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中作乐的诗句鉴赏(通用9篇)
苦中作乐的诗句鉴赏 篇1
一、读词感知课文内容, 让词语“活”起来
现在的语文课, 教学课文生字词时, 往往只出示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达到认读的目的, 我认为这样的生字词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只是一个个零散的“珠子”, 不能体现词语的情境性, 因此, 在《台湾的蝴蝶谷》一课的教学中, 我进行了“词块”教学, 也就是按照词与词的关系进行组块教学, 每一组“词块”的词语除了指导朗读、理解之外, 还结合文本进行形式多样的言语实践。在进行词块教学时首先由祖国的地图而引出第一组词语“祖国、宝岛、台湾”, 让学生连词说话。接着出示第二组词“气候温暖、花草茂盛”及第三组词语“成千上万、五颜六色”, 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 介绍介绍台湾。最后出示第四组词语“因此、吸引”, 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说一两句话, 从而达到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目的。我认为这样的词语组块教学给学生提供的就不是零散的“珠子”, 而是一根根“项链”, 有了主线的串联, 词语的理解才有依托、有方向, 不会因为词语教学而割裂思维、破坏情境, 还把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蕴含其中, 放大了词语教学的功能, 让词语“活”了起来。
二、教师“误读”学生纠错, 让误读“美”起来
学生语感的形成, 了解字词的情味, 形成对语言文字灵敏的感觉, 是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逐步建立起来的。要让学生潜心读书, 引导他们自己去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 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正像钱钟书指出:“夫‘悟’而日‘妙’, 未必一蹴即至也。”为此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要唤起学生感悟。《台湾的蝴蝶谷》第二自然段中的重点句:“每年春季,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 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赶到山谷里聚会。”我曾听过其他老师在教学这一重点句时, 在此处运用课件让学生欣赏蝴蝶赶到山谷的画面, 但是, 我发现在此处运用课件, 课堂看似很现代化, 其实, 学生端坐着欣赏动画, 对于蝴蝶的心情是“作壁上观”, 并不能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 根本没体验到蝴蝶的兴奋与焦急, 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悟很浅表, 收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句话, 我决定尝试在此处采用教师误读的方法, 故意把“每年春季,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 穿过树林, 越过小溪, 赶到山谷里来聚会。”读成“每年春季, 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 飞过树林, 飞过小溪, 飞到山谷里来聚会。”当学生发现我误读后, 让他们说说为什么不能把动词“越过、穿过、赶到”都改成“飞过”, 从而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 使语言文字与有活性的形象、真切情感的体验联系起来, 使语言在鲜活的形象嫁接中获得生命力, 使课文情感的感悟与学生自我真情的流露熔为一炉, 让教师的“误读”美起来。
三、景情交融对比朗读, 使画面“动”起来
“注重情感体验”是新课标的重要教育理念之一。“体验”是一个过程, 它从亲历的实践开始, 进而获得认识, 形成情感, 最后产生感悟, 并且逐渐积累, 成为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 即感知语言文字, 再现事物表象, 进入课文意境,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及方法。但在一个历程进入到另一个历程时, 学生由于种种原因, 往往不能很好地感悟其中的“庐山真面目”。这时, 教师巧妙地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 能促使学生感悟。
《台湾的蝴蝶谷》是描写自然风光的文章, 这类文章我们往往着力引导学生感悟自然风光的美, 而忽视了对文章用词精妙的关注。《台湾的蝴蝶谷》一文中在描写蝴蝶谷的景色时这样写道:“有的山谷里只有一种黄颜色的蝴蝶。在阳光照耀下金光灿灿, 十分壮观!”此处, 我本想通过反复朗读, 让学生去体会黄蝶谷的壮观。但是经过一番思考后, 我觉得学生的这种体会, 仅仅只停留在读这个层面上, 还没有对文章用词的精妙作适度的点拨。这对语言敏感度还不高的二年级孩子来说, 显然是不够的。语文学习, 内容理解是一个层面, 词语的研究又是一个层面。仅仅在第一个层面, 可以说只是“爬了一遍课文”。课文中虽然没有写明黄蝶的数量, 但“壮观”一词却足以体现出黄蝶谷中黄蝶之多。因此,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壮观”一词所表达的意思, 我对教材进行一定的加工与处理, 利用电脑制作课件, 让学生根据画面进行填空练习:在阳光照耀下, (%%%%) 黄蝴蝶金光灿灿, 十分 (%%%%) 。当画面上呈现一只蝴蝶、几只蝴蝶, 学生在填词、朗读中可能会发现, 这种景色可以用美丽、漂亮等词语来形容, 不能用“壮观”。当画面上出现黄蝶幽谷的图像时, 学生可能会不由自主地在比较中真正体会到“壮观”的含义。通过不同画面的比较, 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更深的感悟。因此,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 要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课本中, 藏着大量精妙之词, 这些精妙之词如散落在草丛里的珍珠, 要靠语文老师扒开杂草, 用心找寻。让孩子们通过词语品析, 对比朗读, 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
总之, 优秀的文学作品, 往往要求读者能驰骋自己的想象力, 在反复吟咏、再三咀嚼中, 体会作品的含蓄蕴藉。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让学生熟读精思, 潜心体味, 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 让学生能在文本中作诗意的徜徉。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让学生熟读精思, 潜心体味, 体会作品的意境与作者的情怀, 让学生能在文本中作诗意的徜徉。本文以《台湾的蝴蝶谷》为例, 从课文内容、学生语感和情感体验三个方面谈谈如何让学生在文本中作诗意的徜徉。
山那边苦中作乐的童年 篇2
赵本山出生在农村——在开原市的一个叫莲花乡的莲花村。那里四周都是山,有个岭,中间有条河。据说当时那个村一共才二十四户人家,不到一百口人,很穷。本山自己讲:“那个地方啥都没有,也就是靠天吃饭,挺偏僻的。”
本山家兄妹四个,他排老四。从小和爷爷一起过。“那段时间就是和小伙伴们经常一起玩,玩一些打‘叭机’、打‘剪杆’、打‘跑球’之类的游戏。”
5岁那年,本山的母亲就去世了。在他儿时的记忆里,这一切已不那么清晰,他只记得母亲出殡那天,因为大家都忙着给母亲下葬,没人管他,玩耍调皮的本山就自顾自地玩着,无意间他一屁股坐到了烧得正旺的火盆上,一声惨痛的尖叫惊动了正在忙碌的亲友。本山在他的隐私部位也落下了一个洗不掉的疤,这块疤告诉他什么叫“痛”。这段故事被喜爱他的人知道后,被说成是赵本山坐火盆,注定命中要火。
都说没妈的孩子像根草,可本山的童年却遇上了一位好心的老太太,她就是本山的干妈。“当时她家都有6个孩子了,可愣给我排里头了,那时候我实在饿极了,就往干妈家里跑,昏天黑地地吃个饱,有时候吃一顿就撑到嗓子眼……”回忆起善良的干妈,本山眼里泛起了泪花,所以直到现在,回沈阳只要有时间,他就会自己开车回农村去看老人家。
无心插柳柳成荫
本山十岁时上了小学,当时农村上学都这么晚。上学之前,本山的父亲出了点事:“当时他当生产队长,好像是带了几个人砍过国有山林的柴禾,有人告他,于是便有人要抓他。没办法,他就只好跑到北大荒。那前后,我爷爷也去世了。”
本山说他书读得不好:“读书的时候,我很淘气,当时觉得没有父母最大的好处,是老师家访找不着人。”可对小本山来说,搞点文艺,可是他比较拿手的事儿,“你要知道,农村天一抹黑就睡觉,也没别的啥事,于是就搞些文艺活动自娱自乐,没别的意思,实在是太没劲了。我从小记忆里,我们家族有这么一种氛围,没事晚上就在一起。吹一吹、拉一拉、弹一弹什么的,我几个叔伯叔叔、我哥哥、我姐姐也都会唱,村里成立大秧歌队,我们家就能组织一拨人,而且还都挺优秀的。”
在本山的童年生活里,还有一位不得不提的人,那就是盲二叔:“在记忆中,就记得我和我二叔经常在一起。我二叔是个盲人,他的板胡拉得特别好。盲人的心思重,耳朵很灵敏,每次都是他听旋律,我看舞台表演。学会了三弦,也模仿出了盲人的感觉,我可以说,全中国演盲人戏谁也演不过我。后来,我还得过‘天下第一瞎’的美誉。当时我天天晚上跟他在一起,很晚才睡,因为在当时也没别的乐趣。上学后,我们学校也有个文艺宣传队,我就常在文艺宣传队里,编点小节目。事实上,盲二叔就是我的艺术启蒙老师,我就是演《大观灯》(又名《瞎子观灯》)的盲人首先红遍东北的。”
进城的小插曲一段
后来,本山逐渐地走上了从艺的道路。进城之后,毕竟是从农村那样一个相对偏僻的地方出来的,面对一个繁华都市的时候,任谁都会有那么点打怵,可本山竟然一点自卑的感觉都没有。
赞美老师的诗句鉴赏 篇3
2) 辛勤三十日,母瘦雏渐肥。____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3)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____白居易《燕诗示刘叟》
4) 守节自誓,亲诲之学。____欧阳修《画地学书》
5)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____韦庄《与小女》
6) 年少辞家从冠军,金鞍宝剑去邀勋。____王涯《塞下曲二首·其二》
7) 谤书盈箧不复辩,脱身来看江南山。____谢逸《送董元达》
8) 少壮从戎马上飞,雪山童子未缁衣。____刘商《赠头陀师》
9)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____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赞美休宁的诗句鉴赏 篇4
三秋掉叶,桂送十里。
朋来近著,约吾评之。
吾酌礼尚,故赋休篇,
以馈其情。
吴越之地,皖属附焉。
徽卧其中,八山一水一分田。
徽之南县,始为秦地,
休有千年,经朝历制,
终始无殁。徽辖一府六邑,
休为其一。
地依三源矗白岳,
北望天都迎客山;
文誉状元成理学,
南接浙赣鱼米香。
商贾云集,东临新安看城楼;
马头墙立,西枕景德冠瓷都。
是此,多娇胜景,
休宁其内,属季三秋后,
松萝水中品茶茗。
山林染、率水清,
横江云下过,龙出齐云巅。
古有圣者慕其名,
繁曰:
奇峰殿里雾绕梁,
神仙一坐乐万年!
休宁盛文,状元之才,
独树一葩,几多学者,
尤朱室之道,称华夏内外,
立三纲、论教义,
善礼常。休人之智,
慧聪四方,但识东南,
西北叹罗盘。
晋潜诗梦,桃花源里,
人家,休地遍拾。
乡之黄村、三溪,郊之盐埔、
万安,皆为或隐或游之处也。
入世或官或商,出世或农或贤,
道教之道,为有所为,
无亦有乐,休人恪之,
习其俗也!商后鹊起,
霸居明清一方。
诚成天下,无徽不商。
汤公休宁住,徽州金银天下知。
古已过,时已迁。
休宁之地,今为胜也。
高速穿其过,肠曲变通途。
楼阁平地起,乡野换新颜。
教礼平民化,工商快速康。
十大福地正建设,
生态旅游人气酣。
特此,
休宁一赋赞古今,
苦中作乐的诗句鉴赏 篇5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7分)
终南别业 王 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诗的最后两句说,作者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D.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虽平白如话,却极具功力,诗味、理趣二者兼备。
(2)这首诗五、六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
(1)C(3分)
【解析】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
《和张仆射塞下曲》的诗句鉴赏 篇6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
①单于:汉北方匈奴的最高统帅,这里指代中唐时期北部少数民族的首领。
【鉴赏】此诗写追赶逃敌,气魄雄豪,有盛唐气象。首二句“月黑”,言无光;“飞高”, 言无声。这就写出了敌人悄悄逃窜之情状。“单于”,敌酋也,代侵略者,“夜遁逃”,可 见敌军之彻底崩溃也。后二句言,察觉敌人逃窜之行动,立即率轻骑出动的情形,既写 出了将军指挥的果决,也表现了战士出击气氛之热烈。诗人未写战事的高潮和结果, 而只写准备追击的场面,犹如箭在弦上而不发,更有吸引人的力量。这种神龙见首不 见尾的写法,更富趣味和魅力,能逗引读者的联想与想象。俞陛云曰:“而弓刀雪满,未 得穷追,见漠北之严寒,防边之不易也。”(《诗境浅说》)此解,亦可表明我方势力之强也。
【赏析】
诗歌的题目全称是《和张仆射塞下曲》,是六首组诗,这里选的是其三,形式是五绝。
关于寒食节诗句鉴赏 篇7
寒食唐代: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寒食野望吟唐代: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宋代: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
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
寒食唐代: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小寒食舟中作唐代:杜甫
佳辰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夜深 / 寒食夜唐代:韩偓
恻恻轻寒翦翦风,小梅飘雪杏花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烟雨中。
寒食寄京师诸弟唐代: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寒食宋代:赵鼎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寒食唐代:沈佺期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醉太平·寒食元代:王元鼎
声声啼乳鸦,生叫破韶华。
夜深微雨润堤沙,香风万家。
画楼洗净鸳鸯瓦,彩绳半湿秋千架。
觉来红日上窗纱,听街头卖杏花。
诉衷情·寒食宋代:仲殊
涌金门外小瀛洲。寒食更风流。红船满湖歌吹,花外有高楼。晴日暖,淡烟浮。恣嬉游。三千粉黛,十二阑干,一片云头。
寒食郊行书事宋代:范成大
野店垂杨步,荒祠苦竹丛。
鹭窥芦箔水,鸟啄纸钱风。
媪引浓妆女,儿扶烂醉翁。
《送沈子福之江东》诗句鉴赏 篇8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①荡桨向临圻②。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①罟(ɡǔ)师:渔夫。诗中借指船工。②临圻(q):地名。临圻:近岸之地,此指江东岸。
1。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客之地是( 长江上游的渡头 ),友人所去之地是( 江东 )。
2。本诗情景交融,寄寓诗人离情愁思的景物有( 杨柳 )、( 行客 )、( 罟师 )、( 春色 )。
3。前人评价唯有相思似春色说语亦神矣。请你谈谈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这句诗,巧妙地同时运用比喻、象征、拟人、幻想等多种手法,将春色写得有情有意。而春色的浓郁、无所不在,使人真切地感受到诗人惜别之情的`深厚浩茫、缠绵悱恻、超越时空。相思之情是抽象无形的,诗人以春色来比喻,它也就变得生动具体,使人可见可触可感,写离情别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江南江北一片春色伴送友人归去的意象,新鲜独创,创造出一个深邃阔远的意境。
4。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这首诗艺术构思新巧缜密,想象大胆丰富,比喻自然贴切,以美景反衬离情,感情深切浓郁,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无限依恋惜别之情。
5、试分析第一句所写意象及各自的作用,以及这些意象与题目有什么关系。
答:杨柳,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烘托了送别的氛围;渡头,点明送客的地点;行客,用行人稀少营造了送别时的凄清情境,反衬出送别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这些意象都扣住了题目中的送字,表明了这是一首送友人归去的送别诗。
6、第三、四句历来备受赞赏,试分析其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答:第三、四句用了比喻(或想象、或即景寓情)、拟人的手法。诗人觉得自己心中无限的惜别之情,就像眼前无边无际的春光,从江南到江北,无处不在,伴随着友人归去。这两句诗写离别情绪哀而不伤,形象丰满,基调明快,生动、自然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恋之情。
7。诗的首句中 一词不仅写现成之景,而且暗示了离别,而另一字 则点染出当时渡口的凄清。(2分)
答杨柳、稀
8。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答: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无限依恋、相思之情。
★ 《送沈子福之江东》诗句鉴赏
★ 唐诗之《留别王维》鉴赏
★ 王维《送沈子福归江东》的阅读答案附全诗翻译赏析
★ 《山中》王维唐诗鉴赏
★ 唐诗之《蝉》鉴赏
★ 《送杜十四之江南》孟浩然唐诗鉴赏
★ 送庞子肃,送庞子肃沈亚之,送庞子肃的意思,送庞子肃赏析
★ 《送魏二》王昌龄唐诗鉴赏
★ 王维唐诗赏析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诗句鉴赏 篇9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①好雨:美好的雨,及时的雨。②红湿:花着雨而湿。③锦官城:指成都。 《水经注·江水》:“文翁为蜀守,立讲堂,作石室于南城。永初后,学堂遇火,后守更增 二石室,后州夺郡学,移夷星桥南岸道东;道西城,故锦官也。言锦工织锦则濯之江流, 而锦至鲜明,濯以他江,则锦色弱矣,遂命之为锦里也。”后人泛称成都城为锦官城。
【鉴赏】
唐代不少著名诗人都有咏雨的诗,如孟浩然《东陂遇雨率尔贻谢南池》、李白《对雨》、韩愈《早春呈张水部》、白居易《夜雨》、杜牧《雨中作》,其中虽不乏佳作,但首推其选,被称为“足空唐人”者,却是杜甫这首《春夜喜雨》。究其原因,是由于它的艺术成就不止一端,在立意、切题、起句、状物、构图、意脉诸多方面都有过人之处,也就是纪昀说的“通体精妙”。也许在某一点上,“中晚唐人刻意或及之”,但就其全篇各个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成就,则 “非余子之所可到”。
首先说起句。对一首律诗来说,起句有力或新颖不凡,可以振起全篇,使之满目生辉、另眼相看,所以宋代的严羽尤重发句,他认为“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沧浪诗话》)。这首杜诗一开篇就用拟人之法,把无知无情的春雨人格化,并溶入诗人对此的情感和评价,所谓“好雨知时节”。对句则点出时令和交待称为“好雨”的原因:“当春乃发生”。这样,以起句扣住“雨”,对句扣住“春”,从中又明露诗人的喜悦之情,起首一联就紧扣诗题,既新颖别致又准确明快。
其次是状物的细腻传神。颔联两句紧扣住“春夜”、“喜雨”这个诗题,典型地体现出春雨的特征。春雨的特征是细密、绵长,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特别在寂静的又孕育着生机的`春夜,更是悄悄地落下,无声地滋润着万物。诗人用一 “潜”字,描摹出春夜细雨悄悄落下之状,用一“润”字,点化出万物在绵绵春雨中的滋润之态,状物上显得细腻传神。仇兆鳌云:“曰 ‘潜’ 曰 ‘细’,写得脉脉绵绵,于造化发生之机最为密切。”( 《杜少陵集详注》) 另外,“知时节”固然是“好雨”,“潜”、“润”之细雨更是好雨,因为“雨骤风狂,亦足损物”(仇兆鳌语),所以颔联是首联的进一步深化,也是进一层交待题目 “春夜喜雨”之喜因。
再次,是构图的讲究和设色的精妙。如果说颔联“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从听觉上描写春雨,那末颈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则从视觉上作进一步描绘;如果说前者是诗人附近的局部近景,后者则是幅阔大的远景、背景:放眼望去,田野的小路上,乌云笼罩着田野,雨意正浓,唯有那一星渔火,闪烁在漆黑寂静的郊野,暗示着春的生机和人的活动。这样,远景与近景、视觉与听觉、局部与背景搭配在一起,极富层次感,也极为和谐美妙。另外,这两句在设色上也颇为精妙:大处是浓墨——“野径云俱黑”;局部却是重彩——“江船火独明”。明与暗互相映衬,无“俱黑”不见其“独明”,无“独明”又不显其“俱黑”,在色彩上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度,给读者留下了鲜明的视觉印象。明代的诗论家王嗣奭说杜甫最善于“以画法为诗法”(《杜臆》),清代的施补华也称赞杜的景物诗善于 “着色” ( 《岘佣说诗》),于此可见一斑。
【苦中作乐的诗句鉴赏】推荐阅读:
中秋节的诗句鉴赏10-06
大暑节气诗句鉴赏09-14
诗歌鉴赏中的鉴赏技巧07-31
展望未来的诗句——《企业展望未来的诗句》06-28
带立秋的诗句有哪些 描写立秋的好诗句07-10
有关黄河的古诗句_描写长江,黄河的诗句08-21
清冷的诗句05-16
潮的诗句05-26
冬的诗句06-26
古人的诗句0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