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哲思有感

2024-05-08

读哲思有感(共13篇)

读哲思有感 篇1

读《哲思》有感

每个人都是闪耀着光芒的星星,不要让别人使自己变得暗淡无光。

――题记

我们这一生一直都在被一些整齐划一的要求胁迫着说一样的话,走着一样的路,直到没有思考,把自己所有的特点变得平淡无奇。想想,那还不如直面利刃,让自己一直有着个性特点。

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因为学校没有提前请到专业的英语老师,就让原先教语文数学的老师自学,然后教学生,所以那个班的英语一直有着浓重的乡土英语味儿。只有一个女孩儿非要读的和老师不一样,老师让她改正,他还委屈的为自己辩解,说自己的读音才是正宗的读音。因此,她被老师们贴上了“不知错不改”和“自高自大”等一系列标签。直到她从英国留学回来,在同学聚会上才知道,因为英语老师教的读音有误,很多人在与他人英语交流的时候都遇到了尴尬。此时,这个女孩儿才惊觉,原来让自己摆脱平庸的是因为当初的坚持。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就开始害怕自己和别人不一样,怕自己变成大家眼中的异类,因为他人的一句话我们开始尽力的改变自己,当他人指出我们的个性时,心魔总会让自己不知不觉的后退,我们生怕别人讨厌自己。可就算我们做得特别完美,活得人畜无害也会有人在你的身后指指点点。所以,我们自认为完美便够了,相信自己是一颗闪耀着光辉的星星,那便是最好的`了。如果自己因旁人而变得平庸,只能说自己太失败了,因为别人的指点就像黑洞,让你填不满的,无论你改变多少,哪怕你“泯然众人”,也会被他人指指点点!

没有人会为你的平庸买单,到时你能靠的只有你自己,而且自己为什么要因为他人的评头论足而变得平庸无比?人如果要为了表演失去了原来的自己的特点,那就生活的平淡无奇了。

不因旁人,变得平庸。

只做自己,绽放光彩!

读哲思有感 篇2

我国明代不仅造园活动有较大的发展, 造园理论也有许多值得我们今天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特别是计成所著, 并于崇帧七年 (1634年) 刊版印行的《园冶》 (1) 一书, 可以说是我国第一本园林艺术理论的专著。

计成, 字无否, 江苏苏州吴江县人, 生于明万历十年 (公元1582年) 。他不仅能以画意造园, 而且能诗善画, 他主持建造了三处当时著名的园林———常州吴玄的东帝园、仪征汪士衡的嘉园和扬州郑元勋的影园。

《园冶》共三卷, 第一卷卷首冠以《兴造论》和《园说》, 是全书的纲领和立论所在, 即造园的思想和原则。《兴造论》突出强调“因、借、体、宜”原则的重要性, 《园说》阐明园林用地、景物设计与审美情趣。后有相地、立基、屋宇、装折、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借景十篇。在十篇的论述中, 相地、立基、铺地、掇山、选石、借景篇是专门论述造园艺术的理论, 也是全书的精华所在。特别是相地、掇山、借景更是该书精华的精华, 而屋宇、装折、窗、墙垣则着重建筑艺术的具体论述。

《园冶》一书的精髓, 可归纳为“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两句话, 这两句话的精神贯穿于全书。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说明造园所要达到的意境和艺术效果。如何将“幽”、“雅”、“闲”的意境营造出一种“天然之趣”, 是园林设计者的技巧和修养的体现。以建筑、山水、花木为要素,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取山水画作为造园的蓝图, 经过艺术剪裁, 以达到虽经人工创造, 又不露斧凿的痕迹。

例如在园林中叠山, 就“最忌居中, 更宜散漫”。亭子是园林中不可少的建筑, 但“安亭有式, 基立无凭”。建造在什么地方, 如何建造, 要依周围的环境来决定, 使之与周围的景色相协调, 使环境显得更丰富自然。例如在厅堂前置山, “耸起高高三峰, 排列于前”, 那就是败笔。长廊是游览的路线, “宜曲宜长则胜”, 要“随形而弯, 依势而曲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楼阁必须建在厅堂之后, 可“立半山半水之间”, “下望上是楼, 山半拟为平屋, 更上一层, 可穷千里目也”。

造园不是单纯地摹仿自然, 再现原物, 而是要求创作者真实地反映自然, 又高于自然, 尽可能做到使远近、高低、大小互相制约, 达到有机地统一, 要体现出大地的多姿。园林有的似山林, 有的似水乡, 有的庭院深深, 有的野味横溢, 各具特色。如苏州拙政园, 经过造园家的巧妙布置, 这一带原来的一片洼地便形成了池水迂回环抱、似断似续, 崖壑花木屋宇相互掩映、清澈幽曲的园林景色, 真可谓“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佳作。“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是《园冶》一书中最为精辟的论断, 亦是我国传统的造园原则和手段。“因”是讲园内, 即如何利用园址的条件加以改造加工。《园冶》说:“因者, 随基势高下, 体形之端正, 碍木删桠, 泉流石注, 互相借资;宜亭斯亭, 宜榭斯谢, 小妨偏径, 顿置婉转, 斯谓‘精而合宜’者也。”

而“借”则是指园内外的联系。《园冶》特别强调“借景”“为园林之最者”。“借者, 园虽别内外, 得景则无拘远近”, 它的原则是“极目所至, 俗则屏之, 嘉则收之”, 方法是布置适当的眺望点, 使视线越出园垣, 使园之景尽收眼底。如遇晴山耸翠的秀丽景色, 古寺凌空的胜景, 绿油油的田野之趣, 都可通过借景的手法收入园中, 为我所用。这样, 造园者巧妙地因势布局, 随机因借, 就能做到得体合宜。

计成所阐述的造园理论与具体经验, 不仅对研究古典园林非常重要, 而且对于今天的环境景观规划设计实践也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在卷一《兴造论》里, 开篇作者就提出:“世之兴造, 专主鸠匠, 独不闻三分匠、七分主人之谚乎?”强调了“主人” (即相当于今天的建筑规划设计师) 的重要性。其后又说:“半间一广, 自然雅称, 斯所谓‘主人之七分’也。第园筑之主, 犹须什九, 而用匠什一, 何也?园林巧於因借, 精在体宜, 愈非匠作可为, 亦非主人所能自主者;需求得人, 当要节用。”更是强调了主持造园规划设计人的重要性。

让我们来剖析一下计成做规划设计的过程。

计成说:“相地, 立基。”首先对项目要进行定位, 对基地各要素进行分析。具体阐述了规划设计的原则、设计的依据及设计的理念。

园基可分为山林地、城市地、村庄地、郊野地、傍宅地、江湖地等。计成说园地只有山林地区为最好, “园地惟山林最胜, 有高有凹, 有曲有深, 有峻而悬, 有平而坦, 自成天然之趣, 不烦人事之工”。但也各有偏好———“古之乐田园者, 居于畎亩之中;今耽丘壑者, 选村庄之胜”, 且不同的园基有不同的情趣———“宅傍与后有隙地可葺园, 不第便于乐闲, 斯谓护宅之佳境也”, “江干湖畔, 深柳疏芦之际, 略成小筑, 足征大观也”。

“相地”是从卜邻、究源、察地等几个方面考虑。卜邻就是选择园地时, 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 包括地理位置、地貌条件、林木植被及周围的构筑物等多种因素。主要考虑“因借”的因素。“倘嵌他人之胜, 有一线相通, 非为间绝, 借景偏宜;若对邻氏之花, 才几分消息;可以招呼, 收春无尽”。

究源, 指探究水的源头———“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究源头, 疏源之去由, 察水之来历”。水也宜合理利用, “临溪越地, 虚阁堪支;夹巷借天, 浮廊可度”, 且“架桥通隔水, 别馆堪图”, 隔水接以桥梁可以另建馆舍, 从而形成很好的对景关系。

察地亦包括植被。“多年树木, 碍筑檐垣;让一步可以立根, 斫数桠不妨封顶。斯谓雕栋飞楹构易, 荫槐挺玉成难”。

作者最后强调“相地”的原则要因地制宜, “相地合宜, 构园得体”。

先相地, 后立基。先要布置厅、堂、阁、室等屋宇的位置, 然后因地制宜, 考虑“宜亭斯亭, 宜榭斯榭”, 再后“开土堆山, 沿池驳岸”, 间杂植物配置。植物配置不但讲究“栽培得致”, 随季候的不同有所变化, “曲曲一湾柳月”“遥遥十里荷风”“编篱种菊”“锄岭栽梅”“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桃李不言”, 而且强调了植被随季节变化的重要功用性, “一派涵秋, 重阴结夏”。

对于局部小地形的构筑, 作者提倡“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才能达到“适兴平芜眺远, 壮观乔岳瞻遥”的境界。

立基的顺序, 要按重要性。接待客人的地方, “厅堂”先定, 必须正中, 光线要好。“古者之堂, 自半已前, 虚之为堂。堂者, 当也。谓当正向阳之屋, 以取堂堂高显之义”。

然后可以布置“室”等起居用所。一般“书房”也比较重要, 应优先选择位置。要满足幽静、优雅、敞亮等要求, 要能激发灵感。“书房之基, 立於园林者, 无拘内外, 择偏僻处, 随便通园, 令游人莫知有此”。

沿这些重要建筑布置游“廊”, 设计观景路线及视点。“廊基未立, 地局先留, 或余屋之前后, 渐通林许。蹑山腰, 落水面, 任高低曲折, 自然断续蜿蜒, 园林中不可少斯一断境界”。

考虑路线时要依据景点位置, 景点位置要考虑视点及观景路线, 并互动调整。“寻幽移竹, 对景莳花”, “高阜可培, 低方宜挖”, “围墙隐约于萝间, 架屋蜿蜒于木末。山楼凭远, 纵目皆然;竹坞寻幽, 醉心既是”。

游廊、亭、榭、花径构成了游园的路线与节点。“花间隐榭, 水际安亭”, 这是造园中构成风致的要素, “斯园林而得致者”。但“亭安有式, 基立无凭”, 选地立基并无准则, “惟榭只隐花间, 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 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 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 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 非歌濯足”。说到游廊, 或蟠山腰, 或穷水际, 通花渡壑, 蜿蜒无尽, “斯寤园之‘篆云也’”。

厅、堂、书房等建筑应考虑窗的位置, 确定对景。“桃李不言, 似通津信;池塘倒影, 拟入鲛宫”, “疏水若为无尽, 断处通桥;开林须酌有因, 按时架屋。房廊蜒蜿, 楼阁崔巍, 动‘江流天地外’之情, 合‘山色有无中’之句”。

同时设计园林构图布局, 这两者相辅相成。在构图中, 作者始终强调造园要追求画的意境。“园说”篇中提道:“窗牖无拘, 随宜合用;栏杆信画, 因境而成。”在“村庄地”中作者描绘:“桃李成蹊, 楼台入画。”在“掇山”中作者又重申:“深意画图, 余情丘壑。”从而最终达到“景到随机”,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景观专项设计是对于规划内容进行深化的阶段, 与施工紧密结合, 如屋宇的做法 (包括门楼、厅、堂、斋、室、书房、亭、台、楼、阁、榭、轩、卷、广、廊等) 、花径做法 (乱石路、鹅子地、冰裂地、诸砖地等, 还包括具体的很多花样) 、装折做法 (栏杆、屏门、仰尘、风窗等装饰物件) 、门窗、墙垣、掇山、叠石等。还有一些诸如匾额、对联、题词等由文人游园时有感而发完成, 如红楼梦大观园题词等。

规划设计的过程, 最有价值的有两方面内容, 一方面是为什么要这么做, 一方面是怎么做。规划设计与施工紧密结合。作者以中国古典诗画为底蕴, 以实践为基础, 取诗的意境作为治园依据, 为后世的园林设计建造提供了理论框架及可供模仿的范本。

摘要:《园冶》集中体现了中国园林的传统造园思想, 影响远及海外。本文旨在对其造园精髓思想加以提炼, 力图变换一种视角, 用现代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将其加以剖析、引申, 希望有益于我国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的发展。

关键词:《园冶》,精髓,园林,规划设计

参考文献

[1]园冶注释.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8年5月第2版.

[2][美]诺曼K.布思.风景园林设计要素.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9年7月第1版.

读“书法”杂志有感 篇3

倘若领导同志或所谓名人的字,写得的确卓越,够得上法书,我不但不反对这么办,而且双手拥护这么办。但恕我率直,有的写得却实在并不出众,甚至是毫无足观,而刊物却偏要借重,这就很值得商榷了。因为你办的是“书法”杂志,而不是任何其他别的什么东西。我相信,有些领导同志由于工作关系是题过一些字,但却未必就自视为书法家。他们未必就那么不谦虚。我们也不要迷信名人都能写得一手好字,他们可以因其那些方面的成就而有“名”,却未必然在这些方面有其“实”。在“彼”为权威,在“此”就可能并不出众。这就象鲁迅说的,决不要相信,无论什么人一到某种地位,就都能成为“通人”。孔子不是还要以七岁的项橐为师吗?就是因为孔老夫子这位大圣人、大权威,不得不在小孩子项橐的智慧面前甘拜下风。当然,编者难免有其苦衷在,不能完全责备他们。因为如果他们真正敢于有点标新立异,独辟蹊径,而并不这么办,那么被人扣上“脱离政治”、“不为社会主义服务”之类的帽子,还是很不好受的。这曾经是风气使然。但时至今日,还很浓厚地存在这么一种风气,就未免令人有点不解了。

我不懂外国文,不知道外国的书籍或杂志是否也都这么办。那么我就查一查中国的古书吧。手头正好有一部《全唐诗》,这就只好请教它了。也是打开一看,果然首先映入眼中的正是太宗、高宗以及历代后妃之作,然后才是各家诗人之作,包括我们的伟大诗人李、杜在内。我这才有点“解”了。虽然不是“于今尤烈”,却的确也是“古已有之”。我们不免也承接了这么一点“流风余韵”。《全唐诗》是通政使曹寅奉命主持编辑的,这么做可以理解。可是,难道我们今人不应该比他“解放”一点吗?

读哲思有感 篇4

宋朝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诗写道:“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梅雪争春,究竟哪个美?其实是无法加以评论的。纷纷扬扬、自天而降的雪是那样洁白无瑕,“凌寒独自开”的梅却给人以淡雅的清香,它们以各自的特长共同装点了冬季的大自然。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相得益彰,各显千秋,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有人以自己的长处自诩,而对别人的短处加以嘲笑,结果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长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却不可以骄傲;短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克服的,却不可有意掩饰。我们的学习也如此,同学之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猴子和大象都想吃到河对岸树上的果子。猴子苦于无法过河,大象则苦于无法摘果。双方协商后想出了个办法:大象驮猴子过河,过河后,猴子上树摘果。结果它们都吃到了果子。这就是彼此取长补短、密切合作所取得的效益。丹麦天文学者第谷有出色的观察能力,他花了很长时间观测行星的位置,遗憾的是他不擅长理论研究,结果得出了许多错误的结论。后来,第谷请了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做助手,开普勒观察技术不如第谷,但很有理论研究才华。结果开普勒在第谷精密观察的基础上,通过自己深刻的理论研究,终于发明了行星运动的三定律。显然,离开了开普勒,第谷的观察材料或许派不上用场;离开了第谷,开普勒也不会有这样伟大的发现。正是这两位学者结合在一起,互相取长补短,才在天文学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猴子和大象的结合吃到了树上的果子,两位学者的结合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梅和雪的结合构成了冬令美景。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只有善于取人之长补已之短,才能使我们不断进步,并取得更大的成绩。

读《小马过河》有感

http:///1031/ 作文频道 2005-5-27 9:06:48

小马要过河,不知深浅,问牛大伯,牛大伯说水浅,能趟过去。可在一旁的松鼠告诉它,水很深,不能过。小马没了主意,它的妈妈让它多想想,试一试。于是小马按着妈妈的话终于过了河。

由此,我不禁联想到“实践”这两个字。相传古代英国把西红柿只作为观察植物,谁也不敢试着吃一吃,认为有巨毒。终于有位画家鼓起勇气吃了一个西红柿,他没有

被毒死,反而第一个尝到了西红柿那甘甜的滋味。我想,谁都怕死,而那位画家为了真理的验证,勇于实践,为人类的食物中增添了一样新的食物。他吃的那个西红柿一定比我们吃的任何一个都甜。而实践不是盲目的,它必须要靠理论的指导。实践也不应是被别人所左右的,要靠自己的头脑和勇气。正如那匹小马,如果它一味听信牛大伯的话就会马上下河,如果它一味听信松鼠的话就永远过不了河。它只有借鉴前二者的话并根据自己的实际进行判断,才能顺利并且成功地渡过河。所以说,实践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实践是人类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有时候实践是要经过上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败才能达到目的的。我们伟大的党在中国最黑暗的时候没有向帝国主义屈服,没有被民族资本工业所诱惑而毅然地走上了社会主义这条很少有人走过的道路,靠着自己的实践,经过一步步的摸索与奋斗,终于建立了新中国。当今又在分析了当前形势与本国特点的前提下,没有被外来思潮所干扰与困惑,毅然走上了改革开放这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实践之路。我相信,靠不断的实践必能取得成功。

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篇5

曾经夜夜憧憬的大学梦如今已经实现。但在大学里,并没有当初想象中的那份欣喜,我们开始迷茫,开始颓废,开始堕落。因为我们不知道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大学究竟和高中除了知识更难,学校更大,老师学历更高以外还有什么区别?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

大学是我们从学校踏入社会的跳板,社会上的招聘单位是用人才的地方而非培养人才的地方。在踏入社会之前,我们就要把自己的能力提升到最高,这时,能力的提升有多方面的,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科技创新的能力,社会需要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于是使很多人想到了兼职,既赚钱又锻炼能力。然而为打工而打工,最终可能一无所获。首先在打工之前,明白自己的身份是学生而不是打工者,如果做大量的兼职工作而荒废学业那就成了兼职学生,那上大学和不上大学没什么区别了。另外,做兼职工作的目的是锻炼自己的能力而不是赚钱,有所选择地做兼职才有用。既然大学以提升能力为主,那我们在学习时就应该重点学习系统分析的能力,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记住更多的学术观点,否则,大学生活就只是在更大的高中校园里学习而已。大学学子被称为国家的栋梁,社会改革的先锋,民族振兴的希望不仅仅是他们的知识有多渊博,文化水平有多高,而是他们能够对某问题深入分析,究其本质,并采取相应的解决办法。

对于每个大学生来说,走出校门以后面对的不只是一份工作,而是整个纷繁复杂的社会。如果说社会上的机遇是鱼,那我们在大学里的过程就是在织网,虽然网鱼可能只用一个网眼,但在捕鱼之前,我们不能确定这只鱼究竟会被哪个网眼捕到。图书馆确实是一个不错的“织网胜地”,这里虽不是天文地理,样样都全,但这里的书足够我们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受益匪浅了。所以,上大学一定要把图书馆这一资源利用好。尽可能地多读书,读好书。大学还有两个普遍的现象:考研,谈恋爱。

随着就业压力逐年增大,对人才要求愈来愈高,这使很多本科生决定考研,于是掀起了一股“考研风”。不得不承认,有一部分人通过考研,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得到了更好的工作,但也有一些人虽然考上了研,却成了“烟酒生”,毕业后仍然找不到工作,薪水甚至不如本科生,专科生,还有一些人成了“考研专业户”实在可悲可叹!所以在考研的时候,应仔细度量自身的情况,坚定考研的决心,再去考研,切不可盲目跟风,那样最终受伤害,受损失的只能是自己。大学的课余时间很多,一但无事可干就容易寂寞空虚,于是很多人想利用爱情来填补心灵的这份空虚。但爱情并非是寂寞的产物,因为寂寞去恋爱,那样得到的除了伤痕累累的心以外,再没有什么了。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面对爱情,我们能做到只有等待,并做好爱情以外的事情。或许我们已经有了这样一份爱情,此时,我们就要好好经营这份爱,协调好它与学业,朋友之间的关系,因为大学因丰富多彩而更有意义!

读哲思有感 篇6

每次去学校对面的工薪超市时,总习惯在进门口的书摊上逗留片刻。买几本5元3本的杂志或者10元一本的名人著作。在多人的介绍下那次我买下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只是为自己麻木的大学生活而买。

曾多次自问自己读大学究竟是为什么,干什么要读大学,又加上高考失败后更加不明自己为何要读大学,迫于家人,亲朋好友的相劝最终还是选了一所专科院校就读,但自己却一直不明为何要读,读了三年之后能干什么,我的未来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别人不读大学照样活的有滋有味。况且我从小的梦想专业最终还是与我檫肩而过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多有技术含量的字眼,别人眼里是多好的一个专业呀!但对我而言,心里的那种无耐,却无人可说,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说不上有多讨厌这个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对它没感觉。

大学生活中的迷茫,麻木,在读了这本书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我相信这本书已足以让懦弱者勇敢,让脆弱者坚强。让迷茫者找到出口,让徘徊者告别弯路。

以前一直不明白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不读大学以后照样可以像读了大学的同学那样做事做人呀!原来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看法而已。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在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他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读大学为的就是不断培养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

在大学期间,必须先读大师,从大师身上不断索取有价值的东西;必须与图书馆为舞,吸取这个知识的海洋;同时也要“读同学”,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迈,从不同的同学身上学不同的知识。读大学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读这三大类。以前一直低着头,在同学、老师、父母、亲朋好友面前,只为自己读的是专科,大部分同学读的是本科,只为他们对我本科的期望到头来只是一个专科,最终连在自己都低下了头,只为就读的专业,一个不适合女孩子读的专业。“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看过这章后一切都明白了,我没有必要为自己读的是专科院校而自卑,没有必要位专业去后悔,我只是我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认为我代表了我的学校或我的专业。如果我行,别人只会肯定我一个人,不会说我的学校不行,如果我不行,别人只会对我一个人摇头,不会一棍子将我专业的人全部打死。所以我没必要为自己学校为自己专业而心灰意冷。

学一行,爱一行,自己先前不爱的,学了之后要爱上,使以后不从事它,至少在我学习它的这段时间里要用心去学。把自己不爱的事做好了就成功了。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虎喜就十八个大学生比较迷茫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了众多大学生有感,在这些当中,对我目前而言,就“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两个章节有太多读《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有感

每次去学校对面的工薪超市时,总习惯在进门口的书摊上逗留片刻。买几本5元3本的杂志或者10元一本的名人著作。在多人的介绍下那次我买下了覃彪喜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只是为自己麻木的大学生活而买。

曾多次自问自己读大学究竟是为什么,干什么要读大学,又加上高考失败后更加不明自己为何要读大学,迫于家人,亲朋好友的相劝最终还是选了一所专科院校就读,但自己却一直不明为何要读,读了三年之后能干什么,我的未来生活到底是怎样的,别人不读大学照样活的有滋有味。况且我从小的梦想专业最终还是与我檫肩而过了,“电气自动化专业”多有技术含量的字眼,别人眼里是多好的一个专业呀!但对我而言,心里的那种无耐,却无人可说,一种说不出的感觉,说不上有多讨厌这个专业,但可以肯定的是绝对对它没感觉。

大学生活中的迷茫,麻木,在读了这本书后一切都烟消云散了。我相信这本书已足以让懦弱者勇敢,让脆弱者坚强。让迷茫者找到出口,让徘徊者告别弯路。

以前一直不明白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究竟有什么区别,我不读大学以后照样可以像读了大学的同学那样做事做人呀!原来只是我一厢情愿的看法而已。一个真正的大学生在面对一个问题的时候不会在单纯从简单记忆或者机械模仿的角度来考虑,他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来分析,解决问题。在这种时候,被动的记忆能力已经上升为了主动的分析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而这种能力正好是一个合格大学生最本质的特征。读大学为的就是不断培养这种系统分析的能力。大学生和非大学生最主要的区别绝对不在于掌握了一门专业技能。

在大学期间,必须先读大师,从大师身上不断索取有价值的东西;必须与图书馆为舞,吸取这个知识的海洋;同时也要“读同学”,不断扩大自己的人迈,从不同的同学身上学不同的知识。读大学的目的不外乎就是读这三大类。

以前一直低着头,在同学、老师、父母、亲朋好友面前,只为自己读的是专科,大部分同学读的是本科,只为他们对我本科的期望到头来只是一个专科,最终连在自己都低下了头,只为就读的专业,一个不适合女孩子读的专业。“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看过这章后一切都明白了,我没有必要为自己读的是专科院校而自卑,没有必要位专业去后悔,我只是我自己!没有哪个用人单位认为我代表了我的学校或我的专业。如果我行,别人只会肯定我一个人,不会说我的学校不行,如果我不行,别人只会对我一个人摇头,不会一棍子将我专业的人全部打死。所以我没必要为自己学校为自己专业而心灰意冷。

学一行,爱一行,自己先前不爱的,学了之后要爱上,使以后不从事它,至少在我学习它的这段时间里要用心去学。把自己不爱的事做好了就成功了。《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覃虎喜就十八个大学生比较迷茫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给了众多大学生有感,在这些当中,对我目前而言,就“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两个章节有太多的感慨。我绝对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在以后的生活中,它还会给我更多的借鉴。

对有理由相信这本书,在以后的生活中,它还会给我更多的借鉴。

长沙民政电子学院

自动

读《让步有度》有感 篇7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这是对中国未来的呼吁, 对教育回归正源的较量与挑战, 是中国教育走出死胡同的启程, 是教育思想、教育方式、教育思路改革的嘹亮号角。对孩子让步太多, 孩子就想当然地疯长, 周围的一切让学生感到烦:父母喋喋不休地讲中国传统的孝道;每天起早贪黑“两点一线”的上学放学……除了学习以外, 孩子都可以自由自在地、无拘无束地在家庭的温室里疯长, 他们是家中的宝。老师也怕“烦”。为了迎合家长爱孩子的情结, 教师就没完没了地要求, 用作业抑制孩子自以为是的、想当然的自由, 用关爱的方式、书本知识掌握的程度、学习成绩的好坏把学生关在像笼子一样的学校里。这样, 在家庭和学校的温室里, 学生感受不到童年的快乐与无忧, 触摸不到大自然的气息, 嗅不到泥土的芬芳, 感觉不到世界的精彩与无穷, 感受到的是学习的无奈。现实确实是这样, 学生在教师、家长不知疲倦的说教中成长为一只只井底之蛙。他们迷失了前进的方向, 不敢越雷池半步, 墨守成规的思想在一代人的心中落地生根并开出繁茂花儿。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说出了教师心中无奈的话, 震撼了父母的心坎, 喊出了社会发展的必然。怕孩子出现任何差错, 各级教育部门对教育、对教师加上了一条条堂而皇之的要求, 束缚了教师童心未泯的天质。有的家长管不了孩子, 想把育人树人的任务双倍加在教师头上, 然而又不忍心让孩子吃苦受累, 对孩子多有包庇、溺爱, 形成“5<2” (学生在校5天的教育成果, 不如周末两天的娇生惯养) 的教育怪圈。教师“传道”的宗旨处在两难境地中, 何谈培育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呢?对孩子让步, 既捆绑了教师的手脚, 更束缚了年轻一代梦想的翅膀。捆绑了我们的手脚是小事, 但是它困住了我们教育孩子快乐成长的思想;捆绑了我们的手脚, 就是捆绑了孩子, 捆绑了未来, 让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们故步自封、邯郸学步找不到回家的路。我们是否想过, 我们是不是走得太远了。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可以为学生设想和创造时代;我们不能选择学生, 但我们能选择教育方法。马卡连柯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 教师没有权利不惩罚, 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 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坏教师用一种方法教40个学生, 好教师用40种方法教一个学生。”有权利、有义务, 就必须用爱的方式方法教育孩子, 给他们一个完整的教育。精彩人生从小开始, 何必让步?“玉不琢, 不成器。”把孩子当宝, 何必用这种方式?经历磨难也是人生宝贵的财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

“请别再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让步。”青少年需要磨炼, 他们惧怕那黑黑的穿越未来的隧道, 总是渴望有一双援助的手将他们一路护送;家长怕孩子吃苦受累, 把孩子的“生命通道”修得特别宽畅, 就连进医院生孩子都要求医院做剖腹产, 没有经历产道狭小的空间, 没有经历艰难的挣扎;教师怕学生做不出“标准答案”, 怕学生的答案与自己的要求相差太远, 居然把答案一字不差地抄给学生!这样下去, 将来的社会上, 怎能有独立、创新、慎独的人呢?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必先苦其心志, 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 行拂乱其所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不要太多迁就, 不要太多让步, 给他们受伤的机会、受惩罚的机会、锻炼的机会, 给他们磨炼的空间。这样, 他们才会在未来的社会上凭借自己的智慧、自己的力量占据一席之地, 用坚强的臂膀托起未来中国绚丽的朝阳。

读鲁迅《立论》有感 篇8

人是有智慧的高等灵长类动物。人不会像动物那样对周围环境和发生的大小事件只是被动接受。人有思维,会思考,对客观事物或问题,或多或少总是有自己的看法。而且,人有语言,有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的能力,还有通过语言与同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欲望。当人类不停进化,社会不断进步,以至发明了文字之后,人们也开始使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思考了。人类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具备了立论的条件,需要和能力。

然而,中国人是最怕表态,最怕站队,最怕“立论”的。

赵高指鹿为马,就是典型的逼人立论的手段。到底是鹿是马,只要是视力正常,智力健全,具备基本常识的人,都不难得出答案。但关键在于,这绝不仅仅是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要向一个拥有野心和势力的残暴强权者表明自己的政治态度,选择站队的重大抉择。正所谓“顺我者昌,逆我者亡”。顺从强权,固然能保全性命与前程,但实在是有违良心;遵从良心,反对强权,就必须要有牺牲性命的觉悟。而不表态立论的人,若不是自身拥有足够的地位和实力能加以牵制,或是让人忌惮到无法逼迫的明泽保身之辈,就只能是被视为墙头草加以消灭以防后患的炮灰了。

上下五千年,无数血泪铸就的历史告诉了我们:一旦“立论”,就意味着将自身乃至整个家族的身家性命都押在了赌桌上,买定离手,不可更改了。押对了,飞黄腾达;押错了,血本无归;两边押注,立场不坚定,左右不讨好,犹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两边都不押,难以独立生存。所以说,立论,难!

鲁迅《立论》中老师讲的故事更有生活气息和现实意义。

“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这其实在生活中是经常发生的。人们最通常的做法是说些好听的、祝福的话,哪怕是“善意的谎言”也好。将心比心,大喜的日子谁也不想触霉头,何必惹人不痛快,给自己找麻烦呢?

但小孩子大多还没有被成人世界的人情世故磨光了棱角,所以《皇帝的新装》里才有了唯一的真话。

鲁迅《立论》中纯洁而善良的“我”,心存道德良知,胸怀美好愿望,向成人提出了让自己纠结的问题: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两不得罪,又保全自身,这问题成人是怎么解决的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

“这孩子呵!”——怎样?您可以自己想。

“您瞧!”——瞧什么?您想瞧见什么就瞧见什么。

“那么……。”——那么啥?您想怎么认为就怎么认为。

“阿唷!哈哈!Hehe!he,he he he he!”——打什么哈哈?我什么都没有说,也什么都说了。

我给出了基本的句式,留给您去填上最让您满意的内容。

我没有说慌,也绝不会遭打,更不会被跨省。

我们只是平凡的大多数,趋吉避凶成了本能和生存法则。有人说:“别跟我谈理想,戒了。”所以,真理、道德、良知,在生存的现实面前那就是浮云啊浮云。

所以,群众表示情绪稳定,淡定围观,悄悄路过,被采访也只会说:“我是来打酱油的”。

如果哪天网络实行实名制,我想,还有多少人会出来“立论”?恐怕都成了万年潜水艇了吧。

读《理想点亮人生有感》有感 篇9

双江小学五年级三班:张译之

指导老师:廖晓芳

我最近迷上了一本书叫做:《理想点亮人生》,这本书一共有五个单元都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

这本书让我在学习上会更感悟真理、生华爱国情感、树立远大理想、弘扬拼搏精神,在练习中也会锻炼品质、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启迪智慧。引导我们成为新一代有理想的人,成为俱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中华民族大复兴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中最让我有感触的两篇是:《不让祖国受欺悔》和《让人民不在挨饿》。

《决不让祖国受欺悔》主要写了:钱学森为了不让外国人瞧不起我们中国人,便努力报效祖国,为祖国争光添彩,最后为我们中国人创造出了两弹一星的强大武器。

还有一篇文章是(她)《让祖国不在挨饿》,这篇文章主要写了:袁隆平爷爷不顾劳累,天天都在田里研究水稻,最后研究出杂交水稻,让祖国人民不再挨饿。

从这两篇文章就看出这两位伟人的为

祖国争光添彩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令我敬佩不已呀!

而我如今生活在和平年代,虽然不能像钱学森和袁隆平那样做出为祖国那样大的奉献,但我在生活中,我会做出我力所能及的事,为人民做出奉献。

我以前还没有理想,自从我读了这本书,我就有了一个理想就是:开一家博物馆。为了我的理想我一定努力的。我要加油!再加油呀!

我以后一定也会让我学习这本书里的人物,让他(她)们树立目标、向目标前进,让他(她)们为祖国更加繁荣富强。

读《读莎士比亚戏剧集》有感 篇10

张秀丽

曾有人说过,一个人的作品反映的是他的灵魂。如果真的有上帝,那么他一定会妒忌一个人,他从来没有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生存在社会的底层,他以编故事谋生,他,就是英国诗人、戏剧家——威廉·莎士比亚。出生于沃里克郡埃文河畔的斯特拉特福镇,以剧院门前为人看马起家,后逐渐成为剧院杂役、演员并开始剧作生涯。正如本·琼生所言,“莎士比亚是时代的灵魂,戏剧元勋。他不属于一个时代,而属于所有世纪。”

从小便接触莎翁的戏剧,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用爱的理想战胜死亡,换来了封建世仇的和解到《威尼斯商人》中反应的基督教社会中弱肉强食的阶级压迫、种族歧视,人文主义理想与残酷现实之间矛盾的不可调和,让我深深感受到属于那个时代的深刻的印记,更深深地体会到他那柔软的内心所包容的孤独的灵魂。他用悲剧讽刺人生,用戏剧感叹尘世。他大胆,用《麦克白》《李尔王》直白地批判了封建制度的黑暗和残酷;他纯真,在所有三十七个故事中,大部分都将理想主义的爱情描绘;他浪漫,给每个拥有爱的革命人物以绝对的快乐,无论他们最终是失败还是成功。他用自己绝妙的艺术手法来表现那阴郁的社会现实,他的剧本的主要情节几乎全部来自别人,然而经他加工之后,这些情节获得了新的深刻的意义。他的人物总是比当时别的剧作家笔下的人物更全面、更深刻。他善于窃取我们的心,使我们同情他着力刻画的主要人物。几百年来,哈姆莱特、奥赛罗、罗密欧、考狄利姬、苔丝狄蒙娜、鲍西姬、朱丽叶、罗瑟琳——吸引了无数世代的观众和读者。哈姆莱特在他手里从一个通常的复仇者变成一个胸襟广阔、思想深刻的人文主义者,这个变化是至今都令人惊叹不已的。激变中的社会给予了他无数的创作灵感,他将罗曼蒂克式的传奇转化成自己笔下的有血有肉的人物,又将人物化为抽象的艺术形象。四百年来,他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给几十亿日人带来心弦上的共鸣,他的影响超越时空的限制。

莎翁的剧作中无一不是精品,但感触最深的莫过于《罗密欧和朱丽叶》。故事的发生地维洛那城实际上是英国16世纪末伊丽莎白女王鼎盛时期社会现实的艺术再现,它诗意盎然,热情充沛,洋溢着浓郁的浪漫气息和喜剧氛围,其艺术风格与作家早期创作的大多数喜剧相一致,被人们称为抒情悲剧。剧本中悲剧的冲突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恋情与两个家族间的仇恨和对立,它表现了自由的爱情与封建势力之间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一方面以亲王为代表,象征了王权统一的力量,它受到广大市民的拥护,另一方面是贵族蒙太古家族和凯布莱特家族世代的积仇结怨,它代表着从 中世纪延续下来的相互争夺的封建集团的势力。但时代在前进,这两大世仇的新一代人竟在一次舞会上一见钟情,彼此相爱,于是家族的怨仇与个人爱情之间便形成了尖锐、巨大的戏剧冲突。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怨,他们轻蔑地觉得,妨碍他们结合的只是枉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曾说:“名字有什么? 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还不是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空名,把我整个儿拿去吧。”罗密欧表现的则更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做爱,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真正的爱情,使他们变得勇敢而无畏,他们背着父母到劳伦斯神父的寺院里秘密成婚,最后他们为了反抗封建家族势力和封建的包办婚姻不惜以死殉情,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

莎士比亚用诗情化的笔触,使悲怆的死闪耀着人性的灵光,回响着浪漫的旋律,大量的心理独白让人物形象更显生动。最为喜爱的当属罗密欧进入墓穴看到服药假死的朱丽叶时的长篇独白:“一个坟墓吗? 啊,不!„„这是一个灯塔,因为朱丽叶睡在这里,她的美貌使这一个墓窟变成一座充满着光明的欢宴的华堂。”——这里没有死亡的阴惨和恐怖、辉映着的却是青春和爱情的光芒,朱丽叶压抑不住的生机扫尽现实的阴霾,给黑暗的人生带来永恒的光明和无尽的欢乐。

“啊,我的爱人我的妻子!死虽然已经吸去了你呼吸中的芳蜜,却还没有力量摧残你的美貌;你还没有被他征服,你的嘴唇上、面庞上,依然显着红润的美艳,不曾让灰白的死亡进占。„„啊,亲爱的朱丽叶,你为什么仍然这样美丽? 难道那虚无的死亡,那枯瘦可憎的妖魔,也是个多情种子,所以把你藏匿在这幽暗的洞府里做他的情妇吗? 为了防止这样的爱情,我要永远陪伴着你,再不离开这漫漫长夜的幽宫。”——这是对爱情的咏叹和爱情的誓言,在罗密欧的意念中,朱丽叶虽然失去了“呼吸的芳蜜”,但却永葆着“红润的美艳”,永恒的青春以不可摧残的力量战胜了“灰白的死亡”,面对死神,相依相恋,永不分离的誓愿,既有对爱情的执著,更有对中世纪封建压抑的强烈的反叛。这里,在对青春和爱情的歌颂以及对生死不渝的爱情的追求中,涌动着的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思想浪潮和对人文主义理想的坚定不移的信念。

“来,苦味的向导,绝望的领港人,现在赶快把你的厌倦于风涛的船舶向那 岩上冲击进去吧!为了我的爱人,我干了这一杯!”——这是罗密欧义无返顾地走向死亡之前所表述的最后的心声。

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死改造了现实生活的定式,产生了摧枯拉朽的作用,使未来生活在两个世仇家庭的青年人不会再重蹈他们的命运。在维洛那,人们将从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惨故事中学到极为重要的一课:爱情比仇恨更有力,甚至死亡也不能把它摧毁征服。他们用年轻的生命预示了充满希望的明天,《罗密欧与朱丽叶》无愧于文艺复兴晚期一部洋溢着青春朝气的“乐观主义的悲剧”。剧作中奔放的青春和充溢的情怀,是莎士比亚早期创作的喜剧所惯常表现的。这纯粹、美好的爱情,是与理性、法度和社会责任等尘世的价值观念相对立的。男女主人公只是由于死亡才实现了尘世所不容的恋情,他们的死显示了青春和爱情的巨大力量,对现实世界投射出无限的光芒,化解了两个家族的仇恨。从这个意义上说,《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最后结局仍然是一个大团圆。所以,这部戏剧确实更接近于莎士比亚创作于同一时期的喜剧。

读《改革政府》有感 篇11

当时美国副总统戈尔受委托主持美国的政府改革,大部分思路来自此书。其实,政府官僚主义在全世界普遍存在,书中这些改革途径都是很值得其他国家和地方参考借鉴的。

书中阐述了政府在以人民为重的指导思想下,注重自身的运转效率。其中收入获取方式多样化、支出合理化及支出效果化等问题,是保证政府有效运转的基础。其中提出这样的主张,“不论政府的大小而力求政府的效率,不强求政府做什么而着眼于政府怎么做,不纠缠征税多少花钱多少而讲究适当征税花钱得体,不辩论政府办事的动机而着重政府办事的后果。”

书中也谈到了美国当年所遇到的“突击花钱”的问题,如果到了财政年度结束时,主管们还没有把钱用光,就会产生两种情况,即他们会失去结余下来的钱,还有,第二年他们得到的钱会减少,于是就产生了财政年度结束前,政府突击花钱的老习惯。当时加利福尼亚州的维塞利亚市就进行了改革,允许各部门保留各自的结余,这样不仅消灭了突击花钱的现象,同时也鼓励了各主官节约开支,也是让各主官像所有者那样来考虑问题,“如果这是我自己的钱,我会这样花销吗?”

这本90年代的著作,来自于对美国政府改革的探索,也指导了美国政府的继续改革。如今10几年过去了,中国政府也到了行政体制改革的关键时刻。对中国而言,哪种形式的政府将更高效呢?也许恰如戴维所说的,他们的结论具有全球意义:企业家精神。

从戴维的这本书里,我们多少会借鉴了一些改革思想。虽然本期讨论“突击花钱”,但各方也都在打圆场,认为“年底突击花钱不违规”。可是不得不承认确实存在年底突击花钱的问题,只是拿“不违规”进行辩解而已,既是不违规,也不能说没有问题、没有值得反思的地方。

年底突击花钱虽不违规,但与均衡预算执行进度相比较,违规的可能性要大一些,给产生违规提供了土壤。如果财政预算支出执行都集中到了年底,在年底很短时期内要花掉较大财政资金,就可能存在一些机构花掉不必要的资金,购买不必要的项目,甚至弄虚作假虚列支出项目套取财政资金,也可能想法设法套取财政资金用于职工年底福利支出等。最起码,年底突击花钱给违规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读《水啸雾都》有感 篇12

伦敦, 这座宏伟壮丽的城市即将遭受一场史上绝无仅有的灭顶之灾, 人们依旧按部就班, 泰晤士河似乎还在静静的悠闲的流淌, 然而暴虐的特大洪水已经准备好吞噬这座世界之城。

狂虐的飓风带着猛烈的海水已经在苏格兰东北部登陆, 并向内陆步步紧逼。排山倒海般的潮水瞬间将所到之处化为乌有。猝不及防的人们都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以副首相为首的伦敦当局慌乱之中迅速启动应急措施, 严密监视洪峰的动态。巨大的洪流正在向伦敦袭来, 泰晤士河水正在猛涨。

罗伯是泰晤士水闸的首席设计师, 父亲莱纳德教授也是一位天才的工程师, 罗伯对父亲一直怀有芥蒂, 他认为与父亲无话可说。莱纳德根据自己丰富的经验测算出一旦洪水袭来, 泰晤士河的水闸必将被击溃, 他及时将此情况报告给了危机控制中心的纳什女士。然而他的警告似乎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危机控制中心的专家并不能准确地判断情况, 不置可否的副首相竟向人们承诺洪水不会抵达伦敦市区。我们看到人类妄自尊大, 藐视大自然的力量, 必然会受到惩罚。

灾难终究如期而至, 滔天骇浪轻松跃过水闸, 数亿吨的洪水急速奔进伦敦市中心, 地面即刻成了一片汪洋, 伦敦的标志性建筑全部淹没于洪水中, 大水甚至从地下隧道喷涌而出, 带着无比强大的冲击力奔向恐惧万分的人群, 数万被困的乘客顷刻溺水而亡, 八百万伦敦居民的命运在一线之间改变, 他们在苦苦挣扎逃生于这场伦敦有史以来最大的洪灾。莱纳德被指挥中心派直升飞机救下, 而罗伯与萨米被凶猛的洪水冲走。幸运的是他们俩在历经千难万险后竟在洪水中活了下来。凶猛的风暴过后留下的是伦敦城的满目疮痍, 上百万的死尸在水上漂浮着, 另外还有两百万人无家可归, 为了紧急抢救伤员和输送难民, 政府下定决心要炸掉昂贵的大坝系统以达到泄洪的目的。然而已经谅解父亲的罗伯和父亲、萨米为了开闸放水, 依然冒着生命危险来到水闸的控制仓, 就在萨米为即将下水的罗伯惴惴不安时, 深深爱着自己儿子的莱纳德趁他们不注意穿好潜水衣潜入水中, 准备亲手开启排水系统, 而这一去能够返回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悔悟的罗伯深深地为父亲捏了一把汗。政府最高层下达指令, 为了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 必须在十分钟内炸毁大坝, 飞机已经准备就绪, 待命出发。形势紧急, 千钧一发, 罗伯在水下使尽了自己最后一丝力气终于成功将水闸打开, 瞬间滚滚洪流奔腾而去……

在灾难面前人类是如此的无助渺小。而在灾难片中, 输了灾难, 我们还看到了什么?我们看到了在灾难面前人的无助。片中的地铁修理工, 在同伴被卷走之后手足无措, 眼神惶然, 手里只攥住了一枚戒指, 那种无奈与无措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而洪水肆虐过后留下的满目疮痍, 令人觉得深深的悲哀。悲哀中人们也不禁在思考, 到底如何才能从这场大灾难中走出来。

而实际上在1953年发生过一次潮洪。这次潮汐引发的洪水淹没了这个东海岸的防洪线。英国有超过300人在这次风暴导致的洪水中丧生。仅简弗岛就有59人身亡。下游没有过顶的潮水出现, 中央伦敦也遭受了一场潜在的极具毁灭性的洪水。潮水也波及北海的附近的其他国家, 尤其荷兰, 在荷兰的防洪线被淹没时就发生了2000多起惨剧。

在这次事件发生后, 建设泰晤士水闸的计划被提上议案。正式开始是在1982年。政府意识到建设有效的防洪系统项目已经成为伦敦未来计划很重要的一部分。于是, 工程师们已经在展望世纪末的“伦敦入海口2100工程”了。其实不仅仅是伦敦, 全世界范围内, 去年乃至今年都发生了大范围的自然灾害。全人类都面临着异常严峻的考验。灾难来临时, 人类所能做到的实在是太有限了。我们为受灾的人们感到无比的悲哀。而这部以伦敦为灾难背景, 触及到目前社会比较关心的海洋极端天气灾害问题, 让人们意识到, 全球气候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 冰川融化有可能导致极端天气增多和灾难发生。要节约能源, 保护地球, 人们要承担起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有感于“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篇13

今年先后参加了郧县、竹溪及我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活动,对第一课时的朗读教学感触颇深,特别是在乡镇小学听课,观摩阅读教学第一课时初读课文的教学环节中,常常会听到教师说:“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每每如此,就会有成功的体验与喜悦。因为,从这一教学环节和教学要求中,欣喜的看到我县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与进步,开始并注重于阅读教学目标的达成。然而,不少教师,包括在郧县、竹溪举行的阅读教学展示课、研讨课中的部分教师,却“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这一教学要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像流星一样从空中划过,其遗憾显而易见:

有的把自由读,当作“随便”读,如全班齐读、唱读,教师似乎听而不闻、不评、不纠正;有的坐姿不端正,读书姿势不规范,教师视而不见,不要求,不指导;有的明明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却不检查,或检查了不评价、不示范、不指导,就急于教认生字写字,或提出一大堆有关课文内容的思考性问题;有的象征性的让优生读一遍,不管效果如何就“棒,棒棒!”或“你读得真好”而草草收场,致使 “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成为一句空话。

究其原因,一是对语文课程标准学习不够,钻研不深,没有准确把握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教学目标,没有把握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二是对学生主体性、教师主导性的理解与实践脱离,只关注教学预设,不注重课堂教学生成。三是教师自身对如何朗读、怎样朗读体验不到位,或自身朗读能力欠缺。

那么,如何把“读正确,读流利”真正落实在教学过程中呢?

1、要明白“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含义。一般来讲,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基本目标。所谓“正确”,就是要发音准确、声音响亮,不丢字,不添字,不唱读,不重复,按标点符号要求停顿。所谓“流利”,就是在读正确的基础上,不读破句,熟练地、流畅地读。

2、要清楚“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标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不只是几个优生所为,而是要求班上语文成绩最差的学生,也能把课文正确、流利地读下来,只有达到这个标准,才算第一课时朗读目标的基本达成。这也是面向全体学生,大面积培养朗读能力,整体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基本要求。

3、要把握“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层次。把课文读正确、流利,不是一蹴而就,一味要求学生读多少遍,而是要分层、分类,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学习习惯的基础上,以不同的方法,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在多层次的朗读、默读、分组读等形式中逐步达成的。把课文读正确,首先要正确地认读生字、生词,把生字生词所在的句子读正确。要把课文读流利,先要把每一句、每一段读通顺、读流利。这就要求多次的重复“读”,从整体到部分地读,从部分到整体地读,就像认识陌生人一样,见面机会多了,交流多了,自然就熟知其容貌与个性。

4、要落实“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训练。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至少要进行三个层次的训练。

一是从整体上初读课文,自主识字。对课文结构内容有大概的感知,这种感知不一定要教师问、学生说,它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生字、生词、句子、段落及课文内容的心理感应。在这一层次训练中,应做到:①激发学生阅读兴趣;②根据学段特点自主读,如默读、大声读等,杜绝齐读、唱读;③关注坐姿、读书姿势;④培养阅读习惯,用笔圈点段落序号、生字词、难读的句子等;⑤学生借助已有的汉语拼音知识、识字经验、工具书等认读生字词。教学时应注意:给学生充足的自主读书、自主认读生字词的时间与空间,不随意在学生读书时又设臵过多、不切实际的问题;关注读书信息,把握读书质量。

二是从部分结构上疏通阅读障碍,反馈读书、识字信息。通过检查初读与识字情况,指导学生疏通阅读障碍,进一步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读通句子或段落。在这一层训练中,应做到:①检查初读情况,师生认真倾听,关注读错、易错字词句;②相机评价,板书或出示生字词及多音字;③指导识记生字;④字、词、句结合认读,读正确,读通顺。教学时应注意:检查初读,实事求实地评价、激励学生;识字教学根据学段,从读音、字形、语境等循序渐进,要面向每一个学生;切忌识字读词语时孤立地让学生解释语词意思。

三是从部分到整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经过初读感知,字、词、句、段阅读障碍清理,再回归整体,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这一层训练中,应做到:①把前面训练环节中的字词回归课文,找出所在的句子再读几遍,巩固识字;②同伴互相认读、评价,加强合作,提高兴趣;③自主朗读课文,从整体上读正确、读流利;④分层检查、交流、反馈朗读信息,师生倾听、评价;⑤教师指导、示范,学生模仿、强化训练。教学时应注意:关注识字巩固、朗读训练的层次,注意不同的次数、形式、方法、要求,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阅读求知中;关注语文成绩较差学生的识字、朗读和学习兴趣培养。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没有固定的模式,但必须有基本的模式。“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既是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重要教学环节,又是第一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更是第一课时朗读教学的基本目标。用什么样的模式和方法去完成这一教学任务、实现这一教学目标,是小学语文教学研讨的课题。只有掌握了最基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第一课时的基本模式,深刻领会了“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内涵,才能在教学实践中根据学段阅读教学重点、学生认知水平、教师特长及课文整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实现阅读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上一篇:划款授权委托书篇二下一篇:大海的故事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