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教育个人总结

2024-07-28

继续教育个人总结(共8篇)

继续教育个人总结 篇1

班班通个人总结

通过本继续教育培训学习,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有所收益。

一、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增认识

要重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在课堂上,注重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去观察去体会,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脚踏实地抓常规,夯基础

本学年,在课外练习的设计,作文讲评,课后反思、教学随笔的攥写,学生作业批改、辅导等方面凝聚了一定的心血,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三、紧扣机遇勤钻研,长才干

充分利用上级部门及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活动,向专家取经,向名师请教,与同行研讨,拓宽视野,增长才干。本学年参加过省远教培训、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多媒体教学培训等多种培训活动,每一次学习就是一次提高的机会,只有会钻研的人才会有所收获。

总之,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使自己具有高尚师德,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与水平,需要加紧学习,学习,再学习。

继续教育个人总结 篇2

1 工程招标方面的体会

汕梅高速公路汕头至揭阳段建设长度为5 5.4 4 6 k m, 其中潮汕段为K 0+0 0 0~K26+700, 揭阳段为K26+700~K54+446, 由于客观原因, 施工招标范围为揭阳段路基桥梁施工承包招标 (7~11标) , 监理招标范围为全线监理招标。招标前后, 全面参与工程量清单的编制、招标控制价的编制、资格预审、评审工作, 对招标工作深有体会, 对招投标法有了更深的认识。

1.1 招投标工作的严肃性

随着建设方面法律法规的健全, 招投标法规定工程达到一定规模就必须进行招标, 有效的防止内定施工单位等腐败现象的产生, 提高了施工单位选择的透明性和通过市场的自由竞争加强了工程造价的可控性。施工队伍选择好了就可以促进工程质量。在招投标过程中, 一切都必须严格遵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开展, 招标必须公正、公平、公开, 公证部门参与开标工程等等都体现了招投标工作的严肃性。

1.2 招标文件编制的重要性

招标文件一方面是招标人提供给投标人编制投标文件的基本依据;另一方面是招标人拟订的合同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旦以招标文件的形式发出去, 该部分属于合同条款的主要内容, 是不允许做实质性的重大修改的。无论是招标条款还是工程量清单, 都必须认真核对, 慎重制定。

工程建设过程中, 利用空闲时间, 在国内期刊上发表了“浅谈在汕揭高速公路工程招标中的认识”论文, 总结了招投标工作的体会。

2 征地拆迁工作总结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能否给工程的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影响到一个工程能否顺利按期建成的关键, 尤其在现在以人为本、征地拆迁成本大大增加的社会, 征地拆迁工作异显其重要性。由于公司人事调动等机遇的问题, 本人有幸得以在汕揭高速公路项目担任征地拆迁工作小组的组长, 主持全线征地拆迁工作以及征拆协调工作。在潮汕地区地少人多、社会矛盾尖锐、潮汕人精明会算的背景下, 征地拆迁工作比其他地方难度更大, 周期更长, 在征地拆迁工作方面, 有几点较深的体会。

(1) 征地拆迁的补偿标准是关键, 征拆合同条款是征拆协调的依据, 决定了整个工程征地拆迁成本的高低。

(2) 二次征地比第一次征地花费的时间更长、难度更大、成本更高, 所以在第一次征地前要认真核对好施工征地图, 保证不少征地, 避免二次征地。

(3) 与地方谈判要分清形势, 避免赔偿因点扩展到面。

(4) 做好现场考证工作, 对现场情况要多熟悉, 知道症结才能更好的化解。

(5) 工程具有线路长, 点多面广, 征拆时要分清轻重缓急, 逐个突破。

(6) 协调工作周期长, 一件事情可能会半年一年才能解决得了, 因此在做地方工作时要有耐心, 通晓有关政策、地方法律法规, 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加以灵活处理, 同时要做好原始资料的保存工作。

3 工程管理方面的总结

3.1 质量

公路建设质量是项目管理的核心, 要做好质量管理工作, 我认为有几点是必须要做到的: (1) 在招标中选择资质强、信誉好的施工单位和监理单位是关键。

(2) 施工项目经理以及项目管理人员、项目监理的考核非常重要, 他们能否用到工程项目中, 必须要进行严格的考核, 一发现不对, 就要尽早下决心尽快换掉, 虽然每更换一次项目经理或项目管理人员对工程进度、工程代价都是非常巨大的, 但更换越晚, 对工程的顺利开展越不利, 造成的过程损失更大。选择好的项目经理或项目管理人员、责任心强与业务能力强的监理也可以大大的缓解业主的管理压力和工程成本, 所以在项目经理或项目管理人员、监理人员的考核必须要慎重、精心考核。

(3) 工程管理串穿整个建设过程, 在工程管理中, 要认真做好事前控制, 过程控制和事后的跟踪。首先必须熟悉施工图纸和技术要求、规范标准, 它们是工程建设的依据, 也是质量检查的准则, 在进行质量检查前必须摸透设计意图才能做好质量管理工作。在施工过程中, 要把监理拉到一起, 对发现的工程质量问题要充分发挥监理的作用, 加强现场检查, 加强对监理工作的监督, 处理质量问题要解决果断, 要安排专人跟踪负责, 不能马虎走过场, 发现问题不处理、处理不彻底都是质量管理的弊病, 必须要让施工单位对质量问题付出代价, 这样才能令施工单位不敢再犯、重犯。

3.2 进度

进度计划应该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 以上级主管部门提出的宏观任务目标为依据, 科学的分析并制定合理的总体工程计划, 提出关键部位的控制工期及各施工段的奋斗目标, 结合工程任务的具体情况, 制定阶段性的工程控制计划, 然后再制定每一阶段、每一季度、每一月份、每一天的具体的工程进度计划。在计划实际执行过程中, 往往需要对计划实行动态控制, 动态调整, 计划不能按时完成是要进行分析, 采取补救措施, 或者调整计划, 或者要求施工单位围绕计划安排增加机械设备、人员等资源的投入, 并及时跟踪计划的完成进展, 对影响工程进度的要尽快解决, 确保工程的正常进行。另外, 在审核施工进度计划时, 对旱季和雨季不同的施工季节的计划和施工投入要完全分开, 有可能雨季前后半年时间的进度还不如旱季一个月干得快, 所以要根据季节, 实事求是的安排不同生产任务, 否则, 实现不了的计划会失去其严肃性和可行性。

3.3 专业知识的提升

任工程师职称以来, 主要工作在汕揭高速公路建设, 汕揭高速公路的重点工程在高边坡防护、高填方、软基处理、连续箱梁施工。在这几方面有以下的认识

3.3.1 高边坡防护

K 5 3+7 6 0~K 5 4+0 2 2段属于路堑高边坡, 该边坡最高达9级, 80多米高, 由于岩土体强度较低, 边坡整体存在深层滑动的可能, 因此在三、四、六级边坡分别设计了三排锚索框架防护。在建设管理期间, 我熟悉和掌握了预应力锚索框架成孔、锚索的编制与安装、注浆、框架梁施工、锚索张拉、封锚等施工技术的知识, 并在国内刊物发表了“预应力锚索框架防护施工”论文。

3.3.2 高填方

位于该高边坡的两侧分别是约2 5 0 m和350m长的路段为填方路段, 都是16m以上的填方段, 高边坡的挖方为填方段填料, 由于今年该地区雨季长、雨水非常充沛, 使得填土施工进度非常缓慢, 与计划的进度要求相差太远, 合同工期难以保证, 形势很是紧张;且高边坡含孤石比例较多, 石方很难利用。为了加快高填方路基的施工进度, 减少施工时间, 提高路基的强度和压实度, 减少工后路基的自然沉降, 增强路基的整体均匀性, 同时加快高边坡卸土速度, 及时为高边坡防护施工提供工作面, 利用掉部分石方, 由于工期要求非常紧张, 施工方考虑将该段高填方路段由传统碾压施工工艺换成冲击压实施工, 在此期间, 我掌握了冲击压实的施工工艺, 并在国内专业刊物《公路交通技术》上发表了“冲击压实在汕揭高速公路高填方路基的试验”论文。

3.3.3 软基处理

揭阳段7、8标属于软基路段, 软基处理长度约8.6KM, 采用袋装砂井和CFG桩预压处理, 在建设管理过程中, 我掌握了软土路基的施工工艺, 并先后在国内刊物《中外公路》上发表了“软土地基路堤填筑施工监控实例”论文和《科技资讯》上发表了“袋装砂井软土路基处理技术”、“排水固结法在软土地基的应用”、“桥台C F G桩荷载分析试验”等论文。

3.3.4 桥梁施工

学习了连续箱梁的施工工艺要点, 先后在国内期刊发表了“后张法现浇连续箱梁施工控制”、“后张法2 0 m T梁试验实例”论文。

4 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总结

丰富的专业知识是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前提, 自任工程师职称以来, 我不断总结经验, 不断充实自我专业理论水平和实践施工能力, 加强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 利用业余时间在2005年和2006年通过考试分别取得了全国一级公路工程建造师和一级市政工程建造师执业资格证书。同时在2006年12月通过全国考试考入了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 在职攻读桥梁与隧道专业研究生。

一个人,然后,继续 篇3

躺在床上,塞上耳机,里面传来Rock,那一声声撕心裂肺的呐喊和强有力的节奏让我全身的血液都在沸腾。这半年来我变了太多太多,比如,突然之间,我喜欢上了Rock。喜欢上了里面的嘈杂和喧嚣。

原本想像往常一样的在里面寻找到片刻的安宁,但当里面的声音变得声嘶力竭的时候,我突然感觉到毛骨悚然,瞬间睡意全无,望向窗外,一颗星星也没有,只有月亮发出些许黯淡的光。

一叶说过,要是睡不着,就从1000倒数,一定可以做个好梦。我就真的这样做了,我梦见我在一步步地倒退,走着走着后面出现了一道悬崖,因为出于本能或者是来不及闪躲抑或是控制不了自己的意识,我掉了下去。惊醒之后,整张床为之一震。

今晚注定又是无眠之夜,抱膝坐在床上,看着发光的月亮,我感受到了一丝的嘲弄,即使是在晚上,它也能让所有人看见,不是吗?

我就像是一个被人抛弃在路边的布娃娃,一次次的挣扎,换来的却是行人投来的不解的目光,最后让自己更加地伤痕累累。我,是真的累了。为了不让别人看到我的狼狈,我一直都在逃避。我害怕那种赤裸裸的感觉,我承受不了那种空虚,我不敢再犯同样的错误,我再也不敢把内心真正的想法告诉任何人,每个人都是戴着面具生存的,我不知道在面具之下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我,害怕那种背叛!

你,我看不清

这次端午回家,让我原本冰冷的心骤地又降低了几度。

由于高三总复习的需要,我跑到了琴子家问她我曾借给她的书。我明明记得借了高一的数学书给她,但她却因为懒得翻而扔给我一句:“我的数学那么差,我都放弃数学了,怎么可能向你借?”最后在我强行要求她找的情况下,找出了所有我借给她的书,8本,其中包括那本数学书。还有一本她的历史书,我正缺,想问她借,但她却一把抢过来,说:“这本书,我一个字也没写,舍不得借,想留做纪念。”我向她说了句谢谢,转身回家,一路上,天下着大雨……

我终于明白,付出多少,不一定就能得到多少。琴子对我的态度,让我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了一种赤裸裸的利用。这就是我交的朋友?这就是昔日一起嬉笑打闹的朋友?

我硬是在家里待了四天半的假,我一直都在等待朋友来找我。但是,直到我走,我都是一个人,甚至连一个问候的电话都没有。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的知心话没有一句说出口。就连我最好的朋友一叶都没有来。我害怕了。我到现在依然还记得我和她一起转呼啦圈,一起逛街,一起唱歌的情景。我还记得在天台上她说的话:“我可以保证永远不会背叛你,但是我不敢保证我们以后的友情是否会像原来一样深。”

前半句她做到了,后半句的“不确定的保证”是不是会打上“否定”的印章?站在起跑线上,人生就像是一道射线,一旦发出,就不得收回。友情是否也如此呢?曾经懵懂的女生长大后就再也不会像曾经一样吗?时间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件太残酷的东西,面对这样的考验,又有多少人能一起走到永远,永远又会是多远?或许,是友情忘记了天长地久吧!我这样安慰自己。

我们,面具傀儡

我是一个有着灿烂笑脸的邻家小妹妹。这是我在别人心目中的形象。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一直都很忧伤,一直都很寂寞,一直都在伪装。歪歪和我一样,都是忧伤的和孩子。

歪歪说:“我们都是单翼的天使,我们愿意等待一个拥有另一只翅膀愿意和我们一同飞翔的人出现。”

我说:“我不喜欢等,那是一件折磨人的事。”

歪歪说:“我想死,这样活着好累。”

我说:“那是因为你没有找到你的牵挂,你不知道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你要学会在伤心的时候笑得更开心。”

歪歪说:“我们就像是两条在流浪的狗狗,满世界乱跑,只是为了寻找自己的肉骨头。”

我说:“我喜欢这个比喻。”

歪歪又喊大家交英语作业本了,我对着她尴尬地笑了。她瞪了我一眼,说:“你不要看我,我不会要你交的,你被开除了!”

我说:“我喜欢被人遗忘。”

歪歪没有再理我,我知道,我又说谎了,我是多么地害怕被人遗忘啊!不知道这是不是虚伪呢?呵呵……

我,一个人的眼泪

最近总是会在半夜里莫名其妙地醒来,睁开眼睛,四周一片漆黑,死一般地沉静。好冷好冷,于是就用被子把全身裹紧,但却因为太热而全身湿透。

我总是喜欢对别人说,我喜欢一个人,我习惯一个人。但那只是我逃避现实的借口。一个自我安慰的理由。真正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总是会有一种被吞噬的感觉,好怕自己就这样被淹灭。

现在是零点,我又失眠了,因为害怕,因为寂寞。听说凌晨是最接近灵魂的时候,我最后还是哭了,一个人静静地裹在被子里,坐在床上哭得歇斯底里。欺骗了自己那么久,我终于还是选择让自己再脆弱一次。

我感受着泪水划过脸庞时的灼热和瞬间过后的冰凉。我没有把它们擦干,而是让它们顺势掉在被子上,如针尖扎入,悄无声息,随后在棉絮里迅速地氤氲开来。人鱼落“泪”,化成一粒粒美丽的珍珠,那是因为它们用心在哭,当它们把心血哭完后,就会死掉。我们是用眼睛在哭,所以只能是“泪”。我不懂的是,心若不痛,又如何流泪?

最后,我还是笑了。夜晚的世界是那样地宁静,唯独我在哭泣,没有人听见,也没有人看见……

我,一个人继续

其实,秋叶离树并不凄凉……

人生如梦,亦是一场戏。“倚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这是我所喜欢的感觉。如鱼儿得水般游刃有余;如雪花飘飞般悠然;如雨珠坠地般悄无声息。不过分,不做作……就是最美的吧?

鱼儿应该是在水里游的,但水却总是那样地无情,如时光一样,不曾为任何一个人而停留。所以,我选择把水冻结成冰,把鱼儿永不衰老地冰封起来,也让那圣洁而又无力的童话躲在冰中,透明而模糊……

那一朵朵开放在草丛中的如指甲盖大小的小蓓蕾,没有星罗盘般整齐,却随意地点缀着。它们不是盆景,不受任何的束缚,它们做的是真实的自己,他们可以尽情地欢笑,随着微风左右摇动。懒洋洋的,让我想到了家门口小猫咪眯着眼睛晒太阳的情景,或许,这真的是一种享受吧!

做一朵粉色花蕊,不要太浓烈,不要太招摇。仰起脸庞,张开双臂,尽情地拥抱温暖的阳光。就这样淡淡地、淡淡地、让过去渐渐地沉淀,把它们埋葬在记忆的最深处。然后——甩甩头,酷酷地离开,脸上依然含着笑……

继续教育个人总结 篇4

在学校的认真组织下,通过一年来的学习,感觉既忙碌又充实,感受颇深,收获也颇多。在学习期间,积极浏览着相关的知识,用心体验感悟。本学期我时刻把工作与思考相结合,在思考中工作,在工作中思考,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正是教师的立教之本。

通过继续教育的培训,我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掌握了新形势下的先进教育理念,对推进素质教育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同时明确了素质教育的内涵和素质教育对教师任务的要求,以及如何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教学中除注意知识的准确性、全面性外,重点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入手,优化了教学过程,把由教师的以讲为主转变为学生的训练为主、由教师的成就感转变为学生的成就感、由教师的知识传播为主转变为学生的成果展示。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动机,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高涨的热情,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思维,以问引思,以理导思、以变发思,引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养成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教育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真正实现了素质教育。而且,解决了学困生的问题,实现了课堂上全员动起来,各有所得的目的,实现了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

生的各个方面的目的,实现了素质教育的宗旨。我从根本上转变了对教育的理解,对待学生的错误,有了更多的耐心和爱心,有了更多的宽容,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注意讲求方法和策略,与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从而使教育发挥出神奇的力量。

教师个人继续教育总结 篇5

程超云

现将我的个人继续教育总结如下:

一、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思想认识

新课改对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认真备课,撰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教学,努力做好教学工作。教学中,始终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丰富理论素养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不能只钻研教科书,还要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为此,我平时认真阅读《教学参考》、《新教育》等教育教学刊物,认真做好读书笔记,领悟书中的精髓,以拓展教育资源,力争做一名与时俱进的新型教师.三、加强培训学习

1、师德学习。我继续加强师德学习,自修学习《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我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努力成长为一名爱岗敬业的、受学生喜爱的教师。

2、远程研修。“重庆市2011年初中新课程教师远程培训” 短短6天,通过网络,我每天进行教学视频观摩、现场研讨、撰写作业、在线研讨、案例分析,直面各种问题和观点,互相交流,发表评论,分享心得。专家们的一次次精彩讲谈,优秀教师们的一个个生动的教学课例,都围绕课程改革与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主线,准确把握新课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和实效,促使我不断成长。

3、“国培计划”。很感谢辛苦为我们编制丰盛课程的专家和团队,让我收获良多,感悟颇深。杨豫辉教授主讲的备课五项基本功专题让我明白: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起点、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编写教案等环节的重要。还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实施、教材与课例分析、知行阶段在岗实践。“国培”让我真正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拓宽了思路,对新课程的认识与实践都有了一个质的飞跃。

4、听课评课学习。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听课、评课活动。我总是以名师为榜样,以身边好多优秀的老师为榜样,研究学习他们的长处,认识自身在教学上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我会把自己用心悟的教学原理通过最朴实的教育教学手段来进行实践。

四、重视反思实践

反思是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学参考书中的观点及案例,找出自己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教育后果。我进行“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思后实践”并且写好教学随笔和反思案例等,在反思中学习,在反思中进步,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总之,这一年的培训学习,我的收获不少。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高标准的师德,也要有先进的教学策略与方法,才能满足学生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这些都需要我们去努力、去学习、去实践。

2012年教师个人继续教育工作总结

陈永祥

通过本学期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现代教育观。

通过本学期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正是教师的立教之本,确立现代教育观。

继续教育培训内容多,涉及的知识面广。每一次培训,对我都是一种帮助和提高。具体收获如下: 1.通过一系列的师德培训,使我认识到,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容易,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必须注重细节,充满师爱,从细微处入手,充分了解、关爱每一个学生。学习一些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后,更加坚定了我从事教育行业的信心和决心。

2.时代在不断的进步、发展,对教师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提高个人教学水平,我认真学习新课标,领悟新课标精神,努力做好教学工作,保质保量完成教学工作。本学年,我认真的备课、编写教案,设计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有效的教学。在教学中我把学生放在首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听取了我校及专家的新课改培训,树立了课改意识,贯彻到了教学实践中。我充分认识到当前我国进行新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新课程改革,教师的观念改变是关键,首先要改变原有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模式,即改变以前“教师讲授学生接受"教师指导学生参与”的全新的教学模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

4.学习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使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今后我继续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为指导,转变教学观念个人工作总结,从规范入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加强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提高自身教学业务水平。.在教学中学习、反思。我认真教学,每月坚持写教学随笔和教学案例,在反思中学习,反思中进步。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才能使自己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有所提高。.多读书,读好书。认真阅读学校订阅的教育教学刊物,认真写读书笔记。除此之外,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多读书、读好书,领悟书中的精髓,吸取书中的养分,充实自己。

继续教育为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离不开继续教育。在今后的继续教育学习中,我将继续努力。

在学校教师阅览室借有书籍的老师,望在本周内归还书籍为谢!

2013-1-4

在学校教师阅览室借有书籍的老师,望在本周内归还书籍为谢!

个人继续教育总结2 篇6

通过本学期继续教育培训的学习,使我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业务能力等方面受益颇多。我深切地认识到为了更好的胜任新世纪的教育教学工作,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必须不断的全面提高自身素质,而现代教育观念的树立,正是教师的立教之本,确立现代教育观。首先要确立现代学生观,将“教师说学生听”,“教师灌学生记”,“教师管学生服从”的教育方法重新审视,转变为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重视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主体发展,所以在课堂上,我注重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实际去观察去体会,增加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机会,鼓励学生多思善问,敢于质疑争论,促使学生动脑、动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表达能力。使学生逐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教师不仅要使学生会学,还要使学生乐学,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要贯彻启发式教学,最大限度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从“一言堂”、“满堂灌”中解放出来。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上好每一节课,还要增强教学艺术的感染力,使学生接受教师情感与情绪的表达,接受教师人格魅力的影响。

通过一年来的学习,本人的继续教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本个人继续教育总结如下:

一、基本功培训1、2005年4月份,参加了《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成绩合格。

2、2005年7月份,参加了国家人事部考试中心举办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报考的三个模块成绩均优秀。

3、2005年7月份,参加了市电大举办的《因特尔未来教育培训》,经考核成绩合格。

二、业务学习

1、听取了我校及专家的新课改培训,树立了课改意识,贯彻到了教学实践中。

2、学习了各种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

3、论文科学课改对传统实验室的挑战及对策在武汉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杂志2005年第四期发表。

使我深切感觉到,做为一名教师,不仅要有崇高的奉献精神、高标准的师德,也需有先进完备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由于本人的工作经验不足,在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以及对教材的理解都不够透彻。通过因特尔未来教育的培训,使我在教学工作中能“因材施教”,对学生能给予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中的关心,认识的点拨,思想的疏导。并能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满足他们求发展、求进步的需要,并且能悉心研究每位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不遗弃,不淘汰任何一个学生,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发展牢牢打好各方面的基础。

美国本科教育“个人专业”的启示 篇7

美国是一个高度分权的国家。在高等教育中, 来自于欧洲的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理念根深蒂固。专业设置作为高校一项重要的学术工作, 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高校自己的事务, 高校在自己的专业设置上具有充分的自主权[1]。这样, 美国不但没有中央统一、强制全国高校都要执行的学科专业目录, 从而形成了各个高校在专业设置上的个性和特色, 而且这一体制也为高等学校创新专业设置、满足市场多元需要、促进人才的个性化、多元化培养提供了空间。

在美国, 存在一个类似于我国专业目录的指导性课程计划分类标准 (Classification of instructional programmes, CIP) , 它是由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研究开发并由联邦教育部颁布, 广泛应用于教育部的各部门和其他政府机构, 并被高等院校所接受, 在收集、报道、整理有关学科专业目录资料, 指导教育规划、资源配置以及教育整体布局等方面发挥作用[2]。但是美国的这一“专业目录”却没有我国专业目录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对高校的控制力。CIP不是规范性文件, 而是国家信息服务的一种方式。CIP特别强调自己所使用的代码和名称是“标准的统计工具”, 反映的是当前的实际情况, 而不是官方承认或许可的学科专业的目录;名称和代码的增加、删减与移动, 反映的则是自上次分类标准修订后学科专业设置上的实际变化[3]。在美国, 高校也并没有严格遵守“专业目录”, 而只是在其指导下, 自己确定专业设置的名称和方向, 同一学科领域内各学校专业设置不同, 同时也存在大量的五花八门的跨学科专业。

在这样一个宽松的专业设置环境下, 美国高等学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了充分吸引学生, 满足学生的特别学术兴趣,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创新人才和适应市场需要的人才, 不但由学校公布了大量的专业供学生选择, 还允许有特别需要的学生自己提出个人的学习计划和课程组合, 发展个性化的专业和学习方向, 这就是个人专业 (Individual Major, IM) 。个人专业不仅是一个专业种类, 而且还代表着一种专业设置和管理的不同体制, 更是一种关于“专业”本质的不同理念和认识。认识个人专业对于我们认识和改革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专业制度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美国高校个人专业的发展过程

在美国各所高校关于个人专业的介绍中, 个人专业一般被定义为高校为满足和实现学生的特定兴趣和学习目标、允许学生在学校已经公布的专业之外发起、提出、设计的新专业。这一专业为那些不能在学校已设置专业中满足其学术兴趣、实现其发展目标的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发展的个性化选择。在美国, 大多数高校的本科教育中都提供了学生发展个人专业的机会。个人专业是美国高等教育中专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一位学生而言, 确定专业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之一, 也是人生重要的十字路口之一。对于高校而言, 批准一个个人专业也是一项非常严肃、需要仔细思考、反复研讨的学术事务, 既要保证学生兴趣的满足, 又必须保证课程结构的科学性, 还要满足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因此一个个人专业的提出和实施不是一个简单的、轻率的选择, 而是要经由复杂的程序、涉及多种机构和人员的审慎行动。尽管不同个人专业的情况因学科性质和学校校情略有不同, 但个人专业的发展过程在总体上还是基本一致的。一般来说, 这一过程要包括确定兴趣、发展设计个人专业、提出申请、审核与批准、执行与修改等诸多环节。下面以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文理学院 (the College of Letters&Scien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的个人专业为例, 简要介绍一下美国高校中个人专业的发展过程、步骤[4]:

(一) 明确兴趣和目标

个人专业是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化兴趣、需求和发展目标的, 因此确定专业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明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人生目标。一般来说, 各高校不鼓励学生轻易地申请个人专业, 因为一个个人专业的提出在一定意义上是一种学术冒险行动。如果学生无法完成其个人专业的所有课程, 或是课程结构最后证明是不合理的, 那这对于学生个人和学校本身都是极大的资源浪费。所以各高校在学生申请个人专业之前都希望学生谨慎明确地确认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并要求学生尽量在学校已设专业和已批准的其他个人专业中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

美国本科教育普遍实行通识教育, 因此专业确定比较晚, 大部分学生在第二学年结束之前才确定专业。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 当学生需要确定专业时, 学校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校方设置专业的简介并尽量在其中选择自己的专业。如果学生不能在这些专业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专业, 他们可以把那些培养目标及学术领域令其感兴趣的专业记录下来, 即使这些专业还不能完全符合他的兴趣, 还是最大限度地在这些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寻找最接近他兴趣的课程。然后, 学校建议学生可以请教那些看起来与他自己有同样学术兴趣的教师, 这些老师经常是他感兴趣的课程的授课教师, 学生还可以在咨询处 (Advising Service) 与专业前顾问教师 (pre-professinal adviser) 或职业生涯顾问 (Career adviser) 谈谈, 探讨他们自己的学术兴趣与专业或生涯目标的关系。

学校还要求学生仔细考察一下过去已经得到批准的个人专业, 确定是否存在能满足他们特定需要和兴趣的个人专业, 或是能够对他们提出新专业有参考价值的个人专业。这种考察还可以扩展到其他学院或大学, 以确定是否存在与学生兴趣相似的专业, 然后在本校寻找最类似的专业或课程计划。

(二) 发展个人专业计划

当学生决定要发展其个人专业时, 他需要初步确定专业课程和专业名称。在学校开设的课程中, 学生可以将那些打算包含在自己学习计划中的课程列出清单, 并且根据课程名称或学术领域进行分组, 初步形成一个结构性的课程计划, 并尝试性地确定一个专业名称。这个专业名称要求能大致反映所选择课程的内容, 并且能精要地概括课程计划的中心主题。学生必须就其组合的课程计划的主题和他们自己的教育目标形成一个书面的说明, 其中要特别说明他们所形成的课程计划如何能够实现他们的发展目标。然后, 学生可以从开设了他们选择的课程的院系中选择两名教师作为他们的顾问, 并把已初步确定的课程计划和书面说明提交给顾问教师, 请求后者为个人专业的发展和实现提供帮助。一般来说, 学生应该选择其课程计划中最核心课程的授课教师作为他们个人专业的顾问, 并且指定其中来自于文理学院的教师作为首席顾问, 另外一位作为第二顾问。顾问教师都必须是学术委员会的成员 (Academic Senate) 。学生要与顾问教师进行商讨, 以确定他们所选择的课程是否合适于他们的兴趣, 课程计划中是否还有课程需要增删修改, 顾问教师是否认同这种课程计划, 课程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他们的的目标, 是否有必要加入学位论文、独立学习课程和实习等等。

在完成上述步骤后, 学生可以约见文理学院院长办公室的一位顾问, 这位顾问将会对学生们的课程计划进行一般技术性修改, 如有必要, 也可能指引他们向其他教师咨询。

(三) 提出申请

当课程计划得到了顾问教师们的批准后, 学生就开始填写个人专业申请表格。在向学院提交其申请时, 申请表格还必须得到学生个人专业顾问教师的签名和同意支持。学生在提交申请的同时还要提交一份个人陈述 (Personal Statement) 和顾问教师填写的个人专业评价表。个人陈述主要是介绍申请者的教育目的、个人的或专业的目标以及所选课程之间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在陈述中, 学生还要对课程计划中的任何可能与个人专业看起来不大相容的课程进行申辩。如果已经存在与他们所申请的个人专业相似的专业, 那他们还要在陈述中解释为什么他们的目标不能在已经存在的专业中得到实现。而个人专业评价表则主要是顾问教师对该个人专业的新颖性、对学生的合适性、内容的科学性等方面进行的评价。

如果学生提交的个人课程计划中包含了那些注册学生数过多或者有专业限制的课程, 学生还应该与相关院系咨询, 以确保他们能够选修到那些课程。

(四) 审核与批准

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文理学院, 院方专门设置了一个个人专业教师委员会 (The Faculty Committee for Individual Majors) , 对学生所提交的个人专业申请最后做出是否批准的决定。该委员会由5名教师代表和一名学生代表组成。在5名教师成员中, 至少有4名教师必须分别来自于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心理科学和生物科学。学院的一名助理院长列席委员会, 但没有投票权。委员会实现一票否决制, 只有在全体成员意见一致时, 委员会是否批准个人专业申请的决定才能有效。如果意见不一致, 个人专业申请将会被提交到学院的执行委员会进行最后处置。在某些情况下, 如果学生同意修改某些个别指定内容, 教师委员会会批准个人专业申请, 有时该委员会也可能要求进行较大修改, 并且建议推迟申请。

个人专业教师委员关于个人专业的评价标准主要有:申请的个人专业是否能代表一个已确认的学科或学习领域;申请者的兴趣和目标是否能够在已经存在的专业中得到满足;学习计划是否具有严肃的学术性, 是否与其他专业在学术性标准上相一致;课程计划是否具有内在一致性, 课程之间是否是互补相关并且形成一个统一中心;是否包含了合适的理论和方法课程等等;学习计划看起来是否领域分得太散或太窄、太专业化;个人的陈述和课程选择是否相关;个人申请的课程计划是否适合于实现其目标, 或者是否有其他的专业更适合这一目标;专业名称相对于课程计划是否合适, 是否与学院里设置的其他专业相一致;课程计划在技术上是否正确, 譬如学分要求或学分限制等等。

(五) 执行与修改

得到批准的个人专业被看作是一个经过精心建构的、平衡的课程整体。当学生接受了批准过的个人专业, 就意味着学生必须全心致力于完成这些专业课程并实现其专业目标, 因此, 除非出现了所选课程被取消开设, 或者课程开设上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和冲突等之外, 一般来说, 学校不鼓励学生在其个人专业得到批准之后再进行任何改变和修改。在上述那些情况下, 学生必须向文理学院院长办公室提交修改个人专业的申请和顾问教师的书面证明或支持, 并详细解释修改原因。一般来说, 选择替换课程, 而不是删除课程, 更容易得到批准。

三、美国高校个人专业的发展背景与特点

美国高等教育中的个人专业并不是个别高校的特例, 而是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大量普遍地存在。在大部分高校中, 它们被称为个人专业, 在其他一些高校则被称为独立学习计划 (Independent Studies Program) 或未明确专业 (undeclared major) 。个人专业的普遍出现, 具有深刻的理论、思想基础和实践的、时代的背景。

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大学理念的发展是个人专业出现的理论基础。20世纪初, 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以其强调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中心地位和权利, 成为教育理论中“学生中心论”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理论基础上开创了现代教育理论。这种新的教育理论是建立在美国长期以来根深蒂固的个人主义和学生中心的教育哲学基础上, 成为个人专业在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的思想背景。另外, 在高等教育史上, 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代表着现代大学、现代大学理念和制度的肇始。美国高等教育深受德国大学的影响, 德国大学中的教学自由理念和制度也从19世纪后期开始被移植到北美洲, 并与美国本土的实用主义结合, 以新的形式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得到延续。如1869年,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艾略特在哈佛推行本科生选课制, 1872年哈佛又开始实施学分制, 并很快带动美国其他高校实行选课制和学分制。个人专业作为“学的自由”的重要表现, 体现了现代大学教学自由的理念和精神。

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个人专业发展的深厚现实背景。美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实际上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 二战后得到快速推进, 并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期”。高等教育大众化在三个方面为美国高校个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土壤:第一, 由于在大众化时期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扩大, 学生群体相对于精英高等教育时期在素质基础、兴趣爱好、人生理想、就业目标和教育需求等多方面出现多元化取向, 这种多元化的取向是校方无法完全预测和满足的, 从而要求高校为学生提供进行个人专业设计的机会。第二,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其实也促进了高等教育市场的竞争, 不同高校为了包括生源在内的各种教育资源展开激烈的角逐。特别是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和政府拨款的锐减, 高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为了获得优质的生源或是足够的生源, 培养优秀人才, 各个高校都需要努力贴近学生的需要, 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课程、专业, 以在竞争中赢得优势。第三,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 高等教育的消费主义思想越来越把学生看作是“上帝”, 这也为作为“消费者”的学生有权决定自己的学习、要求获得更好的服务提供了理由。

科学、经济发展的新态势是个人专业发展的广阔时代背景。二战以来, 现代科学经历了一个飞跃, 由小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 科学知识爆炸、更新速度加快, 科学发展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 这种科学发展趋势在高等教育中产生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建立在整体知识观基础之上的大学课程思想在美国高等教育逐渐占据主导地位[5]。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的学科逻辑下的专业设置已经不能满足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需要, 大量的跨学科知识、技术和岗位要求跨学科专业、课程的开设和跨学科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科技发展, 使得社会人才需求的种类更加多样, 对于跨学科人才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 个人专业在美国高等教育中得到快速发展。总的来看, 美国的个人专业具有如下特点:

1.个人专业是学生发动、设计, 以兴趣和发展目标为导向的专业。个人专业是由学生自己提出、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目标进行设计的课程计划或学习进程。在这一过程中, 学生是提出、发展和完成专业的主动者, 不但兴趣、学习目的、发展目标是由学生确定并清楚表达, 而且专业名称的确定、专业的申请都是由学生完成;不仅课程都是由学生挑选、设计的, 而且即使是顾问和委员会的任何决定都必须得到学生的同意。所以说, 个人专业是学生自己的专业。

2.个人专业是个性化的专业和学习进程。几乎所有允许个人专业的高校在介绍时都指出, 个人专业是为具有特别兴趣和目标的学生提供探索特定领域的机会, 是在学校已经设置的专业之外、由学生创新提出的专业。没有具有完全相同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的其他个人专业, 每一个个人专业都具有专业新颖性。这种新颖性不仅是指学生学习的课程之间的个性化差异, 而且还是指要在学习的核心领域、发展目标、知识能力结构等方面形成一个相对独特的整体性, 与已经公布的正常专业和已批准的其他个人专业有较大差别。

3.个人专业是跨学科、跨系的专业。一般来说, 个人专业是围绕学科交叉、行业交叉的领域形成的, 因此其课程就来自不同的学科, 授课教师也就来自不同的院系。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的个人专业就明确规定个人专业的课程必须由二个以上的系开设[6]。在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文理学院和农业与环境科学学院, 其已经批准的个人专业有非洲文化、政治与发展 (African Culture, Politics, and Development) 、基因保健 (Genetic Health Care) 、工程管理 (Engineering Management) 、体育经济学 (Sport Economics) 、媒体时尚 (Fashion in the Media) 、农业植物种类学 (Agriculture Ethnobotany) 、酒业酿造与营销 (Winemaking and Marketing) 、农业教育学 (Agriculture Education) 、文化城市设计 (Culture Urban Design) 、动物科学与政策 (Animal Science and Policy) 、国际酒业商务 (International Wine Business) 等。很显然, 这些专业很难被划归传统的单一学科之内, 它们大多聚焦于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交叉地带, 涉及到二个以上的行业[7]。

4.个人专业的提出和批准是严肃的学术事务。专业的设置是学生知识、能力结构的设计, 是对学生学习进程的计划安排, 对于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个人专业是为了满足学生的个性需要, 但是个人专业的管理却是非常严肃的。学生提出的个人专业并不都能得到学校批准, 个人专业的发展和形成要经过严格的程序。个人专业不是学生单凭兴趣爱好提出的, 它还需要顾问教师的帮助并且得到他们的支持同意, 最后还必须经过教师委员会以及学院委员会等不同学术单位的严格审查。而且在个人专业的实施过程中, 任何对课程设置的修改都必须得到顾问教师和委员会的批准才能生效, 有的高校甚至还规定了当修改达到三次之多时, 个人专业就需要重新提交和审核。

5.个人专业不是课程的自由松散组合, 它还是一个经过科学架构, 有逻辑、有结构的课程整体。首先, 所有高校的个人专业都要求学生必须围绕一个中心领域 (concentration) 或集约焦点 (focus) 组织课程、发展专业;其次对于个人专业的课程还有结构上的明确规定, 不同水平层次、不同院系开设的课程要分别达到一定数量。如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文理学院的个人专业要求课程分为数量不等的初级预备性课程 (Preparatory Subject Matter) 和45-54个单位学分的高级深度课程 (Depth Subject Matter) , 其中后者中必须有不少于30个单位学分是在文理学院内部取得等等。又如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分校文理学院对个人专业要求修满36-40个学分的课程, 其中在一个系里修满的课程不能超过24学分, 20个学分的课程必须是中级或高级水平等等。在威尔斯利女子学院, 其个人专业要求必须是围绕着一个特殊的中心领域构建, 完成个人专业的学习必须能够利于学生在其兴趣领域内知识、技能的积累性发展, 其课程必须包括高级水平的理论课和方法课等[8]。

四、来自个人专业的启示

在我国, 今天的专业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仿照前苏联建立起来的。与当时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 我国的专业制度一开始就带有计划控制的色彩:国家不但颁布了具有法令色彩的《专业目录》, 根据学科划分确定专业划分, 作为国家对专业的权威认定和高校设置专业的基本依据[9], 而且国家还以计划的形式设定控制了高等学校的专业设置、生产建设部门的专门人才需求的种类和知识领域的划分, 以一个权威、统一、固定和有限的《专业目录》来规范知识、教育和社会生产等各个领域;其次, 整个高等教育系统都是围绕着专业进行设计而形成的, 专业是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组成单位和细胞。政府按照国家经济、文教、政法等各方面建设的需要, 确定人才的种类和数量, 决定全国高校应该设立的专业, 然后结合师资、设备条件, 形成高等教育的一定的专业, 再在相近性质的专业基础上组成系, 然后在相近性质的系的基础上组成单科类的高校, 这是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模式[10]。同时, 专业还成为国家管理高等教育的直接工具和抓手, 各种行政指令和指标均直接与专业联系在一起;最后, 不仅高校的人才培养是以专业为固定单位进行, 而且在一段时间里, 高校一切资源的配置都是以专业为平台进行的, 专业成为拥有各种资源的实体“王国”。显然, 这种专业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小科学时代和精英高等教育时代的产物, 在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但它不能很好适应今天市场经济时代、大科学时代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要求。这一制度只是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 至今天已存在着严重的问题, 亟待改革。美国高校的“个人专业”是与美国高等教育整个体制相适应的, 当然不能完全照搬地引入我国, 但是它所揭示的专业思想对我们认识和改革我国高等教育的专业制度具有特别重要的启示:

1.专业就是组合 (programe) , 在本质上是知识能力的组合, 在形式上是课程的有机结合。从个人专业的申请和实施过程来看, 专业其实就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特定兴趣而将一组特定的课程组织起来的集合。当然, 组合的课程并不是自由散漫的“乌合之众”, 而是围绕一个集中的领域有机联系在一起, 课程是依一定逻辑进行选择和安排的。专业起始于个人需求, 对应于社会需求, 个人需求多种多样, 社会需求也是千变万化, 因此专业课程组合的逻辑也是多种多样, 课程组合的方式也是灵活的, 而不是固定的。在这种情况下, 专业既不是一个权威固定的人才培养单位, 也不是一个进行资源分配的平台, 更不是进行教育管理的基本单位和人财物独立的系统。

但是在我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专业制度中, 专业是由国家权威发布的专业目录统一确定, 专业在时间上是固定的, 人才培养难以及时地反映市场需求;在空间上是统一的, 不同高校专业设置大体相同, 同一专业则高度趋同, 这样造成了高校人才培养“千人一面”缺乏特色、大学生就业困难等问题。而在高校内部, 不同专业 (或以专业为基础的院系) 拥有相对独立的教师学生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 成为独立的资源实体[11], 不同专业 (或院系) 之间不能进行人财物等要素的流通, 专业 (或院系) 作为资源实体降低了资源利用效率, 阻断了跨学科、跨院系、跨专业的学习、教学和研究, 降低人才培养和科研质量。显然, 改革我国现今呆板的专业制度, 首要就是去除专业的固定性、神圣性, 回归课程的组合, 增加课程组合和专业设置的灵活性。

2.专业不应是学科的细分, 而是围绕特定领域组织的知识能力结构。在我国, 传统的专业设置是建立在学科划分的基础上, 专业是学科之下的亚学科, 专业一般都是特定学科的专业, 专业的增加就是对学科更加细致的划分。现代科学发展越来越表明, 学科分设是对整体世界的机械切割, 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整体系统世界的本来面目, 建立在学科机械划分及再划分基础上的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其实并不是对世界和社会人才需求的正确反映, 大量的社会实践和工作岗位是跨学科的, 纯粹的单一学科实践和工作岗位几乎是不存在的。

今天的科学进入大科学时代, 科学发展呈现出学科交叉、知识融合的趋势, 高等教育大众化也改变了精英时代培养作为社会精英的理论研究型人才的目标, 而要更多关注传授普通大众生产生活技能、满足个性兴趣发展的需要。显然, 以学科划分为逻辑的专业设置已经不能完全适应今天的人才培养要求了。今天, 在高等教育专业确定的问题上, 我们除了要考虑学科划分之外, 还不可避免地要考虑到两个问题:一是个人的兴趣, 另一个是社会实践的需要。根据后两者所确定的专业往往并不是单一学科内部的专业, 而是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学科, 培养的是行业交叉岗位所需要的人才。当然, 高等教育培养的是专门人才, 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必定要有一定的集约。但是这种集约的领域再也不完全是单一学科内的领域, 而是可以依照个人兴趣和社会需要确定的特定跨学科领域。个人专业告诉我们, 专业的设置不一定是学科划分逻辑下的结果, 专业可以是个人特定兴趣和目标下的特定领域。只要围绕特定的中心领域, 科学合理地组织课程, 就可以成为专业, 这不但为满足学生兴趣爱好、促进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平台, 而且还为社会实践培养了所需要的跨学科人才, 增强高校人才培养特色。显然, 个人专业代表了一种新的专业观。

3.专业设置是相关利益主体协调、权力共享的产物。专业设置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三个利益主体:学生、高校和政府。首先, 学生与专业联系最为紧密。任何专业都是学生的专业, 都是提供给、服务于学生的。任何学生都是某一专业的学生, 学生是根据专业、在专业中学习的。专业人才培养是否合理首先就是要看专业是否贴近学生的需要和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 在专业的确定中, 学生应该具有重要的地位。其次, 专业也是高校的专业。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关系到高校的办学声誉。专业作为高深知识和专业能力的有机组合, 其设置确定是一项复杂的学术工作, 必须要求高校和教师发挥其智力优势和学术水平才能得以保证其合理。最后, 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为了满足社会人才需求, 专业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发展、国家富强和民族兴旺息息相关, 特别是在今天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 国家之间的竞争已经日益体现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竞争上, 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承担了更多的与社会、国家、民族和未来紧密相关的责任。同时今天的专业人才培养也需要国家和社会进行大量资源投入, 因此, 政府在专业的确定中也具有重要的话语权。由此可见, 专业的设置确定需要学生、高校和政府三个主体的协调, 专业设置的权力也必然要求三个主体的共享。但是我国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 在社会本位的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 专业设置的权力集中于政府, 而且是中央政府。不但政府制定专业目录, 而且各个高校在这一目录框架范围内自由设置本校专业的空间都非常小。在这一过程中, 不但作为专业设置直接服务的对象——学生被排除在外, 专业设置的学术主体、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机构——高校和教师也被排除在外。政府几乎垄断了专业事务的全部权力, 以统一性代替多样性, 以计划取代市场、以行政逻辑取代学术理性、以社会利益替代个人利益, 传统的专业制度到今天暴露太多的问题, 如专业设置死板、高校人才培养缺乏特色、人才培养缺乏创新能力、科技发展乏力、与市场需求相脱节、就业困难等等。

在美国, 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与调控的权力是由多个主体共同协调行使[12], 其个人专业则又特别典型地反映了在专业确定问题上政府、高校和学生之间的协调和权力共享。专业由学生根据兴趣、发展需要和目标来发起和申请, 由代表学术权威的教师和委员会来提供建议和进行审核, 保证了专业的科学性。在这个过程中, 政府的作用虽然表面上难以看出, 但是通过行业性的专业认证评估、院校评估以及法律、财政等杠杆调控可以得到体现。比较于美国的个人专业的发展,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专业制度到今天需要变革了, 我们需要赋予学生和高校更多的专业和课程权力, 政府要从专业事务垄断者的角色中退出来, 其作用不再表现为提供权威的专业目录清单, 而是要制定严格的专业设置和评估的标准, 督促高校和学生合理、科学设置、确定专业。

4.跨学科的专业是解决当前我国专业困境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市场经济和高等教育大众化本身的发展, 社会实践需要的人才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种类会不断增加。这一点可以从美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专业种数的变化得到证明:从1985年的431种增加到1990年的912种, 5年中增加了491种, 增幅为113.92%。到2000年, 这一数字又被刷新到1358种, 10年间又增加446种[2]。但是在这种趋势下, 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起来的专业制度今天却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尴尬境地:一方面, 随着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传统学科逻辑下的专业不断在学科下纵向细分, 从而使得专业数目不断增加, 到1980年, 我国高等教育专业总数达到了1039种[13]。但是这种建立在学科划分基础上的专业, 其数目的增长其实也就是对学科更加细致的分割, 从而造成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薄、口径窄、创新不足和发展乏力等问题, 严重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 为了适应科技和生产发展的新形势, 拓宽专业基础和培养口径, 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高等教育需要不断合并专业, 促进学科交叉, 减少专业数量。但是在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 专业数目的减少却又造成了人才培养类型和规格的减少, 难以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要, 从而造成千校一面、千人一面、重复建设和就业困难等问题。例如, 与发达国家相比, 为什么我国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在高等教育入学率还不是太高的情况下就如此严重?究其原因, 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我国的专业制度。有研究表明, 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并不是通过改变专业目录, 增设新的专业种数来实现, 而是以专业种数不变、增加专业布点来吸纳更多的学生[14]。从1998年到2005年, 我国高校本、专科的专业种数从779个减少到586个, 减幅为24.78%。而此时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则从340.88万人增加到1561.78万人, 增幅为358.16%, 在这两个数字相反变化的同时, 我国高校各专业平均学生数从4376人增加到26652人, 增幅超过509.04% (1) 。显然, 因为专业目录制度限制了专业种类的增加, 所以同一专业学生数的剧增造成了相同人才的重复培养, 从而加剧了就业的困难, 而社会需要的其他专门人才又不能在高校中得到培养, 从而造成了结构性失业。当然教育部鼓励各高校在设置同一专业时可以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 但是实际上看, 高校之间的模仿跟风造成了校际同一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目标的趋同度非常高。这也就是说, 因为专业目录的限制, 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原有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复复制和同类放大过程, 而没有因应大众化时代学生需求、个性和市场需求多样化增加人才培养的多样化、个性化, 从而造成了特定类型和规格的人才的重复培养和其他类型规格人才的稀缺。显然, 要解决我国专业制度当前的尴尬困境, 我们需要找到一种新的专业机制, 这种机制既要保证专业种类和数目不断增加以满足社会和学生多元需求, 又要防止专业在学科逻辑下的进一步细分和封闭。

如上所述, 增加专业种类就是要增加课程的组合方式。这种组合从根本上是要适应市场的多元需求和学生的个性需求。而为了避免专业在学科下的细分和封闭, 我们需要根据实际的需要, 扩大组合的视野, 增加跨学科、领域的组合, 从而在增加专业种类的同时保证专业培养的宽口径和厚基础, 在满足市场多元需求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这样, 我们要做的就是改革传统专业设置的学科思维, 寻找一种有利于课程跨学科自由组合和专业创生的新机制。个人专业正是通过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 在不同领域科学自由地组织课程, 发展跨学科的专业, 从而满足了市场上丰富多彩的人才需要, 这对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美国2000年版的“专业目录”中, 不仅单独设置了交叉学科群和文理综合学科群, 而且每个学科群内部都专门设置了交叉学科。可见, 设置交叉学科和跨学科专业是解决当前我国专业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摘要:美国高校中普遍存在着“个人专业”。个人专业是在学校公布的专业之外, 由学生个人发起申请并进行课程设计的, 以满足其独特兴趣、需要和发展目标的个性化、跨学科专业。美国本科教育中的个人专业对于认识和改革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专业制度具有重要的启示:专业仅仅是课程的组合, 而不是固定的人才培养单位和平台;专业是围绕特定领域组织的知识能力结构, 而不是学科的固定划分;专业设置是多个主体的协调和权力共享, 而不是政府的权威决定;跨学科的专业是是解决当前我国专业困境的重要途径之一。

继续教育个人总结 篇8

摘 要:柯蒂斯·邦克(Curtis Bonk)现任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育心理学和教育技术学教授,同时兼职于印第安纳大学情报学院,美国国防部以及陆军研究所的“高级分布式学习(ADL)”实验室的资深研究员,印第安纳大学的学习与技术研究中心(CRLT)的创始成员之一,CourseShare创始人。

邦克曾获印第安纳大学信息技术协会数字化新星奖、美国远程学习协会最佳成就奖、印第安纳州远程教育教学创新奖。2012-2016年,他连续五年被Education Next 及Education Week杂志评选为教育领域的卓越贡献者。2014年荣获远程教育领域Mildred B. 及 Charles A. Wedemeyer远程教育优秀实践奖和杰出贡献奖。在2015年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夏季国际学术研讨会期间,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国语大学共建的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学者对柯蒂斯·邦克教授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柯蒂斯·邦克教授强调教育技术的研究应该着重人的发展与变化,教师应该反思技术在高阶能力培养上所应该发挥的作用,指出技术可以通过提供更多最新信息、众包以及国际合作的方式提高教与学的质量,认为整合不同的理论以创建学习环境是混合式学习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混合式学习;MOOCs;国际合作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1-0021-05

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尊敬的邦克教授,作为学习技术领域的一位权威专家,近年来您在世界各地演讲达1000多次,发表和编著了300多种出版物,主题涵盖在线教育、混合式学习、大规模在线课程(MOOCs)、大规模多人在线游戏、Wiki图书、博客、开源软件、协作学习技术以及同步和异步计算机会议等各个方面。您能向我们介绍下您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与兴趣吗?

柯蒂斯·邦克:我目前主要关注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我的团队正在研究国际合作、国际项目中,国际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学习。包括教师应该如何开发课程?如何对教师进行培训?如何让教师使用技术去实现这类的教学?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二,我关注生活的改变。开放教育资源或慕课的使用,是否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改变?他们的能力是否产生了变化?是否能够获得新的工作?是否拥有新的职业生涯?我是从人的发展这个更大的角度来看,而不仅仅局限于测试分数。另外,其中还有一部分是关于挑战、成功、挫折、目标等话题,以及使用开放教育资源给生活带来变化的故事。在这些方面,存在的障碍是什么?有哪些挑战和困难?哪些事情会产生帮助?目标是什么?他们希望从那些免费内容中学习到什么?

第三,我们在做一些语言学习研究,尤其聚焦第二语言的学习。我感兴趣的是人们如何使用Livemocha、ChinesePod、italki、Babbel等现有的工具,进行免费的语言学习与沟通。还有,人们在使用这些工具时的偏好是什么?

第四,我也进行混合式学习环境方面的研究,关注中国、英国、美国和韩国之间的国家性差异以及混合式学习在企业环境的应用。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四个方面,我还做过游戏化、协作技术、以及在线学习的动机激发和保持方面的部分研究。

上述是我的一些主要的研究方向,但我最感兴趣的是技术使用过程中的教学法,即怎么运用技术进行教学。不注重教学法而就技术谈论技术,这种讨论已经进行了几千年。我们需要反思技术带来的益处是什么、针对的对象是谁、扮演什么样的角色、为什么要使用技术。技术的发展令人兴奋,但这仅仅是第一步。我们需要深思如何将技术与教育整合。我已经出版了一些信息技术与教育整合方面的书籍,这个主题值得探究。

另外,我认为,与当今技术的结合的教师培训与专业发展,会是一个重要领域。在所有领域,都可以发现混合式在线学习,令人振奋。这个话题已经不再是教育技术专业人士间的对话,而是从人类学到动物学各个学科的人士都对数字化学习、在线学习、混合式学习、慕课充满兴趣。对我们这个领域来说,这个时刻真是激动人心,我们产生的影响可能不再只局限于我们的研究领域,而极少研究领域能够像我们这样普及。问题在于,大多数人都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而且缺乏这个领域的带领者。

中心:除了您刚刚提到的几个发展领域,您认为教育信息化领域的哪些研究主题将会在未来几年成为研究热点?

柯蒂斯·邦克: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值得关注的主题:技术评估、版权、抄袭和质量问题等。质量问题值得关注,尤其是内容质量、评估、抄袭和版权等问题,但是这些都不是让我兴奋的主题。

我们真正需要什么?我希望能够推进动机激发和保持方面的工作。如何让人们在浏览过课程后继续留下来学习?如何让人们完全参与其中?如何让人们有所收获,能够匹配不同的课程经验,整合为个性化的内容,而不只是零散地组合一次性的免费课程?如何理解你所做的事情?如何将你所完成的事情进行档案留存?这就是我所看重的研究需求——聚焦完整的人。这又回到了我提到的人类发展、生活改变的观点,即不考虑大家注重的考试成绩,而是关注怎么改变人们的职业生涯、找到新的爱好、从家人那里得到新的尊重,或者获得新的目标或愿景。于我而言,这些比关注那些细微的、变化不大的研究问题更为重要。我认为,需要研究人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人的学习。

在美国,有一个新的心理学术语称为“坚毅”,这意味着当生活遇到困难时,可以持续努力下去,能表现得更好。宾夕法尼亚大学目前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拥有坚毅品质的学生会拥有更好的表现。那些出类拔萃的学生,往往倾注时间专注于所做的事情上,而不是时不时看手机、查邮件、上网。他们能够专注,会想尽办法以有效和有意义的方式,分配自身的注意力。我们的研究也需要转为关注注意力、专注力、学习技巧等,因为学习正在发生变化。我们需要研究多任务情境下的思维变化,这会十分有趣。

中心:教育信息化的关键在于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您认为哪个方面是最重要的?

柯蒂斯·邦克:我认为,需要让教师反思技术与教育整合方面所取得的进步程度。比如,当需要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时,教师能知道如何进行头脑风暴法、自由写作或其他激发思维的活动。当培养批判性思维时,教师能够利用技术开展比较、对比和分析的活动。时间线、分类、概念图、思维导图都是功能强大的工具,同时也很简单。我们需要想办法让教师们能够获得所需要的示例、建议与帮助,比如,通过提供做维恩图、比较和对比图、流程图、时间线、分类的例子,帮助他们将想法可视化;还需要提供运用的机会,使其接受培训后对所完成工作进行反思,并思考下次怎样进行调整。

中心:您也提到让教师开展混合式学习的难度较大。如何帮助教师解决这个问题?

柯蒂斯·邦克:教师发展共有六个阶段。第一步是认识;第二步是抗拒,人们认为自己做不到,没有人想要去改变;第三步是了解,了解哪些是可能的;第四步是使用,最终使用新的方法、事物去做了某些事情,这是创造的一部分,做那些看到甚至没有看到的事情;第五步,共享,产生然后分享;第六步是贡献,成为贡献者与其他人分享,终于不再抗拒,可能还对其他人进行培训;如果还有第七步的话,那会是评价。其实评价应该贯穿在每一步步骤中。然后这个循环还会继续。在我的新书《在线学习动机与激励:TEC-VARIETY 模型——激励和留住在线学习者的 100 个活动》中,其中一章是针对那些犹豫和焦虑的教师,里面讲到了如何与他们进行合作。我们还谈到如何指导老师,让他们认可自己所做的事情。通过对教师进行指导与认可、让他们有机会了解最佳实践、展示示范性的工作。

中心:您认为技术在提高教与学的质量方面,会发挥怎样的作用?

柯蒂斯·邦克:技术在低阶能力的培养上,没有什么问题,练习一般都是越多越好。讲授法有一定的作用,但需要减少单纯讲课的时间百分比,还需要更好地利用我们所拥有的探索网络资源的机会。如果不帮助学生探索信息,反思所发现的内容,这对他们并不公平,也不利于他们培养寻找、刺激、反思、意识并创造新事物等未来所需的能力。

因此,技术也可以用于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协作、动机、决策、解决问题、发现问题等高阶能力的培养。我认为,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技术相关的高层次思维能力培养是教师培训的关键内容。例如,在提问行为方面,教师如何进行提问,而不提供答案的线索?教师如何提供支架式学习?通过搭建“支架”,让学生做比预期更多的工作?这是教学的艺术,即抓住学习者的能力,让学生自愿并且主动去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

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去定位她们希望学习者接触到的内容。过去是机械性地操练,就像牙医修补牙齿,或是盖房子时用锤子锤钉子,这不是合适的教学方式。教学方式应该是以有趣的方式呈现内容,激发人们的好奇心。

中心: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仁川召开全球教育大会上将可获得、公正、平等的优质教育作为2015年后全球教育议程的的重要指导原则,将致力于2030年之前,为所有人提供公平的、优质的教育和终身学习途径。以您的视角,我们该如何理解 “普及优质学习内容”?

柯蒂斯·邦克:优质可以体现在许多方面,并不容易定义,而这也是趣味和挑战所在。质量非常难以定义。有一本书叫做《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其中全是关于优质的思考,作者疯狂地尝试定义优质。我们今天的难题是找寻优质在线学习资源。

对质量的衡量有很多标准,有些是关于多媒体课件的质量,比如是否有视频?是否有文本?是否有动画?内容是否易于阅读,易于获取?简单性、可解释性如何。优质的另一方面是内容持续更新的程度,所获得的内容是最新的,还是已经过时了?当法规、观念发生变化时,是否能够以新的方式对内容进行更新?

此外,考虑到互联网的速度问题,优质还体现在内容易于下载。

关于技术如何提高质量,一方面是提供更多的最新信息,现在这些信息可以获得,但可能需要三年以上的考验才能达到课本的质量。随着互联网和混合式学习的发展,可以用模拟、动画或最新的信息如新法律、新规定、新程序、新理论、新概念等事物来提高课程质量。

第二,内容发布到网上之后,更多人可以看到你的内容,他们可以与你讨论内容是否准确,也可能会发现某处有错误。所以,技术确实会方便同行评价,这被称为众包。这个同行或同伴的评价过程,也是提高质量的一个方面。

通常一本书会有两个编辑或校对人员,两三个外部的评论者,总共涉及五个人左右。一门慕课,实际上可能会有30000人成为内容的评论者。在某些情况下,解剖学、生理学或其他学科的互联网课程,会有数百上千人下载、使用相应内容,对那些内容进行评价。因此,在线学习可以更为即时、更为精确,创造更多分享的方式,提供了更多同伴互评和对内容进行规范化的机会。

另外,还有很多方面可以思考教育信息化中的教学质量。

技术就其本身而言,是满足人们的需求。像我们所戴的手表,但是不管多么好看、多么昂贵,手表的功能都是告诉人们时间。学习技术也同样如此。对使用的人来说,不能太难接触,必须要简单,所以人们才想使用、分享、重新组合、并且循环利用。

中心:您在9年前对混合式学习的趋势进行了预测,其中一部分预测得非常准确。您可以再做一次预测吗?

柯蒂斯·邦克:有趣的是,当我回头看《世界是开放的》这本书,打开看到里面的12到14个趋势。其中一个趋势基本是关于慕课,但我并没提到慕课这个词。在14个趋势中预测中了1个,这不是个好比例。

那么,未来趋势会是什么?从我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目前的一个趋势是语言翻译,我们的语言适应性日益增强。所以,当五年后你走进这座大楼,语言和视频都会进步。通过视频墙,可以把专家带到一个班级,这件事正在发生。印第安纳大学已经有一个智慧墙,拥有世界最大的投影瓷砖墙,巨大无比。有一天,我也许会把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带到我的课上。今后这样的视频墙将会常出现在咖啡吧、杂货店、机场、动物园以及学校。

我已经在《世界是开放的》书中提到,十几年以后孩子们走进一所学校,可以点击屏幕和显示器,挑选他们的老师。这些孩子们可能7岁、10岁、15岁,分别是不同的年龄段。他们还可以挑选来自新加坡、韩国、中国或美国的同学。我们到处都是全球教室,无处不在,不只是通过视频,还有基于文本的网络会议等,甚至使用虚拟现实的耳机来进行高保真的交互。

我认为全球性的教育应该是爆炸性发展的领域。人们需要了解世界其他文化,理解他们的视角,从他人角度真切地去感受。

对你的建筑、你的车、你的手表说话,这些都将发生,有些已经发生了。自1984年以来,当我在读美国人工智能协会的人工智能杂志时,人们就一直在承诺这些将会发生。30年前就说电子书要出现了,现在终于来了。我们可以扫描书籍、阅读书籍,用模拟和动画呈现书籍,这都是很久之前就承诺会做到的事情。如今视频发展迅速,我们正在从维基时代转换到视频时代,这是另外一个预测,将要或者其实已经发生了。我们已经在从视频中寻求解决方案,而不是文字。

我的下一本书是关于混合式学习的。我准备探讨教师的新角色,就像酒店的门房,帮你寻找你所需要的东西;像是博物馆馆长,帮助你寻找高质量的内容,向人们展示;或者是乐团指挥,把东西整合到一起;也是旅游向导,带你进行有意思的营地旅行。学习的门房、馆长、耕者、导游,将带领我们迈向更加真实的教学和学习。

我们正在创造学习环境,这就是我们的发展方向。我们不需要某一种单一的理论,如行为理论、认知理论、建构理论、连接主义理论,而是需要这些理论以一定的方式整合在一起。我们没有必要再去争论这些理论,而是找到办法,对这些理论进行融合,创造学习环境。

我们需要创建的是学习哲学,需要开始推动人们思考教学的哲学,而不只是适应新型iPad、新型互动手表或新型眼镜穿戴设备。科技可能让学习者兴奋不已,让他们发现“我可以做很酷的事情,比如全球协作书写电子书”。但现在我们必须让他们反思为什么这样做。我曾提出的技术多样性框架——R2D2框架(Read, Reflect, Display, and Do),提出使用技术开展学习的步骤为阅读、反思、展示、操作。

未来,慕课或慕课的衍生品将是一个大的需要关注的领域。我们需要思考如何使用慕课,让从高校毕业的人乐于继续学习新的东西,促进人们终生学习。目前我们过于关注技术,在人性化方面有所缺失。

中心:您认为未来五年,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与方法的主要方向有哪些?能否预测一下未来五年信息化教学模式与方法的研究呈现什么趋势?

柯蒂斯·邦克:正如我前面所提到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门卫、馆长、售票员等角色,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呢?这需要去提升他们的反思过程、动机过程和注意过程。

正如我刚才所说,你可以让他们做更多的工作,而不让他们察觉。我的学生每星期在论坛讨论中输入了上万字,但在我告诉他们之前,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做了那么多。他们只是输入内容回复他们的同伴,就写了十万字。如果我要求他们,一个星期写一两千的内容,他们会想杀了我,想退掉这门课,因为他们会觉得我太严格了。但是,如果我先不告诉他们,而是在学期末告诉他们这段时间所做的内容,情况就不一样了。

学习最重要的阶段是汇报和反思。我们可以把所有想要学的内容塞到大脑中,但如果不进行思考,是无法牢牢记住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关键在于挑战学习者,并为这些挑战提供支持。教师只做两件事情,挑战和支持。同时,也给予反馈,让学习者进行反思,为他们提供选择,使情境与现实的世界相对应。所有这些东西都蕴含在信息化教学模式中。

另外,需要创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以便他们进行尝试。教育需要提供可以让学生随时坐下进行学习的大量场地。我们正在尝试把学生带到一个类似星巴克的地方,让他们可以进行交流、分享、反思、讨论甚至睡觉。

在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举办的“教育3.0和学习的变化”的讲座中,我谈到了学习变得更具调整性、更舒适、无处不在、更移动、更开放、更在线、具有更多的混合性,同时呈现多种形式的改变。所有这些事情都会影响到教师培训,我们不能再沿用以前的方式了。

学习变得更为移动化,但我们不能只做移动化的学习,必须让人们认识到,我们正在创建舒适的学习环境,以便在更舒适的环境中培养人才。孔子是在室外培养培养学生的。柏拉图是在他的葡萄园里培养人才。为什么我们不这样培养人才呢?

我们可以交替使用非正式学习与正式学习。现在90%的学习都是非正式学习。正式学习只占很小的比例。当人们正式学习时,总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让学习者产生抗拒心理。我们必须使正式学习像非正式学习那样更具有吸引力,更有参与性,这就是问题所在。

中心:您认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和方法,应当具备什么特征?

柯蒂斯·邦克:我们正在处于处于教学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各方面的变化之中。我认为有效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是以环境为基础的。当你谈论环境时,不再只受到内容的驱动,需要考虑参与人员的情绪、动机偏好、背景、兴趣领域等。因此,我们需要创建合适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混合式学习复杂,但也最为有效。

过去,我们一直在努力创造更有效的模型,以便对人们进行培训。早期的教学设计模型是从效率出发,针对的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基础的学习者,依托的假设是人对一切都是无知的,这种学习可以帮助人们快速获得所需的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然而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基础技能培训,这就是为什么信息化教学模型必须更为综合、复杂、混合,关注激励能力、注意过程、先前历程知识与偏好。

中心:在新的时代,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是否有新的要求或新的含义?应该如何培养、发展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呢?

柯蒂斯·邦克:信息技术能力的确处于不断变化中。这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存在挑战。我们考虑的不仅仅是新技术,而是在线教育的激励、学习风格、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决策过程。

我认为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培养重点要从对有关技术的学习转变为在资源范围内寻找真正的信息,弄明白这些资源的含义。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我们应该关注的是使用技术工具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制定决策。

学生还需要具有利用技术沟通和分享的能力。我们有个研究,是让一到三年级的小孩,用维基的方式与在地球其他地方的祖父母共同写书,他们之间可以借助维基、Skype、微信、QQ或任何社交媒体进行沟通。我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学习研究涉及到高阶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和分享能力。

通过实践,让学生去计算机实验室下载内容,补充内容,布置真实世界的任务,让他们必须找到特定的内容,做出决定,进行沟通,提供演示,创建一个网站作为分享的入口。

总之,使用技术培养这些技能,需要将技术与真实世界的活动进行结合,给他们自主选择各种任务的机会,提供一定的灵活性与自由度。

上一篇:社会保障概述第一章下一篇:教科版小学科学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