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毕业作业正文(共5篇)
电大毕业作业正文 篇1
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年级:2012秋法学 学号:1261001467264 姓名:史志敏
【内容摘要】本篇文章从三部分讲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在第一部分里简单概括未成年人犯罪以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特点。第二部分中,我认为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应当分为四点,自我预防、家庭预防、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其中以学校预防和社会预防为重点。在学校和社会的预防工作中,学校应当注重全面教育,素质教育和文化教育是同等重要的。学校不能只片面的追求升学率,而忽视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导致学生在其它方面的教育欠妥。社会应当狠抓预防工作,使未成年人犯罪的几率降到最低。第三部分,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全社会所关注的问题,地方政府及司法机关在各个方面已经出台很多政策,希望通过各个单位、集体严厉打击未成年犯罪。
【关键词】未成年、犯罪、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及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实施了法律规定的犯罪行为。在这几年中,由于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殊性以引起未成年人犯罪原因的复杂性,对待未成年人犯罪,应采取“以防为主,打击为辅、防打结合,标本兼治”的方针,促使家庭、学校、社会形成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合力,全民参战,齐抓共管,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为何未成年人犯罪的数量会逐年上升,我们应从四个方面来讲:
1、未成年人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低,抵御能力差。
例如:王某、黄某某,均是十五六岁的青少年,在某中学读初中,在上小学和初中时,都是父母的乖孩子,听话的好学生。自从认识朱毅权后,他们学习成绩开始下降,经常逃学,并多次离家出走。22岁的朱毅权曾因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1997年刑满释放。为找帮手,他通过别人认识了王某、黄某某,在他的诱导下,王某、黄某某产生了邪念而走上犯罪道路。
2、的家庭教育与关爱不够,导致青少年过早受外界不良风气影响。
例如:昆明五华区法院2003年审理的杨某某、孙某抢劫案,在开庭前会见被告人杨某某时,法官了解到其之所以走上犯罪道路,就是因为父母在他小的时候便离了婚,不久其父病逝,母亲则对他从不管不问,以至于平时的生活都是由居委会照管。因缺乏父母的关爱,感到很孤独,便结识了街上一些和他年龄相仿的人,和他们一起打架、共 1 页 第 1 页 喝酒、抽烟,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法官们希望为人父母的家长们要切实承担起监护人的职责,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尽心尽力。
3、学校对青少年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在德育教育、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上存在薄弱环节。
例如:黄某是某校读职高,成绩一直不太好,因未完成假期作业,老师怕影响到班级成绩和荣誉,在开学时,不准其注册,故辍学在家,后因没事就到社会上玩,而结识了一些行为不良的同龄人,以至走上犯罪道路。本案谷某的犯罪就是因为学校、教师采取了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将其推出校门,使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4、社会不良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日益力剧。
例如曹某,女,14岁,是个非常听话,成绩优异的女孩子,邻居家10岁的林某一直拿她当做榜样,放假时俩人经常在一起学习、玩耍,可是有一天,林某像往常一样去曹某家玩,却被曹某砍死。警察在调查此案件中,曹某声称:“我看电视里,杀人的镜头很过瘾的,于是我就想试试。”本案中曹某就是因为受外界影响,使其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在法院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分析三大形式特征分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未成年人犯罪在全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例在逐年上升,涉案未成年被告人增加幅度较大。例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2001年犯罪率比上年上升300%,2002年同比上升120%;某县法院01年判处未成年人犯罪同比上升4.15倍,2002年同比上升1.98倍。其中未成年被告人占80%以上。
2、未成年人犯罪较为突出的表现为:财产型犯罪和暴力型犯罪;
3、是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形态表现为团伙犯罪;例如:在《学生伤害赔偿案件及分析》一书中未成年人团伙犯罪的案例占本书案例70%以上。
二、对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
犯罪,尤其是未成年人犯罪,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现象。犯罪的发生和变化,犯罪的原因和危害后果,均具有社会性、综合性,是社会上各种消极因素、不良影响,恶劣环境等在未成年人身上综合作用的结果。在一定意义上,犯罪实际上是社会消极面的“综合症”。从未成年人犯罪的产生原因看,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就客观方面而言,有的是自身方面的原因,如自身素质不高,认知能力差,对外界的防御能力低;有的是家庭方面的原因,如父母离异、教育、监护不力,父母、监护人有不
共 2 页 第 2 页 良行为或违法犯罪行为;有的是学校方面的原因,如政治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不力,片面的追求升学率,疏于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尤其是对“双差生”的冷落或歧视等;有的是社会方面的原因,如不良书刊或含有渲染暴力、色情、赌博、恐怖活动内容的影视作品和出版物的不良影响;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是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既然未成年人犯罪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的综合反映。就不可能靠一个部门解决,也不可能按照某一种方法解决,而必须依靠全社会的力量,齐抓共管,通过政治的、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文化的、教育的、等多种手段,进行综合治理。只有这样,才能标本兼治,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自我预防
在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阶段来看,往往是未成年人自身认知能力底,防御能力差以及能力不够,应当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遵守法律、法规及社会公共道德规范,树立自尊、自律、自强意识,增强辨别是非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引诱和侵害。在自我预防的过程中,应举和帮助那些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帮助已经发生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带头认真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如果发现有违法犯罪迹象时,应当及时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在自身找出不足,以最快的方式杜绝有违法犯罪的事情发生。
家庭预防
家庭结构失调、家长不良言行的熏染以及教育方法不当,都极可能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发现未成年人犯罪蛛丝马迹的当首属其家庭成员。特别是初犯阶段,父母如能及时制止、教育;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说,家庭安定则社会安定,家庭和睦则社会和睦。抓好家庭教育这个环节,就是抓住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源头。我认为有关部门可与少年家庭签订防治犯罪的责任状,明确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责任,通过落实承包责任制,巩固家庭这个堡垒,对于整天忙于生意、事业、忽视子女教育的家长,要促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从行动上落实。如果父母与孩子常交流,有感情,孩子就会有爱心,有同情心,有责任感„„这些都需要父母的正确引导。家是孩子每天停靠的港湾,是情绪的出口,是在外受伤跌倒时可以疗伤止痛、补充能量的地方。那些教育方法不当、过分溺爱、纵容或棍棒教育的家长,通过举办家长学校等形式,进行必要的培训,促使其摒弃不良的教育习惯,使每个家庭都能真正起到教育预防的职责。其实孩子都是很宽容的,对父母的要求并不高,给孩子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幸福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一次倾心的交谈,甚至是一次适时的批评,都会让孩子感到
共 3 页 第 3 页 父母在关注他、爱他。父母的那份爱意将会给孩子送去一片蓝天,为家庭生活带去一缕清香。
学校预防
在学校预防中,学校首先是传道,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及如何做人,其次才是传授文化知识。学校应改变现有不当的德育模式,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学校的德育及其违法的原因。德育本身没有过错,错的是教育的不当内容和方式,片面的追求、且德育仍然是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最初的和最有力的屏障。,因此,要发挥德育教育自身的有效作用的同时来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几率。关闭而不是开启未成年人走向违法犯罪的大门,必须纠正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回归教育本来面目,认真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学校德育的有效方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高度重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法制教育,在学校开设法制课,设置专业法制教员,加大法制教育工作力度,让学生每周至少有一节法制课。同时要建立教师教法、学生学法的考核制度,使老师认真教学生认真学,把学生学法、懂法、守法落实到实处。全面落实教育法律法规、学校、老师要认真履行好应尽的各项职责。
社会预防
现在的社会多姿多彩的,国家经济高速发展,社会财富积累可观,大多数人富裕程度明显提高,综合国力明显增强。给我们带来丰富的精神文化的同时,一些不健康的东西也涌了进来。即便是收视率很高的频道,也免不了武打凶杀、异性亲热等演示传递的信息。所以有的青少年边看边模仿,甚至对身边的家人、朋友动手动脚。“泡网吧”更是成了青少年们的乐园,在那里,他们可以整天整夜地玩游戏、上网聊天或看形形色色的影视、图片,不管网上好的坏的、高尚的腐朽的、科学的迷信的,他们照单全收,他们从不担心老师或家长去找他们,因为门口有老板在放哨。渐渐地由逃学到辍学,因享乐到手头拮据而诱发盗窃、抢劫、强奸、杀人等犯罪累见不鲜。在市场经济社会里,在“全民经商”的潮流中,恭喜发财、赚钱光荣不再被中国人羞涩避讳,不读书照样可以挣大钱已成为部分家长和学生的共识。导致青少年价值观念的迷惘,物质享受的强烈诱惑,物质生活的高度追求,使意志薄弱者跌入迷途,走向犯罪。
鉴于上述诱发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原因,我们应当按照中央综治委的要求;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一、是净化社会环境,整治搞好校园和周边环境。各级党委、党政府、领导要组
共 4 页 第 4 页 织好同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宣传、新闻出版、公安政法等部门的制度,在共青团、妇联、群众、社会团体的大力支持下,下定决心治理好学校内部和周围社会治安,坚决打击危害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不法行为,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
二、是加强法制教育,开展形式多样的法制教育,要积极争取有关单位的支持,建立一支优秀的校外辅导员或者配备专职法制教员,进一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纪律法制教育;要结合当前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组织学习《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三、加大打击引诱青少年违法犯罪活动的力度,把校外的青年人组织起来,开展一些积极向上,文明健康活动等等,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换救的方针,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使青少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需要全党、全社会的关心支持。我们坚信,有全社会的高度重视,有各行各业采取的综合治理,青少年发展的社会环境一定能够进一步得到优化,处于困境中的青少年一定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
三、地方政府、司法机关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职责及预防
《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职责是:
1、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规划;
2、组织、协调公安、教育、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工商、民政、司法行政等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社会组织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
3、对本法实施的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4、总结、推广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的经验,树立、表彰先进典型。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人民法院在办理未成人刑事案件中,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认真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采取六条措施,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①指定辩护,切实保护未成年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凡被告人为限制行为能力人或开庭时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的,都为他们指定辩护人。在2002年以来所办理的57人中,有12名未成年人没有委托辩护人,法院都为他们指定了辩护人。如陈某盗窃案,由于陈的父母离异,家庭经济困难。法院通知陈父到庭后,他
共 5 页 第 5 页 虽然愿意为儿子委托辩护人,但却无钱。法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即为陈某指定了一名律师作为辩护人。
②寓教于审,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如在审理刘某等五人抢劫一案时,特邀请了该案5个被告人所在学校的副校长作为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判决时,合议庭充分考虑了他们是在校生,且平时表现比较好的实际情况,除被告人刘某外,其余四人均免予刑事处分,使四人重返学校。法庭最近回访了解到,四人遵守纪律、学习更加努力,都表示要“珍惜学习机会,刻苦学好本领,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③多方配合,共同做教育、挽救工作。凡是作有罪判决的,均组织家长、所在村委会干部、公诉人、辩护人等参加帮教座谈会。从犯罪的主客观原因、犯罪根源、犯罪的社会危害性、违法性、应受惩罚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未成年犯提高认识,深刻反省,吸取教训。通过座谈帮教,未成年犯及其家长都受到深刻教育,表示接受法院判决,真诚悔改,重新做人。对被判缓刑的未成年犯,法院主动与学校联系,做学校的工作,使其重返校园学习,有效地遏止了未成年缓刑犯流入社会再次犯罪。
④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确定庭审方式、方法,防止伤害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如在审理廖大和廖二抢劫一案中,法庭针对廖大对自己犯抢劫罪的认识不到位的情况决定休庭,让指定辩护人、家长在一起共同对廖大进行教育。当他认识到自己行为的严重性后痛心流涕,当即承认自己的行为构成犯罪,决心痛改前非,重新做人。据此,法庭判处二人缓刑。法庭采取这种方式,既不伤害其自尊心,又达到了教育、挽救的目的。
⑤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依法能够适用缓刑的,尽量适用缓刑。2002年以来,该院共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31件57人,其中21件是抢劫。在未成年犯的57人中,判处免予事处分的6人,缓刑17人,单处罚金5人,拘役10人;判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9人,仅占33%。57人中无1人上诉。
广泛开展送法进校活动。该院派出法官到中小学担任法制副校长或法制辅导员,帮助学校普法。在法官们的指导下,这些学校普遍举办了法制展览、法制报告会、学法用法演讲会、摩拟法庭等活动。法官们还选择一些典型案件,到中学开庭审判,收到了使学生学法、知法、讲法、用法、守法的好效果。
法院执法须保证“三要”:一要维护少年被告人的合法权益。做到在开庭时将有关诉讼权利告知被告人;未请辩护人的依法为其指定辩护人;在审判区内为监护人安排专席,保证其参与诉讼,为少年被告人辩护,并享有阅读审判笔录和为少年被告人
共 6 页 第 6 页 上诉等权利。宣判后安排监护人与少年被告人见面;二是要把法律教育贯穿于庭审全过程。在审判活动中,注意做到法律用语通俗化,审判语言言简易懂,绝不使用讥讽、挖苦词句;法庭设置简单,形式灵活,做到在严肃与温和相济的气氛中进行审理,把感化的亲切语言印在少年被告人的心中,把教育关怀的情感体现在促进失足少年的自我悔悟改造上;三要正确适用刑罚,体现依法从宽精神。在对其定罪量刑时,对那偶然失足,罪行较轻,悔罪表现好的,一般都减轻处罚;对同时具有从重和从轻情节的,都体现从轻处罚;对符合宣告缓刑条件的,绝不收监,依靠社会和家庭力量加强帮教;对少年被告人一般不适用附加刑,不在公判会上宣判,以保护其自尊心和悔罪自新的信心。
综上所述,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但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可塑性和可造性。从某种意义上看,对未成年人犯罪,社会的责任大于未成年人犯罪自身的责任。打击仅是低层次的防范,预防才是最有效的手段,而防治未成年人犯罪是一项综合性的社会工程,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只有社会各方面,只有社会各方面力量协调一致,相互支持,密切配合,才能保证这一工程的顺利进行。【参考文献】
[1] 2010年3月14日新华网云南频道
[2]北京大学法学院刘中发《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基本原则和特点》
[3]1999年6月28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4]1999年6月28日《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四条
[5] 2007年4月27日中国法院网
[6]《未成年人犯罪案例》
[7]《学生伤害赔偿案件及分析》
[8] 2009年7月中国青年
共 7 页 第 7 页
毛邓作业——正文1 篇2
——来自福建省晋江市英林镇的实地调查
前言
食品价格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重要组成部分,食品价格波动直接影响居民生活成本和农民收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问题。2009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不断走高,进入新一轮的上涨周期,通货膨胀预期日益强烈。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保持总体价格稳定是近期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为了了解**镇食品波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的情况,我针对**大学**院假期实践作业对此展开了以“食品波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为主题的问卷调查,对其影响进行调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以期能促进英林镇居民生活得更好。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2012年2月7日至2012年2月11日,主要深入**镇的**村、**村、**村,对这三个村落进行了问卷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书面问卷调查,采取简单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以入户调查为主,以街头随机调查为辅。其中,深入农户调查40人,随机调查10人,以较客观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50份,回收问卷50份,其中有效问卷50份,回收率100%,问卷容量为50。
经统计结果显示,仅10%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好,但仍有62%的居民认为近几年食品价格的波动明显,而且有70%的居民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对他们的影响大,有92%的居民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会产生的影响是负面的,其中46%的居民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会使他们的生活成本提高,另外28%的居民认为会使他们的生活压力加大,62%的居民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会影响政府在百姓中的形象。当然,在对于食品价格的波动有何想法的问题中,绝大多数(92%)的居民还是选择精打细算的过日子的。58%的居民在应对食品价格的波动时会选择,从异地(周边价格便宜的地方)购物,48%的居民希望政府通过监测预警来应对食品价格的波动。
(二)调查问题分析
1、食品价格的波动对经济水平一般收入及其以下的居民影响更大
物价上涨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首先对困难群体,尤其是低收入家庭的影响最大,其次是需要还房贷的80后、农民工以及退休人员。同时,生活物品的价格上涨会加强社会情绪的负面影响,因为食品是人们每天都会接触的,价格变化的传播率很高,信息的传递会带给很多人群,因此老百姓对食品价格的变化很敏感,很容易导致群体性恐慌。
对于这一问题,最重要的是要让工资赶上物价的提升,逐步形成与物价水平相适应的收入分配制度。如果一个普通家庭食品方面的基本生活费从每个月1000元涨至2000元,但家庭收入没有改变,或者是收入增长幅度没有达到物价提升水平,都必然对其形成新的生活压力。
在受调查的居民中有86%的家庭经济情况是一般及其以下的,受调查的人中大部分人(70%)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对他们的影响大。
2、食品价格的波动促使居民生活更精打细算
“一个苹果就要两块钱。”在街头发问卷的那天,范阿姨在超市买了4个不算大的苹果,共花费了9元钱。范女士感慨道:“现在一斤苹果6元钱,其他水果价格也都有所上涨,真快吃不起了。”
苹果可以不吃,但蔬菜、猪肉、米面油却是少不了的。范阿姨说,虽说今年的蔬菜价格倒是不贵,和去年差不多,豆角每斤2.5元,两周前还是4元;黄瓜每斤1元,原来是1.8元;还有香菇最近每斤6元,前一阵还8元。可是相比之下,猪肉价格却跟坐了飞机一样,一路水涨船高。“去年后腿肉每斤不到10元,现在每斤最便宜的也要十五六元。”
即使这样精打细算,食物消费仍是范阿姨居家的最大开支。她说,自己一家3口,每个月消费在2000元左右,其中光食物就要花费1200元左右,她感到经济压力越来越大了。“少下馆子多做饭,别的支出能省就省!”范阿姨表示,如果想要维持原来的生活状态,就只能选择精打细算节省开支,这样才能抵消掉一部分物价上涨的压力。
在我的调查中绝大多数(92%)的人对待食品价格的波动的应对方式也是采取生活中更精打细算的理性消费。
3.通货膨胀的形成推动近期食品价格上涨
通常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是推动通货膨胀的原因,如马晓莹、刘晓娟(2008)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出现的几次通货膨胀都与食品价格的上涨密不可分。也有的研究认为食品价格上涨是通货膨胀的结果,宏观价格调控不能简单地打压食品价格。卢锋、彭凯翔(2002)运用均衡修正模型对我国1987-1999年粮食价格波动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协整分析。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的通货膨胀与市场粮食价格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因果关系为通货膨胀影响粮食价格。这源于高通货膨胀时期,农民处于保值的要求而惜售粮食。
这说明,粮价应对通货膨胀冲击时,往往会出现过度或者超量调整,表现为食品价格更快的上涨。
与工业制成品相比,农产品具有独特生产和消费特点,这决定了农产品对通货膨胀的反应速度和方式的不同。如果说2003和2007年的食品价格上涨是带有恢复性特点的话,那么2009年下半年以来的食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上是整体通货膨胀水平提高的结果。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和拉动经济增长,2009年我国货币供给量达到606250亿元,比2008年增加27.58%,比2000年以来年均货币供给增长率高将近10个百分点,货币过量发行对推动通货膨胀的作用明显,也客观上推高了食品价格。流动性过剩对食品价格的冲击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提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从而推动农业生产成本的上涨;二是过多的货币资金流入农产品市场进行套利炒作,大幅提高某些农产品价格,如大蒜、生姜等价格的大幅上涨等;三是在通货膨胀环境下,由于农产品生产周期比一般工业制成品长,农业生产者处于保护自身利益的目的,可能会惜售或者提高未来出售产品的价格预期,从而逐步提高食品价格。
三、解决对策
建立食品价格稳定机制要承认食品价格上涨的合理之处,不能一味打压食品价格。稳定食品价格、防止其大幅震荡,不是仅仅管住货币就能做到的,必须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确保食品价格上涨的利益惠及农民,并保障城市低收入群众的生活质量。
(一)建立食品价格供给的长效机制
实行食品供给领导负责制,将食品有效供给作为衡量政府工作业绩的主要考核指标。探索新型城市化道路,重视城市规划,合理分布工业用地、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农业用地的比例,保障农业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合理引导农业生产者预期,稳定食品价格。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改善农田基础设施条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收益率,增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立食品供应应急预案和农产品价格调节基金,保障农产品价格稳定,防止谷贱伤农。做好对城市低收入群体的补贴工作,有效防止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带来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整顿食品流通体制问题,减少流通成本
重视产地生产基地和批发市场的建设,减少运输成本。鼓励社会多渠道资金进入蔬菜优势产区建立生产基地,保证稳定的供应渠道。鼓励大城市与食品生产基地直接对接,探索新型农超对接的方式,减少食品流通时间。建立食品流通的绿色通道,将优惠政策覆盖到全部食品品种范围。
(三)完善食品市场体制建设,保障食品有效供给
建立城市食品供给和价格波动监测体系,使社会公众及时掌握食品价格波动信息。推进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立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城市各区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重点整治农贸市场和超市乱收摊位费及其他各种名目收费等不规范行为,切实解决摊位费过高的问题。
(四)监测预警
对粮食、肉、禽、蛋、蔬菜等主副食品价格实施重点监测,及时分析预测价格走势,对可能引发市场价格秩序混乱或价格总水平变化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进行预报,并提出对策建议;对突发性、影响面广的价格变动,即时上报;按规定确定和发布价格异动警情级别,采取相应的应急监测措施。
附录:问卷调查表及问卷结果统计
关于食品价格波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的调查问卷
调查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查日期:________________问卷编号:________
尊敬的家长:
您好!我们是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的学生,为了了解食品价格波动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开展此问卷调查。我们将会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整理,形成真实反映调查情况的报告,并提交有关部门,让我们居民的生活质量更上一层楼。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1.您现在的家庭经济情况如何?
A.比较好B.一般C.不好 2.您认为近几年食品价格的波动明显吗?
A.明显B.一般C.不明显 3.您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对您影响大吗?
A.大B.一般C.小
4.您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会产生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A.正面B.负面5.您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会产生什么正面影响?A.拉动了社会消费水平B.其他6.您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对居民生活会产生的影响?
A.生活成本提高B.生活水平降低C.生活压力加大D.其他 7.您认为食品价格的波动对居民在社会中会产生的影响?
A.影响政府在百姓中的形象B.引起了社会恐慌心理C.会增加价格纠纷 8.您对于食品价格的波动有何想法?
A.随它去B.需更精打细算9.您对于食品价格的波动会如何应对?
A.减少日常商品的购买量B.开拓自己的收入来源C.从异地(周边价格便宜的地方)购物 10.您认为政府应如何应对食品价格的波动?
A.监测预警B.公示引导C.行政措施
祝您身体健康,合家欢乐,新春大吉,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关于新农村建设情况调查的数据统计表
毕业论文正文格式要求 篇3
(一) 毕业论文应做到观点明确,材料翔实,论证有力,结构完整,逻辑严谨,语言通顺。毕业论文的形式应为学术论文。调查报告、工作总结及文学作品等各类非学术的文章不能作为毕业论文。正文字数不少于3500字左右。
(二) 毕业论文应由学生本人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杜绝一切抄袭、剽窃行为。毕业论文应由以下项目构成
1. 目录 是毕业论文的必备项目。
2. 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摘要应是对论文内容的高度概括,不宜写得过长。一般限制在150-200字,不分段。
3. 关键词 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词语。一篇论文应有3-5个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令起一行,排在摘要下方。
4. 正文 毕业论文的内容和结构比较复杂,为使文章的脉络更为清晰,毕业论文的主体部分要加上小标题,标示各个部分的内容要点。
5. 注释 毕业论文的注释一律采用尾注的形式。
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是评定论文作者的研究状况及钻研程度的一个重要依据。所以毕业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的数目要不少于6部(篇)。
一、 内容项及要求
一份完整的毕业论文应当包括以下项目:封面、内容摘要、关键词、目录、正文、注释、参考文献。具体而言:
1.封面:封面既可以提供论文的有关信息,又可以起到保护论文资料的作用,封面所登载的内容主要有:
(1)题目:要用二号字标于显著位置。
(2)学生资料:包括论文作者姓名、学号、专业、教育层次、所属教学单位名称等。
(3)指导教师姓名
2.内容摘要:摘要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应当具有客观性和简明性,字数为200~400字。如果申请学士学位,还需译成不少于150字的英文内容摘要。
3.关键词:关键词是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标示论文主要内容的名词性术语。一篇论文应有3-5个关键词,以显著的字符另起一行,排在内容摘要的左下方。
4.目录:毕业论文要设目录,目录标题后要表明页码(一般标到二级标题即可)。
5.正文:正文至少应包括序论、本论和结论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在行文上可以不明确标示。正文的各个章节或部分应以若干层级标题来标识以使文章的脉络更为清晰。毕业论文字数一般不少于5000字,不超过10000字。
6.参考文献和注释
参考文献是作者写作论文时所参考的文献书目,一般集中列表于文末;注释是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分为脚注和尾注,脚注位于该页的页脚,尾注位于文章正文内容的后面。参考文献序号用方括号标注,而注释用数字加圆圈标注(如①、②…)。
二者均包括以下项目:
序号。参考文献用[1][2]……方式,注释用①、②……方式。
主要责任者(例如作者)。多个责任者之间以“,”分隔,只列责任者姓名,其后不加“著”、“编”、“主编”、“合编”等责任说明。
文献题名及版本。
文献出处。例如出版出版社及出版时间、期刊刊名及期号或者电子文献的可获得地址及发表时间等。
国贸系毕业实习报告正文 篇4
一、实习基本情况
(一)实习时间
2011年12月——2012年03月
(二)实习地点
*************有限公司
(三)实习主要内容
根据相关的国际贸易法律与惯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国际贸易实践,以出口贸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模拟设定的具体出口商品交易作背景,针对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以及贸易文件制作和审核等主要业务操作技能。
二、实习过程
(一)公司简介
*********公司是2003年12月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海关、民航总局批准的国家一级国际货物运输代理企业。公司总部设立在大连,它主要承办海运,公路进出口货物的国际运输代理,包括揽货定舱、仓储、中转、集装箱拼装折箱、运杂费结算、报关、保险、短途运输等,并有进出口经营权专门代理进出口业务。
(二)实习过程简述
2011 年12月7日到2012年3月30日,大四下学期,我在*********有限公司外贸部实习。经过为期四个月的实习,我渐渐明白有时实际要比理论简单直接的多,但大多数情况下实际操作还是比理论要复杂、要间接。通常是我在别人的实际操作中领会到了自己所学理论的重点及要旨。值得庆幸的是在这几个月的时间里,公司的同事给予了我热情的指导和帮助,而我也虚心向他们请教学习,把大学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在理论运用于实践的同时,也在实践中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以前没有理解透彻的知识。经过这些天的实习,我对外贸业务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初步熟悉了进口业务的实际操作。更重要的是,这是我踏入社会的第一步,虽然只有几个月的时间,但是也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很多欠缺,让我深知出身社会,还需要很多学校里学不到的能力,年少的我们,还应该更加努力。这次实习给了我一次成长的机会,让我受益匪浅。
实习期间经历的业务主要是代理一些没有进出口经营权的公司做的外贸业务。在签订一笔业务时,作为进口的代理方要与委托方签订一个代理合同,合同规定了进口商品的品名、单价、数量、装运期限、运输方式、运输保险费用负担、1
交货地点、合同的履行……
(三)业务总结
经过了三个月的贸易实务实习,让我们了解到商务工作挺复杂的,而且在此工作中要有忍心、恒心、信心。
实习中,我们在模拟的商务活动中,有十五个主要业务操作,针对这些操作每天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而且发现了不同的问题,可以说实在是受益非浅。国际贸易的中间环节多,涉及面广,除交易双方当事人外,还涉及商检、运输、保险、金融、车站、港口和海关等部门以及各种中间商和代理商。如果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笔交易的正常进行,并有可能引起法律上的纠纷。另外,在国际贸易中,交易双方的成交量通常都比较大,而且交易的商品在运输过程中可能遭到各种自然灾害、意外事故和其它外来风险。所以通常还需要办理各种保险,以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
三、实习收获
在学校的象牙塔里待了十几年,一夕之间身份由学生变成了社会人,刚开始真的很难适应,所有的角色和职责都转变了,出来工作,不再有人告诉你,什么你该做什么不该做,也没有老师在旁教你错误如何改正,一旦犯了错就要去承担,这就是社会人的责任。但与此同时,我觉得纵然有再多的无奈,也要学着去适应去克服。
通过这次在大连华瑞运输有限公司的实习,使我在即将毕业前学到了很多东西,很多课本上没有讲工作以后所必须具备的东西。明白公司所工作的主要职责范围,学到了一些必备的办公室事物处理,了解了最近的政策法规,并逐渐熟悉了这个行业的流程以及关键步骤。体会到职员的重要性,无论从社会发展还是企业生存,都要完善自己。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真学习各种专业知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结合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机会,从而逐步提高了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以及一定的协调组织和管理能力。
作为一名2012年国贸专业的大学应届毕业生,我所拥有的是年轻和知识。年轻也许意味着欠缺经验,但是年轻也意味着热情和活力,我自信能凭自己的能力和学识在毕业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克服各种困难,不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和追求的目标。
三个多月的实习很快就过去了,让我对外贸业务有了初步的了解,很庆幸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客户,这对于我以后的工作和继续深造都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外贸看中的还是经验,经验的累积对以后是一笔丰富的财富。虽然开始很辛苦,但是前景很好。实习中同事和老总的对我的帮助很大,告诉我做人做事。以后的路还很长,要学的还很多,我希望能够走好每一步。
通过这次的实习,我由第一天的拘谨,对什么事情都充满着好奇,转而逐渐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做事情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这次的实习,让我懂得了许多,知道了许多,大学文凭其实只是一块敲门砖。进入工作单位后,大家都是从头开始,凡事都要自己去摸索,没有人会手把手教你。所以,我们有必要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时代的需要。虽说大学文凭只是一块敲门砖,但是个人的综合素质却仍是你就业时的重要筹码。首先是学习成绩,用人单位认为成绩的好坏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你学习能力的强弱,所以,学习成绩是他们非常看重的一点。因此,我们首先要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2
其次,他们看重的就是就是我们的社会实践能力。这一点就要看我们平时的实际动手及操作能力。
孟雪梅毕业论文正文OK 篇5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法官的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酌情作出决定的权力,是一个应用十分广泛的法律术语。现在对这一重要的法律概念存在较多的误读,如果不予以明确的界定,对自由裁量权认识的混乱将难以消除,法官以自由裁量权作为恣意司法的借口而损及正义的实现也将难以避免。
我国的基本国情、成文法的局限性、协调法律价值之间的冲突和实质正义的需要决定了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是必然的。但是,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并不意味着法官可以率性而为,它不是没有限度的,而是必须受到制约的。在我国,制度因素、主体因素、传统因素和环境因素等都制约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因此,有必要从不断提高立法工作质量、规范自由裁量权运行和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实现制度他律与法官自律的双重保障,尽量减少法官个性化因素在裁判过程中的消极影响,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进一步加强司法能力建设。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概述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概念
“自由裁量权”(discretion)一词系舶来品,在西方国家,有着多种意义。英国学者R·帕滕顿归结有以下六种用法:
1、指一种思维性质(mental quality),一种审慎的、思虑周详的态度。
2、表示法官不是依据硬性的法律规则来决定问题,而是享有选择权,可以根据案件事实作出决定。
3、指法官在某硬性规则诸要素已满足的情况下,必须自觉地按某种特定方式行事。
4、指法官在决定下列初步性事实问题时行使的判断权:某孩童是否有能力发誓举证?证人是否敌视要求其举证的一方?证人的精神状态是否适于作证?证人是否有资格作为专家提供证据?等等。
5、指法官裁判权的终局性,即对其裁决不得上诉。
6、指具有立法意义的裁判权。[1]
从以上六种“自由裁量权”的用法,可以看出,它们有共同之处,即自由裁量权就是选择权,不同之处则是围绕着“在什么情况下拥有选择权”、“选择权自由行使的幅度是大是小”、“选择权是否终极”等问题展开的。在我国,法
Ⅷ-第 1 页(共 16 页)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院或法官主要在三种情况下,拥有自由选择的权力:
1、授权性规则明确授予选择权。授权性规则是指示人们可以作出或要求别人作出一定行为的规则,其特点是具有任意性,即既不强令人们必须作出一定行为,也不禁止人们不得作出一定行为,人们可以在行为与否之间作出自由的选择,表现在它使用的术语是“可以”、“有权”、“有„„的自由”等”。
2、规则虽未明确授予选择权力,但其构成部分中的标准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或特殊对象加以解释和适用,暗寓着选择的余地。
3、没有确切的规则规范审判行为模式,或虽有规则但若加以适用,将明显导致不公正、非正义和不合理,故法院或法官凭藉宪法或最高权力机构赋予的权力,在司法活动中自由裁量有关问题,选择可能的、合理的解决方案。在这类情况下行使自由裁量权有两种结果:判决填补规则的空白,创立新规则;判决推翻-原有规则,代以新规则。
至此,我们不难看出,自由裁量权涵义的基本内核之一是:自由选择的权力。以色列希伯莱大学法学院教授、最高法院法官A·巴拉克指出:“自由裁量权是在两个或更多的可选择项之间作出选择的权力,其中每一个可选择项皆是合法的。”[2]我国学者在论及自由裁量权时,也突出了其中的基本内涵:选择。
然而,中外学者的共识尚不止于此。巴拉克教授以“可选择项皆是合法的”为其定义自由裁量权的第二个基本组成。至于“合法性”由谁来确定,他认为是一个困难的、但又不得轻置一边的问题。他提出“法律界”概念来说明。法律没有提供精密仪器或先进的实验器具,以判定什么是允许的、什么是禁止的、什么是合法的、什么是不合法的,但必然存在着每一个睿智的法律工作者(组成法律界)都视其为合法或不合法的可选择项。当然,这个标准也是不确定的,因为在公认的合法与不合法这两极之间,仍有法律界本身存在分歧的不定区域,这时就依靠自由裁量主体自己来明确合法性了。无论“合法性”具体涵义如何,究竟由谁来判断,概念中不变的要义是“合法选择”。可见,这里引申出自由裁量权涵义的基本内核之二:一个相对模糊意义上的客观限制标准。学者们的不同只是表现在对这个标准的具体表述上。
综上所述,自由裁量权的大致涵义是:法官在诉讼过程中,在正确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的基础上,为求得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充分有效地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作用,独立、正确地处理各类案件的一种权力。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的特征
Ⅷ-第 2 页(共 16 页)
一、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概述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是国家赋予法院审判职能的体现,是法官在审判活动中所特有的权力。[3]无论在英美法系国家还是大陆法系国家,无论是采取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还是采取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法官自由裁量权都体现出共同的特点。这些特点是:
第一,司法性。现代国家权力由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三个部分组成。从性质上看,法官自由裁量权属于司法权,是司法权在审判活动中的具体表现。具体来说是属于司法权当中的审判权。权力主体只能是依法享有司法权的法官。
第二,实践性。法律使用的过程是将法律规范和具体案件事实相结合的过程。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范围既包括对事实的认定,又包括对法律的适用。无论在哪个方面行使权力,都必须与具体案件相结合。亦即说只有在将法律规范和具体案件相结合的情形下,才会发生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问题。因此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是具体的而非抽象的。
第三,选择性。法官自由裁量权是自由裁量权的一种,本质上就是一种选择权。这意味着法官在面临多种可供选择的处理方案或规则时,有权选择其中的一种而放弃另一种。
第四,价值性。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并非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运用,其中必然涉及价值的衡量与判断。根据特定的情势,法官可以推出两个以上具有合法性的结论。法官有权选择一种结论而抛弃其他结论,被选择的结论必须具有根据特定的情形下的“正义、公平、正确、合理”性。因此,法官无论选择哪种结论都不能离不开自己的价值取向。
第五,有限性。英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威廉•韦德强调:“所有的自由裁量权都可能被滥用,这乃是个至理名言。因此,公法中没有不受控制的自由裁量权”。一般来讲,法官自由裁量权至少会受到合法性与合理性原则的制约。[4]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分类
按照梁慧星教授的说法,法官裁判案件的工作主要有两类,一是认定事实,处理事实问题,二是适用法律,处理法律问题。这两项工作的完成需要法官通过行使自由裁量权来实现。
1.“案件事实”的法官自由裁量权
大多数诉诸于法官的纠纷都是有关事实的争议,法官向社会提供的最主要的服务就在于对事实的权威认定。法官为了对纠纷作出裁决必须选择事实又或者必
Ⅷ-第 3 页(共 16 页)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须通过一定的规则认定事实,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法律规定的规则之间相互冲突或者规则不够细致周全的问题,因此需要法官自由裁量。在诉讼领域,事实是相对的,只要证明事实的证据达到法律规定的证明标准,该事实就应当被确认为案件事实即法律事实。[5]举个例子,有两个人做生意,一直是口头协议没有书面合同,后来出现纠纷诉至法院,一审法院判处双方的交易行为构成事实上的买卖合同,其中被告不服,上诉后,二审法院认为双方行为不构成买卖合同,驳回原告诉求。同一案件,一审认定的事实是这样的,到二审法院就变成另外一种了,证据是同一样的证据,可为什么会出现不一样的案件事实?这就涉及到我们刚才提出的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问题。
2.“适用法律”的法官自由裁量权
法官在适用法律确定最后的解决方案时,也经常需要自由裁量,因为对于同一事实在适用法律时,经常需要法官对抽象的法律规定具体化,或者在法律规定的幅度内酌情裁量,或者有多种法律可以适用而只能确定一种,或者属于法律漏洞而没有法律规定但必须裁判,此时就需要法官来自由裁量。法官在适用法律上的自由裁量权主要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选择适用何种法律,第二阶段是根据该法律作出具体的裁决。据统计,我国刑法规定的400多个罪名中只有少数几种情况为绝对确定的法定刑,其他则是相对确定的法定刑,比如抢劫罪,量刑幅度是三到十年,八种加重情节,从十年就直接到死刑了,这中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就很大了。正如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世界上也没有两件相同的案件,个案事实总是独特的、纷繁复杂的,自由裁量权正是为了个案公正合理地处理而设置的,法律的适用是从规范到个案事实循环往复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法官的自行判断和解释,都不可避免地介入法官自身的价值判断。司法权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自由裁量权。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原因分析
缺乏确定规则羁束的法官自由裁量,在一定程度上与法治精神相背离。法治原则的确立旨在保证社会关系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预见性,使人们可依赖预先知晓的行为规则设计自己的行为,避免对自身不利的后果,[6]而法官自由裁量则是一个其最终判决难以于事先确切知晓的过程。既然人类自近代以来,始终崇扬法治、抵制人治,为什么我们又必须正视和承认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呢?
Ⅷ-第 4 页(共 16 页)
二、法官自由裁量权存在的原因分析
(一)法律规则本身的特性
法律规则本身的特性是法官自由裁量权普遍存在的一般原因。立法者认识能力的限制使其无法预见未来社会可能会发生的所有情况,这就使法律规则不能完备无遗,不能规定一切细节,把所有问题都包括进去。法治的最低形式要求是法律规则的普遍平等适用,但法律规则的普遍性使其在适用于现实社会时,面对复杂多变、特性各异的人和事,难免出现捉襟见肘的窘境,因为法律规则的普遍公正和个别公平不是完全吻合的。古希腊伊壁鸠鲁认识到了这一点,“在稍微具体地适用法律的时候,它对某些人是不利的、错误的,而对另一些人也可能是有利的、正确的,法律同样会因条件变为恶法。” [7]法律规则以语言为载体,而语言是无限客体世界之上的有限的符号世界,“我们语言的丰富和微妙程度还不足以反映自然现象在种类上的无限性、自然力的结合与变化、以及一个事物向另一个事物的逐渐演变”。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用一个语词表征诸多相近客体,并把语词的含义放在某种语言环境去理解;人们由于认识结构、个人经验及利益的不同,对同一语词就会持不同的理解;对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说的客体之间的细微差别或精细运动,语言只能保持沉默。同样,立法者在力图用语言来表述法律规则以调整现实社会关系时,很多情况下不得不求诸模糊语言。有时,立法出现失误,所用语词与立法本意不符,更会导致规则的歧义或冲突。“法律是一种不可以朝令夕改的规则体系”,法律规则的稳定性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亦使人们有规可循、有矩可蹈;但是,这个特性又使它与变动不居的社会生活之间具有内在的紧张,“当业已确定的法律同一些易变的、迫切的社会发展力量相冲突时,法律就必须对这种稳定政策付出代价”。
正是由于成文法律规则本身存在上述局限性,一个社会就不能纯粹地、严格地依照既定的法律规则来治理。博登海默说,“真正伟大的法律制度是这样一些法律制度,它们的特征是将僵硬性与灵活性予以某种具体的、反论的结合。” 既然成文法无法自在地解决与身俱来的僵硬性、保守性,文明社会不得不“反论”地依赖于成文法试图约束的“人”。[8]亚里士多德为此提出了“衡平”的方法,认为如果出现法律在独特案件中不能做到正义的情况,法官可以背离法律的字面含义,根据法律的基本精神公正地审理案件。他的方案在罗马法和英美法中都可找到其实践形式。虽然19世纪欧洲大陆法系曾一度尝试另一条道路,否认法官有任何自由裁量的权力,但经过长期理论和实践的探索,当今的法学家、法官已普
Ⅷ-第 5 页(共 16 页)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遍承认,法官在遵守既定法律规则的基础上针对某些特殊问题有自由裁量权,这是对成文法治原则的一个必要补充。
(二)法官裁判权的内在应有之义
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法官裁判权的内在应有之义。裁判权包括对事实的裁判和法律的裁判。事实的裁判必须建立在对双方提供的证据、主张的事实的审查判断基础上,而法官对证据、事实的认定,往往就是对证据证明力的大小及证据有无客观性、关联性的认定上,而对这些,法律不可能作出明确的规定,法官不得不享有自由裁量权,这符合审判的规律。而法律的裁判往往与法官个人对法律的理解、法官观念和价值取向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不难理解,给法官裁判权,就必须给他自由裁量权。[9]
最后,给法官适度的自由裁量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法律规定僵化的缺陷,进而也有助于在实践中创制新的法律规则。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实践
(一)国外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实践
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官裁量制度在传统上仅认可法律,强调法律的确定性,极力压缩法官的自由裁量权。随着其压缩程度的愈演愈烈,缺乏人性化办案方法等相关弊端逐渐暴露;相比之下,英美法系所主张的法官自由裁量权却彰显出极大的魅力。在此触动下,两大法系不断融合。
英美法系虽然在历史上远远不如大陆法系久远,但它对世界许多国家法律的影响却不容忽视。英美法系以判例法为核心,判例法也就等于允许和承认法官造法。英美法系制定的成文法必须经过法官的适用才能正式成为其法律渊源。“遵循先例原则”始终是英美法系判例法的核心。[10]相较于大陆法系国家法官,英美法系国家法官裁量的空间和自由度更大,当然,英美法系国家在赋予法官较大的自由裁量权之同时,也对其进行了必要的约束。一是法官自由裁量权不能超过制定法的原则性规定;二是陪审团对法官裁量的限制。
由于大陆法系国家以成文法著称,其对法条和案件处理结果的统一性和一致性追求,在司法过程中就必然导致获得法律适用上的普遍正义的同时,以牺牲个案的特殊性和具体公平为代价,使得实质正义成为一种奢求。而英美法系在法官
Ⅷ-第 6 页(共 16 页)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实践
造法的过程中,有过于主观之嫌的同时,却能通过法定的自由裁量空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实现个案公正和实质上的正义。这样,在两大法系法官自由裁量权特点能够互补的情况下,两大法系不断妥协和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则成为了两大法系在法官应用自由裁量权制度上的时代趋势。
(二)国内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实践
与大陆法系国家相似,我国在司法观念上很难公开承认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但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各方因素的影响,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的情况大量存在。
我国古代行政司法不分、诸法合体、皇帝拥有最高立法和司法权、法律只是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等诸多因素,不可能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出现代意义上[11]的法官自由裁量权。然而,我国古代法律渊源的多样化特点以及法律规范的粗疏,势必为解决争议的裁判者留下广阔的自由裁量余地。西周时的“五听制度”要求裁判者通过“辞、色、气、耳、目”来判断当事人陈述的真伪,就是典型的裁判者自由裁量权的运用。又如汉代的“春秋决狱”制度,简单来说,“春秋决狱”就是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断狱的指导思想,要求司法官吏在审理案件的过程中,用儒家经义来定罪量刑,赋予了司法官吏极大的自由裁量权。
现代意义上的法官自由裁量权萌芽于清末修宪等一系列运动中。1902年,清政府开始修律运动。“1910年颁布《大清刑律》,在原则上规定了罪刑法定主义原则;在量刑上改变了以往绝对确定法定刑,采用了相对确定法定刑为主,绝对法定刑为辅的原则。”这一原则的确立不可避免地赋予了法官在量刑上的自由裁量权。
而今,随着近年来依法治国方略的提出,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日渐深入,法官的地位也日益中立和独立。特别是审判长和独任审判员选任制度的推行,审判委员会工作方式的改革以及案件审批制度的逐渐淡化和取消,都为我国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创设了良好的发展和运行空间。
未来,法官自由裁量权在发展过程中必然呈现出两大趋势,一是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将不断扩大,二是规制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手段将明显增加。
(三)国内外司法实践中运用法官自由裁量权考虑的因素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合理行使是司法公正的保障,为使法官在审判实践中行使
Ⅷ-第 7 页(共 16 页)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自由裁量权达到“合理性”的标准,主要考虑以下因素:
1.法律规则的确定和不确定意义
英文discretion的另一层含义是:谨慎、考虑周到。法官在处理需要其自由裁量的问题时,必须持有一种审慎的心态。要具备这种意识,可能有多种途径,而对法律规则的确定和不确定意义的认识不可或缺。以语言为载体的法律规则固然在绝对意义上都是不确定的,但经过立法者对有关社会问题的了解以及字斟句酌的讨论,初定的法律规则必然有其相对确定的涵义。[12]因此,法官在理解和解释法律规则时,应当自觉地辨别规则通常的明确意义和在具体适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意义。至于法律规则的意义怎么是确定的,怎么又是不确定的,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2.法律文件明示或暗示的意图
当法律规则出现歧义时,一些国家司法实践逐步积累起来的法律解释技术和规则,往往指示法官从立法意图(包括立法目的)上去寻求比较合理的理解。分析立法意图首先要从法律文件的序言、标题、标点符号、解释性条款、目的性条款等法律自身的内容出发,然后结合法律文件本身内容运用历史解释、逻辑解释、类推解释、当然解释、系统解释、限制解释等一系列手段、方法,综合考察以阐明法律规则的合理含义。[13]
3.法的原则和法理
英美法系的司法传统早就肯定了非成文法律原则、规则的效力,而作为大陆法系的代表,法国的最高行政法院也在本世纪40年代中期提出了法的一般原则的概念。法的一般原则虽然是不成文法规则,但它们与成文法律一样有效。在法国,法的一般原则主要有:公民的基本自由权和各种平等权、为自由辩护权、行政行为不溯及既往原则、既判力原则、不当得利返还原则、尊重既得权原则、行政机关采取对公民不利的行为不能超过达到合法目的所必要的程度原则等。[14]
4.政策
一般而言,法院审理案件依据的是法律,而不是政策。然而,即便法院不能主要依政策办案,仍至少有两点理由支持其适当考虑政策:第一,公共政策是国家与社会互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问题和矛盾的方略,忽视它们只会使法院闭绝于现实社会,无法作出具有切实社会意义的裁判;第二,政策往往成为法律的指导原则,或法律本身,或法律尚无成熟机会制定前的暂行决定,或法律无法适
Ⅷ-第 8 页(共 16 页)
三、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司法实践
应瞬时变动的社会现实而对法律的必要弥补。因此,无论从法律发展而言,还是就能动司法而言,法官在拥有自由裁量权的时候不考虑政策很可能导致裁判的不合理。在行政诉讼中,法官在自由裁量过程中尤其需要考虑政策,因为现代国家大部分公共政策是由行政机关制作、执行的,并体现在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之中,这些政策又大多是行政机关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自由裁量的结果。法官运用自由裁量权以判断行政自由裁量是否合理,不可能避开政策考虑。[15]当然,法院对待政策应采取相当谨慎的态度,不能草率地以自己对政策的考虑取代行政机关的政策选择。主要理由是:第一,政策具有宏观性,且往往经过专家论证,而法官可能缺少专门知识;第二,政策具有溯及未来性,需要长期在某方面工作的人凭藉经验和智慧予以一定的猜测和假定,而司法裁判虽然也可约束将来,但它毕竟基于现时的案件溯及性质与此案相似的案件,其主要功能是判决既往的纠纷;第三,政策形成具有主动性和广泛性,需要收集大量信息和建议,而司法程序的设置只是为解决个别当事人之间的争议。
5.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
法官在具体处理案件时,应适当考虑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这对法官而言,是一件棘手而又神圣的事。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观是一个社会在一定时代普遍接受的某些正义观念,是对社会上利益分配现实的看法,而法律则是调整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的控制器,因而,公平正义观与法律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及重要的相互影响。在法律统治出现失灵时,法官应能动地借助社会正义观念,否则,司法裁判(法律的一种表现)就会因其价值的弱化而在社会民众中失去权威性。
公平、正义虽然是相对的概念,是有条件的、受制约的、可变的,但这并不说明“根本不存在判断是否正义的客观标准”。“衡量任何一种思想观点、活动以及制度、事业是否合乎正义的最终标准就是看它们是否促进社会进步,是否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因此,法官考虑公平正义观是可行的。法官的职责就在于判断社会成员共同享有、带有最大普遍性的正义观念,即使这些观念他本人可能尚存疑义。“法官产生于他的时代,他生活在一个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社会。客观性目标并非让他与世隔绝,而恰恰相反:是为了促使他能够正确地阐明其所处时代的基本原则。客观性目标并非将法官从其过去、教育、经历、信仰和价值观中„解放‟出来,相反的是旨在激励他运用所有这些以尽可能地反映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必须注意的是,法官应把社会正义观念与社会倾向区分开来,后者是
Ⅷ-第 9 页(共 16 页)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指民意倾向,是尚未发展成熟的、不完全确定的正义标准和尚未固定的道德信念,甚至可能与正义观念、法律原则存在冲突。“在对公平体面的基本观念同社会趋势进行权衡时,应该赋予司法机关以某种自由”,如果社会倾向缺乏强有力的令人信服的理由,法院就可以适用正义准则(包括法律原则)而不遵循社会倾向,“因为尽管这些社会趋势在某一特定时间可能是极为引人注目的和极为明显的,但它们实际上却有可能只是缺乏坚实理性基础的昙花一现的观点。”[16]
四、完善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构想
(一)我国运用法官自由裁量权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新旧法律制度正在变迁和更迭。成文法内在的局限性加上适应此变革的新型立法必然的不完善,而且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法官自由裁量权的行使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受到非议。另外法律规则没有对自由裁量权给予足够的科学的设计和规范,加上执法环境的不理想,使法官经常受到外界不当干扰,致使在我国实践中存在阻碍法官自由裁量权合理行使的问题。
1.意识不自觉
大多数法官对什么是法官自由裁量权、在什么情况下行使自由裁量权、如何合理地自由裁量、自由裁量时承担的角色性质等问题,或是不知或是知之甚少。尽管他们可能在实际的审判中行使了自由裁量权,可他们仍然缺乏明确的意识。正如前文所论,法官对自由裁量权的相关问题没有自觉意识,即使他们在一些情况下保持严肃谨慎的态度,作出的判决可能与合理性标准吻合,但那更多地是一种偶然。
2.运作过程无透明度
我国司法裁判文书的传统风格与大陆法系国家的颇为相似,具有以下特点:①结构简单,不能全面反映全部诉讼活动中诸如起诉、立案审查辩护、代理等诸方面的内容;②基本反映法院的意见和态度,对其他诉讼主体的意见和主张则反映不足;③事实叙述过于简洁且有法官主观片面性色彩;④证据表述多用“上述事实、证据确凿”等类笼统语词,法官根据什么认定事实难以体现;⑤判决理由部分法理性论述短少,缺乏说服力;⑥法律适用只见名称和条款,无具体内容。
Ⅷ-第 10 页(共 16 页)
四、完善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构想
如此简短的裁判书十分巧妙地掩盖了法官们自由裁量的过程。合议庭成员意见以及审结报告的保密规则,更使公众无法知晓法官究竟考虑了哪些因素。虽然我国对以上不足尝试改革,但长久形成的习惯难以短期根除,有些缺陷未能彻底克服,特别是裁判理由的说明这一部分。法官们在这样的司法裁判文书的蔽护下,就可能“自由”地受不相关因素的影响。[17]
3.指导原则缺乏
我国的一个重要的诉讼原则是,法官办案“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一般法官的意识中,“法律”只是指成文的明确的制定法规则,这就在无形中造成以下事实:法官以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为由拒绝审理疑难案件,或者每逢棘手问题就向上级法院或最高法院请求指示。下级法院经常向上级法院请示在现时情况下也许在所难免,因为部分下级法院的法官素质不高极易造成自由裁量权的滥用。而法院拒绝审理疑难案件,则会使一些法律没有明示予以保护的公民合法权益被排斥于司法救济之外,使一些法律未明文规定可以起诉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得不到司法审查的监督,并且,往往是公民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其他可保障公正的救济途径。之所以缺乏指导自由裁量权合理运用的具体原则,主要原因至少包括:①判例指导也只是最近才在司法实践中得到重视,但最高法院公报中所载案例仍以简练为其特征,所附判决理由因缺少具有说服力的法理解释而不足以指导其他法院法官在类似案件中的自由裁量;②法学研究尚未在此问题上投入适当精力,运作过程的隐蔽性又限制法学研究的深入,从而无法像有些国家那样,由法学家总结、归纳和推导出审理疑难案件的一些指导原则。指导原则的缺乏可能导致法官不敢自由裁量,或在自由裁量领域内为寻找可适用的规则或原则而耗尽心力、重复劳作。
4.法官难以独立裁量
“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是我国宪法以及诉讼法中明文规定的原则,但是,由于我国政治体制、司法体制、法官制度、审判制度的现有特点,司法独立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实现。这在所有类型诉讼中都有所体现。某些党政机关、个别权力机关对法院立案和审判工作施加外部影响和压力,法院内部的院长、庭长、审判委员会的意见左右和支配合议庭对案件的审理,这些现象在报刊、杂志以及学术文章中已屡有披露。司法不能独立已造成公民不敢告、法院不敢立案和审判、法院判决不公。就连法律明确的规定都难以得到严格适用,更何况需要凭藉法官的智
Ⅷ-第 11 页(共 16 页)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识和经验进行自由裁量的疑难案件呢?
(二)改进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合理运用的对策
针对法官自由裁量权在实践运用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提出如下解决对策:
1.完善立法,加强立法解释
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存在归因于立法者认识能力的局限、法律语言的内在模糊性、法律稳定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以及现代社会对法官角色的期望,然而,立法者不能就由此放弃或疏忽他们自身的职责。[18]造成立法真空的情况主要有:①立法者对有些问题能够认识,可受限于种种条件而暂时认识不清;②立法者对有些问题已有能力辨明并予以规范,但由于立法紧迫或其他原因,立法者一时疏忽而留下法律缺隙,或者由于立法过程中各种观点争执不休,互不妥协,立法者故意留下法律缺隙,待实践提供更多信息之后再完善立法;③有些问题对于立法者而言纯粹是需要法律适用者临事应变的,立法者无法穷尽列举各种情况。在这些情形中,只有第三种情况是无法通过完善立法来杜绝或限制法官自由裁量的。在一定意义上,法官自由裁量与法治相悖,它的必然存在不能成为任其代替立法的理由,在可能的情况下,立法者应尽量制定或完善细密、详备的规则。
2.培训法官,提高法官素质
由于我国在法官的遴选方面对法官的资格要求,尤其是对业务素质的要求还比较宽松,法官的平均素质难以与其运作自由裁量权的职责相匹。近年来,法官的培训工作方兴未艾,如果趁此机会对法官加强有关自由裁量权问题的专门培训,必将有助于法官在行政审判中比较公正、合理地处理疑难案件。笔者认为培训工作可以围绕三个方面展开:①职业道德的培训;②职业角色的培训,尤其是帮助法官认同自己不仅仅是“法律的喉舌”,特殊情形中还是“立法者”;③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培训,特别是帮助法官了解什么是法官自由裁量权、在什么情况下有权自由裁量、自由裁量时借助于对哪些相关因素的考虑、考虑时如何做到在冲突的因素之间进行权衡、哪些因素则是不可考虑的、相对于先行的行政权,司法权可以干预多深、自由裁量权运作时所需的司法解释规则有哪些、如何巧妙地运用类比推理和拟制等有助于“实际进行的改革不脱离旧的形式”的技术,[19]等等。
3.改革相关体制,确保司法审判独立
在我国,宪法规定的“审判独立”原则较彻底地落实于社会运作之中尚待时
Ⅷ-第 12 页(共 16 页)
四、完善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构想
日,不过,若能从现在开始就以下诸方面着手改革,我们就有可能尽快地确立较完善的审判独立体制,在这种体制下,法官有合理地自由裁量的自主性。①建立和完善现代法官制度,从法官的录用、培训、晋升、身份保障、薪金和退休待遇等方面,保证法官在具体办案时不至于过多考虑涉及其个人生活和前途的不相关因素,保证法官具有高品位的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②改革法院司法行政体制,由法院系统自身负责其经费预算和管理,由其内部相对独立的机构自行负责法官的选拔、晋升、调配和使用。[20] ③审判委员会在提高其成员业务水准的同时,尽量在对具体案件的审判问题上实行自律,不作最后决定,仅提出讨论意见供合议庭参考,对合议庭的最后决定不横加干涉,实行审判合一。并且,法院领导也应把自己的命令排斥于非自己审理的案件之外。④完善党的领导,党组织应加强政策指导和对优秀法官提升的推荐(不是法定提名程序),避免卷入具体案件的是非曲直判断。
4.改进司法裁判文书,加强判例指导
法院应当由此严肃认真地制作裁判书。在法律文书中,法院应把“根据是如何得来的、有什么性质的证据,认定了什么样的事实和如何认定该事实”、“适用什么法律规则、原则或立法精神于这样的事实”、“为什么如此适用”、“结论是什么”等这些主要问题,以及其他关于审理过程的问题一一阐释明白,做到详尽、具体、准确而具有信服力。[21]登载不同意见的英美法系国家司法裁判书风格,在当前的我国还不宜借鉴,但加大理由、根据部分的分量,使裁判书更具说服力则是适当的要求。另外,若最高法院能把具有判例价值的案例收集、公告、定期汇编的话,详尽准确的裁判理由可以起到指导作用。现时最高法院在其公报上附载的案例仍然失于简单。
5.开展对法官自由裁量问题的理论研究
为法官自由裁量提供适当的法理依据。我国已有某些学者提出研究法官自由裁量的课题,但从目前情况看,他们仅仅是揭示法官自由裁量的存在以及研究此课题的重要性,还未把相关问题全面铺开,把笔触深入下去。一则由于在我国这是一个较新的课题,还未引起法学家们的足够重视;二则由于我国司法裁判活动的特性,使得有关的研究缺少充足的经验材料。然而,如何合理地行使法官自由裁量权的问题,在当今变革时代已日益显要,法律学人应适时地全面而深入地开展相应研究,填补法学研究的空白。颇有价值的案例教学法应广泛引入教学研
Ⅷ-第 13 页(共 16 页)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究领域,并不断予以改善。[22] 通过自由裁量实现司法公正、社会公正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然而正义不仅仅是抽象的存在,正义更是生活中活生生的存在,为生活中的人们所向往和追求,因此,正义需要有一种使之物质化或现实化的制度机制。于是,自由裁量作为一种制度化的权力运作方式被引入法律生活之中。规范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是实现正义与审判公正的保障,司法改革和社会发展对法官行使自由裁量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防止法官任意裁量的途径通过健全法律法规,完善诉讼程序,规范运行机制,提升法官素质,多策并举,内外兼修,方能更好的发挥与规范法官自由裁量权,使之朝着良性的方向去发展。总而言之,民主、法治和正义的实现需要加强司法审查权对自由裁量权的有效控制,使其纳入法治的轨道,最终达到权力相互制衡,才能真正地保障公民权利的实现。
参考文献
[1][美]约翰·亨利·梅利曼.大陆法系(二版).[M]顾培东、禄正平译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2]朱建华.量刑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河北法学,2009:36 [3]葛洪义.法治之重与法律方法[N] .法制日报,2008 [4][英]戴维.M,沃克牛津法律大辞典[M] .李双元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 [5]赵秉志、张心向著.刑事裁判不确定性现象解读[J] .法学,2008年:37 [6]岳桥青.论法治要求下的灵活司法原则[N] .长江大学学报,2010 [7]胡丽燕.人情社会下中国人的法律观[N] .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08 [8]林琳、赵芳.疑难案件中法官裁判思维---从个案实证分析出发[N] .山东审判,2009 [9][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M] .商务印书馆2012 [10]徐继强.法哲学视野中的疑难案件[N] .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 [11]马永平.法学方法论视野中的检委会疑案决策[N] .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1 [12]杨龙.疑难案件的道德解读[J] .江海学刊,2010 [13]焦宝乾、陈金钊.回应实践能力的彰显---2008年度法律方法论研究报告[N]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 [14][美]德沃金.认真对待权利[M] .信春鹰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 [15]卞建林、李晶.检察委员会议事程序之思考[J] .人民检察,2010 [16]欧阳本祺.论我国定罪思维的传统及其演化[N] .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10 [17]段启俊.疑罪的认定与处理[J] .人民检察,2009 [18][英]亨利·莱维·布什尔.法律社会学中译本[M]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Ⅷ-第 14 页(共 16 页)
四、完善我国法官自由裁量权的构想 [19]张素莲.论法官自由裁量权[M]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20]吕世伦、文正邦.法哲学论[M] .中国人大出版社,2007 [21]姚辉.民法的精神[M] .法律出版社,2010 [22]郑强.合同法诚实信用原则研究[M] .法律出版社,2009
Ⅷ-第 15 页(共 16 页)
论法官的自由裁量权
致谢
时光荏苒,转瞬即逝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在这四年的大学学习生活中,我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世、专业知识、社交礼仪等方面的知识。这些都得益于我们政法学院的老师们和周围同学们的指点与帮助,如果没有你们的指点,可能我现在还处于迷茫之中;如果没有你们的帮助,可能我难以跨越重重阻碍。正是由于法学系老师们的辛苦栽培,使我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系统的掌握;正是由于身边同学的关系与帮助,让我的大学生活缤纷多彩、充满欢乐。在此,我衷心地向你们表示感谢!
在此论文创作过程中,得益于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解国华先生耐心的指导,从而使我顺利地完成了毕业论文。解老师,我感谢您抽出宝贵的时间为我进行论文指导,感谢您在我的论文创作过程中耐心的讲解与悉心的帮助。在此,我由衷地向您表示感谢,您辛苦了!
大学生活即将结束,迎接我们的是更加美好的明天。在此,我祝愿法学系全体师生在今后的日子里幸福安康、一帆风顺!再次感谢法学系的全体师生,尤其是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解国华先生,谢谢您!
长江大学法学系法学10903班
孟雪梅 2013年6月
【电大毕业作业正文】推荐阅读:
安徽电大开放教育试点行政管理专业(专科) 集中实践环节毕业作业指导规范11-04
电大毕业论文05-30
电大学生毕业鉴定08-10
电大毕业设计论文08-21
电大大专毕业论文10-12
电大毕业论文答辩09-26
电大毕业自我鉴定示例05-24
电大学校毕业自我鉴定05-31
电大本科法律毕业论文06-17
电大专科毕业自我鉴定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