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共12篇)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1
这本书主要是讲了侯方域和李香君,一个是落魄的书生,一个是青楼的歌姬,两个人的爱情故事,并与桃花扇为线索,描述了在国难当头的危局下,一对恋人的沧桑岁月。
时起将军左良玉在手下士兵埋怨粮草不足,左良玉欲驻军南京,儒士们认为此举不适,让左良玉的旧上师之子侯方域起草书信阻止左良玉进军,结果此举被奸臣阮大铖所诬陷,侯方域被迫离乡远走逃难。
而且阮大铖因捧架有功,被明朝的末代皇帝,弘光皇帝朱由菘赐拜丞相,而阮大铖又怀恨侯方域,于是为了讨好圣上,满足圣上的声色之乐,强征艺人、歌女李香君等为自己献给朕的《燕子笺》歌剧演出。
最后是两人历尽艰辛,纵与有幸相遇。
我又要吐槽了,我个人觉得这部小说根本不值得一读,书中的很多故事情节都是泛泛而谈,细节描写更是寥寥无几,语言鼓噪无味,情节突转衔接不紧密……
下面举一例来说明:
奸臣马士英在众目睽睽之下,感叹说:“残破的江山却像新的图画一般。说什么祭祀先帝殉难一周年,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春日一游罢了!”
我只想说一句,“哥,你知道皇帝就在你旁边的么?”
这样的故事情节也能写得出来?
再举一例,
……左良玉发怒道:“岂有此理!不用怀疑,定是我儿左梦庚做的此事,他此举会陷我不仁不义。罢了,罢了!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说完,拔剑自刎。袁继咸保住左良玉,左良玉拉住他的手说:
“临侯,临侯,我负你了!”接着口中喷出一口鲜血倒在了椅子上。
苏昆生大声呼唤:“元帅快快醒来,元帅快快醒来!”
黄澍焦急地说:“叫不醒,怎么办呢?”
“估计是中风了,快取辰砂灌下。”
苏昆生取碗灌左良玉,发现他已经牙关闭紧,灌不进了。众人大哭了起来。
我又想问一句了,难道自刎之后是靠灌汤来救活的?我倒想问一下,不是自刎了吗?汤水从哪里下喉?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2
一、这些联语中有些是对作者成就功业及高尚人格的赞美
如:刚直不阿,留得正气冲霄汉;幽愁发愤,著成信史照尘寰。
此联高度地概括司马迁高尚的人格、不屈的个性及伟大的成就:通过《报任安书》我们可以对此联有更深的了解。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酌酒花间,磨针石上;倚剑天外,挂弓扶桑。
诗酒皆仙,吟魂醉魄归何处?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楼。
青山埋忠骨,岂能折腰事权贵;白发怀丹心,甘愿低头为庶民。
对李白的诗才、傲骨以及飘逸洒脱、桀骜不驯的个性,千百年来后人一直赞不绝口。他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洒脱;他有“自言臣是酒中仙,天子呼来不上船”“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引三百杯”的飘逸豪迈;他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骨硬气;他才思横溢,“斗酒诗百篇”秀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以上四联是对李白诗才人格的全方位写照。
唐代论诗人,李杜以还,唯留几篇新乐府;苏州怀刺史,湖山之边,尚留三亩旧祠堂。
在中国文学史上白居易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因为他是唐代继李白、杜甫之后的第三大诗人,更重要的是他倡导并实践了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
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故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这是对李清照婉约词风及其创造的精神财富的高度概括。地名巧对作品名,工整别致,既交代了词人的出生地,又点明了词人的文采才华。
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美芹”指辛弃疾阐述抗敌之策的论著《美芹十论》。“悲黍”指《诗经》中抒发故国之哀的名篇《黍离》。上联以“铁板铜琶”的铿锵之声和“大江东去”的磅礴之气表现辛词豪放的创作风格。下联借其论著和《黍离》之悲表现他忠贞的爱国情怀。
二、有些名联涉及或暗引课文内容,甚至是对课文内容的概括总结
如:志涪行廉,爱国忠君真气节;辞微旨远,经天纬地大诗篇。
忠信廉洁智,情系荆楚;任疏黜迁沉,志托离骚。
司马迁的《屈原列传》对我国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一生作了简要的叙述和准确的评价。这两联从不同的角度对屈原的品德、贡献、遭遇作了总结,特别是后联既概括了屈原高尚的人格魅力,又交代他非同寻常的人生遭遇。
说甚神仙,看千年石洞开时,城郭人民还是耕田凿井;
阅成古今,听半夜金鸡叫醒,兴亡秦汉都归流水桃花。
绝境此何来,版图原非刘氏土;避秦且休问,世家本属晋时人。
洞辟几时问桃花而不语,亭蹲一角对潭水以怀清。
流水当年怀往事,桃花依旧笑春风。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给我们描绘的理想生活乐土总是让人无法忘怀,以上四联皆缘《桃花源记》有感而发。
俯仰之间已成陈迹,少长咸集畅叙凿情。
拙朴自然中见精工隽永,简洁地概括了王羲之《兰亭集序》的主要内容。
兴废总关情,看落霞孤鹜,秋水长天,幸此地湖山无恙;
古今才一瞬,问江上才人,阁中帝子,比当年风景如何?
巧妙地借用王勃《滕王阁序》的意象赞美湖山风光,含蓄隽永别具情趣。
大梦何迷离,几可游仙揽月;圣贤多寂寞,安能摧眉折腰?
此联从内容和表达的情感方面对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作了概括。
沾湿何由彻,由风而雨,困天下之寒而寒;叹息肠内热,推己及人,为天下之忧而忧。
可怜三重茅屋,怎耐乱世风雨?安得千万广厦,大庇天下寒士?
书忧时恤民之怀,三吏三行三别曲;为茅屋破被所苦,一琴一榻一草堂。
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前三联都由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来。后一联让我们自然想到《客至》中“但群鸥日日来”的美好意境,由此也联想到了杜甫高洁美好的心灵。
热泪湿青衫,相怜天涯沦落;长句赠歌长,痛感琵琶铮枞。
枫叶四弦秋,根煞天琶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山别离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秋风枫叶千尺水,明月琵琶一腔情,这脍炙人口的《琵琶行》千载流传,润泽后世。
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优乐到心头。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表现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使后人永远感佩不已。
翁去八百载,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并未成翁.到此无须杖履;不能一醉,常来辜负林。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3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小说;叙事策略;历史哲学
新历史主义作为一个文学批评方法和流派,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国,代表人物是海登·怀特、路易斯·蒙特罗斯等,新历史主义强调从政治权力、文化霸权、甚至意识形态等角度,对文本进行综合性的解读和阐释,其真实意图是要建构一种新的社会历史批评,形成新的文化阐释的叙事范式,通过这种叙事,重新体验和敞开事实和历史的各种版本。
格非作为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家,在他长期的文学创作生涯中,新历史小说一直是其小说创作的重要类型之一,在他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中,历史被重新的定义,历史不再是宏大正统的历史,而是变成了可以被任意改动甚至解构的历史。《人面桃花》也是格非作为先锋派小说家创作的一部以呈现寓言化、心灵化的历史为主的新历史主义小说。
一、历史视域下的文学叙事
叙事策略是小说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人面桃花》作为“寓言化”的长篇新历史小说,年代背景基本上都被剔除或虚化了。历史纵向的流程、事实背景和时间特征就被“空间化”了的历史结构、永恒的生存情态和人性构成所替代。作者为了实现这一过程,也使用了一定的文学叙事策略与叙事技巧,其中主要采用了“民间视角”,以及运用了“空缺”手法。
相对于主流政治模型的历史叙事,新历史主义叙事倾向于“民间”的,它常常是以与民间历史叙事相近的面目出现的,体现了“边缘化”的或者“暧昧”的立场与趣味。民间历史叙事本身就包含了“反权威”的历史理念。《人面桃花》讲述的故事主要发生在江南小镇普济,主人公和其他小说人物也都是普通人,它的主要历史事件是清末民初动乱大社会背景下的几场小失败的革命。文本叙述的视角可以说是完全“民间化”的。这是对宏大历史叙事最直接的消解。
传统的小说中,时间的延续性和故事前后的延续与因果关系是鉴定其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格非在他的“新历史小说”创作中,有意地打破时间的延续性、颠倒甚至混淆事件的前后因果关系,频繁地使用“空缺”这一叙事策略。
一方面,格非在叙述极具历史悬空的故事时,有意地虚化和淡忘历史背景,真实的历史完全被架空,文中多次出现类似于地方志、历史志的文字,一类是对文本中人物生平的介绍,多用官方话语写成,强化了人物和故事具有历史真实性的一种可能存在,另一类是张季元留下来的日记,也暗含了张季元的身份背景和当时的历史实景。这些文字都是对叙述的故事的一种补充。而有些“空缺”,直至故事结束作者也未补齐,比如秀米成为花家舍的压寨夫人后流落日本的十年,秀米父亲发疯的真正原因和失踪后的去向,这些未知的空缺都未得到解答或是补充,历史的真实性在这样的“空缺”下又显得有些刻意。而亦真亦假之间,历史与小说之间的艺术与哲思的魅力与智慧也就显得越发巧妙。
二、历史的不可知与对个人的关照
作为先锋派作家,格非对历史的理解超越了启蒙主义的宏大历史观和历史必然伦的认识。“对历史的理解和把握产生了根本性的位移,即由原来着眼于主流历史的宏伟叙事而转向更小规模的‘家族甚至个人的历史叙事;由侧重于表现外部的历史行为到侧重揭示历史的主体——人的心理、人性与命运;由原来的努力使历史呈现为整体统一的景观到刻意使之呈现为细小的碎片状态;由原来表现出极强的认识目的性——揭示某种‘历史规律,到凸现非功利目的的隐喻和寓言的‘模糊化历史认知、体验和叙述。”
这实际上是体现了格非作为知识分子的一种历史情怀,体现了把历史“交还于人民”的意志,“这是由其人文主义思想内核所决定的,它必然把解构皇权政治、宏伟历史模型、完全遮蔽了底层公众的国家历史叙事当做重要的使命,要把历史的主体真正还原到‘单个的人”。
笔者认为,在《人面桃花》中,比起对乌托邦世界的追寻或是对大同革命失败的追问,作者实际上是把更多的关怀放在了个人身上。无论是主人公秀米,还是诸如老虎、喜鹊之类的小人物,在作者的笔下都是丰满的,令人愿意全身心地去读懂、去理解的。本文以主人公秀米为例来谈这种新历史主义小说中对个人的关怀。
小说从因《桃源图》而发疯的父亲突然离家出走开始讲述,之后革命党人张季元来到家中居住,世界的神秘在猝不及防中对秀米打开。革命党被剿灭,张季元莫名惨死,他留下的一本日记让秀米懵懂地知道了什么是床笫之欢、也让秀米隐约领悟了革命党创立大同世界的动机。秀米在出嫁途中被花家舍强盗劫走,辗转流离之后,以革命党人的面目重新出现在普济。而在她的革命蓝图中,混杂了父亲对桃花源的迷恋、张季元对大同世界的梦想……一个平凡女子的命运就这样与近代中国的厚重历史交织在了一起,作者是把对历史的不可知和对个人的关怀贯穿了全文。
而最终秀米革命失败,出狱后回到普济。她革命过,她失败了,她开始想革命的意义,这之间掺杂着太多关于矛盾的东西。其实,秀米在革命的过程中就有过疑惑:“革命,就是谁都不知道他在做什么……可我不知道谁是鹞鹰,谁在那儿发号施令……”回到普济以后,“她重新回过头来审视过去的岁月,她觉得自己就如一片落入江中的树叶,还没有来得及发出任何声音,就被激流裹挟而去,说不上自愿,也谈不上强迫;说不上憎恶,也没有任何慰藉”。作者通过秀米表达出来的疑问不仅是对乌托邦的质疑,同时也表达着被滚滚历史所裹挟的微小的个人命运的关怀。这个世界上,还有更多的秀米在追寻着自己也无法说清的东西。作者所要体现的是个人生命意志对历史的投射,他书写了“个人心中的历史”和作为“生命美学”的历史。
三、新历史主义小说之烛照
就历史而言,新历史主义小说用民间化的历史场景、“野史化”的家族叙事实现了对现代中国历史的原有的权威叙事规则的一个“颠覆”,在历史的被淹没的边缘地带找到了被遮蔽的民间历史,这实际上也是对历史本源的一个匡复的努力。
在新历史小说里,历史真相是无关紧要的,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叙说中传达一种历史认识,一种历史情绪,追寻历史的本相过程才是历史的真正意义。在新历史小说作家们看来,历史是不可预测的。也正是因此,新历史小说在对历史的迷惘中必然地导向了宿命论。但这种宿命感不同于唯心史观的宿命论,它是潜在于叙述者心理中的一种历史感慨。正是这种悲怆苍凉的历史命运感,体现出了贯穿新历史小说始终的那种历史意识,是新历史小说之所以被称为 “历史小说” 的真正原因。
“既是历史,又是现实”,是对新历史主义小说理念的最直观扼要的说明,它们就是要拆除“定格”在某一时间区限的历史陈迹,而使之成为打破“历史”与“现实”界限的、贯彻在永恒历史过程中的风景,这同福柯式的“反历史的历史学家”强调“对整体历史的共时性把握”的方法如出一辙。
新历史主义小说将历史的叙事化解为古老的人性悲歌和永恒的生存寓言,成为与当代人不断交流与对话的鲜活印象,在历史中反思,在当下面对未来前进。
而就其历史写作而言,笔者认为,作家写作不是为了探讨“这是不是真的”问题,而是为了探讨“历史能够给个人给当下带来什么启迪”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岳川.后殖民主义与新历史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1999.
[2]张清华.中国当代先锋文学思潮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
[3]张清华.境外谈文[M].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2004.
[4]格非.人面桃花[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2.
[5]格非.格非文集·寂静的声音·自序[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4
《城南旧事》是着名女作家林海音的以其七岁到十三岁的生活为背景的一部自传体短篇小说集,初版1960年。全书透过英子童稚的双眼,观看大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淡淡的哀愁与沉沉的相思,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可视作她的代表作。导演吴贻弓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还获得了中国电影金鸡奖等多项大奖,感动了一代人。
大家对这部作品赞赏连连:
林海音被大家所共知的作品是描写旧北京社会风貌的小说《城南旧事》,它曾被搬上电影银幕而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小说通过小姑娘英子的眼睛,描写了当时北京形形色色和许许多多的人和事。通过看似狭小的描写,却反映了当时北京的整个历史面貌,有极强的社会意义。
林海音在《城南旧事》后记里说:这几年来,我陆续的完成了本书的这几篇。它们的故事不一定是真的,但写着它们的时候,人物却不断涌现在我的眼前,斜着嘴笑的兰姨娘,骑着小驴回老家的宋妈,不理我们小孩子的德先叔叔,椿树胡同的疯女人,井边的小伴侣,藏在草堆里的小偷。仅从这个简单的人物罗列里就不难看出,作者虽然是书香门第出身的知识分子,但她小说里的人物却不局限于这个狭小的范围之内。她关心广大的社会,擅长描写形形色色的社会众生相。她小说里的人物大都是市民阶层的群相,而中心人物则是各种各样的妇女。她致力于刻画中国妇女的勤劳、贤达、温柔、善良的美德,更擅于表现她们心灵的桎梏和命运的悲剧。夸张一点说,她的每一篇小说都离不开妇女的悲剧。有人对此评价说:她的写作大都是针对妇女问题。但她往往能从世界性妇女问题的症结,来思考今日台湾妇女的特殊遭遇,深度已达到超越女性的界限。如果把林海音看作老一辈女作家的灵魂性人物,那么可以说,由于时代潮流的限制,她们只拥有较少反叛性,她们的控诉和抗议是温和与微弱的。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5
我能有幸读到这位伟人的书籍,深感荣幸。莫泊桑小说的题材是丰富多彩的,他用文字下厨了战争的溃败、上流社会的喜庆游乐、资产者的聚会、小资产阶级家庭的生活、农民的劳动与辛苦等等,描绘出了社会各阶层上至贵族、官僚、企业家,下至工人、农民、流浪汉的形象。莫泊桑用这些形象,加以勾画,加以彩饰,反映了法国社会各层人民之间真实的写照。
通读全文,我最喜爱的便是他的名篇《一家人》。这篇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存在,所描述的也仅仅只是一个小公务员家庭里从头一天晚上到第二天晚上所发生的事情,唯一的情节就是老太太的突发性休克。但是,小说却写出了公务员家庭生活的情景以及他们的精神状态。我们读到的不只是一本故事,而是一中细节十分生动的,真切的,有趣的生活现实。这种平淡准确似真实故事的一样的编程,不得不令人拍案叫绝。
其次,我还喜欢《羊脂球》,因为他用一个以卖身来维持生计的妓女——羊脂球的形象来写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她待人和善,不管是对富人还是穷人都一视同仁,从文章中也看出了她对入侵她国家的人却刚强不屈,拥有强烈的爱国情怀。最后却惨遭那些被自己施舍与付出过的富人们背叛,以至于被敌方军官强迫同床,最终只能在富人们轻蔑的眼光下暗地流泪。我不禁有点缅怀:还好这种社会离我很远。如果那样,那么这个世界的人们将会活在欺骗与谎言之中……
从莫泊桑的写作风格中我也学到了不少。他不是哲人,也不是历史家。他缺乏巴尔扎克那种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更不像他的老师福楼拜那样缜密细致,也不如左拉的视野那么宽广。可他却有一种非凡的捕捉生活的能力,善于在一般人视而不见的凡人小事中,发掘出带有本质意义和美学价值的内容,使得自己作品中的文学题材大大丰富了。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6
这部剧是根据单田芳先生的评书《隋唐演义》改编,内容基本尊重原著,所以我想先表达一下对这部名著的读后感。
此书讲的是隋末草莽的故事,但我并不认为那些草莽都是英雄。在当时的时代,一个安分守己的好人应该是忠君,敬长,在自己的生活岗位上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社会角色。但看看这些草莽“英雄”们,有几个是安分守己的老百姓?程咬金是大隋统一大赦天下放出来的囚犯,伍天锡是从小不务正业被赶出家门的山大王,,,,,只不过隋炀帝暴政给了他们造反的借口,不然就算在太平盛世,个人认为他们也绝不是什么好人。程咬金在贾柳楼无缘无故挑拨单雄信和罗成大打出手,这种人也配讲义气二字,这种人也算得上是英雄?我不认为一个吃饱了撑的挑拨兄弟反目的人胸中有多大经纬,更不觉得他懂得为什么扶明主,什么是为百姓。程最后混的还不错,大唐鲁国公。程咬金有一句话说的很有哲理,“就是狗屁世道”。什么样的人在什么世道混,其实什么世道都一样,识时务者为俊杰。
说道秦琼罗成,原著中还有这样一段:
“一日同在花园内演武,罗成道:“表兄,小弟的罗家枪,别家不晓得,表兄的秦家锏,也算天下无二。不若小弟教哥哥枪法,哥哥教小弟锏法如何?”叔宝道:“兄弟说得有理,只是大家不可私瞒一路,必须盟个咒方好。”罗成道:“哥哥所言有理,做兄弟的教你枪法,若还瞒了一路,不逢好死,万箭攒身而亡。”叔宝道:“兄弟,我为兄的教你锏法,若私瞒了一路,不得善终,吐血而亡。”兄弟在花园盟誓,只道戏占并无凭证,谁知后来俱应前言。
他二人赌过了咒,秦琼把锏法一路路传与罗成,看看传到杀手锏,心中一想:“不要吧,表弟勇猛,我若传了他杀手锏,天下只有他,没有我了。”呼的一声,就住了手。罗成学了一回,也把枪法一路路传与秦琼,看看传到回马枪,也是心中一想:“表兄英雄,若传了他,只显得他的英名,不显得我的手段了!”也是一声响,把枪收住,叔宝也学了一回。自此二人在花园内,学枪学锏,不在话下。”
自此,我承认表兄弟之间的感情深切感人。但毕竟生逢乱世,各自为己,私心人皆有之。说到秦叔宝,说实话我个人不太喜欢。叔宝兄从头到尾好像没有几件自己办成的事,先是被单雄心接济,接着左认了一位王爷姑父,右认了王爷姨夫,然后认了王爷作义父,从此左右逢源,办事无往不利,响马兄弟们也跟着沾光,可以高枕无忧了 。原来隋朝时就流行潜规则了。
我最佩服的一位草莽,可以称得上英雄的就是赤发灵官单雄信。此人仗义疏财,有坚定的信念,对兄弟义薄云天,对家庭亲人尽职尽责。走遍天下游遍洲,人心怎比水长流,都说桃园三结义,哪个相交到白头。单雄信活的不长,但没做一件对不起兄弟的事,没做一件对不起自己良心的事,一生光明磊落,其坚定执着大仁大义的人文精神配得上“英雄”二字!
但最后“草莽英雄”们赢了,封元帅的封元帅,当国公的当国公。有本事的人像宇文成都,裴元庆等人都已战死,当年义薄云天的单庄主也被杀了,剩下程咬金齐国远这一类的人拜将封侯。当年阮籍登上刘邦与项羽作战的广武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他是在感叹在衰乱的时代没有一个真正伟大的英雄人物拯救处于水火涂炭之间的人民,使“竖子”成了名。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用在这很合适。来看看隋末十八路反王,有几个真正过过苦日子,有几个出身于受苦受难的百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原来百姓们怎么混都是打酱油的,成全的是草莽“英雄”们。
接着回到主题,说说永乐版电视剧。这部剧加了几个原著中没有的的人物,作为艺术作品,这样的改编使内容更贴近生活,更生动感人。每个演员都很敬业,很认真,我对演员没有意见,而且很欣赏他们的表演,以下只是对角色的认识。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7
莫言取这么个貌似奇怪的题目显然有着深刻的寓意,这在作品中也做了充分的阐释:首先,蛙和“娃”读音相同,而主人公“姑姑”从一个受人敬重、人见人爱的“送子娘娘”到计划生育实施后,被无数人唾骂和诅咒的“杀人魔头”,说到底,她的一生都在和娃娃打交道,她的爱恨情仇,都和孩子有关;其次,青蛙的叫声和孩子的哭声很相似,都是“哇哇”的声音,这让后期的“姑姑”一听到蛙声,想起那些还未出生就被自己扼杀在子宫里的孩子,立刻变得毛骨悚然,神神叨叨,备受煎熬。就像“姑姑”独白说的那样:我的双手,一半是芳香,一半是腥臭。
起初听完这本书,我也是觉得这就是历史的悲剧,思想固封的人们,国家的政策,强硬的执行者。“姑姑”让张拳的老婆、让蝌蚪的妻子王仁美,让陈鼻的妻子王胆强行去做人流的一幕幕,让人触目惊心,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因此葬送,这是血淋淋的现实。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姑姑”和她的徒弟“小狮子”是非常爱孩子的,两人一生却都没有自己的孩子,“小狮子”甚至用人工代孕的方式在年过半百以后拥有了一个孩子,是报应还是讽刺?
现在回头再去思考这本书,对书中的主人公“姑姑万心”,又有了新的认识。本书一开头大写“姑姑”的英雄事迹,写她的根正苗红,是为后面“姑姑”坚定不移地执行国家的政策做了铺垫。
作为送子观音在人间的化身,“姑姑”那双传递生命的手本该接受新生命的欢愉,但却一次又ー次用近乎惨烈的方式,将新生化为泥土。当女人爱孩子的人性与崇高无上的党性相撞的时候,当个人悲痛的现实与国家未来的忧患相撞的时侯,“姑姑”坚持了她的选择。这种选择,残暴而无礼,纠结却又坚定。在大局面前,文中的“姑姑”牺牲了个人的幸福,战胜了自我的内心,顺应了时代的要求,正是无数像“姑姑”这样的人,抛开个人的得失,才推动了我们社会的发展。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8
萧红的作品大概是最近几年才被发掘和重视的。读得不多,最初独到的是《呼兰河传》,大学时候读的,具体讲些什么也大都忘却了。现在了解了才知道,原来这是她一生的最后一部也是继《生死场》之后最重要的一部著作了。那个时候记得萧红也是因为“二萧”的缘故吧!总觉得志同道合的文人之间能有这样的结合,总该是一件浪漫,志趣相投、互相爱慕,一起肩并肩、手牵手走在林荫小道上,任夕阳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晚饭之余,相互捧一本喜欢的书,或相互交流、或各自阅读,烛台上一闪一闪的小火苗调皮地跳着舞,不停地变换着各式各样的舞姿,像是为他们配乐。他们在浩瀚的书海里跳着爱情的华尔兹……这才是想象中的“二萧”的爱情。
真正了解过之后,才明白他们的爱情,没有那么多的风花雪月,更多的却是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但却也是怡然自得,自有一份文人的默契和傲骨支撑着他们度过那艰难困苦的岁月。从哈尔滨到青岛、再到上海、后来的东京、武汉、延安、重庆、到最后病逝于香港,萧红短暂的一生漂泊了这么多地方。直到最后,她还是她,任性的她、自我的她、敢于斗争的她、满腔才华的她。
民国时期的女作家们,现在知名度很高的好像也只有张爱玲、林徽因、丁玲他们了,萧红的价值是近几年刚刚被发掘的。我想这是时代的选择吧!新中国成立不久,人们好不容易摆脱了贫困的状态,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光明大道,开始注重精神文明的追求,所以张爱玲才会被赋予“小资”的称谓,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而萧红的作品描绘的贫穷、寒冷和饥饿,是那个时代的人们想要拼命摆脱的,所以得不到社会主流的认可。而现在人们已经意识到发展太快了,意识到我们应该真正地把文学的精华展示给世人看,慢慢地,萧红的文学地位开始上升了。
萧红没有受过很高的教育,不得不承认,她有天生的写作才能以及后天的笔耕不辍。她的才气、文笔绝对不亚于家喻户晓的张爱玲,可是在文学史上却并没有的到应有的地位。这是时代的选择,也是热爱萧红作品的人的悲哀。
有时候会不自觉地把萧红和三毛拿来对比。她们骨子里的文人情怀和随性洒脱的性格是十分相像的,可他们却是不同的人,萧红经历了凄惨的人生境遇却从来没想过结束自己的生命,她活得坚强而自我。三毛失去了最爱的荷西,但她还有爱她的家人朋友,可是她却选择了去黄泉奔赴亡夫。从这点来看,萧红是胜过三毛的。可是就作品传达出来的声音来看,三毛传递的更多的是爱和自由,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可萧红的作品大多描写饥饿和贫穷、传递的更多的是负面能量,这样看来三毛倒是略胜一筹了。可热爱生活的人却选择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一再被生活遗弃的人却勇敢地活下去和命运作斗争。这些没有孰对孰错,谁是谁非,只是两个鲜活的生命,两个闪亮的灵魂。都应该是我们所学习和敬仰的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9
看完后,我深受感动。其中令我感动的内容是:同学们正在听老师讲课,突然发生地震,天摇地晃,山崩地裂,许多砖、桌子、墙都倒了。老师大声说到:“同学们,快跑。”许多同学都跑了出去,只有几位同学因来不及就躲到了桌子底下。老师见四位同学已经来不及了,可依然想去救他们。
只见一块大砖头要落下来了,老师奋不顾身地跑了过去,用那脆弱的身躯挡住坚硬凶猛的大砖头。一眨眼,一幢高大的楼房变成了一片废墟。从这里看了,可以得出老师是一个多么善良,多么坚强的人啊!情愿牺牲自己的生命,也不让学生受伤。我明白了:要乐于助人,多和同学互相帮助。
发生地震后,老师和他们正在废墟中昏迷不醒。他的妻子在雨中抱着一个大约只有4岁的孩子,等待父亲的出来。尽管风雨很大,可她依然坚持。从这里看出妻子十分爱丈夫。我明白了:一个人要学会坚强,这样才能战胜困难。
最令我感动的一部分是:老师已经到了奄奄一息的地步了,可她依然坚持用全力与他们对话。慢慢的,他的生命即将逝去。但在最后,他只说了一句话:“我爱你——轩轩。”说完后,不幸牺牲了,他们十分伤心,心里便鼓起勇气,说道:“坚持,不放弃!”通过他们的团结信念,终于出来了。从这里看出了老师对儿子的喜爱之情和同学们团结精神。我明白了:要和同学和睦相处,团结一致,共同击败困难。
这个老师就是谭千秋,他既是一位好老师又是一位好父亲,他不惜自己的生命救儿女们的生命。
小说台北人的个人观后感心得作文 篇10
正如白先勇所说,如果不快些写下这些人物,这些故事,恐怕它马上就要成为过去,一去不复返了。感谢台湾那些最会讲故事的人,在他们笔下,没有宏大的叙事,有的只是对最真实的小人物的故事的记录,对命运的思考,对时代的感慨。说到这里,不得不提的便是吴念真,“台湾最会讲故事的人”,在读《台北人》时,一下子就联想到了他的《这些人,那些事》。两本书都是由一个个平凡人的人生故事构成,唯一不同的,可能就是,吴念真更注重人物的个人命运,而白先勇可能更注重时代背景对人物命运产生的巨大影响以及这些人物与大陆的联系、与那一段特殊时期的关系。
开篇尹艳的故事就极具吸引力,尹雪艳是个有故事有深度有魅力的女人。那一身蝉翼纱的素白旗袍,浅浅的笑容背后,却是一颗饱经沧桑的心。上海百乐门舞厅的回忆,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回忆,更是那些和她一同来到台湾的给她捧过场的人的回忆。可惜他们都再也回不去了。就算大家再造一个百乐门,可岁月已不是当年的岁月,地点也不是曾经的地点。但至少尹雪艳那里是那些饱经岁月洗礼的人们寻找慰藉的最佳去处。大家都羡慕尹雪艳不老,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嫉妒,可她依然是可爱的,因为她代表了一个时代,也代表着一种文化与记忆。然而深藏于这些之下的,却是岁月的无情和浓浓的乡愁。
在“思旧赋”里,顺恩嫂和罗伯娘的谈话足见世事变化无常。昔日风光无限的李公馆竟变成如今的荒凉景象,然而那位善良的老仆人却还在坚守着自己与李公馆的之间的情意。最后,她“觑起眼睛,仰面往那暮云沉沉的天空望去,寒风把她那一头白麻般的粗放吹得统统飞扬起来。”这一幕,让人感慨万千,也让人十分心疼这位老人,一辈子都在为被人而活,却活得有情有义,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像这样勤劳善良的人应该不少吧。
在“国葬”中,反映出的是故人之间那份浓浓的深情和岁月的变迁。看着那些老者依然坚持着中国传统的生活方式,对长官的尊敬,总有一种莫名的感动,这个世界最难的,便是坚持。
小说《一个人的朝圣》读后感 篇11
故事的起点发生在英国最南部的一个小镇,而主人公也不是什么僧侣或是信教徒,而是一个普通酿酒厂的退休工人,而所谓的朝圣其实是主人公哈罗德要徒步纵跨整个英格兰去看望他一位以前的同事,而这位同事也不算是深交。听上去有点滑稽,不是至交也算不上是知己,却要为了做一件如此疯狂的事情,主人公的妻子莫林很是不解,难道他们之间真的没有爱了。故事到了这里也就引发贯穿全文的一个交点,主人公的家庭关系。一起生活四十多年的老夫妻,本应早已相濡以沫,可是却出现了二十年的隔阂。原因起自小说中一个不曾出现的人物,他们的儿子的戴维。
主人公哈罗德在接到奎妮的信后,先是万分激动,毕竟几十年未曾见面了,而后又是万分悲痛,因为奎妮已经到了癌症晚期。而面对好友如此突如齐来的问候,哈罗德有点不知所措。在回信过程中,遇到了全书的一个关键人物―加油站小女孩。是这个小女孩的故事给了哈罗德启发,也是这个小女孩的信仰,让退休后无所事事的哈罗德重新燃起了对生活的渴望。于是哈罗德开始了自己的旅程。毕竟是说走就走的旅行,在初期,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麻烦,没有足够的徒步旅行的装备,导致了身体乃至到心理的重大阻碍。不过一路上哈罗德遇到了不少陌生的帮助,起初人们也会觉得他的行为很可笑,但是继续坚持下去的结果,却赢得了很多人的敬佩和关心。哈罗德开始喜欢与陌生人交流,从他们的交流中他能感受到的不是孤独,而是一种欣慰。而此时留在家中的莫林,起初的态度是相当反对,甚至是不相信他能走多远,伴随着哈罗德旅程的继续,这种态度悄然改变着,并且打破了以往的沉寂,开始互相关心,但是也一直在担心哈罗德对自己的感情。
在路上哈罗德不断回忆自己的过往,起初是加油站女孩的启发支持着他前行,后来是对奎妮的美好期盼,还有对家人深深的爱。哈罗德回想很多美好的回忆,这让他开始慢慢了解为什么会和莫林发展成这种境况和儿子戴维的冷漠。哈罗德开始和陌生人交流,渐渐的,哈罗德事迹在新闻和报纸上开始散播,一个民族英雄就要诞生了。人们把他这种行为表述成了对于社会的一种朝圣。慢慢的,开始有人加入了这次旅程,人数越来越多。才找到感觉的哈罗德,被人群包围着,步伐却渐渐慢下来,发觉这似乎已经不是他的初衷,在他犹豫离不离开人群的时候,这些追随者却已经离他而去,先人一步的到达了贝里克。在这期间,莫林把持不住自己的感情,来到了哈罗德的身边,可是没有说服他回家,也没有说服自己留下来。但是此时他对哈罗德的感情也经回到了从前,只是这几十年的隔阂还一时没能消除。还有一个疙瘩没有在内心深处解除。
在离开人群的日子里,哈罗德彻底失去了方向,身心疲惫到了极点。他想放弃,想回家,回到莫林身边,而此时莫林却支持他继续走下去,因为希望就在眼前了。哈罗德挂断电话后,继续行走着。因为先行者的到达,也带走了所有的关注,一路上哈罗德开始了真正的孤独。咬紧牙关硬撑到了里贝克。而此时家中莫林正在招待一位特殊的客人―加油站的小女孩。女孩一直在反省自己,是自己误导了哈罗德,可是也让莫林真正的看清楚了自己。明白了原来这多年的隔阂是因为自己太思念已经去世二十年儿子戴维。他把戴维的死怪罪于哈罗德,可是最终才明白怪罪的应该是自己。于是他前往里贝克,去看望哈罗德。
此时的哈罗德正在里贝克的疗养院里探望着奎妮,奎妮真的坚持下来,等到了哈罗德,可是却不能在与哈罗德用言语沟通了。奎妮的境况触目惊心,可是哈罗德还是相信他能看见,能听见,今天他所做的一切。奎妮走的很安静,像一个孩子一样。哈罗德和莫林见面了,两人没有了以前的隔阂,更像是初见的时候。一场历时八十七天的旅程,让两个人重新又走到了一起,安度晚年。
对于这篇小说,故事情节的介绍似乎很长了,可是真正读完后,似乎每一篇的内容,每一天的行程都牵动着你的心。
在这部暖人心脾的著作中,哈罗德的行为实在让钦佩,读着读着就会消除起初的不理解。
揪心的行程,对于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来说是相当困难的,而这份困难却战胜不了几十年那份朋友之间的信任和依托。没有比这还纯真的友情了,没有比这还伟大的友谊了。而对于哈罗德自身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挑战,一种对人生的挑战,是对自己妻子,对自己家庭的挑战,对社会的挑战。他最终站到了最后,而给他最大支持的除了对奎妮的愿望,还有就是自己的妻子开始的反对和最后的支持。莫林连自己也不敢相信哈罗德能完成这样一种壮举,一直相信他会突然某一天因为坚持不下去回来,因为他了解自己的丈夫。可他还是被自己的丈夫感动了,没有等到他回来,就已经发现没有丈夫的存在,自己是那么的不堪。即使两个人没有什么交集,但是一但分开的时候,所有以前的情愫都会迸发出来,包围着她,侵吞着她。所以爱不是相濡以沫,是一辈子的相守。
一个没有出现的人物,却贯穿着整个小说。不可不谓作者的心思细腻,一路上的行程,不光是主人工事物的鉴赏,更是主人公人生的回忆。主人公儿子已经去世的事实在接近终点的时候才拨开云雾,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笔者的这番思路,故事既有坎坷,一路上行走的危险及心理的崩溃,也有温暖,主人公寄下的明信片,买下的小礼物,和妻子的通话,还有那初衷的激动和结尾的平静,相得益彰,怎么能不吸引读者的兴趣。
很有没有这种平静的感觉,感觉自己正在注视着哈罗德的整个旅程。在遇到麻烦时,自己也会跟着紧张,遇到开心的事,自己也会跟着开心。朝圣的一路上,自己像是也走在路上,在路上看见了主人公那种坚韧不拔的品质,也看到了友情的高贵,也看到了亲情的伟大,荡涤一个人的心灵。朝圣是一个人的一种向往,更是一种期盼。不是说走在路上的才是朝圣,一只脚总是会迈在另一脚的前面,心路上的境遇才是真正的旅程。没有向往,没有期盼的道路上,我们重复的只是动作,而到达的目的地可能还是在原地。真正的朝圣应该是放任自己的心灵,找到真正的栖息后,才开始的所作为,才开始的心智的成熟。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 篇12
我有点同情于勤,他从以前的“流氓”变成“卖牡蛎的老人”了,他有本领,能自力更生了,他已经在慢慢的改变了。如果我是克丽丝,一定会和他相认,会给他改过的机会,所以“我的母亲”她的做法,我不赞同。
莫泊桑写的小说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人的不公平,使人见利忘义,显示当时人那虚荣骄傲的人性弱点。
《关脂球》这篇文章表达了主人公对侵略者的仇恨和蔑视,我读着读着,越来越愤怒了,想到在开始,女主人公曾经好心的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大家,而在最后结尾之中居然被人嘲笑,让我非常的可怜她,同时对嘲笑她的人感到可悲。
【有关《桃花扇》小说的个人观后感】推荐阅读:
与桃花有关的记叙文07-08
小说《人面桃花》论文08-31
有关《基督山伯爵》小说的观后感500字10-03
有关长江的优秀个人观后感10-04
有关六一儿童节的个人观后感600字05-18
桃花心木读后感80007-03
《桃花扇》的语言艺术09-03
桃花源记读后感500字08-02
《桃花心木》读后感300字六年级07-10
关于桃花的童话故事:桃花精灵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