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读书故事

2024-12-03

古人读书故事(共13篇)

古人读书故事 篇1

古人读书的故事: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范仲淹二岁的时候死了父亲。母亲很穷,没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着眼泪告别母亲,离开去应天府的南都学舍读书。(他)白天、深夜都认真读书。五年中,竟然没有曾经脱去衣服上床睡觉。有时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浇在脸上。(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读,什么也不吃,直到日头偏西才吃一点东西。就这样,他领悟了六经的主旨,后来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他常常自己讲道:“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近代人读书的故事

林纾苦读成大器

林纾(shu)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文学家、翻译家。他是福州人,清末举人。

林纾小时候家里很穷,却爱书如命,买不起书,就只好向别人借来自己抄,按约定的时间归还。他曾在墙上画了一具棺材,旁边写着“读书则生,不则入棺”,把这八个字作为座右铭来鼓励、鞭策自己。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着就要读书,如果不读书,还不如死去。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读。他每天晚上坐在母亲做针线的清油灯前捧着书孜孜不倦地苦读,一定要读完一卷书才肯睡。由于家穷,加上读书的劳累,他18岁时,患了肺病,连续十年经常咳血,但他卧在病床上还坚持刻苦攻读。到22岁时,他已读了古书2000多卷,30岁时,他读的书已达1万多卷了。

图片展览:

一双渴望的眼睛,在取暖的同时,不忘读着书

读书名句: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余秋雨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莎士比亚

知识是珍贵宝石的结晶,文化是宝石放出的光泽——泰戈尔

总结:1.世界上有千千万万本书,一个人一辈子也读不完。只有适当的选择一些书籍,并汲取其精华,一定更获得你想要的东西。

2.读书不能半途而废而要下定决心,并且要仔细的品味。

3.如果你对某方面特别感兴趣的话,可以多看着方面的书籍,但是不要忘了,不能光度这类的书籍,还要关注别的方面,做到面面俱到。

古人读书故事 篇2

《读书分年日程》其实只是一种衍生物, 它将“朱子读书法”落到实处, 并使之形成条理清晰的规章和程式, 程端礼对朱熹的居敬持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等读书法则深信不疑, 以为其学初虽不如他人, 但若能守朱子之法, “持心坚苦, 积岁月以渐进”, 终有收获;而他在教书育人之中, 对朱子读书法亦用心实践。程端礼将朱子读书法以学问的循序渐进为线索, 将时间划分若干个大大小小的单元, 用于一系列典籍的学习, 从而使读书学习有一套严格的日程可以遵循, 并可得到方法上的指导, 这大致就是后来学校的课程表。

《读书分年日程》在讲明读书的次第、读书的具体方法和读书时间的分配方面, 十分具体。以读书时间的分配而言, 限定读书日程是其核心。程端礼制定《读书分年日程》, 参照朱子“宽着期限, 紧着课程”之说, 对平日读书进度有严格的规定, 对生徒读书的字数篇数, 如何温习, 包括老师的相关责任都有条条框框督促约束。“每夙兴, 即先自倍读册首书, 至昨日所读书一遍。内一日看读, 内一日倍读, 生处误处, 记号以待夜间补正遍数。”而老师要以背读形式查检昨日所习之书, 而当日讲读, 如以讲六七百字或一千字为限, 须多授一二十行, 以备次日或因故不能授课, 而生徒仍可自读。《读书分年日程》重视晚间温习, 生徒单日之夜, 须涵泳每一节十数次, 以求其通, 双日之夜读平日已读书一遍, 背读一、二卷或三、四卷, 随力所至, 将起止以符号作记录, 以待后夜续读;如读《大学》时, 随双单日之夜, 还要读看玩索几种性理书。坚持用此法读书, 积以时日, 则“十五岁前, 小学书四书诸经正文, 可以尽毕。既每细段看读百遍, 倍读百遍, 又通倍大段, 早倍温册首书, 夜以序通倍温已读书, 守此法, 无不熟之理”!到二十二岁之前, 《通鉴》、韩文、《楚辞》读完之后, 仍加温习, 同时坚持每日早饭前循环背温玩索《四书经注》《或问》、本经传注、诸经正文;然后以二三年之工专力学文。为确保读书能持之以恒, 程端礼另刊印“日程空眼簿式”, 其中分为“读经日程”“读看史日程”“读看文日程”“读作举业日程”, 日程中留有记录读书起止、读书日期的空格, 它类似于后世的课程表, 但读书作记录, 又有课程表不能相比的约束性, 这或许是《读书分年日程》最为突出的一个特点。

程端礼《读书分年日程》在清代已成为读书人进学的准则, 如关槐辑《士林彝训》云:“立身以力学为先, 力学以读书为本……止以中才为准, 若日诵三百字, 不过四年半可毕, 或资钝, 减中人之半, 亦九年可毕, 其余触类而长之, 虽书卷浩繁, 第能加日积之功, 何患不至。” (欧阳修语) 此乃计日读书之法, 又有分日读书之法, 关槐引用唐翼修《读书作文谱》中语:“程子言科举之学兴, 士人致功。宜将两月读经史, 一月读文章。此言经史与文章, 宜分月致功也。朱子又将经史分功, 谓读经难, 读史易, 宜四十日读经, 二十日读史。详观其法, 皆取分日致功。岂非以精专则易为力欤。”关槐辑诸家文字, 除重视读书须立日程外, 亦强调读书之次第, 譬如读经史集及作文等, 皆一一述之, 虽未明示取法程端礼之作, 然其立意皆从朱子读书法和《读书分年日程》中来。

《读书分年日程》的仿效之作至晚清稍多, 在此大转折时期出现有新内容的仿效之作, 与读书要随世变的大环境相适应, 梁启超的《读书分月课程》、光绪二十九年 (1903) 印行的《就正斋读书分年法程》、1936年《制言》杂志刊出的章太炎《中学读经分年日程》等即是这一时期的产物。

读书应该学古人 篇3

古书为什么没有标点符号?那是因为古人不需要读那么快。古代书的产量是很低的,市面能找到的书的种类也很少。罗马帝国时代一年只能出产一两百种书。这一两百本书放在你面前,可能是你一生要读的书了,所以要慢慢读,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读完再读,一遍遍体会字里行间的意思——如果你很快读完,以后没得读,那岂不是很痛苦?

标点符号的流行只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它其实是一个商业行为的结果。五六百年前,欧洲出现了古登堡印刷术,书籍出现并成为最古老的工业产品,进入市场成了商品。出于成本的考虑,书商就想做大量印刷来摊薄成本,于是他们发明了标点符号,让书变得更容易读、读起来更快。这还不够,还要给书分段。古人的书是没有段落的,也没有章节。今天我们看《论语》,一篇与另一篇之间是没有关系的,卷只是物质上的单位——竹简不够了,再换一卷继续写。中国古代的书是这样,印度、阿拉伯、欧洲的书也是这样。印刷术出来之后,出版商才开始给书籍做段落篇幅的划分。

给书分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以前欧洲人读不分段的《圣经》每次都老老实实从开篇读起,《圣经》分段以后,人们开始认为不同的段落重要程度不同,分歧就产生了。所以英国大哲学家约翰·洛克说:“《圣经》分段印刷是商人酿制的悲剧,他们为了让《圣经》更畅销将它强行分段,而分段以后我们的信仰将四分五裂。”后来的结果被洛克不幸言中——基督教分裂成一大堆教派、教会。所以怎么印实在很重要,印刷术的发明令我们离开精读,开始泛读。

有很多人问我怎样才能读得快一点,其实我认为如何读得好才更重要。古人是怎样读书的呢?他们不是看,而是反复地读、慢慢地读,读出声音来。朗读能让人沉浸到书里面去,这样一个沉浸的状态会产生一个重要的效果——那就是修炼的效果。

我手中有一本《沉思录》。马可·奥勒留并不是为出版而写这本书的,他是写给自己读的——不断研读、修身养性。这本书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它是一本修行集,他的寫作本身就是修行,之后的不断研读也是。很多人一遍遍地读《沉思录》,就是在做精神修炼。古人读《论语》也是这样。所以读书是为了改变自己、变化人格,让自己变成另外一个人。真正读书读得好的人都会被某一本书变成另外一个人。

古人读书励志名言 篇4

2.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3.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宋诗纪要》

4.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 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增广贤文》

6.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7.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孔子

9.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10.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1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2.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13.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1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古人读书名言 篇5

--(战国 子思 《礼记.中庸》)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神童诗·劝学》

●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儿曹。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对联集锦》

●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

●立品直须同白玉;读书何止到青云。

●勤者读书夜达旦;青藤绕屋花连云。

--(清)袁牧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尚书·仲虺之诰》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清)张月楼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郑板桥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明)唐寅

●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宋)郑耕老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朱熹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诗纪要》

●磋砣莫遗韶光老,人生惟有读书好。

--(宋)程颢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论语·公冶长》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程颐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张维屏

--朱熹:《训学斋规》

●学贵精不贵博。……知得十件而都不到地,不如知得一件却到地也。

《古人谈读书》教学反思 篇6

一、以读为主,以读促悟

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的距离很大。五年级的小学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在课上是这样来安排的:首先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正确,不强调让学生读流利,因为学生在没有理解每句话的意思的时候是不可能把语句读流利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对照注释,理解每句话中关键词的意思。

在教学中,我还通过抓重点词句,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的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同时在拓展环节,我引导学生把视线延伸到课外,收集了一些《论语》的其他几则名言,让学生进行积累。

二、小组交流,合作学习

先让学生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我的意图是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上遇到了困难的时候,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才能够事半功倍地解决困难,获取更多的知识。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我进行巡视并适时地予以指导,这样又凸显了老师的主导地位。

古人读书 讲究的是氛围 篇7

文人是什么?或许可说是离不开书的人。起码古人是这样。读书是有目的的,为了广博见闻,学习经典,经世致用。但日久成癖,读书就变成了习惯性的交流,甚至三日不读书,便自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有书就有了书房,虽然书随处皆可读,但读书人谁不希望有自己的藏书,谁不希望有自己的一方天地读书习文会友呢?房间不必多大,有几架书,一桌一椅一盏灯,就有了书房的规模,就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的所在。

“室雅何需大,花香不在多”。自古及今,书房并无一定之规。富者可专门筑楼,贫者或室仅一席;有的雕梁画栋,有的则环堵萧然。书房或筑于水滨,或造于山间;或藏诸市井,或隐于郊野;有的植以南山之竹,有的覆以荆楚之茅,不一而足。但总有一点是书房应有的品质,那就是清雅。

中国古代文人无不重视书房的设置,尽管各自经济状况迥异,但皆讲究书房的高雅别致,营造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李渔在《闲情偶寄》中专门谈到书房的装饰,有很多精妙的设计,但崇尚的是“宜简不宜繁”,力求“高雅绝俗之趣”。

清静的意思是要明亮透气、安静定心。书房不在乎空间的大小,在乎的是整个空间的环境和氛围。因为小面积则聚气,不热不寒。例如一代帝王乾隆,他读书的三希堂也仅八平方米,但其陈设幽雅、古朴,弥补了空间的不足:狭长的室内进深用楠木雕花隔扇隔分成南北两间小室,里边的一间利用窗台设摆乾隆御用文房用具。窗台下,设置一铺可坐可卧的高低炕,乾隆御座即设在高炕坐东面西的位置上。乾隆御书“三希堂”匾名、“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对联分别张贴在御坐的上方和两旁。低炕墙壁上五颜六色的瓷壁瓶和壁瓶下楠木《三希堂法帖》木匣,被对面墙上落地大玻璃镜尽收其中,小室立显豁然开朗。

此外,小室隔扇横眉装裱的乾隆御笔《三希堂记》,墙壁张贴的宫廷画家金廷标的《王羲之学书图》、沈德潜作的《三希堂歌》以及董邦达的山水画等,更为三希堂增添了无限韵致。同时,还陈设有大量当时制作的极为精致的工艺品和文房器具,高雅与精致始终充溢着这个狭小的空间,散发出浓浓的书卷气。

书案多用于阅读、书写、放置图书;画案用来放置画卷、绘册;翘头案两端翘起,用来展阅长长的手卷最为合适,手卷不至于失手滚落案下。总而言之,书房家具中的案以简洁风格为主,不宜繁琐。书案上俗物不可有,雅物不可多,古砚铜注、笔筒镇纸可以有,但若不喜书画也可以通通撤掉,只得书籍若干本,也可乐在其中。

有人问,为什么古家书柜或书架基本没有门?因为真心爱读书的人,书架不是家具,是书的陈列装置,有柜门徒增隔阂。至于落灰积尘,原不是读书人要考虑的事,横七竖八四处摊开才是本色。再说,大读书人自然有仆妇定期打理;小读书人家中自然有个红袖能收拾;至于光棍读书人,池必然会喜欢灰尘令藏书散发的陈年的醇味——此中乐,不足为外人道。

历代以来并没有特别针对书房设计的椅子,一般而言,以太师椅及四出头官帽椅最为常见。椅子应与书案搭配,尽量选择有扶手的椅子会比较舒服,并遵循人体工程学原理,最大限度地保证座椅的舒适度,是为“身逸”。

对于书房墙壁如何进行装饰,清代的李渔顿多高见:“书房之壁,最宜潇洒,欲其潇洒,切忌油漆。”上策是“石灰垩壁,磨使极光”,其次,“则用纸糊,纸糊可使屋柱窗楹共为一色”,而“壁间书画自不可少”。在书房内的装饰上,往往采用碧纱橱、屏风、竹帘、帷幕等物,以增加其美感、静趣、雅风。

除此之外,文人的书房,讲究题名,或以书房周围的山石花木为题,如苏州网师园的殿春,是因周围多芍药花,故有此名;还有,以翠竹命名的曲园中的小竹里馆,以梅香命名的沧浪亭的闻纱香室,以梧桐命名的畅园的桐花书屋……

反观现代人的生活,书房要充满书香之气,选择植物不宜过多,且以观叶植物或颜色淡雅的盆栽花卉较为适宜。空间较小的书房可选择矮小、终年常绿青翠的小型松柏类植物,如文竹、五针松等,数量不宜多。

书架上可放置玲珑小巧、色彩鲜艳的肉质多浆类植物组成的迷你盆景,来丰富书房的色彩;写字台上,放置精致的小型观叶植物,如各种椒草、镜面草、网纹草、兰草、合果芋等,使书房主人在长时间、紧张的脑力劳动之后,欣赏一下植物,达到松弛神经,调节视力,解除困意,提高学习和工作的效率。

关于古人的读书名言 篇8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精神,不善吃者长疾瘤。 (清)袁牧

读书勿求多,岁月既积,卷帙自富。 (清)冯班

读书必专精不二,方见义理。 (明)薛煊

或作或辍,一曝十寒,则虽读书百年,吾未见其可也。 (明)吴梦祥

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 (宋)朱熹

读书之法无它,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宋)朱熹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先于读书。 (宋)朱熹

读书要玩味。 (宋)程颢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 (清)袁牧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元)许名奎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宋)程颢

自家慢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清)张月楼

人家不必论富贵,唯有读书声最佳。 (明)唐寅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宋)郑耕老

读书之乐何处寻,数点梅花天地心。 (宋)朱熹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宋)黄庭坚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万卷始通神。 (宋)苏轼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唐)李欣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足己患不学,既学患不行。—— 韩愈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读书欲精不欲博,用心欲专不欲杂。—— 黄庭坚

贫寒更须读书,富贵不忘稼穑。 (清)王永彬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清)朱用纯

读书对于我来说是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的最好手段。没有一种苦恼是读书所不能驱散的。 孟德斯鸠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张潮

早知今日读书是,悔作从前任侠非。—— 李欣

读书数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 列子 选自:关于读书的名言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古人尊师的故事 篇9

古人尊师的故事一:尊敬师长终身思慕

宋朝时,岳武穆王的老师周同的力气很大,可以拉开三百斤的弓箭。当周同死了之后,每到初一、十五,岳武穆王一定到老师的墓前祭拜,并且痛哭一番。在痛哭后,必定会拿起老师所送的三百斤的弓发出三支箭才回去。他这份念念不忘师恩的真情,正是他日后精忠报国的忠心。

古人尊师的故事二:尊敬师长名留后世

桓荣是汉明帝的老师,而明帝对老师一向非常尊教。有一次明帝到太常府去,在那里放了老师的桌椅,就请老师坐在东边的方位,又将文武百官都叫来,当场行师生之礼,亲自拜桓荣为老师。明帝能放下自己尊贵的身份来恭敬老师,可见他的用心与风范,值得大家学习。

古人尊师的故事三:立雪程门

宋朝时,有游酢、扬时两人跟着程颐老夫子学习,他们对老师非常的恭敬。在冬季的某一天,这两位学生陪着老师,并听老师教诲。说了一会儿,夫子便闭目养神,不知不觉地睡着了。他们两个不敢离开,又怕吵醒夫子,就静静地站在两旁等夫子醒来。夫子醒来见他们两位还站在旁边,便说了:“你们还没走啊!”他们两个回答:“我们是因为先生睡着了,没有请命,不敢离去!”于是再把书中有疑问的地方请教夫子,最后才向夫子拜辞。出门的时候他们才发现雪已经积了三尺深了。这两位学生,后来也都成为很有名的人。

举凡弟子要能够成材,首先要懂得向老师虚心求教,而在跟随老师的同时,就应该要明白恭敬侍奉师长的道理。须知父母养育我们,师长教导我们,是一样的恩泽,怎么可以不尊敬呢!而且,一个能尊敬老师的人,也就能重视学业;相对的,也就是尊重自己。游酢、扬时尊师重道的精神,值得大家去体会、学习。

古人尊师的故事四:尊师重道终成大器

东汉时代,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当他还在童年求学的时候,看到郭林宗,心想这是一位难得的好老师,便对人说:“教念经书的老师是很容易请到的,但是要请到一位能教人成为老师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所以他就拜郭林宗为老师,而且派奴婢侍奉老师。但是郭林宗体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亲自煮粥给他吃。当魏昭端着煮好的粥进来的时候,郭林宗便呵责他煮得不好,而魏昭就再煮一次。这样一连三次,到了第四次,当魏昭再端粥来而又没有不好的脸色时,郭林宗才笑着说:“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终于看到你的真心啦!”于是大喜,将毕生所学的都全部教给了魏昭,而魏昭也终成大器。

当我们真心地对待他人的时候,他人也必定会以真心回报我们的。

古人尊师的故事五:恭敬师傅天子善报

古人诚信的故事 篇10

退避三舍

此成语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原句“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避君三舍。”为什么晋楚两军相遇,晋军不战而退避三舍呢?这其中有个故事:春秋时候,晋国国君献公宏爱妃子骊姬。骊姬借机让晋献公封自我为夫人,还要立自我的儿子做太子。但献公原先的夫人生有申生和重耳二子,申生早被封为太子了,骊姬便害死了申生,追杀重耳。重耳在楚国国君帮忙下,在外躲避十二年,幸保不死。楚王问重耳说:“你将来若能回国当了国君,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你什么贵重东西、奴隶、完美都有了,我能给你什么稀罕物呢?我若做了晋国君王,万一日后同你在战场上遭遇,就退避三舍作为回报吧。”之后重耳果然做了晋国国君,并且真同楚王在战场相遇了,重耳没食言,确实退避三会以报楚王!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篇11

快马传书

代将所有的公文和书信的机构总称为“递”,并出现了“急递铺”。急递的驿骑马领上系有铜铃,在道上奔驰时,白天鸣铃,夜间举火,撞死人不负责。铺铺换马,数铺换人,风雨无阻,昼夜兼程。南宋初年抗金将领岳飞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从前线强迫召回临安,这类金牌就是急递铺传递的金字牌,内含十万火急之意。

古时候。人们修筑高高的烽火台。当发现敌人入侵时,便立即点燃烽火台上的柴草,利用冒火的烽烟,来传递敌情信息,召集x队前来援助。之后,人们又发现了骑马传送信息的方法,在全国各地设置很多驿站,有专门的人接力传递信件,这样,能够骑着马把信息传送到很远的地方。再以后,人们又发明了用旗语、灯光传递信息的方法。

古人努力成功的故事 篇12

郑虔是唐玄宗时代的著名学者,书法家,学问很渊博。他青年时代就爱好写字绘画,但令人心酸的是家境贫寒,穷得连纸张也买不起,用什么来练字呢?正好附近慈恩寺庙里存放有几间屋的柿叶,他便搬到寺庙里住下,每天取红色的柿叶当纸,刻苦学书。时间一长,把几间屋的柿叶都写完了。功夫不负有心人,郑虔终于艰难而玉成,他的书法、绘画和诗歌都取得很大成就,唐玄宗见了赞叹不已,称之为“郑虔三绝”。

前人说:“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郑虔学书的故事中,不是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吗?

古人诚信小故事3篇 篇13

曾子,又叫曾参,春秋时期鲁国人,是孔子的弟子。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不但学问高,而且为人非常诚实,从不欺骗别人,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

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上街,儿子哭闹着要跟去,妻子就哄他说:“你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孩子信以为真。

妻子回来,见曾子正磨刀准备杀猪,赶忙阻拦说;“你怎么,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我原是哄他的”。曾子认真地说:“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我们说了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 的话了”。他果真把猪杀了。曾子言传身以身作则教,为后世传颂。

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

家”。

上一篇:大学新生入党需要准备什么下一篇:餐饮行业运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