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丽莎白

2024-09-30

伊丽莎白(精选12篇)

伊丽莎白 篇1

伊丽莎白女皇公园位于加拿大温哥华市区最高的山坡上, 海拔167 m, 占地面积52 hm2。这个地方原来叫小山, 最早是一处废置的采石场公园。1939年, 英国国王乔治六世与伊丽莎白女皇偕伊丽莎白公主 (现伊莉莎白女王二世) 访问温哥华, 为了对他们的驾临表示欢迎, 当局将公园更名为伊丽莎白女皇公园。

公园的建园历史

温哥华曾是一片森林茂密的野地, 除了英吉利湾一带的锯木厂外, 几乎没有人烟。开埠之初, 拥有所有权的太平洋铁路公司把这个准备建市的最高点作为采石场, 工人们开山取料, 为温哥华修建道路和楼宇提供石材。后来采石场关闭, 太平洋铁路公司便将这片土地出售给了温哥华市政府。当局从境内外采集来奇花异树, 修建公园和绿地, 供人们休闲观光, 后命名为伊丽莎白女皇公园, 延用到今。

园中的大花园

伊丽莎白女皇公园中的大花园1954年最后改建完工, 园内种有樱花、杜鹃、郁金香、水仙、木兰等各种各样花卉, 四季常新, 游客络绎不绝。春季绿草如茵, 各色樱花、杜鹃花开满枝头, 尤其是5月, 五颜六色不同品种的山茱臾、西洋水仙与郁金香争奇斗艳。夏天, 公园姹紫嫣红, 景色更美不胜收;秋季, 奇花异草掩映小桥, 红、黄枫叶斗艳, 令人流连忘返。这里也是温哥华最佳的结婚照户外拍摄场地之一, 每到节假日, 穿着各式结婚礼服的新人将花园装点得喜气洋洋。

沿大花园边的一处台阶登上公园制高点的瞭望台, 北面远处的群山、温哥华的港口以及市区景观尽收眼底。每逢天气晴好时, 常有街头画家到此为游客现场作画, 还有艺术家演奏音乐。

园中的小花园

建于1961年的小花园, 也是花卉缤纷, 异彩满园。小花园一端斜坡下的池塘, 四周垂柳依依、绿草青青, 喜爱动物的当地人常到此处观赏悠闲的绿头鸭、美洲赤颈鸭和海鸥, 看它们在水中嬉戏, 乐不思返。1951年10月20日, 当时还是公主的伊丽莎白重游故地, 在这个池塘边, 亲手种植了1棵特意从家乡温莎园带过来的橡树作为留念, 如今这棵树已长高4 m, 枝繁叶茂。

园中的植物温室

公园的另一景观是半球形植物温室, 它是由布勒德尔家族1969年捐赠的, 6 m多高的三极真空管圆顶, 由1490个树脂玻璃圆盖组成, 现为温哥华的特殊标志之一。温室内植有500多种沙漠和热带雨林地区生长的植物花卉, 鲜花全年盛开。另有一个干燥区, 种有特别配置的仙人掌。温室中最令人难忘的是悬于水池上的竹桥, 桥的一侧是香蕉类树木, 还有非洲黄木, 俗称“天堂鸟树”;池中一条条金色鲤鱼, 悠然戏水。温室内还有一个飞满100多种鸟类的热带园, 其中以会学人说话的鹦鹉最为逗人。在这方寸之地, 加拿大人布满奇花异草, 听鸟语闻花香, 令人赏心悦目。

园中的樱树区

走出温室踏上西面的日式木拱桥, 16 m高的瀑布从脚下流过, 俯览大小花园, 心旷神怡。桥边有处“世纪岩”, 据说大石头下埋了一个铜制的1954年时空锦囊, 等待2054年的人们开封寻宝。过桥后, 沿路布设有日式石灯、日本松、日本枫等, 就像到了一个小型的日本庭院。不远处十几株大樱花树耸立在草坪中, 小一点的樱花树散落在各个角落。每年4月, 这里的东京樱、冠型樱、垂花樱争相怒放, 形成一片灿烂的花海, 是欣赏樱花的好地方。

这座公园不仅花卉众多, 各种体育设施也相当完备, 设有网球场、高尔夫球场、草地保龄球场以及温哥华独一无二的飞盘竞技场。位于园中一处峭壁上的四季餐厅, 视野绝佳, 尤其是晚餐时可欣赏到温哥华迷人的夜景, 这个餐厅1993年温哥华主办美俄高峰会议时, 因克林顿、叶利钦莅临名噪一时。

伊丽莎白 篇2

这是我目前看过的最特别的一部爱情片,或者说是励志片。影片给我太多惊喜,当德鲁风华正茂却遭遇致命的打击,当德鲁正欲自杀却愕听父亲的死讯,当德鲁背债近十亿是邂逅善良空姐。此时人物的心理挣扎毫无保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前路并非充满期待;勇于冒险,才能成功。这是影片告诉我们的。我不禁想到言兑网上的一句话:当你面对悬崖的时候,不要犹豫,让自己跳下去,逼自己在下降的过程中,长出翅膀来。编剧没让德鲁意外中彩票,没让德鲁的鞋子突然热销,也没让德鲁前后照应地死去。相反的,德鲁最后接受了失败,“最后一眼”的鉴定专家收获了爱情。失败的时候,我们要相信:置之死地而后生。

总的来说,影片在悲喜中顽强地挺过来了。可以说是那位有魅力的逝者将影片凑起来,将人们的心聚拢起来。这是一部深奥的爱情片。

伊丽莎白.泰勒去世 篇3

没有几个女明星能够像她那样拥有如此传奇又如此精彩的一生

刚在医院中欢度79岁生日的伊丽莎白·泰勒,不到一个月后的3月23日因心脏衰竭与世长辞,成为好莱坞黄金时期最后凋零的一位超级巨星。近日中外媒体对这位“过气明星”有相当多的报道和讨论,仿佛她仍然当红,不禁令人们好奇:到底这位横跨影坛半个世纪的传奇女星具有什么特殊魅力,能够引起世人对她持续不断的关注和兴趣?

对美国“大片厂年代”(studio era)这个说法有所耳闻的影迷,应知自上个世纪20年代末至60年代初,好莱坞一直实行着垂直垄断的大片厂制度,好莱坞“八大公司”(米高梅、派拉蒙、福克斯、华纳和雷电华是“五大”,环球、哥伦比亚和联艺是“三小”),紧紧掌握着美国电影业的每一项资源,包括每一个叫得出名字的电影明星,都是跟这些电影公司签了长约的“公司资产”。其中,明星云集的米高梅(MGM)更被视为好莱坞黄金时期的象征。伊丽莎白·泰勒就是在40年代加入米高梅公司的,那时候她还是个童星。

婚姻失败助成功转型

小名Liz的伊丽莎白·泰勒,1932年2月27日生于英国伦敦,双亲都是美国人,父亲在伦敦经营画廊,母亲曾经是百老汇话剧演员。童年时,母亲便教莉莎跳舞,教父则在他的庄园内教莉莎骑马。二战初起时,德国纳粹对伦敦发动大空袭,莉莎的母亲带着孩子返回了美国比弗利山定居。当时,战火尚未波及美国,泰勒夫人积极地将美丽可爱的小莉莎推入电影圈。

10岁那年,莉莎首次跃登大银幕,在环球公司的《每分钟出生一个孩子》片中亮相。翌年,米高梅公司正为新片《灵犬莱西》物色一位有英国口音的女孩当主角,莉莎幸运中选。此片公映后大受欢迎,米高梅遂跟莉莎签下一纸7年的基本演员合约,后来又接连续约达20年之久,使伊丽莎白·泰勒逐渐成了跟葛丽泰·嘉宝、凯瑟琳·赫本、加里·格兰特、克拉克·盖博等好莱坞前辈大腕并驾齐驱的巨星。

莉莎12岁的时候再度跟动物结缘,出任影片《玉女神驹》的主角,扮演一名为了赢得骑术比赛而假扮男孩出赛的英国女孩。莉莎童年时学到的骑术正好派上用场,因此演出生动自然,大受好评,进一步确立了她好莱坞明日之星的地位。此时二战刚好结束,美国社会重新恢复了旺盛的商业活动。在母亲的精明策划下,莉莎开始跨足广告界,为香皂和化妆品公司拍摄照片,当起了产品代言人,知名度与日俱增。到15岁时,伊丽莎白·泰勒已经被外界推崇为“世界上最漂亮的女人”。

二八年华的莉莎趁势由小女孩形象转为少女角色,陆续主演了歌舞喜剧《玉女嬉春》和《玉女倾城》,在银幕上唱唱跳跳,都相当受欢迎,港台的中文媒体将其封为“玉女”的名号。米高梅公司筹拍名著改编的《小妇人》时,让莉莎饰演四姐妹中娇蛮任性的四妹艾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片也成了日后中外影视界常重拍的《四千金》故事原型。

接着在第二年,莉莎又主演了伦理喜剧《岳父大人》,饰演那位行将出阁的女儿。而在戏外,年方18,刚从洛杉矶一所高中毕业的莉莎也在同一年嫁入豪门,跟希尔顿酒店集团的富二代尼科尔森·希尔顿举行了她的第一场婚礼。《岳父大人》在他们结婚几天后才上映,一时引为美谈,可惜这段万众瞩目的世纪婚姻维持了不到8个月便以离婚收场。伊丽莎白·泰勒自此在婚姻路上一次又一次失足,但她屡败屡战,历60年跟7个丈夫总共梅开8度,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自然是她与英国影星理查·波顿的两度婚姻,简直比她主演过的电影还要精彩。而莉莎多姿多彩的情史,自然也成了报刊八卦栏目上的热门,其中也不乏电影公司为了影片宣传而特意在她的私生活上作的炒作。

第一次的婚姻失败,不但没有摧毁伊丽莎白·泰勒的电影事业,反而让她成功地在银幕上“转型大人”,正式跨进成人的角色。第一部代表作,是改编自德莱塞畅销小说的《郎心如铁》,描述工业社会给人们带来的道德矛盾,是一部具有批判意识的文艺爱情片。增加了不少人生阅历的莉莎,演技日趋成熟,将女主角的内心挣扎演得丝丝入扣。在片中对她展开热烈追求的男主角蒙哥马利·克里夫,日后成了莉莎终生不渝的好友,两人十分投缘,无话不谈,有不少圈内人曾希望他们假戏真做,直至日后有人揭发这位著名的忧郁小生原来是一名同志,大家才恍然大悟。

乔治·史蒂芬斯更以《郎心如铁》赢得他的第一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所以他在筹拍下一部史诗级巨制《巨人》时,就将伊丽莎白·泰勒定为第一女主角,扮演被美国大地主洛·赫逊迎娶回南方庄园的娇妻,却被牧场长工詹姆斯·狄恩一厢情愿地爱恋不舍,三角关系极具戏剧张力。也许是莉莎跟男同志特别有缘,这两位在片中同时要抢夺她爱情的男明星,事后被证实都是好莱坞著名的“同志”。而《巨人》也成了叛逆偶像詹姆斯·狄恩巨星殒落之前的最后遗作,在影史上更无法被磨灭。

公众形象几经周折终达顶峰

此时,美貌与演技兼备的伊丽莎白·泰勒成了影坛抢手的一线女星,片酬水涨船高。她在1951年外借派拉蒙公司主演《郎心如铁》时,只拿周薪1500美元,但翌年回老东家米高梅主演古罗马巨片《劫后英雄传》时,已暴涨至周薪5500美元;1956年再外借华纳公司主演《巨人》时,整部片酬已升为175000美元!当然,风华正茂的莉莎并不就此满足,于是接连在描写南北战争的《战国佳人》和改编自田纳西·威廉斯舞台剧的《朱门巧妇》两部影片中,硬是改变其英国口音、都会女性的形象,转型饰演感情复杂的美国南方少妇,果然如愿两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

然而,人生有得必有失。在莉莎凭《战国佳人》角逐影后的颁奖礼举行前两天,她的第3任丈夫制片人迈克尔·托德,在乘坐那架以妻子名字命名的私人飞机“幸运的莉莎”飞往纽约的旅途中失事坠毁。两天后,奥斯卡奖揭晓,莉莎的影后梦也落空了。出人意料的是,莉莎竟然从如此低谷中很快就走了出来,并在丈夫去世后不久便扮演起破坏别人婚姻的“小三”,从另一位好莱坞玉女明星黛比·雷诺手中抢走了她的歌星丈夫艾迪·费舍尔——当年为托德担任伴郎的正是艾迪。当坠机悲剧发生后,艾迪火速前往安慰伊丽莎白·泰勒,没想到却擦出了爱的火花,两人暗通款曲,约一年之后干脆正式结婚。此事在当年成为非常轰动的绯闻话题,也给莉莎带来了一些负面的评价,艾迪的歌唱事业更因此被扼杀。难得的是,当年被抢走父亲的嘉莉·费舍尔(她饰演过《星球大战》系列中的公主)抛开前嫌,在伊丽莎白·泰勒去世后公开表达哀悼,并赞美莉莎成就非凡。

当年莉莎的横刀夺爱之举,影迷相当不谅解,杯葛之声不绝于耳。莉莎藉表演解压,以50万美元的高价接演题材十分敏感的田纳西·威廉斯剧作《夏日烟云》,创下当时的女明星最高片酬纪录。此片气氛沉郁、剧情暧昧,深入探讨精神病患和同性恋者的痛苦遭遇,在当时社会风气仍然很保守的美国影坛堪称是出位之作。莉莎将个人的复杂心理投射在了女主角身上,被影评人赞誉是她从影以来最精彩的演出。可惜她当时的公众形象实在太差,虽然第三度获得奥斯卡奖提名,但影艺学院的会员们却不敢让她得奖。

不久之后,伊丽莎白·泰勒在伦敦拍摄《青楼艳妓》时不幸得了肺炎,差点死掉。可怜的遭遇让她重新获得了大众的同情,也使美国电影界觉得前一年对她的排斥有欠公允,所以翌年伊丽莎白·泰勒以《青楼艳妓》中的妓女角色第4度提名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时,尽管此角色表现一般,但让她如愿摘下第一座奥斯卡影后桂冠。

这个转折果然令伊丽莎白·泰勒的星途再度登上巅峰,当她在1963年接拍福克斯公司的超级古装巨制《埃及艳后》扮演埃及女王克丽奥佩脱拉时,首度创下了百万美元片酬的影史最高纪录。在拍片期间,莉莎跟有妇之夫的男主角理查德·伯顿戏假情真,闹出不伦之恋。与此同时,她又在演到一半时生了一场大病,愈后身材发福,原先的戏服已穿不下,被迫全部重做,拍摄日程一拖再拖,影片的制作预算也不断超支,最后竟然花费了4400万美元(换算成今天达2.86亿美元)才得以全片杀青,成为影史上耗资最巨的一部影片。更惨的是,长达4小时的《埃及艳后》上映后票房只有2600万美元,差点让福克斯公司亏损到关门大吉。

星光随好莱坞黄金时代逝去

《埃及艳后》在市场上惨遭滑铁卢,预示了好莱坞传统的“大片厂制度”走向了尾声。新生娱乐媒体——电视的日渐普及(美国家庭拥有电视的户数,从1948年的不到100万户暴增到1962年的5500万户),以及新世代商业电影风气的转变(第一部007电影在1962年面世、第一部意大利西部片《荒野大镖客》在1964年席卷全球),都反映出好莱坞大片厂原先拍电影的那一套已跟不上时代潮流。果然在数年之后,“八大公司”陆续出现了遣散旗下明星、拍卖服装道具、甚至连大老板也换掉的窘境。跟伊丽莎白·泰勒年纪相仿,在每一次公开亮相时总是显得那么气质独特、艳光照人的那一批黄金时期顶尖女星,包括永远的性感女神玛丽莲·梦露(1926~1962)、气质高贵的王妃葛丽丝·凯利(1929~1982)、漫步人间的天使奥黛丽·赫本(1929~1993)等等,在那几年不是香消玉殒,便是结婚息影,星光黯然失色。莉莎本人虽然仍跟理查·波顿以“首席银色夫妻档”继续转战英美影坛,但刚过30岁便已变成“玉婆”的她知道无法再凭美貌取胜,转而改走演技派路线,终于在1966年以痴肥的怨妇兼泼妇形象主演了之后让她再度赢得奥斯卡影后的《灵欲春宵》。这一次,在莉莎登台领奖时,人人都说她是实至名归了。

演艺高潮过后的十多年中,伊丽莎白·泰勒算处于半退休状态,偶然演出了《春回情断》等几部电影都算是玩票。当老友洛·赫逊于1985年因艾滋病去世后,伊丽莎白·泰勒就全力投入这个新世纪黑死病的防治工作,成为参与建立美国艾滋病研究基金会最早也是最知名的好莱坞明星之一。她经常跟认识才两年但却引为知交的“小朋友”——流行乐巨星迈克尔·杰克逊携手展开防治艾滋病的宣传和筹款活动,成功转型为一个慈善家。她在2005年接受美联社的采访时说:“对我来说,演戏是假的,而看见别人受苦却是实实在在的。”

从女权主义看伊丽莎白一世 篇4

第一波女权主义, 它注重提倡女性享有平等的条约和财产所有权, 反对奴隶婚姻即丈夫在法律上所有妻子及他们共同的孩子。十九世纪, 女权主义者主要注重争取女性在政治上的权力, 尤其是在女性选举权上。第一波女权主义, 虽不及第二波女权主义影响的深远, 但由于每个阶段女权主义的相互依赖性, 第一波女权主义在女权主义运动的整个历史中也有着历史性的重要意义。

第二波女权主义, (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60年代) 这一阶段是女权主义在西方最重要的阶段, 主要追求男女间的平等。女权主义者发现, 尽管女性在政治经济领域争取平等的努力取得明显的成果, 但是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地位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这种矛盾的情况促使女权主义者向纵深思考, 形成了独特的女权主义理论, 主要有三派:社会主义女权主义;自由主义女权主义;激进主义女权主义。

第三波女权主义,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至今) 后现代女权主义, 由于之前的女权主义运动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影响, 保守主义对妇女解放运动的有力质疑, 离婚率明显上升, 爱滋病泛滥等等, 女权主义者开始反思。特别是在消除男女二元对立方面, 形成了“温柔的女权主义”“绿色女权主义”。他们一方面肯定了女权运动保护女性社会权益的成果, 另一方面对女权主义者试图颠覆传统家庭模式提出了质疑。后现代女权主义还在成长阶段, 分为唯本论与构成论两个主要派别。

伊丽莎白一世 (Elizabeth I, 1533年9月7日--1603年3月24日) , 本名伊丽莎白·都铎, 于1558年11月17日至1603年3月24日任英格兰和爱尔兰女王, 是都铎王朝的第五位也是最后一位君主, 也被称作“童贞女王”。

伊丽莎白诞生于伦敦的格林尼治普雷森希宫, 她是亨利八世和他的第二个王后安娜·博林 (Anne Boleyn) 唯一幸存的孩子。享利八世第一个妻子是西班牙的公主凯瑟琳·霍华德 (Catherine Howard) , 而于1527年, 享利八世以没有男嗣为由将凯瑟琳王后抛弃。并变革了当时的宗教信仰以迎娶了宫女安娜·博林, 当时安娜已有身孕在身。不过让亨利八世失望的是, 他的新妻子安娜也为他生了个女儿, 这便是后来的伊丽莎白一世。不久, 享利八世发现安娜与人私通, 于1536年5月将安娜处死。由于她父母是按新教教规结婚的, 天主教认为她是一个私生女。在之后的八年里, 伊丽莎白经历了相继而来的多位继母。亨利的第三任妻子简·西摩尔在生下一个男性继承人, 即爱德华后不久就死去了;亨利的第四任妻子, 安妮公主 (Anneof Cleves) , 也很快离婚;亨利的第六任妻子, 是安妮公主的宫女, 也是他的最后一位妻子, 凯瑟琳·帕拉。一连几代的历史学者都这样辩解过, 其父亲频繁地更换妻子这一行为让伊丽莎白表面上拒绝婚姻。当然, 这也不是女王一直拒绝结婚的全部原因。在那个男权主义的时代。这其实是她的谋略之一, 她不甘愿放弃她任何的权力, 只有她终身不嫁, 才能让属下保持对她的忠诚和更强烈和持久的吸引力。以维护国家的统一, 民族的和谐。女王的成长经历让她形成了敏锐、坚毅、独立的性格, 是她的女权思想形成的必然条件。

伊丽莎白一世是英国都铎王朝最后一位杰出的女王, 在她当政的45年期间, 英国的经济繁荣昌盛, 文学璀璨辉煌, 军事上一跃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海军强国。在英国历史上在位时被称为“伊丽莎白时期”, 亦称为“黄金时代”。

首先, 在宗教上通过了一项宗教法案:将英国的天主教和新教融合在一起, 彻底解决国内宗教纷争, 新教和狂热的天主教可以共存。其次, 在经济上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保护和发展本国毛纺织业和其他新兴工场手工业。她特别鼓励造船和航海业, 鼓励建立各类海外贸易公司, 扩大英国呢绒等商品的海外市场。再次, 军事上建立了一支经历过实战演练的海军兵源。最后, 在外交上实行灵活多变的政策, 巧妙地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 周旋于各国王孙贵族和大臣之间。伊丽莎白的“婚姻游戏”屡试有效。如此为英国创造了三十年的和平环境, 和平为发展创造了条件, 经济发展也为和平奠定了物质基础。

那么, 下面, 我们从女权主义来分析伊丽莎白一世。

一.政治权力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为女性建立了一个机构。起初这个机构规模并不大, 但之后慢慢演变成了一个基金组织, 这个基金组织是专门培养女性的才能才干来效力于她的政权。她们出色的能力对女王的统治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些被挑选出的女性都是女王身边的随从, 因为她们能近距离地与女王接触, 女王时常对她们外形, 穿着或能力给予鼓励和欣赏。女王认为她们也是国家的形象和权力的象征。自从女王特许这些女性为她的代理人后, 在需要时她们可以在宫外行使女王的权威。这让这些宫廷中的侍婢提升了社会地位和拥有了更多的特权。如果没有这些, 在那个时代, 她们永远只能为婚姻或生子而活。不过, 这些特殊的地位和特权也加剧了女王和臣子之间的紧张关系。虽然如此, 女王依然坚持, 只要女人能释放出更多目标并得到与男人一样的权力去实现目标, 她们一定有潜力去打破过去那种单一的男性主导的臣子关系, 且能更有效地为自己效力。

直到现在, 一些学者仍然质疑当时这些婢女是不是在政治上地位和特权, 这些质疑声纯粹只是一种性别上的歧视。但, 事实证明“性别”并不能将女性除名于政治权力之外, 反而可以形成“女性式”的道路让女性享有政治权力和行使她们的权力。从历史分析上看, “性别”能扩充“政治权力”的含义, 还能确定一些新的政治领域。伊丽莎白一世就明白女性在政治的重要性, 并在她的统治中运用到。不仅因为女性在平等权力中应该享有政治权力, 还因为女性能在政治领域能展现出男人没有的能力。

二.教育

在都铎王朝时期, 妇女在社会中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限制。她们的任务是结婚、生子。而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的继位给当时的妇女带来的不只是政治权力上的解放, 同时还有针对社会生活方面的积极举措。当时, 妇女不允许去普通院校或大学接受教育, 但是可以在家请家庭教师来学习。这一点, 在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时, 被极力地鼓励和推广。因此, 那个时代出现了许多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独特思想和非凡才干的女性, 例如, 米尔德里德·威廉 (勋爵威廉·塞西尔的妻子) 、玛丽·哈伯特、女伯爵彭布罗克和女王本身。在这样的环境下, 妇女可以有成熟的条件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来享有更多的权力。这也促使了她们女权思想的萌发。而我们也可以看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当时表现出来的女权主义思想, 她不满当时男女在社会生活中的不平等。极力从教育这个方面来对现状进行一定的改善。

三.婚姻关系

在女权主义第二阶段的自由主义女权主义中代表人物为19世纪英国的米尔、当代美国的傅瑞丹。米尔是英国十九世纪自由主义健将, 他在他的代表作———《女性的屈服》中, 集中地阐述了他的女性权益的观点。米尔指出法律的不平等使得婚姻制度里的婚姻关系犹如主人与奴隶的关系。而, 傅瑞丹在其名著《女性迷思》中, 首先对女性的家庭角色展开锐利的解析与批评。傅瑞丹指出父权社会的文化机制竭尽所能地塑造一个幸福的家庭主妇形象, 使得女性把自己的一生寄托于家庭与婚姻关系。然而这个理想形象, 只是个迷思。为了发挥自我潜能, 妇女必须和男性一样从事公共领域的活动。故此, 傅瑞丹鼓励女性放弃以家庭主妇的形象作为自我认同, 不过, 她并未提倡女性在实质上放弃家庭生活, 而是在事业与家庭间取得平衡。

伊丽莎白一世的睿智让她不依附于男人, 而是利用自己的性别优势来获取她的政治目的。就如女权主义中提倡的:女性不管是在身体还是精神上都应独立。

伊丽莎白一世的女权思想对后世女性的影响深远, 具体如下:

(一) 积极影响。在16世纪后期, 伊丽莎白一世是万众瞩目的中心人物, 是那个时代的开明代表和象征。她在感情上的理智和在事业上的独立, 激励着那个时代的女性冲破旧时代桎梏的枷锁。与此同时, 伊丽莎白一世所表现出来的女权思想, 即, 追求平等的政治权力、推广女性教育和对于婚姻生活的理智, 这对后世女性形成独立的个性方面也无不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伊丽莎白人物分析 篇5

面对情感她不像妹妹丽迪雅凭一时的冲动作决定,保持了做人的尊严体现了思想和理性的力量;面对现实她不像夏洛蒂那样完全放弃感情的追求伊丽莎白敢于面对阻挠她的一切力量勇敢地捍卫了自己高尚纯洁的爱情。幽默也是她聪明的表现之一。并且她知趣识大体。她能敏锐地感觉到母亲妹妹言行中有辱斯文之处并为此焦虑。

2.勇敢的伊丽莎白在面对强大势力时不去奉迎,不去投其所好。相反,她自尊自爱,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反抗。在她看来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的,没有人生来就比别人低下。也正是这种对阶级社会的不满,对权贵阶级的反抗,使得她对英俊的、高高在上的达西不屑一顾,认为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虽然她对达西深刻的偏见有韦翰加油添醋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在本质上是由于他对达西所代表的那个权贵阶级的反抗。

3.除此之外,伊丽莎白也有一颗爱心,她是一个很理性的女人,她追求的是有爱情的婚姻。虽然她出身低微,家庭与亲戚都是地位低下的,但她始终坚持着有真实爱情的婚姻观:“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 伊丽莎白曾两次拒绝了求婚,拒绝了柯林斯先生和达西先生的第一次求婚。这两次的拒绝,充分说明了伊丽莎白的婚姻态度:“没有爱情,千万不要结婚。”

伊丽莎白女王财产知多少 篇6

房地产:除了位于伦敦中心的白金汉宫,女王名下的不动产还包括占地8000公顷的仙灵汉姆庄园、2000公顷的巴尔莫勒尔度假村、1万公顷的皇家圣田以及多处私人城堡。其中,仙灵汉姆和巴尔莫勒尔的价值就高达6100万英镑,仙灵汉姆庄园还是利润最大的资产,每年至少可以为女王带来50万英镑的纯收入。

珠宝首饰和老牌名车:女王拥有众多价值连城、精美绝伦的珠宝首饰,还有14顶在礼仪场合用的王冠。有不少珠宝是独一无二的,其中一顶漂亮的王冠还是女王的祖母——玛丽女王留下的。此外,女王还拥有很多辆古董名车。这两部分加起来的资产总额大约是几千万英镑。

艺术藏品和名贵家具:已经辞世的王太后几乎将自己所有的财产都留给了女王,包括艺术品、古董和价值连城的赛马,其总值近5000万英镑。

资产中份额最大的部分——珍邮:女王收集了许多非常稀罕、昂贵的邮票,其中有的邮票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所有这些邮票的价值比仙灵汉姆和巴尔莫勒尔的地产总额加起来还多。

伊丽莎白 篇7

美国历史学家亨利·亚当斯首次将“熵”的概念引入文学与历史领域, 认为人类社会与熵都是由众多独立小系统组成的一个封闭系统。故事开头“她被困在震颤的黑色车厢与树篱间, 显得很不起眼”, 接着, 盼着丈夫的同时, “女人再次朝对面的铁轨望去”, 这里她被所谓“工业”孤立了。丈夫沃尔特“无情的”晚归使得“伊丽莎白·贝茨看着那令人烦闷的人流, 然后走进了屋子”, 此时, 孤立她的是门与封闭的房间。类似的例证为伊丽莎白提供了增加其“熵值”的环境。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一个封闭系统的熵值不会下降, 永久的无序运动正是其特征。最开始的时候, “她的脸平静而又镇定”, 可当她后来听说丈夫的酒局之事, 并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愤怒愈加明显……爆发了……”随着愤怒的加深, 她甚至认为丈夫肯定都从家门前走过然后故意没进家门去了酒局。在第一章的结尾处, “此时, 愤怒夹杂着恐惧在她心中回荡”。从愤怒到恐惧, 此刻的伊丽莎白的熵值便到了一个小高峰。第二章, 听到里格利先生关于沃尔特含混的话语, 伊丽莎白已然多少感知到了不详, 然而, 她非但未表现消沉, 却反倒安慰里格利先生“他们会把他抬回来的 (因丈夫喝醉) ”。至此, 伊丽莎白呈现的均是不正常反应, 情绪的紊乱得到极致体现。

二、穿梭在“马赛克”中的虚无

丈夫沃尔特的尸体被抬进后, 起初, 她“心脏停止跳动了片刻, 然后又快速跳起来, 简直快让她窒息了”, 随着熵的运动也越来越剧烈, 于是她甚至呈现出一种怪异的心理状态:沃尔特的母亲越哭声音越大“这让伊丽莎白感到解脱“。此时的伊丽莎白可能产生了身份错位——她将自己的身份投射到了自己的婆婆身上, 当婆婆越哭越大声, 她也感到自己的情绪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当菊花瓶被碰倒, 她立即冲向花瓶碎片而不是刚刚被抬回的丈夫尸体。很显然, 她的行为是反常的。这进一步揭示了伊丽莎白的“放空”, 与熵的理论中的虚无状态不谋而合。

故事接下来的文字不仅与熵理论的内容——“孤立”——相吻合, 同样契合于熵理论的形式——马赛克。当触碰到沃尔特的尸体, 伊丽莎白觉得“他现在死了, 他一定觉得做个丈夫这事很糟。她感受到, 在另一个世界里, 对于她, 他宁愿做个陌生人。”——这是想象力, 潜意识与现实的拼贴。另一个例子出现在当伊丽莎白看着死去的丈夫的脸庞时:“事实是多么地致命……两人之间什么也没有, 然而从前他们却在一起”。这里便是过去与现在的穿梭。

三、熵的去人性化本质

回顾伊丽莎白对孩子的态度变化, 一开始, 她对儿子仅仅是要求严格, 一旦发现自己的语气过于严厉, 她还会“试着缓和……更温柔地说道”;后来, 当女儿晚归, “她的母亲斥责她”, 这一回, 伊丽莎白没进行任何安慰或弥补;随着等候丈夫归来时长的增加, 她愈发对他们冷淡:当女儿兴高采烈地让妈妈给她闻闻菊花香, 伊丽莎白“觉得这简直无法忍受”“这位母亲暴躁地从围裙带里拿出花来”;

这与熵运动的去人性化本质相一致。社会批评家杰里米·里夫金在他的著作《熵:一个新的世界观》中说技术时代让机器替代大量人力, 人类的工作量看似减少了, 但实际上, 这种“减少”是以加剧的能量消耗为代价的。能量守恒定律认为封闭系统内的总能量是不变的, 因此, 科技越发达, 人类得到的能量越少。同理, 伊丽莎白的“能量”也被工业的“入侵”侵蚀着——丈夫的不出现代表工业对他们生活的“参与”, 因此, 她的能量以及对孩子的耐心被持续消耗, 从而加速其冷漠。

四、不可逆转的悲剧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熵的最大特征便是不可逆性, 这预示着世界结局的悲剧性。

在沃尔特的尸体被抬进来之后, 从孤立, 封闭, 到无序到紊乱, 再到无精打采, 到虚无, 但直到脱去死去丈夫的衣服, 仔细打量与抚摸丈夫的身体, 伊丽莎白才察觉自身这种状态的变化。整个觉醒的过程中, “她陷入了无限的恐惧”, “触碰丈夫尸体时她有种奇怪的情绪……觉得与灵魂完全孤立了”借此她找到了自己最开始的状态。随着熵值的增加, 伊丽莎白也自然而然经历了熵变的最后阶段——虚无:“她如此徒劳……他对她简直就是陌生人……两人之间曾经什么都不存在……他一直都是离开的”“在他死前很久, 两人之间就毫无希望了”。沃尔特赤裸的尸体在对于使伊丽莎白清醒的问题上起到了刺激的作用。因此, 直到那时她才意识到她与丈夫的分离与孤立其实早已产生。熵变的不可逆性导致“这是一个她必须跨越的, 无边无际的鸿沟”。

结尾如熵变的悲剧结局所预示的那样, 经历了孤立, 混乱, 无序以及虚无, 沃尔特的死以及广至整个工业社会致使她明白“生活就是她现在的主宰, 但死亡是她的终极主宰”, 因此“她屈从了生活”, 并“带着恐惧和羞怯畏缩了”。

结论

最后得出结论, 工业与科技的快速发展使熵值的增加更加放肆, 随之而来的是能量的耗损, 人来的能量, 情感, 理智, 正常感受与关系都被都被提升的熵所剥夺。从等待丈夫归来到耳闻噩耗到触碰丈夫尸体, 这正是一个无序化的过程。因此, 伊丽莎白内心的熵变终将其引至虚无状态——一个不可逆的悲剧。

摘要:热动力学中, 衡量热力系统排列方式的单位叫熵, 通常被用来形容混乱的程度, 意指宇宙万物均起源于一定价值与系统, 然后持续朝着混乱与荒芜不可逆地发展。巧合的是, 《菊馨》中伊丽莎白的情感历程几乎可以与熵理论下的状态相一致。本文采用熵的理论, 用其分析《菊馨》, 分别通过熵的孤立封闭的运作条件, 无序混乱特点, 去人性化本质, 和不可逆性等理论对伊丽莎白的情感变化进行解析。得出结论, 工业和科技的快速发展使人类情感与和谐关系被损耗和侵蚀。同时将读者引入对二十一世纪高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反思。

伊丽莎白 篇8

一、伊丽莎白对凯瑟琳夫人

当凯瑟琳得知伊丽莎白将和她的侄子结为夫妻后, 这个傲慢骄横的太太造访了贝内特一家人。她板着脸, 礼节性地问候了伊丽莎白一家人, 随后她要求伊丽莎白随她出去走走。起初, 伊丽莎白和她的母亲及姐妹们都迷惑不解:凯瑟琳怎么会来探访他们呢?随即, 凯瑟琳夫人的粗鲁无礼和奚笑嘲弄惹恼了伊丽莎白, 伊丽莎白本不屑跟她对话, 但最终她还是很好地控制住了情绪, 勇敢地接受了凯瑟琳夫人的挑衅, 并捍卫了自己及家族的尊严。

凯瑟琳夫人来这儿就是要胁迫伊丽莎白离开达西。她质问伊丽莎白他们是不是已经订婚了, “Your ladyship has declared it to be impossible.” (伊丽莎白回答说:“夫人您不是已经说过这不可能吗?为什么还要问呢?”) 凯瑟琳夫人叫嚣她是达西最亲的亲人, 她理应知道关于达西的所有事情, 更何况这是他的终身大事。“But you are not entitled to know mine.” (这次伊丽莎白强调指出凯瑟琳夫人没有权利过问她的事情。) 凯瑟琳夫人坚持认为达西和伊丽莎白的结合会成为达西的耻辱, 而伊丽莎白也会被达西的家人及亲戚朋友指责、疏落、鄙视, 伊丽莎白则回应:“There are heavy misfortune.But the wife of Mr.Darcy must have extraordinary sources of happiness, that she could, upon the whole, have no cause to repine.” (“哦, 那真是不幸!但是身为达西的妻子一定有无穷无尽的快乐和幸福, 所以, 总的来说, 她是没什么好抱怨或是发牢骚的。”) 凯瑟琳夫人叫嚷说她自己不仅意志坚定而且雷厉风行, 她意在暗示伊丽莎白她是一个强势的人, 不要惹恼她, 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但伊丽莎白也不是一个软弱的人, “That will make your ladyship’s situation more pitiable, but it will have no effect on me.” (她指出凯瑟琳夫人这样只会让她自己的处境更为艰难, 而伊丽莎白是不会吃她这套的。) 伊丽莎白一次次让出言咄咄逼人的凯瑟琳夫人哑口无言, 她也一步步占据了谈话的上风, 盛气凌人的凯瑟琳夫人暴跳如雷, 她开始口无遮拦地讥讽伊丽莎白卑微的社会地位。“He is a gentleman;and I’m a gentleman’s daughter:so far we are equal.” (对此, 伊丽莎白举重若轻, 她机智幽默地应答:“达西是一位绅士, 而我是一位老绅士的女儿:瞧, 门当户对, 我们多般配啊!”) 最后伊丽莎白松了口, 坦白她和达西还没订婚, 紧接着凯瑟琳夫人命令伊丽莎白发誓, 说她永远也不会跟达西走进婚姻的殿堂, “I am resolved to act in that manner, which will, in my own opinion, constitute my happiness.” (伊丽莎白认真地说:“怎么做会让我得到幸福我就会怎么做!”) 多么精妙的对话, 伊丽莎白反应真是灵活。

伊丽莎白非常了解自己的情况和条件:她不像达西那样出生名门望族;她不像凯瑟琳夫人的女儿那样坐拥家财万贯;她也不像姐姐简那样拥有沉鱼落雁的美貌;她有一群不太体面的亲戚……但是她悦纳了她自己。她拥有独立的思想, 关于婚姻, 她有自己的主见:她不会为家族利益或是金钱而开始一段婚姻。她会考虑这些因素, 但它们不是全部, 更不是她考虑的首要因素。她的婚姻爱情至上, 爱情是婚姻的基石, 她不接受没有感情基础的婚姻。她不会仅因一个男人是百万富翁或是门丁兴旺而嫁给他, 她不会屈从她母亲的意志, 她也不会迫于她阿姨的压力而关上一扇幸福的门:这就是伊丽莎白。

二、伊丽莎白和柯林斯先生

在十八至十九世纪的英国, 女儿是没有权利继承父辈的遗产的。贝内特先生希望她的财产继承人, 他女儿们的堂兄———柯林斯能从他们五个中选出一个做他的妻子, 这样他的女儿就不会因为经济困难而举步维艰了。柯林斯挑选了伊丽莎白。

柯林斯自信地认为, 伊丽莎白能被选中真是她莫大的荣幸。“我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更重要的是, 我将拥有一大笔钱。”但是伊丽莎白不这么认为。柯林斯先生太理性了, 他似乎没有情感;他太愚钝了, 不能体谅他人的心情;他甚至都不了解他自己。总之, 他根本就不是伊丽莎白喜欢的类型。伊丽莎白知道她母亲的心思, 但她不能牺牲她自己的幸福, 这不值得。也许他们可以从长计议, 另做打算。

柯林斯先生喋喋不休地陈述了他结婚的理由, 以及来朗伯恩挑选一位妻子的原因。伊丽莎白打断了他的话并说出了她的想法。她对柯林斯的恭维赞美表示感谢, 然后她吐露了心声, 表示她无法接受这桩婚姻。但是柯林斯认为伊丽莎白如此反应是害羞所致;伊丽莎白重申了她的意思, 柯林斯认为伊丽莎白这样做意在欲擒故纵;伊丽莎白最后不得不恳求柯林斯相信她的话, 但柯林斯还是嬉笑应之。我想这是因为他太自信了, 他有一份体面的工作, 他还将继承一大笔遗产, 如此自信的他怎么能接受伊丽莎白果断地拒绝?但伊丽莎白就是伊丽莎白:她不会因为金钱而结婚, 她也不会屈从她母亲的意愿。

三、伊丽莎白和达西

人们都说达西是理想的结婚对象:血统高贵, 帅气, 有教养, 最重要的是, 他家财万贯。但在伊丽莎白看来, 达西却只是一个傲气十足, 自大, 自私, 不管不顾他人感受的富家子弟。对贝内特太太来说, 达西绝对是一个理想的女婿。要是伊丽莎白嫁给了达西, 伊丽莎白家的经济状况会立即好转。但是达西不是伊丽莎白喜欢的那种类型。所以在达西向伊丽莎白示爱后, 伊丽莎白并没有接受他。因为他的傲慢, 她甚至没对他的关注表示感谢。她还说:“I had not known you a month before.I felt that you were the last man in the world who I could never be prevailed on to marry.” (“从这一个月对你的了解来看, 你是这个世界上我最不想与之结婚的对象。”) 后来达西给伊丽莎白写了一封长信, 解释了他有意分开伊丽莎白的姐姐简和宾利的原因, 还揭穿了威克姆的真面目, 然后他亲自把这封信递交给了伊丽莎白。同时他改变了态度, 尽管伊丽莎白过激的言词也伤害到了他。达西的诚心和转变感动了伊丽莎白, 她对他的偏见也逐渐冰释。他们分享了对他们共同经历的那些事情的感受。与宾利和简一样, 他们也即将步入婚姻的殿堂, 他们认为他们会比那一对更幸福。

他们一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 因为伊丽莎白和达西都认真地对待婚姻这件大事。

参考文献

[1]Jane Austen.Pride and Prejudice.Beijing:Chinese Opera Press, 2005.

[2]简奥斯丁著.王科一译.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1991.

伊丽莎白 篇9

作为作者最著名的作品之一的《傲慢与偏见》,原名《最初的印象》(First Impression),是奥斯汀的代表作,通过婚姻问题的描写展示了当时英国社会的生活画面,小说中描述了四种婚姻模式。

一、《傲慢与偏见》中四种婚姻观

威克姆表面英俊潇洒,实际道德败坏;莉迪雅被假象迷惑,与威克姆私奔。婚后靠别人救济生活。威克姆对莉迪雅无真感情,到处寻欢作乐。莉迪雅的婚姻是以情欲为基础可没有爱情的冲动婚姻。

柯林斯是教区牧师,继承了班纳特的所有财产,有钱有地位可愚蠢至极;夏洛蒂聪明可爱,却因金钱的缘故嫁给了愚蠢的柯林斯。通过婚姻过上了平常人认为体面的生活夏洛蒂婚后生活并不幸福,因为她根本没有地位可言。柯林斯和夏洛蒂的婚姻是有金钱却没有爱情的现实婚姻。

简和宾利结合,除了爱情基础外,宾格利有十万英镑遗产和四五千英镑的收入。所以二人的婚姻是完满的婚姻形式。而伊丽莎白对简与宾利终成眷属这一美满结局的评析,则直接倒出作者的婚姻观和价值观:“伊丽莎白的确相信,宾利所有幸福的愿望都是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之上,因为简善解人意,而且再好不过,加之两人性格相近,兴趣相投,这些便是幸福的基础。”

伊丽莎白追求有爱的婚姻,要求婚姻双方互相尊重和理解,因此她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最后和达西化解了所有偏见与误会,成为幸福的一对。如果伊丽莎白对婚姻和家庭的看法同当时人一样的话,她是无法描画出她的美好前景的。对于自身婚姻的坚持与追求,让她得到理想的婚姻。

二、伊丽莎白婚姻观的原因

作为《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也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女性。很多人把她称作是简·奥斯汀的化身,承载着很多简·奥斯汀本人的思想与性格特色。简·奥斯汀笔下的伊丽莎白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见解的智慧型女性,她美丽、可爱、聪明、风趣、有胆识、有主见,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究其婚姻观形成的原因,当然跟伊丽莎白本身的性格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主要是受到了女权意识的影响。

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英国是一个传统保守的父权制社会,而奥斯汀生活于这个社会中的一个典型的小乡村里。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女性在社会中是低人一等的。而奥斯汀不只是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一名淑女,作为一个有着敏锐的感受力和洞察力的作家,基于对女性在父权社会中生存困境的切身体验以及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奥斯汀进步的女性意识得以迸发。

在《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是以一个理想的形象出现的,奥斯汀精心把她塑造成为一个近乎完美的女性。良好的教育使得她的举止仪态、一颦一笑都带有她独特的个人印迹;独立而干练——这使得她尤其显得卓尔不凡。她不屑于那些所谓的社会规范,充分的自我意识造就了她的我行我素。比如,为了去探望生病的姐姐,她敢一个人在泥泞中步行三英里,她敢仪表不整地出现在所谓“上层人士”面前而没有丝毫的谦卑。她的言行举止之中透出来的都是她性格中的果断与自我尊重。人际交往如此,对待友谊、爱情乃至婚姻更是如此。在伊丽莎白的眼中,无论是家人、朋友之间,或者婚姻对象之间,人与人交往应该奉行相互尊重的准则,而任何一方一旦受到不公正的轻视或怠慢,便应该起来反抗争,女性也应该如此。而事实上,伊丽莎白所受过的教育、她开阔的见识和她宽广的胸怀使得女性意识在她的思想内萌发、成长并得以成熟,这些才是造就伊丽莎白婚姻观的根本原因。

三、当代中国女性的婚姻观

由上可见,女性的婚姻观其实同女性的自觉意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当代中国社会,社会发展越来越快,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男女的地位更趋向于平等,女性意识更加明确化,按说女性的婚姻观应该更加理性,婚姻生活应该更加幸福,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近来关于《非诚勿扰》中某位知名女嘉宾的一句经典名言,引起坊间深入不断的讨论。“我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意坐在自行车上笑。”这一哭一笑,真实地反映了当下一些年轻女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拜金女”集体形象的生动概括。如今能坐上宝马,谁还稀罕自行车。

与此同时,近几年来,作为当代社会发展主力军的80后的年轻人,开始崇尚一种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闪婚。所谓“闪婚”顾名思义是指闪电式结婚的简称。从其形成的过程来看,“闪婚”指的是两人在相识很短的一段时间之后,根本没有经过一定时间的交往和足够的相互了解,却确立婚姻关系的一种快速的婚姻形式。与传统的婚姻相比,它的特点在于“快”,即从认识,相爱到结婚都是在相当短的时间内进行的。对于这些“闪婚族”而言,用最迅速的速度来完成从恋爱到结婚的漫长过程是最浪漫不过的事情。这种情感快餐的“闪婚”成为现代都市一种新兴现象,目前在国内有着越来越流行的去世。而中国的女性一向以传统著称,可在“闪婚族”中也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们认为以前那种“从一而终”的思想是非常过时非常可笑的。她们同男人一样去追求刺激,满足精神享受,而婚姻生活中的责任跟道义对她们来说一文不值。这让人不由得想问:“这个社会到底是怎么了?”

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告诉我们,建立在爱情、相互理解基础上的婚姻才是理想的,而仅仅以金钱或者情欲作为婚姻的基础是非常不道德的事情,而且这种婚姻形式是不幸福的。而上面提到的两个现象充分的表明,在当代中国社会,因为某些原因,很多女性把金钱及情欲作为自己婚姻的基础。中国民政部发布的“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去年共有170多万对夫妻办理离婚登记,比上年同期增长10%以上。从绝对离婚对数的数据可以看到,中国的离婚率正在呈加速攀升的态势。这些数据能充分说明,当代女性的婚姻生活其实不幸福。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都知道,一个温暖幸福的家庭应该比很多东西都要重要。可在当代中国社会,因为某些原因,一些女性的价值观、爱情观、婚姻观出现了一定的偏差,过于看重金钱,对待自己的婚姻太过儿戏与草率,这已经在社会中引起了不好的反响,全社会都应该尽快并且清晰认识到这一点。而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金钱并不是婚姻的全部,情欲也并非婚姻的基础,我们应该理性的把我们的婚姻建立在相互理解、信任、忠诚、尊重等基础之上,这样我们的婚姻才能幸福到永远!

摘要:女性的婚姻观从某种程度上同女性意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旨在分析《傲慢与偏见》中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婚姻观及其原因,从而对当代女性的婚姻观给予提醒。

关键词:伊丽莎白,婚姻观,女性意识

参考文献

[1]、Austen,Jane.Pride and Prejudice[M].Collins:Fontana Collins,2010.

[2]、王守仁.英国文学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3]、闫俊玲.简·奥斯丁时代的女性和奥斯丁的女性意识[J].赤峰学院学报,2012(12).

伊丽莎白 篇10

关键词:性格特点,偏见,爱慕,人物魅力

一、伊丽莎白的性格特点

伊丽莎白是全书的中心人物, 她是班纳特家的二小姐, 体态轻盈, 个性活泼、调皮, 喜欢打趣且聪慧机敏。她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 并未受到贵族式的“正规教育”, 也不十分精通音乐、绘画等才艺, 但博览群书, 有见识, 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难能可贵的是她是一个有尊严、有教养的小姐。班纳特先生在第一章中评价五个女儿时说道:“她们几个人, 没有哪一个有多少可取之处, 她们跟别人家的女孩一样, 又傻又无知, 倒是莉齐要比她的几个姐妹聪敏伶俐些。”这句话勾勒出伊丽莎白给予读者最初的印象:别的女儿都糊涂, 只有伊丽莎白聪明。而其他的班纳特家族成员又怎样呢?一家之主的父亲虽然聪明睿智, 却是一个随遇而安、消极懒散的人;母亲更是一个“智力贫乏、喜怒无常”的女人;姐姐简·班纳特貌美善良, 举止优雅, 但是性格懦弱, 毫无主见;三个妹妹浅薄、轻浮、缺乏教养。

与她的家人相比, 伊丽莎白是美好的化身。而且她还很勇敢, 当达西居高临下地向伊丽莎白求婚, 并认为自己胜券在握时, 伊丽莎白不但拒绝了他的求婚, 而且把她的积怨宣泄出来:“你傲慢无理, 自高自大……你是普天之下我最不愿意以身相许的人。”这对于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而言需要何等勇气。她对家人的亲情之爱更让人感动、敬佩。当简做客宾利的庄园发高烧时, 班纳特夫人自顾自打着攀结亲事的如意算盘, 妹妹们无动于衷, 唯有伊丽莎白惦记着姐姐的病情, 踩着泥泞的小道, 徒步三、四里去照料生病的简。她不顾礼节, 勇敢的面对宾利小姐们的冷嘲热讽, 只为最真挚的姐妹深情。

如此看来, 伊丽莎白似乎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 但是不然, 她也有因“先天不足”造成的性格缺点。出身于中产阶级的她洞悉人情世故, 对“社会地位”也极为敏感。她虽然为自己的聪慧、机敏而骄傲, 但她常常因家人在社交场所的丑态百出而感到羞愧难当。她对自身在社会上所处的位置有清醒的认识, 这是长期处于次等地位的心理积淀所致, 以至对达西存在很深的偏见。正是由于这种偏见, 伊丽莎白在第一次“爱情”中蒙蔽了双眼。她被民兵自卫团的军官威克坶那副“讨人喜欢”的仪表迷住了, 当威克姆滔滔不绝地洗刷自己, 中伤达西的时候, 聪明过人的伊丽莎白竟然丧失了判断力, 被威克坶牵着鼻子走, 完全被爱情冲昏了头脑, 成了自己曾经嘲讽过的“愚蠢人”。

二、从偏见到爱慕——对达西态度的转变

第一印象有多可靠?达西的正式亮相是在欢迎宾利的舞会上。出生名门, 身材魁梧, 相貌英俊, 举止优雅的达西无疑是女孩们理想中的丈夫, 他的出现使众人, 特别是年轻的小姐以及她们的母亲们钦慕不已。但他优越的出生造就了其傲慢自大的气质, 他总是以挑剔的眼光看待周遭的一切。来到乡村郎伯恩, 也是为了好友宾利“屈尊”而至。那里的姑娘们虽然年少可爱, 但“没有一个使他感兴趣”。达西的傲慢与冷漠, 触犯了伊丽莎白的骄傲, 当威廉爵士请她与达西跳舞时, 她立即把手缩了回来, 拒绝与达西跳舞, 因为她觉得达西伤了她的自尊。而达西也咬定伊丽莎白缺乏上流社会的风度, 初见双方都没有好感。

第二次见面时, 达西突然发现, 她那双乌黑发亮眼睛的美丽表情, 使她的脸显得异乎寻常的聪慧。仔细观察之后, 他不得不承认伊丽莎白容貌美丽, 体态轻盈, 招人喜爱。她的机灵和诙谐更是深深吸引了他。达西虽然爱伊丽莎白, 但门第观念让他觉得是降低要求, 违背自己的意志、理智、甚至是人格来爱伊丽莎白的, 他甚至认为伊丽莎白正迫不及待地等着他来求婚。对伊丽莎白的家庭及其社会地位的蔑视, 再加上威克姆的无耻谎言, 使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了偏见和误解。当他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向伊丽莎白求爱时, 激起了伊丽莎白的怨愤, 并遭到其愤怒的指责:“自从我认识你, 几乎可以说从我认识你的最初一刻开始, 你的言行举止就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地印象:你傲慢无理, 自高自大, 自私自利, 藐视他人的感情, 使我形成了对你坚定不移的憎恶之情。……任何人都不能说服我嫁给你, 你是普天之下我最不愿意以身相许的男人。”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之深足以想见。

求婚失败, 使达西醒悟过来, 意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 他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指责, 真诚地改正了缺点, 不再傲慢自负。求婚的翌日清晨, 达西交给伊丽莎白一封长信, 在信中解释了他阻止宾利与简交往的原因, 并揭示了威克姆的真面目。伊丽莎白受到强烈震撼, 经历了一番痛苦而深刻的思考后, 她不禁大声叫道:“我做得多么卑鄙!我一向自负有知人之明!我一向自以为有本领……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我待人老是不着边际地猜忌多疑, 而且还自以为无懈可击。然而我的愚蠢, 并不是在恋爱方面, 而是在虚荣心方面。刚刚认识他们的时候, 一个喜欢我 (指威克姆) , 我就高兴满意;一个怠慢我 (指达西) , 我就生气厌恶, 因此造成了我的偏见和愚昧无知, 遇到跟他们有关的事情, 我就不能明辨是非。直到此刻, 我才算有了自知之明。”顿悟之后, 伊丽莎白开始放弃由自尊和误解造成的偏见, 真正地去了解达西:一个品行高尚, 体贴穷人, 把妹妹照顾得无微不至的绅士。与达西意外邂逅, 伊丽莎白发现他的态度和从前完全两样了, 而且他非常诚恳地把妹妹乔治亚娜介绍给自己。伊丽莎白心中的爱情之花悄无声息地绽放开来。傲慢变成了谦逊, 偏见变成了倾慕。此后, 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与威克姆私奔之事仗义相助, 更让伊丽莎白感动、敬佩。直到达西的姨妈德·鲍尔夫人蛮横地企图拆散这对默默相爱的年轻人, 他们才明了彼此的心意, 从而激发了达西第二次求婚的勇气, 有情人终成眷属。

伊丽莎白·班纳特是简·奥斯丁笔下理想的女性形象, 也是小说中最富魅力的形象。她聪敏机智, 不卑不亢, 是一个追求独立人格和平等权利的新女性。在笔者看来, 伊丽莎白最大的魅力更在于她有自省的勇气和追求幸福的决心, 我们可以看到其心智的成长、成熟, 这大概也是她成为经典、永远散发魅力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雷立美译.傲慢与偏见.北京燕山出版社.

[2]白心敏.读《傲慢与偏见》的喜剧色彩.张家口师专学报, 2003, 19.

[3]徐英春.生活真实与艺术形象的有机融合.伊犁师范学院学报, 1996, (3) :19-20.

[4]朱虹.奥斯丁研究.北京出版社, 1985.

[5]简.奥斯丁的世界.海南出版社.

伊丽莎白家族的女人箴言 篇11

我曾经问过爸爸,为什么有的时候他要我和他一起去那个地方,他说那是家族历史的一部分,是能够知道我们是谁的地方。莉莎姑妈自从18岁出走以后,就再也没有回过农场。我的亲戚很多年来一直在劝莉莎姑妈回来,说这对她有好处,可以使她获得平静。她总是回答她需要照顾儿子们,她在堪萨斯州小麦农场的活计非常繁忙。

“即使现在她也不会去,”爸爸在读了她最终同意回来的信后这样说,“她知道这不是基督徒的做法,但她无法原谅……”妈妈对爸爸皱皱眉。“她会回来看我们,”妈妈对爸爸说,“但是她永远不会回那个农场去。你说她是什么意思?”“哦,我想她恐怕会这样做的,”爸爸回答,“她能来这里已经算是一个奇迹。她说过,只要她踏出俄亥俄州,就永远不会回来。”“你的外婆芭芭拉还住在农场。”“是啊,我希望莉莎放弃过去的念头。”爸爸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莉莎总认为是我这个弟弟让外婆芭芭拉把她逼上绝路。她认为我不爱她。”我偷偷抬起头,瞟了一眼爸爸,他眼眶中满含泪水。

爸爸和他的姐姐重新团聚是一件喜事。我一见到莉莎姑妈就喜欢她,她是一个身材娇小、丰满的女人,眼睛是蓝色的,头发和爸爸一样是赤褐色的。莉莎姑妈手脚麻利,一会儿厨房就显得生气勃勃。

那天晚上,莉莎姑妈与我的爸爸妈妈在温馨的团聚中聊了起来。当他们找到箱子时,我已经被送上床了。我安静地躺着,努力想听清楼下他们激动的话语,唯恐遗漏了什么。当我第二天早上下楼吃早饭的时候,他们已经坐在桌边了,仍然聊个没完。爸爸和姑妈讨论了他们的父亲:他哪一年离开德国的,什么时候来到俄亥俄州的。妈妈记着有那么个箱子。她是一个尽责的家庭主妇,这是她打扫客厅的时候偶然发现的。爸爸在他父亲死后不久收集了所有他父亲临死前送给他的东西,还收起了壁炉架上古老的托马斯大挂钟。“我死后再打开那个箱子。”爷爷是这么说的。但是那个箱子锁上了,爸爸曾四处找过钥匙,但是完全忘了钥匙放在哪里了。昨天晚上,莉莎姑妈提出钥匙可能在钟里面,她说:“就是突然冒出这个念头。”

的确,他们在给钟上发条的大钥匙边上找到两把小一点的钥匙。当他们打开箱子时,发现里面堆满了各种文件,大部分是账目。里面还有遗嘱、发票、信件和1813年曾祖父费尔迪签订的地契。妈妈、爸爸和莉莎姑妈都开始阅读那些文件,直到他们最终精疲力尽地倒在床上。

“在箱子里面还有一个神秘的抽屉,还要用一把钥匙才能打开它。”莉莎姑妈告诉我,“茱蒂,我们必须等到你在场的时候才打开它。”“为什么?”我问。“因为在这神秘的抽屉里可能是久传的《伊丽莎白家族的女人箴言》。”莉莎姑妈说,“你是我的侄女,你妈妈是我的弟媳,我们都是伊丽莎白家族的女人!”

爸爸把箱子拉出来的时候,我们全都倾过身子去。我们把它放在壁炉架上,打开它,然后把一把更小的钥匙塞进里面抽屉的锁眼,爸爸用力地摇动才逐渐地把它拉开。里面是一个扁扁的黑色的盒子,上面金色的印花已经模糊了。爸爸把盒子拿到圆桌中心,然后小心地放在那里。

他转向莉莎姑妈:“它就在这里,姐姐,我想应该由你打开它。”莉莎姑妈吃力地脱下围裙,走得非常慢,我都想推她了。当她庄重地打开盖子的时候,我从她的肩膀上望过去,屏住呼吸。盒子里面的东西用一张污迹斑斑的、黄色的布条捆着。她把这包裹递给爸爸:“弟弟,你现在是伊丽莎白家族最年长的男人,只有你有权利来打开它!”

爸爸打开了包裹,里面露出了一只泛着微光的表,一个巨大的古老的金色的怀表。这个怀表很脏,爸爸拿着它翻过来掉过去地看,在巨大的表面上镌刻有《伊丽莎白家族的女人箴言》缩写定母“EFWM188”的黑色数字。

“这EFWM188是什么?”莉莎姑妈疑惑地问我爸爸。

“这代表《伊丽莎白家族的女人箴言》已经在我们家族中传承了188代,到你和你弟媳时就传承了189代;到女儿茱蒂是190代了!”爸爸说着翻到表的背面,我可以看见上面有三个字母:BLB。“这是我们爸爸名字的缩写字母,”爸爸对莉莎姑妈说,“打开来看看吧。”他用手指摩挲着表的边缘,发现了开关。当表盖打开的时候,我几乎蹦了起来,里面除了爸爸告诉我表之所以能够走的齿轮,还有一些其他东西。盖子里面深处有一绺头发与一叠黄皮纸,那是一绺赤褐色的头发。莉莎姑妈气喘吁吁,脸色苍白地站在那里,静静地凝视着这一切。

爸爸小心地打开那沓黄皮纸,上面现出了爷爷的笔记:

我的莉莎女儿以及后世的伊丽莎白家族女人们,请你们要永远牢记伊丽莎白家族女人的十条箴言:

1. 找男朋友时一定要小心,因为他对你今后的一生幸福与否起了90%的作用。

2. 学会原谅自己和别人。

3. 在你结婚前,有某个男人将你拥入怀中时,千万别让他松手。

4. 婚姻的成功取决于两点:找一个好人;自己做一个好人。

5. 有爱情方可结婚。

6. 即使困难重重也要想方设法与家人一起度假,随时间流逝,这类回忆将变成无价之宝。

7. 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8. 要懂得:幸福并不取于财富、权力和容貌,而是取决于你和周围人的相处。

9. 当你用辛苦的工作换来某样你想得到的东西时,要学会分享。

10. 每次在生日时都要许个愿。

爸爸读完上述箴言,我和莉莎姑妈以及我的妈妈都陷入了沉思。这时爸爸问:“这是你的头发,莉莎,对吗?”她点点头:“我出走之前把它扯下来的。当我开始编辫子的时候,辫子的发梢被挂住了,所以我把它扯断了,后来是爸爸收藏了。”然后她开始号啕大哭。

那天晚上,我发现莉莎姑妈走向谷仓,我决定偷偷地跟在后面,看看发生了什么。毕竟,爸爸可能需要我的。当爸爸看见莉莎姑妈时,他停止了挤奶。我正好在她的后面,因此我能听见她一字一句清楚地说道:“弗劳尔弟弟,你明天带我回伊丽莎白家族农场吧!回家是我们伊丽莎白家族女人的本分,我现在已经准备好了。”莉莎姑妈又转过身子对我说:“茱蒂,等你大学毕业或是找到男朋友结婚后也要去那个农场做客啊!”

(编辑/张金余)

伊丽莎白 篇12

“女性主义”一词,(1)起源于十九世纪末,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要求男女平等,这一要求最早首先表现在妇女要求选举权上。女性主义起源于女权主义,是由女权主义的不断发展衍变而来。“女权主义”代表了早期妇女争取男女平权的斗争,而“女性主义”则注重性别意识和文化建构。女性主义指为结束性别主义、性剥削、性歧视和性压迫,促进性阶层平等而创立和发起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除对社会关系进行批判外,女性主义也着重于性别不平等的分析以及推动性底层(如女性、跨性别)的权利、利益与议题。女性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与意识形态,主张每一位女性都拥有和男性一样的权利和价值。

简·奥斯汀是十九世纪英国著名的女性小说家,她的作品主要关注乡绅家庭女性的爱情与婚姻,多次探索了青年女性从恋爱到结婚中自我发现的过程,作品涉及了女权主义思想和女性意识,充满了女性主义人文关怀。《傲慢与偏见》(2)(3)作为简·奥斯汀女性主义作品代表之一,该部小说以乡村生活为切入点,描写了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的英国社会,再现了处于当时社会背景下的社会面貌和世态人情。小说开篇的那句“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道出了基于当时社会背景下人们普遍的婚恋观。当时的英国社会保守闭塞,男尊女卑的观念盛行,女性本身缺乏独立性,附属并依附于男性生存。在男权至上的社会背景下,选择好的婚姻似乎成为女性掌控自身命运的唯一出路。尽管如此,仍有少数女性不甘于屈从当时狭隘的婚恋观,勇于抛弃世俗的偏见,追求自己理想的爱情生活,并最终获得了理想的婚姻。小说里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便是这一少数女性的典型代表。

2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女性魅力

在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汀用较多的笔墨刻画了伊丽莎白这一女性形象,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欣赏,这无疑归功其身上特有的女性魅力与光环。(4)本文将结合该小说的文本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论述:

2.1 敢于挑战男性权威

众所周知,当时的英国社会男权至上,女性无论在家庭生活,社会地位还是经济地位上,都必须依附并屈从于男性,原则上不容许有自己的观点或主张。然而,在简·奥斯汀的刻画下,小说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却敢于蔑视男性权威,勇于表达个人的观点。在伊丽莎白去宾格莱家看望生病的姐姐时,曾和达西先生和宾格莱小姐就是否存在“完美女性”展开争论。达西说他生平见到的完美女性不超过六个,伊丽莎白则反驳道:“我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女士,认识这样的女士一定是很可怕的事情。”(5)在当时的英国社会,标准的“完美女性”必须掌握透彻的音乐知识,擅长唱歌、绘画及舞蹈等,除此之外,她必须博览群书,拥有优雅的走路姿态,得体的语气语调等等。从伊丽莎白的回答中,我们很容易能看出伊丽莎白对当时“完美女性”标准持怀疑和否定态度,也是对当时男性审美标准的一种否认。

2.2 勇于蔑视世俗礼教,不拘小节

如果从当时英国社会对女性的审美标准来看,伊丽莎白算不上那个时代典型的淑女,她既没有姐姐的温淑乖巧,也没有宾格莱小姐的高雅得体。她富有主见,头脑睿智清醒,性格中充满跳脱性和张力感,似乎有点和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她内心深处并不信服常人所认为的淑女标准,真实且不做作。因为急于探望生病的姐姐心切,她不顾当时的世俗教化以及繁文缛节,硬是冒雨步行三英里穿过满是泥泞的田野,并衣衫不整,头发蓬乱地出现在宾格莱一家人面前。在她心中,比起得体的穿着,别人眼中的良好印象,她更在意姐姐的病情和健康。也正因此更加彰显了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与众不同和独特的人格魅力。

2.3 不卑不亢,不畏权贵

该部小说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其独特的女性魅力还在于其为人不卑不亢,不畏权贵,(6)更不会像小说中的柯林斯那样在世俗所界定的“上等人物”面前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比如在一次罗新斯请客宴上,咖苔琳夫人对伊丽莎白一家五姐妹全部出来交际这一事实表示诧异甚至略带轻蔑,咖苔琳夫人讽刺地说,“全都出来交际了!什么,五个姐妹同时出来交际?真奇怪!你不过是第二个!姐姐还没有嫁人,妹妹就出来交际了!你的妹妹们一定还很小吧?”伊丽莎白为此辩驳道,“是的;最小的一个才十六岁。或许她还太小,不适宜多交朋友。不过太太,要是因为姐姐无法早嫁,或是不想早嫁,做妹妹的就不能社交和娱乐,那实在太苦了她们。最小的和最大的同样有消受青春的权利。怎么能为了这样的理由,就叫她们死守在家里!我以为那样做就不可能促进姐妹之间的情感,也不可能养成温柔的性格。”从这段对话中,不难看出,在面对身份尊贵的咖苔琳夫人的质问时,伊丽莎白并没有表现出任何怯懦或是唯唯诺诺,更没有因为咖苔琳夫人的身份尊贵而低声下气,忍气吞声。相反,她面对质问和嘲笑时,依旧泾渭分明,竭力为自己的亲人寻求辩解。伊丽莎白这种不卑不亢,不畏权贵的处世态度增添了其特有的女性魅力。

2.4 不落俗套的婚恋观

在当时的英国社会里,大多数女性将婚姻看作是自己最终的归宿。由于女性在父权制下的笼罩下依靠男性生活,女性自身在经济上缺乏独立性,这就使得她们将获得一桩好的婚姻作为改变自身命运的重要的甚至唯一的出路。在小说中最具有典型性的代表便是伊丽莎白的好友夏绿蒂选择柯林斯先生作为自己的终身伴侣。夏绿蒂选择柯林斯先生并非是爱情的自然选择,而是从财产,经济地位及自身的容貌和地位出发,为自己谋得了一桩较合适且体面的婚姻,这样的结合能使她获得“一个最好的储藏室”,在日后“可以不致挨冻受饥”。在某种程度上,夏绿蒂对婚姻的选择代表了当时英国社会中绝大多数女性的婚姻择偶观。

伊丽莎白在爱情观和婚姻观上,却始终有着自己的主张和坚持。(7)和大多数女性不同,伊丽莎白在选择伴侣时,最先考虑的是爱情本身及伴侣的人格魅力,即另一半在人格上是否让她欣赏,尊崇和喜欢。正因如此,伊丽莎白才果断地拒绝了柯林斯先生的求婚,因为她无法对一个无趣、自大、庸俗的异性产生爱慕之情。此外,伊丽莎白不落俗套的婚恋观还体现在他对于达西的开始拒绝和最终接受上。伊丽莎白并没有因为达西的外在的光环就对他另眼相待。因为威克汉姆从中挑拨,造成种种误会,使得她发自内心地鄙视达西“龌蹉”的人品,所以在一开始拒绝了达西的追求。后来在了解事情的真相后,伊丽莎白才对达西渐生情愫。当咖苔琳夫人亲自出面阻扰时,伊丽莎白不仅没有退缩,却更加坚定了自己对爱情的坚守,给了咖苔琳夫人有力的回击。伊丽莎白的婚恋观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她最终选择达西,完全出于爱,无关其他。

简·奥斯汀因小说《傲慢与偏见》而享誉文坛,小说注重女性内心世界与情感的描述,促使人们重新站在女性的立场和角度对生活进行重新界定。(8)其文章通过对伊丽莎白角色的塑造,展现出女性所特有的人格魅力,也深刻地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女性婚姻的意识,和对于婚姻的情感缺失,更是表达了作者对婚姻爱情的价值,世俗观念的态度。伊丽莎白的生动形象,充分表达出作者对于人格,自尊,爱情平等的观点。

注释

1康正果.女权主义与文学[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113-117.

2(5)简·奥斯丁.傲慢与偏见[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36-39.

3Han,L.The Consciousness Female Subject of Elizabeth in Pride and Prejudic[J].Journal of Wen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2009:49-51.

4黄嵘.女性主义视野下的《傲慢与偏见》[J].南昌高专学报,2007.22(4):46-47.

5(6)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164-170.

6(7)曾梦俐《.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人格魅力[J].考试周刊,2009(25):24-25

上一篇:细胞移植下一篇:幼师一年级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