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代会上的述职报告

2024-06-16

在教代会上的述职报告(通用8篇)

在教代会上的述职报告 篇1

尊敬的各位代表:

按照教代会议程安排,下面我分五个方面向大家汇报本人2010-2010学年的思想、工作情况,请各位代表认真审议。

一、牢记使命,始终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

教育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伟大事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深刻地认识到自身所肩负的神圣使命;作为一名校长,我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责任。奉献优质教育资源,办好人民满意教育,早日实现将宜春中学打造成为名校的宏伟目标,早日实现百年老校伟大复兴,一直是我所坚持并为之不懈奋斗的人生追求。

一年来,我始终密切关注着基础教育发展的形势,认真学习领会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不断更新自己的管理理念、教育理念。在办学思想上,始终坚持与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全面推进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在日常管理和教育教学过程中,始终坚持依法办学,廉洁自律,依法执教,勤勉敬业,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以实际行动表达着自己对教育事业的忠诚与热爱,诠释着一名教师应有的精神与品质,传达着一名校长的目标与追求。

二、负重前行,着力改进和创新学校管理

近年来,学校饱受债务困扰,正常运转常常难以为继。过去的这一个学年,学校往往是一开学就面临着无米下锅的窘境。作为一校之长,还必须时常承受债主追债的滋扰,甚至对个人的威胁。面对此困境,我们一方面大力节约公用经费开支,开源节流,一方面积极向政府和各部门求援。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情况下,不断改善教学条件,特别是通过积极运作顺利完成了学校正大门建设,改变了宜春中学走“旁门左道”的尴尬历史,改变了校园面貌,提升了学校品牌形象,为进一步改进校园管理创造了良好条件。

在面对经济压力的同时,我们还面对着更为沉重的规模办学下的管理压力和教学质量压力。作为一所百年老校,一所中心城区最好的省级重点中学,市民的关注与期待是不言而喻的。为了破解学校发展道路上的瓶颈,我们创造性提出了“一校两区、内部竞争”“大年级、小学校”“全封闭、寄宿制、准军事化”的管理思路,并在反复的实践与探索中不断走向成熟与完善。尽管这些管理模式还有很多课题要解决,但事实说明它们是符合宜春中学当前办学现状的,并已经逐渐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和生命力。08-09学年,我们在高考、中考、学科竞赛均创造了超历史水平的好成绩,不仅在规模上实现突破,在尖子生培养上也走进了全省前列。

三、凝聚力量,坚持推进学校队伍建设

教师是一所学校最重要的教育资源,教师的精神状态、业务能力、综合素质是一所学校能否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的决定因素。我校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比较高,并一直保持着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这也是我们能够突破困境、稳定发展的重要原因。

我们现有教职员工580多人,多数来自原宜春中学、宜春一中这两所省级重点中学,也包括因规模扩大而引进的一些其它地市的教师。因此,学校内部出现教育观念、价值观念多元化是客观的、必然的。近两年,我们一直都在通过各种途径努力统一教工的价值追求,反复宣传学校的办学理念,加强校区之间、学科之间教师的沟通与交流,以尽快使广大教师的教育思想统一到学校整体发展的指导思想上来,增强学校的凝聚力,形成学校发展的巨大合力。

为了促进教师队伍素质的进一步提高,我们通过加强行政听课、随机听课等形式对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开展学生问卷、座谈,收集家长意见等方式及时跟踪学校师德师风现状,通过演讲、评测等方式展示教师良好的面貌,促进教师依法执教,严守职业道德规范。在教师专业成长上,我们坚持引进来、走出去,为教师接受新的理念,接触新的教育手段,提高业务水平创造条件。我们还通过强化教研组、备课组的培训功能,强化教师的教研意识,强化教师教研能力的培养,完善教师的考核评估机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通过坚持“老带新”和落实“十个一”工程,给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多帮助,不少青年教师已逐渐成长为学校的教学骨干。

四、狠抓质量,大力促进课堂教学改革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质量就没有品牌,宜春中学的名校建设就会落空,这是我们大家都深知的道理。一直以来,我们都把深入教改,提高质量作为中心工作,强化目标管理责任机制,强化教师的质量意识,强化教学基层单位建设,成功地实现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为了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始终把“学生是否满意、家长是否满意、社会是否满意”作为衡量自己教学管理、教学水平的标准。一个学年来,我们不断夯实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常规执行情况的督导与检查,把课堂作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鼓励教师在完成常规的基础上努力创新,构建自己富有个性魅力、富有特色的高效的课堂教学。高中新课程改革在全省铺开后,我们紧紧抓住这个契机,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努力挖掘校本教育资源,全面开设校本课程,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认真开展社会实践和研究性学习,充分体现了样本校应有的风采。为给教学提供不竭动力,我们十分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坚持“以教带研,以研促教”的指导思想,全面推进学科研究,课题研究,课改研究,命题研究。上一学年我们有48个省级课题立项,100多篇文章在市以上评比中获奖。为了使各项教学改革措施能有效地落到实处,我们高度重视教学基层单位的管理,全面推进学科组、备课组建设,使其成为“校本教研基地,教师专业成长基地,提高教学质量基地”。尖子生培养是教学中重点也是难点,这两年我们都加大了尖子生培养力度,对素质突出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培养,早跟踪,集中优势资源,跟踪辅导,全面培养,使一批批尖子生脱颖而出,也使我们宜春中学最终走出了没有清华、北大的困惑。

五、以人为本,努力构建校园和谐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文化我们名校建设的重要任务,和谐的文化能够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优越的硬环境和软环境,能够使学校充满生机与活力,是一所名校必须具备的要素。

在过去的一个学年里,我们在“以人为本、以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引下,不断总结与反思自己的教育思想、管理措施和教育行为,在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在课堂上,我们注重引导教师构建平等对话,多元探究的课堂文化,艺术设计课堂,丰富教学手段,寓教于乐,平等对话,创造民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思考探究的习惯,鼓励学生质疑和创新;在课外,我们致力于构建民主亲善,团结协作的人际文化,干群间相互理解,师生间相互尊重,同学间相互帮助,形成和谐融洽的校园氛围;在教室,我们致力于构建力争上游、同舟共济的班级文化,既重视创造学习上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又注意引导形成同舟共济的集体意识;在校园,我们致力于构建宽松融洽,生机勃发的环境文化,挖掘百年老校文化底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形成健康的舆论导向,让学生在和谐的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励志成才。

作为一所百年老校,我们在今天的发展中遭遇了诸多难题,这是对我们意志品质的考验,也是对我们管理能力、教学水平等各项素质的检验。面对当前复杂的办学形势,捉襟见肘的经济承受能力,我们已经收获了很多成功的经验,这是宜春中学实现伟大复兴的宝贵财富。当然,我们还有一系列的问题要去解决,如校区内部竞争机制的完善,封闭式管理的推进,“大年级、小学校”管理中责、权、利的进一步明确,经济困难情况下的硬件建设,化解债务压力等等,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努力探索。

各位代表,08-09学年是我们顶住各种压力,不断破解发展难题,创造优异成绩,实现历史突破的一年,它凝聚着广大教职员工的辛勤汗水,也给我们踏上新的征程增添了无比的信心。尽管我们离名校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尽管名校之路依然十分坎坷,但我相信,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宜春中学一定能早日成为领跑宜春、泽润赣西、享誉全省、走向全国的现代名校。

谢谢大家!

在教代会上的述职报告 篇2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湖北省潜江市积玉口镇花园村四组朱永锋水稻田。

1.2 供试作物

中稻丰两优香1号。

1.3 供试土壤理化性状

土壤类型为水稻土, 土种为灰潮砂泥土, 耕层质地为砂壤土;土壤采样按“S”型采取混合样, 化验按常规法检测:有机质37.4 g/kg, 碱解氮121.8 mg/kg, 有效磷35.5 mg/kg, 速效钾148 mg/kg, pH值6.73。

1.4 供试肥料与方法

处理1:亩施“金正大”缓控释肥N-P2O5-K2O (23-11-12) 45.6 kg作底肥, 水稻返青期 (插秧后6~7天) 追施尿素6.5 kg;每亩养分N-P2O5-K2O含量为27:1011;亩施七水硫酸锌1 kg或大力锌0.4 kg。

处理2:每亩养分N-P2O5-K2O含量为27:10:11;按氮磷钾养分亩用量施用单质肥料, 氮肥 (尿素) 基肥、分蘖肥、穗肥按3:1:1施用, 磷、钾养分一次性基施;亩施七水硫酸锌1 kg或大力锌0.4 kg。

处理3:习惯施肥N-P2O5-K2O (28:11:10) , 氮肥 (尿素) 基肥、追肥按7:3施用, 磷、钾养分一次性基施;亩施七水硫酸锌1 kg或大力锌0.4 kg。

1.5 试验设计

1.5.1 试验区设置:

设缓控释肥、配方施肥、习惯施肥3个处理。3次重复, 随机区组法田间设计。小区实行单排单灌, 四周留3 m保护行, 保护区为常规种植。小区面积66.7 m2, 长10 m, 宽667 cm。中稻行距30 cm, 株距18 cm。缓控释肥区和配方施肥区处理肥料折纯N、P2O5、K20保持一致, 每亩分别为13.5 kg, 5.0 kg, 5.5 kg。

1.5.2 示范区设置:

示范面积10亩, 缓控释肥与配方施肥各三块田, 每个面积1亩, 习惯施肥四块田, 每块田面积1亩。

1.6 试验经过

本试验采用水育秧技术育苗, 于2011年4月25日播种, 5月26日移栽, 移栽时平均单穴苗数4.5株 (每穴2株, 苗床分蘖1.25个/株) , 亩基本苗55560株。试验地前茬为油菜, 油菜亩产205 kg, 5月15日收割。5月20日机耕上水机整。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处理茎蘖数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 各处理水稻前期生长均较慢, 水稻分蘖相互间没有明显变化。随着水稻的生长, 在7月上中旬分蘖达到高峰, 其中配方施肥和习惯施肥两处理分蘖盛期为7月上旬, 单株分蘖分别为6.62个、6.73个;缓控缓肥茎蘖盛期为7月中旬, 单株分蘖为6.66个/株。分蘖末期为7月下旬, 3个处理单株分蘖分别为5.51个、5.61个、5.22个, 缓控释肥和习惯施肥分蘖基本相当, 习惯施肥处理最少。随后各处理茎蘖数开始减少, 但缓控释肥处理下降速度较慢, 习惯施肥处理自始至终分蘖数最低。表明缓控释肥能不断地释放养分, 满足水稻的生长需求, 促进水稻分蘖, 防止水稻早衰。

2.2 试验产量结构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 株高各处理间相差不大, 其中缓控释肥料最高, 习惯施肥最矮;有效穗配方施肥最多, 缓控释肥与配方施肥相近, 习惯施肥最少。穗长缓控释肥最长, 配方施肥次之, 习惯施肥最短;结实率缓控释肥最高, 配方施肥次之, 习惯施肥最低;理论产量缓控释肥最高, 配方施肥次之, 习惯施肥最低。

试验小区中稻于9月16日收割, 并晒干实测。从表3可以看出, 折合亩产, 缓控释肥为609.5 kg, 配方施肥折为601.5 kg, 习惯施肥折为567.7 kg。缓控释肥比配方施肥、习惯施肥亩产分别提高8.0 kg和41.8 kg, 分别增产1.31%和6.86%。

从表4可以看出, 组间差异 (F0.05值0.115

2.3 示范区产量结果分析

示范区于9月6日测产, 选择有代表性田一块进行测产, 每处理取5点, 每点5穴, 按“X”型点取样, 调查株高、穴有效穗、穗长、穗粒数、穗实粒数, 计算理论产量。

从表5可以看出, 株高各处理间相差不大, 有效穗缓控释肥与配方施肥相近, 习惯施肥最少;穗长仍以缓控肥为最长, 配方施肥次之, 习惯施肥最短;结实率缓控肥最高, 其次为配方施肥, 习惯施肥为最低;理论产量缓控最高, 配方施肥次之, 习惯施肥最低。

2.4 效益分析

从表6、7中可以看出, 缓控释肥比习惯施肥亩用量少0.5 kg, 肥本少22.5元, 经济益十分显著, 比配方施肥亩产值增20.96元, 纯收益增20.96元;比习惯施肥亩产值增长109.51元, 纯收益增132.02元。

3 结论与建议

金正大缓控释肥用于中稻生产中与配方施肥和习惯施肥相比, 中稻长势长相一直保持稳健, 株高、穗粒数及产量明显高于习惯施肥, 略高于配方施肥, 使用缓控释肥中稻亩产609.5 kg, 比习惯施肥567.7 kg亩增产41.8 kg, 并且肥料成本和用工成本都有所下降。使用缓控释肥投入产出比为1:6.15, 略高于配方施肥, 明显高于习惯施肥的1:5.27。

综上所述, 金正大缓控释肥在中稻上应用经济效益十分明显, 安全可靠, 值得推广使用。

在教代会上的述职报告 篇3

[关键词]党代会政治报告;改革开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现实问题

[中图分类号]D229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9-3729.2014.06.008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向前推进的。在这个过程中,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是指导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理论载体和部署一系列重大战略决策及方针的主要文献,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把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放在改革开放历程中进行考察,我们发现,政治报告以理论形式指导推动了改革开放进程,而改革开放以实践形式为政治报告制定战略方针提供了依据;既可以看到某一个战略是如何在几个政治报告中逐渐形成完善的过程,也可以看到政治报告是如何系统回应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从而反映出党是如何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对改革开放进程的推动是从战略高度上进行的,着重解决改革开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规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战略布局,确保其政治方向不变。对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已有很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比如从它的主题、结构、新意、词语、结束语、人大制度、文化、党内民主、改革开放的经验等,也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这些成果值得学习和借鉴。本文拟从宏观上说明,党代会政治报告通过对改革开放的历史定位和战略部署,推进了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这三大成果正是改革开放历史的脊梁。

一、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

对改革开放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理解,有时可以把它理解为一个政策、总方针,有时可以把它看作一个观念、时间节点和实践过程,有时还可以把它理解为具体的战略。而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对改革开放是从历史高度来定位的。

1.改革开放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之一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到1987年中共十三大召开,我国的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显著成绩,国家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实力增长和人民得到的实惠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最多的。9年的实践成效增强了中央对改革开放的信心和信念。面对后来艰巨的建设任务,需要以更高的视野来看待和坚持改革开放,确保它始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基于此,中共十三大报告将“坚持改革开放”的内容写进了党的基本路线中,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一起构成了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点”。此后的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都重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邓小平也多次强调基本路线要坚持一百年不变。另外,“坚持改革开放”还写进了宪法序言。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昭示国人和世人,我们有理由相信,它在思想上、理论上和实践上对当代和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2.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

自实行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经济、政治、思想观念、社会结构,甚至于精神状态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正是基于改革开放所引起的社会深刻变革,中共十三大报告认为它是“一次革命”,中共十四大报告在此基础上确认它是“一场新的革命”,中共十七大报告则直接称之为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把改革开放层层递进地表述为“革命”“新的革命”“新的伟大革命”,这表明,我们党对改革开放的认识绝不是停留在表面、不是停留在具体事物上、也不是停留在当前,而是把它放到社会历史长河中来进行观察和定位的。中共十五大报告总结了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三次历史性巨变,而导致这三次历史性巨变的三大事件,一是辛亥革命,二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三是改革开放。毫无疑问,在20世纪中国巨变史上,改革开放的“革命”之位绝不是什么人强加给它的,而是改革开放自身的伟力所致。在今天和未来,改革开放还要承担“新的伟大革命”的使命,继续推进中国在21世纪发生巨变,不断提升其历史地位。

3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国家强盛、民族振兴是近代中国仁人志士不断追求的目标,洋务运动、实业救国、赶英超美等方案不断试验,但都未能实现这一目标。“改革是振兴中国的唯一出路,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不可逆转”[1](P6),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2](P22)。正因为如此,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改革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共十七大报告高瞻远瞩,认为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共十八大报告则再次强调,改革开放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不难看出,改革开放缔造了一条“振兴中国—中国现代化—强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辉煌之路。之所以作出这样铿锵有力充满自信的回答,也是因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改革开放是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探索强国之路的智慧结晶,符合党心民心,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其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

二、回答指导了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党没有经验,因此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党必须正确回答,认真解决。而完整、准确地回答和解决常常是通过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来完成的,因为它代表了全党统一的意志和思想,从而确保了改革开放的政治方向。

1.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阶段问题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方针政策,都力求做到符合客观实际。但是,我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社会主义究竟处于什么历史阶段的问题,这一问题不解决,许多政策都无法制定。经过深入的理论探讨,该问题在中共十三大之前曾三次出现在党的文献中。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首提“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中共十二大报告再提“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现在还处在初级发展阶段,物质文明还不发达”[3],中共十二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但这三次均未作详细阐述。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阶段进行全面阐述的是中共十三大报告,并明确宣布“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1](P7)。中共十三大报告据此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为我国最大的实际和最基本的国情从此更加明确。从此此后的几届中共党代会政治报告完善并坚持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成为改革开放政策制定的出发点,也是统一全党思想认识的武器,更是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基本保证。

2.回答了改革开放中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要想更好地发展,必须进行改革,必须打破束缚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中共十二大报告首先提出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要坚持的两个原则:第一,坚持国营经济的主导地位,发展多种经济形式,允许个体经济有适当发展;第二,在经济体制上实行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个体”和“市场”的出现,引起党内外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性质的争论。对此,中共十三大报告从更高角度给以回答和澄清:第一,“我们已经进行的改革……都是由社会主义初阶阶段生产力的实际状况所决定的……都是伴随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必然出现的,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1](P25),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第二,指出过去的许多做法,尤其是战争年代遗留下来的做法,并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必然要求的固定不变的东西,必须认真审视那些做法是否仍需被当做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第三,强调利用市场调节决不等于搞资本主义,不能将二者划等号,市场只是经济手段;第四,指出新出现的私营经济是“公有制经济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而公有制经济本身也应该有多种形式。尽管这些论断是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新认识、新定位,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党内外关于计划与市场性质的激烈争论。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后,中共十四大报告果断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让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随后,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时期,但随即出现的新问题——如何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需要我们党再次予以回答。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此给予了明确回答: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要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30多年摸着石头过河的艰辛探索,通过全国党代会政治报告的回答和确认,我国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成功转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完成了改革开放历程中最重要的现实课题。

3.回答了改革开放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问题

1978年开始实行的改革开放,对我国原有的经济模式和社会主义理论有所触动,实践的困境和理论的困惑迎面而来。但是,农村的改革、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价格的适当放开、个体私营经济的活跃、劳动力的转移、外资的引进及就业的扩大等变化,为党认识社会主义、总结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提供了现实依据。我们党深深认识到:社会主义应是发展着的、鲜活的,而不是书本上的,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有自己的国情,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和模式;必须进行理论创新,解决改革开放中的现实问题等。1987年中共十三大报告从十二个方面回答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任务、动力、条件、布局和国际环境等基本问题,用以指导改革开放实践。中共十四大报告又提练总结为九个基本理论问题,最终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将其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入党章,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面对社会的深刻变革,党自身也面临能否与时俱进的考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考验着全党的智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共十六大上得到完整阐述,成为党的指导思想,从而使党以更高层次和历史责任感担负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民族复兴的任务。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是改革开放中遇到的第三个重大理论问题。只有科学发展才能实现更好的发展,最终科学发展观被写进中共十七大报告。至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初步形成,它解决了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党和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三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4.回答了怎样加强党的建设问题

邓小平多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关键在党,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党内。习近平也强调,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那么,如何加强党的建设,更好地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首先,改革开放初期,中共十二大报告提出要改革党的领导机构和干部制度;各级党组织都必须严格遵守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原则,使党内政治生活进一步正常化;对党员和党的干部提出更高要求,并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整党等,这些为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政治保证。其次,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要求,中共十五大报告提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要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再次,面对改革开放带来的深刻社会变革,党要成为两个先锋队和“三个代表”,要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面对考验和危险,要把党建设成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的科学化水平。如果说改革开放呈现出阶段性特征,那么党的建设也体现了与时俱进的品质,以不断提高对自身的要求来回应改革开放的新特征、新要求,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实的政治保证。

三、部署了推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主要战略

改革开放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需要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用一系列战略、方针、措施来具体推进,没有这些战略方针的部署与实施,就没有改革开放的历史。

1.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强民富,是每份政治报告的中心内容,是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体现。中共十二大报告以战略眼光制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总体目标,用时20年,分两步走。中共十三大报告又接着规划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第三步,即到21世纪中叶,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用时50年。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共十四大报告将能不能加快发展这个经济问题,提升为重大政治问题来看待,提出了多项具体措施以促进经济加速发展,如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经济管理权限,大胆吸收和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法,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等。中共十五大报告则在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方面进行了调整,提出要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以“按生产要素分配”“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的原则激活市场经济活力,并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确保经济高速发展的“含金量”。2000年,我国成功完成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第二步目标,我国社会实现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然而,这种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不平衡的。因此,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规划了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建设目标,用时20年,在具体措施上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调整经济发展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城镇化建设;推进西部大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毫不动摇地支持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等。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下,科学发展成为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主线,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是中共十七大以来的主要部署。事实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但是围绕这个中心所制定的措施部署却不大一样,呈递进层次:第一层次是中共十二、十三大报告,突出强调战略规划及实施一些较容易的改革;第二层次是中共十四大至十五大报告,旨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实施配套改革;第三层次是中共十六大至十八大报告,以全面推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为主线深化改革,攻坚特点明显。特别是2010年我国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后,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更加重视经济增长的品质和效益。

2.提出了积极稳步有序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的重大方针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思想上的拨乱反正,使民主政治建设提上议事日程。中共十二大报告以“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立题,提出社会主义民主要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实现民主的法制化,将民主推向制度化建设方向,为民主政治建设打下了良好基础。中共十三大报告以“政治体制改革”立题,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远期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P35),近期目标是“建立有利于提高效率、增强活力和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的领导体制”[1](P36),并为政治体制改革设置八大任务,其中实行党政分开的举措最突出,开了党政关系改革的先河。此外,中共十三大报告提出的“不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最终取得成功”[1](P34)的论断也影响深远。中共十四大报告以“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使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有一个较大的发展”立题,确定了政治体制改革目标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绝不是搞西方的多党制和议会制[4](P33),即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P13),强调要在法制的框架中进行民主政治建设的基本思路。这个思路此后一直被延续和完善。中共十五大报告以“政治体制改革和民主法制建设”立题,确立了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为:发展民主,加强法制,实行政企分开,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2](P24),特别强调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要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中共十六大报告以“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立题,从九方面部署了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举措,有不少新内容,如: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等[5]。中共十七大报告以“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立题,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反映出党进一步认识到政治体制改革有着自身的逻辑和规律[6]。中共十八大报告以“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和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立题,提出要完善民主协商制度和工作机制,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7]。

7份政治报告的立题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30多年来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线图:民主—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民主法制建设—政治建设—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发展道路。从建设民主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一路走来确实不易,在此过程中我们抓住了以下几个关键:一是确定了民主政治制度化建设方向;二是注重基层民主实践,并进行了三位一体、有机统一的民主政治顶层设计;三是民主政治建设措施越来越尊重中国国情和政治发展自身的规律,并致力于实现政治文明;四是党始终以积极、稳妥、有序的方式去认识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规律。

3.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战略

在中共十二大以来的政治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部分前后变化很大。中共十二大、十四大报告将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归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内容。中共十五大报告专门以“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立题,将文化作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进行部署,政治、经济、文化开始组成“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总布局,这是文化建设第一次走进顶层设计。由于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中共十六大报告再次提升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着手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并提出一些新的要求和内容,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将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等。中共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升文化建设战略地位,即文化是一种软实力,要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特别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当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中共十八大报告又提出了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认为缺少文化支撑的经济大国不等于强国。文化作为民族的血脉、人民的精神家园,不断显示自身的软实力作用,从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分支到文化强国战略,是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步伐,步步推进的。可以预见,文化强国战略必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提出了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推进初期,生态问题和社会建设常被忽略,直到中共十六大才开始重视。因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目标之一就是要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5]。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中共十七大报告将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五大更高目标之中,单列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部分,并进行了六个方面的具体部署,将社会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一起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布局。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改革开放虽加快了经济发展,但社会建设依然很落后,形成了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跛足局面,同时,原有的社会管理系统也需要整合和创新。鉴于这种紧迫的形势,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加快推进社会体制改革的任务,强调要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中共十八大报告单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部分,并将生态文明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起构成“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总布局[7]。至此,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建设战略终于形成。

5.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基本方略

新中国成立后,法制建设几乎是白手起家,面临重大的立法任务。在法制建设初见成效后又受到“文革”十年法制虚无主义的破坏。改革开放后,法学界鉴于法制被破坏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对“法制”和“法治”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为法制建设和法治思想的提出提供了学理基础。在法学研究和司法实践的推动下,1996年依法治国专题进入中央领导层的法制讲座,最终在1997年中共十五大报告上首提“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一切政府机关都必须依法行政”“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等重大方针。从此,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略在中共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得以部署推进,如:加强宪法和法律的实施;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全民守法;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让人民监督权力;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出和推行1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基本建成,为依法治国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过,中国人治思想的影响不能低估,依法治国的建设将是一个漫长且艰辛的过程。

四、结语

全国党代会及其政治报告,是党领导和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最重要的文献,集中了全党意志,代表了人民利益。它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地位,解决了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部署了重大战略方针,书写了改革开放历史。我们相信,未来它仍将是继续推进改革开放进程的主要力量。

[参 考 文 献]

[1]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 本书编写组.跨入新世纪的行动纲领——十五大文件学习问答[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1997.

[3]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29.

[4]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5]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六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2.

[6] 本书编写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在教代会上的述职报告 篇4

一、“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的提出

我校是一所有着近50年办学历史的老校、名校,多年来,以较高的教学质量在武汉市享有较高社会声誉,先后被评为××区“名校”、“武汉市文明单位”、“武汉市示范学校”等等。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教育改革的步步深入,我校所面临的形势愈来愈严峻。

1、多年来,我校以质量取胜的特点有待进一步发扬光大,同时学校还没有形成自身一整套有特色的先进的办学理念和完善的教育教学模式。

2、由于历史原因,我校办学条件受到客观制约,无论是在场地、设施等方面,还是在人员、编制等问题上,都存在着不尽人意之处,有的甚至很严重,直接影响着我校向省级示范学校迈进的进程。

3、现有的教师队伍还存在许多的不适应。目前我校骨干教师人数少,层次底,这与我校的现状极不相称,形成鲜明反差。而占教师半数以上的青年教师的成长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高考时间的提前,对按老路教与学的师生无疑是雪上加霜。随着时代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学生思维习惯与过去不同,特别是教育改革的艰巨任务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更新了。面对新的形势和要求,我们的教师有一个继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过程。

4、学校班子调整后,如何使新的领导班子更具战斗力,如何让青年干部快速成长起来,真正成为我校广大教职员工的公仆和带头人,促进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实践中加快其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的步伐,而这一过程又将是长期而艰巨的。

5、我区一所所省示范中学申办成功对我校的生源构成严重压力。更有甚者,我校背面江桥区的13中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直接制约着我校的发展。

在正视挑战的同时,我们也应清楚的看到挑战之中存在的机遇。

1、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已经明确提出了“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这无疑是给我校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创造了一个发展机遇。区教育局提出的“三个确立”、“三个统一”的思想,即:①确立稳步提升教育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观念,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有机统一起来。②确立以人为本,培养“四有”新人,就是代表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观念,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与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有机统一起来。③确立办好教育为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各级各类教育的要求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观念,把深化教育改革、依法规范办学行为与不断提高办学效益有机统一起来,为我们办好学校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

2、我校是一所有近五十年历史的老校,地理位置适中,处于桥口区的中心地段,交通方便,环境优美,配套结构合理,这就给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3、近半个世纪以来,我校的历任领导和广大教职员工,以校为家,以校为荣,几代人努力拼搏,形成的以质量兴校、以质量取胜的做法,已在社会上产生了深刻影响,并在全校教职员工中形成了深厚底蕴。

4、我校有中学高级教师60多人,目前不少学科教学骨干已成气候,全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均有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支撑着,这将为我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保证。

5、区教,育局及有关职能部门一直对我校给予了无比的关注、关怀和支持,使我校的可持续发展如虎添翼。周边兄弟学校和广大社会各界对我校寄予了厚望,给我校提供了良好的生源及物质帮助,又让我校锦上添花。我校现在已成为武汉市综合办学水平示范学校,在区教研室的帮助下,以及与兄弟学校的联手,将使我校再次腾飞起来。

严峻的形势需要我们创新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全校干部教师已经认识到:只要我们牢固坚持“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狠抓内功,锐意改革,举全校之力,一定能够再创我校辉煌!

二、“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办学理念的内涵

要把人文关怀渗透到学校工作的各个环节中,以质量作为衡量和评价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主要标准,坚持成绩面前论英雄,能者上,平者让,庸者补救。

“以人为本,质量至上”的基本理念由一套完整的运行机制予以保障落实: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民主的决策管理机制,以增强学校管理效能感,提高管理工作质量,对“不作为”和“乱作为”的现象要严格追究;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机制,增强教师的效能感,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违背师德规范要求的行为要严格追究;促进学生发展的机制,增强学生的效能感。这三个方面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的。

三、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民主的决策管理机制

学校管理的质量取决于干部队伍的培养和民主的决策管理机制。学校管理干部队伍专业化是教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我们认为,学校应适应这一趋势进行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选好干部,一个好的学校干部既应 该是一名好教师,又应该是好的管理人员,应该熟悉现代管理的基本理论,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次,要培养好干部,要给每个干部确定好发展目标。第三,任用好干部,要分工明确,权责清晰。最后,对干部队伍要进行必要的监督,避免出现不作为和腐败行为。

学校领导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学校重大事务的决策。学校将继续坚持三位一体的校长负责制。即:校长的行政指挥权,教代会的民主管理权和党总支的监督保证权。研究表明,民主决策和管理机制,是克服教师职业倦怠的有效措施,是增强学校凝集力和效能感的关键。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对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我校全体干部必须努力学习有关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真正做到勤政廉政,依法治校,依法治教。严格执行党中央关于干部廉洁自律的有关条例规定。坚决制止“三乱”,坚持收支两条线,杜绝小金库。党员干部工作上要向前靠,生活上要向后让,不与群众争名争利。全体干部既要踏实工作,早出成果,又不能急功近利,顾此失彼,在思考处理问题时,必须以我校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前提。

四、教师队伍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机制

教师教育教学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机制。我们根据本校实际,创新提出“新老教师结对”办法。

所谓新老教师结对是指在学校的统一组织下,学校老教师与年轻教师在自愿的基础上,结成互助合作的对子,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开展研讨,以促进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的组织形式、活动方式。新老教师结对不同于传统的师徒结对,它是基于教师终身发展的理念提出的,旨在促进新老教师优势互补,以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我校开展新老教师结对活动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后来,××*老师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的“走进新课程‘一课一论文’”活动,取得了优质课一等奖,优秀论文二等奖的好成绩。××老师的相关论文获得了市一等奖。

4、及时总结,共同提高。新老教师结对是校本教研、校本培训的一种重要形式,这项活动开展的如何关系着学校的教育质量,关系着学生的师资队伍建设。为此,学校成立了“校长室教务处教研组长”的领导班子,确定了“每周研讨每月教研组长向教务处汇报教务处制定月度进展表和印发简报每学期总结表彰”的运行机制。这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了新老教师结对活动能够持之以恒开展。

五、促进学生发展的机制

学生的发展是学校头等大事,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命线。学校要与时俱进,根据不同年份学生的特点,寻找有效教育教学办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1、把对学生的关心融入各项工作之中,增强学校亲和力、凝集力。对教师关心学生的典型事例要予大力表彰,让学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关心。

2、鼓励教师根据本人特点和学生情况探索有效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效能感。

3、加强德育与教学系列的配合,班主任与科任教师的配合、学校与家长的配合,整合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促进教育教学效率的提高。

4、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心理辅导、发展引导,促进学生和谐健康成长。

5、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校友资源,多种形式开发校本教材,加

强对学生效能感的培养。

铁路段段长在职代会上的述职报告 篇5

段长在首届一次职代会上的述职报告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06年,是我们工电段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实现了安全年;事业部改段稳步推进;线路集中修生产布局调整顺利实施;设备基础得到加强,各项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年来,我和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道,尽职尽责,尽心尽力,为工电段的改革与发展作出了应有的努力。具体说来,我主要抓了以下。

一、注重理论学习,始终保持思想上的先进性。一年来,我始终坚持理论学习,积极参加党委中心组集中学习,深入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特别是在去年下半年公司第二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通读了先进性教育读本规定的学习内容,坚持认真作好学习笔记,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先进性教育学习,在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得到了改造,较好地克服了“船到码头车到站”不思进取的思想。与此同时,我还认真学习现代企业管理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关注当前铁路改革的形势,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积极拓展视野,拓宽思路。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在思想上、行动上,我始终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坚决服从上级组织决定和安排,坚定不移地贯彻上级的方针政策,坚决执行上级各项部署。在去年“三查”活动中,我坚持带头从自身查起,对检查发现自己在思想上、管理上、作风上存在的问题逐条落实整改。我始终把学习贯穿始终,通过不断学习,提高了思想觉悟,坚定了政治信仰,始终保持了思想上的先进性。

二、加强安全管理,狠抓安全不放松。

去年我段线路换碴、换轨、换枕、路基施工较多,再加上设备隐患突出,安全基础薄弱,安全压力非常之大。安全的好坏,事关我段发展稳定大局。作为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我始终坚持“安全第一”的思想,做到任何时候都把安全摆在重中之重位置来抓。一是重视安全基础建设。积极推进“两化一式”安全落实机制,设立奖励基金12万元,用于“两化一式”考核奖励,促进了安全机制的落实。事业部改段后,根据集团直管站段规范安全管理的要求,我及时召开会议,指定由分管安全的领导负责抓好有关安全管理制度和《段细》的修订完善。二是突出抓好安全重点。积极推进道口“平改立”进程,督促分管领导和业务部门向公司反映、呼吁推进道口“平改立”。去年以来,我亲自带领有关人员先后多次与汉寿县、常德市鼎城区管内的乡、村政府协商、沟通,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为下一步实施汉寿、常德管内的所有道口“平改立”创造宽松的施工环境。在道口安全方面,我坚持每月到每个道口检查一次,特别是发生“10.13”牛路滩2号道口机动车肇事以后,我专门主持召开了道口安全专项整治会议,对存在的一系列的问题制定了整改措施,道口安全管理得到进一步规范。在施工安全方面,我先后多次组织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线路大修、路基、盘塘站、石门南站改扩建工程施工有关,在安排分管领导和相关部门具体抓落实的基础上,每次的重大施工方案会我都要参加,每次施工开工我都到现场进行督导,每次线路拨接我都自始至终参与。期间还多次添乘检查,发现问题,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限期整改。三是克服资金运作困难,加强设备整治。在安全投入上,从来不打折扣。在公司资金未到位的情况下,积极想方设法为施工方力所能及地解决资金问题,最大限度地稳定施工队伍,尽可能地保证施工进度。截止2007年1月10日,共完成成段更换Ⅰ级花岗岩道碴29.5公里,更换曲线磨耗轨13.45公里,更换Ⅲ型轨枕5970根,基床处理545米。线路轨检车评分合格率99.8,优良率93.3,线路质量得到了提高。加大了信号微机监测、微机联锁等新设备投入力度,有效地提升了科技装备水平。

三、规范经营管理,狠抓成本控制

为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切实履行工电段的职能,真正实现经营管理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办事效率,规范办事程序,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一年来,在规范管理上,我突出抓好以下几项。一是抓好成本预算,主持召开了成本预算会议,要求各车间(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切实做到编制预算合理、可行,具有说服力,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二是落实经营责任制,将成本控制的责任分解到各车间、班组,压力层层传递,实现成本管理的宏观控制与微观管理的有机统一。三是加强了经济活动分析,坚持每季一次的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对症下药,及时调整思路,做到了有的放矢,使经营管理做到有条不紊,目标明确,计划有序。四是狠抓资金安全审计问题的整改。去年12月,公司审计部对我段进行了为期一周的资产经营财务状况进行了内部审计,发现问题15项,我亲自组织召开办公会议,对整改进行具体部署,督促有关部门抓落实。到目前为止,已整改13项。其余2项

涉及其他单位配合整改的,也正在协调落实整改。五是规范了经营管理。在奖金发放上,去年对各种文件单项奖进行了规范,较2004年下降了30,凡是公司下发的电报奖励,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做到不加码,不照顾,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生产一线职工效益。在资金管理上,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执行各种报销和财务内控制度,没有发生资金流失和严重违纪问题。

四、履行职责,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管理责任

改进和转变干部作风,我坚持从自身做起,在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员工。2006年,石门电厂和盘塘创元铝业专用线施工、线路换碴、换轨、换枕施工任务重,安全压力大。为了掌握施工进度和了解施工安全情况,我除学习、开会出差外,我都尽量安排好自己事务,挤出时间多下现场检查指导,了解和掌握情况。车间月度验收考核,我都亲自带队,每到一处,我都和验收组其它成员一起到现场,走区间查看班组设备维修、保养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班组整改。每次下去,我都要检查道口工、巡道工的标准化作业以及班组执行天窗修规定情况。去年的维修天窗比较早,为了摸清各班组执行天窗情况,经常早上5:30分我就起来,带领有关人员检查东头宁乡、沧水铺集中修等工区天窗修,在检查中发现存在作业人员分散、距离拉长、防护人员不到位以及天窗作业内容不规范等问题,要求立即整改。作为行政主要领导,我感到安全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和怠慢。去年10月份,公司把我调回工电段任段长,21日上午公司刚宣布命令,恰逢集团公司工务安全评估组来我段检查验收,我还来不及休整,第二天我就陪同检查组下现场到管内的道口检查评估。除调公司2个月时间未统计外,全年共下现场88天(次),添乘机车检查26趟(次),劳动安全检查12次,设备质量检查11次,道口安全检查20次,消防安全检查9次,区间步行检查9个,与职工谈心23人次,白天查岗37人次,夜间零点以后查岗12人次,发现、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19件。狠抓违章违纪,先后查处违章违纪33人次。

六、严于律己,积极倡导勤政务实和清正廉洁的作风

作为工电段行政主要领导,我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事事处处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告诫自己把好人情关、权利关、纪律关,坚持廉洁自律,牢牢把住自身防线。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的亲属谋利益,可以说,担任行政主要领导以来,没有一个亲属在本单位做事,对于他们的要求我都予以拒绝。生活上严格要求,下现场,轻车简从,能坐火车则不坐汽车,不搞特殊化,不要招待,坚决不给生产一线车间、班组添麻烦、加负担,较好地树立了领导干部的勤政务实和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七、关心职工生活,积极为职工办实事

作为工电段行政主要领导,我把关心职工的生活摆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改善职工生活环境方面,为沿线8个工区更新了电视机;为沿线7个有人看守道口安装了空调,改善了生产条件。积极筹措资金配合工会一起完善足球场设施;在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方面,积极支持工会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困难、重困职工,及时发放困难补助金,解决了职工的燃眉之急。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形势更加严峻。我愿尽我所能,以工电段的发展为己任,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新体制下管理的新途径,为工电段的改革与发展再创新佳绩,再作新贡献。

谢谢大家!

《铁路段段长在职代会上的述职报告》来源于网,欢迎阅读铁路段段长在职代会上的述职报告。qZq

涉及其他单位配合整改的,也正在协调落实整改。五是规范了经营管理。在奖金发放上,去年对各种文件单项奖进行了规范,较2004年下降了30,凡是公司下发的电报奖励,我改变了以往的做法,做到不加码,不照顾,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生产一线职工效益。在资金管理上,严格遵守财经纪律,严格执行各种报销和财务内控制度,没有发生资金流失和严重违纪问题。

四、履行职责,严格落实领导干部安全管理责任

改进和转变干部作风,我坚持从自身做起,在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用榜样的力量去影响和带动员工。2006年,石门电厂和盘塘创元铝业专用线施工、线路换碴、换轨、换枕施工任务重,安全压力大。为了掌握施工进度和了解施工安全情况,我除学习、开会出差外,我都尽量安排好自己事务,挤出时间多下现场检查指导,了解和掌握情况。车间月度验收考核,我都亲自带队,每到一处,我都和验收组其它成员一起到现场,走区间查看班组设备维修、保养情况,对存在的问题督促班组整改。每次下去,我都要检查道口工、巡道工的标准化作业以及班组执行天窗修规定情况。去年的维修天窗比较早,为了摸清各班组执行天窗情况,经常早上5:30分我就起来,带领有关人员检查东头宁乡、沧水铺集中修等工区天窗修,在检查中发现存在作业人员分散、距离拉长、防护人员不到位以及天窗作业内容不规范等问题,要求立即整改。作为行政主要领导,我感到安全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的放松和怠慢。去年10月份,公司把我调回工电段任段长,21日上午公司刚宣布命令,恰逢集团公司工务安全评估组来我段检查验收,我还来不及休整,第二天我就陪同检查组下现场到管内的道口检查评估。除调公司2个月时间未统计外,全年共下现场88天(次),添乘机车检查26趟(次),劳动安全检查12次,设备质量检查11次,道口安全检查20次,消防安全检查9次,区间步行检查9个,与职工谈心23人次,白天查岗37人次,夜间零点以后查岗12人次,发现、解决安全生产实际问题19件。狠抓违章违纪,先后查处违章违纪33人次。

六、严于律己,积极倡导勤政务实和清正廉洁的作风

作为工电段行政主要领导,我始终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严格遵守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事事处处注意规范自己的行为,时刻提醒告诫自己把好人情关、权利关、纪律关,坚持廉洁自律,牢牢把住自身防线。从不利用职权为自己的亲属谋利益,可以说,担任行政主要领导以来,没有一个亲属在本单位做事,对于他们的要求我都予以拒绝。生活上严格要求,下现场,轻车简从,能坐火车则不坐汽车,不搞特殊化,不要招待,坚决不给生产一线车间、班组添麻烦、加负担,较好地树立了领导干部的勤政务实和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七、关心职工生活,积极为职工办实事

作为工电段行政主要领导,我把关心职工的生活摆在重要位置,千方百计筹措资金,解决职工的实际困难。在改善职工生活环境方面,为沿线8个工区更新了电视机;为沿线7个有人看守道口安装了空调,改善了生产条件。积极筹措资金配合工会一起完善足球场设施;在解除职工后顾之忧方面,积极支持工会开展“送温暖”活动,慰问困难、重困职工,及时发放困难补助金,解决了职工的燃眉之急。

各位代表,今年我们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责任更加重大,形势更加严峻。我愿尽我所能,以工电段的发展为己任,团结和依靠广大干部职工,认真实践“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探索新体制下管理的新途径,为工电段的改革与发展再创新佳绩,再作新贡献。

谢谢大家!

县委书记在县党代会上的报告 篇6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县第七届委员会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

中国共产党**县第八次代表大会,是在我县改革开放事业进入关键阶段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过去四年我县建设与发展的主要成绩和基本经验,确定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选举产生新一届县委和县纪委班子,动员和组织全县各级党组织和人民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乘势而上谋发展,加速提质强后劲,为实现**的全面崛起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四年的工作回顾和基本经验

**县第七次党代会以来的四年,是**发展史上不平凡的四年。四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引下,各级党组织和全县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及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实现了经济体制由国有国营为主向民有民营为主的重大转变,经济发展由低谷徘徊向加速发展的重要转折,社会局面由矛盾交织向平稳过渡的重心转移,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良好局面。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GDp由2001年底的18.2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29.77亿元,年均递增10.1%。剔除农业税减收因素,四年财政总收入净增5673万元,2005年达到12728万元,年均增长15.2,不但成功突破了亿元大关,而且在支出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实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节余。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5亿元,相当于前6年的总和。县域GDp总量、人均GDp、地方财政收入、人均财政收入在省市排位分别有不同程度前移。

(二)“三化”进程全面提速。四年累计启动工业、农业产业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103个。工业方面,组织投入资金3.37亿元,新、扩、改建企业64个,引进和建设了和泰纸业、鸿城纸业、**齿轮、**汽车等26家规模企业;形成了机械制造、造纸、建材化工、矿产品精深加工四大支柱产业;税收过百万的工业企业由1家增加到8家。农业方面,发展壮大了店门席草、贺家西(香)瓜、开云花卉苗木、**黄鸡等农业产业基地,培植了逢缘草艺、科迪动物药业、天水鸡业、春发食用菌等一批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城市建设方面,修建了**大道、金龙大道、沿江路、青山大道、工业大道等城市主干道和开云、先农、东方等休闲广场,实施了旧城改造,基本完成了先农花园的开发,启动了心怡小区、黄花新区、车站新区的规划建设,县城骨架基本拉开,四年城镇化率提高6.73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方面,争取了武广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及新**站、潭衡长输管线及县城天然气工程、湘江**港千吨级码头、潭衡高速公路等一批国省重点项目;新修了江东沙坪河桥、新桥新大桥;启动了通乡、通村公路建设,硬化了部分乡镇过境街道;实施了城乡电网改造,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三)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在农村推行了以税费改革为主的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免征了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并实行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推进了教育布局调整,四年撤并农村教学点46个;加快了乡镇机构改革步伐,成功实现了开云、师古合并。在企业领域推行了国有集体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先后启动了160余家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了县茶机厂、长江纸厂等114家企业的改革,安置职工8946人,新组建企业62家。在资源利用领域推行了市场化改革,首次实行县城公交线路营运权及的士牌照有偿出让,转让总标的达803万元,转让单价领先全省各县市。招商引资工作稳步推进,四年共引进内资5.79亿元,实际到位外资399万美元,成功引进了和泰纸业,实现了亿元企业零的突破;成功引进了港湘服装,实现了承接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零的突破;成功引进湘旗农牧公司,实现了畜禽产品加工零的突破。

在教代会上的述职报告 篇7

一、参与式民主理论

(一) 基本概念

本杰明·巴伯是当代参与式民主理论的重要代表, 他的参与式民主理论是从民主的本意出发, 将民主作为目的, 而非手段, 提出了许多相关参与式民主理论。参与式民主是通过倡导基层民主, 主张公众参与制定决策, 培养公民的民主素养和能力, 在沟通、协商、妥协中实现公共利益, 为更高层次上的民主运作提供条件。

(二) 参与式民主的内涵

参与式民主是立足于公民身份的政治, 主张公民以管理者、自治者的身份, 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协商和决定, 将公民从被动消极的被管理转型为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参与式民主理论的内涵是强调“参与”作为一种形式在民主中的地位, 参与涉及的不只是政治生活,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公民自身利益的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参与。公民参与的实际情况和效果, 直接推动了民主的建设与发展, 公民参与的主动性是随着利益诉求的提升与参与水平的提高而增强的。

二、我国高校教代会运行体制分析

(一) 教代会的作用

1. 教代会体现民主。

教代会是推进学校校务公开、民主治校的保障。直接体现了党的“依靠”方针和高校民主管理的本质, 吸引了教职工参与高校的行政管理和中大事件决策, 强化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 是推动高校民主政治建设的实践。

2. 教代会促进管理。

教职工以教代会为载体, 对关于自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改革、办学和师资队伍建设、劳资分配、领导干部任命等问题有组织地审议讨论, 从基层实际出发, 促进了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 达到了提升高校管理的水平。

3. 教代会增强凝聚力。

教职工通过通过教代会, 能够在党政工会议上畅所欲言, 基层教职工借此表达诉求、反映意见。不仅提高了教职工参政议政水平, 更重要的是使学校规章制度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加强, 在交流的过程中增强了学校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有利于营造和谐校园的环境。

(二) 教代会运行体制现状

高校教代会的管理是通过《暂行条例》赋予的四项法定职权来实现的, 它所体现出的民主性, 客观地看是有限的。大部分教代会在会议期间活跃, 高调地进行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活动, 一旦进入闭会期间, 做到经常性地开展工作, 切实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 是不能保证的。如此使教代会流于形式, 无法确保教代会开会期间作出的各项决议得到有效落实。

1. 教代会地位弱化。

法律规定“高等学校通过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等组织形式, 依法保障教职工参与民主管理和监督, 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某些高校领导片面理解教代会的职能定位, 重“形式”而轻内涵, 简单地将教职工代表召集在一起开会, 没有坚持审议、评议、监督、提案、表决的程序, 使教代会的地位与作用被弱化。

2. 职权得不到保障。

教代会的四项职权在具体行使中不免具有功利化特征。对于教代会提出的议案, 解决难度不大, 教职工群众又易于接受的问题可以得到了明确的答复与落实, 往往这些得到肯定的会在网络、新闻大肆宣传;而对于某些和教职工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而且意见尖锐、难于解决的问题, 不了了之, 甚至直接被封杀;还有作秀成分的工作, 明显是通过做了工作引导, 使群众意见向领导意愿妥协。如此无法使教职工利益得到保障。

3. 教代会功能削弱。

在学校民主氛围不浓的环境下, 教代会代表对学校的民主程度有疑虑, 表决时随大流, 不能有效地代表教职工行使民主管理权利。这样直接导致教代会的提案质量普遍不高, 缺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削弱了教代会的功能。

三、参与式民主在教代会机制中的运用

参与式民主的核心是参与, 强调政治参与, 将重点落在参与民主的对象和方式, 以参与者作为对象, 把民主参与这种方式引入政策实施过程中, 通过这种形式达到公民对决策者权力行使的控制和监督作用。在教代会运作机制中, 教代会作为共同体, 是教职工的代表, 也就成为了参与制民主中的对象。如何实行民主参与, 针对上述体制运行中的问题, 有效发挥教代会作用, 发扬教职工民主参政议政意识, 从而促进学校的和谐发展是有必要去思考的。

(一) 对教代会的民主参与进行评估

不可否认我国高校的管理行政化明显, 行政权力凌驾于各种权力之上的情况是有相当的历史影响。公众参与正是行政权力民主化的重要体现, 对教代会参与学校政务的程度进行评估, 可以明确教代会在学校中的地位。基于参与式民主的内涵, 围绕以下几方面建立评估模型:

1. 教代会作为教职工代表参与校务的途径和形式的种类。

公众参与的形式局限性, 会显现出公共行政的危机。学校给予的途径和形式越是丰富多样, 说明教代会的地位越高。

2. 教代会议案的公开性、教职工参与的程度和标准、具体参事步骤是否程序化, 教代会能否成功将议案提交并落实的现实状况。

有限的公众参与程序, 不透明的议案和流于形式的解决方案, 会遮蔽公众对于决策事项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教代会落实议案有一定的难度, 必须有完备的组织体系作前提, 配备制度化、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是公众参与运作的保障。

3. 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对教代会的“回应机制”是否明确。

学校要正视行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危机并非可怕, 只要有管理行为, 必定会出现缺陷, 并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在学校发展中会不断地出现新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处理和解决问题, 学校和教职工如何相互尊重并诉诸理性地解决相关问题, 是教代会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二) 建立长效机制以保障教代会行使职权

教代会的提案工作难以有效解决, 关键在于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渠道。因此, 在教代会闭会期间, 要根据民主参与评估的结果, 进一步加强对教代会的监督管理力度, 完善长效作用机制。相关主管部门要积极进行交流和沟通, 达成关于高校民主管理的意见共识, 采取适宜的方式进一步加强高校的民主化管理的力度, 将教代会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建设体系之内, 并对其加以审查和考核, 以便使教代会在高校民主化管理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 对教代会代表组成进行优化

教代会功能的削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代会代表的组成结构, 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两种情况:一种人员组成结构大部分由校领导、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主任、科长组成, 他们行使着教代会的职权, 代替了教代会的功能。另一种是代表本身素质不高, 缺乏一定的参政议政能力和管理能力, 不能认真履行代表职责, 削弱了教代会职能。从这两方面出发, 学校需要加强对教代会代表的管理, 一方面优化代表结构, 扩大选举代表的覆盖面;另一方面加强代表政治素质教育, 在闭会期间加强法律制度培训和通报学校各项工作, 建立代表撤换制度, 注重优化代表结构, 提高代表素质, 以提高教代会质量, 从而达到完善教代会功能的目的。

四、结论

教代会民主参与程度, 折射出学校民主管理的状况, 在高校形成民主氛围, 在教代会机制中强调参与式民主, 能够切实履行教代会职责, 实现高校的民主管理。这既是对党的十八大“加快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响应, 也是提高办学质量, 营造良好环境和体制、机制的积极实践。

参考文献

[1].《工会会员手册》编写组.工会会员手册[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9

[2].李明.关于高校党委领导教代会、工会工作的几点思考[J].党建工程, 2008 (6) :13

[3].李凤春.我国高等学校教代会运行体制改革研究[J].大连理工大学, 2009.6

[4].卡罗尔·佩特曼《:参与和民主理论》, 陈尧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40-103

[5].罗伯特·达尔《:民主理论的前言》, 顾昕、朱丹译, 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147-172

在教代会上的述职报告 篇8

一、材料与方法

1.材料

试验于2015年4月安排在西华县龙池头村。土类为潮土,质地为沙壤,肥力中上等,地力均匀。该地块耕层土壤养分为:有机质13.5克/千克,碱解氮105.5毫克/千克,速效磷(P2O5)15.4毫克/千克,速效钾(K2O)135.6毫克/千克。供试作物黄瓜,品种为“津优35”。供试“微生物菌剂”(有效活菌数≥2.0亿/毫升)由周口亮米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2.方法

本试验设四个处理,随机区组排列,重复三次。小区面积40平方米。

处理1:常规施肥+供试微生物菌剂100毫升兑水30千克,于黄瓜幼果期和膨果期各喷施一次,共2次;

处理2:常规施肥+与处理1同期喷施等量基质;

处理3:常规施肥+与处理1同期喷施等量清水;

处理4:常规施肥。

试验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进行。常规施肥为:底肥为腐熟的厩肥3000千克/667平方米、45%(15-15-15)复混肥70千克/667平方米;追肥三次,每次冲施45%(20-15-10)复混肥15千克/667平方米。

试验地黄瓜于2015年2月12日温室育苗,2015年3月20日移植,每667平方米密度3600株,宽窄行种植,行株距(80∶40)×30厘米,扣大棚,严格按照试验方案的要求于2015年4月20日、5月4日喷施2次菌剂、基质或清水。黄瓜于4月25日开始采收,6月20日采收结束。采收时分小区单收单称分别记产并同时进行田间调查与考种,产量系4月20日~6月20日分次采收的累计产量。试验除按方案要求喷施菌剂、基质或清水外,其他管理措施同一般大棚黄瓜田生产。

二、结果与分析

1.不同处理对黄瓜成产因素的影响

黄瓜喷施“微生物菌剂”改善了成产因素。由表1可知:处理1与处理2、3、4相比,单株结瓜数分别增加0.23个,0.4个、0.45个,单瓜重分别增加5.2克、7.3克、5.1克。说明在常规施肥的基础上,黄瓜喷施“微生物菌剂”能够增加单株结瓜数和单瓜重。

2.黄瓜喷施“微生物菌剂”对产量的影响

黄瓜喷施“微生物菌剂”提高了产量。由表2可以看出:处理1较处理2平均每667平方米增产277.8@千克,增产率6.76%;处理2较处理3平均每667平方米增产105.5千克,增产率2.63%;处理3较处理4平均每667平方米增产-11.1@千克,增产率-0.28%。对各处理产量结果进行方差分析(见表3),处理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采用PLSD法进行多重比较(见表4),处理1与处理2、处理3、处理4之间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2与处理3、处理4之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说明喷施“微生物菌剂”增产效果显著。

三、结论

1.试验结果表明:7在当地常规施肥的基础上,每667平方米用“微生物菌剂”100毫升兑水30千克,于黄瓜幼果期和膨果期各喷施一次,与同期喷施等量基质相比,增加了黄瓜的单株结果数与单果重,每667平方米增产277.87千克,增产率6.76%,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

上一篇:高考英语作预测热点事件下一篇:持诵《地藏菩萨本愿经》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