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平县农业发展史

2024-09-19

永平县农业发展史(共8篇)

永平县农业发展史 篇1

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创新、项目带动、典型示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积极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在新、特、优、大上求突破,在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及特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畜水规模养殖、林业苗木、葡萄规模生产、生态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16个,农科教结合基地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个,绿色食品22个;百亩以上连片规模高效种植基地23个,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0%以上,畜禽养殖小区16个,各类规模专业户达2580户,畜水规模养殖比重50%左右,全县特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化特色不断彰显。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注重培育地方特色。我们确定了特色蔬菜、设施蔬菜、林业苗木、畜水养殖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至2012年底,全县发展优质粮160万亩次,特色瓜蔬40万亩次,特经6 万亩。全县培育和形成了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设施蔬菜、木材加工、畜牧养殖、蔬菜养殖等特色专业村287个,2006年冯屯镇被评为“中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2006年5月份,茌平圆铃大枣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茌平县已发展“圆铃大枣”20万亩,年产枣5.6万吨,产值近3亿元。全县先后形成了以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30多家大枣深加工企业,1200余家加工小作坊。开发出枣汁、枣脯、红枣咖啡、红枣巧克力、红枣杏仁露等三大系列、11个品种的深加工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条。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为提升发展效益,提高竞争能力,我县坚持“典型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的集约发展,农业园区建设规模、科技含量处于全市领先位臵。近年来,全县建成5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五百亩以上连片大棚设施栽培高效示范园区,62个百亩以上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带动示范作用的特粮特经科技示范园区 4个,特色家畜禽养殖基地32个,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淡水养殖基地35个。

三是外向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牢固树立“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招商”的观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强农惠农政策。2009年,全县新建扩建农业外资项目18个,其中新增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12个,全县拥有农产品自营出口权的企业5家。茌平圣康食品有限公司是鲁西最大的专业从事各类脱水蔬菜的加工及贸易外向型企业,每年脱水蒜片、蒜粒、蒜粉5000余吨,脱水洋葱片、洋葱粉1500余吨,脱水胡萝卜粒等其脱水他蔬菜1000余吨,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在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效农业的推进工作,在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目标、推进措施等进行研究部署,并及时制定下发关于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将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对乡镇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年初工作目标的落实,通过组织召开特色农业推进会、督查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组织参观全县各类农业发展典型,进行交流、督查、点评、竞赛、评比,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层层传递压力,形成了“你追我赶抓项目,奋勇争先创高效”的农业发展热潮。

2.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为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助推高效农业 快速发展。县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环节进行重点扶持。2008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我县出台的《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的意见》,对新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按后墙长度每米补贴26元;新建栽培面积1000m的立体层架式食用菌棚,每棚补贴2000元。新建占地1亩以上的大拱棚,每亩补贴500元;新建金针菇棚,单棚面积0.5亩以上,每亩补贴800元;对内新开发一个通过省级以上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县财政给予6万元资金补贴。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的积极性。

3.强化规划引领,做强高效产业。为有效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们组织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基础条件,按照“调优结构、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科学制订了《茌平县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2010年-2012年》、《茌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不断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努力培育特色果蔬、设施蔬菜、特粮特经、优质畜禽等一批规模较大、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24.强化产销衔接,拓展流通环节。我县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资金、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基金和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基金,全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一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助、优先信贷等途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按级别一次性给予1-10万元奖励,对当年应税销售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也分别予以1-3万元奖励。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产业化开发的紧密型结合,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一步发展园区订单生产,扩大当地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5家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49.4万亩次,带动农户3.5万户次。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积极鼓励组建以普通农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户统一作业,联合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拥有专业合作组织700多家,带动农户近3.2万户。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展农民经纪人的牵线搭桥作用,把镇村田头市场、城乡农贸市场、大城市批发市场与设施农业园区有效地连接起来,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开通新的销售渠道。全县现有各类农民经纪人4500人,其中年运销额50万元以上的近1000多人。

5.强化服务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科技服务。我县建设了农业信息网,开通了“远程教育”服务项目,为 全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提供全方位服务。近五年来,全市培育和引进新品种超过150个,实施农业科技项目超过70项,全县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农业科技贡献率接近60%。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三年来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1000场次,受训人数达20万人次。二是狠抓产品质量。建立了从“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全县有23个品牌的45类通过国家、省级无公害认证,1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种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碧馨”牌冬枣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A”级认证。三是发动农户创业。强化“传、帮、带”。通过干部抓典型、技术部门抓示范、科技部门抓培训、组织农户学典型等措施,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局面。为真正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基地和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折价入股、优先雇用失地农民等办法,让农民获得土地分红、劳务工资等多种收入。另一方面,在积极发展大棚的同时,引导农户发展中小棚、喷滴管等多种设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我县的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县的高效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土地制约因素比较突出。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块地如有一户不愿意,土地难以流转成片。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驱动下,目前农民“惜地”现象比较突出,土地流转难度加大,这是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是项目带动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多是以农副产品速冻加工包装为主,农产品加工模式单一,精深加工项目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力不强。对产业全局具有牵动性的基地型、龙头型农业项目仍然比较缺乏。

三是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目前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结构不合理,基层站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技推广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农技队伍素质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及时跟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农业向更高平台跨越。

四、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突出园区建设、特色蔬菜、大枣、大蒜等特色产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全特色农业发展进程。

1.切实加大特色农业建设扶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农业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对特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特别是对高标准粮田建设、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生态养殖等富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应按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的要求和区域经济特色,着力培育,壮大规模,形成集群。要积极引导各地以重点农业生产企业为龙头,组建各种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的再分配,实现农民收入的快增长。

2.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相关政策。为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针对目前土地难集聚的实际,应制定有利于土地集约的政策机制,对亩均投资量较高的现代设施农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流转土地给予一定补贴,以减轻投资者的初始成本。同时,根据特色农业园区生产管理实际需要,在规划前臵的前提下,适度划定一定面 积用于生产性管理用房用地,其地类性质应仍属于农业用地,以促进高效农业亮点的形成,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示范,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向规模化发展。

3.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针对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缺的特点,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扶持促进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板块,壮大区域经济规模。

4.致力提高特色精致农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尽快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建设,在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园林式、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型的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型、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永平县农业发展史 篇2

农机的使用是农业生产实现现代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近年来人们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要求越来越高, 加强农机的推广和运用成为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也是在现代化农业背景下的一个必然趋势, 现代化农业发展中必须要加强农业技术以及农业机械的推广, 这两者是不可或缺的, 尤其是农业机械, 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关键因素。永平县农业生产过程中也积极加强了对农业机械的推广, 使得农业机械开始逐渐普及。但是由于传统的生产理念根深蒂固,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农机推广工作存在很多问题, 对农业机械的普及有很大影响, 对此要对这些问题加快解决, 以提高农机推广的效率和质量。

2永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以及推广过程中存在问题

2.1永平县农业机械化现状

截至2015年底, 永平全县具有总计为109318kW的农业机械总动力, 包括拖拉机 (大中型) 1544台, 手扶式拖拉机16台, 微耕机2728台, 配套农机具398部;联合收割机8台, 水稻插秧机17台;农副产品初加工机械2488台, 农用排灌机械530台, 农用运输车293辆, 该县机械化综合作业水平达43%。

2.2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农机推广的体制不够健全。农机的宣传推广是农业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在永平县的农业发展过程中, 加强对农业机械的推广, 逐渐被农业部门当做一项重要日程, 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依旧还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管理体制比较陈旧, 对推广人员的管理不到位, 对各种农机的推广工作的安排不够合理等, 这些都会导致农机在进行推广时遇到一定的阻碍。同时, 当前的农机推广队伍并不稳定, 经常出现变动, 对农机的推广工作而言是一种严重的影响和制约。

(2) 当地农民的基础比较薄弱。近年来,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农业机械推广过程中, 必须要对农民进行教育, 使得农民能够掌握更多农机使用技巧。但是当前农民的基础还比较薄弱, 在永平县的农村劳动力中, 青壮劳动力外出务工, 留下的村民整体的文化水平不高, 当前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大多都缺乏科学生产的基本知识, 没有特长, 对各种新技术和新机械的接受比较缓慢, 即使有相应的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也不能尽快掌握各种知识, 因此对农机的推广产生了较大的阻碍。

(3) 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投入较少。农机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政府的支持有关, 政府对农机推广的支持是农机推广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保障, 在实际农业工作中, 政府部门对农机推广工作所持有的态度还不够积极, 由于很多农民认为农机价格较高, 而且政府对农机推广的资金投入较少, 所以导致很多农民不会购买农业机械, 对农业机械化生产产生了阻碍。

3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策略探讨

3.1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

加强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 是促进永平县农业生产逐渐实现机械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 要加强农业部门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 在内部加强各种政策的宣传和推广, 从而促进相应的管理部门加强各种政策的运用, 促进农机推广工作不断发展。其次, 要加强相应的技术人员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认识, 由于技术人员是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的主要力量, 因此要加强他们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视程度, 从而使得他们能够加强对农技推广以及农机推广的重视, 进而促进当地的农业机械生产目标不断完成。

3.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农业培训

农民对农机持有的态度以及接受度是影响农业机械化的重要原因, 因此在农业机械化生产过程中, 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 使得农民能够加强对农机生产的认识, 能够学会转变思想, 在日常生产中加强对农机的使用。首先, 要建立农机培训队伍。农机培训必须要有技术员的指导, 技术员自身的综合能力水平会影响到农民对农机的掌握能力。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该要加强培训队伍的壮大, 做好对技术员的培训, 使得技术员自身能够掌握更多新型农机的使用方法, 能够具有更强的责任心, 形成一个精良的农机培训队伍, 能够对农民进行科学、合理、高效地培训。其次, 技术员应该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农民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主要力量, 当前很多农民的操作基础比较薄弱, 是导致农机推广受到阻碍的原因。农机培训模式不能完全按照传统的科技教育的方式进行, 应该要结合农民的知识基础以及对农机的态度, 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 使得农民对农业生产相关的各种基础知识都能有所了解, 同时加强农民对农机培训以及农机推广的认识。一方面, 在日常工作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宣传, 使得农民能够对农业机械以及各种新技术有一定的认识, 能够意识到使用农机带来的好处。另一方面, 定期给他们宣讲各种新技术, 并且指导他们对各种技术进行实践, 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3加快农机推广体系的完善

在农机推广过程中, 加快农机推广体系建设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 一方面要加强政府对农机推广工作的重视程度, 从而建立农机推广的相应的政策和保障措施, 不断完善农机推广过程中的服务体系, 加强政府对农机推广的各种投入。农业机械化生产的资金投入是保证各项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基础, 在资金准备过程中, 应该要扩大资金的来源, 从多方面进行农业机械化生产资金的筹集, 不能单纯地依靠政府财政拨款。比如当地政府要加强对农机推广的投入, 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农机优惠政策的制定, 给予百姓更多的补贴, 使得百姓能够负担各种农业机械的费用, 从而才能为农机的推广以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奠定基础。另外, 农业部门、政府等都应该要拨出一定的资金用于农机推广过程中的各种物资和人力需求, 永平县农业部门也应该应该要积极加强农机推广项目的建设, 争取上级更多的资金, 对农机的推广提供更多的保障。

4结语

农业机械化生产对于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 国家加强了对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视程度, 加强了农业机械的推广, 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有了很大提升, 而且减轻了农民的劳动强度。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要采取相应的策略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 比如加强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投入、加强对农民的引导教育等, 以提高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

参考文献

[1]汪懋华, 李莉.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考[J].山东农机化, 2010 (9) .

[2]嵇巍然, 王文力, 杨锐.对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的认识和思考[J].农机使用与维修, 2006 (10) .

[3]张永田.关于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思考[J].当代农村财经, 2005 (15) .

建平县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及现状 篇3

关键词:设施农业;自然条件;优惠政策;技术服务;合作社

中图分类号:S6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61(2015)03-0083-02

建平县为典型寒冷半干旱地区,以低山丘陵区为主,十年九旱。然而,其土地资源极其丰富,土地类型多样,太阳总辐射历年平均值居全国前列,昼夜温差大,≥10 ℃的有效积温较高,且雨热同季,非常适合发展具有避灾抗灾作用的设施农业。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建平县的农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1 建平县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

1.1 自然条件优越

建平县虽然干旱少雨,无霜期短,制约常规农业发展的因素较多,但在发展设施农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有利条件。

1) 光照充足。光照充足是建平县的最大优势。全年日照时数高达2 900~3 100 h。冬季阴天较少,阳光更为充足,具有良好的光热资源。

2) 气候干燥凉爽。建平县干燥凉爽,非常适合果菜生长。同时,其降雨较少,温度相对偏低,无霜期120~145 d,具有从事反季果菜生产及发展设施农业的优势。

3) 昼夜温差较大。建平县秋、冬、春三季昼夜温差均高达10~20 ℃,适宜生产高质量蔬菜和水果。

4) 生态环境优良。2005年国家级环境测评结果表明,全县各乡镇的场街均具备生产无公害及绿色农产品的条件。

5) 发展潜力巨大。建平县土地广阔,平地较多,土层深,土质好,发展设施农业潜力大。土压墙体保温贮热性好,造价较低,使用年限长。

6) 交通条件优越。建平县境内交通事业发达,京四高速、锦赤高速、101国道贯通全县;两条铁路横穿南北,柏油马路覆盖全县,销售市场广阔。

1.2 劳动力资源丰富

建平县现有农业人口49万人,其中劳动力总数为27.1万人。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是其重要特征。低廉的劳动力成本是我国特殊的比较优势,也是建平县设施农业迅猛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1.3 政策条件优厚

2009年,建平县以“科学布局、规模发展、提高技术、注重效益”为原则,陆续出台多项设施农业建设奖励政策,通过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和拓宽销售流通渠道,全面发展设施农业。当年,辽西北地区经历连续的自然灾害,在全县农作物大幅度减产的情况下,设施农业实现了新突破,新建面积居全市第一,新建棚成功率达90%以上。2010年初,建平县利用辽宁省政府大力扶持设施农业发展的良好契机,出台多项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的措施。2011年,为加快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出台一系列扶持外地企业发展设施农业的优惠政策,包括水电配套优惠政策、与当地农民同等的补贴政策、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无偿技术服务与专职技术员补贴等。2012年4月16日,建平县设施农业协会成立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举行,为切实加强设施农业的技术、市场和信息服务及健全服务体系提供保障。在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的带动下,建平县的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1.4 市场需求旺盛

随着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人们更倾向于购买新鲜蔬菜,使时令蔬菜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近年来,为节省时间从事其他产业,农民更倾向于购买新鲜蔬菜而不是自己种植,为设施蔬菜生产奠定了消费基础。

建平县的蔬菜上市时间集中在每年7—9月,其他月份的蔬菜供应均较为短缺,为设施蔬菜的市场需求奠定了基础。另外,临近市县对果蔬产品的需求数量逐年增加,特色设施产品的销量不断上涨。

2 建平县设施农业发展现状

建平县设施农业起步较早,是朝阳市最早发展大棚的县(市)、区之一。虽然设施农业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但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在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的带动下,正朝着规模化、链条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目前,设施农业已成为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这使建平成为辽宁省设施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

2.1 设施农业生产初具规模

随着建平县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形成了热水农场、黑水镇的反季葡萄,深井镇的蔬菜、花卉与食用菌,沙海镇的反季香瓜,八家农场的冷棚花卉,太平庄乡、三家乡的冷棚越夏蔬菜等几大特色产业区。随着知名度的不断扩大,其他地区的农民多次到建平县进行参观学习。赤峰市为发展特色设施农业,更是高薪聘请建平县的设施技术人员为其进行术指导。

建平县设施农业面积的变化情况及趋势分别见表1。由表1的数据可知:从2008—2013年,建平县的设施农业面积逐年增加,其中2010年比2009年增加了2.5倍,面积增加幅度最大;增加幅度最小的是2009年,仅增加了0.05万hm2;与2008年相比,2013年的面积增加了5.1倍。

2.2 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健全

目前,全县共有基层服务站31个,平均每个乡镇设立1个站。为提高到各乡镇从事设施蔬菜技术服务水平,建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招聘了64名专业素质非常高的技术人员,到各乡镇进行设施蔬菜技术服务。同时,依托2012年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项目,为31个乡镇场街农业服务站配备必要的仪器设备,提高农技推广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创新工作机制,采取技术承包责任制、绩效工资制、责任追究制等模式,确保基层服务人员的技术服务直接到户。

2.3 专业合作社逐步完善

针对设施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建平县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强化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三家乡大型批发市场建设为支撑点,建设朱碌科、沙海、黑水等5处育苗基地。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为棚户产品销售开通绿色通道,解决销售难题。为加快市场体系建设,建平县规划建设1个大型批发市场及4个小型集散地,并着力打造高素质的专业合作与经纪人队伍,现已培养50多名经纪人。

参考文献

[1] 姜谓,建平县特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

[2] 凡恩,建平县设施农业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现代农业,2011(16):49.

[3] 朝阳市建平县统计局,朝阳市建平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3-04-01)[2014-06-12].http://www.tjcn.org/plus/view.php?aid=26683.

Abstract: The article expounds the advantage of developing facility agriculture in Jianping county from 3 aspects of natural condition, labor and preferential policy and introduces the status of developing facility agriculture in Jianping county from the aspects of production condition, cooperative construction and technology service system,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cility agriculture in Liaoning province.

永平县农业发展史 篇4

永平县广电局改革发展情况 永平县广电局于2000年将乡镇广播站收归,2006年完成了广播电视事业局“事转企”改制,到2011年3月份,与文体、旅游两家单位合并,成立永平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以后,开始全面进入公共广播电视事业建设新时期。2006年5月,按照省州文化体制改革的要求,永平县广播电视事业局进行“事改企”改革,有35人划转到云南广电网络;同时,为保障公共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需要,广电技术服务中心、各乡镇广播站共保留了8个专业技术岗位,确保产业和事业建设的协调发展。网络公司从广电局剥离后,开始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管理道路。永平县广电网络公司属于大理州的“三最”(人员最多、负债最大、服务用户最少)网络经营企业,面临网络老化、经营困难、用户逐年流失等诸多不利,必须努力求生。通过分析,机制和主观能动性是制约企业发展的重要原因。在省、州公司的指导帮助下,转变经营方式,最大限度的发挥员工的积极性、后发优势和有限的有利条件。改制后的第二个月,网络公司就实现有线电视县乡光纤联网,同时开通数字电视,2007年迅速实现县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稳定了城区用户后,网络公司把有线电视发展重点放在山区,仅2006年—2008年,共架设光缆主干线220公里,开通了35个行政村的有线电视。2009年针对中九卫星升级以及广电局清理整顿非法销售和安装使用地面卫星电视的行动的有利时机,优惠为山区群 众安装数字电视,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仅2009年—2011年共新增有线电视用户2500多户,全县拥有广播电视光缆650多公里,用户达到了17802户的新高,数字用户已经超过了模拟用户达到了9285户,年总收入也达到了400万元。县广播电视事业局也转变职能,将工作重心放在新闻宣传和广播电视盲区覆盖和安全播出工作上。新闻宣传方面首先抓硬件环境建设,在新闻采编播上加大设备更新的力度,先后引进了两条非线性编辑系统和硬盘播出系统,然后对播音室进行了改造,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用了两名脱颖而出的播音员。2006年—2011年,我局在新闻对外宣传方面成绩突出。广电覆盖工作方面,2006年在巩固原有211工程的基础上,基本以维护“211”工程的正常运行为主。通过对各乡镇“211”覆盖区的巡检,为“卫星中频”系统更换高频头、维修“小前端”、线路改造以及天线调校。2007年按照中央和省州要求,通过认真调查统计,对20384户农户实施了“转星调整”,并将其全部纳入了“村村通”管理。2008年按照中央和省州要求,投资70余万元,相继完成了中央和省级无线覆盖工程建设任务,开通了中央和省级卫星广播电视无线发射节目,解决了县城和周边5万多人口的看电视听广播难的问题。2009—2010年主要是实施了741个20户以上自然村,15831户农户的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2011年2月份,按照省委关于文化改革的要求进行机构改革,与文化和旅游局两家单位合并,成立了文体广电旅游局,原有新闻宣传和广电公共事业建设工作职能职责不变。3

永平县农业发展史 篇5

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

商贸流通业是连接生产、消费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促进经济循环、加快资本周转、调节经济运行节奏的助推器,是决定县域经济运行速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商贸流通业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已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县从县情和行业的实际出发,不断深化商贸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努力繁荣城乡市场,加快商贸流通领域的对外开放,新兴商贸流通业态得到较快发展。

一、我县商贸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民生改善计划,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带动了人民群众消费能力的增强。2010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2.8亿元,增长19%;农民人均纯收入6031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4108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7.7%、15.5%。上半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0.2亿元,增长17.9 %,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3153元,增长23.1%。各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05.46亿元、贷款余额73.02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16.37亿元、4.74亿元,同比增长18.38%、6.95%。商贸流通企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对财政的贡献能力不断增强。到7月底,全县各类流通企业发展到10206家,其中投资过百万元的263家,过千万元的49家,1规模较大的超市、连锁店已发展到157家;百货零售营业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的有2家,各类专业批发市场达到6处,年交易额过亿元的1家。全县已建成标准化农家店34个,其中农资店8个、日用品店26个。抓住济广高速、济徐高速、晋鲁铁路、京杭运河等几条交通大动脉陆续建设开通的机遇,加快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业。规划建设了总面积6平方公里、总投资80亿元的现代国际物流园区。目前,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投资20亿元的中央物流园区已开工建设,园区配套设施和首批4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以民营资本为主的物流企业初具规模。目前,物流企业发展到23家,配货和储运能力明显提高。纵观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虽然近年发展开始增速,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大项目建设亮点频现,商贸流通业发展已经有一个较好的基础。但是,无论是横向比,还是纵向比,我县商贸流通业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在国内生产总值的占比和增加值的绝对量,都还比较低。一是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不高。餐饮、住宿、零售等传统传统商贸形式仍居主导地位,现代商贸流通欠发达,连锁经营比例低,物流发展缓慢。二是商贸流通业发展普遍存在规模偏小、关联度较低,大项目少,主导产业优势不明显,龙头带动能力不强。商贸流通企业多以中小企业为主,行业分布不集中,体现出散、小、乱、差的分布特点。三是配套设施不完善,管理不规范。计算机管理的普及率还很低。商贸人员素质偏低,同类市场还存在恶性竞争的现象。四是城乡不一,市场开拓难。农村

是一大消费市场,但是乡镇市场与城区市场相比,存在网点偏少、设施简陋、档次偏低、服务功能较差、假冒伪劣产品较多的问题,连锁经营、超市等才刚刚开始向乡镇延伸,农民感到消费难、消费不方便又不安全。

二、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思路

把发展商贸流通业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放在更加突出位置,为跨越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改变重生产轻流通、重投资轻消费的做法,树立生产和流通、投资与消费并重的观念;改变商贸流通业发展完全靠自发形成的观念,加强政策引导,避免低水平、低效益、重复、无序发展,确保服务业健康、高水平发展。

三、商贸流通业发展的主要措施

1、解放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是增加地方税收、增强地方财力的重要途径;是扩大劳动就业、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适应对外开放和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内在要求。在全县形成领导重视,部门主管,全民参与良好的商贸业发展氛围。

2、高点定位,搞好规划。借鉴《产业发展计划》的经验做法,科学编制和完善《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内容、发展重点,发展目标要尽可能量化,建设布局要统筹合理,保障措施要具体有力,且具有可操作性。编制规划坚持量的扩大与质的提高并举,突出重点与拓宽

领域并举,现代商贸流通业与传统商贸流通业并举。积极利用好各部门、各乡镇及相关企业的力量,多方合作、群策群力,充分发挥专家的作用,使规划的编制过程真正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过程。

3、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发展商贸流通业业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必须突出重点、全力突破。一是培植发展龙头企业。积极支持儒原实业、上海华联东平店、三源家电等商贸龙头企业膨胀发展,加快推进东平商城建设,着力引进和培植一批商业零售旗舰企业。同时,抓好专业市场建设。依托现有的花生、大蒜、圆葱、水产、核桃、食用菌、特种动物毛皮等批发市场,优化布局、整合资源、提升层次,努力建成交易量大、效益高、辐射力强的现代化专业市场。二是培植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京杭运河码头、晋鲁铁路东平站的建设和济菏高速公路,加大土地资源整合力度,建立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物流集散基地;依托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配套性制造业物流园区,依托钢铁、橡胶、纺织、化工、造纸等特色工业产品,规划建设专业物流园区;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从政策上加大培育力度,使之尽快做大做强,创出物流服务品牌。三是加快发展休闲娱乐业。适应快速发展的旅游业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着重在创特色、上水平上下功夫,加快发展酒店餐饮、保健服务、茶艺棋牌、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休闲娱乐业。四是积极发展新兴商贸流通业。鼓励发展科技信息、商务服务

业;努力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到东平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发展金融租赁、商业代理、消费信贷、网上银行等新型金融服务,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支持。抓住农村新社区建设的机遇,放手发展社区服务业,合理配置和利用社区资源,积极开展就业推荐、医疗卫生、物业家政、健身保健等服务项目,尽快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体系。

4、制定政策,鼓励引导。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出台的商贸流通业发展优惠政策,对于国家鼓励类的商贸流通业,做到与工业用电、用水、用气、用热基本同价,在投融资、税收、信贷、土地等方面给予更多倾斜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县级财政设立服务业引导资金,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扶持包括商贸流通企业在内的重点企业加快发展。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为商贸流通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加快商贸流通业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改革进程,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坚持非禁即入,不断增强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同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抓紧培训一批适应市场需求、精通现代管理的技能型、实用型和高层次专业人才,建立完善人才柔性流动机制和激励机制,广泛吸收各地各类优秀人才,为我县商贸流通业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5、强化领导,形成合力。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明确责任,加强沟通,形成政府领导、部门配合、分工协作的良好工作格局。进一步强化县商业总公司在商贸流通业发展中的协调作用,充分发挥在项目策划、决策参谋、综合协调、督促考核等方面的作用。协调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的强大合力。建立商贸流通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和统计指标体系,把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作为衡量发展质量和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加强督导考核,严格兑现奖惩,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发展商贸流通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贡献。

永平县农业发展史 篇6

调查主题:泰安市东平县梯门乡李所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调查目的:1 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针对该村情况,为该村出谋划策。

调查步骤:1 走访收集资料整理资料

3撰写论文

调查内容:12月8日放寒假回到家,调整一天后投入到寒假社会实践中。经过几天与村中的长辈交流得到如下消息。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国家对农民的扶持多了。

在农业上,减免农业税,还有小麦补贴等。大大减轻了农民负担。

国家政策也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农机补贴政策,家电下乡活动等使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买家电、农机国家都有补贴,让村民切身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爱护。

政府对一些无劳动能力的村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金。

现在我们村基本家家都安上了自来水管,使村民饮水有了保障。前两年吃水是拉着大水桶去排队买水。现在吃水省时省力省心省钱。

公路也渐渐代替了以前的乡村小路。下雨天泥泞的拔不动脚,大晴天,车过后,迷得睁不开眼的时代正在慢慢远去。

前两年,邻村山上发现铁矿,丰富的能源引来新的商机,能利用村里部分劳动力。铁矿的外运也加快了公路修建日程。“村委会让道商业街”这可算是我们村的一大热点。

农村有集市类似城市商业街。以前村委会办公场所在集市旁边,前几年,村委会移址,将原来的地方转卖给村民以便做生意。现在看吧,一条街都是超市饭店,特别是到了赶集那天,卖东西买东西,熙熙攘攘别有一番味道。

还有大家所熟知的医疗保险问题,解决了大家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现在村民的民主意识也开始提高,关注国家大事,关注国家政策。

总所周知,国家规定九年义务教育,现在国家又减免了中小学学杂费等费用,使国家教育进一步深化,使公民受教育广度进一步扩大。

当然,新农村建设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健全的一面。

农民主要靠种田来养家糊口,但是现在村里农作物种植单一,没有技术指导,盈利微小。

再者,浇水不便利,还是用老方法漫灌,不能科学用水,浪费水资源。

耕地不足,剩余大量劳动力,只能外出打工。

房基地问题,现在村里存在这么一种现象,老房不扒又占新宅基地,占用大量耕地。这有村委会领导责任心不强的因素,也有村

民保护耕地意识不强的原因。

村民的民主意识虽然有所提高,但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村委会政务不够公开,财政透明度不高。

村民受教育意识不强,仍有不少中小学生因各种原因辍学外出打工。

针对我们村的这种情况,我提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一,修路。要想富先修路。虽然现在道路较先有所改善,但还远远不够。只有公路四通八达了,才能把我们的商品卖出去。

二,农作物种植多样化。根据市场需要,种植作物,当然也要根据本村本地实际情况来定。

三,更新浇水措施。变漫灌为喷灌,节约用水,同时合理用水。四,保护耕地。村委会村民都要提高保护耕地的责任心,切莫为了一己之私,而做损人害己的是。

五,重视教育。教育要从娃娃做起,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村委会也要协同教育部门抓教育。

六,重视科学。培养科技人才,邀请专家给村民上课,给村民种植做技术指导。

七,逐渐提高村民民主意识。

八,村委会要真正为人民办实事,办好事,做到政务公开,接受村民监督。、、、、、、其实不管怎么说,还是需要提高生产力。只有村民都富了,上述问题也就都迎刃而解了。

永平县农业发展史 篇7

关键词:农民,观念变迁,农业科技推广

1 导言

当前, 我国农业面临着资源短缺、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及各行各业发展等对农业需求的严峻挑战。在国家政策保持相对稳定、物质投入受到一定限制的条件下, 农业科技成为农业发展的主导因素, 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则是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而农民观念的变迁深刻影响着农业技术的推广效果和农业技术对农村发展的促动。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很有限, 对这方面的了解还不够系统和具体, 为弥补这方面的欠缺, 文章对云南省大理州永平县龙门乡进行了此项有关农民观念和农业科技推广的调查研究, 主要目的是了解目前云南广大农民的观念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状况, 分析其特点, 以便进一步深入研究农民观念对农业科技推广的作用、影响, 并为相关部门提供一定的实证资料。

2 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以龙门乡7个村庄为研究总体, 采用抽样的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具体做法是:从7个村庄中抽取3个具有典型意义的村庄作为直接调查对象, 再从3个典型村庄中, 分别随机抽取30名村民 (其中, 男女各15名) , 共抽取了90名村民作为本次问卷调查的样本。在调查过程中, 为得到更为丰富的材料, 随机收取了10个样本。 (他们中有村民、村民代表、村干部) 进行访谈。这样, 本次调查共抽取3个村庄, 100名村民。

2.2 资料收集法

本次调查采用以问卷调查为主、访谈法和文献法为辅助调查的多种调查方法。在龙门乡乡政府的协助下, 深入村庄实施对被调查村民的抽取, 问卷的发放及相关资料的收集, 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能当场完成问卷内容的村民采取当天收回问卷, 对于不能当场完成问卷内容的部分村民采取隔天收回问卷的方法。

本次调查实际共发放问卷90份, 回收问卷59份, 有效回收率66.6%;在问卷调查基础上, 还对村干部、村民代表、部分村民进行了访谈, 以期获得充实的参考资料。实际调查样本的构成情况见表1。

2.3 资料整理与分析

全部问卷资料由本课题组成员检查核实后进行编码, 然后输入计算机并利用SPSS13.0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并结合访谈笔记和文献资料得出相关结论。

3 结果与分析

3.1 市场化对云南农民观念变迁的影响

云南农民的观念还处于“传统小农意识———农业现代化”过渡阶段, 农民观念的变迁加速了农民对农业科技的需求。

3.1.1 传统小农意识逐渐淡出

传统的小农意识是在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的前现代化环境中形成的, 是传统农业社会和民族国家在封闭孤立状态下的产物。在市场经济下, 传统小农意识限制了我国农业生产、结构和技术等多方面的发展, 严重地影响了农民观念的变迁, 把大量农业新思想、新科技“拒之门外”, 使我国农业长期处于滞后状态。调查发现,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生产经营方式的变化, 龙门乡农民社会流动和角色分化加剧, 社会市场观念、平等观念、交换观念、契约观念等开始深入人心, 逐渐解构了农村社会的运行规则和传统观念, 最为突出的是收入方式的巨大变化。如表2所示, 家庭经济收入主要来源选择中, (1) 外出打工的农民占28.8%; (2) 在家务农的农民占16.9%; (3) 自己做点买卖的农民占22.1%; (4) 农忙就务农农闲就去做别的农民占32.2%。这改变了“三亩地一头牛, 老婆孩子热炕头”的传统农民牢牢拴在土地上的小农作风。

3.1.2 农民对农业科技的态度有所转变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的使用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调查中, 笔者了解到, 龙门乡引入大量改良后的核桃、花椒等品种。这是村民应用农业新科技来优化自己产业的具体表现。这使最新种植这些品种的农民获取大量利润。由于利益的驱使本地农民对待农业科技的观念有很大改善。如当问及问卷中第10、11个问题“当你赚钱时, 你认为什么起了作用”、“富裕地区种田农民收入好, 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时, 有98.3%的农民认为科技能给其带来很大利润, 让其赚大钱;有占89.7%的村民认为富裕地区的种田农民收入好主要是依靠农业科技对他们的帮助。但问及问卷中第13个问题“现在有一项新农业科技推广, 你会……?”, 村庄农民反应情况如表3所示。由表3不难发现, 目前农民对农业科技需求度较高, 可见农民观念的积极变迁对农业科技的推广有重要作用。

3.2 血缘、地缘对农民观念的积极变迁的影响

调查发现农民原来邻居、地缘、血缘关系的基本关系, 在市场化的冲击下农民的信息流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 从原来的“好奇———吸纳”某项农业科技转变为更信任可靠的信息来源。

农民获取新农业技术的途径, 在一定意义上加强了他们对新技术的安全感, 这也使新技术源源不断导入农村的一个环节。调查结果显示, 农民获取农业新科技的途径所占比例分别为: (1) 农机介绍推广占95.9%; (2) 村干部介绍推广占88.9%; (3) 科普报刊介绍占86.2%; (4) 电视广告占85%; (5) 亲戚好朋友介绍占78.3%; (6) 邻居使用影响占70.7%; (7) 推销商上门推销占11.1%; (8) 其他途径占4.3%。有部分农民反映农民直接购买新技术的风险很大:一是是否适合本地没有经过检验验证;二是如果是一家开了很长时间的种子店是否还有一定的信誉保障;三是过去外地流动商推销的新技术很多都失败了, 为此他们还是更加信任政府相关部门。交叉量表也验证了以上数据, 对政府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信任度高达92.5%, 而村干部在村庄中的农业科技推广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83.9%的村民表示愿意接受村干部的技术推广。只有9.7%的村民对村干部介绍的农业技术产生怀疑。由此看出, 农民更加信任政府推官的新技术和正式科技材料的介绍, 而对直接推销的商人不大相信。但是也不可以忽视, 纯粹的商业广告的影响力, 除了视觉和听觉冲击的原因, 访谈中很多村民认为, 电视台属于政府的, 有一定的可信度, 报刊书籍等也是经过批准的, 由此应该有一定的可信度。

3.3 边际成本对农民观念积极变迁的影响

由于边际成本的约束, 农民原来的“好奇”或者信任邻里、血缘等关系思维模式转变为“成本———收益”的比较模式。

调查发现农业科技推广途径中村民更加信任正规渠道, 如政府的推广。主要原因是农民认为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推广技术是为了农民的经济发展, 而且要是技术出了故障也有政府作为后台和保障, 必要时还可以派出相关技术人员进行指导。而其他推广主体大多是以盈利为主要目的, 只关心技术是否能够销售出去, 销售出去了以后的事情, 村民自行解决, 技术也无保障, 这样就增加了农民的风险, 很有可能造成边际成本的增加从而影响到生产成本的投入增加和产出总量的减少。在“成本———收益”问题面前, 农民选择一定会选择投入少、产出多的方法, 从而促使农民观念从原来的“好奇”或者信任邻里、血缘等关系思维模式转变为“成本———收益”的比较模式。如表4所示, 目前农业科技使用过程中, 农民选择接受技术推广的态度有: (1) 使用成本, 小利润大的农民占79.7%; (2) 和亲戚、好朋友使用一样的农业技术的村民占1.3%; (3) 和邻居使用一样的农业技术的村民占0.7%; (4) 没想法村民占0.3%。

3.4 市场化水平提高对农民观念变迁的影响

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和边际成本及土地经营模式约束下, 农民的投入开始考虑边际收益, 从而限制了农业科技在农村中的推广。

调查发现利益的驱使一方面促使广大农民不断学习、了解、引入科技, 促进农业科技在农村中的推广;另一方面, 一般村民引进了一种很有发展潜力的农业技术后, 这门农业技术的传播会从“本人———亲戚———好友———邻居———其他人 (如陌生人) ”的传播模式。农民在引进新农业科技时, 对此项农业技术可能还没有全部理解, 选择独自钻研的占49.2% (具体情况如表5所示) 。比较了解后才开始对外传播这部分村民对此技术了解比起那些刚刚入门的村民较多, 自然所得到的成果比起入门村民丰厚。赵某某用了一个典型案例回答了村民新农业技术推广较慢的问题:龙门乡有人前些年黄瓤小西瓜种植经验, 由于最初种植人很少, 一上市市场价格高达8~10元/kg, 但是后来种的人多了, 价格与大西瓜基本拉平, 获利也就不多了。

新技术引入都会引起农民的关注, 认为与自己无关的人占到26.9%。访谈中了解到, 认为与自己无关主要是已经在之前投入了其他新技术、新品种, 如果立即改变损失会更大。但是如果别人一个周期后获取的利益大于自己原来的技术, 就会去改变投入。

3.5 农业科技推广与农民的观念符合, 推广易成功

调查发现农业科技推广能否成功, 与是否符合农民观念密切相关。龙门乡的农民选择传统的农业或者是自己知道的产业, 如对于“无土栽培”技术大部分村民和自己关系不大, 不愿意尝试, 愿意尝试此技术的人仅占0.1%。 (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 村民自身所处的环境、自己的经济状况、文化水平等众多因素决定了农民的观念, 说科技推广也必须要和这些因素结合起来。如有部分村民对“无土栽培”的评价, 他们觉得那技术太难了, 他们文化水平不够, 上门还有很多字母, 是外国的东西, 中国也许不适应。

4 总结

4.1 传统小农意识是影响农民观念变迁的主要原因

目前云南农民观念正处于“传统小农意识———农业现代化”阶段, 传统小农意识虽然正在“淡出”, 但还没有完全根除。农民观念对于农业技术有更加清晰的看法, 从而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顺利完成。为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加快农民观念的积极变迁, 更好地进行农业科技的推广。

4.2 利益是影响农民接受农技推广的决定性因素

在边际成本的约束下, 农民原来的“好奇”或者信任邻里、血缘等关系思维模式转变为“成本———收益”的比较模式;在边际成本和土地经营模式约束下, 农民对农业投入开始考虑边际收益, 从而限制了农业科技在农村中的推广速度;农民的根本出发点就是要赚取利润, 利益是他们不断学习、了解、引进农业技术的根源。

4.3 农民理性的扩展对于农民观念变迁和农业科技的推广产生了重要影响

原来把农民归结为“农民愚昧”的结论, 其实是对农民和农村社会不深刻的认识。农民理性在城市或者政府工作人员看来, 貌似愚昧。其实不然, 从以上调查看得到, 农民使用农业技术, 还在“成本———利益”的相比之下, 做出了依靠人缘、地缘、迷信的不科学行为根据自身和情况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农业科学技术……。农民理性明显提高, 他们的行为、做事、所选的方法都逐渐向现代化过渡, 但受到人文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影响, 农民的理性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此, 提升农民的理性认知是摆脱传统小农意识的重要手段, 是改变农民观念变迁的重要因素。

永平县农业发展史 篇8

关键词:东平县;农业;有害生物;防治

中图分类号: S4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02.046

2014年,东平县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以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农田生态环境安全为目标,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和可持续发展”的植保工作方针,重点抓好农业有害生物的控制,挽回粮食损失102170.05吨,亩增产8.15公斤,圆满完成了目标任务,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1 发生实况

1.1发生情况

2014年东平县农业发生有害生物总体为中等偏轻,累计发生693.49万亩次,其中各种作物病害发生525.84万亩次,虫害373.20万亩次,农田草害发生137.65万亩次,农田鼠害10万亩次 。水稻、小麦、玉米病虫发生分别为1.14、194.2、166万亩次,各占农业病虫发生的0.164%、28%、23.94%;小麦叶锈病、赤霉病、纹枯病、白粉病、根腐病、麦蚜、麦蜘蛛、地下害虫分别发生5、1、20、20、20、60、40、20万亩;玉米纹枯病、锈病、叶斑病、顶腐病、粗缩病、玉米螟,分别发生2、6、12、15、5、40.5万亩次。

1.2发生特点

病虫草害总的发生特点:病虫害发生程度与常年比较较轻,在所监测的病虫害中,达到发生水平的共有127种,其中中等偏重发生3种,中等发生14种,中等偏轻发生49种,小发生61种;飞蝗为中等发生,农田杂草总体为中等偏轻发生,农田鼠害为小发生。具体是病害轻,虫害重,但病害所占比例有所上升,早期病虫害均轻,中后期病虫害较重,重点病虫突出,个别作物的主要病虫发生较轻,次要病虫上升为主要病虫如小麦地下害虫、吸浆虫、玉米粗缩病、玉米蚜虫,玉米锈病发生又有加重趋势,在个别品种上发生较重,小麦赤霉病、玉米顶腐病、玉米田粘虫发生较重。

2 防治工作

2.1 准确测报,确保措施有据

2014年,东平县植保站加大了农业有害生物的测报力度,固定两名测报人员、扩大监测区域、增加监测次数,在准确掌握农业有害生物发生发展动态的基础上,会商分析作出农业有害生物,特别是农业重大病虫发生程度及防治适期的长、中、短期预测,并采用电视、报刊、网络、短信、邮件等多种媒体,面向社会,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19期,其准确率达90%以上。共发布电视预报4期,发布植保短信2000余条,为确保农民“粮增产、钱增收”提供了准确信息和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2.2 领导重视,组织有力

县植保站根据小麦、玉米品种布局和病虫实时监测数据,以及天气趋势预报,并结合历史发生实况,及时向各级领导汇报,发布病虫信息,先后通过县政府文件发布小麦赤霉病、小麦条锈病等病虫防治信息,明确职责,划片包干,县农业局采取领导干部包乡(镇)责任制,对病虫防治工作进行督导,提高防治效果。

2.3 积极进行宣传培训

农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涉及到农业、农村、农民的千家万户,面宽、量大、难度广,要把植保信息和技术及时送达千家万户并转化成生产力,除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职能业务部门印发资料,派员深入乡村做好组织发动、技术指导、培训工作外,求得公众媒体机构的大力支持,在县电视台、报社的有力配合下,对农业有害生物的防治,特别是重大病虫的识别、防治适期及方法、用药名称及数量、假冒伪劣农药的识别、高毒高残农药的禁用种类,进行了广泛的宣传,营造了全民皆知的舆论氛围,促进了农产品的无害化生产进程,提高了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比重。

2.4 搞好示范,扩大带动面

对重大病虫的重点防治区域,实施了划片包干,明确人员、明确职责、明确考核、明确奖惩的目标管理,从而有效促进了农业重大病虫防治工作和层层示范的开展,从而强有力地带动了大面积病虫防治工作的如期进行。各乡(镇)建立病虫防治示范区,在玉米穗虫防治适期内,在新湖示范区利用飞机进行防治,防治面积1万亩,取得良好的效果。

3 防治效果

全县防治农业有害生物680.17万亩次,占总发生的98.1%,其中:防治病害149.59万亩次,虫害367.45万亩次,鼠害10万亩,草害135.13万亩,东亚飞蝗20万亩。

参考文献

[1]刘刚.山东省2010年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发生趋势[J].农药市场信息,2010,(08).

[2]喻寒松.安徽省棉花病虫害偏轻至中等发生[J].农药市场信息,2007,(16).

[3]陈秀云.山东上半年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中等偏轻发生[J].农药市场信息,2009,(09).

[4]李桂琴.棉铃虫发生特点、原因分析及综合防控技术[J].中国农技推广,2010,(02).

[5]刘志明.玉米粗缩病的防治措施[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1).

[6]陈家友.玉米粗缩病发生症状与综合防治措施[J].种子科技,2010,(01).

[7]刘忠川.苗圃地下害虫的防治办法[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0,(01).

上一篇:邮储银行邯郸分行简介下一篇:新年快乐小学作文55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