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2024-05-10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共4篇)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篇1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

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是长安,

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注释:

1、菩萨蛮:词牌名。

2、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南六十里。

3、郁孤台:今江西省赣州市城区西北部贺兰山顶,又称望阙台,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赣江与袁江合流处旧称清江。

4、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为汉唐故都。此处代指宋都汴京。

5、愁余:使我发愁。

6、无数山:很多座山。

7、鹧鸪:鸟名。传说其叫声如云“行不得也哥哥”,啼声凄苦。

翻译:

郁孤台下这赣江的水,

水中有多少行人的眼泪。

我举头眺望西北的长安,

可惜只看到无数青山。

但青山怎能把江水挡住?

江水毕竟还会向东流去。

夕阳西下我正满怀愁绪,

听到深山里传来鹧鸪的鸣叫声。

赏析:

此词作于淳熙三年(1176),当时作者正在江西赣州任上,经行造口,作此书于壁。作者登台望远,在观山观水中,寄托忧时忧国之思。上片由眼前景物引出历史回忆,抒发兴亡之感。郁孤台为唐虔州剌史李勉所建,他曾登台西望长安。而自己哪有“长安”可望。当年金兵追隆佑太后,受难的百姓成千上万过赣江,伤心泪汇成无底的河,至今失地未收,实在可悲。“西北”二句,向西北遥望京都,可怜无数的青山将视线遮住。借叹息北望京城被阻隔,暗喻恢复无望。“可叹”中有无限悲愤。下片抒愁苦与不满之情。“青山”二句写眼前所见,大江滔滔向东流去,青山遮也遮不住。这里借水怨山有所暗喻:江水能冲破重重阻隔曲折而终于东去,而自己却无法挣脱羁留、冲破压抑而撇于一隅,岂不令人烦恼。江边暮色苍茫,鹧鸪声声,增添词人沮丧情绪,愁上加愁,益见词人爱国情怀。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篇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阅读训练】

1. 下列关于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两句起笔不凡,词人由眼前的“清江水”联想到“行人泪”,将无限哀痛、满腹幽怨巧妙地传达出来。

B三、四句写词人遥望汴京,眼前无数峰峦让他触目伤怀,自感年华巳逝,功名难就,因而心生恨意。

c五、六句中“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倒,“毕竟”二字使表达的情感更为深沉复杂。

D这首词以眼前景道心上事,寓悲愤之情于宏阔之景,丰厚蕴藉,沉郁顿挫,颇有“老杜”之风。

2. 清代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赞此词“结二句号呼痛哭,音节之悲,至今犹隐隐在耳”,请结合全词,简述结尾二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4分)

3.词也称______,“菩萨蛮 ”是本词的_____,从字数看,本词是一首____。 本词作者辛弃疾是宋代词坛上两大流派之_______派的代表,这一词派是宋代大词人 ______开创的,另一大流派是_____。

4.“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5.结合全词,请简要概括“江晚正愁予”中“愁”字所包含的情感。

6、解释:“长安”、“无数山”、“毕竟东流去”(共3分)

7、“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被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它又是什么意思? 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8、“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诗,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2分) 。

9、“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是名句,常为人们引用。在词中,“青山”喻指什么?人们引用时又是什么意思? (2分)

10、、全词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除寓情于景的手法外,作者为便于抒情还主要用了哪种含蓄的表现手法? (2分)

【参考答案】:

1. B(3分)

2.答案要点:

追怀当年国事艰危的沉痛;

对金兵入侵下百姓们流离失所的同情;

对失去的国土的深情怀念;

重山阻隔,故园难回的悲愤;

未能恢复中原壮志难酬的抑郁和苦闷;

对当权者一味妥协不思光复的愤懑。

(本题4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两点得2分,答出三点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3、长短句(曲词或曲子词、诗余)、词牌、小令 、豪放派、苏轼、婉约派

4、这里东流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表达作者克服一切阻力,抵抗外敌,光复山河的坚定意志和信心。

5、怀念中原故土(沦陷区)之情,故园难回的义愤(忠愤)之情,对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或:想收复失地,但又身不由己的矛盾心情)。(意对即可)

6、长安:指沦于敌手的宋国都城(汴京,开封也可) 无数山:暗指不图恢复只求苟安的南宋小王朝内大大小小的投降派。(南宋朝廷内的投降派) 毕竟东流去:暗指力主抗金的时代潮流不可阻挡。

7、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人们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词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全词抒发了词人极端悲愤忧郁的思想感情。(1、2处每1分,第3处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8、诗人希望收复中原,还都汴京,可惜有重重阻挠,理想不能实现。

9、词中“青山”喻指主和派(说“外族入侵者”也可),引用时“青山”指各种阻挠前进的势力。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篇3

1.熟知作者及其生平。

2.了解鉴赏宋词的基本特色。

3.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层次,丰富学生的文化积淀。

4.体悟古典诗歌中融注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

了解掌握宋词的基本知识。

教学难点

通过诗中形象及语言的分析来把握情景交融的意境。

教 学 过 程

一、回顾旧知,介绍新知

1.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生于北宋灭亡十三年之后的金人统治地区。

2. 辛弃疾南来后,正值南宋统治集团中妥协投降势力嚣张得势之时,他与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写了《美芹十论》,六、七年之后,再写《九议》。他反复上书,议论恢复大计,批驳悲观论点,但均未被采纳。

3.辛弃疾是南宋最负盛名的伟大词人,是我国文学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于恢复失地、抗金救国的伟大理想不能实现,他就用词这一文学武器来进行斗争,来抒写他积郁于心的复杂情感。他的重要词篇,表现了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反映了建功立业、报效祖国的坚强决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协投降的错误政策,抒发了自己虚度岁月、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他还写下一些歌咏祖国壮丽河山与描绘农村风土人情的作品。

二、分析诗歌,明确主旨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模仿诵读,熟悉作品,了解诗歌内容。

3归纳主旨

学生归纳:词人痛恨金兵之猖狂,国耻之未雪,于是满怀忠愤,以悲凉的意境来表达他光复失土、忠诚爱国的深情。

三、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欣赏诗歌意境。

1.题目为“书江西造口壁”,为什么开篇从几百里路之外的“郁孤台”写起?(结合课后注释2和下文词句回答)

李勉登台北望长安,表示心念朝廷;词人从郁孤台写起,下文又写“西北望长安”,也是为了表达怀念中原、渴望收复中原的愿望。暗用典故。词中的长安应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郁孤台名不雅,改名为“望阙台”,词人为什么还用“郁孤台”开篇?

郁 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呈显出一座郁然孤立的高台。词人调动这三字开篇,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之情。

3.“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指当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难的人, 词人是如何描写难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泪”,写出了背离故园的无尽悲苦。

4.“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可怜是可惜的意思),请说说这两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长安”表达了作者怀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达了故园难回的义愤之情:忠愤之情。

5.“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周济说是“借水怨山”,说得是用比兴的手法。请你说说这两句中的“山”“水”分别比喻什么。

这里的江水比喻词人和广大爱国志士收复中原的坚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样,能冲破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实现自己东归的愿望。

这里的青山比喻压制爱国者抗金收复中原的反动势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请分析“鹧鸪”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结合课后注释9)

寄寓着词人主和派阻挠恢复大业的不满和无法收复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两句以下,是登台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请具体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长安”两句,写心系故园,而故园阻隔,充满忠愤。“青山遮不住”两句,写爱国志士恢复意志坚定,是任何阻碍也阻隔不住的,充满坚定的信心。“江晚正愁余”两句写现实中,因主和派的阻碍,恢复大业无法实现的愤慨与愁苦之情。忠愤→自信→悲愤,一波三折。

四、拓展练习,巩固鉴赏方法

1.学生各抒己见,注意仔细分析、研读品味、体会意境。

菩萨蛮辛弃疾拼音 篇4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yù gū tái xià qīng jiāng shuǐ

郁 孤 台 下 清 江 水 ,

zhōng jiān duō shǎo xíng rén lèi

中 间 多 少 行 人 泪 。

xī běi wàng cháng ān

西 北 望 长 安 ,

kě lián wú shù shān

可 怜 无 数 山 。

qīng shān zhē bù zhù

青 山 遮 不 住 ,

bì jìng dōng liú qù

毕 竟 东 流 去 。

jiāng wǎn zhèng chóu yú

江 晚 正 愁 余 ,

shān shēn wén zhè gū

山 深 闻 鹧 鸪 。

[注释]

菩萨蛮:词牌名。

造口:即皂口,在江西安县西南60里。

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贺兰山上。

清江:这里指赣江,它经赣州向东北 流入鄱阳湖。

行人:被金兵骚扰流离失所的.人。

长安:此借指汴京(今河南开封市)。这两句说:抬头向西北远望,想看到故都汴京,可惜被万千山岭挡住了。

可怜:可惜。

愁余:我正发愁。

鹧鸪:鸟名,叫声悲切,听时像在说“行不得也”,也借此指恢复中原之事行不得。

[译诗]

郁孤台下的清江水,中间不知有过多少人的伤心眼泪。我站在高处向西北眺望长安,可惜无数的群山一层又一层,遮住了我的视线。但青山毕竟无法阻挡奔流的江水,依旧向东奔流不息。黄昏中我独立江边,深山里又传来几声鸟啼,更令人惆怅。

[赏析]

辛弃疾此首《菩萨蛮》,用极高明之比兴艺术,写极深沉之爱国情思,无愧为词中瑰宝。

词题“书江西造口壁”,起写郁孤台与清江。造口一名皂口 ,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万安县志 》)。词中的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嘉靖赣州府志图 》),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唐李勉为虔州(即赣州)剌史时,登临北望,慨然曰:‘余虽不及子牟 ,而心在魏阙一也。’改郁孤为望阙。”(《方舆胜览》)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治庐陵,今吉安)、隆兴府(即洪州,今南昌市 ),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郁孤台下清江水。”起笔横绝。由于汉字形、声、义具体可感之特质,尤其郁有郁勃、沉郁之意,孤有巍巍独立之感,郁孤台三字劈面便凸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词人调动此三字打头阵,显然有满腔磅礴之激愤 ,势不能不用此突兀之笔也。进而写出台下之清江水。《万安县志》云:“赣水入万安境,初落平广,奔激响溜 。”写出此一江激流,词境遂从百余里外之郁孤台,顺势收至眼前之造口。造口,词境之核心也。故又纵笔写出:“中间多少行人泪。”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行人泪意蕴深广,不必专言隆祐。在建炎年间四海南奔之际,自中原至江淮而江南,不知有多少行人流下无数伤心泪呵。由此想来,便觉隆祐被追至造口,又正是那一存亡危急之秋之象征。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西北望犹言直北望。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亦犹杜老之独立夔州仰望长安。抬望眼,遥望长安,境界顿时无限高远。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望不见也,境界遂一变而为具有封闭式之意味,顿挫极有力。歇拍虽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换头是写眼前景,若言有寄托,则似难以指实。若言无寄托,则遮不住与毕竟二语,又明显带有感情色彩。周济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此词句句不离山水。试体味遮不住三字,将青山周匝围堵之感一笔推去,毕竟二字更见深沉有力。返观上阕,清江水既为行人泪之象喻,则东流去之江水如有所喻,当喻祖国一方。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尚书·禹贡》云:“江汉朝宗于海。”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息·系辞》)。杜甫《长江二首》云:“朝宗人共挹,盗贼尔谁尊?”“浩浩终不息,乃知东极临。众流归海意,万国奉君心。”故必言寄托,则换头托意,当以江水东流喻正义所向也。然而时局并不乐观,词人心情并不轻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词情词境又作一大顿挫。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之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楚骚哀怨要眇之色调,愈添意境沉郁凄迷之氛围。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行不得也哥哥”。《禽经》张华注:“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鹧鸪声声,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还是钩起其志业未就之忠愤,或如山那畔中原父老同胞之哀告,实难作一指实。但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上一篇:功利的母爱散文随笔下一篇:宜川中学之行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