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安全教育计划下

2024-05-26

三安全教育计划下(通用5篇)

三安全教育计划下 篇1

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电 池隔膜基地二期扩建项目生产厂 房

(三)、动力站房建设工程

工程施工安全专项协议

发包人: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

承包人: 湖南双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2016年04月06日

发包人(以下简称甲方):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 承包人(以下简称乙方):湖南双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工程名称: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基地二期扩建项目生产厂房

(三)、新动力站房建设工程

为了切实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管理,确保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隔膜生产基地扩建项目——生产车间

(三)、动力站房建设工程施工安全,保质保量、按时完成,预防施工过程中发生各类事故,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及《湖南省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双方本着平等、自愿的原则,签订本协议书。甲方和乙方均严格遵守本协议书规定的权力、责任和义务,为了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生产,特制定施工安全专项合同条款如下:

第一部分

责任、权利、义务

第一条 甲方安全责任、权利、义务

一、责任

1.贯彻落实国家及湖南省有关施工现场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的法规和管理规定,对施工现场进行全面的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检查。

2.不得对乙方提出不符合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规定的要求。

3.不得明示或者暗示乙方购买、租赁、使用不符合安全施工要求的安全防护用具、机械设备、施工机具及配件、消防设施和器材。

4.监督乙方确保安全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投入使用。

二、权利

1.甲方有权审核乙方提供的自身及委派的现场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的资质(资格)证书。

2.对现场安全工作不称职的乙方安全专(兼)职管理人员,有权提出撤换建议。

3.对乙方施工现场的各种违章违规现象,有权进行处罚。按总包单位下发 的工地管理制度相关条例进行处罚。

4.有权检查乙方安全生产的各项规章制度、安全管理台帐和安全检查记录等,必要时存档备案。

5.督促乙方特殊工种操作人员建立档案并在甲方备案。

三、义务

1.甲方有义务向乙方提供与施工(安装)现场相关的地面设备、设施、建(构)筑物、地下管线(网)资料。

2.甲方有义务帮助乙方协调查找施工现场及毗邻区域内供水、排水、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等地下工程。

3.甲方有义务为乙方所提出来的其它合理要求和帮助提供服务。第二条 乙方安全责任、义务

一、责任

1.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安全文明生产方针、政策、法规、条例、规程、规范等有关规定确保本工程施工全面安全完成。

2.乙方作为安装工程的分包人,是本工程的安装施工安全责任主体,依法承担相应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乙方的法人代表是本工程安全生产第一责任人,依法对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全面负责。

3.乙方委派的项目负责人应当由取得相应执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对本工程项目的安全施工负责,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确保安全生产费用的有效使用,并根据工程特点组织制定安全施工措施,消除安全事故隐患,及时、如实地报告安全生产事故。

4.组建安全、文明施工安全管理机构,确定安全监督网络,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负责对安全生产进行现场监督检查,及时、准确排查各种安全事故隐患,对违章指挥、违章操作等现象应立即制止。

5.按照国家安全法规和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工程特点,编制安全环保技术措施、方案和事故处理应急预案,按规定程序和要求报送建设工程所在地的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备案。开工前,由乙方组织对全体施工人员进行施工安全技术交底,并严格按照所编制的安全环保技术措施、安全保障措施案认真执行。

6.对项目各级管理人员和现场作业人员(名单和资质资格证明报业主备 案)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培训,未经教育培训或者教育培训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作业。

7.按照国家和地方关于劳动安全、劳务用工等法律法规,对参与本工程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和相应劳动保险,保险期限以工程开工之日起至竣工验收合格之日止。严格按国家法律法规签订用工合同,并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保证用工的合法性。

8.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若发生人员伤亡、设备设施损坏等一切事故和损失,均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

9.建立健全并认真落实各项安全工作责任制及各项规章制度,强化现场安全监管和巡查,定期进行安全专项检查,及时纠正并整改检查出的问题和隐患,同时做好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各项记录、日志,并专人、专项作好台帐记录。

10.必须将安全施工、文明施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组织制定并实施安全文明施工的技术措施、组织措施和目标治理计划。全面落实并认真履行招投标文件、工程承包合同中安全文明施工条款。

11.乙方自和甲方签订合同之日起,对所施工区域的安全、环境保护等应承担全部责任。所有进入施工区域的施工及管理人员一律接受乙方管理,若在该区域内发生任何事故,均由乙方负责,并按国家的法律法规进行事故处理,甲方不承担任何责任。

12.乙方对因本工程施工可能造成损害的毗邻建(构)筑物、设备、设施、地下管线(网),应当采取专项防护措施,并应遵守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规定,在施工现场采取措施,防止或者减少粉尘、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振动和施工照明对人和环境的危害和污染,并承担采取措施不当所造成赔偿和责任。

13.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伤亡事故要派专人保护现场并及时报告,认真配合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调查、取证,纳入乙方事故统计口径,将调查情况和处理意见上报政府相关部门和甲方。

14.乙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由于安全环保事故等原因造成的乙方停工、滞工整顿,除由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外,乙方还应赔偿由此给甲方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

15.乙方用于履行合同的机械、工器具及安全防护用具的数量和质量必须 满足安全要求,并经有检验资质的单位检验符合安全规定后方能投入使用。乙方对因使用工器具不当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及设备损坏事故承担全部责任。

16.开工前,乙方技术人员必须对有关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向施工作业班组、作业人员做出详细的安全交底,双方签字确认后由监理单位审核批准,同时报监理单位和甲方存档。

17.开工前,应组织人员对施工区域、作业环境及使用的设施设备、工器具等进行检查,确认符合安全要求。特种作业除相应的安全措施外,相关检测和票证必须完善,达到要求后方能开工。一经开工,就表示乙方已确认施工现场、作业环境、设施设备、工器具符合安全要求并处于安全状态。

18.乙方应在施工现场入口处、脚手架、起重设备、临时用电设施、出入通道等危险部位必须设置符合国家标准的安全警示标志,在施工现场靠近公路主干道和人行通道一侧必须设置安全警戒线和警示灯。不得超越指定的施工范围进行施工,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施工现场。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乙方不得擅自使用业主的设施设备;不得擅自拆除、变更防护设施及标示。

19.确需夜间作业,必须完善相应的必备安全作业条件,如开启夜间警示灯、增设照明、防护措施完备等。

20.乙方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必须按规范编制全面的安全技术措施和临时用电方案,对起重吊装、压力试验、电气安装试验等危险性较大的单项工程必须部分编制专项施工方案,同时附安全验算结果,经乙方技术负责人和监理工程师签字后实施,由乙方技术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进行现场监督。

21.乙方必须建立意外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报甲方安全生产管理部门备案,同时完善各项应急救援措施,并组织员工进行应急救援预案演习。

22.在工程施工期间,乙方必须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服从甲方、工程监理和政府监督部门对安全施工的监督管理,对甲方、工程监理和政府监督部门提出的安全隐患整改必须无条件执行,对查出的施工中的违章违规现象必须立即进行纠正,并在检查表、整改通知上签字,同时接受相应的处罚。乙方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控制伤亡事故,减少一般安全事故,杜绝重、特大安全事故,确保零死亡。

23.乙方在施工过程中应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确保安全文明施工。24.乙方与相邻的单位同时施工或交叉作业,有可能相互危及对方施工 时,应与对方签订安全管理协议,明确各自的安全管理职责和应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责任划分,配专人进行安全检查与协调。

25.施工现场暂时停工的,乙方须做好现场安全防护工作。

26.乙方不得将本合同项目下的工程拆包给不具备相应资质等级的单位或个人,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后果由乙方完全负责。

27.乙方在履行合同过程中若违反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或不按甲乙双方合同约定履行职责的,除责任由乙方全部承担外,受到行政、经济、刑事处罚的,一律由乙方自行承担解决。

二、义务

1.乙方对甲方所提供的技术资料负有保密义务,非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向外透露,合同履行完毕后,应退还甲方。

2.乙方有义务配合、服从甲方、监理和政府监督部门对施工(安装)现场的安全检查,对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无条件进行整改。

3.乙方有义务配合完成甲方、监理和政府监督部门提出的其它合理安全工作任务。

第二部分 双方安全工作联系

第一条 甲方

1.指派 舒均国、胡辉军 为安全工作联系人,负责与乙方联系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

2.安全工作联系人电话: 舒均国***、胡辉军***。第二条 乙方

1.指派 戴 琨 为安全工作联系人,负责与甲方联系安全生产方面的工作。2.安全工作联系人电话:

第三部分 违约责任

第一条

因施工方案或施工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而造成的误工、停工、返工所产生的一切政治、经济、名誉损失,责任由乙方全部承担,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国务院关于特大安全事故行政责任追究的规定》及《安全生产法违法行为行政处理办 法》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第二条

合同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人员伤亡、消防、保卫等各类事故,全面责任及处理费用由乙方自行承担,并且每发生一起重大及以上的安全事故,须按本合同中规定的处罚办法进行处罚。

第三条 对发生事故有隐瞒行为的,除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处理外,过错方须向守约方支付1000元/次的违约金。

第四条

政府部门检查或甲方发现乙方现场作业人员有违章行为的或检查发现的安全隐患,乙方必须立即整改纠正,并对相关人员进行处理和处罚。

第五条

乙方对政府及甲方提出的安全整改意见和处罚不及时整改和接受的,每逾期一天,乙方按100元/天至1000元/天向甲方支付违约金。

第四部分 争议解决

甲、乙双方因履行本协议而发生争议的,双方可协商解决;协商解决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工程项目所在地人民法院起诉。

第五部分 本合同效力

本协议是《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锂离子电池隔膜第三、四号生产线扩建项目生产厂房

(三)、动力站房建设工程施工合同》的组成部分(合同编号:ZL20160406-022/G),与该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六部分 其他

1、本协议经双方法定代表人(或授权代表)签字并加盖法人印章后生效。

2、本协议一式四份,双方各执二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湖南中锂新材料有限公司

乙方:湖南双江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企业法人:项效毅

企业法人:杨国良 委托代表人(签字):

委托代表人(签字)

三安全教育计划下 篇2

一、媒介是高校国防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

现代社会, 大众传媒高度发达, 小到市民百姓柴米油盐的日常生活提示, 大到国家大政方针的指导和安排, 现代人类的各种生活都离不开大众传播。有调查显示, 百分之九十的受众都是通过电视或网络关注国防大事, 并随时关注身边的媒体, 了解事情的最新动态。而大众媒体也将群众的反应、官方的态度, 以及国际舆论的走向等相关信息报道给受众。

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 如何顺应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特点, 与时俱进地开展国防教育宣传是当下高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议题。在高校, 军事训练和军事理论课堂教学是高校开展国防教育的主要形式, 军事理论课教学和军事训练虽然可以增强大学生对国防军事常识的了解, 但因授课时间限制以及教学内容略显陈旧等原因, 宣传效果并不理想。

相比于传统的课堂教育渠道, 国防教育素材因其特殊性和重要性成为媒体始终关注的热点和重点, 每一次国防事件发生之后, 媒体都会给予全方位多角度的报道。从媒体获知相关信息, 成为现代社会大众了解外部世界的首选。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的盛大阅兵式, 电视、广播、网络都进行了现场直播, 十几亿的海内外人士感受到了中国国防的强大。这种多平台、多维度、立体化的现代化传播手段极大地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提升了民族凝聚力。大众媒体不仅成为国防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 更成为现代信息社会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

二、不同媒介在国防教育宣传中的特点

(一) 报纸、杂志、传单等传统印刷媒介

传统的印刷媒介最早出现的形式是书籍, 后来发展成为传单、报纸、杂志等, 这是最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 发展时间最早, 传播手段主要以文字叙述为主, 可信度较高, 语言文字的深度内涵, 使其在深度报道上具有特别的优势, 传播方式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计划性, 新闻背后的“把关人”作用影响较深, 对于某一议题, 报纸杂志幕后的代言人或编辑的立场和观点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到议题的陈述方式甚至是议题的内容选择。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 近代报纸最早出现都是以“党报”或“观点报”的面貌出现, 康有为形象地将其描述为“国家所立”, 这也是早期报纸杂志的特点之一。因此对于爱国主义舆论宣传, 在传播思想和构建社会统一意识的要求下, 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具有天生的优势。

作为传统的媒体, 报纸杂志的受众覆盖面较广, 受众文化程度要求较高。在国防事件的报道和宣传上, 报纸杂志适合解释性的深度报道, 可以挖掘国防事件背后的故事, 以理服人。在内容的传达上, 虽然比不上电视网络的传播速度, 但是从长远的传播效果来看, 可以较深地影响受众观点。现代社会, 报纸杂志等媒体可以向受众灌输相应的国防观点, 有利于凝聚民族精神, 在网络等新型媒体发展的今天, 报纸杂志等传统纸质媒体对于国家意识形态的塑造、爱国精神的传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二) 广播、电视等视听媒介

广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成为主流的大众媒体, 后来随着电视以及互联网的发展, 广播的影响力逐渐下滑, 覆盖量逐渐减少, 但是在媒体日新月异的今天, 广播依然有一批自己的受众, 这些受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高的忠诚度, 媒介传播效果较好。

电视广播作为视听媒体, 在传播方式上具有相对的分散性, 受众的目标不明确, 且传播迅速, 传播内容以及内容安排顺序都是电视广播内容制作前期制定好的, 受众自我选择和自我变更, 接受相对被动, 只能在既定传播时段接受既定的传播内容。但是电视画面的视听合一, 具有超强的直观性和视觉冲击力, 在抗战胜利70 周年的阅兵式宣传上, 首当其冲的电视, 以强烈的视觉效果和身临其境的传播效果, 最大程度地激发受众的爱国热情, 成为国防教育宣传的最佳直播媒体。广播通过频道波长传播, 覆盖范围更广, 传播受众更多, 在报纸电视不发达地区, 广播是主要的传播媒体, 但是听觉内容的不可收藏性和不可复制性, 影响广播传播内容效果。相比于报纸杂志, 广播电视对受众的文化程度要求较低。

在国防教育内容的传播上, 电视以其画面效果可以在短时间内增强受众的情感呼应。通过声音画面的处理, 可以让观众产生“眼见为实”的传播效果。与此同时, 电视通过纪录片、纪实电视剧等文学电影手法, 也可以对受众进行国防教育宣传, 最典型的是建国初期革命影视剧的流行, 几乎在半个世纪当中,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上甘岭的故事, 知道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 了解地道战、地雷战等民族抗日故事。这些影视剧不仅塑造了中国人的民族英雄形象, 同时也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是较为成功的国防教育宣传事例。现代社会的电视、广播除了传统宣传报道上不断增强现场感和及时性, 在对受众进行教育宣传的时候, 也不断改进说教方法, 试图以更加平和和自然的手法, 打动观众。

(三) 迅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等新媒介

相比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 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移动互联网异军突起, 以几何般的发展速度, 成为普及面最广、影响最大的媒体。技术的发展, 使网络成为最快捷的媒体, 可以达到事情的同步报道, 做到报道的即时性。与此同时, 移动互联网时代, 人们都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信息的传播者, 但相比电视、报纸等媒体, 互联网发布信息的审查力度相对薄弱, 一些不良的信息, 或者有害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的言论, 会不经意间在网上引起轰动, 引起不良的社会反映, 因此, 如何利用好这把双刃剑, 顺应历史大潮, 掌握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规律, 使其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的主战场, 成为凝聚人心、激发民族斗志的宣传阵地, 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除了以上特点, 网络的互动性使一般网民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是社会一份子的神圣, 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很好的作用。通过网络的互动性, 也可以及时把握群众的反应, 了解社会民间舆论的走向, 及时调整宣传策略, 进行有效地国防教育宣传。

互联网信息是海量性, 因此, 如何引起网民的注意, 如何使我们的国防教育宣传能够在洪流般的信息中, 引起网民的思考和关注, 也是我们在利用网络进行国防教育宣传时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在国防教育报道和宣传的过程中, 就要把握网民的心理, 利用网络的即时性和互动性等优点, 进行适时的互动和沟通, 同时采用视频、图片等各种手段, 增强宣传的视听效果, 还可以利用专题网页, 增强对国防教育宣传议题的解读性, 增强传播内容的深度。

三、媒介对国防教育宣传的价值体现

(一) 构建爱国主义的“拟环境”

“议程设置”是传播学中一个重要的理论。拟环境是媒介议程设置的一种结果, 是媒介在议程设置之后给受众造成了一种拟态的生存环境, 作为受众会把媒介呈现的环境理解成客观的真实世界。1922 年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和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认为, 人们认识世界, 主要是“学着用他的头脑去观察他从未见过、摸过、闻过、听过、想过的大千世界。他会逐渐在他的脑海中为自己制作一幅视线所不及的世界的可靠图像”[2]。

国防教育宣传也需要构建爱国主义教育的“拟环境”。不同媒体利用其自身不同特点可以构建不同的拟环境, 全媒体时代, 国家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体”将最新的国防资讯第一时间传播给受众, 并以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将信息进一步生动化、具体化, 并将国防资讯中的人物或故事突出, 形成计划中已经设计好的焦点, 引起人们的关注, 同时对焦点事件和焦点人物进行一系列的新闻策划, 赋予一定意义, 提升事件的内涵性, 引导舆论走向。与此同时, 全媒体时代, 网络通过一定的宣传技巧, 将正确的观念和意志强化给受众,

普通国防事件的报道、国防教育政策的解读主要以事件陈述为主, 呈现出零散性和不定时性。隐蔽构建爱国主义的拟环境, 将媒体自身立场巧妙地设置于其中, 将爱国主义教育化身为无形。

(二) 学生国防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

在国防教育的大众宣传中, 根据社会认知理论的解释, 通常会提到的几个关键词是“模仿”“教养”。大众传播的宣传报道, 从一定侧面上已经成为人们学习外部世界, 尤其是自己本身不可能接触和了解到的外面世界的重要的学习渠道, 媒介宣传中对于某一社会行为的反复报道加之劝说性的解说, 在一面说辞之下, 会引起受众的模仿式的行为。

除了模仿和从众行为之外, 媒介宣传报道也能够帮助人们建构对外部世界的认识, 媒介宣传中, 对军人形象的塑造强化了受众对军人奉献精神以及钢铁般纪律的认识。塑造了我军威武之师、文明之师的形象。

随着传播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无孔不入, 媒体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并引导着对外部世界的认知, 某种程度上, 大众传媒已经成为人们接触外部世界的重要信息来源和观点参考, 受众通过每天接触和使用传播媒介, 依然会逐渐形成自己对某一议题的认识和判断, 而这些认识和判断的基础和倾向依据, 大部分都是来自于媒体日积月累的报道和潜移默化的观点提醒和暗示。这就要求在国防事件的报道中, 媒介宣传者能够站在较高的角度进行分析, 对于受文化教育程度较高的高校师生来说, 采用灵活的说理方式进行爱国主义价值观的引导, 使大学生受众理性爱国, 正确认识我国的国防现状和国家面对的主要问题, 凝聚正能量, 树立大国防意识, 增强对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

(三) 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有效手段

国防是国家建设的硬实力的直接体现, 一个国家的军事力量以及国防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的长治久安, 开展国防教育宣传, 不仅要展示国家在国防硬实力方面的进步, 更要体现国家在软实力方面的宣传和教育, 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国防教育相结合, 在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基础上, 提升国民的国防文化修养和“大国防”意识的培养,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强盛, 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 没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和中国梦的实现。新兴的媒体和传统的媒体在国防教育宣传方面有其不同的特点, 能够完成不同的任务, 如报纸等纸质媒体侧重深度解读和挖掘, 能够把国防领域内的重点问题, 难点问题解释透彻、清晰, 具有长效性, 经得起反复推敲和历史的考验。而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则以时效性和传播互动为主。能够迅速有效的直达每一个接收者, 并采集接受者的反馈信息。把国防教育宣传上升到国家的战略层面上, 上升到国家意识形态高度,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事关党的前途命运, 事关国家长治久安, 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有效开展全媒体条件下的国防教育宣传, 能够体现新时期的国防教育宣传在理论上的成熟性和前瞻性, 能够有效增强国家软实力,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摘要:新时期高校国防教育宣传环境发生明显变化, 媒体是国防教育宣传的重要载体, 重视各类不断涌现的新媒体平台的宣传特点。传统印刷媒体在国防教育宣传上体现的是稳定性和深度性, 较新的视听媒体在国防教育宣传上的优势是直观性和及时性, 最新的互联网媒体在国防教育宣传中呈现出时效性和互动性。通过构建国防教育宣传的“拟环境”, 悄无声息地进行国防教育宣传的“议程设置”, 能够有效、“隐蔽”地增强国防教育宣传的效果。通过传统和新兴媒体对高校学生进行国防价值观的引导和培养。高校国防教育宣传能够增强国家软实力,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提升大学生的国防文化修养。

关键词:媒介宣传,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

参考文献

[1]徐思光.高校国防教育亟待加强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82, 86.

三安全教育计划下 篇3

高等教育国际化在近年来成为21世纪高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主导潮流,我国各大高校为了增强专业化建设和提高国际化程度,纷纷派出大量师资力量远赴异国以及引进海外名师增加国际高等教育的交流与合作。高等教育课程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主要内容和途径,在专业培养中开设全英语课程,开展全英文教学是为了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趋势必须走出的关键步骤。

一、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全英文教学可行性研究

教育的国际化表现在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以及国际人才和教育理念的引进,从而培养具有国际交流能力和竞争力的人才[1]。高等教育国际化从理论上说就是积极向各国开放国内市场,并充分利用国际教育市场;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上要适应国际交往和发展的需要;培养有国际意识、国际交往能力的人才[2]。

从实施高等教育国际化情况来看,各高校在面向国内的基础上构建面向世界的创新性大学教育一种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有:一是加强外语教学,大量增设有关国际问题的课程、专业和系科,注意培养从事国际事务和国际问题研究的专门人才;二是进行广泛的人员国际交流;三是进行教育和学术的跨国合作[3]。

这种创新型高等教育国际化亟须建立合适的教育模式。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手段结合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变了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在高校开设全英文教学能满足现代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日后考取国际认证考试打下坚实的语言基础。在经济全球化迅速蔓延的今天,中国与外国的经济交流变得更加频繁,英语便成为彼此沟通的重要语言。语言不仅是交际的媒介(a medium of communication),也是学习的媒介(a medium of learning)。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非母语的教材编写、纯西方的思维方式以及课堂的英语教授都是极大的挑战。双语教学的一个弊端是学生和教师采用“语码转换”教学方式在大脑中自动翻译另一种语言,造成学生依赖于中文而排斥非母语的英文的心理。

在我国高等教育语境里,英语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把学生训练到能在全英语授课的环境里能学习和掌握自己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从本族语的神话世界中走回到我们大学英语教学的现实世界[4]。作为英语主导语言的全英文教学所采用的教材,配备大量的真实案例,实用性强、内容丰富、语言易懂生动,是国内教材的有效补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使其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大量的案例的分析和小组探讨能够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学与用脱节的矛盾。

二、上海商学院《物流管理》课程实施全英文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开设《物流管理》课程全英文教学的目的和必要性。为了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不仅开设了工商管理类全英文课程,同时积极开展与欧洲和美国的国际教育合作教学和研究项目,通过教师和学生的跨国学习和交流获得跨文化的学习经验,从而更好地在本土开展全英文教学。物流管理是工商管理专业职业核心课程,管理学院开设《物流管理》全英文课程是旨在培养物流专业人才。

《物流管理》课程全英文教学目的旨在通过引入全英文教材的同时,吸收欧美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在物流管理领域的英语综合能力。全英文教学同步更新和建设物流行业的前沿动态资料库,丰富了教学和研究内涵。全英文教学能与欧美一流高校的前沿物流和供应链理论和实践进行最直接的沟通,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也可应用于教学中,能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并在未来的留学、工作中铺垫交易和沟通的坚实基础。为就业于国际货运代理、跨国公司物流运营部门等相关领域提供广阔的就业前景。物流管理的教学内容可以对其他工商管理课程的英语学习和自主性学习提供捷径。

开设《物流管理》全英文课程必然面临国外教材带来的国际化的教育理念和文化难以在规定的教学实践内充分地展示,不同背景和文化底蕴的环境对于理解原版英语教材存在水土不服的窘境。全英文教学所采用的国外案例为欧美国家编者根据当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所编撰,难以涉及其他国家的理解范畴,这对于强调案例教学的商科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为了达到高等教育国际化目标和要求,重点是构建物流管理课程教学模式和规划,形成具有实施效果的课程大纲和授课计划。

三、《物流管理》全英文教学模式的实施与思考

全英文课程在设置上沿袭了欧美和国内高校常用的案例教学法,加强与学生的课堂互动交流,同时采用多媒体、网站浏览、物流专业术语解读、欧美高校教授视频剪辑和名师讲堂等多元化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物流与供应链基本概念、客户服务、物流信息系统、库存、物料流动、运输、仓储、采购等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和理论。采用的《物流管理》全英语教学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类:

1.国外英文案例教学+中国式理解。物流管理课程许多的知识模块和概念实施案例教学法,在每个章节配套相对应的英文案例和参考文献。通过案例与概念相融合的整合方式将不同章节有机串联。授课教师明确每一章的学习目标,提前发放案例资料给学生以便预习和阅读,以分组的方式指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案例,学生应学会运用课堂中涉及的知识要点解读问题,并收集相关信息形成案例观点,加深对课堂教学内容的理解。案例研究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通过课堂小组的案例分析和讨论可有效地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譬如仓储管理模块,学生通过对亚马逊案例的阅读能更好地掌握配送中心的概念,对货物拣选、入库、上架、盘点、出库、配送等环节有更直观的理解。

2.研究性教学法+“海外名师项目”。研究性教学法基本思想是将教师科研工作过程中发现的研究论点引入课堂教学中,在相关的专业教学中阐述关于研究方法、研究过程和研究体会的内容,通过科研提高教学水平,激发学生对获取新知识的热情和开发学生的创新力。通过师生交流及学生之间的交流,形成新的创新研究氛围。2014—2015年度上海商学院管理学院引进分别来自英国牛津大学和美国佐治亚大学的两位海外名师,目的是为了加快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智力引进,响应国家创新创业的号召,提高学校国际化学科建设水平。

在物流管理全英文教学过程中,以两位海外名师的“名师课堂”为依托,实施研究性教学法,海外名师会引入课程教学相关内容研究课题,通过组织学生创新团队参与课题与,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吸收国外大学的创新理念和锻炼学生的英语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研究性教学法合作形式是师生合作或者学生与外籍留学生的合作,也可以是中国学生之间的合作。

3.知识获取方式的多元化+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随着慕课、翻转课堂等新型远程课堂的出现,大学生对信息的敏锐程度和获取世界信息的能力大大增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全英文教学的难度。学生上网大量地阅读英文读物,登录图书馆数据库查阅英文新闻和专业资料,鼓励学生通过多渠道获取知识,积累专业知识,形成专业思想,提升专业素质。

全英文课程教学的课程前辅助材料的学习和课程后的专业知识答疑能辅助学生适应英文学习和全英文思维方式。取代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的是在教学学时安排上设置自主学习和答疑环节,如鼓励学生自学,并拓展案例,通过让学生在课堂限时讲授的方式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4.互动式课堂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工具的应用。近年来,教育部和国内高水平院校不断强化高校教师的海外留学背景要求,一方面鼓励和支持学校教师赴国外访问交流,另一方面多渠道吸引具有国外博士学位的优秀学者在国内高校任教。这些措施为全英文课程教学的实施和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授课老师队伍的国际化师资力量能充分地用英语表达物流专业术语和清晰的讲课思路。笔者在英留学并获得博士学位,期间接受英国利兹大学教育学院提供的授课培训,培训内容从英语发音、授课方式到课程评估能力等方面。

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问、交流,以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增强师生之间教与学的互动性,达到既能调动课堂学习气氛,又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接受信息、理解教学内容的效果。

参考文献

[1]Knight J.International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New Directions,New Challenges[M].Paris: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2006,(10):16-20.

[2]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黄磊.工商管理专业全英教材建设研究[J].国际经贸探索,2005,21(6):20-24.

三安全教育计划下 篇4

一、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与挑战

高等工程教育的基本理念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涉及到专业知识技能、创新能力、生涯规划和个人品质等多个方面[3]。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规模居世界第一, 2011年在校工科本专科学生达到775万人, 工科本科毕业生层次结构占到40%左右, 目前已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 工程教育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对多种层次、多种类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大量需求[4,5]。

然而, 由于缺乏工程意识、缺少培训和再教育, 使石油等特殊行业的毕业生难以在短期内顺利实现岗位对接, 表现出工程教育体系的不够完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更强调学科知识体系而脱离或弱化工程背景的事实, 使得工程教育被过于科学化;加之教师的工程背景不强, 以及企业考虑生产安全等因素, 对工程教育的积极性也不高, 又造成工程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被“软化”, 甚至呈现言而不行的局面。因此, 在更新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方式和手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 还需深化工程教育的理念, 值得一提的是, 目前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和“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等在内的国家人才培养计划均以发展工程教育为背景, 以大规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为着眼点。与此相对应, 多学科的交叉与创新、国际化的视野与运作、多元的价值与责任便成为了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二、我校石油工程专业教育发展改革概况

依托于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我校石油工程专业作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 多年来一直探索性开展工程教育改革, 特别是结合行业工程实际背景对本专业人才知识、技能需求的新形势, 不断探索了石油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构建了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体系, 制定了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计划, 优化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国家级优秀教学团队, 通过“石油工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 丰富了理论教学内容, 提升了教学手段和理论教学水平;以“石油工程与地质”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平台, 以“质量工程”为契机, 丰富工程教育的软硬环境和理念, 初步拓宽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思路和渠道。2012年又成为“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重点实施单位。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方针定位

(一) 实施背景

“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教育部第一次在国家层面实施的、直接面向本科生立项的创新训练项目, 旨在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 提高创新能力, 共分“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类, 本科各年级均可申报。过去5年, 该计划在部分高校试点, 教育部直接资助学生项目累计达18234项, 参与大学生达53360人, 平均每个项目资助近万元[6,7]。

(二) 创新创业训练体系方针

鉴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尤其是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十二五”期间, 教育部在项目形式上有所拓展, 从原来的“创新性实验”一类项目变为“创新训练项目”、“创业训练项目”、“创业实践项目”三类项目, 原计划也延伸拓展成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认真领会该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精神, 认为要坚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 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 使学生创新智慧竞相迸发的方针;要坚持改进教学方法, 注重学思结合、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好奇心, 培养学生兴趣爱好的方针;要坚持理顺层次化、模块化、项目化创新训练体系的方针;要坚持工程教育培养理念, 真正实现校企联动、突出前沿性、实践性科研探究的方针;要坚持依托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健全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体制机制的方针, 从而来推动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体系。

(三) 角色定位

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实施过程中, 基本的角色定位应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教师的作用重在兴趣的激发与培育, 知识的梳理与传授, 思维的启迪与活跃, 方法的启示与探求, 经验的依据与提升, 原则的明确与树立, 精神的升华与凝聚。指导教师应富有创新精神, 具有计划项目研究所需的业务水平和相应的科学研究能力, 了解学科前沿, 同时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奉献精神, 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 并在规定时间内, 指导学生填写选题申报书, 引导学生进行资料检索, 协助学生制定研究方案, 确定技术路线等。

(四) 训练培养目标

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助力高等教育质量水平提升工程, 促进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建设, 完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增强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在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能力, 并建立健全大学生参与科学研究和创新创业实践的培养机制, 从而达到不断提高工程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从此训练培养目标与培养体系设计入手, 全面系统地推进, 必将有利于形成特色鲜明的工程教育体系, 从而来支撑国家工业及本土自主产业的强劲发展[8]。

四、工程教育背景下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举措

(一) 加强制度建设, 推行项目化管理

遵循“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 让制度建设先行, 成立由石油工程学科领域教授组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专家指导委员会, 负责计划的立项论证、宏观指导、评审监督和验收等相关技术工作;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办公室, 负责管理制度的解释、计划的申报、评审、跟踪检查及经费管理等组织协调工作。

在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过程中, 以学生为主体的同时, 指导教师需发挥应有的辅助作用, 也就是以教师为主导, 营造一个教学相长、亲密融合的创新创业氛围, 计划采取中期检查、学年检查的确定模式和随机、随时过程检查的不确定模式, 推行项目化管理程序, 以保证该训练不流于形式而使学生在创新思维和创新创业实践方面取得真正的收获。

(二) 过渡训练层次

使大学生从石油学科基础实验层次向综合实践训练层次过渡。即便是专业基本培养方案及实施5年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 其基本出发点仍是促使学生熟练掌握实验的系统方法与基本技能, 在设计性、研究探索性实训中运用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造就科学的思维方式和规范的科学研究方法。在工程教育背景下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 则需进行跨课程综合应用和实践创新, 依托石油学科专业实验室, 融入科研成果和石油工程实际, 重组优化大型综合实验和综合专题设计, 开展基于项目的实践训练, 使学生亲历完整的研究、开发、设计、实现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过程。

(三) 整合资源, 共享共用

整合专业实验、实践教学资源, 加强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内涵建设、成果共享与示范引领, 特别是充分依托于行业优势和地缘优势, 与油田的工程技术研究所、试验中心等加强交流合作, 共建符合专业培养领域和方向、可共享共用的大学生校外实践训练基地及校企联动教育培养平台。

(四) 重视成果展示, 规范激励政策

在要求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训练计划研究报告的同时, 应组织学生开展学术、创业交流, 支持学生参加国内、外相关会议、论坛, 为其创新创业研究提供交流经验、共享资源、特别是展示成果的机会, 从而以该计划为载体, 构建自主式工程教育与探索研究平台。另外, 政策导向历来是制约工程教育改革发展中实践与创新的关键, 为此, 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 对于取得成果丰硕 (包括专利、论文) 、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显著的优秀计划项目, 可作为衡量学生就业、深造、评优的主要依据, 并考虑作为指导教师的优秀教学成果奖, 以促动其搭建平台、改革创新教育理念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总之,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是继“十一五”期“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延续和深化, 作为新一轮“本科教学工程”的核心部分, 该计划更着眼于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更注重理论、实践、特别是与工程实际之间的衔接, 更需要校企联动的培养体系, 更有助于推进大学生素质、能力的拓展及其结构完善。遵循计划的目标、内容及实施要求, 结合我校石油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现状、自身特点及改革经验, 分析了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问题及挑战, 明确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方针、定位, 介绍了具有较强针对性和具体化的训练计划推进举措, 为我校石油工程新一轮专业建设中实践环节的提升思路做了解读, 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开局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钟金明, 李苑玲.基于CDIO理念的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9, 7 (6) :67-69.

[2]于猛.构建创新能力训练体系的探索与研究[J].石油教育, 2011, (2) :73-76.

[3]朱高峰.关于中国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问题[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5, (2) :1-9.

[4]张学洪, 张军, 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6) :37-39.

[5]吕淑平, 马忠丽, 王科俊.高等工程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0, 27 (8) :123-124.

[6]王志华, 李志科, 龙安厚.以“质量工程”为契机开展大学生创新性实验[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10, 8 (4) :149-151.

[7]洪大用, 王建.着眼四个结合完善创新计划——中国人民大学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0) :21-22.

三安全教育计划下 篇5

我国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社部、国务院扶贫办等五部门于2012年联合发出《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 从2012年开始的5年内, 确定21个省份的680个贫困县约1万名学生, 将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 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上大学实施贫困生专项计划 (以下简称专项计划) 。

专项计划是促进教育公平, 维护和保障贫困地区弱势群体入学升学权力的一项政策, 通过该政策来保证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读大学, 有机会读好大学。针对这一政策, 国家在每年招生工作通知中, 也不断强调其重要性, 并督促其公平执行。以2014年为例, 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中将再次强调该政策的实施, 提高农村学生升入重点大学的比例, 将专项计划作为大力促进入学机会平等的手段。专项计划的指向比较明确, 均由教育部直属的高校承担招生计划, 这就保证了该计划内的学生能进入最一流的大学, 而不是普通高校, 针对的对象是在高考考试中的弱势群体, 家境贫困, 在正常高考情境下可能由于地区的招生数量较少或者高考考生过多而不能进入一流大学的优秀学生。

在政策内容方面, 专项计划在公平领域属于弱势补偿类政策, 通过弱势补偿促进教育公平可以有三种方式:一是受教育权、入学机会和就业机会的补偿;二是实体上的补偿;三是对以往教育不公平的利益受损者的补偿。专项计划即为第一种补偿方式, 通过对入学机会的倾斜, 使得弱势群体获得同他人相同的机会, 从而保证了公平。

在政策具体执行方面, 生源的确定由生源地省份自行负责, 生源地省份划定具体区域, 贫困学生自主网上报名。以专项计划范畴内的省份河南省为例, 自主招生录取的“高校专项计划”资格合格考生志愿设置在本科一批, 可以填报1个相应自主招生高校志愿;“国家专项计划本科批”“地方农村专项计划本科批”第一志愿可以填报1个高校志愿、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 (专业) ;第二志愿为平行志愿, 可以填报1~4个高校志愿, 每个高校志愿可以填报1~5个专业和是否同意调剂 (专业) 。并且高招网站和阳光高考网站上均有报考流程 (见下图) 和政策照顾的具体地区。

由生源地省份确定名额、学生自主报名, 而非国家统筹确认或学校推荐, 保证了在高考招生录取中各省份的自主权, 也能够使政策最大限度地照顾最需要的地区和学生, 直接将学生和省级招考机构和高校进行对接, 也从一定程度上增大名额选择和确定的透明度。

总的说来, 教育公平本身不能和教育平等画等号, 传统的一刀切、一条线的政策不能够带来教育公平, 资源、地理位置等区位因素以及历史文化因素会造成明显的地区差异, 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采用相同的评判标准会带来不公正的结果。公平是一种价值评价, 有质的要求, 而平等更具有量的特性, 是对教育资源分配状态的表述。因此在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 资源分配向弱势群体倾斜, 是保障教育公平的内在要求。罗尔斯的《正义论》中指出:“差别原则将分配教育方面的资源, 以便改善最不利者的长远期望。”对于贫困地区学子而言, 专项计划向其分配的教育资源, 不仅仅是保障其一时的教育权利, 也为其未来摆脱贫困状况提供了教育基础。

二专项计划可能带来的负面问题

专项计划虽然是我国高考体制改革下, 突破单一招生录取方式, 改善贫困地区学生现实状况的好政策, 但是从另一个方向看, 也有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计划制定和实施中应该重视和规避。

专项计划可能会造成一定的反向歧视, 正如美国著名的巴基案, 原告巴基是一位白人, 在1973年和1974年, 他申请加亚利福尼大学戴维斯分校医学院, 由于该校对少数族裔的特殊招生政策, 虽然他的成绩远高于那些少数族裔的学生, 但是却未被录取。因此他对这一政策向加利福尼亚州最高法院提出控诉, 指控医学院的这一特殊招生政策违反宪法, 并要求医学院批准他入学, 这一极端事例也反映了这类招生政策可能会带来反向歧视, 本来的弱势群体得到了政策的倾斜, 从原来的非弱势群体角度来看, 就受到了一定的反向歧视, 虽然在公平视域内, 完全的平等、平均并不是真正的公平, 但是如果政策的力度把握不当, 对非弱势群体而言造成的反向歧视也是不能忽视的问题。

同样的, 在我国专项计划背景下, 假设有两个同样努力的学生, 考出相同的分数, 因为一个学生是贫困省市户籍, 在高考中得到了政策的照顾, 进入了一流的大学, 但是另外一个学生没有任何政策加分, 只进入了普通高校, 从后者的角度来看, 对他就是不公平。

不仅如此, 由于我国户籍制度和高考的分省定额录取政策, 导致了一些特殊现象——异地高考和高考移民。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庞大, 很多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背井离乡来到了大城市, 随迁子女也随父母进入了大城市的学校, 但是在升学过程中却遇到了种种困难, 有些学生因为达不到迁入地的落户或者读书年限的要求, 不得不回到原籍参加高考。近年来, 这种现象越来越多, 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 下发了许多针对异地高考的政策, 但是在专项计划的实施过程中, 有可能会导致一个问题, 有些学生是专项计划政策支持的学生, 但是却在资源丰富的大城市读高中, 在异地高考无法进行的情况下, 自然地回到原籍考试, 得到了专项计划的支持, 这对贫困省市没有享受到高质量教育资源的其他学生也是不公平的。

此外, 不同地区的分数线和招生名额不同, 导致有些地区考生多, 录取分数线高, 有些地区考生少, 录取分数线低, 或者一些高校资源丰富的地区录取名额较其他地方多, 导致了高考移民这一特殊现象。在近年的高考中全国不同地方都查处了一些高考的移民考生, 因而不排除有些考生为了得到专项计划的政策支持, 进行高考移民, 这也是有违专项计划的初衷的。并且, 专项计划针对的群体究竟有多少, 一共招5万名学生这个数字的确定是否能涵盖所有的群体, 不同地区应该招多少学生, 每个区域应该如何分配名额, 稍有不慎就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并且这种政策的倾斜, 国家资源的倾斜究竟能不能带来同付出相同的回报, 也要打一个问号。

因而, 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这些问题, 需要从很多方面进行努力, 笔者将在下文中给出一定建议, 以利于专项计划更好地实施。

三对专项计划的建议

1. 政策制定要全面, 要有配套政策的支持

专项计划确实是可以促进教育公平的一项政策, 不仅仅提高了社会对贫困地区学子这一弱势群体的关注, 也将教育公平落到了实处, 使得该群体切实受惠。但是在制定该政策时, 要多向贫困地区深入调查, 在评价加分政策时, 有人提出要根据贫困地区教育质量的不同进行加分。同样的, 在专项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也同样要注意名额分配的问题, 每个地区需要多少个名额, 每个名额应该分给谁, 不能想当然地分配, 要深入调查, 根据实际情况来分配。因为每年的学生情况不同, 应该酌情进行变动。并且政策必须能够落到最需要的学生身上, 根据地区的不同实施不同的政策。要深入贫困地区内部, 判断该地区是否需要该政策, 需要怎样的政策, 不能盲目制定。

由于我国特有的户籍制度, 要在政策制定之初就避免和减少非贫困区学生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专项计划帮助的情况, 避免造成更大的不公平, 哪些人是专项计划的照顾对象, 应当有明确的区分。考生的家庭情况和户籍情况要有严格的证明, 并且要对申请人进行严格的筛查, 考生是否是为了能够得到专项计划名额转户口, 发现不符合条件的考生立刻取消其资格。

专项计划对待贫困学子升入大学后并没有其他更多的政策支持, 对学生进入高校以后的情况并没有继续跟进, 计划是否能奏效, 专项计划照顾的学生是否都进入大学学习, 而没有因为家庭贫困放弃学业, 都应该有后续的政策支持保证学生的入学。并且这批学生进入学校后, 因其多为加分或特招录取, 学习上是否有困难, 学校层面应该给予学习方面的支持, 此外, 很多参与专项计划的院校许多都是在经济发达或省会地区, 学生是否能适应, 经济上是否能承担, 都是政策制定者应当考虑的因素, 应当加强政策层面和学校层面对于专项计划贫困生生活方面的支持, 确保政策的落实。

2. 政策执行要严格, 适应地区特点

一个好的政策能否带来好的效果, 关键在于执行, 专项计划作为一个弱势补偿的政策, 在执行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 规范执行。由于专项计划是在高招正式批次招生之前进行, 因此必须做好政策的宣传, 避免一些符合条件的学生错过报名时机, 并且参与计划的学生一般不会再参与正式批次的招生, 所以必须保证参与计划的学生尽可能都被录取, 而不会造成参与了专项计划但错过了高考录取, 造成“没有学上”的尴尬境地。和专项计划类似的, 还有农村自主选拔录取和地方专项计划两个政策, 应该有层次地安排好政策执行, 不能冲突或者浪费政策名额, 同时也要均衡不同学校在地区间招生的比例, 在确定计划名额后要将名额落实在需要帮助的学生身上, 不能滥用或少用。

此外, 专项计划应当同其他针对贫困学生的弱势补偿政策形成良好的沟通, 能够贯穿贫困学生的求学乃至就业, 将机会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结合, 同奖助学金政策、助学贷款政策相贯通, 不仅使学生能上学, 还要使学生上好学。

3. 加强政策的监督监管

高招政策一直是社会关注度比较高的教育政策之一, 其结果往往会受到大众的重视, 因此更要注重对政策执行的监管以及结果的监督, 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或者带来不良的社会影响。

首先, 要明确哪些地区、哪些学生在政策涵盖范围内, 要完善监督制度, 明确由谁监管、如何监管, 加大处罚力度是减少“高考移民”和一些以权谋私现象的有效手段。利用一些强制措施对一些想要钻政策“空子”人进行处罚, 也能够对他人产生震慑作用, 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氛围, 有助于专项计划公平、有序地执行。

其次, 惩罚只是在问题发生以后才被动执行的措施, 若要真正保证政策良好的实施, 必须建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在高考改革大背景之下, 高考趋于多元化, 公平性也越来越高, 因此不断对政策本身进行修正, 加大社会对政策和公平的理解, 是专项计划能够真正顺利执行的保证。

再次, 要对政策执行结果进行监督, 参与计划的学生是不是得到了入学的机会, 有没有入学, 是不是真正将教育公平落到实处, 都是应该监督的。作为专项计划学生的接收方, 学校应当对该类型学生进行跟踪并及时汇总其情况, 不能将政策的执行仅仅交给地方, 不应该将专项计划止于高考招生。

摘要:为了保障弱势群体的入学公平, 让更多贫困地区的学子能进入一流大学, 2012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通知》, 至2015年, 该政策已经执行四年, 得到了较大的社会关注和舆论反响。笔者通过对该政策的文本分析, 探究其在公平视野下正反两方面的意义和问题, 并对其修订和执行提出一些建议, 有利于该政策能够更好地实施。

关键词:弱势群体,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公平,建议

参考文献

[1]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李泽兵.社会监督是医治“高考移民”的良方[N].中国改革报, 2008.07.21

[3]顾雪林.为高招录取向寒门倾斜叫好[J].中国教育报, 2012 (7) :13

上一篇:健康教育半年总结doc下一篇:保健酒销售方案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