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心得体会

2024-08-22

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心得体会(共11篇)

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心得体会 篇1

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收看了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李林森同成视忠诚高于天,视责任重如山,公正廉明、无私奉献,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

他的先进事迹深深打动了我,让我的心灵受到了震撼,灵魂受到了洗涤,党性受到了锤炼。相比之下,感到很惭愧。作为一名组工干部,要以李林森同志为楷模,正视差距,不断转变工作作风,在现实工作中牢记宗旨,尽职尽责。

一要学习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优良品格。李林森对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自觉担当,任何时候都不动摇。作为组工干部,摆在第一位也是最重要的品质就是对党忠诚、对党的事业高度负责,要具有坚定地理想信念、鲜明的政治立场和较强的党性意识,在重大原则问题上分的清是非、在重大关头和各种风浪中经得起考验,时刻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终同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只有这样,才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

二要学习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敬业精神。他在身患肝癌、肺癌近三年来,强忍癌症晚期及多次 高难度手术的痛苦折磨,忘我地一心扑在工作上,直至生命垂危被送进医院,仍然把病房当办公室,夜以继日为党的事业和山区群众脱贫呕心沥血,在任何一个岗位上都兢兢业业。病床前还摆着笔记本电脑,随时审阅文件。用“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忘我工作践行着党旗下的铮铮誓言。

三要学习他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组工之魂。李林森一生坦荡,始终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始终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遵守纪律不松懈,为党的事业发展用好干部,用活干部。在担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后,仅用三个月的时间,跑遍了万源的山山水水,正是这股子拼劲儿,为万源的组织工作开辟了一片新的天地,“四评村官”、“千名大学生进万源”人才工程、推进重点工作中考察识别干部等等一系列工作都是由他带头开拓创新。一位在偏远乡镇乡镇埋头苦干了15年,但从来不伸手、不埋怨、不抱怨的党委书记因为他而“不吃亏”,一位想玩“旁门歪道”的领导干部在他面前“屡战屡败”。他在选人用人上做到大公无私,用事实说话,凭实绩选人,敢于坚持正义,顶住压力,不受心术不正者摆布,不被功名利禄驱使;充分展现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领导干部的公仆情怀、组工干部的时代风范。他就像蜡烛,像春蚕,执着地用忠诚为生 命扩展“容积”,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在他身上闪烁着党员干部的党性光芒。

俄国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一个人,生命的长度可能很短,但生命的宽度和容积却可以拉伸得很宽、很大。李林森短暂的人生,验证了这一点,他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使命当中,让我们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李林森同志走了,但他的精神时刻感染着我们,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丰碑”。

作为新时期的组工干部要时刻自重、自省、自励。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增强责任心、公道心,自觉遵守廉洁从政准则,严格自律,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要自我加压,履职尽责,用实际行动树立组工干部良好形象。

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心得体会 篇2

一、要充分认识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将兴, 必贵师而重傅!2006年8月29日, 胡锦涛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必须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重要作用。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 进一步培养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的高尚精神, 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切实帮助教师特别是农村基层教师解决工作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把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更好地发挥出来。”

从上述论述中可以看出, 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大力发展我国教育事业, 必须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今天,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 深入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关于新时期教师的重要论述, 我们更加强烈地意识到党中央的重托和教育工作者的崇高使命, 倍感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时代要求

当今世界正在进入知识不断创新、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经济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把提高创新能力作为增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赢得国际竞争主动权的重要战略手段。2006年6月5日, 胡锦涛同志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八次院士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 关键在人才, 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而要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各级各类创新型人才, 教师是关键。教师富有创新精神, 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教育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面对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创新型国家的新形势、新任务, 迫切需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使广大教师更好地肩负起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历史重任, 为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做出更大贡献。

2.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推动教育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 职业教育取得较大发展, 高等教育迈入大众化。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 必须全心全意依靠人民教师这支队伍。当前我们要着力完成好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切实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三大重点工作任务。而要完成这三大任务, 教师是动力之源, 是关键所在。比如, 当前备受社会关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择校热”问题, 其实是择教师、择好教师, 突出反映了优质教育资源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 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与教师质量和水平有关;再比如,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后, 人民群众更加关注高等教育质量问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也需要既有较高理论基础又具有较高技能的“双师型”教师。解决这些矛盾, 根本的举措还是要培养出更多优质教师, 并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坚定不移地建设好人民教师队伍。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迫切要求

近些年来,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 我国教师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 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 涌现出许多模范教师, 他们的生动事迹感人至深, 但教师队伍建设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办学思想有待进一步端正, 师范教育出现了被弱化的倾向, 一些教师的素质不能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等。目前, 虽然基础教育领域的教师数量基本上是满足的, 但结构性的缺员仍然不少, 比如高中教师、中西部地区教师、农村地区教师还是不够的, 甚至短缺现象还比较严重。同时, 现在社会上对教育的指责比较多, 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也时有发生, 使得教师感到压力很大, 这也影响到很多优秀青年不愿意报考师范院校, 不愿意从事教师这个职业, 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素质教育的推进。但是, 如果我们广大中小学教师素质教育理念先进、教学方法科学, 就会使学生轻松学到知识, 同时培养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 推进素质教育, 提高教育质量, 首先还是要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将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感恩教师, 尊师重教, 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党和国家都非常重视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胡锦涛同志深切关怀人民教师和教育工作, 为全社会树立了尊师重教的模范。

2004年9月10日, 胡锦涛同志在会见出席庆祝第二十个教师节暨全国优秀教师表彰大会代表时强调指出:“人民教师是无尚光荣的神圣职业。长期以来, 广大教师和教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的岗位上, 呕心沥血, 默默耕耘, 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尊重。”

2006年6月, 胡锦涛同志在给全国模范教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孟二冬之女孟菲的回信中, 高度评价了孟二冬为人师表的高尚品德, 称赞他“不愧是教书育人的杰出楷模, 不愧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2006年9月10日, 胡锦涛同志在新疆考察时, 到乌鲁木齐第66中学祝贺第22个教师节, 并在初二年级三班黑板上写了“培育之恩, 终生不忘”八个大字, 感谢教师们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付出的劳动和心血。

2007年4月, 胡锦涛同志看望了海军大连舰艇学院方永刚教授。他赞扬方永刚教授长期在军队院校从事政治理论教学和研究工作, 为发展军队教育事业, 为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作出了优异成绩。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全军官兵要向方永刚同志学习。体现了胡锦涛同志对党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的关心和爱护, 昭示了党的理论工作者和人民教师的光荣。

2007年8月31日,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高度, 突出强调了必须坚持好、落实好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深刻阐述新时期我国教育事业的重大方针政策, 对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弘扬尊师重教风尚提出了明确要求, 对全体教师提出了殷切希望。胡锦涛同志对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评价、充分肯定和深情尊重, 是对广大教师极大的鼓舞和激励。

当前, 我们要满腔热情地关心教师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花大力气提高教师的待遇水平和社会地位。在各种媒体中, 要经常报道广大教师献身讲坛的事迹, 宣传广大教师敬业爱生、育人为本的美好品德, 让更多的人感知为师者的艰辛与崇高, 全力形成全社会尊师重教的风气。

三、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培养高素质人才, 教师是关键。没有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就没有高质量的教育。胡锦涛同志强调:“要高度重视教师培养和培训, 加大对师范教育支持力度, 积极推进教师教育创新,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为此, 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吸引和鼓励优秀人才从事教育工作, 积极创新教师培养和补充机制

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 注重吸引优秀人才当教师, 鼓励优秀人才长期从教、终身从教, 鼓励有志青年到农村、到边远地区、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建功立业。从2007年开始, 北京师范大学等六所部属师范大学率先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 吸引优秀学生读师范专业。省属师范院校也要创造条件跟进, 逐步做到免费培养师范生。师范生免费教育的推进, 正是现代教育制度的理性回归。高师院校要把最优秀的学生招进来, 积极探索“培养怎样的教师、怎样培养教师”这个事关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问题, 不断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 加强课程、教材和教学资源、师资队伍、实践环节建设, 创新教师教育体系, 不断激发学生终身从教的荣誉感、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坚定职业信念, 不断提高教师教育质量。其他重点大学和普通高校也要培养好教师人才, 支持教育发展, 为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2. 认真搞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 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教师的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1999年, 教育部启动了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并把它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课程改革从2001年的38个国家级实验区到今天义务教育新课程在全国的实施;从2004年的4个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区到今天15个省级实验区, 如此广泛的教育变革经历了充满激情的探索与创新, 基本上做到了平稳健康发展, 为中国基础教育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但是, 教师队伍结构和数量、思想观念和专业素质的不适应是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普遍遇到的问题, 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有计划、有组织地搞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 切实提高教师适应新课改的能力。要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 建立教师学习制度、校本教研制度、继续教育制度、课题培训制度、课堂观摩制度、教师论坛制度等, 努力形成教师专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机制, 促进教师相互包融、相互合作, 不断拓展专业发展视野, 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 提高教师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 提升教师的学习和创新能力, 努力实现教育家办学。

3. 改革和完善教师管理制度, 形成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机制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必须深化学校人事制度改革。要全面实施教师资格制度, 严格掌握教师资格标准, 把住入口关, 将不具备教师资格的人员调整出教师队伍, 严格控制非教学人员调入, 加强教师管理。坚持并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 努力提高学历层次, 积极培养有发展潜力的中青年骨干教师和校长, 充分发挥特级教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行教师聘用制度, 建立和完善教师流动制度, 改革校长选拔任用制度, 建立竞争上岗机制, 做好教师队伍人才流动和调整优化工作, 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人事管理体制和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 提高教师整体素质, 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促进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4. 强化教师职业自觉意识, 着力塑造教师“立德树人”的优秀形象

全社会尊重教师, 教师要增强职业自觉意识, 自尊自励, 以人民教师特有的人格魅力、学识魅力和率先垂范的言行教育学生, 以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全社会的尊重。为此, 胡锦涛同志要求广大教师, 一要爱岗敬业、关爱学生。要忠诚于人民教育事业, 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和坚定的职业信念, 把全部精力和满腔真情献给教育事业, 做爱岗敬业的模范。要关爱每一名学生, 关心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进步, 以真情、真心、真诚教育影响学生, 努力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二要刻苦钻研、严谨笃学。要崇尚科学精神, 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 拓宽知识视野, 更新知识结构, 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本领。要养成求真务实和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 恪守学术道德, 发扬优良学风。三要勇于创新、奋发进取。要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 积极探索教育教学规律, 更新教育观念, 改革教学内容、方法、手段, 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 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引导学生在发掘兴趣和潜能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努力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四要淡泊名利、志存高远。要自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带头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精神追求, 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努力做受学生爱戴, 让人民满意的教师。

5. 努力形成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风气, 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胡锦涛同志强调:“教师是神圣的职业, 应该受到全党全社会的尊敬。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大力宣传优秀教师先进事迹, 让全社会广泛了解教师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 让教师成为社会上最受尊敬的职业, 让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目前来看, 教师的社会地位不高, 经济收入也不是很稳定。特别是那些偏远山区、经济贫困地区的教师很难维持生计, 往往是靠自己对祖国花朵的高度责任感和对教育的一腔热情来完成教学任务。这些教师的工资、医疗、保险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 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但是, 令人肃然起敬的是这些教师仍然战斗在教育的第一线, 勤勤恳恳, 无怨无悔, 令人潸然动情。因此, 我们要将解决广大教师实际的困难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 积极开展为教师办实事、办好事的活动。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 从广大教师的根本利益出发, 关心教师的生活、关心教师的工作、关心教师的发展;进一步完善和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维护教师权益;切实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进一步增强广大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激发教师爱教乐教、教书育人的热情;提高教师待遇, 建立相对稳定的骨干层和出入有序的流动层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管理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学、科研环境, 在评优、分配、疗养、培训、住房等方面实行向教师倾斜, 向教学一线倾斜的政策, 为教师教书育人创造更为良好的环境。

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篇3

2011年7月31日,李林森同志因病医治无效,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尽管42年的生命如此短暂,但他却用这短暂的生命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忠诚,为神圣的党旗再添绚烂的色彩。一个公道正派、廉洁奉公的干部,一个只会为群众利益着想,以人民利益为己任的共产党员,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学习。

学习李林森同志,首先要学习他以人民利益为本,处处为人民群众着想的工作宗旨。李林森同志作为一名基层组工干部,对人民群众有着深厚感情,2004年,在担任五宝镇党委书记时,他率领五宝镇干部群众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累得三次晕倒在抢险救灾工作一线,保证了两万名受灾群众没有一个伤亡。战胜洪灾后,他又带领群众两年时间完成了重建“新五宝”的艰巨任务,被群众称为“救命书记”、“拼命三郎”。他无私资助贫困女孩上学,帮助老党员搭建新房,经常把身上的钱全部掏给困难群众,弥留之际仍然牵挂着帮扶对象,而自己治病的钱却是从亲戚那里借来的。李林森同志就是这样时刻牢记党的宗旨,把群众的利益放在心底,所干所想都是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谋实利,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使命。

学习李林森同志,要学习他恪守组织工作原则,公道正派,廉洁自律的工作态度。李林森同志在担任万源市委常

委、组织部长期间,始终坚持我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原则,任人唯贤,坚决抵制不正之风,在万源市营造了一股风清气正的干部选拔任用风气。他担任组织部长,没有利用手中的权力给干临工的妹妹转正,没有给中专毕业的亲戚安排工作。一名乡党委副书记希望得到提拔向他送钱送物,遭到了他的严厉拒绝和严肃批评。即使在自己病重靠借钱治疗的时候,也从不收受别人的一点钱财,这种廉洁自律、甘守清贫的精神是李林森同志高尚情操的缩影,是他崇高人格魅力的展现,更是我党从成立至今沉淀积累,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在经济高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今天,我们党员干部更应传承党的优良传统,自觉抵御糖衣炮弹的轰炸,克己奉公,安守清贫,做一名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共产党员。

学习李林森同志,要学习他对党忠诚,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工作精神。无论是在哪个工作岗位,李林森同志始终坚持工作为先,坚持群众利益和组织利益至上的原则。在抗洪抢险中,他身先士卒,带领党员和干部群众持续坚持在抗洪第一线;在灾后重建工作中,他始终心怀群众,为群众灾后重建忘我工作,废寝忘食;在组织工作中,他坚持原则,大胆创新工作方式和年轻党员培养模式,积极下村、下乡镇调研组织工作和党建工作,推动了当地基层党建工作。即使是在身患绝症之际,他仍然拼命工作。刚做完肝脏移植手术,他就立即重返工作岗位,宁可耽误治疗也不肯耽误工作。为了给村党支部书记上好课,他靠服用激素药强打精神,讲完课就陷入虚脱。他强忍病痛,辗转11个小时,从达州赶回

万源组织抗洪救灾。病危前夕,他还躺在家里病床上开会,一边咳血一边安排工作。他就是这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工作热情,兢兢业业,忘我工作,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壮丽事业,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学习心得体会 篇4

李林森,1969年9月生,汉族,四川省宣汉县人,大学文化,1991年9月参加工作,1994年10月入党,曾任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2011年7月31日,因病去世,享年42岁。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作出重要批示:“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正廉明、无私奉献,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

近日响应上海市党委组织党支部全体党员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与会期间,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他用短暂而又平凡的42年书写了人生不平凡事迹,向社会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忠诚、为民忠心、干事尽心的责任感,铸就了党员干部“公道正派、甘为人梯、对党忠诚、清正廉洁”的党魂,是重品行、作表率,创先进、争优秀的一个时代典范。

他燃尽生命写忠诚,巴山渠水为之垂泪;他呕心沥血铸党魂,迎得万民口碑。从他的身上看到了“态度决定一切”,他对党忠诚、对事业负责、为民服务、淡泊名利的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的感人事迹、高尚形象和崇高精神,引领着我们阔步前进。

李林森同志在担任万源市委组织部长时,他党性坚强、对党忠诚,用自己的形象为党的形象增添光彩,用生命之火映红党的旗帜。他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和高昂的工作热情,兢兢业业,忘我工作,即使身患肝癌,仍然坚守在工作岗位,弥留之际仍不忘党代会的工作。他把一切献给了党和人民的壮丽事业,在不懈奋斗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

李林森同志始终把自己置身于主人翁地位,对党无限忠诚,对百姓无限关心,对党和人民赋予他的责任自觉担当,任何时候都不动

摇。群众有危险有困难的时候,他与群众一起在现场处理;大学生刚进入岗位时,他亲自帮助解决必备的生活和工作物品、亲自对年轻干部进行培养锻炼;单位里的每一项工作,他都要亲自审阅;在生命垂危的时候,他心理惦挂的仍然是市里最为重要的党代会。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八个字描述他,丝毫不过。

作为组织部长,李林森同志“位高权重”,但他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态,始终坚守做人做事的原则,始终坚守清正廉洁的本色。在干部调整时,他坚持公道正派,不收贿赂,让有为之人有位;在亲人问题上,他坚持原则,不寻私枉法任命干部或解决亲友工作;在患病的几年,他将个人安危置之度外,心里装的全是党和百姓的事;自己家里生活艰苦,还挤出钱来帮助困难群众。

学习了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们感触颇深,深刻认识到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宽度却是可以无限延展的,生命的高度也是可以往复攀升的真理。他的一言一行,为百姓所做得到了百姓的认可与爱戴。他燃烧自己,照亮别人,将永远被人们铭记!

李林森的先进事迹感染着我们,更警示教育着各级领导干部,一个一心为民、公正廉明的好干部必然赢得群众的爱戴,做为一名基层的企业员工,我觉得重要的始终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用满腔的热情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扎实的工作作风,始终心无旁骛,毫不松懈地做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牢系着我们千万家老百姓的生活幸福,只有让人民群众好用电,用好电,才能不断提高我们老百姓的生活质量。

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心得体会 篇5

通过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给我的工作生涯上了一堂深刻而又有教育意义的课。我从李林森同志的先进事迹中得到了几点体会:

一、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李林森的心中始终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人民的公仆,是要为人民肝脑涂地、奉献一生的人。对于我来说,在工作中,很多事情都是头一次经历,需要学着去处理很多以前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在这个不断学习的过程中我要学习李林森同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凡事坚持为他人着想,乐于奉献,在工作中不怕苦不怕累,坚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意识,要真正的做实事,解决实际问题。

二、不怕苦不怕累,勇于奉献。李林森同志在担任组织部长后,积极走访调研,定期到基层巡查工作,掌握领导干部履职、班子运行和后备干部情况。在身患癌症之后,他强忍着病痛的折磨,依然拼命的工作,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样的忘我奉献精神怎能不让人感动,这样的优秀品质值得所有的共产党员认真学习。在我以后的工作中会以李林森同志为榜样,学习他不怕苦不怕累,乐于奉献的精神,尽自己的一切所能为党的事业奉献光和热!

三、注重工作实效,不走旁门左道。李林森同志在工作中坚持以实绩考察干部,他对来找他开后门想得到提升的官员说:只要你有实绩,只要老百姓拥护你,我们会考虑的!这是他的用人原则,也是为我们以后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凡事注重实效,不劳而获是可耻的,我们要用实在的工作业绩体现自己的价值,对于买官卖官等不良现象更是应该坚决抵制,做一名脚踏实地的工作者。

四、清正廉洁,坦荡做人。廉洁奉公是李林森做人原则,始终对人民群众满怀深情,在他工作期间经常用自己微薄的工资帮助困难的党员和群众,自己还倒背了一身的债务。在任组织部长之后,肝移植手术20万元中的15万元都是借的,在一些人眼中组织部长是有权的人,应该不会差钱的,可他却真真实实的是一个穷干部穷党员,连给自己治病的钱都没有。在现在的社会这样的精神实在是太难得,太宝贵了,应该得到宣传和弘扬,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廉洁奉公的队伍中来。

李林森的生命虽短暂,可他留给我们的却是太多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也远不止这些。了解了李林森的事迹之后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个人如何能做到如此的高尚与伟大,如此的不顾自己,在时下流行的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言论下,似乎我们真的应该反思,一个李林森太难能可贵,如果我们这个社会能有若干的李林森,那我想社会主义的建设会更加的高效,人民的生活也会更加的美好。我们要将李林森的精神内化于心,在实际的工作中用李林森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树立美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工作中脚踏实地,不求回报,勇于奉献。也许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党委书记,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组织部长,我们也许做不了跟李林森一样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发扬李林森的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也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兢兢业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中学习李林森的精神,并落实到工作中去,这是我们现在需要做的!

信息化管理处

李 大 新

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十大学习原则 篇6

一、学习的目的性原则

毛泽东同志认为人所从事的活动是一种具有明确目的计划性的活动,学习者的学习是个体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社会活动,学习者要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就不能为了学习而学习,也不应过于考虑学习对自己升官发财的影响,应具有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学习目标,用远大的理想和明确的目标来指引着自身的学习过程。他说学习的目的在于使学习者获得如何从事实践活动的知识和本领,具有向上的精神,养成健全的人格,成为能够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的人才,“我们求学不是没有目的的,我们的目的在改造社会。我们是求实现这个目的的学问。”在他看来学习者只有具有远大的人生理想和学习的目标,才能不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学习,而是把为国人而学,为世界人而学作为自己最为重要的责任,才能为了改造旧社会和建设新社会“永不退缩,勇往直前”,才能切实克服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才能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务。

二、学习的探究性原则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自觉的能动性是人类的特点”,因而也是学生学生学习的基本特点。因此他坚决反对传统教育派把学生当作教学的对象,让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和书本上已有知识经验的做法,极力主张教育者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究学习。早在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批评旧学校“总的坏根,在于使学生立于被动,消磨个性,减掉性灵,庸儒的随俗浮沉,高才的相与衰退”,倡导“启发式 (反对注入式) ”,提倡改变教学方式,把学生从被动地听课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在探究和讨论中主动学习,提出:“卢梭所发明的自教育,正用得着。我们尽可能结合同志,自己研究。”他认为只要方法得当,学习的内容合理得当,自己的自主探究学习肯定会有所收获的。他提出要把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解放出来,就要借鉴卢梭自然教育理论中所倡导的自教育观点和我国古代书院注重学生自学和讨论的做法,让学生在学习中以自由研究、共同讨论为主要方法进行探究学习,提出教学活动中学生要有主见,不能盲目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技能,“必须提倡思索,学会分析事物的方法,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

三、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个体的学习过程是改善自身的观念和提高自身实际工作能力的过程,因此既要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又要重视在活动和交往中学习,过于重视书本知识而忽视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是不对的,学习者要重视把书本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他说“书当然不可不读,但是光读书,还不能解决问题。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如果我们的知识分子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又在同工农群众的接近中,在自己的工作实践中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大家就有了共同的语言,不仅有爱国主义方面的共同语言、社会制度方面的共同语言,而且还可以有共产主义世界观方面的共同语言。如果这样,大家的工作就一定会做得好得多。”“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从战争中学习战争—这是我们的主要方法。”1938年3月15日,毛泽东在抗大三大队学员毕业典礼上说:“社会也是学校,一切要在工作中学习。学习的书有两种,有字的讲义是书,‘无字天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毛泽东倡导读无字书,实质上就是要求学习者“向社会学习,向实际学习,向群众学习。”

四、学习者必须始终虚心

毛泽东同志指出,在一个迅猛变化的时代,学习者要想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就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不能急躁,始终能够刻苦学习,不会因为学习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就骄傲起来,不愿继续学习了。他说:“学习一定要进行到底,学习的最大敌人是不能到‘底’。自己懂了一点,不要再学习了,这满足就是我们学习运动的最大顽敌,今天开会后要把它克服下去。”“我们这个民族,从来都是接受外国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文化的。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拒绝别的民族的优良传统。”“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把尾巴夹紧一些。……我们面前的工作是很艰苦的,我们的经验是很不够的。因此,必须善于学习。要善于向我们的先进者苏联学习,要善于向人民民主国家学习,要善于向世界兄弟党学习,要善于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即使我们的工作取得了极其伟大的成绩,也没有任何值得骄傲自大的理由。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当永远记住这个真理。”“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地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因此,他反复强调,学习者要想在学习上和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就要永远地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始终能够虚心地想书本学习,向周围的实际生活学习,向周围的人们学习。

五、学习的积累性和有恒性、专一认真原则

毛泽东同志在青年求学时代就特别注意持之以恒。还在湖南第一师范读书期间,他作过一幅有关读书的对联:“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切入一》一书的序言中写道:“惟文化进矣,人之智慧亦随而进,则所以究詰之者,仍自有道也。故究詰也同,而有获有无获,则积与不积之故也。今夫百丈之台,其始则一石耳,由是而两石焉,由时而三石四石,以至于千万石焉。学问亦然。今日记一事,明日悟一理,积久而成学。”“博与精,非但暮所能成就,必也有恒乎?曰:日行不怕千万里,将适千里,及门而复,虽决不可及,恒与不恒之分也。”1917年他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凡事皆宜有恒,运动亦然。有两人于此,其于运动也,一人时作时辍,一人到底不懈,则效不效必有分焉。”从这几段颇具哲理的文字中看出,毛泽东同志在学习的实践中已经认识到学习者要拓宽自身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能过于依靠短时间的突击,应当切实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知识的积累,要有恒心和耐心,要持续不断地长期坚持学习。

毛泽东同志在学习的实践中还认识到学习过程就是发现事物间蕴藏的规律或联系的过程,学习者如果没有认真求实的态度很难现事物间蕴藏的规律或联系的,道理很简单,“有恒矣,而不用心,亦难有效。走马观花,虽日日观,犹无观也。心在鸣 (鸿) 鹄,虽与俱学,勿若之矣。”在他看来,学习者对待学习科学的态度是实事求是,‘自以为是’、‘好为人师’那样狂妄的态度是决不能解决问题的。……唯有科学的态度和负责的精神,能够引导我们民族的解放之路。”他关于认真的名言是:“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共产党最讲认真。”“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任何一定调皮都是不行的。我们还是老实一点吧”。要求学习者以高度认真的态度对待学习。

六、学习的基础性和条理性有机结合原则

1917年毛泽东同志在《一切入一》一书的序言中写到:“高以下积,洪由纤起,在乎人之求之而已。等积矣,又有大小偏全之别,庇千山之材而为一台,汇白家之说而为一学,取精用宏,根茂实盛,此与夫执一先生之言而姝姝自悦者,区以别矣。虽然,台积而高,学积而博,可以为至矣,而未也。有台而不坚,有学而不精,无以异乎无台与学也。学如何精,视乎积之道而已矣。积之之道,在有条理。”从毛泽东同志的上述文字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不是随心所欲地学习知识的过程,要想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所成就,有所收获,增强学习的后劲,就必须认真地处理好学习的基础性和条理性的关系,要尽量地打好学习的基础,同时又要使所学的知识具有条理性,学习者如果学习的基础不牢固,知识的条理性很差,必然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和效率,道理很简单,“唯学如基础,今人无学,故基础不厚,时惧倾圮。”“为学之道,先博而后约,先中而后西,先普通而后专业。”因此,他反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中不能贪多求快,要注意切实学好通识知识 (基础知识) ,为以后的学习打好牢固的基础,并要注意知识的广博性和条理性。

七、习者要有挤”和“钻”的精神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个体的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外界刺激的过程,而是他们运用原有的知识经验去探究新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要想在学习中有所进步和收获,就必须具有“挤”和“钻”的精神,挤出时间来学习,对不懂的东西采取钻研的精神来学习。针对工作忙,没有时间学习的情况,他说:“‘没有工夫’,这已经成为不要学习理论、懒惰的根据了。共产党人不学习理论是不对的,有问题就要想法子解决,这才是共产党人的真精神。在忙的中间,想一个法子,叫做‘挤’,用‘挤’来对付忙。好比开会的时候,人多得很,就要挤进去,才有得座位。又好比木匠师傅钉一个钉子到木头上,就可以挂衣裳了,这就是木匠向木头一挤,木头让步了,才成功的。……”建国初期,他极力反对一些人把过多的业余时间用在打麻将、打扑克、跳舞上,强调指出过多地玩不好,人们“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和时间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在他看来,学习者在战略上要藐视学习中所遇到的各种困难,对学习要有必胜的信心,同时在战术上要重视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想办法去克服遇到的各种困难,“工作忙就要‘挤’,看不懂就要钻,用这两个法子对付它,学习是一定可以获胜的。”

八、继承与创新有机地结合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认为文化知识是人们在长期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创建起来的,要实现个体的社会化,使个体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就必须以学习人类已有的文化知识遗产为主,但学习文化遗产不是要全盘接受,而是要结合社会和自身的实际需求进行批判性地继承和创新。他说:“中国的长期封建社会中,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发展过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是发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条件;但是决不能无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须将古代封建统治阶级的一切腐朽的东西和古代优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带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东西区别开来。”“中国应该大量地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作为自己文化食粮的原料,”“我们的方针是,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我们应该在中国自己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西洋有用的成分。……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上最积极、最主动、最少保守力量,不应该抹煞他们的特点,强迫他们接受既定的书本知识,否则他们就会成为背书的机器,而不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新人。他认为古今中外所有有所作为的人都是善于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的,学习者要想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就必须学习和继承古今中外的科学文化遗产,但学习和继承人类文化遗产不能不能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要善于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自身的实际批判性地继承,并在新的条件下进行大胆地去去探究,不断地创新和发展。他说:“现代学术的发展,大半为个人的独到所创获。……岂知到古今中外真确的学理,伟大的事业,都系一些被人加着狂妄名号的狂妄人所发明创造来的。我们住在这繁复的社会,诡诈的世界,没有批评的精神,就容易做他人的奴隶。”他主张学习者不要惧怕权威,惧怕习惯势力,惧怕定论,要敢想、敢做,在尝试中学习,在失败中学习,要富有探究的精神,“主张彻底研究,不受一切传说和迷信的束缚,要寻着什么是真理”,做一个具有大无畏精神的创新人才。

九、劳逸结合与全面发展原则

毛泽东同志认为学生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增加知识而增加知识,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成为身心和谐发展的人才,要提高学习的效果和学习的效率,就必须注意把学习和休息、体育锻炼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绝对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他对传统学校教育教学中忽视学生身心健康的弊端进行了严厉的批判,指出:“诸君﹗我们是学生。我们好苦,教我们的先生们,待我们做寇仇,欺我们做奴隶,闭锁我们做囚犯。我们教室里的窗子,那么矮小,光线照不到黑板,使我们成了‘近视’。桌椅太不合式,坐久了便成‘脊柱弯曲症’。先生们只顾要我门 (们) 多看书,我们看得真多,但我们都不懂,白费了记忆。我们眼睛花了,脑筋昏了,经血亏了,面色灰白的使我们成了贫血症,成了神经衰弱症。我们何以这么呆板?这么不活泼,这么萎缩呵﹗都是先生们强迫我 (门) 们不许动,不许声的缘故。我们便成了‘僵死症’。”他认为体育在学生的学习中占有重要位置,“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他说学习者身心健康水平不高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如读书成了习惯,便一直读下去不知休息。照卫生的法则,用脑一点钟,应休息十五分钟,……。我看中国下力人身体并不弱,身体弱就只有读书人。”因此他反复强调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千万不要忽视体育锻炼,要切实妥善安排学习、锻炼、娱乐、休息的时间,“使学习者养成工读并行的习惯,至少也要养成读书和游戏并行的习惯”,使他们的学习过程同时也成为增强学生体质,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过程。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对青少年的学习发表了许多指示,要求青少年学生身体好、学习好和工作好,他说:“十四岁到二十五岁的青年们,要学习,要工作,但青年时期是长身体的时期,如果对青年长身体不重视,那很危险。青年比成年人更需要学习,要学会成年人已经学会了的东西。但是,他们的学习和工作的负担都不能过重……”“我提议,学生的睡眠时间再增加一个小时。现在是八个小时,实际上只有六、七个小时,普遍感到睡不够……一定要规定九小时睡眠时间。要下一道命令,不要讨论,强迫执行。”“一方面学习,一方面娱乐、休息、睡眠,这两方面要充分兼顾。……理由很充分,就是为了保护青年一代更好地成长。”

在毛泽东同志看来,学习者的学习目的不是单纯地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更好地为改造旧社会和建设社会服务,要达到这样的目的,仅仅重视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是很不够的,还要注意把个人的学习和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尽可能地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全面发展,成为社会和人民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又红又专的人才。

十、师友互动原则

毛泽东同志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是孤立地获取知识技能,而是在教师、同学及其他人的启发或帮助下通过活动和交往来掌握知识技能的,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个体孤立地研究学问,很难有所进步和收获,“‘学问’这个词很有意思,就是既要学,又要问。”道理很简单,“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友不博则见不广,少年学问寡成,壮年事功难立。”个体孤立地研究学问,“是浪战,是用力多而成功少,是最不经济的。”他说要消除这种孤立学习的弊端,就要加强学习者之间的交流讨论,“要治这种弊,有一个法子,就是‘共同的讨论’。”“有师有友,方不孤陋寡闻。”也就是说学习者离开了教师、同学及他人,离开了与他人的活动与交往,他的学习范围及其学习的效率、效果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根本不可能达到增长知识、增加才干的目的。他强调学习者应切实打破国人孤立地研究学问的陋习,要消除门户、年龄、职业、性别等方面的界限,拜那些水平高、素养好的人为师,要有“善于人同,取人为善”的勇气,做到“人有善,虽千里吾求之”,“相互做先生,相互做同学,做中学”,要学习孔子的“每事问”,善于向别人请教,善于虚心地学习别人的长处,在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过程中不断地完善自身的修养。

十一、终身学习的原则

毛泽东同志在长期的学习实践中认识到,在科学文化知识迅猛增加的时代,学习是没有也不可能有终结的,学习者在学校里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固然很重要,但又是很不够的,学习者要想适应时代发展变化的学习,除了要在学校里参加正规学习以外,还要终身参与学校以外的学习,活到老,学到老。他说:“予维庄生有言:吾生也有涯,而智也无涯。今世学问之涂愈益加辟,人事日益藩衍,势有不可究詰者。惟文化进矣,人之智慧随而进,则所以究詰之者,仍自有道也。”在他看来,这个“道”就是终身学习。在他看来,“从古到今真正有学问的人,不是从学堂里学来的。”“学习马克思主义,不但要从书本上学,主要地还要通过阶级斗争、工作实践和接近工农群众,才能真正学到。”因此他强调学习者除要重视学校的正规学习外,还应该特别重视学校以外的终身学习,“学习者“进学校可以进,但是这只是进一个门而已,要求得进一步的学问,一定要在学校外边学习,要长期地研究。”

毛泽东同志形象地把长期参与终身学习称为在‘长期大学’或‘无期大学’里学习深造,认为这种大学很适合各种学习者的学习,也能够满足学习者多方面的需求,因此他要求所有愿意学习深造的人,都应当进这种长期大学或无期大学里学习。他说:“我们这个大学,可算是天下第一,叫做无期大学,年纪大一些没有关系,只要你活着,都可以进我们的大学。我们这所大学,是延安的独创。不过是任何人都可以进的,不论在什么地方,华北、华中、华南各地,不论什么人,共产党员也好,不是共产党员也好,都可以进这所大学。”“在座的同志,全党的同志,研究学问,大家都要学到底,都要进这个无期大学。”毛泽东同志强调学习者要想在长期的学习上取得成就,就必须具有永久奋斗的精神,下苦功学习。他说:“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我们现在许多同志不下苦功,有些同志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打纸牌、打麻将、跳舞这些方面,我看这不好。应当把工作以外的剩余精力主要放在学习上,养成学习的习惯。”在他看来,学习者如果具有永久奋斗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肯定会在学习中有收获的。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可以看出,毛泽东同志在广泛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十条学习的原则,这些原则注重发挥学习者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强调学习的目的性、系统性、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学习的终身性,这些颇具新意的观点,形成了注重学习者的主体精神,重视学习者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完整的学习原则体系,为当代学习理论的科学化、现代化做出了极其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3.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中共湖南省委《毛泽东早期文稿》编辑组.毛泽东早期文稿 (M) , 长沙:湖南出版社.1990.

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心得体会 篇7

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宋金辉

通过中组部号召学习四川达州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李林森的先进事迹。使我读来感慨万千,李林森,视忠诚高于天,视责任重如山,铮铮风骨而不倒,燃尽生命而不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成为他为官一生做好的注脚。正如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所批示的:“李林森同志是一位公正廉明、无私奉献,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基层组织部长。”他对党忠诚、信念坚定的政治品格,学习他公道正派、公正廉明的职业操守,学习他与时俱进、开拓有为的进取精神,学习他自强不息、无私奋斗的崇高品德,学习他心系群众、真情为民的公仆情怀。

一、以李林森为镜树正“五观”

李林森同志虽然一生短暂,但用一言一行塑造了一名组织部长公道正派、清正廉洁、无私奉献的崇高形象。作为组工干部,要以李林森同志为镜鉴,从做人、做事、用权等方面进行对照察看,见贤思齐,树正“五观”,争做“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模范。

作为一名组工干部,向李林森同志学习:

1、要学习李林森公道正派、坚持原则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用人观。选人用人是组织部门的重要使命,举贤荐能是组工干部的应尽职责。

2、要学习李林森开拓创新、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3、要学习李林森心系群众、一心为民的优良作风,树立正确的群众观。组织部门是干部之家、党员之家、人才之家,组工干部的工作本质就是为人民服务。组工干部要像李林森那样,心里装着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心存百姓事,冷暖知民心,做一个对百姓“有情有义”的党员干部。

4、要学习李林森从严律己、清正廉洁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组工干部由于工作性质的关系,可能会成为别有用心的人的腐蚀与进

攻的目标,能否自觉做到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至关重要。作为组工干部我们一定要强化自律意识,加强党性锻炼和从政道德修养,常修为官之德,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立身做人的尊严。要坚持为民用权,秉公用权,依法用权,坚决反对只讲面子、不讲真理,只讲感情、不讲原则,只讲关系、不讲党性的不良倾向,自觉做到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私,树立组工干部“俯仰无愧”的崇高形象。

5、要学习李林森牢记使命、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怀,树立正确的忠诚观。忠诚,是一个人首要的政治品德,是对每一个党员干部最根本的要求。李林森同志把党的事业当作生命,他与死神赛跑,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同病魔作斗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体现出对党的事业的无限忠诚。而与李林森相比,有的组工干部缺乏忠诚品质,耐不住寂寞,坐不得冷板凳,还有的因事业暂时的曲折等原因而改变信念,走上违规乱纪的道路。作为组工干部,要把忠诚作为工作生活的第一要义,始终保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甘为人梯,乐为基石,善为伯乐,无私奉献,做到钟情于党的事业、忠实于党的事业。要保持高度的职业忠诚,树立对组织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党、对人民、对组织工作竭忠尽责,力争做一个组织信任、人民信赖的人。要把忠诚体现在干事创业的行动上,体现在为民造福的成效上,舍得付出,舍得奉献,在奋斗中享受工作的乐趣,以出色的工作赢得群众的尊重。

二、从李林森事迹中思考我们的价值定位

要找准自己的价值定位,首先要明白,我们是什么人,我们不同于什么人?身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是一名合格的党员。有为民服务之心,有为民服务之能,我认为这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党员身份,再加上国家干部身份,就已经注定我们不可能形同于其他普通民众,不可能仅仅为了自己的家庭、自己的生活而忙碌,我们的价值取向不

应该只盯着满足自我的发展。先进人物的事迹令人感动,确实不是人人都能像他那样做到,但最关键的是要调整自己的价值定位,从而指导自己的一切行为。

价值观发生扭曲,发生错位,在社会转型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代表性,而政府官员的价值定位如果出现偏差,势必对整个社会群体的价值观造成极大的恶性冲击,基至会有其他社会领域效仿,引发社会秩序的混乱和社会怨气的上升。随着社会阶层多元化的形成,党员干部、政府官员作为社会个体,因为个人收入、就职环境、人脉关系等因素的不同,也开始逐步进入了不同的社会阶层,而就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弱势群体仍是一个最大的社会阶层,党员干部、政府官员必须跳出自己的生活圈,关注更广泛的弱势群体。李林森,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如果继续当教师,他也一定是一个出色的好老师,但他“心忧国事,情系民生”的知识分子情结却让他毅然选择了走进偏远乡村,洞察贫困山村农民的疾苦,为一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没有这种真正走入弱势阶层群众的决心和勇气,是不可能升华为李林森那样的价值取向的,而这对于现在的年轻党员干部来说,却有着先天的不足。

三、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我对自己提出了以下要求:

1、勤学善思,做知识广博性组工干部

学习是能力的源泉、成功的基础。作为一名组工干部,更要紧跟时代步伐,勤于学习,开拓视野。不仅要学理论、学业务、学技能,更要学做事、学做人、学道路。要向书本学、向同事学、向领导学,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习惯、一种享受。没有学习就如同没有吃饭一样,把学习作为生活的必需。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要把学习和思考有效结合起来,既要重视学习,也要不忘思考。在学中思,在思中学,学思结合。

2、开拓创新,做思想解放型组工干部

创新是组织部门永葆活力的源泉。要自觉增强创新意识,努力把思想观念从不合时宜的传统认识中解放出来。在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让各项工作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有所开拓、有所创新、有所发展。要大胆的探索、勇敢的尝试,切不可畏手畏脚、裹足不前,更不能为了创新而创新。我所理解的创新就是立足现实情况,寻找出更佳合理的解决方法,创新不是目的,更好的解决发展难题才是我们追求的效果。

3、争先创优,做拼搏有为型组工干部

工作做好也是干,工作做坏也是干,横竖都是干工作,为什么不干好它呢?花一分精力和花十分精力的区别不在于是否花费了力气,而在于结果的大相径庭。没有拼搏精神的工作,犹如磨洋工,除了浪费时间外,没有任何意义。只有拿出钉子般的精神,追求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不为与别人争,只为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精益求精,不仅把工作干了,还要把工作干好、干出特色、干出亮点。

4、爱岗敬业,做服务奉献型组工干部

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心得体会 篇8

心得体会

俗话说,做好事做实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实事。学习张林森同志,就要学习他用毕生精力践行一名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忠贞不渝地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一辈子不为权力所累、不为地位所累、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私情所累,始终保持清正廉洁的公仆本色。作为新时期的党员领导干部,我们应该以张林森同志为榜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利益观,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扎实的工作作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学习张林森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张林森同志出身贫寒、经历坎坷,饱尝了作为一个农民的所有辛酸苦辣。他凭着一腔热诚、脚踏实地的奋斗一步一步成长为领导干部后,始终保持恪守信念、清正廉洁、艰苦朴素、一心为民的高尚情操,他一生艰苦朴素,始终如一地践行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通过学习,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努力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任何时候不能因为身份地位的改变而忘本变质。

学习张林森同志,就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操。试想,如今这样的干部、这样的领导还有吗?这正是张林森同志人格魅力的高大和高尚所在,他永葆本色、锲而不舍的精神,是我们党的宝贵财富,是我们广大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学习的楷模。学习张林森同志,就要学习他埋头苦干、开拓创新的精神,直到生命最后一刻,把毕生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献给了生他养他的这片土地。

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心得体会 篇9

一要提高认识, 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和部署上来。中央领导同志的贺信和讲话, 高屋建瓴, 内涵丰富, 情真意切, 要求明确, 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定不移地建设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信心和决心, 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做好教育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精心组织, 制订切实可行的学习落实方案。要采取报告会、学习会、座谈会、研讨会等多种方式, 使广大教育系统干部和师生员工全面了解、深入领会、准确把握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和文件精神。各级领导干部要切实发挥模范带头作用, 做到学习在前、贯彻在前、落实在前。要通过学习, 进一步增强做好新时期教育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 不断开创教育改革发展新局面, 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二要落实责任, 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适应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新期盼, 充分认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 全面落实责任, 切实加大投入, 完善政策措施, 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促进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一是均衡配置办学资源, 二是合理配置教师资源, 三是规范农村学校布局调整, 四是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

三要全面推进, 努力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充分保护、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 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 也是满足人民群众接受更好教育的迫切需要。一是把师德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二是大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三是建立健全教师管理制度, 四是切实保障教师合法权益和待遇。

四要深入宣传, 努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 广泛学习宣传中央领导同志贺信和讲话、国务院政策文件精神、先进教师感人事迹、“两基”重大成就和各地各校经验成果, 努力营造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

五要周密部署, 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二是制订落实方案, 三是强化督导检查。

袁贵仁部长在教育部党组会议上强调, 要以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指示和讲话精神为契机, 紧紧围绕重点问题、关键环节, 尽快拿出实招、硬招、新招, 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一是切实加强师德建设。各级各类学校要切实负起责任, 将师德表现作为评价、晋升的首要内容, 增强教师的社会责任感。要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 促进形成重德养德的良好风气。二是引导教师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严格执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 中小学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要始终深入教学一线。采取有效举措鼓励和支持广大教师认真履行职责。三是改革完善教师管理制度。健全符合教师职业特点、体现岗位绩效的工资分配激励约束机制, 建立能进能出的聘用机制。四是逐步在全国推广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鼓励支持地方结合实际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 拓宽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教师补充渠道。五是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农村和艰苦边远地区教师待遇, 让广大农村教师留得住、有发展、受尊重。建立县 (区) 域内教师、校长交流制度。六是加快建立以课程标准和学生全面发展标准为主的科学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真正提高教育质量,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七是推进考试制度改革。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公平公正的原则, 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 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业水平和整体素质, 并让学生有多次选择机会, 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八是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切实加强民办教育的统筹、规划和管理, 进一步清理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性政策, 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进入教育领域。

学习李林森同志的心得体会 篇10

李林森同志是在全党创先争优活动和全国组织系统“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中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他的成长轨迹和人生抉择,他“愿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新时期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组织部长的职业操守、领导干部的崇高风范。

李林森的先进事迹感染着我们,更警示教育着各级领导干部。一个一心为民、恪尽职守、公正廉明的干部必然赢得人民的尊重和颂扬。作为组工干部,我们更应该深刻思考,我们应该向李林森同志学什么、怎么做。

作为年轻一代,我们要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认识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的重大意义。重要的是学习李林森同志立足本职、扎实工作、勤勉敬业、履职尽责,以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党立威、为国尽责、为民兴业。学习李林森同志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丹心、一身坦荡,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无限牵挂,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伟大的事业孕育崇高的精神,崇高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我们要以李林森同志为榜样,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进取意识、使命意识,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顽强拼搏,艰苦奋斗,为实现自身、社会梦想奋斗终身!!

学习李林森同志先进事迹 篇11

2011年7月31日,万源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李林森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精神将与我们同在,并且生生不息。平时那些关于人性冷漠、官员腐败的新闻看多了,身上也有了些愤世嫉俗的味道。然而在看了李林森的相关事迹之后,我深受感动,意识到真心实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废寝忘食的干部还是存在的,并且不在少数,他们默默无闻地为我们付出,不求回报。李林森的事迹给了我深深的震撼,他身上两点尤其令我佩服。

其一,他为人民无私奉献,不求回报的精神。他是万源市干部群众眼中 “党员干部的标杆”、“铁打的汉子”、“追求完美的工作狂”。没日没夜的工作终于使他倒下了,转院到成都医院,诊断结果:肝癌晚期!当他得知这一结果之后告诉妻子,“不要对外说病情,不能给组织添麻烦,不能让父母痛苦。”他拿出全部积蓄,又向妻弟、妹妹借了近15万,筹齐了20万医疗费,悄悄到北京301医院做了肝脏移植手术。术后2个多月回到万源,他只告诉大家,自己只是做了个“胆管搭桥手术”,就又投入到工作中。尽管经常被剧烈病痛折磨得脸色发黑、身体浮肿、面容憔悴,但他依然不改“拼命三郎”的本色,审签文件、组织会议、接访群众、下乡调研……只有中午或晚上,他才会拖着疲惫的身体独自去医院打静脉留置针。

因为太操劳,李林森出现严重的术后排异反应,转氨酶陡升到300多,手指、脚趾关节开裂,拿东西、走路钻心地痛。他赶到重庆

大坪医院复查治疗。刚到第一天就接到万源市委的电话通知:第二天召开市委常委会。他当即要求出院。主治医生很震惊:“你哪里是来治病的,简直是把生命当儿戏!”“你今天敢走,今后就不再收你入院!”“医生,事情紧急,我必须得回去啊!”李林森丢下这句话,连夜赶回了400公里外的万源。

凭着莫大的勇气和常人难以想象的毅力,李林森拖着重病之躯坚持工作了1年零9个月。2011年4月20日中午,参加完市委会议,病情严重恶化的李林森被家人送进重庆大坪医院。经诊断:李林森又患上肺癌,同样已是晚期!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

直到最后一刻,他都没有忘记他的工作,他的人民,他还在为自己太早离去,不能继续为人民服务而自责,他向市领导发出最后的短信:“感谢领导的关心关爱,自己的工作远没做好,惭愧呀——不争气的李林森。他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在工作中兢兢业业,为了工作经常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废寝忘食的工作态度令我折服,也使我找到了与他的差距。

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求索取,面对利益的诱惑,他不为所动,在重病之下,在面对高额的医药费的时候,他也能有坚定自己的信念,坚持不收取一分一文,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李林森同志生前说过“我这个组织部长不是给个人当的,是给党当的,是给老百姓当的!”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无论职务如何变化,环境如何变迁,他始终保持对名的超然、对利的淡然、对权力的敬畏,一生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清正廉洁,无私奉献,从不用手中的权力徇私情、谋私

利。我希望以后当我在工作上面对诱惑,面对挑战的时候,也能像李林森这样毫不动摇,坚定自己的信念。我相信他的精神将永远指引着我,照耀着我。

李林森给我留下的第二个深刻印象就是他工作中的创新精神。他刚任组织部部长时,抛出一句响亮的话:“穷县更要争一流,小县也要有大作为!”,“我们的组织工作必须主动服务中心、服从全局”,“基层党建必须创新出彩出色”。

作为一名从基层成长起来的组织部长,李林森一直在思考:如何在村级组织换届中扩大选人视野,探索更加民主的村干部选任模式。他大胆实施了扩大村干部民主选任的“四评村官”模式,想干事儿的人先“自我荐评”,村民们再来“群众相评”,提出村干部参选标准,推荐自己心目中满意的人选;经“组织考评”后,再开展“公开竞评”,参选者在全村人面前发表 “施政演讲”,由村民投票选出最满意的干部。他任组织部部长以来,万源先后有18名优秀乡镇党委书记被提拔重用,11名长期坚守边远高寒山区乡镇的党委书记被交流回市级部门。

正因为他的创新使得村中干部的平均年龄年轻化,文化程度大幅提升。这种干部选人方式,使得家族势力、裙带关系甚至贿选顽疾不攻自破。他将追求卓越,不甘平庸作为自身工作的不竭动力,他用使不完的劲、想不完的点子,推动万源组织工作不断创新发展。这种创新精神不是随便就能学来的,是要我们不断深入了解我们的工作,不断思考研究才能得出的。

上一篇:五年级上册知识点下一篇:部门介绍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