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

2024-09-21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共13篇)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 篇1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 —初二(18)班张芯悦

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特别有趣的且非常有意义的书,最让我感觉特别的是主人公。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十三岁的小男孩的妈妈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因为胆子太小,不会上下车,所以骑在马路上就摇摇摆摆。所以小男孩每天都要护送他妈妈上下班。也就是他妈妈在前面骑,小男孩在后面跑。让他妈妈觉得没有危险,就这样每天上午下午的跑着。过了一段时间,他妈妈骑车不害怕了。就在半年以后,小男孩因此成了田径队队长,在田径各个项目中得到很多奖。

看完这本书,我有着很多感慨,小男孩的年龄和我一样大,小男孩却一直保护着他的妈妈,顺便练习跑步,最后的结果一箭双雕,而我却一直在妈妈的羽翼长大,什么事情都由妈妈去安排,自己就像一个小木偶一样照做,但看完这本书,我感觉我真的“活过来了”,这是真的,虽然有许多这种类型的书籍,但最打动我的就是这本了,请不要不相信我。

看这本书时,我笑过哭过,甚至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否爱自己的妈妈,答案当然是:是的。可是小男孩对自己母亲的爱是让人感觉心疼,感觉那是单纯的,在有危险的时候,他没有退缩,而是一直保护自己的妈妈,不顾自己的危险,挡在妈妈身边,只需一句话“妈妈……扶好……龙头。”这个时候,他却不是说:“妈妈,你怎么不慢点呢,没看见我这么辛苦吗?”甚至如果是我,我想以我的性格,我也会责备妈妈吧,小男孩真的很爱他的妈妈,最后也可能是因为他的爱,感动了上天吧。

孩子帮助妈妈是不是只是一个小小的作业?是不是孩子在没有人提醒时不该做的事呢?仔细回想我们的种种行为,连我这个当事人应该也感觉特别头疼了呢,孩子帮助妈妈是孩子的本分,别说帮助了,孩子做家务是应该的,是他们应该常做的事,所以,我现在也是十分的悔恨,过去的时光是自己不懂事吗?不过,我们还有未来,我们还会成长。

我还在这个男孩身上看到了查理·贝尔的身影,他曾任麦当劳的执行总经理,而他以前却只是一个打扫麦当劳厕所的一个小员工而已,在大多数人眼中一个打扫厕所的人可能在他们眼中只是一个不足为道的一个人,可谁又会想到他的未来是如此光明呢?他说过一句话:“一件事,你可以不去做;可是如果你做了,就要全力以赴地去做。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是的,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我们现在不珍惜眼前的亲情,不珍惜眼前的机会,何来的春秋大梦呢?人类总是喜欢得不到的,那么如果你曾经得到了,但是把握不好,失去了,那你可能后悔还来不及了。珍惜亲情很重要,看重机会也重要。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 篇2

文章以第一人称“我”来写,作者抒情自然充分,读者读来亲切自然。文中那些适时、多变、灵动的语句,更是水到渠成地展示着作者的沉静、敏感、多情,构成了阅读教学中一道不可多得的亮丽的风景线。

一、适时变换句式,感情跌宕起伏。

1. 运用主客倒装句,有意突出要点。

例如:“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句子把要强调的部分——“惊奇、喜悦与感动”放在前面,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北大的渴望和向往。

2. 运用状语前置句,着重强调行为状态。

比如:“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渐渐地”突出了读书的过程及所受到的影响。

3. 适当运用骈句,使得语气铿锵有力。

例如:“有的绅士风度,有的和蔼可亲,这个怪癖,那个潇洒,或于谈笑风生间‘樯橹灰飞烟灭’,或于古朴凝重之中形成另一番风格……”句式两两相对,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用词讲究,写出了北大老师的不同个性,洋溢着对老师们的喜爱之情。

二、大量运用修辞,抒情形象感人。

1. 恰当使用排比句,造就语言情感的气势。

例如:“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不再是……不再是……不再是……而是……”写出了自己对北大的深入认识,突出北大是人生的另一个开始。

2. 不断运用比喻句,使得语言生动形象。

例如:“当我在图书馆里一排一排落上了些许灰尘的书架间徜徉,我觉得自己就像是童话里的女孩,怀着激动不安的心情启开了闪闪发光的仙宫大门,有时,并不急着翻检借阅,只在书垛给我留出的窄窄小径上慢慢地走来走去,以目光抚爱每册图书。”把图书馆比作“仙宫”,把自己比做“童话里的女孩”,生动地表达了即将打开知识宝库的兴奋与激动之情。又如:“是的,我是一只不系之舟,曾经那样安恬地依偎在未名湖的臂抱里,但我的心无时无刻不在向往大海的波涛。”把自己比喻为“不系之舟”,形象地表达了自己依偎北大、热爱北大,又必然要离开北大、有所创造的心情。

3. 巧妙运用拟人句,含蓄地把自己强烈的内心感情外物化。

例如:“中文的、英语的,都在以互不相同的沉默的声音,向我发出低低的絮语和呼唤。”这句话表现了“我”对书籍的喜爱,对知识的渴求。

4. 多处运用反复句,造成一咏三叹的抒情效果。

比如:“哦,北大,北大,你委于我心的实在是太多,太多。”它表达了“我”对北大哺育之恩的深深谢意。

5. 利用通感语句,给人以想象的时空,叫人耳目一新,进而心旷神怡。

例如:“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串雪团般四处迸溅的清脆笑声。”这里用常见的视觉——“雪团般四处迸溅”来表现听觉——“清脆笑声”,形象地表现了一个小女孩的活泼可爱。

6. 运用顶真、回环语句,使得语势连贯,意象分明。

例如:“北大早已不仅仅是哺育我的母校,它是师长,是朋友,是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这句话一是表明“我”与北大的关系无法分割,完全交融。“我的一部分,一部分的我”说明北大精神为“我”所吸收,已成为“我”生命的组成部分;在北大的学习时期已成为“我”人生历程中的重要阶段。

7. 使用呼告语,直抒胸臆,语意厚重,语言亲切。

例如:“不止一次把这些诗句悄悄念给你,北大。”又如:“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

三、精心组合语句,语意凝练丰富。

1. 采用“矛盾语”,引人注意,引人多向思维。

例如:“我望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熟悉”是说自己在北大已经两年,学到一定知识并对北大的许多方面都比较了解;“陌生”是说北大更多的知识自己还没有学,更多的领域还没有涉及或领悟透彻。既表达了一个“老生”求学的急迫心情,也表现了自己的成长与日渐成熟。又如:“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简单”是说自己的生活主要就是读书;“美好”是说读书使自己的心情变得沉静、愉悦、安详,生活充实。

2. 运用层递句,展开跳跃性思维,引人深思。

例如:“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思索”、“疑问”、“摒弃”、“相信”是写自己面对知识时的心路历程,思维缜密,用词准确。

3. 采用“浓缩句”,言简义丰,情感饱满。

例如:“渐渐地,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沉静,愉悦,安详”一组词语连用,充分表达了作者读书心情的美好、受读书影响之大。又如:“因此,当有人问我大学两年收获了什么又失落了什么的时候,你叫我怎能以轻巧的‘得失’二字,来衡量这因浸透了汗水、泪水与欢笑而格外充实的时光?”“汗水、泪水与欢笑”生动地表现了读书生活的艰辛和“我”的成长与进步。还有“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等等。

四、巧借标点符号,丰富文字含义。

1. 巧用破折号引人注意。

例如:“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第一个破折号起解释说明的作用,第二个破折号起意思转折的作用。语言丰富,语义明确。

2. 借用引号引人思考。

例如:“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表明光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离开北大的日子也并不遥远,也表明了自己的成长与日渐成熟。又如:“严谨治学,诚恳做人,我第一次体会到了‘老师’二字的真正含义。”突出北大老师“严谨治学,诚恳做人”的特点,表达了自己对北大老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

五、灵活过渡,语气连贯流畅。

1. 利用过渡句,承上启下。

例如:“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

2. 句中故意设疑,造势衔接。

例如:“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好像是作者找不到回忆的原因,其实正表明了这件事给“我”的感受之深、影响之大,难以忘怀。又如:“可不,是开始——开始做美得有点迷离的梦,开始对从未涉足过的世界进行探寻。”

3. 运用总结概括语,顺势衔接。

例如:“就这样,简单而又美好地,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拂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就这样”代指上文“我读书”以及“我的心情也变得和它们一样:沉静,愉悦,安详”,既总结了上文,又自然开启了下文。又如:“是的,总有一天,北大,我也会离你而去。”

十三岁的单车 篇3

清早披着霜雪星月去读早课,然后回家吃早饭,再去听上午课,又回家吃午饭。接着听下午课。除了寒暑假,割麦子与收晚稻的时候还有好几天的农忙假。所以我们这些被晒得像泥鳅的家伙,能够读完三年初中,然后跑到市里的高中去读书、成为白面书生的几率,跟彩票中大奖是差不多的。

但在当时,我可没有想到这个。有一天。我的作文忽然写得好起来了,我整天看从人家的菜坛子上发现的《聊斋》《西游记》,写作文却非常的现实主义,写北风呼啸的教室,写泥泞不堪的操场。这让我的语文老师——一个由镇中学“流放”过来的屈原般的才子。非常地感慨。我发愤写好作文最重要的原因,是我注意到一个叫程琳的女孩子。那时候有一个歌星,也叫这个名字。

她总是穿着红色的上衣,跷着兰花指写作业。早读的时候,她一个人跑到水塘边的矮松林里。坐在水雾涌起的水边读英语,有时候,会将松子的花粉敲下来,包在白纸里,带回教室玩。她的字也写得清秀整齐。所以周六的下午。她常常在教室外面的黑板上出我们班的黑板报。她的作文。自然也写得非常好。她走的可能是浪漫主义的路子,更对语文老师的口味。我写作文的动力,就是能够在这一所学生不停减少的乡下初中里。与她并驾齐驱,她做状元,我做到榜眼。我虽然已经敢在家里跟父亲顶嘴,在教室里却没有勇气跟坐在我旁边的红衣女孩讲话。

有一天。语文老师讲,一个月后要带三个学生去镇里参加作文比赛,两个女生。一个男生。男生是我。女生中有一个是她。我们学校离镇上有4公里,得骑自行车去。他带一个。程琳个子小,由我带。语文老师问我行不行。我听到这样的消息,内心的激动无法言说。连忙讲没有问题。

其实是有问题的。那时候我个子矮小,只能勉强跳上父亲骑的那种载重单车。为了一个月后能够带着她去“赶考”,我要求父亲让我周末运土豆去金神庙赶集,而且还特别要求带得更重更多。父亲的目标,就是要将我训练成吃苦耐劳的乡下汉子,所以,他毫不客气,早早起来,将满满两麻袋土豆挂在自行车的后架上。很快我就可以载着土豆沿乡下的大路骑得飞快了。我又想到,人毕竟与土豆不一样,她说不定会在车座上摇晃,所以我又请妹妹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由我带着到稻场上转过来转过去地练习。为了讨好妹妹,我只得接下晚上洗碗的活。

这一天秋高气爽。万里无云。语文老师骑车带着选手甲在前面走,我带着选手程琳在后面跟。两辆自行车一前一后,从田野中间的大路升到小河堤上。小河堤高出地面四五米。两边是苍翠的松树林,中间是一米来宽的沙土路,车轮在上面滚动,发出愉悦的沙沙声。就像蚕咬着桑叶似的。当然,我的心情也非常愉快。凉爽的秋风扑面而来,红衣女秀才用她的兰花指捏住我的衣角。像所有乡村中学的男生那样,我还是没勇气去打破男女不讲话的禁忌。小河堤盘曲如蛇。但我用妹妹和无数袋土豆练来的骑车本领,也绝非等闲。

在小路的中央,有一片下雨积下来的水洼,我的自行车前轮轧上去时,已经在打滑了,后轮跟上来,车不安地扭动起来,我转动车把,但是已经没有用处了。如果说,我的运气够好的话,是没有一头扎进松树林,穿过林边的坟地,冲进堤下的小河里去。

自行车犹豫了片刻。轰然倒下了。我扑在地上,她扑到了我身上。我只觉得脑子里空白一片,像一个被扎破了的气球一般。我慌乱地由她的身下爬出来。甚至都没有想到去扶起她,就一个人摇摇晃晃冲到小河边去清洗自己的衣裳。我恨不得小河裂开一个口子。将我吞下去才好。语文老师跑过来,问我有没有事。我说没事,又问要不要再去带程琳,我摇头。他只好先将选手甲送到镇上。再回头将程琳也带走了,其实这时候离镇里已经很近了。

我自己推着自行车来到镇中学。失魂落魄,羞惭万端,好歹赶上了比赛。意外的是,后来我还得了奖,程琳没有,选手甲也没有。我好像被那一跤摔通了脑子。不仅是作文与语文,其他科目的成绩也好起来了。所以一年后,我在中考时中了“彩票”。我到市一中读书的那年暑假,收到了她写给我的明信片。在卡片的后面,她用清秀整齐的钢笔字抄着《一剪梅》一当时非常流行的一首歌的歌词。看样子,那一回她坐在我自行车后面,也是非常紧张的。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600字 篇4

《十三岁的故事》这篇文章讲述的是s十三岁那年,“我”有力气了,便主动地帮助妈妈扛车。妈妈去上班,“我”热心地扶她上车。由于担心不会骑车的妈妈路上出危险,“我”拼命地跟在她后面奔跑,一路保护她,提醒她,

就这样,一直跟到妈妈学会了骑车为止。

在这篇文章中,梅子涵也没有任何虚伪的说教。语言朴实无华。但读完这篇文章后,我还是被作者深深地感动了。为了母亲,作者每天都跟着母亲奔跑,而且一奔就是五站,直到母亲学会骑车为止。那么长的路,对于一个大人来说尚且困难,更何况是一个刚满十三岁的孩子?那么,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坚持跑下去?是爱的力量!作者是多么爱自己的母亲啊!只要后面或者对面有车开过来,他就不顾危险地奔过去,挡住别的车。甚至于跑得上气不接下气时还只顾着保护母亲,只顾着对母亲说s“妈妈……别紧张。”“慢……一点”“妈妈……扶好……龙头。”可以说,文中的作者对自己的母亲的爱就像空气是无处不在了。我想s爱也许就是这样平常,一句关心的话语,一个不经意的动作都能够表现出来。它不一定需要豪言壮语,它不一定需要惊天动地,它需要的是付出我们的实际行动,付出我们真挚的感情。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s浙江省湖州市双林镇十三岁的刘霆生活在一个不幸的家庭。刘霆的妈妈肾功能衰竭,昂贵的治疗花光了全家的积蓄。一家人陷入了严重的.困境,父亲不堪重负离家另谋生路。面对母亲的病危,家庭的变故,刘霆挑起了家庭的重担。,勤奋学习的他接到了浙江林学院的录取通知单。母亲愁眉不展。体重只有九十斤重的刘霆却毅然地对病床上的母亲说s“妈妈,让我背你去上大学!”之后,他就边读书边照料母亲。故事中的刘霆用自己真诚的爱感动了社会,他和梅子涵一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人间最美好的真情。

十三岁的际遇读后感 篇5

或许许多人读了文章之后都会羡慕作者――田晓菲。羡慕她上了北大吗?还是羡慕她有这样好的机遇?如果你认为她单纯靠运气上的北大,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一个成绩再好的人,如果不被发觉,那她就永远不被人知道;但一个成绩很差的人,纵使他有再多的际遇,他也不会有所成就,因为他没有付出,理应没有回报。而在作者成功的背后,付出的是汗水与努力。就想“成功之花”一样,如果它害怕被风吹雨打,不经历狂风暴雨,它也不会绽放出令人向往的花朵。田晓菲的“固执”使她坚持了必上北大的信心,所以若一个人不能始终如一的坚持自己的理想,他最总会一事无成。

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自信,唯一的目标就是要上北大,成就自己的梦想。作者在照片上看到了北大,就坚定了上北大的信念。她从7岁到10岁就只为考上北大而努力,目标统一,他的坚持不懈也预示着她会成功。当她来到北大时,新的环境对她提出了新的挑战,所以她又为自己设立新的目标,当毕业时,她又下定要干一番大事业来回报北大的.壮丽目标。

读《十三岁的秘密》后感 篇6

西河中学初二二班周子涵

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的心里充满着好奇,这十三岁的心灵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呀!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十三岁的小女孩,她的名字叫宝宝,因为他们家是养蚕的,所以她的妈妈就不经大脑的思考就给她起了这个名字。但是,宝宝一点也不快乐,她有一对大门牙,不受爸爸的疼爱。因此,宝宝很自卑。妈妈担心爸爸,就把宝宝送到了李老师家,但宝宝在他家里并不快乐,因为李老师是一个非常冷漠的人,而他的女儿是一个邪恶的女巫,看宝宝是一个乡下人,对她特别的霸道。多亏还有一位天使——沈莲。她一直关心着宝宝,这才让宝宝感到一点温暖。在城镇的学校里,男生们看宝宝有两颗巨大的门牙,就叫她“十大女恐龙之一”,使宝宝很受打击,但她认识了死党青豆,并由她介绍一同到了上海开始牙箍冒险。宝宝经历了朋友的背叛、家庭的破裂和外公永远的离去„„

最令我感动的地方是宝宝和外公生活的那一部分。当宝宝被妈妈带到李老师家的时候,他正和外公打着牌,当被妈妈死拖到车上的时候,她还叫着:“外公!不要偷看哦!”外公还没反应过来,手里捏着一把牌,孤零零的坐在桌子旁边„„大年三十的时候,外公去李老师家看宝宝,却被李老师家赶了出去,第二次去的时候,没有跟他们打招呼,只在门外放了一根火腿肠,他知道,宝宝不想为了他而丢了面子,他宁愿自己装脑子有病,也不想说出那个存放已久的秘密。后来,宝宝跟妈妈去沈娄村看望外公,只见外功做在自己的棺材里,和卖寿衣的讨价还价。妈妈生气了,说不想让外公给她添霉头。宝宝和外公打了最后一次牌,末了,外公还给宝宝梳头。

但当第二天黎明,宝宝听见妈妈在撕心裂肺的哭,才知道,外公已乘着他的“独木舟”上路了,妈妈在他的枕边找到了一张肝癌晚期的诊断书。宝宝在院子里找到了一个稻草人,梳着两个辫子,长长地,拖到地上。最后,宝宝为了十三岁的自己,去按了牙箍,十三岁的自己终于破茧成蝶了。

是啊!十三岁,不一定是风调雨顺的,它可能还是相当苦涩的。当这个还是小孩的自己,走过了这个十三岁的门槛,就长大了。

十三岁,你是一个用自己力量努力长大的天使。

十三岁的故事读后感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十三岁的际遇教学处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10017

《十三岁的际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十六岁时为北大九十年校庆写的一篇散文。被选入苏教版语文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很多一线教师都说这篇文章不好教、害怕教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散文比较长,语言很诗意,不是通俗易懂的生活化的语言,比较散、跳跃性比较大。难教、怕教也是要教的,要怎么教才好呢?我试着从以下几点来谈谈。

首先,作为教者,我们要分析教材(文章)、分析学情(学生的认知基础、特点等)、明确新课标的理念要求。

教材特点:此文是北大素有“才女神童”之称的田晓菲十六岁时为北大九十年校庆写的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比较长,语言很诗意,文中有些地方跳跃性比较大,但是抒情性很强,对北大的感激、留恋之情是文章的线索。此文被选编在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此单元的主题是金色年华,由单元主题词可看出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感受少年时代的无穷童趣,体会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意义,了解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激发学生对少年时代的珍惜,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树立远大的理想。

学情分析:学生是七年级的学生,阅读积累中更多的是情节性较强、语言通俗易懂的故事、童话、传记等,对于形散的散文阅读不多,对于抒情性强、思维跳跃比较大的抒情散文读得就更少了。七年级学生尽管知觉、记忆、注意、思维都有所发展了,但学习时精力能够集中的时间仍然不长,仍对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学习很有兴趣,而对需要较长时间的静态的且需要认真思考的阅读感到厌烦。

新课标的理念及要求:新课标说到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语文素养以语文能力为核心,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语文教育的特点是语文学习主要不是靠传授知识、揭示规律,而是靠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语文教学要重听说读写整合、重实践、重积累、重熏陶,在反复实践中,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的能力。学生语文素养能力形成一般是在初中阶段定型的,阅读速度高低就是最明显的体现。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之一。

其次,依据教材特点、学情特点、新课标理念及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

在此,我不对本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展开详细的论述,我只是提出我的两点看法。一、基于此文的特点、学情的特点,我建议教者长文短教、难文易教。二、基于此文的特点、学情的特点、新课标的理念,我建议教者选点突破、一课一得。

如前所述,此文比较长、语言诗意、有些部分跳跃性比较大,学生对诗意的语言理解、领悟比较难,对语言诗意且比较长的文章比较难以坚持认真读完,对跳跃性比较大的文章比较难理解把握,所以此文的教学不宜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分析文章的结构、写作特色等。而应抓住此文抒情性很强的特点,把理解把握作者对北大的感激、眷恋的感情作为突破点。学生理解文章中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不是难点。在理解把握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之后,再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理解作者对北大感激、眷恋之情的由来(北大改变了作者,北大的书北大的人使作者进步、奋发),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理解作者的理想志向(将来离开北大开创更广阔的天地为北大争光),然后再回归文本,看看作者怎样描写北大的书、北大的人,怎样表达自己的志向。像这样选择作者对北大的感情为突破点,这个点突破了,接着作者的志向、作者的诗意的表达也可以让学生理解和意会了。这样处理,我认为既降低了学生阅读的难度,也能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也符合新课标提出的教学中应注意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教学中应将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基本理念。在教学中,学生受到高雅情感的感染,被作者的立志激励,被作者诗意语言所熏陶,语文素养就得到了提高。

至于语文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的文章的结构、写作手法等,我们可以在其他文章的教学中实现。要知道语文教学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过程,一篇课文的教学是一个单元教学的一部分,一个单元的教学是一个学期教学的一部分,一个学期的教学是一个学段教学的一部分,我们能够每课有一得,一个单元、一个学期、一个学段就有很多得了。

十三岁的雨季作文 篇8

十三岁,一个花朵初开,阳光正好的年龄。偶尔一阵沥沥小雨,留下的却是一道悠扬,绚烂的彩虹。

记得那是运动会的中午……

“你们太过分了,都不等我一下!”我委屈地抱怨着。

“安啦,安啦!我们这不是早点过来占位子嘛。”看着她们走过来,眼底里有着藏不住的快乐,似乎是淡淡的粉色,越来越粉的颜色溢出来,将空气也染成了粉色,快乐的气息绕着我上下飞舞着,我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她们根本没把我当一回事!

我愤愤地想去点菜,只见小A一把拦住我,用淡漠的声音说:“我们都点好了,但都只点了自己的那份,你现在再去点,要很久才会上菜的,你自己看着办吧。”这声音,简直比死神催命更加让人心寒――她们到底有没有把我当朋友!

我只好一个人走到旁边的面包店随意买点儿东西当午餐,正当我回到比萨店,却发现她们已经围成一小桌坐得妥妥的了。她们有说有笑,所有人的笑容都是那样的明媚,那样的和谐,那样如太阳光一般刺目。小A一看见我只是低声说一句,她来了!所有的谈笑顷刻间终止,她们纷纷回头看着我,小A的表情虽充满歉意,却怎么也遮不住眼底的嘻弄与嘲笑;小B的眼神更是如冰一般冷;小C也是淡淡地笑着。“没位置了,你走吧。”小B再次开口。“哦。”我头也不回地走了――这样的朋友,我,不需要!

门外的.台阶早已被雨水侵袭,冰凉刺骨的雨滴滴嗒嗒地落在地下,更是砸在了我的心上。

一个人蹲在学校啃了一个中午的面包。下午,却见她们三个提着打包盒,慌慌张张地摸进了学校,一看见我,那几张疲惫而又狼狈的脸立刻挤出粉红的笑容扑到我这里。聊了一会儿,才明白原来她们不过是开了个玩笑,小B之后还不停地请求学姐让个位置给我,可我却走了,她们为了找我,连午饭都没吃完……是我太冲动了!

十三岁的际遇教案 篇9

1、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2、品味思考文中抒写北大对自己的巨大影响的精彩语句

3、培养自己自信,积极进取的好学精神。

[教学重点]

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对北大的深情,深入体会并学习作者“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的精神。

[教学难点]

创设情境,品味诗化的语言,把握文章的感情线索,理清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整体学习思路点拨]

对这篇文章的学习将用两个课时的时间完成,第一课时主要理清文章的思路,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轨迹,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深情。第二课时主要是品味语言,我们要把把精彩的语句逐一找出来加以体味,作深入的思考,并在全班交流。再反复诵读这些语句,在读中把握感情。文章中提及的北大对作者的影响,我们要先划出相应的语句,在讨论后归纳出要点。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理清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1.自读课文,熟悉内容,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意思

弹指( )迸溅( )

沉淀( )积攒( )

呜咽( )摒弃( )

怪癖( )哺育( )

稚气( )安恬( )

蓦然( )

3、根据注音写字词并解释词义

尘yuánqióng隆zhòu然xī利xié取

Chángyángchōuqìxùyǔmílíchóuchàng

二、欣赏北大风景的相关图片,激发自己对北大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轻声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自读课文时,思考:

1、“我”第一次知道北大是什么时候?是怎样知道的?

2、“我”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不看呢?

()

3、刚入校的田晓菲和两年后的她有什么变化吗?

()

四.课堂小结。

本篇课文是一篇散文,重在抒写一种心境和情绪,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北大的深情。在学习本文时,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感受关键语句来体味文中作者蕴含的深情。

《十三岁的际遇》诗化的语言、跳跃的思维对多数初一学生而言,是难以理解、把握的。所以通过创设情境,品味语言,理清作者感情变化的思路,体会小作者对北大真挚的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将作为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五。课堂检测

1.根据课文内容修改下列病句。

(1)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令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创造,渴望生活……

(2)自从小心翼翼地佩戴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对于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

(3)只有两岸风景变换,河上才始终有着拥抱未来的船客……

2..下列成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一视同仁白驹过隙小心翼翼

B.津津有味弹指一瞬莫名其妙

C.不甚感激不折不扣谈笑风声

D.耳目一新曲折通幽亭亭玉立

六.学后记:

七.教后记:

第二课时:

一、默读全文,将文中不能理解意思的词语或者是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出来,读完一段,大致的理解一下这一段表达了什幺内容,注意勾画那些表现了作者对北大的感情的语句。

二、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理解文章大致意思,讨论:

1.集中注意力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若分为三部分该怎么分,为什么?

第一部分(1—3):写“我”进了北大,实现了童年的梦想。

第二部分(4—13):写“我”在北大三年里的学习和收获。

第三部分(14-18):抒发“我”对北大的热爱之情。

这样三个部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从过去写到现在,从现在写到未来;从初识写到进校,从校内的三年生活再写到对北大的赞美歌颂。这样分段,显得自然、合理。

2、文章分为独立的三个部分,用空行空开,那幺第一部分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用一个词填在下列括号内:

按时间顺序来写:()

3、第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回顾进北大两年的生活产生的感受?

——第一段“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这主要表达作者对北大有一种说不清的(),或者说是一种心灵上的投合。第二段中“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这个情节非常有趣,它表达了十岁的“我”是多么地富有个性和自信,“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总之,这个部分主要表达作者从小就对北大一往情深,心仪已久。

4、第二部分从哪些方面写去写北大的?

北大的()(因为是知识的象征)

北大的():同学、老师、我(因为是北大的主体)

5、朗读第8、9段,哪些语句写出了作者北大图书馆的感觉,是什幺样的感受呢?

——惶恐于自己的无知,再次扣住( )、感动之情。

6、朗读10、11段,第10段第一句话所起的作用是什幺?“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人”可以“读”吗?在这里“读”是什幺意思?此文的作者又从北大的人身上读出了什幺?

三、课堂小结。

田晓菲在五六岁时,在家长的引导下读了很多诗和其它文学作品,是个不折不扣的“小书呆子”,后来,又学写作,并经初中时出了她的第一本诗集,她的诗作还获了“世界儿童诗歌比赛”的国内奖,十三岁时,她在天津十三中读初中时,被北京大学英语系破格录取,后来,她又考取了出国留学。这篇文章是她十六岁时,也就是她读三年级时,为纪念北京大学建校九十周年写的。她是个有理想、有追求,学业优异的学生。13岁就进了大学之门,而且是全国一流的高等学府。那我们有该如何呢?

四.课堂检测。

1.下面句子各有一处语病,请改正。

(1)对青少年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十分刻不容缓。

(2)针对目前互联网上存在的不良现象,很多人发出文明办网。

2.在文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子摘录下来。

五.学后记:

8、十三岁的际遇 篇10

自从作者载上那枚白色的校徽时,北大就不再会是一张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会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是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了。假如一生可以划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又是一个新的开始。

这一开始让这个作者写出了她宁愿静静的站在图书馆阅览室的门口,看那些伏案读书者专注而入迷的神情,也愿意一边走向第三教室一边听身旁经过的人高声争论着什么问题――吸引着我的,往往不是他们争辩的题目而是北大特有的敏感,特有的纯洁,言谈的犀利与机智,这就是作者爱北大的.地方。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 篇11

十三岁的天空,应该是宁静,安详的吧!一间属于我们自己的小屋:一张小床,一个不大不小的衣柜,一张书桌,还有一台电脑。就这样,我已经再满足不过了。早晨,伸个懒腰,打个哈欠,再懒洋洋地从小床上爬起来。洗漱完毕,吃完早饭,一个人背起书包一声不响的往学校走去;中午再一个人‘形单影只’地走回家吃完午饭,回到学校;晚上背书包回来一个人扎进小屋里静静地做着作业。做完去吃晚饭,吃完,洗漱完毕就一个人倒在小床上睡着了。一天一天总是如此,不过,我喜欢。

十三岁的天空,也许是纯净,没有杂质的吧!不像小时候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管,只是单纯地玩耍;也不是念大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们成熟的见多识广,遇到难题迎刃而解。五六年级了,算是一年级小弟弟小妹妹们眼里的大学生了,要给他们做个榜样!可我都这么大了还是很贪玩!“地球上的生物,哪个不贪玩啊?就连大人,有时候还控制不住自己呢!”我就这样放过了自己。

十三岁的天空,或许是清闲的吧!傍晚,在群星闪耀的时候,轻轻拿出自己的MP3带上耳机听起流行歌曲来。“听妈妈的话别让他受伤,想快快长大,才能保护她”听着音乐我渐渐的睡着了,在梦里,我“咯咯”地笑了起来。

十三岁的天空作文 篇12

13岁,我爱上了安静,我不会疯疯癫癫地和楼下的小孩追来赶去,喜欢傻傻地坐着,看着四周发呆;喜欢静静地看书,感受他人的悲欢离合;喜欢美美的睡上一觉,一觉醒来,什么不痛快的都会抛之脑后。

13岁,我喜欢怀想天空,喜欢一个人在夜里仰望星空,望着那遥不可及的地方;喜欢看流星,在星空里寻找属于自己的处女座。

13岁,我的朋友不少,打开电脑,我不会总玩那些装扮类的小游戏,我有了自己的qq,喜欢和好朋友袒露心扉畅谈,把埋了几天的郁闷和藏了几天的喜悦都释放出来,然后倾听好友的安慰,一同分享快乐。

13岁,我的天空很独立,晚上睡觉前,我会把一天发生的事写在日记本上,在日记本里,我可以自由发泄,不用受约束,不用像写一样条分缕析,只要是想写的,都会写下来。我不知道为什么人们总想看我的日记,我把日记锁在抽屉里,把我的天空之门锁上,因为这只属于我——13岁女孩的天空。

十三岁的际遇阅读答案 篇13

答案:我七岁的时侯,看一张照片时妈妈告诉我的。

2.作者十岁时,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为什么固执地扭过头去,不看呢?(2分)

答案:坚信自己会成为北大的学生,要保持新鲜感。

3.阅读(5)—(9)段,说说北大图书馆对作者有什么影响?(4分)

答案:北大为一个渴望以有限的生命拥抱永恒的小女孩打开了一扇神奇的窗子,从这微风吹进的窗口,透进一片纯洁的真理之光。宇宙与人开始以全新面目向“我”揭示和呈现,“我”开始思索,开始疑问,开始摒弃,开始相信。北大为“我”展示了一个动人的新世界,在这个“我”惊喜的天地里,“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副轻灵的翅膀,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4.阅读(10)—(11)段“喜欢读北大的书,更喜欢读北大的人”,作者对“北大的人”喜欢的是什么?(4分)

答案:①刻苦学习的精神;②清新自由的气氛;③带领学生攀登科学高峰的老师;④平易而自然的师生关系。

5.从文章的题目来看,其中“际遇“一词你是怎么理解的?它包含了作者哪些情感因素?“十三岁的际遇”具体指什么内容?(3分)

答案:际遇:遭遇(多指好的)。表达了“我”对北大由向往到感激、热爱的情意。文中是指作者十三岁被北大破格录取的机会。

6.阅读最后一段,填在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C)(3分)

A.往昔所有的梦幻都会再现B.再现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

C.所有往昔的梦幻都会再现D.所有往昔的梦幻不会再现吗

附:十三岁的际遇原文:

⑴第一次知道这世界上存在着一个“北大”,是在我七岁的时候。那天,偶尔从抽屉里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上面是一片沉静而美丽的湖光塔影。我目不转睛地注视着这似曾相识的风景,一些莫名的惊奇、喜悦与感动,悄悄升起在孩子的内心。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北大。十岁,乘汽车从北大校门口经过。身边的阿姨唤我快看快看,我却固执地扭过头去,口里说着:才不呢!现在若看了,以后再来上学不就“不新鲜”了吗?

⑵我从未怀疑过我要成为北大的学生。那份稚气十足的自信,似乎预示了一段奇妙的尘线。只是我没有想到,我会这么快就实现了童年的梦想;而且,在白驹过隙的弹指一瞬,这已是我来到北大的第三个秋天。

⑶蓦然回首,我仿佛认出了两年前的自己:短短的头发,天真的目光,还不满十四岁,完全是个一脑子浪漫念头的小女孩,对什么都充满了兴趣与好奇。纷扬的白雪里,依稀看到她穿着蓝色羽绒衣,在结冰的湖面掷下一年雪团般四处进溅的清脆笑声。如今,秋风又起,树枝树叶交织出金色的穹隆。落叶遍地,踩上去很柔软,好像此时此刻不胜凉意的心情。眼看八七级新生穿着军训时领来的绿军衣满校走,我才恍悟到自己已是三年级的“老生”了。悄立在朋友般亲切的三十五楼下,不由地感到有些茫然若失……

⑷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了。我似乎应该对你说点儿什么,北大。不是已经和你朝夕相处整整两年了吗?不是已经长成停停少女、就要度过自己的十六岁生日了吗?但平时常在嘴边的歌这会儿全都沉默了。我望着陌生而又熟悉的你,北大,两年里积攒下来的那么多话,竟全部悄悄沉淀了下来。

⑸才进校门,高年级同学就带着我们参观北大图书馆。

⑹当时,好像还看了一个介绍图书馆的纪录片。入学之初那句颇为雄壮的誓言——“我不仅为北大感到骄傲,也要让北大为我感到自豪”——在图书馆大楼的映衬下骤然显得苍白无力。我紧闭着嘴,心头涌起一种近乎绝望的感觉:四百万册图书!实在难以想象。而其中我所读过的,大概连这个数目字的最小的零头都不到吧!不知怎么,我回忆起了1983年在青岛过夏令营时发生的一件事情:记得那时灯已熄了,我们在黑暗里躺在床上,随意聊着天儿。我和领队的那个小小的女老师正说得津津有味,我上铺的女孩却忽然哭了起来。我们惊讶地问她怎么了,她呜咽着答道:“你们知道得那么多,可我什么也不懂……”如今,我和女老师的谈话早忘得一干二净了,可那女孩子的呜咽反倒长久而清晰地留存在心中。当我随着面孔尚未记熟的新同学一起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似乎刚刚理解了那因为自己的无知而抽泣的女孩……

⑺于是,自从小心翼翼地佩带上那枚白色校徽起,北大就不再是照片上的影像,不再是车窗外一掠而过的建筑,不再是小女孩心中珍藏的梦想,而成了需要用全部清醒的意识来对付的、不折不扣的现实。假如一生可以被分成许多阶段,那么与北大的际遇,便是又一个新的开始。

上一篇:第一次与外教亲密接触下一篇:七年级上册古诗词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