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防火责任制度(通用12篇)
安全防火责任制度 篇1
宁夏天净物流有限公司
三级消防责任制度
1、一级检查由各部门主管(部门安全员)实施
A、员工必须定期自检本部门的消防安全情况,排除隐患,不能解决的隐患要及时上报,若发现问题又不及时解决,由此而发生火灾事故,由各部门主管及员工本人负责。
B、各部门主管(部门安全员)要将定期自检的结果做好记录。
C、负责维护,保养本部门内灭火器材及其他消防设施,不得有损坏,放空的现象发生。
2、二级检查由各部门主任实施
A、各部门主任,应定期组织对本责任区域内的设备、物品,特别是易燃易爆物品进行严格检查,发现问题妥善处理。
B、检查本部门一级消防安全工作的落实情况。
C、组织处理本部门的火灾隐患,做到及时整改,定期给本部门员工进行消防安全教育。
3、三级检查由总经理领导组织实施
A、每月由总经理或委托安保部主任对各部门进行重点检查或抽查,检查前不予以通知。
B、检查的主要内容应是各部门贯彻、落实消防安全工作的执行情况,重点部门的防火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
安全防火责任制度 篇2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条例》第二章[火灾预防]第十一条规定:“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 必须保持安全出口、疏散通道的畅通无阻, 建立并严格执行用火用电与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制度, 加强检查和值班巡逻, 确保安全。”这是高校防火工作的要害内容, 是“预防为主”的必备条款。在高校火灾案例中, 涉及违反本法律条款的占多数, 实为症结所在。国家为防火制定的法律、法规早已存在, 制度和责任人早已明确。预防工作的责任在于各级领导及相关的管理人员。历次火灾之后常有责任人被绳之以法, 令人悲哀的是, 人们常常不能在火灾之前落实法律已经明确规定的条款。责任人不清楚忽视防火的态度实为违法行为。
高校虽为知识分子集中的场所, 但是由于人的知识局限性所致, 防火知识常为大多数人欠缺, 部分人员甚至是防火盲。由此决定了高校防火工作的重要与艰难。现代化是高校的天性。高校人对现代化并不完全了解。绝大多数乐于享受现代化的“利”, 却视而不见与“利”相伴的“害”。火灾家族中, 因电失火是大家族, 而电却是现代化的特性之一。《条例》规定“建立并严格执行用火用电与易燃易爆物品的管理制度”, 高校用电的管理正是防火的重中之重。
高校学生对电知识的学习, 只限于初高中课本中的基本内容。“安全用电”只是高中物理中的一节课。所有的学生对强电、弱电、交流电、直流电只知其一, 不知其二。有物理知识专长, 又熟悉安全用电的学生少之又少。虽然防火法规早有明文规定, 管理制度就在身边, 很多人对此熟视无睹, 有时在用电方面表现得“为所欲为”。很多人对安全用电的常识和管理制度知之甚少, 由此造成的用电火灾屡见不鲜。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法的因素, 不能整合为一体, 就不能杜绝用电火灾的发生。人要明白用电的常识, 物要保证用电的安全, 不落实防火的规定, 就可能是违法的罪人。遗憾的是, 很多人没有认识到防火知识的缺失, 与火灾隐患存在着一种必然的联系, 很多人在无意识中不自觉地扮演着违法者的角色。
《细则》第六条规定:“教育、人力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有关职业培训机构应当将消防知识纳入教育、教学、培训的内容。”高校防火更不能等同于普通教育单位。高校所有成员都是十八岁以上的刑事责任能力人。从高中到大学是一个人生的转变和里程碑。在防火工作中, 没有法外人士。高校这个特殊的群体必须完善消防知识教育、教学、培训体系, 遵章守法, 在防火知识面前当个明白人、守法人。规章制度是保证法律条款落实的必要条件。制度的制定比较容易, 而落实和完善却需要责任人下大力气实施, 使得人人参与时时遵守。
《条例》规定: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本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贯彻消防法, 从责任人做起, 人人懂防火, 树立法律意识, 不做法盲, 确保防火工作万无一失。
摘要:高等院校的防火工作是高校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 是保障教育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国家制定了防火相关的法律、法规。高校必须无条件地遵守, 并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 责任人必须承担法律后果。由于高校随着规模的膨胀, 防火工作不时出现漏洞, 火灾时有发生。为确保防火工作的顺利进行, 必须采取严厉的措施。防火工作不允许“亡羊补牢”。
责任险构筑餐饮安全“防火墙” 篇3
在人们将目光集中到液化气使用安全性问题上时,我们也提醒广大餐饮业的中小企业主,应当为企业、员工、及自己建立起必要的保险保障。因为一旦认定为企业责任造成了顾客、其他第三者、雇员人身伤害及财产损失而需要赔偿,对企业主的经济打击将是巨大的。
在商业保险中,有专门为企业设计的产品,其中不少可供餐饮业中小企业使用。
餐饮业莫忘投保公众责任险
首先是公众责任保险。这一产品主要承担被保险人在其经营的地域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或其他活动时,因为发生意外事故而造成他人(第三者如顾客)的人身伤亡和财产损失,依法应当由被保险人承担的经济赔偿责任。类似此次寿阳火锅店事故,若责任认定应由店主负责赔偿,那么这一保险就能发挥作用。尽管店主夫妇已经去世,但他们的家人可了解一下店主是否曾经投保了相关保险产品,
具体来看,这一产品的赔偿范围可包括第三者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失、事先经保险人书面同意的诉讼费用,以及事故发生后,被保险人为了减少伤亡、损失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这里我们特别提醒餐饮业主,“不洁、有害食物或饮料引起的食物中毒或传染性疾病,有缺陷的卫生装置,以及售出的商品、食物、饮料存在缺陷造成他人的损害”属于免赔责任。
雇主责任保险为员工负责
雇主责任保险也是合适餐饮业主投保的产品。当企业主雇佣的员工在受雇过程中,从事有关工作而遭受意外导致受伤、身故,并且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及劳动合同,雇主应承担的医药费用及经济赔偿责任,那么这一产品就能在限额内负责赔偿。
例如当餐饮店员工在工作中摔倒导致骨折、被利器割伤入院治疗、或是被烫伤、烧伤,雇主需要为其承担医疗费用、护理费用等赔偿责任时,都可转嫁由该险种承担。
对于上下班途中的保障情况、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的情况,以及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等多种特殊情况,投保时雇主应格外留意是否有相应保障条款。
雇主本身可投保意外险
在对餐饮店顾客、雇员进行保障的同时,餐饮店主也应当重视自身保障。类似寿阳火锅店爆炸这种突发事故,如果店主曾经投保了意外伤害保险,就可以获得赔偿。
意外伤害保险主要对被保险人难以预料的突发事故所造成的人身伤害,包括残疾、身故提供赔偿,如果附加了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那么还可以对被保险人因意外导致的医疗费用予以赔偿。
安全防火责任书 篇4
为加强市场安全防火工作,防止火灾发生,保障广大业户的生命和财产安全,特签定如下责任:
一、不准私拉滥扯电线,不得超负荷用电(电线用阻燃管套穿)。
二、不准使用明火(如火炉、火墙、煤气罐)。
三、不得堆放易燃、易爆物品(煤气罐、纸盒箱、泡沫箱等)。
四、不得阻碍防火通道(主要过道业户几家同时签字)。
五、不得在商场内吸烟。
六、熟悉灭火器使用和火灾逃离。
以上几项规定,希望业户严格遵守,如有违反责任自负,情节严重者负法律责任。
责任人(业户)签名:
安全防火责任书 篇5
空间设计部安全防火责任书
空间设计部是营业区布局的设计和审批部,其工作直接与购物中心防火工作相关,是安全防范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确保本广场的安全,切实贯彻“防患于未然”的指导思想。现拟定安全防火责任书:一. 安全防火责任:1. 熟悉和掌握本广场消防设施、消防器材、消防通道及疏散标志分布情况。在日常设计审批及竣工验收工作中,树立“隐患险于明火,防范大於救灾”的观念,充分考虑消防的空间要求,协调好安全与经营的关系。2. 在设计本广场布局时,严格控制挤占、分隔或遮挡消防设施器材和疏散标志的现象,若确因销售需要而遮挡疏散标志须与工程部、安保部联系寻求改进办法,未有与工程部、安保部同意不能擅自行事。3. 任何较大范围的布局调整以及所有新布局的装饰施工,在图纸审核时应严把材料审批关。4. 对客户提供的布局设计和装修方案进行审批时,定要注意其设计是否对消防管理工作造成负面影响,在最大限度地满足客户要求提高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应注重防火工作的基本需要。5. 对通过了审批的客户设计,定要求客户在施工时(文字知会),不要随便变更设计方案而挤占消防空间。对不合格的柜台施工,协助安保部要求厂家即刻整改,以确保落实防火安全。在施工时若因整体装饰美观,方便购物和推广等需要而遮挡消防栓应在遮挡物(非固定性展板类)上应粘贴醒目标志。二. 奖罚:1. 工作中能认真履行职责和本责任书的设计、审批人员按规定给予奖励,安保部门推荐参加市、区“评先”。2. 工作中疏忽大意而造成失误但未能造成重大防火隐患的设计审批人员将予以行政处罚,并处50—100元罚金。3. 工作中玩忽职守未能按本责任书履行责任造成重大隐患的设计审批人员,视情节轻重予以行政处罚,并处200—500元罚金。物业部经理: 责 任 人: 年 月 日 年 月 日安全防火责任书(厂级) 篇6
安全防火责任书(厂级)
1. 为保证公司财产和员工人身安全,保障公司生产经营工作的顺利进行,根据国家有关的消防法规,结合公司实际状况,特制定本责任书。
2.防火安全工作贯彻“预防治理为主,防消结合搭配”的方针,使消防工作确凿做到“防患于未然”。
3.各部门负责人为本部门的防火安全责任人,负责本部门防火安全和安全教育工作,贯彻落实公司防火安全制度,制订并组织实施本部门的防火安全工作实施明细规则,同时督促检查,确保防火安全。
4.各部门负责人要贯彻执行“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层层落实防火安全责任制,明确防火安全重点,定岗定人,在防火安全工作中不留空白。
5.各部门负责人必需增强本部门的防火安全教育工作,务必使员工建立起“安全第一、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严格遵守防火安全规章制度。
6.保证本部门的员工必需掌握防火“3懂3会”的根本基本知识和技巧。“3懂”是指懂本岗位生产过程里面的火灾危险和风险;懂预防治理火灾的措施办法;懂扑救初级火灾的方式;“3会”是指会使用消防器材;会扑救初级火灾;会报火警119。
7.各部门负责人要教育引导本部门员工积极参与防火安全工作,发现隐患同时整改,多提有助于防火安全工作的合理化建议。
9.各部门防火安全工作按公司《防火安全管理制度》和《安全生产奖惩制度》予以奖惩。
9.本责任书一式3份,本部门和防火安全上级小组各执一份,公司安全委员会存档一份。
公司安全委员会:(签章)部门:
部门负责人:(签章)
安全防火责任制度 篇7
法律责任制度对于立法实施和立法目的实现具有重要保障作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中应对现行立法责任制度进行检视,坚持科学、理性的原则,立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经验和教训的总结,以法律实施机制转型为制度创新的突破口,实现对法律责任制度的完善。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实施机制
任何法律的实施都需要法律实施机制的科学创设和有效运行。不同特质的法律有不同的实施机制,一般来说,私法和公法的实施机制有明显差别。旨在保护和平衡私人利益的私法,主要依靠主体间的自由博弈使法律得以落实,公共权力很少介入私法法律关系。公法的实施机制带有国家权力强势推行的色彩。公法私法化与私法公法化的演进特点对法律实施机制设计带来了不同的视野和思路。没有一种法律单纯依靠一种实施机制,通常采用综合、系统的实施机制,鼓励充分的动机,调动尽可能多的力量来达致法律实施的目的。
从各国立法的具体制度上看,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实施机制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模式:一是行政监管模式;二是产品责任模式。
1.行政监管模式的逻辑思路
在这种模式下,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的实现主要依赖行政力量的监督和管理,利用行政权力的强制作用,规范和约束相关主体的行为,“行为合规”或“产品达标”是其基本的执法目标。
行政监管模式的理论基础是农产品质量安全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政府作为“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政府通过立法确立自己努力的目标、设定规则约束相关主体的行为、依靠执法确保主体行为合规。按照这个逻辑,农产品质量安全达不到人们要求时,政府应承担主要责任,强化执法监管成为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途径。在行政监管模式下,政府是法律实施的主导力量。为了执行法律、实现法律目的,政府需要配置更多的权力,而权力运行的成本由全民通过公共财政机制承担。全民对某种公共产品需求的强烈程度决定着人们的购买欲望,政府的权力因此而扩张。
从法律责任角度看,行政监管模式主要规定执法者责任,以激励和约束执法者认真履行部门职责,保障法律实施。
2.产品责任模式的逻辑思路
产品责任模式从根本上并不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完全的公共产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实际效用是被单个社会成员排他享有的,质量不安全产品主要损害的也是消费者个体的利益。消费者个人应该通过努力并负担一定成本,自力追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按照这个逻辑,消费者想获得质量安全的产品,就要主动掌握消费安全基本知识、通过消费合同安排尽可能给对方施加更多义务、通过事后的救济实现自己的权利。相反,根据私法中权利义务的衡平,产品的生产者或销售者,有产品质量安全担保义务,若违反该义务,应承担对消费者的赔偿责任,这种赔偿也构成了对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提供安全产品的逆向激励。
这种模式是将农产品归入产品责任法的调整范围,农产品和其他工业产品一律适用产品责任法的规定,其代表国家是美国、法国。[1]在产品责任模式下,通过严格的责任追究,特别是巨额民事责任的承担来惩戒不法经营者,同时在巨额赔付激励下,消费者有足够的动力去关注质量安全。在这种模式下,与不法经营者做战的主要力量是广大消费者,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成本由社会成员分散承担。
产品责任模式对应的法律责任主要是违法生产经营者对消费者的民事责任。立法设计主要规定产品质量存在问题给消费者造成损失的情况下,消费者可以通过诉讼等机制获得救济,同时生产经营者通过赔偿责任的承担受到制裁。
3.两种模式的比较与评价
(1)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属性决定了质量安全责任模式的适用。人的需求可以分为两种基本类型,私的需求和公共需求,并分别由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来实现。一直以来,我们认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不特定的公众安全,属于公共需求,应该由公共产品的供给者———政府来实现。但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现实中的物品或服务表现为从纯私人品到纯公共品的连续性,[2]即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并非界限分明,大多产品具有公私二元性。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公众的安全,是每一个人都需要的公共需求,但是它更是每一个具体的消费者在消费个案中更关心并且愿意支付一定成本来实现的私人需求。
(2)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模式具有实施成本优势。在行政监管模式下,行政权力扩张是强化监管的根本途径和必然结果,庞大的行政执法队伍、高频次的抽样检测产生了巨大的行政成本。相较于质量安全监管模式,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法的实施成本更低。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中突出民事责任,利用巨额赔付来激励消费者、惩戒违法者,不法生产经营者必将陷于广大消费者“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3)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模式可减少行政执法负效应。除了巨大的执法成本,执法负效应也是行政监管模式备受责难的弊病。首先,由于行政执法资源有限,无法做到对监管对象的全覆盖,存在监管真空,在现实中也常常是这些真空领域出了问题;其次,随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权的强化,在权力运行中寻租等腐败行为成为难以根除的现象;最后,行政监管模式实质上就是将政府信用与生产者信用捆绑在一起,以恢复消费者信心。[3]一旦出现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损失的不仅是生产者的商业信用,政府公信力也将受到巨大影响。
(4)质量安全责任模式的责任分配更合理。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和执法中有一个“经典之问”———“合格的农产品是产出来的还是管出来的?”这反映了到底谁应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负责的问题。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严峻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开始质疑监管责任的力度,几乎所有的社会不满情绪都指向监管部门。这样的制度安排不仅未能做到对农业行政执法部门和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激励,相反对他们的积极性却是一种伤害。客观上讲,质量不安全的农产品通常在生产流通中存在着“违法”行为。违法自然要承担责任,这样的归责逻辑具有充分的正当性。
二、产品责任模式的实施条件
产品责任模式和行政监管模式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对于克服当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实施过于倚重行政监管带来的弊端,是值得探索的出路。但是这种模式的实现需要具备相应的条件和制度环境。
1.责任主体制度
产品责任模式下,责任主体是基础和关键。每一次农产品质量不安全事件都应该由某一个主体承担责任。产品责任模式的制度设计就是帮助消费者便捷地锁定应该为其损害负责的生产者或经营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同类产品的生产者数量众多,往往又经过复杂、多层次的流通环节,所有可能造成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主体都应该纳入法律视域。就农产品来说,生产者、收购贩运贮藏经营者、销售者等均应该通过立法的规定明确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责任。将相关主体进行登记甚至更严格的准入管理是责任主体制度的必然要求。
2.科学的归则原则
所谓归责,是指在行为人因其行为和物件致人损害的事实发生以后,应该依据何种根据使之负责。[4]归责原则集中体现了法律的价值判断,即法律应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还是应以行为人的行为抑或以已发生的损害结果为价值判断标准,使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关于归责原则的价值功能,不仅是直接的受损者获得补偿、责任者受到惩戒,更重要的“应该是为避免事故发生提供激励”。[5]
民法上的归责原则通常包括:绝对责任、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这些区分除了反映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价值判断和利益平衡外,还与侵权现象发生频次、公共舆论、社会反响等因素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需要根据立法的功能和价值追求,确立科学的归责性原则。
3.严密的追溯体系
只有让真正做错了的人承担法律不利益的后果才能产生对农产品质量保障的正向激励,这与救济消费者权利是两个问题。如果单纯考虑消费者救济,只需要根据合同关系让最终销售者承担对消费者的责任即可。而追溯体系是要求能够溯源追查质量不合格产品的来源和提供者,其核心是农产品流通中的信息控制。
4.有效的激励与制裁
产品责任模式立法实施的主导力量是消费者,对不法生产者和经营者的制裁主要依赖民事赔偿。充分调动消费者追究不法生产经营者的责任,以维护他们受损的利益是法律得以实施的基本条件。当然,任何试图救济权利的努力都要支付时间、精力、经济等成本。根据传统民事责任理论,民事赔偿的主要功能在于恢复受损权利,这种考虑,可以避免滥用司法资源谋利的不必要诉讼。但是如果一场诉讼除了救济权利外还有更具公共性的价值,那么给予诉讼发起人一定的激励就是合理、必要的。赔偿法律责任设置的主要目的,肯定不仅仅是责任方赔偿受害方的损失,更主要的是为了使潜在的责任人能引以为戒,将可预见的责任内部化为预防行为,减少事故发生、避免实际赔偿。因此,需要通过更高的赔偿,一方面,有效激励消费者的维权动机;另一方面,也提高违法成本。
5.完善的司法保障
顺畅、便利、公正、低成本、高效率的司法体制,是产品责任模式实施的重要保障。只有让消费者树立对司法的信心,并且大幅降低提起诉讼的成本、缩减诉讼程序的繁复、提高裁判执行的效果,才会为消费者维权提供切实的保障。
三、模式转型的质疑与突破
产品质量责任“看起来很美”,然而,社会制度的选择,并非逻辑上的简单论证。理性论证的最佳方案,不一定是现实的最优选择。制度必须植根于它的现实土壤。产品责任模式的转型从实施难度和实际效果上受到了质疑。
1.被高估的困难
(1)管理成本和难度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点在于规范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行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应该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责任人。主体管理作为质量责任模式的基础,是立法坚守的基本前提。然而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经营方式高度分散,有限的监管资源和监管能力无力展开对生产者的全面监管。因此,现行立法没有设定对分散的农产品生产者的主体控制制度,也没有设定法律责任。
(2)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冲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一条规定: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维护公众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制定本法。可见,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功能和价值是多元的。因此,如果对农业生产设定更多条件,实行严格管制,必将提高农业生产成本,客观上会造成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可能增加农民负担。农民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的重大社会关切,几十年国家政策改革的导向,就是更充分地保障农民权益,赋予农民更充分的权利,不断减轻农民的负担。如果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进行主体登记管理,必然增加农民负担。
(4)实际的赔偿能力。基于农产品生产经营的高度分散、农业生产者普遍规模偏小,责任能力较弱,即便是设定了对消费者有足够激励性和对违法者有足够震慑力的高额赔偿,在实际执法中的作用也是令人担忧的。当责任大到完全超出客观承担能力的时,这种责任就形同虚设了,由此设计的制度体系也会趋于失灵。
2.困难的分析及克服
(1)合理界定登记备案管理的口径。现行立法没有对分散农户的主体管理制度,主要是考虑到实际管理的困难。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业态规模化程度已有了较大提高,而且农业生产继续保持进一步聚集的态势。这一点从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上可以得到佐证。此外,信息化技术也极大丰富了主体控制的手段,降低了登记管理的成本和难度。
随着法律规制手段的进步,实现对主体的源头控制并非“不可能的任务”。例如可以将产品质量主体监管的职能适当下放,在乡镇一级设立农产品质量监管派出机构。这样就缩小了单位监管机构的监管口径,降低了监管成本。
当然对于农户“自产自用”或少量用于零售市场销售的农产品生产是否需要登记,笔者的观点是否定的。目前的农产品市场的现实是,这种生产和销售方式所占的比重极低。有统计表明:我国城市农产品消费的70%~80%是通过批发市场流通的。[6]100%的安全是做不到的,只要能将主要的部分纳入规制视域,就可以做到基本不出大的安全事件。
(2)市场分担管理成本。要将高度分散的农户生产监管起来,哪怕只是简单的登记管理,如果单纯依靠政府投入,也将是一笔不小的支出。如果收取登记管理费用,必然增加农民负担。笔者认为对于产业化或市场化从事农产品生产的经营主体,适当承担一定的监管成本是必要的,因为一方面这种监管实际上是政府信用注入,对于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一定积极影响;另一方面,生产经营者可通过价格机制将成本部分转嫁给消费者,消费者作为最终获得严格监管的受益者,应当为其所追求的质量安全目标支付一定成本。此外,主体登记管理在范围和强度上采用渐进加强的方式,可以把监管成本在较长时间内分摊。
(3)流通环节索证倒逼———化解对抗的技巧。如果从生产源头强制推进生产经营主体登记管理,可能引起生产经营者的激烈对抗。因此,在制度设计上,应采用流通环节索证倒逼的方式来推进农产品生产登记制度。首先,强化消费者的“看标识证”意识,培育和提升标识的市场价值;其次,强化农产品流通中的标识管理,确保标识不断档;最后,严格要求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入市(主要是指进入批发市场)必须提供生产经营者登记证明。这套机制不是用行政的强制力量完成市场主体登记,而是利用市场的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者进行登记,完全是市场条件下提升竞争力的自觉选择。
(4)提升赔偿能力的两种途径:促进产业化和责任保险制度。高度分散的以家庭为主的生产方式,一旦发生事故,其赔偿能力极其有限。因此,消费者在购买流动摊贩农产品,享受其低价和便捷的同时,也应承受其可能的风险。随着人们食品安全意识的提升,小农生产经营支撑的销售方式终将逐渐自然淘汰。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和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赔偿能力。当然一旦形成一定的规模,其“资产专用性”就大大提高,规模生产主体通过规模较大的固定资产和品牌等无形资产提高其“资产专用性”程度。当投入巨大,转产和逃跑相对困难或不划算,一旦发生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将会损失巨大,这就促使农产品生产者考虑长远利益,做好自我约束。保险是分散和化解风险的制度性安排。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保险,一旦发生安全事故,消费者的求偿权可以较好得以实现。
四、模式转型的现实基础
由于过度依赖行政力量的体制传统,从实施机制上看,现行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基本上是行政执法法。现行立法中缺乏产品责任模式实施的基本条件。
1.主体管理覆盖不全
受我国现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没有对我国农业生产的基础主体———个体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提出强制性要求,加之个体农户也无需进行工商登记,因此我国政府各部门管理生产经营主体通常使用的手段,如主体登记、资质许可等,目前对个体农户均无法应用。由于主体管理覆盖不全,导致责任主体规定欠缺。
2.行为合规与产品达标的模糊
由于主体管理覆盖面的缺憾,《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的主要路径不能因循主体管理的惯常思路,必须沿着产品管理的线索进行设计,跳过直接的主体行为控制,主要通过产品管理间接调整主体行为,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实践的难度。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也规定了农业生产主体的行为规制,例如立法第24条(生产记录)、第25条(投入品使用)、第26条(自行检测)、第28条(包装和标识)等条款。那么“行为合规”、“产品达标”的欠缺哪一标准是追究民事责任的条件?在司法实践中是个问题。
3.可追溯性不强
可追溯性是指一旦发现农产品存在危害人类健康的安全问题时,可按照从原料上市至产品消费过程中各个环节所记载的信息,逆向梳理流通过程,查找源头的可能性。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的重要内容,更是落实责任的重要途径。但是受到管理能力、追溯技术、追溯成本、消费者对追溯成本的承担意愿以及其他客观条件的制约,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不强。
4.责任偏轻,体系不科学
由于在法律实施机制上对行政执法的过高依赖和期望,现行立法中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存在缺陷。
(1)法律责任规定简陋。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法律责任的规定共十二条(第43条至第54条),这些条款中第43条(监管人员责任)、第44条(检测机构责任)、第45条(环境责任)不是针对生产经营者的;第53条是刑事责任,相当于其他责任的兜底。真正关系到生产经营者责任的仅七条。
(2)责任设置偏轻。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第46至第52条的规定主要是针对农产品生产经营者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行政责任,主要是行政罚款,一般额度在二千元以内,最高额度为二万元。这种额度设定不仅缺乏弹性,而且与其他立法(如《环境法》、《食品安全法》等)相比,额度较低,对违法行为缺乏震慑力。
(3)民事责任语焉不详。由于农产品消费明确被排除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之外,《食品安全法》也仅包括部分食用农产品,农产品消费能否主张“多倍赔偿”没有明确法律依据。
五、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制度的建议
1.明确主体登记制度
对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进行登记管理是强化行为监管、落实产品责任的基础性制度要求。所有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生产经营者,必需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登记。建议立法中增加“农产品生产经营实行登记管理,从事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销售的经营者应当进行登记。”
这里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只有经营性的农产品生产、收购、贮藏、运输行为才需要进行登记,这种对管理口径的缩小,不仅考虑到管理能力和成本的现实需要,也是对减轻农民负担的考虑。
2.完善质量标准与行为标准
在当前形势下,单一的产品达标与行为合规都不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难题。一方面,应从保护消费者安全的目标出发,强化末端控制,完善产品质量标准。努力做到质量合格的产品才能销售;另一方面,也应当积极研究、制定和完善生产中的技术操作规范,确保产出来的产品都是合格的。完善的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行为标准,将为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制度提供有力支撑。将“行为合规”和“产品达标”相结合,确立合理的归责原则,为生产经营者承担责任提供正当性解释。
3.强化追溯体系
责任追溯主要通过流通中的标识制度和购销台账制度实现。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建立“生产者证明”和购销台账制度,表明产品来源、记录产品流向,并保留一定期限。此外,鉴于目前相对集中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在追溯体系中可以通过批发市场末端倒逼方式,推进主体登记。即规模经营主体要求所有进场的农产品必须附有经登记的生产者证明。
4.强化民事责任
民事责任应成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责任的核心形式。立法中需增加民事责任的内容。首先,明确惩罚性赔偿的适用。为实现通过民事责任惩戒不法者和激励消费者的功能,应借鉴《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食品安全法》的相关制度,规定质量不合格的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应向消费者支付相当于其实际损失若干倍的赔偿金;其次,证明责任的分配,产品不达标,就由生产者对行为合规性进行证明,否则就推定不合规。生产者或销售者因此应承担相应的责任;最后,应完善民事责任的实现手段,例如将行政处罚依据作为民事诉讼的基本证据;鼓励生产经营者参加产品责任保险;明确公益诉讼和集团诉讼的适用等。
参考文献
[1]李玉文,胡钧.我国农产品质量立法探析[J].法学,2003,(05).
[2]李增刚.法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N].光明日报,2011-09-16.
[3]窦竹君.功夫在法外: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实施的思考[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12).
[4]王利明.侵权行为法研究(上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5]罗伯特·D·考特,托马斯·S·尤伦著,施少华,姜建强等译.法和经济学(第三版)[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安全防火责任制度 篇8
关键词:食品安全;民事责任;食品安全事故;消费者;诉讼
食品安全,最关键的问题是对食品安全概念和涉及范围的认定,关于食品的解释,往往是笼统的,没有清晰的表示。个人认为,需要把初级农产品的描述纳入《食品安全法》,要求食品的制造者与生产源也要对食品安全负责,抓住食品的制造者就等于控制了食品的源头。
食品流入市场则主要依靠行走于全国各地的各级经销商,对于这个庞大的群体,各地的监管单位显得力量单薄,对降低食品安全事故起不到最根本作用。所以,应该考虑市场连带责任的实行,如果此责任得到实施,就算企业倒闭,也能找到相关负责人或单位,不至于拿不到赔偿。更重要一点,此责任能够督导责任人或单位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将举证加入到《食品安全法》,只要食品链条上的相关责任人,包括生产人与经营商户,能够证明他们的食品没有问题,他们就不需要为事故负责。而关于赔偿,应该以受害者的直接损失为准,不能低于最基本的赔付额度,减少老百姓的诉讼压力。如果发生群体性的食品安全事故,而且是因为政府部门的监管不力或者不作为造成的,也应该本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处理。
一、食品安全民事责任的含义
民事责任是民事法律责任的统称,法律上的解释是平等的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因一方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导致另一方民事权利收到损害或者基于法律的规定而应当承担民事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文规定,对违犯法律,给消费者的健康构成伤害的需要担负所造成后果的责任,包括赔偿。所有参与食品生产、制造、运输、经营的个人或者团体,需要对因为食品安全所造成消费者或者消费群体的损失负责。
食品安全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食品安全民事责任是以缺陷食品为前提,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中,还找不到关于“缺陷”的解释,只好从《产品质量法》中找到些许对照,“缺陷”指的是食品有侵害消费者安全的潜在威胁。第二,食品不安全不但对人的身体造成伤害,对精神也会造成相当程度的损害。对人身体的伤害是首当其中的,人们会引起疾病,糟糕的情况下会导致死亡,比如前些年假酒所造成的严重事件。除此之外,食品不安全对人精神造成的伤害也是惨痛的,它会持久的存在受害者的精神层面,很难短时间消除。第三,食品不安全具有大规模的侵权性,食品安全威胁的不是一个人的安全,而是所有人,如果稍一闪失,所造成的灾难必然是大规模的,让人教训惨痛,伤害深远。
二、食品安全民事责任的归责
一般意义上的错误责任,指的是某个人的意识是否是故意或者是无意,有没有负起应该承担的责任以及义务,他的所作所为有没有按照交易中的规则行事。所以,所有涉及到食品安全的个人或团体,包括生产、制造、运输、销售,必须履行相应的责任。如果涉及人员能够证明他们在执行中没有失误,就可以不必承担赔付责任。目前我国的相关规定还没有明确指明关于归责的一致规范,问题真正出现在司法活动中时,仅仅依靠《民法通则》《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中的条目进行约束或者判断。
三、健全食品安全民事责任的重要性
监管力量淡薄:参与食品活动的个人、经营户、生产商遍布全国,相比而言,监管部门的力量便淡薄了很多,面对庞大的食品制造体系,监管人员不可能全方面做到位,漏洞肯定存在。而监管单位的力量并不是统一的,各单位之间执行的标准有的也会出现差异,甚至会相互矛盾,让食品制造商不知道该执行哪一条。因为监管单位各行其是,一旦出现问题互推责任,造成一些相当负面的影响。
监管技术与信息没能及时跟上科技的发展:食品安全对科技要求非常高,应该配备职业化的人员与检测设备,需要对各种农药残留、食品添加剂、重金属进行取样、检测,如果监管单位的设备跟不上时代的发展,依旧使用陈旧的设备,是很难检测出上述威胁的。另外,信息得不到及时的沟通也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大诟病,出现问题不及时公开,更有甚者会故意隐瞒,对社会对消费者极不负责。
当前法律的漏洞:当前对产生食品安全事故的解决办法,只是简单的执行行政处罚与刑事责任两方面,表面上违法分子是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受害者却很难得到应该有的补偿。《食品安全法》作为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基本法律,在实行过程中,更侧重公权方面,对私权方面的解释以及对个人的保护非常少,是一个空白位置。对于违犯《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的,过多的从行政与刑律方面定性,而对于民事方面的规定几乎没有。行政与刑律更侧重的是稳定社会秩序,而民事责任会更多的向消费者提供帮助。
四、国外食品民事安全民事责任制度与评析
国外,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吸取了以往教训深刻的食品安全责任事故之后,通过不断努力与改进,已经形成较为完善与成功的制度。每个国家的国情与发展水平不同,但在一些法律的制定上可以得到一些经验,对改善自身不足提供帮助。下面以美国的食品安全民事责任制度为例进行简单的介绍:
美國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间,先后颁布实施了三十几部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最权威的有《联邦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肉类检验法》、《公共卫生服务法》、《美国产品责任法》。这些法律已经形成了完善的体系。
在美国,所有关于食品的人员,乃至每个环节都把责任落实到位,如果食品有不安全威胁存在,检测单位会根据问题存在的环节直接找到责任人。能够最快的查到威胁的源头,不但提高对失职人员的惩罚时间,还对整个食品产生的过程提供更安全的保障。对于消费者的赔偿,美国法律要求赔偿受害者的一切损失,补偿需要一次性补偿完毕。完善的法律体系是美国食品安全的稳固支撑,也使美国老百姓在面对食品安全问题时有了强有力的保障,因为法律的普遍,美国老百姓也喜欢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
五、我国食品安全民事责任的完善
我国食品安全民事方面的空白还需要如下几个方面的完善:第一是初级农产品方面,用作食品的初级农产品应该纳入食品安全法的修改之列,随着整个农业进入工业化的生产模式,很多初级农产品是通过工业化的模式生产出来的,有一些在实质上基本属于产品的范围。第二,农产品的责任承担对象模糊。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对一些责任的认定含含糊糊,一点也不清晰明了,只是简单的提到责任,并没有详细的认定,有些地方的认定甚至出现冲突,属于刑事责任同时又属于民事责任。第三,市场主要民事责任制度缺失,这里主要包括食品的认证以及检测机构,还有食品的监管单位。不能排除某些机构因为个人私利益而发布虚假的认证,某些监管单位又不认真负责,从而酿成事故。第四,消费者维权的意识淡薄以及成本偏高,加上举证的困难,从而使消费者真正面对的时候望而却步,从另一方面助长了违法分子的嚣张。
六、结语
社会在不断进步,科学也在不停进步,在人类不停发展进步的同时,食品工业也在趁势而起,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在不停的显现,其中食品安全最为严重。我国经历了几千年的农业社会,对食品安全的观念相当淡薄,出现食品安全问题不知道该找谁投诉,食品安全事故因而不停发生,尽管国家下重拳治理,却也很难从根本上解决。
民以食为天,可以看出食品在人类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也能看出食品安全对人类所带来的威胁与伤害的严重性。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初级农产品责任划分不健全,昂贵的维权成本,还有民事赔偿方面的诸多问题。综上所述,健全民事责任,使用高效的法律制度,会使食品安全方面产生强烈的震动,使社会各阶层担心的食品安全问题发生质的改观。
参考文献:
[1]张新宝.《侵权责任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龙卫球.《民法总论》[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3]杨立新.《侵权法论》[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5.
[4]刘静.《产品责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
[5]邓青,易红.中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刍议——借鉴美国食品安全法的制度创新[J].企业经济,2012,01:166-168.
[6]张百灵.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完善重点[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3:74-79+118.
作者简介:
安全防火责任制度 篇9
防火安全责任书
为加强市场的消防安全,预防和减少火灾的发生,和贯彻落实“预防为主,消防结合”的消防工作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和“集贸市场消防安全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并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消防工作原则,甲乙双方经共同协商,制定出本责任书,明确各自的责任,乙方同意履行以下条约:
1、乙方是与甲方签定《场地租赁合同》之人或签定《场地租赁合同》之人委托并得到甲方同意的人。
2、遵守执行国家有关消防法律法规和甲方制定的各项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接受甲方的消防安全管理,积极配合甲方开展各项消防工作。
3、乙方对与甲方签定的经营场所负全面的防火安全责任。甲方有权对乙方的防火工作进行检查和监督落实,乙方必须配合。乙方对甲方指出的火险隐患,及时整改。按要求在经营场所配备灭火器和防毒面具,并懂得使用和保证处于正常状态。
4、乙方有接受消防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和对客人宣传消防知识的义务;有参加义务消防组织和灭火救灾疏散客人的义务;在租赁场所发生火灾时,必须积极扑救防止火势蔓延;市场内其它地方发生火灾时,同样积极扑救,并听从市场管理人员的指挥。
5、禁止乱拉乱接电线。不得私自增加或改动电器设备和增加用电负荷,不得在场内使用电热设备,如电炉、电饭煲、电热水器等和超过600瓦以上的电器。人离经营场所时切断所有电源。
6、场内禁止焚烧元宝、蜡烛、香等,未经批准不得在场内明火作业;场内禁止使用或存放易燃易爆物品,严禁在场内吸烟,并劝止客人不得在场内吸烟,违者按[广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办法]第三十条处以500元以上5000以下罚款。
7、货物的摆放要整齐,不得阻塞、占用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
8、乙方有责任维护场内消防设施完整好用。不得随意挪动,占用消防设施。
货物不得放在电线、输电设备、电器和消防设施的周围。
9、教育雇员学习消防知识和遵守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收市后对经营场所进
行防火检查,检查有无留存火种,电源是否切断和其他不安全因素。消除一切火灾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报告甲方。
10、乙方有责任制止违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行为,向甲方举报消防安全隐
患,共同维护整个市场的消防安全,达到群策、群防和群治的目的。
11、乙方如违反以上条约而未造成事故的,甲方有权提出批评教育、罚款或
要求停业整改;如由于乙方责任造成事故的,须赔偿所有损失,并承担一切法律责任,且甲方有权终止合同,并没收合同保证金及有关费用。
12、本责任书适用于本商场租赁的商铺、写字楼和仓库的商户。
13、本责任书一式两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甲方与乙方各执一份,与双方
签订的《场地租赁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市场有限公司
防火责任人 :
签约日期:月日
乙方:号商铺 防火责任人:
电话:
防火安全责任制考核方案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xx同志“隐患险于明火、防范胜于救灾、责任重于泰山”的重要指示为指导,以贯彻落实全县消防工作会议精神,完成消防工作考核任务为重点,通过对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消防安全工作考核,进一步落文章来源实消防安全责任,改善消防安全环境,提高全社会抗御火灾的能力,切实杜绝影响大、损失大、伤亡大的恶性火灾事故的发生。
二、工作目标
确保全年不发生特大火灾事故,控制重大火灾,减少一般火灾事故的发生。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既定工作目标的完成,加强对防火安全责任制的领导,县政府决定成立**县消防安全工作考核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员名单附后)。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消防安全考核工作。
四、考核范围及方式
县消防安全工作考核领导小组负责对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进行全面考核。考核实行百分制,经考核达到85分以上的为达标单位,达到95分以上的为达标先进单位。考核主要采取平时抽查与全年百分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考核结果与《消防安全工作责任状》达标考核挂钩。
五、考核内容和标准
(一)消防管理
1、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健全防火安全委员会,并建立消防工作例会制度,每月都要召开消防工作会议,加强对本部门、本单位消防工作的领导,协调解决消防工作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扣分标准:未健全防火安全委员会的扣2分,未建立例会制度的扣2分。
2、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在完成县政府下达的消防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负责考核下级及所属单位消防工作的完成情况。
扣分标准:未完成县政府下达消防工作任务的,一次扣1分;没有对下一级和所属单位进行考核的扣2分。
3、制定本部门、本单位消防工作计划,部署和检查消防工作,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到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评比。
扣分标准:无消防工作计划的扣3分,重大消防活动无部署的扣2分,每年至少召开一次消防工作总结表彰大会,达不到要求的扣2分。
4、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全面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工作,主管消防安全工作的副职领导具体负责消防工作的组织、检查、协调工作,并定期进行防火检查。
扣分标准:主要领导每年至少2次专门听取消防安全工作汇报,主管领导每年至少4次组织、检查、协调消防工作,每少一次扣1分;没有定期进行防火检查的扣2分。
5、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实施消防安全工作逐级签状制度,签状率达到100%。
扣分标准:未实施逐级签状制度的扣2分,签状率未达到100%的扣1分。
6、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制定宣传贯彻公安部《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消防安全管理规定》的实施方案。
扣分标准:未制定宣传贯彻实施方案的扣2分。
7、凡举办集会、焰火晚会、灯会等具有火灾危险的大型活动的主办单位、承办单位以及提供场地的单位,要在签定的合同中确定各方的消防安全责任。
扣分标准:未确定各方消防安全责任的扣2分。
8、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本部门、本单位的特点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并公布执行。将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向公安消防机构备案。
扣分标准:未建立健全各项消防安全制度、未公布执行的扣2分;未向公安消防机构备案的扣2分。
9、各乡镇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各企事业单位要建立健全消防安全基本情况和消防安全管理档案,消防档案要详实,全面反映消防工作的基本情况,附有必要的图表,并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
扣分标准:未建立消防档案的扣2分;档案不健全,每缺一项扣1分;未能根据情况变化及时更新档案的扣2分。
10、要制定切实可行的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并至少每半年进行一次演练。
扣分标准:未制定预案的扣2分,未进行演练的扣2分。
(二)基础设施管理
1、各乡镇政府在编制城镇规划的同时,要编制城镇的消防规划。
扣分标准:未按要求完成城镇消防规划编制工作的扣2分,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未纳入城镇发展规划的扣2分,没有同步实施的扣1分。
2、用于城市消防设施和公安消防队伍装备建设的资金不低于城市建设维护费总额的5%。
扣分标准:用于城市消防设施和公安消防队伍装备建设资金达不到要求的,扣4分。
3、新县城区要按照《盘锦市城市消防规划》建设消防队(站),新修道路、市政供水管线改造依据国家标准建设消火栓,大型商业区、高层建本筑密集区、易燃易爆区要建设消防水鹤;各乡镇政府要利用自来水管网设置消防用水取水口,要结合各村实际设置消防水源,每个自然屯至少设有一处消防水源。
扣分标准:未按要求设置消火栓、消防水鹤的每项扣3分;未设置消防用水取水口的扣3分,自然屯未设置消防水源的每个扣0.5分,最多扣3分。
4、设有自动消防设施的单位要按照建筑消防设施检查维修保养有关规定的要求,对建筑消防设施的完好有效情况进行检查和维修保养;对自动消防设施进行全面检查测试,并出具检测报告,存档备查。
扣分标准:未对建筑消防设施进行检查保养的扣2分,未对自动消防设施检查测试的扣2分。
5、各部门、各单位要按照有关规定定期对灭火器进行维护保养和维修检查;对灭火器应当建立档案资料,记明配置类型、数量、设置位置、检查维修单位(人员)、更换药剂的时间等有关情况。
扣分标准:对灭火器未进行维护保养,致使灭火器失效的扣2分,未建立灭火器档案,未记明相关情况的扣2分。
(三)火灾隐患整改及消防法制建设工作
1、落实重大火灾隐患整改责任。各乡镇人民政府、县政府各部门对本辖区、本部门及所属单位的重大火灾隐患要认真排查,并制定相应的立案整改制度,认真协调督促本辖区、本部门重大火灾隐患的整改工作,并定期检查整改措施落实情况。
扣分标准:没有建立重大火灾隐患整改制度的扣2分,对本辖区重大火灾隐患不清楚的扣2分,没有认真协调督促整改的扣2分。
2、对存在的火灾隐患应当及时予以消除。火灾隐患整改完毕,负责整改的部门或人员要将整改情况报消防安全责任人或消防安全管理人签字确认后存档备查。
扣分标准:未及时消除火灾隐患的扣4分;未将整改情况报送消防安全管理人或消防安全责任人签字存档备查的扣2分。
3、消防工作归口管理职能部门或专(兼)职消防管理人要根据管理分工,及时将存在的火灾隐患向本部门、本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人或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提出整改方案。消防安全管理人或消防安全责任人应当确定整改的措施、期限以及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并落实整改资金。
扣分标准:对不能当场改正的隐患,未及时向消防安全管理人或消防安全责任人报告,提出整改方案的扣3分;消防安全管理人或消防安全责任人未确定整改措施、期限以及负责整改的部门、人员,未落实整改资金的扣3分。
4、在火灾隐患未消除之前,要落实防范措施,保障消防安全。不能确保消防安全,随时可能引发火灾或一旦发生火灾将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要停产停业进行整改。
扣分标准:未落实防范措施,未停产停业进行整改的扣3分。
5、经常督促和检查本部门、本单位执行国家、省消防法规情况和辖区行政消防管理规定的落实情况。
扣分标准:每年不少于2次,每少一次扣1分。
6、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务院302号令,组织有关部门严肃追查重特大火灾事故责任,督促有关部门严肃查处火灾事故肇事者和责任者,实施重特大火灾事故责任追究制度。
扣分标准:未按法律法规规定严肃查处肇事者和责任者的扣2分。
7、全年保持火灾形势稳定,无影响大、损失大、伤亡大的恶性火灾事故发生。
扣分标准:年内发生一起重大火灾扣4分;发生一起特大火灾扣10分,全年消防工作实行一票否决。
(四)社会化消防宣传教育工作
1、本辖区新闻宣传载体要有消防宣传栏目。
扣分标准:没有固定消防宣传栏目的扣2分。
2、要充分发挥各种新闻媒体宣传主渠道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公安部61号令的系列宣传活动。
扣分标准:未深入开展公安部61号令宣传贯彻工作的扣3分。
3、大力开展消防宣传“四进”工作,每年组织一次地区性、行业性的119消防宣传日活动。
扣分标准:没有组织的扣4分,社会宣传效果不明显的扣2分。
4、制定农村防火公约、易燃易爆危险区控制燃放烟花爆竹的防火要求或规定。
扣分标准:没有制定农村防火公约的扣1分,没有制定控制燃放烟花爆竹的具体要求或规定的扣2分。
5、要通过多种形式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活动,每个员工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消防安全培训。
扣分标准:未开展经常性消防安全宣传教育的扣2分,每年对员工未进行消防安全培训的扣2分。
6、消防安全责任人、消防安全管理人、专兼职消防管理人员、消防控制室的值班及操作人员要接受消防安全专门培训。
扣分标准:上述人员未接受专门消防安全培训的每人次扣0.5分。
**县消防安全工作考核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副组长:** 县公安局副局长
** 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成 员:** 县经贸局副局长
** 县安全生产监督局副局长
** 县消防大队大队长
** 县消防大队副大队长
施工员防火安全责任书 篇11
1.施工员对各自管理施工班组的作业区范围内,必须负起安全防火职责。
2.施工前对班组作业人员进行安全防火技术措施书面交底签字确认,并督促班组执行,保证不违章指挥。
3.施工现场未经批准不得任意动用明火,必须办理动火申请审批手续并防火措施到位,方可动火作业。
4.焊割作业,必须持特种操作资格证上岗;严格执行“十不烧”规定。
5.油漆作业间、木工加工栅、机具间及危险品仓库等,易燃易爆场所要遵守防火安全规定。
6.施工用电严格执行JGJ46-2005的临电规范要求,严禁擅自装接电器用具或乱拉乱接电线等,必须由持证电工安装、维修。
7.消防器材不准挪作他用,周围不准堆物,必须保持道路通畅。
8.对违反防火规定的班组或个人应及时制止,对违章作业者有权停止其工作。
9.做好防火安全检查记录,组织落实施工现场防火器材的配备,发现火险隐患,必须立即消除,限期整改。
10.发现火警或火灾,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施工员带领组织力量灭火抢救工作。本工程防火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望双方共同遵守执行,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项目经理:施工员:
安全防火责任制度 篇12
1.工地食堂炊事班长负责本区域的安全防火、防盗、防食物中毒的工作,教育本班成员遵章守法及安全防火知识等。
2.食堂实行防火值日制度,值日人员要做到“火灭人走”,并关闭电源开关,余火应灭尽。下班时对食堂内外进行巡视检查,消除安全隐患。
3.食堂内木材、竹片、燃油等易燃物品,禁止堆放在炉灶周围1.5m内,必须做到随用随清远离火种。
4.食堂人员不得擅自乱接电源线和用电器具等,食堂用电设备必须按照JGJ46-2005的临电规范要求设置。必须由持证电工安装、维修。
5.食堂设置必须符合防火距离要求,禁止使用电炉、火炉、油炉。
6.食堂面积在100㎡以内,食堂内外配备两个10L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一个4L;每增加50㎡增配泡沫器一个,并保证使用有效。
7.在安全防火检查中,食堂有安全防火隐患,应立即组织整改,按“定人、定时间、定措施”一落实,要负整改职责。
8.发现食堂内有人违反防火规章制度,应及时制止,对违章作业者,有权停止其工作。
9.发现火警或火灾,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或管理人员,并亲自组织参加灭火抢救工作;积极参加工地防火灭火培训和演练工作。
本工程防火责任书,自签订之日起生效,望双方共同遵守执行,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双方各执一份。
项目经理:工地食堂炊事班长:
【安全防火责任制度】推荐阅读:
防火安全管理责任制度09-24
教师防火安全责任书11-03
安全生产防火责任书07-24
建筑工地安全防火制度05-16
酒店厨房防火安全制度09-04
幼儿园冬季防火安全责任书07-17
消防防火安全管理制度08-18
学生宿舍防火安全管理制度09-07
地下库房租赁防火防盗安全责任承诺书07-11
镇敬老院防火用电安全制度1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