡元培的影响可谓是多方面的。这不仅促使他在伦理学、美学等方面做出了深入研究, 尤其重要的是, 他亲身感受到了专制国家中的思想自由、教育独立以及德国大学对学术和研究的重视, 意识到德国大学在德国历史社会中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简言之, 即“教育独立”与“学术兴国”。

蔡元培留德4年, 深受德国大学模式的影响, 并“用德国经验改革北大”[20]。在德国大学模式中, 教育独立是其中至为重要的一个环节。以洪堡教育思想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大学模式遵循学术自由原则, 主张研究、教学和学习的自由, 并尽量排除或减少国家对大学事务的介入。在“五四运动”之后, 蔡元培明确指出:“思想自由, 是世界大学的通例。德意志帝政时代, 是世界著名专制的国家, 他的大学何等自由。那美、法等国, 更不必说了。”[7]对教育独立于国家、政府的干预的要求可见一斑。不过, 我们往往容易忽视的一点是, 在蔡元培眼中, 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 不应成为学生宣泄爱国激情与组织集会的场所。“若学生中实有迫于爱国之热诚, 情不自已者, 不妨于校外以国民之资格自由参加, 万不可再用学生名义, 尤不可再以学校为集会之机关”[7]。教育独立于政治, 同时学校也不等同于国家, 这一点, 蔡元培在“讲义费风波”过后, 回校复职的演说中有明确的阐述。

此外, 正是受德国模式的影响, 蔡元培的主张由泛泛的“教育救国”发展到“学术兴国”, 并强调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大学者, 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等精辟的断言掷地有声。因此, 对大学中此起彼伏的学生运动, 蔡元培心中不能不时时潜藏一种隐忧。之所以对“讲义费风波”如此“小题大做”, 实在是因为他把这次学生运动视为无理取闹与一种“暴动”, 青年学子将学校作为革命运动的实验场, “专心学术”与“研究学问”将受到极大的挑战。

2. 留学美国——自由女神

1910年8月, 年仅19岁的胡适考取了留美官费生的名额, 由上海登轮赴美, 由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留美生涯。离开祖国时, 胡适还只是一个徒具少年意气的毛头小伙。胡适于1910年9月到美之后, 先后在康奈尔大学学习农学、文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杜威学习哲学, 1917年6月离开纽约, 经日本回国。离美之前, 年仅26岁的胡适已经接受了北京大学教授一职的聘请。[23]留美7年, 胡适不仅在这个充满着朝气与自由的新兴国度中贪婪地接受新知, 还积极参与社团活动, 在1913年5月至1914年5月间任世界学生会会长, 多次演说、游历;1912年11月发起组织“政治研究会”, 旨在研究世界政治[24];同时他还深入思考民主政治、文学革命以及实验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的问题, 在学术方法以及心理气质上都逐渐浸染上一层深厚的“美国精神”的色彩。这些经历对胡适日后的观念看法以及行为选择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1912年, 胡适刚到美国的第二个年头, 恰逢美国大选, 胡适亲历其中, 感受到美国的民主政治, 并显示出了极大的政治热情。1914年2月4日, 胡适前往绮色佳城之“公民议会”旁听[24];1914年7月1日, 胡适再次前往旁听[24]。这两次“旁听记”, 一方面加深了胡适对“市民之踊跃从公”的政治热情的感受, 同时也让他亲身体验到了美国民主政治的议事程序、共和平权之精神, 并在胡适精神上刻下了一道深深的印痕, 激励着他日后不断为构建真正的民主与自由而努力。正是由于在美国留学时接受了一系列民主议事程序的正规训练, 掌握了最为文明也最为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议事程序和谈判规则, 胡适在处理学生与学校的矛盾等问题时, 便显得更为从容。

同时, 在1915年中日矛盾日益尖锐, 国家局势进一步恶化, 留学界的反日情绪与爱国热情激荡之时, 1915年3月19日夜, 胡适作《致留学界公函》指出, “吾辈之责任乃是读书学习”, “作些冷静、客观之研究”[24]。虽说书生意气十足, 可也反映出了胡适志在长远“建设”的愿望。

3. 东渡日本——“精神界之战士”

1902年3月, 鲁迅由官派东渡日本留学, 先是在东京弘文学院学习日语;再到仙台医专学习医学;后来又返回东京, 住在公寓里修德文、看杂书、翻译、写文章, 直至1909年8月回国。[28]在留日的大多数时间里, 鲁迅只在名义上是个学生。学校的课程, 不管是弘文学院的日文, 还是仙台医专的物理、化学、解剖学、组织学、德语等, 似乎都没有给鲁迅带来特别大的影响。留日7年, 对鲁迅影响最大的, 也许正是当时日本作为西洋思想文化“中转站”以及当时东京所积聚的反清革命浪潮的特殊环境, 正是这些, 影响到鲁迅前期思想发展的一些重要方面。

1903年2月, 鲁迅剪掉发辫, 寄“断发照”送给同乡好友许寿裳, 并题有《无题》诗: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闇故园。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荃不察”出自屈原的《离骚》。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孤独的灵魂在暗夜中的坚守。远离祖国、留学异国的爱国者热爱自己的祖国、关心自己的同胞, 同时又深感不为他们所理解的哀伤与孤独感。至于直接导致鲁迅做出“弃医从文”决定的、著名的“幻灯片事件”, 也具有一层深深的隐喻意义。在日本的课堂上, 鲁迅通过幻灯片看到了自己的同胞被杀害以及民众的愚昧麻木。鲁迅在这里扮演的是一种既“入乎其内”又“超乎其外”的角色。一方面, 鲁迅关心自己的同胞, 尤其是身处异域, 而且常常能够感受到弱国子民在日本所遭受的歧视, 更加深了对祖国以及国民——尽管国家残破、国势衰颓、那里的人民贫弱而且愚昧——的牵念与热爱;另一方面, 鲁迅在这里又是一个更为清醒的“观察者”, 他试图弄清中国国民的病症, 自觉地担当起“救国者”与“启蒙者”的重任。这就导致了“先行者”与民众的隔膜, 不被理解, 注定孤独。

鲁迅在日留学期间, 正值日本东京集中了许多反清革命志士, 留学生多被卷入革命浪潮, 大力宣传反清革命思想。鲁迅为热潮所鼓舞, 在学习日文外, 经常赴会馆、跑书店、往集会、听讲演, 关注革命, 后来还曾加入光复会, 但鲁迅并不完全认同于当时急进的革命风潮。他思考得更为深入:内在的精神层面才是革命的关键所在。因而鲁迅更为看重心灵的启蒙以及个性的完善。鲁迅深入思考“反清以后, 如何治国”, 与许寿裳探讨: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它的病根何在?[28]鲁迅于1908年2—3月发表于《河南》杂志上的《摩罗诗力说》, 介绍了拜伦、普希金、密茨凯维支、裴多菲等“精神界之战士”, 他们“无不刚健不挠, 抱诚守真;不取媚于群, 以随顺旧俗;发为雄声, 以起其国人之新生, 而大其国于天下”, 是“立意在反抗, 指归在动作”的“摩罗诗人”。[30]

鲁迅赞赏孤独的天才、个性主义者, 反抗社会流俗, “与社会为敌”, 这是一种伟大的、有力的孤独。在个人与群体之间, 弱者与集团之间, 鲁迅经常选择站在个人、弱者这一边, 留日期间的经历与思想关注点在其中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防火防爆基本知识 篇3

什么是燃烧

燃烧是一种同时放热发光的氧化反应。燃蛲是有条件的,它必须是可燃物、助燃物和火源这三个基本条件的相互作用才能发生。火是指具有一定温度的热量的能源,如火焰、电火花、灼热物体等。当燃烧危及生产设施或人身安全时,就叫做火灾。

2

什么是爆炸

当物质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燃烧反应,燃烧产生巨大的热量与气体,气体受高热作用猛烈膨胀,造成压力波,具有极大的冲压力,这个现象就是爆炸。爆炸也有三个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有一定温度(如火源、火焰、火花、高温的灼热物)。

燃烧与爆炸的区别在于氧化速度的不同,决定氧化速度的重要因素是在点火前可燃物质与助燃气体(物质)是否混合均匀。例如,汽油在敝口容器男能爆炸;又如煤块可以安全地燃烧,而煤尘却能爆炸。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常见火灾与爆炸交潜发生的情况:

(1)爆炸→火灾。爆炸时飞出易燃物、溅出的油类引起火灾。

(2)火灾→爆炸。当燃烧波及易燃物品引起爆炸。如醋酸在常温下不能爆炸,在高温下有变成爆炸物的可能。

燃烧按可燃物质的物态不同分为气体燃烧、液体燃烧、固体燃烧三种。

爆炸按物态区分,可以分为四种:

①气体、蒸气爆炸;

②雾滴爆炸;

③粉尘、纤维爆炸;

④炸药爆炸。

前三类是可燃物质与空气或氧均匀混合后才能爆炸,称为分散相爆炸,第四种是不需与空气混合的固体或半液体的爆炸,又称凝聚相爆炸。

3

火灾和爆炸事故有以下特点

(1)严重性。往往造成重大伤亡和多人伤亡事故,使国家财产蒙受巨大损失,严重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甚至迫使工矿企业停产,通常需较长时间才能恢复。

(2)复杂性。事故原因比较复杂,如可燃物种类繁多,引起事故的火源也有多种等。事故发生后,设备炸毁、厂房倒塌、人员伤亡等因素,也给事故原因的分析带来困难。

(3)突发性。各类事故往往在人们意想不到的时候突然发生。

按火灾造成经济损失的大小及人员伤亡的多少,可分为一般火灾,重大火灾和特大火灾。凡是一次火灾损失50万元以上,或死亡10人以上,烧毁粮食10万斤、棉花5万斤或烧毁50户以上的称为特大火灾;凡一次火灾损失5万元以上50万元以下,或死亡5人以上10人以下,伤10人以上;农村受灾30户以上50户以下的火灾,称为重大火灾,而火灾损失低于上述情况者为一般火灾。

铁路运输火灾的特点主要表现在:火灾起因多,火灾蔓延、发展速度快;火灾扑救困难;火灾造成的影响面大。

4

引起火灾爆炸的主原因有

(1)用电不当,乱拉电线,电线超负荷,电器及电线不定期检查。

(2)存在易燃、易爆等危险货物的库房(场所)未使用防爆灯具。

(3)电流短路、电流增大,大量电能转变热能;温度升高,易引燃附近易燃物或可燃物。

(4)接触电阻过大,造成大量电能转变成热能,使接触点处温度升高,引燃附近可燃物。

(5)人体静电。静电是指引流动的电荷。它可以通过不同物质相互摩擦而产生。 (6)运输、装卸、包装不当。 (7)周围环境与物质接触太近,如热源、火源与物质接触;水与遇水燃烧的物品接触,危险货物摩擦,撞击起火。 (8)雷击起火。遇有火警发生时,应尽快打电话报告消防部门,以便消防人员及时赶到火灾现场,尽快扑灭火灾。火警电话为119,拨通火警电话,要讲清发生火灾的位置和火情、什么路、多少号,是什么单位,什么货物着火等。对消防队的提问,要准确回答,并告诉自己所有的电话号码,单位,姓名,以便随时联系;确认消防车出动后,才可挂断电话,并派人在路口等候,引导消防车进入火灾现场。

5

保护火灾现场要注意以下几点:

(1)在火灾的扑救过程中,消防人员应有意识地注意发现和保护起火起点,不要轻易搬动物件,要尽可能保持原燃烧时的状态。

(2)在火灾扑灭后,应立即划出警戒区,指派专人看守,不准许任何无关人员进入火灾现场。

(3)对火灾现场的遗留物,必须保持原样,在火灾调查人员现场勘查之前,无论燃烧过或未燃烧过的物品,一律不得任意搬动。

(4)火灾调查人员进入现场后,应处处留意勘察,不要随意走动,调查人员也不宜过多,以免挤踩破坏起火痕迹。

(5)火灾现场勘察完毕后,需得到当地公安消防监督机关的批准,才能撤销现场保护,进行火灾现场的清理。

防火基本知识

消防工作是安全生产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抓安全生产工作必须重视消防工作。

1

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 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是:坚持“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

要做到“预防为主,防消结合”就必须作到:

(1)各单位消防工作应指定专门领导负责,制定结合本单位实际的防火工作计划。组建基本消防队伍,绘制消防器材平面布置图。

(2)消防器材管理要由保卫部门或指定专人负责,并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帐。

(3)明确防火责任区,将防火工作切实落实到车间、班组、作到防火安全人人有责,处处有人管。

(4)建立定期检查制度,杜绝火灾、爆炸事故的发生,若发现隐患,应及时整改,并在安全台帐上作记录。

2

义务消防队的基本职责 义务消防队伍,由单位保卫部门实施组建,义务消防员应选派年青力壮,责任心强的职工组成,其任务是宣传各项消防法规,讲解消防知识,遇突发火灾时,迅速出击,及时扑救。

3

义务消防员的基本要求

(1)义务消防员应学习和掌握消防常识及各项消防法规。

(2)义务消防员应达到“三懂、三会、三能”。即懂本岗位火灾的危险性,懂防火措施,懂火灾扑救方法:会使用各种消防器材,会处理火险隐患,会报警;能自觉遵守消防规章制度,能及时发现火险隐患,能有效扑救初起火灾。

(3)义务消防员要熟悉消防设备、器材的技术性能和使用方法,作好消防器材管理和保养工作,定期对消防器材进行检查、维修和试验,特别是冬夏季节,做好防寒防高温。及时补换和补充药剂,更換不合格器材。

(4)灭火器要放在干燥,通风阴凉,灰尘少,并便于取放的地方。灭火器上应贴挂标签,注明启用日期,药剂换换装时间,经常保持消防器材良好有效。 4

发生火灾时应注意的事项 发生火灾时应有效地组织灭火,正确使用灭火方法。

(1)发现起火时应先判明起火的部位,燃燒的物质,将情况迅速报警。

(2)在报警的同时,消防队到达前,

灭火人员可以采取断开电源,加强冷却、筑提堵截、撤离周围的易燃易爆物质等办法控制火势发展,根据起火物质、采取相应的灭火用具用品。

(3)起火现场必须有人统一指挥,防止混乱。灭火中应注意防止中毒,倒塌、坠落伤亡等事故。

(4)灭火时注意观察起火的部位、物质、蔓延方向等,灭火后要注意保护好现场的痕迹和遗留物品,以便查明起火原因,便于分析事故。 5

灭火的基本方法 常用灭火的方法有4种:隔离法、窒息法、冷却法、化学抑制法。

(1)窒息法:隔绝空气,使助燃气体(如氧)与燃烧物分开,就可停止燃烧。

(2)冷却法:降低燃烧物质的温度,当降到燃点以下,就停止燃烧。

(3)隔离法:将燃烧物质与未燃烧物质分开,使火势孤立,不致蔓延。

(4)化学抑制法:采用含氟、氯、嗅等化学剂,使链式反应中断,燃烧即停止。 6 防火基本技术措施 (1)消除着火源,如禁止烟火,采用防爆灯具等;

(2)控制可燃物,如防止可燃物的跑、冒、滴、漏,以难燃或以不燃材料代替可燃材料;

(3)隔绝空气,如使生产置于真空条件下进行,钠存于煤油中等;

(4)阻止火灾范围的扩大,如筑防火墙或设置阻火装置:

(5)监视酝酿期的特征;

(6)组织训练消防队伍;

(7)配备相应的消防器材。

7

常用防火用具用品

(1)液态灭火物质——水。

水具有显著的冷却作用,热容量大,水蒸发时能大量吸收热量,水蒸汽即可冲淡燃烧区的可燃气体浓度,又能阻止氧气进入燃烧区,当空气中水蒸汽达30%以上就能灭火。

水可以扑灭任何建筑物和一般物质(如棉织物,部分水溶性或水浸润的化学物质)的火灾。但禁用水扑灾以下火灾:

①遇水燃烧爆炸的物质,如金属钾、钠、镁、铝、过氧化物、电石、浓硫酸、熔触状的盐;

②带电设备的火灾,因水能导电;

③比水轻又不溶于水的易燃液体的火灾,如汽油、煤油。

(2)固态灭火物质。

固体物质有黄砂、泥土,它可以用来扑灭小量易燃液体和某些不宜用火扑灭的化学物品的火灾,但禁止用它来扑灭镁合金火灾,因为黄砂的主要成份二氧化硅与燃烧着的镁反应能放出大量的热,反而促进镁燃烧。另外,可以用湿棉被、湿麻袋扑灭初起的火灾也有效。

(3)根据火种,正确使用灭火机。

①泡沫灭火机。

普通泡沫灭火机用硫酸铝和碳酸氧纳溶液、发泡剂配制产生二氧化碳泡沫,可以用来扑灭汽油、煤油、油漆等易燃体的火灾。但不能扑救带电电器火灾;因其有污迹存留,不能扑救精密仪器仪表及贵重物品:因其与忌水性物质接触后燃烧,不能扑救忌水性物品产生的火灾。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a

灭火机置于干燥、阴凉、容易看到、取下的地方。

b

经常疏通喷咀,防止堵塞。1~2年换一次配剂,对筒壳进行水压试验。

c

使用灭火机时,要离开胸前20cm以上,以防喷咀堵塞,筒内压力过大,发生筒体爆炸伤人。扑灭火源应从外围到中间。不要同其他灭火液体一起使用,否则失去作用。

②“1211”化学液体灭火机。

“1211”是一种(CF2CIBr)一碳二氟一氯一澳甲烷。常溫为液体状态,易于气化。无色、无刺激性气味,对金属无腐蚀作用。

“1211”灭火机适用于扑灭油类、易燃液体、气体及电器设备,精密仪器等初起火灾,不宜用于扑救活泼金属、金属有机化合物、硼烷等物质的火灾。可在图书馆、文物、资料档案室、精密仪器室配备。

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空气中含有“1211”,当浓度低于4%时,比较安全;超过5%~10%时,能引起人体中毒。注意掌握一个灭火时间不宜过长,避开气体、有毒物质接近人体。 ③化学干粉灭火机。 干粉灭火剂无毒、不易变质,对人畜无害、对容器无腐蚀,易长期保存使用。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火灾时,手提灭火机,撕去器头上的铅封,拔去保险销,一手握住胶管,将喷咀对准火焰根部,另一手按下压把,干粉即可喷出灭火。

喷粉要由近及远,向前平推,左右横扫,不使火焰窜回。

喷粉不要直接冲击油面,以防飞溅,造成灭火困难。

8

人身着火扑救措施

当人身着火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1)迅速设法脱掉已羞火的衣帽或把衣服撕碎扔掉。

(2)来不及脱衣,可就地的打滚灭火或跳入附近的水塘、小河中。

(3)用湿麻袋、毯子包裹着火者。

防爆基本知识

1

防止汽油混合气体爆炸的预防措施

(1)消除一切火种,禁止接近火源。

(2)安装防爆设备,如防爆灯、防爆开关。

(3)采取通风措施。降低温度。

(4)消除静电,使用无火花工具如铜锤、木锤等。

(5)严禁用墩布(尤其是化纤布)浸泡油拖地,禁止用锯末拌汽油擦地,以免摩擦产生静电引起火灾。 2

氢气、氨气、氧气瓶及天燃气罐的防火防爆措施

(1)要经常维护和检查管道、阀门和容器,发现有漏气处要及时修理。

(2)在屋内当嗅到液化石油气味,严禁点火、合电闸开关,应及时打开门窗通风换气。

(3)装在车上的气瓶要妥善地加以固定,防止气瓶跳动或滚动。汽车运气瓶一般应横向旋转,头部朝向一方,装车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

(4)装卸气瓶京戏轻装轻卸,防止抛装,滑放或滚动。

(5)夏季要有遮阳措施,防止曝晒。

(6)易燃品,油脂和沾油物品不得与氢气瓶同车装运。

(7)车上禁止烟火,运输可燃有毒气体瓶时,车上应备灭火器和防毒用具。

(8]两种介质相互接触能引起剧烈反映的气瓶不应同车装运。

(9)留有余压,不得将氧气用尽。

(10)开气应缓慢。

(11)定期[每三年)作技术检验,超期未检的气瓶停止使用。

(12)应用热水或蒸汽解冻,不得火烧或用铁器敲打。

3

加强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管理

对于易燃、易爆危险品的管理,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制订本单位的生产、储存保管、运输、使用、回收等安全操作规程。

对于装置内部有易燃易爆介质,不停机检修时,应在环境通风良好,装置内部保持正压,易燃介质含氧量极低的情况下动火,防止爆炸。

4,采用监测、警报仪器和防爆设备

利用各种监测、警报仪器组成火灾报警网以及自动灭火系统。

《哲学生活》重点知识背诵讲义 篇4

第一部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理的表现是主观主义。☆☆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简而言之,即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片面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规律的客观性、盲目蛮干的唯心主义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规律的客观性,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无所作为的机械唯物主义错误。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3、〖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或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既要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又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观点。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法论〗: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反对〗:反对割裂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把事物说成是不可捉摸的不可知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第二部分:唯物辩证法(联系

6、发展

4、矛盾7 + 创新2)(共19条原理)

贯穿于唯物辩证法的三个重要范畴:联系、发展、矛盾。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的特征由矛盾决定,所以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Ⅰ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6条原理)

一、联系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所谓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幅由种种联系交织起来的丰富多彩的画面,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2、〖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反对用孤立的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3、〖反对〗反对切忌割裂事物之间的联系,用形而上学孤立的的观点来认识和处理问题。

二、联系的客观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要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②联系是客观的,并不意味着人对事物的联系无能为力,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3、〖反对〗反对否定事物的联系,或主观臆造联系,把本来不存在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三、联系的多样性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既要注重客观条件,又要恰当运用自身的主观条件;既要把握事物的内部条件,又要关注事物的外部条件;既要认识事物的有利条件,又要重视事物的不利条件。总之。要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3、〖反对〗反对以一种联系概括事物之间多种多样的不同联系,否认联系的多样性。

四、联系的条件性原理

1、〖原理内容〗事物之间都是有条件地联系着的,无条件的联系是不存在的。任何具体的联系都依赖于一定条件,随着条件的改变,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因素之间的联系的性质、方式也要发生变化。

2、〖方法论〗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联系的条件性。

3、〖反对〗反对忽视联系的条件性,认为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相互联系是错误的。

五、整体和部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1)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从数量上看它是一;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数量上看它是多。②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2)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相互依赖。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部分。②相互影响。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2、〖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于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考虑整体利益,忽视局部利益的做法;又要反对只重视局部、部分利益而置整体利益于不顾,把整体和部分割裂开来的反对。

六、系统和要素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2、〖方法论〗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认识事物和系统,又要把事物和系统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3、〖注意〗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但整体和部分与系统和要素并不是完全一样的。

Ⅱ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4条原理)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原理(发展的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地变化发展之中,都有其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历史,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去看问题。反对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即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3、〖反对〗我们应反对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静止观点(反对形而上学用静止地观点看问题);破除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墨守成规、抱残守缺和安于现状的旧观念。

二、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原因)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第一位原因,而事物的外部原因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原因。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观察事物、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内因,又要看到外因,坚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3、〖反对〗反对忽视外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否认内因对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作用。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原理(或事物发展的总趋势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方向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迂回的,这是一切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2、〖方法论〗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积极鼓励、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在曲折的道路上问鼎事业的辉煌。

3、〖反对〗既要反对把事物看成是一帆风顺的盲目乐观主义;又要反对看不到光明前途的悲观失望思想。

四、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原理(发展的状态)【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事物的发展就是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不断前进。

2、〖方法论〗(1)我们在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在量变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只有改变事物原有的性质才能向前发展时,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简而言之,即重视量的积累;不失时机,促成质的飞跃;坚持适度原则)

3、〖反对〗反对忽视量的积累,急于求成,盲目乱干;反对忽视质的飞跃,条件具备时优柔寡断,畏缩不前。

Ⅲ 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7条原理)

一、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双方的对立和统一是始终不可分割的。矛盾具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基本属性。

2、〖方法论〗矛盾的观点要求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两分法。(即既要看看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又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的关系;既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又要在统一中把握对立;既要看到矛盾的这一方,又要看到矛盾的另一方;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促进矛盾双方的相互转变。)

3、〖反对〗反对片面看问题(一点论),割裂对立统一关系,离开对立谈统一或离开统一谈对立。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存在着自始自终的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矛盾的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坚持唯物辩证法的前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我们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还要坚持一分为二,两分法。

3、〖反对〗反对回避、否认和掩盖矛盾,遇见矛盾绕着走的做法,又要反对片面地看问题的观点(一点论,绝对化,片面化)。

三、矛盾的特殊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它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构成了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特殊本质;二是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这些不同的矛盾形成了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三是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3、〖反对〗反对对具体事物不作具体分析,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反对把理论当成不变的教条,生搬硬套。

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①两者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特殊性。反之,在一定场合是特殊性的东西,在另一场合则是普遍性。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不断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和个性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补充:这一原理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坚持这一原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由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有助于学会“解剖麻雀、抓好典型,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等科学的工作方法。)

3、〖反对〗注意既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忽视矛盾的特殊性,看不到事物之间的差别;又要反对只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忽视矛盾的普遍性,看不到万事万物的联系

五、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其中必有一种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办事情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抓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不忽视次要矛盾的解决,统筹兼顾。

3、〖反对〗既要反对办事情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又要反对只抓主要矛盾,忽略次要矛盾的“单打一”。

六、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每一个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叫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看问题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主流;但又不忽视矛盾的次要方面,即支流。

3、〖反对〗反对把矛盾双方同等看待,甚至颠倒主次,混淆事物性质的反对

七、主次矛盾、矛盾主次方面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处于支配作用,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次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次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2、〖方法论〗要坚持一分为二的矛盾分析法,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3、〖反对〗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Ⅳ 创新(2条原理)

一、辩证的否定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2、〖方法论〗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因此,我们不仅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于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取得成功。

3、〖反对〗反对把否定理解为外力作用的结果,要么肯定一切,要么否定一切的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二、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原理

1、〖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3、〖反对〗反对因循守旧、不思进取、思想僵化、抱残守缺、固步自封的观念和行为。

第三部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意识):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和归宿。

(2)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能指导人们提出实践活动的正确方案,因而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不符合事实本质规律的错误认识,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

2、〖方法论〗要求我们首先要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还要重视认识的反作用,特别是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既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又要把已有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去指导实践,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科学理论对实践的巨大指导作用。)

3、〖反对〗反对脱离实际的夸夸其谈;反对把人们的思想观点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反对不以认识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反对只承认实践决定作用忽视认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错误,也要反对片面夸大认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错误。

二、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但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方法论〗(1)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要求我们,如果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过去的认识,或者超越历史条件,把适用于一定条件下的科学认识不切实际地运用于另一条件之中,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2)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表明,真理和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在人们探索真理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正确对待错误。

三、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认识具有反复性,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类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变化着的物质世界,作为认识的主体的人类是世代延续的,作为认识基础的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因此,人类的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把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贯穿到人类社会历史领域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以往在社会历史领域中唯心主义一统天下。马克思把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统一起来,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除剩余价值理论之外的又一大发现,是哲学历史上最伟大的变革。

第四部分:社会历史观(3条原理)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辨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2、〖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在分析社会现象时,要尊重社会实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同时要确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反对落后的消极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3、〖反对〗反对机械唯物主义、历史唯心主义。

二、两大基本规律的矛盾运动原理

1、〖原理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表明生产关系一定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表明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又一基本规律。

2、〖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点、矛盾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法,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2、〖方法论〗(1)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2)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的基本思想和根本方法。坚决反对脱离群众的倾向和作风。(或:在实践中要正确处理个人与群众的关系,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为人民群众服务;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时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反对〗反对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前提出发,夸大英雄人物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的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第五部分:价值观、人生观(5条原理)

一、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价值观是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形成的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表现在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对人生道路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导向作用。

2、〖方法论〗要求我们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牢固树立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正确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三者之间的关系。

3、〖反对〗反对忽视价值观修养的错误思想。

二、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辩证关系原理【重点掌握】

1、〖原理内容〗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人既是价值的创造者,又是价值的享受者。一方面人通过自己的活动,付出了心血和劳动,满足了社会和他人的需要(社会价值);同时自己也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得到社会对自己价值的承认,从而实现了对自我的满足(自我价值)。二者是辩证统一关系,个人对社会的贡献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源泉,处于首要地位,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本前提和条件。

2、〖方法论〗要求我们把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在对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3、〖反对〗反对割裂二者关系,片面强调其中某一方面的错误。

三、个人与社会相统一原理

1、〖原理内容〗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发展。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只有在集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

2、〖方法论〗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人生的价值,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即既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充分利用社会提供的条件,同时又要为社会的进步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

3、〖反对〗在日常生活中,反对超脱社会,企图孤立于社会的个人英雄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社会条件、社会环境而无所作为的观念和做法。

四、人生价值的实现原理

1、〖原理内容〗人要在劳动和奉献中体现和创造价值,要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2、〖方法论〗要求我们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同时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个人素质,埋头苦干,要有顽强奋斗精神,充分利用好客观条件。

五、理想和现实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①理想来源于现实。②理想高于现实。③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统战工作基础知识讲义 篇5

1、什么是统一战线?

答:就广义而言,统一战线是指一些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一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迄今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

答:迄今经历了民主联合阵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和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四个发展阶段.

3、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对象是哪些?

答:当前统战工作的对象是12个方面:(1)各民主党派成员;(2)无党派人士;(3)党外知识分子;(4)少数民族人士;(5)宗教界人士;(6)非公有制经济人士;(7)香港和澳门同胞;(8)台湾同胞、去台湾人员留在大陆的亲属和回大陆定居的台胞;(9)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10)海外侨胞和归侨、侨眷;(I1)原工商业者;(12)起义和投诚的原国民党军政人员。统战工作的重点是党外代表性人士。

4、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本质和主题是什么?

答:大团结、大联合。

5、统一战线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答: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团结奋斗。

6、统一战线的基本任务是哪四个服务?

答: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服务,为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服务,为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服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服务。

7、统一战线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是什么?

答:坚持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坚持为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服务;坚持大团结、大联合的主题;坚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坚持求同存异、体谅包容;坚持运用“团结一一批评一一团结”的公式;坚持照顾同盟者的利益。

8、新时期统一战线要高举哪两面旗帜?

答: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9、中共中央什么时候把新时期统一战线正式定名为爱国统一战线?

答:1981年6月29日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0、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什么性质的联盟?

答:是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联盟。

11、党委统战部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了解情况,掌握政策,调整关系,安排人事。

12、党委统战部的具体职能是什么?

答:主要有:党的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工作、民主党派工作、无党派人士工作、民族工作、宗教工作、港澳台和海外统战工作、党外代表人士的政治安排和实职安排工作、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工作、国外藏胞工作。

13、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是哪三个?

答: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

14、什么是民主党派?

答:民主党派是对我国的一些在1948年5月1日以前即已成立,并在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斗争中,有着与中国共产党合作的具有民主运动历史的一些党派的统称。

15、现在,在中国大陆范围内有几个民主党派?

答:8个,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简称“民革”)、中国民主同盟(简称“民盟”)、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中国民主促进会(简称.“民进”)、中国农工民主党(简称“农工党”)、中国致公党(简称“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

16、新的历史时期,民主党派的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答: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以后,我国的各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所联系的一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是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并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参政党。

17、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是什么?

答: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

18、什么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答: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19、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什么时候载入了《宪法》?

答: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成为国家意志。

20、什么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的十六字方针?

答: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21、民主党派参政的基本点是什么?

答:“一参加三参与”,即: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

22、什么是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三个为主”?

答:以协商确定的重点分工为主,以大中城市为主,以有一定代表性的人士为主。注重政治素质,发展与巩固相结合,有计划地稳步发展。

23、各民主党派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是什么?

答:民革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是:一是同原中国国民党有联系的人士;二是同民革有历史联系和社会联系的人士;三是同台湾各界有联系的人士和其他中上层人士。民盟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是:从事文化教育以及科学技术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民建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是:经济界人士以及有关专家学者。民进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是:从事教育、文化、出版以及科技等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农工党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是:从事医药卫生以及科技、教育和其他工作的知识分子。致公党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是: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人士。九三学社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是:从事科学技术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医药卫生等方面的高、中级知识分子。台盟发展成员的重点分工是:在祖国大陆的台湾省籍代表人士。

24、什么是特约人员?他们的作用是什么?

答:特约人员是指检察院和政府监察、审计、教育等部门在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中聘请的特约检察员、监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等人员。这是民主党派成员和无党派人士参与政府及司法部门工作的一种方式,是他们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责的一种形式,有利于司法机关和政府有关部门更广泛地联系群众,接受监督,改进工作,加强廉政建设。统一战线的出处:毛泽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目前的时局,要求我

们勇敢地抛弃关门主义,采取广泛的统一战线,防止冒险主义。” 涵义:统一战线就广义而言,是指不同的社会政治力量(包括阶级、阶层、政党、集团乃至民族、国家等)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为了实现一定的共同目标,在某些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组成的政治联盟。简要地说,统一战线就是一定社会政治力量的联合。

我们现在讲的统一战线,专指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下,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组织和领导的统一战线。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为了实现自己的历史使命,实现各个时期特定的战略目标和任务,团结本阶级各个阶层和政治派别,并同其他阶级、阶层、政党及一切可能团结的力量,在一定的共同目标下结成的政治联盟。因此,这个统一战线就是解决无产阶级解放运动中的自身团结统一和同盟军的问题。

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一部分,这个统一战线有三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无产阶级是统一战线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第二,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统一战线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三,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长期战略,贯穿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始终。

英语句子结构知识讲义与练习 篇6

英语句子结构知识讲义与练习

一. 词类

英语的词有实词与虚词两种。

实词都有实义,共有六类:

1)名词(noun),如book,water

2)代词(pronoun),如I ,you

3)形容词(adjective),如beautiful,happy

4)数词(numeral),如four,third

5)动词(verb),如come,take

6)副词(adverb),如there,today,carefully

虚词没有实义,共有四类:

1)冠词(article),如a,an the

2)介词(preposition),如in, at,on,of

3)连词(conjunction),如and,or

4)感叹词(interjection),如oh

二. 句子成分

一个句子一般皆由两部分组成,即主语部分和谓语部分。

如:I get up early every day.主语:是一句的主体,是全句述说的对象,常用名词、代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或从句担任,一般位于句首。

如:I respect his privacy.谓语:是说明主语的动作或状态的,常用动词担任,置于主语之后。

如:The sun rises in the east.宾语:是表示及物动词的动作对象和介词所联系的对象的,常由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担任,置于及物动词或介词之后。

如:She gave a roar of pain.定语:是限定或修饰名词或相当于名词的词的,常由形容词或相当于形容词的短语或从句担任。形容词常置于名词之前,相当于形容词的短语或从句常置于名词之后。

如:John had a great desire to travel.状语:是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以及全句的,常同副词或相当于副词的短语或从句担任。修饰动词时,可置于动词之前,亦可置于动词之后;修饰形容词或副词时,常置于它们之前。

如:She speaks English well.补语:是用来补充主语和宾语的意义的,一般都着重说明主语或宾语的特征,常由名词或形容词担任。

如:I consider the book expensive.表语:就是位于连系动词之后的主语补语。

如:I am a teacher.三. 句子

第1页

英语只有三种句子结构,即简单句、并列句和复合句

1)简单句,一个含有主语(或并列主语)和谓语(或并列谓语)的句子。Caroline came into the classroom and sat down.2)并列句,由等立连词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简单句(叫做分句)合成的句子。I came home early, but she remained to the end of the concert.3)复合句,由关联词把主句和一个或一个以上从句合成的句子。

He said that he would come in the evening.根据句子的目的或用途,句子又可分为:

1)陈述句用以陈述事实。The sun sets in the west.2)疑问句用以提出问题。Who is standing at the window?

3)祈使句用以表示请求、命令等。Open the window, please.4)感叹句用以表示喜怒哀乐等强烈感情。How handsome he is!

在英语里,句子的基本结构有下列五种:

一. 主+谓

I study in a middle school.He works.for ABC company.She will go there.1.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Great changes have taken place in our hometown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2.这场大火持续了约2小时。

The fire last about two hours.3.我在一家旅行社工作了两个月。

I worked in a travel agent for two months.4.我们约定在上午6:30校门口碰面。

We are to meet at the gate at 6:30 a.m.5.目前世界上只有几千只大熊猫。

Currently only several thousand of giant pandas exist in the world.6.本课程开课时间9月10日。

The course starts on September,10th.7.我的家乡位于长江之滨。

My hometown lies on the Changjiang River.8.他工作努力。

He studied hard.9.我将在今年七月份毕业。

I will graduate in July this year.二. 主+谓+宾

She can speak fluent English.My mother made a sweater specially for me.I dislike watching TV.I will consider the matter.1.为了提高英语口语我们将要举行高中英语演讲比赛

To improve our oral English we will hold the English Speech Compitition for senior students.2.一家美国公司想在我市建一个纸厂。

An American company wants to build a paper factory.3.我们可以在因特网上欣赏音乐、观看球类比赛、交友。

We can enjoy music, watch ball games and make friends on the internet.4.我每天用英语写日记。

I keep a diary in English every day.5.电视在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TV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our daily life.6.这可以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产品成本。

It can raise the work efficiency and reduce the cost of the products.7.节日期间,人们会拜访亲朋好友。

During the festival, people will call on their relatives and friends.8.我市有超过100万人口。

My city has a population of more than 1 million.9.如今人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Nowadays people live a happy life.10. 大多数人都拥有了自己的房子。

The majority of people have a house of their own.11. 本公司已开发出了名为阳光牌的新型小轿车。

The company have developed a new kind of car with Sunshine as its brand.12. 放烟花能营造一种幸福吉祥的氛围。

Setting off fireworks can create an atmosphere of happiness and joy.13. 我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一等奖。

I won the the first prize in the national English Speech Compiti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14. 我懂法语和日语。

I know French and Japanese.15. 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发短信和上网。

We can send short messages and surf the internet through mobile phones.16. 他最近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He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recently.17. 她在与他人沟通上方面感到有点困难。

She has some difficulty communicating with others.18. 我带领他们参观了一些名胜。

I showed them around some places of interest.19. 我们以米饭为主食。

We live on rice.20. 在他的帮助下,我的口语水平大提高了。

With his help, my oral English has improved a lot.21.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的家乡呈现出一派新的景象。

My hometown has taken on a new look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up.22.

三. 主+谓+双宾

My father gave me a bike as a gift.She bought me a book.Mr.Wu teaches us English.1.他向我解释迟到的原因。

2.他经常发EMAIL给我。

3.他把书递给我。

四. 主+谓+宾+宾补

What he said made us happy.I find the book very interesting.I find it hard to learn English well.I consider her my younger sister.1.你能看到河上来来往往的船只,一片繁忙的景象。

You can find ships and boats coming and going busily on the river.2.他的医生建议他不要演出了。

His doctor advises him not to perform.五. 主+系+表

I am a student.The apple tastes nice.The food goes bad easily in Summer.My cousin becomes a teacher.1.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The Spring Festival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estivals in China.2.大熊猫濒临灭绝。

Giant pandas are on the point of dying out.3.街道宽敞、干净,两旁绿树成荫。

The streets are wide and clean with green trees on both sides.4.晚上,灯火通明,格外漂亮。

At night, it looks even more beautiful with all the lights on.5.本产品很受顾客欢迎。

The products are popular with customers.6.欢迎所有高中学生参加本次比赛。

All the senior students are welcome to take part in the contest.7.并非所有人都赞成这个计划。

Not all the people are in favor of the plan.8.他成为第一个游过长江的中国人。

He is the first to swim across the Changjiang River.9.人们不再为食物而担忧。

People are no longer worried about food.10. 中餐往往含有丰富的纤维和少量的脂肪和糖。

The Chinese food is rich in fibre and low in fat and sugar.11. 如今的娄底与以前不一样了。

Nowadays Loudi is different from what it used to be.12. 学生对本课程很感兴趣。

Students are interested in the course.13. 尽管这些,优点还是多于缺点。

In spite of these, the advantages outweigh the disadvantages.14. 桥长50米,宽10米。

The bridge is 50 meters long and 10 meters wide

15. 张家界因自然美景而出名,有深谷,奇峰,怪石。

Zhangjiajie is famous for natural beauty, with deep valleys, peculiar peaks and strange stones.复合句:

一. 定语从句

1.凡有意参赛者须在五月二十五号前到学生会办公室报名。

2.我认为首页的名人头像太大了,有点占空间。

3.我们学到了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

4.据报道,中国世界上拥有手机最多的国家。

5.大厅的右边是起居室,是休息,看电视,娱乐的地方。

6.四月和十月是到张家界旅游最的月份,这时温度20度左右,景色宜人。

二. 名词性从句

I. 主语从句

II. 宾语从句

1.有人认为我们应该提高保护环境的意识。

Some people think that we should increase the awarenes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2.我们正在激烈地讨论中学生是否应该上网。

Now we’re having a head discussion about whethe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hould surf the internet or not.3.我建议政府应采取措施解决这一问题。

4.III. 表语从句

IV. 同位语从句

三. 状语从句

I. 时间状语从句

II. 条件状语从句

III. 原因状语从句

IV. 让步状语从句

V. 目的状语从句

VI. 结果状语从句

1.我们建议应多组织学生外出旅游以便更多地了解校外的情况。

VII.

特殊句型:

一. There be 句型

1.出国留学有很多好处。

2.大厅的右边有一间电脑室和一间书房。

二. 强调句型

1.正是因为手机我们才能够随时随地联系。

2.三. It 句型

1.该是禁止放烟花的时候了。

It’s time that setting off fireworks should be forbidden.2.修建这座桥花了十八年。

It took us 18 years to build the bridge.3.我认为出国留学是明智的。

四. 非谓语动词

1.全家坐在一起吃团圆饭。

We sit together having a reunion dinner.2.晚餐后,他们会看电视到深夜,迎接新年的到来。

After supper, they will watch TV till into the night, greeting the coming of the new year.3.有些商贩在学校前面的街道上摆滩买食物及其它物品。

五. 过渡衔接词

六. 被动语态

1.本次比赛时间:六月九日下午四点钟。比赛地点:教学楼五楼大礼堂。

The contest will be held in the auditorium on the fifth floor in the teaching building at 4:00 p.m.June 9th.2.将为前五名颁奖。

The first five winner will be given prizes.3.观点不同。

Opinions are divided.4.机器人可以用来取代人做一些危险的重活。

5.上课时间是每周二下午3:00至5:00。

上一篇:县管校聘学校管理下一篇:经营企划部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