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扰故乡散文

2024-10-02

打扰故乡散文(精选12篇)

打扰故乡散文 篇1

打扰故乡散文

事实上,我只需花一点钱,坐不到四十小时的车,就回到故乡了。

但我一直没有,这些年一直在外打工,倒不是为了所谓的理想在外打拼,而实在是为了生活的需要。这期间从故土到异域,从春天到秋天,我就这样一直在行走,我的生命就像踩踏在一条虹桥之上,维系在故土和异域的两端。

前几天在潘漠华的《离家》中读到一段话,他说:亲情是一张网,一张缜密的网,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逃不过这张网的束缚。事实上也是,一个人心底的故乡总是长满太多牵绊的滕蔓,人一辈子往往就会因这张网而耗费一生的精力。我有时候甚至就在深夜的梦里,很明确的看到故乡那广阔的天空,看到天空上那漂浮的云朵,我还在正在拔节的庄稼的枝头看到唱歌的小鸟,它“唧唧”的叫声如同亲人殷切的呼唤,让我往往在异乡的梦中满面泪痕。

我想任何一个哲人都难以拿出绝好的理由让我信服:在他乡的水土中生活却老是做着故乡的梦。梦里的一山一石总是带着故乡的温度,梦里的一草一木总是带着故乡的色彩,就连在他乡给我恩惠给我感动的人都总是带着故乡亲人的体香。其实我的故乡只不过如一片绿色的叶子静静的躺在季节的深处,没有我所在城市的繁华和喧嚣,但故乡的山水却赐予了我安身立命的好修养和好性情,让我在绚丽和繁华中始终保持笃定和朴实的.情怀。因为我的心中永远铺展着一幅完美的田园山水画卷:柳树发芽的“咝咝”声顺着我童年的足迹延伸,秧垅间“呱呱”的蛙声在深夜敲醒我少年的忧郁,“哞哞”的牛叫在黄昏驮起我青春的遐想。远处朦朦的山野传来的“杭育杭育”声想必是父亲挑着收获的庄稼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而劳累了一天的母亲呢?站在门口撒米喂鸡的情景还重复着她那几十年不变的动作吗——将撒完鸡食的手捋起腰间的围布轻轻搓揉。

这些情景都成为滋养我心灵的养分,让我在他乡漂泊的心永远保持水淋林的状态。故此使我有更多的激情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去,因为在我心中有一个用不干涸的梦想:我要努力工作,积聚更多的财富去改变故乡的模样。其实这些年走出故乡的人太多,但我想每个人大致都会做着相同的梦的,同时在每个人心中都怀着相同的梦想。而这样一来故乡是不是承载了太多的牵挂,原本平静的故乡是不是就有些不安宁了。就像我在深夜了还依然以一段文字来陈述对故乡的依恋,若如此,我也就不写了,就以一颗虔诚的心对故乡的打扰致以深深的歉意。

打扰故乡散文 篇2

关键词:精神家园,文化困境,自我性

引言

陈丹燕的欧洲旅行散文结集出版, 共四本, 历时十六年完成。其中《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今晚去哪里》分别讲述了欧洲的咖啡馆、博物馆和小旅馆, 而《漫卷西风》主要记录了作者奥地利、德国之行的片段与感受。这样一套从装帧到内容都充满了异国风情的丛书, 是很容易被归入当下流行的都市小资之列, 或者贴上行走文学、小女人散文的标签。然而陈丹燕的旅程并不是轻巧的享受, 她在长长的游走与追寻中, 提出了“身份危机”、“精神家园”等严肃的命题, 她的旅程是一代知识分子寻找精神家园的历程, 在这个过程中, 充满了纠缠、困顿、突破、崩塌与重建。最后, 陈丹燕的精神家园从那个用人类文明修补成的“欧洲”意象转为自己的内心。这种从个体经验出发, 站在历史的角度关照人类, 最终回归自我的转变, 有时代的原因, 也是对人类到达精神彼岸的失望。

一、梦想的彼岸——虚构的“欧洲”

陈丹燕一九五八年出生于北京, 八岁时迁居上海。童年时期文化环境的截然改变, 造成了陈丹燕对“故乡”的疏离, 形成了精神上的最初困惑。随后, 上海充满殖民文化印记的生活对她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高大凝重的欧式建筑, 飘荡着周璇细嗓子的西洋咖啡馆, 脸上刻满风霜的圣约翰毕业生……上海成为了整个欧洲文化融合的有中国特色的缩影, 在陈丹燕的成长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她对欧洲的态度:一种对源头纯粹文化的向往。而到了八十年代, 在陈丹燕上大学期间, 时代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中国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与自由的时期, 解禁了的西方的文学、音乐、绘画、影视等艺术作品大量涌入, 这些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西方先进的文明、富足的生活, 对当时的人们产生了强烈的感官刺激。最重要的是西方文化中闪耀的高贵的、美好的人性, 深深的温暖了那个时代饱受伤害的心灵, 于是“欧洲”成为当时知识分子心中的天堂。

成年后的陈丹燕在刚有能力实现青春梦想的时候, 迫不及待的踏上了去欧洲的旅程。“一个人, 在大半年辛苦工作以后, 带着来自海外的版税, 背上照相机和晕动药, 远走他乡……从长崎, 到了慕尼黑, 然后是柏林、罗马和巴黎, 还有萨拉曼卡以及波尔图、圣彼得堡和克拉科夫, 当然还有维也纳何托斯卡纳” (《旅行》) 。在悠长的欧洲旅行中, 随时准备与一流的大师偶遇:茨威格、但丁、歌德、萨特、加缪、施特劳斯、梵高、克里姆特、安徒生……寻访他们去过的咖啡馆, 徜徉在他们走过的街道, 观赏他们留在博物馆的人类文明的杰作。陈丹燕深深为欧洲散发出来的古老文化气息所折服, “把在漫长暗夜里的成长中接触到的欧洲的碎片, 一点一滴修补成了一个精神故乡” (《木已成舟》) 。

这个“精神故乡”显然不是指地域上的欧洲, 而是欧洲大师们所创造出来的伟大丰富的人类文明, 这种文明最吸引人的特质在于它的杰出性。无论是音乐、绘画, 还是文学、建筑, 欧洲艺术的成就足以代表人类艺术中最辉煌的篇章。陈丹燕满怀崇敬, 在博物馆中“一步, 一步, 从无数被人类小心收藏起来、认定那是最值得纪念的东西面前走过, 把它们装进自己的心里, 看这个世界和自己, 是怎样从木变成舟” (《木已成舟》) 。杰出与强势的欧洲文明彻底征服了个体的精神感伤。其次, 欧洲文明中强烈的宗教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博大与包容也是吸引她的重要原因。陈丹燕在这种“至高至善至美”的力量中感受到类似于子宫的温暖, 从而把欧洲文明作为自我精神的母体, 建立起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由此看来, 这个家园是人类精神的历史凝聚通过欧洲杰出的文明与丰富的艺术样式表现出来, 它是崇高的、伟大的、宽容的, 而“欧洲”只是这种无形智慧的有形载体, 成为一个“充满意义和意象的存在”。[1]

二、“异乡”——永恒的困境

把“异乡”作为故乡最惊世骇俗的是三毛。三毛对撒哈拉沙漠是“投奔”, 而陈丹燕只是“旅行”, 这本身就把主体与“精神故乡”对立起来。如果说《咖啡苦不苦》《木已成舟》集中表现了作者对欧洲文明的拥抱与呼应, 那么在《今晚去哪里》和《漫卷西风》中, 我们感受更多的是对欧洲文明作为归属的怀疑, 是“旅行者接触异文化后通过比较对自身文化作出的确认”。[2]

在克莱姆斯安静的河岸边, 陈丹燕带着席慕容的书, 看她如何在风沙滚滚的荒漠里隆重的回家, 想到“何处是我的故乡呢?”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欧洲家园在某个时刻轰然倒塌, 她意识到“这是别人的码头, 我坐在这里看书才是打扰。” (《漫卷西风》) 对于欧洲文明的固执坚守, 最终证明她只是“一个喜爱别人东西的人” (《漫卷西风》) , 这种滋味对于一个骄傲又敏感的崇拜者是最致命的打击。但是, 精神家园的崩塌并没有让陈丹燕失望或者崩溃, 因为她发现即使在欧洲这样物质发达精神丰富的地方, 人们内心存在着同样精神危机。

怀着八十年代电影院中的记忆来寻找少年时的偶像, 蓝色的施塔恩贝格湖依然闪耀着金色的阳光, 旁边是飘扬着蓝白相间的巴伐利亚旗帜的宫殿, 但是里面没有什么王子公主的完美童话, 背叛、谋杀、死亡像伊丽莎白皇后的棺木一样真实。她不得不承认“那些美好的人和事, 原来都是假的。” (《漫卷西风》) 陈丹燕的德国房东海伦娜也生活在巴伐利亚金光四射的蓝天下, 住在开满了郁金香的花园房子里, 丈夫是踏实的政府公务员, 两个女儿也都健康可爱。他们定期去教堂做礼拜, 在社区做义工。海伦娜的生活富足、安宁、自由, 成为“我”艳羡的榜样, 但是, 她却疯了。这种实实在在的荒诞让陈丹燕想到《等待戈多》和《变形记》中的绝望气息。还有什么不满意呢?为什么弗拉基米尔疯了, 没有胡萝卜的爱尔特拉岗仍在努力并充实的生活?当我们像陈丹燕一样在庆幸自己要的只是胡萝卜时, 却陷入另一种沉思:如果人类是幸运儿, 不用思想所以幸福, 那么几千年的文明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如果不论物质和文明怎样丰富, 人类还是在等待戈多, 却等不到戈多, 那么精神家园就成为永远到不了的彼岸。

三、回归自我的“文化小散文”

“有时我要长风万里, 有时我要归于内心, 有时我要抹去自己身上所有身份的痕迹, 就渴望当一个透明的人, 有时万里、十万里之外, 竟然回到的是自己的内心”《旅行》。陈丹燕最初的旅行“常常为的真是一时之快, 只是想要看到欧洲的山水, 想要吃德国冷牛肉丸子, 想要再看看柏林东区的老教堂……”[3]但是, 随着旅行的深入, 在十六年的跋涉里, 一步一步把“欧洲”填补成自己的“精神故乡”。又在这漫长的追寻中惊觉自己是永远都进不了别人家门的“异乡人”, 最终只能回归自我的内心, 完成了一段心灵的旅程。这段旅程展现了陈丹燕作为知识分子追寻精神家园的历程。

从历史到自我的思想轨迹代表了当下许多散文的一个重要的特征:“自我性”。这与八十年代兴起的“文化大散文”的姿态恰恰是相反的。在余秋雨、贾平凹等的散文中, 作者以历史为切入点, 都是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 “在描写的文化现象之外指点江山激昂文字”, [4]他们的思想轨迹是向外的、发散的。散文从“大”转向“小”, 不是指格调、品味的大小, 只是在时代的发展中, 文学从态度上更为关注个体和自我。正如范培松先生在八十年代末就提出散文要“写出‘个性’”, 要有“多层次多侧面的自我体验”。[5]这种“个性”除了关注点的内化, 还表现在语言风格上, 是“有一种绘画从中世纪向巴洛克过渡时的那种繁复”。比如在陈丹燕的《蒙马特:红玫瑰咖啡馆》里有这样一段描写:“褐色的、带着新青年风格的靠背椅, 简陋的围着三张桌子。桌上的红色玻璃拉丝花瓶里, 插着用了许多日子、被客人的纸烟熏黄了的假玫瑰花。墙上贴着粉红色的墙纸, 不知为什么挂着一张白色波斯猫的照片, 那是一只俗气的猫, 有银行职员太太般的表情。”首先是色彩的堆积, 短短的三句话中充满了褐色、红色、烟熏黄、粉红、白色等多种颜色, 营造出一种斑斓的视觉效果;其次是多重形容词与长短句搭配使用, 行文琐碎但细腻深入;还有关于女人和猫的巧妙的对比, 使文字陡然生动起来。另外, 在叙事的方法上, 陈丹燕的散文中呈现出一种“温文尔雅”的感伤, 她自己称之为“惆怅”而不是“怀旧”。这种自我抒情化的情绪消解了历史、文化所负载的沉重, 平静又日常的叙述将宏大的历史叙事解构为私人化的情感, 带有都市女性的自恋情结。

结语

旅行的意义是什么呢?吸引一个人十六年长途跋涉的不是最后的结果, 而是在追寻中心灵得到的满足。这种满足让一颗虚弱的心渐渐充盈, 有了重量。用沉甸甸的收获去抵御生命中时刻存在的不能承受之轻, 然后就变得宁静与安然。如果人类的心灵家园是到不了的彼岸, 那么陈丹燕对个体归属的探寻是不是更有现实的意义?正如车前子先生对其散文的评价:“陈丹燕的书不仅是给小白领看的, 在文学上的意义我相信不久自然会被人体味出来。”

参考文献

[1][4]陈丹燕:城与人——陈丹燕自述[J].小说评论.2005 (4) .

[2]尹德翔:跨文化旅行研究对游记文学研究的启迪》[J].中国图书评论.2005 (1) .

[3]秦道红、陈胜乐:论文化散文[J].文艺评论.1993 (2) .

[5]范培松:新时期游记功过得失谈[J].苏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 (3) .

[1]陈丹燕:漫卷西风[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陈丹燕:木已成舟[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3]陈丹燕:咖啡苦不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陈丹燕:今晚去哪里[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5]范培松:重塑“自我”灵魂的狂欢[M].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6]王尧:文字的灵魂[M].山东友谊出版社.2007.

[7]摩罗:我的故乡在天堂[M].广东:珠海出版社.2006.

在故乡(散文) 篇3

这是什么地方依然是如此的荒凉/那无尽的旅程如此漫长/我是永远向着远方独行的浪子

——许巍《故乡》

乡关何处

我是祖母一手带大的,对她的感情远胜于我的母亲。记事起,我就和祖母住在一起,她一直扮演着母亲的角色。父亲常年在铁路上班,很少回家。我上初中那年,他才调回县城工作。我一直没有学会在母亲跟前撒娇,她总是偏爱两个妹妹,祖母为了我没少跟她拌嘴,至少我的童年是这样的。祖母去世后,母亲和我的感情就更微妙了。二十年的异乡生活,把本来不很亲密的关系变得更客气了。在故乡与异乡的隔阂中,我与母亲的情感时近时远,内心纠结的那根弦,绷得太紧,生怕哪一句话说错,就霍然断裂。

母亲一生很强势,她把对祖母的成见,使在我和妻子的身上。父亲的脾气又不好,往往经不住母亲几句话一说,七十岁的人还会顺手操起家伙,满院子撵着跟我动粗。这些年,我们一直刻意弥补与母亲的感情,在电话里经常嘘寒问暖,让老人来粤城住,她待不习惯,遂又在老家建了几处物业,有丰厚的租金给母亲去收,她的脸上才终于有了笑容。

近两年,南方经济凋敝,生意一点都不好做。和母亲在电话里闲聊,无意中谈起了我的境况,她拐一个弯儿就岔开了话题。今年夏天,我要去西安开会,妻子也想趁机回家看看父母。电话那头母亲很生疏地“哦”了一声,没有丁点的欢喜。她的冷漠往我身上种满了一根一根的刺。

回家的第二天,妻子想着我们好不容易回来一趟,遂忙前忙后,收拾楼上楼下的卫生。我站在二楼阳台往下看,突然发现父母什么时候也在院子里。我下楼跟母亲打招呼,她淡淡地应着,目光和我对接的刹那,戒备得仿佛一根拉紧的皮筋,好像我要掠走她什么似的。父亲的脸则埋在一团烟雾里,眉心微微地皱着,手里的烟火吱吱地乱炸。我的心咯噔了一下,再看那烟圈带着不安的情绪从父亲的嘴里四散,袅袅慌乱。几乎有一分钟时间,院里的空气都凝固了。随着每一秒钟的流逝,气氛愈加令人窒息。他们的表情让我显得有点儿不知所措,我尴尬地笑了笑,片刻之间,真找不到该说的话。

我心情糟透了,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熟悉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己的根性。我很茫然,虚飘飘的,脚仿佛悬在半空中,怎么走都不踏实。那是一个像黎明一样凄凉的下午,路上散发出强烈的柏油味和汽车的金属味。我在一张长椅上坐下来,看一个小男孩玩踢球。一个年轻的女人用手机听音乐,目光却始终停在孩子的身上。想必是孩子的母亲。她从旁边经过时,我听见扩音器里传来许巍的《故乡》。那歌曲洋溢的气息实在太悲凉了。小城像被泼了一杯隔夜茶,透出一种陈旧感,而我自己凄惶的影子在夕阳下卷曲着往事。听着听着,人不由得就想哭。裹挟在泪中的时光,有如断了线的珠子,一粒粒走得飞快。对面小区楼上,一扇扇排列整齐的窗户里,亮起了灯,那些狭小的闪光的透明盒子里,都装着一个家。看着看着,人不由得心就乱了。在薄薄的故乡流浪,人如微尘,累累然如丧家犬。我只是一个“异乡人”,是故乡的“闯入者”。这里本是我生命的原乡,可如今它就像插在围墙顶端的碎玻璃屏障,在阳光下是那样的五彩斑斓,当你真的靠近它,却被扎得遍体鳞伤。

磨磨蹭蹭回到家时,妻子已经睡了。我不想扰醒她,便又踅回到祖母的屋里。灯光照在墙壁上,一只断了尾巴的壁虎,静静地贴在那儿。我看它,它也看我,墙壁很白。蜷在单薄的床上,黑夜和孤独漫过了我。睡梦里,我看见祖母的一个侧影,她躲开我的视线独自背转身去。我知道,她哭了。回忆是深情的,也是沉重的,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九月的北方,夜里生凉,风很大,想必明天会有一场大雨要下。院里半人高的刺玫花,经风一吹,香得刺鼻。我想起贾平凹先生《老生》后记里面的一句话:风刮很累,花开花也疼。

这还是我千里万里日夜思念着的故乡么?可再也回不到出发前的那个晚上。本想着这次行程不是很紧,在故乡多消磨些时光,陪陪父母,可岁月把它侵蚀得面目模糊,让人近乡情怯了。在家小住了几日,临走时有些不舍地站在门口,对母亲说,我们去昭陵几天,然后直接坐车就走了,您和我爸多保重,我们以后会经常回来的。话一出口,眼前却忽地模糊了,感觉被什么挡着似的。街上的阳光,耀眼得悲伤。回头再看那栋我们用逝去的青春和厚厚的乡愁砌成的楼宇,感觉它就是一座戒备森严的城堡。“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对于漂泊的身体来说,这里曾是牵绊在我记忆深处的家,如今它被遗弃在故乡的土地上,是如此的荒凉。

西岭村人家

西岭村,唐昭陵九嵕山南麓的一个小山村。那是我岳父母的家。这个巴掌大一点的村庄,已经没有几户人了。那天,我们回到村里的时候,已近晌午。炫目的太阳越来越毒,像是长满了蜇毛,贴上体肤灼感剧烈。远的近的蝉声像金属弹片断断续续地震动着。风倏忽就起身了,先是温温柔柔地托一片树叶,忽上忽下地袅袅,再就吹来一片片云,越集越多。树木、山野、屋舍、果园,开始扁扁地伏在地面上,静听着云端里沉闷的雷声。忽然几颗很大的雨点飒飒地打在巴特的额上,那突然感到凉意而仰望的脸朝我回望了一下,吠了两声。巴特是邻居家养的一条狼狗。雨点渐渐大了,在地上跳起了泡沫,积水慢慢高了起来。门口新栽的皂角树被暴风摁在泥地上,树身左右摇晃,似在忿恨地咒骂。土地不见了,屋舍浸在水里,被淹没的树木淌着水。淋漓的雨遮天盖地,如同积满怨仇的女人。急雨之下,蝉掉到地上,湿重得不能再飞了,好不容易爬上半截旧木头,一个水浪拍来,蝉嘶了一声,又泡回到了水里。

岳父是在雨前赶回来的。前几天,这里下了一场冰雹,地里的农作物受罪不轻。听说我们要上来,岳父去地里摘了一筐梨瓜回来。

nlc202309011821

“这几个熟了,早都可以吃了,给你俩留着呢;这几个七八成熟,可以带到路上吃。”岳父说完,慢慢蹲下身子,将那些瓜一个个拣出来,用水轻轻洗了起来。

他说这话时,我的胸膛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温暖淌过。

岳母在里屋收拾抹洗着,她擦拭着爷爷奶奶的相片,抬眼问我们,有法子么?这相片能合成一张不?

妻子接过去,看着看着,眼圈就红了。

她想起自己出嫁那天,爷爷拄着拐杖站在屋檐下,目送婚车渐行渐远,消失在小路尽头。他眼神忧郁着,一如结冰的老井。那眼神她太熟悉了,而父亲现在的样子,越来越像爷爷了。他蹲在门口,脸朝外,一口一口地抽烟,望着湿漉漉的地面走神。他已明显老去,发须中夹杂霜雪,一如冬晨月夕下大片的麦茬。

我坐在岳父对面的矮凳上,提着半个屁股谨慎地问,爸爸您有心事?我以为他知道了我和父母的事情。

岳父将那半锅子剩烟杵灭了,说:“这一个月我们这茬人已经走了好几个了。昨儿又走了一个,他最后死时是一点办法也没有,人在炕上躺着,命还睁着两只眼。”

岳父眼里的光很久才回来。

我们僵在那儿,都不说话了。长时间的寂静像石头一样沉重。

“爸爸,今年昭陵初中考到县一中的学生多吗?”岳父退休前是老师,我有意岔开了话题。

“学校没有几个娃咧!”突然,邻居家的小女孩像一枚飘飞的叶子落在门道里。她把头凑到我跟前说:“我们学校原来有三四千学生娃,现在只剩下一百多了!”

岳父说话的语速很慢,抢不过小女孩。

“嗐——有条件的,都到县城读去了!”岳父一句话,刺得天空更灰暗了。

小女孩的眼睛很大,细细的,长长的,眼角微微地向鬓角挑去,她点头,再看我的时候,阴云似乎遮住了眼睛,像是要落雨了。

岳父蹙眉说,她妈在县上给她哥陪读去了,娃跟她爷她婆在屋里。

小山村里的人一年四季过着平淡如水的日子,他们就像田地里的泥土一样卑微而坚强。那天,岳父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村里的一些事。栓娃家养了几十头猪,价不好,全赔进去了;强子媳妇前年患上肺癌,把公公买断工龄的十几万花光了,人也没留住;卫卫年纪不小了,媒人给说了个媳妇,女方家里穷得跟水吹了似的,还嫌弃山村条件不好,要求他在县城买房买车,听说最后没法子,给县南乡一家人当了上门女婿;秀她娘老说自己命不好,媳妇受不了北山上清贫的日子,撂下两个孙儿,硬是跟人走了;村西头坡上的几户人家,前年领上了国家的搬迁补偿费,搬到坡下公路边的平房里去住了;也有几家条件好的,为了娃上学,在县城买了房,过城里人的日子去了。其实,村庄距离县城也不过十来里路,但在心理上,他们俨然把自己当成了一个城里人。如今,村里就只剩下了些老人,他们和村庄一样衰老和孤独着,好像是留下来专门看守村庄的。也许,乡村的房屋、炊烟和土地永远成了梦境里一种奢侈的温暖了。

想想也是,城里的世界一天一个样,农村亦是。村庄里的一切,似乎已从陈旧的记忆里脱离了轨道。村里的路呈南北走向,几十年了一直在那儿,却年久失修,泥泞得更显窄了;那些桑树和泡桐还在那儿,槐树却被城里人花大价钱买走,站到大街上去了。村庄正一点一点被时间掏空。我似乎谛听到了一个乡村变迁的脚步声,这块土地像疤痕一样在眼前晃动。乡村那么零乱,脚步匆忙,为生存奔忙的个体身影变得飘忽不定。无论是坚守乡村生活的农民,还是弃农逃离家园闯荡都市的他们的一代,现实都像把火炬,在这片土地上冷静地燃烧着,谁也无法改变。

夏季的白天总是过得飞快,一不小心,一个下午就被聊成了黄昏。天色渐晚,岳母和妻子在厨房张罗着饭菜。农家饭总是那么香甜可口。金黄的菜籽油,还有自家地里长出的菜蔬,柴火饭的味道,跟城里的就是不一样。岳母不停地给我碗里夹菜,将盛满油饼的碟子一次次往我这边挪,嘴里同时念叨着,快吃,快吃。那一餐,我的胃口超好,不知不觉吃了好多东西。妻子在一旁偷瞄,低着头笑。

村庄每天都醒在鸟声里。我在梦里都听见鸟叫,直到醒来。我听得出它熟悉的叫声,我在粤城很少听见这样的鸟叫。在这里,它是每天都叫的,似乎每天都在那个固定的枝头。

我睡到天大亮,才潦草地起来。岳父早去地里了。天不亮就出门,是他的老规矩。

岳母告诉我他不去别的地方,就待在自己的园子里。妻子遂挎上篮子,唤我一起去地里转转。村里的地都不远,在路的东边,一条细径被草簇拥着通向远方。我们找到岳父的时候,他正忙着给一棵苹果树疏枝。太阳像个刚煎好的鸡蛋,有些耀眼,岳父的脸上汪着汗,在额头的皱纹里。阳光就像一只轻盈灵巧的飞虫,在他发梢、衣领和背后飞动。他干活的样子比那张脸要年轻得多。我一直羡慕岳父那双手,在那个年代既能写粉笔字,又能摸农具,他伺候果树就像以前教书那样,一板一眼。对于果树的修剪不懂,向他请教,岳父笑着说,你对这还有兴趣?你没务过园子,剪树里面的门道多着呢,既要控制好树势的强弱、整形与结果并重,还要考虑密枝的疏除、压条、挂果与土地之间的平仄关系。比如这棵树,它的临时性枝条就太多,要去弱留强,去平留斜,将直立枝拉斜。我没感觉到他在讲一棵树,而是像在讲关于人生的哲学。

一聊起他的园子,老人的眼睛发亮,话也稠了起来。园子里的果蔬,因了时光,有了灵性,成了村庄最好的邻居。地里的豇豆有的还在开紫色的花,有的已经发青、变硬;青椒垂着娇人的绿耳朵,碧翠欲滴;香瓜叶丝绒似的簌簌作响,在晨光里,浓郁的芳香弥漫,行走时仿佛可以带动它的香气。岳父默默地领着我们穿越果园,身影映在土地上,和故乡融为一体。他穿越果园的姿势很神圣。

“下过雨,地里的马耳菜就长疯了。”岳父说话时,锄头也没闲着。

“可惜咧,马耳菜摊煎饼香得很!”妻子边说,边飞快地采摘着。

“把这还稀罕的,满地都是。你们太远了,要是近的话,咱地里种的菜都吃不完呢。”岳父嗔怪道。

nlc202309011821

岳父说的“马耳菜”,也是城里人常说的“马齿苋”。在广东,我的居所旁边有个文化公园,去那里散步,我们常常为寻到几株马齿苋而欢喜得不能自已。而在两千公里之外的故乡,岳父整个夏天都在地里挥汗如雨,用锄头跟它作着斗争。这种野菜的生命力极强,在故乡的田野里随处可见,总是被农人当杂草一样锄掉,但在异乡偶尔吃到,那味觉上的记忆,便连绵成我最初也是最终的故乡。

二十年前,这块地种着麦子,后来改栽苹果树,现在又成了一大片石榴园,仅存的几十棵苹果树像岳父一样,也老了。还记得,那些年我们暑假返乡,晚饭后常带孩子来这里,打着手电筒满地里捉蝎子。时间总是无声无息,恍若隔世。如今这块地上冒出来两座坟,是妻子的爷爷奶奶的。坟茔在土地无声的繁华中保持寂静,像进入生命的梦境。草根下隐透的黄土,如隐匿的历史,如血脉里的基因深入土地。岳父佝偻着背,杵在坟头抽烟,阳光把他捏成一小团。虽然他的表情包裹得很严实,但我还是看见他的两条眉毛很迅速地彼此凑了凑,眉间多出一条窄而深的沟壑。岳父在埋有祖辈的土地上,胼手砥足,起早贪黑,用熟悉的动作操劳自己的一生,又将像他的父辈那样,平静而安详地走向土地。我终于明白,岳父为什么不去城里住,而执意留守在这偏僻的乡下了。

七年前,儿子在宝鸡给他们另外置了一套房子,岳父母也尝试着跟儿子去城里生活。城里真大,走下客车他有了溺水的感觉。虽说有吃有喝的,可是连一个亲戚朋友都没有,住在楼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过个马路都战战兢兢的。他觉得自己一夜之间就老了,那种液态的生活让他很茫然,甚至会坐卧不安。太闷了,就想出去走走。他沿着清江河散步,四周被青草和树木包围,感觉内心的芜杂好像一下子都被清空了。这个时候,他特别希望能够拥有一块地,像在乡下那样。从那以后,岳父就断断续续地回乡下,想孙女妞妞的时候,便回城里住些日子;后来干脆一到寒暑假,岳母便带着妞妞一起回来,即使城里的房子空在那里。妞妞刚回到乡下,感觉什么都新鲜,可没有几天就倦了。她的嘴像被弹簧张开了似的,一边舀了半勺饭口齿生香呱唧呱唧嚼着,一边在你面前说着奶奶的好。吃完,嘴巴一抹,又嚷嚷着要回城里去。岳母嗔怪她,刚才你还说奶奶的好,这么快就离心离肺的。妞妞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扑哧一声,笑了,脸上透着一股子机灵劲。

聊起孙女,岳父挑着眉毛,看了我一眼,压低声音神秘地说:“不要说小孩子家,现在的年轻人跟庄稼、土地和村庄不亲,有几个人愿意待在村子里?外面的世界大得很,一个个削尖了脑袋往城里钻,巴不得走得越远越好。逢年过节回来待不了几天,又会走的。”我木木地望着岳父,手心里握满了汗。

事实上,我们这次回来待不了几天,也要走了。不知什么时候起,分别总会让人流泪。那天,我拘束地立在门外,说,我们要走了。

岳母站在门内,收拾着行李,嘤嘤地哭。我们走出门没多远,她好像突然想起了什么,碎步跑回,将一包东西塞到妻子手里,说,把这包干蒲公英带上吧,你喉咙不好,路上泡水喝。

连接村子和公路的是很长的一段下坡路,我们越走越低,岳母越来越高,岳母目送我们的背影渐行渐远。妻不时地回头,朝她摇手,回吧,回吧。

巴特还一直跟在我们身后,像送老朋友出一趟远门。“巴特回去,快回去!”它望着我们,退后几步,一扭头,朝山上悲戚地吠了两声。在村子最高的地方,岳母成了一个圆点。夕阳下,村庄好像老去了不少,那座山,那道坡,那片土地都似乎有些泛黄了。

责任编辑 卢悦宁

打扰故乡散文 篇4

雨落江南,愁容满目,窗外早已下起了无声的细雨,卷着风,落在春日初盛的桃花上,柔柔弱弱,略带一丝微凉,有时很想你,却终不忍打扰你。

4月快来了,那6月还远吗?一提到6月,我总会想起我们一起奋斗过的那年高考。

那时为了搞懂一个题目而打电话问老师的过分举动,那时学习到不知月上梢头才回寝室的勤奋干劲,那时扯着嗓子大声朗读英语的疯狂岁月,如今还是历历在目,难以忘怀。

以前我常常在想,两个个性不同的人是否能成为心心相惜的朋友,后来,我知道了,因为我遇上了你。

我们的个性截然不同,我是属于话痨型的,一天不说话就会闷死的,你是属于闷葫芦型的,几天不说话都是家常便饭。

可是,缘分就是那么奇妙,这样两个不同个性的人最后却变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高中三年的相处,我们是班里的同学,也是学习上的对手,更是生活中的朋友。我们一起行走在晨曦的校园里晨读,一起向食堂奔跑着“抢饭”,又一起顶着月光漫步在回寝的幽径上。

我们一起熬过了那个被人们形容为“死去活来”的高三,却没有迎来一起踏入许多人都梦寐以求的大学。

只因你说,高考失常,复读。

当时听到你说复读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并没有多大的惊讶,因为我知道你是有考上二本以上的实力的,所以,我完全支持你的决定。

开学后不久,你曾给我打过一通电话,你说复读的压力好大,完全没有空余时间,,就连今年的年假也只有3天。你说好怕自己坚持不下去,听着这些话我不知道该用什么言语来回答,因为我既不想长篇大论的劝你坚持走下去,也不想玩世不恭的告诉你大学生活的现状。

我只有选择静静的.聆听,做一个忠实的听众,让你把压在心里的话都说出来,我想也许这样能让你心里好受一些。

有时很想你,却不敢联系你。无数次的翻着手机通讯录上你的名字,然而我始终没有按下通话键。

有时很想你,却不敢告诉你。每到周末我都会准时点击你的QQ空间,我多希望在这里面能看到你最近的动态,是苦也好,是累也罢,至少我能知道你的心情。

但是,每次我都只能以“主人设置了权限”而默默地退出,那种心情旁人真的无法想象。我若不说,你大概也还不知道这个秘密吧。

一直守候着,那些被时光疏远了的过往,知道你因为学习忙,早已沉寂不语,但是,你是否能明白那一句最朴实的“还好吗”承载着我一份沉甸甸的思念吗?

有时心里会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想法,买张车票,直接去学校看你,但我还是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我不能,我不能去打乱你的生活节奏。

有时看到你灰色了许久的头像亮了起来,知道你在线,也很想和你说会话,但我还是选择了隐身。

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那个约定,等你高考完后,一定会郑重的邀请那个被你称作班长的他回家。

描写故乡的散文:干了故乡这杯酒 篇5

迷茫时一直走,直走到筋疲力尽。喜欢城市的夜,因为有光,有光的地方不孤单,慢慢的长大,慢慢的懂事。

想你了我的故乡,你可曾想过我?最想听到故乡的召唤,说:“回来吧!”喜欢故乡的春,诱人的麦苗兴奋的生长着;喜欢故乡的夏,树上的知了演奏着它最美的节啪;喜欢故乡的秋,院子里晒的都是金灿灿的玉米儿;喜欢故乡的冬,厚厚的积雪预示着来年的大丰收。

说不完的故乡情,喝不完的故乡酒。走累了想想家,走累了喝杯酒,干了故乡这杯酒,想想故乡的人。

故乡没有山,我带着远方的山和故事,讲给最朴实的乡里乡亲。故乡的世界就是几个村庄大小,也是父母活动的范围,对于不识字的他们。

故乡是实实在在的故乡。早晨稀饭,晌午一碗汤面条,晚餐弄二个菜,外加妈妈蒸的发面馍。偶尔还会看会电视剧,这就是农村的生活。

故乡的情感散文 篇6

文学曾是我多么骄傲的外表,那意气风发,如堪品流的文字曾让多少人眼红与嫉妒。如今,现实的无奈,加许自我的懒惰,何止又让多少关注我的人失望。“现实真的是一种万能柔和剂吗?能将不同的梦想随大流的洗礼最终变得圆润而失去原有的色彩斑斓吗?”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始终无法得到一个满意的答案。

问题的本身并不重要,往往结果才是我们最想要的答案。

窗外又下起了小雨,这段时间经常有雨相伴,下雨也不会太久,下一会儿就停。有人说:“雨是人的心情写照,心情不好时,晴也是雨。”

有雨的世界总是最安静的,因为只有雨声。似乎我们平常所听见的动物吵闹,都只是为寻求一场雨的宁静。

或许,此刻的故乡也在下雨吧。

我放下城市的繁忙与喧哗,跟随雨声的脚步踏进记忆中的故乡,我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正四处忙活着接屋瓦漏缝的雨,地上坑洼湿润;几只遍身淋湿的家禽挤进屋内,缱绻一团;几根柴火烧着一壶啼叫的水,白雾直冒;旁边的草垛,一只花猫正勤奋地舔舐着身上的毛;屋外传来一声犬吠,邻家婶子来借盆器接漏雨。

雨继续下着,似乎没有停收的意思。

以前,我常经历这些事,而现在由于工作的原因,不得不移交给爷爷。奶奶跟三叔住进了城里,留爷爷一人在家,爷爷的固执俗套全是为了守住祖辈父辈留下的根——那十几亩贫瘠土地。

乡野的“野”并不是指野性,而是指自然的纯朴及原始的味道,是一种善良的体现。

种庄稼是很有讲究的:一看时令,二看换种。时令即为按时播种和收割。换种即是在贫瘠的土地上每年种上不同的庄稼,因为矿物质被物种的选择吸收性及庄稼本身残剩的养分,对下一季庄稼的收成起了很大的作用。此外,锄灰,松土,播种,施肥,除草和杀虫也都是丰收的关键因素。

土壤是种子的衣服,粮食是农汉的生命,所以土壤便是农汉的根;岁月是时间的磨合,农汉是游子的牵挂,当然故乡就是游子的心。

所谓落叶归根。

城市的晴天,时而也能在僻静的角落处听见几声鸟啼,远外的灯塔比起梵天的星辰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但这并不影响我看风景的心情。乡野的晴天,我喜欢独自走在松树林地,看近处蚂蚁觅食,听远外鸟儿歌唱。感受这大自然纯粹的气味,你会发现:原来,动物也有它的自在和快乐。

幸福只是一种感觉。我喜欢看见别人幸福的样子,似乎感觉自己也幸福一样。我一直追寻的梦想:快乐,自由和幸福。儒家修身,佛家渡人,道家求道,相比三者而言,我更乐意接受道,并不是我跟道家有什么渊源,我也只是个凡人,红尘中的一粒沙子。了解宇宙苍生,万物循环,我认为:我们每一个生命体今生注定修己,无论前世种种,今生何样,道才是需要我们一生修己安身,立命笃志完成的使命。别人无法完成个人的修为,正所谓:“道是自己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我不喜欢宿命的安排,更不喜欢随波追流,喜欢做自己想做的事,快乐也好,悲伤也罢,总归是自己的选择。

故乡是我生命的开始,也是我修道的第一步。人生中很多事的成败往往取决于自己第一步的选择。“一步走错,全盘皆输”也正是这个道理。人生是没有彩排的,都是现场直播,对与错也只有经历了才知道,而第一步也往往是人们最爱回忆的一步,学会思考,更应懂得感恩。

嘘!别打扰它们!它们在孵化呢 篇7

从图片1你可以看到,小鸡在坚硬的蛋壳上戳开了第一条裂缝。它会一直努力地戳开蛋壳,直到蛋壳整个碎掉,让它大摇大摆地出去为止。

小鸡所有的这些戳、啄直至蛋壳破裂的尝试都可以称作是“险胜”。能在最后关头奋力一击,破卵而出,还真是多亏了它们的具有先天破卵能力的颈部肌肉,以及长在喙顶端的破卵齿呢(图片2)。而这“破卵齿”以后是会脱落的。

一旦蛋壳的顶端(蛋的“气室”所在的那一头)裂开,小鸡便会使劲儿向周边踢蹬,扭动身体,猛撞蛋壳的剩余部分(图片3)。这就是世界上所有小鸟们破壳而出的办法!

“你好,世界!”

有什么比小鸡(鸟)从蛋中孵化出来更能阐释春天的美好呢?它们还要在蛋壳里呆上好几周,还要用几个小时的努力、奋力才能挣脱蛋壳的束缚。当小鸡在蛋壳上啄出一个洞后,一切就快大功告成啦。在短暂的休息后,它们走出蛋壳,然后羽毛变干、变蓬——准备好问候世界。

母鸡卧在鸡蛋上,使鸡蛋保持一定的温度,小鸡就能在蛋壳内生长。小鸡雏在卵里开始发育时,比米粒大不了多少。经过几个星期后,小鸡雏在破壳而出之前,身体会占满卵里面的全部空间。小鸡雏身上有一个特别锋利的尖状物,称作破卵齿,长在小嘴的尖端。它就用这个尖状物反复地嗑啄卵壳,直到最后破壳而出。小鸡雏在卵壳上啄出一个小洞后,就停下来休息。这个开放的小窗户使它得以呼吸外面的空气。休息后,它还要再花几个小时的时间啄去其余的卵壳,才能爬出来。

“放我出去!”

鸟类可不是唯一的卵生动物。包括乌龟和大部分蛇类等爬行动物,都是从结实坚韧的蛋壳中孵化出来的。它们的父母与鸟类不同,一般不会一直坐在那儿或看着蛋的孵化。但是它们总是会把蛋埋或藏在一个安全、温暖、潮湿的地方。和鸟类相同,幼小的爬行动物也都有临时的破卵齿来帮助它们杀出一条血路。看到右图中上的小玉米锦蛇嘴唇上的小“牙齿”了么?小蛇就是用这尖锐的一端来锯开蛋壳的。

看看右边这只小乌龟吧,它正通过深呼吸的方式让新鲜的空气充满自己的肺。这或许能给它提供额外的精力来扭动身体,帮它“杀出重围”呢。

“终于自由了”

卵生动物的卵可以说是千奇百怪。世界上有很多其他动物的蛋跟鸟或爬行动物的蛋完全不同。举个例子:青蛙和鱼的卵,它们长得都像果冻一样;蜘蛛的卵贮存在它们用蜘蛛丝织成的卵袋里。可以说,世界上有多少种昆虫,就会有多少种昆虫的卵。昆虫卵的大小、形状、颜色、图案和质地等,不论是什么样儿都是有可能的。

你还在等什么呢?趁着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时候快去外面到处看看吧:天上、地上、水里、叶子下……你能找到多少种你之前未曾注意到的小生命呢?

看!这么多蜘蛛的幼虫从丝织的囊袋里钻出。看到这么多蜘蛛的兄弟姐妹了吧。蜘蛛的孵化方式是不是与众不同呢?

一起动手,我们做一只小鸡

你也可以自己动手,做一只刚刚孵化出来的小鸡。看到毛茸茸的小鸡出来,是不是很可爱呢?

你需要的东西:

两个蛋品包装纸杯

两个黄色的小绒球

羽毛(在手工艺品店可以买到)

活动的眼睛

橘黄色的美术纸

颜料

胶水

完成步骤

1.把蛋品包装纸杯的边缘剪成“Z”字形,让它看起来像破碎的一半的蛋壳。

2.用颜料把“蛋壳”的内外都涂起来。

3.把两个小绒球用胶水粘起来。

4.至于鸟喙呢,在橘黄色的美术纸上剪下一个菱形,对折,像上图上展示的那样贴在小绒球上。

5.把活动的眼睛和翅膀的羽毛粘粘好。

6.把小鸡放在做好的一半蛋壳里,另一半就放在边上。

把你做好的正在孵化的小鸡展示给朋友和家人看看吧。是不是很萌很可爱呢?

歇后语:21天不出鸡——坏蛋

一般来说,鸡蛋孵化21天就应孵出小鸡来了,可21天都不出鸡,说明这个鸡蛋是坏的,现在也用该歇后语去形容一个坏人。

童真世界,请勿打扰 篇8

兔子背着狮子走

——把想象当成现实

3岁的严严在摆弄他的毛绒玩具,他让他的小灰兔兔巴哥和小狮子辛巴一起赛跑,辛巴累了,严严于是对兔巴哥说:“辛巴比你小,你背着他走吧。”一旁的阿姨见状,告诉严严应该让小狮子跑第一,抓到小兔子。严严不干,阿姨苦口婆心地告诉严严:狮子会吃了兔子的!严严大哭起来,好好的游戏终止了。

不揭穿的理由:

儿童充满了好奇和想象,只是3岁以前的儿童想象水平还很低,而且经常与现实分不清,甚至会与常规、常识不符。这时成人如果急于提醒孩子,往往会破坏孩子的游戏和兴致。当儿童在游戏中把自己的想象当作真实的生活时,他们不仅体验到了愉快,语言和想象也在进一步发展,成人此时就是要鼓励孩子的游戏和想象。

变通方法:

阿姨先不介入严严的游戏,等到严严自己主动停止了这个游戏以后,在他情绪好时,再把书里的知识讲给他听,增加他对动物的了解。

我爱怎么玩就怎么玩

——用错误的知识游戏

2岁的元元把大大小小的瓶子罐子一个接一个摆放着排起了长长的队,妈妈认为应该按照大小、高低进行,还要区分出瓶子、罐子的不同。于是妈妈开始帮元元按大小排队。元元推开妈妈的手。妈妈又要替元元把易拉罐、塑料瓶归类,元元急了,把所有的瓶子都踢倒了。

不揭穿的理由:

1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在简单的数字概念、物体大小概念、空间知觉等方面有初步发展,需要摆弄实物获得这些知识。但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非常有限,会经常犯一些知识性的错误。成人如果在不恰当的时候插入教学,儿童会被迫停止活动,概念的理解就变得更加困难。儿童需要自己在不断探索中顿悟,修正错误,积极整合新知识。

变通方法:

元元给瓶子排队是掌握顺序的过程,妈妈应该先表扬她。等元元体会到成就感后,再逐渐教给她正确的排序方法。

我爸爸是圣诞老人,他在天堂里

——家庭有重大突发事件

马丁的爸爸在他还没出生时就去世了。从他懂事起,他就问妈妈,爸爸在哪里。妈妈告诉他,爸爸在天堂里,过圣诞节时爸爸就会来看他的。于是马丁逢人就说:“我的爸爸是圣诞老人!”

不揭穿的理由:

家庭有重大突发事件,比如失去亲人、父母离异等,都是对孩子心理的一种打击,可能很长时间孩子都会恐惧、绝望,这时成人对孩子的保护与关爱是帮助他们成长的重要砝码。让学龄前的儿童了解死亡、离婚是需要时间的。

变通方法:

怀念故乡情感散文 篇9

好久没有这样静静的坐在电脑前写文章了,不知什么,已渐渐的远离了虚拟的网络,每天除了繁忙的工作用之电脑外,不再贪恋与它,也许是颈椎疼痛的原因吧!

时间如水,日月如梭,转瞬,年带着岁月的味道姗姗而来,穿梭在购买年货的人行里,心中充满了无限的洋溢,一种怀乡之情油然而生。

故乡,是席慕容诗中那只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是余光中笔下那张窄窄的船票,总是在呼唤远方的游子归航。每天生活在灯红酒绿的城市,看到的只是人多车多楼房高。这里再好,也不如家乡的父老乡亲好,这里再美,也不如家乡的丰收景色美,一曲家乡美道出了我的心声。

闲暇中,脑海中故乡过年时的影像就在眼前放映,杀猪、做豆腐、蒸粘豆包是年前所必做的,更记得的是,春节时,母亲总是扎着围裙,在锅前煮着饺子,父亲将大红灯笼高高挂起,红红的对联透着喜庆贴在门上、窗户上,就连猪圈、鸡架也都贴上了,院子里,我和小伙伴三五成群的玩耍着、欢笑着,漂亮的新衣服和新鞋是母亲早已给我和妹妹用手工一针一线缝制的,我们穿在身上,乐在心里。除夕之夜,母亲总会把几角钱放在我和妹妹的兜里,这就是我们的.压岁钱。

时间不留情,我们在光阴的辗转中变老,一个接一个的年,一代一代的人,父母早已离我而去,我也成了孩子的母亲,看到孩子已长大成人,就更加的思念自己的父母,是他们用心血和汗水让我有了今天。

回故乡看看吧!多少次姐姐用电话催着我,是呀;该回去看看了,那里有我的亲人和儿时的妹妹,还有我的老师和同学,还有我教的学生,我渴望回去,可自己的工作实在无法脱身去实现愿望,回故乡只是心中的向往。

故乡,是我梦中思念的家,故乡,是远方游子停靠的岸,那里有一种关爱,可以穿越千山万水;有一种伤感,可以镌刻日月轮回,即便是寒冬,那份温暖,也能将冰雪融化;那份爱,即便在荒漠,也能润出鲜花灿烂。

看到大红的福字红红的挂在商场的墙壁上,我的眼帘仿佛看到了故乡朴实憨厚的父老乡亲,他们的容颜永远最美,故乡,你永远是我的思念。

时光没有终结,岁月还在继续,我们为了生活,为了事业,注定不能原地踏步,要远行,要背井离乡,但心中永远不会忘记生养我们的故乡。最好的路是在脚下,最美的风景是在前方,用一颗轻盈的心迎接新的一年。

故乡--现代散文 篇10

昨日便坐晚间的火车回了故乡南票。

这是个小小的,抬脚便可以走到尽头的城镇,但是所有美好的根都可以在此密密地长起来,连成一段好长好长的路。

我羞怯地爱着它,却也只敢在这沉默的字迹里,吐露出细微的心意。

我在这冬季的夜里,穿过一片片宁静的楼群,一直向北走去。过去我常常在北局玩耍,沿着那一条龙一般蜿蜒的火车道,张开手臂,仿佛是一只振翅的鸟,摇摇晃晃地走过去。我那时无比羡慕走在我身前的人,他们的步伐竟那般迅疾,在高处从容地望着我。到我终于可以踩踏着钢轨奔跑时,我便欢喜得不知如何才好。心中虽然是怯懦,却仍要紧垂着头,脚下生风一般地奔跑——快一些,再快一些。我在迎面的凉风里,小心翼翼地穿过铁道,这漫长的一条黑线,消失在黑暗的尽头,消失在那不为灯火所惊醒的.沉默里,写下无数不语的怀念。我曾在这里无数次摔倒,无数次划伤夏天裸露的脚面,却也无数次地开始新的故事,闭起眼,便有一种乘风破浪的勇气。

太姥还居住在火车站附近的平房里时,我常独自一个人沿着狭窄的梯子爬到屋顶,抱着膝盖观望天上的群星。这是一种超脱了梦境与浮尘的平和,我仿佛坐在云层里,坐在淡淡的雾里,只有那细微的交汇成十字的银星,穿透无比漫长的许多许多年,抵达这一刻的我的眼中。黑暗中的鼻息,忽而不再是沉重的,它逐渐变幻成一个与我一样的女孩,一样栗红的短发,一样面对着繁星,面对着内心的独白。我想到了最爱的小王子,还有那一颗无比微小、却又埋藏着自己故事的小星球8612。那“无数个会笑的小铃铛”,也可以算作是小王子在书中赠予我的吧。我在起初读到这一段时,察觉到一抹深意,却又无法猜透,但在成长后也终究知晓,那一个礼物,正是有所爱,有所怀念的宇宙——沙漠中有了一口沙沙的井,就有了远方;孤独中有了一段爱,就有了梦想。

引导,而不是打扰 篇11

有关引导的困惑与醒悟

有位网友叫姜猪儿,是一位特别优秀的妈妈,她一度为该不该引导宝宝的问题困惑。从一点都不引导,到发出“难道我们就只能被动地等待孩子自己去发现,而完全不管不问?”的疑问,直至身体力行地去实践,这位聪明妈妈一步步走出了曾经深陷其中的误区。姜猪儿在她的帖子里详细地提到了自己转变的过程,而她与猪儿玩拼图的故事也给了其他父母许多的启示。

在引导猪儿玩拼图的游戏中,姜猪儿发现,如果拿着拼图追着猪儿,恳求他玩,猪儿通常都不会理睬她。于是,姜猪儿改变了做法。当看到猪儿比较悠闲时,她悄悄地拿出拼图,自己在一边开心地玩了起来。猪儿看见妈妈兴致勃勃地玩拼图,觉得很好奇,迫切地想要看看妈妈玩的究竟是什么东西。姜猪儿心里暗喜,但是她不仅没有急切地把拼图递给猪儿,相反,她还装出有点舍不得给他的样子。看到妈妈这样,猪儿急得大喊大叫:“我要玩儿!我要玩儿!”看到火候已到,姜猪儿顺势将拼图给了猪儿。一向拒绝玩拼图的猪儿就这样对拼图产生了兴趣。不过,在玩的过程中,猪儿并未按照拼图的规则来玩,妈妈也不限制,任他自由玩。

就这样,他们开始了玩拼图的游戏,并且在日后的游戏中收获颇丰。最后,姜猪儿得出一个结论:“我现在也想明白了,不是不可以引导,而是看你用什么样的方式!”

姜猪儿的转变起因于一场关于蒙氏教育的讨论。有位妈妈十分崇尚蒙氏教育,按照她的理解,蒙氏不主张打扰孩子,引导孩子也是一种打扰,如果给予孩子引导,就会妨碍他的自我发展。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并没有斩钉截铁地断定不能引导孩子,所谓的不能引导孩子,只是大家对蒙氏的理解有偏差而已。

实际上,引导有着双层面纱,一层是它的“天使面”,可以帮助宝宝拓展探索范围与深度,增进亲子关系;另一层则是它的“魔鬼面”,让宝宝变成“机器人”,完全受父母控制,妨碍他自我探索、自我成长。“天使”与“魔鬼”之间的转换差别并不很大,往往取决于一个“度”的把握。

如何让引导卓有成效

在前面提到的那场关于蒙氏教育的讨论中,有位妈妈坚持认为一定要废除引导,主张父母凡事都要听从宝宝的,甚至在宝宝专心玩耍的时候,最好连大气都不要出,免得打扰了他潜心探索。为了说明我的看法,我特意选择了蒙台梭利《发现孩子》里面的两段话——

蒙台梭利在谈到教孩子练习穿脱衣服时这样写:“教师和孩子坐在一起,慢慢演示手指的动作,又做若干详细的分解动作,这样孩子们就能看明白了。”

再比如,谈到踩钢丝的训练时,这样写:“教师先做练习,向孩子们展示怎么落脚,不用教师多说话,孩子们就跟着身后学习。开始只跟着几个孩子,教师演示完毕离开后,让他们自由练习。”

从这两段话我们可以看出,蒙台梭利最聪明的做法就是向孩子们演示,但是并不对他们说:“小朋友们看好了,我们现在要踩钢丝(练习系扣子)了,不要画画了,把玩具放下,跟在我后面走。”所以,这种引导就是轻松的,孩子能够接受的,是非常科学的一种引导方式。

要让引导卓有成效,父母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1、把握引导的合适时机

当宝宝开始感到困惑,不知道如何进行下一步的探索行为时。

当宝宝对某一事物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几乎天天乐此不疲时。

当宝宝可能对某一事物产生好奇心,但还没有完全进入情况时。

2、把握正确的引导方式

悄悄地为宝宝的探索行为准备环境,让他很自然地融入。比如姜猪儿引导猪儿玩拼图的模式。

在玩耍的过程中可以悄悄地渗透自己的一些方式,让宝宝模仿,或者给他一些提示与启发,拓展他游戏的范围。“我想这么玩!”“我要是……(把自己的方式描述出来)会怎样呢?我要是……(继续描述更多的可能性)又会怎样呢?”这种方式给宝宝一种平等的感觉,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宝宝,让他明白探索方式的多样性与可变性,帮助他开拓思路,想出更多的探索内容与方式。

3、确定引导的内容

在选择引导的内容时,父母一定要认真观察宝宝,找到他真正的兴趣点,围绕他的兴趣来确定引导的内容。比如,宝宝特别喜欢汽车,那么,父母就可以给他准备与汽车相关的环境、游戏。

在关注宝宝兴趣点的前提下,可以引入相关的延伸拓展内容,让宝宝的探索范围进一步扩大。还是以宝宝对汽车的兴趣为例,除了提供跟汽车相关的环境与游戏之外,也可以将汽车的功能、部件等进行细分,从中拓展出更多探索的方向。比如,汽车的车轮是圆形的,那么我们还可以找到哪些圆形的东西呢?如果我们想自己做一辆汽车模型,哪些东西可以用来制作车轮呢?怎样将一个不是圆形的东西变成圆形,又如何将大的圆形变小,小的圆形增大呢?毫无疑问,围绕这个车轮的话题,就可以拓展出非常多的游戏。

故乡情结散文 篇12

一个没有月光的夏夜,我回到了一别数年的故乡——河南省镇平县马庄乡的某一个村子,此时泥泞的村路热情粘住了我的双脚,听到村子里晚睡乘凉人们的交谈声,是伴我三十年的乡音,蜜拌出来的甜蜜,看故乡夜里的点点灯光,是浓浓的期盼,长长的等待,深深的牵挂,粘稠粘稠的思念。

我家小院门前,轻轻的叩门声,惊喜的母亲,颤抖地呼出:“刚娃,回来了……”母亲的唤儿声,仍是童年时母亲唤儿的声音,擦干了我在外拼搏的苦涩。我深情而呜咽地问母亲:“妈,您好吗?”母亲同样以哽咽对我。

家中,昏暗的灯光下,堂屋、桌椅、斑驳的墙壁,破烂了的顶棚依旧,一切的一切依旧,是那样的熟悉而又亲切。伸手拉亮院中的灯,看到冬青树、葡萄树、长大了许多,茂盛而肃然地注视着我。院中,压水井依旧。手握压杆,压出甘甜清冽地地道道的故乡水,咕咚咕咚喝一大碗。啊,他乡的自来水怎比得上故乡地下甘泉的水,她甜、醇、凉、滑。再压一大盆,通身上下洗一把,好爽啊,数年的拼搏漂流,数年的酸涩苦辣,数年的忍辱负重,数年的思念牵挂,都被这故乡凉爽的泉水涤散……

不可否认,在我被迫离开家之前二十几年的日子里,曾被故乡的风浸蚀;曾被故乡的土地苛刻债难,毫无情份地枯萎我的热情;曾被故乡的人讥讽、排斥、讹诈、屈辱;曾被故乡的情折磨、尴尬,毫无理由的剥夺我对爱的执着。

这就是我的故乡,我的根铸就的我,必须在外拼搏的基因,才有了漂泊流离,才有了故乡,才有了异地他乡的思绪里无法割舍的留恋,尽管身在故乡时故乡是那样的刻薄待我。

这就是我,不单是我,无论是谁,在异乡思念故乡的天性无法改变。

随着在异乡的时间越长,在故乡的那些不愉快就越淡,最后,连那些不愉快慢慢地也变成了美好的回忆。虽然,好多事情在当时确实令人气恼,可是离开故乡的时间越长,那些气恼就越无所谓,因为故乡里必定有好多好多是我刻骨铭心所留恋的,必定是我在欢乐多于气恼中长大的,是在众多慈祥和期待的目光中成熟的,我没有理由忘记他们,抛弃他们,一至我这一生。

数年来,第一次披上故乡赠给我温暖的晨光。走在熟悉的村道上,故乡曾经给我的隔阂没有了,换来的是我在异乡无法享受的.甜美乡音的问候,如涓涓溪流,冲刷着故乡曾给我心上重创伤痕的烙印。

感谢我的拼搏、漂流,感谢他乡,更感谢我坎坷的人生,要不,蜗居本土,老死家门到田地的方寸间,哪来的故乡?

在家月余,不得不继续我的拼搏,因为舛运注定我要远离故乡。

准备好行囊,故乡难舍的情绪撕扯着,每挪动一步,都必须割舍我对故乡的留恋以及故乡挽留的情意。

难忘泣不成声而无可奈何的母亲、难忘父亲六月天满身的鸡皮疙瘩望着我上车时痛哭失声,汽车远去,老父亲呆呆的站着一尊雕像,永远耸立在我的记忆里,难忘故乡送别的乡亲泪滴衣襟,簇拥相送的热情。后悔当时没有了胶卷,无法定格震撼我一生的一幕幕。

别了,我亲爱的父母亲,别了,我故乡的亲朋好友,别了,我的庭院,我庭院中的冬青树、葡萄树,别了,故乡的霞,故乡的云┅┅

上一篇:11年上半年某县外经贸工作总结及下半年工作计划下一篇:外交部发言人经典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