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纳兰词有感

2024-07-07

读纳兰词有感(共11篇)

读纳兰词有感 篇1

读《纳兰词》有感

《纳兰词》中记述了纳兰性德短暂的人生百态。纳兰性德在他短短的31年当中,尝尽了人生的各种酸甜苦辣,不论是丧妻之痛还是追爱之苦,相守之难他都有切身的感受,而他所有的感受都体现在他的诗词里,也就是所谓的“纳兰词”。他的词以“真”来感动世人,在清朝以至整个中国词坛都享有很高的荣誉。他出身于贵族家庭,常侍在君王左右,可是,他向往的却是平淡的生活,与自己所爱的女子一起终老,可是,他的“早恋”终止于他的表妹入宫;他的爱恋结束于妻子卢氏难产而亡;他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断送在父亲阻挠、互相追寻的途中,让他遗憾辞世„„他的一生注定是荣华富贵,繁华著锦,但纳兰性德却偏偏是“虽履盛处丰,抑然不自多。于世无所芬华,若戚戚于富贵而以贫贱为可安者身在高门广厦,常有山泽鱼鸟之思”。

“自那番摧折,无衫不泪;几年恩爱,有梦何妨。最后啼鹃,频催别鸪,赢得更阑哭一场”是纳兰性德思念亡妻卢氏的悼亡之音。也正是因为纳兰性德的“重情重义,情感真切感人”使得纳兰性德在我心中的形象更加的英俊潇洒,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而纳兰性德与江南才女沈婉的爱情纠葛更是深深打动我的心。从纳兰性德留给世人的资料上可依稀看见当年那个跟随康熙皇帝南巡的的那个翩翩公子与江南第一才女初识的画面,那样的懵懂,那样的语无伦次着实不应该出现在一位已经成过两次亲的男子身上,可是,他就是出现了。“五月江南麦已稀,黄梅时节雨霏微,闲看燕子教雏飞。一水浓荫如罨画,数峰无恙又晴晖,前裙谁独上鱼矶”真是当时两人相恋的写照。与沈婉相别后回到京城,却遭到纳兰性德的父亲明珠的强烈反对,也许是明珠爱子心切,也许是瞧不起汉家子女我们不得而知。由于明珠的强烈反对纳兰性德怅然若失,在梦中也亦见到沈婉的容颜。“梦到江南伊家,博山沉水香”。纳兰性德不顾家人反对依然接沈婉进京,两人摆脱掉贵族身份,着实的当起了一对田园夫妇。后来两人由于种种原因被迫分离,两人在江南到京城的一来一往中断掉了今生的缘分。也许发妻卢氏是纳兰容若一生的难以言喻的痛,那么这一段与沈婉刻骨铭心的爱恋是纳兰容若一生的满足于一生的遗憾。这些,在纳兰容若的合集《纳兰词》中都有所表现,当然,其中与沈婉的爱情纠葛是后人根据《纳兰词》以及清朝野史、正史所推断出来的。

没有读过《纳兰词》之前,我一直以为,纳兰性德也许只是风流倜傥而已,才华横溢也可以说得上。可是自从我读过《纳兰词》后,我才明白为什么王国维给纳兰性德如此盛赞“北宋以来,一人而已”。这绝非是虚度夸张,因为纳兰性德是用自己的生命在写词,他的词,在当时社会上享有很高的赞誉成为那个时代词坛的杰出代表时人云“家家争唱《饮水集》,纳兰心事几人知”可见其影响之大。他在词坛上的地位无人能撼动,可是,这并不是他要的,他要的是那么简单,在当时却是那样的奢华,他的词中透漏着淡淡的忧伤,这种忧伤不是杜甫的“国破山河在”的感伤;也不是李白“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的浪漫忧伤,他的忧伤来自人的七情六欲,无谓国家,无谓前途,而为心境、感觉。他的词更加能打动人们的心。从另一方面来讲,因文人墨客的聚集更加促进了康乾盛世的繁荣,而纳兰容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他街角的朋友来自五湖四海,不仅仅局限于满族。虽然他的秉性有违社会主流,可是,人生在世难得活的最真、最感人,不是吗?

读《纳兰词》 篇2

他就是纳兰性德,他的故事几乎是三百年来倾倒无数后人的传奇。都说每个成功男人的背后都有一位默默支持的女人,他也不例外,让我们一起解读纳兰与他背后女人的故事。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当纳兰小的时候,同龄中的玩伴只有他的表妹适合他那文静孤单的性格。他们是少年的玩伴,也是最亲密的伙伴,他们之间既有两小无猜的天真,也有朦胧难言的情愫。

时间如白驹过隙,当表妹弹得一首好琴时,他也能写得一手好文章了。但是,表妹按旗人的规矩选成了秀女,从此,他们之间便有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便有了刻骨的无助。

思念随着时间的流逝,不但没有消逝,反而愈发强烈。终于,机会来了。他便借着国丧混进了前往皇宫超度的僧人队,也顺利地见到了那个让自己日思夜盼的人。“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环”。纳兰想要轻轻唤她,却怕被人听见,想要畅述幽怀,却只能拔下玉钗在回阑轻叩。就这样,这一见竟成了他们最后的别离。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纳兰在初恋失败和因寒疾而不能参加殿试的打击下,精神走到了崩溃的边缘。而这时,一位女子出现了,她的出现犹如寒冬腊月里的火把,驱走了纳兰心里的阴暗和寒冷。她就是纳兰的结发妻子卢氏,对于父亲的包办婚姻,他不但没有产生厌恶,而且还与卢氏一见钟情。卢氏是一位宽容大度、心思缜密、温柔体贴的大家闺秀。当纳兰还在写怀念初恋的词时,卢氏没有争风吃醋,反而悉心保存好丈夫写的手稿。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纳兰把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佳话来比喻自己与卢氏之间的幸福生活。然而,天不随人愿,卢氏在三年后也离开了他,三年短暂的快乐也许只是为了让容若日后的回忆更为沉痛悲苦,“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虽然我们能从纳兰的词中读出他的悲伤,但未曾深入过他真正的内心世界。假如我们能走入纳兰的心中,也许我们会哭泣,因为那里面充满了思念与惆怅。

雁书蝶梦皆成杳,云窗月户人声俏。

她是纳兰莫逆之交的随从,也是一位美丽的江南才女。他们一见面便有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两个人一下子便听懂了上天的隐语:他们,是属于彼此的。和以往一样,这也是一段短暂的幸福。

虽然他们成婚了,但是由于门第的限制,一直得不到家人的肯定,所以纳兰在相府之外给沈宛安排了一座幽雅的小居。纳兰想要极力维护这段感情,每天下朝给父母请安后,最后一点奢侈的时间才与沈宛相会。

沈宛看着纳兰为了这段感情奔波而日益憔悴,她暗暗下定决心,离开纳兰,虽然她也不想。纳兰又何尝舍得沈宛的离开,但是他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她笑颜渐少,眉峰常结,所以沈宛就这样离开了。花开花落,云卷云舒,当初的似真似幻,而今不在。醒来灯未灭,心事和谁说。只有旧罗裳,偷沾泪两行。他所失去的,再也不会重新有机会获得。

他们,最初的相遇,是偶然,是不经意间的回眸一瞥;

他们,最后的离别,是必然,是万物更替,斗转星移。

读《纳兰词》,好像在品尝一杯香茗,喝下后回味无穷;

读《纳兰词》,好像结交了一位挚友,陪我消磨闲遐时光;

读《纳兰词》,好像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让我在书海中渐行渐远。

(指导教师:李希军 评奖:范鑫)

读纳兰有感 篇3

谁念西风独自凉

西风,总是吹起他的思绪

西风,总是剪断他的春梦

每每念及此,我都仿佛看见纳兰独自缠绵醉倒在秋风里承受着无边的凄凉。

并吹红雨,同倚斜阳

是远去的浪漫和曾经的往事

你为什么总是放不下

春花秋叶

触绪还伤

不绝的相思

梦难留

诗残莫续

赢得更深哭一场

你青衫泪尽

万千的心事

能有何人慰

思念有凭 断魂无据

万水千山何处去

红尘自有痴情者

莫笑痴情太痴狂

问世间情为何物

直教人生死相随

你去了

往昔与思念,还有你的痴情

都化在了秋风里

我在想

如果人真的有灵魂

那么就请你的放慢你的脚步

让我与你举杯同醉

惟一醉

酒醒何处

能往何处

情归何处

念寄何处

心置何处

无人作答

点点滴滴——读《漱玉词》有感 篇4

雨后初晴,偶得李清照之杰作《漱玉词》,读后感慨系之,一幕幕的爱恨离愁,一阕阕云烟往事,千万个片断在脑海闪过。顷间心痒难耐,遂下笔,一舒心中感伤。

――题记

一、生平

《老残游记》有云: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古今第一女子就诞生在“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柳絮泉畔。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朝词人。生卒难考,推测生于1804年,卒于1151年。其诗、词、文、赋皆有成就,以词最为擅长着名。词作风格以婉约为主,用语精炼格调清新,写景抒情真切感人。惜作品大多散佚,流世之作不过数十首,皆属上乘之作,从而奠定了她在中国文学史上压倒众多须眉的崇高地位。

二、婚姻

易安出身书香世家,从小接受良好的正统教育,饱览百家经典。而后嫁与考古学家赵明诚,正值二八妙龄。夫妻二人皆博学之士,意趣相投,一见倾心,感情甚笃。由于明诚的鼓励,婚后生活美满,前期的作品大多围绕自己的婚姻生活,起居趣事。其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就写出了两人同游时美好的时光。

《易安居士事辑》里有一段文字:易安性强记,每饭罢,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页,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引而起。这是他们别有风味的闺房之乐。他们是知己也是情人。古有高山流水之作以表友谊深厚之意,也有鹣鲽情深以示夫妻相爱之深。人生得一知己而无憾。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

人说小别胜新婚。明诚与易安二人的感情浓得似墨,怎么化也化不开。婚后小别,两地相思,已经令她难以入眠了。上引之二篇,就是这段时期写的。一种风流潇洒的韵度,洋溢在笔墨之间;飞扬的文采写出旖旎的年华和炽热的情感。

三、惊变

靖康之变是易安人生的一个分水岭。

在经过元v党变、靖康之变,先是父亲被贬,家道中落,而后是金兵入侵、山河沦陷,接着是流亡建康、明诚病故。噩耗连连,瘦小的她,坚持了这么久,终于病倒了。

病间她作了《摊破浣溪沙》一词。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字里行间,又透着多少分无奈、多少分思念、多少分怨恨?那张愁容那份薄凉,又有谁看得清听得懂?从此,易安抱着一颗支离破碎的心,只身飘泊于江浙间,过着颠沛流离无依无靠的生活。

后期的作品因而产生了极大的变化。词风一转,开始关心时事政局,讽刺朝中权贵,了解百姓疾苦。她把这一切的情感都反映在词上。如“南渡衣冠少王导,北来消息憾刘昆!”又如“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坯土!”这些词句不仅抒发了个人身世的哀苦,亦道出了对时事的悲愤!

四、晚年

她的晚年是悲清孤寂的。在动荡间沉浮了多年,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伤害,然而这些还不够!因对时局的不平她差点下狱;因风芒过露而遭人妒忌,竟污蔑她在暮年改嫁!

这些这些,她都不想再说什么,再辩什么了。慢慢地,茫茫人海中消失了她孤弱的身影。是妥协?不,这不是她的风格!她渐渐懂得了人生的真谛,慢慢地淡出,淡出。在满口酸楚中,她尝到了苦中作乐的欣悦;在累累伤痕里,她看到了生命永恒的姿态。

五、感慨

易安的一生,围绕着政治时局而起起落落,跌跌宕宕,历尽了生、离、死、别、爱、恨、情、仇。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然而如果没有这样的经历,又怎能创造出辉煌?没有世事的洗炼,哪有今天的精华?

她曾说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的豪言壮语;她亦念过:“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凉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样的悲寂柔情。她,是一个女人,她,也是一位词人。她创作出千古传诵的佳作,而她的人生更是一首绝唱,流芳百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

《纳兰词》读书笔记 篇5

他不愿入朝为官,不愿过侍从生活,不愿面对宫廷争斗和那无尽的官场黑暗,每每想要抽身离去,却总是那时不时地皇恩浩荡拦住了他。也许他明白,就算没有那皇恩又如何,自己这背后的家族也断不会放任自己离去,哼,自己真是可笑呢!罢了,暂且如此吧,还有顾贞观那样的朋友在身边,也不是很惨呢。

老天似乎是看容若太可怜了,便稍稍慰藉了他一下。二十岁时娶两江总督之女卢氏为妻,卢氏的出现可以说是令容若在那无望的生活中又重新点燃了生活的希望之火。婚后夫妻二人感情日深,举案齐眉,卢氏的体贴、温婉、善解人意和那时不时的女儿情态让容若度过了一段美好时光。可天不遂人愿,婚后第三年,卢氏难产而死,这于容若而言无异于胸口插了一刀,看不见血,也没有伤,只是疼,爱妻离去的疼,也是知心人离去的疼,更有不被人理解的疼。是呵,男人,三妻四妾很正常,更何况是手握重权的满清贵族,死个妻子再娶就是,哪有容若这般一直悼念亡妻,寄情诗词不肯出来的?容若只得无奈的继续睁着双眼看着周围那些异样的眼光,在心里苦笑。

闭上双眼,全是她的影子。她手执笔杆在窗前沉思,他手握书卷在屏风后慵懒淡笑。悄然近身时她的惊慌,她忙不迭的掩藏衣袖下的红笺……

“是什么?我看看。”好笑的看着她。

“不要!没什么……”她脸红道。

微一挑眉抢过展开,他愣了。那鸳鸯小字满满的都是对他的倾诉与思念,还有对他内心那份无奈的理解与心疼。伸手揽过佳人,如誓言般在心中呢喃:得妻如此,此生无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回忆总是让容若不想睁眼,他怕了。可明日一早还要回到那宫墙之中。纵使宫中的阳光明媚如常,他也觉得是暗无天日,风起,吹落一地红笺,墨迹未干:

点滴芭蕉心欲碎,声声催忆当初。欲眠还展旧时书。鸳鸯小字,犹记手生疏。

倦眼乍低缃帙乱,重看一半模糊,幽窗冷雨一灯孤。料应情尽,还道有情无?

《纳兰词》读后感 篇6

我没有去读多少文学典故,也没有去读多少修辞特色,单是细读文字背后纳兰的一颗真心,便已足够我消化。这本书也编得极有特点,所谓“词传”,是词,也是传,是以纳兰词来传纳兰一生传奇。作者的本意多少与我相合,不为文字为性情。这也是我从众多关于纳兰的书中选择了这一本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一般的传记,总是将人物一生从呱呱坠地到盖棺定论详加叙写,一板一眼,娓娓道来,又或者加些戏剧效果以显示人物的神奇。而这本纳兰词传却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将纳兰展现在我们面前:以纳兰词为主线,展开一幕幕词中景,剖析一缕缕词中情,以细腻而又如诗如画的笔触带我们恍然入梦,入纳兰缁尘京国的繁华生活、见纳兰饮水自知的真情真性。

在词传里,我读到纳兰的超逸才华。读其词,自然想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评价:“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风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我一直认为,词不同诗,它本该是温婉的,可以不如诗那般为国为民、豪迈大气。因此我固执地认为苏辛词太过豪壮,尤其是辛词,豪而生悲,欠缺韵味。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柳永词,俗则俗矣却是真情真性。可是,词之路越行越窄,到后来,空有辞藻华丽,满目典故,少有真情。这大改变是王国维所说“汉人风气”。读纳兰词,便如在狭窄的词路中寻到一抹亮光。纳兰这清初第一词人,也是词路上继往开来之人。除填词外,纳兰还主持编纂了《通志堂经解》,更将熟读经史过程中的见闻与渌水亭诸友的传述记录整理成文,编成四卷集《渌水亭杂识》。这“杂识”包含历史、地理、天文、历算、佛学、音乐、文学、考证等诸方面知识。表现出他相当广博的学识基础和各方面的意趣爱好。

在词传里,我读到纳兰的缠绵情怀。词传中写纳兰与表妹、与妻卢氏、与妻颜氏、与才女沈宛之间的缠绵情爱。其实何必纠缠考证,考证历史过头了就变成了挖古代明星的八卦,何必如此。只看其词其情,一个:“真”字能感动读者就是好的。最忘不了的是那首《寻芳草・萧寺记梦》:

客夜怎生过。梦相伴、绮窗吟和。

薄嗔佯笑道,若不是恁凄凉,肯来么?

来去苦匆匆,准拟待、晓钟敲破。

乍偎人、一闪灯花堕,却对著琉璃火。

在词传里,我读到了纳兰容若的真情真性。在渌水亭里,纳兰容若结交布衣文人,与他们纵谈文史。顾贞观、严绳孙、姜宸英、朱彝尊等,皆是品格与才华并重之人。只为顾贞观两首金缕曲,救吴季子生离宁古塔的事更是其真情真性的流露。这个性情中人,只道自己是缁尘京国一狂生,只慨叹“然诺重,君须记”。

纳兰词读后感 篇7

我的容若,如此至情至性的男子,却饱受情爱之痛。

年少爱恋深情如许,却如同泡沫般易碎,成婚后与妻琴瑟和鸣,奈何佳人早逝,卢氏因产后受寒而亡。而后结识江南女子沈宛抚慰了他满是哀愁的心,然而却因满汉不能通婚,沈宛在身怀有孕的时候被迫离开,久居江南。所爱之人一个接一个离他而去,无能为力的痛失去挚爱的痛,如何不让他痛不欲生。

我的容若,如此显赫无比的男子,短暂的一生却是郁郁而终。

生于金鸣鼎赫之家,为父乃权倾朝野的明珠丞相,而他又身居一品的带刀侍卫,深受康熙喜爱,如此天生富贵极尽荣耀的贵公子,如此身世,却依然没能带给容若片刻的快乐与幸福,他自喻天上雪花,不是人间富贵花,如此不着一点人间烟火气的公子,连着眉宇间都带着丝丝忧愁。世人把他喻为寒梅,傲立雪中,遗世独立,独自散发着暗暗的清香,让人不禁为之黯然伤魂。

我的容若,如此绝才潋滟的男子,却早早离世,享年三十一。

英年早逝,是遗憾还是解脱,我们不得而知。他曾在诗中这样说道,“我是人间惆怅客,知君何事泪纵横。”身为文官却被康熙当武官用,心有所爱却无法相守,看似风花雪月炫耀四射,心却敏感自省,是以,他总是逃不过寂寞,寂寞是容若最终的定命。

纳兰词传读后感 篇8

“春风鬓,少年心……梦百转,离别轻,蓦然回首,才被思念惊醒”。一曲《山水又一程》,毫无预兆地将我的思绪,带回到三百多年前,想起了那个连名字都极美的纳兰容若。他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美到极致。我猜想该是一个怎样的男子?显赫高贵的身世,他有;怀抱珠玉的才气,他也有。乃至于说五百年来,如果非要评选出一位完美的贵公子形象,我觉得他都可以当仁不让了。

诗经中曾写道:“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君子当是来于世,却不被世俗所侵,但千年之前的人们怎么会预料到,千年后,有一位出生在冬季大雪纷飞之时的少年,仿佛自那传世的诗篇中走出来的一般。

顺治十二年甲午,农历腊月十二日,纳兰容若,自此,风容尽现,带着他与生俱来的绝世才华,仿佛天际翩然而落的一片新雪,带着清新的气息,缓缓地、缓缓地坠入尘世间。看落花满阶,看烟雨江南,看塞外荒烟,夜深千帐灯,看尽天下风尘。

但纳兰的一生仅有31年,在这短短的31年之中,他家世显赫,他仕途亨通,他名满天下,他有爱慕他的妻妾,心意相通的朋友,对历朝历代怀才不遇最终郁郁而逝的`无数人来说,他已是万分的幸运,他如上苍的宠儿,来到这人间,体验一番人世沧桑。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吧,上苍终究不舍得让他离开太久,只不过匆匆三十年,就将他召回,留下一些隐隐约约的传说,在风中耳说者,述说他缠绵悱恻的爱情与相濡以沫的友情,还有他内心不为人知的痛苦――不是人间富贵花,却奈何生在富贵家!一生至少该有一次,为了某个人而忘了自己,不求有结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经拥有,甚至不求你爱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

纳兰词以小令见长,在古代,“诗”与“词”的待遇,是大不相同的。

诗,向来被看成是文人立言的正途,而词则被看作小道,向来被正统人士看不起,但好的词却不约而同地透着股清峻,更不乏雄浑之作,纳兰容若正是在这“被正统文人看不起”的词上,大放光华。

纳兰是以“清朝第一词人”的称号扬名的。后人对他颇多推崇,有赞其为“国初第一词手”的,也有赞他“纳兰小令,丰神炯绝”的,而最多的,还是说其“《饮水词》哀感清艳,得南唐二主之遗”。

这本《纳兰容若词传》收录的纳兰词,是对他一生情感的真实写照,书中所附原文、笺注、典评,从多个角度将词作的主题思想、创作背景,词人境况以及词作的意境、感情全面地展示出来。同时,与词情词境相契合的人物画像、山水景物以及情景图等,通过多种视觉要素的结合,达到“词中有画,画中有词”的艺术境界。

轻轻翻开这本书,透过婉丽俊秀、明净清婉、感人肺腑的小令长调,仿佛能看到那个拥有着绝世才华、出众容貌、高洁品行的人立在那里,散发着一股遗世独立、浪漫凄苦的气息,华美至极,多情至极,深沉至极,孤独至极。一个才华横溢、欲报效国家而早早离世的翩翩公子,都尘封在这本《纳兰容若词传》里。

容若流传至今的349首词,在咪咕阅读里能读出他的清丽哀婉,仿佛能挑动人心最深处的那根弦,颤动不已。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王国维有评――

浅论纳兰性德的悼亡词 篇9

清代着名词人纳兰性德的一生都具有传奇色彩,他的词作广为流传,特别是悼亡词,新颖而凄婉。他原有的洒脱与豪迈都随着妻子的亡故而慢慢消逝了,最终形成了他哀婉凄美的词风,也打破了传统悼亡之作的模式,独树一帜的开创了纳兰氏悼亡词。

一.纳兰悼亡词打破了传统悼亡模式

悼亡之作是我国古典诗歌中的一个特殊文学题材,严格意义上讲它归属于爱情题材。《说文》中说:“悼,俱也。陈楚谓惧曰悼,从心急声。”《方言》有云:“悼,伤也。秦谓之悼。”《广雅释洁》上说:“悼,哀也。”从以上三部书的解释来看,悼亡应该是对死者的哀痛伤怀之意。直到西晋潘岳首先以悼亡为题作“悼亡诗”三首,抒发对亡妻的思念与词人自身的感伤,悼亡这一主题就变为思念亡妻的专利。

以悼亡谓题材的作品最早要追溯到诗经中的《邶风·绿衣》,这是一首睹物思人的悼亡诗。通过对亡妻亲手缝制的绿衣的描写流露出对妻子的无限怀念,此诗对后世影响颇深,从而也揭开了悼亡诗的创作的序幕。

其后潘岳的悼亡诗是最早用悼亡作为题目的诗歌,通过对妻子生前所用过的物品的描写抒发了他对妻子的悼念之情。此后,沈约等人也有悼亡之作流传于世。

自唐宋以后,悼亡主题日益增多,其中最着名的是元稹的《遣悲怀三首》。从“故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洁洒拔金钗”到“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都充满了对亡妻的歉意与悔恨之情。作者最后言志:“惟将终衣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此诗是用真情抒写,含泪的唱,是悼亡题材中的名篇佳作。此后的李商隐,梅尧臣,陆游等也都有悼亡之作。

悼亡之作出现于词中最早应见于南唐后主李煜的《谢新恩》。词作的题材多是抒发女怨男痴之情的作品,到了李煜这里他将悼亡带入词中,悼亡之作一直以诗的形式流传于世,后主将其扩大,对悼亡题材的发展极为有利。但有些悼亡之作似乎表达的不是完全的“情”而是有一种“理”在其中。所谓“理”是指理性、伦理。伦理有很多种定义,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夫妻之间的伦理道德,伦理是关于人性、人伦关系及结构等问题的基本原则的概括。伦理与道德是有着显着区别的两个概念,伦理范畴侧重于反映人伦关系以及维持人伦关系所必须遵循的规则;道德范畴侧重于反映道德活动或道德活动主体自身行为的所遵循的规则。伦理是客观法,是他律的,道德是主观法,是自律的。我国自古就提倡伦理道德,夫妻之间、父子之间都必须遵守伦理道德。这从某种意义上讲人与人之间就多了一种理而少了一份情。我国的悼亡之作中就有所体现,无论是“惟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还是“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有一些夫妻之理在其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理性。夫妻之间存在太多的理性就会显得疏远缺少夫妻间起码的感情。苏轼的父亲苏洵对儿子有这样的叮咛:“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这说明之前的悼亡之作多少有赞妻贤惠之嫌,爱情成分相对较少。

到北宋时期苏轼《江城子》的问世证明了这一点: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早已家喻户晓,成为千古绝唱,作者一字一泪的诉说着他对妻子的思念,真挚幽怨,感天动地。另外,贺铸的《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曦,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更是柔肠百结,令人落泪。

这两首悼亡词堪称古代悼亡篇章的双璧。苏轼在语言上运用白描的手法抒胸臆、诉悲怀,真挚朴素、沉痛感人。通过“记梦”这种形式表达他对妻子深深的思念,漂泊在外,雪泥红爪,凭借梦幻回忆与妻子曾经的种种美好情景。回想着当年与妻子的种种亲昵但现在却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而贺铸的《半死桐》大量运用比喻来表达对妻子的思念,“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词人以连理树的半死和双栖鸟的失伴来象征自己的丧偶,通过一件生活小事引出夫妻间的对话,写出了妻子的勤劳与贤惠,写出了伉俪之爱的温馨,更反映出了词人与妻子患难与共、甘苦同尝的深厚感情,“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就表现出了妻子纯朴的形象,全词戛然而止,有声彻天、有泪彻泉,把这哀婉凄绝的一幕深深楔入读者的心中。

继苏轼、贺铸之后,悼亡词的创作虽未间断,但由于情感和前提的限制创作并不广泛。直至清代纳兰性德的出现。他被誉为是北宋以来中国第一词人,王国维的 <<人间词话>>对他的文学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赞美,纳兰也是创作悼亡词数量最多的一位词人。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因避太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人,是大学士明珠的长子,康熙朝进士。纳兰善骑射,喜读书,好结交名士,因家庭关系他一生结交无数满汉名士。徐乾学为纳兰撰写的墓志铭中说:“君所交游皆一时携异于世所称落落难合者,若无锡严绳孙、顾贞观、秦松龄、秀水朱彝尊,慈溪姜宸英尤所契厚,吴江吴兆骞久徙绝塞,君闻其才,力赎而还之。坎坷失职之士走京师,生馆死殡,于赀财无所计惜,以故君之丧,哭之者皆出涕,为挽辞者数十百人,有生平未识面者。”足见他性情之豪放侠义,对于朋友尚能如此更何况是妻子。

容若的悼亡之作不仅在数量上无人可比,在质量上亦有所提升。在对悼亡词的开拓上李煜与苏轼做了很大的贡献,给悼亡之作赋予了更深的意义。他们与纳兰都有“以诗为词”的倾向,纳兰更在其七古中明白的指出词与诗一样都是以比兴为依托,而悼亡词的创作对他们这种主张或倾向应有其积极意义。他的这种主张在他的词作上表现得极为突出,悼亡之作更是符合这种词风,其中偶有佳作。陈维崧评价他:“《饮水词》哀感顽厌,得南唐二主之遗。”

纳兰一生创作词四百余首,最引人注目的应是其悼亡词的数量。有四十二首,几乎占了词集的十分之一。因而推论其对纳兰的词风必有影响,纳兰的悼亡之作是由“爱情”层面出发的,这是与其他悼亡之作最大的不同。他的一首首悼亡之作细腻而绵长,苏轼达观,纳兰深情这也是他与苏轼词的不同之处。

二、纳兰词风形成的原因

(一)词人性格使然

纳兰性德一生多愁善感,具有非常典型的纯真、敏感、多情、忧郁的诗人气质。从友人对他的评价和其作品中都可以得到验证。他“至性固结,无事不真”,“性近悲凉”。就纳兰而言,他生性孤傲,淡泊名利不愿受社会种种森严礼法的束缚,但又无力反抗。他曾刻有一方印,印文为“自恨多情”这浓缩了他对自己感情世界的评价。

清代学者王国维最为推崇李后主与纳兰,称后主为“不失其赤子之心”,称容若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容若继承了后主“哀感顽艳”的词风,将多感慨少修饰、大胆自然的情趣等很好的融入了作品,形成了纳兰自己的特色。纳兰词比李煜词所表达的信念更坚定、更纯洁,不管身在何处总拂不去对爱人刻骨铭心的思念,尤其是在妻子卢氏去世之后,词人的悼亡之作始终不止,哀吟之唱绵绵不绝,以其纤美柔善之品质而使其词表现出异常的矜持与承受。

(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纳兰性德的父亲是纳兰明珠,官至宰相,是太子太傅。纳兰生于这样的繁华世家之中,17岁入国子监读书,18岁中举人,22岁中进士,任侍卫之职,可以说其仕途之路非常平坦。

容若十分喜爱汉文化,而且涉猎广博。思想上儒、道、佛并存,尤其是儒家思想在他心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他有儒家“兼济天下”的胸襟与豪情,渴望能建功立业。但现实却与理想大相径庭,从22岁到31岁去世,这一期间他一直过着随帝出巡的鞍马生活。这种生活对渴望建功立业的容若来说无疑是难以忍受的。纳兰的“忧患”并非是物质上的穷困,而是精神上的苦闷与折磨。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的矛盾以及这种矛盾所带来的壮志难酬的郁闷和痛苦,使纳兰心境灰黯,无以自遣。在《拟古四十首》中就有“予生未三十,忧愁居其半。心事如落花,春风吹已断”的表白。

纳兰于康熙十二年(1673年)与两广总督兵部尚书都察院右督御史卢兴祖之女卢氏成婚,纳兰20岁,卢氏18岁。他们婚后的生活恩爱异常,有《浣溪沙》为证:

十八年来堕世间,吹花嚼蕊弄冰弦。多情情寄阿谁边?

紫玉衩斜灯影背,红棉粉冷枕函边。相看好处却无言。

他眼中的妻子是如柳枝般吹花嚼蕊的仙子。此时的容若是潇洒豪放的,他意气风发,当花侧帽,词风清新自然。其词以活泼灵巧取胜,如“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发心只风翘,待将低笑,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减字木兰花》)将少女欲语含羞的娇态写的淋漓尽致,一副少女含羞图尽现读者眼前。然妻子突因产后受风而离世,对容若的打击非常大。他们虽成婚才三年,但容若早已把妻子看作是朋友、知己。当他从明争暗斗的官场回到家中之时只有妻子一人是他倾诉的对象。在郁郁不得志和妻子突然离世的双重打击下使纳兰的心境更为悲凉,两种情感的揉合令他郁闷之气难以排遣。然而,当妻子离世后,他内心的苦闷与彷徨全部凝结,让他心力交瘁,再也无力负荷生活带给他的重压,失去唯一支撑点后他写出了“知己一人谁是?已矣”《荷叶杯》的感叹。词人对妻子不死的爱和妻子已逝的现实,构成生与死,情感与现实的矛盾。他渴望与妻子“一生一世一双人”但现实却是“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到处可见的“泪”“愁”“悔”“冷”“哭”让世人看到了一个因失去妻子而悲痛欲绝的男人。纳兰后悔没有珍惜“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种种,而今只能让妻子“独伴梨花影”。他的《蝶恋花》最能表达他此时的心境: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夕如环,夕夕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此词写的柔肠百结,容若用心去观照天上的明月,去怜惜明月的憾恨,“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这种超越生死的爱让天地为之动容。

这样一个转折让词人心境巨变,从仕途、婚姻两得意的春风少年到“有发未全僧”、“断肠声里忆平生”的“人间惆怅客”,他开始觉得“人间无味”,感慨自己“自是天上痴情种,不是人间富贵花”。

纳兰去世后,其好友顾贞观在《祭文》中说:“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所欲随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是造物之有靳乎?”正是这样造就了词人对理想幻灭的情怀,因此创作出《蝶恋花》《金缕曲》《青衫湿遍》等感人至深、脍炙人口的悼亡之作。

三、容若悼亡词意象与典故的高度结合最令纳兰痛苦的莫过于爱情这个永恒的话题。因此爱情成为他诗词创作的一大源泉,能抚平他内心的创伤、给他以温馨的便是那爱情港湾。

爱妻的早逝深深的影响了他的词风,原本就多愁善感的他更加的凄凉哀婉,到了无词不泪的地步。纳兰词中最着心力的便是爱情词,悼亡之作尤甚。他的词中最具特色最令人动容的便是他为亡妻所作的四十余首悼亡之词。容若通过“月”“梦”“风”“雨”“愁”“泪”“蝶”“凄凉”等意象的运用来表达他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情。空阶夜雨,葬花天气、剩风残月、唱罢秋坟等都寄托了容若对爱妻无尽的哀思,情真意切。他的一首《蝶恋花》:

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

无那尘缘容易绝。燕子依然,软踏帘钩说。唱罢秋坟愁未歇,春丛认取双栖蝶。

词中出现了一系列凄凉的意象,如“辛苦”“怜”“坟”“愁”等。上阙从月写起,“辛苦最怜天上月。一昔如环,昔昔都成玦”词人怜天上的明月,怜它昔昔不得团圆。“月”的意象所引起的感觉除了视觉的印象外,还有触觉的印象,给人一种惨白悲凉的感觉,再配上“辛苦”这个感觉意象营造出一种凄婉的意境,隐含着词人心中的愁苦。这辛苦并不属于月亮而是词人情感的痛苦,因为欢乐的时光太短暂了,就如同这难圆的明月。词人心境如此,看到的明月自然也拢着一层忧伤的面纱。下面“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再次出现“月”这个意象,并又做了进一步强调,“冰雪”表现出的是寒冷,而词人又说“热”这触觉意象表达了如果月能长圆容若甘为冰雪为心爱的人融化。这真挚的誓言大概只有“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诗十九首·上邪》)可与之媲美。但,一个“若”字又表明现实是难遂人愿的。下阙中“燕子”是词人最常用的动物意象,“燕子依然”表达了容若对往昔生活的眷恋,“唱罢秋坟愁未歇”,“秋”“坟”“愁”三个意象的组合展现祭奠场景倍感凄凉。“蝶”这个意象也是常用的悼亡意象,容若希望能随妻子生死相随,共化蝴蝶。全词感情真挚,字字肺腑意境全出,寄托了容若对妻子无尽的相思。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同样也是催人泪下之作: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我自中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待结个、他生知已。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愁”是全词的中心意象,纳兰悼亡词常见的意象均有所体现,如“恨”“雨”“花”“梦”“夜”“月”“泪”“寒”,又有“纸灰”这个绕人心弦的哀伤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连接使词人的思绪凄咽辗转,又加上李杨的爱情这一典故,情感一泻无余。开篇的“此恨何时已”便给人一种绵绵的愁思,“恨”无处寄托,偏又下起了恼人的细雨,“葬花天气”更拢着无尽的伤感。当初读《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一段,被作者如此新奇的想象力深深震撼,不知曹公从何处想来。如今读容若的悼亡词才知谁是“葬花”的创造者。“葬花天气”“一宵冷雨葬名花”让人真是不忍卒读,没有悲字但处处透着悲凉。容若在妻子去世的第三年便觉“人间无味”,他所生活的环境还“不及夜台尘土隔”,“夜台”即坟墓,坟墓反而成了埋葬愁苦的地方,词人此时的心境便可想而知了。在典故的使用上纳兰似乎很喜欢用李杨传奇的爱情故事抒发自己对爱妻的思念。他的悼亡词中多次出现“钗钿”等意象,如“亲持钿合梦中来,信天上人间非幻”、“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钗钿约,竟抛弃”、“信得羽衣传钿合,悔教罗袜葬倾城,人间空唱雨淋铃”、“茫茫碧落,天上人间情一诺”等等都是“钗钿”这一意象和“李杨爱情”典故的结合,容若一方面被这位帝王的惊天动地的爱情所感动另一方面又对自己的亡妻怀有无尽的相思。他希望自己与妻子如白乐天《长恨歌》中两人最后“天上人间会相见”,但现实却是“钗钿约,竟抛弃”。梦幻中也是妻子来与他相会,吟唱“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孰料“好梦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下阙中“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倚写得”深情异常。“重泉”指黄泉、阴司;双鱼即书信。词人道黄泉之下若可通书信便可以了解妻子苦乐与否,可曾寂寞。夜里还是辗转不眠,思念亡妻。结尾处又一次“清泪尽,纸灰起”,这是一种深深的绝望,思绪百转,柔肠寸断,其情真挚,其境悲凉。

纳兰其他悼亡词亦真挚凄婉,如“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借“逝水”“冷雨”“葬花”“柳绵”等意象加以诠释,更增加了哀婉的调子。将词人对亡妻的哀思通过词句准确的表达出来。顾贞观对纳兰的评价极为贴切:“容若词一种凄婉处,令人不忍卒读。”

纳兰的悼亡词如杜鹃啼血,令人不忍卒读。“此情已自成追忆,零落鸳鸯”,其中“鸳鸯”这一意象是古人作悼亡词常用的意象,如贺铸的“梧桐半死清霜後,头白鸳鸯失伴飞”。容若词中的“零落鸳鸯”与贺铸的“头白鸳鸯失伴飞”同出一辙,都是将“鸳鸯”这一原本象征相守一生的意象写成不能与爱人共度白首的象征。

在纳兰的悼亡词中也引用了很多经典的爱情故事,如《沁园春·梦冷蘅芜》:

梦冷蘅芜,却望姗姗,是耶非耶。怅兰膏渍粉,尚留犀合;金泥蹙绣,空掩蝉纱。影弱难持,缘深暂隔,只当离愁滞海涯。归来也,趁星前月底,魂在梨花。

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但无端摧折,恶经风浪;不如零落,判委尘沙。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今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

此词详细地描写了亡妻房中的什物,香粉,妆盒,绣帐,绣鞋,以及妻子当年与自己读书时撒娇的情景。纳兰性德原封不动地保留了卢氏的一切遗物。并引用了汉武帝和李夫人的传奇这一典故。“蘅芜”便是当日汉武帝梦李夫人后在衣枕上留下的数月不歇的余香。容若又用一“冷”字点明空间的凄冷,恍惚间,感觉爱妻的魂魄仿佛归来。其中又出现梨花这个常用意象,“魂在梨花”隐含“冷”字。他用武帝与李夫人的爱情故事加上“冷”这一意象表达了对妻子深深的怀念。下阙整体说明妻子在他心中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改变的。无论是“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萼绿华”还是“今已矣,便帐中重见,那似伊家”都点明妻子是谁也不能取代的。

“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是词人与亡妻在生活中的一个片段,从词的角度看已经属于相当细腻的刻画了。另外,在其《浣溪沙》中也提到了“泼茶”事件,“被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中的“赌书泼茶”引用李清照《金石序后序》。词人又记录了他与妻子之间的“寻常”事,可见容若对妻子的感情之深。对这件事的描写在《金缕曲·生怕房尊满》一首中也曾提到,“忆絮语,纵横茗碗”仍引用李赵“泼茶”事件。

同一事件在三首悼亡词中都有体现,这不是偶然现象,这是纳兰怀念卢氏而刻骨铭心的典型场景,这其中的深意和对和对纳兰的触动旁人难以体会。

纳兰非常善于将典故和意象高度的结合在一起,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凄冷悲婉的意象与凄美的爱情故事我们看到了词人对亡妻真挚的爱,词人以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祭奠亡妻,使悼亡词散发出悲凉的艺术魅力,用心书写,用灵魂吟唱。一个个意象仿佛是凄美的花园,祭奠与凭吊那永逝的爱情、理想、青春和生命,亦向人们昭示了纳兰心灵的高贵。

四、纳兰悼亡词的变化过程

卢氏亡于康熙十六年暮春,面对爱妻的离世纳兰几乎绝望了,他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在妻子去世半月后便写出了《青衫湿遍》:

青衫湿遍,凭伊慰我,忍便相忘。半月前头扶病,剪刀声、犹在银釭。忆生来、小胆怯空房。到而今、独伴梨花影,冷冥冥、尽意凄凉。愿指魂兮识路,教寻梦也回廊。

咫尺玉钩斜路,一般消受,蔓草残阳。判把长眠滴醒,和清泪、搅入椒浆。怕幽泉、还为我神伤。道书生薄命宜将息,再休耽、怨粉愁香。料得重圆密誓,难尽寸裂柔肠。

妻子去世半个月便可以写出如此悲伤心痛的悼亡之作,可见妻子对容若是非常重要的,对他的打击非常大,他既希望妻子能够重生又怕爱妻还会为他伤神(怕幽泉、还为我神伤)。正是他对妻子深深的爱,才会有后人所叹“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犹多”。词人想到半月前与妻子诀别时的情景痛彻心肺,丧妻之痛让他几近疯狂。这时的作品语气哽咽,如泣如诉。这种巨大的打击刚刚来临,词人还不能马上接受妻子已逝的现实,他在《南乡子·为亡妇写照》中说:

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一片伤心画不成。

别语忒分明,午夜鹣鹣梦早醒。卿自早醒侬自梦,更更。泣尽风檐夜雨铃。

此时,容若的悲伤是不加节制的,源源不断的涌出,夹杂着追悔和不知所措。

在妻子去世的这一年中,纳兰又陆续写了一系列悼亡之作。《鹊桥仙·七夕》《琵琶仙·碧海年年》都可能是此时的作品。纳兰对妻子的思念一触即发,与妻子相关的物什,昔日的嬉戏场所等等都成为他伤心的源头。这一时期比较着名的悼亡之作是《沁园春》:

丁巳重阳前三日,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阑曲处,同倚斜阳。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遗容在,只灵飙一转,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欲结绸缪,翻惊摇落,减尽荀衣昨日香。真无奈,倩声声邻笛,谱出回肠。

此时作者只有二十三岁,却有了“料短发,朝来定有霜”之叹,直抒胸臆的表达了对妻子的爱与思念,让人感动,亦让人心碎。卢氏不仅是纳兰的妻子更是他的知己,词人在《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中以李清照、赵明诚夫妇之典喻自己与卢氏,“被酒莫惊春梦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由此可见二人婚姻生活的幸福。正因这样,才有“鸾胶纵续琵琶,问可及当年绿萼华”(《沁园春》)那种超出男女爱情之上的精神深处的息息相通,所以卢氏一旦离纳兰而去,这种幸福是无法代替的。

纳兰悼亡词的最高成就要数这组《摊破浣溪沙》: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

欲语心情梦已阑,镜中依约见春山。方悔从前真草草,等闲看。

环佩只应归月下,钿钗何意寄人间。多少滴残红蜡泪,几时干?

这组词缠绵悱恻,措辞工丽,毫无保留的将自己对妻子的爱全部抒发出来。

如果说早期纳兰悼亡词的创作较多是因为特定而具体的一景一物的触动引发的,词人的悲伤对读者而言仍是生活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伤和思念越来越少的借助实景实物,越来越多的走向内在,逐渐的郁结在他心灵深处。纳兰清楚的知道自己“情在不能醒”,和“一生憔悴”的必然命运,他虽不愿接受但又无力改变,“料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从古至今的诗词里很少见到对生命否定的如此彻底的绝望之语。

到纳兰后期,他的悼亡之作已没有了先前激切凄厉的语气,变得异乎寻常的平淡和沉静。如《少年游》:

算来好景只如斯,惟许有情知。寻常风月,等闲谈笑,称意即相宜。

十年青鸟音尘断,往事不胜思。一钩残照,半帘飞絮,总是恼人时。

词人的心经过绝望之后复归于平静。和前期作品相比,这些作品出语平淡而实际上非常沉痛,无一字言“悲”,而悲就在言外,无比深广。早期悼亡之作里他写道“卿自早醒侬自梦”,此时,他言“十一年前梦一场”,也许他对自己不久于人世早有预感。

从康熙十六年到康熙二十四年这八年中,漫长的哀伤和思念一点一滴的耗尽了他的生命,当生命完结他的悲歌才戛然而止。从凄切哀苦走向绝望寂灭,最后复归于平静,便是容若悼亡词所含思想情感的发展历程。纳兰的悼亡词虽然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始终太过凄苦,思想太过消极,这可以说是由他的性格与外在因素决定的。

纳兰一生,失意多于得意,泪水多于欢笑。况周颐云:“纳兰容若为国初第一词人,……其所位词,纯任性灵,纤尘不染。”他始终以悲眼观物,把对人生的失望、遗憾和哀伤都融合于词内,形成了最终的哀婉凄艳的词风。他的悼亡之作最好的体现了这种词风,为后人留下了太多真情与绝唱。他的悼亡词如“清水芙蓉”般在清初词坛芳香四溢,广为流传,至今仍令后人广为吟唱。

纳兰性德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 篇10

清代纳兰性德

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几翻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

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

译文

天高气爽的秋季,彩云最容易被风吹散开去,燕子听到满腹心事之人的长叹,也会感到怜惜,几次离合总是没有来由,让人感到时而忧愁,时而温馨。

归雁飞来的时候。霜期已经到来,可以托大雁把书信带给那远行的人吗?还是不要想以前的那些事了,暂且倚着绣枕看那西下的落日吧。

注释

虞美人:词牌名,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

僝僽(chán zhòu):烦恼、愁苦。

“归鸿”二句:香笺(jiān):指散发有香气的信笺。红蕤(ruí):红蕤枕。传说中的仙枕,此处代指绣花枕。欹(qī):斜着。

赏析

这首词是从闺中人的角度写的,写她想思的愁情难耐,写她痛苦矛盾的心理。

上片写二人总是轻易地分离,且没有任何缘由。“彩云易向秋空散,燕子怜长叹”,是说彩云易散,好景难留。独居深闺盼人归的女子满腹心事,想起欢聚时的温馨和离别时的不舍,她不免一会儿欢喜,一会儿忧愁正满腹心事,却又见北燕南去,直惹来声声长叹,连燕子都觉得自己可怜:“几番离合总无因,赢得一回僝僽一回亲”,虽然每次的离合没有什么原因,但每次却都带来一次伤感,相逢时又更加亲近。

下片首二句写他又一次爽约,连书信都没有寄来。“归鸿旧约霜前至,可寄香笺字”,句中还可以读出些许怨恨,是说当初分别的时候。虽然曾定好霜期之前就会归来,但在回来之前。应该寄封书信来一解自己的相思之苦啊。 “不如前事不思量。且枕红蕤欹侧看斜阳”两句是女子的自我安慰之语,看似自我解脱,实透露着无奈和伤感。这是整首词最妙之处,女子愁罢叹罢,忽而觉得自己的情绪有些莫名其妙,于是自我安慰、自我开解一番,索性侧身看那夕阳去。这般极富生活化的场景真实得仿佛就在我们每个人身边,妙趣冲淡了愁苦,感伤中又带着几分难察的俏皮。词的婉转味道因而又平添了几分,这比起说来说去只有“思念”二字的诗词更容易贴近人心。

全词明白如话,短短两片词,闺中女子相思甚苦、愁情难耐的矛盾心理跃然纸上。而这一番小女子的细腻心思、扭捏姿态却出于一个男人笔下,让人不得不感叹纳兰容若的情愫之敏感、体物之细微。

创作背景

读纳兰词有感 篇11

《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是纳兰性德悼亡词中的代表作。其悼亡词有四十首之多,皆血泪交溢,语痴入骨。此词尤称绝唱。词从空阶滴雨,仲夏葬花写来,引起伤春之感和悼亡之思;又以夜台幽远,音讯不通,以至来生难期,感情层层递进,最后万念俱灰。此生已矣,来世为期?全词虚实相间,实景与虚拟,所见与所思,糅合为一,历历往事与冥冥玄想密合无间。纳兰词“哀感顽艳”、“令人不能卒读”,于此可见一斑。

词起得突兀:“此恨何时已?”此乃化用李之仪《卜算子》词“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成句,劈头一个反问,道出词人心中对卢氏之死深切绵长、无穷无尽的哀思。作者既恨新婚三年竟成永诀,欢乐不终而哀思无限;又恨人天悬隔,相见无由,值此亡妇忌日,这种愁恨更有增无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天气”三句,更渲染出悼亡的环境氛围。“滴空阶”二句,化用温庭筠《更漏子》下阕词意,温词曰:“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能清晰听到夜雨停歇之后,残雨滴空阶之声的人,一定有着郁闷难排的心事,温飞卿是为离情所苦,纳兰容若则为丧妻之痛,死别之伤痛自然远过于生离,故其凄苦更甚。卢氏死于农历五月三十日,此时已是夏天,争奇斗艳的百花已大都凋谢,故称“葬花天气”。此处有两措辞当注意:其一明属夏夜,却称“寒更”,此非自然天气所致,乃寂寞凄凉之心境感受使然;其二是词人不谓“落花”,而称“葬花”,“葬”与“落”平仄相同自非韵律所限。人死方谓“葬”,用“葬”字则更切合卢氏之死,如春花一样美艳的`娇妻,却如落花一样“零落成泥碾作尘”。如今之“葬花天气”,妻死整整三年,仿佛大梦一场,但果真是梦也早该醒了。“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一片埋愁地”二句承上句来,人间无味,倒不如一g黄土,与人世隔开,虽觉冷清,却能将愁埋葬。夜台,即墓穴。埋愁地,亦指墓地。卢氏葬于玉河皂荚屯祖茔。“钗钿约,竟抛弃”二句,再从自身痛苦生发,谓你因觉人间无味而撒手归去,却不顾我俩当年白头到老的誓言,竟使我一人痛苦地生活在人间。古时夫妇常以钗钿作为定情之物,表示对爱情的忠诚。钗为古代妇女的首饰之一,乃双股笄,钿,即金花,为珠宝镶嵌的首饰,亦由两片合成。上片写词人对亡妇的深切怀念。

下片开头,词人期望能了解卢氏亡故以后的情况。这当然是以人死后精神不死,还有一个幽冥的阴间世界为前提的。此亦时代局限使然,也未尝不是词人的精诚所至,自然无可厚非。“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与谁相依?”“重泉”,即黄泉,九泉,俗称阴间。双鱼,指书信。古乐府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之诗,后世故以双鲤鱼指书信。倘能与九泉之下的亡妻通信,一定得问问她,这几年生活是苦是乐,他和谁人伴。此乃由生前之恩爱联想所及。词人在另两首题为《沁园春》的悼亡词中也说:“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雕栏曲处,同倚斜阳。”又曰:“最忆相看,娇讹道字,手剪银灯自泼茶。”由生前恩爱,而关心爱人死后的生活,钟爱之情,可谓深入骨髓。词人终夜辗转反侧,难以成眠。欲以重理湘琴消遣,又不忍听这琴声,因为这是亡妻的遗物,睹物思人,只会起到“举杯消愁”“抽刀断水”的作用,而于事无补。湘弦,原指湘妃之琴。顾贞观有和性德《采桑子》云:“分明抹丽开时候,琴静东厢,……孤负新凉,淡月疏棂梦一场。”由此可以看出卢氏在日,夫妇常在东厢理琴。理琴,即弹琴。捎信既难达,弹琴又不忍,词人只好盼望来生仍能与她结为知己。据叶舒崇所撰卢氏墓志,性德于其妻死后,“悼亡之吟不少,知己之恨尤多。”词人不仅把卢氏当作亲人,也当成挚友,在封建婚姻制度下,这是极难得的。词人欲“结个他生知己”的愿望,仍怕不能实现:“还怕两人俱薄命,再缘悭、剩月零风里。”词人甚至担心两人依旧薄命,来生的夫妻仍不能长久。缘悭,指缘份少;剩月零风,好景不长之意。读词至此,不能不使人潸然泪下。新婚三年,便生死睽隔,已足以使人痛断肝肠,而期望来生也不可得,这个现实不是太残酷了吗?在封建制度下,婚姻不以爱情为基础,故很少美满的,难得一两对恩爱夫妻,也往往被天灾人祸所拆散。许多痴情男女,只得以死殉情,以期能鬼魂相依。词人期望来生再结知己,已是进了一步。但又自知无望,故结尾“清泪尽,纸灰起”二句,格外凄绝。

上一篇:鸭溪电厂领导深入班组检查指导标准化建设工作下一篇:《悲伤童话》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