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笔记:《做温暖的教育者》

2024-12-29

教师读书笔记:《做温暖的教育者》(精选11篇)

教师读书笔记:《做温暖的教育者》 篇1

这本书是陶妙如先生的教学随感,是她在教育实践中提炼总结的教育智慧。本书从教育的不同角度分为:享、想、研、养、换、用、化、创、悟、赏、度十一个篇章。下面是我读“想”这一部分做的整理以及自己的浅显思考。

陶老师提出了三“想”:想象着我们自己能抵达的层次、想象着学生能登临的高度、想象着我们能创造的妙境。

一、想象着我们自己能抵达的层次

想象着自己能抵达的层次,其实也就是在教育事业中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初涉教坛,陶先生在笔记本扉页上写下了“我的目标:教育家”。经过十年的历练,先生认识到教育局的价值在于开启人类的心智,提升时代的思想境界。于是她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成为教育实践家”。先生化用《苏东坡突围》的话,概括了自己的理想的高度:光辉、从容、大气、温和、淡泊、厚实、高度

优秀的教育者应当有自己的教育理想,理想能给我们努力的动力和方向,在不断学习中进取,不断进取中调整,不断调整中成长。

二、想象着学生能登临的高度

每接一个班,我们都应思考这样几个问题:这些学生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怎样才能把他们的优势或者潜能都发掘出来?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作为老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现状,发掘他们的个人潜能,激励他们勇于挑战自己,不断进取。

陶老师接到一个基础很差的高三普通班,在第一堂班会课之前,她了解了班上每个孩子的基本情况,她理解孩子们常受批评,对自己没有信心的心理,但是她抱定一个想法:不管他们原来怎样,我只坚信每个孩子内心都是想优秀的。

接下来,陶老师让学生自己选座位。第一堂班会课主题定为——“大学欢迎你”,用七张幻灯片展示七所名校的照片和名言来激励学生,让他们想象和憧憬自己未来,对自己的前途充满信心。用训狗师的故事和美国哈佛大学的调查数据告诉孩子们确定目标的重要性。

陶老师引导学生明确了目标,点燃了他们心中的理想之火,下一步就是测量自己离目标有多远,正视起点,才知道怎样去努力。于是,老师展示他们高二成绩表与上一个层次班级分数的对比表和高考划线标准,让他们清楚自己跟目标的距离。

现实跟理想差距很大,看到录取分数线,学生刚提起的兴趣又明显地低落下去了。这时陶老师打开网站,让学生看一位学长给学弟们的一段演讲《读书是读不死人的》、《绝不让自己后悔》。

聆听同龄人的心声,学生这次真的心动了,陶老师知道他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心静,所以又讲了《呆若木鸡》的故事,让他们明白心不能为外物所牵制。学生若有所悟,老师紧接着提问:十八岁成人礼意味着什么?做事要五讲:讲秩序、讲规范、讲方法、讲合作、讲发展整堂班会课,陶老师理解并尊重学生的真实感受,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可能达到的高度,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并且激励他们努力克服困难,也明确了努力的方向。从这堂班会课里,我看到了一位温和宽厚、循循善诱的师长,陶老师果然是一个温暖又有智慧的老师!

三、想象着我们能创造的妙境

科任老师,接手一个新班级的学科教学,要让学生在第一二节课就喜欢上老师,喜欢老师上的课,让他们对学习产生一种追梦般的感觉。开始给学生上学科课,既要简明扼要地纵向介绍本学科的体系轮廓,又要横向生动形象地展示学科的奇妙与璀璨、博大与精深,将学生引领到一个文明的充满情趣、理趣、无尽的妙趣甚至妙境的艺术天地。

在第一堂语文课上,陶老师来了一个幽默的开场白:请同学们抬起头来,眼睛平视前方,微笑着注视着前面这道风景——将陪伴大家一道学习的老师,我!学生笑声起,课堂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开始了。

这堂课陶老师给出的主题是:情趣理趣妙趣——语文,我们享受的时候。语文,其实是一种感觉,感觉来了,自然就感受到了。陶老师带领学生会名人:季羡林,启功大师,钱钟书,苏轼,孔孟。介绍这些文化大师,使他们感知到语文知识的广博与璀璨,以激起孩子们的向往之情。最后老师总结:心灵之所以会枯竭是因为没有扩充精神这一时空以厚度和深度。跳出井底的那一刻,开阔的不仅仅是眼界,更多的是心境以及今后不可估量的发展空间。

老师给学生描绘出语文的妙境,让他们产生学习语文的美好愿望,再给出语文学习的方法,提出语文学习的要求和建议,学生就能欣然接受,学生就愿意追随大师的方向,从而走进语文的妙境。

教师读书笔记:《做温暖的教育者》 篇2

一、教给学生做读书笔记的方法

读书笔记有多种多样的写法, 在小学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摘录好句子、编提纲、写体会或心得。

摘录式:是指导学生把课内外阅读时的精彩段落或名言、警句等摘录下来, 进行语言的积累。摘录时不改动原文, 注明作者和出处。如果是报纸、杂志上的文章, 要写清楚报纸或杂志的名称、日期, 以便查找。其作用在于积累知识, 为作文奠定基础, 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养成勤记的习惯。

提要式:就是分析原文的纲目主次, 概括段落的意思和文章的思想意旨。其作用在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以及掌握谋篇布局的方法。

心得式: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 将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及时写下来, 这种笔记也就是读后感。写读后感可以就整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想, 也可以就文章中的某一点写一写自己的见解。

总之, 写读书笔记, 应紧扣原文, 不能脱离文章内容而空谈感想, 还应联系实际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经常写读书笔记, 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阅读能力, 还可以增长知识。

二、采取多种措施, 提高读书笔记的质量

1. 勤查笔记严要求

对读书笔记的要求是:质量要“高”, 内容要“实”, 书写要“洁”, 形式要“新”。教师要做到每天一检查, 检查学生是否达到“高”、“实”、“洁”、“新”的要求, 将检查的结果及时予以反馈, 以督促学生坚持写高质量的读书笔记。

2. 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

为了激发学生写读书笔记的兴趣, 教师可以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活动。 (1) 精彩3分钟:每天利用课前的3分钟, 让学生轮流朗诵或背诵摘抄的内容, 谈谈读书心得、阅读感言等。 (2) 定期评优:定期举办优秀读书笔记评比活动, 将内容新颖、书写工整的读书笔记复印贴在学习园地中, 让学生学习别人的长处, 弥补自己的不足。 (3) 举办主题小报:定期挑选学生读书笔记上的内容制成主题突出、版面精美、内容丰富的小报。

三、激励学生, 让做读书笔记成为习惯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并不是一件轻松之事, 学生有时会把做读书笔记当作是简单的“复制”, 内容随意, 书写潦草。为此, 一开始做笔记时, 教师应严格要求, 规范书写, 要求摘录的内容要富有意义和价值, 心得或感想中的情感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教师要经常激励学生, 让学生做读书笔记的兴趣日渐浓厚。比如, 教师可以寻找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小练笔”,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读书笔记进行点评。点评时, 以表扬为主, 从而让学生愿记、乐记读书笔记。

《做最好的教师》读书笔记 篇3

这本书魏老师从自己读的中外教育家的教育思想的角度作为突破点,再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及教育思想并结合中国教育实际,不仅给出了种种对于教育的好的建议、个人思考,而且也把中外教育、古今教育做了个很好的比较,指出了今后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及老师们应该怎么样做一个新时代与时俱进的教师。先来谈谈魏老师学习的一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吧。

追求阳光的教育人生“教师人生,需要生命的活力和灵动的激情;教师人生,需要感动;教师人生需要责任;教师人生,需要体验教育的快乐与幸福??教师人生需要教师在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发展自我、创造自我、成就自我中净化着心境,体会着活得更有价值、有意义,感悟着人生的真谛??”品味其中的内涵,我才进一步看清自己,接纳自己,决心再塑自己的教育人生。

《做温暖的教育者》读书心得字 篇4

在没读这本书之前,我浅显地认为:所谓“有温度的教育”就是对学生的人文关怀。当我翻阅完这本书之后,却发现自己受益匪浅!方华先生从家校共育、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和孩子如何相处、学校管理、以及典型的乡村教育这几个方面着手,以故事穿插教育理念的形式向我们阐述了什么是有温度的教育、为什么要做有温度的教育和怎样做有温度的教师。

方华先生在书中一直强调:“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教育最需要耐心”“教育是给学生更多的可能”“教育应该给学生一个更好的期待”。更令人敬佩的是,他对于乡村教育有着深入的思考,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甚至在他的努力之下,出现了生源从城市向农村“倒流”的现象。方先生深深体察乡村教师的疾苦,尽可能从生活上、待遇上、精神上给予关心和关爱。在他的字里行间,流淌着对乡村教育那种发自肺腑的悲悯情怀,他说:让乡村教育享受相应的待遇,乡村教育就会像乡村一样美丽,就会成为大家心里、梦里对家乡的念想,就会是中国基础教育中令人骄傲的一员。但愿,这样美好的乡村教育梦想能早日实现。这也让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母校。有许多教过我的老师,就是有温度的教师。是他们用温暖打开了一个很内向的小女孩的心扉,让她慢慢成长,学会感受人生的酸甜苦辣。在那个曾经还不太会表达自己的年纪里,我一直心怀感恩,今天我想对他们说:谢谢你们!学生也正在跟随你们的脚步,努力学习如何成为你们......

那,何为温暖?生活中,你是一个温暖的人吗?你在与人相交的过程中,有这种让别人想要靠近你、信任你的温度吗?我想,我的心中已有了答案。

与长者交,她们总能为我解疑答惑,那种大师般的智慧往往让我豁然开朗,甚至点燃我的思考火花。与她们交往,我感受到了思维上的温度,我喜欢靠近这样的温度。

与年近者交,我可吐露心声。生活中总有些磕磕碰碰,总有一些郁郁不解的心事。倾诉,于女性而言是最好、最便捷的解压方式。这个帮你解压的人是你完全信得过的人,你不用担心自己一时的倾诉,会变成明天的风言风语。生活中有许多事都是一时的情绪使然,有个人倾诉,或有个人开导,就能化解心中的忧郁。事后云开月明了,觉得还有啥事是值得计较的呢?但在当时当地,如若无人倾诉与开导,郁结于心,于人于己都后患无穷。有一两位可以放心倾诉的人,她或许是同事,或许是姐姐,我们一起来温暖彼此的心,岁月更迭,人心靠近,我感谢这些在我伤感时给我温暖的人。

与孩子交,这些教学路上的小确幸,也让我坚定了成为一名温暖教师的想法。时光荏苒,今年是我从教的第七年。回望过往,教学路上有困难与挫折,也有美好和感动。在传播知识和爱的过程中,我也收获了孩子们的成长和他们真挚的情感。曾有位优秀的教育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对此,我也深以为然,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有属于自己独特光亮。即使有些孩子的光芒可能不够耀眼,但只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认可,你会惊奇的发现,他们如同黑夜中的萤火虫,鲜明而又出众。

班上有位“特殊”男孩,他大多时间都喜欢发呆,沉默寡言,基本不与同学老师交流,也很少笑。他从不举手回答问题,即便叫到他,他也只是看着你,局促不安的捏着衣角,一言不发。通过和家长的沟通,我了解到,他因为从小说话晚,不太会表达自己,又被同学嘲笑,便慢慢不再说话,不会与人交往。了解到这些我决定为他做些什么!为了让孩子打开心扉,我每天都会花几分钟和他聊聊天,了解他当天的状态。也会让他成为我的“私人小助手”,偶尔帮我分餐具和玩具。这些小事他却做的异常认真。为了表达我的感谢我也时不时塞给他一些折纸作品和小贴画。慢慢的,他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多了,也越来越开朗。通过和他的聊天我发现,这个孩子其实是一个很有想法而且很有创造力的男孩,也很喜欢搭建,每次区域时间,建构区总有几名小迷妹围着他和他一起画设计图、搭建作品。于是,班上原来那个一言不发,默默无闻的他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逐渐开朗自信的阳光男孩。看着如今各方面表现都不错的他,我发自心底为他高兴!

茅盾说: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当是春晖,给别人以温暖。我被温暖着,同时,我也在温暖着别人。我想,教育有温度,就像品一杯香茗,入口清淡却回味悠长。做一个温暖人心的教育者,是最幸福的,也是我的夙愿。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篇5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笔记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该书有着他的三个讲演录,“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

读后我不由思索,什么是教育?什么是幸福教师?答案模模糊糊,忽近忽远,若有若无,一惊之下,不知所向。

我从事教育工作已经十六个年头了,我一直以来在思考学生的健康发展靠什么?成绩,显然不是全部,因为我们成人之后的生存靠的是综合素质能力;不是成绩,显然也不对,因为成绩是敲门砖,没有优异的成绩就不能提升人生的生存起点。

读完《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大大提高了我我对我本身工作,对学生教育成绩的认识。对学生教育在学校和家庭的共同教育的结果,如此说来,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既要关注学生的成绩也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直奔成绩弱化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是片面的,不谈成绩说是素质教育也是片面的。素质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命快乐、关注生命幸福、关注生命习惯、关注学生一生发展的教育!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中关于教师和学生相处学习的环境,我认为在教师职业幸福感最重要的源泉,是学生的成功和他们对你的真情回报,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许多不利因素都可以从学生对教师的尊重、理解、感激中得到弥补。但要让学生感恩你,你就必须学会感恩学生、呵护学生、尊重学生,真正做到这点并不容易,但如果你只知道权威,那也许你会离幸福更远。在本书中提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

育的重要性,和谐给予每个人的重要性,所以学生健康成长,老师、家长是引路人,“一个人能走多远要看和谁一起走”,老师与家长对学生的成长来讲期望方向永远是一致的,所以家校教育应该和谐,只有和谐才能共振,只有共振才能有最大可能的生成。因此老师埋怨学生、家长埋怨孩子,老师埋怨家长、家长埋怨老师都是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当你学会赞美学生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家长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老师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孩子的时候、当你学会赞美学校的时候……,所以赞美在本书中有着很深的见解,我们也应该去将我们的赞美去发挥去应用去实践!

陶继新老师《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让我真正体会和学习到了好多教师应该具备的很多知识和很多方法,让我有着对教育对社会对人生的态度,对做人的乐观积极向上的工作态度,对我们身边的孩子,关注孩子的心灵,尊重孩子的人格,培养孩子的自尊自信,都有

着太多的帮助。所以我认为这本让我们教师队伍增加知识储备增强我们的好学兴趣都有着太大的帮助。尊重孩子的学习环境已成为素质教育的主旋律,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只要老师怀着一颗爱心,处处留意,微观入手,扶起孩子自信之树,那么我们的学生就都是可塑之才,只要我们用全部的爱细心呵护每一株稚嫩的幼苗。只要有爱的阳光,只要有爱的雨露,总有一天,每一株稚嫩的幼苗都会成为参天大树。那时才是我们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最幸福的时候。做一个幸福的教师!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

通州四中 李晓明

信手翻阅陶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时时让我们感受到的是做一个教师真的很幸福,而这种幸福的感受从何而来,来源于那一种长期的修身养性,来源于精神上不断超越,超越自我,逐渐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不断打造幸福的人生,陶老师将这种高尚的追求化为

一种行动就是不断地读书,读古人圣贤书,读经典的文本,在古人经典的思想里遨游,范文之心得体会: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读书体会。陶老师说,“在我的记忆里,就一直没有和书疏离过”“以书为伴,以读为乐”“让读书成为生活的必需,甚至成了审美追求,特别是高品位的阅读,甚至是背诵,几乎没有停止过。”陶老师特别注重了对孔子精神的研究,也正是因为数十年不断地对经典作品的广泛涉猎,潜心地钻研,陶老师才具有了温文尔雅的大师一样的儒家风范,除此之外,陶老师对自己所从事的编辑记者工作的热爱,更是养成了一种优秀的品格,宠辱不惊,泰然自若。

这本书是陶老师的讲演录,共分三部分,分别是《读书与教师生命成长》《打点幸福人生》《孔子的精神世界》。其中《打点幸福人生》主要是讲人的自身修养,《孔子的精神世界》则主要是讲陶老师几十年研究《论语》的成果和心得。我重点向大家介绍第一部分《读书与教

师生命成长》。这部分共分九讲,分别是:第一讲《读书: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第二讲《读书走向:取法乎上》;第三讲《诵读内容:古今中外经典》;第四讲《疏离浮躁,淡泊名利》;第五讲《读书教学 1

相得益彰》;第六讲《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第七讲《读书与思考同行》;第八讲《经典诵读的思考与行动》;第九讲《终身幸福的文化之旅》。这九讲按主要内容我把它归纳为三个大问题,即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

第一、教师为什么要读书?陶老师认为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我们都知道人的生命形式有两种,即常态的肉体形式和内化的精神和心灵维度。大诗人臧克家说过“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就很好地诠释了生命的这两种形态。对于常态的生命来说,空气、阳光、食物和水是必需的养料;而对于精神和心灵维度的生

命来说,它需要的养料来自于读书。用陶老师的话来说就是“因为我们教师肩负着一种特殊的历史使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需要在精神和心灵层面涵养学生,通过对其潜能的开发,让其拥有丰盈的知识与智慧,从而实现生命的飞跃。”以前我们常说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得有一桶水”。我想现在这句话恐怕就很不恰当了。一则现在的孩子知识面之广甚至已经超过我们老师了,也就是说人家的碗比你的桶还大呢,你说这怎么行?二则社会的发展要求孩子越来越全面,家长对孩子的期望也越来越高,孩子不是需要一碗水,而是需要两碗水,甚至更多的水,你说光有一桶水够吗?三则世界越来越小,都成为一个地球村了,知识的需求日新月异,你桶里的水都臭了,还怎么给学生?所以,当代的教师你得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才行,而这活水从何而来?从书中来。你说我们教师怎么能离开读书?这正所谓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啊。想一想我们熟知的那

些特级教师,哪一个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又有哪一个是死抠教科书而终有所成?所以从教师这份职业的需要来说,教师离不开读书。

“你的生命深层有了经典滋养,就有了一生幸福的本钱,就会永远快乐。”这是从教师的生存必需来说的,教师离不开读书。

第二 教师应该读什么书? 既然读书是教师生命成长的必需,那么教师应该读什么书呢?陶老师的回答很清楚,那就是“取法乎上,读古今中外经典”。读书应有所选择,经典能不断滋养人的精神和心灵;而非经典的书不但不能滋养生命,反而会损害和破坏已有的文化积淀,产生负面作用。所以读书要“有舍有得”。大家都知道犹太人很了不起,可你知道吗,以色列这个犹太国家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4本,他们的孩子一出生就舔舐涂着蜂蜜的《圣经》,从小就知道书是甜的。这个民族能历经磨难而

不垮,处身包围而不败,与热爱读书至关重要。是经典滋养了爱因斯坦,马克思这些犹太伟人,成就了以色列这个特殊的国度。俄罗斯也是一个爱好读书的国家,人均年读书55册。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机场,俄罗斯人捧着名著等车候机的场景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恐怕俄罗斯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吧?我们也偶尔看见国人候车国家,人均年读书55册。在俄罗斯的车站码头机场,俄罗斯人捧着名著等车候机的场景是一道道靓丽的风景。恐怕俄罗斯的崛起于此不无关系吧?我们也偶尔看见国人候车时手拿书刊,可全是茶余饭后的消遣之作。据统计我国人均年读书不够5册,这就是现状。如果教师还不喜欢读书,或读下乘之作,则何益之有?我们常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我想这好书就应该是经典。

那么什么是经典?陶老师认为经典就是“经由时间的流逝,大浪淘沙,仍然定格在有文化品格者的心灵层面的、他

所挥之不去的、能不断引领人的生命成长的精神产品”。经典无国界:不管是中国的《四大名著》还是外国的《莎士比亚全集》;经典无年代,不管是现代的《茅盾文学奖作品》还是古代的《古文观止》;经典无新旧,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等经典名言至今仍光芒万丈。经典不会过时,因为他们的“思想是永恒的,他们的思想可以穿越时空,慰藉不同时代的天下苍生”。当我们每天都用经典来滋养我们的精神和心灵,那我们的生命将是何等灿烂。

第三 教师怎样读书?

简单地说,怎样读书就是读书的方法和原则。我们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我们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知道怎样读书。有的人会说读书谁不会?我也曾这样想,但现在看来,我们的读书还真的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否则你也读了不少的书,怎么效果并不明显呢?并没有从根本提高你的生命质量呢?恐怕

与读书方法和原则把握不准不无关系吧。

首先读书得与教学联系在一起。古人云“教学相长”,这学就包括读书。我们很多教师在备课上花了很多时间,可效果并不理想。原因就是教师只关注教材文本与教参文本,“没有超越教材和教参的属于自己精神文化的东西”。我们是不是有这样的经验,特级教师的教案我们原封不动地拿来,可课堂上却往往捉襟见肘,破绽百出。什么原因?就是我们本身的文化素养不够,不能尽得其妙矣。而一个文化积淀很厚的教师,他也会看教材和教参,但“他更关注课外更大范围的文化”。由于读书他有了属于自己的话语和思想,就能够“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进入教学如有神”的境界。无论是特级教师沈红旗,于漪,还是教坛新星韩兴娥,苏静都是把读书与教学联系在一起,用深厚的文化素养来滋养教学,从而使他们的教学也登堂入室。

其次读书要和写作结合起来。用陶

老师的话说就是“让读写成为生命成长之双翼”。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读写是相互促进的。大量的阅读能为写作积累大量的素材,而时常练笔则能更快更好更多地内化阅读的内容,二者相互作用,使阅读更有品位,使写作更有思想和深度 第三 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就是要提醒大家读书不能看热闹,要学会思考。陶老师认为,“深度思想的介入,是阅读主体和作者的心灵对话”。只有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让阅读深入我们的内心,渗入我们的灵魂和血液,这样的阅读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

有句古话叫作“尽信书不如无书”。人云亦云只能算得上是鹦鹉学舌,邯郸学步,只能算得上是传话筒录音机。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有的人做报告我们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一句话,而有的人做报告,对于我们的耳朵和神经来说都是一种折磨,为什么?因为有的人只会“把别人的东西罗列了一下”而已,由于

没有自己的思想,没有自己的创造,所以显得死气沉沉,没有色彩。假期中我们听了几十场报告,这种感受一定很深吧?所以教师要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这样书中的内容因为有了我们的参与和酝酿而散发出更加迷人的芬芳。

另外书中的有些内容受时代和作者经历的限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这就需要我们得有清醒的头脑和睿智的目光去判断,去选择,从这方面来说思考也很重要。鲁迅先生曾提到过“拿来主义”,就是要我们审慎地对待书中的内容,有用的我们吸收消化,最后内化为我们自己的思想和精神,没用的甚至有害的我们要毫不惋惜地抛弃,从这个角度讲,光读是不行的,还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甚至是“深入的思考”。因为“没有思考或很少思考的阅读,仅仅是在表面行走,难以抵达心灵的深处”,也就难以融入我们的灵魂和血脉之中。

陶继新老师的《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一书,深深地启发和激励着我,坚

《教师做科研》读书笔记 篇6

《教师做科研》

――过程、方法与保障

李臣之 主编 海天出版社

第一部分 教师做科研的基本过程

任何科研,在程序上都由“选题――开题――做题――结题”诸过程得以完成,在学理上由“问题――资料――分析――结论”诸环节得以实现。

第一章选题:从“问题”到“课题”

一、问题在哪里

文献阅读、教教育调查、经验升华和学术交往四种路径相互影响,都能引发系统的思考。,使原本模糊的问题逐渐清晰化。

(一)教育实践的追问与调查

教育理论必须根植于教育实践。

1.经常追问教学中的困惑。

2.在教育调查中发现问题。

(二)教育经验升华

案例1―3教育日记伴我成长――书信书信谈话法在班级体德育工作中的作用

(三)学术交往

1.与专业研究人员互动

案例1―4研究伙伴合作同行――初中语文教学中运用漫画手段提高学生创新思维的实践研究(丰子恺漫画)

2.与同行的自由争论

(四)阅读文献

1.借鉴文献

2、质疑文献

3.参照各级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指南

主题班会――学生自主行为及课程开发研究

二、将“问题”转化为“课题”

(一)缩小问题范围

(二)梳理关键概念

(三)课题的表述

课题名称包括三部分:研究对象、研究的中心内容和研究方法。

1.指明研究对象

2.说明研究中心内容

3.提示研究方法

注意:1.避免使用宣传口号:课题在表述时一般使用陈述语气,表明作者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主要观点。

2.反映研究的关键词句。

3.简洁明了针对性才会强。

三、确定问题的原则

(一)社会所需

1.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变革

教师做科研的目的就是促进教育教学实践的变革,或者说引起教育教学实践行为的积极变革。

2.为丰富教育教学理论提供实践基础

(二)能力所及

三个领域可以改变:一是课程问题。二是教学问题。三是管理问题。四是德育问题。

(三)条件所能

人的实践行为离不开具体的个人条件、学校环境条件及社会条件。研究行动需要勇气、理想与智慧,也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有所为。

四、如何申报课题

(一)选择恰当的申报层级和领域

(二)申报表的填写

(三)申报的注意事项

第二章 开题 :设计研究蓝图

一、开题的价值与内涵

(一)开题的价值

1、有利于吸收研究智慧;2.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开展;

(二)开题的内涵

二、撰写开题报告

撰写开题报告主要包括陈述研究基础、说明研究方法和叙述整体研究方案三方面的内容。

(一)陈述研究基础:介绍研究的缘起,阐述该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综述,并对课题研究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以明确课题研究的对象。

1.介绍研究的缘起:本部分要将对选题的系统思考表述出来,围绕“社会所需、能力所及、条件所许”组织内容。

2.阐述该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说明研究的目的、意义就是说清楚为什么要研究、研究它有什么价值。一般可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在语言上可以用“丰富……”、“发展……”等有研究目标性的短语。

3.对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地综述:文献的收集和整理是教师做科研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环节。可登陆《中国期刊网》,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人民教育出版社、教育科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的教育类专著有较强的影响力:《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理论与实践》、《全球教育展望》、《比较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报刊复印资料》(中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等刊物发表的论文影响比较大,是搜索的重点;中国期刊网(中国基础知识实施工程“CNKI”的一部分)上发表的相关文章也应重点收集。

4.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5.对关键概念进行界定

(二)说明研究方法

一般包括文献调查法、观察法、思辨法、行为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概念分析法、比较研究法等。

(三)叙述整体研究方案

一份完整的研究方案应该回答以下几个问题: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研究的预期成果是什么?

1.课题研究的目标

2.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3.课题研究的步骤

4.课题研究的成果表达形式:如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报告、论文、经验总结、调查量表、测试量表、微机软件、教学设计、录像带等,其中调查报告、研究报告、论文是课题研究成果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从内容构成来看,一项主题相对集中、内容比较充实、材料相对完整的教师研究成果一般包含这样几个方面的要素:一是大量鲜活的教育故事、教学课例、具体的操作材料;二是具体的案例、操作细则中提炼出来的若干实践活动样式、教学模式;三是统摄整个教育教学活动过程的主导理念。

(四)写好开题报告的技巧

1.提出问题注意“层次”。

选题来源包括:⑴与自己实际工作或科研工作相关的、较为熟悉的问题;⑵自己从事的某专业问题发展迅速,需要综合评价;⑶从掌握的大量文献中选择能反映本学科的新理论、新技术或新动向的题目。所选题目不宜过大,越具体越容易收集资料,容易深入。

2.瞄准主流文献,随时整理。

3.研究目标具体而不死板。

三、开题论证的运作

(一)开题论证的程序

1.选择开题论证会的地点:小型会议室,最好是圆桌会议。切忌阶梯教室。

2.参加人员

开题论证会一般有如下程序:首先,上级领导宣读课题立项通知书;接着,课题主持人宣读课题实施方案;最后,与会专家、领导及课题组成员研讨课题实施方案。

(二)开题论证的注意事项

开题报告陈述,时间30分钟左右比较合适;简要交代任务来源和背景;重点“指出”存在问题,不必花太多时间细述发现这些问题的过程;对主攻方向要有比较充分的论证;详细论证研究内容、方法、方案及其可行性。

第三章 做题:教学研究合一

一、教师做科研的双重特性

(一)在研究中教学

在研究状态下教学,走向研究性教学,是中国教育教学变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张华教授近年来大力倡导重建课堂教学的方向,主张把教学变成研究,提出的诸多观点对教师做科研很有启发:

1.把“备课本”变成“教学研究记录手册”,鼓励创造性备课。

2.把设计教学目标与创设教学情境并重,侧重情境创设。有目标,但不拘泥目标。

3.讲授教学与对话教学并重,侧重对话教学。不论讲授,还是对话,都不能流于形式,都要基于探究、发现和创造的态度。

4.把学生自己的观念视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倾听学生,研究学生(包括研究学生的“错误”)。

5.充分体现教学的生成性。善于捕捉课堂上不可预测的教育时机。

6.把课堂教学变成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究,体验学科与生活的过程。

7.重视课堂上故事的价值与力量。

8.在课堂上,尽可能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教科书之外的有关文献、图表、数据、图像,日常生活中的资源,本学科的诸种实验资源。

9.尽可能增加发现性的实验(包括思想实验),降低验证性的实验的比例。

10.引导学生把学科知识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11.加强不同学科的联盟与整合。注重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联与整合,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的视野关注问题。

(二)在教学中研究

当教师成为研究者,教学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递过程,不再是知识的灌输和接受,也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教学本身变成了研究,课堂成为师生合作探究的舞台,成为共同创造知识的发现空间。

二、教学设计融入研究设计

(一)问题分解

(二)问题归因

表3―1问题归因的三个来源

来源

载体

途径

理论

通过阅读文献资料和接受专家指导,寻找分析问题可能产生的原因

图书馆、阅览室、相关专业网站

经验

总结自身经验与同行交流,通过各种渠道掌握以往同类问题的归因经验

学科组活动、网上论坛

调查

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和分析问题的原因

发放调查问卷

(三)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

主要有归纳、演绎、类比三种方法。

(四)让研究假设进入教学设计

三、研究性教学实践:上课与研究结合

教学是探究,探究即教学。

(一)让教学过程落实研究设计

(二)利用研究工具,系统收集资料

研究资料是反映研究过程的各类文字、图片、和音像等资料。包括阶段研究计划、小结、与课题有关的教案、与课题有关的师生资料、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师培训资料、会议记录、实验随笔、学习体会、问卷调查测试卷、统计分析资料、个案研究资料、实验对象的反馈材料和相关的图片音像制品等也在这个范围。

四、系统反思性教学评价

(一)效果反思

(二)改进反思

(三)探究性反思

第四章 结题:成果升华

一、结题的意义与目标达成

(一)结题的意义

(二)结题的目标

(三)教师科研目标的达成

二、结题报告的撰写

(一)结题报告的结构

结题报告可分为前置(含标题、署名、内容摘要、关键词)、正文、引文注释与参考文献几部分。其中正文是主体,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课题提出

包括研究问题的概述、研究的假设与研究的目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文献综述等。要求讲清楚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交代清楚问什么要研究这一问题;要研究什么;课题研究的时代背景等。

2.研究过程

⑴交代研究方法。⑵分析研究成果。⑶讨论相关问题。

3.研究结论

(二)结题报告的类型

1.理论型研究报告。2.实证型研究报告3.经验型研究报告4.个案型课题报告

三、如何结题

(一)结题的准备:

1.介绍成果

2.准备材料:⑴填写《课题结题鉴定申请书》;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⑶撰写《成果公报》;⑷搜集已发表的论文、公开出版的著作及课题产生社会影响和效果的证明材料;⑸将课题研究的有关材料装订成册。

结题中必须准备如下档案资料:

⑴课题立项文件材料,包括《课题申请书》、《立项通知书》、预期研究成果形式:准备阶段有情报资料汇编、现状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汇编;实施阶段有研究资料和内容汇编、研究过程的经验总结;总结阶段有研究课题的结题报告及一些附带的研究成果;最终成果形式有工作经验报告、本课题的结题报告(附活页,一式三份)。

⑵课题研究过程性资料,包括实施方案、开题报告、课题研究计划、课题研究学习活动记录等。

⑶阶段性研究报告,包括前后期调查分析、教案内容调研分析、问卷调查分析、学生作品分析等。

⑷课题研究成果性材料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显性成果。包括相关工作报告;典型的教学设计案例(多媒体课件、教具、图表、音像资料、学生作品等)、讲课材料、评课材料;有关课题研究的获奖证书和学生考试成绩;调查报告、观察报告、个案分析等。二是隐性成果。包括教师教学理念、行为方式的转变,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等。

3.申请鉴定

(二)结题的方式

(三)结题的注意事项

第二部分 教师做科研的基本方法

第五章 教育调查研究

一、访谈法

(一)访谈的优势与局限

(二)访谈的类型

(三)访谈的程序:访谈准备、现场访谈、访谈收尾与访谈结果处理。

1.访谈准备:第一,明确访谈目的。第二,编制访谈提纲。第三,确定访谈对象。第四,确定时间、地点。

2.现场访谈:包括开场白、提问、倾听、记录等。

3.访谈收尾与访谈结果处理。访谈结束后,要及时整理资料。

(四)实施访谈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二、观察法

(一)观察法的特点与类型

(二)观察的设计

(三)观察的实施

(四)观察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三、问卷调查

(一)问卷调查的优势与局限

(二)问卷的类型

(三)问卷的编制

(四)问卷发放与回收

(五)问卷统计分析

第六章 教育变革研究

一、教育实验研究

(一)教育实验研究的要素

(二)教育实验研究的设计

(三)教育实验研究的控制

二、教育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特点

(二)教育行动研究的程序

(三)教育行动研究中的关键问题

第七章 教育叙事研究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内涵

(一)叙事

(二)叙事研究

(三)教育叙事研究

二、教育叙事研究的特点

(一)真实性

(二)诠释性

(三)反思性

(四)开放性

三、教育叙事研究的步骤

(一)确定研究问题:什么是值得探究的教育问题呢?值得探究的问题势必是有一定意义的,它应具有两重含义,“一是研究者对该问题确实不了解,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其进行认真的探讨;二是该问题所涉及的地点、时间、人物和事件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对被研究者来说有实际意义,是他们真正关心的问题。”

研究者要有问题意识。

对于一线教师来说,教育叙事研究要围绕自己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自自己的教学疑难、同事们的教学困惑、课堂教学中的意外发现等都是问题的来源。因此,首先应从日常教育现象中发现问题。研究者必须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

我的研究兴趣是什么?为什么会对此感兴趣?前人都进行了哪些研究?(需要进行文献回顾)我又期望能发现些什么?其次是聚焦问题。

(二)选择研究对象

(三)收集资料

(四)整理分析资料

(五)创作教育叙事文本

第八章 研究文本创作的方法

(一)数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SPSS概述

(二)文本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文本整理和分析的意义

2.资料整理的具体要求:⑴整理须及时。⑵整理须全面。⑶整理须客观细致。⑷整理资料时辅以适当的主观感受。⑸加强资料的管理。陈向明教授建议:在具体整理资料之前,可以先为每一份资料编号,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建立一个编号系统。编号系统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信息。①资料的类型(访谈、观察、实物)。②资料提供者的姓名、性别、职业等有关信息。③收集资料的时间、地点、和情境。④研究者的姓名、性别、职业等相关的信息。⑤资料的排列序号(如对××的第一次访谈)。为方便起见,我们可以给每一项赋予一个标号。比如,有关被访者的职业,可以用JS表示教师,XS表示学生。所有的书面资料都应该加上编号,并且标上页码。资料编好以后,应该复印一份,以便分析时用来剪贴和分类。原件应该保持原封不动,以便今后查找。综上所述,文本和实物资料的整理应力求及时、全面、细致、有序、有效,便于随时翻阅和查找。

3.资料分析的操作步骤:⑴阅读资料⑵编码:完成一份资料的编码后,可以将所有码号及其代表的意义抄写到另外一张纸上,与原始资料订在一起,以便今后查找。⑶系统分析资料:经典的方法是穆勒五法(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剩余法、求同差异法)。⑷资料分析的系统化管理。

4.资料分析的具体手段:⑴写作分析⑵图表分析⑶对话分析。

(三)实物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1.实物的类型和整理。

2.实物分析的特点和作用:实物可以表达语言所无法表达的思想和情感,比语言更有说服力。⑴有助于提升资料综合分析的效果。⑵有助于增强研究的说服力。

(四)文献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五)概念和理论的形成

二、文本创作

(一)叙事文本的创作。

1.叙事文本的叙事方式:一是旁观者的视角。二是参与者的视角。

2.叙事文本的写作框架。

旁观者视角,其写作框架为:研究背景→研究过程与方法→结果与分析→结论。

参与者的视角,其基本框架是:问题的产生→问题解决的过程→问题解决的结果。

3.叙事文本的写作技巧。

⑴关注复杂教育情境中的心灵体验。

一次课堂发言改变了一个学生的自卑心态,一次谈心化解了一对积怨已久的矛盾,一次活动改变了一个班的班风,一句话改变了某人的一生等。这种标准文本是教育叙事的大忌。

好的教育叙事应该能让人感受到教育过程的艰辛,看到师生互动时心灵的碰撞和交流,体会到教师的实践智慧。因此,在教育叙事中可以关注教学中的关键事件,包括那些能感到特别兴奋的“高峰体验”和有些失落的“低估体验”。还可以关注专业生活的压力与问题,陈述自己日常教学中感到棘手的问题、矛盾、冲突、挑战,以及自己的尝试。

⑵深度描述:叙事文本主要采用深度描述的手法来对事件进行描述、解释和说明,以开放的形式透露出更多的信息。“叙事文本的写作要研究者通过对事件、人物、场景的深度描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事件的全貌,使读者对事件有一个整体性、动态性的把握。同时,事件背后的意义要在故事讲述之中自然地显现出来。”

⑶深度诠释。有三种途径:一是归纳思路。二是演绎思路。三是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路。

4.叙事文本的形式要求。

⑴标题新颖。⑵主题鲜明。⑶内容真实。⑷情节生动。⑸意义深刻。

案例8―4 罚站任安妮――我永久的痛

绝不再对迟到的学生罚站。

为了“严肃纪律”这个目的,付出的代价是――伤害学生的尊严!

教育,绝不能为了目的而不择手段!

尊重学生,并不能代替教育本身――这是教育的前提,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李镇西老师教学生涯中发生的一个故事。)

(二)个案文本的创作

(三)报告文本的创作

报告文本的组成要素:

⑴教育调查报告:题目、署名、“摘要和关键词”、前言、正文、“结论和建议”、附录。

第一,标题。要用一句话点题,反映研究的主题。

第二,署名。包括集体署名和个人署名。

第三,摘要和关键词。要求突出重点、内容精练、观点明确,一般不用第一人称。300字以内为宜。

第四,前言。

第五,正文。常见的有两种模式:一是并列法。二是逐步深入法。

第六,结论和建议。

第七。附录。

(四)论文文本的创作

如何写就一篇好论文:

⑴坚持阅读。⑵勤于思考。⑶持之以恒。

第三部分 教师做科研的基本保障

第九章 持续学习

一、教师学习的目标

(一)改进教学实践

教育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教师的首要职责是上好课。因此,教师学习的目标首先指向教学实践的不断改进和教学效率的不断提高,这也是教师终身需要奋斗的目标。

当读书形成兴趣的时候,当读书还没有养成习惯的时候,读书自然也成了教师的负担,“没有时间”顺理成章地成为逃避读书的最好借口。

魏书生:“看多家之言,要用去一部分时间,形式上看影响工作。实际上,正因为看书,才看清了日常工作中有哪些是无效劳动,从而去掉它;因为看书,才学了更科学的、更有效的教学方法;因为看书,才使教学管理更制度化、系统化、科学化,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累土成丘,积微成著。

(二)促进自身发展

1.提升教学专业知识和能力。

2.提升教学科研能力。

3.提升道德素养。

(三)享受职业幸福

1.进步和成功:最直接的职业幸福感来源

2.学习治疗:幸福也会被传染

窦桂梅:“只有读书,教师才能由改变自己的心态而改变自己的状态,从而改变一个人的容颜。”

案例9―7做一名幸福教师

一个幸福的老师应在读书中成长自己,在教育中成就自己。Xx老师不赞成教书型的老师,不认同“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老师,不愿做“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老师”,而应该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照亮自己。他认为应该努力成为研究型的老师,不断地储蓄自己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生活,在照亮别人的时候也能看到自己生命的灿烂。他博览群书,浏览和摘抄了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时时刻刻感受到浓郁文化的熏陶。他像影片《乡村教师》中的女教师,他像《铭记你的宽容》中的那位美术老师,在教育中成就自己。

3.享受学习:幸福的最高境界

二、教师学习的方式

(一)批判性阅读

(二)研究型阅读

(三)交往性学习

1.积极阅读与聆听学术讲座

2.主动融入专业性交流

3.与专家合作研究

三、教师学习的内容

案例9―14 读什么书

是否具有完善的知识结构将最终决定我们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多远。

教育理论和人文素养方面的书: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洛克的《教育漫话》、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简史》、老子《道德经》、弗洛伊德的《梦的解析》等,以及中外大量的儿童文学经典。

(一)学科知识学习

(二)教育知识学习

1.学科教学法知识学习:《语语文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论》、《中学语文教学论》、《窦桂梅与主题教学》、《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于漪与教育教学求索》等。

2.关于“儿童”的知识学习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教育,是保障生命成长的事业,教育的根本问题是关于儿童的问题。

有人曾提出,教师是一个冒险甚至危险的职业,伟人和罪人都可能在他的.手中形成。因此,了解、学习关于儿童的知识、不断走进他们的生活世界、亲近他们的心灵世界,是每个教师一生的必修课。

一是心理学书籍,尤其是教育心理学和儿童心理学;二是教育大师的教育经典书籍:蒙台梭利的《童年的秘密》、卢梭的《爱弥儿》、苏霍姆林斯基的《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吉姆・海诺特的《教师怎样和学生说话》、马克斯・范梅南的《教育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等。三是儿童文学读物,即读一读孩子们喜欢读和正在读的书。

3.学习课程与教学理论

4.阅读教育“经典”

阅读经典,与教育家对话,是教师成长的基本条件。人类教育虽然不断变迁与发展,但是教育之根本不容易变化,教育过程的内在规律不会变化。

教师应时常走回历史、走进经典,汲取其中的营养,丰满自己的思想,反观自己的实践,不断警醒自己。李镇西读了大量教育经典,

如《和教师的谈话》《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爱情的教育》《关于人的思考》《巴甫雷什中学》《陶行知全集》《叶圣陶语文教育文集》《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语文卷》《马卡连科教育文集》等

――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

(三)人文阅读

英国哲学家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费朗西斯・培根《人性的探索》

以下阅读书目可以借鉴:

古典类:《论语》、《庄子》《老子》《孙子》《韩非子》《史记》《古文观止》《唐宋词鉴赏词典》《唐诗鉴赏词典》《宋诗鉴赏词典》《苏东坡诗文选》《陆游诗词选》《李清照诗词选》《刘禹锡诗文选》《李白诗选》《杜甫诗选》《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儒林外史》《聊斋志异》《中国古代文学史》等。

人文类:《忏悔录》《宽容》《马克思主义原理》《自我实现的人》《邓小平文选》《顾准文集》《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中国近代思想史论》《中国现代思想史论》《文化的冲突与抉择》《历史深处的忧虑》《第三次浪潮》《当代著名批评家随笔丛书》《我的精神家园》《六大观念:真、善、美、自由、平等、正义》《民主和专制的社会起源》《城市季风》《中国的危机》《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傅雷家书》《相约星期二》《六月雪》《原上草》《荆棘路》等。

第十章 勤于表达

一、教师表达的困难

(一)难以动笔

(二)难以说理

(三)难以结构化

二、教师表达的训练

(一)写读书笔记

培根《论读书》: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

(二)参与叙事论坛

讲故事要讲好,应遵循一定的技巧。第一,故事源于教师的现实教育教学,要“直面事情本身”(柳夕浪语)。第二,故事具有情节。教师叙事应对事情发展的细节描写进行深度描写,尤其要描写教师当时的处境、想法,面对事情的处理方法及最后的结果。第三,“故事所讲述的事件隐含了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教育困境。这些教育冲突、教育矛盾或教育困境的价值不只是使故事具有内情节,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他们隐含了教育道理。”(刘良华)

作为一种表达训练,教师在叙事论坛中要敢于并善于表达自己,在对话中不断地提高自己。

(三)参加学术会议

中国学术会议在线 机遇总是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

三、教师表达的方式

(一)教育日志

教育日志更需要与他人交流阅读,共同讨论。萧伯纳说:“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我们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更多。”

(二)教育随笔

苏州大学朱永新教授认为:“写教育日记和教育随笔的好处在于‘能够自己和自己对话,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法宝’。”教育随笔对教师本身的成长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它能够激发教师的潜力,让教师不再被动地发展,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促使教师迅速成长,为成为“名师”奠基,并在此中提升职业的价值感与幸福感。

爱因斯坦说:“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

可浏览“教育在线”或名师的教育博客等。

第十一章 不断反思

一、反思的过程

(一)识别问题

(二)描述情境

(三)分析与重构

二、反思的内容

(一)反思课堂的教学行为

(二)反思教育价值及自我价值观

三、反思的工具

(一)回顾反思

1.反思日记

2.教学后记

(二)观察反思

1.课堂观察反思:

①记录教师讲授的时间、学生活动的时间、师生分享的时间。

②记录师生提出问题,对提问的水平、提问的方式、应答的策略和互问的对象做定性、定量的分析。

③记录学生参与的人次、个体参与交流的频次、不同小组或个人完成练习的时间差异和有效程度的差异,教师依次做个别指导。

④记录媒体的设计和学具的选择是否直观、形象和生动,呈现的时机是否适当、合理,演示的时间是否能兼顾不同学生的需要,以及教与学内容的联系是否和谐、默契、相融。

⑤记录小组学习时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行为,互相倾听、陈述和修正是否有序和有效,教师如何面对质疑、提问做个别指导等。

2.录像反思

(三)对话反思

第十二章 形成专业社群

一、专业社群的特点

(一)共享互惠

(二)鼓励合作

(三)平等对话

二、专业社群的类型

(一)校内专业社群

(二)校外专业社群

三、专业社群的建构与运作

(一)专业社群建构策略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篇7

读完这本书我感到很惭愧,我原以为自己工作了三十年,在教学一线当了三十年教师,无论是班级管理还是课堂教学都有些成功的经验,但这本书的学习我仿佛经受了一次“专业的洗礼”切切实实认识到要想当好一名教师,必须要有一种研究的意识,不断自己提高专业水平,成为一名智慧型教师才是我今后努力的方向。

书中没有枯涩难懂的理论,有的是作者对现代学校教育的独特见解,是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是一本会对读者产生极大影响力的书。特别是书中选用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教学案例,教师看了很是亲切;还有专家从案例中做出理性的分析和结论,它不至于成为单纯描述性的文字那么枯燥,这就是我们说的就事论理,也就是案例分析。几乎每个案例中谈的都是是司空见惯的事情,结论却往往与教师通常的想法相距甚远,震撼之余,备受启发。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我认为真正的影响就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地产生的,尤其是我们当教师的在听惯了各种各样讲台上、主席台上滔滔不绝的说教后,在难得的清闲之中,对不经意间的一点心灵的萌动,会觉得是那么珍贵。”。

在回答“今天怎样做教师”这个复杂问题时,王老师明确指出“光有良好的师德是不够的,光激情燃烧是不行的,还要有科学的思维方式,真正的专业水平”。这对于我们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来说更有启示作用。可是现实情况是怎样的呢?正如王老师在前言中说到“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工作方法太简单了,而且多年如一日,变化不大。无非是一边‘严管’一边‘奉献爱心’。严管不见效,就用爱心感动之,爱心感动不了,就更加严厉地管理之,再不管事,只好借助家长的手”修理“之。然而学校管不了的学生往往家长早就失控了,家长还指望教师把他的孩子弄过来呢!于是没辙了。剩下的只有牢骚、无奈和疲惫。而且工作方法越简单,教师越感觉劳累,因为低科技含量、低效率的重复劳动最磨损人的心灵。我感觉,以这样的专业能力应付日新月异的社会和越来越奇的新一代,难免捉襟见肘,力不从心……”这可能是我们很多老师活得累的重要原因,正因为专业性不强,“谁也能干得了”,所以教师地位的提高也是举步维坚。

针对“爱学生”这个问题,王老师指出“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教师的爱是一种关心,一种关切,一种理解,一种宽容,一种帮助”,而前提是尊重,因为绝大多数学生不会太在意教师是否爱自己,而希望老师都“尊重”自己而已。我们区分清楚了爱的性质之后,便很容易理解,作为教师,“职业的爱是必须做到的,私人感情是无法强求的”这样就防止了非理性的施教,将教师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研究学生,因材施教上来。特别是“处理问题学生”时,王老师特别强调“研究”,不能在表面的“管理”上下功夫,因为“一个孩子一个样”只有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史认真分析之后,找到“这一个”孩子的病症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读完王老师的这本书,总体的感觉就是 “ 专业 ” 。他直面教育的现实,从活生生的教育案例中来,不尚空谈,而是给予具体的指导,操作性强,好书的确让人回味很久,让人爱不释手!我觉得对教师来说,通过阅读书中 100 个案例以及作者对案例分的分析,一定能够逐渐接受一些教育理论的浸润。并能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找准工作方向,进而发现最佳的工作方法。新的时代给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挑战,教师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研究,让自己的工作有科学的指导,使自己成为一名充满智慧的教师,才能告别过去那种“高投入低产出”的得不偿失的工作状态,真正拥有一种幸福的教育生活。

《今天怎样做教师》读书笔记 篇8

案例中讲的是一名老师帮助一个学习成绩差且没有兴趣的孩子培养兴趣,提高学习成绩的事例。案例中,那名老师的耐性让人佩服,他真的是倾注了自己的爱给学生,感动之余不禁想到,如果有人问我:“你会喜欢每一个学生吗?”在没有看书之前,我会不假思索的脱口而出:会!但是,静下心来思考这个问题,真的是如此吗?面对案例中的学生,自己是否能向那位老师那样耐心呢?这时我不禁想到了自己在看到学习认真、行径乖巧的同学时的心花怒放,和看到调皮好动的同学不遵守课堂纪律时的怒火攻心,反省一下,我是否真的做到自己所说的爱每一个学生,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呢?细细品王老师的点评,不禁让我感触颇深,她说:“要区分职业的爱和私人的爱”。

书中说到:教师对学生的爱,应该主要是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因为任何一个人爱的付出,都是有选择,有重点的,“博爱”不仅会把人累死,更把教师的职责范围扩大。在这些语句中,让我感受到了清新与自然,诚恳与真实,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对“爱”的理解。

是啊,教师要爱每一个孩子,对于不同性格的孩子,作为教师不可避免的会有私人的情感选择倾向。私人的爱是无法强求的,但教师必须用教师的职业的爱去对待每一个孩子。在孩子有困难时,在孩子做错事时,在孩子得到进步时,作为教师才能一视同仁的对待,教师的爱就是渗透在平时的点滴中,贯穿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简单的几句话让我豁然开朗。

教师读书笔记:《做温暖的教育者》 篇9

1、“迷信说教”

书中言:迷信说教,迷信嘴皮子功夫,迷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是教育界的流行思路。很多语言已经形成了套路,自动化了,教师只要一张口,那些东西就会沿着固定的河道奔腾而下,学生都快把这些说辞背下来了。

诚然,要说现在的学生,写保证书,写认错书时,多半思如泉涌,格式规范,随手拈来。作为中学教师,越来越觉得语言教育的无力感了。 结语:教育的关键是体验,亲身的.体验。作为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设计教育情境上,而不把主要希望寄托在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上。要知道,孩子主要是在行动中,而不是在言论中成长的。

2、“不妥协主义”

书中言:大批家长、教师的思维方式是针锋相对的和学生较劲,进攻到底,不带妥协的。攻不上去怎么办?宁可败退,也不主动撤退。失败了还不承认,也不接受教训,下次继续搞不妥协主义。但这种“冲冲冲”的办法往往只能用来对付胆小的、年龄小的孩子。万一孩子横竖不吃,你会看到家长和教师完全变了一副面孔,成了迁就主义者和逃跑主义者。他们会对孩子做很多无原则的让步,处处哄着孩子。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这是败退,不是撤退。 这两年,敢于“直言不讳”的学生日渐多了起来,“惟命是从”的学生少了。铃声响了,你想拖堂几分钟完成教学任务,会有学生当面抗议,提醒你下课铃已经响了。学生上课看课外书,你想没收,会有学生质问,我的书,你凭什么没收。面对做出这样抗争的孩子,硬顶根本不管用,可一味退让,也无疑不利于班级建设。

教师两学一做读书笔记 篇10

教师两学一做读书笔记

近日,中央提出的“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各地拉开帷幕,从严治党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铺开、从集中教育向经常教育拓展,对强党性、做表率,抓基层、打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熟知牢记党章党规才能懂规矩正“言行”,永葆党风之纯。“无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党规作为党员履行义务责任的基本准绳,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但是不明党章不熟党规,则便无从遵守难以履行,现实中就存在这类党员,给党的形象带来了一定损害。所以说,我们每名党员作为执政党的一份子、代言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系甚大,必须不说“雷人”话、不做“违规”事,必须说到做到事先知道,常学常用党章党规的各项条文细则,始终把共产党人的“家风家训”常挂嘴边、牢记心间、用在实处。

学深悟透讲话精神才能有信仰讲“气节”,焕发党性之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早期共产党人信仰马列主义抛骨洒血、前仆后继,中期共产党人矢志中国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近期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幸福锐意改革、拼搏进取,信仰支撑起一个个时代,造就了一批批“国士”。当下,面对花花世界、纸醉金迷,每位共产党员更要有信仰,需要学深悟透系列讲话提出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三严三实”、“四个全面”……,守住“底线”,保持“气节”,坚定不移的遵循、矢志不渝的奋斗。

先做合格共产党员方可积跬步致“千里”,维护党纪之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起于尘土,本次学教活动从“合格”抓起,更加务实,更显决心,更见深度。长久以来,各级积极组织党员学先进、争优秀,攀高不就低,望山不看路,致使部分党员热衷于看热闹、走过场,高不成、低不就,忘掉“身份”,等同“群众”。常言道曲高而和寡,确实还得从实处下手、从小事抓起,按照党员标准,管住一言一行、约束一举一动,不违规、不越纪,认真履行责任,积极担当义务,于点滴处彰显党性,在平凡中超越“自我”,自可心底坦荡、赢得认可。

可见,“两学一做”学教活动的“低姿态出场”易于接受、更利操控,彼时人人知规守纪、个个履职尽责,自将成就一番“从严治党”新气象。

教师两学一做读书笔记

广大党员要深入学习党章党规,深入学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自觉用党章和党规党纪规范自己的言行,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我们每位党员都要自觉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积极投身“两学一做”教育活动中,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真正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合格党员。

对党忠诚是党员干部的首要政治品质。党员干部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参与者推动者,也是党的事业兴旺发达的直接受益者。要常怀忠诚之心,自觉遵守党章,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做到在思想、行动上始终与党保持高度一致,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补足精神之钙、强化自律之基,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现在的社会比较浮躁,面临的糖衣炮弹和利益诱惑很多。党员干部要强化崇规意识、守规意识、执规意识,时时用党的纪律严格约束自己,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按规则、按程序、按制度”办事,做到坚持原则不动摇、执行标准不走样、履行程序不变通,使每项工作都能“信得过”、“过得硬”。要从小事做起,从衣食住行做起,不为金钱所诱,不为美色所迷,不为物欲所累,慎独慎初,自警自省,树立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已经明确的改革发展目标能否落到实处、取得实效,关键要看领导干部如何作为。随着“三严三实”主题教育的深入开展,广大党员干部只有敢于担当,勇于作为,聚集务实高效、干事创业的正能量,以一种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激情和干劲,珍惜组织赋予自己的干事创业的平台,才能切实增强夯实基层、推动发展、后发赶超的责任使命,才能创造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实绩。

教师两学一做读书笔记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这是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又一次深化党内教育、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然而,有些党员干部对于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在思想上缺乏重视,在行动上不见成效,导致思想和言行都和合格的党员标准相去甚远,要革除此弊,对中央提出的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要求,必须狠抓落实,真正把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是党的基本法、总规矩,党员、干部要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自觉学党章、守党章、践党章、护党章,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增强看齐意识,坚决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党规是对党员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和指引。守好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越雷池一步,不碰红线一下,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修身律己、干事创业、勇于担当上来。

小学教师两学一做读书笔记一 篇11

中央办公厅日前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

“两学一做”重在建立学习型党组织。因为“两学一做”主要是解决一些党员一些党组织学习教育匮乏、理想信念缺失、党性观念和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对党章党规党纪学习掌握不够、认不清形势、履行不了职责和义务、树不起形象、发挥不了作用、“三会一课”及民主评议党员等基本制度执行不好等突出问题。而学习型党组织的建立将进一步提高党员的学习力、创新力和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整体质量和水平,以进一步适应时代前进的需要,从而达到“两学一做”的最终目的。

一是坚持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提高理论水平。把学习与发展目标、本质工作、日常管理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课题式学习、调研式学习和主题实践活动,把学习中获取的各类知识运用到工作实践领域,转化为工作创新的思路、措施和成果,使学习在实际工作中得到升华。

二是坚持自觉学习、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建立学习长效、党员自学、学习考核等机制,每月对各单位的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抓教育情况进行考核,并与薪酬和评先树优挂钩。把学习贯彻于党组织自身建设和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能力素质,提高党组织工作科学化水平。

三是坚持从实际出发,自觉按规律办事。在向历史学习、向实践学习、向群众学习中不断升华规律性认识,推动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更好的探索把握规律。并以学风引领作风,以学习促进工作,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切入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理论水平、提高服务民生的本领。

作为一名有追求的党员干部,必须要以勇于开拓进取的态度,研究新形势下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必须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以改革创新的精神拓展国际视野、培养战略思维,以破解相关难题。必须一如既往的坚持学习,更大程度地提高自己,努力掌握和运用一切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继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工作创新,以优秀党员的作风,争取永久性学习型党组织的建成。

小学教师两学一做读书笔记二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执行。这是继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又一次深化党内教育、净化政治生态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

然而,有些党员干部对于学习党章党规和系列讲话,在思想上缺乏重视,在行动上不见成效,导致思想和言行都和合格的党员标准相去甚远,要革除此弊,对中央提出的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两学一做”要求,必须狠抓落实,真正把从严治党要求贯彻到位。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党章是党的基本法、总规矩,党员、干部要把党章作为加强党性修养的必修课,自觉学党章、守党章、践党章、护党章,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增强看齐意识,坚决贯彻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党规是对党员行为的进一步规范和指引。守好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越雷池一步,不碰红线一下,把“三严三实”要求体现到修身律己、干事创业、勇于担当上来。

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广大党员、干部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党员、干部要原原本本学原文,全面掌握讲话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党员、干部要炼就金刚不坏之身,必须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必须强化理论武装,丰富学习载体,创新学习形式,不断深化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学习,以之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小学教师两学一做读书笔记三

中央提出的“学习党章党规、学习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在各地拉开帷幕,从严治党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铺开、从集中教育向经常教育拓展,对强党性、做表率,抓基层、打基础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熟知牢记党章党规才能懂规矩正“言行”,永葆党风之纯。“无规矩不成方圆”,党章党规作为党员履行义务责任的基本准绳,是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但是不明党章不熟党规,则便无从遵守难以履行,现实中就存在这类党员,给党的形象带来了一定损害。所以说,我们每名党员作为执政党的一份子、代言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关系甚大,必须不说“雷人”话、不做“违规”事,必须说到做到事先知道,常学常用党章党规的各项条文细则,始终把共产党人的“家风家训”常挂嘴边、牢记心间、用在实处。

学深悟透讲话精神才能有信仰讲“气节”,焕发党性之彩。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信仰的力量是巨大的、无穷的,早期共产党人信仰马列主义抛骨洒血、前仆后继,中期共产党人矢志中国崛起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近期共产党人为了人民幸福锐意改革、拼搏进取,信仰支撑起一个个时代,造就了一批批“国士”。当下,面对花花世界、纸醉金迷,每位共产党员更要有信仰,需要学深悟透系列讲话提出的“中国梦”、“两个一百年”、“三严三实”、“四个全面”……,守住“底线”,保持“气节”,坚定不移的遵循、矢志不渝的奋斗。

先做合格共产党员方可积跬步致“千里”,维护党纪之责。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高楼起于尘土,本次学教活动从“合格”抓起,更加务实,更显决心,更见深度。长久以来,各级积极组织党员学先进、争优秀,攀高不就低,望山不看路,致使部分党员热衷于看热闹、走过场,高不成、低不就,忘掉“身份”,等同“群众”。常言道曲高而和寡,确实还得从实处下手、从小事抓起,按照党员标准,管住一言一行、约束一举一动,不违规、不越纪,认真履行责任,积极担当义务,于点滴处彰显党性,在平凡中超越“自我”,自可心底坦荡、赢得认可。

可见,“两学一做”学教活动的“低姿态出场”易于接受、更利操控,彼时人人知规守纪、个个履职尽责,自将成就一番“从严治党”新气象。

小学教师两学一做读书笔记四

本固才能枝荣,根深才能叶茂。通过抓好广大党员的学习教育来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一项重大课题。

日前,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这是落实党章关于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要求、面向全体党员深化党内教育的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取得显著成效基础上,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部署。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真学、真懂是前提,真信、笃行是结果,学用结合、知行合一,是党的优良学风作风的具体体现,也是全党凝心聚力、实现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以尊崇党章、遵守党规为基本要求,明标准、立规范、守纪律,才能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觉悟;以用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为根本任务,把握系列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才能为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的团结统一夯实基础,不断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推动各项事业发展;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强化宗旨观念、激发担当精神,才能让广大党员在生产、工作、学习和社会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合格党员。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要坚持问题导向,带着问题学,针对问题改,在解决问题中深化学习、检验实效。应当看到,在一些党员身上,理想信念模糊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要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抓好不严不实突出问题整改,补足精神之钙、扫除行为之垢、强化担当之责,推动党的作风不断好转,带动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

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两学一做”不是一次活动,要突出正常教育、区分层次,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在我们这样一个有着8700多万党员的大党开展学习教育,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才能传导动力、落实责任;坚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才能因地制宜、取得实效。领导干部要把自己摆进去,当好带头人,紧紧围绕党的中心工作和全党工作大局开展学习教育,坚持两手抓,防止“两张皮”。广大党员要立足岗位、履职尽责,时刻铭记党员身份,自觉爱党护党为党,敬业修德,奉献社会。针对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普通党员的不同情况,要合理作出安排,给基层党组织结合实际开展学习教育留出空间,发挥党支部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从而防止大而化之,力戒形式主义。

我们党的根基在基层,党的肌体细胞是党员。细胞合格,党的肌体就强健;基层有活力,党的事业就兴旺。抓好抓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在全党高扬信仰旗帜、凝聚奋进力量,就能使我们党更加团结统一、坚强有力,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提供坚强组织保证,让广大党员在决胜全面小康、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进军中奋发有为、建功立业。

教师两学一做心得体会(四)

“两学一做”是指“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这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也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全体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部署,能使全党同志牢记并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优良作风把人民群众紧紧凝聚在一起,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拼搏。

开展好“两学一做”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学习教育常态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而是一项日常活动。作为一名党员,我们要依托“三会一课”等党的组织生活制度,发挥党员自我净化、自我提高的主动性,真正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通过党支部带头学习、“强制”学习、督促学习,从而让党员同志们“习惯”学习、自主学习、积极学习,让学习教育变成“家常便饭”。

二是坚持学习教育规范化。基层党支部是和党员联系最密切的组织,所以基层党支部应根据《党章》相关规章制度,如“三会一课”制度、民主生活会制度、组织生活制度等来健全党的组织生活,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可行的、科学的、符合自身的学习制度,严格管理党员,加强党员教育。

三是坚持学习教育长效化。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基础在学,关键在做。学习政治理论知识,是为了进一步强化宗旨观念,让党员有担当敢作为,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起先锋模范作用,是为了我们党员同志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做一名合格的党员。要做合格党员,我们必须边学边改边做,“学”党章党规、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改”一些党员同志的组织纪律散漫,宗旨观念淡薄,精神不振,道德行为不端等问题,“做”知行合一的共产党员。让学习教育长期、有效的围绕在我们身边,形成一种“正义之风”,带动社会全体不断进步。

四是做到学习教育有创新。在开展学习教育的方式上创新,可以实行个人自主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面对面学习交流,也可以翻阅报刊杂志和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进行学习。以各种基层党员干部易于接受、贴近心声的方式,使学习教育的各项工作更接地气、富有生气、收到实效。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加强思想作风,解决突出问题,就是要引导全体党员自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和看齐意识,进一步树立清风正气,严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

教师两学一做心得体会(五)

常言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对我们而言举足轻重,通过学习可以获得知识,增长见闻,提高修养。但在学的同时也不能忽略做,做是学的应用,学是做的指导,二者缺一不可。开展“两学一做”更是如此。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继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之后,深化党内教育的又一次重要实践,是推动党内教育从“关键少数”向广大党员拓展、从集中性教育向经常性教育延伸的重要举措。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对我市深入推进“六权治本”,全力推进“六大发展”,打好“三个一批”刷新吏治组合拳,重塑干部队伍良好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坚持“两手抓”,着力解决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把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到每个支部、每个党员,努力使广大党员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对党忠诚、树立清风正气、勇于担当作为,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要把“学”这个基础打牢。“学党章党规”,就要明确基本标准、树立行为规范,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严格按照党章党规行事用权,把握好共产党人为人处事的基准和底线。党员干部人人都要讲纪律守规矩,认真履行党章赋予的权利和义务,严格遵守党纪党规。“学系列讲话”,就要深刻领会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深刻认识总书记重要讲话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发展,从而坚定“三个自信”,补足“精神之钙”。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要以“做”为关键。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做,做合格党员,不仅要对党的思想理论了然于胸,更要把党章党规、系列讲话落实在行动上、体现在具体工作中。每一位党员,都是一个标杆,都代表着党的形象,广大党员都积极行动起来,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更牢固,才能引导社会的正气清风。因此,学习教育要突出问题导向,切实解决党员队伍中存在的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问题,特别是理想信念动摇、党的意识淡化、宗旨观念淡薄、、组织纪律涣散等问题。党员干部要时时刻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做讲政治、有信念,讲规矩、有纪律,讲道德、有品行,讲奉献、有作为的合格党员。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要与“冬季行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行”的模范作用,实干至上,真抓实干,为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美丽大同、富裕大同、幸福大同做出担当和奉献。要通过学习教育,进一步增强党员干部的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争先意识,调动广大党员干事创业的激情,在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上下同心,加快征收安置、项目手续办理、招商引资、金融创新、企业帮扶、信访维稳等各项工作,着力破解发展难题,为全年各项工作的顺利展开打下扎实基础。

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就要以身边优秀共产党员为楷模,在思想上、作风上、行动上向他们靠拢,不断增强宗旨意识、服务意识,爱岗敬业,廉洁奉公,踏实进取,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是一次活动,是把党的思想政治建设抓在日常、严在经常的正常教育。全市各级党组织要把“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作为当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展开。广大党员要积极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使学习教育入心入脑,在“十三五”新的发展征程中,为谱写好“中国梦”的大同篇章不断作出新的贡献!党员教师“两学一做”学习体会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全体党员中开展“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方案》,并发出通知,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基础支部近日组织了学习,作为一名基层党员教师,略谈点体会。

一、党员必须对党绝对忠诚

对党忠诚是郑重写进入党誓词的,君子一诺千斤,一次宣誓就是一生承诺。在当前物流世界,我们有太多的不足,面子、票子等等,尽管我们生活纵向比有较大的进步,但我们也会不知不觉地会横向攀比,我们有很多的理由,比如说同样党员,生活待遇为什么不同,同样的付出为什么有不同的结局,从大方面讲,回顾中国历史,在国家独立、民族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等事关国泰民安生活富裕问题上,无论哪个政党哪个朝代从未有今天的成就,这个成就是中国共产党缔造的,对这样一个伟大的党,我们没有理由不忠诚。所以自己还是进行彻底地学习,修养要到位。作为一名党员必须深刻认识自身发展和党的发展之间互相促进的关系,忧党之所忧、想党之所想,把党的兴衰作为己任,积极献言建策,替党多想困难,对党不利的事不做,对党不利的话不说,对党不利的谣言不信,思想坚定,为党多做工作。先进性是党赋予党员的权力,也是责任和义务。作为一名党员,除了在工作上要带头,还需要在朋友交往中、邻里关系中、人际关系中处处以身作则,努力在各方面比其他人做得好一点,比非党群众做得好一点,时时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二、党员必须担当作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励精图治、攻坚克难,带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入开展反对“四风”突出问题,持续保持反腐高压态势,党风政风明显好转,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做为学校普通党员,主要工作在教学或教学管理,学生教育是重戏,提高教育水平是本职,但是技较的工作又是有一定的难度,有风险,所以党员要有担当。担当体现在别人存有畏难情绪、不愿意做的工作,我们去接受、去落实。古人说:大事难事看担当。干部的担当,体现在大事难事面前勇挑重担、敢于负责,在急事危事面前挺身而出、冲锋在前,在名利地位面前不计得失、顾全大局。同时要有担当的能力。“责重山岳,能者方可当之。”有了过硬本领才能真负责、真担当、有作为。新形势下,技校学生难管是公认的,学校要提升就务必对教师提出高要求,教师们适应的一面正在减少,不适应的一面正在增加,我们必须加强学习实践,锤炼自己的教学和管理的基本功,努力提高课堂和说服学生工作上的能力。

3、要有担当的拼劲。接受了任务,具备了能力,能不能干好,拼劲很重要。这种拼劲表现在: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和“争一流”的使命感,咬紧牙关,守必坚,攻必克。

三、党员必须遵规守纪。

上一篇:文明礼仪展风采教案下一篇:大学生创业调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