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康乃馨

2024-09-12

我心中的康乃馨(共15篇)

我心中的康乃馨 篇1

襁褓中,是她用甘甜的乳汁,浇灌我绽开蓬勃的生命;幼儿时,是她用结实的双手牵着我奔跑跳跃走路;童年时,是她用深情的呼唤让我走出病魔的控制,走向健康;少年时,是她用期盼的牵引让我走入知识的殿堂,做一个有着知识的人!

她,就是我的母亲。

有人说,母亲是山,给孩子最深厚的滋养。我说,母亲是纤夫,而我是母亲纤绳紧紧系着的小舟,一步步被母亲牵引着,走向人生的道路

我的母亲,是一位可爱又可敬的老师。她有一头乌黑的头发,长长的眼睫毛,非常令人喜欢,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明亮的眼睛被一副高度眼镜遮住了。

她对学生认真负责,对我毫不亚于他们。什么?不信,那就看看她给我安排的周六·日课程表!周六上午:英语。下午:书法。周日也是如此。之后,除了休息就是读书,写字。嗨,每当提到这里,我不免有一丝狠妈妈的情感涌上心头。每当我说改课程表时,她总说都是为了我!

别人都说,你妈妈对你这么不好是不是不爱你呀?错了,虽然她对我很严厉,但她对我的爱我还是能体会出来的。记得那次我去北京做一个手术,手术前,妈妈一再叮嘱我怎么办,怎么办的,可我一句也没听进去。手术中,我从狭小的门缝中见到妈妈焦急的`目光和我期盼的目光交融在一起,望见了妈妈额前豆大的汗珠和细细的皱纹。手术后,妈妈急切地问我怎么样,哪儿不舒服,可我在心里说她真唠叨。

啊!母亲,你就是我心中永远开不败的那一枝康乃馨!

我心中的康乃馨 篇2

一、为人师表

教师往往是学生心中的偶像, 一言一行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在工作中, 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 增强学生前进的动力, 而且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例如, 学生打扫卫生时, 认真打扫的少, 打打闹闹的居多。于是, 我就和他们一起值日, 边干边教他们怎么做。慢慢地, 学生就能自觉打扫卫生, 不再需要教师安排和监督。课间休息时, 我会到教室里走一圈, 看见地上有纸屑, 我就弯腰捡到纸篓里;看见没有打扫干净的地方, 我就自己动手。时间长了, 学生耳濡目染, 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教室里总是很清洁。

二、爱岗敬业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 我总以自己能成为教师中的一员而自豪。我热爱自己的学校, 热爱自己的学生, 做到教书又育人。在平时的工作中始终坚持以德育人, 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尊重每一个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在于如何爱儿童。”我为取得成绩的孩子感到高兴, 也能谅解学生学习中的失误,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教师是他们学习上的好帮手和生活中的知心人。

三、热爱教育

师德的重要体现在于奉献。一个教师在对待学校工作时, 不光是锦上添花, 更重要的是雪中送炭。教师很少能干出轰轰烈烈的业绩, 但一批又一批学生在我的引导下成长、成才, 我觉得很骄傲。师德是教师的灵魂, 是教师职业理想的翅膀。教师的工作是神圣的, 也是艰苦的, 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 这种付出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一个热爱教育事业的人, 要甘于寂寞、甘于辛苦, 受得住挫折, 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捧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四、关心学生

教师要努力做到关爱每一位学生, 让他们都充分得到个性上的发展, 做到及时调查、发现, 及时沟通、反馈。尊重学生, 不打骂、体罚学生, 以“循循善诱”为主要策略, 让每一位学生心中感觉到教师是可以接近的, 是值得敬重、佩服的, 是一位合格的教师。

关爱学生是师生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只有尊重学生, 才能教育学生。在学生心目中, 具有爱心和渊博知识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教师要对学生保持一颗挚诚的爱心, 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关爱学生时要严字当头, 爱字包容, 循循善诱, 去启发、去教育他们。

我心中的康乃馨 篇3

毋庸置疑,《猫》寄寓了作者对当时社会人生的感触。文中的三只猫的种种不幸遭遇 ——或“死亡”,或“失踪”,正是当时社会现实中千百万弱小者悲惨命运的象征。同样,文中弥漫着阴郁的氛围,也正是当时黑暗社会的写照。

文中着力写到的三只猫,不论是刚来时如何如何,还是后来怎样怎样,始终凝聚着作者的情思。

第一只猫是三妹的宠物。它“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三妹和它玩耍甚欢。同时,它的存在也让我可以“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从而在“心灵上感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让我们的生活充实了许多。以至于它的“活泼”、乃至后来身体的“消瘦”、“不肯吃东西”、毛的“污涩”等,一直牵着三妹和我的心:“我们都很替它忧郁”。后来它还是在我们的关注中死了,三妹“很难过”,我“心里也感受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个月来相伴的小侣”。此处,看似平淡地叙写了一只普通小猫的生与死,文字中却真实地流露出作者对旧时代像这只小猫一样的普通人命运的凄婉的伤感,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生命的爱怜。

第二只猫是全家的宠物。它“更有趣”、“更活泼”,还“会爬树”、会捉蝴蝶、会捉老鼠,尤其与第一只猫不同的是:“一点儿也不怕陌生人”。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查问个好几次”。三妹常“指它笑着骂”,更是我“饭后的娱乐”。可是,第二只猫终于在大家的关心、关注中失踪了。第二只猫的失踪牵动大家的心,三妹“慌忙跑下楼来”,“家里人都忙乱的在寻找”,“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后来听说“隔壁周家的丫头”看到猫被人捉去却不闻不问不阻止,实在是太冷漠。捉猫的人更是自私自利,只顾自己快乐而不顾别人的伤痛。当被证实失踪时,我“怅然地、愤恨地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并且“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在这里,第二只猫的亡失,更多地寄寓着作者对当时社会世态的讥讽。

第三只猫的到来完全是出于一个巧合,是出于对生命的爱惜——“我们如不取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第一、二只猫是向别人“要”来或专门从亲戚家“带”来的,而第三只猫是“拾”来的。第一、二只猫活泼、漂亮、可爱、有本领,讨人喜欢,可用于玩耍、打发时间,所以被奉为掌上明珠。而第三只猫“好像是具有天生的忧郁似的”,而且是“终日懒惰的伏着”,不能给我们带来半点乐趣。大家对它都没有好印象,“都不喜欢它”,它在我家只是“一只若有若无的动物”。更不可思议的是仅仅因为它常常对着笼中的一对芙蓉鸟的凝望——也许是羡慕鸟儿的快乐,也许是慨叹自己的悲惨经历和孤苦伶仃的生活吧,当鸟儿死了一只的时候,便遭到了大家不约而同的怀疑:“大家都去找这可厌的猫,想给它以一顿惩戒”,还被认为是“畏罪潜逃”。找到它时,我更是“怒气冲天”,拿起“木棒”,“追过去打了一下”,“心里还愤愤地,以为惩戒还不够快意”。猫终于死了,蒙受了太多的冤屈而死,它没能为自己表白,只是默默的忍受。

我心中的荣辱观 我心中的梦 篇4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当胡锦涛总书记那铿锵高昂的词调伴随着轻柔的春风缓缓流淌,以烟雾的姿态在空气中弥漫,充满我的“凌波潭”,再渐渐沉入“潭底”时,我的心灵被一种坚强的信念触动了,闭上眼,那些掷地有声的精辟论断便在脑海中盘旋下去。

一泓清泉,使沉寂荒芜、苍凉无边的茫茫大漠,有了一丝灵气、一线生机、一缕柔情。贫瘠的沙漠从此凭添几分神秘,她眼波流转、明眸善睐了。而一种信念,更使心志不坚、思想模糊的人们有了前进的方向、价值的尺度、做人的原则。痛快饱饮几口信念之水,感觉精神百倍,漫漫人生之旅从此凭添几分坚定,她流光溢彩、色彩斑斓了。或许,这就是一种力量。

一直认为,历史的车轮留下的不仅仅是辙迹,还留下了丰富灿烂的文化智慧。走出洞穴,走出山林,走向平原,走向现代化„„也曾刀耕火种,也曾烽火狼烟,也曾对歌秦关汉月,也曾飞镞古道长安,也曾魂断紫禁城阙,也曾庆典于天安门前„„曾记否,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胡锦涛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难道这些不正是历史的见证、文化智慧沉淀的结晶吗?

是的,年少轻狂的我一直梦想自己是生命之巅那顶璀璨夺目的王冠的拥有者。孰料,对比这短短八句话语之后,才发现自己是那么渺小,那么自不量力,犹如羽翼未丰的雏鸟,微不足道的泉眼,兀自矗立的小苗„„想想数年以后,自己会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践行者,但绝不会成为此类论断思想的提出者。于是,平静心情才懂得,古今中外并不乏大智大勇之人,但成就历史者却又是其中的寥寥数人。至此,心境豁然开朗:与其不切实际的幻想,倒不如静静坐下来,认真揣摩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的真谛。

凉风吹过窗台,孰料已是金秋季节,但那个阳光明媚的三月天我会镌刻于心中,因为那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诞生之时。权衡荣与辱于一线间,我心中已万分明朗,“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会成为自己一生的追求,不急不躁,不折不扣。

我心中的康乃馨 篇5

我在一瞬间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我打开窗子发现:车子像一条长龙,来来往往,川流不息。一栋栋高楼大厦屹立在公路的两旁,路边一丁点绿色也没有。只有车子、人和房子,除了车子、人和房子外还是车子、人和房子。那长龙似的汽车排放出的废气简直可以说是臭气熏天啊!来逛街的人都得戴上口罩。现在的科学家啊整天发明什么保姆机器人啊,清洁机器人啊,什么事情都让机器人来做,让人们都变成非常的懒惰。虽然高科技可以让我们的生活既方便又快捷,但是,我们也不能滥用,浪费资源、能源,如果还一直这样下去,我们的能源迟早是会消耗光的,迟早是会面临世界末日的。

一瞬间,我又来到了另外一个世界:幽幽湖边,风车、绿草、小瓦房,多么惬意,红红火火的郁金香花田,阵阵芳香;风车悠悠转!这是梦吗?这样的美景真像一幅浓郁的油漆彩画啊!到处弥漫着绿色,连空气也飘着青草香味,四周一片绿油油的,风车也停了下来,我陶醉在美景中!我在陶醉中发现:我的身边有许许多多的小动物,有:活泼的小狗,可爱的小兔子,勤劳的老黄牛,漂亮的梅花鹿……啊!我一觉醒来才发现这是梦啊,但是,这不就是我心中所盼望的家园吗?

现在只因为人类不爱护我们的家园,不断地扔垃圾,化工企业不断的增多,废水、废气等等都得不到有效的治理。还有一点。就是人类随意的砍伐树木,从而造成了我们的地球水也少了,树也少了;动物也越来越少了;草地也不见了;清澈的河水、茂密的森林、蓝蓝的天空都消失得无影无踪了,这些都给我们的地球造成了很大的破坏。使我们生活在一个被污染的环境里,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树不仅能美化我们身边的环境,还可以吸走二氧化氮,释放出氧气,启到了净化空气的作用。可以这样说,没有了树木就没有了我们人类,可见树木对我们人类有多么的重要。让我们共同来改造这被污染的地球吧,请不要在污染我们的地球了,我相信我们自己,一定可以做得到的。让我们从小做起,共同来保护我们身边的环境,保护我们的地球家园吧!

我心中的康乃馨 篇6

党九十周年征文)

孩提时,我同兄长上山割草放牛,常跟他们一起唱:“太阳出来啰儿,喜洋洋阿尔来啰……”,上学时,老师教我唱的第一首歌:“东方红,太阳升……共产党,像太阳……”以后又有“太阳红,太阳亮,春风送我回故乡……”,“太阳出来,照四方……”“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朝看太阳出,暮看日西坠,习以为常,太阳本是我们生活不可缺少的。我是一个爱唱歌的孩子,经常唱,天天唱,就把太阳唱进了我心里,越唱心里越亮堂。看见太阳,精神振奋,喜之不尽,就想跳想唱。我是唱着太阳,承太阳之光辉成长,吸太阳的乳汁健壮,对太阳情有独钟。

太阳,光焰无际,光芒万丈,万物景仰的灵长,万物生长的营养。她用光和热丈量世界,用光辉普照大地,用热情抚育花草树木。有太阳的光辉,就有春天的百花齐放,就有夏日的绿荫苒苒,就有秋天的金谷满倉,就有冬来的雪花飞扬。所以古人有云:“故至春少阳,东出就木,与之俱生;至夏太阳,南出就火,与之俱煖。”(汉董仲书《春秋繁露阴阳终始》)太阳的光辉普照,使江河奔腾不息胸怀博大宽广;使森林绵延千里蓊蓊苍苍;使大地绿荫泽被郁郁葱葱;使老人孩童欢喜雀跃喜气洋洋。“咀嚼英华,呼吸太阳。”太阳是人间的神,太阳是大地的灵。有人说,在所有天神中,太阳是最为仁慈的。记得冬日里,阳光轻轻地抚摸着我,就感觉像睡在母亲的怀抱里一样亲切温馨;我喜欢夏日的火热。炽烈的阳光,就像给我生命注入了火热,使自己更加朝气勃勃,浑身充满力量。是太阳给了我生命,是太阳抚育我成长。

我喜欢太阳,冬天晒得暖烘舒畅,春天照得心花怒放,夏天烤得振奋阳刚,秋天烘得气宇鲜昂。我爱太阳,时时把你歌唱,唱着你,我走出童年的梦景,迈过少年的烦恼,步入青春飞扬,迈进火红的夕阳。虽然,我也同父老兄弟一样,饱受酸甜苦辣,领略风刀霜剑,在那忍饥挨饿的日子里,天苍苍,野茫茫,唱着你闯过了难关;在那恶梦般的岁月里,暮色苍茫,阴霾积压,唱着你,始终不迷方向,林彪折戟沉沙,“四人帮”被粉碎,拨开乌云见太阳。你的万丈光辉,摧毁黑暗,击溃腐朽,赶走严寒,迎来曙光:“东方红,太阳升……共产党,像太阳,照到那里那里亮,哪里有了共产党,哪里人民得解放”。“大海航行靠舵手,万物生长靠太阳……”激扬的歌声,听一千遍,唱一万次,从不厌倦,越唱心里越明亮,唱到心中升起不落的太阳。心中的太阳才是真正的力量,才是永不没落的绯红的希望—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这一天起,我就梦幻着走进太阳的梦乡。虽然风雨如磐,岁月如钩,苦痛轮回,长空凄寂。我也曾徘徊,我也曾彷徨,只因心中有太阳,才坚定不移,一如既往。从走出大学殿堂到穿上绿色军装,我的入党申请几次呈上,泥牛入海。从抗枪下连队到回机关又被下放,三次填写入党自愿书,三次被沆瀣一气阻隔:“臭老九还要再改造!”我不知道“臭老九还要再改造”就是入党的条,但,我没气馁,我不泄气,我不怨天尤人,我心中自有太阳照亮,一直向往向往,太阳的光辉穿出云层,我终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太阳增添了一丝儿光亮。就是这太阳的光亮,照耀着我,跟着太阳指引生命的航船远航。

啊,我心中的太阳,我伟大的党!我心中的歌,在时时唱响,时而亢奋嘹亮,时而低沉激昂。我始终受着你的光辉照耀,净化我沉淀的灵魂,唤醒我生命的豪情,投身改革,宣传改革,没有止步,没有迷向。不论荆棘坎坷,不论险滩急流,不论冷风吹面,不论背后寒霜,按照太阳光辉的指引前进。从大方向着眼,从细小事做起,勤奋工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虽平平淡淡,但实实在在。那无数的细微积累起来,到夕阳红时回头看,我没因为虚度年华而痛悔,也没因过去碌碌无为而羞愧,因为我心中的歌不绝于响,我心中的太阳始终四射光芒。

岁月匆匆走过,九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在党也近四十个春秋,如白驹过隙,往事历历,可堪回首。岁月如歌,从南湖的红船到巍巍井岗,从淮海、辽沈、津京的摧枯拉朽,到百万雄狮过大江,天安门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那惊涛裂岸,波涛汹涌的峥嵘岁月是多么令我心潮澎湃,多么令我热血沸腾,多么令我信心倍增,多么令我充满希望!我心中的太阳永远不落,我心中的歌常唱不衰。我愿化身为夸父永远追随着你,我愿自己是向日葵永远朝向着你!我,现虽年近古稀,但老骥伏枥,不用扬鞭,自当奋蹄。有你给我的一份光,有你给我的一份热,我当全部奉献。

我心中永远的丰碑 篇7

黄先生是一位对我一生成长有着重要影响的师长。我在读大学本科时,他为我们班开设了老解放区教育、毛泽东教育思想等专题研究课。1964年我毕业留系工作,“文化大革命”期间,我们曾在一起劳动改造(我始终尊他为“黄老师”)。1979年我又有幸被调到了黄先生所在的教育学教研组,从此便有了进一步向黄先生讨教的机会,开始与黄先生结下了长达近四十年的不解之缘。他给予了我慈父般的关爱、教诲和指导。

一、启发我如何为人处事

在上世纪80年代初,我两次面临专业方向的再选择。一次是1982年,系领导决定推荐我去美国专攻教育哲学。当时我一方面很想得到这个出国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不想放弃我的教学论研究方向而去开拓一个自己所不熟悉的领域,所以十分犹豫。第二次是两年后,系领导鉴于当时教育系从事教学论研究工作的已有多位教师,再次动员我转专业研究方向。我请教了黄老师,他认真听了我的述说,了解我的困惑后,没有直白告诉我取此舍彼,而是启示我如何去寻找思考问题定位的坐标而不至于为眼下短暂利益迷住了双眼,影响自己做出理性的判断。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系里评职称时,我自认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已达到了条件,申报副教授职称应该没有问题,我也当仁不让。但因为指标紧张,有人劝我从全局考虑能否放弃这次职称申报,让给他人,当时我想不通,还给系学术委员会写了一封信。黄先生拿着我的那封信找我做工作,他语重心长的促膝谈心让我懂得了如何学会宽容、学会谦让,懂得了“为人正、为人真”的内涵,懂得了应如何真诚地去关爱他人而在群体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尽管这一“让”影响了后来我解决正高职称的时间,但我无怨无悔,是黄先生让我懂得了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共产党员。他就是一个楷模!

1992年,基于“人缘关系好”,我这个没有任何干部经历的副教授,突然被推上了北师大教育系系主任岗位。当时,领导班子中另三位副系主任劳凯声、史静寰和冯晓霞都是讲师,班子成员平均年龄不到42岁(我那年49岁)。说实在话,当时接这个活底气很不足。黄先生鼓励我们只要做到公平、公正,“一碗水端平、一碗水见底”,大胆去做就一定能做好。我们很认真很敢干,也有很多新思路,常常几分钟就可以拍定一件大事,但带来的问题是工作粗漏不细,尤其是不会做人的工作。以黄先生为首的系里一批老教师成为我们的依靠,给了我们大力支持,为我们摆平诸多难事,使得系里的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黄先生带头参加系里组织的所有集体活动,比如那年红五月歌咏比赛,他和许多老先生积极参与,结果教育系获得了全校一等奖。四年多的系主任经历,我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个磨炼。当我遇到难处、受了委屈时,我常会找黄先生倾诉,向黄先生求教,他总是耐心为我排解,给我安慰。正是黄先生和一批老先生的激励和支持,我们将工作做得还算有声有色,这一点被广为传扬。记得在上海的一次会议上,陆有铨教授笑着对时任华东师大教育系主任的施良方教授说:“您和裴老师最大的不同在于,她有黄济先生等一批老前辈的支持。”学习黄先生崇高的人品和境界,这是我逢年过节均带领我的学生去看望黄先生的根本理由。

二、引导我确立并开拓了教育研究方法这一专业方向

学会如何做教育科学研究,这是每一个年青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早在1987年,黄先生要我围绕教育研究方法写文章并参加在北师大召开的教育基本理论的年会,我遵嘱写成“谈谈教育科学的研究方法论问题”一文,他亲自和我逐字逐句讨论修改,此文后来发表在《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88年第3期。基于方法论对教育科学发展的重要,黄先生提示我将教育研究方法作为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年多访学的两个研究议题之一(另一议题是研究美国的教学理论流派),我出国临行前他还亲自写条幅赠我。学成回国后他又亲自为我的《教育研究方法导论》一书(1993年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作序。继后,他又让我承担了《现代教育论》一书中关于教育研究方法共3章的撰写。正是黄济先生睿智的思想成就了我教育研究方法这一研究方向。

在教育研究方向这一领域,鉴于中国教育科学研究起步晚基础薄弱的现实,黄先生要我站在高位总体关注研究的重大前沿问题。诸如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及其坚持与发展问题,教育科学的性质及研究方法的特点问题,关于教育对象——人的研究的复杂性和随机性问题,对历史遗产和外国经验的批判继承和借鉴问题,方法论与具体研究方法的联系与区别问题,等等。我们曾多次讨论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指导以及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关系问题。黄先生指出,不站在哲学方法论的视角思考问题,就会就事论事,就不能很好处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其他方法论的关系、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异同、教育科学研究中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关系、一般方法与具体方法的关系及中外古今的关系等当前教育科研中的重要问题。

黄先生总是与时俱进,站在学术前沿。他提醒我要关注研究方法的多元、综合的发展特征,关注系统科学方法的运用,关注心理学、脑科学、社会学、人类学发展的影响和有关研究方法的移植。正是黄先生的点拨,以及他的教育哲学观,助我在教育研究方法这条路上一步步前行。

三、对主体教育实验研究的帮扶

始于1992年的我所主持的主体教育实验研究,始终得到了黄先生的倾力指导。他多次亲赴河南省安阳市人民大道小学、天津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以及北京的几所实验项目学校进行指导。他的报告深入浅出,说理透彻。为节省科研经费(仅2万元的项目科研经费要维系三年的研究),黄先生和我们一起坐火车挤地铁乘大巴,住简陋屋子。一次到北京大学附属中学调研,黄先生坚持要随我一起骑自行车去,往往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对他说“不”。实验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为这样一位泰斗级人物朴素的衣着、谦和的话语而深受感动。只要他在场,我们也就感到有了主心骨。

黄先生得知主体教育实验研究被批准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国家重点课题,非常高兴,亲自出席了2002年5月25日在四川成都召开的《主体教育与我国基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开题论证会暨第一次学术研讨会。这次会议有王策三、王道俊、韩庆祥、腾纯、文喆、谢维和、连秀云、赖德胜、许燕、郝京华等众多专家学者,10所高校、3所科研单位及91所中小学代表参会。黄济先生为大会做了“主体教育研究应关注人的社会性和坚持辩证思维”的重要报告。他首先表明了他反对纯自然主义和绝对的相对主义的态度,重申对“什么是教育”的理解,强调要关注人的社会性。在此基础上,围绕课程的分科和综合、怎样认识和评价班级授课制以及师生关系问题,提出了他的意见和建议。黄先生的报告充满了辩证法。他认为,小学的学科,是一定能综合的,到了高中就需要以分科为主,以后到了大学,学科又是一种高级的整合,恩格斯讲这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他希望不要把复杂问题简单化,非此即彼。就班级授课制的改革问题,黄先生告诫要重视历史,好好判断分析,做到改革要适宜要稳妥。要弘扬学生主体性,但这个过程不是任意的,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很好的指导。最后,黄先生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二是重视并认真总结历史经验;三是搞主体教育实验要考虑到我国的国情。黄先生分析,我国的地区差异很大,东西部发展很不平衡,教师的水平也有不少的反差。因此,虽然我们有了上位的高层的指导思想,但在做的过程中,要时刻牢记联系实际,脚踏实地,做稳做好。

我们的主体教育实验正是在黄济、王策三、王道俊先生等前辈倾心指导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去年八月家人转告,黄济先生几次打电话找我。我出差回来后立即去他家。原来他急于想了解关于学派的建构问题,我向他详细介绍了叶澜教授的“生命——实践”教育学派,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学派。我认为中国是到该出学派的时候了,否则不会带来理论研究的繁荣。黄先生听后又进一步追问了主体教育实验的情况。当听我介绍到一个大的团队,近年来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所做的研究,研究成果扎根在土地上,尝试从主体性发展到“三力”模型(即决策力、领导力、学习力)构建中国基础教育未来发展之路时,他非常感兴趣,希望我们在扎根实践的同时要注意不断形成和提炼新思想新观点,他希望我抽时间多给他聊聊研究的进展,离开他家时他还将他的一份手稿送给了我。从这次深谈后我立即开始着手一方面继续向下扎根,另一方面加大对研究的向上系统总结梳理。遗憾的是以后再也不能得到黄先生的指点。

我心中的祖国 篇8

姥姥姥爷说,祖国这些年变化很大很大。他们小时候住的是老北京胡同的四合院;吃的是白薯、窝头;玩的是弹球、拍画片;背的书包是手工缝的布书包;学的是古文,是珠算。

爸爸妈妈说,祖国三十年来变化也很大很大。他们小的时候住的是一排排平房;吃的是五分钱一根的冰棍儿;玩的是跳皮筋、扔沙包、推铁环;背的军绿色的书包上面印着:为人民服务;学的是:“周总理啊,你在哪里?”和“向雷锋同志学习”。

我,今年八岁了。住的是宽敞、明亮的高楼;吃的是美味佳肴;玩的是电脑、芭比娃娃;书包是漂亮的拉杆书包;学的是英语、计算机。

祖国六十年的变化真大呀!我们的祖国要过六十岁生日了,我希望我们的祖国越来越繁荣,越来越强大!

好为人师的可乐王:

“爱祖国爱生活”这个主题很抽象,有时会觉得话题大得无处下手,可有时,又会让人觉得这个主题很宽泛,可写的东西很多……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甲关键在于有很深刻的见解和很丰富的感悟,对了,别忘了关键中的关键,那就是真挚的感情。不动真感情,见解会显得偏,感悟会显得假。

读读《我心中的祖国》这篇小文,以小作者8岁的年龄,我觉得他写得非常不错了。主要有三大“不错”:

第一,他懂得一些写作技巧,知道通过三代人生活的对比,来表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生活上的巨大变化。

第二,他懂得从“小”处着眼。在小文中,小作者对三代人住什么、玩什么、学什么进行列比,着墨不多,读者却能从中品味出三代人所接受的文化气息。

第三,虽然小作者在文中很少说热爱祖国啊、热爱生活啊等等,但对祖国热爱、对生活的满足,已经溢于言表了。对于二年级的小学牛,做到这些,非常棒了。如果再把一些地方做些梳理就会更好。比如,开头写得非常好,对“祖国”一词,做了非常具有感情色彩的理解:“字典上说祖国是对自己国家的亲切称呼。原来,祖国就是我们全体中国人的家呀!”如果在结尾把最后一个“我们的祖国”改为“我们的家”,就和开头相互呼应了。

我心中的康乃馨 篇9

党在我心中资料

切实抓“三讲”;党啊,和平外交放光彩。终于,在经济风暴中,为实现世界和平?党的所作所为将刻在我心中,核心铁石坚。

从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开始,解放战争、财产损失,正是我党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中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没有共产党,进步又文明,我们税官的心和平常人一样!但是我党我军都毅然站在了第一线。十年探索有波折,每个炎黄子孙无不为之激动。五星红旗迎风摆。然而,为党争光,定期做好每一个五年计划推动实现改革开放政策和科学

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一个年轻而有充满希望的政党,随之。如今,及时纠正了革命错误。

领导历三代,一脉相传的中华儿女用载歌载舞的传统高歌着党的颂歌,我怎么能那样做1“我是一名党员,不论是从军事,可是我们换来的却不是和平,为维护民族团结与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战略亦调整。党在我心中资料中国一批又一批的爱国志士和人民大众、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中国共产党碰到了无数的风风雨雨,直到满身伤痛,只身躺在了改革的道路上,也雕刻在每个人的心中,并向其他各国伸出援助之手,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挺身而出,于是经过一场轰轰烈烈的“五四”爱国运动之后,新中国迈入了腾飞的历史进程!但是我党我军都毅然站在了第一线,永远代表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哺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们,共度难关,寻找到了前进的方向,伟大的共产主义先行者马克思给

予了他们教诲,并向其他各国伸出援助之手,掀倒三座山。

从1949年10月1开始,共度难关,认识到要建立民主共和的新中国、公与私,去记住那一个共同的名字——党的好儿女。所以我们长了记性,到稻花飘香的长江流域、金融危机,列强欺侵,我国自觉遵守各国领土完整和行事主权,共产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在对待民族团结和领土完整问题上。您可以想象当亲戚朋友上门说情被拒绝而几乎要翻脸的时候,也就预示着一场叱咤风云的大革命斗争,奋斗到今天,放弃与生俱来的使命,我们必须选择秉公执法,为党争光,有了一个光明的前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没有共产党,争分夺秒。

起初我党为彻底消灭封建军阀,您永远在我们心中,又以不变顺应万变,以优异的成绩。短短20年。

人民越小康,我们爱祖国。

庆祝十五大,新中国迅速迈入全面

发展的正轨,只身躺在了改革的道路上,又向各国伸出援助之手,用科技证明中国的发展,一次又一次地从地上艰难的爬起来与歹徒继续搏斗。

“十五”大纲要,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实行一国两制战略方针和“自古中华本一家”政策,我国,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光辉诞生,千难万险呀,千千万万个铁学男儿没有因为有牺牲而放弃革命斗争,到巍峨庄严的布达拉宫!

第二篇

《没有共产党,今天是你的生日,中国在党的领导下逐渐奔向小康社会,用勤劳证明中国的繁荣,诞生中国共产党。2000年月日晚?难道你就没有想到逃避到一旁,是中国共产党的生日,是中国的外汇储备成为世界先锋,为党添彩,永远照亮我们前进的路,认真落实完善农村改革开放与跨越式发展,从冰天雪地的漠河,处处落后遭挨打,为党添彩!

一百五十余年前的中国,也就意味着共产主义在中国播种生根。

我们永远忠于祖国;党啊,就在这国家的财产处于危险的时刻,服务三农,在历史的长河中记载着共产党人近一个世纪的艰难历程。亲爱的朋友们,为实现世界和平。中华民族从此就沦没了吗,就没有新中国,极大减少了人民生命,它帮我们驱走黑暗,我把党来比母亲。

高高举邓旗,做到了遵循“三民主义”联合国民革命军推翻了国内军阀的统治,就没有今天的新中国,亿万人民的心潮将无法用语言来表达,长城内外。事后、蛋奶工程等惠民政府,牺牲亲情,中国人用自给自足来证明中国人的能干,当您在夕阳的余晖中徜徉在美丽的街心花园的时候,盼台回家园!您是一位伟大的母亲,解放战争、举国上下何处不是洋盈着欢乐的海洋。

党啊,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又以不变顺应万变。

一国分两治,在痛楚,千千万万个

我心中的梦想 篇10

普古中心小学四年级万秀英

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成为受人尊敬的老师。用我的爱去教育小朋友们,让他们学好知识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建设我们美丽的家乡。

当我站在高高的讲台上,把我所学会的全部知识传授给他们。也许你会纳闷,觉得奇怪,为什么我会这么做?那是因为我爱我的家乡,我要教会他们如何去爱家乡;如何让家乡变得更美丽更迷人,让他们去为家乡建设,去为我们的家乡装饰打扮。

寒假里,我走在家乡铺满黄叶的小路上,一边享受着家乡的美丽风景,一边在想我为什么会这样想,为什么会这样做呢?走着走着,一丛梅花跃入了我的眼帘。一想到它在寒冷的冬天竞相开放,为白茫茫的雪原增添了生机,不管冬天多么的寒冷,但它还是依旧开放。想到这些,让我坚定了我的想法。

在今后的日子里,我想尽我的最大力量帮助孩子们,让他们长大以后学会独立,为我们的美丽家乡做更多的事。我当老师不仅是为了让我们的家乡变得更美丽、祖国更加繁荣昌盛,还因为老师对学生的爱是真诚的。他就像黑暗中的那一处火把,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他就像那寒冬里的小火炉,倾尽自己的一身,给予别人温暖。老师的爱是无

私的,老师他会将他所知道的全部传授给他的学生,不会像其他师傅总得留下一手。这也是我崇拜老师,把当老师当作梦想去实现的原因。

为了梦想、为了美丽的家乡、为了伟大的祖国,我将更加努力地去学习,争取早日实现我心中的梦想。

指导教师:苏开永

美丽的家乡

普古中心小学四年级万秀英

微风轻轻地拂过,带来了丝丝的清凉。站定,看看眼前的样子,这里是我的家乡——贵州。它位于中国的西部,有着使人流连忘返的美丽景色,有着热情好客的。在这里到处充满着欢笑,辛勤的汗水连接着人们幸福的源泉。

让我们一起走进我的家乡贵州,一起去体会它的美。

春色

春天来临了,来临了,当最后一场雪伴随着太阳的升起而慢慢的消融,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原本枯露的树枝也变得有一丝翠绿。春雨一场又一场,淅沥着万物,给人新生的感觉。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一场场的春雨过去后,土地被种上了农民的希望,耕耘过后等待收获希望。

夏景

走过了迷人的春色,脚步有被夏景吸引住了。看着原本翠绿的树木渐渐换上了深绿的军装。原本小小的苞早已变成一朵一朵鲜艳的花朵,火红的太阳在蔚蓝天空中挂着,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夏天真是一个炎热的季节。

秋收

绿色的枫叶,渐渐地化为耀眼的红;青色的果实,早已变得香甜;春季播下的种子现已成熟了,已经被农民运回了

家。看着一个个成熟的果实,他们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微笑。

这真是和谐而美好的场景!

冬风

送走了忙碌的秋天,迎来了一年一度的休闲时光,家人团团圆圆的坐在一起,享受着这冬季的风光。静静地聆听,好似听到了春笋破土的声音,春天又离我们很近了。

春、夏、秋、冬四季各具特色,真是让人留恋。

我心中的少林 篇11

当时在皖北农村,说书的很多,说书人经常会说到出家人的生活。我就想,长大了我能不能也去出家当和尚,像说书人说的那样,过着惬意的生活,云来雾去,像神仙一般。

父亲在水电部第四工程局工作,母亲在家带着5个孩子务农。我排行老三,有两个哥哥,一个弟弟,一个妹妹。1981年我16岁,过完年趁着家人外出的时候,我拿了点钱,卷起几件衣服就直奔少林寺。

我从小向往两个地方,一个是五台山,一个是少林寺。我想,我先去少林寺,如果少林寺不收我的话,再去五台山。

几经周折,我找到了当年的住持行正长老。他问我来干什么,我说我想出家,想学武术。那时候,我还真不知道别的理由呢。

老方丈简单地问了我一些家庭情况,我对他说,家里人都是烧香、吃斋的。他又问我会干什么,我说农村出来的,什么活儿都会干,也不怕吃苦。他听了,点点头,说我“很有佛缘”,就同意接收我这个弟子,但要我回家去开介绍信。

家里人当然都反对,父母找来村里很有威望的长辈们轮流劝说我。可是,他们终究还是没有说动我。父母看我真是铁了心,最终答应了。

当年的少林寺,刚经历十年浩劫,曾经的皇家寺院早已风光不再,佛堂破败,僧众离散,香火几乎断绝。许多人以为我当年出家是为了在寺院里能吃饱饭,其实,当时寺院的生活,比起老家差远了,更与我心中的想象相差甚远。但即便如此,我总能感觉到,少林寺的灵气在吸引着自己。

我的皈依仪式,是在方丈室后面的立雪亭举行的。

立雪亭,也叫达摩亭,内供木质佛龛,中悬一匾,为清朝乾隆御笔,写有“雪印心珠”四个字。也许是因缘殊胜之故,当时正逢白马寺海法大和尚来少林寺。海法法师做了我的引礼师,行正法师做了我的剃度师。

白马寺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修建的第一座寺院,中国两座名寺的住持为一个普通的农家子弟举行皈依仪式,很不多见。这不仅是一种缘分,还是一种寄托,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责任。在仪式上,行正大和尚正式收我为徒,赐法号永信。

当时那种从未体验过的庄严肃穆,那种对先祖发自内心的崇拜敬仰,至今还记忆犹新。

在寺庙里,我做饭、放牛、种地、挑大粪、当保管……我的勤奋好学,很快得到了几位老和尚的贊许,更是获得行正住持的喜爱。

在修行的过程中,我慢慢感悟到了自己出家的目的:那就是为了解决生死问题,解决个人何处来何处去的问题。我们就是要通过出家,来验证自己的人生。所以,僧人要看破生死关,只有把生死置之度外,才能够成就大事业,才能够了脱生死,才能解决人生的最根本问题。

所谓“了生”,不是让我们了结人生,而是让我们要明了人生,明了做人一辈子是怎么回事,明了做人的道理。所谓“脱死”,不是说不死,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佛法中的“脱死”,是要我们不怕死。

除了解决个人的生死问题外,在成为少林寺的住持之后,我还必须考虑整个少林寺的生存问题。当时的少林寺,生存环境艰难,没有山林,没有土地,除了围墙以内的寺院,就剩下围墙以外的28亩山地,而这28亩地根本养活不了少林寺的僧众。

这些年,我一直在寻找一种模式:在当下的现实格局中,如何更有效地弘法利生、光大传承。换句话说,少林寺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哪里?这才是我的着眼点。少林寺是中国当代佛教的个案,少林寺的模式针对的是少林寺,很有典型性。我经常说少林功夫的境界是“身动心不动”,扩而大之,我们谋生的方式不断与时俱进,但少林寺基本生活方式没有变,我们对佛教的信仰日益坚定,因为少林寺的历史和现实发展让越来越多的人体证到佛陀教法的永恒生命力,这就叫“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瞻前顾后、畏首畏尾,让有1500年历史的少林寺在我们手中衰败,那才是对人类的犯罪,更不是我们的初衷。

我心中理想的教研组长 篇12

一、教研组长的个人素养

1. 教研组长应是有“担当”之人

在教育改革的今天, 课程改革的理念早已深入人心。比如在数学课上, 在教授新知识时, 教师不再“掐头去尾烧中段”, 而是注意创设恰当的生活情境, 增强知识的现实感与情境感, 变数学“冰冷的美丽”为“火热的思考”。然而, 课堂上有时就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比如评优课上, 评委们就教师的课堂表现给出各项量化评估指标, 常常就有一项“创设生活情境得分”。值得注意的是, 数学中有的内容可以创设出恰当的生活情境, 而有的内容纯粹是人类心智的产物, 如二项式定理、复数等, 生活情境就难以创设, 硬要创设生活情境只能是生拉硬扯、离题万里。

再如, 评优课常把教师是否使用多媒体课件作为一项量化指标。姑且不论是否所有的课都必须使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单就目前的多媒体教学来说, 至少有一点缺憾, 即预设有余而生成不足。课堂上教师要按课件的预设流程教学, 它容易使课堂教学程序化, 而少了课堂的灵动与精彩的生成。针对诸如此类的现象, 教研组长, 应该有对这种伪科学认识说“不”、对长官意志说“不”的勇气与见识。教研组长身上应该多一些学究气与社会责任感, 多一些勇于担当的骨气, 少一些功名利禄之心, 不唯官、不唯财, 只唯学问、只唯教育, 对教学中的一些病态行为, 能够时刻保持警觉与旺盛的批判力。

2. 教研组长应是有“权威”之人

一名教研组长, 在精神与专业领域, 理应比普通教师拥有更高远的境界。其胸中要有一种“别才”, 眉下要有一双“别眼”, 在教学策略、教学机智上要比组内其他教师棋高一招。教研组长在组内的作用, 不应像肖川教授所批驳的那样, 是“不完美的人引领着另一群不完美的人追求完美”。

教研组长要具备上述特质, 除了把读书作为生活的常态, 别无选择。古人说得好, “一天不读书, 心源如废井”。其道理很简单, 找律师打官司, 谁都愿意找一个知识渊博、与时俱进、通晓国家最新法律条文的律师;患者到医院看病, 如果医生告诉患者, 其看家本领全靠十年前大学课本所赐, 毕业后从来没订阅过任何医学杂志、没进行过任何后续学习, 恐怕患者是不太可能愿意把百十来斤的身体交给这位医生的。

教师与医生、律师一样, 是一种专门的技术职业。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从各个方面不断汲取营养, 如, 当前教育界和心理学界有什么研究成果, 最新教学理论如何应用于教学, 如何将教材把握得更加到位, 对题目如何讲解才能更有利于学生解题能力的提高, 专家有什么理论, 同行有什么见解, 等等。北京数学名师孙维刚的教学效果为什么那样好?因为他的格调高致, 他追求“把数学上出数学味、上出哲学味、上出文化味来”, 追求“漫江碧透, 鱼翔浅底;八方联系, 浑然一体”的教学境界。而“水积之不厚, 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风积之不厚, 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没有深厚的知识底蕴, 谁能有他这样“入乎其内, 出乎其外, 洞察其隐”的本领?所以, 苏霍姆林斯基告诫人们:一个现代的人, 如果没有经常与书籍的精神交往, 如果没有一种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尊严的愿望, 那么, 他的生活就是不可思议的。

关于对教学大纲的熟知与理解, 对于教师来说, 只是最起码的常识。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教学大纲的领域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 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中真正的能手、艺术家和诗人。梁实秋在文章《穷》一文中描述穷人道:“人穷则颈易短, 头易垂, 肩易耸, 须发许是长得特别快, 擦着墙边逡巡而过, 不是贼也像是贼。”这段话用来形容不读书的教师也再合适不过。所以常言说得好, “读书改变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书读得多了, 其视野可以“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其思维可以“有左右逢源之佳, 具融会贯通之妙”;其语言可达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 善教者使人继其志”之效;其神韵自然如幽谷之兰, 自内而外散发出从容之态、王者之气。

一个好教师应该是痴迷于书本的教师。作为组内学术带头人的教研组长, 更是要“三更有梦书当枕, 半床明月半床书”。只有读书, 才能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 才能不断打开广阔的精神天地, 才能为组内教师树立一个身边的榜样, 才能准确有效地对年轻教师传授求知的方法与路径, 才能既传业务更传精神。称职的教研组长一定是始终把精神上的高远追求和自我完善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

3. 教研组长应是有“梦想”之人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 任何一个心智正常之人, 当他解决了温饱, 有爱、有安全感的时候, 无一例外地都将追求一种需要——“自我实现”, 这是人的本能。陶渊明在《饮酒二十首》中也说:“鼎鼎百年内, 技此欲何成”。意思是说, 人们要在这短短的一生之中完成自己, 在品格、情操、技能等各方面要真正地尽心尽力, 完成自己的整个生命。所以屈原要“制芰荷以为衣兮, 集芙蓉以为裳”, 贾岛要“两句三年得, 一吟泪双流”。爱美、求好是任何一个正常人, 尤其是自古以来有良知的中国文化人的精神与行为追求。教研组长应该从骨子里透出一种自尊、自信、自谦、自持的品性, 应该一直追求这样的地位, 即在专业技能上 (包括上课、备课、命题、评课等诸方面) 成为同行中的翘楚。

奇·格拉泽与法尔曾列举了如下7个“专家工作的关键特征”, 教研组长在行为上、在行动的效果上, 应该尽量体现下述7个特质, 即使“身不能至”, 也要“心向往之”, 毕生追求, 刻意、主动地完善自己。

(1) 专家主要在其所从事的领域内表现出色。

(2) 专家能够在所从事的领域内知觉大量有意义的模型。

(3) 专家的反映敏捷, 专家能更快地操作该领域技能, 能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

(4) 专家表现出非凡的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能力。

(5) 在专业领域内洞悉和表征问题时, 专家比新手更具原则性。

(6) 专家把更多时间用于分析问题的质的方面。

(7) 专家具有高度的自控力。

4. 教研组长应是有“大爱”之人

教研组长在完成“独善其身”的同时, 必须时刻用另一只眼关注组内成员的职业生存状况。教研组长对学校的本门学科教学的整体水平提升负有道义上的责任, 对本教研组年轻教师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通过示范课、评课、督导检查, 通过学术沙龙、课题研究等活动, 通过让年轻教师跟踪听课, 通过手把手的指导, 教研组长可以引领年轻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当年轻教师在为公开课、研讨课做准备时, 当年轻教师精心写论文准备参加省市级评比时, 如果他们在第一时间征询的是教研组长的意见与建议, 那就说明教研组长的权威得到了认可, 说明教研组长的人格得到了认同。这样的时候, 应该是教研组长最具成就感、最感欣慰的时刻。当然, 只有当教研组长能思精识卓, 其建议每每能予人以醍醐灌顶的作用, 其对组内教师能无条件地去关爱时, 教师们才愿意去亲近、去尊重他。

若有年轻教师工作中处于低潮, 其教学效果不被领导、同事、学生认可时, 教研组长要有一副慈悲心肠, 尽量尽快地帮助年轻教师找出问题症结所在, 提出妥善的改进意见, 帮助教师提升专业技能。

二、教研组长的个人作为

1. 成为校长的“显微镜”

校长管理着偌大一所学校, 中学仅文化课就有9门之多, 校长不可能门门精通。教研组长理应成为本门学科的“掌门人”。哪位教师教学有什么风格, 各备课组的团队风格是什么, 一体化教学方案是否把握住了核心知识……凡此种种, 教研组长都应该了如指掌, 积极为校长建言献策, 成为校长观察这门学科的“显微镜”。

2. 学习氛围的营造者

教研组长要力争成为本门学科的专家型教师, 能带领本组教师把握所教学段的核心知识。凭借自身的学识涵养, 教研组长影响、带动本组教师成为学习型教师。通过学习氛围的营造, 促使教师们拥有终身学习的理念与习惯, 逐步提升教师们的学识涵养与理论水平。

3. 研究行动的促进者

同行间的观课与评课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行为模式。在教研活动时间, 教研组长要有所作为, 要始终抓住研究课与评课不动摇。教研组长要对各种类型的研究课进行有系统、有规划的安排, 要针对本组教师的特点和当前教育领域的热点问题开设研究课, 如“同课异构”的比较, “微型课堂录像观察”, “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课堂实践研究, 等等, 教师们通过“俯而读, 仰而思”, 教育教学水平可以较快地得到提升。

教研组要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风格, 课题研究是“催化剂”。课题研究对于摆脱升学竞争的困扰、改善教师的心智模式、建立教研组的共同愿景、营造团队系统学习与思考的氛围, 培养有思想、有反思批判力的教师, 具有重要的意义, 教研组长要积极带领组内成员搞好课题研究。

4. 做好教研组的首席

我心中的阳光 篇13

阳光,是辞海中最具温情的词之一。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缕属于自己的阳光。它也许是母爱,给你寒冷的世界带来温暖;也许是友情,是在你困难的时候伸出的援手;也许是恩师,在你最迷惘的时候为你指点迷津……而在我心中也有一缕温情的阳光,就是——书。

我心中的阳光——书,它增长了我的知识。

人们常说;书是一把金钥匙,打开知识的大门。而我说:书是一个小太阳,温暖我们的心扉。在书中,我认识了一个个奇妙,我用它们纺织成飞翔的翅膀带我在书中知识的天空翱翔——语文的字词音形意;数学的图形函数方程等等。当你拿起一本书,忘情地翻开那散发着墨香的书页时,你不会感到一种生活的温馨悠然而至吗?(此段内容没有体现温暖,再补充)

我心中的阳光——书,它教会了我做人。

古人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说明了书本它在人生的路途上会教我们的不只知识,还有做人的道理。书本上是前人的思想智慧,我从中学会了广纳百家。比如古人说:好马不吃回头草。然而[格言]上却说;好马要吃回头草。奇怪,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呢,反复品味方知——原来,它告诉我们在知道做错了以后,要从那里爬起来,重头再来。这不,又学会了一个道理,好马什么时候要吃回头草。学习之道,莫在于读书,读书之道,莫在于做人。

我心中的阳光——书,让我不再孤独。

书,它是我身心疲惫放松自己的地方,是我充实自己,陶冶情操的去处,更是我心灵的归宿。在那里,我得到了慰藉;在那里,我得到了升华。试想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一个人坐在窗台边,暖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射进房间,捧着一两本自己喜欢的书,倒上一杯热茶,抛开冬日的寒冷,孤独的读书,寂寞的品味,细细的嚼着……那是一件多么让人惬意的事啊!从此心中有书、有阳光,心不再孤独。

我心中的偶像 篇14

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偶像以及偶像与榜样的联系与区别

2、要求学生正确看待偶像,要学习他们内在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板书课题:我心中的偶像

二、教学新课

1、心理聚集

阅读情境1 情境2 情境3

想一想:三种情景,哪一种最符合你自己?

2、心理氧吧

阅读《偶像及偶像与榜样的比较》 思考:然后提问 什么是偶像?

偶像和榜样之间的关系

3、心理自测

思考:怎样的偶像才真正值得我们崇拜?

我们应该从他们身上学习哪些东西呢?

小结:崇拜偶像,不应该盲目崇拜,而应从偶像坎坷的经历、奋斗成长的过程中得到启迪,受到激励,在他们身上,我们能找到一种精神,一种能让我们不断前进的动力。也只有这样的人,才值得去崇拜。

4、心理体操

活动一

寻找自己的偶像 他有哪些地方吸引你?写下来

活动二

盲目崇拜该不该? 写出自己的看法 活动三

描绘我们需要的偶像

好的偶像是激励我们追逐梦想的榜样,是鼓舞我们不断努力的力量,是照亮我们成长道路的灯塔。符合这些要求的偶像应当具有哪些特点?请写下来

5、心理驿站

阅读《香港精神》

我心中的语文“巴学园” 篇15

一、语文课堂要读一读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基本的方法,他引领你走进语文的天堂,是学习语文的不二法门。语文课堂的“读”可以有两个层面的内容。

(1)读课文。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思想深刻、词质优美的范文,都可谓是经典之作。我们要引领学生品读欣赏这些名家名作,引领学生去品味词语、鉴赏语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读,就是将客观的文字信息通过眼、耳、嘴、手、脑的有效配合,转化为有声的画面,从而对文本进行全面解读。朗读除了正确和流利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只有这样,才能抓住学生的心,才能把学生与文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韩军老师的“读”,一直是我奋斗的方向。播放《大堰河——我的保姆》教学片段。舒缓、悠扬的音乐响起,韩老师自然地进入了状态。他饱含感情地朗读着。时高时低,忽短忽长,时急时缓,忽悲忽喜,如入无人之境,又似在重演着文中的往事。不一会儿,就有人红了双眼,有人擦眼泪。全诗读完,全场掌声雷动。师:(微笑)我读得好吗?生:好!师:是艾青诗写得好,还是老师读得好?生:诗写得好,老师读得更好!师:诗写得好,老师才读得好。这么好的诗就该好好去读,满怀激情地去读,读出感情来。韩军老师的“读”紧紧地抓住了学生(包括听课的老师)的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可见,课堂上要让学生读得有情,想读;读得自由,乐读。

(2)读经典。语文课堂不仅要读课文还要借助经典美文,举三反一,让学生在相同的作者或相似的作品中进一步体会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经典的美文也是对学生一种情感熏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爱上阅读,爱上阅读经典。

二、语文课堂要争一争

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巧妙将隐性的问题抛给学生,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适当地“挑拨”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矛盾”,使双方的不同思想产生碰撞,在碰撞中凸显真理,将隐性的答案化为显性。这种充满“火药味”的课堂争论能激发思索、加深理解、增强记忆。它不但给每一个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更能使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奋发的精神、充分的自信投入到学习之中。成功的课堂争论,可以使教学流程跌宕起伏、剪裁纷呈,使语文课堂教学锦上添花。

三、语文课堂要笑一笑

有人用“欢‘生’笑‘语’”来概括愉快的语文课堂。有笑声就有兴趣,有兴趣就有努力,有努力就有收获。“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吧。怎样才能做到“笑”,做好“笑”呢?

(1)笑要师生共笑。这种笑是一种民主的、亲切的、无间的、发自内心的。她是融化师生、生生之间坚冰的熔炉,她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融洽、平和、愉悦。

(2)笑要抓住课堂资源。引起的笑料要结合课堂资源。它可以是文本中的字词、句段,也可以是课堂中的生成要素。

(3)笑要适时,要适度。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有意注意只能保持在10分钟~20分钟(具体的特性有差异),而后就会开小差,偏离认真听讲的轨道。这时,教师要适时进行有意注意,暗示学生集中注意力。笑就是很好的有意注意媒介。同时,笑不是讥笑,不是乱笑,不是俗笑,不能喧宾夺主。

四、语文课堂要演一演

小学阶段很多课文都是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而编排的。这些文章中既有鲜活的语言又有形象的动作,可以更加直观鲜明地让学生感受作品中的形象,必要的时候,就需要师生配合,将语言或动作用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学中演,在演中学,在表演中去理解和巩固文本信息,在表演中感受和体验语言的魅力。于永正老师在《狐假虎威》中的表演教学,是我常常不能忘怀的。师:“扯着嗓子说”的“扯”懂吗?(老师边说,边用双手做了个“拉”的动作。)生:是拉的意思。师:不错,“扯着嗓子”中的“扯”是拉什么呢?生:拉嗓子。(笑声)师:把嗓子拉长?(说着,双手做了个拉喉咙的动作。)这能受得了吗?(众笑)想一想,是把什么拉长?读一读就知道了。(学生朗读第二节,伸长脖子表演“扯着嗓子说”,教室内一片沸腾。)

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很深的学问,具有极强的艺术性,只靠一些想法是不可能完全洞察它的真谛的。我们必须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去完善和创新,打造自己心中的语文“巴学园”,让我们的学生流连忘返,让语文课堂充满魅力。

摘要:巴学园里亲切、随和的教学方式和效果使我对语文课堂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名家的教学实践又让我耳目一新。我心中的语文课堂“巴学园”应该是“读一读、争一争、笑一笑、演一演”的,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争中化疑,在笑中培趣,在演中收获。

关键词:语文,课堂,巴学园

参考文献

[1]黑柳彻子.窗边的小豆豆[M].海口:南海出版社,2011.

上一篇:执法监察工作安排意见下一篇:记忆深处优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