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2024-08-25

古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精选8篇)

古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篇1

古人过中秋节的习俗

1、歌舞马拉松

没电视节目就活人演,反正弘历童鞋手下人多,而且他似乎钱也多,重要的也是钱多。大家一起来。看看这看戏的排场,有人在偷偷的想,这一场活动下来要喝多少瓶82年的拉菲啊。想想反正有的是钱,无所谓。

2、吟诗作赋

“朕写的不错吧”只要到中秋必须写诗,弘历同学一辈子写了100多首中秋诗,写完了还必须要求众人传阅集中点赞,皇上写的棒棒的。弘历童鞋的诗作大致写的内容就是月亮很美,月亮很棒,每天生活都棒棒的。比如这句“塞景清如此,秋思动者谁”“但是中秋月,那无即景诗”。全然无需解释。

3、必须去打猎

中秋节第二天弘历童鞋准时在群众们的欢呼声中打猎去。该童鞋经常开着爱车(就是骑马),去狩猎家养动物。大家都特别开心,你想想,一个爱看戏的半宅男,竟然还有段子手的潜质,运动上似乎天赋还不错,毕竟没人敢让他丢面子。想一想,累觉不爱,人生似乎总是不公平的。那弘历童鞋过节到底吃什么呢,反正似乎光点心就30种吧。至于吃饭的具体开销吗,这里送你一个乾隆年夜饭的食材状况做案例好了。年夜饭食材:猪肉65斤,肥鸭1只,菜鸭3只,肥鸡3只,菜鸡7只,猪肘3个,猪肚2个,小肚8个,膳子15根,野猪肉25斤,关东鹅5只,羊肉20斤,鹿肉15斤,野鸡6只,鱼20斤,鹿尾4个,大小猪肠各3根。另外,制点心用白面5斤4两、白糖6两,等等。

中秋节吃月饼是为了什么

八月十三日至十五日为中秋节,俗呼为八月节。街市繁盛,果摊泥兔摊所在皆是。十五月圆时设月光马于庭,供以瓜果、月饼、毛豆枝、鸡冠花、萝卜、藕、西瓜等品,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谚云:“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供月毕,家人团坐,饮酒赏月,谓之“团圆节”。又将祭月之月饼按人数切块分食,谓之“团圆饼”。

老北京,中秋要放三天假。十三到十五日,学生也不上课。而所谓“泥兔摊”,就是卖兔儿爷的。前十年,北京中秋还有兔爷卖。现在很少见了。似乎只在春节庙会上见过。中秋节祭的就是这只月亮里的兔子。兔爷是泥做的,兔首人身,披甲胄,插护背旗,脸贴金泥,身施彩绘,或坐或立,或捣杵或骑兽,竖着两只大耳朵,亦谑亦谐。有曲为证“莫提旧债万愁删,忘却时光心自闲。瞥眼忽惊佳节近,满街挣摆兔儿山”。过中秋,家里摆个兔爷像,确实很有气氛。

中秋节,正值秋果上市,特别丰富。《春明采风志》里有“中秋临节,街市遍设果摊,雅尔梨(原文)、沙果、白梨、水梨、苹果、海棠、欧李、鲜枣、葡萄、晚桃,又有带枝毛豆、果藕、西瓜。”过去的果子市在前门东,八月十三、四两日灯火如昼。并有吆喝:“今儿是几来?十三四来,您不买我这沙果苹果闻香的果来,哎!二百的四十来”现在,这些秋果街上都买得到。而且相形下,今年的水果多又便宜,正是由猴子变成的人的最美时刻。美中不足的是萝卜有点贵,和苹果一个价。难免有老年人痛斥这没有道理的价格。值得一提的还有毛豆,过去中秋并不常见,今年在北太平庄副食店的月饼摊前,居然也支起了煮毛豆的大锅,而且确实是带枝的毛豆。

从习俗上看,和过去中秋靠近的还有送礼。“中秋,大家互送礼节……,赏奴仆钱,铺户放帐帖,每节如此”。北京这两年似乎又兴起了中秋送礼大行动。节前,弄两辆车,满满的装上月饼果品,挨家挨户送。当然,这里的家和户是指商家客户。送礼,自然是为了联络感情,结款要生意。两年前做这事时还想,现在到底拜的是那里的兔儿爷。今年这风气恐怕更盛了。

现在讲究广式月饼,过去“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它初不足食也。供月月饼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放半年的,肯定不会是广式月饼。 月饼源自民间祭祀,同样,北京人常吃的点心如果求根溯源百分之七、八十也都出自于民间祭祀或宗教上的供品。从制作工艺上说,油炸、蜜饯和烘烤,都是最好的防腐措施。就连饺子,也是春节供后的食品。

其实,不仅仅吃食是这样,延顺这个思路推广开来,艺术的诞生(谨慎的人在这里会用某些艺术门类这个概念)一样离不开民间祭祀的。还记得上学时曾对这个问题发生兴趣,翻看一些河南、山东地区的考古资料,至今仍能刺激自己头脑的是一柄出土于山东日照的玉斧,当然真的玉斧无缘得见,但是单单就那图画已经足以让人惊讶了。那斧薄得能够透过光线而上面精致的一条夔纹是很难让人简单地以“活灵活现”这个词将就形容的,在石斧的时代,它的存在又能够说明什么?

与其说玉斧是斧,倒不如称之为一种语言,描述着艰难的砍砸者同上天对话。或者称之为精灵,这是一个屏弃了功利取舍的精神的精灵。于是由了它,艺术方才出现。更于是人才彻底地脱落成为人。

中秋节真好,好在又一次让我想到了这些已经好久不想的问题。当然节日本来就是人们精神的节日,与此时偶尔察觉月饼与烙饼的差异,也并不奇怪。你瞧,人不就是这个样子么。给自己做吃的,为了填饱肚子没一个认真。馒头包子几百上千年从不变化,但凡加上点精神追求,就能花样翻新。

看来糕点如此,艺术作品和其他许多事情,确实也都是这个样子。

古人是怎样搞“春运”的? 篇2

但从广义来说,从春节出现起,春运现象在古代就存在了,古代也有“回家难”的现象。

古代由于道路建设落后和交通工具简单,许多人因为路途遥远,根本无法回家过年。即便到了交通相对发达的隋唐时期,“回家难”现象也无法改变。

为了解决“人在旅途”者回家过年的难题,古代官府也会积极想办法,尽量不在快过年的时候安排外出公务。而相当于今天“打工仔”的外出谋生者或经商人士,则会早早动身起程回家。

秦代的“高速公路”和“高铁”。古代春节“回家难”的背后,其实是“行路难”,因此,中国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不忘修路。在殷商时代,中国古人便十分重视道路交通的建设,到秦代,陆路交通突飞猛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修建了四通八达的道路网,这也给“春运”提供了便捷。驰道是秦国的国道,从记载来看,驰道并不输于现代高速公路。折算一下,驰道宽达69米,路边还栽植松树,绿化降噪,这在当时算是世界第一。

此外,秦时还有直道、轨路等。轨路是什么路?是当时的“高铁”。当然轨道非铁轨,是用硬木做的,下垫枕木,除了工程材料不同外,与现代铁路基本没有什么区别。马车行驶在上面,速度超快。

畜力车,古代春运“大巴”。陆路交通在古代春运中占有主导地位,随着造船技术的日臻成熟,水上交通便成了江南和沿河沿海地区出行的主要方式。

在古代,驱车动力主要是人力和畜力。中国最早的人力车是辇,辇是轿子的前身,之后又有独轮车、鸡公车、黄包车、三轮车等。

畜力车可算是中国古代的“大巴”,有马车、驴车、骡车、牛车等。其中马车是古代春运最主要的T具,和现代长途大巴一样重要。畜力车也分好多种:骣车、辎车、安车、韫车、轺车、传车、兵(军)车等。

骣车是一种轻便车,结构简单,车体材料档次也低;辎车则是大货车,送人时则变成了大客车。安车就比较高级了,是政府官员或“VIP贵宾”乘坐的,相当于现代高级小轿车。

怎样过中秋节日记300个字 篇3

中秋是一个美好团圆的日子。但是,今年的中秋,有点儿异样,你只要透过窗户就可以看到那漆黑的夜空上,竟然没有十五皎洁的月亮!天空黑沉沉的,只有几颗小星星在那儿不停地眨眼睛。我看着没有月光的天空,心里万分失望,就像一个泄了气的皮球,使我没想到这个中秋是竟然是这样的。

正当我觉得失望时,突然闻到了一阵阵淡淡的香味儿:有巧克力香草的,有澳优奶沙的,有正宗红豆的,还有甜木瓜的……这些味儿已经足够让我垂涎三尺的了,我顺着香味走去,出现在我眼前的是一大盒月饼,这些月饼装在一个十分精致的盒子里,我拿出盒子,打开盖子,一阵月饼的浓香迎面扑来,我闻了闻,直流口水,急忙拿出一只月饼就往嘴里塞,生怕有人和我抢似的,月饼一进嘴,香甜味儿立刻把嘴儿甜透了!那味儿啊,简直是我无法想像的,我正吃得高兴,突然记起还在忙碌的爸爸妈妈,赶紧跑过去,让他们放下手中的活儿,把他们拉到桌子旁,向妈妈递上一块月饼,给爸爸递上一块月饼,爸爸妈妈看看手中的月饼,又互相望了望,会心地笑了,我也跟着笑了。

当我再次站在窗前,透过玻璃窗,看着漆黑的夜空,想着那里面的人们是否也和我们一样欢声笑语,吃着月饼过着中秋节!

中秋节日记300个字二:一家人庆中秋

中秋节是一个让家人团聚的节日,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总会吃到百般美味的月饼。

我也带着月饼到爷爷奶奶家吃团聚饭。到了晚上,大院里的人都喜欢在院子里赏月,月亮好大好圆,我想下面真的有嫦娥和玉兔吗?我细致的看呀看,却什么都没看到,她是不是含羞躲起来啦?

我正看得努力的时候,我的姐姐大呼了一声:“呀!张杰!”我急忙跑进屋里,正是“相约日月潭,庆中秋的晚会。”张杰可是我和姐姐最喜好的歌星了,可把我们高兴坏了。

我向窗外看了一眼月亮,不由得想:此时的台湾不是和人们共享着一轮明月吗?月光挥洒向中华大地的每个角落,此时的所有华人一定也在看着月亮思念着家乡吧!因为我们永远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

中秋节日记300个字三:中秋打歌

“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又是一年中秋佳节,我又哼唱起小时的这首歌谣。

今年的中秋,月亮格外皎洁,犹如一个盛满了黄金的玉盘,那闪闪发光的小星星,仿佛是从那玉盘中撒落下来的点点碎金。

十五的月亮圆满的,十五的思念是无限的。望着那皎洁的明月,听着外面那热闹的喧哗声,我的脑海不断的出现一个熟悉的脸庞,那就是我的外婆。

我是我的外婆一手带大的,那时我爸爸妈妈都很忙,没有空带我,爸爸妈妈就把我放在外婆家。

多少个日日夜夜,我跟外婆相依为伴,外婆为我喂奶,外婆为我端尿。白天,外婆带我去小河边捉鱼,去山冈上打猪草,去田野里拾稻穗,去菜园里捉虫。夜晚,我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外婆教我最早认识月亮,念童谣“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尖……”唱儿歌“八月十五月儿圆呀,爷爷为我打月饼呀……”教我那最早的古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外婆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

那童年时的这一切一切,都只成了记忆……

外婆已经离去五年了,留下的只有那天空中的明月,留下的只有我对外婆的那一份浓浓的想念。

中秋节日记300个字四:中秋夜里的晚餐

今天是中秋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也是全家团圆的日子。遗憾的是爸爸因为工作忙没有回来和我们一起过中秋节。还好,姑姑能和我们一起过节,所以我们还是很开心地。

妈妈骑着车,载着我们,穿过车水马龙的街道,来到佳客来牛排餐厅。刚进大门就闻到一阵阵掺杂着胡椒味的牛排扑鼻而来。我们很开心地走向靠窗户的座子坐下,我们向服务员姐姐要了三份韩国牛排和一份儿童套餐。大家耐心地坐在座子上等待着香喷喷的牛排上桌。过了一会儿,服务员哥哥端着煮熟的牛排来到我们餐桌前。打开锅盖一阵阵热气腾腾的烟雾往外冒,听到了咯吱咯吱地响声,我用大纸巾遮住身体,生怕油弄到身上。我放下纸巾,左手拿起叉子,右手拿起女刀子,用叉子压住牛肉,轻轻地割了一小块,酟了一点番茄酱,放入嘴中。啊,好美味的牛排呀!我就放天肚皮,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了我舔了舔嘴,真是回味无穷。

我是这样过中秋节的小学生作文 篇4

今年在中秋节的前几个星期,我就开始期盼中秋节的到来,除了喜欢过中秋外,妈妈还在新闻上看到这样一则消息:今年的月亮比起以往是最大最圆的。所以,我迫不及待地希望中秋节能够快点到来。

中秋节终于如约而至了,可没想到中秋节下午竟然下了一场小雨,天空似乎和我的心情一样不开心,向大地喷洒泪水,几片乌黑黑的云漂浮在天空上。

即使知道晚上天空也还是会有乌云笼罩,月亮不可能出现在夜空中,可自己还是不断地祈祷,固执的认为老天会被自己的诚意所感动,然后将那乌云赶走,让那轮明亮的圆月出现。但终究自己所期待的圆月没有出现在自己的视野中。

财神节是怎样过的 篇5

祭祀时,红烛高烧,鞭炮齐鸣,用面做成元宝、圣虫,或用钱做成钱龙,吃水饺谓之“元宝”,意谓招财进宝。

财帛星君李诡祖又称增福相公,文财神,增福财神,福善平施公。姓李名诡祖,淄川五松山人。生日九月十七,成道日七月二十二。魏孝文帝时任曲梁县令,清廉爱民,去世后立祠祭祀。唐武德二年(6),被唐高宗赐封“财帛星君”,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被赐封“神君增福相公”,元代(1271-1368)被赐封“福善平施公”。淄川五松山嬷嬷幢有祭祀李诡祖的“增福庙”和李相公墓。

古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篇6

13.(1)引出下文母亲留守的结局,推进情节发展。(2)通过写子女们自找理由,以求心安的种种表现,与开头为母亲庆祝的动机形成矛盾,揭示了子女们的自私,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嘲讽。(4分,各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14.①夸张的动作描写,讽刺了父亲的自私与虚伪。②以语言和神情描写,表现母亲以子女家人的幸福为自己幸福的内心世界,歌颂母爱。(4分,各2分。意思符合即可)

15.(1)能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2)能拉近与读者之间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反思,触动读者的情感;(3)便于作者直接抒发感情;(4)能使故事情节更为简洁、内容更为集中。(6分,写出一点得2分。意思基本符合即可,有欠缺酌扣)

古人过端午节 篇7

南齐人宗测,祖籍南,世居荆州,不乐功名,zheng府屡次征辟而不就,移居庐山,周游衡山等地,他的游历含有隐居性*质,此外也是上山采药,自云到庐山的原因是:“少有狂疾,寻山采药,远来至此。”而在这里的衣食是,“量腹而进松术,度形而衣薜萝”(《梁书》卷五十四《宗测传》)。看来他是懂得中草药的人。

据记载,宗测在五月初五日鸡还没有报晓的时候出发,采摘像人的形状的艾,回来治成艾绒,用以治病,很有疗效。宗测的用艾治病,反映当时人已认识到艾的药物性*质。端午这一天,荆楚地方的人采艾,编织成*人形,悬挂在家门口,祈祷消除毒灾(《荆楚岁时记译注》)。自此,形成*人们于端午节在大门上挂艾人的风俗。

南朝时端午日,人们竞相采集各种草药,南宋人也是“采百草或修制药品,以为辟瘟疾等用”(《西湖老人繁胜录》卷三)。自采草药,到明清时代在大城市发展为药铺施药,即在端午日,居民到药店要应节的消毒一药品,如雄黄、芷术等。顺便说一句,直到20世纪上半叶有的镇的药店仍在端午节施舍雄黄荷包。因为城居之人采药不便,故有这种变相的形式。采药是为应用,端午就喝菖蒲、雄黄泡的酒,并把这种酒涂在儿童脸上,划上王字,以求辟毒、辟邪。

南朝人过五月节,要在手臂上系着五色*丝织物,叫做“辟兵”,大约是祈求不发生战争,从而不产生瘟疫,以免病害。这是当时南北朝混战时期人们极易产生的精神寄托。到宋代出现各种百索,有彩线的,有珠子的,给儿童系在头上。明清时衍化为香袋,内装香料,做成各种形状,年轻的妇女和小孩佩戴,既有药用价值,又有美观作用。

南朝人要搞划船竞赛,这个风气历代延续不辍。越到后世,龙舟竞赛更成为节日的大项目,节日的标志。在明代,南京竞渡搞得最热闹,福建规模也大。这些地方的大江大河中竞技,一船可坐十人,大的到二十人,击鼓划船,一会儿几里地下去了(张瀚《松窗梦语》卷七)。

古人是怎样过中秋节的? 篇8

10首端午诗词,看古人如何过端午

该词主要描写女性欢度端午佳节的情景。上阙写节日前进行的各种准备,下阙写她们按照民间风俗,彩线缠玉臂,小符挂云鬟,互致节日的祝贺。全词采用对偶句式,从中能依稀看到一直尽职尽忠地陪伴在词人左右的侍妾朝云的影子。这首词,描写了北宋端午风俗习俗,吃多角粽、饮菖蒲酒、沐香花浴、用五色新丝心有缠裹的粽子,并且由金盘盛着,由侍婢送进,还要洗一个香花澡,然后睡了一个香梦,而想不到的是被黄鹂声唤醒。1195年的端午节,火红的石榴花开满山村,家家包好两只角的粽子,高冠上插着艾蒿。又忙着储药、配药方,为的是这一年能平安无病。忙完了这些,已是太阳西斜时分,家人早把酒菜备好,他便高兴地喝起酒来。这首词是写北宋端午节龙舟竞赛的盛况,可见龙舟竞赛已传承千年。作者以豪迈的笔势刻画竞渡夺标的热烈紧张气氛,表达了词人对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尊敬和怀念之情。这首词可谓全景式展现了端午的各种习俗风物,用词极美。作者写得是自己端午泛舟湖上,观看到的两岸自然风格,岸上男女用五彩丝线缠在手臂上做斗草游戏,尝角黍、品香蒲、戏斗草、结彩丝,而竞龙舟是其中最盛大的习俗。岳州就是岳阳;郴连就是郴州和连州。这首诗是赠别之作,作者的朋友端午节去郴州和连州旅游,作者送别他,写的这首诗。端午佳节,作者写诗回赠祝福礼部尚书能长命千岁,因为端午除了纪念屈原,也是个民众求健康的节日,所以端午相互祝福,是个风俗。接着写衣服挂着共同心愿的彩色丝线,然后写到尚书省空寂无人的感触。这首诗运用典故,在平淡中蕴含深永情味、朴素中具有天然风韵的特点。上阙叙述今之端午习俗,着重刻画端午的节日盛况和风物气氛,如虎符缠臂、门悬艾草、菖蒲青翠、(放风筝)纸鸢漫天、对酒当歌、龙舟竞赛、人们诵读吊屈原的赋文,热闹非凡,节日气氛浓厚,此为咏今。下阙则为怀古,寄兴深永,今昔对比强烈,整首词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又跟端午节日的盛景结合起来。苏轼写端午,也是大手笔。祝大家端午快乐!

上一篇:中国旅游景观鉴赏下一篇:油漆工程施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