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王维(共5篇)
山中王维 篇1
王维《山中送别》
王维《山中送别》押微韵
题注:一作送别,一作送友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词句注释⑴掩:关闭。柴扉:柴门。⑵明年:一作“年年”。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后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的“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意。评注《王孟诗评》:占今断肠,理不在多。《唐诗绝句类选》:只标地写情而不缀景。《唐诗援》:语似平淡,却有无限感慨,藏而不露。《唐诗广选》:顾与新曰:翻用楚词语意,脱胎换骨,更为深婉。《唐诗解》: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子之归期难必。《汇编唐诗十集》:唐云:得汉魏和缓气。《唐贤三昧集笺注》:此种断以不说尽为妙。结得有多少妙味。《唐人万首绝句选评》:翻弄骚语,刻意扣题。林庚《唐诗综论》:“‘年年’二字它原是一个流水的感觉,……它是说明时间的,而‘明’字则似乎是反时间的,岁月原如流水,而‘明’字却让它出现在一个照眼的感觉上。这便是诗歌语言的魅力,仿佛那春草就将绿得透明了,那么,王孙该怎么办呢?春天的光辉与那勃勃的生气,它乃是一切的开始之开始。而且世界上一切的消息原都不甘于寂寞,于是遂非柴扉所能掩了。”《诗境浅说续编》:所送别者,当是驰骛功名之士,而非栖迟泉石之人,结句言“归不归”者,故作疑问之词也。《超纯斋诗词》:又题:《山中送别》
1、柴扉:柴门。
2、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评析】: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诗鉴赏
这首《山中送别》诗,没有描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独具,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截然不同的角度。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以一个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从相送到送罢,跨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跨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都将它们留待读者补充想象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神伤,但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诗人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
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天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一起,就使这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字里行间。读者自会从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如何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使人想象无穷。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写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本该在相别之际向行人发问,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如此,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客套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跨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问那时归不归,又是从当前跳到未跨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王维的诗善于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表现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如此。(陈邦炎)
文学赏析
这首《山中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情景,而是匠心别运,选取了与一般送别诗全然不同的下笔着墨之点。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情色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第二句“日暮掩柴扉”,不写与友人话别的情景,也不渲染分手之际的环境气氛,而偏写送走友人之后日暮掩上柴扉的举动。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使诗人感到一种寂寞与孤独,自然会追忆友人的音容笑貌,眼前浮现友人在山中时朝夕相处的欢乐,同时,也一定会想象友人出山后的行踪,而且更盼望友人早日归来重聚。一句话,诗人身虽在柴扉之内,心却在柴扉之外。但所有这些,诗人都没有直接说出来,让读者自己从“掩柴扉”这一动作细节中体会。诗有“空白”,就耐人咀嚼。
诗的前两句是陪衬,后两句才是表现的主体。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两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这两句化用《楚辞·招隐士》句意,但一点也不使人感到是用典,而觉得是从诗人内心深处自然流出的深情话语。这里用典不仅贴切,而且灵活,巧妙。《楚辞·招隐士》中的王孙是淹留山中,辞赋作者是要招其离开山中归家,而王维诗却反用其意,盼友人回到山中来;《楚辞·招隐士》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而王维诗是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楚辞·招隐士》用的是直接感叹句,王维改用疑问语气,所传达的感情便微妙、丰富多了。
“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归不归”三字,有担心、疑惑友人去而不归,又有盼望友人明春归来之意绪。在王维之前,南齐谢朓《酬王晋安》诗也用了《楚辞·招隐士》的句意,写出了“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的句子。
第三句“春草明年绿”,有的本子作:“春草年年绿。”比较之下,“春草明年绿”更为美妙。它是全篇诗的警句。有了这一句,描绘出了诗人在柴扉中想象的这一片春草的绿色,使整首诗有了色彩,有了画意,有了象趣,而诗人盼望友人归来同赏明春山色的深情,便有了借以寓托的鲜明美丽物象。“绿”字是诗眼,“明”字也妙。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诗人王维,山中一日 篇2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儵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傥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人往,不一。
山中人王维白。
《山中与裴迪秀才书》
壹
这是一个没有时间的月夜,一个自由想象的月夜。
已是冬天的末尾,寒气依依不舍地消散,轻暖的月光洋溢在心房。近旁的灞水在暗夜里低回流转,悄无声息,不见一点颜色。只有华子冈还是那么亲近月亮,也许,晚上的故事就要从这里出发。
登上山冈,果然有一番别样景象。远处的涧溪如轮辋环辏,宛转汇成辋水。月色如乳,静静融入流波,泛起层层白银涟漪,也有银铃般的喧闹,不过都在静谧的夜色中沉沉睡去了。
多么遗憾啊,老友裴迪,不能与我一起领略这美妙夜晚!
贰
记得一个秋天的黄昏,也是在华子冈上,极目南山,摩诘吟出一首诗来:
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冈,惆怅情何极!(《华子冈》)
望着高飞的鸟儿,在苍茫暮色中影影绰绰,渐渐消逝不见,裴迪的诗句也开始在落日松风中流淌:
落日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华子冈》)
就这样,在俯仰山水泉石之际,两人游止一地,辄各赋一诗,辋川山谷中,举凡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木兰柴等二十处胜迹,皆为王维规划建造而成,一路歌咏,一路建造,别业既成,诗篇亦成,遂将吟得的四十首绝句绳编一册,取名《辋川集》。
算起来,蓝田辋川不过是年届四十的王维安顿自己心灵的又一个驿站。早在十八岁前后,年轻的王维就曾与好友祖自虚隐居长安终南。山林、月光、溪涧、长风,对摩诘总有一种难以割舍的魅力,令他魂牵梦绕,不能忘怀。即便早已高中进士,步入仕途,也总是念兹在兹。如果不是家中弟妹的拖累,也许早就脱掉恼人的乌纱帽,离开这喧嚣的官场了:
日夕见太行,沉吟未能去。问君何以然,世网婴我故。
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偶然作》其三)
叁
他是太向往自在潇洒的山林生活了!农舍田间的每一个片断,每一个画面都令他难忘,禁不住写到诗里,好让自己在枯燥冷漠的衙门里依然能感受陇上菜蔬的甘甜滋味,也只有在这个时候,他似乎才是个了无冠带之苦的快乐田舍翁:
有时农事闲,斗酒呼邻里。喧聒茅檐下,或坐或复起。
短褐不为薄,园葵固足美。动则长子孙,不曾向城市。(《偶然作》其二)
对佛教的兴趣也就在这个时候渐渐浓厚起来。
长安城最宽阔的朱雀大街东侧,座落着大名鼎鼎的大荐福寺,寺僧道光禅师精研大乘无上法门《华严经》。29岁那年,王维开始追随他修习顿修顿悟教门,十年后,王维在为道光撰写的塔铭中,曾一再感慨难以言表的佛法僧德行境界。其实,他对佛法的体会早就从辋川的花草鱼虫中了悟出一二来,不然,《辋川集》中如何有那么多空寂而不失蓬勃,明快而不失深幽的夐绝诗篇: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砦》)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自然界的生灭聚散并不因人的喜怒哀乐而抑扬缓急,它似乎在浑然不觉中自在自为的行走,在豁然开朗中无始无终的生长,一面是空幻寂寥,一面是水天明媚,一面是静谧安然,一面是生机宛如,正是在片刻直观与轮回循环的错愕中,诗人感受着凝冻在文字间的永恒与不朽,这永恒,这不朽似乎就在空山深林之中,然而似乎又在明月幽篁之外,闪烁明灭之间,也许正是王摩诘对常住不灭的本体佛性的体味与思考。
肆
这种感悟与思考当然并不仅仅局限在长安城的大荐福寺,辋川河谷的感化寺对王维、裴迪也自有一份不同寻常的亲昵与亲近:
暮持筇竹杖,相待虎溪头。催客闻山响,归房逐水流。野花丛发好,谷鸟一声幽。夜坐空林寂,松风直似秋。(王维《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不远灞陵边,安居向十年。入门穿竹径,留客听山泉。鸟啭深林里,心闲落照前。浮名竟何益,从此愿栖禅。(裴迪《游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
看来,感化寺山院的簇簇野花、萧萧竹林、潺潺流水,还有幻想中的溪头虎鸣,有着远远超越大荐福寺的巨大诱惑力,就是为了这个,他们俩也甘愿逃出浮名,向山栖禅。不过这一回,灞陵边的裴秀才似乎对桌上的经书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全然不理会辋水旁老朋友的一再召唤,看看天色已晚,无奈的摩诘只好与昙兴上人草草吃罢斋饭,辞别而去。
其实,一人也有一人的好处。
且看,仿佛只是一柱香的功夫,月色便在夜幕的晕染下渐渐黯淡。远方星星点点的山村,透出如烛的灯火,跳跳
闪闪。华子冈上一阵风过,林木摇曳,引得灯火仿佛有了醉意,恍恍惚惚,明灭不清……
伍
无论如何,在这样的夜晚啃读经书都是一种浪费!经书本身当然很好,其中有颜如玉,有黄金屋,也有千钟粟,然而却不可能有如水月光,不可能有醉意灯火,更不可能有如痴如狂的梦幻想象!晚冬的辋川,潮湿而略带寒意,散发着溪涧的清冽与枯草的气息,所有这些,在悠长的僧院钟磬,敦厚的远村夜舂的陶冶下,聚成一杯令人微醺而醇厚的冬夜陈酿,谁家院落里的小犬,似乎在暗夜中嗅到这陈酿诱惑的气味,止不住发出阵阵犬吠,在潮湿的空气中传出很远。还记得我们共同拥有的那些诗句吧?还记得我们携手走过碎石铺就的小路,那窄窄的一条小路,象辋川的河水,缓缓的向前流淌,流出我们的心扉,流向不知名的远方:
风景日夕佳,与君赋新诗。澹然望远空,如意方支颐。(《赠裴十迪》)
不相见,不相见来久。日日泉水头,常忆同携手。携手本同心,复叹忽分襟。相忆今如此,相思深不深?(《赠裴迪》)
一人虽然有一人的好处,但是分襟日久,相忆益深,人生就是这样不可捉摸,最相爱的往往无缘聚首,最知音的常常也不在你的身旁,宋人秦观豁达的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其实也不过是骗自己罢了,若能朝朝暮暮,岂不是更加久长,也久长的更加实在。
陆
王维与裴迪的友情当然没有这样惊心动魄,只不过多了几分恬静久远的气质,若是平常时节,并不令人记忆深刻。但在临危之际,这平静如水的君子之交便显出它刚烈忠信的人格力量———就在这封《山中与裴迪秀才书》写后不过十余年,天宝末年,安史乱起,五品官员给事中王维被囚洛阳菩提寺,山野布衣裴迪当避乱时却不隐退草泽,偏偏作虎山之行,只为看一眼啸咏辋川的老朋友。
这些自然都是后话,我们还是回到天宝四载前后这个寒气萧索、诗意浓郁的夜晚吧,辋川之所以令人低回留连,不仅因它有山光月影,丛林溪涧,还在于它有知己的心灵交汇,有君子的诗文唱和,有归向桃源的精神默契,这交汇看似平淡实则意味深长,这唱和貌似寻常实则知音难觅,这默契犹似无言无语实则感慨深沉、有声有色!所以,老友裴迪,还是放下经书,与我同享山林之趣吧!毕竟,这辋川的山水月色从来都非我一人所独有,而缺少了裴迪的辋川也决不是真实、可爱的辋川。
柒
让我们重新走遍辋川,让我们从冬天的末尾走到春天的开始——
春天,它打乱了我们的夜晚,那也是一个没有时间的成长季节,自由想象的狂热季节!寒山成为春山,细心谛听,花草抽动挺拔的动静清晰可辨,水流不再缓缓移动,而是在白鲦的激励下奋勇波涛,黯淡的月光早已被矫健的白鸥四下驱散,摇曳的林木挂满嫩芽,挑起点点滴滴的露水,青青的麦垄田间,突然响起群群野稚的鸣唱,将无限春光带到云端……
此时不来更待何时?也许,王维已经感到这个匆忙的邀约令老友多少觉得有点儿荒唐——难道连冬天的末尾也不能耐心等待,就要开始在料峭的寒风中想象无边的春色?真实的春天,到底存在于诗人的感觉、想象之中,还是存在于节气时令的流转之间?
这不需要回答,你只需想,天空多蓝,云朵多白,麦田多绿,春雨多润,鸟儿多欢畅,鱼儿多快乐,我们的心情有多好!你听——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归辋川作》)
宿雨乘轻屐,春寒著弊袍。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田园乐七首》其五)
雨中草色绿堪染,水上桃花红欲然……披衣倒屣且相见,相欢语笑衡门前。(《辋川别业》)
捌
其实王维不用辩白,裴迪对他还不够了解吗?翻开《王右丞集》,王维与裴迪赠答、同咏的诗作多达30余首,数量远远超过王维与其他任何一位盛唐诗人的唱和之作;翻开《全唐诗》,裴迪所存诗28首,全都是与王维的赠答同咏之作!所以王维才脱口说出这样的话来:“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他们彼此是太熟悉了……
唐玄宗天宝四载(745),长安城,一个温和的午后,秀才裴迪送走进城贩卖药材的蓝田辋川药农,回到书房,拿起药农捎来的《山中与裴迪秀才书》,静静的读着。
山中王维阅读答案 篇3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注:
荆溪,名长水,又称产水。源出陕西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入霸水。
元:原,本来。
空翠:苍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故谓“空翠”。
(1)请联系诗歌的意境,对诗句“空翠湿人衣”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3.你认为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时节的山中景色?结合本诗内容略做说明.。
4.苏轼曾评价王维的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诗中有画”的艺术特色在这首诗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试作简要分析。
山中王维阅读答案
1、“空翠”自然不会“湿人衣”,但它是那样的浓,浓得几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人行空翠之中,就如同被笼罩在一片翠雾之中,整个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润,甚至微微感觉到一种细雨湿衣似的凉意,因此尽管“山路元无雨”,却自然感到“空翠湿人衣”了。
2、答案:本诗描绘由白石粼粼的小溪、鲜艳的红叶和无边的浓翠所组成的`山中冬景,色泽鲜明,富于诗情画意,毫无萧瑟枯寂的情调。
3..是描写的深秋的景色,从“石出”“天寒”“红叶稀”可以看出。
品读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篇4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而去。
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漪;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囊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青池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
因驮黄檗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王维的《山巾与裴秀才迪书》是一篇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写景散文,景致中清寒的意象,情感里幽深的意境,无不给人们留下深深的印象
文章一部分是描绘辋川冬夜情状,一部分是摹写辋川春日景貌。前者是当时所见,为实写;后者是想象的结晶,为虚写。无论是眼见还是想象,都写得形象生动,真切感人,展现了作者长于描述形象的高超本领,凸显了诗人善于临摹景物的非凡技能。
当王维在寥廓清寒的冬夜登上华子冈,面对辋川夜色时,展示在眼前的,近处是辋水一圈圈涟漪与月影在上下浮动,远方是寒山中忽明忽暗的篝火照耀着寂静的山林。深巷里吠声如豹,村头上夜舂之声和山寺里疏落的钟鸣相互应和。在冷寂的山中,眼见的是明处的山川、月影、火光,听到的是暗中的犬吠、舂声、钟鸣,再加上现场作者独坐,童仆静默,想象中高人雅士漫步山涧溪畔、携手赋诗的情景,其境界,如诗篇,似乐章,像画卷,意象清寒,意境幽深,韵味隽永,引起读者无限遐思。
自当待春中开始,作品引领读者浸润到了想象当中。时值那腊月末尾,作者想象着春日风光,表现得神采飞扬,形象翩然,令人如闻似见。作品先用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两句概括辋川春山的美妙景致。接着就具体地、细腻地描绘景象了:轻鯈出水,白鸥矫冀,露湿青皋,麦陇朝雊。短短四句,一句一景,显现了山水画家对文章画面经营的绝妙本领::近处是辋水游鱼,岸畔青草;远处是麦陇成行,山鸟长鸣;高处是一抹晴空,白鸥翱翔。它们远近相宜,上下相接,组成了一幅完整和谐、自然清新的风景画。而澄碧的水,晴丽的天,青葱的河畔,茂密的麦田,点缀着轻鯈、鸥鸟、朝露、鸣禽,景色之清爽秀丽,四面之谐调隽永,又胜似锦绣图景,着实印证了东坡先生评价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些名言的`可信、可感、可触。
作者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无论是写实景还是写虚景,都那么意境清新,形象真切,这是与他对生活的感受和提炼分不开的。王维不但久居长安,将秦川山色了然于胸,而且能够淘洗熔炼,神会于心,做到吐糟柏而吸菁华,略形貌而取神骨。于是,写景细腻逼真,抒情传情达意,达到了形神兼备的理想境地。
山中王维 篇5
近腊月下,景气和畅,故山殊可过。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zhé)便往山中,憩感配寺,与山僧饭讫(qì)而去。
北涉玄灞(bà),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岗,辋(wǎng)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chōng),复与疏钟相间(jiàn)。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nǎng)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鯈(tiáo)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gāo),麦陇朝雊(gòu),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因驮黄檗(bò)人往,不一。山中人王维白。
译文:
农历十二月的末尾,气候温和舒畅,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您正在温习经书,仓猝中不敢打扰,就自行到山中,在感配寺休息,跟寺中主持一起吃完饭,便离开了。
我向北渡过深青色的灞水,月色清朗,映照着城郭。夜色中登上华子冈,见辋水泛起涟漪,水波或上或下,水中 的月影也随同上下。那寒山中远远的灯火,火光忽明忽暗在林外看得很清楚。深巷中狗叫,叫声像豹叫一样。村子里传来舂米声,又与稀疏的钟声相互交错。这时,我独坐在那里,跟来的仆人已入睡,多想从前你与我搀着手吟诵诗歌,在狭窄的小路上漫步,临近那清澈流水的情景。
等到了春天,草木蔓延生长,春天的山景更可观赏,轻捷的鲦鱼跃出水面,白色的鸥鸟张开翅膀,晨露打湿了青 草地,麦田里雉鸟在清晨鸣叫,这些景色很快就来了,(您)能和我一起游玩吗?如果你天性不是与众不同的话,难道我能把你邀请来游山玩水吗?而这当中有很深的旨趣啊!不要忽略。因为有载运黄檗的人出山,托他带给你这封信,不一一详述了。
注释:
秀才:唐代对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人的称呼。
腊月:农历十二月。古代在农历十二月举行“腊祭”,所以称十二月为腊月。
景气:景色,气候。
故山殊可过:旧居蓝田山很值得一游。故山,旧居的山,指王维的“辋川别业”所在地的蓝田山。殊,很。过,过访、游览。
足下:您,表示对人的尊称。
方温经:正在温习经书。方,正。
猥:不敢不合时宜地
烦:打扰。
辄便:就。
憩感配寺:在感配寺休息。感配寺,王维集中有游感化寺的诗,《旧唐书·神秀传》中说,蓝田有化感寺。感配寺可能是化感寺之误。
饭讫(qì):吃完饭。讫,完。饭,名词作动词,吃饭。
北涉玄灞:近来渡灞水。比,俗本多误作“北”,系形近而误。涉,渡。玄,黑色,指水深绿发黑。
华子岗:王维辋川别业中的一处胜景。
辋水:即辋川,在蓝田南。
村墟:村庄。
夜舂:晚上用臼杵捣谷(的声音)。舂,这里指捣米,即把谷物放在石臼里捣去外壳。
疏:稀疏的。
静默:指已入睡。
曩:从前。
仄径:狭窄的小路。
当待:等到。
蔓发:蔓延生长。
轻鯈(tiáo):即白,鱼名。身体狭长,游动轻捷。
矫翼:张开翅膀。矫,举。
青皋:青草地。皋,水边高地。
麦陇:麦田里。
朝雊(gòu):早晨野鸡鸣叫。雊,野鸡鸣叫。
斯之不远:这不太远了。斯,代词,这,指春天的景色。
倘:假使,如果。
天机清妙:性情高远。天机,天性。清妙,指超尘拔俗,与众不同。
不急之务:闲事,这里指游山玩水。
是中:这中间。
无忽:不可疏忽错过。
因驮黄檗(bò)人往:借驮黄檗的人前往之便(带这封信)。因,凭借。黄檗,一种落叶乔木,果实和茎内皮可入药。茎内皮为黄色,也可做染料。
不一:古人书信结尾常用的套语,不一一详述之意。
【山中王维】推荐阅读:
王维《山中》鉴赏08-17
王维《山中》阅读答案01-21
山中送别王维唐诗鉴赏12-10
山中五绝句 ,山中五绝句 白居易,山中五绝句 的意思,山中五绝句 赏析12-15
山中冬思,山中冬思鲍溶,山中冬思的意思,山中冬思赏析09-24
山中杂诗,山中杂诗吴均,山中杂诗的意思,山中杂诗赏析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