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叙事(共14篇)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叙事 篇1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叙事
多样化活动教学把小故事,歌曲,笑话,比赛等融入到课堂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使英语课真正活起来。对于游戏,天生活泼好动的孩子们也是乐此不疲的,我在平常的英语教学中,“猜一猜”、“传话筒”、“模仿秀”、“开火车”等游戏都是常做的。我在设计游戏时还要考虑到游戏的难度及适用度,尤其是一些具有挑战性竞赛性的游戏,孩子们更是喜欢。利用游戏教学,能够真正地实现“在玩中学,在学中玩”。
在一次英语课上,我在教“Look at me ,this is my head, this is my ear„”时,由于录音中语速太快,学生跟不上来,我便放慢语速,并且用纯正的美式英语让学生跟读,但几遍下来,有些同学的语速还是有些绕不过来,便产生了畏惧情绪,不愿再读了,当我再次让他们模仿跟读时,有位同学竟然干脆说:“我是读不来的。”就不愿再跟读了。有些学会了的同学就骄傲起来了,他们在别人朗读时不认真听,随意插嘴或嘲笑别人,有位同学甚至说:“我学会了还要重复读,真没劲!”当时的我真是左右为难,于是我灵机一动,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来竞赛,看哪两个小组读得既清晰准确又响亮整齐,就给他们每组各加一颗“红五角星”,结果这一招还真灵验,每个小组都干劲十足了,都读出了自己的最好水平,我给两个较好的小组加了星星后,问另外两个小组的同学要不要再比试一轮,他们齐声说“要!”于是我让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竞争,待同学们基本上都读得很好了时,我看教育的时机已到,于是我说:“”老师开始学英语时有很多句子也不会读的,但我坚持一遍又一遍地跟读,直到读十几遍才终于学会。”
在英语课堂中难免会有反复操练的环节,对于没接触过英语音标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这个环节是必不可少的,然而却也是非常枯燥的。无论我们怎么优化这一过程,把他变成一场游戏或一场竞赛,仍避免不了反复地读,说与纠音。教学中,存在着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是很正常的,但我决不能让学生存在不想学的心理。在我的课堂中,我把枯燥的操练变成一场场竞赛,不仅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已熟练掌握了语言,而且培养了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总之,要上好一堂课,最重要的就是要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比如说编儿歌、做动作、演小品,搞竞赛等,这些学生都是很喜欢的。英语教学就是寓教于乐于课堂之中。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叙事 篇2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课堂为中心、教师为中心, 以学生的“静听”为基础, 学生成为被动接受并依附于教师的知识容器, 沦为书本的奴隶、做题的机器, 忽视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总体目标明确指出:“学生能体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 了解数学的价值, 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身边, 我特意设计了一节数学活动课———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
我们班有几个男生平时上课总爱走神, 坐不住, 特别好动, 一节课最多能保持25分钟的注意力, 之后就如坐针毡, 等着下课铃声一响, 就像出了笼的小鸟满操场跑, 这里面又以徐浩然最为典型, 所有老师都很头痛这个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 我大概告诉学生这是节怎样的课, 需要带的用具有哪些。当时我就发现徐浩然听得很认真。上课当天我一进教室, 看到学生们很兴奋, 东西也都按要求带齐了, 特别是那几个令人头疼的男生, 表现得尤为兴奋。
这节课一开始, 我用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士兵为了炸掉敌人的碉堡必须测出碉堡的距离, 但是又不能走过去测量, 怎么办呢?问题刚一提出, 我就发现学生们表现得特别有兴趣, 特别积极。我以小组为单位启发学生讨论交流, 并说明理论依据。大家积极发言, 说明依据, 连平时不爱发言的徐浩然同学都举手起来回答问题了。接下来我又用创设情境的方式呈现了另一种利用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方法, 也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并说明了理论依据。在以上过程中, 学生已经了解了两种测距离的方法, 并理解了其蕴含的理论依据, 为下一步实践操作打下了基础。
第二阶段的教学是学生最期待的, 我将学生分成两组带到操场, 第一组的同学在操场上以旗杆为目标调整“帽檐”, 使视线通过“帽檐”望去时恰好落在旗杆底端, 然后保持“帽檐”不动, 转过一个角度再望出去, 视线所落的位置即为第二个目标, 最后用皮尺测出距离。学生应重复二三次后求平均数, 以免产生较大误差。第二组以篮球架为障碍物站在其两侧, 仿照“小明叔叔”的方法进行测量, 由于测量时会产生误差, 学生同样要重复二三次后取平均值。两组中分别设有记录员、测量员、实验员等。在实践过程中, 我在现场指导的同时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表现。有的学生像个指挥官, 安排组上同学进行实践;有的则像个旁观者, 虽然给他安排了任务, 但是表现得很被动, 大部分任务都是别人帮其完成的;有的又像个实干家, 什么事都想亲力亲为, 总不放心别的同学;还有的像小兵, 组长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绝无怨言。每个学生的性格和能力也在这时表现得淋漓尽致。也为我以后挑选班干, 安排工作提供了一个参考。我特别注意观察了徐浩然等几个同学, 发现他们非常积极地参与活动, 不仅如此, 还提出很多很好的想法, 例如, 在测量时, 由于学生带的卷尺不够长, 他就提出可以步测。还有一个学生, 提前提出了书后的第三种测量方法, 利用直角三角形全等测距离的方法, 让我非常惊讶, 也非常感慨。其实平时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落后生也有他们的长处, 也会有很好的想法, 只要好好调动学习的兴趣, 他们有很大的潜力可以发掘。
我的叙事类课文的教学 篇3
关键词:叙事类课文 教学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
叙事性课文,顾名思义就是以叙事功能为主的一种文学作品。《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的阅读教学目标中,对叙事性作品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人教版小语教材中,就有很多课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叙事性作品,如《钓鱼的启示》《梦想的力量》《将相和》等等。阅读这些叙事性很强的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如何教授阅读叙事性作品呢?下面我就结合五下教材来谈一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一、抓六要素,整体感知,概括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是小学中高段的训练重点。叙事性作品慨括重要方法就是抓记叙文六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学方法有二:(1)抽取六要素后概括。(2)填写六要素概括,注意语言的组织。要强调,文章主要情节要稍重点概括。通过对六要素的抽取与概括,能够培养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让学生以纵观全局的视角审视文章,提高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
二、研读细节,感悟人物形象,提高鉴赏能力
在叙事性作品当中,细节是指那些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人物是情节得以发生发展的动力。一般而言,情节是为表现人物服务的,正因为如此,叙事性作品把人物形象的刻画摆在中心位置,使事件的叙述和场景的描写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教学时,我们可以循着这一特点,引导学生抓住文章的细节来学习感悟人物的特点。以《将相和》为例,除了重点品读人物的语言,还有些细节是不可忽视的。
细节一:“有一天,蔺相如坐车出去,远远看见廉颇骑着高头大马过来了,他赶紧叫车夫把车往回赶”。廉颇与蔺相如争位次,比高下,一再挡道;“远远看见”“赶紧叫……往回赶”这一动作细节,写出蔺相如不与计较,一再避让,顾全大局的精神品质。
细节二:“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可设计:“脱下战袍一能否删除?为什么?”这一设计让学生品读:“脱下战袍”对于廉颇意味什么?在交流中,让学生认识到一“脱”一“背”两个动作的描写,让一个“以国家为利益为中、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大将形象跃然纸上。
通过研读细节来进行教学,就能有效地引领学生在感受人物的形象的过程中,获得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课文的精华集中体现在细节之处,品味细节,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文字的精妙,通过细腻的笔触,开启学生的文思与智慧。
三、读写结合,以读促写,提高读写迁移运用能力
小学语文教材入选那么多优秀叙事性作品,归根到底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教学生怎樣把文章读懂,怎样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把文章写通。写好叙事性记叙文是小学阶段习作的重中之中。因此在阅读叙事性作品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渗透写作方法,点拨学生如何把一件事情写具体写生动。因此,在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情感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领悟了以下叙事文写作一些基本方法:
1.文章段落的结构形式:总分、分总、总分总、层进式、并列式;
2.记叙顺序:顺叙(《将相和》《桥》《梦想的力量》)、倒叙(《童年的发现》)、插叙(《丝绸之路》)等多种方式;
3.内容上: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结尾点明主旨等;
4.细节上:人物描写方法、环境描写方法等;
此外,审题与拟题,文章主次与详写略写,过渡句,遣词造句等,这些规律性的知识都应让学生掌握,并在写作时加以运用。
四、略读课文,落实“五问自读法”,提高自学能力
每个单元都分为精读、略读,教材后还有选读两类课文。编者的意图是:通过对精读课的精讲,让学生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学会阅读同类文章的思路和方法,然后在老师的导航下,把知识迁移到略读、选读课文中去,使所获得的知识化为能力,不用老师教也能读懂课外读物,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在处理课内略读课文时,可借鉴了江西陈茀成老师设计的一种自读方式——“五问自读法”,根据叙事性文章的特点,有顺序地进行设问、引导,让学生沿着“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写——写得怎么样——怎样学写”的思路进行自我探索,合理地组织课堂教与学的活动,以期收到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群文阅读,整合主题资源,拓展阅读视野
教学从单篇课文走向“群文阅读”。“群文阅读”的特征是:同一个议题、多个文本、探索性教学。如第三单元引入《同步阅读》中的多篇文章,体会幽默风趣语言的魅力。或以一篇课文带一本书的共读活动。如《冬阳-童年-骆驼队》——《城南旧事》:《祖父的园子》——《呼兰河传》。它充分考虑学生的阅读需求,整合阅读资源,通过相同议题的多文本阅读,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和更深层的审美享受。
通过实行以上的教学方法,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让他们在阅读、思考的过程中自主理解故事的发生与发展,体会文中鲜活的人物形象。经过长期的训练能够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与综合的学习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对于挖掘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方利民.课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J].教学与管理,2012(23):328-329.
[2]韦文杰.常识性课文教学之我见[J].教学与管理,2013(26):132-133.
[3]高玉.略读课文教学策略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03):1473-1474.
[4]刘文凑.如何把握略读课文教学的度[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10(04):243-244.
小学叙事作文:我的理想课堂 篇4
我的理想课堂是这样子的,同学积极的在小组里合作,没有一个人不参与学习,都在努力的学习,解决不会的问题,这就是语文课的时候,数学课的时候呢?就认真听讲,不吵、不嚷、也不闹,我们班的平均英语成绩是最差的,这是因为同学们老是在英语课大吵大嚷,而且还不听课,搞得很多老师都走了,这样的课堂谁也不喜欢;我觉得绿色的英语课是和数学课一个样子的,不应该是这个课程表现好,那个课程表现不好!
我在每张学案上都看到校长说的一句话,“和谐、高效、可持续的课堂,是我们追求和向往的、充满爱和活力的绿色课堂。”我的理想课堂就是这样子的!
我的梦想小学叙事作文300字 篇5
当我在电视机上看见那些发明家发明那些有用的东西是多么光荣,多么有成就感,我心想,我也要当一名发明家。
假如我成为了一名发明家,当我看到美国的武器很厉害时,我想我也要发明可以爆炸的子弹,一射出去就可以爆炸,威力巨大。
假如我成为了一名发明家,我要发明一个可以在水中游,在路上开,在天上飞,还能折叠的超级汽车。那么马路上堵车时就可以在水中游,水中危险的时候,便可以在天上飞,如果没有停车的地方的时候,就可以顺手折起来,缩小放在口袋里面。
假如我成为了一名发明家,我要发明一个可以自动调温的空调,夏天烈日炎炎,空调感应后就会自动调到20度,冬天严寒刺骨,空调就会随着升高到最舒适的温度……梦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梦想是光,照耀黑暗的地方,梦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我的烦恼小学生叙事作文 篇6
烦恼一:学习、学习、学习……一天到晚都是学习,真是的,我何时才能玩一会啊?现在 小朋友不是这个,就是那个,周末都安排得满满当当的,几乎都没有空余的时间了,更何况是玩。我们也会累呀!经济条件更好了,家长们寄托的希望也就翻倍了, 可我们也会长大,我们也会有自己的想法啊!
烦恼二:现在很多的孩子都变成“一人世界”或者“二人世界”,没有了家长的陪伴,孩子就会孤独、失望,甚至自暴自弃,不学无术。现在社会很现实,是 说一不二的。有的家长们都会因为钱而早出晚归,与领导套近乎。其实这样做不止会让你和孩子的关系越来越冷漠,还会让领导觉得你是一个不能信任的人,会使领 导对你的印象越来越差,有空的时间多陪陪家人,让你这温馨的生活永不破灭吧!
烦恼三:我爱看书,所以我家里有许许多多看不完的书,这些书几乎占据了我家里的大部分空间,是喔的书房像个“书柜”,里面有各式各样的书,有连环画、漫画、文学书、童话书、资料书……许许多多,让你眼花缭乱,应有尽有。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叙事 篇7
关键词:叙事时间,逆时序,叙事频率,时间畸变
1 影片叙事时间
时间在电影叙事中是一个相当重要和复杂的概念。如何改变与组织故事的时间也成为导演叙事的关键。
热奈特曾从叙事话语的角度对叙事时间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他指出,叙事作品中的时间具有双重性,具有故事时间和叙述时间的差异。故事时间,是指所叙述事件发生所需要的实际时间;叙述时间,是指用于叙述事件的文本时间。
本事时间是虚构出来的艺术时间,呈现封闭性的时间特点。本文时间是故事中编导设定时间。影片《我的父亲母亲》将本是时间框定在了20世纪50年代到改革开放后,本文时间大部分被置放于20世纪50年代,少部分被安排在了20世纪90年代,整体上影片《我的父亲母亲》的时空运动过程轨迹为由90年代回溯至20世纪50年代来展现影片的主要情节和主旨。
2 影片叙事进程中的时间重构
叙事与时间的关系总是那么微妙,有人说“叙事是对神秘的、易逝的时间的凝固与保存”,也有人说“叙事把抽象的时间具体化”。在时间叙事中,叙事进程中的时间重构主要跟时序、叙事频率、时间畸变三者有着密切关联。
2.1 溯回:逆时叙述的采用
叙事学中的时序研究,主要是指电影故事中的编年时间顺序和这些事件在电影文本中排列的时间顺序之间的关系。影片《我的父亲母亲》中主要运用了逆时序运动轨迹中的闪回,采用外部闪回对故事进行安排,叙述者有意从最后讲起,对往事进行追溯,这种追叙不仅扩展了故事的时空,而且省掉了一些不必要的叙述,使结构更加紧凑。
总的来说,导演张艺谋用颇为复杂的时空交叠式结构,一改传统的时间叙述方式,以后的人——“我”,讲述父亲母亲爱情史的形式铺展开,形成一种存在于“我”意识流中的由现在与过去时态交错、回溯、重叠的立体结构式“心理时间”,以“我”的思想活动和内心感受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2.2 复刻:叙述频率的画面呈现
叙述频率,即“一个事件出现在故事中的次数与该事件出现在文本中的叙述(或提及)次数之间的关系。”在本片的叙事进程中,采用了重复叙述,几次发生、几次事件的叙述频率,使影片获得了结构上的呼应和统一。
影片中一幅幅唯美恬静的画面:招娣来回奔跑的金黄淡雅的田野,骆长余护送孩子回家的弯曲延伸的道路,教室内朗朗读书声,这些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彩色画面。尤其是六次奔跑的镜头,它们一方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进一步讲为故事情节的展开提供了外在依据。
2.3 幻化:时间畸变的发生
在电影中,导演可以通过对时间结构安排和再现形式的表现,实现物理性时间和人物心理时间的深层把握,以便来表达主题,深化内涵,而时间畸变是一切虚构叙事,尤其是电影叙事的中心环节。
影片中对于父母亲爱情故事叙事的展开、推进与高潮都是借助于时间畸变来完成的。任何叙事的开头都巧妙地遮盖了源头的缺失所造成的空白。影片的开头用画外音呈现第一人称的叙事形态,这时导演给我们一种虚记忆,让故事的开头既作为叙事的一部分身处文本之内,又作为先于故事存在而又身处故事之外,然后顺着叙述者“我”叙事的线条一步步回溯,引起无穷无尽的回退,然后跟着“我”的叙述进入影片。
影片开篇以儿子的内心独白作为画外音,加上黑白影调讲述“我”回家原因和父亲去世的现状,让人倍感凄凉。随即以开端时间为起点的叙述方式开始了对现状的演绎,紧接着运用了“混合闪回”:“我”看着当年父母亲的照片,陷入沉思,此时凄婉唯美的音调声响起,跟随“我”的讲述,画面色调由黑白转入彩色,叙述即偏离现实叙述故事层去追溯过去,进入父亲和母亲年轻时恋爱的过程,倒叙开始,画面中父亲搭乘的马车自远方奔来,这是第一次时间畸变,影片的核心叙事也借助这次时间畸变得以开展;第二次的时间畸变开始于母亲守在路边等候父亲归来后,“我”以一句“这就是父亲和母亲的故事”使声音和画面有序衔接,让观众对影像画面产生了认同感,潜意识里跟随人物的视角进行情感体验。
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我们看到了作为儿子对父母纯真爱情的情感叙述。可以看到,整个叙述过程是对过去记忆的再现,影片的时间链条不断被作者打断,,是对过去记忆的重复再现,更体现了叙事进程中的时间重构。
参考文献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叙事 篇8
一、改变行为,为撰写叙事作品准备素材
好的教育教学故事是对改变自己教育或教学实践后的一种“记录”,它必须行动在先。如果我们教师在教育的道路上还是老样子,不去细心观察、留心自己的教育,不领会新一轮课改的精髓,不刻意去转变不合时代步伐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也就会失去一个个教育故事。因此,我们要求教师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为撰写叙事作品准备素材。
改变教学行为的方式很多,可以是由以往的注重单篇课文的学习改变为注重单元系统性学习;可以是由以往的教学只注重“预设”改变为“预设”与“生成”相结合;可以是由以往的只注重教师主讲的教学改变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并重的教学;可以是由以往的统一标准答案改变为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发挥学生潜能个性……
例如,我校一位教师在教学叙事中写道:《飞夺泸定桥》中有一个词语叫“水流湍急”。按通常的做法,可以照搬词典上的解释“水流得又急又快”。但我没有这样教。我先让学生朗读体会课文中具体描写大渡河水流湍急的一段话: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红褐色的河水像瀑布一样,从上游的山峡里直泻下来,撞击在岩石上,溅起一丈多高的浪花,涛声震耳欲聋。然后让学生凭借这一情景描绘的表象展开想象,从河水的色(红褐色)、形(像瀑布)、声(震耳欲聋)、状(直泻、撞击、溅起)等具体形象中受到感染,让学生眼前出现一幅有声有色、形象生动的图画。最后再让学生思考“水流湍急”的含义。这样教学生更完善、更深刻地理解了词语的意思。
二、及时记录,体现叙事研究的原汁原味
真实性是教育教学叙事的重要特征,它强调客观描述。在改变教学行为之后,教师们会产生激动、热情、困惑、烦恼。那么,这些教学中的亮点、败笔、疑问或者创新之处就要求教师能够及时关注到,然后把自己遇到什么问题、怎样遇到问题和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整个过程认真记录和描述出来,从而使教师对平时视而不见的例行事项进行分析提炼,使教育教学活动中发生的事件不再随着记忆淡忘而成为无意义的东西。现在,老师们已养成在语文课堂教学结束后,通过批改作业、问卷、收集学生意见等方式,及时、全面收集关于教学的客观资料和主观信息,在备课本上形成每课教学后记,在单元教学形成单元教学反思,在叙事本上随时记录相关教学故事的习惯。请看教师的两则教学后记和单元小结:
一位一年级教师教学《绿色的金鱼》教学后记: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画一画金鱼,有个学生画了一条五彩斑斓的鱼,很漂亮。我当即表扬了他,他非常高兴。我想:我们平时一定要注意保护、激励儿童敢于想象和创造的积极性。
一位四年级教师第六单元教学反思:从听写的情况来看,学生能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但“缠”字学生容易少写一点,“悬”字学生容易多写一横。学生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能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件,感悟人物的品格,从而受到教育。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认识了几种叙述方法:按时间顺序叙述、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按内容的不同方面叙述、按“总-分-总”的结构叙述。这些叙述方法要指导学生在今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加以运用。
三、乐于反思,在叙事与反思中提升自我
反思在叙事研究中非常重要,经验从反思中获得。教师专业化的起点,也在于愿意反思问题,并尝试提出改善方案。为此,我们设计了“教学反思卡”,该卡主要包含“主题、事由、过程、我的思考”等项目。我们以“反思卡”为载体要求老师自己发现和梳理现实中的问题,以“半月一卡”鼓励老师们对自己曾经的做法进行细细的梳理(成功的或失败的),并客观、理智、真实地填写。此外,我们还尝试运用两种款式教育叙事体例。一种是条列式,即叙事+反思。包含以下几个基本的元素:凸显中心的标题,介绍情况的背景,紧扣主题的问题及其解决方法,立足反思的评价和分析。另一种是实录式,即叙事×反思。借鉴《论语》的写作方法,以事件展开的实际状况为核心,内容涉及背景、主题、细节、结果,要么把自己的观点很鲜明地亮在故事中,要么把自己的反思、观点包含、隐寓在故事中,让人读后引发深思。在两种体例中,老师们都能把握理性反思是重点,重点反思问题、矛盾是怎样出现的,怎样解决的,问题解决以后的效果如何,得到哪些经验和教训等。这样,叙事本身蕴涵着教师的反思,叙事又促进了反思。
四、校本教研,促进叙事研究深入开展
校本教研是凸现、强化和提升教改主体的基本途径,而教研组、备课组是实施校本教研的最基本组织形式。如今,教学叙事研究不但已经深入我们每一个教师的工作,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而且教学叙事研究已经成为学校语文学科校本研修的重要的方式和途径之一。叙事中体现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师资培训中对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影响。首先是体现在各级计划中。学校各个层面都有明确的校本研修制度与工作计划,叙事研究作为其中的重要内容被写入学校计划、教学计划、语文科组计划、语文备课组计划、教师个人教学计划中。其次,叙事反思类活动是学校校本研修活动之一。教研组以“教学叙事”为主线,以课例和案例为载体,形成了包括教学实践、叙事反思、分析和评价、重建4个环节在内的语文校本教研模式,推进了教研组、备课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五、搭建平台,加深教学叙事的鲜活性
人都有想得到别人肯定的愿望和期待。作为教师,通过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后,写出了自己真实的、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教育教学叙事,更希望能与别人交流和分享,同时得到领导和其他教师的肯定和赞扬,以获得成就感,因而更能激励他们进行再研究。为此,我们为教师们搭建了各种成果交流活动平台。如校园网“叙事论坛”、“聆听故事、共享经验”经验交流会、叙事作品大赛、汇编优秀教学叙事专辑、开设教师博客、建立教师Q群等,为教师们营造对话空间,与自己对话,与学生对话,与同事对话,与专家对话,加深教学叙事的鲜活性和深刻性,从而反思自我,认识自我,提升自我,实现自我。
责任编辑 黄日暖
我的梦想小学叙事作文300字 篇9
春姑娘穿着她那身漂亮的衣裳,迈着轻盈的脚步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沙沙沙,沙沙沙”春雨刚来报道。小草就探出头来了。它让春雨尽情地抚摸着,美丽的花儿在春雨中舞蹈,并随着春雨发出悦耳动听的沙沙声,仿佛在诉说着美丽的故事。春雨打在我的身上,我立即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清凉。
春雨又跑进稻田里玩耍,农民伯伯热烈地欢迎春雨的到来,因为有了清凉的雨水,稻谷就不会渴了,秋天又会有好收成。春雨在稻田里玩够了就又跑到绿油油的森林去玩了。她用那天然的、清凉的、甜润的雨水去滋润着快要枯萎的树木。
瞧,快要枯萎的树木几乎恢复了健康,叶子也变绿多了。树叶连连发出“沙沙”的声音,好像在给春雨致谢。雨停了,淘气的春雨妹妹回了家,一缕金黄色的阳光洒向刚披上新装的草地。阳光照耀着春雨妹妹留下的礼物——小露珠。小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晶莹透亮,这真是最美的礼物。春雨,能给万物带来无穷的生机;春雨,能给世间万物带来复苏的神奇力量;因此,我喜欢春雨。
我爱我的集体小学叙事作文 篇10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我们已经五年级了。回顾上小学四年多来的学习,我觉得学校和班级就像我的家,同学们就是我的兄弟姐妹,老师们就是我的爸爸妈妈。老师们孜孜不倦地教我们文化,我难忘刚进校时的高老师,她认真负责,就象园丁;还有数学的启蒙老师张老师,她永远是那样的和蔼可亲。我难忘教我们语文的张老师,她耐心细致,还有蔡老师、叶老师、卢老师等等,她们对待我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我难忘老师们,她们上课时很严厉,在她们的精心培养下,我们学会了很多很多。这都离不开所有老师的辛勤培育和教导。同学们都是我的好朋友好伙伴,我们一起上课,一起玩耍,一起打扫卫生,王、徐、刘等同学就像是我的姐妹一样。虽然有时同学之间会发生一点小摩擦,但大家不会斤斤计较,大家还是好朋友。在一些活动和竞赛中,我们班的同学很团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班级争取了荣誉。同学们都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我相信,在老师们的关心呵护下,终有一天我们会自由翱翔在广阔的蓝天。那时,我们再回忆起现在的美好时光,回忆起我们的学校和我们的班级。我爱我的班集体。
论《我的位置》的空间叙事 篇11
关键词:《我的位置》;空间叙事;地志空间;权力空间;文本空间
小说中的空间性具有十分重要的叙事功能,作家不仅把空间简单看成故事发生的地点,而且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利用空间来谋划小说的布局,甚至利用空间来推动整个故事的发展。“作品中的时空交叉和时空倒置的方法, 打破了传统的单一时间顺序, 展露了追求空间化效果的趋势”。(秦林芳, 1991:I) 叙事空间理论始于约瑟夫·弗兰克的论文《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批评理论的空间转向,叙事空间理论也发展了起来,与之相关的研究作品也先后被发表,近年来,国内对于空间理论的研究也成果颇丰,尤其是程锡麟的《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一文,把空间叙事理论具体运用到了具体某部作品中进行理论结合文本细读的分析,引领了国内这种将空间叙事理论来解读文本的风潮。
《我的位置》是澳大利亚土著女作家萨莉·摩根的处女作,既是第一部由土著作家创作的畅销小说,也是第一部拥有完整的评论文集的土著小说,可见其在土著文学乃至澳大利亚文学界举足轻重的作用。休梅克评论说“没有任何讨论当代土著作品的文本能忽略萨莉·摩根的影响。”小说通过她的家庭的三代人的回忆记录,向所有人,包括不了解情况的土著人后代和很多对此一无所知的白人,揭露了土著黑人令人震惊的真实过去,使之几乎成为与白人虚构的历史相对抗的另一部历史。然而,自出版以来,对于《我的位置》的研究就久经不衰,包括对文体的研究、历史学、口述历史、对立历史、澳洲白人故事里的政治干扰,以及侦探小说,研究的理论基础更是涉及广泛,包括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种族问题,身份认同等,不过很少有人从叙事空间理论来分析该部作品。基于此,本文通过对小说《我的位置》进行文本细读,选取了地志空间、权力空间和文本空间三个方面来剖析《我的位置》的空间叙事艺术。
一、《我的位置》的地志空间
地志空间是小说人物生存的地方,也是小说故事得以开展的背景,承载了所有故事的开展。《我的位置》是根据作者萨莉·摩根自己以及家人所经历的真实故事而来,故事发生的背景和地点也都是真实存在的。从全文来看,主要的故事发生地区有两个,一个是以珀斯为代表的白人聚居的城市,另一个则是在以Corunna Downs Station 为中心的土著居民生活聚居的西澳大利亚北部地区。
在以珀斯为中心的城市里,是小说开始展开的地志空间,萨莉一家人在这里生活,她在这里出生,成长,求学,遇到自己的另一半,组建家庭,可以说对于萨莉来说珀斯就是她的家乡。然而这种坚持却在她不断地探寻家族故事的过程中逐渐瓦解。她听完舅公亚瑟的故事之后,才逐渐理解小时候母亲和祖母欺骗她说是印度人的苦衷;才明白小时候在学校对于土著居民是赤裸裸的歧视;为了保护她和家人,为了能在白人至上,土著居民受到歧视的珀斯生活下去,母亲和祖母不得不牺牲自己的文化身份自己的背景和根。然而当萨莉第一次真正回到北方,见到自己的族人时,才打心眼里了解自己的背景,自己的根,才知道比起来珀斯,祖辈生活的北方才是真正的根和家园。即使从未相见过,但是萨莉第一次回去就是满满的感动,从一个人到另一个人,把萨莉介绍给更多的人,因为她也留着土著居民的血,大家对她的爱对她的热情,让她知道原来北边对待土著居民是这样的,这里没有人以因为是土著为耻,反而因为自己的背景和自豪,回到了北方才是真正的回到了家。
二、《我的位置》的权利空间
以珀斯和Corunna Downs Station为代表的两处地志空间的并置,对应的是小说所暗含的社会权力空间。权力是人和人之间的社会权力关系构成,在《我的位置》中权力属于白人和属于男人,小说中所体现的权力反应了澳洲社会的自种族主义和父权压迫。作为白人建立的澳洲社会,白人和男人是这个社会的主要统治者,因此,澳洲的土著居民则被认为是不如他们的,因此在书写澳洲历史以及身份认同的过程中他们是完全被无视的。要想在在这样的社会中生存下来,只能是抛弃自己的原背景,努力融入主流社会被被人文化同化,然后及时做到了,也会面临游离在社会的边缘。于是,格拉迪斯和黛西才决定欺骗萨莉是印度人,而不愿坦诚自己是土著居民背景;在萨莉的成长过程中,对于格拉迪斯和黛西的过往也从不提及,在萨莉的成长记忆力,自家也是很好邀请小伙伴来玩耍,即使有为数不多的几次,祖母黛西也是极力对外人避之不及。
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白人至上的权力,已经深深的影响了萨莉一家的生活,所以即使她们一家能在珀斯安全的生存下来也是在格拉迪斯和黛西惶惶不可终日的隐藏中避开世人。同样的还有作为女性所遭受的歧视。格拉迪斯和黛西在北边,男孩子可以被送去学校,可以选择离开家庭去讨生活,而女孩子则只能被送去做女仆,可以被随便决定去留;甚至成年后生下子女,自己也无权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因为这给格拉迪斯的成长打下严重烙印,早早被送去收养所,即使母亲近在眼前也无法一起生活。
三、《我的位置》的文本空间
文学空间的手段有“并置”、“重复”、“闪回”,大卫·米克尔森在《叙事中的空间结构类型》中也指出:并置的情节线索、回溯和闪回的叙事手法和反复出现的意象等都是中断和破坏时间顺序、取得叙事结构空间性的手段。从文本空间的角度来看,萨莉·摩根正是运用了这些手段,才使得全文充满张力,在简短的一本书中能讲述家族历三代,四个人的故事。
在《我的位置》里,情节主线是女主人公萨莉·摩根追溯自己小时候,在母亲和外祖母的严格保护下成长为一个完全失去自己作为澳洲土著居民认同的小女孩。后来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丰富,逐渐对母亲和外祖母产生怀疑,于是决定挖掘家族历史,直到真正发现母亲格拉迪斯,祖母黛西和舅公亚瑟的故事,重新找回自己属于土著居民的一份身份认同。在主线索之外同事小说也并置了三条分线索,即:萨莉母亲,外祖母和舅公三人成长的故事。
小说以倒叙的形式开始,从萨莉小时候开始讲起,然后到上学,离开家进去大学学习,再到结婚生子,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讲述都是以自己为第一人称的,以个人的视角去看待发生的故事,以及对家庭秘密重重疑团的不理解。然而在这个一个人讲述的过程中,闪回的穿插了母亲格拉迪斯,祖母黛西和舅公亚瑟的故事,这三人的故事分别又以三个人各自为第一人称,将故事拉回三个人各自成长的时代,又分别从这三个人的视角来重复讲述了一些萨莉小时候一知半解的事情,包括小时候萨莉父亲反复生病;在萨莉眼中非常奇怪的祖母;以及一些其他小时候发生的事情,直到三条并置的线索都呈现在读者面前时,大家才恍然大悟原来萨莉小时候经历的故事是这么回事,至此整部小说的情节才得以完全。整部小说中通过并置多人称同时讲述故事,并在这些每个人的故事中不断闪回,一而再地破坏了和中断了原来故事的时间线,从而把小说的时间线从单独的萨莉的成长寻根一代人故事延伸到了家族三代的历史,丰富了小说的情节和故事的张力。
参考文献:
[1]胡妮.托妮·莫里森小说的空间叙事研究[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2.
[2]秦林芳,编译.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3]程锡麟.论《了不起的盖茨比》的空间叙事[M].江西社会学科,2009.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叙事 篇12
一、第一人称视角叙事与虚构的真实
《红》全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这种第一人称兼人物、角色式的叙事以推动情节发展的故事参与者角色来进行多角度叙事,这不仅避免了全知全能叙事的缺陷,也避免了第一人称叙事的局限。《红》就是通过故事中不同的角色以第一人称“我”来完成整部小说的叙事,这些角色在其特定的视角上自视自审,表述自己的感知和经验,以自身对周围人事的观察来完成一次或多次的叙述,而这些繁杂的声音则构成了故事的整体意义和主题,每个声音的讲述都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这些完整的、相对较小的故事又共同构成了一个大故事。
在这部小说中,每一章的第一人称叙述者虽然并不都是人物,但他们本身都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成为内在焦点叙述。这些叙述者又兼故事角色,他们一边在参与事件过程,一边又可以离开他们所任角色的故事环境来面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因此,这些具备叙述者兼角色的双重身份使得每一个叙述者变得“透明”,因而他们的叙述在叙述接受者看来也变得可信而真实,这就达到文学作品的一个特定的效果—虚构的真实,因为间接叙述可能在心理上产生的模糊与不确定都被这直接叙述排除掉了。
书中几乎每一个故事都是角色做自己的故事,在讲自己的故事的同时又在讲别人,特别是先人和古代画师的故事。故事的最后是谢库瑞把这个故事告诉奥尔罕,希望他写下来。奥尔很难的名字就是直接影射本书的作者,他也扮演了一个画师的角色:他把每一个角色、每一景、每一幅画都以细笔和工笔描绘出来,又以织波斯地毯式的手法,把这些故事和图像——以及古代图像中的故事——针一线地将之串起来,变成一个大“拼图”。这个拼图有棱有角,高低凹凸不平,甚至角色叙事者有时可以唱双簧,譬如小说中的狗、魔鬼都会说话,但却是由咖啡馆的一个说书人带说的,这些角色皆源自名画中,经画师“解画”后再由说书人加油加醋变成角色叙述出来。而所有角色的背后叙事人当然是作者自己,他却隐藏在文字的幕后,像魔术师一样,在背后调度前台的“玩偶”,把这个叙事结构弄得破朔迷离,骗人耳目。然而书中所述的那些绘画大师似乎又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
二、多角度叙述与分身叙述
《红》的59个章节都是以第一人称有限视角叙事,但所以这些第一人称叙述者又不是同一个人或物,《红》中死尸、狗、树、金币、死亡、红等等都可以出来叙述。因此,从叙事视角来看,《红》具有复调性质,这样的叙事策略既不同于全知全能的第三人称故事叙事,又避免了第一人称叙事因受视角限制而造成的单调枯燥。而且用多个视角来观察相同的一件事,使得重复叙述相同的一件事而不会使读者觉得厌倦。”
分身叙述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悬念和疑惑。同一个人,却以两个身份出任叙述人,这样,一个人便拥有双重身份,成为两个叙述人。一个是“人们将称我为凶手”的人,他不厌其烦地叙说自己为什么要谋杀细密画家高雅先生和“姨夫”,站在他的角度看,他谋杀这两个认识有充分的合理性的。既有绘画的理由,又有宗教的理由,还有哲学的道理及现实生活的理由。另一个是“橄榄”,作为参加为苏丹秘密绘画的细密画家之一,他和“蝴蝶”“鹳鸟”等一样,对他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对苏丹的意图,对东西方绘画的实质和技法,都有哲学层面上的思考。他既有自己的见解,又有自己的弱点,因而是一个个性突出的细密画家。直到小说的最后,这两个人才合二为一,成为一个人。这种叙述方法即使悬疑小说的需要,更是人物塑造的需要。悬疑小说需要将凶手的真实身份隐藏到最后一刻;塑造人物需要将这两种互相背叛的性格组合在一起,汇于一个人身上,这个人物显示出来强烈的矛盾。
三、注重细节描写
《我的名字叫红》一书中细节的描写不仅没人让人感到繁琐,反而吸引读者去细细品去。一般读者在阅读此书的过程中往往最先关注的是情节和人物:这个开篇就躺在井底的画师死了,他是被人谋杀的,到底凶手是谁?可是读着读着就不知不觉会对书中的论画篇章的兴趣越来越浓厚,因为这些描写和论述都是那么细致、精彩而迷人。这部小说的一大特点就是绚丽,细节性的描述细腻而奇诡,对每一个细部都不厌其烦,用浓艳的笔墨勾画,铺排,渲染,在读者的眼前展现一个个耀眼的画面,让读者沉迷于那种精致而似乎要忘记故事的下一个环节,这样,读者就被作者似乎是无意而实则是精心设计的这样一个鸿篇巨制所迷醉,被这一幅绚丽而精致的大画所牵引。
四、特殊叙述主体的选择
而更超乎寻常的是《红》描述的是一个万物有灵的世界。帕慕克让非人的存在也成为叙述的主体,不仅死人、撒旦可以叙述,有生命的动物、植物也可以叙述,没有生命的物品也可以叙述,甚至连没有具体形态的色彩、死亡都也可以叙述,特别让死人也来叙述,这打破了以往现实主义的叙述传统,对此前小说叙述所规定的真实性发出挑战,拆掉了生死界线上的篱笆,既可以叙述凡人世界的情形,又可以叙述死亡世界的情形,二者融合一处,使得虚幻世界有了真实的样子。而这所有的叙述主体,它们和人类一起关注这个世界的人和事,关注这个世界的生与死、沧桑与变幻,它们的声音共同组成一曲丰富的乐曲,展现了上百年前伊斯坦布尔日常生活的原貌。有评论家曾这样评价《我的名字叫红》“就像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一般,超越原有的界线,虽然是以古典的伊斯兰文学技巧来说故事,却富涵19世纪欧洲小说处理细节的方法。帕慕克的小说技法融合东方的鱼西方的两种技艺,而且在两者之间游刃有余并具有独创性……它以完整且具有说服力手法传达情感。”
五、故事多主即的叙述技巧
作者在讲述故事时,心中都有一个潜在的叙述接受者,即叙事作品都有其特定的叙事接受者,这就对接受者必备的素质或品格提出了要求,因为叙述接受者只有和叙述者的身份与心理接近,才能真正领会叙述者发出的信息。
沉重的文化内容也可以巧借一个巧妙的故事外壳,即人们可以把它当成一部爱情小说,当成一部侦破小说也依然成立,而且丝毫不会感到任何沉重,只会觉得形式新颖,故事性强,这就是说,《我的名字叫红》允许不同的读者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来欣赏它。
可以把它当作爱情故事来看也就可以认为这部小说讲的是分别了十几年的恋人黑盒谢库瑞重逢和结合的故事。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让读者看到了这一对恋人之间的猜疑、爱恋以及各自的思维差异,而这种差异最多的表现在他们各自心理活动上,这种心理描写细致入微,纤毫毕现,使得小说具有了爱情小说的优美和动人,同时具备对人类情感的细腻描绘。也可以把他当成侦破小说,那么它就是一起谋杀案的调查和推理,讲述了两起残忍的谋杀案,凶手连续杀害了两位宫廷细密画师。作者非常聪明,也可以说是非常狡猾的是,他让凶手本人在第四章就现身,并且随着情节的发展不断出现在读者面前,诚恳地讲述自己的内心想法和真实经历。他越是如此坦诚,他的身份也就越是神秘,读者也就越想尽早得知答案。在这一点上,作为侦破小说的《红》就比一般侦破推理小说的构思显得更为精致和巧妙。
摘要:《我的名字叫红》一书的叙述艺术独树一帜。分别从第一人称视角叙事、多角度叙事、叙述主体的选择及故事多主题的叙述技巧等方面探讨《我的名字叫红》的叙事技巧。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叙事 篇13
在我家书桌的旁边,放着我的书柜。我的书柜是长方体的,使用木材做成的,它是淡黄色的,高36厘米,宽1米,分左中右三层,看上去很让人喜爱。
书柜的左层是放课外书的,有《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千零一夜》,《看图作文》,《古诗词》。。。。。。它们是我的精神粮食,如果你有很多的问题不知道,只要一翻书,就什么都知道。有了它们就能让我之古今天下事,开阔眼界,让我在知识的海洋中学到知识。
书柜的 中间层是辅导书。如果我有不会写的字,我可以去查一查字典,我就会写了。
书柜的.右层放着各种各样的体育用具,有围棋,跳棋,篮球,乒乓球 。。。。。。每当我做完作业,我就把它们拿出来,下一下围棋,跳跳绳。。。。。。疲倦早已忘记到九霄云外了。
我爱我可爱的书柜,是你给了我知识和爱。
小学语文动物叙事的类型分析 篇14
一、小学语文课本动物叙事研究现状
动物叙事作为新视角, 成为当下文学创作和批评重要的切入点。与此同时, 有关动物叙事的研究资料同样呈现出了这种趋势, 相关的研究成果不断大量涌现, 并逐渐向着更为深刻而厚重的领域延伸, 比如陈佳冀的《中国文学动物叙事的生发和建构》, 唐克龙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动物叙事研究》等等都是可圈可点的理论成果。虽然有关动物叙事的研究在学界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然而在儿童文学的动物叙事的研究, 鲜有成果。如司丽娜《动物形象的“重构”——对人教社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一文, 用数学统计的方法, 对人教版1984年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和2004年义务教育语文课本的2至8册为样本进行研究, 统计结果显示, 1984年版教科书共出现18篇涉及动物关系的课文, 2004年版教科书中共出现25篇。通过两套教科书的对比可知, 2004年版教科书中涉及动物关系的文章有所增加, 同时删减了1984年版教科书中的部分文章。”1可以看出, 较之于以前动物叙事内容的教材的数量有所增加。
蓝献青、周飞彪《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动物的课文的思考》则对小学语文课本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个案分析, 一则通过《乌鸦喝水》的故事, 告诉学生一个简单的道理, 小石头沉到水底, 占了水的位置, 水面就会升高 ;一则通过《西沙渔人》的故事, 看到西沙鱼人高超的猎杀技艺的同时, 也看到了人的残忍。通过两篇课文的分析, 认为“语文教师关心的只是一篇课文的技术性教法, 生命退出课本, 那不仅是可悲的, 而且问题是严重的。黄河远《重理趣还是重情趣——漫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一文从现实的感悟出发, 认为小学课本中的动物都是“寄寓性动物”, 在描写这类动物的活动时, 作者和读者都不轻松。他进而“呼唤语文教材中有更多的有真情、有真趣、有真味的动物形象, 我们的课堂里要少些理性说教, 多些情感共鸣。”2
从以上的论述看, 研究者们更多从社会学和教育学的观点, 谈及了小学课本中的形象问题, 如何发挥动物形象更好的教化或感化问题, 是研究者们共同言及的话题。
二、小学语文课文动物叙事的类型
本文以语文出版社小学《语文》S版教材所出现的动物形象为研究内容, 从动物叙事的角度进行切入。因此, 所选取的范围集中在小学课文与动物有关的课文上, 总体而言, 集中在三个方面。
1.“人道主义”的作品。小学课文《老人与海鸥》给我们讲述了一位老人十多年来与海鸥朝夕相伴的故事, 老人几乎把海鸥当做自己的孩子来看待。《珍珠鸟》简单记录了“我”和珍珠鸟的熟识过程, 体现出了“我”对于珍珠鸟的关怀爱护之情。同样主题的文章还有 :《父亲、树林和鸟》、《飞吧, 海鸥》、《大象保姆》。“人道主义”宣扬的是人对于动物的情感一种友好表达, 赞扬了人和动物之间非同一般的情感, 娓娓道来, 触动人心。
2.“人文主义”的作品。如上所说, 即淡化意识形态色彩, 在动物叙事中探索人的精神力量的作品。小学课文《小马过河》讲述了小马听老牛和小松鼠的建议过河的故事, 故事简单明了, 却值得大家共同思考。《九色鹿》这个故事通过九色鹿的重情重义, 调达的忘恩负义, 国王的知情达理, 揭示了人性真实的一面, 同时也把做人要讲信用这个理儿说得很清楚了。同样主题的文章还有 :《聪明的小白兔》《、神鸟》等等。“人文主义”则更强调人在动物的身上找寻到触动自己的地方, 从动物的角度出发, 看到人们自身的一些反思。
3.“生态意识”的作品。《鸟儿的侦查报告》中讲述了我所收到的一份鸟儿的侦查报告 :燕子在哭泣, 海鸥再也飞不起来了, 而最后鸟儿迷失了方向, 再也没有飞回来, 说明环境问题不容忽视。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课文用调查报告这样一个方式来引起学生们的注意, 培养小学生的环保意识。要就解决环境问题, 就要从小抓起, 灌输注重环保的思想, 从小事做起, 从细节抓起。《虫草的村落》则通过描绘了和谐美好的田野景象来唤起人们对和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向往。
通过“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和“生态意识”的标准划分, 这三类作品在小学课本中的篇目分别为8篇、32篇、4篇 ;所占比例分别为16.7%、77.1%、6.25%。由此, 动物叙事的文章在数量上比以前有所增加, 说明通过动物叙事体现人类共同的的价值取向这样的作品在课文中比比皆是。
三、小学语文课文动物叙事的价值
小学语文课本中, 关于动物叙事的佳作不少, 并在主题探询、形象塑造、艺术表现、审美效度等方面都有着深层次的探索。那么小学语文课本动物叙事的价值何在, 依然是我们亟待思考的问题。
一是知识取向。“人类是有慧眼的, 他们是地球的观察者, 现在比过去更为在行。”1知识积累是语文学习不容舍弃的重要内容, 这不仅表现语言文字的积累上, 也表现其他知识方面的学习上。比如《小猫刮胡子》, 让孩子们知道小猫的胡子在抓捕老鼠的时候有很大的作用, 这既丰富了孩子们对于身边事物的认识, 也满足了小学生这个年龄段对于实物的好奇心。《动物过冬》中, 小蚂蚁、喜鹊、青蛙以及燕子、杜鹃、黄鹂等隐性和显性关系的陈述, 呈现出冬天里不同动物的生存样态, 通过多样性使小读者了解大自然的丰富性。
二是趣味取向。休谟说 :“趣味的普遍原则是人类皆同的。”趣味也是小学语文教育共通的取向之一。儿童文学如果失掉了趣味, 一定意义上来说, 也就等于失去了读者。因此, 小学语文课本到处充满着童趣, 比如《找不到快乐的波斯猫》, 通过和燕子、蜜蜂、青蛙交谈, 感受到燕子筑巢、蜜蜂采花、青蛙捕捉昆虫的辛劳和乐趣, 故事最后没告诉我们波斯猫的快乐是什么, 这样的留白其实给了孩子们更多的自我反思和自己的思考。所以趣味应当是小学课文的重要标尺, 在趣味的基础上, 知识和价值的教育才能得以顺利和充分的展开。
三是价值取向。叶自正在《生态伦理学》一书中提到“必须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高度, 对开发自然、利用自然作出合乎人道主义的评价。”价值取向是大家所共同倡导的伦理道德、法律规范等等, 这些在小学语文课本中, 也有着一定数量的反映。比如《特殊的考试》, 动物电视台招聘主持人, 小熊和小猴都绕开了地上的果皮, 结果都没能选上。小白兔因为捡了果皮而成功应聘, 这告诉小读者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 传递着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生态伦理价值的传播也在从小的方向说, 是在阐述人和自然的关系, 大的方向说, 是在人类的思想、文化、经济、科技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做的价值铺垫。
从目前来看, 小学语文课本动物叙事的研究尚有待拓展和深入, 对于动物形象类型和价值的研究也存在十分广阔的空间。在接下来的研究中, 新旧版本、不同出版社教材之间的动物叙事的比较, 也将是小学语文动物叙事研究题中应有之义。
摘要:动物叙事是小学语文课本研究不可忽视的母题之一。对小学语文动物叙事进行研究至今仍可谓拓荒之举, 从动物叙事“人道主义”、“人文主义”和“生态意识”三个方面对小学语文课本进行分析将丰富我们对于动物题材作品的认识。通过分析, 我们认为教材的趣味取向、知识取向、价值取向是动物叙事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动物叙事,类型,价值
注释
1[1]司丽娜《动物形象的“重构”——对人教社两套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社会学分析》, 《中国教师》, 2011年第4期
2[2]黄河远《重理趣还是重情趣——漫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动物形象》, 《教学思考》, 2000年第4期
3[3][美]霍尔姆斯·洛尔斯顿《诗意地栖居于地球》, 杨通进《生态二十讲》, 天津人民出版社, 2008年1月, 第314页
【我的小学英语教学叙事】推荐阅读:
我的邻居小学英语作文05-29
我的朋友英语小学作文08-09
我的一家的小学英语作文05-18
我的假期的小学英语作文06-08
小学英语日记我的理想06-28
我的周末小学生英语作文09-05
我的寒假计划小学英语作文10-25
我的梦想小学英语作文有翻译10-09
我的一天小学英语作文带翻译05-18
描写我的寒假的小学英语作文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