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一世莎士比亚(精选3篇)
伊丽莎白一世莎士比亚 篇1
智慧和宽容是现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封建君王,伊丽莎白自然不能避免其局限,但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那个时代,她也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最初的榜样。——杨正润
“脆弱啊,你的名字是女人!”----这句名言出自西方最伟大的戏剧家之口,它引起后人许多争论;不过人们未必想到,当哈姆莱特在舞台上讲出这话的时候,旁边就坐着一位属于“脆弱”的人物,但她实际上却掌有至高无上的权势,而且意志坚定、智慧超群,建立了不世之功。
这就是英国伊丽莎白女王一世(1533——1603)。今年是这位女王逝世400周年和诞辰470周年,在英国,在世界许多国家,都有人纪念她,她有许多崇拜者。第二个千禧年来临前夕,不同领域的专家推选出100位对世界历史影响最大的人物,这位女王就在其中,人们公认,她是历史上最伟大的君王之一,如果没有她,英国和西方的历史,很可能是另外一个样子。
从混乱进入辉煌
莎士比亚对女性的态度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他也写过《威尼斯商人》这样热情歌颂女性的作品),这里不作详论。不过伊丽莎白女王似乎并没有为那句蔑视女人的话而感到不快,因为这是时代风气。举例说,伊丽莎白的父亲亨利八世,同王后凯萨琳离婚,后来又把她杀掉,主要原因就是她生了女儿没有生儿子。第二个王后安娜生下了伊丽莎白,不到3年这位王后又被国王所废并投入阴森可怖的伦敦塔囚禁至死,起因还是她没有生儿子。伊丽莎白登基以后,国会两次派出代表团请愿,请求女王早日成婚和生下男孩,女王在答词中也并没有因为他们对妇女的轻视而予以训斥。
“这真是一个颠倒混乱的时代”,哈姆莱特的这句话用于女王之前的英格兰也很适合,甚至可以说,这之前几百年,英国就没有平静过,各种势力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宫廷内外充满阴谋诡计和血腥杀戮。亨利八世1509年登基以后,国外征战不休,国内圈地运动如同“羊吃人”,农民破产、贫富对立、盗贼蠡起,最大的麻烦则是他的婚姻问题引起的宗教纷争。亨利八世本来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为了有个儿子继承王位,要同凯萨琳王后离婚,但天主教不允许离婚,王后又是个大有来头的人物,她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姑妈,罗马教庭也不愿意得罪这个声势显赫的家族,所以亨利八世的要求没有得到教皇批准。这位国王实在要子心切,一怒之下同教庭决裂,宣布英国教会独立,并自封为首领。他不但同罗马教庭闹翻了,也引得宫廷内部一片混乱,一批重臣不赞成他这样做,他毫不手软,予以镇压,比如大法官莫尔(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著作《乌托邦》的作者)被吊上绞刑架,红衣主教沃尔赛被囚死于伦敦塔。
亨利八世立过6位王后,第三位终于给他生了儿子,至于前面的女儿,他好像就忘掉了,照管伊丽莎白的宫女看到这位小公主一天天长大,衣服越来越不合身,不得不给国王写信,要求给她做一些新衣服。从这里可以想象,伊丽莎白童年时代过的是怎样一种生活。1547年亨利八世死了,他惟一的儿子、也是伊丽莎白同父异母的弟弟爱德华六世继位,这个小国王只有10岁,身体孱弱,过了6年就病死。继任王位的是玛丽,她是被亨利八世杀掉的第一位王后的女儿,她是天主教徒,她认为母亲的死和她遭受过的苦难同新教有关,她又嫁给了西班牙王子、笃信天主教的菲力(后来成为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大权在手,她对新教徒进行残酷镇压,短短3年间,伦敦等地就被她烧死300多人,史称“血腥玛丽”。新教徒不堪压迫,他们拥护信奉新教的伊丽莎白,这自然引起“血腥玛丽”的嫉恨,她把妹妹投进了伦敦塔。伊丽莎白的母亲就是死在那里的,在一个阴冷的雨夜,她一路哭泣着走进这所令人闻风丧胆的监狱。
“血腥玛丽”也没有孩子,1558年她还不到40岁就死了。这时本来被认为是私生女、谁也不看好的伊丽莎白成了王位惟一的继承人。就是在这个瞧不起女人的时代,一位孤女成了国王,统治英国45年之久。而且在她的统治下,腥风血雨的英格兰大体稳定了,工商业和海外贸易迅速发展,国力日益强盛,击溃了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成为海上霸主,从偏安一隅的岛国成为欧洲先进,为未来“日不落”的大不列颠王国奠定了基础。也是在这时,英格兰进入文艺复兴盛期,即以莎士比亚、斯宾塞、培根等一批巨人为代表的辉煌时代。
“婚姻游戏”中的智慧
后代的历史学家常常感到费解:这位女王是依靠什么来统治、并带领动荡不安的英格兰走向兴盛的?人们有种种解释,但是恐怕无法否认,女王的能力和才华是重要的因素。从图像看,女王前额很高,那时普遍的看法是,前额高是聪明的标志,有人认为,这是化妆的结果。实际情况是否如此,已无法考证,但确实可以说,女王是一位有着极高智慧的人物,她依靠智慧周旋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取得稳定和平衡。
女王的智慧表现在她明白自己作为女人的弱点,并且非常聪明地把这种弱点变成了优势。她登基以后,几乎所有的大臣和国民都认为,她应当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结婚。她已经25岁,已过了结婚年龄,而且毫无治国经验,有个丈夫就可以帮她治理国家,而且可以生下孩子,作为王位合法的继承人,国家才能稳定。
伊丽莎白一岁时就有了第一位求婚者,到登上王位,她就成了欧洲未婚女人中最有价值的一位。英格兰王位不知道有多少人觊觎着,现在却在一个年轻姑娘的手中,这就更刺激着他们的野心,最简单、最省事的办法是同女王结婚,自己成为实际的统治者。因此女王的求婚者络绎不绝,到女王52岁,重要的求婚活动有近30次,其中包括英格兰最强大的两个敌手:法国国王查尔斯九世和西班牙国王菲力二世,菲力在同血腥玛丽结婚之前,就以王子身份向伊丽莎白求过婚,伊丽莎白成为女王后,他为自己的儿子来求婚,他的王后死了,他又亲自出马,以西班牙国王的身份向英格兰女王求婚。这3次求婚中的任何一次成功了,就不会有无敌舰队的覆没和西班牙王国的衰落,欧洲的历史就会改写。但是伊丽莎白被称之为“童贞女王”,她始终没有结婚、没有子女。在欧洲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对于王室来说,婚姻是头等大事,涉及到国家的兴衰存亡,女王为什么不结婚呢?这是历史学家和公众都十分感到兴趣的问题。
一种解释是:不幸的童年和在伦敦塔中的幽禁在女王心灵里留下巨大创伤,她也目睹了父王虐杀妻子的种种惨剧,并看到姐姐“血腥玛丽”嫁人后的乖戾,所以对婚姻有一种本能的厌恶。
还有一种解释是:女王一生只爱过一个男人,但无法同他结婚,那就是英俊潇洒的莱塞斯特伯爵,传说伯爵同女王同年、同月、同日生(事实上可能比女王早生一年),他们从小相识,而且是患难之交,都曾被血腥玛丽关进伦敦塔。不过女王登基时,莱塞斯特已结婚8年,后来他妻子神秘死亡,谣言甚多,他的品德遭到非议。伯爵曾两次向女王正式求婚,女王也想嫁给他,但是民情不允许这么做。女王真心喜欢他,称他是她的“眼睛”,把许多重要的任务交给他,给他许多封号和赏赐,包括骑兵总监这个显赫的官衔,让他经常在宫廷作伴。不苟言笑的女王有次居然打扮成女仆模样去见他,有意让他吓一跳,还有次女王换上便装,偷偷出宫同他一道吃饭。在同西班牙“无敌舰队”决战时,女王把陆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了他。但就在那一年,伯爵死于胃癌。得到他的死讯,女王把自己锁在屋子里,不肯出来,最后三朝元老、女王信任的大臣塞西尔爵士只有破门而入。传说女王弥留时,还呼喊着莱塞斯特的名字,这无法得到证明,不过女王死后,人们确实在她床边的珍宝箱里发现了伯爵临终前给她的信,上面有女王亲笔写的几个字:“他的最后一封信”。
这两种说法都是有道理的,可能都是造成女王未婚的因素,但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女王是出于政治的考虑。“血腥玛丽”的婚姻是英国的一场灾难,女王从中吸取了教训,她反过来把自己的婚姻作为一种获取最大利益的手段。登基后的20多年中,她始终吸引着一个个求婚者,她把婚姻当作讨价还价的筹码,从中获取政治的利益和丰厚的礼品。那些求婚者在梦想,女王却在把这个“婚姻游戏”变成英国极具价值的资产和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英国需要某个国家的支持或缓和关系时,就会建议对方向女王求婚,那些王公贵族谁也无法抵御这个巨大的诱惑;但是他们忙活了好久,耗费了许多钱财,最后发现又是一场空喜欢。女王却取得了力量的平衡,赢得了时间,她在积蓄着力量,一步一步地巩固着自己的统治和英格兰的地位。
当然,这位“童贞女王”也付出了重大的代价:至少到了晚年,她是孤独和寂寞的。一个未婚而有地位的女人常常会引起各种流言,虽贵为女王也不能免,英格兰和欧洲各地的敌手就是用各种谣言对她进行攻击和污蔑。比如说她实际上有许多情人,甚至生过许多孩子,她喜欢的那些青年贵族都是她的私生子;又说她是一个怪物,有6个手指头,还是个秃头,30岁头发就掉完了,头上戴的是假发,她的牙齿乌黑,所以她从来不笑,说话也口齿不清,因为越老越丑,她就下令把所有的镜子都从宫中拿走;更离奇的是说她实际上是个男人,或是个半男半女的阴阳人。这些谣言找不到任何证据。历史却证明,那些求婚者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多少才华和作为;同女王相比,他们黯淡无光。很难想象,他们中任何一个人成了女王的丈夫,英国还能出现那个伟大的时代。
宽容:女王的治国之道
在国内,女王同样依靠智慧来化解矛盾、治理国家,她面临的有那些老奸巨滑、野心勃勃的权臣,时时牵制、难以驾驭的国会,闹独立的爱尔兰,无家可归的穷人和兴风作浪的黑社会,最棘手的则是天主教问题。女王登基不久就正式宣布新教为国教,罗马教庭恨透了她,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宣布把她逐出教会,废除她的王位。1580年教皇格列哥里八世宣布暗杀她不算犯罪。但是女王知道“血腥玛丽”那样的残酷镇压是没有效果的,她没有报复天主教徒,她采取了宽容的政策,她的名言是:“只有一个耶稣基督,这是惟一的信仰,其余的一切争论都是小事”,她允许天主教徒在家中保持信仰,但不允许去天主教堂,不过如果去了,也只是罚款而已,而不是火刑架。这种政策的结果,在女王统治期间,新教徒和天主教徒基本相安无事,他们之间的仇恨得到缓解,英格兰保持了民族的统一。这同德国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德国,宗教冲突导致了“三十年战争”,这个民族四分之一以上的人口在劫难中丧生,此后又是长期的分裂。
对于政治敌手,女王也不愿斩尽杀绝,这集中表现在她对叛乱事件的处理上。女王的婚姻游戏也有其消极后果,特别是到她50岁以后,按照当时的标准,她已进入老年,求婚者也不再抱希望,女王既无丈夫也无孩子,这就意味着她死后英国王位会出现空缺,野心家们又蠢蠢欲动了,在他们的策应下,女王统治的后期出现了几起重大叛乱案件。
第一件是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案,这是威胁最大的一次。玛丽·斯图亚特出生6天就继承苏格兰王位,她美艳多才,算起来还是伊丽莎白的表亲,如果伊丽莎白没有子女,她就有权继承英国王位。玛丽先嫁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二世,但这位国王在位一年就去世。玛丽女王回到苏格兰,再嫁英国贵族唐莱,但又同贵族波斯威尔相好。1567年2月,苏格兰宫廷突然发生爆炸,唐莱被炸死,4月波斯威尔同妻子离婚,5月玛丽女王同他结婚。这一连串闪电般的宫廷事变引起了苏格兰国内普遍的不满,叛乱爆发,玛丽兵败,逃亡英国。伊丽莎白开始欢迎她的到来,但拒绝帮助她重登王位。玛丽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得到罗马教庭的支持,在英国一些信奉天主教的贵族和西班牙政府的策划下,她暗中活动,企图发动叛乱,杀死伊丽莎白,重登苏格兰王位并继承英格兰王位。这些阴谋被侦破了,伊丽莎白却一直容忍着,把玛丽软禁了近20年,直到最后玛丽的活动过于猖獗,直接威胁到英国的稳定,伊丽莎白这才征得到玛丽的亲生儿子、苏格兰王詹姆斯六世的同意,把她送上断头台,平息了叛乱。
第二件是犹太医生案。罗德里戈·罗坡兹是位出生在葡萄牙的犹太医生,1559年来到英国,其后他治好许多名流的病而名声大振,成为女王的御医,深得信任。1594年他突然被女王宠臣埃塞克斯伯爵逮捕,罪名是在女王服用的药中下毒,企图暗害女王,有人说他是受菲力二世的指使并接受了财宝,罗坡兹本人也招供有罪。不过死刑一再被延期,女王后来下令埃塞克斯回避此案,由同埃塞克斯矛盾颇深的塞西尔爵士重审,塞西尔也断定罗坡兹有罪,最后将其处死。
第三件是埃塞克斯案。伊丽莎白到了晚年,她所信任的老臣相继去世,这时她看中了莱塞斯特的养子埃塞克斯伯爵。埃塞克斯20岁初入宫廷,这时已经54岁的女王对他宠爱有加,这位伯爵英俊、聪明,为人慷慨、勇敢,但说到底他不过是个纨绔子弟,他不能胜任女王委派的各种任务,女王一次次原谅了他。后来他率军去平定爱尔兰叛乱,他违背女王命令,指挥失当,大败而归,女王不得已把他逐出宫廷。埃塞克斯心怀不满,1601年他在伦敦纠结一帮无赖之徒发动叛乱,但是伦敦市民无人响应,这群乌合之众一击即垮,埃塞克斯被送入伦敦塔中,审判后被处死刑。
在处理这几件叛乱案时女王似乎都显得迟疑不决,有人说这反映了她的性格,但是许多事实证明,女王是一位性格顽强、意志坚定的人,杀人前的迟疑不决与其说反映了她的优柔寡断,不如说反映了她的宽容,每开杀戒之前她都要反复掂量,权衡其得失和后果,尽可能减少杀戮,不扩大事态的发展,避免社会的震荡、防止国内外敌手的反扑。可以想象,这样的叛逆重案如果发生在亨利八世或是血腥玛丽的时代,那将不知道会掀起多大的风浪,株连多少无辜。女王的宽大的处理方式得到当时大多数英国人的拥护。
女王的敌手攻击她脾气暴躁,今天可以核实的只有这样几件事:有次女王认为一位大臣办事不力,十分生气,就拿起拖鞋向他砸去;还有个宫女,女王答应要给她找丈夫,她却没有告诉女王就结婚了,女王得知以后在愤怒中用蜡烛台打了她一顿;还有一次,一位大臣穿的衣服女王觉得很难看,有碍观瞻,伸手对这位倒霉的家伙打了一巴掌。女王不会没有缘由的发脾气,她生气时常说要把人投进伦敦塔,不过那通常只是威吓而已。当然“君王的震怒”总是会让那些大臣和宫女们感到畏惧的,但同那个时代的其它君王以及贵族相比,女王的个性温和,在大多数情况下她总是彬彬有礼。
女王的宽容不光表现在对天主教和对政敌的态度上,也表现为她对文学艺术、特别是对戏剧开明的扶持。在女王之前,英国就有严格的书籍和戏剧审查制度:1538年颁布了书籍审查法,任何作品都必须经过审查才能出版,这当然包括剧本;1549年又颁布了戏剧审查法,所有演出的戏剧都必须经过审查才能演出;违背法令者最严重的可以处以绞死、挖出内脏、分尸等酷刑。但在伊丽莎白时代,这些法律的执行并不严格,也没有什么实施这类重刑的记录。后代许多评论家认为,莎士比亚戏剧具有强烈的颠覆性,他的大多数历史剧和悲剧都在揭露宫廷的黑幕,涉及种种罪恶、阴谋和叛乱,许多君王都是反面人物,观众很容易把他们同现实以至同女王本人联系起来,精明的女王对此并非没有察觉。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在伦敦上演时,女王就担心剧情会使观众联想起她本人,因为剧中篡夺理查二世王位的正是女王的祖父亨利七世,她对周围的大臣埋怨说:“这部悲剧在剧场和剧院里演出40次了”。到1601年埃塞克斯伯爵叛乱前,伯爵的一些同伙还专门来到演出此剧的宫廷大臣剧团,指定剧团在某一天(实际上是叛乱的前夕)重新上演这部戏剧。他们开出了高价,因为剧中有废黜国王的场面,他们以此作为发动叛乱的信号。
但是叛乱被平定以后,无论《理查二世》的作者还是演员和剧团,没有任何人因为这个戏剧受到惩罚。如果同后代统治者进行比较,更可以看出女王的宽容:女王的继任人詹姆斯二世就攻击戏剧在舞台上蔑视君王,这是“叛变和混乱之母”,英国内战中克伦威尔掌权后所发布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关闭伦敦一切剧场。
女王和戏剧审查官对莎士比亚戏剧也进行过干涉,《亨利四世》中的那个大胖子骑士,原名约翰·沃德卡斯特爵士,英国有一个同名的家族,所以审查时要求作者改换其姓名,以免引起那个家族的不快,于是被改成了福斯塔夫。福斯塔夫是英国观众、包括女王本人都十分喜爱的喜剧人物,在《亨利五世》中他死了,于是女王下令让这个快乐的老流氓复活并恋爱,这样莎士比亚又写了一部新剧《温莎的风流娘儿们》。这些与其说是干涉,毋宁说是一种善意的帮助。
女王对国家的治理更善于依靠智慧而不是凭借暴力,表现出更多的宽容而不是专制。如果说,马基雅维里为现代政治哲学奠定了理论基础,那么,伊丽莎白女王一世就是现代政治文明的最早实践者。政治文明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人们常常强调民主和法治,不过,民主的真谛不只是少数服从多数,还包含着对少数派的宽容和尊重,法的正义性应当以人性和人权为基础,暴力应当减少到最低的程度。智慧和宽容是现代政治文明中不可或缺的因素,作为封建君王,伊丽莎白自然不能避免其局限,但在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那个时代,她也为现代政治文明作出了最初的榜样。(文汇报)
伊丽莎白一世莎士比亚 篇2
第一波女权主义, 它注重提倡女性享有平等的条约和财产所有权, 反对奴隶婚姻即丈夫在法律上所有妻子及他们共同的孩子。十九世纪, 女权主义者主要注重争取女性在政治上的权力, 尤其是在女性选举权上。第一波女权主义, 虽不及第二波女权主义影响的深远, 但由于每个阶段女权主义的相互依赖性, 第一波女权主义在女权主义运动的整个历史中也有着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第二波女权主义,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追求男女间的平等。女权主义者发现, 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 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 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 主要有三派: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
第三波女权主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后现代女权主义, 由于之前的女权主义运动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 保守主义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有力质疑, 离婚率明显上升, 爱滋病泛滥等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思。特别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对立方面, 形成了“温柔的女权主义”“绿色女权主义”。他们一方面肯定了女权运动保护女性社会权益的成果, 另一方面对女权主义者试图颠覆传统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后现代女权主义还在成长阶段, 分为唯本论与构成论两个主要派别。
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 , 本名伊丽莎白·都铎, 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也被称作“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诞生于伦敦的格林尼治普雷森希宫, 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王后安娜·博林 (Anne Boleyn) 唯一幸存的孩子。享利八世第一个妻子是西班牙的公主凯瑟琳·霍华德 (Catherine Howard) , 而于1527年, 享利八世以没有男嗣为由将凯瑟琳王后抛弃。并变革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以迎娶了宫女安娜·博林, 当时安娜已有身孕在身。不过让亨利八世失望的是, 他的新妻子安娜也为他生了个女儿, 这便是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不久, 享利八世发现安娜与人私通, 于1536年5月将安娜处死。由于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规结婚的, 天主教认为她是一个私生女。在之后的八年里, 伊丽莎白经历了相继而来的多位继母。亨利的第三任妻子简·西摩尔在生下一个男性继承人, 即爱德华后不久就死去了;亨利的第四任妻子, 安妮公主 (Anneof Cleves) , 也很快离婚;亨利的第六任妻子, 是安妮公主的宫女, 也是他的最后一位妻子, 凯瑟琳·帕拉。一连几代的历史学者都这样辩解过, 其父亲频繁地更换妻子这一行为让伊丽莎白表面上拒绝婚姻。当然, 这也不是女王一直拒绝结婚的全部原因。在那个男权主义的时代。这其实是她的谋略之一, 她不甘愿放弃她任何的权力, 只有她终身不嫁, 才能让属下保持对她的忠诚和更强烈和持久的吸引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和谐。女王的成长经历让她形成了敏锐、坚毅、独立的性格, 是她的女权思想形成的必然条件。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杰出的女王, 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 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 文学璀璨辉煌, 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 亦称为“黄金时代”。
首先, 在宗教上通过了一项宗教法案:将英国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 彻底解决国内宗教纷争, 新教和狂热的天主教可以共存。其次, 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业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她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 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 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再次, 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经历过实战演练的海军兵源。最后, 在外交上实行灵活多变的政策, 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 周旋于各国王孙贵族和大臣之间。伊丽莎白的“婚姻游戏”屡试有效。如此为英国创造了三十年的和平环境, 和平为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发展也为和平奠定了物质基础。
那么, 下面, 我们从女权主义来分析伊丽莎白一世。
一.政治权力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为女性建立了一个机构。起初这个机构规模并不大, 但之后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基金组织, 这个基金组织是专门培养女性的才能才干来效力于她的政权。她们出色的能力对女王的统治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被挑选出的女性都是女王身边的随从, 因为她们能近距离地与女王接触, 女王时常对她们外形, 穿着或能力给予鼓励和欣赏。女王认为她们也是国家的形象和权力的象征。自从女王特许这些女性为她的代理人后, 在需要时她们可以在宫外行使女王的权威。这让这些宫廷中的侍婢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拥有了更多的特权。如果没有这些, 在那个时代, 她们永远只能为婚姻或生子而活。不过, 这些特殊的地位和特权也加剧了女王和臣子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如此, 女王依然坚持, 只要女人能释放出更多目标并得到与男人一样的权力去实现目标, 她们一定有潜力去打破过去那种单一的男性主导的臣子关系, 且能更有效地为自己效力。
直到现在, 一些学者仍然质疑当时这些婢女是不是在政治上地位和特权, 这些质疑声纯粹只是一种性别上的歧视。但, 事实证明“性别”并不能将女性除名于政治权力之外, 反而可以形成“女性式”的道路让女性享有政治权力和行使她们的权力。从历史分析上看, “性别”能扩充“政治权力”的含义, 还能确定一些新的政治领域。伊丽莎白一世就明白女性在政治的重要性, 并在她的统治中运用到。不仅因为女性在平等权力中应该享有政治权力, 还因为女性能在政治领域能展现出男人没有的能力。
二.教育
在都铎王朝时期,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她们的任务是结婚、生子。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继位给当时的妇女带来的不只是政治权力上的解放, 同时还有针对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举措。当时, 妇女不允许去普通院校或大学接受教育, 但是可以在家请家庭教师来学习。这一点, 在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 被极力地鼓励和推广。因此, 那个时代出现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独特思想和非凡才干的女性, 例如, 米尔德里德·威廉 (勋爵威廉·塞西尔的妻子) 、玛丽·哈伯特、女伯爵彭布罗克和女王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 妇女可以有成熟的条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来享有更多的权力。这也促使了她们女权思想的萌发。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当时表现出来的女权主义思想, 她不满当时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极力从教育这个方面来对现状进行一定的改善。
三.婚姻关系
在女权主义第二阶段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中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 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中, 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 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中, 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 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然而这个理想形象, 只是个迷思。为了发挥自我潜能, 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故此, 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认同, 不过, 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 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
伊丽莎白一世的睿智让她不依附于男人, 而是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来获取她的政治目的。就如女权主义中提倡的:女性不管是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应独立。
伊丽莎白一世的女权思想对后世女性的影响深远, 具体如下:
(一) 积极影响。在16世纪后期, 伊丽莎白一世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人物, 是那个时代的开明代表和象征。她在感情上的理智和在事业上的独立, 激励着那个时代的女性冲破旧时代桎梏的枷锁。与此同时, 伊丽莎白一世所表现出来的女权思想, 即, 追求平等的政治权力、推广女性教育和对于婚姻生活的理智, 这对后世女性形成独立的个性方面也无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英格兰玫瑰”伊丽莎白一世 篇3
伊丽莎白的父亲是都铎王朝的亨利八世(1509-1547年在位),母亲是有名的美女安妮·波琳。回想当年,亨利不惜为了迎娶安妮而与罗马教廷决裂,曾是震动欧陆的大事件。然而世事难料,1533年9月7日,伊丽莎白降生,让亨利拥有一个男性继承人的美梦破裂。于是移情别恋的亨利在1536年借口通奸罪处死了安妮,伊丽莎白也随即被宣布为私生女。在亨利晚年和爱德华六世(1547-1553年在位)在位期间,伊丽莎白幸运地恢复了公主身份,得到了较好的待遇和教育。但是1547年到1549年间,托马斯·西摩勋爵企图与伊丽莎白订婚,进而谋取王位,几乎让她送命。同父异母姐姐“血腥的”玛丽(1553-1558年在位)统治时期,1554年的怀亚特爵士叛乱更是使她距断头台只有一步之遥。好不容易等到玛丽去世,伊丽莎白方才守得云开见月明,于1558年11月24日登基。这一年伊丽莎白25岁,而其阅历早已堪比一部惊险小说。
伊丽莎白继承的是一个烂摊子。玛丽把英格兰绑在西班牙进攻法国的战车上,不仅劳民伤财,还丢掉了英格兰在欧洲大陆的最后一个据点加莱。法国控制了苏格兰,对英格兰形成南北夹击的态势。而国内则是民怨沸腾,宗教矛盾重重,王室债务累累。英格兰迫切需要一位强有力的君主来挽救危急局势。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伊丽莎白天生聪颖而勤奋好学,更在多年宫廷斗争的惊涛骇浪中磨练得冷静从容而警觉谨慎。她的所作所为没有辜负其臣民的期望。
伊丽莎白一世继位初期,首先解决了棘手的宗教问题。当时国内的天主教徒对伊丽莎白心怀不满,甚至各新教派别之间也因为正统问题而纷争不休。教皇则一心要让英格兰充当提供钱财的“奶牛”角色,而强大的西班牙和法国对英格兰虎视眈眈。1559年初,伊丽莎自在她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国会上,宣布恢复被玛丽女王解散的英格兰国教会,不再向教皇缴纳年金和什一税等税金。鉴于自身地位尚不稳固和敌对势力的强大,女王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实行温和的宽容政策。但是,信仰天主教的苏格兰女王玛丽于1568年逃到英格兰避难。此后天主教徒使用各种手段,要把玛丽扶上英格兰王位。1569年,英格兰北部的一些大贵族发动“北方叛乱”。1570年,教皇庇护五世公开宣布剥夺伊丽莎白的王位,并把英格兰王位授予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1571年,教皇、西班牙和英格兰的反对派分子联合密谋暗杀伊丽莎白。伊丽莎白先软禁了玛丽,并在思量再三后于1587年将其处死。从此以后,伊丽莎白对天主教徒的反对活动采取较为严厉的措施,同时也打击新教徒中的激进派。她坚持只有一个基督耶稣和一种信仰,其它的不过是在争论琐事而已。她的这种策略行之有效,确保英国没有发生德意志或者法兰西那样的残酷宗教冲突。
玛丽女王统治无方,严重损害了英格兰的经济利益,恶化了王室的财政状况。而伊丽莎白改革币制,推行专利制度,发展海外贸易,大力保护国内市场,改善农业和手工业技术。她把大量王室土地出售给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不但满足了财政需要,还赢得了大批坚定支持者。她授权大商人组建海外殖民贸易公司,莫斯科公司、利凡特公司、非洲公司和东印度公司都是她在位期间成立的。当然,伊丽莎白还是英国海上劫掠、走私偷运和贩卖黑奴这些勾当的总保护人。英国人觊觎从美洲滚滚流入西班牙的黄金白银,她就鼓励海盗们大肆劫掠西班牙的运金船。她极为宠信大海盗头子朗西斯·德雷克爵士和约翰·霍金斯爵士等人,而他们的回报是给她带回上千万英镑的财富。英国人早早加入贩卖黑奴的罪恶贸易,她对此丝毫没有歉疚之情。她也积极扶持英国冒险家们的北美拓殖事业,初步奠定了英国在那里的政治和经济基础。1584年,英国在北美建立的第一个殖民地弗吉尼亚便是因她而命名的。她的这些举措,直接作用在于繁荣了英国经济和增加了王室收入,长远来看则是加速了英国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而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英国从此把目光投向了全世界。
在伊丽莎白时代,欧洲政治的一个明显发展趋势是民族国家的兴起。西班牙和法国这两个先行者得益于这种变化,王权和国力迅速上升。于是英法交锋的格局变为英、法、西三足鼎立。而且欧洲大陆是西班牙和法兰西双雄争胜的竞技场,英国只能算是一个平衡力量。在伊丽莎白之前,凡有所作为的英国国王,如爱德华三世和亨利五世,都以开疆拓土和争霸欧洲为己任。国家力量此消彼长,欧洲国际形势严峻,英国自然无力再耀武扬威,只能考虑如何自保。所以在处理欧洲大陆事务方面,伊丽莎白采取务实态度,率先实践被后世英伦奉为圭臬的均衡政策。女王选择了在两国之间纵横捭阖,进而谋求国家利益最大化。她犹如精明强干的商人待价而沽,又似老奸巨猾的政客两面下注,也像无法无天的海盗贪婪成性。她在国内奉行宗教宽容政策,在欧洲积极支持新教徒,借此成为各新教国家的精神领袖。她积极利用外交手段和法律手段维护自家的商业利益,又不择手段地破坏竞争对手的经济力量。她时而拉拢法国反对西班牙,时而借助西班牙制衡法国。她采取各种手段削弱西班牙,但又不轻易激怒对手到诉诸战争的程度;在联合法国对抗西班牙的同时,又积极支持其国内的胡格诺教徒。
伊丽莎白容貌秀美,举止高雅,学识过人,又贵为公主和女王,追求者自然络绎不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伊丽莎白的婚姻与英格兰的命运交织在一起——倘若她出嫁,嫁妆便是英格兰王国。但是亨利八世六次结婚,与两任王后离婚,两任王后由他亲自下令处决。姐姐玛丽女王在位期间,几次想把她远嫁以取消其王位继承资格。这些经历无不影响了她对婚姻的态度。当时自认为有资格向她求婚的,除了前姐夫、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还有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儿子,瑞典的国王,法国国王的弟弟等王公贵胄。而且早在1559年,下院就请求她为了英格兰而出嫁。此后国会和民众都一再请愿,希望女王谈婚论嫁。女王在各色人选中周旋多年之后,出于宗教、民族和身份等种种考虑,最终宣布英格兰王国即是自己的丈夫,并且终身不婚。因为她若嫁给外国王侯,难免会使英格兰国家利益与别国联系在一起。虽也有过情有独钟的意中人,但是她为了不损自身尊严而最终作罢。尽管世人对她与众多情人的关系多有猜测,但是她始终强调自己的处子身份。她有意借终身不婚把自己与童贞女玛丽亚联系起来,保证君主之位和国家利益,并赢得臣民的爱戴。所以伊丽莎白一世既不是妻子也不是母亲,但自始至终是一位女王和英格兰的精神象征。早年的不幸经历,青春年少时婚姻的痛苦无望,晚年时期臣属的阴谋叛乱,这些内外压力使伊丽莎白充满忧伤,常常感慨君主的快乐冰冷之际。
伊丽莎白虽然没有穷兵黩武,但她绝不是一个和平主义者。她在爱尔兰问题上向来采取武力手段,援助苏格兰人的反法战争,派军队去支持胡格诺教徒,秘密扶持尼德兰的海上乞丐。她在对外战争中常常失利或者难以取得大胜,但是她因这些战争而获得了很多政治利益。例如,她于1560年借助在苏格兰的战争,迫使法国正式承认她的国王地位。一旦战火不可避免地烧到家门口,她更是绝不退缩。在1588年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入侵英格兰之际,她在对军队的演说中表达了自己的决心和勇气。女王自称虽然身体柔弱但是胸怀天下,所以倘若任何外国君主胆敢入侵,她将会亲自率领将士迎头痛击。在那一战中,英格兰举国齐心协力,女王指挥若定,将士奋勇杀敌。这次胜利是女王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从此以后,命运的天平逐渐转向英格兰。
伊丽莎白文治不输于其武功。在她统治时期,由于国力增长和政治开明,文艺复兴运动蓬勃发展。女王本人熟练掌握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西班牙语和意大利语,翻译过众多古希腊、古罗马的经典著作,对宗教、哲学和诗歌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这个时期,英国的诗歌和戏剧成就辉煌无比,莎士比亚、培根和斯宾塞等名家纷纷涌现出来。
与父亲亨利八世和姐姐“血腥玛丽”相比,伊丽莎白一世显得仁慈、温和而受人爱戴。而与继她之后的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相比,伊丽莎白一世又显得克制、谨慎而深孚众望。她的信条是令臣民满意乃是君王应尽的义务。国会颂扬她恢复了真正的宗教,实现了和平与富裕。而法王亨利四世敬佩地称赞她是唯一懂得统治之术的国王。敌视她的教皇也不由得赞叹说这个统治半个岛屿的女性是个伟大的国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