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心 期中考试范围及复习(精选4篇)
父母的心 期中考试范围及复习 篇1
父母的心 期中考试范围及复习建议
初二语文 主讲教师:李霞
知识要点:
1.了解作者川端康成生平及创作。
2.分析课文的思路结构,理解课文的主题思想。3.了解期中考试的范围,并就一些例题给出复习建议。
基本内容讲解:
父母的心
作者简介
川端康成,日本现、当代小说家。出生在大阪。主要作品有《伊豆的舞女》、《雪国》、《古都》等。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已有多部作品在中国翻译出版。日本评论家认为,川端康成是淡紫色的。紫,淡淡的紫,透溢着隐隐的幽谧和淡淡的哀怨。这是川端康成作品的共同风格。这篇文章充满了“浓浓的爱心,淡淡的哀怨”,这正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创作风格。这种风格,与他的经历有关:川端康成,1899年出生,1901年父亲去世,1902年母亲去世,不久,抚养他的祖父母又相继去世。正因如此,他特别渴望父爱和母爱。这篇小说,正是他这种内心渴望的产物。
这篇小说共有17段,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基本规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2),破题。写穷富两家同在一艘轮船上,形成鲜明的对照,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和人物关系。
第二部分(3—6),故事的开端。写高贵的妇女想领养穷人的一个孩子。
第三部分(7—12),故事的发展。写穷男人和他的妻子三次换送子女给富太太的经过。第四部分(13—16),高潮部分。上面三次送子换子已为矛盾冲突蓄足了势,这最后一次是要索回女儿,人物的矛盾冲突已发展到了顶点。第五部分(17),小说的结局。一家六口终于团聚了。
课文如果一开头就写贫穷父母一个孩子也不送,是否更能表现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能。因为父母总是这自己的孩子着想的,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过上好日子。当有人开出优越的条件时,贫穷父母是不能不为自己的孩子着想的。如果一开始就加以拒绝,就显得不
真实,不自然,也不能充分表达父母爱子之心。现在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能把贫穷父母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惟其如此,才能使作品产生艺术感染力,打动读者的心。
有一个影片《妈妈再爱我一次》,影片非常感人,但与文章不同的是,妈妈送走了小强,思考题:妈妈送走小强,是不是代表她不爱儿子了,谈谈你的看法。
综观整个故事,作者打破常规思维,从相反的角度(父母本应爱孩子,却将孩子送人)入手,始终牢牢地抓住读者,使人不由得憋着一口气读完,并且回味无穷,心头那份厚重的亲情,那种血浓于水难以割舍的伟大的爱,久久挥之不去。文章语言朴实,实中见真,真中见情,读者在笼罩着淡淡的哀怨氛围中深切感受到了伟大的人间真爱,犹如酌饮一杯陈年的佳酿美酒,心灵受到一次重撞的同时,也得到一次洗礼。
仔细体味课文中所写的“当爹妈的心”,根据下面提供的情境,用一两句话写出“那位父亲”和他的妻子的心理。
1、财主夫人要求送一个孩子给她时?
2、送走长子时?
3、用次子换回长子时?
4、用女儿换回次子时?
5、要回女儿时?
明确:送走长子时:对方的条件优越,送走一个孩子可以让他过上好日子,自己的负担也可减轻一些。用次子换回长子时:实在舍不得长子,把他要回来吧,而且他长得像他死去的奶奶。
小结
1、中心意思
本文通过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对穷夫妻最终拒绝优越的条件,不愿把自己任何一个孩子给富人的故事,表现了天下父母对自己子女的一颗崇高的爱心。
2、写作特点。
一波三折,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浓浓的爱心中隐含着淡淡的哀怨。
期中考试范围及复习建议
性质:
2004年11月6日进行的期中语文考试,为阶段性验收练习。
范围:
考查内容为苏教版八年级上1——3单元。
基础部分:
1、字词:1——3单元附录(含文言文和诗词)中出现的词语,要求会写,会注音,理解词义,能运用。
比如:huì jiù yǒu guî 篱笆 lí ba 骨碌 gūlu 咀嚼 jué 呜咽 yè 霎 shà 刹 chà 蹊跷 qī qiāo 祈祷 qí 枳 zhǐ 曷 hé 字帖 tiè 妥帖 tiē 晕眩 xuàn 笃 dǔ 歉疚 jiù 倔强 jué jiàng 勉 强qiǎng 千锤百炼 云崖 天涯 矗立 伫立 诧异 汗青 熙 狼藉 簌 籁 不能自已 歧路
2、常用成语:理解,运用,改错
一般的考查形式以选择题方式出现选出成语使用正确或错误的一项。首先要求要对成语的本意有一个了解,其次还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其使用是否恰当。
例子解析:
如下列各句中,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小明因上课说话而被老师批评,下课后他坐在座位上辗转反侧。
B.“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C.本刊将洗心革面,继续提高稿件的编辑质量,决心向文学刊物的高层次、高水平攀登。D.谈起电脑、互联网,这个孩子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作家作品:1——3单元的文学作品(含古文和诗词,不含诵读欣赏)《七律 长征》 《老山界》 《枣核》 《最后一课》 《古诗四首》 《晏子使楚》 《背影》 《人琴俱亡》 《我的母亲》 《父母的心》
4、背诵:《老山界》《晏子使楚》
一般的考查形式是选择题即选出与原文相同的或与原文有出入的一项,还有一种考查方式是在阅读段中在横线处填入所缺的原文。要求:原文要熟练,字要会写。
5、默写:
《七律·长征》《古诗四首》《古诗三首》(p113)《七律·长征》 逶迤 磅礴 岷山
《古诗四首》 烽火 抵 簪 《春望》
近酒家 隔 后庭花 《泊秦淮》
戍轮台 夜阑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干戈 寥落 汗青 《过零丁洋》 《古诗三首》城阙 宦游 歧路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涨秋池 何当 《夜雨寄北》
吟鞭 落红 化作 《己亥杂诗》
6、语言运用:改病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仿写掌握常见的病句类型:成份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合理、前后矛盾、重复罗嗦、句式杂糅、表意有歧义、说话不得体等掌握修改病句的方法有增、删、调、换,但前提条件是不改变句子原意。
“连贯”考查的是书面表达中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能力。保持语言连贯,需要兼顾话题统一、语序合理和恰当的语言表达形式这三个方面。
例子解析:
选出填入下文中的根线上衔接得最恰当的一项()
——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留下了散文般的著作《徐霞客游记》;发明炸药的诺贝尔,出版过诗集《兄弟们》和小说《在光明的非洲》;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苏步青,常常从数学王国到文学王国来漫步,写出了许多精粹诗文。A.说起科学,还应当想起它的嫡亲——文学。B.文学作品不但具有文学价值,还有宝贵的科学价值。C.凡是著名的科学家,都有文学方面的传世之作。D.卓越的科学家,往往有很高的文学造诣。
简明就是用尽可能少的语言符号传达出尽可能多的信息,并取得最佳的效果。对于简明命题一般采取判断病句、改错、删除有歧义的语句等形式。
例子解析:
例:条形码是标志①要出售②的商品的身份证。条形码是由表示商品信息的数字③代码转换而成的黑白两色相同的④平行线条⑤构成的有别于其他标志的⑥特殊符号,一般印在商品包装上,或制成条码标签⑦贴在商品上。
A.①④⑤ B.②③⑤⑥ C.①②④⑥ D.④⑤⑥⑦
得体是指语言和文段表达方式、语言环境、人物身份、表现的内容和目的等和谐一致。语言得体包括三点:
1、语体色彩要得体。即口头语要自然亲切;书面语要庄重严谨。
2、情景场合得体,表述要注意场合。
3、身份、对象、感情分寸得体。
例子解析:
朋友把你心爱的书借去了很久也没还。遇到这样的事,你认为最委婉的说法是:()A .你听过“有借有还,再借不难”这句话吗? B .请你把借我的书还给我。C .你太不讲信用了,借书不还!
D .我那本书很好看吧,不然怎么会让你爱不释手呢?
仿写是一种综合性较强的题型,它将语言运用与思维创新,将表达形式与思想内容、知识水平、品德情操结合起来。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思维角度看,考查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对生活的感悟能力。2.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考查学生语言表达的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
3.从语法的角度看,考查学生对有关词性、短语、复句及各种句式的掌握和运用能力。4.从修辞的角度看,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各种修辞手法的能力。
例子解析:
1、仿照下面例句写一句话,要求与例句格式相似,并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例句:我不是挺立在高山峻岭中的巨松,而是辽阔草原上的一棵小草——为壮丽的河山添上一笔绿意。
仿句:。(2002年陕西省中考题)
2、根据你的观察和对生活的感悟,仿照下面的句子再写一个句子。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___________________(2002年天津市中考题)
我们在完成仿写题时应做到以下几点:
1.内容上的统一性,要顺应上下文的语言环境,做到文脉相通。如第二题中仿写的句子要求先写出一种自然现象,然后写出对这一现象的合乎情理的感悟,这 才与前面的句子在内容上相统一。
2.结构上的一致性,仿句要与例句的短语类型、单句成分、复句关系、句式一致,字数相近。如第一题例句的谓语部分是一个并列复句,且前后分句的中心语形成鲜明对照,后一分句用破折号引导末句对其中心语进行补充说明。那么仿句也必须是这样。.修辞上的一致性,要求与例句中的修辞手法相同,符合句子的语境。如第一题运用了暗
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仿句也要与此一致。
4.语意上的协调性,要求与例句前后语意连贯,语体色彩、感情色彩和风格协调一致。如第一题陈述部分的感情色彩是褒义的,内容是健康积极向上的。第二题仿写的句子要与前面两个句子风格一致,使其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排比句,且内容一脉相承。
5.联想想象的创造性,要求仿写的句子除了做到前面的四点,还应做到创新、有个性,而不是人云亦云。
7、应用文:通知;书信
例子解析:
下面是一封感谢信,读后作题。××中学领导:
①我的女儿在去年的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左腿,使她成为残疾姑娘,②一年多来,老师和同学们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给她补课,替她交作业。③尤其是班主任董老师给她送来的“身残志坚”的条幅,成了激励她奋斗的座右铭。④老师和同学们关心残疾人,助人为乐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⑤在大家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的女儿战胜了伤残,如今已能挂着拐杖走路了;她加倍努力地学习,成绩在班级名列前矛。⑥我们全家向董老师和同学们表示衰心的感谢,并请学校领导给予表扬。此致 敬礼
学生家长胡××
(1)改正文中的两个错别字:________ 改为_____;_____改为______。(2)改正第①句的语病。(在原句上作删改)(3)信中第___________句应放在第___________ 句的前面,这样信的思路才顺畅。(4)从感谢信的写作要求看,这封信存在的两个主要问题是: ①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
二、阅读部分
范围:课内:记叙文阅读一段;古文阅读一段
课外:记叙文一篇(含散文和小说)。常见题型: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构的把握; 对文中加点词语或者重点句的品析;
修辞手法的作用;
记叙文(含小说和散文)相关知识的运用; 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感悟体会等开放的题型:必须结合原文。
重点现代文:
《老山界》 《枣核》 《最后一课》 《背影》
文言文:
《晏子使楚》 《人琴俱亡》
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构的把握做这类题时,在理解文段意思的基础上,先找段落中有无明显的标志信息,如段首的总起句、段尾的总结句、承上启下 的过渡句等,他们往往就是一个段落的段意或可以直接从中提取、提炼。如没有明显的标志信息就要特别注意概括性的语句和一些关键性的词语,将自己的理解概括成段意。结构层次主要注意段内的标点符号,分段要高屋建瓴,统揽全局。
对文中加点词语或者重点句的品析;修辞手法的作用对重点词语的品析一般为对动词和形容词的品析对重点句子的赏析一般为对议论和抒情语句或修辞手法的赏析一般的答题步骤是:这个词(句子或修辞)+关键词+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例子解析:
例:“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波涛在澎湃”这四个比喻用来形容怎样的声音?(可用文中原句回答)这样写好不好?说说你的看法。
阅读一般记叙文:
1.会分析记叙文的要素。了解人称和顺序。能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2.能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段落层次。概括其大概意思,能找出前后照应的句子,认识过渡句,理解它们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能理解文章的详略与表达中心的关系,并能归纳文章中心意思。
4.理解多种表达方式在文中的作用,能识别各种修辞方法,并明了其作用,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在掌握一般记叙文的文体知识要点外,其它文学作品的文体知识也应注意。
阅读散文:
1.了解散文的特点,理解作者所写的人或事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和行文线索,把握文章中心。
2.理解文章选材,组材的特点及写作方法。理解文章中优美精辟,含义深刻的语句及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小说:
1.要了解小说的情节,整体感知文章内容,能概括小说主题。
2.能根据刻画人物的几种方法分析把握人物思想性格,和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3.了解侧面描写,环境描写的作用。4.品味分析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人物描写方法和人物形象的把握。
描写人物的方法:
肖像描写 神态描写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文言文:《晏子使楚》
之:代词 楚王闻之 助词 齐之习辞者也 以:用 何以也 为:于 为其来也
做 何为者也 其实:它们的果实
通假字: 曷——何 熙——嬉
徒(古:只 今:徒弟)病(古:辱 今:疾病)
写作部分: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单元后的练习)。
1、写清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3、合理安排文章的结构(包括开端和结尾、层次
和段落、过渡和照应。
附加:
课外拓展:
和课内相关的文学常识的拓展和延伸; 课外诗歌和古文的理解。
期中语文考试范围 篇2
①.古诗要求及类型:会背、默,记住题目,作者,朝代,理解诗意。上下句、理解性默写。②.论语要求及类型:会背、默。理解其意。上下句、理解性默写,结合全句翻译其中特定名词。③.名著考查范围:《四世同堂》(惶惑+偷生+饥荒)+《莎拉的钥匙》《巨流河》 ④.古诗+
1.思乡怀人古诗: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月夜》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子夜吴歌》李白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秋思》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商山早行》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天净沙·秋思》马自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渡荆门外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春思》李白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2.咏史怀古古诗:
《咏史》左思
论语考查范围
: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
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
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
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
《苏武庙》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登金陵凤凰台》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石头城》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桂枝香·金陵怀古》王安石
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
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
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
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
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芳草凝绿。
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咸阳城西楼远眺》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汴河怀古》杜牧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台城》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3.山水田园古诗:
《过故人庄》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李凝幽居》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4.论语:
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14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7.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9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37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8.7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8.8 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13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人,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9.4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9.14 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 9.17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26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9.28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11.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
11.4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11.5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11.8 颜渊死,颜路请子之车以为之椁。子曰:“才不才,亦各言其子也。鲤也死,有棺而无椁。吾不徒行以为之椁。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徒行也。”
11.12 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
父母的心 期中考试范围及复习 篇3
拟题人:马建军 班级: 小组: 姓名:
《童年》
1、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们来了不久,在厨房里吃饭的时候,就爆发了一场争吵:两个舅舅忽的一声站起来,把身子探过桌子,冲着外祖父大叫大吼,像狗似的冤屈地龇着牙,哆嗦着。外祖父用羹匙敲着桌子,满脸通红,叫声像公鸡打鸣一样响:“叫你们全给我讨饭去!”外祖母痛苦的面孔都变了样儿,说:“全都分给他们吧,他也好落得耳根清净,分吧!”
本文选自《童年》,文中外祖父是一个吝啬、贪婪、残暴的人,外祖父与两个舅舅争吵的原因是为了争夺家产。这一幕批判了俄国小市民的自私残暴。
2、阅读下面选自《童年》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险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一普特破布和碎约卖给旧货商可以得二十戈比。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外祖母接过我的钱,急忙塞到裙子口袋里,垂下眼睑,夸奖我:“谢谢你,好孩子!咱们俩养活不了自己吗?咱们俩,有什么了不起的!”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一滴混浊的泪水挂在她那副像海泡石似的大鼻孔的鼻尖上。
文中的“我”是阿廖沙,这段文字对外祖母的宽厚善良和“我”的懂事能干进行了细致描绘。读完这段文字你的感受是在黑暗苦难的环境中,仍要保持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同时也感受到我与外祖母之间的浑厚的祖孙情。
《昆虫记》
(一)在玻璃罐底部,我放了一个纸袋,作为它的居所。为了观察它的一举一动,我把玻璃罐放在卧室桌子上。它很快便习惯了囚徒生活,最终也习惯了到我手上吃现成的小飞虫。用上颚的毒牙杀死猎物后,它并不满足,还会吮吸死虫的头:它用触须把飞虫肉片塞进嘴里嚼碎,把渣子吐出来,并把住处清扫干净。几乎每次进餐后,它都要整理一下仪容,譬如用前腿上的跗节把触须和上颚里里外外清洗干净。做完这一切之后,它又重归安静。傍晚和深夜是它外出散步的好时候。我经常听到它不耐烦地抓挠纸袋的声音。
1、文段选自《昆虫记》,作者是法布尔。
2、文段中的“它”指的是塔蓝图拉毒蛛,请你写出它的一种习性:每次进餐后,它都要整理一下仪容。
(二)螳螂在做出这种令谁都惊奇的姿势之后,一动不动,眼睛瞄准它的敌人,死死盯住它的俘虏,准备随时上阵,迎接激烈的战斗。哪怕那只蝗虫轻轻地、稍微移动一点位臵,螳螂都会马上转动一下它的头,目光始终不离开蝗虫。螳螂这各死死的盯人战术,其目的是很明显,主要就是利用对方的惧怕心理,再继续把更大的惊恐纳入这个不久以后就将成为牺牲者的对手心灵深处,造成“火上加油”的效果,给对手施加更重的压力。螳螂希望在战斗未打响之前,就能让面前的敌人因恐惧心理面陷于不利地位,达到使其不战自败的目的。因为,螳螂现在需要的虚张声势一番,假装什么凶猛的怪物的架势,利用心理战术,和面前的敌人进行周旋。螳螂真是个心理专家啊!
1、在作者的笔下,螳螂捕食有什么特点?
威武打猎,突袭,纺丝不动,等待时机,迅速果断,一击命中,运用心理战术,盯人战术等。
2、螳螂捕食善用的战术是什么?
运用心理战术:以动作威胁对方,以外型及声音威胁对方,以眼神威胁对方,使其产生恐惧心理。
(三)它把它的翅膀极度地张开,它的翅膀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就好像般帆一样,翅膀竖在它的背上,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上下起落着。同时,它还会发出一种声音。那声音特别像毒蛇喷吐气息时发出的声响,它把自己的整个身
体全都放臵在后足的上面。显然,它已经摆出了一副时刻迎接挑战的姿态。那时随时准备东挡西杀的前臂也早已张了开来,露出了那种黑白相间的斑点。
1、文中的它指的是螳螂,请你写出它的一种习性:螳螂还是一种自食其同类的动物,甚至还具有它丈夫的习性。
2、请你写出和选文中“它”相关的两个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螳臂当车。
《伤仲永》
一、整体把握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
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伤仲永”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
二、问题研究
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
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 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
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
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4.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5.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三、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已经)才能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天赋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孙权劝学》
一、整体把握
本文是根据先前的史书改写的。因先前的史书已有较详细的记载,而又无新的史料可以
补充,所以本文是根据从略的原则对先前史书的有关记载进行改写的。与《三国志·吴志·吕蒙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的文字相比,本文仅区区129字,虽极简略但剪裁精当,不仅保留了原文的精华,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练的文笔突出了人物的风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写之作。
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惊人的长进而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可分两层:先写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后写鲁肃“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本文记事简练。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出吕蒙如何好学,他的才略是如何长进的。写事情的结果,也不是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表现出来。写孙权劝学,着重以孙权的劝说之言,来表现他的善劝,而略去吕蒙的对话,仅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一句写吕蒙的反应,并仅以“蒙乃始就学”一句写吕蒙接受了劝说;写鲁肃“与蒙论议”,着重以二人富有风趣的一问一答,来表现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而略去二人“论议”的内容,并仅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一句作结。
二、问题研究
1.本文是怎样以对话表现人物的?
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臵信的惊人长进。需要指出的是,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这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确实非同一般。“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臵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在本文中,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笔墨十分生动,这是全文的最精彩之处。
2.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文章以“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结尾。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这最后的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三、译文
初一期中考试作文:感恩父母 篇4
回到家里,我立刻行动 起来。于是,我走进厨房,先挑了两个又大又红的苹果,然后,又洗了好几遍,接着,该切了,可是我从来没动过刀,更别提切了。所从我请爸爸做了个示范,爸爸一切我就会了。可是刀一到我手里就不听话了,好不容易才把刀压下去可怎么也切不动,我只好使劲,一使劲差点把手切到,弄了好半天,苹果总算切好了,该放沙拉了,我把沙拉放在苹果里,搅了搅,又放了几个红樱桃,做好了,这回可以吃了。我先尝了一下,“嗯,很好吃。”我走进屋里让爸爸妈妈去品尝,爸爸说:“好吃是好吃,块太大了。”妈妈说:“真好吃,多做几回就好了”。
我心想: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父母的心 期中考试范围及复习】推荐阅读:
化学选修4期中复习考试及答案范文08-25
期中考试复习作文12-09
初一年级期中考试复习08-22
初中期中考试复习计划08-22
三年级期中考试复习09-06
期中考试复习卷题库12-24
地理期中考试复习策略01-30
期中考试复习—《政治生活》05-30
期中考试语文复习资料06-12
有效的期中考试复习方法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