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注意事项

2024-06-16

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注意事项(共5篇)

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注意事项 篇1

持诵《本愿经》时的心态

我们要了解,其实『脱离恶道』算是『狭义的解脱』,真正的解脱是了生死、不在六道轮回,才是真解脱。

而《本愿经》中所提到的『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这就要看念佛人的用心程度,如同经中有婆罗门女给我们做示范,她念佛很用功,一日一夜证得一心不乱, 帮助母亲消业生忉利天,所以,我们如果只是散散慢慢的诵经,虽然仍是有利益,但是,只是『脱苦』,而不是『究竟解脱』。

真正要帮助鬼神 或过去世的冤亲债主,那持诵《本愿经》时的心态一定要对,一定要先对地藏菩萨生起信愿,不要怕鬼啦、或是一边诵一边打妄想…等等,最好还要真正『依教奉 行』,去落实地藏菩萨的愿力,以这样的心态来诵经,那鬼神或过去世的冤亲债主所得到的利益就不只是『脱苦』而已,而是可以凭着你的愿力而往生净土。

如果在家念,会不会招引一些好兄弟

这是一个很普遍的问题,也是很多人不敢念《本愿经》的原因,其实,好兄弟本来就无处不在,像我们身边就常常会有空行鬼神,而家中更会有舍宅神或地基主,所以,不是因为诵经才招来,而是本来就会有,所以我们更应该诵经。

因为,平常我们是跟祂们共处杂居,而如果你运势不顺,或事业障现前时,祂们的气场就会干扰到你,这不是他们在作弄你,是因为你自己的业障现前,所以心念电波受到其它空间的影响,这就是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说『撞鬼』或是『煞到』的原因。

而我们应该常常诵《本愿经》,因为,你一诵经,地藏菩萨就现前加持灌顶,就算你业障现前,因为地藏菩萨的加持力,你也不会被其它维次的众生干扰,所以,多 诵经才是避免被好兄弟干扰的妙法;至于『如果没有念时,他们为了要你念而会作弄你』,基本上是不会啦,除了一种可能是因为你的祖先.或眷属堕在恶道,或与你有缘的无形众生,很急切的希望 你帮祂超度,那他可能会用尽各种方法来提示你。

因此,不要把诵经当成压力,好像不诵经就会被鬼整一样,其实,诵经是让自己『充电』的时 候,在工作啦、课业啦…等等的压力太大时,诵经,把自己交给地藏菩萨,让地藏菩萨给你加持一下,也顺便回味一下释迦牟尼佛当初的教法,让自己的心沉淀一 下,这是一种『享受』,当你渐渐从诵经中得到法味的`时候,那时,你就会天天诵经,天天念佛持咒了。

拓展阅读:本愿经十六字口诀

是唯心所现出的。你看过本愿经么,那里边有十六个字,是一切境的根本奥秘:“若非威神 即需业力 非此二事 终不能到”,一切境界,都是如此。一切世界多维时空平行世界,六道刹那间同时发生,没那个业,你身处其中,也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就像是我们与微波磁场各种射线共存,而确实不知它的存在。

这十六字口诀,是无比直接描述业力境遇的,不仅六道,当下也是如此,就比如我们很亲密,却也无法感受彼此的感受。你夫妻同床,抱再紧,却也无法感知对方的心理。我们无法感受中南海里的生活,也无法感受一个乞丐的境遇。

若非威神 即需业力 非此二事 终不能到。小时候的你,无法想象自己拥有房子,拥有汽车,就像几十年前的人们无法想象人人都有可以顺风耳,都可以天上飞,等到了业力升起, 一切却也来的很自然平淡到没有什么感觉。就像你儿时盼望有一辆自行车,可是时过多年,得到自行车的感受,你也早已忘怀,好像也没觉得多么惊喜,也就那回事罢了。

若非威神 即需业力 非此二事 终不能到。一切都是这十六字,这十六个字能悟透,离成就也就不远了。本愿经采用的是直抒法,句句大实话。

阎浮提人 起心动念 无不是罪 无不是业 ,这也是大实话。那么我们直接不起心,不动念,就成就了。佛陀有句口头禅,也是大实话:不!可! 思 !议!佛太实在了,一句话直接告诉我们 就要,不!可! 思 !议!就这么简单,你就成就了。

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注意事项 篇2

对于自然观这个概念的理解和诠释, 长期以来是笔者研究的重心所在。“所谓自然观, 就是以人与自然的关系为轴线来探求宇宙大自然的运动规律和运行模式, 以架构起人与自然的关系模型”[1]83, 从而产生出对宇宙大自然的看法和观念。人只有将自己与大自然的环境相统一, 才能真正体悟到自身的本质因素。宇宙是合一的, 天、地、人是合一的, 那么人的躯体与内心之根本也是合一的。而这个“一”就是“道”, 万事万物在“道”这个形上学高度上给以统一。那何为道呢?其最具根植性的解释就是《易传》中所赋予的内涵, 《系辞》云:“一阴一阳之谓道”, 易学的本质就是阴阳, 正如庄子所说的“易以道阴阳”, 易学之思维模式就是围绕阴阳二体的关系而形成的理性思维模式。其思维结构可以用刚阳体与阴柔体的相互作用而成物这样的模型来架构, 这就自然地铸成了物质结构构成成分的关系模式:阴柔体和刚阳体 (刚阳体中的阴柔部分和刚阳体中的刚阳部分) 。

佛学的思维模式与易学自然观是紧密相联的, 那么佛与易是如何互动的呢?笔者试图通过对《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二十八种利益”给以解读, 使其本质互通之性予以流转和折射, 经此简述若能起到抛砖引玉之功效, 就可对笔者产生无尽之慰藉。

二“二十八种利益”的流转程式和运行逻辑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所涉及的“二十八种利益”是在《地藏菩萨本愿经》的最后一品“嘱累人天品”中提到的。地藏菩萨本身就是一个象征而已, 是一种自然规律的化身和现身说法, 这种自然法则的内在本质就是易学自然观思想, 就是易学自然观的无尽畅演和大化流行的形象展示。

“一者, 天龙护念”何谓也?

佛说二十八种利益中第一利就是“天龙护念”, 提出天龙的概念并与虚空藏菩萨高远的特征逻辑地联系起来。“天尊地卑, 乾坤定矣” (《系辞》) 天与乾相比符, 意及高远之象。同时我们也看到, 乾象以健行为标志, “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象》) 。念念修行之人崇尚空观, 其境界高远, 与天与龙同气。按易学自然观的“同气相求”之规约, 而定之谓“天龙护念”实属逻辑之必然。

“二者, 善果日增”何谓也?

既然能够达到“天龙护念”的程度, 说明本我之阳气成分已足可彰显, 自己修行积善度可以使周围众生得以明显的益处而实现回向法界的效果。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本我之阳在周围众阴的牵引下有回缩的迹象, 就像我们为别人办善事而消耗我们的体能一样, 会弱化我们的光显程度, 会使我们的虚空幅度受到挤压。这是一个客观的不容争辩的事实, 只有修行者不断地进取, 不断地扩大本我之虚空度, 才能不断地彰显本我之阳即扩大修行者阴阳成分之间的空间和距离。这在客观上, 必然地表现为回向法界的范围和幅度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故说“善果日增”。

“三者, 集圣上因”何谓也?

圣者, 神圣也;圣上乃神圣之最也。神圣之最有谁能称名呢?其名号谓佛。所以说集圣上因, 就是要做佛事, 即要礼佛、向佛, 按佛道办事。如是不断集累, 自然虚空无疑, 就不会着相, 更不会固相, 反而会逼近虚空界而步入佛境。这是修行积善者不可或缺的条件和理路模式。

“四者, 菩提不退”何谓也?

逼近佛境并不是说成佛了, 就像我们常说的极限一样, 极限是一个渐近而达不到的线。但就是这样一个境界, 可以使修行者的虚空幅度达至很高而能朗显周围的几微之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生萌出智慧而有所觉知, 这就是得证菩提之意。

“五者, 衣食丰足”何谓也?

我们按易学“方以类聚, 物以群分”的自然观思想给以整合。既然修行者之阳气成分上行不断, 那么其阴气成分也该相应地不断扩大, 才能达到阴阳平衡、处中得正之状态。而钱财衣食等对修行者来讲就是“身外之物”, 即是其阴气成分的主要构成。这些属阴性成分的东西在修行积善的过程中是自然会出现的, 并呈现出与修行程度成正比的规律来。也就是说, 对于一个修行至深的人来讲不但不发愁吃穿, 而且是衣食丰足的。这与孔子在《论语》中所讲的“学, 禄在其中也”的理念一致而无二。

“六者, 疾疫不临”何谓也?

既然钱财衣物等都属于阴性成分的范畴, 所以不可太过而失中, 否则就会因阴气太重而伤身损精。但“衣食丰足”必然会使阴气加重, 此时要达到一个恰好之位, 对于任何人来说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这需要积善之人善行的不断精进才能实现。只要你能保证不断地修行成为现实, 阳气弘彰之象就不会破损, 其行为本身就说明阴阳之气和缓而清醇、旁行而不流, 就会对外显示中性而不染于环境, 也就不会有疾病产生, 不会受疫情的侵入。所以地藏本愿有“精勤护净”之戒语。

“七者, 离水火灾”何谓也?

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说的水与火, 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水和火, 而是水下、火上的意思, “水曰润下, 火曰炎上” (《尚书·洪范》) , 这样就可以理所当然地将“水火灾”解释为来自下边和上边的灾害。若修行者不断精进, 并且处理好得失关系, 把握好阴阳的平衡度, 自身处中得正, 疾疫如何能加其身呢!

“八者, 无盗贼厄”何谓也?

从易学自然观的角度来看, 盗贼及厄事具有阴性很重的特征, 这对于大阳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从客观上来说, “衣食丰足”之后是会引起盗贼注意的, 但若你积善至一定程度就有能回向法界的功能, 即具有度化他人的水平和能力, 这样就可使身边阴性较重之人的阴性成分给以固化, 使其阳气升露, 进而使其改邪归正。

“九者, 人皆钦敬”何谓也?

接“八者无盗贼厄”之后, 自然而又逻辑地会使人们敬仰和钦佩你, 因为你阳气彰显之故而展示出“无盗贼厄”这样的局面来。若其自身的阳光程度即化育功能达到一定程度, 就会“自利而利他”地自觉改善自己周边的环境, 不会有重阴来袭, 这样的才干, 何不让人钦敬和称颂呢!

“十者, 神鬼助持”何谓也?

何为物?又何为神鬼呢?“精气为物, 游魂为变, 故知鬼神之情状。” (《系辞》) 我们古人眼中的事物是精气而成, 即是以形器之用而称名的, 但世上的存在不全是可以称名而定论的, 还有不为我们所看到、听到、臭到的等等, 而这些无定形、游离不定的东西确实存在而为何物呢, 我们祖先盖之以神鬼来名之。《系辞》中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 一语道明鬼神的涵义, 言明鬼神之为物不过是些不为我们准确把握的事物或东西而已矣。若能使鬼神来护身, 自己修行积善的进程较“九者, 人皆钦敬”的程度更进一步。这在易学自然观的理论体系中是很逻辑的一个结果和命题。重阴之鬼神本身是给修行者提出挑战的, 因为阴是可以消阳的。但若你不断地修自我, 积善而成大德, 那么鬼神之物就会因阴阳相求之力适中而围绕你周围有序变化运动, 从而对你周围其他阴气因素给以排斥, 起到助持你的作用。

“十一者, 女转男身”何谓也?

初听此话, 似乎有点神乎、玄乎, 甚至荒唐, 这就是对我们中国文化思维方式的缺失和错位所致。《系辞》云:“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不可见乎?圣人立象以尽意。”中国古人的智慧是中外学术界普遍认同的, 就从其思维方式而言, 他们认为文字的书写和润色是不足以表达人的思想情感的, 而圣人就有办法将其意蕴内涵表达得清清楚楚, 这就是立象。也就是说, 圣明之人所用的文字仅是为反映或展示一个象境而已。女人是阴性因素突显的一个象境的符示和标志, 但若其修行养性、积善成德至光显的境界时, 她就可以度化十方, 呈现出众阴与她相求的情状来。“阴阳者相求之物也”, 判断其属性的标准是通过与之相求的物性状态来动态把握的。既然与之相求的物性属阴性甚至是重阴, 那么其本身就呈阳性特征, 用一个形象的辞来“立象尽意”就是“女转男身”。实际上是对一个修行人积善程度达至一定高度进一步的形象表达而已。

“十二者, 为王臣女”何谓也?

这是一个高度性、高境界的命题, 体现了地藏王菩萨的不可思议辩才。这位仁者通过这句话不仅与“十一者, 女转男身”的理念遥相呼应, 指出修行积善可以使自己尽管是女身, 也一样会光显而阳气充足, 而且进一步回应了男女性别差异不应成为修行的障碍性因素。“为王臣女”就是对修行较高的女子所符示的一种象而已, 王臣地位很高, 若该女子的阴柔成分能达一定高度至王臣之家, 不也是一种善果吗!可见, 通过这样的一个命题所反应的是一种修行的阶段性成果, 是对修行高度和程度的标志。

“十三者, 端正相好”何谓也?

很明显, 王臣女尽管是一个高度性的成果, 但毕竟这是外在的东西。我们应从自我内在层面下功夫, 这样就比外在的高度更上一层楼, 故对女子来说最直接和最现实的就是“端正相好”。这在中国古代传统认识中是对女德的一个比较到位的认同。当然, 单一个相好还不足以表征自己内在的价值取向, 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行和积善, 这就自然而又逻辑地走到了一下步————“十四者, 多生天上”。

“十四者, 多生天上”何谓也?

天尊地卑, 天地二字是高低之意。男阳女阴, 男女是阴阳的现身说法。之所以在这里将阴柔成分的上升位置给以“天上”的定位, 其要旨就是说修行而使自身阴柔成分的位置又向上推进了一步, 由符示位卑的女阴情状转换成为阳气更旺、位置更高的上天之境。当然这里用“多生天上”其意思不仅是说明你的阴柔成分随着修行积善而逻辑地达到一定的高度, 而且在这样的高境界下“去享天福, 受胜妙乐”[2]492。这里用“天上”而言明修行的状态, 是在标明积善的行为已能使自我得到快乐的福报。

“十五者, 或为帝王”何谓也?

十四者为“多生天上”, 就是一种福报。而福报的大小就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和发展的方向了。你若是为了享受点妙乐而已, 至十四者为此即可。而若你修行不已, 你的位置就会更高, 有成为帝王的可能。这里用帝王来象喻你的修行成果, 同时也是在“多生天上”基础上的一种提升, 言明高位之意。

“十六者, 宿世命通”何谓也?

从字面上来理解, 好像是说一个人若修行积善至很高的程度就会明白往世的所做和所历, 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我常说不学周易就不能真正明白佛学, 在这里就会使人真切地感受一下其中的难解之处。《系辞》云:“穷神知化德之盛也”。前面也提到过易中所谈之鬼神的概念, 鬼神在几微之处, 成“游魂”而又变化的状态。而具有化育功能很强的盛德之人就能达穷神知化之效。一个修行积善很深的人其阳性彰显, 化育能力很强, 几微隐晦之处皆可涉略, 实可谓盛德之人。所以这里佛家借用“宿世命通”来说明其德博而化的能事而已矣。

“十七者, 有求皆从”何谓也?

对于修成盛德的人来说, 可以穷神而知化, 可以宿世命通, 能达此程度其修行的功夫实非不易了。但这种不易的功夫从其本身来讲还远未到极致, 只是在识的层面上或在破无明的道路上有了一定的深入而已, 倘若在断烦恼方面即化育功能方面还有好大的距离, 不能单一个“知化”而了事, 还有能化、易化之功力才行。这就还需要修行以积德, 这样的过程一旦夯实了, 你就会阳光显耀, 对你所想要的东西形成强大的牵引力, 使其与你相从合一。所以“有求皆从”同样是对你修行高度的一个进一步的表述和象喻。

“十八者, 眷属欢乐”何谓也?

从易学自然观的角度来分析, 修行者为阳性, 而其周围的所有环境因素都是阴性的。在阴阳相求的作用关系框架下, 作为主体的阳性物与周围的阴性物是相求的, 但周围的阴性物相对于这个阳性的主体而言是彼此间相互排斥的。所以自己的眷属与自己之所求,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能有矛盾产生的。这样就产生了对主体阳的更高要求和在其化育能力上的挑战。要想既能满足主体阳之所求, 又能不使其所为产生负面影响, 就必须强化自己的德化能事, 最终达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效果。

“十九者, 诸横消灭”何谓也?

现在进一步从周围环境因素和成分上深入分析, 对于修行者来讲环境可谓大矣, 我们不能在真空中生存, 什么事都需面对而不能逃避。凡是一切的意外、受伤都属横祸, 且都来自于环境。前面讨论了我们之所爱, 但还有我们之不想爱的东西存在于我们的周围。对于一个盛德之人, 这些都不成为问题, 因为其自身具有将周围阴性成分固化的能力, 将阴性物中之阴晦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刚阳之德给以作用而使其自身阴阳成分得以明晰, 其阳性的东西明露透显, 就不阴晦了, 就不凶险了, 横祸就消灭了。

“二十者, 业道永除”何谓也?

在佛家看来, 经过我们自己的努力而所得到的东西并不是越多越好, 娶妻生子、眷属诸多、志欲满足、所求随愿, 固然是一件快乐之事, 但应是有数的, 万不可沉迷于此事, 否则就会生出贪欲来。以此类推, 有关痴和的情况在自己的志行中也不应该有, 这样就使业道从根本上给以清除了, 使自己能够得以轻装前进, 会走得更高、更远。之所以有横祸出现, 本质于自我, 显形于环境。由此不难看出, 诸横是专门就身边的业障来谈的, 但潜在于自我身上的业障危险更加可怕。所以我们不能停留在盛德之上, 而应该据德志道, 游仁依义, 精进不已, 方能“明明德”, 方能“亲民”, 方能“止于至善”, 直至使诸业道永除而后快。

“二十一者, 去处尽通”何谓也?

若能达到将业道从根本上得以清除, 就可使自己得以减负, 就可以使内在之本我与外在之环境合一运作, 铸成一条畅通无阻的大道, 使自己的志向得以实现, 这就是得道。

“二十二者, 夜梦安乐”何谓也?

得道就是阴阳道合, 即不只是阳的成分因得道而通, 而且阴的成分也因此而安。阳效法的是乾道, 健行不已, 能通达为美;阴效法的是坤道, “厚德载物”, “安贞吉”, 以安乐为佳。我们每个人都是一个阴阳人, 都想达到一个理想的境界, 白天光显活跃, 需要通达和合, 而夜卧时又要安乐易睡。所以二十一者与二十二者应并起来讲更易理解, 也更合逻辑。

“二十三者, 先亡离苦”何谓也?

睡眠的时间有长短之分, 睡一会安乐易, 长时间睡安乐就难了。所以夜梦安乐这本身也能体现出自己的修行水平和功夫来。当然随着修行的不断进行, 积善度会不断积淀, 逻辑地使自我的安乐程度提升, 并惠及与你有血脉关系的长眠者即先亡尊长等, 这就是先亡离苦的自然观内涵。当然从佛学六道轮回、久远劫来之先亡论, 也同样是有一个程度递进的修行要求, 可以使你不断地解除束缚, 逐渐地走向自在。

“二十四者, 宿福受生”何谓也?

生死是一种自然的约定, 人一生下自然就注定死亡成为他的未来, 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问题是怎么生、怎么死以及生死之间的长与短其本质又在哪里。无论西方的科学还是中国的佛学, 都把物质的不灭作为评判事物的前提。西方是以分子、原子论, 而佛学是以虚空论。既然是空, 就必然成为永恒。佛学以虚空的结构来形容每一件事物, 认为万物都呈虚空状。我们之所以有如此多的约束, 受到如此多的压力, 就是因为我们的虚空度太有限。如若我们通过修行积善完全使自我达到虚空自在的程度, 就能容得下万有之实。什么都能容得下的时候, 就是什么都能放得下的时候。到那时, 我们就会使本我突显出来, 这就是生的本质内涵。

“二十五者, 诸圣赞叹”何谓也?

何为诸圣呢?宣化法师云:“ (诸圣就是) 十方的一切诸佛、菩萨、圣人、阿罗汉。”[2]495我们说佛、菩萨等其位是很高的, 一个修行者能得诸圣之赞叹, 其行为本身已合诸圣的位分之任。佛学在本质上就是一门未来学, 即佛学是使众生在未来能有一个破无明、断烦恼的自在的状态。这是一个很到位的状态, 诸圣也不过如此, 所以其修行功夫能令诸圣得以赞叹。但有了这个状态, 还不能说明你就证果了, 只是成象而已矣, 你还必须继续精进, 不可懈怠。

“二十六者, 聪明利根”何谓也?

“在天成象, 在地成形”。诸圣能得赞叹之, 说明成象已定。就如同一个单位的部下若能得到众位领导的表扬和赞叹, 他就离提拔不远了, 提拔了就成形了。既然修行者能有这样的功夫达到“诸圣赞叹”的高度, 就说明他的六根通达了, 这就必然会容六尘于内, 即六尘不能成为其前进道路上的障碍性因素, 使他看得很远, 听得很真切, 体悟得很本真, 可以入木三分, 完全是一种智慧的化身, 较二十五之诸圣赞叹的成象之功来说, 已进步成为二十六之聪明利根之形的铸成。

“二十七者, 饶慈愍心”何谓也?

对于任何事物而言, 一旦象显形圆, 就可以回向而显性了。也就是说, 一成好了象就可以成形了, 成形之后必然会展示出相应的性状来。修行者也是如此, 他修行至诸圣赞叹的程度, 其达至最高位的象就成了。经过不断地精进, 使其六根通达无阻, 其至善之身形就铸成了。能达至善之境, 明德就会彰显, 就可回向法界, 对众生之度化和教化之功效就成为可能, 直接表现为大德敦化之慈愍心不断地流露和折射。这是一个自然法则, 阴阳者相求而动者也, 大阳之势一旦形成, 必然地会对周围之众阴产生作用, 本来就是如此。

“二十八者, 毕竟成佛”何谓也?

象定形圆, 佛性彰显, 不但自觉, 还能觉他, 不但自利, 还能利他。顺着这样的态势修行不已, 自然会走向觉行圆满的境地。这样就成佛了。

三结语

总之, 这二十八种利益实际上是修行人的二十八个阶段或过程, 是对修行积善进程的刻度和标尺。可见, 并不是我们念几声地藏名号就可了事, 就能成佛, 就能得大利的。当然, 称佛、菩萨名号也是一种修行的方式, 但不管用什么方式去修行, 最后都要取决于你的虚空度和境界度即觉悟, 并以此作为方法和过程来通向佛境, 成为仁者或大士。是故, 透过其表层逐至其本质, 建立在易学自然观的高度去审视和评析, 不难发现佛学假借地藏菩萨名号而进行的阐发, 实际上是对修行过程的系列描述和进步尺度的完整展示, 直至使修行者达到佛的高度而最终证果。

参考文献

[1]辛翀.宋代易学自然观屯卦内在逻辑控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2012, 29 (2) :83.

地藏菩萨本愿经木鱼 篇3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简称《药师经》,是以成就现世利益、清净业障、往生净土为宗旨的大乘经典,历朝历代弘扬者众多,受持药师法门者诸种感应、利益不胜枚举。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经全文

如是我闻

一时 薄伽梵 游化诸国 至广严城 住乐音树下 与大□刍众八千人俱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 及国王 大臣 婆罗门 居士 天龙 药叉 人 非人等

无量大众 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尔时 曼殊室利法王子 承佛威神 从座而起

偏袒一肩 右膝著地 向薄伽梵 曲躬合掌 白言

世尊 惟愿演说 如是相类诸佛名号 及本大愿殊胜功德

令诸闻者 业障销除 为欲利乐 像法转时 诸有情故

尔时 世尊 赞曼殊室利童子言

善哉善哉 曼殊室利 汝以大悲 劝请我说诸佛名号 本愿功德

为拔业障所缠有情 利益安乐 像法转时 诸有情故 汝今谛听 极善思惟 当为汝说

曼殊室利言 唯然愿说 我等乐闻

佛告曼殊室利

东方去此 过十□伽沙等佛土 有世界名净琉璃 佛号药师琉璃光如来

应正等觉 明行圆满 善逝 世间解 无上士 调御丈夫 天人师 佛 薄伽梵

曼殊室利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 本行菩萨道时 发十二大愿 令诸有情 所求皆得

第一大愿 愿我来世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 自身光明 炽然照曜 无量无数无边世界

以三十二大丈夫相 八十随形 庄严其身 令一切有情 如我无异

第二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身如琉璃 内外明彻 净无瑕秽 光明广大 功德巍巍

身善安住 □网庄严 过於日月 幽冥众生 悉蒙开晓 随意所趣 作诸事业

第三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以无量无边智慧方便 令诸有情 皆得无尽所受用物

莫令众生有所乏少

第四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 行邪道者 悉令安住菩提道中

若行声闻独觉乘者 皆以大乘而安立之

第五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若有无量无边有情 於我法中 修行梵行

一切皆令得不缺戒 具三聚戒 设有毁犯 闻我名已 还得清净 不堕恶趣

第六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 其身下劣 诸根不具 丑陋顽愚 盲聋□哑

挛□背偻 白癞颠狂 种种病苦 闻我名已 一切皆得端正黠慧 诸根完具 无诸疾苦

第七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 众病逼切 无救无归 无医无药 无亲无家

贫穷多苦 我之名号 一经其耳 众病悉除 身心安乐 家属资具 悉皆丰足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八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若有女人 为女百恶之所逼恼 极生厌离 愿舍女身

闻我名已 一切皆得转女成男 具丈夫相 乃至证得无上菩提

第九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令诸有情 出魔□网 解脱一切外道缠缚

若堕种种恶见稠林 皆当引摄 置於正见 渐令□习诸菩萨行 速证无上正等菩提

第十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 王法所加 缚录鞭挞 系闭牢狱 或当刑戮

及馀无量灾难欺辱 悲愁煎逼 身心受苦 若闻我名 以我福德威神力故 皆得解脱一切忧苦

第十一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 □渴所恼 为求食故 造诸恶业

得闻我名 专念受持 我当先以上妙饮食 饱足其身 后以法味 毕竟安乐 而建立之

第十二大愿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 若诸有情 贫无衣服 蚊虻寒热 昼夜逼恼

若闻我名 专念受持 如其所好 即得种种上妙衣服 亦得一切宝庄严具

华□涂香 鼓乐众伎 随心所□ 皆令满足

曼殊室利 是为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 应正等觉行菩萨道时 所发十二微妙上愿

复次 曼殊室利 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 行菩萨道时 所发大愿 及彼佛土 功德庄严

我若一劫 若一劫馀 说不能尽

然彼佛土 一向清净 无有女人 亦无恶趣 及苦音声 琉璃为地 金绳界道

城阙宫阁 轩窗罗网 皆七宝成 亦如西方极乐世界 功德庄严 等无差别

於其国中 有二菩萨摩诃萨 一名日光遍照 二名月光遍照 是彼无量无数菩萨众之上首

次补佛处 悉能持彼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 正法宝藏

是故曼殊室利 诸有信心善男子 善女人等 应当愿生彼佛世界

尔时 世尊 复告曼殊室利童子言

曼殊室利 有诸众生 不识善恶 惟怀贪吝 不知布施 及施果报 愚痴无智 阙於信根

多聚财宝 劝加守护 见乞者来 其心不喜 设不获已 而行施时 如割身肉 深生痛惜

复有无量悭贪有情 积集资财 於其自身 尚不受用 何况能与父母妻子奴婢作使 及来乞者

彼诸有情 从此命终 生饿鬼界 或傍生趣

由昔人间 曾得暂闻药师琉璃光如来名故 今在恶趣 暂得忆念彼如来名

即於念时 从彼处没 还生人中 得宿命念 畏恶趣苦

不乐欲乐 好行惠施 赞叹施者 一切所有 悉无贪惜

渐次 尚能以头目手足 血肉身分 施来求者 况馀财物

复次 曼殊室利 若诸有情 虽於如来受诸学处 而破尸罗 有虽不破尸罗 而破轨则

有於尸罗轨则 虽得不坏 然毁正见 有虽不毁正见 而弃多闻 於佛所说契经深义

不能解了 有虽多闻 而增上慢 由增上慢 覆蔽心故 自是非他 嫌谤正法 为魔伴党

如是愚人 自行邪见 复令无量俱胝有情 堕大险坑 应於□狱傍生鬼趣 流转无穷

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便舍恶行 修诸善法 不堕恶趣

设有不能舍诸恶行 □行善法 堕恶趣者 以彼如来本愿威力 令其现前暂闻名号

从彼命终 还生人趣 得正见精进 善调意乐 便能舍家 趣於非家

如来法中 受持学处 无有毁犯 正见多闻 解甚深义 离增上慢 不谤正法 不为魔伴

渐次修行诸菩萨行 速得圆满

复次 曼殊室利 若诸有情 悭贪嫉妒 自赞毁他 当堕三恶趣中 无量千岁 受诸剧苦

受剧苦已 从彼命终 来生人间 作牛马驼驴 恒被鞭挞 □渴逼恼 又常负重 随路而行

或得为人 生居卑贱 作人奴婢 受他驱役 恒不自在

若昔人中 曾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由此善因 今复忆念 至心归依

以佛神力 众苦解脱 诸根聪利 智慧多闻 恒求胜法 常遇善友 永断魔□

破无明壳 竭烦恼河 解脱一切生老病死 忧愁苦恼

复次 曼殊室利 若诸有情 好喜乖离 更相斗讼 恼乱自他

以身语意 造作增长 种种恶业 展转常为不饶益事 互相谋害

告召山林树冢等神 杀诸众生 取其血肉 祭祀药叉罗刹婆等

书怨人名 作其形像 以恶咒术 而咒诅之

魇魅蛊道 咒起□鬼 令断彼命 及坏其身

是诸有情 若得闻此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彼诸恶事 悉不能害

一切展转皆起慈心 利益安乐 无损恼意 及嫌恨心

各各欢悦 於自所受 生于喜足 不相侵凌 互为饶益

复次 曼殊室利 若有四众□刍 □刍尼 邬波索迦 邬波斯迦 及馀净信善男子 善女人等

有能受持八分斋戒 或经一年 或复三月 受持学处

以善根 愿生西方极乐世界 无量寿佛所 听闻正法 而未定者

若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临命终时 有八大菩萨 其名曰 文殊师利菩萨

观世音菩萨 得大势菩萨 无尽意菩萨 宝檀华菩萨 药王菩萨 药上菩萨 弥勒菩萨

是八大菩萨 乘空而来 示其道路 即於彼界 种种杂色众宝华中 自然化生

或有因此生於天上 虽生天上 而本善根 亦未穷尽 不复更生诸馀恶趣

天上寿尽 还生人间 或为轮王 统摄四洲 威德自在 安立无量百千有情 於十善道

或生刹帝利 婆罗门 居士大家 多饶财宝 仓库盈溢 形相端正 眷属具足

聪明智慧 勇健威猛 如大力士

若是女人 得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名号 至心受持 於后不复更受女身

复次 曼殊室利 彼药师琉璃光如来 得菩提时

由本愿力 观诸有情 遇众病苦 瘦挛乾消 黄热等病

或被魇魅蛊毒所中 或复短命 或时横死 欲令是等病苦消除 所求愿满

时彼世尊 入三摩地 名曰 除灭一切众生苦恼

既入定已 於肉髻中 出大光明 光中演说大陀罗尼曰

南谟薄伽伐帝 □杀社 窭噜薜琉璃 钵喇婆 喝腊□也 怛他揭多耶

阿罗喝帝 三藐三勃陀耶 怛侄他 □ □杀逝 □杀逝 □杀社 三没揭帝 娑诃

尔时 光中说此咒已 大地震动 放大光明 一切众生 病苦皆除 受安隐乐

曼殊室利 若见男子女人 有病苦者 应当一心 为彼病人 常清净澡漱

或食 或药 或无□水 咒一百八遍 与彼服食 所有病苦 悉皆消灭

若有所求 至心念诵 皆得如是 无病延年 命终之后 生彼世界 得不退转 乃至菩提

是故 曼殊室利 若有男子女人 於彼药师琉璃光如来 至心□重 恭敬供养者

常持此咒 勿令废忘

复次 曼殊室利 若有净信男子女人 得闻药师琉璃光如来 应正等觉 所有名号 闻已诵持

晨嚼齿木 澡漱清净 以诸香花 烧香涂香 作众伎乐 供养形像

於此经典 若自书 若教人书 一心受持 听闻其义

《地藏菩萨本愿经》全文及译文 篇4

尔时地藏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我观是阎浮提众生,举心动念,无非是罪。脱获善利,多退初心。若遇恶缘,念念增益。是等辈人,如履泥涂,负于重石,渐困渐重,足步深邃。若得遇知识,替与减负,或全与负。是知识有大力故,复相扶助,劝令牢脚。若达平地,须省恶路,无再经历。』

『世尊,习恶众生,从纤毫间,便至无量。是诸众生有如此习,临命终时,父母眷属,宜为设福,以资前路。或悬幡盖及燃油灯。或转读尊经、或供养佛像及诸圣像,乃至念佛菩萨,及辟支佛名字,一名一号,历临终人耳根,或闻在本识。是诸众生所造恶业,计其感果,必堕恶趣,缘是眷属为临终人修此圣因,如是众罪,悉皆消灭。』

『若能更为身死之后,七七日内,广造众善。能使是诸众生永离恶趣,得生人天,受胜妙乐,现在眷属,利益无量。』

『是故我今对佛世尊,及天龙八部人非人等,劝于阎浮提众生临终之日,慎勿杀害,及造恶缘,拜祭鬼神,求诸魍魉。』

『何以故。尔所杀害乃至祭拜,无纤毫之力,利益亡人,但结罪缘,转增深重。假使来世或现在生,得获圣分,生人天中。缘是临终被诸眷属造是恶因,亦令是命终人殃累对辩,晚生善处。何况临命终人,在生未曾有少善根,各据本业,自受恶趣,何忍眷属更为增业。』

『譬如有人从远地来,绝粮三日,所负担物,强过百今,忽遇邻人,更附少物,以是之故,转复困重。』

『世尊,我观阎浮众生,但能于诸佛教中,乃至善事,一毛一渧,一沙一尘,如是利益,悉皆自得。』

说是语时,会中有一长者,名曰大辩,是长者久证无生,化度十方,现长者身,合掌恭敬,问地藏菩萨言:『大士,是南阎浮提众生,命终之后,小大眷属,为修功德,乃至设斋,造众善因,是命终人,得大利益及解脱不?』

地藏答言:『长者,我今为未来现在一切众生,承佛威力,略说是事。

长者,未来现在诸众生等,临命终日,得闻一佛名、一菩萨名、一辟支佛名,不问有罪无罪,悉得解脱。若有男子女人,在生不修善因多造众罪。命终之后,眷属小大,为造福利一切圣事,七分之中而乃获一,六分功德,生者自利。以是之故,未来现在善男女等,闻健自修,分分己获。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或在诸司辩论业果。审定之后,据业受生。未测之间,千万愁苦,何况堕于诸恶趣等。』

『是命终人,未得受生,在七七日内,念念之间,望诸骨肉眷属,与造福力救拔。过是日后,随业受报。若是罪人,动经千百岁中,无解脱日。若是五无间罪,堕大地狱,千劫万劫,永受众苦。』

复次长者:『如是罪业众生,命终之后,眷属骨肉,为修营斋,资助业道。未斋食竟,及营斋之次,米泔菜叶,不弃于地,乃至诸食未献佛僧,勿得先食。如有违食,及不精勤,是命终人,了不得力。如精勤护净,奉献佛僧,是命终人,七分获一。是故长者,阎浮众生,若能为其父母乃至眷属,命终之后,设斋供养,志心勤恳。如是之人,存亡获利。』

佛说弥勒菩萨本愿经 篇5

《佛说弥勒菩萨本愿经》记录得是佛家的一次法会,以佛的讲述为主要。

《佛说弥勒菩萨本愿经》白话文

白话佛经

佛说弥勒菩萨本愿经

优婆塞卢荣章译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妙德等资深的菩萨。

那时,佛安座在园林大众围绕中,他们对佛供养恭敬,佛随即对众人演说﹔真现实教育中的要义。在演说告一段落时,弥勒菩萨在会众中起立,向佛行大礼拜后,恭敬合掌说:“伟大的佛陀,我有少许怀疑,想请问你,希望佛陀能垂听和开示。”

佛说:如果你有怀疑,就开怀说个痛快,我当然会给你满意的答案。

弥勒说:我想知道日常向那些方面学习,使菩萨们远离不善及恶友,能快速完满无上正觉佛果。

佛说:太好了﹗太好了﹗你为了慈悲所有的生命,使天人世间得到安乐和利益,问及甚深成佛的道理。各位都要净心听下去,再审思抉择,付于实行,我一定详细讲说的。

弥勒说:当然的,我们爱乐佛的指导。

佛说:能够远离不善及恶友,快速完满无上正觉佛果,有多方面途径的,现在分别来说个明白。

一种方法:就是深心爱乐,如果已经发了利他和自利的愿望,必须锲而不舍。

两种方法:一、对止息不善精勤实践。二、善巧运用善行,成就他人和改造环境。

三种方法:一、完成平等解决他人苦恼的任务。二、学习我澈底真现实教育的义理,体验本来面目。三、不依凭脑袋的意识去猜测和肯定一切。

四种方法:一、身心在有规矩的生活中。二、不要每事生疑心。三、喜欢生活在不喧闹的环境中。四、对任何事物产生正确知识和见解。

五种方法:一、思想不执着。二、不向他人过失处着眼。三、常思维自己的过失。四、喜欢爱乐真理。五、爱护和慰勉他人。

六种方法:一、减少贪婪欲望。二、不随便发脾气。三、不生起没有理智的想念和行为。四、不说粗言恶语。五、对事不执着。六、内心清净似虚空。

七种方法:一、理性的思想。二、小心地抉择是非邪正。三、每天都精勤工作。四、心内常怀欢喜。五、身体轻健安康。六、心情保持安稳,呼吸平和。七、时常布施,远离悭吝。

八种方法:一、正确知识和见解。二、远离恶觉邪思。三、言语正直。四、从事有益人类的事业。五、活命的资源,是正当工作得来的。六、勤奋于善举,利乐他人。七、念念向于真理。八、心意安稳,没有浮躁的情绪。

九种方法:一、远离不善的恶友。安止在初禅境界中。二、远离寻伺的初禅喜乐境界,安止在心境合一的二禅境界中。三、远离心境合一的喜悦境界,安止在能舍智慧的安乐三禅境界中。四、远离能舍智慧和相对忧苦的境界。安止无苦无乐舍念清净四禅的境界。五、超过物资和思想能力的辅助条件,安止无边际虚空中。六、超越安止在无边际虚空的状态,安止在无边际意识里。七、又超越安止在无边际意识意态,安止在空无处所的境界中。八、再超越安止在空无处所的境界,安止在不是想念得到,同时仍有微细意想的境界。九、完全超越上面八种境界,安止在息灭心念能感受和运作的境界。

十种方法:一、从善行经验,心念不随利、衰、毁、誉、称、讥、苦、乐所动摇。二、心念在任何时间或空间都能够安稳。三、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种法中,心境泰然无漾。四、成就相似正知一切理、遍知一切事的境界。五、一切时处,心地正大光明。六、在人间的罪恶和苦难无援的地方,善心无时无处都予以引导和支持。七、慈心的成就,犹如暑夏晚上月亮、清凉的光辉普照无遗。八、心念如同月亮一样明亮的光辉,在苦恼生命幽暗的.深心照明。九、一切时间中,所有运作,都没有住着,悉皆舍离。安止在无受无想的境界。十、成就万能的手,随时提起放下,挥洒自如。

弥勒:上面十种层次,多寡不同的方法,菩萨们如果学习成功,便能远离不善及恶友,不久就可以完满无上正觉佛果了。

弥勒菩萨听了佛慈悲的指导,内心法喜充满,合掌赞颂说﹔

佛在过去恒沙劫,舍诸富贵及眷属,乃至自己的身体,究竟远离于悭啬。

日夜生活不颠倒,身体语言和思想、运作小心利益人,究竟不违世道德。

利誉称乐皆人爱、衰毁讥苦世人憎,天灾人祸等境界。身心安稳像须弥。

世事成功在于勤,澈底明白亦如是,身心寂灭见本来。究竟无妄精进力。

上一篇:在教代会上的述职报告下一篇:临沧市脱贫攻坚政策知识百问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