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共4篇)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1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活动设计】
声波震动是一种有趣的传播现象,然而现在的孩子生活经验少,往往看到了却不明白其中的科学道理。因而设计本次活动,意在通过观察体验,引发幼儿对自己身边一些科学现象的探究兴趣,从而从不同的方面感受科学的魅力,体验科学的有趣,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并感受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萌发对科学活动的探究欲望。
2、能观察到小米随着音乐音量的大小、节奏的快慢以及距离远近的变化而变化。
3、通过实验培养互相礼让,学习分工合作的能力。
4、主动参与实验探索。
【活动准备】
提前做好的方便面薄膜盒,小米若干,音响,节奏快、慢的音乐,记录表。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播放欢快的音乐,师幼一起随着音乐自由舞动,活跃幼儿情绪。
师:多好听的音乐呀,让我们一起跳起舞来吧!
2、音乐结束,引出小米。
师:小朋友们跳起舞来心情怎么样?老师这里有些小东西也想和你们一样高兴的跳舞呢。(出示小米)
二、观察探索小米“跳舞”。
1、请幼儿猜想小米如何“跳舞”,在什么地方“跳舞”。
师:小米这么小,你们猜猜,他会怎样跳舞呢?在什么地方跳舞合适呢?
2、出示方便面薄膜盒,简单介绍小米跳舞的舞台。
师:小米很小,老师专门给他们准备了一个特殊的舞台,我们可以捏起一点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探索。
3、幼儿分组,尝试将小米均匀的撒在方便面薄膜盒上,观察观察。
(1)第一次观察
音乐的音量由小变大(注意不要长时间将音量开到最大,以免影响幼儿听力)。
分别请几名幼儿说说所观察到小米的变化,用身体动作学一学小米是怎样变化的,并引导幼儿在黑板上做简单记录。
小结:声音越大,小米跳的越高;声音越小,小米跳的越低。
(2)第二次观察: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节奏慢、舒缓的音乐,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时,小米跳的快、跳的高;播放节奏慢的、舒缓的音乐时,小米跳的慢、跳的低。
(3)第三次观察:
引导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与方便面薄膜盒距离音响远近的关系。
播放节奏快、动感的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离音响远点的地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播放同一首音乐,将方便面薄膜盒放在音响的旁边,幼儿观察小米的变化。
小结:播放音乐时,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远,小米跳的慢或不跳;方便面薄膜盒离音响近时,小米跳的快、高。
三、讨论交流
1、请幼儿猜想小米为什么会跳舞。
2、声波震动传播的现象:声音会引起震动形成看不见得声波,传给最近的物体,声波本想传给方便面薄膜盒,薄膜上有小米,所以一起动了起来。这就是声波震动传播现象。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自己的操作,发现摩擦起电的现象。
2、激发幼儿探索物体更多的有趣现象。
3、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4、愿意大胆尝试,<文章.出自快思教案网.>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过程:
一、启发性谈话,激起幼儿探索兴趣。
1、谁来想个办法,使纸屑吸起来?
2、幼儿相互结伴探索。
3、请幼儿说一说探索结果。
二、比较纸摩擦和毛皮摩擦后吸纸屑的不同现象。
幼儿探索,相互交流。
三、整理好操作材料。
四、鼓励幼儿探索更多的物体,找一找什么东西也会吸起来?
教学反思:
我觉得本次活动的气氛非常好,小朋友们的兴趣有浓厚,参与性强。幼儿对肢体的动作表现地也比较地突出,也由一开始的单一“变”为后来的丰富,这一过程中我看到了孩子们的变化,感受了引导的魅力之大。在合作游戏中,小朋友们也很开心地去寻找自己的好朋友,一起跳舞。无论从幼儿对活动的参与度、活动的投入状态,还有情感方面,我觉得这部分各方面的表现还是非常好的。一次活动结束了,带给我的不仅是和孩子一起快乐参与的幸福,在每一点每一滴的不断实践、学习、反思、积累中,我想我会收获更多!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鼓上的小米粒感知物体振动的幅度和频率。
2、熟悉歌曲的旋律与内容,有兴趣地学唱歌曲,并能用肢体表现音乐中的强弱、快慢。
活动准备:
彩色小米粒;音乐碟片;五个大鼓、鼓槌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鼓和米粒,引出歌曲。
播放音乐《小鼓响咚咚》入场,坐好后教师出示小鼓,并用小鼓表演一段节奏:∣× × ×∣× × ×∣×× × ×∣× —∣“是谁在唱歌?”(引出“小鼓在唱歌”)“小鼓是怎样发出声音的?”(教师用鼓槌一敲,鼓就会振动起来,发出“咚咚”的声音。)“我们一起跟着小鼓来唱歌吧,小鼓怎么敲,我们就怎么唱。”
幼儿模仿小鼓唱歌,边唱边拍出小鼓的节奏:
A:∣×× ×∣×× ×∣×× ××∣× —∣;
B:∣×× ××∣×× ×∣×× ××∣× —∣;
C:∣ × · ×∣×× ×∣×× ××∣× — ∣;
小鼓还能怎么唱?(引导幼儿敲出不同的节奏,其他幼儿学唱、学拍。)
二、通过老师的演示,引导幼儿理解歌词,并学习演唱。
1、鼓的声音哪里来。
“鼓的声音是它振动起来才发出的,我们怎样才能看到鼓在振动呢?”老师出示彩色米粒:“看,小米粒漂亮吗?它不但漂亮,而且还会跳舞呢!今天,小鼓和米粒要做游戏呢,请你仔细听、认真看”。
2、教师交代要求,幼儿探究击鼓轻重过引起的米粒变化。
教师:“等会,我们把米粒放在鼓面上,分别用轻、重不同的力度击鼓,小朋友看看米粒有什么变化?”幼儿探索,教师巡回观看、指导。提问:“小鼓唱得怎么样?”“米粒跳得怎么样?”得出结论“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3、幼儿模仿米粒,听辩老师击鼓的轻弱,边念边表演以上两句歌词,要求幼儿在跳的动作上表现出强弱。
4、教师:“这个有趣的游戏还可以唱呢。”;来源;快思老师教案网;老师边击鼓边范唱歌曲。(根据歌词内容把握敲击的轻重快慢)提问:
1)小鼓是怎么唱歌的?(“咚咚咚”地唱歌)米粒是怎么跳舞的?(蹦蹦跳跳)
2)小鼓唱得响,米粒怎么样?(小鼓唱得响,米粒跳得高。)小鼓唱得轻,米粒又怎么样?(小鼓唱得轻,米粒跳得低)
5、播放歌曲,幼儿跟着音乐旋律徒手打节拍,在三、四乐句时,幼儿按节奏表演米粒跳跃(高低)。
6、教师教唱,幼儿学唱歌曲。
1)分句学唱:教师唱一句,幼儿学一句。
2)师生接唱:教师唱第一句,幼儿接唱第二句,然后互换。
3)完整学唱: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敲节奏,然后配乐完整学唱。要求:唱出第三、第四乐句的强弱。
7、尝试表演:试着自己请音乐边唱边表演歌曲内容,表现出米粒跳跃的不同力度。
三、游戏:《我是鼓,你是小米粒》
1、地板代表鼓,幼儿蹲在“鼓”上,部分幼儿扮演敲鼓的人,部分幼儿扮演米粒,边唱边游戏。敲鼓者用手敲地板,或快或慢,或轻或重,扮演米粒的幼儿相应地变化跳跃动作。(游戏角色可以轮换,反复游戏。)
2、引导幼儿给歌曲取名。“小朋友,这首歌好听吗?可是这么好听的歌还没取名字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帮它取个好听的名,怎样?”(引导幼儿根据歌曲的内容帮歌曲取名,教师小结。)
教师:小米粒还可以在很多地方跳舞,你们觉得还可以在哪里跳呢?(幼儿自由回答),然后随音乐出活动室(我们现在到到操场这个“大鼓”上去跳舞吧)。
教学反思:
这是一节大班的音乐课《鼓上的小米粒》,在今天的活动中,小朋友表现得特别棒,不但学会了歌曲,还能够边唱边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从整个活动的效果来看,幼儿兴趣浓,参与的积极性高,较好的实现了本次活动的教学目标。活动中,以幼儿喜爱的乐器——小鼓“唱歌”的形式导入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我把学唱歌曲与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相结合,让幼儿在探究活动中感受、体验击鼓的不同力度和频率与鼓面上的小米粒的动态变化的关系这一物理现象,获得知识和经验,有效地帮助了幼儿理解、记忆歌词,避免了生硬的歌词解说。另外我在“小鼓还能怎么唱”和“鼓敲击轻、重引起的米粒变化”的环节中,请幼儿大胆想象、操作和体验,为幼儿提供了探究和表现自己的舞台。其次,是教学的组织方面,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我注重游戏教学的方法,动静交替,层层递进。在活动中,注重以游戏形式贯穿始终,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充分调动幼儿的参与积极性,较好地达到了教学目标,充分体现愉快教学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比如在扮演米粒跳舞和最后的《我是鼓,你是小米粒》的游戏中,幼儿玩得特别高兴,在玩的同时体验了敲鼓的轻重与小米粒的动态变化关系。在幼儿操作感受鼓点的震动方面没有顾及全体幼儿,只有部分幼儿上来操作了,其他的幼儿都是旁观者,并没有亲身体验。《纲要》指出:为幼儿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本来,我也想多准备些鼓,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尝试,但我担心孩子们会乱,米粒撒在地上会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而取消了这个念头。现在想想,只为了让教学保持有序而扼杀了孩子们的探究欲望,真是得不偿失。在最后的游戏环节,原本可以请幼儿三五成群结伴游戏,其中一幼儿当敲鼓人,其他幼儿当小米粒,然后互换角色,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游戏的快乐。当时只考虑到教学的不要把时间拖得太长,而略了生生互动,这也是在以后的活动中应该引起重视的。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尝试用身体各部位配合创编舞蹈动作。
2、尝试用图示的方法记录舞蹈动作。
3、能随着音乐的节奏大胆地用身体表演,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三只熊》 一些跳舞的人姿势图示 纸(将泥工板两面夹上纸)和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 活动目标:
1、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尝试用身体各部位配合创编舞蹈动作。
2、尝试用图示的方法记录舞蹈动作。
3、能随着音乐的节奏大胆地用身体表演,体验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音乐《三只熊》 一些跳舞的人姿势图示 纸(将泥工板两面夹上纸)和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观察、模仿跳舞人的姿势,引出课题。
1、幼儿回忆身体的各个部位,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认识兴趣
师:小朋友,我们的身体有哪些部位会动?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段舞蹈,请你看看我身体的哪些部位在动。
2、出示图示,幼儿观察、模仿
师:老师做的动作分别是哪一张?
师:你会了吗?那就看着图示一起来跳一跳吧。
二、探索身体各部位还可做哪些动作,并尝试用图示表示
1、幼儿探索身体各部位的动法
师:除了刚刚的那些动作,你还有其他部位不同的动法吗?如:脚可以踢、踏、跳等。(引导幼儿可选择1-2个部位同时动)
2、幼儿尝试合作用图示记录舞蹈动作
师:老师也来做一个动作,说说我身体哪个部位动了?是怎么动的?
你会用笔把它记录下来吗?怎样记录?
(引导幼儿将身体哪个部位动的特征绘画出来)
师:接下来请男小朋友和女小朋友交换记录对方的动作。
三、随着音乐的节奏用身体大胆地做出图示中记录的舞蹈动作
师:谁愿意把你记录了动作或者你创编的动作展示给大家看看,跟着你跳一跳。
【《会跳舞的“小米粒”》大班下学期科学教案】推荐阅读:
幼儿教案-会跳舞的小脚08-24
会跳舞的小脚的小班健康教案06-29
大班音乐《洋娃娃和小熊跳舞》教案10-24
中班综合活动:会跳舞的小脚07-29
会跳舞的小星星读后感09-14
幼儿园《会跳舞的棒棒糖》教学反思07-02
中班科学:葡萄干跳舞的秘密08-30
中班音乐教案:熊跳舞07-30
米粒粘贴画活动方案05-17
《跳舞的点和线》教案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