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诗句

2024-07-20

古人的诗句(精选20篇)

古人的诗句 篇1

气死古人的诗句

中秋节是一个多么充满浪漫温情和美丽的节日啊,在我的脑海里,永远挥之不去的是宋代诗人苏轼的千古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所以这样全文照录,是因为每年中秋我们读到这首词都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太美了!

我素以为没人可以能写出更好的咏月诗了,然而,我收到的这样几首今人咏月诗,着实吓我一跳,也着实能把古人气死。第一首是“长假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只是中秋国庆,双节相并联,本欲中秋回家,又恐国庆长假,来回折腾烦,终日总忙碌,何似在人间?佳节到,多疯疯,莫等闲话,不应有闷,读我短信要开颜。假期零零碎碎,朋友聚聚散散,此事古难全。中秋还未到,祝福先上前。”您甭说,我试着用王菲唱的曲调哼这首词,真是叫人笑掉大牙!再看第二首——“《李白家的月饼》:窗前明月光,有饼没包装,抬头望明月,低头闻饼香。”

第三首——《杜甫家的月饼》:“细草微风暗,今年送礼多,何物能摆阔,月饼最出色。”第四首——《柳宗元家的月饼》:“无权鸟飞绝,没钱人踪灭,品饼蓑笠翁,独过中 秋节。”

还有呢,《苏轼家的月饼》:“明月几时有,举饼问青天,不知天上饼,能卖多少钱。”

最后这一首,不仅把古人气死,连我这个徐志摩迷也差点儿气死,说的是《徐志摩家的月饼》:“悄悄的我收了,正如你悄悄的送。我挥一挥衣袖,来年您还送不送?” 读了这些把古代文人骚客气死的“诗篇”,我同样生气。这么美好的月亮这么美好的节日,都是些什么乌七八糟的,不仅言辞毫无美感,更重要的是它玷污了我们神圣的感情。但细想起来,当愤怒退去,对着明月冷冷地沉思,其中的冷峻与严酷,以及对现实某些丑恶现象的洞察和批判,不也应该令今人深深的思索吗?

当今天我们举头望明月,明月照亮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诗篇和微妙的情感,还能荡涤所有丑恶和肮脏,气死与气不死古人其实无所谓,怕的是今人被气死。让我们与明月永生!

古人的诗句 篇2

文人可因自由而藐视荣华富贵。

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一位家喻户晓的才子,因为追求自由而藐视权贵、辞去官位的文人——李白。作为当时才高八斗的大诗人同时也是当年的朝廷宦臣,李白在朝廷上伴皇上,下俯群臣,尽享荣华富贵的生活。但那终究不是李白的“终南山”,在宫廷宴舞之下,李白也只能写下平淡的诗篇。他所追求的人生理想远在天涯,他追求的浪漫哪能像宫中的酒水一饮而尽?受够了朝廷的窝囊气,他索性辞官去追求心之所向——自由。或许那五湖四海才是李白心中的朝廷,天地日月才应该是宇界的大臣。

文人可因自由而放弃性命。

在那阳山县的竹林中,七位文人在此常聚。他们都被赋予着相同的特质——饱读诗书。后来有的为朝中官员,走出竹林,有的仍是游吟诗人,徜徉林间。嵇康,作为竹林七贤之一,对当时的暴政一直持着不合作的态度。在被朝廷判罪之后,其子弟更是不畏强权,三千子弟请求赦免。虽最终难逃一死,但嵇康与其弟子无一例外都透露了文人内心对自由价值的追求和性情的放荡不羁。嵇康更是直面承担了他放荡不羁的后果,拥抱着文人的浪漫,死于自己的人生旅途。

可以说,自由一词即为文人之根。文人雅士的所有诗篇,可以说都是来自于诗人本身的人生追求。深层次来讲,都来自于诗人本身的自由意志与价值意识。哪怕与全世界作对也敢于表达自己的自由意志,这才能被称之为文人。而中国古代的某些文人正是能将其做到极致。我想也正是如此,中国古代的诗文能影响整个东亚,乃至在全球上千年的文化历史中也有重要的一席。每一位在此耀眼的文化中献过魂魄的文人,都应该被世人所铭记,瞻仰。

作为理应继承先人精神的后代,容我在此向他们致敬。

古人的诗句 篇3

一定有人想到了,不是个“令”字吗?

是。天盖下有钟之声,地盖下有君王之声,海盖下则有磬之声,其实都可以用令字来表征。您可能还会想到,令乃铃铛的“铃”的本字,有些道理。但古代的钟是从外面敲的,内有悬锤儿的铃铛,到战国才有出土发现,而令字的甲骨文早就有了。《说文解字》中的“令”,发号也。

三合之号为何?

先看号。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中有“古之圣人,謞而效天地,谓之号,鸣而施命,谓之名。名之为言鸣与命也,号之为言謞而效也,謞而效天地者为号,鸣而命者为名。”号从声,自亼;名从言,自口。号应与天地之频率相通,比名更为本原,比音意更宏大。再看“治天下之端,在审辨大。辨大之端,在深察名号,名者,大理之首章也……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视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哦,所受之命皆与声通!

有许多命与声音关系的记载。《尔雅》曰:命,告也。《玉篇》曰:命,教令也。《易·泰卦》曰:自邑告命。《增韵》曰:曰命,小曰令。上出为命,下稟为令。命在甲骨文中未见,西周金文中已非常多。您看命字,不就是在令之人下人旁加了一个口字吗!您也可以认为人处于合中。也可以说命在天地海三合或三个世界之中。

您或许会问,《庄子》不是说“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存。”我不是圣人,就从帛画中看出三合,余不知,不能胡说。再,《易·乾卦》曰:各正性命。《疏》曰:命者,人所禀受。《说卦》曰: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左传·成十三年》曰: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诗·周颂》曰:夙夜基命宥密。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笺》曰:命,犹道也。“命”又怎么讲呢?

文献做天命解,即由上天主宰的命运。如《尚书》曰:“先王有服,恪谨天命。”《楚辞·天问》曰:“天命反侧,何罚何佑?”《左传》曰:“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荀子·天论》曰:“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而我们观帛画才得知命可不只由天命所左右。

命,或像海徳格尔的“此在”,即人一生下来就被抛入天地海三合之中。都想跳出三合外,或许圣人能做到吧?实际上命就是指人的先天局限。比如你不可能选择时代出生,不能选择由谁生,在哪儿生。自以为自由了,其实乃受多重局限。或受本能、遗传、无意识、不可知等,而难以超越。我并非宿命论者,但不否认本质的局限性。

古人立冬的诗句 篇4

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

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

恍疑雪满前村。

立冬日作 (宋)陆游

室小财容膝,

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

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

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

随处一欣然。

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

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

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

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

松门许夜敲。

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一)

细雨生寒未有霜,

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

何处梅花一绽香。

(二)

奇峰浩荡散茶烟,

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

老夫布褐未装棉。

七律·立冬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

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

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

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

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

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

惟有黄花不负秋。

七律·立冬 (作者不详)

九月开畦种晚菘,

青苗小样细玲珑。

一帘夜雨滋根润,

篱畔新菊绽蕊红。

细碎时光能静好,

许人旧梦亦朦胧。

冬天又至需喝暖,

菘味高汤缀绿葱。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

衣亦未装绵。

半夜风翻屋,

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

吾老最堪怜。

通袖藏酸指,

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

残菊尚鲜妍。

贫苦无衾者,

应多疾病缠。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

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

今宵寒较昨宵多。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淫不收敛,

半岁苦常燠。

禾黍饲蝗螟,

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

秋晚麦当宿。

闵然候一雨,

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

滂沱雨翻渎。

经旬势益暴,

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

中天转车毂。

老夫睡不寐,

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

松菊半摧秃。

潜发枯草萌,

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

晨炊午未熟。

首种不入土,

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

洪范有遗牍。

时无中垒君,

于古人的爱情诗句 篇5

2、苏武《结发为夫妻》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3、晏殊《山亭柳赠歌者》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4、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5、元稹《遣悲怀三首其三》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6、辛弃疾《鹧鸪天》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7、苏曼殊《本事诗》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8、卢仝《有所思》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9、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古人关于中秋的诗句 篇6

朝代:唐代 作者: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①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②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月光映上露珠晶莹剔透,好像被露水打湿了一样。在如此美丽的月光下,寒鹊不知道该到哪里栖息,而萤火虫也不敢和月光争一点光亮,随着卷起的门帘飞进了房间。邻杵夜声急,而这个时候从邻居那边传来的杵声在寂静的秋夜里显得那么清晰急躁。现在回想,已是无言,唯有对着明月许愿:请在每个洒满月光的夜晚多停留片刻,因为每一滴月光,都带着我的思念。

注释

未:不

槐:窗

声:深

创作背景

孟浩然出生于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

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

鉴赏

古人是如何“发表”文章的? 篇7

从古书记载中可以发现,古人“发表”文章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其一,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形式“发表”。如,《诗话》云:“元微之(元稹)守会稽,白乐天(白居易)牧苏台,置驿递诗,往来谓之诗简。”

其二,题写于公共场所的墙壁上,即以在墙壁上书写的形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中写道:“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多以诗章相赠答。而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为了保护墙壁上的题诗,有些寺庙则特意给墙壁罩上碧纱。如,唐代诗人王播未出名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住。该院的僧人并不喜欢他,让他吃剩饭、敲钟。后来,他出名了,其题写在寺院墙壁上的诗得到了特殊的保护,“已碧纱笼之”。即便进行了这样特殊的保护,也无法使作者的题诗长久保存。据苏东坡《天竺寺诗序》记载,他在十二岁时,曾听父亲苏洵说“虔州天竺寺有乐天亲书诗,笔势奇逸,墨迹如新”,但四十七年后,“予来访之则诗已亡,有刻石存耳。”

其三,流传于酒肆、茶馆与烟花巷陌等场所,即在民间“发表”。据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载,在扬州和越州一带,有很多人将白居易和他的诗抄写编辑(一说抄写刊刻)后在市井叫卖,或用来换酒、换茶喝。在宋代词人中,柳永就是一位混迹于勾栏瓦肆,以在街道里巷卖词为生的“腕儿”。尽管他仕途落魄,但他写的词却广为流传。据传,“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此外,还有部分古人通过在石碑上刻写诗文、刊刻书籍等形式“发表”自己的文章。

古人的选美 篇8

选美,不管招牌怎样打,有多少华丽甚至道德化的由头,归根结底,是要秀出女人的容貌和身体,越是男人感兴趣的部分,越是讲究。其实中国的古人也是如此。只是,在缠足的时代,对于中国男人,尤其是那些有头有脸的男人来说,女人最有吸引力,最性感的部分,既不是脸蛋,也不是今天所谓的三围,而是一双莲足,即小脚。用晚明风流才子李渔的话来说,抚摩一双可意的小脚,“觉倚翠偎红之乐,未有过于此者。”无论翠还是红,都抵不上一双小脚。在民国间小脚文化和逸事集大成的《采菲录》上,有人将男人把玩小脚,分成用耳、用眼,用鼻、用口、用手、用足、用肩、用身体,乃至用男人那话儿,其中用手,就有二十六种玩法。那时节,男人逛窑子,首先奔的就是妓女的小脚,清代所谓出名妓的地方,一个大同,一个陕州,名头之所以响,关键在于这两个地方妓女脚小,而且“柔若无骨”。稍微像点样的人家娶媳妇,遣媒问亲,首先看女方的一双脚,脚大了,任脸蛋再好,三围再合比例,也嫁不到个好人家。

因此,古人的选美,是比脚,所谓赛足会,又叫晒足会、晾足会、莲足会等等,不一而足。这种比赛,据说在明代正德年间,就是那个游龙戏凤的明武宗在位的年代,就有了,以山西和直隶两地最盛,或六月六,或元霄节,庙会、集市之上,士女云集,或围坐于空场,头上蒙着盖头,或坐于车中,或在家里坐在门首,总之,众美女的脸可以不给人看,但都要把自己的尊足亮出来(当然穿着鞋袜),供游人点品,评题,最后,由看够了小脚的众男人,民主商议,定出状元、榜眼、探花,优胜者,从此名传遐迩,如果未嫁,那么肯定身价百倍,媒婆盈门。不过,据李渔讲,经过他朋友的亲自体验,还是山西的美女,确切说是山西的小脚,要胜于直隶,“晋优于燕赵”,多少有点令我们的河北人,感到气闷。

过去的赛脚会,每每使得当地的缠足之风愈演愈烈,越来越畸形。在街头巷议的嘁嘁喳喳中,即便是乡下农民,也越来越在乎女人的脚,宁可娶来媳妇干不动活,也非小脚不可。天下父母,即使心痛女儿,也得逼女儿缠足,所谓痛女不痛脚,痛脚,意味着害了女儿一辈子。南方的妇女,不缠足者还有生存余地,而在这些地方,只要是女孩,就都难以幸免,赛脚会的背景音,是千百万女童缠足时的惨叫声。

西方的选美,是二战以后的事情,而中国这种事,历史可以追溯到在明朝中叶,到了清朝,不仅有面向良家妇女的赛脚会,而且还有了针对妓女的“花国选举”,不惟品足,而且评参赛者的才艺,当年看赛和参赛的,都一样踊跃,一点也不让今日之靓男俊女,看客闲人。因此,追根溯源,选美,本是国粹,咱自家的东西。别的不管,就这点事,本是洋人学咱们,不是咱学他们,理所应当,能给今日民族主义的斗士,添点民族自豪感。

诚然,以今天的立场来看,我们过去的选美,一大群男人围着被裹在长长的裹脚布里、脚趾折断、畸形了的小脚,蜂簇蝶绕,如痴若狂,入神之处,还摇头晃脑,文思泉涌,未免有点变态。但是,我们要清楚,今日这种感觉,其实是洋人多年灌输的结果,多年的欧风东渐,也伴随着西俗东来,人家是胜利者,咱不得不服,结果一来二去,我们就从欣赏小脚,变成了喜欢丰乳肥臀,乃至女人的大嘴。其实,在本质上,低头流着口水看小脚,跟仰头、流着口水看T台上穿着比基尼的女郎,没什么不同。

古人描写菊花的诗句 篇9

《送德林郎中学士赴东府(得菊)》:“离情折杨柳,此别异春哉。含露东篱艳,泛香南浦杯。惜持行次赠,留插醉中回。暮齿如能制,玉山甘判颓。”(萧彧)

《秋晨同淄川毛司马秋九咏。秋菊》:“擢秀三秋晚,开芳十步中。分黄俱笑日,含翠共摇风。碎影涵流动,浮香隔岸通。金翘徒可泛,玉斝竟谁同。”(骆宾王)

《暮秋与裴居晦宴因见采菊花之作(一作暮作秋见菊)》:“菊花低色过重阳,似忆王孙白玉觞。今日王孙好收采,高天已下两回霜。”(鲍溶)

《病中辱谏议惠甘菊药苗,因以诗赠》:“萧萧一亩宫,种菊十馀丛。采摘和芳露,封题寄病翁。熟宜茶鼎里,餐称石瓯中。香洁将何比,从来味不同。”(姚合)

《幽居有白菊一丛因而成咏呈知己》:“还是延年一种材,即将瑶朵冒霜开。不如红艳临歌扇,欲伴黄英入酒杯。陶令接篱堪岸著,梁王高屋好欹来。月中若有闲田地,为劝嫦娥作意裁。”(陆龟蒙)

《和令狐相公九日对黄白二菊花见怀》:“素萼迎寒秀,金英带露香。繁华照旄钺,荣盛对银黄。琮璧交辉映,衣裳杂彩章。晴云遥盖覆,秋蝶近悠扬。空想逢九日,何由陪一觞。满丛佳色在,未肯委严霜。”(刘禹锡)

《军事院霜菊盛开,因书一绝寄上谏议》:“ 金华千点晓霜凝,独对壶觞又不能。已过重阳三十日,至今犹自待王弘。”(皮日休)

《酬令狐相公庭前白菊花谢偶书所怀见寄》:“数丛如雪色,一旦冒霜开。寒蕊差池落,清香断续来。思深含别怨,芳谢惜年催。千里难同赏,看看又早梅。”(刘禹锡)

《九日与敬处士左学士同赋采菊上东山便为首句》:“采菊上东山,山高路非远。江湖乍辽夐,城郭亦在眼。昼日市井喧,闰年禾稼晚。开尊会佳客,长啸临绝巘。戏鹤唳且闲,断云轻不卷。乡心各万里,醉话时一展。乔木列遥天,残阳贯平坂。徒忧征车重,自笑谋虑浅。却顾郡斋中,寄傲与君同。”(戴叔伦)

《万年厉员外宅残菊》:“才过重阳后,人心已为残。近霜须苦惜,带蝶更宜看。色减频经雨,香销恐渐寒。今朝陶令宅,不醉却应难。”(顾非熊)

《将赴湖州留题亭菊》:“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杜牧)

《恩门小谏雨中乞菊栽》:“握兰将满岁,栽菊伴吟诗。老去慵趋世,朝回独绕篱。递香风细细,浇绿水瀰瀰。只共山僧赏,何当国士移。孤根深有托,微雨正相宜。更待金英发,凭君插一枝。”(郑谷)

《和马郎中移白菊见示》:“陶诗只采黄金实,郢曲新传白雪英。素色不同篱下发,繁花疑自月中生。浮杯小摘开云母,带露全移缀水精。偏称含香五字客,从兹得地始芳荣。”(李商隐)

《奉和谏议酬先辈霜菊》:“紫茎芳艳照西风,只怕霜华掠断丛。争奈病夫难强饮,应须速自召车公。”(陆龟蒙)

《奉酬皮先辈霜菊见赠》:“菊花开晚过秋风,闻道芳香正满丛。争奈病夫难强饮,应须速自召车公。”(崔璞)

《和钱员外早冬玩禁中新菊》:“禁署寒气迟,孟冬菊初坼。新黄间繁绿,烂若金照碧。仙郎小隐日,心似陶彭泽。秋怜潭上看,日惯篱边摘。今来此地赏,野意潜自适。金马门内花,玉山峰下客。寒芳引清句,吟玩烟景夕。赐酒色偏宜,握兰香不敌。凄凄百卉死,岁晚冰霜积。唯有此花开,殷勤助君惜。”(白居易)

描写古人读书的诗句 篇10

1、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唐·王勃

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4、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6、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7、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论语》

8、皇皇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孟浩然

9、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10、志士惜日短,愁人知夜长。——傅玄

11、读书贫里乐,搜句静中忙。——裴说《句》

12、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长歌行》

13、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14、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15、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后汉书·冯异传》

1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7、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孙子兵法·谋攻》

1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19、读书能养气,乃为善读书。——汪莹《示儿》

20、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21、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22、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23、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24、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25、宅从栽竹贵,家为买书贫。——许浑《寄殷尧藩》

26、书多笔渐重,睡少枕长新。——姚合《别贾岛》

27、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28、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29、莫倚儿童轻岁月,丈人曾共尔同年。——窦巩

30、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顾炎武《日知录》

31、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袁枚《遣怀杂诗》

32、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宋·朱淑真《生查子》

33、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

34、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朱熹·读书之要

3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36、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学记

37、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8、圣人不贵尺之壁而重寸之阴。——《淮南子·原道训》

39、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40、一片冰心在玉壶。——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1、智者不必仁,而仁者则必智。——蒲松龄《聊斋志异》

42、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唐·李商隐

4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杨万里《小池》

44、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唐·元稹《离思》

45、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唐·李商隐《锦瑟》

46、草堂栖在灵山谷,勤读诗书向灯烛。——薛令之《草堂吟》

47、人寿几何?逝如朝霜。时无重至,华不再阳。——陆机

48、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9、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海。——唐·李白《江上吟》

古人的八卦盛宴 篇11

所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八卦”。今人替古人撰的八卦,显然十分KUSO。然而我们的古人在清风明月诗词唱和的同时,也并不缺乏恶趣味。

《世说新语》:名士教科书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风雨飘摇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战乱繁多,世人多不能言及时事,唯外现放诞怪异之相,以释放心中苦闷。这种时候,“秉性简素,寡嗜欲”的刘义庆同学召集一帮文人成立了私营编辑部,搜罗汉魏到东晋时的名人八卦(据说大部分是喝茶唠嗑时扒出来的),结集成书(没有书号!),在民间大量流通。这本八卦著作,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世说新语》。

书中有着大量高层领导的八卦:如谢安总理和人下棋时,收到前线电报后,默默无言继续落子。对方问战况如何,谢安说“小儿辈大破贼”,神情和往常无二,其实很可能棋桌底下的手已经兴奋得揪破了衣襟;五星上将桓温私蓄小妾,大婆欲手刃二奶却被对方美貌折服,大叹“我见犹怜”,从此三人行必有我夫。

民间艺术家也占据相当的篇幅,比如行为艺术家祢衡在曹操召开的上流年会上先是表演架子鼓,继而当众裸奔;文学家中吸毒嗑药酗酒成风,尤其刘伶一喝高了就脱光光,还质问宾客,“房屋就是我的裤子,你们钻我裤子里是什么意思?”当时的粉丝也很剽悍,一见到男子选秀冠军卫阶便疯狂拥挤争看一眼,看得美男当场病发急送110。

尽管是街头巷闻,《世说新语》却委实是一本有料的八卦,不但文字极简而人物风貌凸现纸上、行文蕴藉风雅,最关键的是:靠谱。除了某些地方失误(如“三语掾”一文中,当事人是阮瞻和王戎,还是阮修和王衍,《世说》与《晋书》有出入),总体而言还是经得起群众雪亮眼睛的检视。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朝的时尚风向标乃是名士,而名士往往精通三样:嗑药、怪诞、尚清谈。由于《世说新语》里记载了大量实例,恰似《VOGUE》教人衣服怎么混搭,时人往往买这本书来有样学样,用鲁迅的话说,它成为当时的名士教科书。

《阅微草堂笔记》:名臣的八卦

《聊斋志异》是穷书生的意淫,《阅微草堂笔记》则是名臣的八卦。纪晓岚同学除了在皇室办公室编纂《四库全书》,还借长途出差、朋友交际之机网罗大量奇谈怪论,写成了这本私人笔记。

尽管纪晓岚自序说“诚不敢妄拟前修,然大旨期不乖于风教”,白话说就是希望向陶渊明刘义庆等前辈致敬;又希望“有益于劝惩”。然而学识广博、德高望重也掩不了一颗酷爱小道的心,历经数百年,这本“聊以遣日”的书终于成为了八卦中的战斗机。

《阅微草堂笔记》全集分五书,共二十四卷,1208则,约40万字。每则故事不长,短则几十字,长则数百字。语言没什么雕饰,也并不故作曲折,尽管如此,文风的老辣却能尽显。在清代,它的地位和《聊斋》并驾齐驱。然而,在蒲松龄笔下的鬼女狐女秉持着“进门、献身、赔偿男方青春损失费走人”的三部曲时,纪晓岚笔下的鬼狐却烟火气十足,市井、逗趣,甚至有一些相当前卫的无厘头。

他说,某家楼上住着狐狸,楼下住着人。某晚楼下开party,忽闻楼上鞭子呼呼声,挨打那位惨叫:“楼下各位都是明理的,你们见过老婆打老公么?”没想到座中一人刚刚被河东狮揍过,脸上还有抓痕,于是楼下哄堂大笑说:“当然有,这有啥稀奇的?”楼上群狐亦哄然一笑,“其斗遂解”。

还有一则更恶趣味:某生借住世交家花园读书,听说那里有狐狸出没,心里很痒痒,希望“天下掉下个胡妹妹”。结果不久后果然每天有人帮自己打扫房间,书生大喜,某天偷看,却看到一个大胡子男人帮自己擦地洒水,书生大骇夺门而逃,背后听见一声叹息,竟有无限幽怨。用现在的话来说,很腐很暴力。

此类故事不胜枚举,“阅者无不莞尔”。一位戏曲界的朋友曾说,这是最适合携去厕所的书:每则长度刚刚够一次“五谷轮回”的,又让如厕期间毫不沉闷。鲁迅评价其“叙述复雍容淡雅,天趣盎然,故后来无人能夺其席”。

纪晓岚是一个合格的八卦收录者,因为他在每则的开头都忠贞地写下来源何处:长辈、同僚、世交……另有一小部分,来源于家奴婢女。内容又极广博,天文地理、医药星卜,无所不包。以科学眼光去看,也许里面的一些内容很荒谬不经,比如“僵尸是怎样炼成的”系列。但以找趣的眼光来看,谁又能说这本书不够八卦、不够喜感?

古人的八卦风

古人是皓首穷经的古人,古人也是尊崇圣人之学、不断提升人品与格调的古人。然而,古人也同样是爱好八卦的古人,从贩夫走卒到高官阁老,都有着相当敏锐的八卦神经,也不乏捉风捕影的本领。

著名的八卦书籍,有《太平广记》、《酉阳杂俎》、《子不语》等等。这些书的作者往往有极高的文字造诣和极渊博的学识,写出来的八卦语言既通俗又好看,经得起咀嚼,还能获得许多有趣的知识。当时的民众极为拥护,如《阅微》每卷方出便在街市告罄,几乎人手一卷。而《世说》则开启了后世的品牌产业链,什么《新世说》、《今世说》、《续世说》、《唐世说》……

美国教科书提到的三个中国古人 篇12

第一个被选中的人物是陶渊明, 上榜理由:过上流生活, 出淤泥而不染。

麦基《世界社会的历史》中的解释颇有代表性:“他不是一般的中国农民, 他跟士大夫阶层的人士保持着紧密联系, 经常在一起喝酒吟诗。他的作品反映了他对这样简单的田园生活很满足, 甚至把这种生活美化成世外桃源。”作者希望学生从中领略到魏晋南北朝的时代气息, 即注重的不是学识, 而是出身和门第。绝不与门不当、户不对的人通婚。他们自命为社会精英, 在自己庞大的庄园里聚会、喝酒、行乐、吟诗……“陶渊明就是在这种乌烟瘴气的环境中, 寻求超脱与自然。”

他们选中的第二个人物是杨玉环。上榜理由:浪漫。

斯特思斯在他的《世界文明》中提到了唐玄宗的贵妃杨玉环, 这部教科书用了整整两页的篇幅讲述杨玉环的故事, 还配了一幅“贵妃行乐图”, 渲染她的富丽堂皇和婀娜多姿。这部教科书讲述完唐玄宗和杨玉环“浪漫史”后指出, 他们的感情属于“最著名的, 也是最不幸的”。这个人物的选择, 纯粹是考虑到青年学子的口味。作为对杨玉环爱情故事的渲染, 除了美国人对爱情的重视, 不乏迎合、媚俗的考虑在里头。但浓浓的生活气息颇让人感动, 显现出教科书的温馨和人情味。

被选中的第三个人物是李自成。上榜理由:暴力夺权改变不了旧的为政方式, 要引以为戒。

古人描写黄河的诗句 篇13

2、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史达祖《鹧鸪天卫县道中有怀其人》

3、醉眠小坞黄茅店,梦倚高城赤叶楼。苏庠《鹧鸪天枫落河梁野水秋》

4、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平。崔颢《行经华阴》

5、天河夜转漂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李贺《天上谣》

6、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7、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怨》

8、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刘彻《秋风辞》

9、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0、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1、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杜牧《早雁》

12、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13、匹马南来渡浙河,汴城宫阙远嵯峨。于谦《岳忠武王祠》

14、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15、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6、塞外悲风切,交河冰已结。李世民《饮马长城窟行》

17、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李颀《送陈章甫》

1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

19、家住孟津河,门对孟津口。王维《杂诗三首》

20、河流迅且浊,汤汤不可陵。――范云《渡黄河》

21、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2、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其二》

23、灞逋长安,河阳视京县。谢I《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古人咏冬的诗句 篇14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至》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写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写冬至前后的时令变化,不仅用刺绣添线写出了白昼增长,还用河边柳树即将泛绿,山上梅花冲寒欲放,生动地写出了冬天里孕育着春天的景象。全诗反映出诗人难得的舒适心情。

白话译文

天时人事,每天变化得很快,转眼又到冬至了,过了冬至白日渐长,天气日渐回暖,春天即将回来了。刺绣女工因白昼变长而可多绣几根五彩丝线,吹管的六律已飞动了葭灰。堤岸好像等待腊月快点的过去,好让柳树舒展枝条,抽出新芽,山也要冲破寒气,好让梅花开放。我虽然身处异乡,但这里的景物与故乡的`没有什么不同之处,因此,让小儿斟上酒来,一饮而尽。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邯郸冬至夜思家》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冬至夜晚作者在邯郸驿舍的所思所感,表达了作者的孤寂之感和思家之情。全诗语言质朴无华而韵味含蓄,构思精巧别致,运用想象等手法,表现出淡淡的思乡之愁以及浓浓的怀亲之意。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古人如何看病 篇15

古时候, 疾病的医疗和护理空间基本都局限在家庭之中。

明清时期, 延请医生的方式主要有三种:延请平日熟识之医, 由亲友邻舍荐举以及云游郎中等自荐。当时的延医模式大体有亲自前往、委托朋友延请、同朋友一道邀请、仆人延请。作为有地位的家庭, 若非延请非常有名的医生, 一般不会亲自出面。至于平民百姓, 若不是上了年纪和得了重病, 前往医生家中求诊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而对医生来说, 在坐诊和出诊并存的情况下, 为了方便病人就诊, 一般也会形成一定的规律。比如, 上午在家坐诊, 下午出诊, 医生的这种外出赴诊, 既有受请而往的, 也有在疫灾流行之时免费送诊的情况。■

不会“走”的古人 篇16

《说文》日:“走,趋也。”“趋”,就是“跑”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杜甫《石壕吏》:“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等等,这里的“走”都是“跑”或“逃跑”的意思。“走”在甲骨文中是一个象形字,像一个人挥动双臂用力向前奔跑。金文“走”的上半部与甲骨文相同,下半部增加了一个“止”字,“止”就是脚,突出用脚奔跑,有了会意的成分。小篆的字形还与金文完全一致,到了楷体时,上半部却讹变成了“土”字,就失去了原来的象形意义。但“走”仍然是“跑”的意思。

古代的“走”是“跑”的意思,那么古代的走是用什么代替的呢?“步”,是用“步”代替的。古代的“步”不是名词,是动词“走”的意思。《说文》日:“步,行也。”《礼记-祭义》:“跬步而不敢忘,孝也。”等。

到了宋代,“走”已有了“行走”之意。但“走”作为“行走”大量使用,应该始自明朝。明代以后,“走”不但有了“行走”之意,还有了引申之意。如《西游记》:“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沈氏农书》:“沟不要深,则不走肥。”这里的“走”就是“泄露”“失去”的意思。还有我们现在说的“走亲戚”以及人死了说“走了”等,这些“走”早没有了丝毫“跑”意,也就是说,“跑”字的出现,让“跑”了几千年的“走”有了真正的归宿。

余娟摘自《牛城晚报》

赞美雪用古人的诗句 篇17

古人有很多的诗句是写雪的,各位,我们大家一起看看下面的.诗句,大家一起阅读吧!

赞美雪用古人的诗句

1.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 选自 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2. 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 选自 周邦彦《少年游·并刀如水》

3.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选自 白居易《夜雪》

4.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选自 毛泽东《沁园春·雪》

5.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选自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6.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 选自 谢灵运《岁暮》

7. 蛾儿雪柳黄金缕。—— 选自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8.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选自 王禹偁《村行·马穿山径菊初黄》

9.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选自 白居易《夜雪》

10.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选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1.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选自 卢梅坡《雪梅·其一》

12. 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 选自 张孝祥《水调歌头·和庞佑父》

13.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选自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14. 闻道梅花坼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 选自 陆游《梅花绝句》

15.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选自 白居易《村夜》

16. 八年十二月,五日雪纷纷。—— 选自 白居易《村居苦寒》

17.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选自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18.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选自 杜甫《阁夜》

19.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选自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

20.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选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1.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选自 唐寅《画鸡》

22.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选自 毛泽东《沁园春·雪》

23.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选自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二》

24.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选自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25.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选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6. 最爱东山晴后雪,软红光里涌银山。—— 选自 杨万里《最爱东山晴后雪》

27.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选自 祖咏《终南望馀雪》

28.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选自 黄景仁《别老母》

29.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选自 韩愈《春雪》

30. 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选自 纳兰性德《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31.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选自 李白《行路难·其一》

32.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选自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33.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选自 杜甫《野望》

34.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选自 杨炯《从军行》

35.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选自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36. 天将暮,雪乱舞,半梅花半飘柳絮。—— 选自 马致远《寿阳曲·江天暮雪》

37.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选自 高適《别董大二首》

38.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选自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39.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选自 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40.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选自 卓文君《白头吟》

41. 飞雪带春风,裴**绕空。—— 选自 刘方平《春雪》

42. 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 选自 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43.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选自 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44.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选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5.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选自 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

46. 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选自 卢梅坡《雪梅·其一》

47. 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 选自 卢梅坡《雪梅·其二》

48.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选自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9.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选自 陆游《书愤五首·其一》

50.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选自 祖咏《终南望馀雪》

51.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选自 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52.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选自 宋之问《苑中遇雪应制》

53.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选自 白居易《梦微之》

54. 朔风吹散三更雪,倩魂犹恋桃花月。—— 选自 纳兰性德《菩萨蛮·朔风吹散三更雪》

55.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 选自 陈毅《青松》

56.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选自 韦庄《菩萨蛮·人人尽说江南好》

57.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选自 杜甫《绝句》

58.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选自 柳宗元《江雪》

古人关于描写云的励志诗句 篇18

2、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3、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早发白帝城》

4、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寻隐者不遇》

5、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6、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7、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8、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9、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古人怎样“发表”作品 篇19

其一, 通过驿站传递文章。即以书信发表, 称为“简”。据《诗话》载:“元微之 (元稹) 守会稽, 白乐天 (白居易) 牧苏台, 置驿递诗, 往来谓之诗简。”

其二, 题写于公众场合墙壁上。即以墙上书写方式发表。元稹在《白氏长庆集序》说:“予始与乐天司校秘书, 多以诗章赠答。而二十年间, 禁省、观寺、邮堠墙壁之上无不书。”为了保护壁中之题诗, 有些寺庙还特地给诗壁网上碧纱。唐代诗人王播在未出名前曾在扬州木兰院寄住, 和尚不喜欢他, 叫他吃剩饭、敲钟。后来他出名了, 题写在壁中的诗, 却被特殊保护下来。《古今诗词》详细记述王播、寇准等人旧题诗处, “已碧纱笼之”情况。

即使这样特殊保护, 也无法使诗迹永远保存下来。苏东坡《天竺寺》诗序记载, 自己12岁的时候, 先父曾经对自己描述过白乐天在天竺寺壁亲自题写的诗, “笔耳”。

其三, 交流于市井酒肆、茶馆、烟花巷陌, 即在民间“发表”。也是元稹《白氏长庆集序》记载, 说当时扬州和越州一带, 到处有人将白居易和他的诗抄写编辑 (一说抄写刊刻) , 在市井叫卖或用来换酒换茶喝。在宋代词人中, 柳永就是这样一位混迹勾栏瓦肆, 在街道里巷卖词为生的“腕儿”。他尽管仕途落魄, 但传说里, “凡有井水饮处, 皆能歌柳词”。

古人的“微博” 篇20

二十年前,人们绞尽脑汁将自己的话写成文章发在刊物上,又有名又过瘾。但刊物传媒却不是那么好上。能上的几乎都是知识者及官方。

现在好了,有了博客、微博及微信,随时随地说出想说的话,不愁没有人听到,又不必挤破脑袋去投稿。于是,话越说越多,越多越说,停不下也收不住。人人捧着部手机,废寝而忘食。

中医上说,话多而伤神。说了许多话的人,一但停下来,就好像一只倒空了的口袋。脾气大,易喜怒。

老子活了一百五十岁,最得意的体会是“沉默是金”,所以他一生只说了五千言,后人称为《道德经》。

古人也写微博,发微信,这是真的。只不过不像我们写得这么烂,这么糙,这么随意。

古人也是人,也需要情感的渲泄和胸中意气的表达。旅游玩得高兴,喝酒喝得开心,遂赋诗一首,填词一阙;老友来访,作一对联相赠,亲人辞世来篇祭文示哀。那时没有刊物发表,全部只靠手抄流传,虽然貌似拙笨,却效率蛮高。这一抄一诵之间,就传了几千年,而我们微信的寿命却只有短短几天。

但不管怎样,我们还是会说下去写下去。

我们的微博微信虽然不如古人流传得那么久,有时却可以因此改变我们的生活。这是古人所不及我们的地方。

上一篇:七升八暑期学习计划下一篇:除夕经典祝福短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