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经济分析报告

2024-09-24

专题经济分析报告(精选8篇)

专题经济分析报告 篇1

经济学专题调查报告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关于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

我国宏观调控政策运用情况的调查报告

2008年,全球爆发了一场空前的金融危机。这场金融危机透过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而中国的外贸出口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从去年九月入学到现在,我们已初学了微观经济和宏观经济,这里,我将用我所学的知识来进一步地认识危机带来的影响以及中国政府及金融界对它做出的反应。

一、主要宏观调控政策及其运用概述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大主要宏观调控政策。

财政政策是政府变动税收和支出以便影响总需求进而影响就业和国民收入的政策。例如,经济萧条时,政府采用减税措施,给个人和企业多留些可支配收入,以刺激消费需求从而增加生产和就业。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多搞些公共建设,就可以扩大私人企业产品销路,还可以增加消费,刺激总需求。尽管你这么做会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量,从而使利率上升,影响一些私人投资,但总的来说,生产和就业是增加的。政府还可以用减税或加速折旧等办法给私人投资以津贴,直接刺激私人投资,增加生产和就业。以上措施都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当然,在经济高涨、通货膨胀率太高时,政府也可采用増税、减少政府支出等紧缩性财政政策以控制物价上涨。

货币政策是政府货币当局即中央银行通过银行体系变动货币供给量来调节总需求的政策。例如,在经济萧条时增加货币供给量,降低利息率,刺激私人投资,进而刺激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增加。反之,在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太高时,可紧缩货币供给量以提高利率,抑制投资和消费,使生产和就业减少些或增长慢一些。前者是扩张性货币政策,后者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常常被视具体情况和不同目标搭配使用,而它们的搭配方式及效果有很多种。扩张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导致利率上升;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将导致产出减少;紧缩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

策将导致利率下降;扩张性财政政策和扩张性货币政策将导致产出增加。

二、当前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金融危机的产生

伴随美国次贷危机的出现,全球受到了一场势力强劲的金融风暴的席卷。中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冲击。

(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美国金融危机表面看是由住房按揭贷款衍生品中的问题引起的,深层次原因则是美国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失衡、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员邹平座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这样表示:金融秩序与金融发展、金融创新失衡,金融监管缺位,是美国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一个国家在金融发展的同时要有相应的金融秩序与之均衡。美国在1933年大危机以后,出台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实行严格的分业监管和分业经营。在随后近60年里,美国金融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在其高速发展的同时,金融市场上的不确定性相应增加。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推行金融自由化,放松了金融监管,并结束了银行、证券、保险分业经营的格局。

此外,金融生态中的问题,也助长了金融危机进一步向纵深发展。邹平座说,金融生态本质上反映了金融内外部各要素之间有机的价值关系,美国金融危机不仅仅是金融监管的问题,次贷危机中所表现出的社会信用恶化、监管缺失、市场混乱、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正是金融生态出现问题的重要表现。

从1999年开始,美国放松金融监管使金融生态环境不断出现问题。金融衍生品发生裂变,价值链条愈拉愈长,终于在房地产按揭贷款环节发生断裂,引发了次贷危机。华尔街在对担保债务权证(CDO)和住房抵押贷款债券(MBS)的追逐中,逐渐形成更高的资产权益比率。各家投行的杠杆率变得越来越大,金融风险不断叠加。

美国金融危机的另一原因还在于美国经济基本面出了问题。20世纪末到本

世纪初,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调整,世界原有的供需曲线断裂,出现了价格的上升。美国采取了单边控制总需求的办法,使得原有的供给缺口不断扩大,物价持续上升,就业形势出现逆转,居民收入和购买力下降。过去60年,美国经济增长和国内消费超出了本国生产力的承受能力。一方面,美国在实体经济虚拟化、虚拟经济泡沫化的过程中,实现不堪重负的增长;另一方面,美国把巨额的历史欠账通过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和资本市场的价值传导机制分摊到全世界。这增加了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动摇了美国经济和美元的地位和对它们的信心。

次贷危机之前美国政府出台的一系列限制进出口的法案和政策,是导致经济环境走弱的重要因素。在进口方面对发展中国家制造各种贸易壁垒,在出口方面又对技术性产品设限,这些政策直接推动了美国物价的上升,减少了美国的就业机会,抑制了国内的经济创新动力,这也是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诱因。

(三)当前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金融危机透过外贸和外商直接投资等渠道,对中国经济和就业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随着订单减少或流失,沿海地区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最先受到生产和出口冲击,进而使得在这些部门就业的农民工受到就业冲击。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中国外贸出口受到很大影响。2008年10月以来,外贸出口增长滑落,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出现负增长。金融危机通过信贷和资本市场向实体经济传递。由于这次危机发生在全球最大的经济体,波及全球经济,它的影响比东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更大。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开始显现,如发生在东部沿海地区农民工“返乡潮”现象。金融危机的冲击效应

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有四种效应:一是主要危机国家进口需求萎缩的收入效应。二是人民币升值的价格效应。三是外商直接投资(FDI)流入减少的投资效应。四是服务贸易需求下降带来的间接效应。上述四种效应对中国的对外贸易、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产生了综合影响,进而对中国国内就业带来冲击。

三、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主要宏观调控政策及其效果

按照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取向,政府的宏观调控必须走向间接调控,而间接调控主要依赖的就是两大政策,一个是调节总量的货币政策,另一个是侧重调节结构的财政政策。全面来看,稳健财政政策的应有之义是“有保有压”。在减少财政赤字和控制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上,要敢于压缩,而在支持“三农”、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改善民生、深化改革方面的支出则要加大力度,优化支出。财政政策目前的方向是正确的,其存在的问题在于:依靠庞大的政府体制运行速度较慢、效率不高,投入力度仍然不足,因而尚未在宏观层面产生足够的效果。

2007年,央行上调利率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0次。另一方面,这也是经济长期处于高位运行后自身的适度调节。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一季度GDP同比增长10.6%,比上年同期回落1.1%。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6%,CPI同比上涨8%,食品价格上扬21%,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同比涨幅为11%,分别比上年同期高0.9%、5.3%、16.1%、5.4%。应该说,经济增长率的小幅回落是双重因素作用的结果。

为了有利于整个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增长,下一步我国应当选择(相对)低增长、低通胀的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经济有所下滑,也要坚持下去。由此所导出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则需要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前提下,根据国际国内经济运行与环境的不确定性,及时做出修正和调整。国务院日前印发的《2008年工作要点》提出,在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方面,既要防止经济由偏快转为过热,抑制通货膨胀,又要防止经济下滑,避免大的起落。这显然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提、两个月前《政府工作报告》强调的“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相比已经有所变化。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提出,特别要把控制物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这都是考虑到当前经济增长率有所回落,而价格水平持续走高后及时做出的调整。

在本轮经济高增长中,货币政策一直充当着宏观调控的主力军角色。前两年,货币政策的使用主要针对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但面对当前经济增长已放缓,而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复杂情形,实施包括各种工具在内的货币政策应当较之以前更加谨慎和灵活。以利率调节为例,针对经济增

长已放慢的现实,较之于去年的频繁加息,利率的使用应当更加谨慎,因此今年以来央行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却一直未加息。央行“继续落实从紧的货币政策要求,加强银行体系流动性管理,引导货币信贷合理增长。

参考文献:

[1]叶书宏.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新华网:.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 [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3] 胡迟.从一季度数据看经济走势与宏观调控取向[N].中国经济时报,2009,(1).

专题经济分析报告 篇2

编者按:2013年, 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有所缓和, 特别是美国经济在量化宽松的政策推动下复苏势头强劲, 欧元区经济也显现出复苏的迹象。但是我国所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 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仍然存在, 世界经济复苏仍很脆弱, 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影响还在继续, 国内有效需求不足与产能过剩问题都在制约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企业生产经营仍然未走出困境, 保持消费较快增长的动力不足。从一季度开始党中央、国务院有序地围绕调结构、稳增长、促改革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 为经济平稳运行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激发了民营企业的投资活力。中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出现回升, 7.8%的增速分别高于一季度的7.7%和二季度的7.5%, 目前的实体经济增速符合预期。我国经济增长能否保持上升趋势?经济增长周期波动态势和物价走势如何?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应如何调整?需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认真的分析与研究, 为政府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提出政策建议。

本组专题由十五篇研究报告组成。所有研究报告均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十二五”时期宏观经济运行动态监测分析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该课题组汇集了国内多个经济分析与监测机构的专家, 他们从多个角度对2013年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进行了动态监测, 其中包括对欧美经济的分析;对我国宏观经济总量及各领域, 如投资、消费、外贸、物价等领域的分析;对金融风险、汇率、劳动力转移等问题的研究;以及对一些重点产业, 如工业、能源、房地产等行业的监测。这些研究报告对2013年的经济形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多领域、多视角的研究和分析, 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刊在该课题首席专家、东北财经大学高铁梅教授及其课题组成员支持下组织了本期专题讨论, 这是本刊组织的第三次专题讨论, 希望能为政府决策部门、企业界和学术界提供帮助和参考。

经济生活专题易错分析 篇3

经济生活专题中,人民币升值、供求影响价格、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市场调节的基础作用和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作用以及经济全球化等知识点都是经济生活中的易错易混知识点。对易错易混知识包装下的试题,同学们如何加以识别和避错呢?现以人民币升值这个易错点为例加以解析说明。

例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数据显示:2010年5月4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对人民币6.8265元;2011年8月2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对人民币6.4419元;2011年11月21日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对人民币6.3522元。这意味着:

①人民币汇率跌落,利于出口

②美元贬值,利于美国商品进口中国

③人民币升值,中国人去美国旅游花费增加

④人民币汇率升高,我国的出口减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常见错解:此题的常见错解都是由于学生对人民币升值、人民币汇率、外汇汇率及人民币升值的利弊等这些概念与理论的理解不清,把握不准导致的。

名师精析:用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币单位叫本币汇率,用本国货币表示的外币单位叫外币汇率。本币汇率和外币汇率的变化方向相反,如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汇率跌落;本币币值和本币汇率呈同方向变化,如人民升值,人民币汇率升高;外汇汇率与外币币值也成同方向变化,如美元贬值,美元汇率跌落。可见本币、本币汇率、外币、外汇汇率这四者,若知其一的升、跌状况,便可知其他三者的升、跌状况。例题中美元兑换的人民币数量变少,表明人民币升值,从而便可知人民币汇率升高、美元贬值,美元汇率跌落;人民币升值往往不利于出口,有利于进口。对照这些基本知识点,例题中①的表达,人民币汇率跌落错误,利于出口也与题意要求不合,不能选。所以A和C都不能选。而③的表达中,人民币升值正确,但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去美国旅游所花费的人民币变少了,中国人去美国旅游花费应是减少而不是增加,此选项是错误的,从而排除选项B、C。故正确的答案是D。

同学们想要像上述例题分析的那样准确识错、避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提高。首先,要夯实基础知识,在理解的基础上牢记经济生活专题各单元的理论知识及相应体系,这有助于同学们快捷而准确地识错、以防被错误的观点误导。夯实基础知识是有效避错的重要前提。其次,要有意识地培养全面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思维方式。辩证的思维方式是识错,避错的有效方法和技巧。再次,同学们可把题目中的关键词作为解题的突破口,从多角度启发思维。这可能会给你带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最后,经济生活专题的知识点大都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做题时同学们可尝试举例加以验证、比照。举例验证有时会使与易错知识相似度极高的错题不攻自破,从而实现有效避错。

专题经济分析报告 篇4

教学目的

通过本专题教学,让学生了解当前经济运行形势,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增强忧患意识,坚信党和政府必将做好充分应对准备;也要引导学生看到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准确把握今年下半年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工作任务,坚定党和政府做好经济工作的信心,促进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教学内容

一、“稳中求进”总基调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二、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

三、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2、难点: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

【引言】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尽管中国经济目前增速最快,但海内外针对中国经济走势的悲观论调却不断出现。中共十八大召开前夕关于“中国速度”之惑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毫无争议地成为全球关注焦点。最近陆续公布的一系列宏观经济数据显示,8月份增速不同程度放缓,中国经济总体需求不振,下行压力明显,有人开始担心中国能否实现年初设定的年度经济增长目标。受此影响,高盛、巴克莱、摩根士坦利、荷兰银行、麦格理以及中金等国内外大型投资银行纷纷将中国今年经济增速预测下调至7.5%左右。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的高盛资产管理董事长吉姆·奥尼尔,最近甚至声称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已“明显成为目前全球的最大风险”。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如悲观者所言正“滑向危险地带”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分析2012年下半年中国经济运行形势。

一、“稳中求进”总基调下我国宏观经济形势

1、“缓中趋稳”来之不易

2012年12月12日至14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等五项主要任务。会议做出推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要突出把握好“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稳,就是要保持宏观经济政策基本稳定,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大局稳定。进,就是要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新进展,在深化改革开放上取得新突破,1 / 9 在改善民生上取得新成效。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了就业、居民消费基本保持稳定。

整个2012年的经济形势,可以形容为“冰火两重天”。“冰”主要集中在上半年,中国经济承载内外压力:国际上,欧债困局难解、外围经济整体疲弱;国内,投资、外贸、消费“三驾马车”步子放缓,经济下行风险已经呈现。在稳增长的政策主基调之下,中国大力出台多项措施保障经济的发展。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270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今年首次跌到8%以下。

那么“火”在哪儿呢?“火”在下半年。原因是什么?下半年经济走向则是依托于整个国内在经历了一番产业结构调整之后,进而有计划有步骤的来进行全方位的中国经济推动,而各项政策将由之前出原则,出细则到下半年到了落实的阶段。整个2012年对中国的经济是个转折年,而对全球经济也是一个全方位、大面积的一个变化。而中国的经济实力将会在下半年成为全球经济的又一个契机。到下半年应该是否极泰来。今年的经济运行呈现,一季度继续走缓,二季度略有下降,三季度后经济将会趋于回升。

中国目前的经济放缓,既有欧美等外部需求下降、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周期性因素,也有国内实行房地产市场调控等经济再平衡措施带来的结构性影响。但是,中国可用于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回旋空间仍远比欧美大,财政和货币政策“火力”依然充足,决策者要做的是必须在兼顾短期的稳增长和未来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稳增长的重要性已获得中国高层高度重视,国务院日前除了通过促进外贸稳定增长的若干意见,还在《国内贸易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在2015年达32万亿元左右,年均增长15%左右,国家发改委也已集中公布批复总投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的基建项目,这些“三管齐下”的措施可望进一步稳定投资、出口、消费形势,因此关于中国经济正在沉沦假设也几乎不能成立。

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延宕多年,外界无须对中国经济放缓大惊小怪。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已看到了黑暗隧道尽头的亮光,人们只是需要更多一点的信心和耐心。

2、外界评价中国经济形势

(1)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已“明显成为目前全球的最大风险”

2012年9月,首次提出“金砖四国”概念的高盛资产管理董事长吉姆·奥尼尔,最近甚至声称中国的经济增长放缓已“明显成为目前全球的最大风险”。奥尼尔表示,他的团队将2012年中国GDP增长预期下调了0.8%,同时将印度2012年GDP增长预期下调了1%。我们将金砖四国中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预期进行了下调。将中国2012年GDP增长预期由8.2%下调至7.4%,低于市场共识7.9%,2 / 9 这也就意味着,中国下半年需要达到平均7.2%的GDP同比增长水平。7.4%也刚好低于中国政府的2012年GDP增长目标7.5%。奥尼尔对两大新兴经济体GDP增长预期的下调,反映出全球经济增长环境的恶化。奥尼尔表示,“临近第三季度末,全球经济增长依然非常疲弱,我们年初预计将于下半年出现的反弹动力到现在还没有显现。”

那么,中国经济是否如悲观者所言正“滑向危险地带”呢?

认为中国经济沉沦不可避免的观点或许基于两个假设:一是美欧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将进一步恶化,特别是美国明年可能因多项减赤措施同时生效而面临所谓的“财政悬崖”问题,以及欧债危机继续蔓延等,将进一步削弱中国目前疲软的外部需求;二是伴随国内经济转型而来的内需不振将长期持续,且中国刺激经济的政策回旋空间有限。

(2)中国经济的忧虑“被夸大了

摩根士丹利公司前亚洲区非执行主席、耶鲁大学教授斯蒂芬·罗奇直言,从就业、城市化等方面判断,最近对中国经济的忧虑“被夸大了”。他说,中国经济正在放缓,但是一个可控的放缓过程。中国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和货币政策灵活性来限制放缓的幅度。他认为,中国经济如今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全球经济疲软,美国经济放缓加上欧洲经济衰退,将会让中国出口减少38%。因此中国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来刺激国内私人部门的需求,这也是和中国“十二五”规划相一致的。他认为,中国的“十二五”规划对于刺激内需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政策框架,但目前还停留在书面而非实际政策的阶段。因此,中国政府需要加大力度来执行这项计划,尤其是在增加服务性就业岗位和加强社会安全网方面。如果中国政府这么做的话,我可以乐观地相信,中国经济将会成功转向需求驱动型,而且中国经济可能比很多人认为的增长更快也更强。只要中国积极落实“十二五”规划中对于促进国内需求的种种措施,那么他相信中国经济必将成功转型,并变得更加强大。他说,中国经济不会硬着陆,只会软着陆。

2012年9月17日,世界银行原副行长、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也表示,中国经济“仍具有以8%增长20年的潜力”。他认为,考虑到这些经济体的类似经验和中国1979年以来的发展战略,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经济仍具有以8%增长20年的潜力。如果中国经济能继续保持每年8%的增长速度,到2030年,中国的人均收入将达到美国的50%。

二、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风险

1、我国目前经济运行中的问题

(1)国内经济增长继续下滑。今年GDP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自2010年四季度GDP增速9.8%以来,今年GDP同比增速还是连续第六个季度下滑。6月份,汇丰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初值为48.1,为七个月以 3 / 9 来最低。

(2)进出口形势不稳定。从国外情况看,美国经济艰难复苏,欧洲经济深陷欧债泥潭,其他地区经济动荡起伏不定,虽然5月份国内出口大幅增长,但国内进出口形势不稳定。

今年以来,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体保持平稳增长,呈现低位回稳态势。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18398.4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出口9543.8亿美元,增长9.2%;进口8854.6亿美元,增长6.7%;贸易顺差689.2亿美元,扩大56.4%。

下半年,我国外贸发展面临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仍在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主要发达经济体债务问题严重、失业率持续高位、消费信心低迷,欧美日采购经理人指数在6月份都回落到50以下的收缩区间;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也难以独善其身。这些都将给我国外贸出口稳增长带来严峻挑战。

二是今年以来国内经济出现自主性回落,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国内需求减缓。而前5个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同比下降1.9%。外商投资企业作为投资进口的设备物品自去年6月份起的月度进口值也表现为同比下降,今年上半年同比下降22.3%。

三是当前我国出口企业的综合经营成本居高不下。包括劳动力成本、人民币汇兑成本、企业融资成本等居高不下,使出口价格竞争力受到削弱,国际市场份额受到挤压。2012年1-5月,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日本进口同类产品的市场份额为63.3%,回落0.4个百分点,而同期越南、印度尼西亚和孟加拉国同类产品在日的份额分别提升0.7、0.2和0.2个百分点。美国和欧盟市场也存在着同样的情况。

四是金融危机期间,欧美主要经济体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欧美贸易壁垒层出不穷、花样翻新,并迅速蔓延至新兴市场。5月份,美国商务部裁定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高达31%-2.5倍的反倾销税,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尽管我国对外贸易面临着更为复杂和严峻的局面,但我国制造业的核心竞争优势短期内不会发生较大变化,我国经济稳增长和促进对外贸易扩大进口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效果会逐步释放,如果世界经济形势尤其是欧洲债务危机不再继续恶化,今年全年我国对外贸易可望实现10%的预定增长目标。

(3)房地产调控政策处于两难的选择之中。由于经济增长的连续下滑,严厉的房地产调控政策面临巨大的压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秦虹认为:“经过两年多的房地产调控,现在市场上的投机性需求基本上被挤出了市场”,部分地方政府开始变相放宽房地产调控政策,但房地产调控政策处于两难的选择之中。

2012年房地产调控政策层出不穷:国土资源部:禁止农村地区盲目建高楼、4 / 9 住建部:将消除非户籍人员购当地商品房制度障碍、房产税扩大征收范围和国土部再发“禁墅令” 别墅或将逐渐退出一手市场等。主要表现在:

一是“限贷”“限购”卡住资金“要害”,2011年下半年到2012年上半年,房地产房企将迎来还款期,资金紧张将促使房地产企业进行一场房地产市场大洗牌。

二是“限价”扼住涨价“咽喉”,以深圳为例,该市4月份实施限价房地产政策之初房价仍旧上涨,7月份旋即进一步细化限价房地产政策,除了分片区限价外,还分户型限价,并且要求“月度环比零增长”。这种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7至9月,深圳新建商品房地产住宅价格指数连续3个月环比零增长,10月则环比下跌0.1%。

三是保障房“降温”房地产市场“渴求”,截至今年4月底,全国已开工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228万套,基本建成150万套,完成投资2470亿元。由于去年开工的1000万套保障房在今年会继续施工,加上今年新开工700万套的任务,保障房的在建规模将达到一个新高度,资金的需求量较往年也有所提高。

(4)信贷行业风险明显加大。从微观企业层面来看,由于信贷紧缩,中小企业资金链明显紧张,部分中小企业从2010年开始从民间借贷,由于借款时间比较长,息费高,导致部分中小企业产生了很大的风险,部分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时有发生,信贷行业风险明显加大。

如2012年2月,温州银行顺境支行员工陈曦涉嫌集资诈骗亿元再次震惊当地银行业。据温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披露,2011年温州法院民间借贷类案件收案12044件,标的近54亿元。而今年1至4月份,温州法院已收民间借贷类案件6510件,标的38.5亿元,民间借贷案同比上升近89%。

(5)股市不断震荡。影响股市最主要的问题是供求关系,由于IPO(首次公开发行股票)的不断发行,法人股的不断解禁,增发、配股等行为导致股市的流通市值不断提高„„供求关系的严重失衡是股市不断震荡寻底的根本原因。通常,上市公司的股份是根据相应证券会出具的招股书或登记声明中约定的条款通过经纪商或做市商进行销售。一般来说,一旦首次公开上市完成后,这家公司就可以申请到证券交易所或报价系统挂牌交易。在中国,是中国股市监管层与各类权贵阶层用来向全国股民圈钱的最强有力的工具,导致中国股民巨亏。2012年7月17日,中国大陆千万股民在网上大签名,强烈要求大陆政府证监会停发新股、停止IPO。

2、我国的经济增长遇到风险

拉动经济增长一个是外需,一个是内需。但是:

第一个外需大幅度增长很难。来自外需的挑战,我们几个贸易伙伴,美国、欧 盟、澳大利亚、新加坡,特别是美国还没有完全的复苏,欧盟还是半死不活的状况,日本今年的经济增长率有1%就相当不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外需 5 / 9 要大幅度增长很难。所以温总理在报告中提出我们进出口贸易总额定在10%左右,去年增长了20%。

第二个内需缺乏新的增长点。房地产我们现在继续在调控。汽车销售量增长不大,为什么?因为前段时间我们该买的都买了,还没有到淘汰的时候,现在虽然是新增加的,但是不会太多。而房地产也好、汽车也好,它并不单纯是一个行业,它牵扯到很多很多行业,房地产建造要有水泥、钢材等等,房地产控制之后,最近钢材的价格一直是走低的趋势。还有家用电器又被控制住了,很多人买了房子之后才会买家用电器,现在没有房子,家用电器就受到影响了。汽车增长不那么快了,和汽车相关的板材、轮胎、内部的装潢都受到影响。所以经济缺乏新的增长热点,今年的经济增长恐怕是比较严峻的一年。

三、今年下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

1、下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总体思路

就是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把稳增长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扩大内需为战略基点,以发展实体经济为坚实基础,以加快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目的,统筹当前与长远,更加注重拓宽增长空间,更加注重提高增长质量,更加注重激发发展活力,更加注重共享发展成果,着力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难题,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2、下半年我国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 具体到下半年经济工作,就是要:

一是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稳定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坚决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切实增加普通商品住房特别是中小套型住房供应,防止房价反弹;加强舆论引导,稳定市场预期,避免不实信息炒作误导。扎实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拓宽筹资渠道,加快用地审批和供应,确保高质量完成全年建设任务。加快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的长效机制和政策体系。

二是深化价格改革。稳妥推进电价改革,实施居民阶梯电价改革方案,完善水电、核电及可再生能源定价机制。逐步理顺煤电价格关系。完善成品油价格改革,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合理制定和调整各地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开展碳排放和排污权交易试点。上半年价格改革全面提速。水电油气资源类公共产品价格听证会在全国各地密集召开。社会广泛关注的全国范围内的阶梯电价方案于7月1日起全国全面试行。成品油价格共上调2次,下调3次,迎来年内的“三连降”。

讨论:观看【视频】新闻观察:阶梯电价改革引发社会热议,谈谈电价改革如何赢民心?http://v.ifeng.com/news/finance/201205/a7b91288-080f-4f53-8983-dfd31d698096.shtml

/ 9 阶梯电价改革事关广大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记者调查发现,各地规定的首档电量相差悬殊,未考虑城乡差异等因素,引发较多争议。如何让电价改革走向科学合理、公开透明,如何让群众消除“逢听必涨”的担忧,成为本轮大范围听证的焦点。

点评:政府需公开电价成本和打破供电垄断。

三是继续加强货币政策预调微调。自今年以来,央行货币政策放松节奏逐步加快,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次降息。

近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明确指出,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提高政策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根据形势变化适时适度进行预调微调。发挥货币政策的逆周期调节作用。业内人士普遍认为,这意味着中国央行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不会随美日货币政策起舞。

不少学者认为,从美国前两轮量化宽松政策的实施效果来看,出口创汇和国际热钱的流入,扩大了我国外汇占款的规模,直接导致我国基础货币供应的被动增加。流动性的注入与美元贬值也会导致全球能源与大宗商品价格上升,最终将传递到中国的物价,使中国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

美联储QE3(第三轮定量宽松的货币政策)让美元作为避险工具的安全性降低,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可能会转向新兴市场国家,中国有可能成为这些资金流动的目的地。在此背景下,如果我国也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无疑会推高部分资产泡沫,加剧经济运行风险。

专家建议,在国际货币普遍宽松的环境下,要严密监管国际热钱流动,把流进中国的热钱引导到实体经济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国际货币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妤近期指出,要注意热钱进来干什么,投到实体经济领域是好的,若只是投机炒作就会形成资产泡沫。有关部门应该把资本流入的闸门有效监管起来。

四是政府助推外贸转型发展。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通过出口可以 消化咱们国内消化不了的产品,可以带动国内的经济增长,可以增加国内就业。对欧盟出口的形势不乐观,虽在估计之中,但欧债危机进一起发展升级并趋于恶化,以及欧盟各国进口需求急剧下降。欧债危机在导致欧洲经济陷入衰退的同时,直接使欧洲各国的进口需求急剧减少,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首当其冲受到影响。

欧盟是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今年以来中国和欧盟的贸易额严重下降,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出口总体增速的第一位的因素。数据显示,7月当月中国和欧盟的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9%,其中中国对欧盟的出口下降了16.6%。而同期,中国对欧盟以外的其他地区出口平均增速仍然在5.5%左右。

2012年8月17日,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表示,未来中国商务部将继续从两方面采取措施,继续落实国务院确定的支持外贸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一方面,帮助企业降低出口成本,改善贸易环境。影响出口企业的不仅是外 7 / 9 需不足,招工困难、成本上升更是压在企业头上的“大山”。财税、金融等部门也对帮扶中小企业提供了多项政策支持。

现在我们还不敢想象把国外进口的商品全部清除出去,所以还要扩大出口。当然,要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为什么?我们有些产品的质量不怎么好,特别一些发展中国家都是说中国的产品不好的,影响中国的声誉。第二个要形成中国出口产品的品牌,中国出口的量大,但是自己真正的品牌不多,或者说没有。我们到外国去,美国、欧盟、南韩、日本,看它的户外广告、电视广告,有几个是中国产品?几乎没有。没有形成中国的品牌,那这个产品就没有附加值。另一方面,继续推动企业在转变发展方式和调整结构方面下大的功夫。特别是要努力培养企业的竞争新优势,加大市场多元化的拓展力度。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

2012年9月12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八大政策措施:

(一)加快出口退税进度,确保准确及时退税。

(二)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支持商业银行努力扩大对小微企业的贸易融资,增加对符合条件出口企业的贷款。

(三)扩大出口信用保险规模和覆盖面,特别注意发展对小微企业的信用保险。扩大短期险业务,支持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认真落实大型成套设备出口融资保险专项安排。

(四)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简化审批手续,提高通关效率,降低通关成本。在保障有效监管的前提下,将属地申报、口岸验放的适用范围放宽至部分B类企业。进一步调减法定检验检疫目录。免收2012年四季度所有法定检验检疫物出入境检验检疫费,2013年起执行降低后的检验检疫收费标准。

(五)妥善应对贸易摩擦,维护我出口企业合法权益。依法实施进口贸易救济,保护国内产业安全。鼓励企业用好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和已生效的自贸协定。(六)积极扩大进口,重点增加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关键零部件以及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品,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贸易平衡。

(七)优化外贸国际市场布局,支持企业开拓非洲、拉美、东南亚、中东欧等新兴市场。

(八)优化外贸国内区域布局,扩大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推动边境省区发展对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会议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认真抓好政策落实,加强对外贸形势的监测研判,及时做好对企业的服务。

五是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下半年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仍然很多,任务异常艰巨。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农业灾害影响不容忽视,防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农业生产成本大幅上升,8 / 9 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频繁,稳定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在加大。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新生代农民越来越少,“谁来种地”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立足全年粮食有个好收成,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依靠科技促进增产增收。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广开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完善和落实好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观看【视频】:上海 农民严重老龄化 20年后谁来种地?

思考:农村“谁来种地”?新生代农民为什么不愿意种地? http://v.ku6.com/show/QZPg_w2dD5StMM27JuPFOQ...html

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务工,农村“谁来种地”成为严峻问题。

小结: 尽管存在诸多不利因素,就全球范围而言,中国经济仍然处在平稳增长的区间,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国家把当前稳增长的政策措施与长远经济增长点相结合,采取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措施。在安排投资项目时,更加注重促进消费、惠及民生与环境保护。稳内需、调结构、惠民生是今年下半年主要的经济运行形势。我们现在经济增长还有一些问题和困难,但是我们只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国内环境,继续争取良好的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中国经济继续实现平稳较快增长目标是没有问题的,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也是能够实现的。

思考题:中国经济是否 “滑向危险地带”?

专题经济分析报告 篇5

为进一步推动XX的经济发展,XX县林业局以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为依托,深入开展森林康养及林下经济产业,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XX县林业基本情况

XX县坐落于(略)。

主要树种有:红松、云杉、落叶松、胡桃秋、椴树、柞树、白桦等。?野生动物主要有:林蛙、梅花鹿、马鹿、野猪、狍子、野鸡、飞龙、野兔、野鸭、黑熊等。?药用植物主要有:人参、西洋参、野山参、轮叶党参、穿龙薯蓣、细辛、贝母、白芍、灵芝、桔梗、红景天、刺五加、五味子等。山野菜主要品种有:蕨菜、薇菜、猴腿、广东菜、柳蒿芽、马蹄叶、大叶芹、水芹、东风菜、黄花菜、刺嫩芽、刺五加等。?野生食用菌类有:黑木耳、松茸、榛蘑、元蘑等,资源得天独厚,特别是松茸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1999年4月,经吉林省人民政府同意并经省林业厅批准,在我局建立了省级“明月松茸自然保护区”。?

多年来,XX县林业局依托得天独后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了具有长白山特色的种、养殖业项目。自80年代末就开始了林下多种资源开发,全县共开发沟系96条,面积为69292公顷,开发的主要项目有30余个,拉动了全县林业经济的发展。?

二、森林康养和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一)森林康养现状

森林康养产业是21世纪的新兴产业,是充分借助当地自然资源,打造适合所有群体人员的游憩、度假、疗养、保健、养老、养生等服务活动,全面推行特有的休闲、度假、森林康养的发展。

XX县生态完好,拥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最重要而又最优质的空气、水、土壤、植被等自然生态资源,是发展森林康养的资源基础。同时,历史悠久,民族文化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将极大增强森林康养产品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水资源丰富,全县大小河流88条,河流总长1800多公里,年径流量40多亿立方米,是松花江、图们江、鸭绿江三江之源。XX县属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平均气温19.3℃,是理想的避暑天堂,冬季平均气温-12.7℃,适合开展登山、滑雪、冰上运动等户外活动。

今年10月,XX县通过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审核,成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县。

(二)林下经济发展现状

林下经济是借助林地的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林木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在林冠下开展林、农、牧等多种项目的主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林、农、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农业模式。

我县国有林地面积62 516公顷,集体林地面积67 084公顷,由于对林下经济发展的认识程度不高,缺少创新精神,思想上很少向“围着山林转”、“围着林地转”、“围着市场转”转变等原因,导致林下经济发展规模小、模式少、品种单一,林外缺乏企业带动,森林资源优势没有转化为林业经济优势。

三、存在的问题

1.森林康养存在问题: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尤其是我省还处在萌芽阶段,发展潜力巨大。但人们对于森林康养与生态旅游、退休养老、康复医疗的关系认识不到位。对森林康养相关的资源利用、产业发展模式、发展前景、发展路径等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对森林康养认识表面化,多停留在以满足感官体验为主的休闲旅游初级阶段,开发康养精品项目少、特色不明显,品质有待进一步的提升。

2.林下经济发展存在问题:产业发展规模较小,没有主导产业,品种结构单一;农民思想认识不够高,对林下经济重视不够,信心不大,认为收益小,投资回收期长;资金投入不充足。XX县林地经济潜力巨大,但目前还没有出台林地经济扶持政策,限制了林地经济的良性发展;服务体系不配套,截止目前,尚未建立林下经济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体系,没有建立覆盖全县的林下经济服务中心、林下经济服务协会或专业合作社;龙头带动不显著。林下经济产业的发展必须要借力借势,仅仅依靠农民放鸭式的发展林下经济显得势单力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辐射作用则是明智之举。

四、发展规划

(一)森林旅游开发。吉林旺达通经贸有限公司依托我县林业资源投资建设开发五虎山古城墙旅游项目、五虎山冰雪旅游景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宾馆、酱文化产业园、田园综合体、延边朝鲜族特色小镇建设、森林康养及17公顷建设用地项目,该项目坐落于XX县石门镇,总投资1199万元,项目分为两期推进,五虎山景区内新建民俗宾馆、新建漂流码头、新建唐渤海国驿站风情体验区、亲水文化休闲区等,预计2020年立项。

(二)开发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综合型项目。福兴林场利用独特的地里环境优势和管理养殖经验,发展养鱼+餐饮+娱乐项目。一是在原有的基础将面积3公顷鱼池修建投入使用,冬季进行捕捞,盈利可翻倍。二是发展野外餐饮业,对外餐桌出租、人工林搭设吊床出租,还可以建设小木屋,鼓励周边农户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民宿业,如种植有机蔬菜、黏玉米,养殖大鹅、土鸡等,共同致富。三是利用鱼池开发娱乐项目。建设滑雪道370米,吊桥1座,滑雪道桥1座(原地类老爬犁道),冬季利用鱼池开发滑冰、冰车、冰爬犁等娱乐项目。

养殖认领。为满足现代人回归田园、健康而富有意义的生活需求,在抓好生态林业的同时,引导职工开辟“养殖认领”的新路子。养殖林下猪、兔子、鸡等动物,以放养及圈养的饲养方式,喂食不放任何添加剂,顾客可以“认领养殖”,在自己的动物脖子上挂上名签,顾客可以现场观看动物成长情况,平时在家里可以通过监控视频观看。未被认领的林下猪、兔子、鸡等动物,也可以现杀现烤,为顾客提供原汁原味的生态美食。还可以养一些观赏型动物,如:鸽子、孔雀、大雁、鹿等,吸引众多游客,为他们提供一个亲近自然,亲近动物的好场所。打造成认领、观赏、美食等休闲与保护一体化的综合性娱乐项目。

森林康养:依托绿色自然环境,推行“森林+疗养”康养模式,培养专业化的理疗师,为病人提供疗养治愈、建立完备的森林疗养基地。推行“森林+民宿”、“森林+温泉”康养模式,为现代年轻人提供优质的住宿、SPA、饮食等项目,享受天然森林氧吧服务。

(三)娱乐休闲。东清林场位于XX和敦化去往长白山的道路枢纽,地理位置优越,结合红旗朝鲜族民俗村、长白山旅游,利用大关东文化园等开发漂流、木栈道等项目,科学布局,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营造休闲避暑、水上漂流、玻璃栈道、冰雪项目、户外拓展基地等项目,给人们一个能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环境。

(四)林下药材、采摘观光、果蔬种植。林药种植:所有林场利用自己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发展林下药材:林下参、灵芝、五味子、返魂草、贝母、刺五加等,合理规划、均匀分布,争取打造成为“XX县北药示范基地”。采摘观光:建设生态农业观光采摘园,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种植、旅游休闲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为确保产品优质高产,生态园可以聘请农业专家为技术指导,将水果、山野菜的种植,以及观光休闲集于一体。果蔬种植:引进栽培特色水果,培育具有地方风味的果品,繁育适合当地实际又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特色鲜果种苗,如:苹果、草莓、蓝靛果、蓝莓等。引进高产栽培技术,种植反季节特色蔬菜、有机蔬菜及特色山野菜。

(五)建设人参养殖示范基地。在福满林场进行大田土壤改良建设10公顷人参种植示范基地,邀请山东烟台大学教授,深入开展人参栽培和加工技术研究,实现温控、水控,依靠高新科技手段实现高端健康养生参产品的多元化开发,如:参茶、参凉茶、参酒、参糖果等产品,向社会提供多种优质、安全、高营养的林下参产品。

(六)养蜂项目。在局属石门、福兴、福满等7个国有合理安排有养蜂经验的林业管护员作为养蜂人员,养殖2000群蜜蜂。与企业合作,加大品牌开发,积极开展蜂产品深加工,利用我县良好的蜂蜜质量,引导合作企业开展蜂产品深加工,开发蜂蜜、蜂糕、蜜饯、蜂蜜饮料等产品。特别要结合林下药材种植,开发中草药保健蜂蜜系列产品,把蜂产品开发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产品。

五、几点建议

(一)构建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建议规划以乡镇为单位,若干宗林地为基础,成立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林下经济专业合作社,统筹发展森林工程、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使发展林下经济有人说话,有人做事。培育林下经济种养殖专业大户。XX县种养殖户较多,但缺乏真正的种养殖能手和上规模的大户。故此,集中培育林下种养殖大户,可以很好地引导扶持成更多家庭林下种养殖专业户能手,使之成为一条富民捷径。

(二)注重质量打造品牌。通过“对林果类品种的选育、林果类科技研发和林下种养殖技术的推广和运用,切实提高林产品的质量。要通过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和推介松茸、蓝靛果、蓝莓等林产品,对现有的林产品进行包装打造,突出发展XX县林果品牌项目,积极推进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认证、地理标志产品证明商标申请、注册果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加快林果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生产、加工、分级、包装、销售全过程质量监控。积极推进统一标准、收购、分类、包装、品牌、检验检测,形成生产、销售、贮藏、运输、加工、包装一体化的经营模式,打造XX林产品品牌。

(三)坚持绿色发展。发展现代林业产业要始终坚持“绿色发展、生态优先、富民强县”原则,牢固树立“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要把生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进一步依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着力改善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要结合大规模绿化XX行动,依托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发展森林康养产业,采取“林业+旅游”的发展方式,积极开展森林人家、森林小镇、森林公园创建,助推全县乡村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中国经济专题 篇6

1.当前中国的GDP排名第二。

赶超战略是指采取扭曲产品和要素价格的办法(宏观政策环境)和以计划制度替代市场机制的制度安排,提高国家动员资源的能力,突破资金稀缺的比较劣势对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制约,使资金密集型产业能够在极低的起点上得到发展并在短期内实现飞跃,进而使产业结构达到先行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

以前苏联和中国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还有以印度、阿根廷为代表的亚洲和中南美洲的非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都选择了赶超战略。

2.我国为什么要选择赶超战略?如何实行?矛盾背景?

快速发展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实现富国强兵的目标;

“超工业化派”主张由国家利用垄断地位,运用工农业产品的不等价交换,对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征收高额赋税和实行通货膨胀等方法进行强制性工业化积累,为此就不能允许市场机制发生作用。

重工业的特征——资本高度密集;建设周期长;发展早期,关键技术、设备需要从国外进口;初始投资规模巨大。当时中国国情——资金短缺,利率高昂;可供出口的产品少,外汇短缺,市场汇率水平高;经济剩余少,资金动员能力弱。

3.如何保证被压低了价格的要素和产品流向重工业部门,以及经济中剩余的积累用于重工业的发展?

对经济资源实行集中的计划配置和管理,实行工商业的国有化和农业的人民公社化以及一系列剥夺企业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

计划经济体系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资源配置制度、微观经营体制(看PPT)

粮食统购统销制度(1953—1985)

含义:国家统一收购和销售农产品的制度正式形成,统购统销实际上是国家对粮食等农产品的一种垄断行为。为了配合赶超战略,粮食短缺

户籍制度:国家对其公民实施的以户为单位的户籍人口管理政策。

特点:根据地域和家庭成员关系将户籍属性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

为了控制由国家供给粮食的城镇人口,防止城市人口失业,必须限制农村人口流入城镇。

弊端:1.不利于现代国家公民权利的实现;2.造成了人民在事实上的不平等;3.户籍制度不能适应现实社会生活的发展;4.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大跃进:在工业和农业上开展“跃进”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

人民公社:中国农村人民公社的简称。1958年至1982年,中国农村实行的政社合一的管理体制。大锅饭

三年自然灾害→三年困难时期

1.从1959年至1961年期间由于大跃进运动以及牺牲农业发展工业的政策所导致的全国性的粮食短缺和饥荒。

2.大跃进、“大炼钢铁”,导致国家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和自然资源遭受毁灭性的破坏。

3.农村地区因缺少粮食导致饥饿(三千万)出现,全国性的生育率急剧下降。

4.全国推崇以生产队为单位的人民公社大食堂导致“放开肚皮吃饱饭”,实行不计报酬的劳动导致劳动效率急剧低下。

5、在全国范围出现严重的饥荒的情况下,1958至1959年,中国政府仍然持续着往年的大量向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出口粮食以快速发展军事工业。

1/3责任归于自然原因,2/3的责任归于体制错误——三年困难时期 大包干:特点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土地及部分大型生产资料仍属集体所有,由农户承包经营。(农村改革的开始)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19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重要转折,也是现行中国大陆农村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是否可行,它产生了什么问题,将面临什么问题,又该怎么解决?

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我国在各个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也存在着某些问题。

中国社会主义的成就:

1、创造经济奇迹、国力强盛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

3、全方位对外开放取得新突破

4、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要进展

5、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贯彻

6、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面对深刻变化的国际局势

7、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问题及对策

1、民众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

针对老百姓民主观念淡薄,政治参与程度不高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继续发展经济。二是要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只有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民主政治的建设中来,才能为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广泛的群众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才能不断前进。

2、经济结构不合理

一方面,我们要加速淘汰衰退产业、过时产品和落后技术,利用科学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另另一方面,要集中有限的资金,根据市场和需求的变化,建设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对产业结构调整和带动增长量有重大作用的项目。

3、文化发展受到外来文化打压

我们要支持与鼓励更多优秀文艺作品的推出,鼓励一切有利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寓教于乐的文化艺术创作,倡导主流价值取向,引导群众审美鉴赏,坚决抵制低俗之风。

4、收入分配不均

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坚决取缔非法收入

5、贪污腐败盛行

一是要完善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二是要严格执法。要顺应时代潮流和现实需要,进一步加快和完善新闻立法,将新闻媒体监督纳入法制轨道

6、生态环境持续恶化

一方面,要健全和完善生态保护方面的法制,使生态保护有法可依。另一方面,要摈弃旧观念,改变政府官员惟GDP增长论政绩的观念。在生态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更需要我们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增长方式,转变生活观念、消费观念,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使经济社会建设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二元结构的三大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贫富差异。

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城市化水平:又叫城市化率,是衡量城市化发展程度的数量指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来表示。计算公式=城市人口÷总人口

中国的特殊性: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它产生的原因

要从三个阶段来寻找答案:

(一)解放后我国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和20世纪60-70年的“反城市化”导致城市化水平的低下 1.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抑制

2.1960-1970年代的“反城市化”政策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二)1978-1995年,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模式,城乡二元体制和土地制度所造成的路径依赖固化了我国的城市化进程1.1978-1984,农村为主导的改革抑制了城市化; 2.1984-1994,认识上的误区、城乡二元结构的路径依赖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妨碍了城市化。

(三)1995年后,在分税制改革等激励下,地方政府开始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也因为地方政府的政绩追求而加快推进

粮食安全问题:温度上升带来的粮食减产、干旱洪涝等极端气候、及病虫害加剧等问题,正在影响到全球的农业生产,正是粮食安全面临的最大挑战。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既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粮食安全与社会的和谐、政治的稳定、经济的持续发展息息相关。完善粮食应急储备体系,确保粮食市场供应.最大限度地减少紧急状态时期的粮食安全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也是粮食安全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农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相对缓慢的问题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

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基础建設不足等。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原因:

资源约束(耕地、水资源、生态环境的缺稀)、结构矛盾(产业结构矛盾,就业矛盾、区域矛盾)、体制矛盾(公共财政:重城轻乡、要素市场分割、管理体制)、转型时期的社会矛盾(权益差异、收入差异、观念差异)、国际化的挑战(中国小规模分散经营的传统农业与国外大规模现代化农业难以竞争的局面,在较长的时期内不会出现逆转;发达国家对农业高补贴、高保护所形成的不公平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在短期内也不会得到根本的改变。)对策:

第一,进一步解放思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第二,加强村级“两委”班子建设。

第三,创新机制,建立镇、村和社会三个层次的集镇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多元化投入模式。

第四,各级各单位应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1、加快推行农村养老保险进程。

2、镇政府应统筹协调,依法依规彻底解决拆迁户的历史遗留问题。

3、提高农村户口低保覆盖率。

4、切实解决好危房户问题。

第五,建立服务“三农”长效机制,边整边改,取信于民。

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实行分税制,要求按照税种实现“三分”:即分权、分税、分管。所以,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土地批租:国家土地使用权有偿使用的一种形式。即将若干年内的土地使用权一次出让给土地使用(经营)单位。城市土地储备制度:由城市政府的委托机构,如土地储备中心,通过征用、收购、置换等方式,将土地使用者手中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土地整理和开发,• 此种情形下,只能由国家垄断土地交易市场,先向农民征用,而后再面向土地开发人,或转让、或批租、或拍卖。

• 就这样,农民与土地市场的直接联系被生生隔开,农民土地权益也就消于无形。

寅吃卯粮

• 第一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49—1957年)

•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及医疗卫生条件不断得到改善,人们普遍兴奋地成家

和大量生育。

• 人口低增长阶段(1958—1961年)

1959至1961年,连续三年困难时期

• 第二个人口高增长阶段(1962—1970年)

强烈的补偿性生育使人口出生率迅速回升,人口增长进入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峰期,并一直持续到20世纪70年代初。

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这一时期人口总量的剧增不但直接影响了当时国民经济的健康运行,而且还对以后相当长

时间内的中国人口发展与经济运行产生了无法避免的影响。

马寅初人口论:人口增长与资金积累的矛盾。他认为,因为中国人口多,消费大,所以积累少,只有把人口控制起来,使消费比例降低,才能多积累资金;

为何批判?

政府对他的指控是:马寅初的新理论,源于马尔萨斯人口论,企图怀疑社会主义优越性,以及蔑视人民大众。到1958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出现了急于求成的“左”倾错误,就是用大跃进的方式动员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迅速改变我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除了党的领导之外,六亿人口是一个决定的因素,人多议论多,热气高,干劲大”,1.大跃进

2、以农立国

3、多子多福

人口红利:一国人口生育率的迅速下降在造成人口老龄化加速的同时,少儿抚养比亦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比例上升,在老年人口比例达到较高水平之前,将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人口经济学家称之为“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的消失:然而,2010年初,新一轮的“保姆荒”、“民工荒”,让中国“人口红利”的危机慢慢浮出水面。

人口老龄化将导致社会抚养比不断提高,提高消费性人口比例,降低生产性人口比例,严重影响劳动生产率。“人口红利”的消失,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活力。

措施:各种迹象表明,中国的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这一转折,靠廉价劳动力构成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

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意味着传统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发掘一条持续发展的替代途径至关重要,而这需要社会增长方式从生产要素投入推动型过渡到生产率推动型。

进出口依存度超过50%

专利申请高与创新率低的原因:科技界还存在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的现象。我国科技界积累本来就少,部分人缺少十年磨一剑的精神,不是踏踏实实地工作,而是过分追求专利和论文数量,对科技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措施:中国正在努力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政府的大力支持成为技术创新和专利申请大幅增长的重要原因。

无论从国际还是国内层面看,中国企业要想拥有核心竞争力,都必须把发展专利等知识产权摆上重要位置。企业要增加专利的“量”和“质”,加大研发力度是第一位的。

国有企业:国际惯例中,仅指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或联邦政府投资或参与控制的企业,国有资产投资或持股超过50%的企业即为国有企业;

在中国,国有企业一般指单纯的国有资产投资的企业,还包括由地方政府投资参与控制的企业。政府的意志和利益决定国有企业的行为。

为什么要改革?

 自身缺陷:

 资产边界模糊——“肉烂在锅里都在锅里”

 所有者缺位——没有所有者与劳动者的区分,不同的职位被称为革命工作分工不同

资源配置和效率低下——在劳动报酬上采取大锅饭,采取军队补给制,劳动报酬上采行“工资加福利”的国家给付方式,并且担负着为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社会责任

 外部环境变化:

 市场已经逐渐发育起来,市场中的企业竞争日趋完善,不再需要政府为了维持国计民生培育市场提供产品。 同时,许多诸如消费品市场的供需已经符合市场经济运行规律,不再需要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进行调控。如果国有企业继续向这样的“纯私人物品”领域投资,由于自身需要背负“社会成本”的重压下,难与“轻装上阵”的民营企业相竞争,其所付出的边际社会成本已经大于边际社会收益,应该从此类竞争性领域撤出,或进行改革。

▲企业制度: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和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要求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一些学者的观点:

1、国有企业既奠定了我国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特别是重工业基础,同时也造成非国有企业极度萎缩,经济效益不断下滑。要克服国有经济的缺陷,必须使国有经济从普遍性配置角色变为特殊性配置角色,即在规模上将是少数,在布局上追求优化,在经营上克服垄断。

2、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实质上与国有企业的性质和功能密切相关。只有消除国有企业的政策性负担,让企业具备自生能力,国有企业改革才有可能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3、我国进入了一个以解决垄断性产业改革问题为核心的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因为,国有企业管理腐败呈现出以侵吞国有资产为主的国有企业领导人个人腐败逐渐减弱、以行政垄断腐败为主的国有企业群体腐败日益严重的新特征。相对以前单纯以改善国有企业效率为改革目标的国有企业改革而言,现在必须强调在打破行政性垄断的前提下改善国有企业效率。

国企的“冰棍现象”:

 经济学界或社会学界的共识是,由于管理机制僵化、经营不善,国有资产正不断流失,像一根冰棍,放在那儿慢慢化掉了,故名为“冰棍现象”。

 一方面,国企效率底下、包袱沉重,资产、价值正像冰棍一样渐渐融化;另一方面,部分国企干部以改制之

名行侵吞国资之实,成为官仓老鼠。

中国版国企“死魂灵”

 源于俄国著名作家果戈理同名小说,说的是一个名叫乞乞科夫的骗子,到一些农庄里去收买已经死去的农

奴的名单,去换取政府的抚恤金。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落实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消除制约民间投资的制度性障碍;推动国有资本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适当退出,拓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市场空间。正是有了国企“冰棍现象”的产生,在利欲熏心以及精心编织的阴谋之下,活人借助“死魂灵”牟取了暴利。

台湾开始实施四年期经建计划,贯彻“以农业培养工业,工业发展农业”的基本政策,促进了农业的扩张和进口替代工业的建立,为社会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台湾的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成熟的市场机制,资本主义经济体。

私有化程度高,“国营企业”、“国营银行”也已经逐渐私有化,“政府”角色日益淡化。

农业--轻工业--重化工业--策略性工业

专题五世界现代政治、经济文明 篇7

把握一条主线:20世纪初以来, 国际政治格局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到雅尔塔体系再到多极化转变的发展。一战后形 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暂时缓和了欧洲和亚太地区关系, 但没有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 突出表现是法西斯主义及其运动, 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最大隐患。1929年世界性的资本主义危机, 最终把这一隐患变成了世界政治中的残酷现实, 导致二战的爆发。二战最直接最深刻的后果就是加速了欧洲作为传统力量中心的衰落和美国与苏联两大国的真正崛起, 从而最终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 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进行的在国际政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欧洲被美苏势力划分为二;以欧洲大国均势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政治格局完全被摧毁, 取而代之的是美苏两极格局。而此格局是以美苏力量相对均衡为基础, 以美苏英中法五大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 在政治上的外在表现是建立作为雅尔塔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联合国;在经济上的体现是由美英等西方国家主导下建立的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为三大支柱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美苏力量的均衡最后因意识形态的不同演变成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的冷战, 逐渐形成两极格局。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 在两极之外出现了西欧、中国和日本等新的力量中心, 再加上第三世界国家力量的增长, 使美苏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控制世界。后由于苏联的经济改革, 没有很好的突破斯大林模式, 加上长期与美国的军备竞赛以及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 又因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 导致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德国的统一、经互会和华约的解散, 最终导致国际关系两极格局彻底崩溃。与此同时世界出现了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关系格局也向着一超多强的多极化发展。

注重两条道路:1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一战中爆发了十月革命, 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形成了斯大林模式。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突飞猛进地发展, 初步显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二战后东欧建立了多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亚非拉出现社会主义国家, 对资本主义造成了空前强大的冲击。随后出现了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改革以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改革开放。2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由于第二次科技革命, 使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获得了更加强劲的发展动力, 导致竞争的国际化。资本主义各国通过制度创新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能力不一致, 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有可能大规模采用先进科技和外资, 促动其经济跳跃式发展, 而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受制于旧模式, 创新能力相对下降, 经济发展呈现停滞的趋势, 这样导致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他们之间的矛盾也日益激化, 最后导致一战爆发。1924年以后欧洲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才恢复到战前水平, 美国经济尤其繁荣。由于美国经济实力的强大, 美元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金融运转的主要支撑货币之一, 实际形成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金融 体系, 但它相当 脆弱。最后 因1929年10月纽约股票证券交易所股票价格暴跌, 使美国最先跌入全面的经济危机, 然后袭击整个资本主义世界。最后因应对经济危机的不同选择导致二战。美国为了应对经济危机, 罗斯福实行新政, 开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从而逐渐摆脱了经济危机, 也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战后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进入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调整时期。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继续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强化国家干预为核心、以建立较为完整的社会保障体系为特点的调整和改革, 如联邦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英国的混合市场经济、法国的计划指导型经济、日本的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和美国“新政”式改革, 使这些国家出现了“黄金时代”;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为克服经济危机, 西方国家普遍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 充分发挥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 20世纪90年代, 西方国家普遍出现了经济繁荣的局面。

注意三种力量的发展变化:1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发展变化。二战后期和战后初期东欧出现一列社会主义国家, 从此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国到多国并逐渐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后苏联力图全面控制社会主义国家, 严重损害了这些国家的利益。随着苏共二十大召开, 对斯大林的批评, 虽具有思想解 放的作用, 但也引起了社会主义阵营的思想混乱, 东欧国家出现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 中苏关系也出现破裂, 社会主义阵营逐渐分化、瓦解。苏联历经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与发展, 没有彻底结合苏联国情改变斯大林模式, 最后在西方“和平演变”下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但因中国的改革开放, 又使社会主义力量开始壮大发展, 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中的重要一极。2资本主义阵营形成、发展变化。二战后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西欧各国随着经济上迅速复苏和政治自信的不断增强, 越来越希望掌握自己的命运, 但没有一个西欧国家可以单独承担西欧复兴的重任, 只有走联合之路。从经济上的煤钢联营入手, 启动了西欧的联合进程。后建立了欧洲煤 钢共同体, 为欧洲一体化进一步奠定了基础。1957年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 从根本上改变了欧洲国际关系, 使欧洲出现了长时期的稳定与繁荣局面, 使之成为另一个世界力量的中心。日本也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经济起飞发展而经济力量大增。这样逐渐形成了欧盟、日本与美国三足鼎立局面, 资本主义力量也得到较大的发展。3第三世界力量发展, 成为多极化格局中重要一极, 极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版图和政治格局。这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最大成就, 其突出表现就是第三世界的形成与崛起, 其具体表现为亚非会议的召开、不结盟运动的兴起、七十七国集团的诞生以及在联合国的地位和影响的提高。第三世界崛起发端于万隆会议、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 以越来越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

另外还应该掌握以下知识:

1四次会议: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2五个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勃列日涅夫改革、戈尔巴乔夫改革和邓小平改革开放。

3五场战争: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东战争、印巴战争和两伊战争。

4六个区域性组织:经济互助委员会、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上海合作组织。

【创新训练】

一、选择题 (每小题2分, 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原创) 上世纪30年代, 美国中西部大平原地区严重干旱, 沙尘暴频发, 过度放牧导致土壤植被破坏严重, 洪涝频发, 环境的恶化使这一地区陷入了经济萧条。解决之道, 惟有造林一法。从1935年开始, 美国联邦政府同地方当局和社区通力合作并征集大量失业青年建设防风林带。因倡议者为当时的美国总统罗斯福, 又称“罗斯福防护林工程”。这体现了罗斯福解决经济危机举措中的

A.恢复工农业生产

B.保护劳工权利

C.兴办公共工程

D.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2. (原创) 20 世纪前半期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正在突飞猛进地向前推进, 使苏联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跃升为工业化强国, 避免了资本主义世界在大危机中一片混乱。而罗斯福借鉴了苏联管理经济的成功经验, 也从经济危机中恢复起来。材料中的“成功经验”指的是

A.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B.充分就业

C.工业国有化

D.国家经济计划的有效性

3. (原创) 下图是美国历任总统, 对促进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注重以解决就业问题来促进生产和消费, 并保持财政预算平衡的是

4. (原创) 下列关于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调整经济发展举措叙述不正确的是

A.法国强调国有化和经济计划

B.德国废除中央统制经济,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约翰逊实施大规模的赤字财政政策

D.日本实行“统制经济体制”, 逐步确立自由机制

5. (改编) 下图为某学者关于中国国际现代化的“和平鸽”战略设想概念结构图。这一设想符合或顺应了

1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不结盟政策3经济全球化潮流4多极化趋势

A.13B.24

C.234D.1234

6. (原创) 美国在国际组织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美国人是这个世界的大多数规矩的制定者, 从联合国到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其

A.所处的世界政治经济地位决定的

B.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决定的

C.二战后新科技革命的发源地

D.综合国力决定的

7. (原创) “无产阶级国家借助于国家调节下的市场, 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把小农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统一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轨道上来, 逐步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材料反映的是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社会主义改造

D.社会主义工业化

8. (原创) “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由1924年的35%上升到1937年的99.1%, 在工业总产值中从1924年的76.%上升到1937年99.8%, 在农业总产值中从1924年的1.5% 猛增到1937年的98.1%。”这标志着

A.斯大林模式的建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

C.社会主义工业化完成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9. (原创) 毛泽东认为:“这种批评是好的, 它打破了神化主义, 揭开了盖子, 这是一场 解放。”而邓小平在中共八大报告中也指出:“它的一个重要功绩就是阐明了关于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和反对个人崇拜的重要意义。”材料中的“它”是指

A.俄共 (布) 十大

B.联共 (布) 十四大

C.联共 (布) 十五大

D.苏共二十大

10. (原创) 说法一:放弃凯恩斯主义, 改行货币主义政策, 调整经济运行机制;说法二:推行非国有化政策, 以私有化为其经济政策的核心;说法三:倡导“人民资本主义”, 把劳动者变成企业股东;说法四:让“多市场、少政府”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符合此四种说法的是在

A.美国肯尼迪时期

B.美国里根时期

C.英国撒切尔夫人时期

D.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

11. (原创) 标志着社会主义阵营的东欧区域性市场初步形成的是

A.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B.经互会的成立

C.欧共体的建立

D.斯大林模式的建立

12. (改编) 下图A国是拟被有关国家军事分区占领, 而B、C则被有关国家军事占领。这一局面说明了

A.两极格局的形成、冷战局面的出现

B.两极格局的瓦解、一超多强局面出现

C.战胜国团结一致的结果

D.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13. (改编) 20世纪70年代, 美国主动同苏联就限制战略核武器问题达成了一系列协议,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美国经济实力相对下降

B.美国陷入战争的泥潭

C.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

D.苏联处于美苏争霸的有利地位

14. (原创) 它是20世纪最伟大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它发端于万隆会议, 以不结盟运动为里程碑, 以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为其作用的体现。材料中的“它”是指

A.南南合作的出现

B.第三世界的崛起

C.各种区域组织建立

D.亚太经合组织的成立

15. (原创) 福利国家制度发端于欧洲, 后传播到北美、澳洲等工业发达国家, 更影响了一些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一度成为世人向往的制度模式。有关福利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它可以缓和 社会矛盾, 促进社会 经济发展

B.它是一种经济保障和社会安全制度

C.它是消除贫 困, 实行共同 富裕的最 好途径

D.它是由国家进行国民收入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16. (原创) 随着商品和资本化的发展, 导致资本主义国家矛盾重重、相互厮杀, 最终引发了两次世界大战。但在二战后出现重大变化, 开始逐渐形成国际协调与国际干预机制。其中最为典型的区域经济协调机构是

A.欧洲联盟

B.北美自由贸易区

C.亚太经合组织

D.二十国集团

17. (原创) 揭开中国进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新阶段局面的是

A.十一届三中全会

B.邓小平的南方谈话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18. (原创) 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 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政治体制改革, 其措施有

1完善和改进党的领导, 实行党政分开2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3建立和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4健全选举制度, 扩大基层民主, 推进乡镇选举制度改革

A.123B.124

C.234D.1234

19. (原创) 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作为一种新的政治力量开始在国际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这是发展中国家取得的最大政治成就。其具体表现在

1亚非会议的召开2不结盟运动的兴起3七十国集团的诞生4亚太经合组织的建立

A.123B.124

C.234D.1234

20. (原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结果, 就是完成了自20世纪初便开始的世界国际关系格局方面的巨大变革。这个变革是指

A.社会主义国家突破了一国的范围

B.摧毁了以欧洲为中心传统国际关系格局, 代之以美苏对峙两极格局

C.第三世界崛起

D.世界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

21. (原创) 随着二战结束, 各种政治经济力量不断发生变化与发展, 逐渐形成了战后国际新秩序。这一秩序就是

1整体上以美苏之间力量平衡为基础, 以美苏英中法五国为主导的新的国际秩序结构2在政治上形成了以联合国为代表的战后国际政治秩序3在经济上形成了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代表的战后经济秩序4在区域上形成了欧共体、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区域化发展的新力量

A.12B.34

C.123D.1234

22. (原创) 下列事件不仅反映了美苏冷战对抗的紧张与激烈, 也是冷战的自我控制的典型运用的有

1“柏林墙”事件2军备竞赛3古巴导弹危机4北约的建立

A.14B.24

C.234D.13

23. (原创) 联合国安理会2013年9月27日晚在纽约一致通过了一份有关叙利亚化学武器问题的决议, 将箭在弦上的单边军事行动改变为联合国框架下的外交努力, 使一触即发的叙利亚战局重新纳入和平的轨道, 为政治解决叙利亚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产生叙利亚问题的根本原因是

A.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战略位置

B.历史、民族与宗教信仰等因素

C.石油资源丰富

D.大国的争夺

24. (原创) 区域经济一体化不仅促进区域内经济的快速发展, 也推动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以下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叙述不正确的是

A.区域经济集团始于欧共体

B.北美自由贸易区是世界上综合实 力最强的区域经济集团

C.亚太经合组织正发展成为适合亚 太地区多样性特点的经济合作组织

D.最早的区域经济集团是苏东欧国家的经互会

25. (原创) 日本2013年4月23日的两出闹剧:不顾亚洲各国的正义呼声和严正抗议, 日本168名国会议员集体到靖国神社拜鬼;日本右翼分子非法进入中国固有领土钓鱼岛海域寻衅滋事。对这两出闹剧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A.破坏同亚洲国家关系, 挑战战后国际秩序安排

B.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的 公然否定

C.对雅尔塔体系所提倡的和平、民主、独立的原则否定

D.当今世界“一超多强”发展的必然产物

二、非选择题 (26题26分, 27题24分, 共50分)

26. (原创) (2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中国自1949年建国开始就执行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完整, 拥护国际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合作, 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的外交 路线。在这一路 线指导下, 1950年与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 发展了与社会主义国家和全世界爱好和平国家的友好关系, 同时坚决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政策。而美国在1950年4月出台国家安全委员会第68号文件, 完全以“共产主义”和“自由世界”的两极对立为主导思想, 成为这一时期美国全球战略蓝图。

———引自李世安《世界现代史》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对外政策指导思想的共同点。 (3分)

材料二1950年6月朝鲜战 争爆发。美国以“联合国行动”的名义对朝鲜战争进行全面军事干涉, 并命令美国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 从此使美国的对华政策进入了“大偏差”时期。美军越过三八线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

———引自徐蓝《世界近现代史》

(2) 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军越过三八线和中国人民志愿军为保家卫国而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所造成的结果。 (5分)

材料三20世纪五六十年代, 是中国对外援助的起步阶段。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安全的考虑, 越南和朝鲜成为我国最早的受援国。这一时期体现的是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无私援助, 比如援越抗法、抗美援朝、援助蒙古, 此外, 还大规模援助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古巴、印度、埃及、柬埔寨、尼泊尔、也门、缅甸、阿尔及利亚等第三世界国家。

———引自曹建清彭齐林《中国援外技术合作项目的历史回顾及现状分析》

(3) 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重要支点并说明其影响。 (5分)

材料四“尼克松有一种意识形态的僵硬性和政治上实用主义的独特结合, 而实用主义在他同大国打交道时表现特别明显。这位总统在全球外交方面自称是超脱意识形态的。”“在你担任总统的时候, 改变了这个状态。我非常赞美你的看法, 我知道你是反对共产主义的, 而我是共产主义者。”

———引自邓小平1989年会见尼克松时的谈话

(4) 指出材料四与材料一相比较最大的不同点并概括中美两国能结束“敌对状态”走向一起的根本原因。 (4分)

材料五20世纪上世纪70年代末期, 邓小平掌控中国大局, 推行改革和开放。先是打开与美、日关系之门, 后又与周边 国家重修 旧好。邓小平思想的核心 是一切为国 家发展服务, 外交也不可避免被烙上的国家发展服务印记。从中央到地方, 吸引外资、加强国际合作。

(5) 指出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3分)

材料六习近平当选中国国家主席后首访俄罗斯, 而后对坦桑尼亚、南非、刚果共和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出席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然后在2013年5月31日至6月6日对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哥斯达黎加、墨西哥三国进行国事访问, 并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与7个加勒比地区国家领导人举行双边会晤。然后顺访美国, 与奥巴马举行庄园会晤, 向奥巴马总统阐明了中方在钓鱼岛、南海问题上的原则立场, 强调中方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同时, 始终主张通过对话处理和解决有关问题。

———摘自《人民网》

(6) 依据材料六, 根据所学知识简要叙述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开拓外交新局面主要的外交政策方针。 (4分)

(7) 综合上述材料, 依据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建国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 (2分)

27. (原创) (24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 张骞拜别 汉武帝出 使西域图。

材料二自博望 侯 (张骞) 开外国道 以尊贵, 其后从吏卒皆争上书言外国奇怪利害, 求使 (争着做使者) 。天子 (汉武帝) 为 (因为) 其绝远, 非人所乐往, 听其, 予节 (使节的节杖) ……以广 (扩大) 其道 (道路) 。 (并且设置亭站) 西至盐水, 往往有亭, 而仑头有田卒数百人, 因置使者护田积粟, 以给使外国者。……使者相望于道, 商旅不绝于途。

———引自《史记·大宛列传》

(1)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简要指出张骞通西域对历史发展的贡献。 (4分)

材料三

材料四

(2) 根据材料三、四, 说明张骞通西域有哪些世界意义? (4分)

(3) 翦伯赞说:“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前发现西域, 其对于中 国人的刺 激, 就正像后 来1492年哥伦布 发现美洲 对欧洲人 的刺激一样。”试用世 界史知识简要评论这一观 点。 (5分)

材料五1996年4月, 中、俄、哈、吉、塔五国元 首在上海举行第一次会晤, 共同签署了《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 领域信任 的协定》, 并确立了五国元首定期会晤的“上海五国机制”, 奠定了五国合作的基础。后在中国的积极推动下, 2001年6月“上海五国机制”发展为区域性多边合作组织。

———引自《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教材第一册》

(4) 依据材料五和所学知识简要回答建立上海合作组织目的与其发展进程的意 义。 (5分)

材料六2013年9月13日,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三次会议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的:“上海合作组织6个成员国和5个观察员国都位于古丝绸之路沿线。我们有责任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并提出4点主张:第一, 弘扬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第二, 共同维护地区安全稳定;第三, 着力发展务实合作。把丝绸之路精神传承下去, 发扬光大;第四, 加强人文交流和民间交往, 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打牢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

———摘自《人民日报·梦想, 从历史深处走来》

(5) 根据材料六中的“上海精神”和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以及所学知识, 怎样理解习近平主席的“丝绸之路精神”? (6分)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C2.D3.A4.B5.D6.B7.B8.A9.D10.C11.B12.A13.A14.B15.C16.A17.B18.D19.A20.B21.C22.D23.B24.A25.D

二、非选择题

26. (26分) (1) 共同点都是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来处理对外关系, 美国是与“自由世界”国家结盟, 而中国则是与“共 产主义”国家结盟。

(2) 这不仅使冷战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 而且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中美冷战对抗, (1分) 造成至今没有解决的“台湾问题”。

(3) 经济援助成为中国外交 的重要支 点。影响:对亚非拉国家的援助让中国有了遍及世界各地的朋友, 至今中国仍在享用当年在非洲、拉丁美洲和亚太地区留下的外交遗产;第26届联大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4) 中美两国都开始不计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区别来处理对外关系。根本原因:维护本国的战略利益。

(5) 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民生成为中国外交的出发点。

(6) 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出席金砖峰会, 积极发展当今世界快速上升的新兴力量;访问非洲三国、拉美, 倡导大小国家一律平等, 推动第三世界力量, 强化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不片面坚持意识形态标准, 不单强调经贸关系, 而是经贸和维权同步平行推进;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中国不会妥协, 对外政策重视维稳和维权相平衡。

(7) 维护国家利益。

27. (24分) (1) 使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 中原与西域各国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 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为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

(2) 为中亚直至西方送去了丝绸、茶叶、瓷器等商品, 带回了葡萄、核桃、黄瓜 (胡瓜) 、芝麻 (胡麻) 等物产, 将中国和欧亚大陆联系在一起, 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这既发展了世界文明, 也繁荣了中华文化;初步打破了人类基本上处于隔绝状态;使当时世界的几个不同文明得以连接, 其开创意义不亚于新航路的开辟。

(3) 翦伯赞对张骞通西域的作用的评价是正确的。1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 是划时代的重大事件;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国家友好交往大门, 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2通过丝绸之路, 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和发展。中国与中亚、西亚诸国进行了频繁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铁器、丝绸和养蚕技术, 以及铸铁技术、井渠法、造纸技术先后西传。两汉之际, 佛教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特别是后来四大发明的传播, 对欧洲历史的进程产生重大影响, 同时西方的优秀文化也融进中国, 丰富了中华文化。3哥伦布发现美洲, 开辟了新的航路, 它与张骞通西域都是世界上的重大事件, 对世界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也深深影响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所以翦伯赞的这一论断是正确的。

(4) 目的是维护地区安全与稳定。意义:丰富了由中俄两国始创的以结伴而不结盟为核心的新型国家关系, 提供了以大小国家共同倡导、安全先行、互利协作为特征的新型区域合作模式, 对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5) 它是一条互尊互信之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一条文明互鉴之路, 是与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决不干涉中亚国家内政、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张一脉相承的;是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的体现;是一种坚持团结互信、平等互利、包容互鉴、合作共赢, 不同种族、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完全可以共享和平, 共同发展的精神。从维护地区稳定与安全的政治区域组织发展成互利合作、共赢与相互促进经济发展的地区政治经济组织。

专题五 中国近现代经济 篇8

例1 清末有舆论说:“中兴名臣曾国藩公赏侯爵,李鸿章不过伯爵,其余百战功臣,竟有望男爵而不可得者,信乃以子、男等爵奖创办实业工商,……斯诚稀世之创举。”此“创举”反映了( )

A. 资本主义的萌芽

B. 重农抑商传统的改变

C. 爵位制度的创设

D. 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

解析 “创举”意为发生重大变化,从题中材料可看出奖励实业、鼓励工商是当时的创举。A项,资本主义萌芽的标志是雇佣关系,与之无关;C项,从材料中可知爵位制度在此创举之前已设,故不选;D项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主要指皇权不断加强,材料并未涉及。

答案 B

例2 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

A. 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

B. 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 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 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解析 根据教材相关知识可知,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增强企业的活力,而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目的是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进而增强企业活力,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 C

例3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A. 土地的使用权 B. 土地的用途

C. 土地的所有权 D. 土地的规模

解析 本题考查了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演进和变革。分析图片信息,可直接排除B、D两项。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而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 A

例4 下图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

[1980年全国第一个

摘下人民公社牌子][1980年成立全国最早的

大队农工商联合企业][1980年新时期第一张股票诞生]

A. 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

B.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D.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解析 只有A项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国家的基本方针。B项是中共十三大的理论,C项是中共十六提出的目标,D项是中共十四大确立的目标,都是阶段性的方针和目标,都是1980年之后出现的,与题中图片无因果关系,故排除B、C、D三项。

答案 A

例5 下表是中国某一时期不同所有制企业总产值对比表(单位:%)

[年代&全民&集体&公私合营&私营&全体手工业&开始年&41.5&3.2&4&30.7&20.6&结束年&54.5&17.1&27.2&0.04&1.2&]

该表中的开始年和结束年份是指( )

A. 1946~1949 B. 1952~1956

C. 1966~1976 D. 1978~1982

解析 从表格中的数据可以得出:全民、集体所有制和公私合营所有制企业总产值上升,而私营和个体手工业的产值急剧下降,这正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时间应是过渡时期。新中国成立后,首先开始经济恢复,通过没收官僚资本,合理调整工商业,到1952年完成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从而出现了表格中“开始年”的情况。又通过三大改造,到1956,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基本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从而出现了表格中“结束年”的情况。从图表信息可以看出,从开始年到结束年公有制经济所占的比重迅速增加,私有制经济所占比重迅速下降,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这应该是社会主义改造的结果,故选B。

答案 B

例6 邓小平说:“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 )

A. 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 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

C. 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

D. 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解析 本题要注意概括材料,把握材料中心句子。材料的中心句为“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此话正是邓小平在1992年南巡时所说。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在防止激进“左”,提防保守“右”的问题,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的事物。因此排除A,C项。B项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答案 D

【思路点拨】

本专题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 中国近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包含自然经济的解体、不同类型机器工业的出现以及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艰难发展等。

从考查的力度来看,高考对本专题知识的考查年年都有。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原因以及各阶段的影响都是重点命题的区域。

复习时应注意:(1)从近代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若干经济要素——制度、政策、资金、原料、市场、劳动力、技术等方面入手,认识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从较广的社会因素角度分阶段地归纳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的原因及其影响。(2)从人物的角度作适当的拓展,既可以由此分析当时的经济状况,又能够从中感受他们实业救国的诸多精神。(3)联系当今民营经济发展的状况,从吸收借鉴的角度复习。

我们备考时,要注意从经济变动的角度,理解中国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认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影响等。

2. 中国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主要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这条主线。

近年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一五”计划、经济体制改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美贸易发展等。从命题视角来看,往往通过材料、图片来考查各个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原因。

同学们复习时应注意把握一条主线,两个时期。一条主线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两个时期,一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历程(1949~1976年),这一时期的探索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二是在中共领导下,实现了伟大的转折,进入改革开放的新阶段,并取得辉煌的成就,这一时期的核心是抓住改革开放这一主线。

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的经济建设中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最后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高考中不变的主题,尤其是“三农”问题、对外开放问题和民生问题。

【专项训练】

1. 观察两组数据:

第一组: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几年,据估计英国输华商品比战前增加了3.5倍,其中棉纺织品增加了4倍多。

第二组:1855年以前的十多年间,英国对华工业品贸易始终在200英镑左右徘徊,l853年中国人均消费英国棉纺织品的价值只有0.75便士。

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 中国开口通商后,英国对华贸易额逐年保持较快增长

B. 中国开口通商后,外国的商品对中国经济的冲击不大

nlc202309040840

C. 因为以前的贸易额很小,英国输华商品在鸦片战争后头几年成倍增长

D. 两组数据所能得出的结论相互矛盾,可能其中一组数据有错误

2. 1877年9月李鸿章批准了开平矿务设局招商章程十二条。章程规定:拟集资八十万两,分八千股,每股津平足纹一百两,……该局虽为官督商办,但煤铁仍由商人销售,一切照买卖常规办理,所有各厂司事由商股中选充;每年所得利是官利一分,后提办事者花红二成,其余八成按股均分;厂内督匠人等,均凭才干酌给薪水;股份二万两者,准派一人到局;司产之煤,照市价先昕招商局机器局取用,其余或在津售,或由招运别处销售等等。材料显示( )

A. 开平矿务局属于官僚资本主义企业

B. 清政府放宽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限制

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严重依赖封建势力

D. 开平矿务局具有明显资本主义特征

3. 《纽约时报》1881年7月23日社论称:“中国不可能只从我们这里引进知识、科学和工业资源模式而不引进那些……政治上的改革。否则她将什么也得不到。”对上述说法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反映了中国近代化开始启动

B. 揭示了洋务运动的根本缺陷

C. 体现了美国人对洋务运动仍缺乏了解

D. 说明了中国主动向美国学习先进技术

4. 下图是上海三兴烟草公司(成立于1924年,位于上海美租界)刊登在1926年10月10日《申报》上的一则“孙文牌香烟”广告。关于该广告发布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①广告反映民族工业发展迎来了短暂的春天 ②广告发布时孙文已经逝世 ③广告体现了民族资本家的爱国精神 ④广告反映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对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用 ⑤广告反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A. ①③④⑤ B. ②③④⑤

C. ③④⑤ D. ②③④

5.张謇就任农商总长后说:“謇意自今为始,凡隶属本部(农商部)之官业,概行停罢,或予招商承办。惟择一、二大宗实业……为一私人或一公司所不能举办,……规划经营,以引起人民之兴趣,余悉听之民办。”这段材料表明张謇主张( )

A.停办官营工商企业

B.加强对民营企业控制

C.鼓励发展民营工商业

D.制订经济发展计划

6. 下表中中国对外贸易最为恶化时期出现的原因不包括( )

[

年份

类别&货物数量交易指数&物价指数&进口&出口&出入差&进口&出口&入差&1905&96.6&62.5&-34.1&81.2&90.4&9.2&1916&73.7&102.3&28.6&81.2&90.4&9.2&1920&75.9&119.3&43.4&175.7&112.8&-62.8&1926&130.5&141.1&10.6&150.8&152.9&2.1&]

A. 一战结束后,列强卷土重来

B. 中国出口产品多为原材料

C. 工业产品价格高于原材料价格

D. 袁世凯统治时期压制民族经济发展

7. 林增平的《近代中国资产阶级论略》一文认为,中国封建社会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过于微弱,鸦片战争后因西方资本主义入侵,大多凋零,幸存者绝少,因之“在原始积累的过程中,就缺乏原来的手工工场作为发展的基础。中国新兴的近代企业,绝大部分是从无到有,把西方已有的企业成套地移植过来的”。作者的观点是( )

A.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

B. 近代民族工业主要由于外国资本主义侵略而产生

C.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同样重要

D. 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与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近代西方资本主义侵略无关

8. 《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记载:“抗战时期,……在工业总体发展上,1937年西北工厂有19家,占全国0.48%;资本305.2万元,占全国0.82%;工人5787人,占全国1.26%。到1942年为546家,占全国20.56%;资本16931万元,占全国8.8%;工人33074人,占全国13.7%。”材料表明( )

A. 国民政府重视国民经济建设,但忽视西北工业发展

B.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失衡的状况没有发生本质性变化

C. 日本帝国主义对西北的侵略迟滞了西北工业的发展

D. 国共两党内战严重影响了西北地区工业的发展进程

9. 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以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

A. 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

B. “文化大革命”的冲击

C. 人民公社体制的束缚

D. “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10. 美国史学家说:“由于其众多的人口,中国在经济发展上的特殊问题是如何在避免忽视乡村方面的同时加强工业、如何在建设强大的国家工业的同时使乡村的民众摆脱物质上的贫困。”以下举措中最有利于解决这一问题的是( )

A. 进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B. 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C. 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11.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2008年,全球的城市人口已经超过总人口的一半,我国现在也已经相当接近这一水平,其原因在于( )

A.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富余农业劳动力进入其他产业

B. 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人口比例相应不断增加

C. 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城市工业人口比例不断增加

D. 随着工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富余工业劳动力进入第三产业

12. 由15家主流媒体征集的“改革开放30周年10大流行语”分别是“下海”、“下岗再就业”、“农民工”、“白猫黑猫论”、“上网”、改革开放、“北京奥运”、“炒股”、 ⑨ 和“雄起”。第⑨个流行语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法宝,它是( )

A. 南方谈话 B. 市场经济

C. 加入世贸 D. 中国特色

13. 曾为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方科技书籍的英国传教士傅兰雅曾说:“半生心血……唯望中国多兴西法,推广格致,自强自富。”但后来却把在中国的奋斗称为“南柯一梦”,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 洋务运动不仅没有推动反而阻滞了中国近代科技的发展

B. 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失败充分说明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 洋务运动并没有实现“自强”“求富”的目标

D. 对洋务派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完全失望

14. 列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1894年估计约有1亿多美元,到1914年时已增至9. 6亿多美元……这些投资有很大部分不是来自于国外的资本流入,而是由对中国的暴力掠夺转化而成的。例如“庚子赔款”(即《辛丑条约》的赔款)有一部分就转化为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企业投资”。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nlc202309040840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始于甲午战争

B. 资本输出基本来源于列强国内的剩余资本

C. 甲午战争以后列强对华输出资本增长迅速

D. 资本输出为中国民族经济发展注入了资金

15. 1947年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了“拿着一口袋钱买不到一口袋米”的现象,连国民政府也承认“印刷机不能生产出足够的钞票”。对此情景理解正确的是( )

A. 日本的经济侵略加剧了国民经济的崩溃

B. 形象地说明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失败

C. 国民政府推行造成恶性通货膨胀政策的结果

D. 此景是美国对华经济侵略的直接结果

16. 根据下表分析,1953年至今,我国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 间&所有制&土地经营&1953~1954&农民土地所有制&个体经营,集体互助&1953~1954&农民土地股份制&初级社,集体经营&1955~1957&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高级社,集体经营&1978至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①土地改革运动 ②对农业进行改造 ③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 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7. 下列对图中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

[30][25][44.4

] [0

][ 50%

][100%

][“一五时期”][总值] [“二五时期”][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32][37.5][29][国内生产总值构成 单位:%]

A. “一五时期”农业占有较大比重,工业没有发展

B. “二五时期”农业比重下降,工业比重明显上升

C. 服务业比重基本稳定,原因是当时实行计划经济

D. 工业比重明显上升,原因是片面发展重工业所致

18.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村生产关系中出现了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当家作主人的优越性

C.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速度超越了人们的思想认识

D. 这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表现

19.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下面是中国青年报的特别报道 《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 》的部分主题词摘要

[时 期&主题词&“一五”(1953~1957)&自力更生、工业增速&“二五”(1958~1962)&大跃进、赶英超美&“六五”(1981~1985)&走向改革开放&“八五”(1991~1995)&小平南巡、改革潮涌&“九五”(1996~2000)&宏观调控、经济软着陆&“十五”(2001~2005)&指令性计划退场、市场配置资源&“十一五”(2006~2010)&改革开放、坚定不移&]

《中国青年报》对从“一五”到“十一五”主题词的概括,反映出我国( )

①经济建设的指导方针曾出现过“左”倾冒进的错误 ②经济环境经历了从被封锁到与世界紧密联系的变化 ③经济体制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逐步转变 ④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发展

A. ②③④ B. ①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20.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广告起始于鸦片战争后,民国初年得到显著发展,1956年后消失,1978年末又重新出现,其中广告业消失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经济困难,物资匮乏

B. 企业热衷产品直销

C. 三大改造,政府取缔

D. 国家实行计划经济

21. 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历史的新纪元。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拨云见日、扬清激浊,再次把中国的思想解放推向高潮,也牵出了一个“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局面。其中的“新局面”是指( )

A. 启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B. 开放大连等沿海港口城市

C. 大力发展农村乡镇企业

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2. 著名学者钱乘旦主编的《世界现代化历程·总论卷》中写道:我们很容易看到在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抗拒”与“接受”间剧烈的冲突,……在这两种显而易见的立场之外,还有第三种可能性,……它接受现代化,但只接受它的形式,它接受现代化是为了控制现代化,让它为维护传统的价值取向服务。……因此是“反现代化”(“反现代化”并不反对现代化)。……问题的复杂性还表现在“现代化”和“反现代化”有可能同时存在,两个相反的运动在同一过程中出现。

根据此段话回答:

(1)19世纪中期~20世纪初,中国经济、政治、思想现代化取得了重大成果,主要有哪些表现?

(2)据材料观点,你认为19世纪中后期,中国“反现代化”运动的典型事例是什么?

(3)关于这场“反现代化”运动对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的影响,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请任选以下若干角度:运动的指导思想、结局、经济和思想影响,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你的观点。

23.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可谓中国不缺耶。绝之则内外隔而构之衅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 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张季子九录·实业录》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1)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出于何种考虑?

(2)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4)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这两种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nlc202309040840

2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我之商务一日不兴,则彼之贪谋亦一日不辍。纵令猛将如云,舟师林立,而彼族谈笑而来,鼓舞而去,称心餍欲,孰得而谁何之哉?吾故得以一言断之曰:习兵战,不如习商战。

——郑观应1894年《商战》

材料二 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张謇1895年《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三 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政策果能实现理想中之结果,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题之劳资阶级斗争。

——孙中山1920年《建国方略》

(1)据材料一,指出郑观应“习兵战,不如习商战”思想是对哪场运动的反思?有何进步意义?

(2)据材料一、二,比较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

(3)据材料三,指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归纳他持有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

(4)郑观应、张謇和孙中山的思想主张在近代中国未能实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5. 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l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年均增长率(%)&1953~1957年&4.5&1958~1962年&4.3&1963~1965年&11.1&1966~1970年&3.9&1971~1975年&4.0&1976~1980年&5.1&1981~1985年&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2~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经济成分&1952年&1956年&公有制经济&国营经济&19.1%&32.2%&合作社经济&1.5%&53.4%&公私合营经济&0.7%&7.3%&私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6.9%&0%&个体经济&71.8%&7.1%&]

材料三 1978~1979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 年份 类别&国有及国有

控股工业&集体工业&城乡个

体工业&其他经济

类型工业&1978&7736&22.4&&&1997&25.5&39.1&17.9&18.5&]

(1)根据表一中的相关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3~1985年期间两次农业总产值增长高峰出现的时间及主要原因。

(2)分析材料二, 指出1952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材料三中的“其它经济类型工业”应该是什么类型工业?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有何变化?出现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上一篇:情思飘雪散文下一篇:背景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