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思念杨柳诗歌

2024-11-05

八月的思念杨柳诗歌(共8篇)

八月的思念杨柳诗歌 篇1

八月勾起我对你的思念的诗歌

我不能不说,花朵的呼吸含着露珠

把百鸟的呢喃和秋色的容颜

在你的眼角消瘦。走在秋色里

没有什么能比时光的脚步更快

八月,这行走在记忆里的诗词

将成为过去。我站在八月月尾的岸头沉思

刻画一副秋景,将融化所有的过去

脚步一旦跨进秋色的.菊黄,那挂在

眉梢的浪漫就会涉过秋水

没有什么语言可以打动你的内心

只有这春华秋实的韵脚拨弄琴弦

一朵花的述说如此清晰

在湖边游走的人群。没有一个身影

是跌落湖中的诗词婉约

我把内心的思绪梳理一遍

这时候才发现,秋天的影子

才是你离我而去的落寞

走走停停,是秋天的顾虑太多

还是我对你的思念缠绵悱恻

一个独钓早秋的渔翁垂钓你的身影

那跃然指尖的旋律悠然

比碧波荡漾开来的秋韵还要动人

是谁?把你满湖身影的消瘦

读成千古佳作的前世婉约

八月,这支跌落我心湖的音波

穿透秋色这醉人的旋律

歌声的细脚踏着秋风的翅膀

比浓雾挂在眼帘还要真切

不知是哪家厂房传来的噪音分贝特高

能淹没你的身影和我对你

低吟弹唱的琴音

涉过秋水就能到达情感的彼岸

花落的声音飘散在灵魂

那迈进一步的声声慢

比你的身影都瘦。听一曲

秋风吹散风恋落花的妙曼

此时此刻,你的容颜

藏在蕊中。那一声

花朵的叹息越过心灵的高空

我让露水润开的你美丽容颜

点缀成一汪秋水

八月,你是我瘦弱的竹竿

唱响秋风带雨的留恋

八月,你是过往的逝水流年

点燃我今夜的诗篇

是谁在低吟露水粘湿眼眉的时刻

有一缕秋风醉在晚秋

等你与我共赴一场

红尘的浪漫

八月的思念杨柳诗歌 篇2

审视当下的文学作品教学, 梳理下来, 大致有两点相通。一是课堂教学设计, 始终把作品当作是作者意图的一种呈现, 抒写的是作者对所叙内容的个体理解, 抒发的是作者个体的一种主观情思。为此, 开课伊始, 习惯于作者生平介绍、作品分析, 满足于知人论世, 挖掘作品中作者所蕴含的微言大义, 疏于作品得以流传的经典阐释。二是得意于作品的深度阐释, 少于对作品的辩证理解与把握, 忘了作品本身既有传统的视角, 又有现代的理解。

文学作品样式不一, 那文学作品教学如何展开?选择并呈现其教学内容, 固然没有一定的模式, 但既然作为文学作品, 定有其相通之处。在此, 将以杨慎的《杨柳》为例, 分三个方面——制约内容选择与呈现的要素、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及其在课堂教学上的组织与呈现进行阐述。

一、选择并呈现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制约要素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 并非一件随意的事, 当受以下几个要素的制约。

第一, 学生要素。教学的一切本源, 都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我们没有抽象的“教学”, 更没有抽象的“学生”。学习文学作品, 学生应该从中汲取哪些文学素养, 教学时采取何样的组织与呈现方式, 取决于学生的接受水平、现有的文学素养和学生发展的整体趋向。用王荣生先生的话来说, 文学作品的教学内容, 从学生的角度讲, 可以归结为三句话:学生不喜欢的, 使他喜欢;学生读不懂的, 使他读懂;学生读不好的, 使他读好。为此, 基于学生的现状, 文学作品教学, 主要帮助学生解决“读不懂”与“不喜欢”, 也即“解读与鉴赏”。

第二, 文学作品特点要素。尽管体式不一, 但作为同一范畴的文学作品, 有其共同之处。笔者认为, 文学作品共同特点是“形象思维”, 用形象来说话, 而形象是由语言文字来承载的。因此, 文学作品教学, 当通过语言的媒介来把握作品所描绘的形象, 认识形象所反映的普世价值, 以及感悟作者所抒发的感情。“因文悟道”, 不仅是途径方法问题, 更应作为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一个基本目标。

第三, 作品个性要素。这里, 涉及两个方面, 一是作品样式要素。钱理群教授在解读《走向虫子》时说:“要读懂并讲清这篇文章, 关键在要弄清其文体:这是一篇说理的散文, 而不是描写、纪实的散文, 更不是抒情的散文。因此, 文本解读就应该从说什么‘理’、如何‘说理’来展开。”[2]散文如此, 其他样式的文学作品何尝不是如此。可见, 不同的文学作品, 因其样式的不同, 在选取教学内容时, 也当有所不同。二是同一样式的不同作品。由于作者才情不一, 经历不同, 兴趣各异, 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情感, 所借以表达的方式, 必然殊异, 解读或者鉴赏其作品, 也当选取不同的内容作为教学对象。

第四, 课程要素。课程要素当从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面视之。宏观层面, 即课程总体目标, 也可言说为语文教育本质———改变人的精神生活, 增强人的精神力量。柏拉图“洞穴中的囚徒”隐喻说的就是教育的真正含义。中观层面, 即文学作品教学目标———“欣赏文学作品, 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微观层面, 即具体文学样式, 如诗歌教学的目标———“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 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注意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这些目标要求, 是教师选择并呈现教学内容的一个观照。

二、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

明确了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的制约要素后, 下面以杨慎的《杨柳》为例, 对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予以阐释。

杨柳明·杨慎

白雪新年尽, 东风昨夜惊。

芳菲随处满, 杨柳最多情。

染作春衣色, 吹为玉笛声。

如何千里别, 只赠一枝行。

古典诗歌, 咏柳之诗代有名作, 有诗评家认为, 咏柳诗中推为绝唱者, 当属明代杨慎的《杨柳》。因其内涵、意蕴的丰富性, 可从多个角度供后人赏析。那么, 我们在教学《杨柳》时, 应选取哪些内容?

综合上述制约要素看, 本文体式乃古典诗歌, 就诗歌而言, 诗人往往借助意象的组合来构成诗歌意境, 从而一吐自己“心中块垒”。学习本诗, 从中汲取滋养学生成长的人文素养, 就当了解本诗表达的具有普世价值的情感, 理解诗歌借助意象表情达意的技法。同时, 从后出转精视角, 也当把握诗人宣泄的私情和后世之人的多样解读。因此, 我们在教学《杨柳》时, 大体应选择如下内容。

(一) 共感:《杨柳》演绎的普适价值及其表现手法

蒂姆·洛特认为:“经典必须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 不局限于这个时代。”也就是说, 作品得以流传, 在于它铺叙或描绘了人之常情, 传承着民族文化心理, 具有永久的魅力, 而赢得时人、后人的经久共鸣, 《杨柳》也是。

首先, “柳”之原型抒发着世人的普适情感——离愁别情。人在江湖, 离情难免:漂泊颠沛游子的伤怀归心, 戍守边关将士的兴感思家, 宦海沉浮迁客的嗟怨自伤, 独处闺室思妇的念亲怨归, ……真是“玉笛横吹, 离情万种”。由此, “离愁别绪”也就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一大母题。《杨柳》, 借助“柳”这一离愁的原型意象, 生衍出以杨慎为代表的古代游子无限离愁:在新年将至, 春回大地, 随处芳菲的时节, 杨柳随风婀娜, 怎不勾起远离故土的思乡情怀。无边的柳色, 如雪的飞絮, 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离情别绪, 无不契合着人间的相思与忧怨。

其次, 中国古典诗歌创作传统的表达方式———景与情谐。选用杨柳这一意象作为离别原型的载体, 就能把人类抽象的依恋愁绪具体化, 化无形为有形;且能把情趣隐于意象, 增加艺术作品的韵味, 从而达到“立象尽意”的妙境。以自然景物来表现诗歌的情感, 情融于景, 景与情谐是中国古典诗歌创作的传统。宋朝范稀文在《对床夜话》中评杜诗时指出, 佳诗须“化景物为情思”, “固知景无情不发, 情无景不生”, 《杨柳》承继了这种传统。以全诗看, 诗中没有一词显示或暗示所传递的情绪, 但读来无处不让人感觉到从中流露的伤感情绪。

(二) 心声:杨慎《杨柳》的意蕴及其写作笔法

黑格尔曾提出“这一个”, 认为“一方面世界情况在这个个体里‘特殊化了自己’, 同时个体的世界, 又是经过个体改造了的外在现实”[3]。因此, 从诗歌创作个体角度而言, 《杨柳》一诗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打上杨慎个体的烙印。

首先, 《杨柳》诗中杨慎独特的感悟与蕴藉。倘若《杨柳》仅仅渲染那浓浓的离情, 则未免单薄。文本如同“冰山”, 要引导学生透过浮在“水面”上的七分之一的“语言文字”而体悟到隐在“水面”下七分之六的“深厚意蕴”——诗人个体独特的“这一个”。倘若联系诗人身世, 再细品《杨柳》, 则当读懂诗人的深层寄予——对朝廷的希冀之情, 甚或更多。

其次, 《杨柳》一诗聚焦式的写作思路。《杨柳》开篇从远处说来, 从大处说起, 继而慢慢聚焦于杨柳, 而柳枝, 而离情。诗作从时间写起, 白雪将融, 新年已近, 一阵阵劲吹的东风, 将时节吹到二月的春天, 将大地吹绿。“尽”, 写出时间流逝之速, “惊”写出满眼春色来得突兀, “满”写出二月春天春意之盛;在这片莺歌燕舞之中, 最多情的还数杨柳。诗人以群芳衬杨柳, 杨柳多情, 多在“染作春衣色, 吹为玉笛声”, 柳之绿, 岂不是春天之色;笛之声, 岂不是诗人之觉, 似乎眼观柳色, 耳闻笛音, 心盛乡思, 魂归故里, 从而有力烘托出去国怀乡的悲愤情绪。

(三) 别解:今人对《杨柳》的适度阐释与感悟

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先驱汉斯·罗伯特·姚斯指出:“一部文学作品, 并不是一个自身独立、向每一时代的每一位读者均提供同样的观点的客体。它不是一尊纪念碑, 形而上学地展示其超时代的本质。它更多地像一部管弦乐谱, 在其演奏中不断获得读者新的反响, 使文本从词的物质形态中解放出来, 成为一种当代的存在。”[4]也即是说, 对任何一部文学作品的诠释、解读或理解, 都将是仁者见仁的, 任何一部经典, 都堪称是绽放在时空深处散发幽香的永恒奇葩, 是穿透时空隧道照亮永恒岁月的美丽星光。

近年来, 风靡海峡两岸的文化学者蒋勋说得更直率:“我认为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 因为它们一直活在现代人的生活里。”[5]对于提供与确立了一种典范与高度的经典来说, 后出转精近乎是一种不可能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 我们不能由此止步, 安详地躺在前人的理解上, 对经典不作现代的、适度的阐释。更何况“语文, 是做加法的艺术。文字是死的, 学生渴望的却是老师自己的带有鲜明个性的理解, 唯其如此, 课文呈现予他们的才会是令人同喜同悲、同歌同泣的有生命气息的世界”[6]。为此,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 应该包含现代人 (师生) 对《杨柳》所作的适度解读或者多元解读。

三、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组织呈现

(一) 呈现方式:整体遵循从“一般”到“个别”的套路

从实际教学过程看, 不少课例都呈现为从“个别”到“一般”, 即许多教师喜欢从作者简介与时代背景入手, 外显而言, 在于引起学生的兴趣, 在于知人论世, 但在其潜意识中, 则是把文学作品当作“这一个”来体认, 也即把这个作品看成是作家个体的作品, 而非文学经典, 没有放到文学作品价值的高度来认识。为此, 在教学进程中, 忙于阐释这个作品所演绎的作家的思想与情感, 这是一种本末倒置。须知:并不是因作家而流传其作品, 而是因作品名扬其作者, “这个作品”得以流传, 是因为其中蕴含着值得后人品味、范读的文学意蕴, 而非因为某个大家。因此,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呈现, 得有一个体认:从“一般”到“个别”。即师生先是一起把握作品所阐述的普世价值、普适情感, 而后才是这个作品的作者个体的理解、情感。联系到《杨柳》, 应当如此呈现:先是离情与情景和谐, 再是杨慎的感悟与聚焦式的写作思路, 再是后人的“后出转精”———多元解读。

(二) 呈现流程:读文品文—读人品文—读己品文

文学作品阅读, 大体分为三个层次:认读—解读—赏读。在笔者看来, 对应上述三个阅读层次, 相应提出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组织呈现的三个步骤。

认读——读文品文。吟咏感知即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品味, 理解作品的意义。在《杨柳》中, 全诗没有一句直接写到离愁别绪, 但是这种离别之情却是真实存在的, 诗人笔下写的是眼中之景, 而心中的思绪需要我们透过字里行间去体会, 去吟咏, 去想象把握诗句之外的韵致。阅读诗歌, 需要反复吟咏。一定程度而言, 诗歌的妙处主要不是靠语言解读分析出来的, 而是靠反复诵读体味出来的。《杨柳》一诗, 我们可以用多种形式的声音来呈现, 可以是配乐朗诵, 可以是教师范读, 可以是学生“偃仰啸歌”等等, 在反复的吟咏中“咀嚼”作品所渲染的离情别绪。

解读——读人品文。为了解读作品, 就当了解写诗著书的人, 要了解写诗著书的人, 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时代, 也即知人论世, 如此方可阅读出作品中作者的心声。

诗歌意境由实境、虚境构成, 由意象直接构成的较实部分是“实境”, 由意象诱发和开拓的艺术氛围和审美想象空间是“虚境”, 又称“诗意的空间”。《杨柳》中的意象, 如白雪、东风、芳菲、杨柳等是“实境”, 而由这些意象所渲染的凄清氛围——笛声幽怨、折枝送别则是“虚境”, 而解读诗歌只有进入“虚境”才能“悟意”。此时辅以诗人的生平思想及写作背景介绍, 知人论世, 就不难揣摩出诗人的“内心波澜”——对朝廷的希冀之情。

赏读——读己品文。对于读者来说, 在受“形象”感动的同时, 给形象作“补充”以至“改造”, 这种精神活动不是一成不变的, 也不是毫无限制的, 但它是可能的和必要的。其实, 这里指的是读者对文本的合理解读。而且也正因读者对“文本”的深化解读, 成就了文本的丰富性。

《孟子》载:“说诗者, 不以文害辞, 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 是为得之。”“逆”, 即“迎合、揣摩”, “志”, 乃诗人写诗的目的意图。以意逆志, 就是在不背离作者作品之“志”的前提下, 尊重读者的主体之“意”, 是读者之“意”与解读对象之“志”, 通过“逆”的方式相互交融而构建新意义。教学《杨柳》时, 就当推动学生对《杨柳》的深入解读, 后出转精, 赏读出不违背作品本意又明显带有读者个性痕迹的意味来。可以通过“角色体验”来实现:一是体验文本语境下角色的内心情感, 二是“置身诗境”, 学生用现代的眼光去审视人物所置身的外部世界。

王士慎在《香祖笔记》中称“明诗至杨升庵, 已另辟一境”, 此言与我心有戚戚焉, 由此敷衍成以《杨柳》为例谈“文学作品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呈现”一文。

参考文献

[1]王荣生.关注“教”的阅读教学[J].语文建设, 2011 (6) .

[2]夏清.被委以重任的散文语言[J].新语文学习 (中学教学版) , 2011 (1) .

[3] (德) 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7.

[4] (德) 姚斯.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7.

[5]韩文嘉.以现代美学眼光解读经典艺术[N].深圳特区报, 2011-11-27.

杨柳春风诗歌 篇3

柳条轻抚她的脸

她幸福的笑

在春风中荡漾

她感到很惬意

柳枝轻抚她的脸额

她幻想着未来的新郎

能否这样温柔相处

岸边的杨柳,河岸堤

路旁的野花无人光顾

一个放牛娃手拿竹笛

他坐在天然的石凳上

是我们不懂艺术

只是他演奏那首《杨柳春风》

您没有听过吗?

歌声惊动花草树儿

蝶儿也翩翩起舞

心底也想去摘花吻草

一位农夫谈笑他的幼稚

野花啊 野花

前一阵抱怨无人光顾

急情四处寻觅

现在把心事轻浮如脸夹

别怕未来没有新郎相伴

我可以替您关问

那吹笛的牧童

彼岸的杨柳啊,河岸堤

别板着脸没人给你拍摄

你看那对面的画家

就站在你的面前

他画下你的倩影

春意融融,十分艳丽

后来;他们都叫你《杨柳春风》

杨柳彼岸还有墨香

杨柳春风现代诗歌 篇4

轻轻地,轻轻地悠过

阳光明媚,暖暖的暖暖的,抚过眼颊

思念,浅浅的,静静的滑过心坎

故事里的农村

是否又变了模样

邻里吵闹,连同空巢的守望

还有鸡毛蒜皮

是不是又随春风一道纠缠

直至霜落雪飘,叶枯枝残

四月的梅姗姗

又娇艳了一季青州

竹林里的笋像极了感叹号

云儿随了飘逸的秉性远了

回眸远眺,陌生的风景里

只有残云依旧点点

俗世尽管疏离

人总是要留点什么

且不论三月花香弥漫

十里桃花惊艳了荧屏

四月小草茵茵 杨柳又该依依

蓬勃与松的诗词歌赋里呐喊

时光无恙,岁月安好

八月了的诗歌 篇5

八月了,你在什么地方想我

你想我时,我感觉夜色是透明的

像我的鱼缸。热气流在上面大口地喘气

快要熬不住了。那盏炸裂的日光灯

白色的浪花。如果深吻是落在眼里的两团火

你在什么地方想我,你在什么地方

让我够得着——

你想我的样子,是黑夜在想念它的日出

今夕何夕

今夕何夕?我用这黝黑的沙漠

聚沙成塔,塔顶之上:肉身,冥想

端坐于桂冠的王者

伸出你渴慕的眼神,汩汩流淌也好

暗自揣度也好。我荒芜的田地

开始止于一场诉说

是时候了。今天——

蝗虫不再萌动,四野放大于四野

我一个人抱着七月,独自归来

你看,我身上的露水还没干,帽子上的风铃花还在摇摆

谁的声音长久地围绕,喧哗,横陈于大地的

是昨天的景象,丝毫没得到宽恕——

我们一直有逃跑的想法,一直想在路上捡起自己的嘴唇

一直想口吐莲花般地,把时间停下来

企图泅渡……

秋凉了……

风,叶子,秋凉了……

你回来看我:白衬衫和烟

还有一树的桂花,将开未开

这多么好,离我们最近的天空

红色的处方正在打开

这说明我们手握的美好

有了真正的起色

不说黯淡的夜晚,曾掩去一支玫瑰的脸庞

缓缓升降的月光,带来了潮汐的音信

一个人的内心,与一座岛屿有何不同

仅仅想让哲学家和锁匠,来到身边

一切呈现的过程,都还在破解

你从不和我谈起漂泊,如同拒绝说出孤独

是一个秋天的想法

生活

讲故事的`人走了

我怀念他的体温、眼神,灯下翻书的声音

从中递过来的五指

将一截截黑木头,长短不一地折断

日子做成托盘。那上面放有瓜果和菜蔬

以及五谷剥出来的,细小微听

在一张嘴与另一张嘴,相互欣赏的翕动里

一只油然而生的小鸟

我们自由的、幸福的,在安装着暖气片的窗户后面

它歌唱,带着烟囱的声线

八月七夕玫瑰的颜色现代诗歌 篇6

1

轻轻地

八月的风

碧蓝天空洁白的云朵

邂逅的鸿鹄听云诉说

每一次相遇都是久别的重逢

不只是七夕的巧合

似曾相识的

我们——

在梦里见过

在诗里见过

在心里见过

见过

2

俯瞰原野

金色的麦浪似澎湃的江河

爱在深秋的月亮船

划过春华秋实

收获一叶枫红包裹着的红豆一颗

为什么

我的眼里饱含泪水

弱水三千只选一瓢不少不多

我的爱

三生石如此深刻

深刻

3

登峰远眺

那一片枫林燃烧似火

那一树白桦玉立着坚定执着

往事如烟

在深秋的收获里手手相握

秋水长天

诗是歌

词也是歌

一起在乾坤的寥廓里奋翮

奋翮

4

山上有石

石中有山

上帝已把一个个原来重塑

凤凰涅槃

爱在云端直奔遥远的银河

金风玉露鹊桥

涟漪着星海

今夜最亮的两颗

你是陆游,我就是唐婉

你是纳兰,我就是惠儿

你是徽因,我就是志摩

爱河星河

5

最美的八月

他把七夕搂在怀中

秋月装在胸中

她把爱情收在心中

甜蜜藏在心窝

他和她的最美的杰作

一窝振翅出飞的雏雁

唱着动听的歌谣

圆满收获

在即将南飞的羽翼里

装满感恩的帷幄

6

倾听我

碧蓝云朵里深情诉说

倾听你

一缕秋风里含情脉脉

似酒

夜光杯里娇颜的红色

似咖啡

未央夜里朦胧的`洒脱

舞步蹒跚

醉了爱情的罗曼蒂克

七夕

七夕,原来何以长梦不醒的奢

7

海岸边

熟睡的你是公主伊格

被浪花吻醒

你惺忪的浪漫

清绝唇角依留着昨夜的温色

嫣然一笑

让浪花跌落成雪

裙角轻扬起洁白的云朵

蔚蓝里

远帆被海天隐没

8

美丽传说

原来主角竟是坚定和执着

两棵树在地连理

两只鸟在天比翼

两颗心同一脉搏

两支笔写出诗词万卷

携共吟哦

为什么你的泪雨滂沱

为什么我的千丝万缕如此降落

只因梁祝成蝶

在天奋翮

9

襟怀云水

挟天地如此磅礴如此广阔

山峰拥抱云朵

大地拥抱山峦

长河入海的曲折

尼裕尔河,大辽河

亲爱的母亲河

飞来的鸿雁

和丹顶鹤

我的保姆

你的家园与我的故乡

我们心中的爱

如此炙热

10

七夕

就在你我的手心里自由自在

七夕

可以让爱高耸巍峨

可以让爱缠绵悱恻

可以让爱起舞欢歌

可以没有惆怅没有落寞

相聚夜

可以不去银河

可以不在葡萄架下

可以面对面的咫尺屏距诉说

可以穿越千山万水

无阻无隔

白驹飞来,马背上是谁的依旧

爱在深秋

千山万壑飞过

八月,夏语呢喃诗歌 篇7

风轻轻的徘徊在花开的世界

斑驳的碎影上

飞舞漫天的花瓣雨

让时间停留在轻花飞舞的瞬间

浅浅的微笑安静了整个世界

窗外,雨淋湿了天空

晶莹的雨滴从指间滑落

一个人的身影轻倚在岁月的转角

将那些深埋心底不曾说出的言语

提笔写进纷飞的细雨

期待,在下一个花季雨季

那些许与时光的细语温暖流年花开

独自行走在月华如水的夜下

拉住擦身而过的夏风

将那些嘴角上扬的细语送入风中

等岁月再次走过轻舞飞扬的季节

这经年的呢喃是否抵达你的心间?

想在这个岁月静好的夏日

偷得风轻云淡的清闲

用阡陌花开的清欢与时光华丽邂逅

不经意间,风吻过唇角

心事在风铃回响中渐渐风轻云淡

思念友人的诗歌 篇8

你去了遥远的北疆

义无反顾地走了

风啊

你能否稍去我的问候——

北国的风也是这么的火辣么

边疆的夜晚能睡得安宁么

对岸有没有“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的优美的旋律传来

有没有曲曲婉婉的“小路”的幽静

你可曾否和鄂伦春的小伙比试过力气

可曾否和蒙古族的小伙大碗地喝着马奶酒

当电磁波带来你的.消息时

我能感受到你匆忙的气息

仿佛看到你孩子气的笑容……

我不止一次地站在地图前

找寻到那个陌生的地方

心中总是涌起酸酸的思念

一个人去了遥远而陌生的地方

有没有想过家

有没有思念过亲人

有没有过一丝丝的后悔

我想你会的可你不会回头

那是你事业的延续梦想的中转站幸福的过程

世上如果真的有神灵

那么我情愿向他乞求——尽管我很难为情

乞求神灵给你充沛的体力和精力

赐与你更多成功的机会……

相信你会成功的

因为你的坚定因为你的果敢因为你的远大

更因为你的智慧

上一篇:部门主管年终总结范文下一篇:谈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